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中华文化的勃兴

时间:2019-05-12 18:22: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8 中华文化的勃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8 中华文化的勃兴》。

第一篇:8 中华文化的勃兴

第八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课程标准】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这三点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且影响至今。学生应重点掌握。【教学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是本课教学难点。首先,教师在古代科技史、文学史和文字学方面的知识可能不系统,不充实;其次,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准备也不充分。所以要达到教学目的,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设计直观、通俗、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探究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演示设备一套、教棒 【学法指导】

1、注意梳理知识。本课内容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可指导学生在课后根据三个字目按类别列表格归纳学习内容,也可让学生打乱书上结构,按朝代时期总结这一阶段的文化成果。通过按类和顺时两次梳理加工知识,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

2、试作探索和研究的尝试。学习本课后,可以引导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做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例如,分析常见汉字的构成方法,探究中国古代乐器的演进过程等等。总之,通过对一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全方位得到提高。【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第二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上有一些刻画符号,这就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那么我国文字到底是在什么时候真正出现的?后来又有哪些发展呢?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来了解一下我国文字的演变,当然,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那么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勃兴还体现在其它的一些方面,也就是科学、文学、艺术等,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板书课题。★讲授新课:

一、文字:文字的演变

1、商朝:甲骨文

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目前已释读的甲骨文单字有一千多个。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参书P43图)学生还可看课后“自由阅读卡”,理解甲骨文的史料价值。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 :清末,河南彰德府(今河南安阳市)西北五里小屯村民们在种地时挖到一些“龙骨”。他们将“龙骨”当作中药材卖给城里的药铺。“龙骨”上的刻画引起人们的注意。光绪二十四五年间,古董商人到小屯去收购“龙骨”并到北京出售。官僚王懿荣收购古董,对古文字颇有研究,认为“龙骨”上的刻画是已经失传的中国古代文字,用24两银子买下了12片甲骨,从此,甲骨的搜求和甲骨文的研究引起了一些人的重视。王懿荣死后,《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字铁云)搜集五千余片甲骨,选出其中的一千余片,在1903年拓印成《铁云藏龟》一书,首次公开著录甲骨文。郭沫若第一个利用甲骨卜辞,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对商朝历史的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甲骨文的发现到现在,共计出土甲骨在15万片以上,大部分藏在国内,其余散在欧美日本等国,甲骨学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科。甲骨文是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陶器刻画符号的基础上,经过二三千年的孕育、萌生和发展,到商代形成为一种相当进步、相当成熟的文字。从甲骨文的文字结构来看,甲骨文已具备了传统所谓的“六书”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等六种造字方法。

2、西周:金文和大篆

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和甲骨文的区别?铸刻在不同材料上。金文比甲骨文规范。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大篆”。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马字的演变》插图,由学生总结金文和大篆的字形特点,即方形圆形的团块被线条所取代,曲折象形的线条被拉平,象形程度逐渐降低。商朝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数量很少;周朝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数量多起来,其中有一件青铜器,上面铸刻近500百字。

金文是在商周青铜器上刻铸的文字,又称钟鼎文、铭文。早在商朝晚期,青铜器上已有铭文,字数较少,用来表明该青铜器的用途、主人、制作人。当时,金文的字形因去甲骨文不远,故字形近似。金文盛行于两周。西周时,许多青铜器均有铭文,并且有多达497字的大篇长文。西周后期,金文字形渐趋规整,东周青铜器也有许多铭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金文的内容,有国王、贵族的征伐功勋、赏赐策命、盟誓契约、祭典训诰等,反映了西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诸方面的情况。周代金文,从总的情况看,它比商代甲骨文进一步稳定、规范、简化和符号化了;若与以后的小篆比,则结构仍未定型,部分字的笔画增减、偏旁部首的安排仍有某种随意性。特别是周初金文因承袭商代文字,还保留了比甲骨文更加原始、图画性更强的形态。金文字体结构疏密相间,比甲骨文方正整齐,笔画分布均匀对称,笔道比甲骨文粗,字的体势较甲骨文雍容厚重。西周晚期,金文被人整理成为一种新的样式,称为“大篆”。大篆的字体结构比较繁复,体势近于小篆,而有些字又较其后的字体小篆繁复。秦的统一文字小篆由它脱化而出。

