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数学第四单元折纸教学设计20091115

时间:2019-05-12 18:18: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年级上数学第四单元折纸教学设计20091115》,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年级上数学第四单元折纸教学设计20091115》。

第一篇:五年级上数学第四单元折纸教学设计20091115

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 第一课时《折纸》教学设计1稿

温江区东大街一小 蒲涛

教学内容:

北师大教材五年级上册第66——67页的内容 教学设想:

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本课时的分数加减法主要是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为了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必要性,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折纸活动来充分地体验和感受。教学目标:

1、能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主动参与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提高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渗透转化、建模等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探索过程。教学准备:课件、圆形纸、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1)口算

抽选两道有代表性的算式让学生口述口算过程(2)通分

问:你是怎样通分的?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问题(1)动手操作。

师:现在,我们手中都有一张正方形纸片,我们来进行一次折纸活动吧!

出示活动要求(小黑板):用手中的正方形纸片: ① 折一折:平均折成你喜欢的份数。② 涂一涂:涂出你喜欢的份数。

③ 说一说: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学生明确要求后,开始折纸、涂色工作,教师巡视。)

师:现在,哪位同学来介绍你的折纸和涂色情况?(6名学生拿着作品到前面介绍,之后把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师在其下方写出相应的分数)

师:大家爱好不同,所以折纸、涂色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我们不能一一汇报,同桌互相说一说吧!(2)发现算式。

师:观察黑板上的三幅作品,如果计算涂色部分合起来是多少,你可以列出哪些算式?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出)1/2+3/4 1/2+1/6 3/4+1/6 1/2+3/4等等(3)揭示探究任务。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根据分数的分母的特点,这些算式可以分为几类?(分两类,一类是分母相同的,一类是分母不同的)师:分母不同的分数可以称它们是什么样的分数?(异分母分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板出课题)2.独立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算法(1)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运算。①尝试计算。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选择其中的一道,(或是规定一道学生试算?)试一试如何计算,开始吧!

师:谁来汇报你是怎么做的?(教师随着学生回答板出算式)

②感悟算法,理解算理。

师:这几名同学汇报了自己的探索过程,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会出现不同的计算过程(或结果)呢?到底谁是正确的?谁是错误的呢? 学生回答、讨论

师:我听了很多同学的不同意见,但现在谁也说服不了谁,那该怎么办呢?能不能观察刚才所折的纸,从折纸的涂色部分中思考、验证哪一种计算方法正确? 学生对照自己的算式,开始观察涂色的两个部分。然后指名回答。师可以适时提出:为什么要先通分呢?

师:看来我们以后评价算法时,不能简单地以“对”或“错”来下结论。现在如果你认为刚才自己的计算哪里不够完美,可以进行修改。学生进行修改。

进行小结:总之,异分母分数相加应注意什么? 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整理。③合作计算。

师:请同桌两个人每人说出一个分数,两个分数的分母为10以内的数,不能相同,组成一道异分母分数加法,然后各自计算出来,最后同桌互相评判对错,听白了吗?开始吧!

④完成书P66“折纸”(1)补充,“试一试”第一题的练习,“练一练”第一题练习并集体评正。

(2)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减法运算。

①师:同学们已经会计算异分母分数相加,那如果是异分母分数相减,你会吗?试一试吧!

生独立完成书P66折纸的(2),师巡视,指导,反馈。师: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指名说 ②即时练习

书P66试一试,集体评正(3)总结算法。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怎样计算?

生: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再加减。(随着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4)看书质疑。

师:现在请大家把书翻开66页,看一看,把课本中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用笔圈划出来。

指名说圈点勾画 师: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课后回味

(1)P67练一练第3题前四道,男生前两道,女生后两道。比赛谁完成的又对又快。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2)两步计算,评价算法。

师:请大家用半分钟时间思考黑板上三个分数相加的算式,应该怎样计算? 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各自完成,开始吧!师:谁能汇报你是怎么做的?(学生前面板书)

师:两种做法都正确吗?有什么不同?生:两种做法都正确。第一种做法是分步计算,分步通分。第二种做法是一次性通分。

师:表现真不错!异分母分数连加的计算,也会被你们迎刃而解,真是太了不起了。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这才是最有效的学习!(3)发散思维,提升认识。

有一块蛋糕,小明第一天吃了这块蛋糕的13,第二天吃了这块蛋糕的14,第三天全部吃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在学生的汇报中出现了1/3+1/

