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识字八读对联》教案设计
《识字8读对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冬、去、春、语、香、竹、声、新、年、入、关、心”12个生字,会写“心、鸟、竹、关”4个字,认识“卧勾、竖折折钩” 两个新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读对联,了解对联意思。
3.通过认识对联,联系生活,让学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对联的特点,知道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2.认识会认字,写好会写字。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课件:过春节的习俗,放鞭炮,吃饺子,贴对联,拜年,穿新衣,戴新帽„„
师:同学们,春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也是我们最喜庆的日子,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装扮一新,人们还会在自家门口贴对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对联。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插图,让学生粗略了解对联。4.简介对联。(对联,又叫对子,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它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
二、读对联,识生字。
1.出示本课三幅对联,学生自由读。
2.师领读。
3.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4.抽学生个别读。5.字词大乐园
(1)出示生字,带拼音,个别读(2)去掉拼音读。(3)小组赛读
(4)全班拍掌齐读(5)开火车读、齐读
(6)巩固生字:摘苹果识字游戏 6.词语大积累
(1)出示词语:山清水秀
鸟语花香
(2)小老师领读,齐读 7.再读对联
(1)指名读对联
(2)全班齐读
三、学习对联,朗读感悟
爆竹
新年
第一副对联:“冬去山清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1.齐读对联
2.在这副对联中有哪两个季节?(冬天、春天)3.每个季节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山、水、鸟、花)4.主要写那个季节?(春天)春天的景色怎么样? 5.我们一起读出春天来了,过年的喜庆气息,师范读,学生分组读,齐读。
第二副对联:“爆竹声声辞旧岁,锣鼓阵阵迎新年” 1.齐读对联
2.在这副对联中写了哪两种事物?(爆竹、锣鼓)3.放爆竹、敲锣鼓是为了什么?(辞旧岁、迎新年)4.过年的时候放爆竹、敲锣鼓真是喜庆啊,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副对联!
5.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第三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齐读对联
2.在这副对联中同学们听到什么声音? 3.这些声音好听吗? 4.我们要关心哪些事情呢?
5.老师小结:对啊,光读好书对一个读书人来说是不够的,小到家事,大到国家大事,都要关心。6.再次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四、指导书写,积累词汇
1.出示生字卡片“心、鸟、竹、关”,读一读。2.“心”字注意笔顺,第二笔是卧钩,注意字形美观。3.指导书写“鸟”,第四笔是竖折折钩,要一笔写成,还要注意“鸟”的结构。
4.指导书写“竹”,注意笔顺的书写,第五笔是横。5.老师范写生字及关键笔画。
6.学生练写,集体评议。(先指导学生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再指导书写)7.展示学生的书写。
五、课堂小结
1.今天的学习,我们只是初步了解了对联的相关知识,而且通过学对联认识了新字。希望大家以后多观察,多积累,认识更多的字,学更多的知识。
2.回家观察对联,认识对联上的字,下节课交流。板书设计:
识字8 读对联
冬去山清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爆竹声声辞旧岁
锣鼓阵阵迎新年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第二篇:看图读拼音识字教案设计
[看图读拼音识字教案设计]
①指名读拼音和生字,看图读拼音识字教案设计。②用手遮着拼音,让学生读生字。③用“左”口头组词。④做相应的动作:举起你的左手,跺一跺你的左脚,摸一摸你的左耳,指一指你的左眼。
(2)教学“右”字。
①两位小朋友早晨上学去,面向太阳走,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哪一面是南呢?
