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版(六三制)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计算器》教学设计(共)
《计算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认识计算器。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大数目的计算,初步认识计算器,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必要的计算。2.能借助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
3.在实际计算和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感受计算器的快捷、方便的特点,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4.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探索意识、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愿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品质。教学过程:
1.口算竞赛,设疑引入。
师:大家的口算能力怎么样,老师想考考你们,怎么样?(依次出示口算题:3×8 20÷4 50+15)(学生很快说出答案。)
师:同学们算得又准又快,果然是很有实力!接下来增加难度,还能口算出来吗?(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红门、中天门和南天门一共有多少棵古树?)(列算式:3449+527+1640)师:这道题你也能很快地口算出来吗?
(学生自己计算,有的面露难色,自言自语,数真大!)师:怎么了,有困难吗?
生1:老师,这三道题的数字太大了,口算有困难。
生2:老师,这么大数字的计算,如果用计算器就会算得又快又准确。
师:有同学提议用计算器帮忙,这个办法怎么样?老师这儿有一个计算器,请你试着用它算出结果,我们一起记下来。
师:遇到像这样大数目的计算,你觉得用笔算还是用计算器算好?(学生交流。)
师(小结):同学们都发现计算较大数目时用计算器算更好些,使用计算器的好处是快捷、准确。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计算器”。(板书:计算器)
【评析:小学生竞争意识很强,组织口算竞赛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完成口算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一些小数目的题目口算会很方便,而大数目的题目计算比较麻烦,此时适时引入计算器的学习则很有必要。】
2.探究新知,认识计算器,用计算器计算。
/ 4 师: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计算器? 生:我在菜市场见过卖菜的阿姨用计算器算价钱。生:我在商场见过售货员用计算器。生:饭店老板也用计算器„„
师:对计算器你还有哪些了解?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学生借助投影介绍按键名称,同时介绍它的功能。)
师:同学们介绍的这些按键都是我们常用的基本键,有些键由于我们学的知识有限现在还不能用,可以将来再学习,不同的计算器还有一些特殊的功能键,我们可以在需要时边用边学。接下来,谁能说说这些常用的键是怎样用的?
(师生在交流中共同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
师:认识了一些常用的键和计算器使用的方法,你想不想用计算器算几道题? 生:想!
师:(出示问题)灵岩寺古树的数量大约是岱庙的几倍?要求:两人一组,用计算器计算。算完后说一说怎样用计算器算这道题。
师:你是怎样检查10891÷250的结果是否正确?
生:用结果乘250看是否得10891。(总结方法,教师板书。)师:那计算3000-128×6时,可以按怎样的顺序算呢? 生1:算式里有乘法和减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减法。生2:我的计算器可以自动先乘除后加减,很方便。(教师及时小结评价。)
师:以上,我们基本学会了怎样使用计算器,下面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的左栏,比比谁算得快,算得准。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后,交流计算结果。)
【评析:不少学生对计算器会有一定的认识,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给学生创造一个发挥自我潜能的平台,引导其自主探究新知,认识计算器,用计算器计算,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设置疑问,探索规律。
师:同学们,我们能比较熟练地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了,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生(异口同声):愿意!
(课件出示:9999×11 9999×12 9999×13 9999×14)师:请大家快速算一算,并仔细观察计算结果,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 4(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后交流汇报。)
生:9999×ll=109989 9999×12=119988 9999×13=129987 9999×14=139986 师:大家都得到了这样的结果吗?根据计算结果,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老师,我找到规律了。每个得数的前两位比第二个因数小l,而且积的万位和积的个位这两个数字相加的结果都是9,十位、百位、千位数字不变。
师:你们发现了吗?(其他同学都点头同意。)
师:大家小眼睛真亮,都发现了其中的规律。那你们能照样子,也说一道这样的等式吗? 生:9999×15=149985。
师:现在你们知道9999×19的积等于多少吗? 生:知道,积是189981。师:怎么知道结果的?
