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17:25: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教学设计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教学设计 教案》。

第一篇: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⑴通过对球的体积和面积公式的推导,了解推导过程中所用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分

割——求和——化为准确和”,有利于同学们进一步学习微积分和近代数学知识。⑵能运用球的面积和体积公式灵活解决实际问题。⑶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2. 过程与方法

通过球的体积和面积公式的推导,从而得到一种推导球体积公式V=4/3πR^3和面积公式S=4πR^2的方法,即“分割求近似值,再由近似和转化为球的体积和面积”的方法,体现了极限思想。

3. 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我们对球的体积和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提高了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了我们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推导球的体积和面积公式所运用的基本思想方法。难点:推导体积和面积公式中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

3.教学用具

投影仪等.4.标签

数学,立体几何

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 ⑴教师提出问题:球既没有底面,也无法像在柱体、锥体和台体那样展开成平面图形,那么怎样来求球的表面积与体积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⑵教师设疑:球的大小是与球的半径有关,如何用球半径来表示球的体积和面积?激发学生推导球的体积和面积公式。

(二)探究新知 1.球的体积:

如果用一组等距离的平面去切割球,当距离很小之时得到很多“小圆片”,“小圆片”的体积的体积之和正好是球的体积,由于“小圆片”近似于圆柱形状,所以它的体积也近似于圆柱形状,所以它的体积有也近似于相应的圆柱和体积,因此求球的体积可以按“分割——求和——化为准确和”的方法来进行。步骤: 第一步:分割

如图:把半球的垂直于底面的半径OA作n等分,过这些等分点,用一组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把半球切割成n个“小圆片”,“小圆片”厚度近似为面是“小圆片”的底面。如图:,底

得第二步:求和

第三步:化为准确的和

当n→∞时,→0(同学们讨论得出)

所以

得到定理:半径是R的球的体积

练习:一种空心钢球的质量是142g,外径是5cm,求它的内径(钢的密度是7.9g/cm3)2.球的表面积:

球的表面积是球的表面大小的度量,它也是球半径R的函数,由于球面是不可展的曲面,所以不能像推导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公式那样推导球的表面积公式,所以仍然用“分割、求近似和,再由近似和转化为准确和”方法推导。思考:推导过程是以什么量作为等量变换的?

半径为R的球的表面积为

S=4πR2

练习:长方体的一个顶点上三条棱长分别为3、4、5,是它的八个顶点都在同一球面上,则这个球的表面积是

。(答案50元)

(三)典例分析

课本P27例4

(四)巩固深化、反馈矫正

⑴正方形的内切球和外接球的体积的比为

,表面积比为。

(答案:

; 3 :1)⑵在球心同侧有相距9cm的两个平行截面,它们的面积分别为49πcm2和400πcm2,求球的表面积。

(答案:2500πcm2)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球的体积和球的表面积公式的推导,以及利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球的问题,了解了推导中的“分割、求近似和,再由近似和转化为准确和”的解题方法。

(六)作业

作业 P28 练习1、3,B(1)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球的体积和球的表面积公式的推导,以及利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球的问题,了解了推导中的“分割、求近似和,再由近似和转化为准确和”的解题方法。

课后习题

作业 P28 练习1、3,B(1)

板书 略

第二篇: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教案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教学任务分析:根据柱,锥,台的结构特征,并结合它们的展开图,推导它们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从度量的角度认识空间几何体;用极限思想推导球的体积公式和表面公式,使学生初步了解利用极限思想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体会极限思想的基本内涵。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球的体积和表面积的推导 教学设计:

1. 从学生熟悉的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入手,分析展开图与其表面积的关系。其目的是㈠复习表面积的概念,即表面积是各个面的面积的和㈡介绍求几何体表面积的方法,把它们展开成平面图形,利用平面图形求面积的方法,求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2. 通过类比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讨论棱柱,棱锥,棱台的表面积问题。实际上,求棱柱,棱锥,棱台的表面积问题可转化成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问题。

3. 利用计算机或实物展示圆柱的侧面可以展开成一个矩形。圆锥的侧面可以展开成一个扇形。

随后的有关圆台表面积的探究,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教学。说明圆台表面积公式时,可推导侧面积公式。

圆台侧面积的推导:

