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的乘法口诀课堂实录-贲友林

时间:2019-05-12 17:4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7的乘法口诀课堂实录-贲友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7的乘法口诀课堂实录-贲友林》。

第一篇:7的乘法口诀课堂实录-贲友林

7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4、55页。【目标预设】

1、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编制7的乘法口诀,初步记住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有关表内乘法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过程预设】

一、引入

1、找规律,再填空。看屏幕:

出一个漂亮的公主,她是谁?她还有几个好朋友,它们又是谁的? 生: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 数一数七个小矮人

七个小矮人上面的出现7 14 21()

()

()让学生说一说,这些数是怎么排的?

师:1个7是多少?2个7呢?“21”是怎么得到的? 接下去是怎么排的? 生:21下面的应该是28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21+7=28 师:几个7相加了? 生:4个 师:下面 生:等于35 师:怎么算的 生:28+7=35 师:那

生:接下来应该是42 师:最后一个是,一起说 生:49 师:14是几个7相加?28是几个7相加?35里面有几个7?42里面有几个7?49里面有几个7?

师:看屏幕说一说,一个7是7,二个7是14 生:三个7是21,四个7是28„„ 师:这些数都是什么有关? 生:7

2、揭示课题

师:今天如果我们来学习乘法口诀,你们想应该学? 生: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展开

1、试编

师:你们会不会自己编7法口诀吗?自己在练习本上编一编试一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试编7的乘法口诀,并写下来。能编几句就编几句。)

2、汇报

视频展示学生各小组编的乘法口诀。

辨析:所编的口诀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如何改正? 追问:编口诀时你是怎样想的?

3、排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口诀卡片,并按序排列,学生观察、讨论“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

师:我们自豪的读一读 学生读一读这些口诀

师:看到这些乘法口诀,你想到什么? 生:第一个比第二个少一个7 生:下面的口诀比上面的口诀多7。生:它们都是从小到大的。学生读一读后面的得数

生:第一个比第二个少一个7,是不可以的。师:为什么

生:因为7是一位数,14是二位数,是不可以的。师:7比14少? 最后得到是对的。

师:再看一看前半部分。生:它们都是几七得几? 师:也就是口诀都是七。师:第二个字呢?

生:都是1,2,3,„„

4、交流

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哪几句容易记?哪几句难记一些?你有什么好办法把它记住?

5、记忆

教师运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记“7的乘法口诀”。师:现在你能不能把七句口诀记住。生记背口诀

师:都记好了,能背了吗?那好,我们一起来背。学生齐背口诀。

师:背的时候有没有感觉有几句口诀特别好背。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师:二七十四为什么好记?

生:因为这两句是最少的,最好记的。

生:还有七七四十九。因为七七都有一样的,所以好记。生:四七二十八好记,五七三十五好记 师:你感得这两句怎么样?是好记,还是不容易。生:好记

师:好记,你告诉大家是如何记的。

生:我说得也是它的两句,因为第一个数。师:如果我忘了四七多少了,应该怎么想?

生:我就想三七二十一,然后再加七就可以了。

生:还有,如果想不出来的,你就想四个七,或是五个七。师:如果是五个七的话,怎么想到四个七呢?

生:如果五个七的话?要知道五七三十五,那减去七,不就是四七二十八了。师:有没有感觉到那些口诀不好记? 生:六七四十二。

师:有没有办法把它记得。生:五七三十五,再加7 生:七七四十九,再减去7 生:三七二十一比较难记 师:有没有好办法记住它。

生:先想四七二十八,然后想三七。

生:只要三七二十一,然后再加七,就是四七二十八了。师:其实三七二十一,非常好记的。播放孙悟空语句。

孙司空在炼丹炉中七七四十九天,炼成火眼金晴,取经的路上遇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

师:我说前半句,你们说后句,或是我说后句,你们说前半句。师生对说

师:同桌会不会对口令 生生对说

师:如果感得差不多了,可以数学翻过来,把七的口诀填写完整。学生填写

师:都填对的,对着老师笑一笑,根据一七得七,你可以算那两道乘法算式。生回答

师:根据几句能不能也写两个乘法算式呢?大家的桌也有两句,大家帮这些卡片找一找家。

生上台送卡片

生:还有一个没有送。

生:没有了。因为七七四十九,只能算一道乘法口诀。师:再算4乘7,应该想什么/ 生:四七二十八 出示转盘。

师:转到个,你就站出来说得数。师转盘,学生站着说。师:四个七,比三个七多? 师:五个七,比六个七?

三、应用

1、游戏

⑴“对号入座”——学生在口诀后面摆相应的乘法算式卡片。⑵“转转盘”——计算转盘“转出”的算式得数。

2、欣赏:

⑴七言诗起源于汉代。出示一首七言诗,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口诀算字数。师:七在古代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数,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一首诗。播放枫桥夜泊

师:这首有多少字呢?你能用一句口诀算出来的吗? 生:四七二十八

⑵七巧板是风靡世界的拼图。出示由5副七巧板拼成的“刻舟求剑”故事图,算一算:这5副七巧板一共有多少块?

