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赵俊友课堂实录
《清平乐 村居》课堂实录
——赵俊友老师课堂实录
2017年3月27日于济南铁道大酒店
师:今天看你们的表现了,准备好了吗?yes or no? 生:yes 师:我们是初次见面吗?是不是?” 生:yes.师:但是,尽管是初次见面,我敢相信会观察的同学,会倾听的同学,他知道我从哪儿来,姓啥名啥。(教师环顾四周,作出举手动作)真的知道?说
生:老师姓赵,来自合肥行知学校。师:我说的吧,他会观察,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大屏幕上看到的。师:看的,我的名字知道了吗?你说 生:老师叫赵俊友。
师:这叫会观察,会倾听,还有会想,会想的同学,他能把我的名字这样说:“你叫什么俊什么友?”会想吗?
生:“俊”应该是“骏马”的“俊”。师:“骏马”的“俊”?我是人,不是马。生:那就应该是“英俊”的“俊”。
师:这就对了,你这样一讲,济南的春天就美丽动人啦。“友”呢? 生:“友”是“友好”的“友”,也是“友谊”的“友”。
师:是的,“友好”的“友”,“朋友”的“友”。看我写。(板书:友)跟我这个“友”读音一模一样的还有一个字,我写,你们认一认。(板书:酉)有认识的吗?试试。
生:这个字是丁酉年的“酉”。(学生读的是阴平,正确读音是上声)师:什么? 生:酉。(阴平)
师:恭喜你,答错了。你说。生:丁酉的酉。(上声)师:酉,什么酉?酉是指„„酉,叫酉鸡,是指属鸡。还真有知道的。其实这个字甲骨文的时候最早是这样写的,大家看(板书甲骨文“酉”)。你看这像什么?看不出来可以猜。你猜一猜。
生:我猜应该是那两个像一个罐子,就是上面那个像罐子的盖子。下面那个横就像那个坛子。然后下面那些像和坛子一体的东西。
师:恭喜你,猜对了,你看这就是猜啊,要敢猜。最早这个字指的就是装酒的坛子、罐子。所以我们现在的字给它加偏旁都是跟酒有关的,比如加三点水,变成“酒”,比如加(板书:醉),变什么?
生:醉。师:你醉过吗? 生:没有。
师:没有,没有是对的,小朋友不能喝酒。你没醉过,但是你看过,你看谁醉过,什么样子?你说说。
生:就是和那个,就是就是„„就是走路歪歪扭扭,然后„„ 师:嗯,你说的是一种醉态。还有吗?还见过吗?你说。生:就是,人醉了的时候他的脸很红。
师:你讲他的表情,他讲他的动作,还有吗?你说说。生:人醉的时候会不断说话。
师:胡言乱语,这就是醉态,你再说说,会观察。生:还有喝酒喝醉的时候他会吐。
师:嗯,真恶心。你最好不说。不说了,最后说出什么来了。这就是“醉”,这是我们常人的“醉”。当然,文人也喝酒,他们也喝醉,比如,唐代的李白,知道吗?他怎么醉的?我们去看一看。(出示课件)来,你读一读。生: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杜甫《饮中八仙歌》(学生讲“斗”读成去声,教师纠正,此处应读上声。教师在课件上也标注了该字的读音。)
师:他醉到哪儿去了?醉到哪儿去? 生:醉到长安去了。
师:对,醉到长安去了,接着说。生:他去长安的一家睡觉。师:一家?一家什么? 生:一家酒店。
师:对,他醉得不认识家了,在酒店就睡着了。还有,一起读。(出示课件)
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师:喝成„„说。
生:他喝酒就是已经喝到看影子就像看到三个人一样,头昏眼花了已经。师:他喝醉的这个境界,把月亮和影子当做是人来和他一起喝酒。诗人喝酒,词人也喝酒,我国南宋时候著名的词人,他叫?
生:辛弃疾。师:他叫? 生:他叫辛弃疾。
师:对,他也喜欢喝酒。我们一起去看看他怎么喝酒的。(出示课件)闲饮酒,醉吟诗。他不仅吟诗,他还作词。看看他作的词(出示课件)你来。
生:醉中忘却来时路,借问行人家住出。师:醉到哪儿去?
生:醉到,醉到他连家都不认识了。
师:你看,这是醉的情节。再看(出示课件)。会不会读? 生:会读。
师:会读,不要紧,慢慢读,开始。
生:昨夜松边醉,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师:他停顿其实是要人们给他掌声,一个新的词能读成这样,很了不起。给点掌声鼓励鼓励,鼓励鼓励他给我们的惊喜,接着说。
生:醉到„„
师:他要寻求帮忙,你找一位同学帮你。哪位同学? 生:就是,他就是„„他就是醉倒了然后跟松树说话。
师:他能跟松对话,你听明白了吗?这也是“醉”。你还想看看辛弃疾怎么醉吗?还想读他吗?好,我们再去读。(出示课件,课文内容)自己读,看看他又醉成什么样了?从哪儿“醉”,开始自由的读一读。(生读)师:自己读自己的,放声读,想轻就轻,想重就重,想快就快,想慢就慢,自由地读。好,有个建议,大家把手放在桌上,不要这样放(教师示范),自由,放松,你知道小草是怎么生长的吗?你知道小树是怎么生长的吗?说一说。
生:从地上生长出来的。师:它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吧? 生:对。
师:说得对,小草的生长是自由自在的,我们就像小草一样,放松,不要紧张,好,就这样。能读好吗?这首词。首先我们从题目开始,来,举起右手,我们一起写一写。(板书:清平乐 村居),注意“居”这个字,是半包围结构,叫半藏半露,体会到了吗?我来检查一下,谁会读这个题目?举手。会读题目的举手,你读一读。
生:清平乐 村居
师:他读得对吗?对不对?同不同意? 生:同意
师:但是其中有一个字是多音字,你看到了吗?你说。生:多音字是清平乐的那个“乐” 师:还有一个读音读? 生:乐(le)
师:那么我读清平乐(le),可以吗?不可以,为什么说他读的对,我读的错呢?