设圆台侧面的母线长为,上,下底周长分别是,半径分别是

11clxcx

则S圆台侧=221clccx 21

=

cxcxlclxcc1clS圆台侧clcc2cc1cclrrl2

在分别学习了圆柱,圆锥,圆台的表面积公式后,可以引导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圆柱可看成上,下两底面全等的圆台,圆锥可看成上底面半径为零的圆台。因此,圆柱,圆锥可看成圆台的特例。(可用计算机演示)

4.柱体,锥体和台体的体积

从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引入到一般棱柱的体积也是V=Sh

若有时间,可推导棱锥的体积公式

棱锥的体积公式的推导

如图,设三棱柱ABC-ABC的底面积(即ΔABC的面积)为S,高(即点A¹到平面ABC的距离)为h,则它的体积为Sh,沿平面A¹BC和平面A¹B¹C,将这个三棱柱分割为3个三棱锥,其中三棱锥1,2的底面积相等(SΔA¹AB=SΔA¹B¹B),高也相等点C到平面AB,BA的距离)三棱锥也有相等的底面积,和相等的高(点A¹到平面BCC¹B¹ 的高)因此,这三个三棱锥的体积相等,每个三棱锥体积是sh,得sh 台体 推导出台体的体积公式 V=S¹+Sh 让学生思考,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之间的联系。

B`C'A`A'B`B`A`C'A'A'BACBBACC

5.球的表面积和体积

本节课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球体的分割过程,使整个推导过程更加形象直观。

本课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了解其所运用的基本思想方法,即‘分割、求近似和、再由近似和

转化为球的体积(表面积)’的极限思想方法。例四和例五都是球的体积公式和表面公式的应用。例五的教学可以先要学生分析几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分析清楚之后自然明白花柱的表面积由哪些部分构成。

第三篇: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教学设计 教案(xiexiebang推荐)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柱、锥、台体的研究,掌握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求法。(2)能运用公式求解,柱体、锥体和台全的全积,并且熟悉台体与术体和锥体之间的转换关系。

(3)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几何全的侧面展一过程,感知几何体的形状。

(2)让学生通对照比较,理顺柱体、锥体、台体三间的面积和体积的关系。

3、情感与价值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几何体面积和体积的求解过程,对自己空间思维能力影响。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难点:台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3.教学用具

投影仪等.4.标签

数学,立体几何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1)教师提出问题: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的求法及公式,哪些几何体可以求出表面积和体积?引导学生回忆,互相交流,教师归类。(2)教师设疑:几何体的表面积等于它的展开圈的面积,那么,柱体,锥体,台体的侧面展开图是怎样的?你能否计算?引入本节内容。

2、探究新知

(1)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放正棱柱、正三棱锥和正三棱台的侧面展开图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三个图形的表面由哪些平面图形构成?表面积如何求?

(3)教师对学生讨论归纳的结果进行点评。

3、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圆柱、圆锥、圆台的侧面展开图的结构,并归纳出其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2)组织学生思考圆台的表面积公式与圆柱及圆锥表面积公式之间的变化关系。

(3)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如何把一个三棱柱分割成三个等体积的棱锥?由此加深学生对等底、等高的锥体与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的了解。如图:

(4)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比较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之间存在的关系。

(s’,s分别我上下底面面积,h为台柱高)

4、例题分析讲解

(课本)例

1、例

2、例3

5、巩固深化、反馈矫正 教师投影练习

1、已知圆锥的表面积为 a ㎡,且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半圆,则这个圆锥的底面直径为。

(答案:)

2、棱台的两个底面面积分别是245c㎡和80c㎡,截得这个棱台的棱锥的高为35cm,求这个棱台的体积。

(答案:2352cm3)

6、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柱体、锥体与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结构和求解方法及公式。用联系的关点看待三者之间的关系,更加方便于我们对空间几何体的了解和掌握。

7、作业

习题1.3 A组1.3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柱体、锥体与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结构和求解方法及公式。用联系的关点看待三者之间的关系,更加方便于我们对空间几何体的了解和掌握。

课后习题习题1.3 A组1.3

板书 略

第四篇:1.1 空间几何体 教学设计 教案范文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明确什么叫视图和为什么要用三视图。

从课题题目的“三 视图”引入,解释视图的含义,图解一个视图只能反映物体一个方位的道理。

三投影面体系是形成三视图的的必要条件。也为后续点、线、面课程打基础。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三投影面体系的构成和各个投影面的名称及代号 每一视图是从物体的何方向投影所得。