⑶出示我国医学认为7与女生的成长有关: 幼儿期1×7=7 儿童期2×7=14 少年期3×7=21 青年期4×7=28 中年期5×7=35 更年期6×7=42

3、交流:在实际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问题可以用7的乘法口诀来计算?学生思考后,互相提问,教师参与交流。如:

⑴3只七星瓢虫的背上共有多少个黑点?

⑵住宅楼共七层,每层住6户,一共住多少户?

师:在实际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问题可以用7的乘法口诀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一个星期几天?

电脑出示:一个人一天要喝6杯水,一个星期要喝多少杯水。生回答 出示键盘,师:问白键有一个有多少个?

电脑7个一份,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用算式怎么算。出示3只七瓢虫的背上共有多少个黑点? 出示七个矮人,一个矮人一张床,七个矮人七张床 二个矮人两个碗,七个矮人十四个碗。师:下面还有没有 生:有

师:下课我们继续编一编好不好? 下课

第二篇:认识年月日贲友林课堂实录

认识年、月、日 特级教师贲友林课堂实录

师:课前老师已经发一张纸给了大家,知不知道今天谁上课 生:贲老师

师:你们老师还跟你们说了什么? 生:贲老师要给我们上年月日这节课。师:是我一个人上吗? 生:还有同学们

师:你能用“和”连贯的说一下嘛?

生:贲老师和我们一起上年月日这节课(掌声)师:老师有没有跟你们说要认真听讲呀 生:说了

师:那听谁讲呢 生:贲老师

师:只听贲老师讲吗? 生:听贲老师和同学们讲。(掌声)

师:他的意思是既要听老师讲还要听谁讲? 生:同学

师:听讲就是要先听后讲,同学讲完后,发现他讲的不完整,你怎么做 生:补充

师:讲的不对,你怎样 生:修改

师:讲的特别好 生:鼓掌

师:把课前准备的材料拿出来,学号有吗 生:有

师:把学号写在上面。师:上课,在黑板上写2016.10.14 师:猜一猜我在黑板上写的是什么 生:2016年10月14日

师:对不对,其实贲老师写的正是今天的日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什么 生:年月日

师:说道年月日,马上想到我们已经学过了与时间有关的单位有 生:时分秒

师:好了,我们一起来看下材料,第一题 生:关于年月日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同桌交流

师:谁愿意来说一下,每组同学把掌声送给举手的同学,先把手放下来,谁来讲,我们抽学号,行不行。生:行

师:学号有下面的老师来抽 师:23 师:好,邀请23号同学吴思瑶,在他交流之后,发现还有不一样的怎么办 生:补充

生:我知道一年有12个月,1个月有4个星期,一个月有31天、30、29、28天,一年有大月和小月,大月有1、3、5、7、8、10、12月,小月有2、4、6、9、11这几个月,一天有24个小时。

生:我要给他补充一下,2月是28天的是平年,2月是29天的是闰年,2月不是小月也不是大月。

师:闰年的闰怎么写 生:门里面加个王

生:我来补充,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 生:他里面有一个错误,二月不是小月

生:我知道1个月有4个星期,应该还有一个,零2天

生:我发现了一个错误,一个月可能有31、30、29、28天你表达的不清楚 生:我觉得有一点错误,一年有12个月,也可能有13个月 生:我知道各月是怎么计算的一月大,二月平生:一年有366天或者365天5小时48分46秒 师:你能解释一下吗?

生:闰年有366天,平年有365天,每年还增加5小时48分46秒

师:看来年月日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我们先说到这,先欢送吴思瑶,掌声

师:年月日的知识太多了今天我们只学这些,刚才说的一些有的书上都有,有的还说的不太准确,今天这届课我们学习年月日,来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例如一年有多少个月 生:12 师:看大屏幕,这是哪一年的日历 生:2016 师:横着看,一行几个月 生:3个 师:几行 生:4行

师:一共几个月 生:12 师:还记得刚才有个学生说一年有几个月 生13 师:怎么一年还会有13个月呢,我们留有下课去找资料,好不好 生:好

师:再看月和日之间的关系,大家说我来写 生:一个月有31天或30天或29天或28天 师:一个月31天,这个月叫 生:大月 师指着二月

生:29天是闰月 生:闰年二月 师:小月有多少天 生:30天 师:28天的是 生:平年2月 师:看这个日历2016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看哪个月 生:二月

师:如果二月是28天,这一年就是 生:平年

师:如果二月是29天,这一年就是 生:闰年

师:下面我们来找大月,你来说 生:1、3、5、7、8、10、12 生:我知道怎样找,伸出拳头演示,一月大,,,师:你会不会数,大屏幕上也有,伸出你的拳头准备 生:一月大,二月小 师:能说二月小吗

生:不能因为二月不是小月 师:那该怎么说呢 生:应该说二月很特殊 师:能说3个字吗 生:二月特 生:二月殊 生:二特殊 生:二月少 师:重来

生:一月大,二月少。。同桌互相指一指

师:记忆的方法还有很多,梁金生你来介绍一下你的方法 生: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用不差 四六

师:在读一遍,争取会背 生读

师:腊指哪个月 生:12 背一背 掌声欢送

师:老师2句话就能概括 生:七前单月大,八后双月大 师:一共几个大月 生:7个

师:其余的月都是 生:小月

生:不一定,还有一个2月,2月比较特殊 师:小月几个

师:大小月说完了下面平年多少天?闰年呢?今天我们就认识这么多?