4、1/3-1/

4、1-(1/3+1/4)、1-1/3-1/4等几种列式情况。)师:1-(1/3+1/4)和1-1/3-1/4应该怎样计算呢?大家课后继续探讨。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进行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二篇:五年级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回眸感动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山东省临朐县第一实验小学袁丽 【单元教材解读】

在新课改过程中,我们以主题型语文教材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语文主题丛书等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单元整体备课、教学,积极尝试“主题引领,模块推进”单元教学模式,即预习达标、精读引领、自读提高、拓展阅读和积累练习五个模块的课型及实施策略的有效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以“他们让我感动”为主题编排了二篇精讲课文——《再见了,亲人》、《桥》,两篇略读课文——《金色的鱼钩》、《梦想的力量》及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这四篇课文有散文、有小说,内容生动、人物鲜明,表达了作者丰富美好的情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各具特色。比如,《再见了,亲人》将抒情叙事相互交织,感情真挚强烈;《金色的鱼钩》先倒叙,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楚了鱼钩的来历,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赞美了老班长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革命前辈的怀念之情;《桥》在环境的描写上、语言的使用上(精练、干脆)以及文章的结尾都极具特色,这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强烈的感情。

【教学设计思路】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具备在读中体味、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基于以上对整组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单元教学内容整合为单元预习达标2课时;《桥》精读引领学习为1课时;将《再见了,亲人》与《金色的鱼钩》《梦想的力量》整合为1课时,主题丛书《回眸感动》阅读2课时,积累练习即拓展·回顾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课与习作、综合性学习整合为2课时,共8课时。所有整合内容都紧紧围绕“永远的童年”来进行。

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授课时,我们本着“理解与运用并重”的原则,着重引导学生“体悟思想情感、领悟学习方法、积累运用语言”,围绕这三个方面,上好预习达标课、精读引领课、自读提高课、拓展阅读课、积累练习课。预习达标模块根据本单元阅读内容与要求设计预习卡,学生进行自主预习,然后进行课内达标;精读引领模块“以例悟法”,领悟概括内容的方法和作批注体会思想的方法;自读提高模块“依法自学”,在运用、巩固方法的同时,仿写句子,再把仿写的句子放到课文中,使学生进一步体味作者具有特色的表达方法;拓展阅读模块重在课内外融合,体现大量阅读,使学生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积累练习模块主要以课本的习作与口语交际内容为主,辅以单元的日积月累练习与语文实践活动的展示等。五种课型有机组合,课堂教学快乐高效。【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本单元的32个生字,会写本单元的26个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

3.是要引导学生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4.丰富语言积累,交流和描绘感人的故事。【单元教学流程】

第一模块:主题单元预习达标(2课时)预习内容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桥》《梦想的力量》 教学流程

一、以第四单元导语导入本单元学习

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年代,都有许多令我们感动的人。尽管他们中的有些人,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他们的形象却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今天,让我们走进第四单元,去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

二、自主预习环节

教师根据本单元内容与要求设计预习卡,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如果学生已经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可把预习前置,放在课前,课堂上直接进入达标评价环节。单元预习达标卡 项目

预习内容

自学要求

小组 评价

认 字 词

第14课:战役硝烟情谊噩耗雪中送炭

1.读课文时,在文中标出,准确熟练认读

2.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3.注意划线词语的读音

第15课:颧骨熬夜收敛疙瘩抽噎生锈青稞奄奄一息两鬓斑白

第16课:咆哮狞笑流淌放肆揪出豹子 瞪眼呻吟胸膛搀扶祭奠

第17课:下旬筹齐水泵颠簸一声不吭

读 课 文

读本单元五组内容:《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桥》、《梦想的力量》。

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知 内 容

1.《再见了,亲人》描写了()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离朝回国时()。从文中我明白了()2.《金色的鱼钩》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尽心尽力照顾()。3.《桥》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深夜当洪水袭来时,(),最后()。4.《梦想的力量》写的是一个加拿大年仅6岁的孩子()

根据提示能概括出每篇课文的内容,与同伴交流。

提 问 题

就自己最感兴趣、最想要知道的问题提出来。

三、预习达标环节

1.小组预习达标检查:四人小组内,小组长根据预习卡采用多种形式逐一对字词和课文朗读过关检查并做好记录和评价。课文内容的概括放在课文学习中进行,此环节只作交流不做评价。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使组内每个学生都能做到正确认读生字词、流利读课文。3.小组长汇报小组过关情况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四、教师抽查预习情况

