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册单元一教案 Word 文档 [共5篇]

时间:2019-05-12 18:00: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下册单元一教案 Word 文档 》,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下册单元一教案 Word 文档 》。

第一篇:六下册单元一教案 Word 文档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 目 标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的基本思考方法,并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 过程

一、复习巩固,回忆旧知 1.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 公顷,实际造林20 公顷。(1)实际造林是原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2)原计划造林是实际造林的百分之几?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提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关键要找准什么?

二、自学导读。实物投影出示例1: 1.自学例1。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画线段图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2.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这个问题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

三、小组讨论,释疑 1.小组交流自学情况。2.明确: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3.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是怎样计算的?要求4公顷相当于 16 公顷的百分之几,又是怎样算的?综合算式应该怎样列? 4.你能尝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吗?试着在作业本上做一做。

四、教师点拨 1.进一步引导:前面,我们求出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计划的百分之几”,这里得到的125%与刚才得到的25%这两个百分数有什么关系? 提出要求:根据上面的讨论,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还可以怎样列式? 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 师生活动 课堂变化及处理环节的效果 学生讨论,明确从125%中去掉与单位1 相同的部分,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百分数。学生列式后追问:“125%—100%”这个算式中,125%表示什么意思?100%呢?

五、教学“试一试” 1.出示问题: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例题中问题的答案猜一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2.这个问题又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还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吗? 3.学生列式计算后讨论:这个答案与你此前的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点拨:“试一试”与例题中的问题都是把实际造林面积与原计划造林面积进行比较,但由于比较时单位“1”的数量不同,所以得到的百分数也就不同。自主阅读本页教材的底注,并组织适当的交流。

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时,通常可以怎样思考?计算过程中还要注意些什么?

第二课时

教 学 目 标

1.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巩固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问题的思考方法。

2.进一步明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思考。

3.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讨论法、探究法、练习法 实物投影仪 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 本节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习题,引导分析,先尝试独立解决,在学生解答后指名说说思考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如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指名学生回答

二、完成练习一第4-8 题

1.完成第4 题。学生读题后独立解决。(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业)交流,说说是怎样解答的?解答第(2)题时还有别的方法吗?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2.完成第5 题。重点把第(2)、(3)题与第(1)题比较。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组织交流和比较。

3.完成第6 题。指名学生读题,理解什么是“孵化期”。然后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检查正确率,优生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利用实物投影进行错例讲评。

4.完成第7 题。学生读题,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贵百分之几”,就是“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多百分之几。” 学生解答后交流思考过程。学生独立解答。可以用计算器计算。完成后交流。

5、完成第8 题。

三、读读“你知道吗?” 交流:读完后你有什么想法? 思考:为什么不可以说2006 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比2005 年提高了0.3%? 突出单位“1”不同的两个百分数不能直接相减。课 时 达 标 检 测 设 计 检测的目标点与用时预设反馈,矫正方法预设与达标效果补充 项目 检测内容 当堂 达标 检测 1.向阳客车厂原计划生产客车 5000 辆,实际生产 5500 辆。实际比计划多生产百分之几?

2.向阳客车厂原计划生产客车5000 辆,实际生产5500 辆。计划比实际少生产百分之几?

3.一种电子产品,原价每台5000 元,现在降低到3000 元。降价百分之几?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尾 页 板 书 设 计 百分数应用题 4.(1)30÷48=0.625=62.5% 答:会游泳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62.5%。(2)方法1: 方法2: 48-30=18(人)1-62.5%=37.5% 18÷48=0.375=37.5% 答:不会游泳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37.5%。作 业 设 计 填空。1.篮球个数是足球的 125%,篮球比足球多()%,足球个数是篮球的()%,足球个数比篮球少()%。2.排球个数比篮球多18%,排球个数相当于篮球的()%。3.足球个数比篮球少20%。排球个数比篮球多18%,()球个数最多,()球个数最少。

4.女生人数占全班的百分之几 =()÷()杨树的棵数比柏树多百分之几 =()÷()实际节约了百分之几 =()÷()比计划超产了百分之几 =()÷()教 学 反 思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首 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 题 有关纳税的实际问题 课 型 新 授

纳税

教 学 目 标

1.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初步养成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1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渗透生活即数学的教学思想,熟练地运用百分数进行纳税的计算。

教学 过程

例2 是教学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例题创设了某书店缴纳营业税的现实情境。师提出问题,先组织学生讨论税率5%的意义。并因此引导学生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迁移到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中来。列出算式后,重点组织学生探索60×5%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选择不同方法进行计算。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 师生活动 课堂变化及处理环节的效果

一、认识、了解纳税(幻灯投影出示)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税收的种类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几种。我国的税收逐年增长,到2005 年,全年税收收入已达到30866 亿元。(进行纳税意识教育)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的事吗?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板书:纳税

二、自主学习

1.教学例2.出示例2:星光书店去年十二月份的营业额约为50 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 6%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去年十二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 自学提纲: 1.想一想,题里的营业额的 6%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2.怎样列式计算?尝试做一做。

三、小组讨论 1.小组交流自学情况。2.百分数乘法如何计算? 交流得出:方法1: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方法2: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四、教师点拨: 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 师生活动 课堂变化及处理环节的效果 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

五、做“试一试” 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订正。

六、课堂回顾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内容?认识到什么?如果没有纳税,国家就筹集不到必要的资金为大家办事。因此,我国宪法规定每个集体和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希望同学们长大了争当纳税先锋,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板 书 设 计 有关纳税的实际问题 练习设 计

1.蓝天帽业厂去年收入总额达900 万元,按国家的税率规定,应缴纳17%的增值税。一共要缴纳多少万元的增值税?

2.爸爸买了一辆价值12 万元的家用轿车。按规定需缴纳10%的车辆购置税。爸爸买这辆车共需花多少钱? 3.教 学 反 思

利息的实际问题

教 学 目 标

1.了解储蓄的含义。

2. 2.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3.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教学重难点:掌握有关的利息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

过程 教学利息的计算方法。例题创设了一个小学生在银行储蓄的现实情境。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底注介绍关于储蓄的一些知识。利用教材给出的利息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掌握计算利息的基本思考方法。

一、复习巩固 1.歌舞演员王华参加演出,取得收入5000 元,按个人所得税法规定,演出收入扣除800 元后的余额部分,按20% 的比例缴纳个人所得税。此次演出后,王华的税后收入是多少元?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王华现在以收入 10000 元钱,暂时还用不着,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有哪位同学帮王华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生纷纷出主意,发表意见。)这位同学的建议不错,可以把这10000 元进行储蓄。在储蓄之前,我们首先应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实物投影出示一张储蓄存单,向同学们介绍关于储蓄的知识)

三、自主学习1.自学书5 页例3,阅读底注,知道什么是本金?什么是利息?什么是利率? 能举例说明。2.利息的多少一般由什么决定?怎样计算? 3.你能帮亮亮算一算,到期时他可以得到多少利息吗?

四、小组交流 1.小组交流自学情况。2.什么是利息税?应得利息和实得利息有什么区别? 3.那么亮亮应缴纳的利息税是多少元?亮亮实得利息多少元?

五、教师点拨 存款的利息必须按20%的利率纳税,纳税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座的同学长大之后都要依法进行纳税。但如果你购买的是国库卷和建设债券不仅仅可以用来支持国家的发展,而且不要纳税,希望同学们今后多支持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板 书 设 计 有关利息的实际问题 10.8×20%=2.16(元)10.8-2.16=8.64(元)答:实得利息是8.64 元。作 业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目 标

1.联系百分数的意义认识折扣的含义,了解打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联系对“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以及与打折有关的其他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有关百分数问题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百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2.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以及与折扣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 过程

例4 创设了一个书店打折出售图书的现实情境,提出问题后,通过底注向学生介绍“打折”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练习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的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解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检验,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 师生活动 课堂变化及处理环节的效果

一、复习巩固

二、自主学习

三、自学教材例4 的场景图。1.理解“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吗? 2.图中的小朋友花几元买了一本《趣味数学》?这里的“12 元”是《趣味数学》的现价,还是原价?在这道题中,一本书的现价与原价有是什么关系? 3.“现价是原价的80%”这个条件中的8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以哪个数量作单位1?这本书的原价知道吗?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四、小组讨论 1.小组交流自学情况。2.根据刚才的讨论,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3.你会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尝试做一做。

五、教师点拨 1.指出:把商品减价出售,通常称做“打折”。打八折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打“八三折”就是按原价的83%出售。2.打折的数量关系:原价×折扣(80%)=实际售价 实际售价÷折扣(80%)= 原价 3.引导检验,沟通联系。算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我们要对

折扣 这个结果进行检验。可以求实际售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看结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原价15 元乘80%,看结果是不是12 元。

六、补充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尾 页 当堂 达标 检测

七、板 书 设 计 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原价×80%=实际售价 解:设《趣味数学》的原价是ⅹ元。ⅹ×80%=12 ⅹ=12÷0.8 ⅹ=15 答:《趣味数学》的原价是15 元。检验:15×80%=12(元)或者12÷15=80% 作 业 设 计

八、教 学 反 思

折扣问题的练习课 课 型 练习课

教 学 目 标

1.进一步掌握折扣的有关知识及计算方法。2.理解在农业生产中成数的有关知识。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与打折有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沟通有关百分数问题的内在联系。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讨论法、探究法、练习法、检测法、实物投影仪、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 教材安排的第5 题是一组相互关联的实际问题,两小题的条件类似,但问题不同,思考方法也不同。通过解答这组题目,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第6 题也是一组对比题,促进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还有其他一些习题,通过解答,进一步理解有关打折问题的的思考方法,体会现实问题的多样化和挑战性。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 师生活动 课堂变化及处 理环节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已有知识经验。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一些练习。

二、练习。1.完成练习三的第5 题。(1)出示地5 题的两张图片。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可以求出什么问题?(2)学生列式求出夹克衫的实际售价、西服的实际售价。(3)交流:是怎样想的?(4)依次出示书上的问题,问:哪个问题已经求出了,哪个问题还没有求?该怎样求?(5)指出,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2.完成练习三的第6 题。(1)学生试做。(2)交流讲评,并小结方法 指出:当单位1 的数量已知时,可以直接用乘法进行计算。当单位1 的数量未知时,通常要列方程计算。3.完成练习三的第7 题。(1)学生试做。(2)交流讲评。

