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设计 修改图形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学习“橡皮/彩色橡皮擦”、“选定”、“放大镜“等工具的 使用方法。
2、能够对图形进行合理的修改。
3、在画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过程中,学习选择合适的方法修改图形。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选定”、“裁剪”、“放大镜”等工具的使用方法。难点:选择合适的工具对图形进行修改。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用“橡皮”、“选定”、“裁剪”等工具完成了对图形的修改,现在老师想看看你们对上节课知识掌握的怎么样。请同学们完成“实践园”中的图形。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二、新授 闪闪的星星
学生尝试画闪闪的星星 学生尝试,教师指导
学生演示如何用“放大镜”工具来画小星星,教师讲解步骤。步骤:(1)单击“放大镜”工具
(2)选择合适的放大倍数
(3)在画星星的位置单击
(4)用“直线”工具画星星,并涂上喜欢的颜色
(5)单击“放大镜”工具,星星恢复原来的大小 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三、练习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小结
教后笔记:
第二篇:落花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已修改)
《落花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和平街小学五年级备课组:孙迎霞、杨淑静、刘桂玲、冯凌云、殷小云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部分。
2.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质疑、解疑,从而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3.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领悟父亲是通过谈花生,希望我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4.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
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明白作者赞扬落花生的默默奉献精神,并没有要以此贬低桃子、石榴、苹果的意思,而是将它们和花生的生长特点作比较。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重点内容。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看到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议论,他们到底在议论花生的什么呢?他们借花生又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朗读课文,抓重点内容。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父亲几次对孩子们说的,话看看父亲讲了花生的什么,又想告诉孩子们什么。
2、学生汇报。
(三)、精读重点,感悟做人的道理。
1、出示:“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出示课件)
2、师:我们看了父亲的一段话,大家说父亲把落花生与苹果、石榴的对比当中,体会出落花生具有什么样的品质?那么父亲仅仅是讲落花生吗?
3、出示: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出示课件)生齐声朗读。师指导朗读。
师:我对父亲的话听懂了没有?
4、出示: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生齐读。(出示课件)
师:父亲从落花生讲到做人道德,“我”懂了父亲的话,所以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说的话同学们懂了没有,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生提问:如,“体面”是什么意思? 师作适当诱导。(出示课件)
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有没有见过只讲体面,不讲别的人?我们见到的都是既讲体面,又讲行为的人。那么“我”是怎么说的?
出示: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生齐读。
师: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 再读“我”的话。
师:(引读)“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常常地记在我的心上。”读错了吗?
引导学生体会“印”的妙处。(出示课件)
再读最后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体会写作方法。
1、作者借落花生比喻做人的道理,这种写作方法就是“借物喻人”。板书:借物喻人
2、你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人也像落花生哪样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着?
3、讨论交流。在当今的社会,你想做一个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呢,还是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呢?为什么?(出示课件)
师总结:照理说讨论到现在,老师应该给大家一个答复。但今天,老师不给大家答复,到底该做什么样的人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问问你的父母亲,希望大家搞一次社会调查,各行各业选一个代表去问一问,也希望大家把这个问题带到中学、大学,以至一生中去思考,相信你们最后会给老师一个满意的答案。
4、课文的内容安排很特别,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吗?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师小结:这样能分清主次。议花生是主要的,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他内容略写,但可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代的作用。
(五)、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出示课件)
(六)、布置作业:
1、课堂检测,出示课件。
2、小练笔:作者由落花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食物写一写。
五、板书设计:
15.落 花 生
朴实无华 主 次 分 明
默默奉献 借 物 喻 人
第三篇:《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修改(最终版)
《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3、指导用查字典、换词、逐字理解等方法理解词的意思。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教学难点:
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试着模仿作者的方法续写一段。教学过程:
一、唤起情感,复习引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风筝》,齐读课题。这些词语又和我们见面了,跟它们打打招呼。
2、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默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谁来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那么再回想一下,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分别是由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来写的呢?
