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秋情教案1

时间:2019-05-12 18:05: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秋意秋情教案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秋意秋情教案1》。

第一篇:秋意秋情教案1

秋意·秋情

一、复习目标

1、复习学过的描写秋天的词语、古诗和好句,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回顾,积累描写秋天的词语、句子、诗句,并把积累的语言运用到实践中去。

3、让学生感受秋天景色的美好以及人们独特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重难点

重点:积累描写秋天的好词佳句及诗句,并把积累的语言运用到实践中去。(包括写话练习)难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学生心中的秋天,赞美秋天,培养写作能力,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复习课时:1课时 复习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走进秋天的大门,一幅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就会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随着美妙的音乐去欣赏五彩缤纷的秋天!1.(课件出示)欣赏秋天

2.谈感受:秋天多美啊!在老师的眼里,秋天是碧云天,黄叶地。秋天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天是稻浪滚滚,硕果累累。那么在你的心目中它又是什么呢?(学生说一句话)过渡:(课件)是啊,秋天是一首首诗,秋天是一丝丝雨,秋天是一场场音乐会,秋天也是小朋友放飞的一只只风筝。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以秋天为主题的第三单元课文。去感受这浓浓的秋意(板书),去体验这独特的秋情。(板书)。二.积累词句

听说我们小朋友来找秋天,词语宝宝迫不及待地跑出来了,我们打打招呼吧!

紫红 淡黄 雪白 火红

香香的 甜甜的 酸酸的 脆脆的刷刷 沙沙 萧萧 口瞿口瞿

奔跑 抖动 寻找 千呼万唤

1.读词语,你发现了什么?(色彩——看到的 气味——闻到的 声音——听到的 活动——亲身经历的)

小结:是的,本组课文从从看到的色彩,闻到的气味,听到的声音以及经历的活动等多角度去描写秋天。让我们回顾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读一读。

2.积累好句

(1)学生读课文找句子读.(2)指名读

(3)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句子,咱们四小组来比赛读读,好吗?一小组一句。

出示课文相关句子

(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

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小结:这些句子写得多美啊,作者把秋天写得有声有色,把秋天写活了.。

(5)学生展示课外积累的描写秋天的好句。

小结:其实,不管是写一句话,一段话,还是一篇文章,要想把它写美,是有秘诀的,你们想得到这个秘诀吗?可是,要想得到秘诀,需要闯关四关,你敢挑战吗?

三.星级挑战 一星级:

按课文内容填空:做风筝时,孩子们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放风筝时,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线断以后,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找风筝时,我们都哭了,个个垂头丧气。

交流小结:秋天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也带来了忧伤。

二星级:黄黄的()红红的()雪白的()香香的()甜甜的()酸酸的()选一个词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反馈、评价 三星级: 古诗句填空

1、秋天是那么的美丽,难怪古代诗人看到这么美丽的秋景,写下了不少有名的诗句,让我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描写秋天的古诗有哪些? 《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你们还记得这些诗吗?老师要考考你们。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1)指名说(2)男女生连读

4、创设情境填古诗:诗句娃娃跑进一段话中,你还会填吗?

深秋时节,我独自一人来到公园,走在湖边的小路上,一池的荷叶已经枯萎,花坛里的菊花欣然怒放,不禁让我起苏轼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远处,火红的枫叶漫山遍野,怪不得诗人杜牧会情不自禁停了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的景色那么美,但身处他乡的我却倍感孤独,让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馈、交流

3、孩子们,在古诗的长河里,除了我们学过的这几首,还有很多描写秋天的古诗,你知道还有哪些?

《秋夕》、《登高》、《秋思》、《枫桥夜泊》、《山居秋暝》、《望洞庭》、《风》 四星级:仿写

听听,听听,秋的声音,秋的声音, 大树抖抖手臂,____________,“刷刷”,_____________, 是黄叶道别的话音。______________。

小结:闯关成功,原来秘诀就藏在这段话里,我们来找找吧!

三、关注表达

1.出示《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想一想这段话围绕哪句话写的,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这么多这么美得景物作者是怎么写的?

(作者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的特点写活了。)板书:(1)总分结构(2)分类有序(3)运用修辞 四.运用 出示秋景图 指导写法: 3.仿写

秋天是丰收的时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是辽阔的音乐厅。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孩子们,这堂课我们从多角度走进秋天。欣赏了秋天的美景,闻到了秋天的气息,聆听了秋天的旋律,感受到了秋天的情趣!