生:这道题的结果是有规律的,可以根据前面的几道算式,推算出结果。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一些有规律的大数目相乘的题可以不用计算器直接进行计算,可以先用计算器算一些和它们有关系的较小的数的积,找出其中的规律,从而得到大数相乘的积。
【评析:老师出题考学生,学生快速计算。在系列的学习探究活动中,学生体验到计算器的神奇。用计算器计算,并通过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能使学生感悟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探索后的愉悦。】
4.应用规律,体验成功。
(课件出示:9×9= 99×99= 999×999=)师:请同学们用计算器迅速算出结果。(学生迅速算出结果并汇报。)
生:9×9=81 99×99=9801 999×999=998001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有什么规律?
生:积的前半边用因数减1,后半边其实就等于1。师:同学们,你们同意他说的规律吗? 生:同意。
师:你们能用9再说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生:9999×9999=99980001 99999×99999=9999800001
/ 4 „„„„ 师:同学们真棒。
【评析:学习中有所发现,是一件快乐的事。学生用计算器快速算出结果,在寻找规律的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探索的兴趣。】
5.全课小结,反思评价。
师: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组织学生交流。)生l:我认识了计算器。
生2:我学会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了。„„„„
师:大家的收获真不少,课后请继续用计算器去完成第7页的第1题,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探讨交流。【评析:教师引导学生及时梳理总结、交流评价,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让学生课后主动完成有关题目,也将课内学习延伸到了课外。】
/ 4
第二篇:青岛版(六三制)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页,认识正、负数。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会正确读写正、负数。
2.在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的过程中,体会正、负数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正、负数,能够用正、负数表示意思相反的量。教学难点:对正、负数表示意思相反的量抽象地理解。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温度计等。课前游戏:
师: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作“说反正话”。游戏规则是: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向上看(向下看);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师:下面我们加大些难度,看谁反应最快。我在银行存入了1000元。(取出1000元。)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lO月份,金都百货盈利50万元。(亏了50万元。)
师(小结):在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的意思相反的情况存在,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研究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达这些内容。
【评析:课前以小游戏为载体引入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为相反意义量的感知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
1.猜谜语,导入新课。
师:我们中国幅员辽阔,有许多风景优美、特色各异的城市,下面我说3条信息,你来猜猜看是我国的哪座城市。
(分条呈现信息,多媒体展示相应图片。)
A.夏季平均气温在38℃左右,盆地中心的气温高达49℃,有记录的地表最高气温达82℃,是中国最热的地方。
B.“早穿棉袄午穿纱,围者火炉吃西瓜。”日温差特别大。3月份日平均最高气温在零上13℃左右,日平均最低气温在零下3℃左右。
/ 6 C.四季温差也很大,夏季达到炎热的极致,但到冬季平均气温则降到零下1O℃左右。生1:重庆。生2:武汉。生3:„„ 生4:新疆!
师:对!这就是新疆的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那咱们同学对吐鲁番还有哪些了解呢? 生1:我知道那里出产好多水果,最有名的是吐鲁番的葡萄!
生2:我知道火焰山在那里。《西游记》里,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说的就是这里。生3:„„
师:大家知道得真多,下面老师就带大家去领略那里的风光。(课件播放:吐鲁番盆地风光。)
【评析:采用直观演示法,创设观看“中国的热极在哪里”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同时能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为学习新知打好基础。】
2.回味信息、提出问题。
师:刚才我们获取了这么多有关新疆吐鲁番的信息,如果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课件出示完整的信息资料。)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1)零上13℃与零下3℃是什么意思?怎样表示?(2)比海平面低155.31米是什么意思?怎样表示? 3.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个性化”——“数学化”表示正、负数。
师:谁能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零上13度与零下3度分别表示多少度? 生:我认为零上13度就是比较温暖的天气,零下3度说明比较冷。
师:表达得很好,零上13度应该属于春天,体表感觉不冷,而零下3度则属于寒冷的天气。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两个数字吗?
