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2课 面具设计制作
12课 面具设计制作
教材分析:了解面具的由来和演变发展的过程,对不同国家、地域、民族对面具的不同理解。对面具的造型特点及表现形式和方法。教学目标:
1、了解面具的由来和演变发展的过程,了解不同国家、地域、民族对面具的不同理解。
2、了解面具的造型特点及表现形式和方法。
3、了解现代面具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难点:
设计出具有新意、艺术效果独特并符合表演角色性格特征的面具。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图表、面具光盘。(2)面具相关文字资料及图片资料。(3)学生制作面具的海绵纸,胶水等。(4)学生表演节目用的道具和音乐。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一课时 激发兴趣与合作探究第二课时学习与制作第三课时展示、体验、交流。分组合作,讨论节目,分配角色。搜集面具资料(图片、实物、文字资料等)与同学交流自己对面具文化的了解。欣赏中外面具作品。学习面具的设计制作方法。设计有创意的面具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节目,评价自己与他人的面具及节目的设计。引导学生观看录像。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位要演节目及角色,引导学生查找资料。讲解面具知识,面具的历史、面具的制作方法。重点讲面具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指导学生设计出有个性、有创意的面具。正确引导学生评价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第一课时 激发兴趣与合作探索
1、影片欣赏:播放童话剧《马兰花》录像资料
2、教师总结:看了录像中戴面具表演的节目。我们也要开一场联欢会。要以小组的形式每个同学戴上面具,表演你喜欢的节目。
3、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思考:a、你和谁一组?b、表演什么节目?c、我演谁?d、角色的性格是什么样的?e、你如何给角色设计面具?
4、请你用形象或语言描绘出你所演角色的特征。
5、请同学查阅有关面具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等。(通过书籍、网络、电影、录像等)
(二)第二课时: 面具知识的讲解与面具设计与制作
1、面具知识的介绍
引导学生把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对面具文化的了解。
交流内容应包括:(1)古代面具的由来、意义、功能。
(2)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面具的造型特点及风格。
(3)面具的材料及色彩特点。
(4)现在面具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具的功能已不再是祭祀,驱鬼怪,除病魔。
提问:现在社会中面具都运用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家居装饰、表演道具、狂欢节、物品的设计等。现代面具是人们除旧迎新、欢歌劲舞、交流情感不可缺少的装饰。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现代面具图片,加深对现代面具的了解。
2、教师讲解面具的设计制作方法,步骤。
3、学生制作面具
在教师介绍面具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生展开 学生思考:(1)设计什么风格的面具?(粗犷、奔放或细腻。写实或抽象)
(2)运用什么样的色彩表现人物的个性?(色调统一、色彩对比强烈)
(3)采用什么样的制作方法?(平面或立体)
要求:面具造型色彩夸张独特,符合节目的角色。
(三)第三课时 展示、体验、交流
根据上节课制作好的面具向全班同学展示、体验、交流。
1、分别以组为单位,上台表演本组设计好的节目。同时,体验角色的内心情感。为了使节目更生动,可以考虑音乐、旁白、服装、道具等。
2、发给每人一张评价表。每组表演完节目后,给以评价。
3、全班同学的面具贴在黑板上。教师引导同学评价。(从面具及表演两方面评价)教师提出问题:你最喜欢哪组同学设计的面具?为什么?
你最喜欢哪组同学表演的节目?为什么?