生:这个清平乐其实是讲的这个“乐”指汉乐府,就是汉乐府有两个大乐,一个是“清乐”,一个是“平乐”,然后后来诗人把它们俩结合在一起,就不能读“乐(le)”,就是把其中一个“乐”给去掉了,就读成“清平乐”。师:你是我的托儿吗?你是我的托儿吗?我怎么要什么答案你就有什么答案呢?你是从哪儿了解的?
生:提前在电脑上查的。
师:同学们看到了吗?给点掌声。这叫预习,叫学习,做好准备,讲得多清楚啊,这话本来是我说的,结果全被你说完了。你们明白吗?这小子读得不错啊,清平乐。好,你再读一读,可不能读错了,你读。
生:清平乐 村居
师:你站起来,我问你个问题。为什么在这两者之间要停顿呢? 生:因为中间有空隙。师:是的,一下子就看到了,真聪明。还有呢?还有要说的吗?除了空隙。除了空隙还有学问那!来,你说。
生:因为清平乐和村居是两个名字,第一个“清平乐”说的是一个地方,而“村居”说的是他们的家。
师:真会想象。
生:我就得第一个是汉乐府的一个词牌名,然后村居是他想说的名字,真的名字。
师:我叫他小博士可以吗?他就是小博士是不是?嗯,是的,你又一次给我们科普了,“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名字。所以中间要隔开。来一起读,清平乐起(生读)。现在我请同学把整首词读一遍,会不会读?会的举手。这边的同学,来这边的同学。(生读)读的是真好听,你声音这么好听你家人知道吗?
生:知道。
师:知道啊,请坐。可惜的有两个字音跟我读的不一样,我不知道是她对还是我对,“溪头卧剥莲蓬”,我是这样读的,你听出来哪两个不一样了吗?你说。
生:紫萱读的是“bo”,然后紫萱这个“蓬”她是读的轻声,而老师读的是第一声。
师:(手势上划)几声? 生:二声。
师:她会听,现在我明白了,是„„她叫什么? 生:紫萱。
师:到底是紫萱对还是俊友对呢?谁来给我作个裁判?你说。生:我觉得应该是老师对。师:不是老师。
生:我觉得应该是俊友对。师:你说。
生:我觉得是紫萱对,她这个读音是我们经常读的,老师教给我们读的。师:哦,经常读的就要这样读,要听老师的话,好孩子。你看关键时候,博士就出来了,我们看博士的。你看看这个头型,你看。生:我同意紫萱的读法,因为紫萱她读的是真正的老师借鉴的那个汉语词典或者查的字典,因此有很大的权威,老师我觉得不是超级万能的,如果老师是万能的,也就不用一些工作人员再去弄字典了。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师手伸大拇指轻触学生脸颊)。对了,这叫点赞。说得真好,老师不一定都是对的。当然,不好意思,今天老师真的对了。我要给你们说理,“bo”和“bao”两种读音,读“bo”的时候是“剥削”,读“bao”的时候是把果实的外壳去掉,所以你觉得应该是哪一种?说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读“bao”。师:为什么?
生:因为“bao”它是表示把某种水果的果皮给削掉,所以在这里就是剥莲蓬嘛,就是把外壳都去掉,所以读“bao”。
师:嗯,他支持我,你们支持我吗?这要讲理。还有一个问题,读“莲蓬(轻声)”还是“莲蓬(二声)”(教师用手势强掉声调)?我给个提示,你读一读“中儿„„”。
生:中儿正织鸡笼。师:几声? 生:二声。师:你再读。
生:溪头卧剥莲蓬(轻声)。师:你再读,第二声。生:溪头卧剥莲蓬(二声)。
师:哎,你看,比较一下,读哪一个好听?应该读哪一个?说说。生:我觉得应该读xxx的比较好听,因为很多古诗词它的末尾都是读得一样的尾音。
师:它跟上面读一样的,这样押韵读起来就朗朗上口,好听,是不是?我们一起来把最后读一读,来“大儿锄豆溪东”,起。(生读)。这下都改过来了,好,自由地再读一读,防止出错,再读,读准了,放声读。(生自由读)有把握了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清平乐 村居起。(生读)嗯,一起读,我防止有滥竽充数的,你知道你们班有比你读得更好的吗?
生:不知道。
师:不清楚,有没有人,有没有人知道,说?超过她。说我能超过她,我读读。你们什么都好,就是胆子小。哎,他不小,我讲错了,我们把机会给他,让他试一试。(生读)给她点掌声。一字没错,字字准确。能读好就行吗?但是能读懂,这首词能读懂吗?能不能读懂?有一点信心,能不能读懂?稀稀拉拉,能不能?
生:能!
师:好,有信心啦,这样我就敢问啦。我们刚才说那么多辛弃疾的“醉”,在这首词里,他为什么而醉呢?为什么而醉?把手放下来,这个问题比较难,这个要动脑,动这里(手指头部),我来一起给它找找。嗯,德国有一个哲学家叫黑格尔,他说最大的艺术本领就是„„最大的艺术本领就是?
生:„„
师:就是沉默不语。正在思考,请坐。就是?就是都在等我。你们看,(板书:想象)就是?
