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课:《怎样求合力》教学设计(沪科版必修1)[大全]
4.1《怎样求合力》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共点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3.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进行初步的探究。
3.学生在自主找规律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实验结果在误差范围内是准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通过力的等效替代,使学生领略跨学科知识结合的奇妙,同时领会学科探究中的严谨、务实的精神和态度。
教学重点
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2.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应用。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教具准备
弹簧秤、橡皮筋、细绳、三角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提问引入]大家回忆一下,力的作用效果有那些?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物体发生形变。
[提问]如果将一桶水,从地面放到桌面上,有几种方式呢?
[讲解]力气大的同学,一只手就能把它提上桌面,力气小的同学可能要两个或三个人一起把它提上来。
[提问]如果要使一辆推车在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有几种方法呢?
[讲解]可以用马来拉;可以让一个人在前面拉;或一个人在前面拉,一个人在后面推„„ [提问]上面的例子说明同一个问题,一个力与多个力可以产生同样的效果。也就是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那几个力,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是这个力的合力。[提问]那么,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讲解]已知几个力求合力的过程,就叫力的合成,这节课我们就来这个问题。
[强调]在力的合成中,分力是实际存在的,每一个分力都有对应的施力物体,而合力是一个设想的,但有实际意义的力,在力的合成中的合力没有与之对应的施力物体。
二、力的合成方法
[演示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装置如图)
(1)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黑板上的某一点,在橡皮筋的另外一端拴上两条细绳,细绳的另外一端是绳套。
(2)用弹簧秤分别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筋,使橡皮筋伸长,节点达到某一位置O。
(3)用粉笔记下0的位置和两条细绳的方向,分别读出两只弹簧秤的示数(在同一条件下)。
(4)用粉笔和三角板在黑板上从O点沿着两绳的方向画直线,按照一定的标度做出两个力F1和F2的图示。
(5)只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把橡皮筋的结点拉到相同的位置O点,读出弹簧秤的示数,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这个力F的图示。
(6)探究这三个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关系。
[讲解]一个弹簧的拉力,于两个弹簧的拉力有共同的作用效果,就是把结点拉到0点上。用F表示一个弹簧的拉力,用F1和F2分别表示两个弹簧拉力。可知,F1和F2就叫做F的分力。[提问]由上图大家看一看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讲解]可以发现,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个法则,就叫做平行四边形定则。[学生练习]“思考与讨论”
[提问]两个以上的力作用在物体上,又怎么处理呢?
[讲解]如果两个以上的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也可以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它们的合力:先求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用的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
三、共点力
[学生活动]大家阅读最后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共点力?
(2)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讲解] 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多个力的作用,有些情况下这些力共同作用在同一个点上,或者虽然不是作用于同一个点上,但是他们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这样的一组力叫做共点力。
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
板书:
一、什么是分力和合力
二、力的合成方法:
1、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共点力
1、定义
2、平行四边形定则的适用条件:适用于共点力
第二篇:高中物理第4章怎样求合力与分力第2节怎样求分解力教案1沪科版1教案
力的分解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
2、知道力的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并知道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学会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
4、学会用力的分解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情景的再现和实验模拟体会物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对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分析,理解按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的意义,并感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情景,激发求知欲望和探究的兴趣。
2、通过对力的分解实际应用的分析与讨论,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培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教学难点: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察一幅打夯的图片,分析为什么需要那么多人一起打夯。
2、模拟打夯,指出用多个力的共同作用来代替一个力的作用的实际意义,突出等效替代的思想。
3、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 :把一个力分解成几个分力的方法叫力的分解。
(二)一个力可分解为几个力?
由打夯的例子可以看出一个力的作用可以分解为任意几个力,最简单的情况就是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
(三)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遵循什么规则?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因此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四)力的分解实例分析
以一个力为对角线作平行四边形可以作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因此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有无数组解,但如果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那力的分解就只有唯一解了。如何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呢?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实例
一、斜面上重力的分解
[演示]用薄塑料片做成斜面,将物块放在斜面上,斜面被压弯,同时物块沿斜面下滑. [结论]重力G产生两个效果:使物体沿斜面下滑和压紧斜面. [分析]重力的两个分力大小跟斜面的倾斜角有何关系?
[结论]通过作图和实验演示可看出倾角越大,下压分力越小而下滑分力越大。[问题]游乐场的滑梯为什么倾角很大?山路为什么要修成盘山状?