4、学生交流体会,赞美他人的优点,欣赏他人的成功。
5、教师总结评价
附:
评价表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第六组 面具 造型30分
色彩30分 节目 创意20分
表演20分
教学反思:
本课程属于设计应用课。在教学设计上更注重学生的体验,由于学生知识、能力不同,在设计面具和表演节目上,教师要尊重学生自主兴趣,情感的表达。节目的选择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展示学生的所思所想,是学生内心世界的一种真情流露。
第二篇:面具设计制作教学设计
《面具设计制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面具设计制作》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美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设计课。
本课的设置,改变了以往课程中只侧重于面具的制作技术,而忽视对美术文化学习的做法,引导学生关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面具的由来、演变和不断变化的过程,了解不同国家、地域、民族对面具的理解,以及出于这种理解对面具产生的不同情感、态度和审美习惯。了解面具的的造型特点、材料特点,面具表现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的常用手法,了解面具与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面具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
面具作为一种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最初对妖魔鬼怪的驱赶、对图腾的崇拜,到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面具寄托着人类丰富的情感。现在面具已不仅仅用于祭祀,而是成为戏剧、舞蹈表演的道具,人们除旧迎新、欢歌劲舞、交流感情时不可缺少的装饰。
本课可以利用当地简便易找、便于制作的材料,设计制作面具。将造型技法运用到面具的制作中去。并且利用学校文化节的主题设计面具,头戴面具进行表演、联欢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创作带来的快乐,通过活动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教学现状 本课学习者为初中一年级学生,欣赏能力不强,对于美术的基础认识略懂,学生的潜力很大,有丰富的想象力,思维发展迅速,有利于学生设计创新。这节课是利用简便易找、便于制作的材料,设计制作面具,将造型技法与色彩技法运用到面具的制作当中。学生可结合表演活动设计面具,并在活动中展示、体验、交流面具。感受创作带来的乐趣。这也是体现了新课标总目标中的观点。教学设计思路
新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本节课我想通过面具的设计制作活动,让学生了解面具的文化,“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并能进行大胆创作,提高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表现能力,使学生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中外各种面具,通过直观感受让学生了解国内外面具的由来与演变,激发学生对面具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探究做面具的方法与材料。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再让学生欣赏不同地域的假面舞、西藏佛教面具和地戏、傩戏面具的图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激发学生大胆设计。接下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构思设计面具,示范制作过程。然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面具,老师巡回指导,最后展示、评价作品,表扬有创意的同学。为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进行面具表演,给他们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面具的演变发展过程,面具的造型特点及表现形式和制作方法。
2、教学思考:在了解面具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合作动手能力。
3、解决问题:通过制作的讲解,使学生能对面具有新的认识,并能用不同的手法和材料制作更有创意的面具。
4、情感态度:在设计和制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体验设计、制作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探索精神,且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面具的由来和演变发展的过程,了解不同国家、地域、民族对面具的不同理解,了解面具的设计特点和造型方法。教学难点:设计出具有新意、艺术效果、独特的面具。课 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面具实物。
学具准备: 有色卡纸、废旧物品(树叶、羽毛、纽扣、布头、毛线、金属片……)橡皮筋、剪刀、胶水、双面胶等。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先用课件播放一段“假面舞会”的视频片段。
师:请同学们说说画面中的人物在做什么,他们有什么特点?
生:在戴着面具跳舞……
师:那你们想不想也戴着面具跳舞呢? 学:想!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把学生带入逼真的课堂情境中,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培养,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二、揭示课题
师:那么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做面具。在做面具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面具的有关知识。
三、引导欣赏
1、欣赏非洲面具(播放课件)
师:同学们看过远古人类的面具吗? 生:见过(或者没见过)
师:那么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非洲当地特色的面具吧。(播放课件)师:刚才同学们看了这些面具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吓人、恐怖、丑陋等
师:我们从哪里看出来这些面具吓人、恐怖呢? 生:造型、外表、色彩等
师:既然这么恐怖,那么原始人为什么还要戴这些恐怖的面具呢? 小 结:原来,在远古时代,人们认为疾病、瘟疫和死亡是厉鬼在人体内兴妖作怪,于是就戴上可怖的面具,跳着激烈的舞蹈,向妖魔鬼怪发起反击,以达到驱鬼逐疫的目的。他们认为的鬼怪的样子是丑陋的、可怖的、凶狠的,于是就将面具制作得比鬼怪更凶残、更狰狞,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威吓阻退鬼怪的作用。
2、欣赏藏戏面具(播放课件)
藏戏面具以其制作精致,造型独特,成为世界面具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藏戏面具多采用毛皮制作,造型突出人物的性格。藏戏面具还特别注意眼神、牙齿的刻画,再加上经常用骷髅做装饰,因而产生摄人心魄的效果。
3、欣赏傩戏面具(播放课件)
傩戏面具这支独具民族特色和传统个性的民俗艺术之花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傩戏面具在造型设计上遵循造型艺术的规律原则,通过对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其单色面具往往给人以狰狞可恐的感觉,而彩色面具则运用不同的色彩表现人物的性格,表现对这个人物的理解。设计意图:用视频、图片的形式,形象直观的向学生展示非洲面具和中国藏戏、傩戏面具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原始艺术的独特魅力,并使学生初步确立保护世界文化多样化的思想。
师:我们刚才欣赏了这么多中外独具特色的面具,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谈谈这些面具的特点是怎样的?色彩是怎样的?
