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山绣水》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19-05-12 18:42: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画山绣水》教学设计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画山绣水》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一篇:《画山绣水》教学设计与反思

《画山绣水》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单元主题为“学会读书——吟哦讽诵而后得之”。作家杨朔用诗一般的语言展现了桂林山水的诗情画意,清奇峭拔的山水风光,堪称画山绣水,显示了大自然特有的魅力。作家穿插有关山岩的传说故事,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情感和智慧,使读者认识到为追求美好生活而付出牺牲的意义,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创造更为美好的未来。笔者在教学设计时力求体现抒情散文的文体特点,美文美教,更为重要的是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拟定目标,逐层深入

基于本篇写景抒情散文的内容和特点,教学目标拟定为“三美”:欣赏奇异的桂林山水,感受大自然之美;品读清新、绚丽、凝练的语言,体会意境之美;聆听传说故事,感悟人性之美。教学过程的设计,本人运用了余映潮老师提出的“板块推进式教学模式”。在“走进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一起听山的歌唱,赏水的灵秀”主题的统领下,主要由“看山看水,话桂林(设置情境,导入新课)”、“聆听高山流水(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欣赏山姿水韵(赏读课文,赏析语言)”、“品味山水之魂(品读课文,感悟主旨)”、“写山写水,写感悟(讽诵得之,能力提升)”五个教学环节组成。由浅入深,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推进解读文本。

二、以生为本,彰显活力

新课程理念下建构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充满活力的课堂,这种活力体现为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引领下的学生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一)情境导入,整体感知

课前播放贺敬之《桂林山水之歌》配乐朗诵的视频,营造氛围,带领学生走近桂林山水。在此情境下,引导学生思考,与如诗如画的山水零距离,一定有许多美好的感受要一吐为快,要求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播放课文配乐朗诵,学生在聆听桂林高山流水的天籁之音时,勾画出桂林山水异于其他山水的总体特征的语句,说说作者对桂林山水的情感。优美的情境导入是成功教学的一半,整体感知为赏读文本奠定基础。

(二)赏析语言,激发情感 杨朔这样自我评价:“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以诗为文”是杨朔自觉的艺术追求,作家诗一般的语言使桂林山水更添三分意境。

美文要美读,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欣赏对桂林“画山绣水”的景物进行描写的画面,给这些画面拟一个诗意的小标题,如“漓江水色图”、“鱼鹰捕鱼图”。学生品读清新绚丽凝练的语言,由此生发对桂林山水的热爱、赞美之情。学生怀着这份热爱、赞美,朗诵所喜欢的画面描写的语句,简要说明喜欢的理由。

(三)感悟主旨,拓展延伸

在欣赏奇山异水优美画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层次探究文章主旨,思考桂林不仅美在诗情画意的山姿水韵,更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因为桂林的山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泛滥着劳动人民智慧的想象。

最美的石头会唱歌!教师设置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逐层深入思考:作者介绍了从桂林到阳朔沿途的哪些岩石?这些岩石诉说了哪些美丽的传说?按文章的标题,重点表现的应当是桂林的山和水,而作者大部分篇目都在写传说故事,是否偏离了“山水”这一主题?作者为什么要在“画山绣水”的风景描写中插入这样凄惨的故事?

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和文章结尾,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明确文章的主旨。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杨朔是一位努力以自己的体验表现时代精神的作家,总是注意融入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本文这种写法带着时代的印记,表现了阶级情感,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三、实践运用,提升能力

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技巧策略,通过技能训练,最终为学生掌握运用。在发挥语文学科工具性、审美性的同时体现人文性的特点。

(一)朗读指津,传情达意

学生如果能有感情地朗读优美的语段,传达那份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其他学生也会深受感染,那么怎样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呢? 例如:阅读“漓江水色图”,感受一下哪些词语能表现漓江水的平静、清澈和作家的赞叹之情。如果你不嫌烦,且请闭上眼,随我从桂林到阳朔去神游一番,看个究竟。最好是坐一只竹篷小船,正是顺水,船稳,舱里又明亮,一路山光水色,紧围着你。假使你的眼福好,赶上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