第二篇:秋意渐浓情更浓随笔

二0一六年九月五日,随着一昼夜习习淅淅的秋风秋雨的侵袭,使得大都市的成都,彷佛一夜之间秋意也渐浓了。秋雨飘飘,天气凉凉,还略显箫瑟刺骨,让路上的行人们,也都披装上了色彩各异浅薄不勻的秋装。

上午十时许,虽然,雨尽管仍未停止,但也未能阻挡住人们的愉悦心情和轻盈的脚步。石柱在蓉的部分老同志冯华良、陈甲兰、杨文型、周兴智、冉涵、周继水、谭祥金、黄啟裕、王松吉、陈世垓、叶扁舟、崔吉凡、傅中秋、陈光泽、秦天寒、郭仕梅、瘳宏云等,却尽情地欢聚在该市的文化公园支矶茶馆。

此次聚会,旨在为感谢已为老同志们热心服务多年的,皆因年岁渐大且身体欠安康,不便再担任团体职务而“退”下来的,原副会长周兴智,秘书长冉涵,理事叶扁舟。由石柱离退休在蓉人员联谊会,在此特意举办的一次聚会聚歺。

聚会聚歺活动,在会长谭奇勇同志的主持下,老同志们个个热情洋溢,谈笑风生,畅言感怀,推盏把杯,充分肯定和褒扬了她们那种悲悯慈爱的情怀,牺牲自我,舍已为公,真心实意地服务于社团和社会公益事业的精神。而周兴智等三位老同志,也深情地表达了对团体的谢意,和 全体石柱在蓉老同志们的热忱关爱和无尽的期望。

虽然,时令已进入了浅秋,秋意也已渐浓。但那种传递了中华民族仁爱的大美大德的精神,和相互珍惜关爱的真挚情感,却尤为感人肺腑。虽然时间已渐远去,但却始终让人难以忘怀,昔日她们那热情真诚服务于大家的点点滴滴,和满脸春天般地笑容,以及健行的身影,也似乎历历在目。这种友好友爱的情怀和高尚的风范精神,犹如满园已绽开的黄灿灿亮金金的丹桂一样,尤显高贵靓丽,芬芳四溢,飘香怡人,使人陶醉。

由此, 也让此次聚会聚歺活动,与众不同,别开生面。不仅自始至终充满了情意浓浓,欢歌笑语,而且也显得格外地情真意切,情谊绵长!

第三篇:《秋游去》教案1

《秋游去》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回忆、感受秋天外出游玩的美好,培养亲近大自然的情感;通过了解出行安全常识,培养学生树立守秩序、爱护环境等基本的文明意识。

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等基本的文明行为。

知识与技能:了解出行的安全常识;通过学习选择适合自己外出游玩的物品,引导学生感悟到做事情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应盲从、攀比。

过程与方法:学习并初步具备选择秋游物品的能力,在集体外出活动时具备初步的自护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秋天外出游玩的美好,培养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出行安全常识,培养学生遵守秩序、爱护环境等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引导学生研讨所需要的课件。学生准备:调查周围秋游的好去处。

课时安排

1课时。

完成话题“秋游去哪里”“集体出游要注意什么”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活动一 :难忘的秋游 1.[播放视频:秋游去](1)提问: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秋天的美丽。以往秋天的时候你们有没有跟随家人或朋友外出游玩(秋游)、欣赏过秋天大自然的美景呢?(请学生举手示意)

(2)提问:你和谁到哪儿游玩,看到了秋天什么样的景色呢?

(教师注意引导追问:和谁去的?看到了什么?你当时有什么感受?为什么?)(3)小结:通过同学们的介绍,老师好像也看到了美丽的秋天,满山的红叶、金灿灿的稻谷、红彤彤的高粱„„秋天真是丰收的季节、美丽的季节。如果能在秋天的时候和家人、朋友到大自然当中去看看秋天的景色,那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2.提问:同学们在一年级时,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秋游活动吗?(引导学生回忆:在秋游的时候都看到什么了吗?在秋游的时候你印象最深的活动是什么?)

(板书:秋游去哪里)

3.小结:秋游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登山、远足、采摘、垂钓„„在秋天,我们要更多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设计意图:感受秋天大自然的美好。】 活动二: 秋游要注意什么

1.过渡:秋游不仅让我们欣赏了秋天的美景,还能够在一起快乐地游戏,真是一项有趣的活动呀!你们知道吗,秋游活动中还有很多学问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秋游里的学问吧!