(在句中将“yòu”用红粉笔标出。)
你们知道“右”字怎么写吗,现在老师写给你们看(在“yòu”下面田字格中范写)。
②比较“左”和“右”的字形。
提问:我们在前面学过哪些意思相反的词?(大、小,出、入,上、下)告诉学生:“左”和“右”也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
提问:“左”和“右”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比较后,教学顺口溜:左和右,像弟兄,比一比,不相同:右下口,左下工。
[教学生字方法得当,注意借助拼音教学生字的读音,结合句群理解字义,结合字形特点引导学生识记字形,做到了音形义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左”和“右”时,也不平均使用力量:“左”字引路则详讲,“右”字从略。在两个字的区别上教者又下了工夫,用自编顺口溜进行教学,易学易记。]
5.巩固。
(1)指名朗读句群。
(2)指一指“东、南、西、北”方向。
(3)说说你的左面是谁,右面是谁。
[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得很好:指导学生看图,指导学生读纯拼音句群,而且还扎扎实实地教了“左”和“右”两个生字。这节围绕看、读、练,给人总的印象是实实在在。]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认识4个生字、指导书写6个字,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看图读拼音识字教案设计》
(二)教学步骤
1.检查复习。
(1)抽读音节卡:nán xī běi dōng zuǒ yòu
(2)指名读句群。
2.教学“东”和“西”两个生字。
(1)教学“东”字。
看课文插图,提问:①我们从图和文知道这两个小朋友早晨上学去是面向太阳走的,他们的前面是什么方向?
出示卡片 z3o ch6n sh4ng xu6 q),让学生读 mi4n xi4ng t4i y2ng z#u,(直呼): qi2n mi4n sh@ d#ng(东).②哪个音节是dōng?请指出来。(板书:东)
[将生字“东”在句群中“对号入座”。]
③跳读(擦去“dōng”,只读汉字“东”)。④读词语卡片:山东 东方 东miàn 东xī
⑤在图的哪个方位写上“东”?
[将生字“东”与图上“太阳升起的地方”对位,进一步建立“东”的概念。]
(2)教学“西”字。
指导看图。小朋友早晨面向太阳走,前面是东,那么他们的后面是什么方向呢?(“西”)
出示卡片 h^u mi4n sh@ x9(西)
让学生直呼:
提问:①谁能找出xī的音节?(让学生指出,教者在田字格里写“西”。)
②说说“西”在图的什么位置?(板书“西”)
③用“西”口头组词。
④出示小黑板,用拼音夹汉字的方法读1—4句。
3.教学“北”和“南”两个生字。
(1)教学“北”字。
指导看图。小朋友面向东走,他们的左面是什么方向?
出示卡片 左 mi4n sh@ b7i 北
让学生直呼:
遮?
4.指导书写。
(1)识记新笔画:“■”(提)。
(2)提问:在6个生字中,哪个生字有这种笔画?(北)
①仔细观察“北”的字形,说说一共有几笔?
②按顺序说说“北”的笔画名称,再与田字格下面的笔顺对一对,错了的小朋友再书写一遍。
③指导:左半边的小横写在横中线上;右边的“儿”竖弯在竖中线上。
④观察田字格中的位置。
⑤试写。
⑥与田字格中的
第三篇:对联教案设计
对联六副(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每副对联的含义,熟读成诵。
2、让学生初步了解对联的一些常识,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趣”为先。
3、学会欣赏对联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文: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学形式,不仅种类多、形式广,内容与语言风格也丰富多样,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对联既可用于赞美壮丽山河,抒发爱国情怀;也可用于寄托理想抱负,表达爱憎感情;还可祝愿事业兴旺、生活美满。对联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婉约纤巧;有的含蓄凝练,有的晓畅明达;是我国文学花园里的奇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一独特有趣的文学样式。
在扬州大明寺的弥勒佛旁有一副很有趣的对联,上联是“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有哪位同学能对得出它的下联?(生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二、了解对联的历史以及分类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从此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一直到了明代,人们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此后,对联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对联的种类也很多,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在什么地方看见过“对联”?(学生讨论并发言)教师做简短的概括——贴在门上迎庆春节的叫“春联”、题在相对的两根柱子上的“楹联”、挂在堂屋正面墙上的叫“堂联”等等。
