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文化的勃兴说课稿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说课稿
我讲授的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 下面我从教学设计思想(含教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 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含教育技术的应用)四个方面和大家共同探讨这节课
教材方面:本课讲的是中国早期的华夏文明(夏商周时期)。第一单元的标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从“祖国境内的原始居民”到“原始的农耕生活”最后到“华夏之祖”,如果第一单元论述了中华文明的肇基和华夏先祖的才智的开启的话,那本课则是对华夏早期文明的第一次总结和升华,它与后面的第16、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第21、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是遥相互应的;如果教材其他的内容是血和肉的话,那本课和“昌盛的秦汉文化”、“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则是教材的思想灵魂,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学习本课能够对学生很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如果要问究竟什么是中国文化,恐怕就众说纷纭,难得一辞。文化是一种非常模糊的概念,如何才能给初一年的学生讲解文化,这也是一个难题。作为思想文化课,由于思想文化与当代关系最为密切,是古代给现代最丰厚、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因此能够进行很好的国民素质教育和最初始的文化的熏染。
教学目标方面:(1)以讲授古代文化在文字、天文、历法、医学、文学、音乐方面的基本知识为载体和切入点,引起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关注。(2)同时引导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归纳为契机,培养其动手能力;以引导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探究为主导,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历史、发现历史、研究历史,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让他们了解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实现历史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这是授课的目标。
。教学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诗人屈原。
教学难点 :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离骚》的艺术成就
教法和学法方面:
1、说教法
(1)情境导入法:通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创设历史情境,重温事件经过,感受历史。
(2)联系现实法:本课知识涉及考古学、文字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艰涩难懂,比如讲甲骨文时对其造字方法和字型结构要用启发的方式使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去理解。因为只有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才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终身学习。
(3)学科交叉法:本课内容如文字、天文、历法等内容分别涉及语文、地理、小学自然等学科,教师应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充分为教学服务,其本质上是为学生服务,这也是顺应新课程标准的。
(4)讨论分析法:对于屈原的一生和其代表作《离骚》比较难懂,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作品和讲述屈原的生平,讨论并分析得出屈原的崇高品德、理想追求和精神境界。
(5)问题教学法:提出与本课相关的问题,环环相扣,调动学生思维,温故知新,探究新知。
2、说学法: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可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锻炼聚合抽象思维(如探究汉字的字型)、尝试收集、处理历史信息(如各种节气以及与之有关的谚语)、初步评价历史人物(如屈原),因为只有让他们自己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激发他们自己去思考、感受、发现、才能让他们体会到人生的道理和文化的价值。
3、说教学媒体:本课我主要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可观可感的形象课程。多媒体课件一般在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情况下使用,但本课知识点多,抽象的东西多,而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发达,感性认知能力强,多媒体教学能够提供形象的图画或视听材料,创设历史情景和气氛,感染和吸引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兴趣。
