寻找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结合点

时间:2019-05-13 00:06: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寻找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结合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寻找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结合点》。

第一篇:寻找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结合点

寻找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结合点

景东县民族小学叶志铭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越发广泛地运用更加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大量事实证明,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模式已走进了小学科学教学课堂,其优势正逐渐被人们所认同。本文是作者多年来在小学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运用的过程中长期研究积累的点滴心得,本文就教师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把科学课的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如何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成功地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辅助教学,结合实际教学进行了探讨与总结。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实验电化教学

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它课程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电化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是传统教学手段——粉笔、黑板所无法比拟的。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形象性和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很快解决科学实验教学中的一些抽象的问题,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有效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整合的应用,作一些探讨。

一、利用信息技术引入新课,使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有趣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集声音、画面、文字、显示于一体,能扩展微观世界,微缩宏观世界,模拟实验现象,打破学生认知中的时空界限,让学生用各种感官来感知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如在《灭绝了的恐龙》一课中利用网络收集各种恐龙图片,在授课时进行情景教学,这样就把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很快调动起来了。同时由于多媒体可以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演示,并且将动态与静态进行有机结合,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结构,用文字、图像等形式呈现在投影屏幕上,把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容易理解、记忆和掌握。

二、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辅助科学实验教学,可以有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实验课的操作程序就是按照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分为:提出问题—推理假设—进行验证—作出结论四个阶段开展。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能实现四个阶段活动的开展,还能将微观的、宏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变化太快的或变化太慢的教学内容,逐层展示给学生观察,形象直观,浅显易懂,效果显著,能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1、多媒体课件、幻灯增大实验可见度,弥补视觉局限

传统自然实验教学存在许多弊病,有很多内容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课堂上无法用实验形式展现给学生观察,有的实验学生也根本无法看见和亲自操作。在科学实验中,教师利用投影仪将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放映幻灯片是最简单、最实用、最广泛的一种电化教学手段。如《日食和月食》一课,学生对于日食、月食的发生原因及变化过程很难理解。在教学中,可以用flash动画展示月球、地球、太阳三种天体的位置关系,演示三球同时运动,当月球绕地球运动到地球在太阳照射下的影区时,月球逐渐由部分变暗到全部变暗,此时月偏食、月全食便发生了。这种动画的辅助,使月食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变得比较形象易懂,学生可以借助动画来理解、概括出三种天体的运动关系,帮助学生认识日食与月食的形成原因及月相变化等知识。在这里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地将这些现象表现出来,起了突破难点,化难为易的重要作用。又如《面包发霉了》、《铁钉生锈了》等实验,学生在短期内根本看不到这种现象的形成过程,而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却在几分种内就非常直观地解决了课题的形成问题。

2、实物投影将模糊变清晰、将枯燥变生动、将复杂变简单、将难点变明了

实验可使学生动起手来,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科学的兴趣。但在教学中,实验也会受到仪器、演示可见度等诸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讲解时也会变枯燥、乏味。如《不一样的电路连接》一课,要让学生学会组装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但没有演示板,教师在讲台上边讲边组装,学生看不到老师的操作,或站起来争着看从而影响纪律,或只能凭想象。如果用上实物投影展台就能很好地避免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展台上进行操作示范,学生在大屏幕上直接看到老师做的步骤,简单明了,效果极佳。实物投影也能解决对比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如在教学《叶和花》一课中,常常对比叶之间的某种关系:叶脉、叶缘、叶序的关系时,把学生带来的叶片选择性投影出来,可以让学生清晰辨认区分它们之间的异同。

三、运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构建,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

实践证明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建构能力,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构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相整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课堂教学进网络

我校拥有计算机教室,四年级以上的学生们都有一定上网的能力,为Internet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如在《塑料》一课的教学中,课前教师组织学生上网搜集大量有关塑料材料的使用,并将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在全班交流各自搜集到的图片资料。这样的网络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乐趣,能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做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差异,由学生自主选择所学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意识到材料的使用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自然界资源是有限的,从小树立保护自然资源的环境意识。

