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经典课《孟子》教案(龚琴6-9 )(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18:37: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级经典课《孟子》教案(龚琴6-9 )》,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经典课《孟子》教案(龚琴6-9 )》。

第一篇:四年级经典课《孟子》教案(龚琴6-9 )

《孟子•梁惠王(下)》第6~9章

执笔者:龚琴

《孟子•梁惠王(下)》第6章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畅地读诵经文,读音、断句正确,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比较有感情地朗诵经文。

2、学生在反复读诵的基础上,能流利地背诵经文,达到熟读成诵。

3、学生了解经文大意及相关文史知识,由古及今,感受孟子“仁爱”之王道,结合到生活之中去体会、感受。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愉悦地读诵,并能有兴趣地背诵。

2、学生体味到孟子所推之“仁爱”。

教学准备:

1、《孟子·梁惠王》朗读录音。

2、《孟子·梁惠王》译文。

3、静心音乐。

课时安排:2—3课时

教学过程及方法:

一、导入

1、收心

根据上课之时班级的情况作简短评论,使学生收心,进入学习状态

2、音乐静心

音乐选择:古琴曲、琵琶曲、京胡曲

二、复习

复习《孟子·梁惠王下》第1~5章。

1、学生齐诵

2、请几个学生角色扮演对话诵读,读完请学生评价

三、新授

1、揭示新课:板书课题《孟子·梁惠王下》第6章;

2、学生听课文音频,感受新课;

3、范读

第一遍,教师慢读课文,学生拿笔将生字、多音字圈出并标音;

第二遍,第一遍,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仔细聆听,体会经典韵味。

4、扫除读诵障碍 字音:

餒(něi)比(bì): 字词义:

比:及,至,等到

反:同“返”

已:撤职 句读:

王/顧左右/而言他

成语:

顾左右而言他

5、教师带读

第一遍,教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第二遍,教师轻声带读,学生大声跟读。第三遍,师生齐读,老师大声,学生小声。第四遍,师生齐读,老师小声,学生大声。

四、巩固

1、熟读

以各种形式(接龙、分组、分男女、分角色、领读、对读等)反复读诵,强调“百遍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间可穿插放松的小游戏,增加趣味。

3、教师讲解经文大意。

五、激进

1、回顾学习的内容,归纳重点,讲清难点(容易读错记混的地方)。

2、表扬读诵认真,听讲专心,勤于思考的学生,对趣背巧记的同学予以称赞,有时间请他(她)介绍方法,互助共赢。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何齐宣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为何对齐宣王提这些问题,这说明了什么,如果你是齐宣王,你的体会是什么?

译文参考:

孟子对齐宣王说:“如果大王您有一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出游楚国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和他绝交!”孟子说:“如果您的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那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撤他的职!”孟子又说:“如果一个国家的治理得很糟糕,那又该怎么办呢?”齐宣王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一边去了。

《孟子•梁惠王(下)》第7章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畅地读诵经文,读音、断句正确,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比较有感情地朗诵经文。

2、学生在反复读诵的基础上,能流利地背诵经文,达到熟读成诵。

3、学生了解经文大意及相关文史知识,由古及今,感受孟子“仁爱”之王道,结合到生活之中去体会、感受。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愉悦地读诵,并能有兴趣地背诵。

2、学生体味到孟子所推之“仁爱”。

教学准备:

1、《孟子·梁惠王》朗读录音。

2、《孟子·梁惠王》译文。

3、静心音乐。

课时安排:2—3课时

教学过程及方法:

一、导入

1、收心

根据上课之时班级的情况作简短评论,使学生收心,进入学习状态

2、音乐静心

音乐选择:古琴曲、琵琶曲、京胡曲

二、复习

复习《孟子·梁惠王下》第6章

1、学生齐诵

2、请几个学生角色扮演对话诵读,读完请学生评价

三、新授

1、揭示新课:板书课题《孟子·梁惠王下》第7章;

2、学生听课文音频,感受新课;

3、范读

第一遍,教师慢读课文,学生拿笔将生字、多音字圈出并标音;

第二遍,第一遍,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仔细聆听,体会经典韵味。

4、扫除读诵障碍 字音:

疑难字:踰(yú)

字词义:

亡:离开,去位,去职

故国:指历史悠久的国家

乔木:高大的树木

世臣:世代建立功勋的大臣

进:进用

5、教师带读

第一遍,教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第二遍,教师轻声带读,学生大声跟读。第三遍,师生齐读,老师大声,学生小声。第四遍,师生齐读,老师小声,学生大声。

四、巩固

1、熟读

以各种形式(接龙、分组、分男女、分角色、领读、对读等)反复读诵,强调“百遍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间可穿插放松的小游戏,增加趣味。

2、教师讲解经文大意。

五、激进

1、回顾学习的内容,归纳重点,讲清难点(容易读错记混的地方)。

2、表扬读诵认真,听讲专心,勤于思考的学生,对趣背巧记的同学予以称赞,有时间请他(她)介绍方法,互助共赢。

3、与学生讨论孟子的话,怎样判断贤才,怎样的人才可以做父母官,你从孟子的话里学到了什么?