教学过程方面:教学过程应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过渡自然又合理,学生的活动安排地丰富适度可以成为一大特色,以此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这些要求导入时我用象征物导入,是因为这样既简单明了,又与本课保持了历史延续性,同时在我叙述时,也间接启发学生思考其他中国文化的象征物,告诉他们我们就生活在这个文明中间,一下子就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感,学习内容与学生贴近了,先祖与自己共享同一个文明,多有亲切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以总结的方式呈现我国早期文字的演变及时间,给学生一个整体性了解。然后详细介绍三种文字的相关内容,(以图片为主),期间有猜字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着将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以图片的方法,一一进行介绍,其次以故事的引入介绍屈原及其著作以及钟鼓之乐,最后进行总结,将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本课所学的文字、历法、医学、文学、音乐都与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我们应该热爱灿烂的历史文化,热爱生活。这是本课的价值情感的延伸。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稿。
第二篇:中华文化的勃兴说课稿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说课稿
化隆县巴燕初级中学 李连清 我讲授的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 下面我从教学设计思想(含教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含教育技术的应用)四个方面和大家共同探讨这节课。
教材方面: 本课主要介绍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主要的思想家、军事家和他们的思想 主张,以及形成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属于思想文化史。在历史的发展中,春秋战国 时期正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大动荡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和争鸣局 面的形成正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大变革时代的表现,同时百家争鸣也为统治阶 级选择治国之道提供了思想基础。在教材上,本课既依附于了第7 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第8 课《大变革的时代》提供的时代背景,又为后边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君 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和汉武帝的思想上的大一统做了铺垫。诸子百家的思 想对古代社会和当今社会都有这重大影响。是本册课本的重点。
教学目标方面:知识与能力:掌握孔子、老子、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孙武七个人所属学派 及 主张,重点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通过列表培养学生用图表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掌握列表梳理知识的方法。通过学习理解各大家的思想主张,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掌握从不同角度分析 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了解各家的积极进步思想,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2.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 :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教法和学法方面: 关于人物,重点在于对孔子的认识,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资料,加深学生对 人物的认识。关于主张,理论性很强又是生涩难懂的文言文,初一的学生理解很困难,这也是本课的难点,在教法上突破难点的方法就是:通俗讲解,精提炼,阶段分解记忆,降低记忆难度。指导学生学习要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建立人物与主张之间的联系方面,用列表的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记忆。
教学过程:在导入部分我采用以旧引新的复习导入法,--------由第7 课《春秋战国的 纷争》和第8 课《大变革的时代》的政治军事纷争,经济社会的变革引出许多思想 家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治世治国的见解。这种导入从交代了历史背景原因入手,水到渠成。
新授部分,我主张按课本顺序,先介绍孔子,因为孔子是本课的重点,在刚上 课时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好,有利于掌握重点知识,我们可以 用身边的历史激发学生整堂课的兴趣。关于孔子首先要将“孔圣人”,“世界文化名人”等信息传递给学 生。其次作为思想家孔子的政治思想,我们可以概括为“仁”、“为政以德”。讲 解时强调:“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包含一切美德,如:我们现在所说的“尊 敬老师,团结同学,孝敬老人”等等,都是“仁“的范畴。“为政以德”就用“体 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来解释,再加上“苛政猛于虎”的故事 来补充就可以了。另外,关于孔子的教育成就是重点中的重点,他的教育成就可概括为:创办私 学;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而知新四点。对其内容的解释可让学生联系实际发 表自己的认识,学生刚刚在语文课上学过《论语》应该能有所理解。