2、通过网络展示学生作业情况及探索成果

学生将科学实验所得到的数据利用计算机进行输入、处理、分析,借助特定的教学软件,通过控制、切换来分别展示学生的成果,由于大家的作业和搜集的信息各不相同,所以通过作业与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学生可以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孩子们完整的掌握事物的相关信息资料。同时在展示与交流中,学生可以分享他人取得的成功经验,从而激励自己的探索欲望。有了多媒体网络,学生的作业情况以及课内外探索成果的展示对象就变得更为广泛,不只是单独面向教师的点评,转而面向与全体师生的交流和点评,有助于学生对理论、实验或实践证据进行反思,同时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使信息技术课程和科学课程两者双赢。如制作包装盒时,学生有不同的创新,全年级有200多张作品,要在课堂上一一交流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网络才能实现互动、交流、互评,进一步加强学生设计理念,完成课堂中难于实现的任务。

四、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的研究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问题

1、电化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教师,教师不是机械的操作者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其作用是辅助教学,利用它来揭示知识的形成及来龙去脉,让人感到生动、形象、真实,让学生易于接受。在学校组织的几次听课中,大部分课件的播放时间达到了四分之三,课件成了讲课的主体,代替教师讲,而教师则成了课件的辅助工具,起的作用只不过是让课件一步一步往前走,教师只不过做简单的解说,成为电脑的操作者,本末倒置,电脑成了讲课老师的奴隶,而教师成了电脑的操纵者、指使者,夸大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我认为多媒体课件要适量、适度,不是量越大越好,让他牵着鼻子走。

2、找到信息技术与本节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是有效利用好多媒体的关键

一节课利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可以利用一个教学片断,一个具体事例,解决一个知识点,一个具体问题,这样的简单课件也同样是一个好课件,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很重要的,不是信息技术用的越多越好,信息技术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要用到恰到好处,要与传统教学取长补短,交相辉映。

3、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辅助教学几乎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的,相对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可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一定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景和一些趣味练习及智力游戏等。例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教师在设计课件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导入的情景:两个朋友在玩乒乓球,不慎将乒乓球掉入了一个很深的洞中,接着出示一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将乒乓球取出来。同学们在这种情景下充分讨论,教师在热烈的讨论中顺势导入新课。通过这样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究活动得到了充分的促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后,我们相信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科学教学效果,而且随着学科课程的学习,师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信息处理能力将会逐步提高。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到完成较复杂的研究任务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从不同角度去看,许多科学学科内容的教学非常适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沃土”,在实验教学中,科学、合理、高效、充分利用好它,可以使枯燥的理论生动化,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具体的问题简单化,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会使我们的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的教学过程也必须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从而实现科学教育教学现代化,获取时代性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章剑卫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郝京华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第二篇:探求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探求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魏小萍

[论文摘要] 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并不乐观,并不说明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功能性较弱,只能说明信息技术并没有用到数学教学的关键处,为此寻找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是科学、合理、高效利用信息技术的关键之一。找到了最佳结合点后,必须寻找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结合教学实践创设创造和谐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关键词] 结合点、互动、仿真实验、创新研究

随着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已经不再是一句口号,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去,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事实上很多老师只是在对外公开课的教学中使用,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很少用甚至不用。多数老师仅仅把现代教育手段用作电子黑板,给人以高投入低产出的感觉。

实践告诉我们,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必须与传统教学的优势、数学课程的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寻找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教师、学生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才能和谐互动,教师才能愿用、乐用,用多、用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难点相结合

1.数学科学的另一特点是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尤其是涉及三维空间问题,动态过程问题、复杂计算问题等,传统教学手段由于以静态为主,很难在课堂上利用黑板将这种复杂的情景展示出来,更不用说借助情景来分析。正是因为抽象的情景不能得到直观、有效的展示和分析,就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为此长期成为教学中的难点。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恰恰在这一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它能使这些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的感性情景,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教师教学的难度。运用建构主义思想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和媒体的互动,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使得教学难点得以化解。