译文参考:

孟子拜见齐宣王,说:“我们平时所说历史悠久的国家,并不是指那个国家有高大的树木,而是指有世代建立功勋的大臣。可大王您现在却没有亲信的大臣了,过去所任用的一些人,现在也不知到哪里去了。”齐宣王说:“我应该怎样去识别那些真正缺乏才能的人而不用他呢?孟子回答说:“国君选择贤才,在不得已的时候,甚至会把原本地位低的提拔到地位高的人之上,把原本关系疏远的提拔到关系亲近的人之上,这能够不谨慎吗?因此,左右亲信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是真正的贤才,再任用他。左右亲信都说某人不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不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不好,然后去考查他,发现他真不好,再罢免他。左右亲信都说某人该杀,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该杀,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该杀,然后去考查他,发现他真该杀,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人杀的他。这样做,才可以做老百姓的父母官。”

《孟子•梁惠王(下)》第8章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畅地读诵经文,读音、断句正确,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比较有感情地朗诵经文。

2、学生在反复读诵的基础上,能流利地背诵经文,达到熟读成诵。

3、学生了解经文大意及相关文史知识,由古及今,感受孟子“仁爱”之王道,结合到生活之中去体会、感受。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愉悦地读诵,并能有兴趣地背诵。

2、学生体味到孟子所推之“仁爱”。

教学准备:

1、《孟子·梁惠王》朗读录音。

2、《孟子·梁惠王》译文。

3、静心音乐。

课时安排:2—3课时

教学过程及方法:

一、导入

1、收心

根据上课之时班级的情况作简短评论,使学生收心,进入学习状态

2、音乐静心

音乐选择:古琴曲、琵琶曲、京胡曲

二、复习

复习《孟子·梁惠王下》第7章

1、学生齐诵

2、请几个学生角色扮演对话诵读,读完请学生评价

三、新授

1、揭示新课:板书课题《孟子·梁惠王下》第8章;

2、学生听课文音频,感受新课;

3、范读

第一遍,教师慢读课文,学生拿笔将生字、多音字圈出并标音;

第二遍,第一遍,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仔细聆听,体会经典韵味。

4、扫除读诵障碍 字音:

疑难字:紂(zhòu)弒(shì)字词义:

放:流放

伐:讨伐

汤放桀: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暴虐无道。传说商汤灭夏后,把桀流放到南巢(据传在今安徽省巢县一带)。

武王伐纣:纣,商朝最后一个君主,昏乱残暴。周武王起兵讨伐,灭掉商朝,纣自焚而死。

5、教师带读

第一遍,教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第二遍,教师轻声带读,学生大声跟读。第三遍,师生齐读,老师大声,学生小声。第四遍,师生齐读,老师小声,学生大声。

四、巩固

1、熟读

以各种形式(接龙、分组、分男女、分角色、领读、对读等)反复读诵,强调“百遍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间可穿插放松的小游戏,增加趣味。

2、教师讲解经文大意。

五、激进

1、回顾学习的内容,归纳重点,讲清难点(容易读错记混的地方)。

2、表扬读诵认真,听讲专心,勤于思考的学生,对趣背巧记的同学予以称赞,有时间请他(她)介绍方法,互助共赢。

3、与学生讨论孟子如何理解君主和独夫的区别,从孟子的话里,你学到了什么。讲解君主的责任与义务。

译文参考:

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孟子回答道:“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臣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说:“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残、贼这样的人叫独夫。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

《孟子•梁惠王(下)》第9章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畅地读诵经文,读音、断句正确,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比较有感情地朗诵经文。

2、学生在反复读诵的基础上,能流利地背诵经文,达到熟读成诵。

3、学生了解经文大意及相关文史知识,由古及今,感受孟子“仁爱”之王道,结合到生活之中去体会、感受。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愉悦地读诵,并能有兴趣地背诵。

2、学生体味到孟子所推之“仁爱”。

教学准备:

1、《孟子·梁惠王》朗读录音。

2、《孟子·梁惠王》译文。

3、静心音乐。

课时安排:2—3课时 教学过程及方法:

四、导入

4、收心

根据上课之时班级的情况作简短评论,使学生收心,进入学习状态

5、音乐静心

音乐选择:古琴曲、琵琶曲、京胡曲

五、复习

复习《孟子·梁惠王上》第8章。

4、学生齐诵

5、请几个学生角色扮演对话诵读,读完请学生评价

六、新授

1、揭示新课:板书课题《孟子·梁惠王下》第9章;

2、学生听课文音频,感受新课;

3、范读

第一遍,教师慢读课文,学生拿笔将生字、多音字圈出并标音;

第二遍,第一遍,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仔细聆听,体会经典韵味。

4、扫除读诵障碍 字音:

疑难字:斵(zhuó)鎰(yì)字词义:

工师:管理各种工匠的官员

璞玉:未雕琢加工过的玉

镒: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句读:

今有/璞玉於此,雖萬鎰,必使玉人彫?琢之。至於/治國家,則曰“故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以异於/教玉人彫?琢哉!