随后要不失时 机的号召学生去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强调孔子还有很多优秀的思想都收集在《论语》中,这些思想后来成为封 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倡导同学 们多读《论语》。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还有一位,被孔子称为“能上天入海的的龙一般的人物” 那就是老子。介绍老子的思想主张,可概括为:事物有对立面,能够互相转化来记 忆。对于这两句哲学观点,学生很难理解,用《塞翁失马》故事来说明。孔子的言论收集在《论语》中,老子的言论收集在《道德经》里,对比强化记 忆。第一部分讲解完后,我们最好进行一次小巩固,降低记忆难度。讲到第二部分百家争鸣时,要注意过渡,孔子和老子开创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发展到了战国时期,他们的主张引起了其他对时事有不同见解的思想家的争议出现 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关于各思想家的主张我们可用表格概括 关于诸子百家的主张我们还要精提炼便于学生记忆墨子的主张可概括为:“兼爱”、“非攻” 孟子的主张可概括为:“春秋无义战”,“仁政”治国,自然资源持续利用三 点。庄子的主张可概括为:“无为而治”。韩非的主张可概括为::改革、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孙武要记住著作:《孙子兵法》,和军事格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分析观点时,墨子的“兼爱”“非攻”用课本的话说明白就行了,不必拓展 多,孟子的自然资源持续利用,需要拓展联系生活实际。关于庄子的“无为而治”理解起来有难度,需要老师讲解通俗。庄子的“无为而治”有积极的一面,它阐明事物发展要顺其自然,我们应该按 规律办事,可用“揠苗助长”的故事来说明其正确性。关于韩非的主张,要强调得到秦国国君的赏识。对于孙武的军事思想可作适当的拓展,因为那个征战的年代,军事占有重要的 地位。在逐个分析主张后再进行对比分析来体现百家争鸣。这正是争鸣的具体体现,但这些思想家争的是治世治国的道理,也正说明他们 都是有思想的心系天下的勇士,都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倡导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的下一环节是巩固复习,在帮助学生记忆方面,不知哪些老师有记忆的高招。在学生巩固之后,我们用探究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在当时的社会,你认为谁的 观点更适合当时的社会?哪些观点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 关于课堂小结我主张采用根据板书梳理知识的小结方式。关于板书用前边我们所列的表格就可以了。课堂练习的目的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我们选题时要精。
第三篇:《中华文化的勃兴》说课稿
我讲授的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 下面我从教学设计思想(含教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含教育技术的应用)四个方面和大家共同探讨这节课。
教材方面:
本课主要介绍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主要的思想家、军事家和他们的思想 主张,以及形成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属于思想文化史。在历史的发展中,春秋战国 时期正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大动荡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和争鸣局 面的形成正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大变革时代的表现,同时百家争鸣也为统治阶 级选择治国之道提供了思想基础。在教材上,本课既依附于了第7 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第8 课《大变革的时代》提供的时代背景,又为后边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君 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和汉武帝的思想上的大一统做了铺垫。诸子百家的思 想对古代社会和当今社会都有这重大影响。是本册课本的重点。
教学目标方面:
知识与能力:掌握孔子、老子、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孙武七个人所属学派 及 主张,重点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通过列表培养学生用图表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掌握列表梳理知识的方法。通过学习理解各大家的思想主张,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掌握从不同角度分析 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了解各家的积极进步思想,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
2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 :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教法和学法方面:
关于人物,重点在于对孔子的认识,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资料,加深学生对 人物的认识。关于主张,理论性很强又是生涩难懂的文言文,初一的学生理解很困难,这也是本课的难点,在教法上突破难点的方法就是:通俗讲解,精提炼,阶段分解记忆,降低记忆难度。指导学生学习要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建立人物与主张之间的联系方面,用列表的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记忆。