生:就是想象。
师:这下有声音啦,大声点,你说。生:就是想象!师:就是? 生:想象。师:就是? 生:想象。师:就是? 生:想象。师:就是? 生:想象。
师:会想吗?好,现在自己读,自己想,在读这首词的时候,你头脑当中会想到什么?产生什么画面,会想的同学能把画面想得具体、生动、准确。不急,先想,先想,想完了以后还要自己组织语言,把它表达清楚,让我们听明白。准备好的同学请举手。一二三四五,好你在里面,我过去。你想到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应该是有一对老夫妇在房子的茅檐底下正在聊天,然后呢他们的大儿子正在耕田,然后中儿正在织一个鸡笼,小儿子趴在地上正在剥他的莲蓬。
师:嗯,她会说话,条理清楚地把画面表达出来了,初步达到要求了。不过刚才我还说,要把画面想得具体、生动、有趣。所以你要具体讲某一个画面,那样最有效果,是不是?是不是? 生:是!
师:有想法吗?你说说。
生:那个小孩,这对夫妇的小孩躺在那个躺在河旁边,在剥着他的莲蓬,一颗一颗地往嘴里送,很享受。
师:享受就是他想象出来的,了不起。他读出了小孩的享受,你还读出来什么?
生:我想象的是最后这个小孩在溪头剥莲蓬,他想把莲蓬剥给自己的家人吃。
师:哦,你想的是孝子,是不是?真会想。想象要有根据,不能天马行空。如果我们有根据的想,从“卧”这个字你能想到什么画面?你说。
生:如果他躺着剥莲蓬而不是坐着剥莲蓬,躺着剥莲蓬就有种修闲的感觉,如果坐着剥莲蓬就„„
师:你把“修”换一个字,什么闲? 生:悠闲。
师:后面再加一个词。生:悠闲自然。
师:悠闲自然,然再换一个,悠闲? 生:悠闲自得。
师:悠闲自?得了,你得罪得了。好,悠闲自得,悠闲自得从哪儿看出来的呢?他说卧,这个卧字,怎么卧你知道吗?他可以?
生:他可以趴在那里。师:这叫卧,他还可以? 生:他还可以躺在那里。师:怎么躺?
生:他就是就是两只眼睛仰望天空。师:仰面?
生:就是两只眼睛看着填空。
师:这叫仰面。仰面而卧,还有,怎么卧? 生:他可以就是这个样子(生做出卧姿)师:这叫,这叫什么? 生:侧身。
师:这叫侧卧。咦,你看,各种卧,这小孩子他可以?用那个词? 生:他可以„„ 师:刚才他说的。生:悠闲自得。
师:对,可以这样卧。你说。
生:老师,我觉得他坐那个姿势可以爱怎么坐就怎么坐。就是有点随便的感觉。
师:对啊,这叫悠闲自得啊,这个悠闲自得从哪儿来的呢?从一个“卧”中读出来的。这叫会想象。所以我们现在说,你觉得辛弃疾他醉在哪里了呢?醉在孩子的?
生:醉在孩子的可爱。
师:哎可爱,那“无赖”怎么理解? 生:“无赖”应该就是特别的调皮可爱。师:对了,恭喜你,答对了。还有呢? 生:顽皮。
师:顽皮,所以他醉在孩子的? 生1:天真。
生2:醉在孩子的天真无邪。
师:(板书:童趣)这是我们想象出来的。还醉在哪呢?你还能想象什么画面?没有举手的同学,积极发言,时间过了机会不多。
生:第一句话,那个,那个屋子的那个檐矮矮的,然后第二句话就是,那个溪上那个就是小溪头上有青青的草,然后醉里吴音相媚好„„
师:你就说这两句,怎么把它想象得具体生动?最大的艺术本领,你有吗?说。
生:我想象出了„„我想象出了那个乡村的美景。师:美景你具体说说哪里美?美在哪儿?
生:就是茅檐低小就让人感觉有点那个俯视的感觉。师:如果没有了,你现在坐着回答问题,也可以用刚才„„ 生:自由自得。师:自由自在。回答问题不一定要站起来,这就是自在,你们就像她一样,说话也是,自由的说。明白吗?好,接着说。你看到怎样的美景?具体地说。
生:我看到那个茅檐很矮小,就像要掉下来一样。师:他这个叫夸张。这是一种想象力,了不起。生:溪上青青草从远处看就感觉那个草长在溪里似的。师:你说草跟溪是连在一起了? 生:从远处看是。师:说明什么? 生:说明它离小溪很近。
师:那现在再看,我们联系上下文看一看,不仅看到了小溪和青草,你还会看到什么?小溪下面有什么?小溪下面有什么?
生:荷花。
师:对,这不就对了吗?为什么不敢说呢?看到荷花你会想到诗经里面一首叫“莲叶„„”要感谢下面的老师,已经提醒你啦。谁知道?“莲叶„„”四年级学生是吧?没学过?你说。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哦,你接岔了。但是岔得好,比我那个还要好。莲叶荷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不好意思,不在一个频道上。看来我们要调台。那读到这里的时候你觉得辛弃疾会醉在哪里呢?你说。
生:我感觉他醉在那个他以为然后就把荷叶看成那个草啦,他以为那个草长在河里了。
师: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 生:这里的景色非常美。师:所以他醉在哪里? 生:醉在小溪旁的景色。师:醉在哪里? 生:醉在河里的景色。
师:这里的美景让他„„(板书:景美)因为美景而醉,还因为什么而醉?你说说。
生:就是他们几个家人在那儿,有种那种团结、有爱心,看起来很美好的样子。师:美好,你这个词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相媚好。
师:相媚好,生活美好,你知道什么是相媚好? 生:是一个老爷爷和一个老奶奶。
师:你怎么知道是一个老爷爷和一个老奶奶?你说。生:是从画上看出来的。
师:画上有?我不从画上也能看出来,谁能看出来?你来说。你说。生:从“白发谁家翁媪”。师:从翁媪看的,来你说说。
生:因为就是白发嘛,白发就指老人。师:那你怎么知道老爷爷老奶奶呢?