还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一年有7个大月,4个小月,二月特殊 师:我请一个同学讲一个故事,生讲准备好的故事,罗马凯撒 讲解故事内容并计算 生:年月日怎么来的

师:年是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月亮绕地球转一圈为1月,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那谁发现的年月日呢? 生:古人

师:怎么发现的呢,我们来看,黑夜——白天——黑夜——白天——

你发现的什么,生:大自然是有规律的

师:古人就把黑夜——白天看做一日,原来日与太阳有关,那月呢

我们来看月牙——圆月——看不见了——月牙——圆月——看不见了,有规律吗? 生:有

师;也就是月,最后来说年,看到大树了吧,大自然有很多的树,长叶——枝繁叶茂——落叶,,有规律吗? 生:有,这就是年

师:看来这些是谁发现的 生:人

师:他们是怎么发现的 生:观察,生:找规律

师:人类真是了不起,留个问题,今天上课的时间是2016年10月16日,如果没有了年月日,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和同学交流。

第三篇:贲友林教学实录(范文模版)

小学数学教学“海门论坛”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实录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贲友林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把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2、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数学定义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一、认识

1、定性把握

师:这是一张长方形的照片,是谁? 生:贲老师。

师:太小了,看不清楚。

演示:将一张长方形照片(图①)长边拉长(图②)? 生:变胖。

师:宽边拉长(图③)? 生:偏瘦。

师:长边与宽边都按相同倍数拉长(图④)。

辨析:三幅图中,只有一幅图符合数学意义的放大。你认为是哪一幅呢?为什么? 生1:第4幅。因为边同时放大。

生2:第2幅太扁,第3幅太高,只有第4幅是按比例的。生3:第4幅宽扩大多少倍,宽也扩大多少倍,它们同时扩大。师:这次长也放大,宽也放大,你觉得是放大吗? 生:不对,长和宽一定要扩大相同的倍数。

师:短短的时间,我们就认识了放大。(板书:放大)认识:长方形放大时,长、宽都要放大相同的倍数。

2、定量刻画

思考:通过刚才的辨析,我们认识到图④是图①放大后的图形。再看图①与图④,图④是放大了,放多大呢?我们怎样表述呢?

出示图①(2厘米,3厘米)、图④(4厘米,6厘米)的有关尺寸。师:图1是怎么放大到图4的?能用我们学过的比来说一说? 生:扩大2倍。

师:按几比几放大成图4? 生1:按1:2来放大的。师:有没有第二种想法? 生2:1:4.生3:2:1.师:有没有第四种声音? 生4:4:1.师:有可能四种都对吗?我们不妨验证一下,可以请教不说话的老师,拿出老师发给你的阅读材料,先自学圈出比较重要的内容,等会儿再交流。

师:看好后有想法了吗?我把这句话摘录了下来: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小学数学教学“海门论坛”

师:对应边长是什么意思? 生:学生比划。(上来演示)师:按什么比放大的? 生1:1:2.生2:2:1.师:还要回顾一下刚才的数据,来继续看尺寸,怎么会有1:2的呢? 生:你说的是图1与图4的比例。

师:那我应该怎么说?图1到图4是按什么比放大的? 生:4:2.生:6:3.师:我们都约成2:1。刚才有人说谁比谁呀? 生:原来的和放大后的。

师:前项是什么?后项是什么? 生:前项是放大后的图形,后项是放大前的图形。师:我们在放大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1:要同时。

生2:要放大相同的倍数。生3:前项和后项不能混。

师:2:1是放大,后项是放大后的图形,前项是放大前的图形。如果是1:2,就是什么? 生:把图形缩小。

师:再看图1,按1:2缩小,那么长是长的几分之几?宽是宽的几分之几? 生:1/2。

师:看一下,跟你想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看到一个比,你怎么知道是放大还是缩小?