从用途上看,祝寿用的叫寿联,结婚用的叫婚联,悼念死者的叫挽联,用于风景名胜处的叫名胜联„„
三、理解六副对联的含义,熟读成诵
(对联真是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啊,请大家打开书本115页,我们共同来赏析几副对联)
1、提到湖南的岳阳楼,你会想到哪篇文章?(就让人想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文中有一句千古名句,表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你知道吗?(“先天下之忧而忧)
那在岳阳楼上题写对联,如果能将这句名句巧妙地镶嵌进去,那就太好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则对联,感受一下他的妙处。
上联概写岳阳楼的自然景观,下联暗引此句,由眼观湖山联想到百姓的忧乐,切景切情,抒发爱国情怀。
(上联应读出开阔宏大的气势,下联慢一点,将心系百姓忧乐的感情读出来)
2、岳飞大家都很熟悉的,哪一位同学为我们讲一讲他的故事?(他是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金兀术犯河南,被岳飞打得大败,但是正当岳飞准备直捣黄龙、收复中原失地的时候,宋高宗与秦会为了向金人求和,一天连降十二道金牌命令他退兵。当岳飞回临安后,被解除兵权,不久,又被秦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于**亭。死后,人们在西湖畔修建了岳飞墓,墓厥两侧则是谋害岳飞的四个奸臣铸成的铁铸跪像。)
我们一起来看看英雄和奸臣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幅图是岳飞的墓,左右还有石人石马护卫着英雄„„这幅上面的两个人是秦会和他的妻子王氏铁铸的跪像,世世代代向岳飞将军请罪„„
(“有幸”要重读,“埋忠骨”则要读出崇敬、悲伤,“佞臣”要读出我们的鄙视厌弃之情。)
请男生读一读。
3、林则徐书两广总督府衙对联是他赴广州查禁鸦片后在两广总督任上所作,虽然只有16个字,却其实磅礴,表现了作者磊落的胸襟与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品格。大家对林则徐了解有多少?谁来说一说他的主要事迹。这则对联是他自己写了来自勉的,我们能否将他的伟大举动和这副对联联系起来想呢。
为什么他能在英帝国主义面前表现为一种硬气和骨气,就因为他“无欲”,除了一心为公一心为民,没有任何私欲私心,才能够在衰败的清王朝后期对列强说“不”!禁烟的成功和他集思广益有关,他的容还表现为他禁烟后却被贬新疆,但是他没有怨言,却带领当地老百姓植树治沙,造福地方,没有怨言地为人民服务,这是要有很大的容忍之心的。(读的时候应该读出一种大气、一种硬骨)
四、我们已经诵读欣赏了三副对联,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讨论总结以下,对联有哪些特点?
(板书)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同有艺术性内容相关
(《红楼梦》里薛蟠不学无术,有一副对联“一只苍蝇嘤嘤嘤,一只蚊子嗡嗡嗡”)
五、大家对对联的学习和掌握已经很好了,那我们以后再遇到对联应该怎样去鉴赏他们呢?同学们能不能从今天的学习中总结出一些方法呢?
(板书)结合背景理解内容把握节奏读出情感
六、同学们讨论得很好,书中所选的对联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下面我们总结的方法再欣赏其他的一些精彩对联。
1、方志敏是谁啊?将这样的一副对联挂在卧室里,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卧室托物言志,表现他热爱祖国,追求真理,为革命事业顽强斗争的精神与坚贞的情操。
2、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作为扬州人,大家对史公祠应该很熟悉,有谁知道在史公祠里面的一副很有名的对联?我们一起来分析这副对联的妙处。请同学们不要忘记了我们刚才总结的赏析的方法。
联中以点点梅花喻泪,以皎皎明月比心,情景交融,亡国之音,催人泪下。可以说联中之字,动一处则全联失色。“梅花”、“明月”两个具体意向,用在这里,十分贴切、含蓄。梅花就如同眼泪,点点滴滴,梅花又是高洁之物,同时也暗点了史公所牺牲的梅花岭地区。“二分明月”,乃是从徐凝《忆扬州》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所化,这里即指史公祠的地理位置。
3、对联除了以上学习的这些具有深刻的艺术性、丰富的内涵,还有一些富有趣味性,大家看文中的哪一则最富有趣味性?