5、教师带读

第一遍,教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第二遍,教师轻声带读,学生大声跟读。第三遍,师生齐读,老师大声,学生小声。第四遍,师生齐读,老师小声,学生大声。

四、巩固

1、熟读

以各种形式(接龙、分组、分男女、分角色、领读、对读等)反复读诵,强调“百遍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间可穿插放松的小游戏,增加趣味。

6、教师讲解经文大意。

五、激进

1、回顾学习的内容,归纳重点,讲清难点(容易读错记混的地方)。

2、表扬读诵认真,听讲专心,勤于思考的学生,对趣背巧记的同学予以称赞,有时间请他(她)介绍方法,互助共赢。

3、引导学生讨论孟子的这段话,你从中听出了什么意思,你对这段话如何理解?

译文参考:

孟子谒见齐宣王,说:“建造大房子,就一定要叫工师去寻找大木料。工师找到了大木料,大王就高兴,认为工师是称职的。木匠砍削木料,把木料砍小了,大王就发怒,认为木匠是不称职的。一个人从小学到了一种本领,长大了想运用它,大王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样行吗?设想现在有块璞玉在这里,虽然价值万金,也必定要叫玉人来雕琢加工。至于治理国家,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么,这和非要玉匠(按您的办法)去雕琢玉石不可,有什么不同呢?”

第二篇:四年级经典课《孟子》教案 2

《孟子•梁惠王(上)》第5章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畅地读诵《孟子•梁惠王(上)》第5章,正确把握读音、断句,读诵流畅,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比较有感情地朗诵经文,体味经典的魅力。

2、学生在反复读诵的基础上,能流利地背诵经文。

3、学生初步了解经文大意,感受孟子所主张的“仁者无敌”、“仁政”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愉悦地读诵,并能有兴趣地背诵。

2、了解孟子所主张的“仁政”的意义。

教学准备:

1、《孟子·梁惠王》朗读录音.2、《孟子·梁惠王》译文。

3、静心音乐。

课时安排:2-3课时

教学过程及方法:

一、知止而后有定(导入)

1、静心:呼吸训练。

2、师生问好,谈话: 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爱”思想。

3、复习《论语·宪问第十四》节选: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4、短评,过渡。

二、学而时习之(新授)

1、复习《孟子·梁惠王上》第3、4章。

2、揭示新课:板书课题《孟子•梁惠王(上)》第5章

3、自读

学生自读,明辨字词读音,初步断句。

4、范读

第一遍,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仔细聆听,体会经典韵味。

第二遍,可播放读诵录音,学生边听边把重点的字(多音字、难读难认字)圈出来(注音),教师巡回指导。

5、扫除读诵障碍 字音:

① 多音字:丧、王、省、薄、长、夫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wàng)、省(shěng)刑罚、薄(bó)税敛、事其长(zhǎng)上

②疑难字:洒、耕耨、溺、挞 ③ 字词: ① 洒:洗雪耻辱 ② 仁者无敌

6、读诵

(1)读诵第一小节:梁惠王曰„„如之何则可? 趣味讲述:“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重点:梁惠王的耻辱在吃了“败仗”,要报仇雪恨。

朗读:第二句重点突出方位词:东败于„„西丧地于„„南辱于„„ 读诵方式:小组竞赛读、齐读等,突出梁惠王的心理和语气。(2)读诵第二小节:

比较朗读:王施仁政于民„„(彼施暴政于民)彼„„ 断句参考: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入/„„,出/„„,可使制梃/以挞„„

„„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重点:仁者无敌

朗读重点:四字短语,孝悌忠信、坚甲利兵、事其父兄、事其长上、养其父母、兄弟妻子、往而征之、陷溺其民„„

7、学生朗读

随机静心调整状态。

三、择善而固执(巩固)

1、熟读

以各种形式(接龙、分组、分男女、分角色、领读、对读等)反复读诵,强调“百遍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间可穿插放松的小游戏,增加趣味。

2、展示

3、突破疑难,讲述: 孟子的“仁政”思想,民为上,爱民,养民,不违时夺民。

四、尽善尽美(激进)