生:因为就是相媚好嘛,所以就是一对老夫妇。
师:必须要是老夫妇,一男一女才相媚好?恩恩爱爱,有道理。会想,你说说,你一直举手,没找到机会。
生:我觉得是就是那个翁媪就是,“翁”就是男人的意思,上面有一个“公”字,然后那个“媪”我觉得是女人的意思,就是旁边有一个女字旁。师:嗯,是的,你看,不看图也能知道。会看,“翁媪”是指老爷爷和老奶奶。你再说。
生:老师我觉得“翁媪”是指人,“翁”是老爷爷,“媪”就是老奶奶。师:你说的完全正确,如果把前面的“嗯嗯嗯”去掉就更好了。有没有问题?直接说。
生:“翁”的意思就是老爷爷的意思,“媪”的意思就是老奶奶的意思。师:你看,改过来,这就是学习嘛。但是这对翁媪前面还有一个叫“吴音”,你还有想说的吗?你说。
生:我觉得吴音就是,吴是一个地方,音是那边的方言。
师:说得完全正确,当时作者住在江西上饶,这个地方古时候就属于吴国,所以叫“吴音”是一种方言,我们呢也有方言,我们合肥也有方言,合肥话,合肥话有一句讲得特别有意思的,叫“(方言)”,特别有意思,你试一试。(多位学生模仿)。有点感觉吗?你再教一教我你们这里的方言。比如说聊天,聊天你们会怎么说?怎么说?
生:有一个就是叫(方言)。师:什么意思? 生:就是发呆的意思。师:哦,发呆叫什么? 生:(方言,师模仿)
师:我说对了吗?我来看看现在有没有(方言)。非常好,一个(方言)都没有。你说说。
生:(方言)师:什么意思? 生:就是知了猴。师:知了猴? 生:知了公猴。
师:明白,不要害羞,方言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也要去继承和发扬。那么吴音是什么样的呢?你们想不想听?它其实就是现在的上海话和江苏话。苏州话,如果你们想听,给点掌声,可能下边有的老师是上海人,他就直接能说啦。有没有哪一位老师用上海话给我们读一读清平乐 村居?上海的老师没到?那苏州老师呢?看来你们掌声不够热烈,再来一次。(音乐响起)这就是上海话,好听吗?
生:我觉得一般。
师:境界没到,还不能欣赏,我觉得特别好听。但是一句也听不懂。一句听不懂我也认为它好听,这就是境界。就像唱歌一样,婉转动人。所以这种语音语调让辛弃疾?
生:陶醉。
师:是的,还有他们之间相亲相爱,让辛弃疾? 生:陶醉。
师:所以他还醉在这种(板书:情浓)?所以他还醉在这种浓浓的? 生1:情深。生2:情浓。师:读得完全正确。生:景美、情浓、童趣。
师:对,这就是辛弃疾的醉。还有什么醉呢?小儿子顽皮可爱,大儿子呢?你说说。生:我觉得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对老夫妇他们有一对孝顺的儿子,就是大儿子和中儿子,他们两个给家里做贡献,大儿子在耕田,中儿子正在织鸡笼。师:她说的这么多,这是她通过想象体会到的,体会到的这种勤劳之美,(板书:勤劳)人情让他们陶醉,翁媪相亲相爱让他们陶醉,美丽的风景让人陶醉,可爱的孩子让人陶醉。现在让我们一起带着醉意再去读一读,清平乐村居起。(生读)谁单读?这一组还有醉吗?怎么醉呢?你的声音告诉我眼前有画面。我们醉在其中。你来试试。(生读)完全正确,但是稍微快了一点,这个画面一闪而过。谁来慢慢地读,慢慢地品,让我们去体会。其他同学要想。(生读)你看,像她这样坐着读,自由自在地读,就有感觉了,自己都去试自由自在地读,还可以很活泼地读,来放声读。(生读)对,这样就从你们脸上能看到画面了,从你们的表情就能够想象画面,辛弃疾醉在其中,他想用这首词来告诉我们什么呢?或者说他想赞美什么呢?
生:我觉得他是想让这种和平、和睦共处的样子一直存在,所有人都是和平生活。也想那个外面的敌人全部打退,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师:敌人从哪儿来的?
生:因为当时他被贬了,写的是这首词。师:你又查资料啦? 生:yes 师:今天我要批评他,他老是抢我台词。(出示课件,音乐)自己读一读。生: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宁的生活,因此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十八年,这首词就是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师:我说她聪明,第一,她读得好;第二,她碰到困难之后,转过头来微笑地看着我。到现在,你又想说些什么呢?他醉在哪里?
生:我觉得她醉在农村生活很美好,但是他住的地方却有战争。师:你知道这个,上面讲的北方是哪里吗?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我告诉你。我不告诉你,我请一位同学说一说。你知道辛弃疾他老家在哪里吗?又来了,你能不能给别人一点机会?来。
生:我觉得家在„„
师:家在哪呢?说不好就用手,就这样(手势)家在„„ 生:家在„„(手势)师:先别说这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什么意思?家在哪儿? 生1:不知道。
生2:没想好。
生3:我觉得他家在济南。
师:给点掌声。他家,出生的地方就是在我们济南,而且就在历城这个地方,这个区,不过当时出生的时候已经,济南这个地方已经被金兵占领了,所以他从小立下宏志,一定要收复失地,但是因为朝廷的原因,他终身不得志。所以又有了他后来的醉(出示课件)
生:醉里挑(学生读成一声)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师:有拼音。
生:醉里挑(学生读成二声)灯看剑„„ 师:你能不能把四个拼音都读完? 生: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师:梦里醉在想着什么?