“山海关孟姜女庙联”从形式上看有什么特点?(许多字是一样的)
因为同字不同音而广为流传。(借山海关居高临下之势,写海阔天空、碧水白云之壮丽景色,用海水每天的涨落与浮云的消长表达人们对传说中的孟姜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千里送寒衣的执著精神的崇敬。)
4、有户人家门上贴了这副对联: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请问怎么读啊?友情提示:这是一家长豆芽的人家
5、赵本山、范伟在春节晚会的小品《功夫》里面有这样的对联
“拐一年摇一年缘分啊,吃一堑长一智谢谢啊”
七、对联在我们身边如此的常见,我们赏析之后,再做几条习题,看看我们对对联的掌握情况如何?
1、虽然我们是初一年级新生,但是我相信,同学们的悟性是很高的,经过今天的初步学习,大家可以像高三的学生一样做一做高考题了,请大家看屏幕,下面是陈毅为鲁迅先生逝世所写的挽联,其上联次序打乱了,请重新排列
上联:A、懂得进退攻守B、要打叭儿落水狗C、岂仅文坛闯将D、临死也不宽恕
下联:莫做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嬉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2、浙江:饮龙井茶品江南丝竹
江苏:登虎丘塔论天下园林
广东:南海风清讲述春天故事
广西:漓江水碧飘来三姐新歌
安徽:黄山为九州增色
江西:瓷器与中国同名
请同学们从内容上给这些对联与相对应的省份连起来,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对联在内容上的特点。其次,看看哪两联是相对的?感受对联的特点。
3、动手写一写
《春潮》杂志社打算开设一个“校园作家”栏目,宗旨是“展示学生佳作,培养未来作家”,请你写一副对联作为广告词,为这个栏目做宣传,不超过20字。学生佳作展示厅未来作家训练营学生佳作新视窗明日作家讲习所
第四篇:识字二 对联
识字二 对联
设计理念
本设计意在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通过读读、想想、猜猜、联系生活实际等形式多样的方法识字、学词,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语言文字,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对联这种文学形式,诵读对联,积累词语,丰富语言。
2在诵读对联中认识16个生字;会正确、规范书写10个生字。
3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通过书写表达汉字的形体美。
教学重点
读文识字,会认16个生字,会写10个字。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对联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准备
老师:在黑板张贴一副完整的对联,课件一套,红纸,黑色彩色笔若干。
学生:课前搜集对联。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请学生观看课件,感受过春节的热闹气氛。
2谈话揭示课题。
孩子们,过年了,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对联(教师指向张贴在黑板上的对联),学生齐读课题。
3以形象的对联入手,初识对联。
(1)抽学生读:“春回大地,春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家新”。读了对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讲解,指导学生认识对联。(师:每逢过年,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张贴用红纸书写的对联,一副完整的对联包括横联、上联、下联,别看简简单单的对联,它包含的内容可丰富了。)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互评。
3检查识字、学词情况。
(1)将生字放在五颜六色的气球中逐一让学生认识。
“联”“绵”“财”“润”“盛”,指导学生读准这些字的字音。
“爆”“财”: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扩词。(当学生说到“爆炸”时,老师相机教育学生注意安全,远离爆炸,渗透安全教育。)
“茂盛”:结合窗外的那棵高大的黄桷树进行说话练习。
(2)词语(四字词、三字词教学)。
过渡:对联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词语,藏在灯笼里,孩子们,想和它们交朋友吗?(将四字词、三字词分别放入灯笼里让学生认读,在读中体会含义)
“爆竹声声”“梅花点点”,读了这两个词语,结合课文插图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了过年的热闹场面,听到了鞭炮噼噼啪啪的声音,看到了朵朵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展示它的美丽,散发着它的芳香)
“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读好了这些词语,你想把它们送给谁?(生:我想把它们送给做生意的人,祝他们生意红红火火)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边读边体会,你感受到了什么?(对学生的理解加以鼓励,教师不作具体讲解)
“三字词”教学,在朗读中记忆、积累。
三、朗读指导
过渡:学好了生字词,下面老师把它们送回到对联的家中,老师相信你们会把对联读得更好。
1配乐朗读。