2.以数学教学为例,几何画板是数学教师最喜欢使用的教学软件,它操作简单,功能丰富,动感十足,能够满足数学教学中化抽象为形象直观的要求。教学实践中通过信息技术课的辅助教学,在学生初步掌握几何画板功能的基础上,开展数学实验研究,通过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能够有效地突破数学教学中平面几何的难点。以“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一课为例,教师设计制作了多个椭圆的构造实验,利用网络教室的操作平台及校园网,以具体的数学问题结合“几何画板”有趣的数学实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动手“做”,完成意义建构,探究椭圆构造的方法,以及和其他圆锥曲线(双曲线、抛物线)的联系。

二.信息技术与仿真实验相结合

即使是数学教学,现在也十分重视数学实验的教学功能。作为实验必须有自变量和应变量,通过实验探究应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即事物的本质。但是中学数学实验由于受到实际器材的限制,有些实验往往只能是纸上做实验,很难在真实的环境中展开。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的功能,能够弥补实验条件不足的限制。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的赋值和计算功能,可以开展数学实验,通过实验得出规律。

三.信息技术与创新研究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教学的重要任务,现代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独到之处。在课题研究中,数学教学中开设数学建模的选修课,在中学生中开展数学建模的研究,通过数学建设模选修课的设立,借助网络工具,揭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世界,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通过跨学科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在设计方案、市场调查、查阅资料、加工信息等过程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批优秀的数学建模案例获得社会较好的评介,如:微波炉运输包装优化设计,宿舍输水管道问题的研究,概率问题,出现“死亡小组”的可能有多大,跳水池深度的计算,关于公司建立地点选择的问题的研究,探讨红绿灯时间差问题,邮递员投递问题等。

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理念的现代化,硬件建设的投入则是教育现代化工程的物质基础,有了良好的硬件,如何用足、用好,使之发挥最大的育人功能,要求教师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要求,学科特点,通过有机整合,开发出适合校本特点的教材,并通过课堂教学和谐互动才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所有期刊ISSN 1008-3219 CN 22-1019/G4

2、《中学数学杂志》2006年所有期刊1002-2775 37-1116/O1

第三篇:小学科学《寻找热能》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寻找热能》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制定了比较详细的教学目标,通过创设有趣的导入友友来访地球考察热能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热能是我们人类生活中必需的能量之一。在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及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来帮助外星系的朋友“友友”完成这次地球上热能的考察任务。并且知道我们人类与热能的密切关系。而且通过设计的学习提示,达到放手让学生学习的方式进入新课的学习,来突出主体实施有效教学的。

2.自主学习。

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教师要在科学课堂上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序进行,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并注重观察探究。让每个人都有事做起到主人公的作用,通过自己的能力帮助外星朋友,这样每个人才能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并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更能激发每个同学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实现面向全体、突出主体探究,突出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任务前,我给学生出示探究提示,这样学生就有了自主学习的目标,通过教师的带领,共同交流,通过汇报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情况。而且每个人都有机会表现自己,体现面向全体合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

3.拓展延伸,提高能力。科学课的长期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课学习,认识周围常见事物和科学知识,并形成科学习惯,并运用到实际生活来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科学课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例如,我在课中加入了气温差异的因素及特点,以及如何巧用热能,意图就是把课堂上的科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运用这一知识做一些事情,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深入理解热能这一科学概念,形成了关于热能的认识。教学的结尾我又设计一个拓展问题,目的是为了是使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课的每节课中,我都注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真正让学生学科学用科学。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例如有些环节衔接略牵强,学生的主动性积发的还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意,更加努力。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教学

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教学

信息技术是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为一体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系统,它利用多媒体的表现力、参与性、重视力和受控性强的特点,既能达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又能实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的目的。它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有机结合,往往起到优化幼儿学习心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是其它教学手段所无法媲美而又望尘莫及的。