三投影面展开的规定以及三个视图之间相对位置的认识。

分析每一视图能反映物体的什么尺寸、不能反映什么尺寸及其原因,引出任意两图之间的尺寸等量关系,用“跑道”的等宽和转弯的形象比喻,讲解左俯两图间的宽度尺寸方向和等量关系;归纳分析“三等关系”的口诀,强调“对正、平齐”的含义。

【教学难点】 左俯两图间的宽度尺寸方向和等量关系

3.教学用具

自制纸质可展开的三投影面体系模型。

4.标签

三视图

教学过程

§2-1 三视图的形成及其投影规律

本小节是学习《机械制图》入门的最重要且最基础的知识,必须在清楚地了解三视图形成过程的前提下,从而理解并初步能应用三视图的投影规律看、画简单的三视图。

一、视

【教学目的】 明确什么叫视图和为什么要用三视图。

【教学重点】 从课题题目的“三

视图”引入,解释视图的含义,图解一个视图只能反映物体一个方位的道理。

【教法设计】 用教学模型引导,讲解 视 的过程和道理,并在黑板上徒手画出相应的图。

徒手板画图1,逐一添加不同形体,有意引导从同一方向想象,引出同解的视图,再启发点明改变投射的方向其视图就不同解,从而说明为何要采用三视图。【时间分配】 约10分钟 【教具】

组合体教学模型

【说明】 本教案中的黑体字和图形为板书板图用,斜体字为讲课提示用。

视图——视,就是看的意思。将人的视线规定为平行投影线,然后正对着物体看过去,将所见物体的轮廓画出来的图形。

用正投影法绘制出物体的图形称为视图。

一个视图只能反映物体的一个方位的形状。不能完整反映物体的结构形状。

图1

三视图是从三个不同方向对同一个物体进行投射的结果。能较完整的表达物体的结构。二、三视图的形成 对原教材作适当修改,按三视图的形成过程,将本大点分为3小点讲,小标题为增加的。

1.三投影面体系

【教学目的】三投影面体系是形成三视图的的必要条件。也为后续点、线、面课程打基础。

【教学重点】认识三投影面体系的构成和各个投影面的名称及代号,【教法设计】用自制纸质可展开的三投影面体系模型和板图相结合 【时间分配】 约7分钟

【教具】

自制纸质可展开的三投影面体系模型

三投影面体系由三个相互垂直的投影面和三条投影轴(立体坐标)构成引导学生撑开课本竖放在课桌上,建立一个简易而形象的三投影面体系。

正立投影面

简称

代号 V 三个投影面

水平投影面

简称

水平面

代号 H 侧立投影面

简称

代号 W

V与H的交线称为OX轴

简称 X轴

它代表物体的 长度 方向

三条投影轴

W与H的交线称为OY轴

简称 Y轴

它代表物体的 宽度 方向

W与V的交线称为OZ轴

简称 Z 轴

它代表物体的 高度 方向

X、Y、Z三轴的交点 O称为原点

2.三视图的形成过程和名称

【教学目的】 要求掌握每一视图的名称,以及它从物体的何方向投影所得和最能反映物体的何方位形状。

【教学重点】 每一视图是从物体的何方向投影所得。

【教法设计】 主要采用教案所示的组合体教学模型实物,配合纸质三投影面体系上已画好的视图进行引导讲解各图的名称和来历,不作板图。从简。【时间分配】 约8分钟

【教具】

自制纸质可展开的三投影面体系模型和教案所示的组合体教学模型

从物体的 前面向后面投射,在 V面所得的视图称 主视图—能反映物体的前面形状

从物体的 上面向下面投射,在 H面所得的视图称 俯视图—能反映物体的上面形状

从物体的 左面向右面投射,在 W面所得的视图称 左视图—能反映物体的左面形状

3.三视图的展开及其位置

【教学目的】 由三视图规定的展开形式引导出三视图固定位置的道理,对三视图的形成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教学重点】 三投影面展开的规定以及三个视图之间相对位置的认识。【教法设计】