三、小结。指出要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

四、阅读“你知道吗?” 了解“成数”与百分数的关系。课 时 教 学 设 计 尾 页 板 书 设 计 有关折扣的练习课 5.(1)80×78%=62.4(元)答:这件夹克衫实际售价62.4 元。(2)120×85%=102(元)120-102=18(元)答:买这件西服比原来便宜18 元。作 业 设 计 练习三8、9 题

教 学 反 思 课

列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5)

教 学 目 标

1、在已学会的一些基本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学会列方程解一些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方法。逐步掌握列方程解一些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2、能根据题中的信息,熟练地找出基本的数量关系,提高分析解题能力。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学会合适的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中两个未知的量,掌握列方程解一些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讲解法、讨论法、发现法、情境教学法 实物投影仪、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

教学例 5,着重抓住两个环节。第一,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自主的列方程解决问题。第二,重视解方程后检验方法的交流。“练一练“让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后,重点让学生说说列方程分别依据了怎样的相等关系,以及是怎样想到这样的关系的。

一、复习巩固 朝阳小学美术组有36 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5。美术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鼓励学生用不同个方法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二、自主学习自学例5:朝阳小学美术组有36 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美术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思考:1.8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如果画图,应该先画谁?再画谁?如何画? 3.如果用X 表示男生的人数,那么女生人数怎样表示? 4.根据以上分析,你能写出一个等量关系式吗?

三、小组讨论 1.在自学基础上,小组交流线段图画的是否正确。2.根据写出的等量关系,尝试用方程解答。3.交流讨论两点:一是怎样想到列方程解的?二是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等量关系? 4.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如何检验?

四、教师点拨 数量关系式:男生人数+女生人数=美术组的总人数 交流总结:检验时要看男生+女生是不是等于36 人,并且还要看女生除以男生是不是等于80%。

五、小结 问:今天学的百分数应用题有什么特点?解决这类题目关键是什么? 同桌互说,指名回答 课 时 达 标 检 测 设 计 检测的目标点与用时预设反馈,矫正方法预设与达标效果补充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尾 页 项目 检测内容 当堂 达标 检测 板 书 设 计 列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1)男生人数+女生人数=美术组的总人数 作 业 设 计

4.教 学 反 思

列方程解应用题(6)

教 学 目 标

1.进一步掌握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解答的方法,提高分析解题能力。

2.通过练习,体会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正确理解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书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考方法。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讲解法、讨论法、探究法、组织指导法 实物投影仪 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 利用线段图显示相等关系,分散列方程的难点。求单位“1”是多少的百分数问题一般列方程解答,找到相等关系既是关键,又经常是难点。例6 教材利用线段图直观反映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相等关系。看着例6 的线段图思考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立方米数怎样表示,能有效化解难点。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 师生活动 课堂变化及处理环节的效果

一、复习巩固 青云小学十月份用水440 立方米,是九月份节约80%。九月份用水多少立方米?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数量关系解题思路。

二、自主学习自学例6:青云小学十月份用水440 立方米,比九月份节约 20%。九月份用水多少立方米? 分析题意 1.十月份用水量比九月份节约20%,这里的2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 2.这两个数量比较时,要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3.九月份用水量的20%是哪个数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画线段图表示。4.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相关数量。

三、小组讨论 1.小组交流自学情况。2.复习题与例题有什么异同? 3.怎样解答?如何检验?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四、教师点拨 数量关系: 九月份用水量—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十月份用水量 检验:可以用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除以九月份,看是不是20%;也可以用九月份减十月份比 九月份节约的,看是不是 440 立方米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考方法吗? 课 时 达 标 检 测 设 计 检测的目标点与用时预设反馈,矫正方法预设与达标效果补充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尾 页 项目 检测内容 当堂 达标 检测 板 书 设 计 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2)九月份用水量—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十月份用水量。5.作 业 设 计 6. 教 学 反 思

整理和复习(1)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理清本单元的知识脉络,建立起合理的认知结构,体会数学学习的收获。

2.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的习惯,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进一步巩固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讨论法、练习法、组织指导法、检测法、实践法、、实物投影仪 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 “回顾与整理”围绕本单元的内容设计了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利率、税率和折扣等知识的含义,以及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明晰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体验自己的学习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问:本单元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小组讨论: 1.你是怎样理解利率、税率和折扣的?举例说说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1 题(1)先独立完成(2)交流点评(3)总结有关百分数实际问题的特点及思考方法。2.完成第2 题(1)理解出油率的意思(2)明确出油的原料、油、出油率的关系(3)填表计算 3.完成第3、4 题(1)让学生独立完成(2)交流总结 总结:当单位“1”已知时,可以直接用乘法求出相关的未知量;当单位“1”未知时,通常用方程解答。4.完成第5、6 题(1)先画图(2)解答 强调:单位“1”的量已知和未知时的不同处理方法。

三、课堂总结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尾 页 板 书 设 计 整理复习(1)1.(1)100-60=40(升)90-60=30(升)40÷100=0.4=40% 30÷90=0.333=33.3% 答:散步时每小时的耗氧量比游泳少40%。比打篮球少33.3%(2)100-90=10(升)90-60=30(升)10÷100=0.1=10% 30÷60=0.5=50% 答:打篮球时每小时的耗氧量比游泳少40%。比散步多33.3%。作 业 设 计 1.先把数量关系式补充完整,再解答。(1)食堂二月份用煤1.6 吨,比一月份节约20%,一月份用煤多少吨? ○ =二月份用煤量(2)一列火车每小时行108 千米,比一辆汽车快35%。这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 =火车的速度 2.小强的体重比小华重20%(1)小强的体重是30 千克,小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2)小华的体重是30 千克,小强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媛媛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3,第二天看了全书的1/4,还剩50 页没有看,这本书共多少页?

四、教 学 反 思

课 题 整理和复习(2)

教 学 目 标

1.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巩固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和实践,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百分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3.通过评价与反思,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1.进一步巩固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讲解法、探究法、练习法、检测法、实物投影仪、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 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针对性的组织练习。第7-11 题是与百分数有关的实际问题的综合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特点,巩固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 师生活动 课堂变化及处 理环节的效果

一、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7 题(1)独立解答(2)交流算法 2.完成第8 题(1)理解题意,适当解释“合金”的意思 明确:一块黄铜的千克数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铜的千克数,一是锌的千克数。3.完成第9 题(完成第9 题,集体订正。)4.完成第10 题(1)理解题意 问:两个百分数分别是以什么为单位“1”? 数量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 要算这个月的城市维护建设税,需先求出什么?(2)学生解答 5.完成11 题(1)读题,先独立思考。重点理解“携带行李超过20 千克的部分,每千克要按飞机票原价的1.5%购买行李票”这句话的意思。再讨论交流,明确两点:

一、首先算出超过20 千克的那部分重量;

二、行李票的价格=飞机票原价×1.5%。(2)学生解答

二、探索与实践 1.完成12 题(1)课前收集爸爸妈妈及自己的体重(2)根据公式算一算各自的标准体重(3)根据公式算算实际体重是否属于正常体重

三、评价与反思:通过学习,还有什么困惑?

三、课 时 教 学 设 计 尾 页 板 书 设 计 整理和复习(2)5.(1)12×60%=7.2(千米)12-7.2=4.8(千米)答:还有4.8 千米没有修。(2)1-60%=40% 4.8÷40%=12(千米)答:这条高架公路长12 千米。作 业 设 计 1.小明看一本480 页的书,已经看好60%,还剩下多少页没有看? 2.小明看一本书,已经看好60%,还剩下480 页没有看。这本书共多少页? 3.小明看一本书,已经看好480 页,比剩下的的多60%。这本书共多少页? 4.小明看一本书,已经看好60%,比剩下的多80 页。这本书共多少页? 5.小军花17 元买了一本书,比原来便宜15%。这本书原价多少元?

教 学 反 思

..

第二篇:六上第一单元教案

六上第一单元教案 1.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山中访友

(5)体会写法。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听写词语,复习引入

(1)听写词语。

清爽德高望重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津津乐道精致蕴含奥秘别有深意侠客

(2)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①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②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③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④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山雨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感情。

2、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没有同学喜欢雨景,请用一两句话来说说下雨是的情景。

2、同学们说的都不错,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山雨的美丽。

二、自由读课文说说山雨的美。

1、自由读文。

2、你觉得那一句美,读给大家听听。

3、简单评评为什么觉得这句美?

三、知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图文结合,欣赏品文。

1、指导看图。

2、动笔画一画你想像中的山雨图。

3、交流欣赏,说说你画的是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

五、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你喜欢的句子。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好句。

板书设计:

山雨

声音

颜色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留心观察后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观。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注意以下读音

水淋淋(lín)啼啭(zhuàn)倾吐(tù)

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4.提出疑难之处。

三、再读感悟,探究解疑

1.自读感悟。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l)感悟雨声的美妙、神奇。

①“沙啦啦,沙啦啦„„”这是实实在在的雨声。

②“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和“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这是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给人以美的感受。

③“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句写出了山雨的声音神奇、美妙,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④播放雨声的录音,让学生寻找文中作者的感觉,或产生自己独特的奇思妙想。

(2)感悟雨色的明丽、迷人。

①“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是实写雨雾中的色彩,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因为作者发自内心地喜爱这绿色,所以讲“流进我的心胸”。

③点击教学软件,通过电视屏幕显示雨中山林美景,感受雨中的绿色之美,同时印证课文中作者的感受。

④“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

点拨:这句话突出了雨中的绿非同一般,给作者的印象也格外深,从而使记忆变得鲜活,而具有灵性。

(3)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①自己练习,边读边体会。

②组内朗读比赛。

③各组代表在班上展示读,并配以音乐,读后师生评议。

四、总结

1.配乐朗读课文。

2、谈谈学了课文后你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

1.画一幅《山雨》的彩色图画,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

2.写一篇赞美自然景观的习作。

3、草虫的村落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4.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课前准备

关于重点句的课件。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观察过虫子吗?那你看到过“草虫的村落”吗?“草虫的村落”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课文。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思考:“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字词检查。

(3)交流反馈。

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反馈。

①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

②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作者是怎样想象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③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①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

②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生齐读)

“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那里,我们发现了一个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为什么说这是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呢?我们到下节课再去学习。

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一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作者认为“草虫的村落”是个“快乐天地”?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自由读,画句子。

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①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a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 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他是快乐的。

②云游四方,回到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游侠的?你感受到它们的快乐了吗?