(学生利用温度计分别指出零上13度和零下3度。)
师:通过我们日常的对温度的感知以及在温度计上的数字表示,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我们怎么记录一下好呢?请同学们动动脑筋,看看能想到哪些记录方法,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小组合作展开讨论。)
/ 6 师: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组的记录方法? 生1:纯数字法:13度,3度。生2:用文字表示:零上13度,3度。生3:数字前用笑脸图、哭脸图表示:
13度,3度。
生4:数字前用左右箭头表示:←13度,→3度。生5:数字前用“√”、“×”表示:√13度,×3度。生6:数字前用“+”、“-”表示:+13度,-3度。
师:大家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来记录,真棒!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些方法好不好,请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
生1:用笑脸、哭脸图看着直观,但画起来比较麻烦。生2:我最喜欢箭头,因为箭头方向明确还好画。
生3:我喜欢“√”和“×”,因为作业做对了就打“√”,做错了就打“×”,它们相反的意思很明确,而且我们天天都要改作业,非常熟悉。
生4:“+”和“-”相反的意思很明确,也是我们天天能见面的,它还是数学书上的。师:大家都有各自喜欢的表示方式,哪一种最能让大家一眼就看明白呢?
生:我觉得对错号、箭头、加减号这三种表示方式都可以,只要自己心里明白什么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就行了。
师:你的符号你明白,我的符号我明白,但数学语言是要交流的,怎样才能让大家看了都明白呢? 生:只有用统一的符号,才能让大家看了都能明白。
师:我们这里就有一种表达方法与数学家表达的一样,这种表达方式很简单,符号统一,一看就明白,是大家一致公认的,就是这种表达方法。(出示正、负数的表达方法。)
(板书:+13℃ -3℃)
师:那比海平面低155.31米怎样表示?请各小组自己解决。(学生自主探索表示海平面高度的方法并交流。)
师:地势高度称为海拔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一般的以海平面为分界线,海平面以下155.31米通常表示为“-155.31米”。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合作学习,我们知道了像+13这样的数是正数,读作:正十三,“+”是正号,通常省略不写;像-
3、-155.31这样的数,是负数,分别读作:负
三、负一百五十五点三一,“-”是负号。
/ 6 【评析:本环节通过教师的层层引导,让学生经历了自主性的知识构建过程。通过个性符号:文字符号、表情符号、箭头符号等等到正、负号的引出,充分体现了数学符号化的思想,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简洁性。】
(2)借助温度计,突破“O的意义”难关。
师:每天晚上的7时30分,中央台的新闻联播之后都会准时播放各大城市的天气预报,看过吗? 生:看过。
师:今天哈尔滨的温度是-5℃到5℃,这两个温度是什么意思? 生:-5℃是零下5℃,5℃是零上5℃,它们是相反的。
师:也就是说在表示温度时,0度以上的温度用什么数表示?(正数。)O度以下呢?(负数。)(教师用右手掌表示零的位置,左手分别指零上和零下,学生随手势完整表述一遍。)
师:大家看,温度计上就是借助正,、负数来表示温度的。你能借助温度计上的数把哈尔滨今天的最高温度到最低温度之间的数字排一排吗?
生:能。5、4、3、2、1、O、-
1、-
2、-
3、-
4、-5。师:大家观察一下,温度计上温度的高低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 生:表示的数字越来越小。
师:想一想:所有的正数和O相比有什么关系?所有的负数和O相比有什么关系?下面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讨论的结果最准确!
(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与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我们认为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O上的温度就用正数表示,O下的温度就用负数表示,所以我们觉得O是正数!
师:你的理由呢?
生:正数的正号可以省略,O前面没有正、负号,我觉得O是正数。师:你说得也有道理,其他同学对此有什么看法?
生:老师,我觉得O前面虽然没有负号,但是我们说刚才说了O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O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而O既不能说是O上也不能说是O下,所以说它是正数或是负数都不太合适。
师:对,O是一个特殊的数。
师:现在我们来想,刚才我们说,正数都比O(生续:大),O比O大吗? 生:相等。师:那O是正数吗?