3、战国:书写工具和字体的变化

战国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竹简或丝帛上书写,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变化。

文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草、行 书写材料的变化: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简-丝帛。

二、科学: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1、天文:

同学们有没有看过日食、月食?你对这方面知识了解多少?很早的时候,我们祖先就注意观察天象。古书记载,夏朝的某一天发生了日食,天昏地暗。音乐师拼命擂鼓,百姓吓得四处躲藏,官吏乘坐马车没命地狂奔,人们非常恐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科学不发达。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经现代科学家验证,都很可靠。

2、历法:

(1)夏朝已有历法:相传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有历法了。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夏小正》的内容反映了夏朝物候天象历的传统。《夏小正》记述了一年中每个月的星象、物候、气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业和政事等,《夏小正》分一年为10个月,每月36日,另有5或6日置于年终,月份的终始与月相无关,是一种十月太阳历,亦即为一种纯阳历。

(2)商朝历法逐渐完备:目前见到中国最早的历法是保存在甲骨文中的商朝历法,在商代甲骨卜辞中保存着当时的历法《殷历》,它是一种阴阳合历。月亮绕地球一周是一个朔望月,它的长度是29.530588日,所以商朝人把大月定为30天,小月为29天。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是365.242216日,称为一回归年。同时考虑月亮和太阳的运动,把回归年和朔望月并列作为制历的基本周期,称作阴阳合历。但是12个朔望月比一个回归年少11天。为了调整两者的差距,在 19个阴历年里加 7个闰月,平年 12个月,闰年 13个月,这样就使 19个阴历、阳历年的长度几乎相等了。这是我们祖先的一个巧妙发明。商朝人用干支记日,即以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交相组合成60个互不相同的单位,以一个单位代表一日。在甲骨文中曾发现刻写完整的干支表。当时人们还把一个月分为三旬,每旬十天。

(3)战国人们测定出一年24节气:以便安排农业生产。这就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关于24个节气。它是我国传统历法的三要素(即朔、闰、节气)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独创。由于24节气分别标志着太阳在一周年运动中的24个大体固定位置,反映了气候寒暖的变化,所以对农业生产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至今我国民间仍然沿用它来掌握农时,指导耕作。24个节气是我国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察、探索、总结的结果。外国没有24个节气,只有春分、秋分、夏至、冬至4个节气。为什么说节气的测定对农业发展有利?举例说明。

3、医学:

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等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传说扁鹊曾把自己丰富的治疗经验加以总结,著有《扁鹊内经》等书(《汉书·艺文志》),可惜今已失传。

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民间医生,他的医术十分高明,能“洞见五脏症结”。相传他见到齐桓侯,一眼就看出齐桓侯身上有病,劝其及早治疗。齐桓侯不听,5天后他又劝齐桓侯赶紧治疗,齐桓侯还是不听,过了10天果然病死。扁鹊对妇科、五官科、小儿科等样样精通,曾游历各国,治愈了许多疑难病症。传说晋国的赵简子得病,昏迷5天,不省人事。经他精心治疗,没过3天,病就完全好了。又有一次,虢国太子得了“尸厥(jué)”症(类似休克),家里人以为已经死了,正准备办丧事。他问明情况,入宫为之切脉,断定没有真死,便用针灸、熨贴和汤剂综合治疗,使之恢复了健康。由于他医术高明,人民群众就以传说的黄帝时代的名医扁鹊来称呼他。后来,他因受到秦国太医令李醯(xī)的妒忌,惨遭杀害。