1、回顾学习内容,归纳重点。

2、表扬读诵认真,听讲专心,勤于思考的学生,对趣背巧记的同学予以称赞,有时间请他(她)介绍方法,互助共赢。

3、背诵展示,学生熟读成诵。

译文参考:

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传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地方;南边被楚国欺侮,吃了败仗。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恨雪耻,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

课后反思:

《孟子•梁惠王(上)》第6章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畅地读诵《孟子•梁惠王(上)》第6章,正确把握读音、断句,读诵流畅,熟读成诵。

2、学生初步了解经文大意,感受孟子“仁政”思想中“养民”的重要意义。

3、复习《孟子•梁惠王(上)》第4、5章。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愉悦地读诵,并能有兴趣地背诵。

2、了解孟子所主张的“仁政”中“养民”的意义。

教学准备:

1、《孟子·梁惠王》朗读录音.2、《孟子·梁惠王》译文。

3、静心音乐。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及方法:

一、知止而后定(导入)

1、静心训练:(1)呼吸(2)听音乐

2、谈话、点评

班级同学之中,哪些同学受人尊重?为什么?

有的人受人拥戴,有的人被人唾弃。关键在乎民心,民心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

二、温故而知新(复习)

1、齐读复习《孟子•梁惠王(上)》第4章。点名抽查读诵情况。

2、齐读复习《孟子•梁惠王(上)》第5章。小组读诵。

三、学而时习之(新授)

1、范读全文

教师范读,学生认真聆听,标注疑难字词。

2、学生自读,读音正确。字词疑难:

(1)多音字:语(yù)、恶(wū)

(2)疑难字:嗜(shì)杀、浡(bó)然、沛(pèi)然、槁(gǎo)

3、学生通读,语句通顺。

断句参考:望之/„„就之/„„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4、自由读诵。

四、择善而固执(巩固)

1、熟读展示

以各种形式(接龙、分组、分男女、分角色、领读、对读等)反复读诵,强调“百遍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间可穿插放松的小游戏,增加趣味。

2、突破疑难,趣味讲述:

(1)孟子眼中的梁惠王其人形象:非君子也。复习:《论语子张第十九》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白话解:子夏说:「君子的容貌,从外表看起来好象有三种变化,起初远远望见他,觉得很庄重,接近之后又觉得很温和,等到听他说话之后,又觉得他义正辞严,一丝苟且也没有。」

(2)孟子“仁政”思想中“养民”的重要意义。

孟子用比喻阐述主张:顺应民心,让民心温暖,民心自然归顺之。朗读重点: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浡然兴之、天下之民、引领而望 形象描述:引领而望(学生模仿情状)

3、朗读,略带感情。

五、尽善尽美(激进)

1、优美朗读。

2、熟读成诵。

译文参考:

孟子谒见了梁襄王,退出来后,对人说:“在远处看,他不像个国君,走到跟前也看不出他的威严。他突然发问道:„天下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道:„天下统一了就会安定。‟(他问:)„谁能使天下统一?‟我答道:„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使天下统一。‟(他又问:)„谁会归顺服从他呢?‟我回答道:„天下的人没有不归顺服从的。大王了解禾苗生长的情况吗?七八月间遇到天旱,禾苗就枯蔫了。(假如这时候)天上忽然涌起乌云,降下大雨来,那么禾苗就又能蓬勃旺盛地生长起来了。果真这样,谁又能阻止它生长呢?当今天下的国君没有不好杀人的。如果有不好杀人的,天下的老百姓必然都会伸长了脖子期望着他了。果真这么做了,老百姓归顺他,就跟水往低处奔流一样,浩浩荡荡,谁又能阻挡得住呢?‟”

课后反思:

第三篇:四年级经典课《孟子》教案 4

《孟子•梁惠王(上)》第7章

(二)执笔者:黄能武

读诵课 学习内容:《孟子·梁惠王上》第7章④⑤⑥ 课时安排:6—8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畅地读诵经文,句读清晰,多音字、疑难字读音准确,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而能有感情地朗诵经文,体味经典的魅力。

2、学生在反复读诵的基础上,能流利地背诵经文,达到熟读成诵。

3、学生了解经文大意及相关文史知识,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愉悦地读诵,并能有兴趣地背诵。

2、学生在反复读诵中,感悟到经典的力量。

教学准备

1、《孟子》读诵课本

2、《孟子·梁惠王(上)》第7章朗读录音

3、《孟子·梁惠王(上)》第7章》参考译文

4、《古代汉语字典》

5、静心音乐

6、涉及到的故事及相关文史知识等

教学过程

一、知止而后有定(导入)方式选择:

1、听音乐静息(古典或现代轻音乐)

推荐:五行音乐:古琴曲《胡笳十八拍》(肝木)、《梅花三弄》(肾水);琵琶曲《十面埋伏》(脾土)、《阳春白雪》(肺金)《紫竹调》(心火)。现代轻音乐可选择班得瑞的音乐。