(2)从“村民的和谐生活”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地很投机”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的融洽。他们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甲虫们所在的音乐厅很美,是“天然”的。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

①联系实际,说说你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

①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③小虫们特有的灵性和才智让作者佩服。读好这句话。

(4)从“村民的劳动”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读懂了吗?(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任,促使甲虫们勤劳地工作着,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快乐着。)

小结:通过交流,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地创造着。

升华情感,进行练笔

小甲虫们不但有生命,还有灵性。这是作者用心观察的结果。

(1)自由读最后两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体悟作者对田野、对大自然充满了喜爱之情。)

(2)只要我们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说说你去观察过什么?

(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写下来,写的时候要学习作者的写法,融进自己的感受,等会儿我们看谁写得最生动。

(4)交流反馈。* 索溪峪的“野”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课前准备

收集张家界、索溪峪等有关的照片和文字资料。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揭题导入

(1)欣赏张家界索溪峪的迷人风光。

(2)揭示课题:索溪峪的“野” 简介索溪峪

初读课文,感知索溪峪的“野”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指名分段读课文,初读反馈。

(3)抓题眼,引入研读。

合作研读,感受索溪峪的“野”

(1)读了课文,索溪峪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野)课文通过哪几方面的描述来写出索溪峪的“野”?(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连游人也渐渐变得“野”起来。)

(2)选择其中一个部分,分组研读,交流讨论,体会作者是怎样描绘索溪峪的山、水、野物和游人的“野”的?

(3)赏析。(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板块进行教学)

①赏析“山是野的。”

a齐读这一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描述“山是野的”这个特点的?课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b赏析句子:“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着名字就让人胆颤。”

你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了一种惊险的美?(板书:拔地而起、摇摇晃晃、望而生畏、胆颤)

c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一种惊险的美?(一线天、百丈峡,它们的名字听着也让人觉得害怕。)

d有感情朗读, 读出你的惊讶,读出你的赞叹,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②赏析“水是野的。”

a让我们跟着摄像师的镜头,来领略索溪峪水的野吧!

b赏析句子“索溪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给人活泼、灵动之感,把索溪峪想象成“野孩子”,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索溪峪的“野”。它或“奔跑”,或“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闹”,十分调皮、可爱。也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一段中,作者还有哪些奇特的想象?(索溪峪是一个野孩子,山路是它的哥哥,树木是它的大叔,石头是它的弟弟。)

C赛读,读出索溪的趣。

③赏析“山上的野物是‘野’的。”和“游人也‘野’了起来。”

a快速朗读,想想“野”加引号的含义。

b赏析句子“人们,在这山水中返朴归真了。”“返朴归真”是什么意思?(“返朴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课文中怎样写猴子与游人的“返朴归真”?

(4)仔细观察文章各段的写法,说说作者在谋篇布局上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朗读积累,体悟索溪峪的“野”

课文以作者独特的视角,表达了独特的感受,让我们身临其境。要求读出感受,读出韵味,读中想象。

(1)自己选择一部分练读。

(2)合作读。

(3)齐读与个别读相结合。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积累。

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不同的人对同样的风景,会有不同的感受。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这里的山野、水野,这里的野物“野”性十足,连来这里游览观景的游人也返朴归真,渐渐变得“野”起来。作者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在写景中表达了自己畅游其中的愉快的心情。

(2)课后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描写张家界、索溪峪的文章,细细品读,注意体会:他们对索溪峪的感受是什么?又是怎样表达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①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索溪峪的“野”

②读了课题,老师有疑问了:“索溪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索溪”是张家界的一条山溪,那“峪”又是什么意思呢?可以根据字形来揣摩它的意思。(“峪”就是“山谷”的意思。看来,根据字形揣摩词义真是个不错的方法呢。)

↘读课文,解疑惑

①我们知道“索溪峪”的意思了,至于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看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地、快速地读几遍。

②学生解疑。如有困难,则教师提示:

“野”的本来意思是什么?那么在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

由此引导学生得出“野”在文中的意思是:原始的,自然的,不加任何雕饰的。

③那么文章从哪些些方面写了“索溪峪”原始、自然的野趣呢?(山、水、野物以及人)

↘精读课文,谈“野”论野

①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一个方面,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野”的句子。②比较品评,感悟山“野”

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

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十里画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气长舒。

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或直插云天,或横拦绿水。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1)如果有同学说到其中一句,建议将其它两句话一起出示研读,引导比较、体会。

(2)借助图片理解“断壁悬崖”、“千峰万仞绵亘蜿蜒”、“不拘一格”等词语之意来引导学生分别感受“索溪峪”的山惊险之美、磅礴之美、变化之美。

(3)选择其中一句,自由读,指名读,教师随机点拨与引导;教师引读,学生跟读。

③领悟写法,感受水“野”

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1)你觉得索溪峪的水“野”在什么地方?其实,在常人眼中,这溪水是什么样子?(溪水弯弯曲曲,一路朝前流去)为什么读文章时你觉得它野趣十足呢?(引导体会表达效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段。

④体会野物的“野”。

(1)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找出体现“野”趣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谈谈体会。

(3)野性十足的猴子惊得游客慌不择路。有感情齐读课文,读出“野”趣来

⑤体会人的“野”

人们亲身感受了索溪峪的山、水、猴子的十足野性后,也变得“野”了;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哪一个词最能看出这一点?(返朴归真)

大致理解返朴归真的意思。

再读这一段,看看游客们“真”在何处,“野”在哪里?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再读全文,探“野”品“野”

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索溪峪的“野”。

②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板书设计

山野

水野 野(总)→ 动物野 游人野

(分)口语交际•习作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2.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根据交流的情况,选择一项进行习作。

4.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音响的录音。

学生:1.观察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或者是一种自然现象。

2.准备自己游览风景名胜后的照片与及相关文字资料。

3.交流第一项内容的同学可以制作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揭题导入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和《索溪峪的野》四篇课文,课文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我们生活在这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意的世界中,我们也时时在观察大自然的美景,倾听大自然的各种音响,在观察和倾听的过程中浮想联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一”各板块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师生共同确定每一项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

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想象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然后把看到的、想象到的和感受到的说清楚。

走进音响世界:说说自己听到的各种各样奇特的大自然的声音。

回顾暑假生活:主要向大家说说自己暑假游览的风景名胜及自己的感受,特别说说在游览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

分块讨论,组内交流

1.学生自选某一方面内容,按要求进行准备。

2.同桌或分类进行组内交流。

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1.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交流。

2.选择同一项内容的同学合作向全班汇报。为增强趣味性,选择第一项的同学可戴头饰合作交流。

3.评议。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习作

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交谈兴很浓,仿佛自己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并融入其中。同学们也有了写的欲望,想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写下来。

这节课我们就来加工整理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选择其中的一项,展开联想和想象,然后写下来,一定能成为一篇佳作。

选材命题,明确要求

(1)选择话题,确定材料。

选择“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走进音响世界、回顾暑假生活”三个话题中的一个,确定写作材料。暑假生活有很多可写的内容,这次主要以浏览风景名胜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为主。

(2)大胆构思,精巧命题。

简单交流本组课文的题目,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师生共同讨论出一些题目:

我是一棵××树

小树与鸟的对话

雪的自述

大自然的声音

蟋蟀在唱歌

听雨

游×××

„„(3)习作要求。

第三课时

学习本组课文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写景的文章,注意选取独特的视角,放飞想象的翅膀。

记事的文章,注意有顺序地把事情的经过记叙详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记叙清楚,语句通顺,感情真切。

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

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位同学,教师作适当调整,分三大类由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学生交流评议。

(3)教师点评。特别要肯定习作中体现出的“独特感受”,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再次修改,誊抄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清楚认真地抄写在作文本上。

回顾•拓展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2.读背并积累古诗句。

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山中访友》《山雨》和以前学过的《桂林山水》《观潮》等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本组课文,作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在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

(2)联系《草虫的村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和想象的魅力。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介绍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及书籍。

日积月累

(1)在许多描写景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作中,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大胆想象,抒发情感,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几句。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幻灯片)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a学生自由吟诵。

b尝试理解。

(3)选择其中的几个诗句,体会诗人在写景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

a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并非无情无义之物,化成春泥使后来的花更红。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诗人比喻自己不做官并非丧失报国志,而是走另一条路为国效力。

b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在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时,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时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静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c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在百花之中差不多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没有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的花,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较深的道理,回答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谢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背诵并积累这些诗句。有兴趣的同学读读背背原诗。

趣味语文

(1)自由读故事。

(2)同桌自己的理解。

(3)全班交流,体会一字诗的妙处。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月 夜 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秋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菊 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第三篇:九年级下册六单元教案

(二)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阅读上面两个片断,体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学生思考,明确:《逍遥游》意象雄奇,想象神奇,文风恣肆。

《秋水》文采斐然,百川灌河的浩淼,“两淡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声势,河伯“欣然自喜”的天真得意,皆历历如在眼前。

教师总结:从我们了解的《庄子》散文的四个片断来看,《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六、课堂小结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七、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2.课外阅读《庄子》选段。

教后反思: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

教学要点:

一、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二、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一、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的作者、出处及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一、题解:

1、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

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二、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1、重点字注音:

guì

móu

jiàn

zhé

jié

mǐ 刿

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分析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检查上节课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二、小结每段所述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教学过程:

一、第1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战争的时间、国家?

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

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 ④刿请见的原因?