三、文学:屈原

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他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屈原创作出很多优秀诗篇,代表作《离骚》,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1、屈原生平:(前340-前278)名平,原是他的字。他对内主张任用贤能,厉行法治,使国富民强;对外主张联合齐国,共抗强秦,进而统一天下。由于以上官大夫为首的旧贵族势力的反对和进谗,再加上秦国的挑拨离间,屈原被楚怀王免职,并流放到汉水以北。楚怀王死后,他回到楚国郢都,但不久又被楚顷襄王流放到江南(今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公元前278年,郢都被秦军攻破,楚被迫迁都于陈,屈原痛感报国无门,于夏历五月五日悲愤地投汨罗江而死。

2、屈原的作品:屈原不仅是一位很有抱负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吸收民间的文学形式,采用方言音韵,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创作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招魂》和《远游》等作品,以抒发自己的崇高理想和他对楚国的热爱、对腐朽的旧贵族的愤怒。后人将他的作品和其他一些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定名为《楚辞》。屈原的作品不仅对我国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流传到国外,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早在盛唐时代,他的作品就传入日本,对日本文学产生了影响。他的诗作还传入西方许多国家,被译成多国文字,仅《离骚》就有德、法、英、日、意、俄文等多种译本,其他如《天问》《九歌》《九章》《招魂》和《远游》等也有外文译本。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把屈原作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在各国为他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离骚》是屈原在流放中的作品,全诗373行,共2490字,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篇抒情诗。离骚是遭遇忧愁,他为什么而忧愁?为自己吗?不是,是为了国家。通篇文采绚丽,想象丰富,结构宏伟,感情深沉,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杰作。文中大量用的“兮”字是楚国的方言,屈原用楚国的方言创造出新体诗歌。

四、艺术:“钟鼓之乐”

春秋战国盛行的“钟鼓之乐”,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湖北随州出土了大量的钟鼓乐器,其中以整套编钟最为珍贵。可播放屈原问渡音乐。★课堂练习: 动脑筋:

1.观察上面的三个甲骨文字,猜一猜,“伐”字是怎么样表达意思的? 第一个字是“人”,第二个字是“戈”,用戈砍人头就是“伐”字。(“人”和“戈”都是象形字,“伐”是会意字。)

2.我国科学工作者根据古代天象记录和对20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的观测,得出周懿王元年是公元前899年的结论。想一想,这件事能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我国古代丰富的天象记录是宝贵的科学资料,运用现代技术研究它,能够取得重大的成果。

练一练:C 活动与探究:

看图猜字:右图是商代金文中所见武器和使用的情况,请你根据左排武器的名称,猜一猜右排文字是什么意思。

右排文字的意思从上向下依次是:人荷戈,守卫的意思;一手执斧钺,一手捉俘虏;人手持刀;用弓射箭;一手拿戈,一手拿盾牌。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了解了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文学、艺术等成就。内容较纷乱,大家课后要很好巩固。★布置作业:学案

★板书设计:第八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一、文字:文字的演变

1、商朝:甲骨文

2、西周:金文和大篆

3、战国:书写工具和字体的变化

二、科学:

1、天文:

2、历法:

(1)夏朝已有历法:

(2)商朝历法逐渐完备:

(3)战国人们测定出一年24节气:

3、医学:扁鹊 望闻问切

三、文学:屈原

四、艺术:“钟鼓之乐” 【图画说明】 西周毛公鼎

这是清道光末年于陕西峡山出土的西周毛公鼎,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形状为大口深腹,直耳。鼎表面的装饰十分简洁,只在口沿下饰重环纹带。腹内铸有铭文32行,共497个字,为现存铭文最长的一件青铜器。铭文内容为周王再三叮咛毛公(yīn),要效忠王室,并赐给毛公仪仗、车马、兵器等珍贵物品。它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资料。此鼎现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记有日食的甲骨文