[分析]斜面倾角越大,使物体下滑的力越大,物体越容易下滑,故公园滑梯倾角较大,但山路若直接从山脚往山顶修,则倾角太大,车辆上坡艰难而下坡又不安全,是不可行的,修成盘山状则可解决这个问题。实例
二、直角支架所受拉力的分解
[实验模拟]同学甲用一手撑腰,同学乙用力向下拉甲同学的肘部,让同学谈体会,即分析向下拉肘部的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实验演示]在支架上挂一重物,观察橡皮膜的变化,分析重物对支架的拉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分析]支架所受拉力一方面挤压水平杆,另一方面拉伸倾斜杆。[分解]按效果分解拉力并作出平行四边形法。实例
三、劈木柴刀背上力的分解
[观察图片]为什么一斧头下去,木桩被劈开了?作用在斧头上的力实际产生了什么效果? [小实验]同学甲双手合十,同学乙用一只手试图从甲的两手中间劈下去,体会手上的感觉。[分析]乙同学的手向两侧挤压甲同学的两只手,因此刀背上的力的作用效果也是使得刀的两个侧面去挤压木柴。
[分解]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刀背上的力,作出平行四边形,并比较分力与合力的大小关系。[思考]由生活经验可知砍柴的刀越锋利越容易把柴劈开,为什么?分析分力大小跟分力夹角的关系。
[体验]通过小实验体会在合力一定的情况下,分力大小随其夹角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1用一根羊绒线,中间吊一个砝码,观察当抓住线的两手距离不断增大时线有何变化。○○2用两个弹簧秤共同拉一个砝码,拉的夹角逐渐增大,观察弹簧秤示数的变化。[规律总结]在合力一定的情况下,对称分布的两个分力的夹角越大,分力越大。[应用]
○1如何把陷进泥潭的汽车拉出来?
○2如何移动一只很重的箱子?
(五)小结:
1、知道什么叫力的分解
2、知道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掌握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的方法。
第三篇:高中物理第4章怎样求合力与分力4.2怎样分解力教案沪科版1教案
第二节 怎样分解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区分矢量和标量.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能用力的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经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作用.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具有团队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教学难点 1.难点:力的分解方法.2.疑点:力分解时如何确定两分力的方向.解决办法:设计实验,在具体情境中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教具准备 实验准备:实验器材:1.60个弹簧测力计,若干细绳、橡皮筋、图钉、木板、刻度尺、量角器、三角板、白纸; 2.钩码、铅笔、细绳;
3.海绵、圆柱体、两块木板; 4.带把手的水杯、橡皮筋.课件准备:用Powerpoint做的教学课件,关于平衡的教学录像带.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先回顾上节课的关于力的合成的内容以及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师演示一实验:将一木块放置于斜面上,学生会看到木块将沿着斜面下滑且使斜面发生了形变,从而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并得出分力和力的分解的概念.[力的分解] 1.一个已知力分成几个分力叫做力的分解.2.力的分解——共点力合成的“逆运算”.[学生活动]学生针对实验所表征出的现象进行分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推进新课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行设计的实验来分析感受一个力的不同的几个作用效果,并能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确定它的分力.[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和设计实验来亲身经历力的分解的效果,并在班级中和其他小组进行交流,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和感受,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操作实验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活动]提出问题:知道了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一个力,那么这个力和它的几个分力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定量关系呢?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并利用类比的方法,自行得出力的分解实际上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学生讨论:力的分解的方法与要点.学生小组代表交流讨论结果:(教师点评)
1.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分力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法、计算法、正交分解法、力的三角形法.2.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分力的要点:
①被分解的力是力的平行四边形中的对角线;②力的分解必须根据具体条件,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析确定.[教师活动]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把一个力分解成两个相互垂直的分力,并指出这种分解方法可以使问题得到简化,有利于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提出正交分解的概念.教师通过例题加以说明.[例题剖析1]人斜向上提箱子
分析:力F有两个作用效果,一是水平向右,二是竖直向上.故力F应沿着这两个方向分解.图5-2-1 图5-2-2 [例题剖析2]物体沿斜面下滑 分析:放在斜面上的物体的重力有两个作用效果:一是压斜面,二是使物体沿斜面下滑.故重力应沿着这两个方向分解.[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实际问题运用力的分解知识?教师布置分组讨论.[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收集生活相关实例,先提交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准备在全班发言交流.学生绘出力的分解图,并加以定量分析和求解.学生讨论:力的分解有确定答案的4种情况,分组设计情景并作力的分解.(教师巡视指导)
(1)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的方向,则可确定两个分力的大小;