生:他梦里想就是他可以去当兵,然后打败那些敌人。师:就想着要收回„„ 生:自己的家乡。
生:目断秋宵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师:岳飞说,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一起读。生:谁共我,醉明月。
师:无可奈何,与明月同醉。所以读他的醉还有很多,还想读吗? 生:想!师:什么意思? 生:想读。
师:想读有一项作业,如果这项作业你们做了,我就让你们读,想不想做这项作业?
生:想做。师:不想做? 生:想!师:嗯,想做。作业是这样的:我带来一本辛弃疾的词集,收录了他九十六首优秀的作品,里边很多写他醉的状态,如果有兴趣的同学,继续读,班长,班长在不在?你就是班长?难怪你这么聪明呢!好,请过来。互相传看,此处应该有„„(掌声)这节课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师:同学们再见。
黑格尔说:艺术家最重要的本领就是想象,周国平先生说诗不是用来解的,“解释”的“解”,而是用来“见”的,看见的“见”,确实如此,这堂课带领孩子披文入情,通过想象,让他们看到画面,才是诗歌教学不二的法门,这堂课也带给我思考,在带领孩子进入想象空间的时候,如何为他们设置认知的工具,如何为他们创设情境呢?这里面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思考和探索之处。
第二篇:读《俊友》有感
莫泊桑的作品往往会流露出一种尖酸与辛辣。笔尖敏锐、点点到位是他写作的最大特点。《俊友》也不例外,作者就是用了尖锐的手法,把杜洛阿这个邪的小人刻画得入目三分。
我认为,奸与尖不仅在音韵上,更在意义上有着必然的联系。一个尖酸刻薄的人可以被认作为奸邪;但对于社会上所出现的严重问题能尖刻对待的,就不能称之为奸;反之,要称之为
“时代的作家”。
时代的作家,其目光一定是尖锐的。他们的眼睛一定能看见民之疾苦与世之裨漏,用富有攻击性的文笔让那奸邪之人暴露在阳光底下,无处藏身。
《俊友》中的杜洛阿,是法国一战时的典型浑浑形象,但是杜洛阿是个奸猾无比的人。什么是兔死狗烹,什么是过河拆桥,读过些书后,你一定会记忆犹新。这些像杜洛阿一样的蛀虫败坏了当时的风气,打破了道德伦理,并且利用舆论来操纵国家关系,是些不折不扣的寄生虫。在批驳小人之余,读者不难看出文中的美男计的屡屡成功,正是当时社会上一种嫌贫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富、只注重表象的不良风气所造成的。
这些批驳、讽刺,不正是一个时代的作家所应当做的吗?
鲁迅又是一个时代的作家,是一个用笔头作战的无畏勇士。所以,做时代的作家,勇气尤为可贵。其实“尖”这个字,本来就透露了一种无畏的,先锋的,充满活力的品质。莫泊桑是个“尖”的人。鲁迅也拥有了“尖”,他不顾个人安危,常年转战南北,撰写一些批判旧社会,批判反动派的优秀作品。
但要做时代的作家不只是写些时事的点评罢了。
《俊友》中的杜洛阿不是一个时代的作家。他虽然常写些时事点评,但是他的写作投机取巧,故弄玄虚。怎及得上鲁迅?如果说鲁迅是个“尖”的人,那么杜洛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奸人。所以说,做“尖”的人,写作中更要有一种精神,一种关系民族利益、人民利益的东西。
有人说,现在的文坛上少了鲁迅,少了莫泊桑。其实不然,有大量的青少年作家敢于批驳社会上的错误,前两年的高考中,一位学生写下了《吴诚信的诊断报告》一文,正面面对当时社会上的诚信危机;韩寒顶住社会压力,写下《三重门》,正面面对了教育及管理上的严重弊端。他们都是“尖”的人。
还有人说,写好作文只是作家的事。其实更不然。我们每个人都是作家,写作文时要针对社会问题,实事求是,不能避短扬长,更不能虚伪假面;敷衍了事,要写对社会负责的作文。做人如同作文,要有“尖”的品质,去打击一切的“奸”,让社会良性循环。
总之,无论做人还是作文,都要学习“尖”的精神。这样的作家,社会之栋梁。
第三篇:名著导读:《俊友》
名著导读:《俊友》
(法国)莫泊桑 著
[故事梗概]
乔治·杜洛阿是个乡镇酒店老板的儿子。他曾在法国驻非洲的殖民军中当过两年兵,役满后,来到巴黎,在一个铁路局里当职员。他挺着腰杆在街上走着,用出众的军人姿态,捏着“象泡沫一样在嘴唇上卷起的胡须”,丝光高帽偏在耳朵一边,鞋跟橐橐地踏着铺在街面上的石板。他每月收入很低,口袋里只剩下三个金法郎和四十个生丁来过本月最后两天的日子了,这个数目只够他吃两顿饱饭。正当他感到踌躇不安时,他遇见了过去在军队中认识的朋友管森林。
管森林是《法兰西生活日报》政治新闻的主编,生活过得很优裕,有一个“吃得考究的人的肚子”。他见杜洛阿日子过得不如意,便邀请他参加他的新闻事业,所得的报酬比他现在当职员要高得多,并要他明天到他家吃晚饭,他将介绍他和报馆总经理洼勒兑尔先生认识。杜洛阿满口答应了。然后,他们一同到“牧人狂”游戏场去玩乐。在那儿,杜洛阿用管森林借给他的钱,和妓女乐色儿过了一夜。