教师抽查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根据抽查情况作出评价。重点指导预习中的字词、朗读的问题。梳理全班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五、教师指导书写较难写的字

本单元左右结构字比较多,教师重点指导“肆”“祭”“奠”三个字,注意指导学生观察所占比例。学生先描红再练写。教师及时评价反馈,并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生字听写过关。第二模块主题单元“1+1”教学 【教学内容】 《桥》、语文主题丛书《父与子》 【教学过程】

一、预习汇报,把握内容

通过第一模块预习达标的学习,同学们对本单元课文内容有了大体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围绕主题“他们让我感动”来学习《桥》和《父与子》这两篇课文,来阅读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

二、以《桥》为例,品读感悟

(一)预习交流,整体感知

1.通过预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预设:黎明当洪水袭来时,老支书冒着生命危险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的事。(板书:突遇山洪、疏导撤离、桥塌殉职、祭奠英灵)(指板书)抓住这几个要素,看一看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种抓住文章的各个要素来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叫要素串联法。像这类叙事性的文章都可以使用。谁再来尝试着说一说?概括能力的提高,一是要掌握方法,再就是不断地练习。2.交流有什么疑问?

归纳预设:课文明明是写老汉的,题目为什么要用桥?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想法?

(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 1.品“桥:

(1)文中出现的桥究竟是一座怎样的桥? 预设: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2)默读1——6自然段,看看当时的情况。选择感受最深的一句做批注。(3)分享交流 2.悟形象(1)人们能顺利逃生,仅仅是因为这座桥吗?是谁在其中起到了最关键性的作用?(板书:老汉)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老汉,他又是怎样指挥村民跨过这座木桥顺利逃生的呢?默读7——23自然段,画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在小组内交流。(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体会 出示:我们看到一个的老汉。(3)全班交流。

预设:第一小组沉着冷静镇定如山 第二小组爱民如子大公无私

(三)聚焦表达,学法总结

同学们,这篇课文是一篇小小说,全文才 513个字,被评选为优秀短篇小说,缓缓紧扣,动人心弦。不仅是老支书的崇高精神感动着我们,还原自于小说的作者富有特色的表达方法。你认为好在哪儿? 预设:

1.开篇以中国画泼墨般的手法,渲染出了肆虐的洪水,惊恐的人群。并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2.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句子,一段,语言极其精炼,表现出紧张的气氛。3.开头悬疑,结尾释疑。巧设悬念,情节跌宕起伏。

三、对比阅读,加深感悟

(一)依据提示,学生自学

谈歌的这篇小小说文章虽是悲剧结局,却给人以悲壮的感觉,给我们以心灵的震撼。课前我们预习的语文主题丛书《父与子》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动呢? 为了使大家更好地学习,请大家依据提示,自学课文。

具体要求

默读,概括内容

运用要素串联法概括课文《父与子》的主要内容。

批注,理解感悟

画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进行批注并在小组内交流。

积累,丰富语言

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段落,读一读。

(二)集体交流,分享感悟 1.课文内容的交流 2.理解感悟的交流 预设交流:环境 语言动作 构思

3.丰富语言的交流

(三)领悟表达,拓展运用 1.对比《桥》和《父与子》,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课堂总结

同学们,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年代,都有许多令我们感动的人。尽管他们中有些人,甚至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他们的形象却清晰地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再见了,亲人》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金色的鱼钩》中的炊事班长,《梦想的力量》中那个年仅六岁的孩子的美好梦想,还有语文主题从中《回眸感动》这本书中那一个个足以让我们感动的事迹和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人们„„感动不只是一节课的激情,一次刹那间心灵的温暖,它需要落实到具体行动。希望在座的每个同学都行动起来,那么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第三模块:主题单元自读提高(1课时)【教学内容】 《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梦想的力量》 【教学过程】

一、明确本课时学习内容,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1.找寻学习的“指南针”——归纳学法 这些人物的事迹真感人,我们要用什么方法学懂呢?请同学们再次浏览单元导读提示,交流平台、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等,找出学习本组课文的学习要求。

2.指名交流归纳

(1)运用要素串联法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2)入情入境地读并批注,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领悟表达方法,模仿说与写

二、学习《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与《梦想的力量》三课

(一)根据学案自学

具体要求

默读 概括内容

1.《再见了,亲人》写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2.《金色的鱼钩》讲了一件什么事? 3.《梦想的力量》中瑞恩的梦想是什么?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批注 理解感悟