(2)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则可确定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3)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则可确定这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可能有两个解);
(4)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的大小,则可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课堂小结
分解原则:根据力的实验作用效果(解三角形)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分解
(1)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唯一解)类型方向(唯一解)(2)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3)已知一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的大小(两解,一解或无解) 布置作业
阅读课本上信息窗.P951、2、3题.板书设计 力的分解
一、分力和力的分解
二、力的分解原则
(1)无条件限制 无条件限制的分解具有任意性.(2)有条件限制
条件一: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
条件二: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条件三:已知一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的大小 基本原则 条件限制的分解根据具体条件
在具体的物理问题中,两个分力的方向要根据力(合力)产生的效果确定.活动与探究
研究斜面上物体重力的分解 实验:斜面上小车重力的分解
器材:一把30 cm长的塑料直尺作斜面,小车,弹簧秤 步骤:调整好实验装置后按下列顺序进行 ①被分解的力——小车的重力;
②物体的受力情况——重力、斜面、弹簧秤; ③分析被分解力的作用效果——压斜面、拉弹簧; ④确定分解方案——沿斜面正交分解; ⑤测分力大小;
⑥按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力的图示; ⑦从力的图示中测定重力.改变斜面的角度,调整好装置后再重复上面的步骤.3
第四篇:4.2《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沪科版必修2)
4.2《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什么叫机械能守恒,知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能从理论上分析自由落体的机械能守恒;会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验证自由落体的机械能守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在物理研究中的作用;能用守恒定律分析相关的实际现象。
重点:
机械能守恒的分析及验证。
教具:
共28组,每组仪器:电火花计时器1台,重锤1只,纸带4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及应用
一、简述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重要性,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1、机械能(学生自行阅读)。
2、研究自由落体的机械能
提出问题:课本中P63图4-10中,若以最低处高度为0,则重锤从最高处自由下落,在上、中、下三个位置的机械能怎么计算?
学生可自行推导、阅读课文、互相讨论,得出结论:
E3E2E1 即:重锤下落过程机械能守恒。
3、机械能守恒定律
学生分析P62图4-9a、b中的果实和过山车的势能和动能的变化(凭直觉和经验):物体上升,势能增大,动能减少。反之亦然。
再分析c中的闪光照片,直观看出高处慢、低处快
学生阅读P63结论:只有重力做功时,无论是直线不是曲线运动,机械能均守恒。
教师简介弹力做功问题。
学生阅读课本黑体字,体会其涵义。
4、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问题
P65的三个案例有定性的,也有定量的,让学生讨论解决。对案例3,只要求大致了解。
三、作业任务
依P61“实验方案一、二”,设计自己的方案,完成《实验操作与评价》中“实验12: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P37)的预习任务。
第2课时
实验探究
一、实验操作
1、食品可直接用手按在实验桌边,不用铁架台固定。
2、选择1、2两点距离约等于2mm的纸带。
二、数据处理
方法1:在纸带上选某个计时点处h=0,求得其余几点的机械能Enmghn12mvn2,比较各En是否相等。
方法2:任选两个计时点,求得两处ΔEk和ΔEp,比较二者大小是否相等。
实验表格自行设计,要求同桌两个同学分别采用上述一种方法分析,最后参阅对方的数据,体会机械能守恒的两种表述。
第3课时
自习辅导
一、实验数据的处理
二、P66作业指导
1、学生讨论:1、2、3题。
2、书面作业:
4、6题。
注意探测器不是竖直上抛,所以v0在最高点时具有水平速度。
第五篇:八年级物理 二、怎样描述力教学设计 沪科版
第二节 怎样描述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力的三要素。
⑵了解力的单位,并对1N、10N等有具体的感受。⑶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体验或听、看,对力的三要素形成初步认识。感悟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独立动脑动手的习惯。
(2)在交流讨论中初步养成勇于发表个人看法并尊重他人见解的习惯。重点难点:
重点是力的三要素。
难点是三要素中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教材分析:
本节学习三个问题: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和力的示意图。示意图是用有向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因此,认识力的三要素是学习示意图的基础。
课本首先在第一节介绍力的作用效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自己身边熟悉的一些事例“交流和讨论”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从而归纳出力的三要素。然后,从量度力的大小出发,引出和介绍力的单位“牛顿”,并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具体感知1N的大小。最后,介绍力的示意图,完成“如何描述力”这个主题。
教学思路:
用心
爱心
专心
1、从日常生活出发,举例让学生体会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有关,从而归纳出力的三要素。由于课本当前不涉及转动问题,对作用点的影响不必过分展开讲。
2、要进行测量,就要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测量标准——测量单位。感受1N的大小,看书上的力的大小。
3、从科学方法的角度让学生领悟力的示意图是抽象的力的一种形象直观的表现方法。
教学过程:
采用讨论归纳法、活动探究法。与原大纲不同:
在力的图示要求上比原大纲降低了,只要求画力的示意图而不要求严格的图示方法。没有必要再补充“图示法”作图。
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