/ 6 生:不是。
师:负数都比O(生续:小),O比O小吗? 生:不小。
师:不小,那O是负数吗? 生:不是。
师:那可以下结论了吗?O既不是(生续:正数,也不是负数),而是正数和负数的(生续:分界点)。【评析:学生借助温度计进行数字的排列,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正、负数与O的比较,得出O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从而轻松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而且学生印象深刻!】
(3)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量。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用符号表示正、负数,知道了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现在你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
生1:进2个球用+2或2表示,丢2个球用-2表示。生2:赚1000元钱用+1000表示,赔1000元钱用-1000表示。„„„„
师:同学们用正、负数表示出了生活中的一些数量。你能说一说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表示。
【评析:生活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孩子们通过举出一些身边存在的关于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一些意义相反的量,不仅丰富了生活经验,而且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4.巩固练习。(1)基本练习。
①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底155米,用正、负数表示它们的海拔高度。
②如果女同学向右走两步,我们记作+2步,那么男同学向左走两步记作什么?原地不动,记作什么?如果男同学向左走3步,我们记作+3步,那么女同学向右走3步记作什么?
(2)生活运用。
①记账:小芳的妈妈给小芳出了一道题,小芳遇到了困难,我们快帮帮她吧。
小芳的妈妈上月的工资收入是2500元,购买食品支出940元,购买服装支出760元。如果收入记作“+”,支出记作“-”,你们能帮小芳用正、负数表示以上收入和支出金额吗?
②球赛:每进一球得1分,失一球减1分。进球用正数表示,失球用负数表示。小丸子队:进球2个,失球3个。
/ 6 机器猫队:进球2个,失球1个。泰山队:进球1个,失球2个。哪吒队:进球3个,失球2个。蜡笔小新队:进球2个,失球2个。
(3)游戏。
同桌做“包子、剪子、锤”的游戏。
规则:每次获胜者得1分,两人相同时得O分,输了的同学得-1分。
【评析:教师设计了具有层次性和开放性的练习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工具性,提升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和升华。】
5.总结回归。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正、负数,生活中离不开正、负数。我们的学习中就有正、负数。同学们经过一天的努力,获取了知识可以用正数表示,相反在课上浪费了时间(搞小动作、说话),没有获取知识就可以用负数表示。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上每天都得正数,不得负数。请同学们课下继续留心我们生活中的正、负数。
【评析: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为下节课学习比较正、负数的大小作铺垫,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的热情。】
/ 6
第三篇:2015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学习过程:
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揭示题意。
二、学习新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1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练习“做一做”
四、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课后回忆:
第二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1)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 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做一做
三、总结 课后回忆:
第三课时 0 的 运 算
学习内容:P6例3(0的运算)
学习目的: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学习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学习过程:
一、口算引入(快速口算)出示: 100+0= 0+568= 0×78= 0÷23= 128-128= 0÷76= 235+0= 99-0= 49-49= 0+319= 0×29=
二、探究新知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2、一个数与0相加;一个数减0;一个数与0相乘的结果分别是多少。3、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0.三、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讨论)
0不能作除数。例如,5÷ 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 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课堂测评 1.计算
(1)36+0=(2)0+68=(3)0×68=(4)54-0=(5)0÷28=(6)128-0=(7)0÷36=(8)25+0=(9)99-0=(10)49-49=(11)0+39=(12)0×9=
五、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 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0能否做除数? 0+319=319 0+568=568 0不能做除数。99-0=99 154-0=154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0×29=0 0×78=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0÷76=0 0÷23=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49-49=0 128-128=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课后回忆:
第四课时 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引入:
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新知探究
出示例4:96÷ 12+4× 2 说说运算顺序。
如果在96÷ 12+4× 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 2 =6× 2 =12 如果在96÷(12+4)× 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 ]”,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2] =96÷ 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 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巩固练习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做一做 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A、47+33÷36-16 B、(47+33)÷(36-16)C、(36-16)÷(47+33)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750-25)×(20+13)B、(20+13)×(750-25)C、750-25×20+13
四、课堂总结 课后回忆:
第五课时 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学习过程:
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揭示题意。
二、明确目标,指导自学
1、口述学习目标
2、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书内容,思考:
(1)、怎样计算要多派几名保洁员呢?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2)、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应先算什么?(3)、为什么要加括号?(5分钟后比比看谁会计算)
三、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3、抽生板演。
四、成果检测,交流释疑
1、观察板演内容,纠错。
2、指名说出计算过程。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
五、归纳总结,当堂训练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1、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有括号的运算怎样计算?