生:前项比后项大就是放大,前项比后项小就是缩小。师:为什么? 生1:放大是变大,前项比后项大。

生2:前项是变化后的,后项是变化以前的。师:如果比值大于1,就是什么? 生:放大。师:小于1呢? 生:缩小。师:等于1呢? 生:不变。

【随感: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其最好的方法就是动手去做,动脑思考。就数学学习而言,这也就是指“学数学就是做数学”,所以我们应当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数学。因为这不仅使学生真正处于主动的地位,并可通过积极的探索去建立自己的理解和意识,而且由于这事实上就是把学生摆到了与数学家同样的位置上了,学生便会产生强烈的探究的欲望。贲老师课始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神经,使学生在积极的思考和探索中不断建构属于自己的“什么是放大”。】

二、巩固

师:这儿有几幅图,先思考一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海门论坛”

师:谁上来说一说? 生1:5号是1号放大后的图形。5号长12格,宽4格,是按2:1放大的。师:也有掌声,也有举手,说明 有不同的意见。

生2:4号是1号放大后的图形。师:面向大家,有什么问题?

生2:5号是平行四边形。4号是1号放大的。师:有掌声,有的是赞扬,有的是鼓励你有勇气。生:平行四边形的长和宽是斜着的。

生:我认为一个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不会改变形状的。

师:一个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不会改变形状的,那平行四边形是怎么来的? 生:通过把长方形剪去一个角,然后拼出来的。师:刚才的交流有没有新的想法?

生: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不会改变形状的。师:长还是长,为何不是平行四边形? 生: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是斜的。

师:几号是1号缩小的?用手指告诉我。生:手指做“2”。师:为何不是3号?

生:因为图3的宽与图1的宽一样。生:长是缩小了,但是宽没有变化。

【随感: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几乎都是在比较中实现的。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乌申斯基语)。有比较才有鉴别。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更需要通过对数学材料的比较,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掌握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在上面的填空中,有错例,有放大,有缩小,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中比较、观察中比较、倾听中比较,进而进行不断的自我修复,达到对放大和缩小的深度理解。】

三、操作

师:长和宽都变化,如果在方格纸上变,行不行? 学生操作:

1.把一个长方形按3:1的比放大,画出放大后的图形。2.把一个长方形按1:2的比缩小,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师:时间关系,说给我听就行了。

生:放大后长是12,宽是6。缩小后长是2,宽是1。师:观察放大和缩小后,变化的是什么? 生:面积。

师:不变的是什么? 生1:形状。生2:比例。

师:原来长方形长和宽的比与现在长方形长和宽的比不变。

生:我发现长是长的3倍,宽是宽的3倍,面积是9倍;另一个是4倍。师:听懂了吗?(没有)我也没有听懂,到前面来。生:这里„„(学生演示)。师:3:2怎么办?

生:可以把后项先化成1。

小学数学教学“海门论坛”

师:你的意思是前项和后项的比与面积有关系,这个规律我们以后再研究。

四、解释

师:在生活中,放大和缩小的现象有很多。大家能举例说说吗? 生1:照片。

生2:电脑到投影仪。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出示放大镜。

生:我觉得没有放大。放大后三角形后面的格子也大了。

师:看上去变大了。在我小时候,老师问我,放大镜不能把什么放大? 生:比例。生:角。

师:三角形原来是什么三角形? 生:直角。

师:是,放大后还是直角三角形。再想想前面的长方形会变成平行四边形吗?什么变什么不变,想想以后再说。

师:(出示显微镜)上面的“16×”是什么意思? 生:16:1,放大16倍。

师:(出示复印机)控制面板“200%”是什么意思?是放大还是缩小? 生:放大。

师:如果没有放大也没有缩小是什么? 生:100%。

师:那50%是按什么缩小? 生:1:2。【随感:在儿童的学习活动中,兴趣是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它是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它能集中精神,鲜明观察,亢奋思维,活跃联想,强化记忆,使各种智力因素处于全面竞技状态;它又能调度情感、坚定意志,使人积极地寻求满足认识需要的途径和方法,而当认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又会使兴趣更为丰富和深刻,产生更高水平的认识需要和兴趣。老师在课中列举大量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的例子,使学生清晰、鲜明地感受到放大和缩小的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知识就蕴含在生活之中,学生的精神变得更加亢奋,学习的兴趣更浓、学习的动力更强。】

师:看我把这张纸对折,我把原来的长方形按1:2缩小。生:错。长和宽都要缩小。

生:一个图形缩小是把对应边按一定的比缩小。生:不是,你只缩小长,没有缩小宽,所以不是。师:如果按1:2,应该怎样? 生:再对折再对折。

师:(打开)如果这张纸按2:1放大,还需要几张? 生:3张。

师:我们今天解决的是什么?怎么办?为什么? 剩下的问题下课以后再思考。

第四篇:贲友林十年反思的力量[定稿]

十年反思的力量(贲友林)

一、我的两个十年

为什么要讲这个话题。我到现在正好工作二十年多一点。以时间为分界,正好分为前十年和后十年。我的前十年是在一所农村完小和县城实小工作的。后十年是在南京师范附小工作的。

我在农村小学工作时,那个学校只有六个班,九个老师。前些日子回到老家时,发现了一本教案本,记录了当时的一些东西,我是个农村的孩子,我所能做的,就是要“走好当下每一步。”。