教师提示学生小声地试读,注意重读、语速舒缓、语气柔和、投入感情。指名一到两名学生展示朗读风采,也可进行男女生朗读比赛,师生进行点评。在此基础上总结朗读美句佳段的方法:感知写了什么(对象),怎么写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将体现作者感情的词做重读、语调、语速、语气的处理。投入自己的感情,将文中语言化为自己的心声。

(二)口语表达,实在管用

赏析传说故事时,要求学生从四个传说故事中选择最为感动的一则,展开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将故事进行创造性复述,并说一说感动的理由。从学生感动的诸多理由中,可以归纳出这几个传说的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的人性之美。

“今后呢,人民在崭新的生活里,一定会随着桂林山水千奇百怪的形态,展开他们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新的神话,新的故事。你等着听吧。”那么在改革开放的美好时代,桂林山水会讲述怎样的新神话、新故事。学生从文中所描绘到的岩石或漓水中任选一个,展开想象,创作故事。

教师展示桂林漓江和奇石的组合图,播放张也的歌曲《走进新时代》,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欲望,通过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抒写感悟,一文一得

景美、人美、情更美,欣赏如此优美的散文,学生不仅有话要说,并且还应有抒写读后感悟的欲望,本课教学设计围绕桂林奇山异水的美景和传说故事中的人性美要求学生抒写感悟。例如:人类的智慧是多么令人赞叹,他们用丰富的想象赋予世间万物以无限神奇。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江一湖,都因了那些美丽的故事而变得鲜活动人,一代又一代装点着人们多彩的生活。人类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自然的这些神奇,想表达哪些感情呢?要求学生写一小段话。

写作角度如: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记录艰难苦恨的生活;表达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黑暗社会的不满等。

四、雕琢板书,浓缩精华

新颖美观的板书,不仅给学生带来视觉的享受,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板书设计时力求突出三点:(1)体现本文《画山绣水》的描写对象,即桂林的奇山异水。(2)通过“水”和“山”的象形字形象地反映山水的主要特点:山的怪奇、峭拔;水的清澈、碧绿、如诗如画。(3)浓缩课文的结构、内容和主旨,借助山水泛滥想象,凝结感情,要求人们牢记过去、珍惜现在、畅想未来。形象直观,一目了然。

五、反思

教案设计过程中在“教方法”的同时,也给学生适当“留白”。留白就是在教学中给学生思维、创造等自主活动预留充足的空白和时间。留足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感受、去观察体验、去发现规律;留足生生对话的时间,多给他们提供交流分享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留足师生对话的时间,不马上给答案;留足自由创造的时间,提升感悟和能力。

教学设计时本人明确了要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近文本,感悟文本,有层次地进行教学设计。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朗读赏析和品味感悟文本上,让学生入情入境,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达到与文本和作者深入对话的境界,实现“吟哦讽诵而后得之”的单元目标,践行“美文美教”的教学追求,追求审美与技能并重的“美文美教”的有效课堂。

第二篇:画山绣水教学设计

《画山绣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语言清晰、绚丽、凝练。

2、学习精巧的艺术结构。

[重点、难点]

1、重点:在赏景中受教育。

2、难点:散文中创造的诗的意境。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杨朔(1913~196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不少通讯、中短篇小说,并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海市》、《茶花赋》等,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1968年,杨朔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理清结构

讨论并归纳:

全文分三段:第一段(1—2)写赞美桂林山水人间少有。

第二段(3---16)写桂林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智慧的想象。

第三段(17)写桂林山水在新生活里将会被想象、创造出新的神话。

三、分析并提问:

作者漓江游主要写了什么景象?