2、吐故纳新呼吸法(道家养生之法、瑜伽呼吸法)

(1)胸式呼吸

做法:盘腿坐,脊背挺直,双手置于肋骨处,两鼻孔慢慢吸气,同时双手感觉肋骨向外扩张并向上提升,体会肋骨下移并向内并拢。(2)完全呼吸

做法:盘腿坐正,一手放在腹部,一手放在肋骨处,缓缓地吸气,感觉腹部慢慢鼓起,先让空气充满肺的下半部,再让空气充满肺的上半部,现在空气充满了肺部的每一个角落,你已经吸气吸到双肺的最大容量,再缓缓地呼气,先放松胸上部,再放松胸下部和腹部,最后收缩腹肌,把气完全呼净。

(3)单鼻孔清理经络呼吸

做法:盘腿坐正,左手扶膝,右手中指,食指抵眉心,大拇指和无名指分别放在鼻子两侧,大拇指按紧右鼻孔,只用左鼻孔深长地,缓慢地进行5次瑜伽完全呼吸,此时应当闭上眼睛,仔细体会在身体里的运行,均匀,轻柔地吐纳气息,做完后,大拇指松开,无名指按紧左鼻孔,用右鼻孔缓缓地进行5次瑜伽完全呼吸。反复做5-10个回合。

3、随机点评

教师就突发事件做机会教育,简短评议,收束学生的身心。

二、温故而知新(复习)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齐诵第一遍,慢读,要求读得生动而有感情。

2、齐诵第二遍,快读,要求读得清晰而流畅。

3、个诵第三遍,请一个组或男生、女生或

一、两个学生朗读。老师或学生简单评价,从正音、断句、流畅和感情等方面评说。

三、学而时习之(新授)

《孟子·梁惠王上》第7章④⑤⑥(3—4课时)

1、板书课题

2、告诉学生学习内容

3、范读

第一遍,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仔细聆听,体会经典韵味。

第二遍,可播放读诵录音,学生边听边把重点的字(多音字、疑难字)圈出来(注音),教师巡回指导。

4、扫除读诵障碍 字音: ① 挟(xiã)、语(yù)人、王(wáng)之不王(wàng)② 度(duó)、构(gòu)、为(wâi)、便嬖(pián bì)③ 莅(lì)字词义: ① 刑:通“型”,示范。寡妻:指嫡妻。② 权:权衡。危士臣:使将士们陷于危险。

③ 殆有甚:恐怕更严重。邹:当时的一个小国,在今山东省邹县东南。楚:当时的大国。

盖:通“盍”,“何不”的合音字,为什么不。句读: ①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②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③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成语解释:(可以课堂上简单讲解,也可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词典)① 挟山超海:山:泰山;海:北海。比喻做绝对办不到的事。

③ 缘木求鱼: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寡不敌众:寡:少。敌:抵挡。人少的抵挡不住人多的。形容在战争中敌对双方的(人员)势力悬殊太大(孤军奋战不可以力敌)。

5、跟读

第一遍,教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第二遍,教师轻声带读,学生大声跟读。第三遍,师生齐读,老师大声,学生小声。第四遍,师生齐读,老师小声,学生大声。

6、熟读

以各种形式(接龙、分组、分男女、分角色、领读、对读等)反复读诵,强调“百遍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间可穿插放松的小游戏,增加趣味。

四、择善而固执(巩固)

《孟子·梁惠王上》第7章④⑤⑥(3—4课时)

1、用“一二一”的方式读诵四遍

第一遍,慢读;中间两遍,快读;最后一遍,慢读。

一张一弛,增加趣味,加强记忆。

2、简单讲解经文大意,提高学习兴趣,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译文参考:

(七)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宣王问:“不去做和不能做的表现形式,凭什么去区别呢?”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跳越北海,对人说:„我不能办到。‟这是真的不能。给年长的人弯腰行礼,对人说:„我不能办到。‟这就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没有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不属于挟着泰山跳越北海一类;大王没有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这是属于为长者弯腰行礼一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孟子又说:)“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抚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抚别人的孩子。(这样)天下就可以在掌心中随意转动(要统一它就很容易了)。《诗经》上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给兄弟好影响,凭这治家和安邦。‟是说要把这样的用心推广到各个方面罢了。所以,如果广施恩德就足以安抚天下,不施恩德,连妻子儿女也安稳不住。古代的贤明君主之所以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善于将他们所做的推广开去罢了。现在(大王的)恩德已施行了禽兽身上,而功德却体现不到百姓身上,偏偏是什么原因呢?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大王请认真地考虑考虑吧!难道大王要兴师动众,使将士们身陷危险,同别的国家结下怨仇,然后心里才痛快吗?”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宣王说:“不,对此我有什么痛快的呢?我想借此来实现我最大的心愿。”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而闻与?” 孟子问:“大王的最大心愿可以说给我听听吗?”王笑而不言。宣王笑而不答。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孟子问:“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口腹享受吗?轻软温暖的衣服不够身体穿着吗?艳丽的色彩不够眼睛观赏吗?美妙的音乐不够耳朵聆听吗?左右的侍从不够使唤吗?这些,大王的臣下都足以供给,大王难道是为了这些吗?”曰:“否,吾不为是也。” 宣王说:“不,我不为这些。”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孟子说:“那么,大王的最大心愿可以知道了,就是想扩张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拜,君临中原、安抚四周的民族。(不过,)凭您的做法去追求实现您的心愿,真好比是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王曰:“若是其甚与?” 宣王说:“像这么严重吗?”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孟子说:“只怕比这还严重呢!上树捉鱼,虽然捉不到鱼,不会有后患。按您的做法去实现您的心愿,费尽心力去做了,到头来必定有灾祸。”曰:“可得闻与?” 宣王问:“(道理)能说给我听听吗?”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孟子说:“邹国跟楚国打仗,大王认为谁会获胜?”曰:“楚人胜。” 宣王说:“楚国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亦反其本矣⑧。

孟子说:“是这样,小的一方本来不可以同大的一方敌对,人少的本来不可以同人多的敌对,势力弱的本来不可以同势力强的敌对。天下千里见方的地方有九块,齐国的土地截长补短凑集在一起,占有其中的一块。靠这一块地方去征服其他八块地方,这同邹国跟楚国打仗有什么两样呢?(大王)何不回到(行仁政)这根本上来呢? [注释] ⑦以上三句出自《诗经•大雅•思齐》。刑:同“型”,示范。寡妻:嫡妻,正妻。家邦:大夫的封邑,诸侯的封国。⑧盍(hé):何不。

3、重点诵读经文中的以下经句,思考问题和表演读诵。

①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思考:通过孟子的举例,请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不能者,什么是不为者?还可以举出什么例子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反复读诵,注意语调,可以让学生试着翻译成白话文。

②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可以请学生在读熟的基础上,表演读(加上肢体语言来读诵),注意语气。

③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思考:齐宣王的最大心愿是什么?所作所为又是什么?为什么孟子说他这样是缘木求鱼?想想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缘木求鱼呀,试着举例说明。

4、试着全班齐背,鼓励个人表演背诵。

五、尽善尽美(激进)

1、回顾学习的内容,归纳重点(孟子与齐宣王对话,主要讲的是不为不能与推恩、求欲之为、缘木求鱼),讲清难点(容易读错记混的地方)。

2、表扬读诵认真,听讲专心,勤于思考的学生,对趣背巧记的同学予以称赞,有时间请他(她)介绍方法,互助共赢。

课后反思:

第四篇:四年级经典课《孟子》教案 3

《孟子•梁惠王(上)》第7章

(一)执笔者:黄能武

读诵课 学习内容:《孟子·梁惠王上》第7章①②③ 课时安排:6—8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畅地读诵经文,句读清晰,多音字、疑难字读音准确,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而能有感情地朗诵经文,体味经典的魅力。

2、学生在反复读诵的基础上,能流利地背诵经文,达到熟读成诵。

3、学生了解经文大意及相关文史知识,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愉悦地读诵,并能有兴趣地背诵。

2、学生在反复读诵中,感悟到经典的力量。

教学准备

1、《孟子》读诵课本

2、《孟子·梁惠王(上)》第7章朗读录音

3、《孟子·梁惠王(上)》第7章》参考译文

4、《古代汉语字典》

5、静心音乐

6、涉及到的故事及相关文史知识等

教学过程

一、知止而后有定(导入)方式选择:

1、听音乐静息(古典或现代轻音乐)

推荐:五行音乐:古琴曲《胡笳十八拍》(肝木)、《梅花三弄》(肾水);琵琶曲《十面埋伏》(脾土)、《阳春白雪》(肺金)《紫竹调》(心火)。现代轻音乐可选择班得瑞的音乐。

2、吐故纳新呼吸法(道家养生之法、瑜伽呼吸法)

(1)胸式呼吸

做法:盘腿坐,脊背挺直,双手置于肋骨处,两鼻孔慢慢吸气,同时双手感觉肋骨向外扩张并向上提升,体会肋骨下移并向内并拢。(2)完全呼吸

做法:盘腿坐正,一手放在腹部,一手放在肋骨处,缓缓地吸气,感觉腹部慢慢鼓起,先让空气充满肺的下半部,再让空气充满肺的上半部,现在空气充满了肺部的每一个角落,你已经吸气吸到双肺的最大容量,再缓缓地呼气,先放松胸上部,再放松胸下部和腹部,最后收缩腹肌,把气完全呼净。