这是一块记载日食的牛骨,河南安阳出土。长17厘米,宽2.6厘米。刻辞中的“癸酉贞日夕又食”等文字,是指在商王武乙某年某月某日的一次日食。据学者研究,这是中国文献保存最早的日食记录,也是世界上关于日食的最早记录。扁鹊

这幅扁鹊像,选自清朝人绘的《先医神像册》。屈原

这幅屈原画像,作者是李砚云,描绘了屈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腐朽贵族的愤怒。

第二篇:中华文化的勃兴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作品中,主要阐述道家学派思想的是 A.《道德经》

B.《孟子》

C.《韩非子》

D.《墨子》

2.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A.老子

B.孔子

C.孙武

D.韩非子

3.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其主张对当时封建统治最有用的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4.在诸子百家中,主张“民贵君轻”的代表人物是 A.韩非

B.孟子 C.孔子

D.墨子 5.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频繁的争霸战争

B.学术繁荣和思想的活跃 C.社会的大变革

D.各国国君纷纷招贤纳士

二、论从史出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阅读材料回答:

(1)上述内容是谁的名言?

(2)他在教育方面还有许多名言,试举两例。

(3)他在教育方面的言论,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帮助? 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阅读材料回答:

(1)这是哪个学派谁的思想?

(2)这句话表明这位思想家具有什么样的思想? 8.“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阅读材料回答:

(1)这是战国时期哪位思想家说的话?(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古人就有这样的环保意识,作为中学生,你应该怎样做?

三、学习与探究

9.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思想异常活跃的一个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思想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还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请同学们课下思考并收集有关的资料,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小论文,论文要求语言通顺,有论有据,观点明确。

参考答案

一、1.A 2.B 3.C 4.B 5.C

二、6.(1)孔子。(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3)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两方面考虑。7.(1)道家。老子。(2)朴素的辩证法。8.(1)孟子。

(2)砍伐树木要有季节限制,树木不能过分砍伐。(3)与环保有关系即可。

三、9.(略)

第三篇:中华文化的勃兴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重点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联系起来启发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提高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梳理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对后世影响深远。准确、详细了解孔子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上的许多问题。另外由于孔子是一个争论颇多的历史人物通过实事求是地介绍孔子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思想史教学本身就很难加之这一时期思想繁杂理论抽象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二、教法建议

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两课内容启发学生认识到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的大动荡必然引起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大变化。用以旧带新的方式引入本课使前后知识产生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时期的意识形态是这一时期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是本课的重点内容。这一子目主要介绍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政治上一则他赞美西周的制度主张把社会拉回到西周去再则他提出“仁”的学说。学习“仁”的概念时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关于“苛政猛于虎”的故事以便加深理解孔子的思想。学习了上述内容后应由学生归纳得出结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教育成就教材涉及到四方面内容第一创办私学广收门徒第二采用“因材施教”、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第三强调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第四向弟子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一目应充分利用教材中“因材施教” 的小字和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原始资料还应补充有关“首创私学”“有教无类”的课外知识使课堂教学生动充实做到论有所依论从史出。最后建议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孔子有哪些思想和活动学生基础好的学校还可以请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孔子的言行及其影响对孔子进行评价。“思想家老子”是本课的难点初一学生不易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讲述本目可分三点梳理知识第一老子生活在奴隶社会开始瓦解、封建社会兴起的大动荡时代第二他总结新旧制度交替、新旧统治阶级之间的无常变动指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的都有对立面第三他认为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百家争鸣”是本课难点讲述这一子目建议如下首先应明确“百家争鸣”开始于奴隶制瓦解的春秋时期鼎盛于新兴地主阶级登上统治地位的战国时期。其次讲述“百家争鸣”之前应先交待时代背景因为意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这里涉及到的思想家大多数生活在战国时期就更不应忽视战国时期的两大突出特点即各国地主阶级通过不同形式先后夺取政权封建诸侯割据天下并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生活在这一时代的墨子、孟子、庄子和韩非子都就战争和统治者如何统治人民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流是总结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的经验教训。第三应体现出争鸣的特点。每位思想家都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例如关于战争墨子反对非正义战争孟子则不加区别地反对一切战争关于治理国家的方法孟子倡导“仁政”庄子提出“无为而治”韩非子则主张法制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第四应注意利用孟子政治主张中的环保意识对学生进行珍爱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教育。各家观点介绍清楚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列表归纳各家学派及其主张使之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便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还可以提问“你认为哪家观点最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引发学生讨论促使学生思维碰撞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双重目的。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学会联系。第一学习本课文化史内容可与同一时期经济、政治特点联系第二注意不同时期同一学派观点的前后承袭关系第三注意同一时期不同学派观点的联系第四可以将学生课外知识与本课涉及到的内容结合起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2指导学生注意总结、归纳知识。本课共学习了六位思想家和一位军事家内容十分庞杂。但是有些人的活动和思想是十分接近的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纳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也可以利用表格进行分类总结。这样将有助于学生深入、牢固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处理复杂学习内容的方法。