3、引入课文:课文的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作者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现在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感受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板书:快乐)
二、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一)感悟做风筝的快乐。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从哪些句子看出他们做风筝时很快乐。
2、学生汇报。(1)理解“憧憬”
① 在做风筝的时候,大家的心里都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自由畅谈。)是啊,心中怀着这些美好的愿望,这就憧憬。
② 我们还可以用查词典的方法来理解这个词。(出示词语解释)读。词典可以告诉我们这个词的准确意思。(3)做好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为什么我们却依然快活呢? 预设:因为是我们亲手做的;引:亲手做的过程让我们感受到快乐 依然可以飞起来,依然可以带来快乐;
(4)谁愿意带着快活的心情读读这句话。指名读。可示范读,齐读。
(二)感悟放风筝的快乐。
1、过渡:风筝放飞了,我们的心情也跟着起飞!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你又从哪些句子体会到我们放风筝时很快乐呢?(指板书)(1)“一个人用手托着,……,渐渐高过树梢了。”和小伙伴在一起玩,的确是一件非常快活的事情。
(2)(生汇报,评价:你是用心在体会)出示句子“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这句话里,你觉得哪些词语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的快乐心情?(变红:快活地喊叫、拼命的奔跑)
①结合你们放风筝的经历想象他们会快活地喊叫什么呢?(生:风筝你飞高点儿吧。师:带着这种激动读读。生:幸福鸟!飞到云彩上面去。师:带着这种兴奋读读。)齐读
快活地喊叫、拼命的奔跑是我们放风筝时的什么?(动作)看,作者就是抓住放风筝时的动作,写出快乐的心情。
②(同学们再读读这个词语“翩翩飞舞”),我们经常用它来形容什么?(蝴蝶、跳舞的人……)可是,一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在作者的眼中却像色彩斑斓的蝴蝶、像婀娜多姿的舞者一样翩翩飞舞,越飞越高。你觉得此刻飞起来的仅仅是风筝吗?随着风筝一起飞起来的还有他们的快乐。
(三)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1、快乐还在持续着,但天有不测风云,意外发生了。在这一段你感受到孩子们心情的变化了吗?(从快乐到着急)
2.师: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伙伴们很着急,很伤心呢?(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大惊失色是什么意思呢?
4风筝没有唤回来,孩子们会怎样呢?默读5——8自然段,你又体会到他们怎样的心情?你是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体会到的?用笔勾画出来,跟同学交流交流。…..现在请你把跟同学交流的结果在班上说说。
5.你还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他们很难过?做做“垂头丧气”的样子。带着这样的神情读读这句话。
你们看,作者就是用上哭、垂头丧气这些表示心情的词来写出他们很伤心、难过的。你还知道哪些表示伤心、难过的词?如果你把这些词放进去作文里,也能表达这样的心情。
三、拓展练笔
1.这只让我们牵肠挂肚,寄托了我们这么多情感的风筝,到底有没有找到呢?端起书,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他们找到了吗?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痴迷,把他补充完整。
四、总结
其实风筝有没有找到并不重要,孩子们为这只风筝笑过、哭过,快乐过、伤心过。这只风筝带给作者童年的乐趣才是最珍贵,最难忘,永远也丢不掉的。(板书:童趣)板书设计: 10 风筝 做风筝
快乐
放风筝
童趣 找风筝
伤心
第四篇:修改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搭石》教学设计
设计者:李增琴
教材分析:
《搭石》的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平凡中不乏深意。作者刘章截取家乡山民走搭石的三个特写镜头,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充满关爱的淳朴的乡风乡俗画卷。因此,教学时,要抓住这三个特写镜头,引导学生从走搭石村民的平凡举动中发现他们身上蕴含的人性美。教师通过删词引导学生理解调整搭石的上了年岁的人的爱幼美,通过想象走搭石的动作画面引导学生理解上工、收工的一行人在这里生活的和谐美,通过模拟拉家常、背老人走搭石的情境表演引导学生理解乡民的谦让美、尊老美,让学生认识到谦让美、尊老美、爱幼美、生活的和谐美就构成了山村醇厚的民风。学生在读书感悟中拨去心灵中沾染的市井陋习,重新拥有一双美丽清亮的眼睛,这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学生通过学习学会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从而拓展到让学生走向生活中去寻找美、发现美,最后抒发美。
设计理念: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综观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实验教材,新增了许多图文并茂,极富人文性的精美短文,编者的用意不言而喻,就是要让教师作为孩子“学习的引领者”,引导孩子去“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自主,富有想象力的学习舞台,让孩子用他的眼睛看世界,让孩子按他的理解来感知课文,用他的方式来展示学习收获,孩子必将还你一片湛蓝的天空。本案例的设计,旨在以孩子最感兴趣的学习视角──“寻找美的风景”为“教学触发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情景创设和教师的语言渲染,让孩子在感受“搭石”这一生活中的寻常事物所蕴含的不寻常的美的同时,受到心灵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紧扣中心句,想象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结合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乡亲们纯朴、善良、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师:(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图片——(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再读文本,明确写作目的
课件出示词语学生齐读一遍,词语送入到文中自由读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增加邻里之间的感情,是家乡的一道风景。师相机板书。
师:想不想去欣赏这道美丽的风景呢?请同学们静静的朗读课文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人们摆搭石的句子,再用波浪线划出家乡人们走搭石相关宇语句。并说说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生汇报摆搭石的句子,抽生读,师生配合读,(读后交流)师:从红色的字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老人摆搭石很细致,为他人着想。老人心灵很美。
师:是呀,多善良的老人呀,多美的心灵呀。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学生齐读。
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体会意境
预设
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请大家找出描写人们走搭石的句子,用直线划出来,再想一想从哪儿感受到美?