一、调动多种感官,优化学习心理,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认知心理表明,一幅形象的画面,一组动听的声音,一段生动的场景,往往可以诱发幼儿的认知内驱力,使幼儿对自己的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热情。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如此,如:大班科学活动《蝌蚪和青蛙》,我们以色彩艳丽、形象生动的小蝌蚪从卵里钻出来、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小尾巴慢慢不见了、变成小青蛙等动态画面,言简意赅、富有童趣的解说,再配合悦耳动听的音乐,亲切柔和的赞扬等,向幼儿展示“小蝌蚪变青蛙”这一过程,促使幼儿对该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熟悉与陌生”是一对心理矛盾,对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有影响。运用信息技术所展示的形象,是经过教师加工的一种“熟悉的陌生形象”,使幼儿既感到“似曾相识”,又“难道其详”,无疑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如上述例子中的小蝌蚪和青蛙是幼儿所熟悉的,但它的转变过程幼儿虽然知道但是没有真正见过,从而使幼儿产生探究的兴趣,最终了解小青蛙成长的全过程。信息技术集声、象、视频等于一身,通过形象的展示,使抽象的知识生动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孩子们接受和理解,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而同时正是由于孩子们有了兴趣,才能较多地获得学习上的成功,而学习上的成功,又反过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幼儿产生更高涨的学习情绪,从而带来对学习内容的更大的关注,于是学习的良性循环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二、运用仿真模拟,突破重点难点,优化学习过程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许多常识、科学现象凭借传统教具演示,孩子很难理解,但凭借信息技术的仿真模拟功能,问题便迎刃而解。信息技术利用图形演示可以使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把复杂的事物简化,把时间的过程缩短,把空间的距离变近,把微观的事物放大,把宏观的事物缩小,不但能给出结论,而且能演示变化的过程,使那些原来需要教师费尽口舌、花费许多时间仍然讲不清楚的知识变得一目了然。比如,大班科学活动《垃圾哪去了》,教师讲起来很困难,幼儿听起来也很无趣。利用多媒体可以把垃圾被人们通过多种方法处理或者再利用的场景、画面直观地展现出来,关键之处可以调整画面比例和演示速度,使困难问题顿时变得容易起来,让幼儿轻松地了解到人们处理垃圾的各种办法。另外,利用计算机还可以模拟许多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宏观或微观上的结构和变化过程,真正实现心理学家布鲁纳说的,任何高深的科学知识,可以利用合适的结构传授给任何年龄的孩子的论断。

三、挖掘探究素材,启迪创新思维,完善学习能力

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运用信息技术挖掘探究素材,就是启发幼儿在学习中发现某种需要和矛盾,从而进行大胆假设,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使问题获得解决或满足某种需要。在实践中,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将教材中富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揭示出来,使幼儿置身其中,鼓励他们多观察、多思考,并设想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大班科学活动《笔》,我们通过信息技术呈现笔的发展、改革过程,使幼儿看

到笔的种类有许多种:毛笔、铅笔、水彩笔等,而笔的演变是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笔的制作工艺也进一步提高,如材料的选择、色彩的运用、功能的具备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这些抽象的知识真实生动地展现在幼儿面前。孩子们很受启发,提出了许多大胆建议,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多功能笔、记忆笔、残疾人笔等应运而生。

