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沪科版必修二 万有引力定律是怎样发现的 第1课时 教案

时间:2019-05-14 13:42: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2018学年沪科版必修二 万有引力定律是怎样发现的 第1课时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2018学年沪科版必修二 万有引力定律是怎样发现的 第1课时 教案》。

第一篇:2017-2018学年沪科版必修二 万有引力定律是怎样发现的 第1课时 教案

5.2 万有引力定律是怎样发现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引力常量的测定.主要渗透历代物理、天文学家们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敢于大胆猜测并坚持真理的科学思想.本节主要注重方法和情感教育.本节涉及的课程资源有: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介绍了科学家们为牛顿最后提出万有引力定律所作的贡献.①内容: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②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万有引力存在的普遍性——存在于“任何”两个物体,并且物体是相互吸引的.③应用范围:r是指两质点m1、m2之间的距离;若m1为均匀球体,m2为质点,则r是指质点m2到均匀球体球心间距离;若m1、m2均是均匀球体,则r是指两均匀球体球心间的距离.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确切描述不仅使人们在解决行星的运动学问题上有了依据,更澄清了人们多年来对天体运动神秘、模糊的认识,同时也推动了对天体动力学问题的研究.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凭借他超凡的数学能力证明了:如果太阳和行星间的引力与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则行星的轨迹是椭圆,并且阐述了普遍意义下的万有引力定律.④为了验证地面上的重力与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行星的力是同一性质的力,遵守同样的规律,牛顿还做了著名的“月—地”检验.1789年,即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百多年以后,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1731~1810)巧妙地利用扭秤装置,第一次在实验室里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教学重点 ;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公式及适用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充分展现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科学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重知识、尊重历史、尊重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永攀科学高峰的精神.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

“嫦娥奔月”到“阿波罗”飞船登月.为什么飞船能够登上月球;为什么飞船能绕地球旋转? 推进新课

一、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 1.关于行星运动原因的猜想

英国的吉尔伯特:行星是依靠太阳发出的磁力维持着绕日运动 开普勒:意识到太阳有一种力支配着行星的运动

法国笛卡儿:认为空间充满着一种看不见的流质,形成许多大小、速度、密度不同的漩涡从而带动着行星转动

法国布里奥:首先提出平方反比假设。认为每个行星受太阳发出的力支配,力的大小跟行星与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17世纪中叶后:引力思想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甚至有了引力与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猜想。其中英国物理学家胡克、雷恩、哈雷都对此做出了贡献。2.站在巨人肩上的牛顿

观看介绍牛顿的视频。学生阅读教材

(1)牛顿之前或与牛顿同时代的科学家为什么不能把引力问题彻底解决呢?(2)牛顿是如何解决的?

二、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即,FGm1m2 r2其中m1、m2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为它们之间的距离.(2)万有引力定律中的距离r,其含义是两个质点间的距离.两个物体相距很远,则物体一般可以视为质点.但如果是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相距较近,则应把r理解为它们的几何中心的距离.例如物体是两个球体,r就是两个球心间的距离.(3)万有引力是因为物体有质量而产生的引力.从万有引力定律可以看出,物体间的万有引力由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的质量决定,所以质量是万有引力产生的原因.从这一产生原因可以看出:万有引力不同于我们初中所学习过的电荷间的引力及磁极间的引力,也不同于我们以后要学习的分子间的引力.万有引力定律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第一次揭示了自然界中的一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规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在文化发展史上,万有引力定律使人们建立了有能力理解天地间的各种事物的信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科学文化的发展史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例题1.下列关于万有引力公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公式只适用于星球之间的引力计算,不适用于质量较小的物体 B.当两物体间的距离趋近于零时,万有引力趋近于无穷大 C.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也符合牛顿第三定律 D.公式中万有引力常量G 的值是牛顿规定的 答案:C 例题2.如图所示,r 虽然大于两球的半径,但两球的半径不能忽略,而球的质量分布均匀,大小分别为m1与m2,则两球间万有引力的大小为()