(1)提问:同学们认为,秋游时要注意些什么呢?(2)[播放课件:秋游要注意什么] 学生模拟秋游并交流研讨,知道要根据秋游时间的长短、所去的地点和当地的天气情况,合理地选择所带物品。

2.小结:不管是在学校的秋游活动中,还是和家人一起去秋游,注意安全都是最重要的,安全了我们才能够尽情游玩。

【设计意图:了解秋游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活动三: 闯关游戏 开展闯关的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全班分成若干组,每组选择把守一道“关”,围绕本道关口的内容,小组同学讨论问题的答案,教师做补充。

(1)秋游出发前要检查什么?

答案包括:检查相关的物品是不是带齐;穿的鞋适合不适合玩;穿的衣服与当日的天气是不是合适等。

(板书:物品准备恰当)

(2)大家一起游玩时,怎样做到互相关心和帮助?

答案包括:爬山时,帮助有困难的同伴;行走时,大家互相提醒,防止走丢;同伴缺水,主动帮助等。

(3)怎样保护旅游点的环境?

答案包括:不随便摘树叶和花朵;不乱扔垃圾;不踏庄稼。(板书:爱护环境)

(4)秋游完,回家路上应注意什么?

答案包括:不在路上追跑打闹;看相关路口标志不迷路等。(板书:安全出游)每个小组推荐3至4名同学闯关,其他同学把守本组负责的关口。闯关的同学走到第一道关口,回答问题,守关的同学做裁判,全部答对进入第二关,没能答全时,该组这名同学被罚下,其他成员继续依次闯关。

最后,哪组闯关同学能全部过关、安全回家,则获得“小小旅行家”奖。(被罚下的同学,可以在其他组同学没能答全时,补充正确答案,再加入闯关。)【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安全秋游、文明秋游的认识。】 板书设计

准备物品恰当 爱护环境 安全出游

秋游去哪里

第四篇:《故都的秋》教案1(本站推荐)

《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教学重点:

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及题解

“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很值得品味。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二、作者及时代背景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郁达夫选集》等。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云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本文写于1934年8月。

1933年至1936年,作者受白色恐怖的威胁,从上海迁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恬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他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学习这篇课文,“要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正确地认识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的秋”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感情。

文旨:

文章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洗练、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秋色的特有的美,勾勒了故都之秋的清、静又带有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虑、冷落的情怀。

三、课文结构

(指导学生作疏理全文结构的训练)

先依据练习的框架,作自读。然后逐层提示如下: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起(第1、2自然段)

1、写故都秋之感。清、静、悲凉令人向往。

2、写江南秋之感。秋味不浓不让人满足。

第二部分:分写(第3—12自然段)

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

槐树落蕊而知秋 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

记叙 秋蝉残鸣而报秋 议论

秋雨淋人人知秋 故都之秋,有它的特别之处。

枣树秋色之奇观

第三部分:总括(第13、14自然段)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故都之秋,我减少寿命也要留住。

四、组织学生讨论几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多次写到南国之秋呢?

明确: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2、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

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3、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

4、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明确:

秋色是这样的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5、文章是怎样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的?举例说明。

明确:

第三自然段,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对自然风物稍加点染,把它自然地再现出来,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了画背景;地面上,爬着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天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显得疏密得体,浓淡相宜。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浓茶,举头望碧空,俯身看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这里静中有动,绘声绘色,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之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完全溶合在画面之中。但是,画面上笼上了一层作家内心的主观感情色彩。“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牵牛药的蓝朵”,而且认为牵牛花是“蓝色或白色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可见作家内心的孤独、冷静与淡淡的悲凉。画面中底色都是青蓝灰白等“冷色”,“驯鸽的飞声”反衬出秋晨的寂静。由此可见,这段文字能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情”与“景”达到完善的交融与统一。

6、文中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等等,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无声。

五、鉴赏要点

1、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作者身处在社会环境,使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罩着池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文章不写富有“暖色”和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园;而写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但是,“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却了它固有的特征。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那枣子树,多么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了廖廖数语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的卓越的艺术才华,它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光和反射。

2、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课文不用生僻的词汇,不用拗口的句式,但由于作者的精心的锤练,认真琢磨,细腻清新的叙写里,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了优美的画面,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琅琅上口。如文中两段对槐树和秋雨后描写: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 这两段文字象轻轻飘浮的白云,又像呆咚作响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在娓娓的叙述之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这是有动有,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3、运用渲染、衬托的手法