3要让学生加强理解避免死记硬背。本课学习内容或涉及政治或涉及哲学如果不理解学习将变得十分乏味如同嚼蜡。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阅读孔子的这三段话想一想对你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

孔子的三段话教育我们要不断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要具有老老实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成。

2老子主张以柔克刚。相传老子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们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想一想老子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它的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①老子的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辩证看问题的思想。②我认为有用。它使人认识到什么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可以变化的。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由于努力可能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举出实例加以说明

活动与探究

1诸子百家中的学说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

孔子“仁” 的学说和孟子的“仁政”孔子关于教育的主张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墨子的“兼爱”“非攻”韩非子的法治思想都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借鉴。

2女孩说“诸子百家辩论争鸣观点全是对立的吵得可热闹啦”男孩说“百家争鸣的观点不可能都是对立的但他们都踊跃发表看法当然热闹。”判断他们谁说的有理

男孩说的有理。

3填表按表中的要求填写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诸家代表人物各一名的情况。姓名 时期 著作

主要思想 孔子 春秋晚期 《论语》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主张“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而知新” 墨子

战国

主张“兼爱”、“非攻” 老子 春秋末期

《道德经》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主张以柔克刚 韩非 战国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孙武

战国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第四篇:中华文化的勃兴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姚素杰

学习目标:

1.重点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2.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3.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自主学习:(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下列基础知识。并尝试记忆.师友相互检查。)1.人物:①图1是儒家学派创始人_________。②春秋晚期的_________,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③百家争鸣的墨家的创始人是_______;儒家代 表是_______;道家代表人物是_______。

④图2是法家代表_________;图3是兵家鼻祖_________。2.时间:①处在_________时代的有孔子、老子和孙武。②处在_________时期的有墨子、孟子、庄子和韩非子。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形成统一答案。教师抽查最先完成的三组,口述展示答案。教师比较点拨)

1.请给孔子先生做一个名片,那我们该如何介绍呢? 2.诸子思想有哪些值得借鉴? 活动背景:春秋战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一时间思想文化空前活跃,诸子百家竞相争鸣。但是,诸子思想纷繁复杂,一时难以疏理清楚。

活动安排:

1、各历史小组选择一个学派,然后搜集相关资料。

2、阅读和研讨,看看其思想在当今社会中有哪些借鉴意义

3、各小组分别发言,大家共同探讨诸子思想的借鉴意义。达标训练:

一、巩固基础:(独立完成,组内订正答案,教师出示答案)1.春秋时期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墨子 2.根据孔子言论整理成的书是

A.《春秋》

B.《尚书》 C.《论语》

D.《诗经》 3.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 A.老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4.孔子生活在

A.春秋晚期

B.战国初期 C.春秋早期

D.战国晚期 5.“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出自

A.《道德经》 B.《孙子兵法》 C.《韩非子》 D.《论语》 6.推动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因素是