翻开旧教案的时候,我记录了一些,现在简单举几个例子:在认识角的时候,以前一般我们都用两根小棒做一个活动角,我们角的大小与角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而学生却无法理解,我在看电视的时候,受到了电视机天线的启示,把它的天线拉开去,解决了的大小和边的长度无关。再一个是以前有通用教材,有一道题目是“一辆播种机作业宽度是1.5米,每分钟前进60米,播种机每分钟播种的面积有多大?”这道题学生不懂什么是作业宽度。二十年前的学生没有看到过播种机,他们只知道有语文作业,数学作业,至于什么是作业宽度,却是无法理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在上课时用粉笔横过来涂了一块地方,然后用粉擦横的擦了一下,这样作了一下演示,全班学生看懂了,擦掉的地方就是播种面积,是个长方形,宽度就是长方形的宽度,前进60米就是长方形的长。现在看来,二十年前的作法虽然写得很土,却依然很有用。举这个例子,我想说明的一点是一节数学课是否具有现代的意味,不是由教学媒体来决定的,而是你的教学理念来决定的。很多学校多媒体的设备都没有到位,这样的学校怎么上课?我们不可能每节课都有课件,没有精力去做精美的课件。但是没有课件依然能上好课……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多动脑筋,多思考。

我的第一个十年留给我的记忆还有第一篇文章。现在我已经有许多文章发表,但我不去统计到底有多少篇了。第一篇文章很短。是一道加法应用题改成两道减法应用题的,我有点困惑,当时只是把想法记下来,然后寄出去,当时寄出去不是想发表,而是想让编辑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可没想法竟然发表了。发表纯属意外收获。第一个十年,从艰苦的村小从教,是毕业学生中分配最差的,但是在宁静的环境中他把精力用在了读书和研读教材上,反思教材,有了自己一篇篇文章的发表。

我的备课都是自己原创的,我从02年开始,每天把上课的东西记下来,然后有了我的第一本书《此岸与彼岸》,我的教学手记,里面就是写我的课堂、我的教学、我的思考。我近乎每天都写,几十字,几百字……无论繁忙与悠闲,疲惫与轻松。

反思不是反反复复的思考,反思是反过来思考,换一种角度思考,反思是回过性思考。(举例: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这是我个人的解释。

洛克是说反思是思维活动为思维的对象,是对思维的思维。

我们的反思,缺失的是没有留下的痕迹。文字,是记忆的保险柜。努力让自己做一个有想法的老师,做一个有自己想法老师;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

二、我为何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反思?

先问三个问题:

1)教这么多年的书,你是越教越聪明还是越教越愚蠢?

2)做这么多年的老师,你是越来越幸福还是越来越痛苦?

3)你对于你所教的这门学科,是越来越有兴趣还是越来越乏味?

我想说的是,不管怎样——

1、辛苦中寻求工作的快乐

我1990年中师毕业,先是在规模为6个年级、6个班、9位老师、180名学生的农村小学工作,后来调到有70多个班级、近5000名学生、200多位老师的县实验小学工作,再后来又调到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17年,我先后亲历了农村小学、城镇小学、城市小学的教师生活,处在不同的工作环境,却有着同样的做教师的滋味——繁杂、忙碌、辛苦、疲惫。这几个词,也是现实中大多数教师生活的写照。

我曾记录一天的工作:“今天,早上到校,首先帮英语李老师看早读,然后,帮语文李老师看操和晨会;第一节课,听课;第二节课,上课;第三节课,第四节课,评课,再帮另一位老师备课、说课;中午,吃饭、值班;下午,第一课,帮体育老师代课;下午第二课,听另一位老师上课,紧接着,安排本周六、日的东大活动。然后,评课,帮助备课,直至5点半,回家。课间,批改作业。”

其实,无论干哪一行的人,经过一段时间后,大多数都会倦怠自己的工作。倦怠,来自于简单,来自于重复,来自于单调。岁岁年年,朝朝暮暮,我们跨入校门,走进办公室,然后走向教室……这按部就班、日复一日、无声漫长的行程,委实静默平淡。我们都行动在习惯之中大多数的日常行为都是习惯的反复而已,时间长了,习惯进入潜意识中,便成了秉性。习惯,有些是有益的,有些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将无益、有害的改为有益的,哪怕一处小小的改变,假以时日,必能受益无穷。否则,我们仍只会继续那种我们以往一点一滴积淀的、旧的行为方式。缺乏思考的忙碌,犹如疯长的野草,如果熟视无睹、不求革除,将在习惯的支配下蔓延。“我们需要思考,尤其在忙碌的生活之流里停下来思考”(经济学家汪丁丁语)。

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中写道“日本教师的工作时间是平均每周52课时。超过劳动省规定的标准12个小时,所以教师是非常繁忙的。但是,体现教师是教育专家的工作时间,如授课、课前准备、教研活动、课程建设等,却只占其中的一半。另外近一半的时间是浪费在各种各样的会议和杂务上的。”所以要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反思,浮躁中保持心灵的宁静。记录课堂,反思言行,多一份理性,不随波逐流。用文字的形式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和重建,以实现持续的“静悄悄的革命”。

反思教育生活,并通过文字记录,就是以书面方式提醒自己不满足单调的、简单的、重复的生活,在试图改变的过程中穷尽创意生活的可能性,不断调整工作心态,改变工作方式,改善教育行为,重建教育观念。这过程,理智地复现自我,筹划未来的自我;这过程,辛苦但不心苦,忙碌,但不盲目。我愿意用“心”来写一点文字。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爱;有爱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工作,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一句话:辛苦,不心苦!