教学过程:
在导入部分我采用以旧引新的复习导入法,由第7 课《春秋战国的纷争》和第8 课《大变革的时代》的政治军事纷争,经济社会的变革引出许多思想 家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治世治国的见解。这种导入从交代了历史背景原因入手,水到渠成。
新授部分,我主张按课本顺序,先介绍孔子,因为孔子是本课的重点,在刚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好,有利于掌握重点知识,我们可以 用身边的历史激发学生整堂课的兴趣。关于孔子首先要将“孔圣人”,“世界文化名人”等信息传递给学 生。
其次作为思想家孔子的政治思想,我们可以概括为“仁”、“为政以德”。讲 解时强调:“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包含一切美德,如:我们现在所说的“尊 敬老师,团结同学,孝敬老人”等等,都是“仁“的范畴。“为政以德”就用“体 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来解释,再加上“苛政猛于虎”的故事 来补充就可以了。
另外,关于孔子的教育成就是重点中的重点,他的教育成就可概括为:创办私 学;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而知新四点。对其内容的解释可让学生联系实际发 表自己的认识,学生刚刚在语文课上学过《论语》应该能有所理解。随后要不失时 机的号召学生去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后强调孔子还有很多优秀的思想都收集在《论语》中,这些思想后来成为封 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倡导同学 们多读《论语》。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还有一位,被孔子称为“能上天入海的的龙一般的人物” 那就是老子。介绍老子的思想主张,可概括为:事物有对立面,能够互相转化来记 忆。对于这两句哲学观点,学生很难理解,用《塞翁失马》故事来说明。孔子的言论收集在《论语》中,老子的言论收集在《道德经》里,对比强化记忆。
第一部分讲解完后,我们最好进行一次小巩固,降低记忆难度。
讲到第二部分百家争鸣时,要注意过渡,孔子和老子开创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发展到了战国时期,他们的主张引起了其他对时事有不同见解的思想家的争议出现 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关于各思想家的主张我们可用表格概括
关于诸子百家的主张我们还要精提炼便于学生记忆
墨子的主张可概括为:“兼爱”、“非攻”,孟子的主张可概括为:“春秋无义战”,“仁政”治国,自然资源持续利用三点。
庄子的主张可概括为:“无为而治”。
韩非的主张可概括为:改革、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孙武要记住著作:《孙子兵法》,和军事格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分析观点时,墨子的“兼爱”“非攻”用课本的话说明白就行了,不必拓展多,孟子的自然资源持续利用,需要拓展联系生活实际。关于庄子的“无为而治”理解起来有难度,需要老师讲解通俗。庄子的“无为而治”有积极的一面,它阐明事物发展要顺其自然,我们应该按规律办事,可用“揠苗助长”的故事来说明其正确性。关于韩非的主张,要强调得到秦国国君的赏识。对于孙武的军事思想可作适当的拓展,因为那个征战的年代,军事占有重要的 地位。在逐个分析主张后再进行对比分析来体现百家争鸣。这正是争鸣的具体体现,但这些思想家争的是治世治国的道理,也正说明他们 都是有思想的心系天下的勇士,都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倡导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的下一环节是巩固复习,在帮助学生记忆方面,不知哪些老师有记忆的高招。在学生巩固之后,我们用探究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在当时的社会,你认为谁的 观点更适合当时的社会?哪些观点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 关于课堂小结我主张采用根据板书梳理知识的小结方式。关于板书用前边我们所列的表格就可以了。课堂练习的目的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我们选题时要精。
第四篇:中华文化的勃兴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作品中,主要阐述道家学派思想的是 A.《道德经》
B.《孟子》
C.《韩非子》
D.《墨子》
2.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A.老子
B.孔子
C.孙武
D.韩非子
3.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其主张对当时封建统治最有用的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4.在诸子百家中,主张“民贵君轻”的代表人物是 A.韩非
B.孟子 C.孔子
D.墨子 5.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频繁的争霸战争
B.学术繁荣和思想的活跃 C.社会的大变革
D.各国国君纷纷招贤纳士
二、论从史出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阅读材料回答:
(1)上述内容是谁的名言?
(2)他在教育方面还有许多名言,试举两例。
(3)他在教育方面的言论,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帮助? 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阅读材料回答:
(1)这是哪个学派谁的思想?
(2)这句话表明这位思想家具有什么样的思想? 8.“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阅读材料回答:
(1)这是战国时期哪位思想家说的话?(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古人就有这样的环保意识,作为中学生,你应该怎样做?