A.新兴地主的产生B.频繁的争霸战争C.社会大变革 D.井田制瓦解 7.下列内容不正确的是

A.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B.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 C.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D.孔子提出了“仁政”治国的学说 8.下图是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主张的,他是 A.庄子 B.孙武 C.墨子

D.韩非 9.下列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是 A.孔子的儒家学说 B.老子的道家学说 C.墨子的墨家学说 D.孙子的兵家学说

10.战国时期,墨家曾显赫一时,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 A.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深得人民拥护 B.墨子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深得世人支持 C.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 D.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墨子主张

二、能力提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达成共识)11.孔子的名言,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孔子的三句名言的意思是什么?(2)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 精讲点拨:

1.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1)政治主张:核心是“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爱人”,人与人应相亲相爱;应用在政治上,就是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残暴的统治和任意刑杀。

(2)教育成就:兴办私学,打破了奴隶社会的“学在官府”局面。广收门徒,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采用“因材施教”,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向弟子传授“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态度上,强调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在文化方面的贡献:孔子晚年,根据鲁国历史编成《春秋》一书。(4)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行。

(5)地位: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2.(1)思想家老子

①时代与称谓: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辩证法思想体现: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老子善于从正反两面思考问题。

③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④著作:老子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一书里。(2)百家争鸣

①时间:“百家争鸣”开始于奴隶制瓦解的春秋时期,鼎盛于新兴地主阶级登上统治地位的战国时期。

②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特别是战国时期,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变革,阶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新旧势力的斗争十分剧烈。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变革和斗争,必然反映到思想领域来。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当时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互相展开争论,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③内容:所谓“百家争鸣”,是形容学派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学派和思想家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武等。

诸子百家的思想如巍巍泰山,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华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3)当今社会我们应当怎样提倡这种浩然之气?

第五篇:中华文化的勃兴

(四)教学过程

一、视听冲击,激情叩问(课前导入2分钟)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同学们,请听一支乐曲(编钟演奏),请看大屏幕,你们知道这是哪种乐器演奏的吗?

生:不知道,(为以后的教学做铺垫)

师:想知道吗?你们知道世界上哪种语言使用人数最多吗?

生:汉语

师:非常正确。汉语是由汉字组成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那么同学们,你想知道汉字的发展过程吗?想了解我们祖先是怎样知道播种、收获的季节吗?想知道中医四诊法的来历吗?想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板书)

二、阅读课文,动情追寻(3分钟)

师:请对照学案阅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批注,找出本课讲述了哪些主要内容师:哪位同学回答,本节课主要讲述哪些内容?

生:三方面内容:

一、文字的演变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三、自学探讨,质疑解读(24分钟)

师:下面同学们对照课本、学案自学本课第一个内容:文字的演变(时间8分钟),有哪些内容?同桌俩可相互讨论。

生:小组成员交流学习内容:(小组成员踊跃回答)

生1:(1)甲骨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靠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生2:(2)金文: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也称“铭文”

生3:(3)大篆: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大篆

生4:(4)竹书:战国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竹简上书写,叫竹书。

生5:(5)帛书:战国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丝帛上书写,叫帛书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交流,第一个内容文字的演变完成的很好。谁能把文字的演变过程总结一下?

生:文字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师:大篆到后来至今天又有哪些演变?(面向全体学生)

生: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多个同学回答)

师:这位同学知识面很广(表扬)请组长把文字的演变过程重新总结一下

生:归纳(1)文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2)书写材料的演变:甲骨——青铜器——竹简——丝帛——纸

师:总结非常好;甲骨文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来观察一组甲骨文(多媒体大屏幕)展示几个甲骨文字:牛、马、蛇、上、下、水、土,看大屏幕,辨认大屏幕中的甲骨文

生:讨论,回答(积极、热烈、踊跃)经过一番争论,将被辨认的文字各归其位

师:总结一下你们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生6:我是根据甲骨文的图形来判断的,“牛”很像一个牛角

生7;“蛇”字很像一条蛇,大大的蛇头,外加一个长长的尾巴。

师:我们可以看出今天的汉字是从甲骨文中演变而来的。

看课本49页,动脑筋,观察课本中三个甲骨文字,猜一猜,“伐”字是怎样表达意思的?