A.Gm1m2m1m2m1m2m1m

2B.GC.GD.G2222rr1(r1+r2)(r+r1+r2)答案:D

三、引力恒量的测定 【教师精讲】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万有引力恒量G这个恒量是多少,连他本人也不知道.按说只要测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测出两个物体间的距离,再测出物体间的引力,代入万有引力定律,就可以测出这个恒量.但因为一般物体的质量太小了,它们间的引力无法测出,而天体的质量太大了,又无法测出质量.所以,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了100多年,万有引力恒量仍没有一个准确的结果,这个公式就仍然不能是一个完善的等式.直到100多年后,英国人卡文迪许利用扭秤,才巧妙地测出了这个恒量.(一)引力常量G的测定

1.卡文迪许扭秤装置(如图,课件展示)

2.实验的原理:两次放大及等效的思想.扭秤装置把微小力转变成力矩来反映(一次放大),扭转角度通过光标的移动来反映(二次放大),从而确定物体间的万有引力.T形架在两端质量为m的两个小球受到质量为m′的两大球的引力作用下发生扭转,引力的力矩为FL.同时,金属丝发生扭转而产生一个相反的力矩kθ,当这两个力的力矩相等时,T形架处于平衡状态,此时,金属丝扭转的角度θ可根据小镜从上的反射光在刻度尺上移动

kr2mm的距离求出,由平衡方程:kθ=F·L,FG2,G.rmmLL为两小球的距离,k为扭转系数,可测出,r为小球与大球的距离.3.G的值

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多次进行测量,得出引力常量G=6.71×10-11N·m2/kg2,与现在公认的值6.67×10-11 N·m2/kg2非常接近.(二)测定引力常量的重要意义 1.证明了万有引力存在的普遍性.2.万有引力定律有了真正的实用价值,可测定远离地球的天体的质量、密度等.3.扭秤实验巧妙地利用等效法合理地将微小量进行放大,开创了测量弱力的新时代.巩固练习

1.引力恒量G的单位是()

Nm2mA.N

B.C.D.没有单位

kgkgs22.引力常量数值是_______国物理学家_____________利用______________装置测得的.3.某个行星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一半,半径也是地球半径的一半,那么一个物体在此行星表面上的重力是它在地球表面上重力的()

A.1/4 B.1/2

C.4倍

D.2倍

4.已知地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距地面高为地球半径处的重力加速度是()A.g/2 B.2g/2

C.g/4

D.2g 5.两个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大小为F1,若两物之间的距离减小x,两物体仍可视为质点,此时两个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为F2,根据上述条件可以计算()

A.两物体的质量 B.万有引力常量 C.两物体之间的距离

D.条件不足,无法计算上述中的任一个物理量 参考答案:

1.B 2.英 卡文迪许 扭秤 3.D 4.C 5.C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课本课后题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自己设计方案并选择器材,测定万有引力恒量的值,说出理论根据并进行实验,写出实验步骤并通过计算汇报测量结果.

第二篇: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教案 沪教版必修1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圈划、批注的阅读方法,捕捉文中的细节,思考细节的内涵。

2、在语言的品味中,想象文中各个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母亲的内心。

3、注意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幽默的语言风格,感受幽默背后的深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味文中细节的内涵,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2、难点:理解作者是怎样通过幽默的语言风格表现深沉的母爱的。

说明:

细节是最能够打动人,也最难编造的东西,所以,在阅读文章时,如果能够养成捕捉细节,品味细节内涵的习惯,就能更好地感受文中母亲的伟大和无私。所以,指导学生品味细节的内涵是准确把握文章情感的重点。母爱是一个深刻而沉重的话题,尤其是母亲的无私、牺牲,往往令人落泪,而作为著名幽默文学作家的里柯克,选择了以幽默的方式来表现这种深沉的情感,这恐怕是大部分学生学习本文的障碍点。面对幽默的文字,除了笑,我们还应该有怎样的思考?本文幽默的风格主要是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展现的,所以,思考可以从此处入手,利用各种形式的鲜明的对比帮助学生感受到幽默背后的深情,体会到笑与泪交融的力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们是怎样替妈妈过母亲节的?

交流各自是怎样为妈妈过母亲节的。

引起学生的回忆,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作好感情上的铺垫。

初读课文,了解文章整体内容,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

1、作者一家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为了庆祝母亲节,父亲和孩子们为母亲做了些什么?母亲为“我们”做了些什么?

2、作者这样的写法和文章的题目、主题相符合么?为什么?