课文写故都的秋,紧扣“清”“静”“悲凉”,是通过选择的不同景物,以不同的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刻画的。比如写北国槐树娜 一段,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句,给人以清静悠闲的感觉。“潜意识水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这些都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在描写某个事物的时候,用另外的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烘托,使它更鲜明更突出地显现出来。文中写到的“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人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

[板书]

感受:清 静 悲凉

对北国之秋的

1、总起 向往:饱尝、秋味

江南之秋 看不饱、尝不透、玩不足

(对比、衬托)

①清晨院中所见的景象

②槐树的落蕊 绘秋:清、静 抒发了赞美、眷念

记叙 ③秋蝉的残声 悲凉 故都自然风物的真

④秋雨话秋凉 情,流露出深远的

2、分写 ⑤秋树的奇景 忧思和孤独感

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 深

议论 总是一样地能引起深沉、↓

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 化 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3、总括(呼应、对比)

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呼应)

2.《故都的秋》的写作背景

1933年到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游山玩水的隐逸生活。这期间,作者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作者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1.细品课文,找出文章的文眼是哪句话?

2.作者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色,有人写秋形,他写的是什么? 3.学生朗读前两段,然后思考:这两段写什么?是用什么手法来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文章前两段,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4。学生默读课文3—11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象?

明确:作者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

5.学生集体朗读最后两段,教师提问:这两段写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两段主要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导入:引用古语“女伤春,士悲秋”和毛泽东、杜甫、马致远的诗句说明中国文人有悲秋情结。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心里的情感有别,“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一、整体感知:

1、齐读首段,抓文眼句——通过学生比较阅读把握句子的重音位置在该在“特别”,所以故都秋的主要特点是“特别的清、静、悲凉”,而非“清、静、悲凉”。

2、选一学生读2、13段,总结南国秋的主要特点

二、局部研读(3—11)

1、同学们,文中具体描写北国之秋的段落是哪些?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①注意观其色、闻其声,品其味。

②从声音、色彩描写看,你认为哪幅图最出色。

3、故都秋景图: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3、从声色描写角度出发赏景 ⑴秋雨话凉图(6-10):

①找出文中作者评价北国秋雨整体特点的句子: 北国秋雨“奇、有味、更象样”在何处? ③ “话凉”

④想象整个画面,体会作者在画面中传达出的情绪。⑵、小院清晨图:

①作者认为牵牛花的颜色“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 ②冷色调给人什么样的感觉?(联系生活感受,体会色彩所蕴含的感情)

三、延伸联想

同学们可选取书中五幅画里的景物,也可联想故都的秋天里别的景物,抓住其特征,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续句。看谁找得新!看谁找得多!看谁说得快!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 它在破陋的小屋里 它在浓浓的香茶里 它在„„ 它在„„

四、深入探讨

1、在与南国秋的比较中,侧重表现北国的秋程度深。作者详写平常之景而不是风景名胜,意在说明北国的秋范围广,这正是故都秋的特别之处!

2、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你们能体会到郁达夫此时的心境吗?

3、那郁达夫为什么这么“寂寞、孤独、忧伤”啊?

4、总结“情景交融”在本文的体现。

从这些描写看,这故都的秋景已融入了郁达夫先生的生活,融入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的生命,我们一起来品读文章最后一段!要读出那浓浓的秋味、读出绵绵的愁思、读出那深深的眷恋!

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答:的确,作者所写的秋景的“清、静、悲凉”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教师总结时,可出示本课投影胶片之二: ⑴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⑵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 ⑶作家人个气质的抑郁善感; ⑷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⑴此题旨在让学生把握散文情和景的关系,这是本课教学难点。

⑵分析时可与导语中的《前门情思大碗茶》作比较,体现课堂线索。北京的名胜古迹有很多,但词作者只选取前门、蛐蛐、冰糖葫芦、窝头咸菜、杏仁豆腐、大碗茶来写,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故都风情画,很好地表达了海外游子的故都情思。

第五篇:《故都的秋》1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康保民 教学目标:

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学会从景物描写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以情选景;体会作者在景物的细致描写中融入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的融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欣赏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在进入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前,让我们先来看一幅画,这是我根据大家学过的一篇课文中描写的景象画的,请你根据画面的内容把这篇课文背出来好吗?(画面上是《天净沙秋思》描绘的场景)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感情的?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作者又通过对秋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深情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用笔划出来,查字典解决。不理解的句子,用笔划出来,等到分析的时候交流解决。