2、躁中保持心灵的宁静

2001年,我通过县、市、省层层数学课堂教学比赛的选拔,最后获得了到山东淄博参加全国赛课的机会。比赛结束后的回程路上,我和学校里的两位同事途径山东泰安,夜里,三人结伴而行登泰山。上山时,我们一路小跑,感觉超过了身边所有都忙着爬山的人。非常幸运的是,爬到泰山顶,稍作等待,我们就看到了美丽的泰山日出,那真是上帝抖落的一片金光。但仅仅几秒钟的工夫,绚烂复归平静,天空铺满阳光。下山时,我和同伴都是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往下走,谁也不敢以上山的速度下山。突然间我冒出这样的想法:我,还是我!后面的路,还得如此这般,一步一步、小心翼翼、、踏踏实实地走稳、走好!全国一等奖,犹如泰山日出,那只是给我曾经上过的一节数学课套上美丽的光环。今后,我还得在课堂中继续下真功夫、硬功夫。我不可能让自己的每一课都达到全国一等奖的水准,但我要用赛课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记录我的课堂,反思我的言行,在记录与反思之中,多一份理性,不随波逐流。我把易逝的课堂锁定为常存的文字,让瞬间变成永恒,继而品味、咀嚼自己的课堂教学,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和重建,以实现持续的“静悄悄的革命”。我警醒自己:不浮躁,不糊涂!形成文字的过程,是与自己对话、跟自己诉说、何自己谈心的过程,渐渐地,养成了过内心生活的习惯。祛除内心躁气,心无旁骛,保持自由、从容、安静、专注。对教育对象由浅入深的把握,表面上如同平静的水面波澜不惊,而内心一直在默默思考,不时有灵光闪现,内心豁然开朗。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实践,给日渐贫瘠的心灵以丰富温暖的慰籍,给平淡无奇的日子以清新明亮的色彩。

总之:浮躁,不糊涂。一个人的幸福,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三、用文字记录什么?

反思教育生活,就是对自己每天在教育生活中说的、做的、想的点点滴滴,扪心自问:为何得意?为何失意?为何困惑?为何争议?反复琢磨:有效吗?合理吗?还可以更好吗?并且,把行动的过程与思考的内容用文字记录下来,如果仅仅是一“想”而已,那么实践与思考将如同过眼云烟。内隐的思考经过书面化之后,不仅条理更加清晰,而且促进思考的持续与深入。这样,每天我们走进校门,不再是“凭着一张旧船票,登上你的客船”,不再是“重复昨天的故事”。

记录要有我的视角。我记录课堂的亮点,既有预设之中的精致,也有即时生成的精彩;记录课堂的败笔,既有教师的不妥不当,也有学生的失误错误;记录课堂的意外,既有难以预料的遗憾,也有至今仍存的心结。其实,在课堂中,亮点、败笔、意外,也难以完全分开,彼此有时就交错在一起,根本无法把他们截然分开。面对亮点,我欣喜若狂过;面对败笔,我懊悔沮丧过;面对意外,我茫然无措过。然而,伴随着思考,我的内心渐趋平静,行动增添了理性。我知道,课堂的精彩,可以预约,又不完全是预约;课堂的遗憾,可以避免,又不能完全避免。遗憾,体现了课堂的不可复制,反映了课堂的真实,激励着我对精彩课堂的不懈追求。

四、怎么用文字记录?

我常用的格式就是“纪实+思考”。纪实,就是真实地记录我的原生态的课堂教学实践与当时的想法,记录时不加工、不修饰。做了什么,就写下什么;想了什么,就写下什么。我写的教学手记一般是不公开的,不会放臵于网络中与别人共享。我的想法是,如果我把这些文字公开,那么在形成文字的过程中,一定会顾虑到别人看了我的这些文字会怎么想,“公开”所带来的压力会屏蔽我的一些真实想法。因为不担心“他人的目光”,所以我在教学手记中真实地暴露自己,或者说,是将自己潜在的想法都外化成文字,往往不求系统、全面、深刻、正确,而是凭借直觉、第一想法,有时简短得也就一句话。反思,有话言长,无话语短。