杜洛阿毕生第一次穿着租来的燕尾服去拜访管森林。他象演员似地在镜子跟前,研究自己的表情动作。他微笑,做着种种手势,表现种种情感:惊讶、快乐、称赞,尤其注意在太太面前如何表示殷勤„„。
管森林的客厅里灯火辉煌,并且象花房一样摆满了盆景。杜洛阿是第一个来到的客人,管森林的妻子玛德来因出来迎接他。这是个有着出众的金黄头发的俏皮妇人。在杜洛阿眼里,她有一副不甚匀称而有诱惑力的脸,满是聪明可爱的丰采。接着进来的客人是玛德来因的女朋友和远亲马莱勒太太,一个矮小活泼,善于装扮的女人。然后进来一个矮胖先生,胳膊上挽着一个美貌的长身妇人,原来这就是《法兰西生活日报》的总经理、金融家、众议院议员洼勒兑尔先生和他的太太。最后还来了好些记者。
晚饭是精美的、丰盛的。洼勒兑尔先生的食量抵得过神魔故事里的一个夜叉。客人们交谈着新闻上事情,杜洛阿是个外行,插不上一回嘴。他不时地望望坐在身旁的马莱勒太太,她那滚圆的胸部诱惑了他,一粒用金丝穿起的金刚钻,象一滴快要滴在皮肤上的清水似地挂在耳坠子下边。杜洛阿很想谈话,指望别人注意他。后来他终于找到了这个机会,当人们把话题转向阿尔及利亚时,他便插嘴了。因为他在那里当过兵。他同客人们谈军队里的奇闻轶事,阿拉伯的风土人情。于是所有的妇女都抬起头来看他,连埋头吃菜的洼勒兑尔先生也从眼镜框里注视着他。管森林请求总经理吸收杜洛阿到报社工作,洼勒兑尔便要杜洛阿先写一组关于阿尔及利亚的杂感试试,并要求他在文章里掺入殖民问题。老板娘洼勒兑尔太太则给文章确定了一个漂亮的标题--《一个非洲猎人的回忆》。
晚饭后,杜洛阿回到住处去写他的《一个非洲猎人的回忆》。开始,他的思想无论如何集中不起来,也不知怎么开头好。后来,他感到无法用成文的语句来表达他所要说的内容,急得双手全是汗。第二天,他去找管森林帮忙。管森林没空,要他去找他的妻子帮忙。于是便由能干的玛德来因口授,杜洛阿执笔,写完了这篇奇特的猎人回忆。之后,玛德来因的情人沃德雷克伯爵进来了。杜洛阿便从她家里告退出来。
第二天,以杜洛阿署名的文章在报上发表了。他得意忘形,首先到铁路局去辞职,回来后,他又在一间小铺子里,为自己印了许多名片。当他正式到报社上班时,管森林派他和报社最能干的记者“老法螺”去采访中国和印度来巴黎的两位要人。“老法螺”是个脸色灰白,身体很胖的矮子,秃顶,雪白的顶门发着亮光,由于深度近视,写起字来,他的鼻子简直在擦在纸上。管森林交代杜洛阿要好好向“老法螺”学习采访的窍门,他能在“五分钟内就掏空一个人的肚子”。“老法螺”并没有带杜洛阿去采访中国和印度的要人,却带他到咖啡馆去冷饮和谈天。回到报社,他竟写出了和中国、印度要人谈话的纪要。从此,杜洛阿受到很大的启发,他福至心灵地学会了种种捏造、欺骗的手段。同时,他还广泛交游,否认阁员、将军、王公、警察、管门老汉、妓女、主教、大使、车夫,他都和他们保持往来,过不了多入,他就成了“一个使人注意的访员,消息可靠,性情圆滑,手段敏捷而且精细”。
杜洛阿对妇女有一种“罕见的吸引力”。但他拿不准那个妇女对他前程有帮助,焦躁得象一匹被人锁住了脚的马。他去拜访马莱勒太太,她自称是一个喜欢“随随便便过日子”的女人。她丈夫在北方铁路局当巡视,每月只回巴黎住八天。杜洛阿便首先把她勾搭上了。他们在君士旦丁街租了一间房子,作为他们幽会的地点。马莱勒太太的女儿珞琳叫杜洛阿为“俊友”。从此,他便得了这个雅号,人们也都这样称呼他了。
一天,马莱勒太太要杜洛阿带她到“牧人狂”游戏场去玩玩。杜洛阿在那儿遇见了妓女乐色儿,她暗暗给他打招呼,但他装作不认识她,还威胁要叫警察来捉她。乐色儿自尊心受到损害,便当着马莱勒太太的面闹开了,揭穿了杜洛阿正人君子的虚伪面目。马莱勒太太一气之下,走了。当杜洛阿赶上她时,她大骂他是“猪”、“无耻东西”。
管森林患着严重的气管炎毛病,身体日渐衰弱。一次,杜洛阿没有按照他的主意,把要采访的消息带回来,管森林生气了,说了他几句。杜洛阿便寻思要对管森林进行报复。他在心里嘀咕道:“我来教你戴顶绿帽子,老乡。”他去找管森林太太,企图勾引她。但玛德来因回答他说,她只愿做他精神上的朋友。杜洛阿仍不死心,厚着脸皮向她提出:“倘若您或者失掉了配偶,我现在先来登记。”他认为,按管森林目前的健康状况已活不长久了。不久,管森林果然因病情加重,和妻子到南方去疗养了。他的工作由杜洛阿接替。
杜洛阿为一桩报道事件,受到《笔报》记者朗革尔蒙的攻击。总经理洼勒兑尔先生要杜洛阿顾全《法兰西生活日报》的荣誉,主动提出和朗革尔蒙决斗。杜洛阿怕死,但又不得不答应。在决斗的前夜,他辗转反侧,弄得一宿没睡。第二天,他坐车去决斗,又希望翻车来保全性命。幸好,双方在开枪时都没有
命中。杜洛阿又惊又喜,当他回到报馆时,洼勒兑尔先生拥抱他说:“勇敢,勇敢,你保卫了《法兰西生活日报》的招牌,勇敢!”杜洛阿也陡然觉得自己勇敢得可以和任何人挑衅了。然后,他还对情妇马莱勒太太编造了一段戏剧性的经过,使她赞叹不已。