讨论并归纳:作者先写绿水怪石奇峰,并提出质疑无数的诗人画师谁又能得那山水的精髓,接着笔锋一转,暂不写桂林山水,而开辟了另外一层意思,写自己漓江游的总感觉:从来没有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有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只有桂林山水。围绕这个总感觉,作者循循善诱,引导读者神游漓江,当读者沉浸在漓江美景之中,一幅鱼鹰捕鱼图出现在眼前,正当看得有趣,作者提醒不要怠慢了眼前的船家,沿途从船家口里知道了很多迷人的故事和神话传说,如: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新娘岩的来历。作者由人之口说出生活变了山也应该改改名字,但马上提出反问,为什么要改呢?

从全文结构看,杨朔很讲究艺术结构,他采用了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于云遮雾障中间峰回路转、层层叠叠,变化多端,显得缜密精巧,引人入胜,同时他又善于运用虚实、隐现、抑扬、张弛等艺术辩证法,对各种材料进行剪裁、缝合、布局和组织文章的波澜。

四、朗读课文(同学分段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五、小结:

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全面感受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全文以“我”对桂林山水的总感觉为线索,巧妙承转穿插,感情跌宕,层次井然,融画意、诗情、哲理为一体。课后要多朗读,把握文章感情基调,深入挖掘文章深层含义。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3、课后练习题

第二教时

一、分析课文语言

杨朔散文具有浓郁的诗意,语言清新、绚丽、凝练,试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者语句大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1、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象,可以变幻成各种神奇的物件。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

[ 这段文字概括写出了漓江的山水。用“瞧瞧那漓水”和“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句式突出了漓江山水令人怜爱,使人目不暇接的特点。这样写语言简洁生动,又突出了重点。作者还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漓水绿得令人陶醉,用香醇的美酒比喻很有新意。作者用“有的„„有的„„”的拟人句把静态的山写得动了起来。“像大象在江边饮水”、“像天马腾空欲飞”写出了怪石奇峰令人产生无穷的想象。最后一句是承上启下句,漓江水引无数诗人画师的赞誉,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引发人们思考,但谁又能描绘得那山水之精髓?引出下文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探究。

2、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

[ 这两句话读起来很工整对称,很有诗意。“没见过一座山”对“没见过一条水”,“凝结”对“泛滥”,“生活感情”对“智慧的想象”,这是在口语化的基础上提炼的精通晓畅的语言。特点“泛滥”一词用得特别好,如是改用“表现、洋溢、充满”都没有那么恰当。“泛滥”一词虽然也有“表现、洋溢、充满”的意思,但表现的程度更深。它的意思是多得向四处漫流,这与写水非常贴切,突出劳动人民的充满智慧的想象就像这漓江的水,是无穷无尽的。这也说明了这神奇的漓江水处处都有奇妙的故事。]

3、“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漓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黑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这种梦境往往要被顽皮的鱼鹰搅破。”

[ 这两句使4、5段衔接非常自然。漓江美得、静得使人浑浑欲睡。文章于云遮雾障之间突然又峰回路转,梦境被鱼鹰打破,使结构显得缜密精巧,引人入胜。]

4、不管是谁,心胸里都贮藏着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水,只要戳个小洞,就要喷溅出来。

[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夸张句,突出船家心中故事多得一触即发,说明了劳动人民是漓江的主人,漓江确确实实凝结着他们的生活感情。漓江山水全在他们心中,他们也仿佛成了漓江山水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二、小结

问:全文介绍了有关漓江的四个神话传说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

[ “父子岩”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不畏强暴,宁死不屈。“寡妇桥”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品德。

“望夫石”“新娘岩”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的不幸命运。

作者抓住眼前的一景一物,生发联想,卒章显志,寓远于近,表达了对人民崭新生活的向往,坚信新的生活一定会赋予桂林山水以新的想象新的神话新的故事,读者读至此才同作者一起得桂林山水的情趣。]

杨朔散文十分讲究艺术构思,本文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词隐烛幽,见微知著,具有诗的视角和诗的容量,作者借景抒情,创造出诗的象征比附的境界。文中对各种材料进行剪裁、缝合、布局和组织文章的波澜。

三、朗读课文,背诵第二段

四、作业:完成练习册作业

授后小记:

1、也可以寻找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给学生展示。

2、作者为何要在写山水之中引入许多传说,这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文的景观。

第三篇:《画山绣水》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2.能说出传说故事与桂林山水的关系。

3.能说出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材分析:

1、能指出课文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的特征以及这些自然景物给人的启迪。

2、整体把握课文的文脉,学习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自然景物、感受美好自然的方法。

3、知晓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

《画山绣水》是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对这篇优美的写景散文的学习,我的教学设想是“避免面面俱到,力求突破一点”。俄国作家高尔基曾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任何文学作品所传递给读者的美的感受,都离不开语言的推敲锤炼。本单元说明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或对精彩段落和篇章的背诵,来深入理解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并学会运用形象的语言描写景物”。而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语言干瘪、随意,空洞无物,是阻碍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这篇优美的散文,尽显出语言优美的特点,因此,本节课以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优美语言的品读,也是希望让学生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富有真情实感的有效尝试。

教学课时:

小说中的相关背景材料、作者创作特点,字词理解,大部分学生不会有太大的难度,可布置提前预习,可通过课上集中交流或质疑解决,抑或通过课后练习解决,以便节省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所以教时计划为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理清结构。

2、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更全面地了解桂林山水。

教学过程:

一导课激趣

读了前面的几篇,我们已深深地陶醉于那神奇美妙的自然风光中。可有人却说,那些风光并不怎样,有一处的风景更美,它有“甲天下”之称。同学们知道那个地方在哪吗?(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随着现代著名散文家杨朔一起去游一番桂林的山水。

学生交流自己对作者的简单了解。

老师可以做补充:作者杨朔(1913--196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不少通讯、中短篇小说,并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海市》、《茶花赋》等,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1968年,杨朔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揭示文题,说一说你对文题的理解。

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考并大胆发言。让学生回答明确: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和水。这是用了互文,“画”和“绣”都是形容山水的美丽。

二、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试用一句话说说文中描绘的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交流评价。

明确:清奇峭拔;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智慧想象。

三、研读赏析

1、这样如诗如画的美丽山水,真让人流连忘返呀。如果让你用画笔和绣针来摹画钩绣这桂林的山水,那么,你会绣怎样的山,画怎样的水呢?请结合文中描写山水的文句说一说。(找句——赏析——朗读)

学生再次读课文,圈点勾画,作批注。交流评价。

明确:

画水的绿: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看一眼也叫人心醉。(运用叠词和比喻)

画水的静清:假使你的眼福好,……使人恍惚沉浸在最恬静的梦境里去。

画水的动态:江面上不断漂着灵巧的小竹筏子……那鱼便被吐进竹篓里去了。(动作细节)

绣山的奇: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

绣山的巧:两岸都是悬崖峭壁……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

实例说明:尤其是从桂林到阳朔,160里漓江水路,满眼画山绣水,更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①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②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像,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③

【段解】这是对上一段文字的衔接。上一段文字给桂林山水作了正确的定位——“清奇峭拔的神态”绝世少有:这一段由虚转入实,盛赞桂林山水。

①【鉴赏】 “千古杰作”把满眼的画山绣水当作一件神奇的作品展现在读者面前,与题目相呼应。

②【评点】“碧绿碧绿”“瘦骨嶙峋”“玲珑剔透”准确地概括出了漓水、奇峰、怪石的特点。

③【解读】作者用了浓墨重彩,反反复复地加以勾描。你知道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吗?

这一段第二句是写水色的,用了反复、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喻体——青梅名酒有新鲜感。第三句是写怪石奇峰的,先总写,后列举分写,用了比喻和比拟的手法。第四句是承接上句,用反问的方式,进一步强调。

船到这儿,渐渐接近阳朔境界,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是在漓江上了呢!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一座极珍贵的美术馆,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④可不是嘛。右首山顶那块石头,简直是个妙手雕成的石人,穿着长袍,正在侧着头往北嘹望。下边有个妇人,背着娃娃,叫做望夫石。⑤不待你问,船家又该对你说了:早年闹灾荒,有一对夫妇带着小孩,背着点米,往桂林逃荒。逃到这里,米吃完了,孩子饿得哭,哭得夫妇心里像刀绞似的。丈夫便爬上山顶,想嘹望桂林还有多远,妻子又从下边望着丈夫。刚巧在这一刻,一家人都死了,化成石头。⑥这是个神话,却又是多么痛苦的事实。⑦