预设
师:我看到很多语句上划上了美丽的直线,咱们依顺序来交流、交流。
生:我找的是“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课件出示语段)你找的是这幅画面.(“行”变红)这是一个多音字,读什么?
(生有的读xínɡ,有的读hánɡ)
师:意见不统一呀,想一想: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常叫我们排成很整齐的一队,叫作排成一——
生:行(hánɡ)
师: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叫——
生:一行(xínɡ)人
师:齐读两遍。
(生读)
师:这还有几个词语,谁再读一遍?(“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变红)男生来。
(男生读一遍)
师:“人影绰绰”要读准确,女生读。
(女生读一遍)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
生: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
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体会得好。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
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了字典吗?
生:查了。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这是学习的好习惯。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
绰:A宽;不狭窄B宽裕;富裕C形容姿态柔美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
生1: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师: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师:你还想来描绘一下,说吧。
生2: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打开手势)请读读这两个词语。
生2: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生3(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身临其境吧?
师:还有想读的,全班一齐读。
(全班读)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
(生齐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
(生再次融情朗读)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
生:一道风景
2、面对面“让”石图
师: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生:读“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
师: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家乡的人能够互相地谦让。
师:好一个谦让,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男同学,一起感受这份美。
(男生齐读“如果有两个人„„”)
3、背老人“过”石图
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读“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会带着问题读书,这有个生字(课件中“伏”字变红),齐读三遍。
生:fúfúfú
师:这个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你们再读读,读着读着,有的词语会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
(生自由地读几遍)
师: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生1:“理所当然”打动了我,家乡的人觉得是应该这么做的。
师:有你的读书体会,还有其他的吗?
生2:我觉得“伏”字打动了我。
师:是的,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读书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伏”,“伏”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弯”的意思。
师:我们再看看这个“伏”字,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出示字理图)左边——
生:一个人
师:右边——
生:一条犬
师: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
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
(一男生上台)
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
(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扶起年轻人)到对岸了,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尊老爱幼
师:是尊老还是爱幼呢?
生:敬老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
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生1:我觉得家乡的人一代一代都是这么做的。
生2:家乡的人十分地谦让,十分地淳朴
师:我注意到你的发言中有两个“十分”,那也就是说,这已经积淀成山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
生:一道风景
四、深化总结,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同学们,一块搭石,就是一段协调的舞,姿态婀娜;一块搭石,就是一首谦让的诗,娓娓动听;一块搭石,就是一幅尊老的画,赏心悦目。刘璋爷爷每每回忆起家乡的搭石时,总会深情地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更会由衷地赞叹,(引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她联结者故乡的小路,也连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指板书)搭石她既有我们看得见的景美,也有我们看不见但能感受到的情美。
五、布置作业
教学板书: 搭石
景美
情美
家乡的一道风景
反 思:
第五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几何体从不同方向看,得到的是平面图形;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的示意图;
(3)能辨认从不同方向看简单物体的形状.(4)使学生通过研究简单立体图形的三种视图,来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体会到数学知识的普遍联系性、规律性,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重点:会辨认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以及它们简单组合所得到的平面图形.难点:会辨认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的简单组合所得到的平面图形;
2.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学生的认知难点是会辨认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以及它们简单组合所得到的平面图形.突破方法是:(1)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和它们的简单组合,说出看到的平面图形,或画出示意图;(2)比较给出的多个平面图形的异同,从中辨认出给定的立体图形的视图;(3)用课件的动画功能帮助学生理解视图.3.例、习题的意图:
例1(补充)、例2(补充)、练习1、2(1)(2)(补充)和习题3.1第10题都是通过让学生画(或辨认)基本几何体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的三种视图,使他们感觉到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密切关系,培养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抽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这些题在“几何体的组合”的结构上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认知特点.习题3.1第4题和练习2(3)(补充)体现的是生活中实物的视图,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教材113页探究,让学生画由多个正方体组合成的立体图形的三种视图,教师还可改变正方体的个数和码放秩序,来改变立体图形的形状,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密切关系,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观察、抽象能力.二、新课引入:
1、欣赏诗句,引入新课.不远横识近看庐高成山低岭真各侧面不成目同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宋代诗人苏轼的著名诗句(《题西林壁》),你能说明“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思吗?