我还用随笔的形式把自己或是读书或是闲暇时的片思偶想记录下来,我觉得写随笔就是“且行且思,思绪漫游”。正如陆文夫所言,随笔,顾名思义就

是随意命笔。笔是一种工具,命是一种思维,一种意念,意念指挥工具而成文章。其实,写随笔之前并没有规定自己想什么写什么,往往就是一霎那的想法,及时记录下来,之后,又想到一些,接着往后写。

我以为,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实践与思考,要适、真情、真切,多一些朴素的行动,多一些纯洁的思考。行动思考,不是“作秀”之举,不能人云亦云。也就是,做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想法。我总是力求反思过程中不出现“失语”:一是确实无话可说;二是心中有话,却说不出来,如谚语所云,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三是能说也正在说,但说的都是别人的话,没有自己的东西。我更注意防范让反思陷入浮躁与尴尬之境:浮躁于观念、思想层面的趋之若鹜,尴尬于实践、操作层面的曲高和寡。

写着写着,我也就形成了一些个人的做法与想法。我的教学手记大多是分两次写成的。第一次是在刚下课的时候,在教室里,用简要的文字记录学生课堂中的精彩表现,为后继以追忆的形式描写课堂场景留下线索,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公开的。第二次是课后回到办公室或家中,比较详实地记录学生的失误与错误,对学生来说,是保密的。为何如此?我在《我写教后记:一半“公开”一半“保密”》阐述了我的思考。

我鼓励自己:坚持下去,我能做到!坚持写教学手记的滋味,如同余秋雨所说:是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带来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在全国赛课之后,从2002年2月27日开始,我坚持每天在上完课之后就写。每次,或几十字或几百字或几千字,无论繁忙与悠闲、疲惫与轻松。这是我给自己布臵的作业,这是我给自己选择的路径,因而从不让自己停歇一步。这一路,充满了情感上的焦虑、认知上的挣扎、意志上的动摇。我知道,只需找一个借口,有一天不写,那就会有第二天、第三天……什么决心之类揪斗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坚持,需要“法布尔精神”!

谈到坚持,也就谈到是否有时间思考与书写这个问题。我们每天要面对很多事情,我们要分析:有些是可以不做的,有些是可以简单地做的,有些是要用心精致地去做的。如果三类事都用一样的态度与方式去对待,那么我们就可能无所事事或像机器转个不停,最终的结果基本是一事难成。当然,不同的人对三类事的甄别与选择是不同的。我们,有所坚守,又要有所放弃。我们每天的时间,有些是要被别人支配的,有些是属于自己支配的。我们要思考的是,我们能保证有尽可能多的自己支配的时间、并从中保证用一定的时间来思考吗?因为思考,我的工作变得更有效;因为有效,我的思考得以更充分。这样的良性循环,这是思考所引发的。

我从最初在记录本上用笔写,到后来在笔记本电脑上用手“敲”字,这五年,我积累了上百万的文字。应学校要求,在去年,我仅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从中遴选出二十万字,汇编成文集《跋》。这一年多,我对《跋》中的文字进行斟酌与修订。此刻,我觉得,这本书的写成,倒是水到渠成的。当然,内心是忐忑不安的。因为,大家会从中发现很多“是”与“不是”。不过,我坦然地是,这里文字的诞生,是不折不扣真实、真心与真诚的。

我发现,我所关注的话题,从无到有,从短期关注的话题中渐渐孕育出长期萦绕于头脑中挥之不去的内容。思考,渐渐地执著起来,不再是一次性的速成。我属牛,我觉得我就像牛反刍一样,常常反反复复地思考着某一问题、同一话题。思考,不该是蜻蜓点水的应景,而应是入木三分的深情。而要达到这一步,需要一个能让人高瞻远瞩的平面,需要一个能让人深思熟虑的空间。我不停地读书!这又如李希贵所说:要想有效地反思,不读书是不可能的。我可以肯定地说,我的经验大部分来自别人的书里,这些间接的经验帮助我反思,认识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的错误。

反思,不是一次性的挑战,需要长期坚持。反思需要经过“提炼主题、梳理思考、挖掘细节、经营文字”。我感受是,思考与行动是互动的!

咀嚼、反思教育生活,那是我们已经有了行动。如果不行动,如果不改变自己日渐呆板的教育行为,叙说将是比较困难的事情,甚至是无话可说,无内容可想。因为思考,我们对自己的教育生活保持着警觉;因为思考,我们与学生的交往将不再简单,不再草率,不再匆匆,不再敷衍,我们的教育行为将更多地由“随便”走向“有意”。反思,对我们的教育行为持有约束力、改造力,让行动拥有了灵魂,具有了方向。

笔端倾吐想法时,我们进入了自我建构的状态。现实的我们与理想的我们在持续对话、乃至交锋,我们倾听着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站在自己的角度追问、挖掘自我,我们总是在以某种教育理念的眼光审视、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个人化的教育观念是否会经由这种反思而发生转化?教学生活的曲折、丰富、耐人寻味,那是因为我们有了反思、超越的想法,因而多了一份“心计”,多了一份“经营”,我们扎根现实,又创造性地追寻理想。行动、反思,让我们的教育生活多了激情,多了智慧,多了艺术,多了创造。行动、反思,彰显了教育的美,创造了教育的美。今天的成功,是因为昨天的积累;明天的成功,依赖于今天的努力。反思,链接着现实与理想,关注现实,指导未来。反思,使我们成为自己注意的人,成为自己想做的人。