【段解】 作者写了四个传说,这是写关于“望夫石”的传说,带有神话色彩。作者力图让人们在赏景之余,千万不要忘记旧时代的阶级压迫,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对这些传说的叙写与开头部分写自然风光背后所深蕴的作者感受最深的那一点: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相映衬。

④【评点】这里所写的钟乳石,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创造出来的,作者一一列举,并加以描绘,用幻觉写出这里景色的神奇,很富有诗意。

⑤【评点】这是对望夫石外在形态的细笔描绘。

⑥【解读】你知道在作者看来,神奇而美丽的桂林山水与表现“劳动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的传说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用处呢?

作者把“艰难苦恨的生活”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构成了这些传说和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船家讲的又带有叙述者的感情,显得相当亲切。作者的意图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⑦【鉴赏】船家讲的关于山岩来历的种种传说,并非是作者自己直接体验和搜集到的材料,这就是间接材料。运用传说,让我们想见到山岩的神态,留有较大的想像空间,比具体描述要好。作者把间接材料和直接见闻统一起来运用,讲一点传说,写一点江上景色,两者相互穿插,组合比较自然。

2、比比看谁读得好

指名朗读文中写水的句子和写山的句子。师生交流评价,然后全班朗读用心体会桂林山水的美妙神奇。

四复述故事

作者不仅引领我们欣赏了桂林山水的美丽神奇,而且还介绍了许多关于桂林山水的故事。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讲述了哪些传说?试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其中的某一个故事。

1、老师出示“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等相关图片,组织学生根据内容,对着图片复述传说故事。

问题探讨

1、听了这些故事后,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这几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明确:有些凄惨,体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除“寡妇桥”写了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的品质,其余的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

2、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凄惨的故事呢?可从中直接找出答案。

学生思考交流明确: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使留下了时代的印记,蒙上了一层政教色彩。同时也给这些景色增添了不少人文色彩。

五体验拓展

1、点评的构思

观赏漓江风景本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可作者却在介绍一些造型奇特的山岩的名称以后,借船夫之口讲了有关这些山岩来历的传说,以此反映劳动人民在旧社会所受的深重苦难。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这种构思的?

我的点评:

2、心灵的旅游

杨朔说:“凭着我一支钝笔,更无法替山水传神,原谅我不在这方面多费笔墨。有点东西特别触动我的心灵。”所以他将触动他心灵的东西写了出来,你也见过大自然的各种风光,触动你心灵的地方不少吧,试一试,你能行!

我的描绘:

附:板书设计:

总写——清奇峭拔

沿途景色和传说——诗情画意

牢记过去,畅想未来——人生理想

六、作业设计:

《同步导学》第18页学后巩固强化训练

《画山绣水》教学设计方案二

教学目标:

1.能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2.能说出传说故事与桂林山水的关系。

3.能说出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材分析:

1、通过吟哦讽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2、通过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文笔精华的阅读,专题内容的了解,养成比较、分析、归纳、拓宽、迁移等思考性的阅读习惯、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3、学会在作者生动的描绘中寻找生活的美,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活的美。

教学设想:

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语言干瘪、随意,空洞无物,是阻碍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这篇优美的散文,尽显出语言优美的特点,因此,本节课以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优美语言的品读,也是希望让学生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富有真情实感的有效尝试。本课应该以学生诵读为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检查字词预习

褒(bā)贬 攒(cuán)聚 剔(tī)透 嶙(lín)峋

精髓(suǐ)愚钝(dùn)恬(tián)静 恍(huǎng)惚

怠(dài)慢 贮(zhù)藏 瞭(lià)望 黑黝(ǒu)黝

袅(niǎ)袅 圩(5

第四篇:《画山绣水》教案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我们前几天刚刚随着作者柯蓝的脚步一起领略了黄山的壮丽雄浑,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跟着杨朔先生的脚步走进具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山水,看看桂林的山桂林的水。大家有人去过桂林吗?(学生自由回答)