直接原因-“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

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 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 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取信于民”

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

5、小结:

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二、第2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刿:“未可”,“可矣”,等待时机,观察时机――善于抓住有利战机 公:“将鼓之”,“将驰之”――盲目指挥,“鄙”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③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决断能力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反攻和追击

5、小结:

讲述战争经过。

三、第3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表现庄公“鄙” 的句子?“公问其故” ②一“未可”为何?“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③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 ④二“未可”为何?“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⑤后为何又“可矣”?“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⑥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

⑦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注重观察敌情,注重士气,注意抓住有利战机。

5、小结:

本段是全文重点,写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四、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总结复习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总结本文写作特点,重点句式及词语。

二、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论”

2、结构上,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3、语言简练生动。

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二、重点句式及词语:

1、判断句式:

①忠之属也。②夫战,勇气也。③夫大国,难测也。

2、古今异义的实词: 古 今 间: 参与 隔开,不连接

牺牲: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狱: 案件

监狱

可以: 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 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三、重点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四、完成课后练习。教后反思: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文言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

[教学重点] 文中出现的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本文第二段邹忌以自己的事情设喻,劝说齐王纳谏是教学难点。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过《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的生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

请大家把课本翻到《邹忌讽齐王纳谏》(着重号内容板书)

二.相关知识介绍

1.解题 参照注释⑪明确:邹忌是齐国人名。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是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全题合起来就是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采纳臣民的意见。

2.《战国策》 初三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作过简介。可参照预习提示内容。注意: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与前面学的《史纪》(纪传体)、《资治通鉴》(编年体)不同。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学生齐读全文后自己理解其内容

五.课文重点内容讲解

教师串讲一段,请两名学生串讲两段,在此过程中将重点字、词、句随时讲解并板书。

1. 实词

zhāo 早晨(名词)私人,自己(代词)

朝 cháo 朝廷(名词)私 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cháo 朝见(动词)偏爱(动词)

身长,长(形容词)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圆

修 修建(动词)地方

整治(动词)今义是一个名词

2.虚词:莫:无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弗:fú,否定副词,译为“不”。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B.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C.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D.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4.句式

A.固定句式(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B.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C.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湾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

D.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判断句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式标志

E.省略句(邹忌)与(客人)坐谈

(学生结合讲解再默读全文)

六.课文难点内容分析

紧扣题目,理解课文。首选设问文章开始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而写了什么内容?写的是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的联想,然后围绕这件家事展开提问:

1.这件家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问妻:我孰与徐公美?(亲昵)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

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地赞扬)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害怕)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应酬)

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从“忌不自信”……内容可知)。

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5.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喻手法。)

6.讽谏结果如何?

――最后齐王纳谏。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板书着重号内容):

邹忌—— 妻————妾————客

私————畏————求 讽

齐王—— 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 蔽甚 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 三变————政治修明 谏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七.学习借鉴

1.设喻手法 在今后生活学习中可借鉴,需注意的是设喻要精妙,比喻要切当。

2.详略处理 写作时借鉴,注意该详的地方定要泼墨如水,该略的地方要惜墨如金。

3.通过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文中的三问三答

4.思想内容借鉴 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有借鉴意义,同时也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多谋善断能力。

八.总结全文

九.作业设计(略)教后反思: 23.愚公移山

从容说课

《愚公移山》选自修《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文章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本文,首先应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其次应引导学生思读课文,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探究文章的时代意义,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理读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 C.答应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

(3)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 年且九十 曾不若孀妻弱子

方其远出海门 且焉置土石 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河曲智叟亡以应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吾义固不杀人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写。

5.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 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 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争相发言。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七、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

教后反思:

24.《诗经》两首

关睢 蒹葭 第一课时

Ⅱ.课前准备

一、生字识记

雎(jū):用于古人名,如范雎。雎鸠:古书上说的一种鸟。窈(yǎo):深远。

窕(tiǎo):与“窈”组成合成词。窈窕:美好的样子。

参:1.(cēn):参差,参错。本文取此义。2.(cān):①进见,谒见。如:参拜。②封建时代指弹劾。如:参劾。3.(shēn):人参。如:参须。差:1.(chā):①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差数。②稍微,较。如:天气差暖。2.(chà)①不相同,不相合。如:差得远。②错误。如:说差了。③缺欠。如:差点儿。3.(chāi):①派遣。如:鬼使神差。②被派遣去做的事。如:公差。4.(cī):等级,等次。“参差”为合成词,“长短不齐”的意思。本文取此义。寤(wù):睡醒。寐(mèi):睡。如:假寐。芼(mào):选择。

蒹(jiān):荻,像芦苇。葭(jiā):芦苇。溯(sù):1.逆着水流的方向走。如:溯流而上。本文取此义。2.往上推求或回想。如:回溯。

晞(xī):1.干,干燥。如:晨露未晞。本文取此义。2.破晓,天亮。如:东方未晞。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涘(sì):水边。沚(zhǐ):水中小块陆地。颢(hào):白而发光。

貂(diāo):哺乳动物的一属,身体细长,四肢短,耳朵三角形,听觉敏锐,种类很多,毛皮珍贵。

二、词语识记

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关关: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君子好逑:君子的好配偶。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逑:配偶。参差:长短不齐。流:寻求,择取。

思服:思念。服,想。悠:思念。反:覆身而卧。辗:转动。侧:侧身而卧。友:亲爱。

苍苍:茂盛的样子。白露为霜:白色的露水结成了霜。

所谓:所说的。伊人:那人。溯徊从之: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从:追,追求。溯洄:逆流而上。阻:险阻,难走。游:流,指直流的水道。宛:仿佛。凄凄:茂盛的样子。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已:止,这里意思是“干,变干。”右: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沚:水中小块陆地。

三、预习效果反馈

1.《关雎》中开篇写“关关雎鸠”的目的是什么? 2.《关雎》、《蒹葭》都选自于。课堂跟讲

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4.,君子好逑。5.,道阻且长。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

(二)段落层次 第一节:

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

《蒹葭》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

(三)写作特点

1.《关雎》,用起兴的手法,语言简练而纯朴。如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诵起来琅琅上口,易于流传。

2.《蒹葭》,用起兴的手法,反复咏唱,适宜流传。语句朴实,易于理解,适宜口耳相传。如“道阻且长”、“道阻且右”。

三、古文今译 关雎

(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找右边找。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荇菜长短不齐,左边采右边采。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挑右边拣。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蒹葭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译文)芦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结成霜。心上的人儿,她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河水去找她,河水弯曲道路长。沿着河水去找她,(那人)仿佛在河的中央。

河中芦苇一片片,露水珠儿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在河岸边。逆着河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地势高。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边。

河中芦苇真茂盛,芦苇上露水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就在河岸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又弯曲。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陆地上。

(一)重难点句子

1.“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心中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样子。

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表现了追求心目中的美好姑娘要历尽艰险,同时也表现了求而不得的苦闷之情。

(二)段落诠释

1.对《关雎》第二节的诠释

本节由采摘荇菜起兴,由“寤寐求之”,写出了对“窈窕淑女”的爱慕之情。“寤”是指醒着,“寐”是指睡着,合起来,“寐寤求之”的意思是醒着、睡着都要追求她。Ⅳ.当堂练习1.原文填空。

(1)求之不得。悠哉悠哉。(2),白露为霜。,在水一方。2.解释加粗词语。

(1)君子好逑(2)宛在水中沚

(一)板书设计

第四篇:六单元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

单元概述:

第六单元共3篇文章,《广玉兰》、《夹竹桃》是状物散文,一篇是古诗,写了四种物,让我们感受到了它们身上蕴藏的高贵品质。作者咏物,正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怀啊!因此,单元主题为“咏物抒怀”。在教学状物的课文时要注意作者观察角度的变化,同时,要借助一定的媒体,创设情境,为文本语言的品味为服务,让学生多读并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背诵相应的段落。

3、引导学生读通读懂写花的各种形态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理解古诗的同时,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6、学习阅读“拟人化描写”的诗歌,学会分类积累词语。

7、诵读与欣赏《马诗》,学会体会诗歌本身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有趣味地诵读。课时安排:

广玉兰 2课时

夹竹桃 3课时

古诗两首 2课时

习作 1课时

练习六 2课时

18、广玉兰

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生字,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教学重点: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通读懂写花的各种形态的语句,进而体会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教法:讲解、提问、板书 学法:讨论、交流、思考 教具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给课文分段,理清脉络。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小组合作学习。教法:讲解、提问、板书 学法:讨论、交流、思考

教学难点:正确分段,概括段意。教学过程:

一、课前观察、积累知识

课前组织学生认识广玉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广玉兰的花、叶,让他们去“看”、“摸”、“闻”。了解它们的特点,强化创新意识,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学好课文做准备。

二、再现情境,激发兴趣

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再投影出玉兰花、叶片实物图,引导学生回忆亲眼见过的广玉兰,说说它的花的特点,叶子的特点及广玉兰的生长特点。

三、初读课文。

(一)播放课文录音,欣赏课文内容。

(二)提出自学要求:放声读书,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描写、赞美广玉兰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

(三)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1、明确学习任务:

(1)读准生字字音,记住字形。(2)读通课文。

(3)讨论画出的词语,小组交流、讨论理解词义

2、小组学习。

3、全班交流。

(1)认一认:涵 蕊 凋(2)理解部分词语。孕育:怀孕、生育。内涵:本课指花的特点。

质感:事物的本质给人外观上的感觉。

(四)教师再次让学生自由读文,读后提问:你最喜欢读哪一自然段,为什么?全班交流。

四、理清脉络。

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广玉兰的?可分为几段?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1)第二段(2——5)第三段(6)

五、作业设计: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2、能找出表达广玉兰特点的句子,品读感悟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理解作者喜爱、赞美广玉兰的原因。

3、能通过对文中描写广玉兰的优美句子的朗读及广玉兰图片的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教学重点:

1、指导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赞美广玉兰的。教学难点: 理解广玉兰的美和它旺盛的生命力。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教法:讲解、提问、板书 学法:讨论、交流、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广玉兰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广玉兰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过渡: 广玉兰给你们留下了这么美好的印象,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美丽的广玉兰,一起去细细的欣赏一番。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2到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能够表现广玉兰旺盛生命力的句子,细细品读。(学生自主学习)二、教学第三自然段