1.《再见了,亲人》哪位亲人的事例给你的感受最深,请在旁边进行批注。2.从《金色的鱼钩》中画出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3.《梦想的力量》中瑞恩是个怎样的孩子?请你抓住印象最深的一两处写批注。

积累 丰富语言

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段落,读一读,背一背。

要求:先自己读书,针对关键内容、重点词句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整理自己的主要观点。然后与同伴交流讨论自己的阅读收获。2.集体交流,分享感悟

(1)课文内容的交流,要简练。(2)理解感悟的交流

《再见了,亲人》一课,学生抓住“大娘、小金花、大嫂”来谈都可以。

《金色的鱼钩》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老班长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交流感悟。交流后,让学生理解 “金色额鱼钩真是金色的吗?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梦想的力量》引导学生交流让文中有哪些地方出乎自己的意料?在这些出乎意料之处你想到些什么?

(3)丰富语言的交流 3.小结提升

三、领悟表达,拓展运用 1.对比感受

对比《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梦想的力量》,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课堂总结

回顾学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素串联法能概括课文内容”,还知道了“作批注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第四模块“回眸感动”——拓展阅读与汇报(2课时)

一、主题阅读

第一阶段:自主阅读

1.阅读语文主题丛书《回眸感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准备材料,以备交流。

2.老师与学生根据《回眸感动》这本主题丛书的内容,确定四部分展示内容。第一:知识问答题,检查大家对整本书的阅读情况。第二:评价书中人物。第三:诵读书中美文。第四:表达读书感悟。

3.学生个人选取汇报内容,然后内容相同的组合为一个小组。各小组根据主题策划本组的活动方式,可以采用美文诵读、朗读感悟、图片展示、绘画、讲故事、演讲、唱歌等不同的方式展示所选的主题,分头搜集有关资料,以此表达自己读书的感悟。第二阶段:整理材料

1.以小组为单位把集中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取舍,小组内交流修改后,分工到人,进行活动前的准备。2.确定汇报形式

明确汇报交流的要求,讨论汇报形式,可采用讲故事、美文诵读、知识问答、体验感悟等,共同回顾每种汇报形式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如进行演讲时,要恰当地运用手势、表情以增强表达的效果;朗诵诗歌要注意情感充沛,表达出文章蕴含的情感;讲故事要注意具体、生动,能用语言打动他人;分小组讨论汇报几个注意点:资料共享、选择形式、合理分工、合作排练、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另外,对于听众也要提出一些注意事项,比如,有礼貌,注意力要集中,对别人的发言要有所反应。最后选定小组负责人,根据组内的材料情况和小组同学的特长确定汇报形式,组织组内成员进行分工、排练,出现分歧,由小组长负责协调。3.小组确定汇报主题,小组长根据主题撰写本小组汇报主持词。第一板块:趣味问答 第二板块:走近人物 第三板块:乐伴书声 第四板块:我思我悟 第三阶段:汇报展示

“整本书阅读汇报”展示教学设计 活动内容:

阅读主题丛书《回眸感动》 活动过程:

一、展示导入

师: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为“他们让我感动”,而与之相配套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是《回眸感动》,它让我们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了那令人震撼的情。前一段时间我们在此漫步,驻足欣赏,静静倾听,收获颇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召开一次“回眸感动”主题阅读汇报会,请你把自己的阅读收获和老师同学一起分享。

二、第一板块“趣味问答”汇报展示(第一小组长代表本小组主持知识问答)

三、第二板块“走近人物”汇报展示(由第二小组长主持本小组学生汇报)选取最让自己感动的人物进行汇报展示。

四、第三板块“乐伴书声”汇报展示(由第三小组长主持本小组汇报)1.分组表演:在表演过程中,要有旁白、有场景的描述。2.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或片段进行配乐朗诵 3.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朗诵小高手。

五、第四板块“我思我悟“汇报展示(由第四小组长主持本小组汇报)抓住那些让自己感动的地方或故事进行汇报。

六、展示总结

二、主题实践活动

“他们让我感动”主题实践活动设计 活动过程:

(一)汇报展示方式

每个小组的组长向大家汇报展示搜集资料的方式,并说明这样展示的理由。

(二)展示“他们让我感动”

以组为单位,分别向大家展示“他们让我们感动”所收集的资料。预设:

展示采访照片,逐一讲解; 展示自己做的手抄报; 演一演深受感动的故事; 读读感动的小诗; 谈谈自己的收获 „„

鼓励学生多种展示方式。活动延伸:

1.和父母交流自己所感动的故事:

2.把同学们展示过程中的资料(如:照片、画、小诗、故事等)张贴出来,办一期班级展览。

第五模块:表达让我感动的事——积累练习(2课时)教学内容 “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课与习作、综合活动 教学流程:

一、处处留心皆学问(日积月累、成语故事、口语交际)

(一)自主学习“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懂得其中的内涵,并提示学生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尝试引用。

(二)引导回顾,感悟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

1、本组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不大一样。有的课文把思想感情含在事情的叙述或环境的描写中;有的课文的叙事的基础上,直接抒发感情。

2、小组在读有关课文片断的基础上合作完成表格。课题

语句

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课文是用这样的方式表达感情的?还有那些其它表达感情的方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互动交流,引导具体表达 同学们也一定被真情感动过,心里装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交流。(板书:感动的事)

1.同学们,要把事情的经过想清楚、想具体,然后再想一想应该怎样讲述,才会打动别人。2.学生自由练习说。

3.小组相互说说。说完后互相评议:哪儿说的好,为什么?提醒说的不清楚,自己没听明白的地方,帮助他说清楚。

二、写写练练促提高(习作)

当我们被一幕幕感动着,我们的心灵也正一次次得到洗涤。今天请你选一件令你感动、使你难忘的事把它写下来。

(一)指导审题,明确要求。

1.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想一想,有什么要求?(1)题目中的关键词是什么?(令人感动)题目告诉我们,本次习作是以写什么为主?(写事)有数量的限制吗?(一件)

(2)从题目上,你认为本次习作的重点是什么?(写具体事情中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2.请读书上的习作要求。

(要求: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题目自己定。写完以后,要认真改一改。)

(二)强化指导,开阔思路

1.想一想,自己准备写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2.抽取部分学生交流。

教师点拨:可以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一发展顺序写,也可以采用倒叙的方式,先写最让你感动的那一瞬间,再顺着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因此,在动笔前,我们可以列个提纲: 板书:

一件感人的事 起因:„„ 经过:„„ 结果:„„

3.重点指导写具体:怎样才能把事情写具体,写得打动人心。(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三)学生习作,个别指导。

(四)交流赏析,指导评改。

1.教师根据巡视时的观察,抽取有代表性的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全班同学互评互改。评价要点:

(1)叙述清楚有条理。(2)语句通顺连贯。(3)重点内容是否具体。

2.学生对比自己的习作,认真修改。3.小组互评互改。

(五)将修改好的习作认真誊抄到作文本上。【教后反思】

对于整合后的单元模块教学,要做到“细”“粗”结合,“扶”“放”有度。精读课文就是本单元学习的例子,学习要“细”,方法要“扶”,具体讲就是学习过程要细致,教师指导要到位,课文理解要有深度。落实年级段训练目标的同时,指导学生总结阅读方法,让学生从中学会读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的目的。略读课文是方法运用课,内容理解宜“粗”,在品词赏句方面少用时间,主要做到粗知大意、体悟情感即可。学习方式要“放”,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学中必须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建立小组学习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第三篇:五年级数学折纸教学设计(xiexiebang推荐)

《折纸》教学设计

林西镇寄宿制小学

耿立文

一、教学内容

折纸(第66~67页)及相应的练习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初步渗透转化、建模等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四、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正方形纸片若干,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一)动手操作,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折纸吗?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折纸,看看这里面有什么数学知识?

2.活动要求

师:取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中的一张,折一折,然后在折的一部分上涂上颜色,并在小组内说一说涂颜色的部分是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3.动手操作

学生开始进行折纸、涂色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4.学生交流反馈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折的,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5.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要计算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合起来是多少?

让我们来估一估 指名估算

你可以列出哪些算式?

(学生口述算式,教师分别将学生提出的算式书写在黑板上。)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根据分数的分母特点,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黑板上的算式进行整理。)师:这节课就来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分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算理 1.自主探索

师:现在,请大家选择一道自己喜欢的加法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汇报各自的探索过程。)师:(指着算式 1/2+1/4)刚才大家说了很多自己不同的探索过程,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到底谁对谁错呢?

2.交流讨论

学生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最后,从中找出两种学生认可的方法,出示课件:

师:比较上面两种方法,你最喜欢用那种解法? 生:第2种。

师:谁来说一说这种方法的道理? 3.联系折纸,理解算理。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同学们都认为先通分后相加是正确的,但为什么要这样做?