1、同桌的两位同学分别作一个数量的统计:为了庆祝母亲节,父亲、孩子们为母亲做了些什么事,母亲为“我们”做了些什么事。

2、交流统计结果,说说看了统计结果之后有什么感受。

3、思考:文章的题目是《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但是统计的结果却令人诧异,这样的写法和文章的主题相符合么?为什么?

4、课堂交流。

通过直观的数量统计,在强烈的对比中促使学生发现矛盾,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现主题的?

仔细研读课文,教师点拨思考

“我们”一家的出发点是为了给母亲庆祝母亲节,但是,最后,母亲却独自留在家里操持家务,等待一家人郊游归来,事实上又回到了起点。梳理“我们”一家过母亲节的细节,说说你感受到什么?

1、学生仔细阅读文章,圈划出“我们”一家过母亲节的细节。

2、小组交流,说说各自的感受。

叙述性作品中细节的作用是相当大的,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活,表达情感,所以,在阅读时要求学生研究细节,能够带给学生最直观的情感体验,从而感受母爱的伟大。

品味重点细节,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文章的结尾写到“一切收拾完毕,已经很晚了。睡觉之前我们全都去吻过母亲;她说,这是她有生以来过得最最快活的一天。我觉得她眼里含着泪水。”这里母亲的泪水中有哪些心绪和情感?请想象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想象,交流:这部分描写刻画了母亲怎样的心绪和情感。

文中的细节很多,抓住描写母亲的一个重点细节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母亲的心理,从而直接把握文章的主旨。

布置作业,延续情感的体验

观察生活,你的母亲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一个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作一番描写,口头交流。

1、学生观察生活,准备一段口头发言的讲稿,描写自己的母亲在生活中的一个细节。选择部分同学全班交流。

2、其余同学聆听同学的发言,要求听完之后复述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本文具有很强的情感感染力,怎样使这种感染力具有长久的影响,从课内向生活的延伸是一种形式。而聆听能力的提高是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之一,和本课的作业相结合能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思路点拨

文章很浅显,因而,开头要求学生所作的数量统计就起到了保证学生耐心阅读的作用,这是一个基础环节,在统计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母亲的伟大。品味细节是培养阅读良好 2

习惯的一个方法,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从捕捉细节到品味细节有一个学习要求渐次提高的过程,在交流中,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感情积累。作业的难度不大,主要是训练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聆听的能力。本课也可以侧重从作者幽默的文风与深刻的内涵之间的关系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幽默的力量是什么?

练习

1、你是怎样给爸爸过父亲节的呢?记下你所做的事情,和你爸爸的反应。和你的朋友交流一下。

2、阅读《与里柯克一起笑》,选择其中的一篇,复述给你的朋友听。

第三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5.2染色体变异(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2.说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类型。

【学习重点】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学习难点】

1. 染色体组的概念。

2. 二倍体、多倍体的概念及其联系。

【自主学习】

一、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的区别:

基因突变是染色体上的 基因的改变,在光学显微镜下 观察到的变异,而染色体变异是比较明显的染色体 或 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变异。

二、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1、定义:由 引起的变异。如猫叫综合征是由人的 缺失引起的遗传病,而果蝇的棒壮眼是由于染色体中 某一片段引起的变异。

2、类型: ①___ :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如。② :染色体中增加了某一片段。如。

③ :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 上。④ :染色体中某一段的位置颠倒了180°。易错知识点辨析:

易位与交叉互换的区别:

易位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是指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3、结果: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发生改变,从而导致________的变异。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_______________,有的甚至导致生物体。

三、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________的增加或减少;一类是以___________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

2、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________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就叫做一个染色体组。方法与技巧:染色体组数的确认

①根据染色体形态判断: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就是有几个染色体组。观察右图,图中有几个染色体组?

②根据基因型判断: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该细胞或生物体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例如:基因型为AABBCC的生物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

基因型为AAAbbb的生物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 基因型为AAaaBBBBCccc的生物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

③根据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推算出含有几个染色体组:染色体组数=染色体数/染色体形态数。

例如:某细胞共有8条染色体,染色体形态数为2,则染色体组数为几个?

4、二倍体和多倍体

由 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 的个体叫做二倍体,体细胞 中含有 叫做三倍体,体细胞中含有 叫做四倍体,体细胞中含有 叫做多倍体。举例:

二倍体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倍体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倍体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的有何区别?

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举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体细胞有几条染色体?几对常染色体?