1、主要以纸质三投影面体系模型进行直观的、逐一地展开,展开的结果也自然地展现了三视图位置的来历。该模型最能讲透这个内容的实质。

2、三视图展开之后,将该组合体的三视图按对应关系徒手板画到黑板约中间的位置上(图2),以说明展开的实际意义,也为下一个分析内容提供板图。【时间分配】 约5分钟

【教具】

自制纸质可展开的三投影面体系模型。

为了看、画图的方便,必须将三个相互垂直的投影面摊平到同一个平面上 三视图的展开

以V面为基准,沿 Y轴剪开,然后 H面绕X轴向下转90°

W面绕Z轴向右转90° 三视图的位置

主视图在图纸的左上角

左视图在主视图的正右方 俯视图在主视图的正下方 三、三视图之间的投影关系

(三等关系)

【教学目的】 此为本课程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基础知识,要求理解并初步掌握三视图之间的尺寸等量内在联系,即“尺寸三等关系”。

【教学重点】 分析每一视图能反映物体的什么尺寸、不能反映什么尺寸及其原因,引出任意两图之间的尺寸等量关系,用“跑道”的等宽和转弯的形象比喻,讲解左俯两图间的宽度尺寸方向和等量关系;归纳分析“三等关系”的口诀,强调“对正、平齐”的含义。

【教学难点】 左俯两图间的宽度尺寸方向和等量关系

【教法设计】

1、先徒手添画出组合体的轴测图(图3),一方面是让学生有新鲜感,另一方面是开始引导学生如何看懂轴测图与三视图的联系,为今后的学习和作业打基础。

2、讲解过程采取模型、轴测图和三视图三结合的感性和理性的分析,设计板书中的圈圈(见下页教案),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3、强调用跑道的比喻化解宽相等的难点。

4、示范演示用一副三角板配合推画、掌握长对正和高平齐的关系,然后再用圆规专门负责量取宽度尺寸的图线,用绘图工具的明确分工,辅助掌握和理解三等关系。

【时间分配】 约15分钟

【教具】

教案所示的组合体教学模型

任何物体均有长、宽、高三个方向尺寸,该关系是用于分析每一视图如何反映物体的这些尺寸。

图2

图3

分析的前提必须先规定物体的长、宽、高尺寸方向。强调正对主视图(V面)的水平方向为物体的长度方向,然而,其宽度和高度方向就自然地确定下来了。

主视图反映物体的长

高 尺寸;

不反映 宽 尺寸。(原因:宽方向与主视的投射方向重合)

俯视图反映物体的长

宽 尺寸;

不反映 高 尺寸。(原因:高方向与俯视的投射方向重合)

左视图反映物体的高

宽 尺寸;

不反映 长 尺寸。(原因:长方向与左视的投射方向重合)

配合图2进行分析引导,该图的使用过程连线在此教案中从略 由此可见:

1、每一视图只能反映物体两个方向的尺寸。故视图是平面图形,没有立体感,是学习机械制图困难所在。

2、每两个视图反映的相同方向尺寸,具有尺寸等量的内在联系。

从宏观到局部均存在这种联系。

1、在对齐的前提下,自然就有等量关系。

2、对正、平齐就是不可以将两图错位

含义:

归纳为口诀 主视、俯视

长对正

主视、左视

高平齐

左视、俯视

宽相等

【难点】

在宽相等的关系上,因为这两图的宽度方向未能对正,而相差了90°。板图讲解用两段弧将左、俯两图连接,形象比喻为跑道。帮助理解和记忆宽相等关系,特别是两图之间的宽方向的转向。四、三视图与物体位置的对应关系

(方位关系)

【教学目的】 此为三视图的第二个投影规律,要求理解并初步掌握每一视图所能反映物体的什么方位和不能反映什么方位,故该关系也称“方位关系”。【教学重点】分析每一视图所能反映物体的什么方位和不能反映什么方位。【教学难点】左、俯两图间的前后方位的判定。

【教法设计】

1、利用图2和图3进行启发、引导式地讲解。

2、联系和借用三等关系,讲解方位关系。

3、增加口诀“里后外前”帮助学生判别左、俯两图的前后方位 【时间分配】 约15分钟 【教具】

组合体教学模型

任何物体均有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位,方位关系是用于分析每一视图如何反映物体的这些方位。

分析的前提必须先规定物体的前面方位。强调正对主视图(V面)的当面为物体的前面方位,然而,其他方位就自然地确定下来了

主视图反映物体的左右、上下 方位; 不反映 前后 方位(原因:该方位与主视的投射方向重合)