生:各抒己见,总结:人使用戈,就是“伐”

师:很好,第一个内容:文字的演变,通过大家的自学、总结、及对甲骨文的辨别,所有问题同学们都自行解决了,下面我们学习第二个内容: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8分钟),对照课本、学案自学,找出问题及答案

生:小组交流。(小组成员踊跃回答)

生8:(1)天文: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

生9:(2)历法:夏朝就有历法,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商朝时,立法逐渐完备,一年分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战国时,出现24个节气,安排农业生产

生10:(3)医学:扁鹊是春秋战国的名医,创立四诊法是:望闻问切

师:大屏幕出示四个节气图,让学生辨别春夏秋冬,应该种植什么植物?

生:小组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通过对天文历法的学习,我们应该学习古人的什么精神?(情感教育)

生:学习古人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归纳的学习理念,在劳动实践、中肯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进取精神。

师:同学们,谁能解释一下四诊法:“望闻问切”?

生11:望,看气色;闻,听声音;

生12:问,问病情;切,按脉搏(回答积极)

师:出示四诊法图,学生更直观理解(大屏幕),谁能讲一讲扁鹊的故事?

生:两位学生讲述、表演(积极参加)

师:刚才的讲述、表演很形象、生动,掌声鼓励这两个同学。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个内容:屈原和钟鼓之乐(8分钟),同学们仍然根据课本、学案自学这部分内容,找出问题及答案

生:小组自行解决,(相互踊跃解答)

生1:(1)屈原的成就: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代表作《离骚》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生2:(2)钟鼓之乐:春秋战国盛行,反映了此时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湖北随州出土了大量的钟鼓乐器,其中以整套变编钟,最为珍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前面我们听到的音乐是什么乐器制造的吗?生:知道,师:拓展: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重新看大屏幕)欣赏这伟大的古文化遗产。同学们学习了诗人屈原的成就,你还知道他的哪些内容?

生:屈原不仅是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而且是伟大的政治家,他一生都在为忧国忧民而奔波,后因不得志而投汨罗江自杀,据民间传说我们的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日,诗人屈原在这天投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天当作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等风俗。

师:这位同学学识渊博,回答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深深怀念的诗人屈原,大屏幕展示屈原的头像、代表作、名言。一起阅读《离骚》名句;

四、知识闯关,重温史迹(14分钟)

师:接下来我们针对学过的学习内容,进行一下能力展示,看一看谁掌握了本课知识,活用知识?(竞赛)

生:(1)小组口头相互出题自问自答(选择、材料、问答),自我检测本课的学习情况,针对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小组解决不了的,可交给老师集体解决。

(2)做学案中的练习(选择、材料、问答)(闯关)

师:各小组自我订正,不明白的提出来。下面进行小组自我检测比赛,全班六个小组进行擂台赛,获胜者表扬

生:情绪高昂,争先恐后,学习的热情达到了极限。

五、穿越历史,深情回顾(2分钟)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华文化的勃兴》,通过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生1:掌握了文字的演变过程,书写材料的演变过程

生2:学习了两个人物:名医扁鹊、诗人屈原

生3:掌握了古代天文、历法的成就及春秋战国盛行的“钟鼓之乐”

生4:我们应该以先人为榜样,在劳动实践中善于观察总结,不断地发现和创新。

师: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不仅以饱满的热情学习了知识,而且更多的感受了先人聪明的才智。淌过历史的长河,经过历史的沉淀,我们似乎又看到了先人辛勤的劳作背影和不朽的聪明才智,我们在感叹他们带给我们震撼的那份骄傲时,应踏着昔日历史的足迹,继续我们新一代另一个辉煌时代的到来。