(3)单鼻孔清理经络呼吸

做法:盘腿坐正,左手扶膝,右手中指,食指抵眉心,大拇指和无名指分别放在鼻子两侧,大拇指按紧右鼻孔,只用左鼻孔深长地,缓慢地进行5次瑜伽完全呼吸,此时应当闭上眼睛,仔细体会在身体里的运行,均匀,轻柔地吐纳气息,做完后,大拇指松开,无名指按紧左鼻孔,用右鼻孔缓缓地进行5次瑜伽完全呼吸。反复做5-10个回合。

3、随机点评

教师就突发事件做机会教育,简短评议,收束学生的身心。

二、温故而知新(复习)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齐诵第一遍,慢读,要求读得生动而有感情。

2、齐诵第二遍,快读,要求读得清晰而流畅。

3、个诵第三遍,请一个组或男生、女生或

一、两个学生朗读。老师或学生简单评价,从正音、断句、流畅和感情等方面评说。

三、学而时习之(新授)

《孟子·梁惠王上》第7章①②③(3—4课时)

1、板书课题

2、告诉学生学习内容

3、范读

第一遍,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仔细聆听,体会经典韵味。

第二遍,可播放读诵录音,学生边听边把重点的字(多音字、疑难字)圈出来(注音),教师巡回指导。

4、扫除读诵障碍 字音: ① 龁(hè)、衅(xìn)、觳觫(hú sù)② 褊(biǎn)、庖(páo)③ 忖(cǔn)字词义:

① 无以:不得已。以:通“已”。衅钟: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新钟铸成后,杀牲取血,涂在钟的缝隙处。觳觫:因害怕而发抖。② 爱:吝惜,舍不得。隐:哀痛,可怜。③ 舆薪:一车柴草。句读:

①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③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成语解释:(可以课堂上简单讲解,也可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词典)② 君子远庖厨:说的是一种不忍杀生的心理状态。

③ 明察秋毫: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5、跟读

第一遍,教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第二遍,教师轻声带读,学生大声跟读。第三遍,师生齐读,老师大声,学生小声。第四遍,师生齐读,老师小声,学生大声。

6、熟读

以各种形式(接龙、分组、分男女、分角色、领读、对读等)反复读诵,强调“百遍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间可穿插放松的小游戏,增加趣味。

四、择善而固执(巩固)

《孟子·梁惠王上》第7章①②③(3—4课时)

1、用“一二一”的方式读诵四遍

第一遍,慢读;中间两遍,快读;最后一遍,慢读。

一张一弛,增加趣味,加强记忆。

2、简单讲解经文大意,提高学习兴趣,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译文参考:

(七)齐宣王问曰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②?”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称霸诸侯)的事情,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孟子回答道:“孔子的门徒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事情的,因此后世没有传下来,我也就没有听说过。一定要我讲的话,那就谈谈用仁德统一天下的道理好吗?”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宣王问:“仁德怎样就可以统一天下呢?”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回答道:“爱抚百姓而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阻挡得住他。”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宣王问:“像我这样的国君可以做到爱抚百姓吗?”曰:“可。”

孟子说:“可以。”曰:“何由知吾可也?” 宣王问:“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③。‟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④,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孟子说:“我在胡龁那里听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大王坐在堂上,有个人牵着牛从堂下经过,大王见了,问:„把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要用它祭钟。‟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惊惧哆嗦的样子,像这么毫无罪过就被拉去杀掉。‟(那人)问:„那么就不要祭钟了吗?‟大王说:„怎么可以不要呢?用羊替代它!‟不知是否有这件事?”曰:“有之。” 宣王说:“有这回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孟子说:“凭这样的心肠就足以统一天下啦!(用羊代牛祭钟)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出于吝啬,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忍心啊。”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宣王说:“是这样,确实有这样议论的百姓。齐国虽然狭小,我怎么吝惜一条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惊惧哆嗦的样子,毫无罪过就被拉去杀掉,所以才用羊去替代它的。”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孟子说:“大王不要责怪百姓以为您吝啬。用小羊换下大牛,他们哪能理解您的做法?(因为)大王如果可怜牲畜无辜被杀,那么牛和羊有什么区别呢?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宣王笑着说:“这倒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我并非吝惜钱财而以羊换牛啊。也难怪百姓要说我吝啬了。”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说:“没什么关系,这正是仁德的表现方式呢,(因为当时您只)看到了牛而没有看到羊啊。君子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蹦欢跳的,就不忍心看见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悲鸣,就不忍心再吃它们的肉。正因为这样,君子要把厨房安在离自己较远的地方。”王说曰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⑥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宣王高兴地说:“《诗》中说:„别人想什么,我能猜得出。‟正像说的老先生啊。我做了这件事,反过来推求为什么这么做,自己心里也闹不明白。先生这番话,使我心里有点开窍了。这样的心理之所以符合王道,又是为什么呢?”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孟子说:“假如有个人向大王禀告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曰:“否。” 宣王说:“不会。”“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说:)“如今(大王的)恩惠足以施行到禽兽身上了,而功德却体现不到百姓身上,偏偏是什么原因呢?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注释] ①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王田辟疆,前319年—前301年在位。②齐桓、晋文: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姜小白,前685年—前643年在位,春秋时第一个霸主。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姬重耳,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③衅钟:古代一种祭祀仪式。新钟铸成后,杀牲取血,涂在钟的缝隙处。④觳觫(hú sù):因恐惧而发抖的样子。⑤说:同“悦”。⑥以上两句出自《诗经•小雅•巧言》。