如诗如画的漓江是桂林山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流经桂林、阳朔,至平乐县恭城河口,全长170公里。(本文就是坐着坐船从桂林出发到达阳朔中间看到的漓江山水的有感而发)

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盘绕在万点峰峦之间,奇峰夹岸,碧水萦回,削壁垂河,青山浮水,风光旖旎,犹如一幅百里画卷。漓江风光的美,不仅充分展现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特点,而且还有着“深潭、险滩、流泉、飞瀑”的佳景。

2.关于杨朔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作者的相关介绍:杨朔(1913-1968),山东蓬莱人,原名杨毓瑨,现代散文家。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不少通讯和中、短篇小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新华社特派记者;抗美援朝时期写出优秀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作品的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

3.这篇文章有很多优美的字词:褒贬

最醇

攒聚(攒为多音字cuán zǎn)积攒

恍惚

贮藏

圩子

黑黝黝

瘦骨嶙峋

玲珑剔透

萧萧瑟瑟(学生齐读两遍)

二、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不仅景美,描绘景色的文字亦是很美,首先我们来看看题目“画山绣水”,同学们想想以画山绣水为题有什么好处?

大家想想,是不是真的就是把上画出来把水秀出来?如果不是,那文章的题目有什么含义呢?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提示:题目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画出来、绣出来的山和水。“画”和“绣”一般都用来形容诗文或景物,“画”指其中蕴涵的诗意,而“绣”指工巧,有华采。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色,充满了诗意,精致优美。(补充: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如《木兰诗》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这是一篇优美的文章,我们大声朗读文章内容,然后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同时画出文章所描绘的美的画面,美得景色,理清文章的结构。

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

同学们思考这句话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总领全文,同时承上启下。

这句话承上启下,根据这,大家能不能给这篇文章划分一下段落,承上的是什么,启下的又是什么?

根据作者的思路来给文章划分段落,第一部分(1-3):

总起,桂林山水的特点。第二部分(4-15): 分说,漓江上面的景色和传说。第三部分(16-17):总说,点明写作意图。(板书)

三、美言美景赏析

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同学们想想这样的山是怎样的山,这样的水又是怎样的水?在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

1.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看一眼也叫人心醉。(2节)

这句话写出漓江的水的什么特点?是怎么来写水的?这句话不仅所描绘的画面唯美,用的语言亦是优美,那大家想想美在何处?可以从修辞手法上,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比喻,重叠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写出了漓江水的清纯碧绿,真实可感。

2.画水的静清:假使你的眼福好,„„使人恍惚沉浸在最恬静的梦境里去。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水的静谧,这是一幅静态画。(4节)(女生齐读)

3.画水的动态:江面上不断漂着灵巧的小竹筏子„„那鱼便被吐进竹篓里去了。(5节)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谁能用几个字概括一下?鱼鹰捕鱼图。

(男生齐读)大家读了这一段文字之后,最大地感受是什么?有没有发现,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大量的动词,大家找找有哪些动词?“戴着、倚着、抖着、搅碎、浮出、咬着、吞下去、站起来、挑上、捏、吐近”(大家一起找)这一些列连贯的动词仿佛那鱼鹰捕鱼图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生动逼真。

4.绣山的奇: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2节)

(学生个别朗读)这句话写出桂林的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千姿百态,生动形象。比喻、叠词

这美景让人神往,这没得语言让人陶醉,大家齐读描写山水的句子,再一次回味一下。5.绣山的巧:两岸都是悬崖峭壁„„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13节)比喻的修辞手法。(老师读)