不久,杜洛阿接到玛德来因发自迦恩的一封信,说管森林病危,要他赶到那儿去帮她料理后事。杜洛阿赶去迦恩,这时管森林已奄奄一息了。过不了几天,他死了。杜洛阿和玛德来因一同守灵,他不放过这个好机会,问玛德来因记不记得他向她提出的盟约:管森林死了,由他来替补。她没有直接拒绝,但要他考虑她对婚姻的观点。她说:“在我的眼光里,婚姻并不是一条链子,而是一种结合。我爱的是自由,凡是我的行为,我的举动和我的出入始终要完全自由。”第二年五月,他们结婚了。接着,他们到杜洛阿家乡卢昂去探亲。杜洛阿的父亲在大路边开了一爿酒店。婆婆对新媳妇感到不满意,公公原是个浪荡鬼,却很欣赏媳妇。新婚夫妇因过不惯乡下的生活,他们只住了七、八天便返回巴黎了。
洼勒兑尔的他的同僚们在《法兰西生活日报》上发动了一场对内阁的笔战。杜洛阿和妻子合写了摩洛哥的政治评论,获得很大的成功。杜少阿不断从内心告诉自己:“世界是归强有力者管辖的,应当做强有力者。应当超于一切之上。”他不满足于在报社现有的地位。
老板娘洼勒兑尔太太要去看武术大比赛,杜洛阿自告奋勇陪她前去。老板娘有两个女儿,小女儿西茶因脸孔象个洋娃娃,又象瓦多(法国名画家)画的油画;大女儿络斯是丑陋的,她充当陪伴艺术品的妹妹的职务。在看武术比赛时,杜洛阿动了一个念头:他想勾引老板娘。虽然她已四十岁了,女儿也长得和她一般高了;但他认为可以从她那里得到别处得不到的好处。于是他便向她求起爱来。她也爱他,但一种道德责任感使她内心感到很慌乱。他们第一次约会在“三一堂”(教堂)。杜洛阿利用祈祷的机会,向她倾吐爱慕之情。过了几天,洼勒兑尔太太托人送信给他,约他在蒙梭分园会面,杜洛阿借口人多,把她引到他和马莱勒太太幽会的地点君士旦丁街。从此,他便姘上了老板娘。由于法国在摩洛哥和西班牙战事的失利,屠朗总理和他的旧内阁被推翻了。麻乐奉命组织新内阁。《法兰西生活日报》的股东,投机家拉洛史出任外交部部长,洼勒兑尔老板成了国会议员,《法兰西生活日报》也一跃成为官方的报纸了。它的政治消息比任何一家报纸都来得早。拉洛史是报纸的灵魂,杜洛阿成为他传话的工具。这样一来,杜洛阿便直接插足政治了。玛德来因的客厅成了一个有势力的中心,每星期阁员中有好几位在那里集会,甚至麻乐总理还在她家吃过两次饭。
杜洛阿嫌老板娘年纪大了,想抛弃她;而她却越来越狂热地爱上了他。一次,杜洛阿凶狠地要把她从身边撵走,她便提出在购买摩洛哥公债上帮他捞一笔钱,杜洛阿这才心平气和下来。送走老情人后,马莱勒太太又来找他。这位精灵的小妇人,看到杜洛阿纽扣上缠有一根白发,认定是老板娘的,但气愤地跑了。
有钱的沃德雷克伯爵患重病要死了。他没有继承人。杜洛阿想起他是妻子玛德来因的旧情人,便怂恿玛德来因去看他。他说:“因为他总算是我俩的至好。每星期,他到我俩家里吃两顿饭,随时说来就来。把我们家里看做他自己家里一样,完全看做他自己家里一样。他象一个父亲那样地爱你,而他却没有家庭,没有女儿,没有弟兄姊妹,仅仅一个侄子,一个被他疏远了的侄
子,„„他对于我俩很应当有一种友谊的表示。”果然,伯爵死后,把他的百万遗产让给玛德来因继承。这时杜洛阿又以会被旁人耻笑为由,要妻子把百万遗产平分作两份,当作是伯爵分赠给他们夫妇各人五十万,并让会计师立刻做了分产手续。
摩洛哥被法国派出的远征军征服了。洼勒兑尔在公债上赚到了三、四千万法郎。他在摩洛哥经营的铜矿也大大赚钱。在巴黎,他成了最富有的金融资本家,“力量比国王还要强些”。加上,他买下了一所亲王的住宅,使他在经济上成和征服法国的拿破仑。杜洛阿已有五十万的财产,也够富裕了,但他认为,和五千万的富翁相比,简直是“贫穷”。于是,他经常出入洼勒兑尔家,目的是为了勾引他的第二个女儿--西茶因,这样他便可以得到一笔一千万法郎的陪嫁。他在洼勒兑尔家举行油画展览的那天,拿出他当初勾引管森林太太的办法,私下和西茶因约好:要她不要答应正在追求她的贾佐勒侯爵的亲事,要她等他三个月。在这期间他可以和妻子办好离婚手续,她便可以嫁他了。这位幼稚的洋娃娃,竟受诱惑同意了。
拉洛史外长代替已故的伯爵上杜洛阿家吃饭,暗中和玛德来因勾搭上了。他是专制的人,在杜洛阿家象第二个户主那样差遣杜洛阿的仆人。最初,杜洛阿象一只想咬人而又不敢下口的狗一样,一面发着抖,一面对他容忍。现在他为了达到和妻子离婚的目的,便想出了一个捉奸的计划。他事先探知拉洛史和玛德来因常在马尔底街一所房子里幽会。他便串通了警官闯了进去,当场揭发了奸情。这样一来,拉洛史的外交部长的位置保不住了,而他又冠冕堂皇地找到了与妻子离婚的理由,真是一箭双雕。
三个月后,杜洛阿的离婚判决公开宣布了。杜洛阿一面挑动西茶因去向爸妈恳求婚事,一面又怕她父母不答应,准备把她偷偷拐走。果然,洼勒兑尔夫妇不同意女儿嫁给杜洛阿,其中反对最激烈的是杜洛阿的老情妇--洼勒兑尔太太。一天晚上,杜洛阿便把西茶因拐骗走了。他想等生米煮成了熟饭,洼勒兑尔夫妇不同意,也得同意了。洼勒兑尔先生咆哮了一阵子,后来他平静下来,他认为杜洛阿这光棍有阴谋、有手段,他劝妻子说:“我们本可以寻得着更好更好的地位,不过没有聪明和前途。而他呢,是个有前途的人。他将来是要做国会议员和部长的。”他写信给杜洛阿,要他和西茶因回巴黎来,他同意把女儿嫁给他。