指名汇报,生可能汇报出:

因为它们所代表的每一份都不同,只有当每份都相同时,才可以直接相加。

每份不同也就是说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所以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才可以直接相加。

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应该先通分,把它们变成同分母的分数,然后再相加减。

师强调: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尝试应用,巩固提高

1、练一练。

第1题,看图填一填。

第2题,估计下列那些算式的结果比较接近1,0,再算出来。估计分数加减法的得数大小比估计整数运算的结果要困难得多,为此,在开展本题练习前,再一次复习用分数表示直观图。

2、试着解决减法问题 1/2-1/4 =?

3、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3/4+5/8与9/10-1/6,再次为学生提供尝试机会。(学生练习后全班反馈交流,并规范书写格式。)

(四)总结评价,回顾反思

师:通过学习你们想对老师和同学们说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折纸——分母不同的分数分数的计算方法

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是不能直接相加的,因为它们所代表的每一份都不同,只有当每份都相同时,才可以直接相加。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才可以直接相加。

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应该先通分,把它们变成同分母的分数,然后再相加减。

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第四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教学设计(凉州区蔡庄小学

李世燕 电话 ***)

一、单元教学内容: 教材第60-103页

(一)分数的意义

1.分数的产;2.分数与意义;3.分数与除法

(二)真分数与假分数

1.真分数;2.假分数;3.带分数;4.假分数化带分数或整数

(三)分数的基本性质

1.分数的基本性质;2.化成分母不同,大小不变的分数

(四)约分

1.最大公因数;2.求最大公因数;3.最简分数;4.约分及其方法

(五)通分

1.最小公倍数;2.求最小公倍数;3.分数比大小;4.通分及其方法

(六)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小数化分数;2.分数化小数

二、单元教学要素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较多,因此,在教学中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也很多。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属于“数与代数”板块中数的认识,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

2.学情分析

(1)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学习的重要基础。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这些知识在后面系统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时都要用到。因此,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是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知识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3.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2)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含义,知道带分数是假分数的一部分,能熟练地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4.教学难点

(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能根据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解答求一个书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2)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学会真分数,假分数及带分数的互化;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根据分数基本性质解决有关问题。5.教学方式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适当加大思维的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为直观。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利用课件演示,让学生根据图示直观地理解“1/4”的含义,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单元“1”的含义,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我还利用幻灯片演示将12块糖平均分成不同的等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是几分之几,是多少块糖。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的基础上,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由实例、图示加以概括,建构概念的意义。例如:比较 1/3与1/2 的大小,有学生回答不一定谁大谁小,要看他们分的那个圆哪个大。教师要及时给予说明,指出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指的都是在相等单位“1”的情况下比较的,因此只要考虑怎样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比如:约分和通分,这两概念学生很容易混淆,因此教学时要提醒学生,不管是约分还是通分都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分数的大小保持不变,约分就是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小,而通分则是把几个异分母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

三、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约分和通分。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6.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单元教学流程:

课时安排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18课时进行教学。1.分数的意义 „„

6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数 „„4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 „„2课时 4.约分和通分 „„ 4课时 5.整理和复习„„

2课时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下p65—66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会用两种方法叙述分数的意义。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合作探索和实践能力。3.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一个分数所表示的两种意义。

教具准备:10个圆形硬纸片、剪刀、4个小盘子、课件。学具准备:圆形硬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1.师:今天老师有几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想与大家分享一下你们愿意吗?

师:老师买了6个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得到多少个?(生口答,师板书。)

师:一个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到多少个呢?(生口答,师板书。)

2.例1:一个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得到多少个呢?(师利用圆形卡片引导生用分数的意义回答,师板书)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已经对“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比较熟悉,因此学生可以列出除法算式来,在不能用整数表示商的情况下,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让学生初步感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观察算式,是不是所用的两个数相除,商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吧!(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例2。

我买了3个饼,本打算平均分给我家三个人,可是临时又来了一位客人,又该如何平均分呢?

(2)出示小组合作交流提示。a如何列式?

b怎么分?有几种分法? c你会叙述你的分法吗? d每人可以分得多少个饼?