(一)这样如诗如画的美丽山水,真让人流连忘返呀。

2.刚刚我们随着作者一起欣赏了漓江上的秀丽景色,那仅仅只有秀丽的景色嘛?不是,他还有感人的传说。大家找找有哪些感人的传说?传说说了些什么感人的故事?传说很容易找到吧,有哪些?学生自由回答“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媳妇娘(新娘)岩”。(板书)这些传说分别写了什么故事,又有什么特点呢?大家小组讨论一下。可以找找他们的共同点。

(1).夫子岩是作为老百姓的父子和统治者反抗的一件事。

(2).寡妇桥是寡妇婆婆用自己多年积攒的钱拿出来补贴造桥,感动了刘三姐,之后造成了桥。这是寡妇婆婆牺牲自我,乐于助人品质的表现。

(3).望夫石表现的是人民的疾苦,闹荒灾,逃荒的悲惨故事。同学们想想我们现在的中国还存在闹荒灾或者像上文的夫子岩一般,没有饭吃被饿死又或者被官员必死吗?没有。/对,那时候为什么会有那样的事情呢,因为那时候的阶级统治,一切利益都是为了统治者,而作为被统治者的农民,他们都是受压迫欺凌的对象。下面还有一个故事,是什么?

(4).媳妇娘(新娘)岩,讲的是什么?是大财主仗势欺人,强逼着一个姑娘娶她,姑娘不愿,最终跳到岩洞里。

“寡妇桥”表现的是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的品质,而其它的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

四、情感感悟

随着作者的步伐,我们既欣赏了桂林秀丽的山水,同时还知道了那些凄婉的传说。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要把神奇美丽的桂林山水的描写与表现旧时代“劳动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的那些传说结合起来写?大家还记得刚开始作者简介里面介绍的关于杨朔的个人经历,和他的作品的特点吗?他的作品带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作品的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这篇文章写于上个世纪60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大家想想,在那样的背景下,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可以看看文中16、17节作者已经点出他的写作意图。请一位同学来说一下。

提示:在观赏如画的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这些传说都是旧时代现实生活的折射,对于过去有一定的意义。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五、深入探讨,技法指导

1、面对如斯美景,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认为人们要牢记过去畅想未来。同学们古往今来描写桂林山水美景的人不计其数,那他们所写所悟都是一样的吗?答案可定不是,为什么呢?

因为看到的虽是同一处景物但是个人的感想却各有不同,个人感触各不相同,我们在写景时,写的不单单是眼前的景物,还要写出当时看到景物时的情感,即我们平时所讲的写景抒情,情景相容。

2、本文运用了很多传说,而这些传说都是作者听渔翁所述,而这些传说的材料在写作中称为间接材料,文中通过传说来写景,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材料的?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间接材料,就是从他人那里得来,并非是作者自己直接体验和搜集到的材料。在本文中就是船家讲的关于山岩来历的种种传说。间接材料运用得好,可以丰富作品内容。在本文中运用传说,让我们想见到山岩的神态,留有较大的想像空间,比具体描述要好。间接材料要和作者直接见闻统一起来运用,本文中讲了一点传说,再写一点江上景色,两者相互穿插,组合得比较自然。

六、课后作业

第五篇:画山绣水教案

画山绣水教案

教学目标 : ⒈品味文章诗意美。

⒉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⒊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⒋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教学重点:

⒈品味文章诗意美。

⒉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教学难点 :

⒈学习和尝试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⒉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教学思路:

⒈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⒉通过对文章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高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及仿写的能力。课前布置:

⒈查找相关资料(桂林、新疆等地的旅游资源)。

⒉学生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快到寒假了,有一位朋友向我推荐了一些旅游景点。我从网上下载了许多相关的图片,看了这些图片后,我有点拿不定主意了,去哪好呢?想请同学们帮我拿个主意,看看到底去哪好。(出示图片,让学生讨论)

有一位桂林的朋友也给我发来了邮件,说你看看这一篇文章吧。看了这一篇文章后,我决定,放假就直奔桂林。想知道是什么样的文章有如此的魅力,让老师一下子就拿定主意了吗?(《画山绣水》)

这篇文章的作者可是比较有名的,同学们想了解他吗?(出示杨朔的相关资料,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二、正课:

⒈朗读课文,品味诗意。

杨朔曾这样说过,“我喜欢写散文,常觉得,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又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所以杨朔的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说说这篇文章的诗情画意体现在哪些方面。①文章的标题是画山绣水

说明:a桂林山水的自然美如画如绣,妙不可言。b互文的手法使自然的山水更充满诗情画意。②文章中有些景及故事也充满了诗情画意。课文中堪称“画山绣水”的景有哪些? 桂林山水(第二段)漓江水色图(第四段)鱼鹰捕鱼图(第五段)⒉小组合作进行赏析和仿写。

四人一组有感情地朗读所选文段,说说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的,再用文字的形式为这段话写几句评语,并仿照例句描写一处景物? 例:写桂林的水时,作者说:“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作者先用一组叠词,突出水的碧绿,然后抓住水绿的特点,把漓江的水比喻成“最醇的青梅名酒”,并在此基础上将比喻伸展开去,不用去尝,只要看一眼也会醉人。

仿写:瞧瞧那满地堆积的棉花,洁白洁白的,白得像冬天覆盖大地的积雪,叫人实在不忍心玷污它。

(学生朗读,赏析并进行仿写,师生共评)

⒊学习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并分析作者引用这些传说的目的。

桂林不仅有如诗如画的景色,还有优美动人的传说,文章讲述了哪些传说?(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媳妇娘岩)你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几个故事吗?(学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这几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

(有些凄惨,体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除“寡妇桥”写了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的品质,其余的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凄惨的故事呢?可从文章中直接找出答案。

(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使文章留下了时代的印记,蒙上了一层政教色彩。同时也给这些景色增添了不少人文色彩。)⒋拓展思维,丰富积累,学习如何运用间接材料。

你游历过哪些风景名胜区,你的家乡应该也有许多美丽的传说,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与景点有关的优美的传说或诗句呢?(学生说)

如果需要写一篇介绍家乡风物的文章,你准备如何去使用这些材料呢?(学生出谋划策)

三、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桂林如诗如画的景色,也倾听了不少优美动人的传说。对桂林,你还了解多少呢?能不能再给老师推荐一些值得一游的景点呢?(如:大象汲水的“象鼻山”,碧水潆回的“漓江源头”,刘三姐对歌的大榕树,桂海的碑林,千古灵渠,奇峰镇等)

四、总结:

是啊,祖国有着如此神奇而美丽的自然风光,有着如此动人而凄美的传说故事,让我们用双眼去观赏,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感悟,用笔去描绘祖国这 些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吧。

五、作业

借鉴本文的写法,写一篇介绍家乡风物的文章。

六、板书: 画山绣水 杨朔 标题: 景物: 传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

七、教学探讨与反思:

散文是重要的一种文学样式,重在让学生学会在诵读中品味文章的美。另外在教学过程 中,我抓住了两个重点:①让学生在诵读中领会作者是怎样把景物描写的如此生动的,并学会这种写法。②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并知道如何使间接材料合理而恰当地为自己的作文而服务。

下载《画山绣水》教学设计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画山绣水》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画山绣水 教案

    4 画山绣水 教学目标 :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教学......

    画山绣水教案定稿

    《画山绣水》教案 授课教师:周庄中学卞春玲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些词语的含义;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 (2)学习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过程......

    《画山绣水》教学设计1-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画山绣水》教案五篇范文

    教学目标:1、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意境美。3、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反映时代......

    画山绣水教案5篇

    《画山绣水》教案 [222000]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 王锦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些词语的含义;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 (2)学习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

    《画山绣水》教案[五篇]

    《画山绣水》教案 主备课:张红梅 教学目标: ⒈品味文章诗意美。 ⒉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⒊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⒋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

    画山绣水第一课时(最终定稿)

    画山绣水 杨 朔讲课人:吴二菊 画山绣水 杨朔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语言清晰、绚丽、凝练。 2、学习精巧的艺术结构。 [重点、难点] 1、重点:在赏景中受教育。 2、难点:散文中......

    课文《画山绣水》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诗意美。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