杜洛阿和西茶因举行婚礼前,他以男爵的名誉担任了《法兰西生活日报》的总编辑。洼勒兑尔保持总经理的称号,但实权都落到杜洛阿的手里。在教堂举行婚礼时,主教高声赞美杜洛阿是世界上“最富又最受人尊敬的人之列的”人。杜洛阿听了顿时感到轻飘飘起来,他想他原是冈德乐镇的一个穷小子,现在却“变成了世界主人翁之一”。在婚礼上,杜洛阿瞥见了马莱勒太太,并向她低低地说了声“等会儿再见”,他们仍然保持姘居关系。洼勒兑尔太太白发
更多了,她还在怀念旧日的情人--如今的新女婿。玛德来因和一个初出茅芦的新闻记者冉安同居了,这青年经常以管森林、杜洛阿用过的笔调在《笔报》上发表政治评论,不用说这枪手又是玛德莱因了。
第四篇:读《俊友》有感
《俊友》是享有“短篇小说之王”盛誉的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的长篇力作。是真正代表作者思想、艺术最高水平的小说,具有直接针对性和很强的政治性。主人公杜洛瓦原是乡镇穷酒店老板的儿他凭自己漂亮的外表诱惑女性,利用自己的阿谀之功,一步步地成为了政界和新闻界的重要人物。小说《俊友》塑造了一个不择手段的投机冒险家的形象,对于流氓式的乔治·杜洛瓦在短期内的迅速发迹,作出了辛辣的讽刺与抨击。小说深刻揭示出十九世纪末叶法兰西社会的政治、经济现象,无愧为十九世纪法国经典小说。
《俊友》暴露了当时新闻界的黑幕。报纸从它诞生之日就是各个阶级和党派斗争的工具和喉舌。在《俊友》中,报纸是操纵在财阀和政客手中的工具,《法兰西日报》的后台老板是一批众议员,瓦尔特在议院中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它是金融家,善于利用政治进行投机,他创办的《法兰西日报》最后成为了内阁的喉舌。小说生动地描述了瓦尔特帮如何利用这份报纸操纵政局,为了让他们中的重要议员拉罗舍·马蒂厄上台,瓦尔特利用报纸制造舆论,实现倒阁阴谋,使马蒂厄终于当上了外交部长,一旦他的生活丑闻暴露以后,瓦尔特就毫不留情的一脚将他踢开,由财阀操纵报纸在政界和报业大显身手。小说还成功塑造了一个现代冒险家的形象,他就是杜洛瓦,为了获得巨额财产和社会地位,他不择手段,短时期就飞黄腾达了。杜洛瓦的盛大婚宴上,教士用献媚的词句向他祝福:“你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你们最为富有,也最受尊敬。特别是您,先生,您才华超群,并通过您的道德文章而给芸芸众生以指点和启迪,成为民众的引路人。你身上肩负着伟大的使命……教士的话代表社会、官方对这个冒险家的赞许,但从中也露出了无情的、辛辣的讽刺。《俊友》通过一个冒险家发迹的经历,深刻揭示了第三共和国的政治、经济复杂现象,不愧为十九世界末叶法国社会的一幅历史画卷。因此《俊友》这部杰出的文学作品给我们提供了“比现实本身更完全、更动人、更确切的图景”。上海市松江一中原高一(1)班顾晓旭第五篇:赵友亮读后感
读《毛泽东》有感 今天,我读了关于毛泽东的故事。他是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他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又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下面是书中的一个事例:
毛泽东14岁时,他就被自己的父亲停了学,但他没有被父亲的影响到,经常趁父母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没有放弃学习,经常跑到山坡上让父母找不到的地方去读书,经常一读就是一天,有一回父亲假装出门下地干活,父亲前面走,他后面也跑到每次读书的地方,他万万没有想到父亲会跟他,刚到那里就被父亲当场给逮住了,父亲狠狠地把他骂了一顿并打了他,还要他在半天内挑十五趟粪。挑完粪后毛泽东又一次的“失踪”了父亲很容易的找到了他。十分生气,但听到母亲对父亲说儿子已经挑完十五挑粪时,父亲不禁目瞪口呆,是你挑完的吗?他回答是我挑完的,你可以去问邻居王阿姨父亲说这此粪在半天内挑完确实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更何况是一个14岁的孩子呢。他实在是没有任何的理由再骂我。由于毛泽东的刻苦读书,毛泽东从书中学到丰富的知识,也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他是一个爱民的人,他很同情受苦的农民,他十分狠那些地主,他感到自己应该走出韶山,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读到这里,我似乎感觉到毛泽东已经有统领中国的本事了,他伟大、勤劳、爱民、勤奋学习,坚定不拔,尽管父亲全力阻拦他,他也毫不惧怕,一心一意的学习,如果毛主席不这样勤奋的话,还能为大家推翻封建社会、把我们从封建的魔爪里救出来的毛主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