(配上喜庆吉祥的音乐,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读文氛围,学生很容易入情入景地读好对联)
(1)配乐自由读。
(2)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对联进行朗读,并读给小伙伴听听,小伙伴读得好的,给他画上一面小红旗进行奖励。
(3)抽学生读、评读、赛读。
(4)男女生以对对子的方式朗读对联。
2按节奏朗读。
过渡:读好了对联,请孩子们仔细观察一下对联有什么特点。
(1)学生汇报:两两相对,每句字数相等,根据前面的词语教学,学生很容易观察出对联中都藏有四个字的词语和三个字的词语。
(2)教师相机点击课件,将对联分成“×××× /×××”的节奏指导朗读。(师:我们读对联时,不仅要有感情地朗读,还应像古诗那样,读出对联的节奏,读出韵味)
(3)教师引读,学生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积累词句。
3游戏——对对联。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书中的对联与黑板张贴的对联有什么不同。(缺少横联)教师相机出示四句横联(辞旧迎新、欣欣向荣、恭喜发财、普天同庆),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将横联添加在课文中的对联上。
(2)学生汇报并简单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对对联。
四、拓展交流
1学生交流在课前搜集的对联。
2教师出示搜集的对联让学生朗读,进行拓展迁移。
五、书写指导
过渡:孩子们,读了那么多对联,又增长了不少知识,那你们想把这些对联送到红纸上去吗?但对联中有两个调皮 的汉字娃娃,想让你们把它俩写得漂漂亮亮的,它们才愿意回去,教师相机出示生字“顺”和
“盛”。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写好这两个字应该注意什么?(教师将生字的重点笔画用不同的颜色填写,利于学生观察)
2教师范写,在书写过程中强调这两个字间架结构的摆放应紧凑,这样写出来的字才美观。
3学生独立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4通过写生字过渡到书写对联(将课前准备的红纸、黑色笔分发到各小组,小组合作书写一副完整的对联,包括横联,学生可以写书上的对联,也可以写在课外搜集的对联)。
第五篇:《对联六副》教案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初中语文《对联六副》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学科:语文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1)、收集对联(2)、搜集有关对联的起源、类型、形式等方面的知识并交流
二、教学课题
通过本节课对《对联六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对联是我国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学习本节课既要让学生了解六副对联的深刻含义,又要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对联的一般常识,学会初步鉴赏对联。
三、教材分析
六副对联内容简单,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背诵,文下注释较为详细,对对联本身的大意容易理解,但要真正理解对联的深刻含义,能创作并鉴赏对联,则需要借助百度搜索引擎,链接一些具体人物的事迹、对联的起源及发展演变、对联创作的一半要求和一些名联轶事等。
四、教学方法
1、通过讲故事,读趣味联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对联的一些常识,激发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2、熟读成诵,从六副对联中体会基本的对仗技巧。
3、联系已有的语文知识,完成联句任务。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它既可用于赞美壮丽山河,抒发爱国情怀;也可用于寄托理想抱负,表达爱憎感情;还可祝愿事业兴旺、生活美满。它们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婉约纤巧;有的含蓄凝练,有的晓畅明达;是我国文学花园里的奇葩。对对子还是中国古代文人习文会友时的一种炼字消遣的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一独特有趣的文学样式。
(二)、整体感知、了解常识
学生交流各自搜集到的对联,师引导学生归纳对联这一文学样式的特点,并介绍对联的一些知识。
1、对联的特点: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
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2、对联的起源:相传,对联起源于公元964年的除夕,五代时蜀主孟昶 题于卧室门上的桃符题词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一直到明代了,人们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此后,对联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3、对联的类型。对联的种类及作用,百度链接http://#2 之辉煌的岁月。这则对联是他自己写了来自勉的,我们能否将他的伟大举动和这副对联联系起来想呢。为什么他能在英帝国主义面前表现为一种硬气和骨气,就因为他“无欲”,除了一心为公一心为民,没有任何私欲私心,才能够在衰败的清王朝后期对列强说“不”!