板书设计: 8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文字的演变

1、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2、书写材料——甲骨——青铜器——竹简——丝帛——纸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

1、夏朝就有历法,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战国时,有24节气

2、名医扁鹊,创立中医四诊法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诗人,代表作《离骚》,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2、钟鼓之乐,盛行于春秋战国,知识闯关

(一)慧眼识珠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2、根据文字记载,我国最早出现历法是在()

A殷朝 B夏朝 C周朝 D东周3、我国古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做()

A金文 B铭文 C钟鼎文 D甲骨文

4、我们从商代甲骨文中可以看到()

A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纪年 B 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C中国文字最初的起源形态 D关于划分节气的最早记录

5、下列几项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用毛笔蘸墨,在竹简或丝帛上书写出现在春秋时期

B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C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D大篆出现于西周晚期

(二)对号入座

1、扁鹊 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2、屈原 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

3、金文 诗人,代表作《离骚》

4、战国 四诊法望闻问切

(三)分析乐园

阅读下列材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请回答:

(1)这句诗的作者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时期?

(2)他在诗歌方面有哪些成就?

(3)这句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教学设计理念

生命化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赋予课堂教学以生命的意义,就是“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转变思想是实施生命化课堂教学的保证,关怀生命是实施生命化课堂教学的核心,个性评价是实施生命化课堂教学的动力。为此,本节课主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案为依据,采用学生自主自学——互助探究——小组质疑释疑——全班参入讨论——知识闯关——自主总结等环节来完成,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自学的主动性,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变教为导,变学为思,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享受学习过程的“曲折”“快乐”。让学生享受学习,享受成功,愉悦学习,让生命充满活力。

(二)教学方式

采用启发式教学,讲、读、思、练、观察相结合,通过学生思考来突破重难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课件展示为辅助,加深学生感性认识。抓住学生爱思考、肯动脑,喜好被表扬的心里,教师及时中肯评价,同时采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读书指导、分析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个人自学——互动探究质疑——互动讨论释疑,充分发挥学生主观学习的能动性,使他们在不断的讨论、思考、争执中加深对本课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在兴趣学习的同时,提高他们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文字的演变、书写材料的演变、中国古代历法、中医扁鹊、诗人屈原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培养学生观察、概括、总结能力

3、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2)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学习态度

(3)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爱国教育

4、教学重点

甲骨文、商朝历法、诗人屈原

5、教学难点

甲骨文的字形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6、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解法、举例法、图示法、合作探究式、分析归纳法

下载8 中华文化的勃兴word格式文档
下载8 中华文化的勃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基础练习1.下列著作中,记录孔子学说的是 ( )A.《诗经》B.《论语》C.《春秋》D.《尚书》 2.下列观点属于韩非子的是( ) A.认为人不能战胜自然B.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C.主张中央集权D.统治者......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思想文化史,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大动荡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正是社会政治、......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初一历史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执笔人:曲平参与人:王松 【目标诠释】 1.知识与技能:我知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了解我国古代科技、医学、音乐成就。 2.过程与方法:我......

    9中华文化的勃兴

    第九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思想家,他们各自秉持着独特的思想,奔走于各个诸侯国,宣传自己的学说,培养自己的徒弟,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的......

    第九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第九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 教学设计 独羊岗中学 申瑞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教学成就; 了解孔子及其他思想家、军事家的主张;启发学生社会存在决定......

    中华文化的勃兴说课稿[范文大全]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说课稿 化隆县巴燕初级中学 李连清 我讲授的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下面我从教学设计思想(含教材、教学目标、学情分......

    《中华文化的勃兴》说课稿

    我讲授的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下面我从教学设计思想(含教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含教育技术的应用)四个方面和大家......

    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上复习提纲 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文字的演变 甲骨文 含义: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出土地点:商的殷墟概况: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