2、当堂训练内容:P14—15/2、3、5—7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三)(1)42+6×(12-4)(2)42+6×12-4 运算顺序:
=42+6×8 =42+72-4(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 =114-4 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 =110 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课后回忆:
第六课时 租船问题
教学目标:
1、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听着动听的歌曲.伴着柔和的春风!今天老师想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
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例5:
(1)师:我们来到了租船处,在这个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信息呢?
(2)现在有了这几个数学信息,老师有个问题要让大家帮着老师解决。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我们去租船吧!
(出示问题)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2、解决问题 分析:如果都租小船
30÷ 4=7(只)„„2(人)7+1=8(只)20× 8=160(元)如果都租大船:30÷ 6=5(只)35× 5=175(元)
全租小船,但有1条船只坐了2人,没坐满。是不是还可以再省钱呢? 把这2人和另一条小船的4人都安排坐1条大船,还可以省钱。6条小船:20× 6=120(元)1条大船:35元。共花:120+35=155(元)
回顾与反思: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先假设,再调整)巩固练习P11第5题 课堂总结: 课后回忆:
第四篇: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计划
(一)教材说明: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四)教学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五)教学措施:
本单元中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目标中学生既要掌握运算顺序,又要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步骤。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因此采取以下措施:
1、以应用题型为经,以运算顺序为纬。视学生情况,各有侧重。
2、加强基础运算,保证计算的正确率。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六)课时安排:5课时。
教材内容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总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要求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一、谈话导入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6.练习“做一做”
四、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课后反思
教材内容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总课时
第 2 课时
教学要求 1.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1、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做一做
三、总结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教材内容 0的运算 总课时
第 3 课时 教学要求
1、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2、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一、导入新课
口算引入(快速口算)出示:
100+0= 0+568= 0×78= 0÷23= 128-128= 0÷76= 235+0= 99-0= 49-49= 0+319= 0×29=
二、探究新知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2、一个数与0相加;一个数减0;一个数与0相乘的结果分别是多少。3、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0.三、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讨论)0不能作除数。例如,5÷ 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 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四、课堂测评 1.计算
(1)36+0=(2)0+68=(3)0×68=(4)54-0=(5)0÷28=(6)128-0=(7)0÷36=(8)25+0=(9)99-0=(10)49-49=(11)0+39=(12)0×9=
五、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
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第 4 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一、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二、新知探究 出示例4:96÷ 12+4× 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 12+4× 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96÷(12+4)× 2 =96÷ 16× 2 =6× 2 =12
3、如果在96÷(12+4)× 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 ]”,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96÷[(12+4)× 2] =96÷ [16×2] =96÷ 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A、47+33÷36-16 B、(47+33)÷(36-16)C、(36-16)÷(47+33)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A、(750-25)×(20+13)B、(20+13)×(750-25)C、750-25×20+13
四、课堂总结
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课后反思
教材内容 租船问题 总课时
第 5 课时
教学要求
1、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听着动听的歌曲.伴着柔和的春风!今天老师想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例5:
(1)师:我们来到了租船处,在这个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信息呢?