三、学习与探究
9.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思想异常活跃的一个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思想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还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请同学们课下思考并收集有关的资料,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小论文,论文要求语言通顺,有论有据,观点明确。
参考答案
一、1.A 2.B 3.C 4.B 5.C
二、6.(1)孔子。(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3)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两方面考虑。7.(1)道家。老子。(2)朴素的辩证法。8.(1)孟子。
(2)砍伐树木要有季节限制,树木不能过分砍伐。(3)与环保有关系即可。
三、9.(略)
第五篇:中华文化的勃兴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重点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联系起来启发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提高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梳理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对后世影响深远。准确、详细了解孔子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上的许多问题。另外由于孔子是一个争论颇多的历史人物通过实事求是地介绍孔子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思想史教学本身就很难加之这一时期思想繁杂理论抽象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二、教法建议
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两课内容启发学生认识到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的大动荡必然引起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大变化。用以旧带新的方式引入本课使前后知识产生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时期的意识形态是这一时期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是本课的重点内容。这一子目主要介绍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政治上一则他赞美西周的制度主张把社会拉回到西周去再则他提出“仁”的学说。学习“仁”的概念时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关于“苛政猛于虎”的故事以便加深理解孔子的思想。学习了上述内容后应由学生归纳得出结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教育成就教材涉及到四方面内容第一创办私学广收门徒第二采用“因材施教”、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第三强调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第四向弟子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一目应充分利用教材中“因材施教” 的小字和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原始资料还应补充有关“首创私学”“有教无类”的课外知识使课堂教学生动充实做到论有所依论从史出。最后建议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孔子有哪些思想和活动学生基础好的学校还可以请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孔子的言行及其影响对孔子进行评价。“思想家老子”是本课的难点初一学生不易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讲述本目可分三点梳理知识第一老子生活在奴隶社会开始瓦解、封建社会兴起的大动荡时代第二他总结新旧制度交替、新旧统治阶级之间的无常变动指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的都有对立面第三他认为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百家争鸣”是本课难点讲述这一子目建议如下首先应明确“百家争鸣”开始于奴隶制瓦解的春秋时期鼎盛于新兴地主阶级登上统治地位的战国时期。其次讲述“百家争鸣”之前应先交待时代背景因为意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这里涉及到的思想家大多数生活在战国时期就更不应忽视战国时期的两大突出特点即各国地主阶级通过不同形式先后夺取政权封建诸侯割据天下并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生活在这一时代的墨子、孟子、庄子和韩非子都就战争和统治者如何统治人民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流是总结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的经验教训。第三应体现出争鸣的特点。每位思想家都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例如关于战争墨子反对非正义战争孟子则不加区别地反对一切战争关于治理国家的方法孟子倡导“仁政”庄子提出“无为而治”韩非子则主张法制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第四应注意利用孟子政治主张中的环保意识对学生进行珍爱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教育。各家观点介绍清楚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列表归纳各家学派及其主张使之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便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还可以提问“你认为哪家观点最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引发学生讨论促使学生思维碰撞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双重目的。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学会联系。第一学习本课文化史内容可与同一时期经济、政治特点联系第二注意不同时期同一学派观点的前后承袭关系第三注意同一时期不同学派观点的联系第四可以将学生课外知识与本课涉及到的内容结合起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2指导学生注意总结、归纳知识。本课共学习了六位思想家和一位军事家内容十分庞杂。但是有些人的活动和思想是十分接近的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纳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也可以利用表格进行分类总结。这样将有助于学生深入、牢固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处理复杂学习内容的方法。
3要让学生加强理解避免死记硬背。本课学习内容或涉及政治或涉及哲学如果不理解学习将变得十分乏味如同嚼蜡。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阅读孔子的这三段话想一想对你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
孔子的三段话教育我们要不断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要具有老老实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成。
2老子主张以柔克刚。相传老子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们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想一想老子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它的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①老子的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辩证看问题的思想。②我认为有用。它使人认识到什么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可以变化的。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由于努力可能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举出实例加以说明
活动与探究
1诸子百家中的学说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
孔子“仁” 的学说和孟子的“仁政”孔子关于教育的主张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墨子的“兼爱”“非攻”韩非子的法治思想都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借鉴。
2女孩说“诸子百家辩论争鸣观点全是对立的吵得可热闹啦”男孩说“百家争鸣的观点不可能都是对立的但他们都踊跃发表看法当然热闹。”判断他们谁说的有理
男孩说的有理。
3填表按表中的要求填写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诸家代表人物各一名的情况。姓名 时期 著作
主要思想 孔子 春秋晚期 《论语》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主张“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而知新” 墨子
战国
主张“兼爱”、“非攻” 老子 春秋末期
《道德经》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主张以柔克刚 韩非 战国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孙武
战国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