3、重点诵读经文中的以下经句,思考问题和表演读诵。

①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思考:齐宣王为什么问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孟子为什么回答说不知道?

学生回答前,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这三位君王,引出《论语·宪问第十四》里孔子对齐桓公和晋文公的评价,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学生回答完后,可以简单讲讲霸道和王道的区别。

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表演这一段,先让学生分男女生扮演胡龁和齐宣王对读,然后请个别学生表演,特别是体会觳觫,想想动物被宰杀前是多么的可怜,我们少吃一点肉,既是护生又是环保。

②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思考:君子的不忍之心,还可以在哪些方面体现?

③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在玩味第一段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那么,再读第二段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翻译了,同时在黑体字上重读,读出感情。

4、试着全班齐背,鼓励个人表演背诵。

五、尽善尽美(激进)

1、回顾学习的内容,归纳重点(孟子与齐宣王对话,主要讲的是王天下),讲清难点(容易读错记混的地方)。

2、表扬读诵认真,听讲专心,勤于思考的学生,对趣背巧记的同学予以称赞,有时间请他(她)介绍方法,互助共赢。

课后反思:

第五篇:龚升琴家访小结

家访所感所得

五山中心学校 龚升琴

现如今,对于孩子的教育,家庭和学校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在这学期我县开展了教师访万家活动,要求教师通过家访更深入的了解学生与家长的想法意见,并通过与家长的沟通,能刚好的教育学生。通过与家长、孩子面对面的交流,我的感受颇深。以下是我的家访所得。

一、家访中取得的收获

在这次家访中,我和班主任肖老师尽力与家长交流;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家庭状况、学习环境、学生的个性、在家的表现;了解到家长的希望、要求以及教育方法等,并做好详细的记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解决家庭教育方面的一些困惑。这就增强了家长的责任感和信任度,使家长也主动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中来,更有信心的和学校携手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二、家访中存在的问题

1、五山现在孩子的家长在外打工、做生意的普遍较多,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导致有些家长无法参与到我们的家访活动中来,我们教师也无法得到部分孩子具体的信息反馈。

2、正因为家长的在外忙碌,所以许多孩子日常生活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来照料,老人大多都比较溺爱孩子,使得孩子都有任性、霸道、脾气大等等性格问题。

3、部分家长在关注孩子的学习的同时,却忽视了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导致孩子不完成作业就看电视、不会做家务、不会整理自己的东西、书写姿势不正确等等长期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不良习惯,使老师在日后的矫正过程比较困难。

三、家访中家长的建议

1、兴趣班多开设些课程(如:绘画、书法、乐器、舞蹈、···),兴趣班的教师能够专业些。

2、能更严格的教育学生,老师能关心到每个学生。

3、学生在校的生活得以提高。

在家访时,通过与家长的交谈,我深深体会到家长的期盼,深感责任重大,对今后的工作丝毫不敢有懈怠之心。家访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方式,作为教师的我,会本着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奉献自己的爱心,努力做到关心每一位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

下载四年级经典课《孟子》教案(龚琴6-9 )(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经典课《孟子》教案(龚琴6-9 )(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琴课须知

    琴课须知1.暑期琴课时间为7月28日——8月15日,周一至周五上课,共计15节; 2.下半年课程从9月6日开始,周末上课,每周一课/两课; 3.琴课收费标准:120元/节课,40分钟/节课,暑期课程费用一......

    龚尤琴教学设计与反思文档

    西师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29课 《三袋麦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渝北农业园区实验小学:龚尤琴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小猪、小牛、小猴三个动物的美好品格。 2.能......

    《孟子》教案(精选五篇)

    《孟子》教案 教学目的: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教学重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

    《孟子二章》教案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重点 1.本篇的实词和“之”、“而”、“以”等虚词,句意。 2.论证结构(总——分——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

    《孟子二章》教案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

    《论语》《孟子》教案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专题三:仁者爱人 课题:《仁者爱人》 教学目的: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理解人的价值,掌握“仁......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www.5y kj.co m 《孟子二章》 教学目的 一、学习两篇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二、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