俯视图反映物体的左右、前后 方位; 不反映 上下 方位(原因:该方位与俯视的投射方向重合)

左视图反映物体的上下、前后 方位; 不反映 左右 方位(原因:该方位与左视的投射方向重合)

利用配合图2进行分析引导,该图的使用过程连线在此教案中从略 【难点】

在判别左、俯两图的前后方位

用 “里后外前” 口诀帮助判别前后关系。

【解释】 以主视图为基准,在左、俯两图中,靠近主视的一边为里,即物体的后边结构;

远离主视的一边为外,即物体的前边结构。

小结:

1、三视图的投影规律有两个,三等关系和方位关系。看、画图过程缺一不可。

2、主俯和主左视图的对应关系比较直观,易于理解掌握,而难点在于左俯两图的宽相等和前后方位的理解和判断。

【举例】 目的在于对有关三视图两个投影规律的实际运用,验证缺一不可的重要性。

【时间分配】 约15分钟

例: 根据给出的简单形体轴测图,画出三视图。(边画边分析其结构,过程从略)

题目设计为形体的结构特点基本对称,唯有圆孔不对称。目的在于体现方位关系的运用。板图过程有意将孔的宽方向尺寸和前后方位画错,让学生纠错,以达到总结消化目的。

图4

五、物体表面上面和线的基本投影特性

(正投影法的基本特性)

主要是研究物体表面的几何要素与投影面相对位置的不同而产生的投影结果和特性。

【教学目的】 理解物体的面、线与投影面的三种相对位置,其投影结果如何,属何性质。

【教学重点】 在于倾斜状态的分析和投影结果。

【教法设计】 采用实物模型和图2中的三视图进行对正分析。【时间分配】 约10分钟 【教具】

组合体教学模型

相对位置:一般分为三种状况:平行

垂直

倾斜。

1.平面的基本投影特性

平行于投影面——投影为反映 实形 的 封闭线框——其特性称为

真实性 垂直于投影面——投影 积聚 为一直线段——其特性称为

积聚性

倾斜于投影面——投影为有 类似性 的 不反映实形 的封闭线框——称为 类似性

2.直线的基本投影特性

平行于投影面——投影为反映 实长 的 直线段——其特性称为

真实性 垂直于投影面——投影 积聚 为一个 点——其特性称为

积聚性 倾斜于投影面——投影为 缩短的不反映实长 的 直线段——称为 收缩性

小结:正投影法的基本特性有三个,即真实性、积聚性、类似性(收缩性)

【布置作业】习题集P13、14两页共4大题。课后独立完成。[P13-2-(2)给出轴测图]

作业不很多,难度不算大,切合本次课的内容范围,基本可以独立完成。

【时间分配】

约5分钟

第五篇:1.1 空间几何体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3.教学用具

投影仪等.4.标签

数学,立体几何

教学过程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

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9.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10.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如图)

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课本P8,习题1.1 A组第1题。

4.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四、巩固深化

练习:课本P7 练习1、2(1)(2)

课本P8 习题1.1 第2、3、4题

五、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课本P8 练习题1.1 B组第1题

课外练习

课本P8 习题1.1 B组第2题

课堂小结 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课后习题 作业

课本P10 练习题1.1 B组第1题 课外练习

课本P10习题1.1 B组第2题

板书 略

下载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1 空间几何体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 (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

    几何体表面积教案5篇

    15.4几何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通过展开柱、圆锥的侧面进一步认识柱、锥;;理解掌握柱锥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旋转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圆柱体表面积和体积复习教案教学设计

    圆柱体表面积和体积复习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整理、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内......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教学设计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教学设计 方正县第一中学:石红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实物、图片,使学生理解并能归纳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教学设计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教学设计 内容分析: 三视图是空间几何体的一种表示形式,是立体几何的基础之一。学好三视图为学习直观图奠定基础,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

    《球的体积和表面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通过对球的体积和面积公式的推导,了解推导过程中所用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分割——求和——化为准确和”,有利于同学们进一步学习微积分和近代数学知......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教案

    1.2.3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斜二测画法画水平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2)采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教学设计[精选合集]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第一课时) 铜仁二中 饶望远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投影和三视图,这部分知识是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