第五篇:学习贲友林老师著作的感想

学习贲友林老师著作的感想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现在由我来分享一下我这几天学习贲友林老师著作的一点感想。首先我认为贲老师是一个特别重视自我研修,着眼发展的老师。贲老师认为,从教与为学,均是研修自悟的过程,教学也是研修,研修也是学习,重在自悟自得,自我建构.而无论教师抑或学生,均应力求出彩,从人生的长远发展来看待现实的日常教学.从教小学数学,他立足于学生全面精神的需求满足和研修自悟的亲身体验,而不仅仅是教学数学知识,贲老师注重营造学生自由发展的“生态条件”,从而使富有理性之美的数学教学闪耀人文的光芒.贲老师在引导学生研修数学学习的同时,十分重视自我研修,认为这是立身从教之本.贲老师平时手不释卷,自费订阅各种业务杂志,邮购许多教育理论图书.在他的教本天头,密密麻麻地记下了与该课题有关的新近期刊各篇文章的标题和要点.他及时地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能,经常上网搜寻小学数学教学的有关信息.近代著名哲学家波普尔的名言成为他告诫自己的座右铭:“我们的知识只能是有限的,而我们的求知必然是无限的.”因此,勤奋博学,志在业务研修,力求精进成为他生活的自律,业余时间从不涉足棋牌歌舞,绝少参与迎送酒宴.“梅花香自苦寒来”,立志研修自悟,着眼发展,贲老师的业务成长皆缘于此,而其小学数学教学风格终能形成,也都是因为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发展,所有的发展都是为了学生的缘故.其次,贲老师的课特别注意转变方式 着手于对话。历来的小学数学教学,多见的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学生练习的被动式灌输.贲老师认为,旧的教学方式非着力改进不可,他认同钟启泉先生的论断:“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他积极规划与实践着对话式教学,他认识到进行动态的对话,内容既含知识信息,也包括情感、态度、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各方面,不仅是言语层面的交流,认知视界的沟通、汇聚与融合,更是指对话双方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是平等的心灵碰撞与交流.教学中,贲老师凭借“教学敏感”善于倾听,细心接纳,真诚欣赏学生中各种不同意见,教者用清晰的思路和谈锋导引着学生,使学生得以充分“畅所欲言”,与教师平等交流、与教材的算法或表达并驾齐居,使教学获得了创意与灵性,使学生感受到自我的发现与成长的律动.对话的结果,师生获得了“双赢”与 “互惠”.第三,我觉得贲老师的课堂注重合作共享,着意于创新。贲老师教课,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为了师生彼此共同的不可再有的生命体验.力求创新是他的不变的追求,他教课不炒冷饭,刻意“课不惊人誓不休”,坚持不懈地用“常上常新”的行动,来践行这一教学理念.贲老师的小学数学教学是艺术的,创新的,是一流的“善育英才”;而他与学生共舞共享共进的教学生涯,又最终引导他走入“自成英才”的人生“双赢”的最佳境界.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不足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下载7的乘法口诀课堂实录-贲友林word格式文档
下载7的乘法口诀课堂实录-贲友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听贲友林老师的课后反思

    听贲友林老师的课和讲座有感 张 冰 4月18日,有幸听了特级教师贲友林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复习》一课和他的报告《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深深地领略到了名教师......

    贲友林读后感张卫丽(合集五篇)

    “读” 与 “思” 东门小学 张卫丽近来读了贲老师的几篇课堂教学手记,读完后大脑某个角落的思维在不由自主的进行着激烈的碰撞,我知道那是对同行教学的欣赏与钦慕,对自我教学......

    贲友林 五年级找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5~5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用对应的思想探索并发现简单覆盖现象中的规律,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水平。 2、使......

    《6的乘法口诀》课堂实录与评析5篇范文

    《6的乘法口诀》课堂实录与评析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6的乘法口诀意义,能较熟练地用口诀计算有关6的乘法式题。 2.使学生有与同伴合作学习的体验,感受探索的乐趣。 教......

    5的乘法口诀课堂实录(赛课设计)

    “5の乘法口訣”の教學實錄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讓學生經曆編寫5の乘法口訣の過程,進一步理解懲罰の意義,掌......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课堂实录(精选5篇)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从众多方法中择优的能力。 3、通过学......

    小数乘法课堂实录

    小数乘法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法的算理及计算......

    乘法口诀记忆法

    机械族的机械记忆法机械族的精灵口才很好,擅长读背。因此,他们很喜欢反复读诵乘法口诀。不过他们的方法很特别哦!■ 竖着背比如,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直背到一九得九,接着背二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