禁烟的成功和他集思广益有关,他的容还表现为他禁烟后却被贬新疆,但是他没有怨言,却带领当地老百姓植树治沙,造福地方,没有怨言地为人民服务,这是要有很大的容忍之心的。(读的时候应该读出一种大气、一种硬骨)
(4)、同学们讨论得很好,书中所选的对联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下面我们总结的方法再欣赏其他的几副精彩对联。
a、方志敏是谁啊?将这样的一副对联挂在卧室里,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卧室托物言志,表现他热爱祖国,追求真理,为革命事业顽强斗争的精神与坚贞的情操。)
b、对联除了以上学习的这些具有深刻的艺术性、丰富的内涵,还有一些富有趣味性,大家看文中的哪一则最富有趣味性?“山海关孟姜女庙联”从形式上看有什么特点?(许多字是一样的)因为同字不同音而广为流传。借山海关居高临下之势,写海阔天空、碧水白云之壮丽景色,用海水每天的涨落与浮云的消长表达人们对传说中的孟姜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千里送寒衣的执著精神的崇敬。
(四)、品读鉴赏
1、听故事,补对子
有一个秀才,家对面住着一户财主,财主家有一片很大的竹园,秀才据此写了一副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财主想捉弄秀才,就命人将竹子砍了。秀才不慌不忙,在上下联的末尾各添了一个字,就成了一副新对联: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财主火了,叫人把竹子连根拔了。哪知,秀才还是在联尾又添了字,又续成了一副好对联。
你想,他会又添了什么字呢?(无,有)
2、金庸著名武侠作品《射雕英雄传》中也有一个对对子的片段颇为有趣,大家可以一起来欣赏一下,打开百度链接 http://
3、百家讲坛中孙丹林主讲的《楹联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多更好地了解对联,希望大家课后通过百度视频搜索它。
(五)、迁移应用
1、对联“寻亲”:
下面本是四副完整的对联,但是失散了,请你找到它们的配对,使之重新变得完整。
A.时雨点红桃千树 a.山静无人水自流 B.亭闲有竹春常在 b.春风吹绿柳万枝 C.无意东风花半露 c.夜市千灯照碧云 D.晴空一镜悬明月 d.有闲春色燕双飞
2、根据已掌握的语文知识,对对联:
(1)水浒传,传梁山好汉,杀富济贫,梁山聚义。(2)这副对联出自我们的课文《幼时记趣》
耳闻夏蚊如雷(3)这副对联出自我们的课文《寓言二则》
楚人刻舟求剑,舟行剑不行; 答案提示:西游记,记唐僧师徒,降妖捉怪,西天取经。眼观群鹤舞空 郑人度足买履,度失履亦失。
(六)教学反思
对联是学生并不陌生的文学样式,这节课我从学生们已经积累的对联切入,引导学生概括出对联创作的一般规律和要求,为下面学习、鉴赏课文中的对联打下了基础,再通过课文向外辐射,借助百度搜索引擎,引入专门学习对联的网站和视频,既在课内进行拓展,又为学生做好了延伸学习的准备,相信学生会把课堂上的学习兴趣转到课后更好地了解、掌握和运用对联知识。
赵岭 江苏省东海县石梁河中学 邮编222323 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