生:造型夸张,色彩以黑白为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古代的人们把面具当作除魔消灾的工具,那么我们现在把面具用来干什么呢?
生:娱乐,装饰,演戏等
4、欣赏现代面具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几个面具请同学们欣赏?
设计意图:向学生展示直观形象的面具,使他们从这些艺术品中得到启发,进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师:请你们也说说自己在电视上和商场里都看到过或者买过哪些面具?你喜欢什么样的面具呢?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回忆身边的面具,开启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对接下来的面具制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5、技法探讨
师:老师刚才的这几个面具同学们都说很有特色,那么我们该如何制作自己比较满意的面具呢?下面就让我们边观察边讨论下列问题:
1、这些面具所用的材料有那些?
2、都运用了哪些制作方法?
3、面具的色彩搭配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自主寻找面具的制作方法,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
四、课堂实践
师:下面就请学生们充分利用手里的材料开始做面具,可以自己一个人做,也可以小组合作,遇到问题可以小组里的同学帮忙,也可以请示老师。面具做好后,我们就举办一场假面舞会,好吗?
设计意图:尽量让学生自主想象,自主发挥,自主探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五、巡回指导(背景音乐)
课堂指导时,老师应及时发现学生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指导原则是不求面面俱到,而是要以点带面,注重问题的典型性,要精讲。
设计意图:背景音乐的加入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并且能很好的营造了课堂艺术氛围。
六、自评互评:
请几个学生戴着制作的面具上台介绍自己面具的特点,并摆一个动作,同时也让其他同学评价他的面具。最后,评出最佳创意奖和最佳表演奖,老师把自己带来的面具奖给学生。
设计意图: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个性。改变以往教师单独的评价方式,建立“自评+他评+师评”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
七、假面舞会(背景音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情景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也使得本课的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八、拓展迁移
1、同学们,你们就是末来的艺术家,一张白纸、几团棉线、一包碎布,乃至一些树皮、木头、席子、泡沫板等废旧物品都是你们手中的材料,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使用你们的双手,一定能制作出满意的面具艺术,创造出美好的末来。(课件再展示几幅运用各种材料制作的面具作品,学生观赏)。(拓展思惟,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制作的途径,保持对美术的持久兴趣。)
2、此外,同学们以后还可以将自己制作的面具挎在教室或居室进行装饰。(学以致用,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教后录
这是在美术新课标实施后的一节实践课,我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采用提示和引导的办法,尽量让学生去自主发挥、自主创造。并通过举办假面舞会的方式,让学生的激情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因此,学生整节课都充满着激情。课后,很多学生也向我表示,很喜欢这样的课。
虽然有收获,但也有以下问题:
1、在学生制作面具的过程中,由于水平的差异,已至于有的面具在造型方面和色彩搭配方面不是很理想。
2、学生课堂活动幅度增加,大大增加了教师管理的难度,要想做到“能放能收”很不容易。学生创作热情调动起来了,但过于高涨,总想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 总想表现自己,这样不利于课堂纪律的控制。时间把握不住,有拖堂现象。
第三篇:面具设计制作说课稿
《面具设计制作》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材第15册第12课的《面具的设计与制作》。我将从以下7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课的设置,改变以往课程中只侧重面具的制作技术,而忽视了对美术文化的学习。这节课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在学会制作面具的过程中,了解不同国家、地域、民族对面具的理解以及面具与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了解面具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
二、学情分析: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学生美术素养较弱,善于发现,充满了探索性、有创新意识;但又具有不确定性、自律能力表现的较弱。所以我们进行了系统的创新力的培养:动手能力的培养;造型能力的培养;构成能力的创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新力培养的成果展示。这是我们的教学资源在学生方面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对面具艺术的欣赏及文化的学习,了解面具的文化内涵。通过制作面具发现 面具的造型、色彩、材质特征
能力目标:在制作面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与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协作能力,又培养互助精神。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艺术感受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能从多元(历史的、文化的)角度认识面具,尊重和保护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品德修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面具制作材料的理解以及对材料的综合理解
难点:让学生设计制作出有个性、艺术效果独特的面具
五、教法、学法的运用:
直观交流法、启发引导法、愉快体验法、创新表演法
体现了“三导教学”的模式:一导主体视觉形象,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二导形式美特点感受,促进学生对形式美感、趣味中心的感受与理解。三导小组判断与评价,促进学生判断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
六、教学用具:
自制面具、卡纸、剪刀、胶水、颜料、毛笔、彩纸、植物叶子、玉米叶、羽毛、芦苇花等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面具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几千年前,原始先民就头戴面具驱鬼降魔,他们相信这些面具会赋予人一种奇特的力量。时到今日,古老的面具艺术正向现代文明走来,走进我们的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研讨面具的设计制作方法,揭开面具神秘的面纱。
二、学习新课 一)、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自学课文,归纳整理知识点。在书中你得到了那些关于面具的信息?