1、“数世同堂”“生生不息”是什么意思?(一代一代的繁衍,不停息)那在文中又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第三自然段仔细想一想。

“数世同堂”在文中怎么理解?(在文中指在同一棵树上有各种形态的广玉兰)

2、细细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你看到了哪些形态不同的广玉兰?(生交流)

3、在这些形态不同的广玉兰中,你喜欢哪一种呢?能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吗?先介绍给你的同桌听吧

4、学生交流,师展示多媒体课件,相机点拨。

5、引读:因为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所以,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6、新的生命正在繁衍,一代一代永不灭绝,这就叫——生生不息(板书)对这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有了形象的了解后,相信读好它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四人一小组分工合作读,一会儿比比看哪组读得最好。

7、指名读,师生互评

8、在刚才的阅读中,大家都显得那样投入,这些优美的文字,如果能变成自己的语言,不就更好了吗?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形态试着背背看。

9、好,我们一起来试试看,第一句我来,下面的大家自己选择喜欢的背,最后一句一起来,好吗?(配乐)

过渡:你们深情并貌的诵读让老师眼前也仿佛出现了各种形态的广玉兰,含羞待放的鲜嫩可爱,刚刚绽放的清香四溢,盛开的洁白柔嫩,凋谢的还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远远看上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不仅仅是一株美丽的树,更是一棵充满旺盛生命力的树。让我们走进这株美丽的树,看看在绿油油的叶丛中的广玉兰又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三、教学第二自然段

1、在绿油油的叶丛中的广玉兰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洁净、高雅)(多媒体展示课件)(板书)

2、从哪些语句看出它洁净、高雅的特点的?“我无法用语言文字准确形容„„” a 这句话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广玉兰的花瓣的?

b广玉兰花瓣的色彩和质感是什么样的?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质感呢?有点玉琢冰雕,多媒体展示,看一下玉琢冰雕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和广玉兰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c 广玉兰具有独特的美,白中泛青,柔中寓刚,富有弹性,广玉兰美得连作者也“无法用语言文字准确形容了”,但我们可以通过深情并貌的朗读来表达对它的赞美!能读好吗?自由读——指名——齐读

四、教学第四自然段

1、你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广玉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秋冬时节„„” 过渡:你还能从哪些语句看出广玉兰的叶子也很有生命力的?

“密集油亮的绿叶终年不败,始终透着生气,透着活泼。” A 密集油亮的绿叶——终年不败(板书)B “透着生气,透着活泼”怎么理解? C 你能读好它吗?

2、广玉兰的叶片从外形上看,又是什么样的呢?老师这就有一张广玉兰的叶片,你能看着用自己的话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咱们再来看看书上怎么写的吧。

3、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4、5自然段,记住这张充满生机的绿叶吧!五 总结

1、广玉兰的确美(指板书)作者在绿油油的丛林中散步,总会感到一股淡淡的幽香。在绿油油的叶丛中花朵是那样的洁净、高雅。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密集油亮的叶片终年不败,始终透着生气,透着活泼。

2、刚才听了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老师都沉浸在美的境界中了,你们呢?喜欢广玉兰吗?

3、让我们一起大声的赞美,把我们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吧!六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幽香

18、广玉兰 洁净 高雅

生生不息(旺盛的生命力)终年不败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夹竹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造句。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把握中心句。教学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法:讲解、提问、板书 学法:讨论、交流、思考

课前准备:有关夹竹桃的资料,小黑板。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法:讲解、提问、板书 学法:讨论、交流、思考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画面,引导观察: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盆美丽的花,请看,知道它的名字吗?(板书:夹(jiā)竹桃)没错,这美丽的花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夹竹桃”。请注意这里的“夹”读第一声,让我们齐读。

2、夹竹桃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有没有同学对这个名字感兴趣?请大家结合图来研究研究,说说你的想法。

3、让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观察她,看看她是什么样儿的,你觉得她怎样?

4、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他曾为夹竹桃专门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的课文。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2)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投影,指名朗读。(2)正音,齐读。

平舌音:簪、参、差; 翘舌音:乍; 前鼻音:簪、参、冠、缤; 后鼻音:荇、棠、奉; 多音字:参、差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融洽:彼此感情好,没有抵触。乍起:刚刚开始。

韧性:柔软而结实。本课指夹竹桃的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朵可以与之相比。

三、初读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夹竹桃? 2,朗读第l自然段,完成练习:

(1)夹竹桃不是__________,也不是___________,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_____________。(2)练习用“不是„„也不是„„却是„„”说话。

3.为什么说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组织学生讨论。

4.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认识文章的中心句。(这句话既能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写夹竹桃,又是文章内容的总括)

四、指导书写

1.提示注意点。

榆:右边“人”要罩住下面的部分。冠:“元”的竖弯钩要包住“寸”。菊:“勺”的横折钩要包住“米”。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二、三、四、五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2、借助画面,感受意境,指导诵读。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教学难点:借助画面,感受意境。教法:讲解、提问、板书 学法:讨论、交流、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夹竹桃图片)有这样一种花,她静静地、默默地绽放,开得泼泼洒洒,充满无限生机。虽然它在百花中并非最艳丽,更谈不上名贵,但它却算得上最令人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它就是夹竹桃。

二、自读课文:

1、看了这些图片,你肯定惊叹于它的美丽,去读读季羡林先生的文章,你更会深深地爱上夹竹桃。季先生笔下的夹竹桃是什么样儿的呢?让我们打开书好好读读课文。昨天,老师已经和大家初读了这篇文章,现在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回忆课文的大意。

2、学生交流大意。

3、在季先生笔下,浓墨重彩的展示的是夹竹桃的“花”。(板书:花)

4、请同学们再认真默读一遍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写夹竹桃“花”的自然段,在开头画上三角符号。然后读读这些自然段,看看夹竹桃的花有什么特点。

5、学生讨论:第2、4、5自然段。

6、过渡:咱们班的同学真不简单!书读两遍,大意自现。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夹竹桃花的世界,去欣赏她、品味她„„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谁愿意带我们到季先生家的大门内,看看那两盆夹竹桃呢?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你看到了那两盆夹竹桃了吗,她是什么样儿的呢?用“——”画出直接描写花的语句,自读自悟,夹竹桃的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学生交流讨论:(联系画面)红色——火;白色——雪;不相容——融洽。(俗话说“水火不相容”。)

4、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奇妙有趣)

5、你是否真的觉得这景象奇妙而有趣?请你试着读出这景象的奇妙有趣。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邀请几位“诸葛亮”出主意)。

这么奇妙有趣的景象,这么美的文字,值得我们来诵读记忆,看画面试背。

四、学习第3、4自然段:

1、过渡:第2自然段对夹竹桃的花已经作了细致的描写,为什么接下来在第4自然段中还要写夹竹桃的花呢?这其中必有缘由,让我们来共同读读第4自然段。

2、自读自悟,这段写了什么。夹竹桃花期很长。(用最简练的文字来概括)

3、用“~~”画出描写夹竹桃花期很长的词句,自读自悟:说说你从这些词句中是怎样读出花期很长的。

4、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5、讨论:(1)、又开出、又长出(注意这句话中句号若是改成省略号就更准确地说明夹竹桃的花期之长。);(2)、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3)、无不奉陪。(课件出示文字。)

6、有没有同学在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句话时,想到了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你的想法。

我们先请位同学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百多字,十四种花,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离题”的内容呢?(课件展示十四种花,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7、了解到夹竹桃花期很长这一特点后,你对它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了呢?(花期之长,韧性可贵!)你真的觉得它韧性可贵吗?请你读读这个反问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8、自由练读,揣摩如何读好这段话。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读后评议。请四位学生分句读,闭眼想象夹竹桃一年三季,花开不落的可贵韧性。试背。

五、学习第5自然段。

过渡: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夹竹桃?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就像一剂催化剂,引发了我许多幻想。

1、自主学习:(出示要求)

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何能引起“我”的幻想?

读了作者的幻想,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哪一次幻想?有感情地朗读。

2、小组交流:

3、汇报:

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何能引起“我”的幻想? ①指名回答。“你站在它下面„„” 叶影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花影迷离(模糊)②请用朗读将我们领入情境中去。

③教师叙述:朦胧的月色下,夹竹桃花影迷离,叶影参差,浓浓烈烈的花香毫不含糊地袭来,你顿时恍惚了,产生了许多的幻想。④齐读。看哪些同学已经进入了情境。读了作者的幻想,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哪一次幻想?有感情地朗读。①(想象丰富、意境美、用词准确、描写生动有情趣。)指名读。②自由练习朗读,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

③可以分享读,邀请同学和你一块朗读,体会分享的快乐。

④配乐齐读。尝试背诵,将美好的画面记在脑海里。配乐背诵。

4、这种由眼前景产生联想的写作方法我们常会用到,请看图,欣赏日光下的夹竹桃,展开幻想,仿照句式说话。先自己想,再分小组交流。汇报。

5、再次背诵。

四、总结:

既不名贵,又非最艳丽,却成了最令人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这就是夹竹桃。让我们记住它可贵的韧性,记住它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幻想。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教法:讲解、提问、板书 学法:讨论、交流、思考 教学过程:

一、总结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

2.朗读第1、6自然段,弄清课文“总一分一总”的结构。3.划分段落

第一段(第1自然段):总写夹竹桃是作者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

第二段(2~5自然段):分写夹竹桃开花时的景象,花期之长以及作者产生的想象和幻想。第三段(第6自然段):总结课文,点明作者爱夹竹桃的原因。

4.画出文中描写几幅图景的文字,仔细品味,体验衬托和想象的妙处。(1)雪火相容图。

(2)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3)月光下的夹竹桃。

二、指导背诵

1.熟读课文。2.指导方法。3.学生试背。

三、感情朗读,完成练习

1.回答文后问题。2.课后完成背诵。板书设计:

19、夹竹桃

可贵的韧性

爱 夹竹桃

产生许多联想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同时,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难点:体会两首诗在写作上的特点。教法:讲解、提问、板书 学法:讨论、交流、思考 教具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教法:讲解、提问、板书 学法:讨论、交流、思考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并简介作者。