四、注重反馈评价,促使学得其所,提高学习效果

在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幼儿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与计算机的交流和对话中完成的。在学习时或学习结束后,计算机内部可以存贮每个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将幼儿学习质量的测评和教师的教学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接受知识的被动地位,让幼儿自主学习、充分学习和有效学习。它将“学习→反馈、调节→再学习时成功”的学习环境设计到幼儿的学习过程中去,为幼儿提供“尝试学习”“尝试成功”的机会,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与效果。其中,运用信息技术给予幼儿的鼓励性评价,更是培养了幼儿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它对幼儿的评价客观、真实、公正、及时、鼓励性强,消除了成人评价中的不利方面。对于信息技术的鼓励性评价,我把它设计为三种情况:一是物质奖励,比如以苹果、红花或闪亮的五角星作为奖品,有时还以小动物哭笑为奖励手段;二是语言奖励,如你真棒、加油、别灰心等;三是定量评价,通过计时、打分进行。这些对幼儿的评价形式,真正体现了幼儿教育里面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尊重幼儿”。如电脑在孩子出现判断错误时,总是以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比如“给一个烂苹果”、“小兔子哇哇大哭”等)告诉孩子:“再试一下!”每当发现自己的错误,幼儿首先感觉到的不是沮丧,而是挺好玩,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幼儿的学习自尊心,避免传统教学当中由于人为的因素在孩子不听话或回答不了问题时那种粗暴的语言所造成对孩子人格的伤害。如在教学大班科学《认识时钟》时,我们以小博士的评价“你真棒”“加油”的形式来判断幼儿的认识是否有误,整个活动有声有色,情景交融,个个投入,乐趣无穷。这些富有生气的、活泼生动的奖励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孩子们那种互帮互助、共同探索科学知识的场面更是令人欣慰。

信息技术运用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一个富有现代气息的教育手段,符合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便于幼儿掌握和理解演示内容;它充分给予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幼儿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为此,我们应该不断研究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更好地为幼儿园科学教学服务。

2012年7月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几点心得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几点心得

福建省泉州市晋光小学陈炳龙

【摘要】本文是作者多年来在小学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运用的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点滴心得。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它与各学科的整合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小学科学课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运用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其原因并不在于技术的不成熟,而在于教师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把科学课的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一位教师能否较好的设计制作出课件,并把它成功地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辅助教学,已成为影响到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这一项跨世纪伟大工程的重要因素,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兴衰。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科学课件运用 教学

人类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越发广泛地运用更加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世界教育的发展同样正处在巨大的变革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这场变革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大量事实证明,信息技术在扩大教育供给,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模式已走进了小学科学教学课堂,其优势正逐渐被人们所认同。然而,信息技术在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如何体现学科教学特点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在当前的科学课教学实施中存在着不少误区:一是未体现科学课的科学特性,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科学习能力的形成;二是未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无效的整合反而在可用其他教学媒介直观取代时变得仓白无力;三是未恰如其分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四是荧屏取代了课本的作用,人机互动取代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沟通。这些不利因素导致课件的“主导”影响着学生的主体,课件领着学生学、学生跟着课件走等现象大量存在。本文以笔者在小学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长期过程中取得的点滴心得,谈谈小学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体会,借以抛砖引玉。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应体现“不可替代”性原则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际学习的能力,它的活动方式与内容只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取得教育学生的良好效果。其次,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整合的具体表现为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运用课件,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以扩大教学范围和延伸教师功能,改变以前固有的教学思想与方法,巧妙地使教学中无法用其它媒体解决的教学重点、难点得以突破,否则就会使信息技术整合结出牵强附会的苦瓜。例如:小学科学课中讲解燃烧现象时,目的是使学生认知燃烧、研究燃烧,能够理解燃烧的条件和掌握灭火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这堂课教学的实验有一定的困难——实验过程不容易掌控,导致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的进度,甚至难以在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同时,通过常规实验不能直观地将燃烧的现象和条件解释清楚。因而我将课堂教学中的实验制作成模拟课件,燃烧实验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课件模拟燃烧实验通过丰富的表现力和便捷的控制手段进行深入展示,达到了普通实验所望尘莫及的效果:在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中,利用课件生动直观地分解和展现实际实验中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蜡烛在玻璃杯内燃烧,杯子里的氧气随着蜡烛的燃烧逐渐减少,慢慢地消耗尽,此时蜡烛火焰也随着慢慢缩小并在氧气耗尽时熄灭。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在平常实验中看不见的氧气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把蜡烛火焰的缩小直至熄灭与氧气的减少至耗尽直观地联系起来,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促进并加强学生理解燃烧需要氧气这一知识难点。本堂课教学中的重、难点在课件的帮助下顺利突破,这是实验所不能替代的。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应注意科学性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科学性既包括知识的科学性,也包括课件设计的科学性。小学科学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一门学科,因此课件内容必须严谨,无论是知识点,还是图形、解说等,应尽量避免不科学的或似是而非的内容。模拟实验的过程,模拟实验的原理,甚至包括数据、色彩等都要符合科学规律。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趋势,但决不能追求时髦,赶潮流。尤其是作为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科学学科,制作出的课件必须具有学科的独特性。例如《被压缩的空气》一课,教师在讲到注射器内空气体积的变化是由于空气被压