1、面具是什么?
2、面具的表现内容?
3、面具的风格有哪些? 4.、面具的制作方法?
5、面具的表现形式? 二)、拓展学习
(一)、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面具?
(二)、认识了解面具
1、中国面具:
面具又称假面;在民间则称脸壳、脸子或鬼脸。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表明,面具是一种具有特殊表意性质的象征符号。
2、面具的发展
(1)早期的面具一般用于丧葬与驱邪仪式或原始乐舞之中。远古时代,人们遇到天灾时,便认为是鬼怪在兴风作浪,为了把恶魔赶走,他们戴上面目狰狞的面具,并举行隆重庄严的宗教仪式。
(2)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具不断衍变,原有的鬼神崇拜宗教迷信内涵逐渐淡化,逐渐向兼具酬神与娱乐的双重功能转化。
(3)现在面具又被当成纯粹的装饰与艺术品,其艺术性、娱乐性的审美价值日益增强其隐喻与象征的含义愈来愈丰富,形成了独特的“面具文化”。
(三)、欣赏下面影片,想一想面具的作用是什么?
1、西藏传统面具舞表演。
2、威尼斯狂欢节面具。
3、现代鬼步舞。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引导小结。
小结:古代传统面具的作用是降魔除灾,主要用于丧葬、祭祀等活动。而现代面具的作用则以娱乐、装饰、表演为主,是节日、戏剧、舞蹈表演的道具之一。
(四)、猜一猜下列面具哪些是古代传统面具,哪些是现代面具?你喜欢哪种面具? Ppt图片展示,学生欣赏回答。
(五)、想一想这些面具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Ppt图片展示,学生分析回答。
教师归纳:面具所用的材料,在古时候以青铜、玉、陶为主,现代面具多用木头,还有布、瓷、皮、铜、纸、棕、竹、瓢、泥、石膏,甚至塑料和玻璃钢等。三)、方法探究:观察面具的五官和色彩搭配,谈一谈面具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1、Ppt图片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开心喜悦 恐惧凶恶 滑稽幽默 活泼可爱 威武忠诚
2、思考讨论:设计面具应注意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造型 色彩 性格
3、试分析这些面具的表现风格
Ppt图片展示,学生分析回答。
(1)、传统面具的独特表现。
(2)、强调装饰性的艺术风格。
(3)、夸张变形的手法。
(4)、根据具体情况予以独特的创意。
4、想一想:这幅面具是怎么完成的? Ppt图片展示,学生分析回答。剪---五官(性格表现)---装饰
5、做一做:怎样把一个平面面具变为立体面具?
三、布置作业
1.以人物造型为主,大胆创新,设计制作一个有创意的面具。2.运用剪、刻、粘贴、彩绘等方法,制作平面或立体的面具。
3.在面具创作中,大胆综合地运用色彩,并注意效果强烈,色彩搭配合理。
四、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辅导。
辅导要点:
1、造型设计表现。
2、风格装饰
五、展示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作品。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引导。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改进建议。评选最佳造型设计、最佳创意表现、最佳合作小组。
六、结束语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面具艺术的欣赏及文化的学习,了解了面具的文化内涵。通过设计制作面具,发现面具的造型、色彩、材质特征。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不同材质,通过设计制作,用面具去装点我们的生活!