(2)Ⅱ号和Ⅱ号染色体是什么关系?Ⅲ号和Ⅳ号染色体是什么关系?(3)雄果蝇的体细胞中共有哪几对同源染色体?(4)果蝇的精子中有哪几条染色体? 这些染色体在形态、大小和功能上有什么特点?

这些染色体之间是什么关系?

它们是否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

(5)如果将果蝇的精子中的染色体看成一组,那么果蝇的体细胞中有几组染色体?(6)染色体组的概念是什么?

3、尝试总结染色体组的特点及判断方法。

【典例分析】

1、一个染色体组应是()

A、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 B、二倍体生物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 C、体细胞中一半染色体 D、来自父方或母方的全部染色体

2、韭菜的体细胞中含有32条染色体,这32条染色体有8种形态结构,韭菜是 A、二倍体 B、四倍体 C、六倍体 D、八倍体

【效果测评】

1.下列变异中,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

A.染色体缺失某一片断 B.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断

0 C.染色体中DNA的一个碱基发生了改变 D.染色体某一片断位置颠倒了1802.是正常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则下图所示是指染色体结构的()

A.倒位 B.缺失 C.易位 D.重复 3.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正确叙述是()

A.染色体组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B.染色体组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C.染色体组只存在于体细胞中 D.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消失

4.果蝇的体细胞中有三对常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因此,果蝇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

A.一个染色体组 B.两个染色体组 C.四个染色体组 D.六个染色体组

5.四倍体的曼陀罗有48条染色体,该植物体细胞中的每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数目为()

A.48 B.24 C.12 D.4 6.如图是果蝇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染色体1、2、4、5组成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 B.染色体3、6之间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

C.控制果蝇红眼或白眼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 D.果蝇的体细胞内有2个染色体组。

7.某生物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8条,下图中表示含有1个染色体组的细胞的是()

A B C D 8.果蝇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分别编为1~8号。其中1和2、3和4、5和6、7和8分别为4对同源染色体。则以下能构成一个染色体组的是()

A.1和2 B.1、2、3、4 C.1、3、6、7 D.1、4、5、6 9.二倍体植物的花粉发育成的植株,体细胞内所有的染色体在形态、大小方面()A.一定相同 B.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C.一定是各不相同 D.以上都不对

10.大麦的一个染色体组有7条染色体,在四倍体大麦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后期能观察的到染色体有多少条()

A.7 B.56 C

.28 D.14

第四篇:【教案】第1课时 什么是面积

什么是面积

教学内容:什么是面积(教材第49、50页)教学目标:

1.参与认知过程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3.在活动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教学难点:

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数学书和信息书)同学们熟悉这两本书吗?它们什么是一样的?学生会说到是大小一样,追问:什么大小?指的是哪里?学生会尝试说出是面一样大,或是会用手摸书的封面来解释。然后,师对全体生:我们大家都来摸一摸,再来说一说,数学书和信息书的封面一样大。

生:主动去摸一摸,然后其他学生也来摸。

师:那这两枚硬币呢?有什么不一样吗?谁的面大,谁的面小呢?

师:这是老师的手掌面,你们的手掌面在哪?谁想和老师比比手

1/ 4

掌面的大小?哈哈,我的手掌面大。这两片树叶有面吗?(在展台展示一名学生摸的过程)谁的面大,谁的面小呢?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面积概念(1)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师:我们刚才摸到的都是物体什么?(表面)比的又是什么?(物体表面的大小)

小结:通过观察、操作与比较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大有小。师:我们就说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2)结合具体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师慢说: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谁能把这句话完整地说说。

师:课本封面的大小呢?(多指名几个人说)

谁能像老师这样说说其它面的面积?并用学生举出的例子比面的大小。

(3)看一看、说一说。

屏幕展示书上四幅图抽象成平面图形的过程。

师:这些图形能通过摸来感受它们的大小吗?这些图形有大小之分吗?那也就是说这些封闭平面形也有面积,谁能说说它们的面积是指哪里呢?有什么办法能够把面积呈现出来?

生:指出面积,课件演示(用单一颜色涂色)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面积?(指出几名学生描述)

2/ 4

完成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学生齐读,师板书课题)(4)联系生活拓展

谁还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学习中还见过哪些物体表面、封闭的平面图形面积吗?