(2)现在有了这几个数学信息,老师有个问题要让大家帮着老师解决。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我们去租船吧!(出示问题)
2、解决问题
分析:如果都租小船 30÷ 4=7(只)……2(人)7+1=8(只)20× 8=160(元)如果都租大船:30÷ 6=5(只)35× 5=175(元)
全租小船,但有1条船只坐了2人,没坐满。是不是还可以再省钱呢? 把这2人和另一条小船的4人都安排坐1条大船,还可以省钱。6条小船:20× 6=120(元)1条大船:35元。共花:120+35=155(元)
三、巩固练习P11第5题
四、课堂总结 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第五篇: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3、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应用意识。
二、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实在学生理解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由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到学习方程,是学生又一次接触初步的代数思想,这既是对所学四则运算意义和数量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又是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做准备,在知识衔接上具有重要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同是: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其中解简单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单元学与教建议
1、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方式
2、抓住列方程解题的关键。
3、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只是形成的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5、把握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6、本单元建议课时数:9课时。
第一课
列方程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理解 “方程的解”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我国的珍稀动物,谁能说说你了解那些珍稀动物?(出示信息窗1,引导学生观察图片,阅读文字信息。)请同学们看信息窗中的第一幅图,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白鳍豚2004年的只数与1980年的只数的关系吗?(关注学生能否探索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以及是否会想到用字母表示未知数)
二、新授教学
(一)列方程
教师板书:2004年的只数+300=1980年的只数 如果用a表示2004年白鳍豚的只数,那么,上面的数量关系也就可以表示为:a+300=400。
2004年白鳍豚的只数是一个未知数,一般情况下,未知数用字母x表示。即:x+300=400 这个可能不好理解,我们借助天平来理解。
(二)方程的意义
1、介绍天平这是一架天平、可以用来称物品的重量。当天平的指针指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平衡,即天平两端的重量相等。2引出方程
(1)出示图片:天平1
教师提问:这个天平平衡吗?说明了什么?谁会用等式表示?
20+30=50(2)出示图片:天平2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怎样用式子表示?
教师板书:20+?=100 教师说明:这个未知数“?”,如果用x来表示就可以写成 20+ x=100 30+x=400就相当于在方程的左边放了300克和x克的砝码,右边放了400克的砝码。
天平平衡,可以表示为300+x=400。(这一环节关注学生能否借助天平理解等式)
(二)巩固练习
1、探究含有x 的等式表示数量间的关系(ax=b)
看信息窗中的第二幅图,你能根据大熊猫人工养殖的只数与野生的只数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 找一同学板演。
人工养殖的只数×10=野生的只数
如果用x表示人工养殖大熊猫的只数,那么上面的数量关系为:
10x=1600 练习信息窗中的第三幅图。
2、探究含有字母x的等式表示数量间的关系(ax+b=c)
你能用芥菜的思路来解决“怎样用含有x 的等式表示东北虎2003年的只数与2010年只数的关系”吗?
(三)方程的意义. 教师提问:观察上面三个等式回答问题.这三个等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相等的式子.
不同点:第二个等式不含有未知数,第一个和第三个、第四个等式含有未知数.
教师板书:象这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教师强调:含有未知数、等式 巩固练习:自主练习1 4.思考:方程和等式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小组讨论,最后交流讨论结果。
(1)出示图片:等式与方程
(2)小结: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是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课后作业
自主练习2、3、4、5、6
第二课
解简易方程(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2.掌握解简易方程x+a=b(或x-a=b)的方法并会检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了解我国的珍惜动物,请同学们看信息窗,根据信息窗的内容,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
根据你的问题,谁能列出一个方程来。600+x=860 那么x到底是多少呢?怎样求x呢?这就是我们今天重点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解方程
二、新授教学
关于解方程我们借助天平来研究。
1.(1)出示图片:天平1 教师提问:这个天平平衡吗?说明了什么?谁会用等式表示? 教师板书:X=20
(2)出示图片:天平2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怎样用式子表示?
教师板书:x+10=20+10 教师说明:通过这两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3)出示图片:天平3
教师提问:这个天平平衡吗?说明了什么?谁会用等式表示?
教师板书: x+10=10+10(4)出示图片:天平4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怎样用式子表示?
教师板书:x=10 教师说明:通过这两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这就是等式的性质一: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二)教学例题
1.方程的解
教师提问:在600+x=860中,等于多少时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
教师说明: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如: x=260是方程 600+x=860的解
2.解方程
教师板书: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教学例题
例1. 解方程 600+x=860
(1)教师提问:解方程先写什么?根据什么计算?
(2)教师板书:
解:根据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600+x=860 600+x-600=860-600 x=260
(3)怎样检查解方程是否正确?
检验:方程左边=600+x =600+260 =860 =方程右边
所以 x=260是方程600+x=860的解.
注:如果是信息窗这样列方程解应用题,还需要有设未知数、答这两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书。
4.讨论: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
三、巩固练习自主练习1、2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等式的性质是什么?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 解方程有哪几步?