2、欣赏从不同方向看实物的图片:
(1)
只缘身 在此山中
(2)
从上面看
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
(3)请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图1中的长方体所得到的平面图形.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 从上面看
图1 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就会得到平面图形,把这样的平面图形称为立体图形的视图,从正面看得到的图形,叫正视图;从上往下看得到的视图称为俯视图;从左面看得到的图形叫左视图.探讨立体图形的视图时,由于从正面看与从后面看、从上面看与从下面看、从左面看与从右面看所得图形相同,因此,一般只须了解以上的三种视图就可以了.这三种视图,简称三视图.设计师画一个立体工件的设计图,往往只画出它的三视图,工人师傅可根据三种视图做出立体图形,另外,计算机可将三种视图合成立体图形.今天,我们研究简单立体图形的三种视图.说明:引入1和2(1),为了让学生体会: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所得的图形不同;引入2(2)让学生体会从正面、左面、上面三个方向看实物所得到的图形,为下面打下基础;引入2(3)通过画从正面、左面、上面三个方向看正方体得到的不同的平面图形,自然引出三视图的概念,并简单说明三种视图的作用、研究它的必要性.三、例题讲解:
例1(补充)、画出图2中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看、从上面看、从左面看的视图(只要求形状正确,不做尺寸要求).图2 说明:先请学生凭想象画,再摆出实物模型,请学生从三个方向看一看,检验自己画的三个视图.再展示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视图.答案:
从正面看 从上面看 从左面看
例2(补充)、图3是由几个正方体组合成的一个立体图形,请画出它从正面看、从上面看、从左面看的视图(只要求形状正确,不做尺寸要求).图3 说明:先请学生凭想象画,再摆出实物,请学生从三个方向看一看,检验自己画的三个视图,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答案:
从正面看 从上面看 从左面看
例
3、教材113页探究.说明:先请学生观察探究中的图形,凭想象画出三个视图,再利用正方体实物(如粉笔盒)摆出“组合立体图形”,请学生从三个方向看一看,验证自己画的三个视图.再通过改变实物正方体的个数和码放秩序,来改变“组合立体图形”的形状,请学生再练习画视图.四、随堂练习:
1、(补充)选择题
图4是由7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则从图4左面看它得到的平面图形是()
答案:B
图4 A B C D
2、(补充)填空:
(1)图A、B、C是图5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得到的视图,则
从_____面看得图A 从_____面看得图B 从_____面看得图C 图5
A B C 答案:正,左,上.(2)图A、B、C是图6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得到的视图,则图6从上面看得图_____;从左面看得图_____;从正面看得图_____,A B C 答案:B,C,A.(3)图7是圆锥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它的视图是_____,从左面看它的视图是_____,从上面看它的视图是_____.图7 A B C 答案:A,A,C(4)一辆汽车从小兰面前经过,小兰拍了一组照片,如图7,并编了号,请你按照汽车被拍摄的先后写出正确的顺序:_________________
① ② ③
图8 分析:此题从多个方向看汽车,注意小兰是观察点,汽车由远及近,经过小兰,又往前走,致使观察的方向不断变化.答案:②①③
五、小结
1、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的是平面图形,这是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又一密切的关系.2、会辨认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所得到的平面图形,会画出示意图.六、课后作业
1、教材习题3.1第4、10题
2、区目标检测的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