1.指名读题,问:以前还学过哪些古诗?你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2.释题: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为官清廉,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他曾率领京城军民击退外族入侵,后却因此受屈被杀。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2.借助汉语拼音,学生自读课文。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

(2)正音:焚fen,是前鼻音。锤chui,是卷舌音,不是平舌音。

(三)精读课文《石灰吟》

1.指导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重点理解“千锤万击”、“焚烧”、“若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2.用“增、删、调、补”的方法读懂诗句。

(1)逐字逐句理解,难以理解的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锤:敲打。击:撞击。若:好像。等闲:平常事。人间:人世间。(2)把省略的词语补充进去,调整词语顺序,逐句说说句子意思。(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3.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师启发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样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用高亢、赞美的语调来表明诗人的坚贞、高洁的志向。)5.学生练读,指名试读,齐读。6.小结并尝试背诵。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墨梅》,背诵《墨梅》。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梅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突出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教学重难点:凭借诗歌内容,感受梅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突出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教法:讲解、提问、板书 学法:讨论、交流、思考 教学过程:

一、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1)教师范读。(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A.指名试读。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D.进一步理解。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A.指名试读。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乾坤:天地,人间。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D.进一步理解。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二、作业:

1、背诵《墨梅》。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两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作6 教学目标:

1、找一个感兴趣的内容,在同学间作一些调查,及时记录调查的结果。

2、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重点写好统计过程与结果,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4、调查报告的写法不拘一格,可以配上描画的各种统计图表。教学重难点:通过调查,整理资料,学习写调查报告。教法:讲解、提问、板书 学法:讨论、交流、思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调查资料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如果我们能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去研究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啊!

你做过这样的调查统计吗?

二、示范调查

1、老师想知道,我们班上做过这样的调查的同学有多少?还没有做过这样的调查,正想作调查的同学请举手。

2、统计小结

三、小组交流,回忆调查过程

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开展的调查过程。

要求:要说清楚调查的原因及目的,调查的实施步骤。

四、各自整理汇报

1、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把自己调查的目的、实施的步骤一一列出来,可以用文字的形式,也可以画出图表,形式不拘。

2、学生按要求各自进行整理。

3、通过这次调查,你得出了什么结论?把你的调查结果也写下来。

4、指名汇报,交流调查结果。

5、相互补充,发表建议

五、集体交流,发表建议

请同学们根据统计的数据及结果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谈谈自己的建议。

六、指导习作

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可以按照调查的目的、调查的经过、调查的结果、调查的结论这四大板块逐一写作,也可以直接写一篇完整的作文,一气呵成,再配上合适的图标,这样会更生动。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6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拟人化描写”的诗歌,学会分类积累词语。

2、诵读与欣赏《马诗》,学会体会诗歌本身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有趣味地诵读。

3、写好钢笔自。

教学重点:学习诗歌理解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并积累运用。教法:讲解、提问、板书 学法:讨论、交流、思考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拟人化描写”的诗歌,学会分类积累词语。

2、诵读与欣赏《马诗》,学会体会诗歌本身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有趣味地诵读。教学重点:学习诗歌理解含义。教学难点:理解词语,并积累运用。教法:讲解、提问、板书 学法:讨论、交流、思考

一、教学第一题

(1)要求学生自渎诗歌,引导学生发现诗中所写的特点。(2)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诗中写出了四季各自怎样的特点?写得是否生动而又有生机?为什么能写得充满生机?、(3)学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答案。

(4)师生共同小结:抓住了四季各自典型的特点来写;由于把四季写得和我们人一样富有感情,写“活”了,所以充满生机。

(5)要求学生说出四季各自还有哪些特征。(6)师生小结。

2、教学第二部分。

(1)让学生充分读例句,分析写法。

(2)根据上一部分教学里学生说出的各季节的特征,让学生仿照写夏姑娘、秋姑娘、冬姑娘的句子。

(3)指明学生读自己所写的句子。

(4)全班评议,看谁写的优美,有生机。

(5)教师鼓励学生课外多练习,多观察,多写这样的句子。3.教学第三部分。

(1)教师谈话:要想写好文章,积累一些成语是必要的。同样,写好关于四季的文章和句子也需要积累有关四季的成语。

(2)要求学生回忆关于四季的成语。(3)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想到的成语。(4)师生汇总大家所说的成语并分类。

(5)教师小结:注重积累,灵活运用,交叉积累。

二、教学第二部分(诵读与欣赏)1.审题。

(1)指明读题。

(2)教师讲清本题的要求。2.指导。(1)学生自由读诗歌,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或查字典。(2)教师范读。

(3)同桌讨论:怎么才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4)指明回答上面问题。

(5)师生归纳: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戴上华贵的马龙头,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飞快地奔驰呢?这是诗人对热切期望为国建功,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感慨。3.练习。

(1)带着对诗意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个别抽读、抽背。4.反馈。

(1)指名诵读。(2)集体齐背。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写好钢笔字,掌握字的结构。

2、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交流。教学重难点:抓住主题进行交流。教法:讲解、提问、板书 学法:讨论、交流、思考 教学过程: 1.指导。

(1)让学生读这两段文字,指出这是选自刚刚学过的课文《广玉兰》。(2)引导学生读帖。

(3)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书写的 格式。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注意观察整体。(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辅导。(3)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儿。纠正写得不够好的的字。(2)教师范写。

(3)学生再次描红、临写。

二、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1.审题。

(1)结合口语交际标题“与××对话”作启发谈话。

同学们,对话,是今天人们彼此沟通、相互学习、交流情感不可缺少的形式,也是同学们参与社会、了解生活的桥梁。(板书:与××对话)(2)指明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2.指导。

(1)教师让学生将课前准备的对话主题、对话的内容与同桌互相说说。

(2)要求学生对话时提出问题,注意沟通技巧,会用礼貌用语,明确自己的对话身份。3.练习。

(1)分组练习对话。

(2)推荐一组上台练习对话。4.反馈。

(1)教师引导学生对参与对话的同学的表现作出评价。(2)教师点评。

附:关于四季的成语:

1.形容春天的成语:

(1)风和日丽(2)草长莺飞(3)春光明媚(4)春寒料峭(5)春暖花开(6)春色满园(7)春色恼人(8)春意盎然(9)花香鸟语(10)惠风和畅(11)流水桃花(12)莺歌燕舞(13)桃红柳绿(14)姹紫嫣红

2.形容夏天的成语:

(1)火伞高张(2)赤日炎炎(3)炎天暑月(4)赤时当空(5)骄阳四火(6)暑气蒸人(7)燋金烁石

3.形容秋天的成语:

秋高气爽 秋风萧瑟 秋色宜人 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 秋色宜人、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雨绵绵 秋意深浓、秋兰飘香、秋风过耳、丹枫迎秋、枫林如火、秋风习习、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秋风萧瑟

4.形容冬天的成语:

(1)橙黄橘绿(2)白雪皑皑(3)冰天雪地(4)风号雪舞

(5)风雪交加(6)固阴冱寒(7)寒气逼人(8)千里冰封

(9)朔风凛冽(10)天寒地冻(11)雪虐风饕 参考答案: 千里冰封 朔风凛冽 天寒地冻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五年级下册第五、六单元语文教案

凡卡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凡卡写的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2、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凡卡”是故事中的人物。本文是以故事中人物名字来命题的。

2、介绍本文作者

作者是契诃夫,俄国著名的作家。生于1860年,死于1904年。他出身于小商人家庭,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科求学。做过店员也当过医生。他生活在19世纪末期,正是沙皇统治俄国最黑暗的年代。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今天学习的《凡卡》一文就是作者的一篇代表作品,它反映了旧俄沙皇统治时期人民的悲惨生活。

3、《凡卡》的写作背景。

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出示要求,课内自学。

1、自学生字、新词。(自己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2、弄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名字要读顺口。

3、带着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凡卡是怎样的孩子?他的身世怎样?

(2)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3)凡卡给爷爷的信主要写些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指名逐节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分小组讨论思考题。

(1)凡卡是怎样的孩子?他的身世怎样?

(2)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3)凡卡给爷爷的信主要写些什么?

四、理清课文线索,给课文分段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信之前、写信过程、写信之后。)

2、按照这个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写信前:1—2自然段;写信中:3—15自然段;写信后:16—21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指名读1、2节,正音。(2)、引导自学1、2节: ⑴认真观察图投影。⑵图文对照,思考: 凡卡是什么时间、什么环境下给爷爷写信的?他当时的心情怎样?画出有关词语,完成板书,体会作者对细节的描写。时间:圣诞节的前夜。

准备写信:环境:昏暗的神像、满架的楦头。神情:担心、叹气。

六、作业。

1、抄写词语。

2、仔细阅读课文中信的部分,想想信中写了哪些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文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凡卡的悲惨生活的?

阅读体会凡卡悲惨的现实生活,感受他的内心世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师:在鞋匠家凡卡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认真默读凡卡写的信,想想,读到自己感到心疼,难过,愤怒,疑惑的地方,然后带着这种感情勾画出相关的词句进行批注。投影出示:

我读到________感到________(难过、愤怒、疑惑„„)。2.小组内交流感受。

二、学习第2大段课文中,写信部分的内容。

1、想一想,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是什么?

2、找出第2大段中,哪些自然段是凡卡写信的内容?画在书上。

3、信的内容共有六个自然段,用一个词组成短句来进行概括,写出每一段的小标题。(①只有一个亲人;②告诉爷爷自己受尽折磨;③求爷爷把他带回去;④莫斯科不是穷人的;⑤求爷爷给他摘一颗金胡桃;⑥再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

4、指名根据小标题有条理地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

三、学习课文中插叙部分。

凡卡在写信时有许多内心活动,作者是用插叙的手法来表现的。

1、找出文中哪些部分是插叙部分。(第4、5、6、13、14自然段)

2、导读4、5、6自然段。

(1)第4、5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2)想一想,当凡卡写到“只有一个亲人了”时,想到些什么?

(3)爷爷在凡卡心中是怎样一个人?

(4)第6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5)家乡的夜景在凡卡心中是怎样的?

(6)说说家乡的夜景在凡卡心中是怎样的美?