先小组说,再集体交流。(帮助学生完整表述)

小结:看来面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很普遍的,只要大家多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动手操作、比较大小,正确理解面积的意义(1)直接观察比较

出示两个大小悬殊的三角形比较面积大小(观察法和重叠法)再出示50页练一练第1题。(2)借助工具比较

师:有些图形我们直接观察就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两个图形(附页2中图3)谁的面积大?

①提问:猜一猜,哪个图形面积大些? ②找验证策略:

A.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能不能结合学具袋里的学具想办法来验证? B.个人尝试

C.小组同学交流,相互说一说。归纳小组的办法。D.小组代表展示验证,并说明理由或想法。

3/ 4

至少可以呈现这样四种方法:折叠、用圆形图片摆、用小方块摆、用透明胶片的格子比较。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反思和评价。(在汇报多样比较方法时,按由繁到简的顺序,如:先是剪后重叠比的;然后是用圆片摆的;最后是数格子的;……这个在学生活动时由教师巡视发现确定汇报顺序。)

(3)师小结: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但验证过程必须科学、认真。大家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呢?

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4/ 4

第五篇:5.3 《万有引力定律与天文学的新发现》教学设计(沪科版必修2)

5.3 《万有引力定律与天文学的新发现》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理解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分析研究天体运动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练习归纳总结其内容,并与同学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万有引力定律的重大意义。重点:

天体质量的测量。难点:

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与区别。教学过程:

一、回顾: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请学生关注P84:“困难之三”,牛顿解决这个困难的方法,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1、万有引力理论的预言——对海王星和哈雷彗星的预测

引入本部分后,学生阅读P90-P91课文,和同桌交流课文说了什么内容,自己读后有什么感想?

2、称量天体质量

学生自学P92的案例,再研究P93“讨论题”,不理解的同学请教他人。

3、重力与万有引力 教师简单讲析。

三、作业与练习:P94“家庭作业与活动”

1、课堂练习:

4、5题

2、书面作业:1-2题(说明理由)课后反思:作业3题中出现的问题

1、正常解答:

R2gMm测出星球表面的g,再依G2mg求得M。

RGMm42R42R3或测出航天器绕得周期T,再依G2m2求得M。2RTGT2、学生出现的错误

(1)部分学生求出g后直接按课本P92案例中的式子写M的计算式,未列方程“GMmmg”;个别学生说“用测力计测F引”。R242R(2)部分学生将g视为a向,有的在求出g后用g2求T,进而用

T42RF引m2求M(误将m视为M)。

T3、补充讲解:地面的g与卫星a向的关系。

自由落体运动的g与贴地运动卫星的a向是相等的,但不是完全相同的,g方向不变,是恒量,a向方向时刻指向圆心,是变量。

下载2017-2018学年沪科版必修二  万有引力定律是怎样发现的 第1课时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2018学年沪科版必修二 万有引力定律是怎样发现的 第1课时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3.3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案2(教科版必修2)

    第3节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一、知识目标 1.会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2.理解并能够计算卫星的环绕速度。 3.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及其含义。 二、情感、......

    《石油化工的龙头——乙烯》教案(第1课时)(沪科版高二第二学期)

    《石油化工的龙头——乙烯》教案(第1课时)(沪科版高二第二学期) 11.2 石油化工的龙头──乙烯(共2课时) 第1课时 石油化工的兴起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理念,主要是针对学生的......

    第一和二课时教案

    6《梅花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刘集办事处魏庄小学:杨国超 教材简析: 《梅花魂》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归侨女作家陈慧瑛的作品。作者从小在新加坡(文......

    物理: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教案(沪科版必修1)

    2.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中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知道它是任何推导出......

    优课:《怎样求合力》教学设计(沪科版必修1)[大全]

    4.1《怎样求合力》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共点力的概念。 2. 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3. 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

    边城》教案 沪教版必修1

    《边城》 教学目标: 1、感受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美”。 2、品味学习小说中诗一般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高中物理第4章怎样求合力与分力4.2怎样分解力教案沪科版1教案

    第二节 怎样分解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区分矢量和标量.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能用力的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经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学案 7.4重力势能(第1课时)

    §7.4重力势能(第1课时)教学设计设计思想《重力势能》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从定量的角度学习能量的具体表达形式。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量概念的重要性会被学生逐步认识到,因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