(3)小组内交流讨论分法后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

(4)在投影仪上边展示边汇报。(学生汇报分法时,用老师准备的教具:9个圆形硬纸片、剪刀、4个小盘子,教师站在讲台与学生之间,及时引导正确的表达。)

生1:把3个饼摞在一起分,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1份,这1份占这3个饼的1/4,相当于一个蛋糕的3/4,就是3/4个饼。(在3/4个后面板书3个的1/4)

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2:先把2个饼摞在一起,平均分成2份,得4个1/2 个饼,再把1个饼平均分成4份,然后把1/4 个和1/2 个蛋糕拼在一起,就是3/4个蛋糕。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3: 3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先把每个饼都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3个1/4 个饼,就是3/4个饼。(在3/4个后面板书1个的3/4)【设计意图:借助学具分饼的过程,为学生概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提供了足够的操作经验。】

(5)课件演示分饼过程:

师:刚才三个小组为我们展示了三种不同的分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6)通过我们的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我们会用两种方法叙述分数的意义。

2.你能很快列出算式并说出得数吗?(课件出示题目)生很快说出算式和得数,师及时板书。

①把5个蛋糕平均分给7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②把7个蛋糕平均分给9个人,每人又分得多少个呢? 3.观察黑板上的算式,组内交流以下问题。

(1)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2)学生交流讨论。

(3)生汇报。

生1:我发现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师板书:相当于。

(4)师小结:请每个同学看着这些算式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注意除数不能为0。(师板书)

师:我们能不能反过来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什么?

生: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

(5)师:如果用字母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谁可以用字母来表示这种关系。

生:a÷b=a/b b≠0(师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讨论、概况等自主发现规律的过程,彻底地弄清了分数与除法的内在关系,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知识体系,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室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三、新知应用。

1.用两种方法叙述3/4米的意义。

2.(口答)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7÷13=

5/8 =()÷()()÷24=25/()

n÷m=

3.填空。

(1)1米的5/8等于3米的(——)。

(2)把2米的绳子平均分3段,每段占全长的(),每段长()米。4.明辨是非。

(1)一堆苹果分成10份,每份是这堆苹果的1/10。()

(2)把45个作业本平均分给1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45本的 1/15。()

(3)一根木料锯成3段,平均锯一次所用的时间占工作总时间的1/3。()5.拓展练习。

一共有15个桃子,共4千克,要平均分给5只小猴子。

(1)每只小猴分到多少个桃子?

(2)每只小猴分到多少千克桃子?

四、相关链接:你能根据今天分饼的经验,解决下列纠纷吗?

一位商人走在沙漠中,干粮和水都用完了,袋子里只剩下7个金币了。正在他饿的走不动时,后面赶上来两位旅行者,甲有4个饼,乙有3个饼。商人说如果你们俩能帮我走出沙漠,我的7个金币就分给你们。于是他们3个人平均分吃了剩下的饼,终于走出了沙漠。商人履行自己的诺言,分给甲4个金币,分给乙3个金币。可是甲却说这样分不公平,你能帮商人公平的分一分吗?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有什么收获?你是怎么学会这些知识的?心情怎样?(经历课前预习、自己准备学具、小组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展示交流、观察比较、总结归纳等方法学会这些知识的。充分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心情。)

六、布置作业。练习十二1、2、3题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6÷3=2(个)

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分子)/除数(分母)(除数不能为0)

1÷2= 0.5(个)

a÷b= a/b(b不能为0)1÷3= 1/3(个)

3÷4= 3/4(个)

1个的3/4=3个的1/4 5÷7= 5/7(个)7÷9= 7/9(个)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注重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

首先我选择简单的切入点,从解决问题入手,引出两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再次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不断思考。在教学例2时,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再动手操作将3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给学生充分的探究交流时间,在展示汇报时,学生给我了惊喜,我感觉到本次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有效的,他们的分法竟然有4种之多,而课本上只是一幅图展示了一种分法。对本节课的难点,分数的两种表示方法水到渠成的突破了。由此我相信只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学生的潜能一定会很好的彰显出来。最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比较好。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速度;学生在投影上展示时,学生自己准备的学具具纸片太薄,不便于操作;老师对学生还是不够放心,对重点内容在学生探究出来以后,还会再次强调,导致最后的练习时间较仓促。

五、评价、反思和修改:

(1)通过单元综合测试,从卷面上看,多数学生基本掌握本单元知识的方法,如约分、通分等的方法,但准确率不很高,因而失分很多,同时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掌握得不好,出现混淆现象,中下成绩学生没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根据学生的知识弱点,在后面的教学设计中要加强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生知识,并要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教学设计时不宜就方法论方法,而应凸显得出方法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操作方法背后的算理。这样就能依靠理解掌握方法,而不是依赖记忆学会操作。