第四篇:面具设计制作 教案
课 题: 面具设计制作 课 时: 1课时
课 型: 单一型
授课对象: 初中二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的设置,改变以往课程中只侧重面具的制作技术,而忽视了对美术文化的学习。这节课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在学会制作面具的过程中,了解不同国家、地域、民族对面具的理解以及面具与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了解面具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对面具艺术的欣赏,了解不同地域、民族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审美习惯。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审美习惯,认识面具的演变、发展过程,了解面具与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文化、民族、宗教等多角度认识面具艺术,从而进一步了解面具的文化内涵。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对面具艺术的欣赏,分析面具的造型、色彩、材质特征,了解面具的设计特点和造型方法,了解面具在表现人物外形特征和性格特征上常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初步学会面具的设计与制作。选用恰当的材料,运用剪、刻、粘贴、彩绘等技法,设计制作平面或立体的面具。在与同学合作完成作业时,锻炼协作能力,培养互助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自编自演面具表演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使学生体验面具带给自己的乐趣,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感受面具独特的艺术魅力。认识现代面具艺术对环境、对气氛所起到的烘托作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自我规划、组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面具的由来和演变发展的过程,了解不同国家、地域、民族对面具的不同理解。
2、了解面具的造型特点及表现形式和方法。
3、了解现代面具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难点:设计出具有新意、艺术效果独特并符合表演角色性格特征的面具。
教学方法:
1.教法: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 2.学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教材(可借助多媒体教学系统,使用电脑课件)学具准备:教材、课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1分钟)
二:引入新课:(5分钟)
要想制作出有艺术品味、独特的面具,首先我们要了解有关面具的文化背景。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精美的礼物,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三:讲授新课:(15分钟)
通过刚才对面具艺术的欣赏,四人一组,讨论一下,并谈谈你们观后的感。(学生争相发表他们观后的感受)
对于面具的文化背景,我们已有了大概的了解,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面具的设计特点与设计风格。再一次出示课件中精美的面具图片,讲解面具的设计特点与设计风格,为学生的创作打下基础。
亲自示范,具体讲解老师给你们示范的是立体面具的制作方法。第一步,先把一张平面的纸剪成脸的形状,当然在剪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大胆创新。这个脸的形状不必拘泥一定的模式,可以剪成圆的、方的,也可以做一些适当的夸张、变形,然后把五官刻好。第二步,就是怎样把平面的脸变成立体的脸,这种方法在以前我们学过的小猴的面孔制作方法中学过,哪一位同学起来说一下?(就是在头顶、下巴等部分刻开,然后稍微挤压一下,再粘贴。)现在这张脸就变成了有凹凸变化的人脸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开始给这张脸添加装饰。同学们可用自带的物品,如毛绒、麻绳等可以做为头发、胡须,而一些羽毛、贝壳、纽扣等可以作为装饰物。请同学们欣赏几件老师以前制作的面具。(师出示自制面具,并简单分析每个面具的装饰特点,这样更有说服力。)
关于面具脸上的色彩,也就是制作面具的最后一步,同学们在彩绘的时候要尽量做到生动、艳丽,能够吸引人的目光。(师示范涂色的过程中,强调一下色彩要饱合、均匀,最好用原色,增加亮丽感。)
确定主题,分组制作。面具的制作过程示范完了,我想同学们对于面具的制作方法已经获得了最直观的了解。那好,现在同学们就四人一组,先讨论选择出你们感兴趣的内容,并确定出主题,然后就用你们自带的物品,进行面具的设计制作。教师评价要点:
(1)是否把自己置身于作品中,把自己当成作品特定时代下的特定面具去体验任务造型意义。
(2)是否能够运用一定的方法
(3)是否能够更为细致地观察人物造型特点、并且阐述自己制作的相应的 四:课堂总结:(4分钟)
画家通过作品想给全世界一个愤怒的信息,作品是对战争暴行的控诉,对人类灾难的同情。因此,画家笔下的所有形象都是超越时空的,并蕴涵着愤懑的抗议声。
五:作业布置:(练习):
1.制作一个自己理想的面具。
面具设计制作(板书设计)
1、面具的内涵
2、面具制作的方法
第五篇:面具设计制作教学反思
《面具设计制作》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面具与学生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从小时候就戴着孙悟空、猪八戒等一些面具嬉戏、玩耍,因此,本课的内容学生极感兴趣。根据新课程的理念面具的制作方法可以多样,可画,可手工粘贴,很
适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点。本节课给我颇多的感受,这堂课将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巧妙地进行整合。比如在初步认识、欣赏各地的面具之前,将其所在地风土人情用图片的形式展示,使学生的了解更直观,更清晰。在介绍面具的来历时用观看影片代替了枯燥呆板的解说。声音、图像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但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面具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要想在一节课的时间里了解各地的面具特色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本课的面具欣赏部分显得有些多而浅,所以一定要改进其方法,使学习由点到面再总结,对学生后面的设计会更有帮助。
面具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沿袭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本节课上的非常轻松,学生配合默契,情绪高涨,尤其后面的表演节目,把课堂气氛推到了高潮,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整堂课的设计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从而轻松愉快的完成了教与学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