缩的结果,学生对这一抽象的事物很难理解,思维往往受阻。如果我们把这一过程做成了动画课件:一个注射器内没有压缩前有若干个空气分子自由自在,随着压缩,还是这几个空气分子,但它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最后龇牙咧嘴地被积压在一起,“双手”使劲地上撑在活塞的底部。那么通过这一形象的动画演示,把抽象复杂的事物形象简单化,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原来压缩后,空气(分子)的数量没有改变,它们被压缩是由于它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变小,它们不愿意被压缩而使劲往上支撑对活塞产生了力,所以手压活塞有往上弹的感觉。这样,学生的思维马上得到了拓展,本节课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当然,信息技术目前所传递的只限于视觉与听觉信息,有些信息传递的方式是计算机所无法替代的。例如通过对实物的接触而产生的触觉、味觉、嗅觉等感官刺激,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产生的心理体验等等,所以,有些内容必需要通过实验操作或到大自然中去直接获取,决不能牵强附会地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辅助教学几乎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的,相对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可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一定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景和一些趣味练习及智力游戏等。例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教师在设计课件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导入的情景:两个朋友在玩乒乓球,不慎将乒乓球掉入了一个很深的洞中,接着出示一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将乒乓球取出来。同学们在这种情景下充分讨论,教师在热烈的讨论中顺势导入新课。通过这样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究活动得到了充分的促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整合的优势在设计制作优秀的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信息技术运用于科学课堂教学,除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渲染教学氛围,构置特定的教学情境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许多无法通过常规实验来展示的自然或物理现象,利用信息技术都可以很好地解决。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能够把抽象复杂的事物形象简单化,使得学生对这一知识容易理解并

且掌握的持久性比运用其它媒介要强,这是其它教学媒介所无法替代的。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够帮助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正如布鲁纳曾说过的:“学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如果缺乏基本的学习兴趣,是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由潜伏状态进入活动状态,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愿望,能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有效辅助教学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 教育技术通讯 http:// 1998年10月20日 ②《多媒体CAI课件基本原理与制作技术》张森 宗绪锋著 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③《多媒体技术教学应用》李克东 黄晓地 谢幼如等编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1996年7月

④《多媒体课件设计基础》项国雄周勤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7月

⑤《多媒体课件制作实践》段玉山吴沛林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7月

⑥《论文写作导引》李炎清 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

下载寻找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结合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寻找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结合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心得

    小学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心得(修改)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科学 学科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特别是科学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面广,应用现代信......

    寻找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的切入点

    寻找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的切入点 常州市朝阳新村第二小学顾芸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找准信息技术与之整合的切入点,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优化英语课堂......

    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整合

    小学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整合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实验小学:孙利 21世纪人类社会是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关心人、尊重人,一切为了人成为信息......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评价设计策略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评价设计策略 摘要: 小学科学课程的评价主要目的是通过合理的评价体系,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引入信息技术到小学科学教学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 浮梁县教育体育局电教馆 倪平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教育部作出了“从2001年起,用5年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内容摘要】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数字化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为各个方面都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在教育教学方面,教学改革已经迈上了一个......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白沙镇中心小学教师 杨玉行 现代教育媒体技术的交互性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导向性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具有的视......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科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科学整合 内 容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俗地说就是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也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