第五篇: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第四单元最小公倍数(一)教学设计

课题:最小公倍数

(一)【教学内容】:教材第68、69 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七的第1、2 题。【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教具、学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观察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前面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时,我们研究了用正方形地砖铺地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个用长方形墙砖铺成正方形的实际问题,出示例1。(二)探究新知

1、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

提问:用长4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8厘米或12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

【设计意图】从具体的操作入手,引导学生具体感知公倍数的含义。学生独立活动后指名在实物展示台上铺一铺。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1)用长4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12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

(2)铺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呢?每条边都能正好铺满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让多媒体课件闪现边长为8厘米、12厘米 „ „ 的正方形。

【设计意图】既能为学生的抽象思考提供必要的帮助,又有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数学知识的活动。

2、想像延伸。

提问: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用多媒体出示:

引导: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15厘米的正方形,说明什么?为什么?

【设计意图】为提高感知效果,让学生用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片(长3 dm,宽2 dm),代替地砖,在课桌上拼一拼,或者在纸上画一画,由于数据较小,拼摆或画图都比较方便,学生只要拼出或画出最小的正方形就可以了。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数学知识活动。(3)、揭示概念。

讲述: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其中,6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说明: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同样可以用省略号表示。还可以怎么表示2和3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呢?

2、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1)自主探索。

提问:6和8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 ①依次分别写出6和8的公倍数,再找一找。

提问:你是怎样找到6和9的公倍数的?又是怎样确定6和8的最小公倍数的?

②先找出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找出8的倍数。③ 先找出8的倍数,再从8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引导:②和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一种方法简捷些?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在比较中,学会择优。

(2)、明确6和8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24,指出:24就是6和8的最小公倍数。

(3)、用集合图表示。

指导学生填集合图后,引导:12是6和9的公倍数吗?为什么?27呢?哪几个数是6和9的公倍数?

【设计意图】进一步启迪思维,在此基础上,揭示最小公倍数的含义,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概念,感受数学方法的严谨性。

(三)方法应用,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

如果这些学生的总人数在40人以内,可能是多少人?

细细体会班长说的话,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全班交流想法,要求总人数就是求4和6的公倍数。

引导学生介绍用“大数翻倍法”等,简化步骤,不断改进方法。注意学生用省略号表示不同的可能性。

师:如果这些学生的总人数在40以内,那么他们最多有几人?我们所求出的“36人”是4和6的最大公倍数吗?为什么?为什么不用学习求最大公倍数呢?(因为每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因此,两个数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设计意图】通过“做一做”,进一步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的理解。进一步理解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感受其中的联系与区别。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本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并通过解决铺长方形地砖的问题,了解了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

(五)课堂检测

1、教材69页做一做

2、动脑筋:

73路汽车3分钟发一次车,96路汽车5分钟发一次车。73路和96路汽车同时出发后,再过多少时间会同时发车?

下载五年级上数学第四单元折纸教学设计20091115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年级上数学第四单元折纸教学设计2009111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下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笔算乘法(进位)练习课》教学设计 单位:唐王镇第二小学 姓名:韩培培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7)课时《笔算乘法(进位)练习课》。......

    二下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分桃子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一) 教材简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从小猴分桃子的故事情景入手,安排了第一个“分一分”的活动,在分......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第一课:比的意义 学习内容:教材第48、49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课标要求: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 学习目标: 1.借助主题图,能准确的说出比的含义。 2.通过自学交流,会读、写......

    五年级上学期数学第四单元教学反思范文合集

    通过第四单元的测试,发现计算情况不理想,同时也发现中下等学生的试卷中也反映出了不少问题。1、计算问题出现部分学生的计算情况虽不是很糟,但解方程的正确率也不是很高!反思教......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纸》教学设计

    折纸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折纸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引导学生利用学生自主折纸得到的算式 ,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习作“生活的启示”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拓展思路,选取一件给自己以启发的事情,按 要求写出一个给自己启发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一是如......

    五年级音乐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五篇模版]

    第4课 可爱的家 教学目标: 1、本课五首中外反映"家"为题材的作品,其音乐的风格、题材、体裁,均各有特点,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2、从改编《牧场上的家》......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文教学设计习作要求: 1、引导学生回忆“生活”这本无字书,从一件小事、一句名言、一幅漫画出发,交流生活中获得的启示。 2、从本单元的课文入手,选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