(7)指导朗读4---6自然段。

师小结:这一部分关于爷爷守夜的回忆和家乡节前夜景的想象,都是描写凡卡内心活动的。反映出凡卡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心情。

3.导读13、14自然段。

(1)凡卡写到请爷爷“摘一颗金胡桃”时,又插叙了什么?

(2)凡卡回忆起砍圣诞树这件事时,心情怎样?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概括?

(3)从哪里可以体会出凡卡这种快乐的心情?

(4)带着快乐的感情朗读13、14自然段。

4.说一说,插叙手法在文中的作用。(起到对比作用,在农村的“乐”,更衬托出目前生活的苦,更反映出凡卡要求爷爷带他离开的迫切心情。)

四、课堂小结:

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农村,真像凡卡想象中那样美好吗?不是的,那也是劳动人民的火坑,从爷爷挨冻、守夜、砍树等足以说明爷爷的生活是困苦的。只是因为凡卡在乡下与亲人在一起,得到爷爷的爱护,才产生农村生活比学徒生活好一点的想法。

五、作业: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默读全文,概括中心思想。

1、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什么事,反映了什么? 小说通过凡卡在圣诞节前给爷爷写信这件事,真实地反映了旧俄沙皇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

2、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这篇文章为什么那么令人感动呢?

二、分析细节,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2段“写信过程”的细节描写。

(1)请同学朗读“信的内容”,并思考:凡卡在给爷爷的信中都写了哪些事?其中哪一件事写得最具体?

(2)默读“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我就要死了!„„”。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作者是怎样注意细节描写的?

2、在写信过程中凡卡回忆了哪些往事?

(1)默读“砍圣诞树”这件事。思考:和爷爷一块砍圣诞树时,冻了的山林怎么样?爷爷和凡卡冷得怎么样?要砍圣诞树时爷爷怎么样?被砍的树什么样?砍树的时候他们看见了什么?爷爷说了些什么?(2)说一说,从这些细节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3)从“爷爷冷得吭吭地咳,他也跟着吭吭地咳”这些细节中,我们不难看出砍圣诞树实际上是一种挨冷受冻的苦活,可是为什么凡卡现在回忆起来却觉得那么有趣呢?

3、学习第3大段课文“写信之后”,体会课文结尾的作用。

(1)请同学们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学第3段,先找出哪些地方是细节描写,再说说你是怎样体会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的。

(2)学生自学,汇报自学情况。

(3)讨论:凡卡的梦能不能实现?为什么?

三、课堂总结: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本文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作者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凡卡信的内容,写信过程中凡卡的回忆,其中凡卡的信的内容是全文的重点。在这三部分内容的表达上,抓住了细节,表现了凡卡复杂的内心活动,给爷爷写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说明了他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使我们深深同情他的悲惨命运,更加痛恨那个吃人的黑暗社会。

四、作业

1.思考课后练习第2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种子的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人借种子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积极奉献的精神。

2、独立识字学词,理解“潜身、孕育、积攒„„”等重点词句语在课文中的意思。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梦想呢?

2、是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小生物都有自己的梦想,哪怕它是一颗种子。

3、板书课题,让生齐读课题。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简介作者

柯岩,当代女诗人、作家。出版专著50余部。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柯岩”是笔名。柯,小树;岩,石头;柯岩,长在岩石中的树,形容很坚强。柯岩曾出版诗集《中国式的回答》,其中《种子的梦》、《周总理,你在哪里》收录其中。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当代著名诗人柯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噩梦将结束,光明即将到来,诗人用“种子的梦”为题,抒发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新生的寄托。

三、初读诗歌

1、自由读,数一数共有几节诗。

2、划出生字词拼读,理解。(1)要注意字的读音:吮(shǔn)、攒(zǎn)、碌(lù),酿(niàng)。(2)要注意的字形:褐、攒、瓣、碌、酿。

(3)词意:憩睡、躯壳、孕育、吮吸、积攒、絮语、妒嫉、盟誓、倾心。

3、指名学生读诗,师生共同正音、评议。

4、齐读全诗。

四、默读诗歌,思考讨论

1、全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如果把全诗分为两个部分,你觉得应该怎么分?说说理由。

3、讨论:(1)、诗人运用浅显、形象、人性化的语言来向我们描述种子的梦。(2)、全诗共八节,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节):诗人把漫长而寒冷的冬季比喻成一个冰冷冰冷的世纪,把种子比喻成一条小小的沉默的鱼。

第二部分(第7~8节):种子的梦想是什么?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表现种子思念阳光,迎接春光的心语。诗的最后一句:“明年的春天会更加美丽”,点明了诗的主题。

五、课堂总结,让学生熟读全诗。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抄写诗歌。

2、熟读全诗。

第二课时

一、联系实际,朗读导入

1、板书课题,让学生朗读诗歌《种子的梦》。

师:孩子们诗歌读得真棒!希望孩子们能好好的把握这美好的春光。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春天里种下一粒种子,秋天就能收获千万颗果实。

2、关于种子,你想说些什么? 如:难道种子也会有梦?种子的梦是什么?种子能实现自己的梦吗?它准备如何实现自己的梦?„„

二、深入学习、感受梦想

1、让学生自由读这首诗歌,做到熟练朗读,基本做到有感情。

2、指名读,并让学生评价。

3、谁能用概括的语言来说一说种子的梦到底是什么?

出示导学提纲:种子的梦是————,是————,是————,是————。生:(种子的梦是长出两片绿油油的叶子,是开出鲜艳的花朵,是长出累累的果实,是明年的春天更美丽。)(相机板书)

4、齐读1、2节

(1)、默读,划出比喻句。

(2)、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①、把漫长而寒冷的冬季比喻成一个冰冷冰冷的世纪。

②、把种子比喻成一条小小的沉默的鱼。

③、把褐色的土地比喻成碧绿的海底。

④、把褐色的土地比喻成母亲的怀抱。

(3)体会比喻句的好处。5.提问:“爱情”一词指什么?(指诗人无私的爱和真挚的情感。)“种子的梦”是什么?(梦想着自己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6、指导感情朗读第1、2节。

7、齐读3~8节(1)、用一个词或短语来概括本节诗写种子变化的过程。

第3节:积蓄着力气。

第4节:接受春雨滋润(发芽)。

第5节:长叶。

第6节:开花。

第7节:结果。

第8节:果实熟,落回大地。(2)、从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种子身上有着怎样的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艰难,敢于拼搏。)(3)、种子实现自己的梦了吗?是怎样实现的?找出一句诗来回答。

“我一点一滴地积攒气力。”(4)、从诗歌中,我们还能体会到什么?(明年的春天会更加美好。遇到困难时要相信明天回更好,要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8.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试着自由读。

(2)、指名读,评价。(3)全班齐读。(配乐)

三、拓展延伸

1、交流自己的梦想,有兴趣的可写成诗。

2、体会柯岩诗中的细腻和深沉。

四、布置作业:

1.积累、摘抄好词句。

2.仿写“我的梦想”。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介绍背景,了解李白。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知道“秋浦”在哪吗?秋浦歌是什么意思吗?

补充:李白晚年曾五游秋浦,所作《秋浦歌》共17首。今天学的这首是其中的第14首。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生自由朗读《秋浦歌》这首诗,读时,注意诗中的一个生字,结合注解把它读准了,争取把诗念得字正腔圆。

2、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3、检查反馈: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古诗一、二句,作者从视觉的角度,通过侧面描写,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1)、诗歌第一句,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补充说明。

第一句是全景,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2)、诗歌第二句,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补充说明。第二句是近景,可以看见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

(2)、通过“乱”这个字,你体会到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3)、作者的心情如何?(兴奋、欣喜、新奇、赞叹)

2、古诗三、四句,作者从视觉、听觉的角度,通过正面描写,体现了工人们那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

(1)、诗歌第三句,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补充说明。(2)、“赧”什么意思?诗中的“郎”指的是谁?

“赧”字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冶炼工人脸红是因为羞愧吗?那是为什么而红的呢?(3)、工人们的脸,不管是因为什么而红,在诗人看来,那一张张红彤彤的脸,连天空中那轮圆月也映衬得更加明亮了。再读这句诗。从诗句中你感受到什么?(劳动的紧张,月色和炉火的辉映中,个个精神焕发,红光满面。)(4)、诗歌第四句,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补充说明。

就在这月夜冶炼的场面中,你还听到了什么?(农民唱着歌儿劳动)(5)、看到这样的劳动情景,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赞美和钦佩)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乐观向上,团结互助)

四、课堂小结:

1、诗歌前三句主要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诗歌的结尾,通过音响来重现诗人当时所感受的听觉震憾。他在这一瞬间,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有声有色,无比壮观的秋夜冶炼全景效果图。

2、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五、作业

背诵古诗,默写古诗。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

(二)二、学生自学

1、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3、教师让学生读诗歌,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三、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含义

1、师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2、理解字意:

悯:哀怜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闲:无事可做;空闲。

犹:还。

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

3、朗读诗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补充)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4、结合发言,适时引导学生品析诗句,深化理解与体会。

(1)、“春种”“秋收”概括了什么?

(2)、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写出了什么?

(3)、从前三句中,你读出了怎样的画面?

(4)、可农夫的结果又是什么?

(5)、讨论: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他们的劳动成果,陷农夫于死地呢?

(6)、体会:从这首诗中,你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悲愤与同情)

四、拓展延伸

1、让学生边读边对比这两首诗歌。

2、议议: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情境与抒发的的情感有何不同?

《秋浦歌》描写的冶炼工人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高昂地放歌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抒发了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的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悯农》描写了农夫们一处辛苦耕种,开垦了所有的土地,获得了丰收,结果却饿死的情景,写出了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抒发了诗人对社会不平的强烈愤慨,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的真挚同情。

五、课堂小结:

同样是描写劳动者的劳动,《秋浦歌》带给我们的是劳动的火热与激情,而《悯农》留给我们的是劳而不得的悲愤。诗人用精炼的语言,不仅描写了不同的劳动场景,更抒发了他内心深处对劳动者的真挚情感。

六、作业

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幸福在哪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幸福”的真正含义,懂得“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2)理解“领悟、痕迹、诺言„„”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明白“幸福”的真正含义,懂得“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有关幸福的名言警句。教学过程: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前小故事:《手尖上的幸福》

2、板书“幸福”,什么是幸福?你有过幸福的感受吗?