五、课后作业:自主练习2、3
第三课
解简易方程(二)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解简易方程ax=b(或x÷a=b)的方法并会检验。
2、使学生初步学会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信息窗,根据信息窗的内容,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 根据你的问题,列出一个方程来。3x=1500 这样的方程怎么解呢?我们依然借助天平来研究。
二、新授教学
1.(1)出示图片:天平1 教师提问:这个天平平衡吗?说明了什么?谁会用等式表示? 教师板书:X=20
(2)出示图片:天平2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怎样用式子表示?
教师板书:4x=20×4
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 教师说明:通过这两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3)出示图片:天平3
教师提问:这个天平平衡吗?说明了什么?谁会用等式表示?
教师板书:3x=30(2)出示图片:天平4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怎样用式子表示?
教师板书:x=10 教师说明:通过这两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这就是等式的性质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二)教学例题
1.教学例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
(1)教师提问:列方程解应用题先写什么?根据什么计算?
(2)教师板书:
解:设我国现存黑鹳x只。3x=1500 根据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3x÷3=1500÷3
x=500
(3)怎样检查解方程是否正确?
检验:方程左边=3x =3×500 =1500 =方程右边
所以 x=500是方程3x=1500 的解. 答:我国现存黑鹳500只。2.教学例题
解方程:3x+100=1000(1)教师提问:解方程先写什么?根据什么计算?
(2)教师板书:
3x+100=1000 根据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3x+100-100=1000-100 3x=900 根据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3x÷3=900÷3 x=300
三、巩固练习自主练习1、2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等式的又一个什么性质?
五、课后作业:自主练习2、3
第四课
解简易方程(三)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
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
2.知道计算这类方程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掌握解
三、教学难点
理解这一类方程的算理.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口答:三年级有男生x人,女生是男生的1.5倍,女生有多少人?(用含有字母x的式子表示)
果园里有桃树x棵,杏树是桃树的3倍还多5棵,杏树有多少棵?(用含有字母x的式子表示)
(二)教学新授 一)例题
1、请同学们读信息窗,你能获得什么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东北虎和白虎各有多少只?
2、用图来表示:
这一类方程的解法. 白虎: 东北虎和白虎共16只 东北虎:
3、教师提问:要求什么?(东北虎和白虎各有多少只)
要求的未知数有两个,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应先设哪一个未知数为x,为什么?
(设白虎为x,因为根据东北虎的只数是白虎的7倍,可知东北虎为7x只)
教师板书:
白虎
东北虎
一共
x 7x 16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x+7x=16
4.教师说明:问题中含有两个未知数,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解简易方程.
板书课题:解简易方程.
5.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方法.
(1)x 表示1个,7x 表示3个x,x+7x一共是(1+7)个x,也就是8x .
(2)x+7x 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把1和7相加,就是(1+7)个x,8x .
教师说明:两种思考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最后的结果都是正确的.
6.教师小结
一个式子中如果含有两个x 的加减法,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将x 前面的因数相加或相减,再乘x,计算出结果.
二)解方程。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道题目应该怎样来解?
1、教师板书:解:设白虎只数为x只,那么东北虎就有7x只。
X+7x=16
8x=16 8x÷8=16÷8
x=2 7x=7×2=14 检验:方程左边=x+7x =2+7×2 =16 =方程右边 所以 x=2是方程X+7x=16 的解. 答:白虎有2只,东北虎有14只。
解出x=2,问学生这道题目做完了没有?还要做什么,使学生明确:求出x,只求出了白虎的只数,题还没做完,还要求东北虎的只数7x得多少。
2.练习:学生独立解答自主练习第3题。
2x-x=113(要求写出检验过程)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解这类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
1、题里有两个未知数,可以先选择一个为x,另一个未知数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列出方程。
2、解方程,求出x后,再求另一个未知数。
3、通过列式计算,检验两个得数的关系是否符合已知条件。
(四)巩固练习
一)填空.
1. 表示()加(),一共是()个,得().
2. 表示()减(),是()个,得().
3.().
二)直接写得数.
三)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
2.()
3.(五)布置作业
()
自主练习第2题(写检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