3、师: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保加利亚埃林·彼林的童话故事,找寻其中的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读准文中生字词的字音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三个孩子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幸福在哪里?)

(3)、课文写的这件事,前后经过多少时间?从文中找出一个词,划上横线。

3、小组讨论:

(1)、如果按时间变化顺序给课文分段,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2)、讨论后小结:

(十年前,十年后)

(每部分还可以分成两个小部分,即共分成四段)●、(1—5)是三个牧童清理泉眼,砌了一口泉井。

●、(6—19)是智慧女儿赞扬了他们做了好事,并引导他们去自己去找幸福,弄明白幸福是什么。

●、(20—28)三个牧童分别通过劳动,为人们做好事,体会到幸福的含义。

●、(29—33)智慧女儿肯定了三个孩子对幸福的认识,揭示了幸福的真正含义。

三、默读课文,分析起因。

1、默读课文起因部分,思考三个牧童是怎么干的。

2、按原文填空,并说说感受。

第二天,他们带来十字镐、铁铲,先()开一条水沟,把杂草和腐烂树叶上的污水()出去,当积聚在地面的污水排光以后,小沼泽的沙土地下()处一股()的泉水。孩子们高兴()了。他们从远处()来石块,把沼泽()成了一个整齐的泉井。

3、朗读课文其他部分,读出他们的快乐的心情。

四、自读课文,读后质疑。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后面的三大部分,提出自己的问题,不懂的地方可以做记号。

五、布置作业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幸福”,谁来读一读这个词?当你读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事?

2、板书“在哪里”,幸福在哪里?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保加利亚埃林﹒彼林的童话故事,找寻其中的答案吧!

3、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节课让我们追寻着三个孩子的足迹,到三个孩子所做的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一起去领悟幸福的含义。

二、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自学。

1、默读1—5自然段。三个牧童是怎样挖泉井的?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划出文中的有关词语、语句。

2、孩子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呢?请从文中的6-19自然段中找寻答案。

3、读20—28自然段,三个孩子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又从事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幸福?读后小组交流。

4、自由朗读29—33自然段,结合三个青年的领悟说说:幸福在哪里?

三、汇报交流,感悟文章重点。

我们的寻找,就从孩子们挖的那眼泉井开始吧。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十年前的森林。

交流问题一:你能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一组表示叙述顺序的词语,把三个孩子砌井的经过说一说吗?

交流问题二:(1)、朗读孩子们说的话,“我们把它弄干净了,就是供大家喝的”,领会其中的意思。应该用什么语气读?(兴奋)

(2)、出示智慧女儿的话。(小黑板出示)

“你们做了一件好事,我非常感谢你们!并代表森林,代表森林里的动物,代表森林里飞翔的小鸟,代表生长在这里的花草和其他有益的植物感谢你们。祝你们健康和长寿!再见,祝你们幸福„„”

●、从“代表„„代表„„代表„„代表„„”中你体会到什么?

●、智慧女儿怎么说的?你会怎么对牧童说呢?请用四个代表说一句话。交流问题三:三个孩子从这口井旁出发,寻找到什么样的幸福。

●、我到了城里,上了学校,勤奋努力,当了医生。

当我把饱受痛苦的病人治好,当他们恢复健康时,我就感到了幸福。

想象病人会怎样饱受痛苦?第一个孩子把饱受痛苦的病人治好,病人会怎样感谢他?他心里会怎样想?

●、我没有拒绝任何工作。在铁路上做过工,在轮船上做过服务员,我当过消防队员,当过养花工。

我的劳动对人类有益时,我就感到了幸福。

第二个孩子做的工作都是怎样对人类有益的?

●、我耕田种地,地里长出了粮食。

我看到我的劳动没有徒劳,我也就感到了幸福。

想象:第三个孩子是怎样在四季里面劳动的?

(3、)指导朗读三组句子应该用什么语气读呢?(分角色朗读)

交流问题四:把智慧女儿说的话划出来。提问:领悟什么意思?(领会,理解)分角色朗读。(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四、拓展交流,情感延伸。

1、学习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爸爸妈妈眼中的幸福是什么?你眼中的幸福是什么呢?这些幸福是从何而来?联系亲身经历用一句话,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2、说说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

“幸福要靠劳动,要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都对幸福有了自己的看法。幸福有时候很简单,就是在对人类有益的劳动中。最后让我们在《幸福在哪里》的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六、布置作业

不同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回家后调查一下,爸爸妈妈眼中的幸福是什么?

劳动的开端 教学目标

1、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本课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课文中比喻句表达的意思。初步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课前准备:

预习本课的生字词,熟读课文。教学过程: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问:“开端”是什么意思?“劳动的开端”是什么意思?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这是一次什么样的劳动?作者什么时候去参加劳动的?为什么把这次劳动称为“劳动的开端”?通过这次劳动反映了什么„„

3、简介吴运锋爷爷及他小时候家中的生活困难情况,告诉学生本课节选自吴运铎爷爷所写的传记《把一切献给党》。

二、自学字词,读通课文。

1、认读本课的生字和少数新词,2、扫清阅读障碍,注意本课几个多音字的读音:挑(tiāo)脚、得(dé)了吧、半夜就得(děi)动身、落(là)在后头。煤藏()宝藏()(cang zang)挑()战

挑()脚

(tiao tiao)降落()(luo

la)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思考:

(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作者童年时代因受饥饿的威胁,被迫走上艰难的谋生道路的事。)

(2)作者参加的是怎样的一项的劳动?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2、根据“决心去挑煤--第一次挑煤--第二天挑煤”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7)第二段(8----28)第三段(29---30)

四、细读课文,加深认识

1、轻声朗读课文第一大段,思考:这一大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先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再写萍乡煤矿挖煤、运煤情况;最后写“我”去约小赵一起挑煤。)

2、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心里的难过程度。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

●、“工人进出„„从窑里拖出来”

突出挖煤工人劳动条件太差,干活太累,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待。

●、“得了吧„„把你压扁了”

写出了“我”当时身体瘦小,无法承担挑煤的中获,但生活所迫,只好硬着头皮去挑。

3、概括第一大段的段落大意。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挑煤是一项艰难的劳动,作者又像个瘦猴子,为什么还要去挑煤呢?

二、细读课文,深化认识

1、读课文第二大段,给这个大段分层次,用竖线在文中标出,并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层)

①、“我”约小赵半夜动身去挑煤,天没亮就到了挑煤的地方。

②、天亮后,“我”挑着煤艰难地赶路,还没到一公里就渐渐落在后头了。

③、午后“我”继续挑煤赶路,栽倒在半山腰,煤撒了一地。

④、太阳落山了,“我”挑着空筐回到家。

2、课文中那些词句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睡的正熟„„浑身疼痛”

说明“我”被摔得很重,很痛,这反映了矿上办事员得冷酷无情,旧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穷人的孩子到处受欺侮。

●、“肩上的煤筐„„打秋千”

写出了人小体弱的吴运铎挑煤的不容易,反映出挑煤劳动的艰难。

●、“红肿的肩头„„一样疼”

写出了肩头疼痛难忍的程度,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苦。

3、概括第二大段的段落大意。

4、作者挑起的难道仅仅是一担煤吗?那他挑起的是什么?

5、读课文第三大段,思考:课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出了第二天挑煤劳动的艰难?

6、为什么作者的肩膀又红又肿,第二天还去挑煤?

(作者年龄虽小,但意志坚强,困难再大也吓不倒它,一定要用劳动来解除一家人受到的饥饿威胁;可以看出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确实没法活,作者虽是一个孩子,正是在校读书的年龄,但也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

7、这里没有详写作者第二天挑煤的过程,但从“扁担一压到肩膀上,头上就直冒冷汗”就可以看出作者挑煤,从一开始就已经吃不消了。他是凭着怎样的信念把这担煤挑到车站的?

8、读读“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说说“从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第一次挑煤称作“劳动的开端”?

(因为挑煤是作者参加的第一次劳动,而且又以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所以把这件事叫做劳动的开端。)

9、概括第三段的段落大意。

三、拓展延伸

1、《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写得最详细,因为这是文章的重点,最能够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最能够反映出作者挑煤的艰难、意志的坚强和旧社会的黑暗。写作者家里穷、矿工工作条件差及第二次挑煤较简略,因为这些是次要材料。

2、谈谈自己对劳动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1、把课文缩写成100字左右的短文。

下载六下册单元一教案 Word 文档 [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下册单元一教案 Word 文档 [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上第一单元口语交际优质课教案

    口语交际·习作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提高表达、倾听以及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2.通过口语交际和习作,加深学生对本组课文的感悟。 3.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

    12册六单元教案

    你,浪花的一滴水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使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中注意引领学生进入诗中创设情境,能够正确、流利、深情的诵读全诗。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色彩 单元要点: 本单元以“色彩”为主题,编排了2篇主体课文,期中有诗歌,也有生活故事,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大自然的丰富色彩,也反映出生活的多姿多彩。学习本单元......

    三年级下册新疆教案 第四单元 五单元 六单元

    第四单元 聪明智慧的新疆人 第10课 农业发展出人才 教学目标: 1.了解新疆人的聪明智慧; 2.知道新疆地域辽阔,气候干旱; 3.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 教学重点:了解鲁明善编纂的......

    苏教版六年纪下册第四单元教案(5篇)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单元概述:语文源于生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本单元教材选编的现代文,充分体现......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六单元教案

    2017--2018学年下学期“两段十环微课助学”雅智翻转课堂教案 课题:1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首、踪”等12个生字;诙谐“首、无”等7个生字。 2.能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

    五年级下册一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第一单元1.认识“昼、耘”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3.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

    四年级下册一单元作文(共5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同步作文 校园一角 一进校门,花坛便会闯入人们的视野,这里是花儿的乐园,植物的栖息地。放眼望去,犹如是花儿垒起来的金字塔,又好像是一群五彩缤纷的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