2.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句子或段落,然后朗读给大家听,并说出自己喜爱的理由。

3.挑出一个学生选出课文的3段内容,然后大家共同朗读。

三、再读课文,分析课文的景色之美,品味情感之纯

1.在你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认为作者都是描写了秋天的哪些风景呢?请用最简练的语言把他们说出来。

秋天:秋院、秋槐(花)、秋蝉(虫)、秋雨、秋果

2.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作者笔下的秋槐有什么特点呢?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铺得满地,脚踏上去,没有声音,连气味都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细柔软的触觉。

3.作者都是从哪些角度对这些落蕊进行了描写呢?

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写触觉感受。

4.他看到、踩到这样的落蕊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你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细腻、清闲、落寞。

正因为这里寂静无人,作者独自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因为难得的悠闲而欣喜,也可能因为无事可做而又寂寞吧。

提示背景:1896年12月7日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2年夏考入之江大学预科,不及半载因参加**被校方开除。翌年进入杭州蕙兰中学,因绝望于教会学校的奴化教育遂回家闭门苦读。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发起成立了创造社。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对当时文坛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7月发表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1930年作为发起人在上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同年3月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其中游记尤为出色。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1935年发表《出奔》,描写尖锐的阶级斗争。1938年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

郁达夫的文学活动贯穿了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的几个重要革命时期,从最初表现青年的苦闷开始,逐渐扩大到反映劳动人民的不幸,以至描写革命风暴的到来。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个跟随时代一道前进的作家。他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部分精神面貌。在艺术上,则侧重于表现自我,带有较浓重的主观色彩,既有表现对旧社会的抗争与愤激的直抒胸臆,也有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悒郁感伤的心灵倾诉,形成感情意味浓厚的浪漫主义倾向。

5.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那份落寞和景物衔接在一起的呢?请你结合文字谈谈自己的理解。

提示:作者首先心中充满了情感,而景物只是作者情感抒发的一个载体,他在描写景物的时候,就让景物带上了自己的情感特色。比如把对落蕊静态的描写,正是作者内心平静的写照,正是他感到秋天气息,让自己的内心向外宣泄的一个窗口。

6.你能按照刚才分析秋槐的这些步骤,分析一下其他几种景物吗以及作者抒发的情感吗?请大家对照课文思考五分钟,然后来回答这个问题。

过程(略)四、三读课文,分析课文的表现手法及作者对秋的总体情感

1.作者对北方秋天的总体感觉是什么?他描写的那几种景物能体现这一特点吗?试举例说明。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如秋雨,“忽而来一阵凉风,便系列索罗的下起雨来了”这体现了雨的“清”“静”;人们说“一层秋雨一层凉”体现了秋的“悲凉”。

2.南方秋天的特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南方秋天的特点呢?

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淡,只能感觉到一点清凉。

突出北方秋天的特色,也暗含着作这对北方秋天的喜爱之情。

3.那么你能各用一个字来形容作者心中南方、北方秋的特点吗?

淡、烈

4.现在请大家阅读文章第十段,然后回答,“故都的秋”在作者的心目中引发的是一种喜悦,还是一种悲伤呢?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任意回答,不必拘于一种。

五、迁移训练

在对景物的描写中,有时往往一字着色,一字着情。如我们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下面请你从下面所给的字中选出一个你认为最恰当的,填到括号内,说说这样选择的理由。1.选词填空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叶树,灯下白头人。(《喜外弟卢纶见寄》司空曙)绿红黄残

提示:黄。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流露了作者的心境,并且符合对偶。

六、作业

从课文中选择两句你认为非常美的句子,然后仿造它的格式写出两句自己对秋天感受的句子。

(河北省魏县第一中学)2007-10-09 人教网

下载秋意秋情教案1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秋意秋情教案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年秋家访教案1

    家访教案 赵琛 家访目的 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工作,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综合教育网络,形成强大教育合力;进一步强化学校、教师服务意识,改进工......

    课题1 乡 音 乡 情 教案

    课题1 乡 音 乡 情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起源于家乡的民间艺术及起特点。 2、了解民间艺术与家乡人的性格、思想情感及劳动生活情况的关系。 3、深化对民间艺术的认同感。......

    学情分析1

    第一单元学情分析 学生对祖国的风景名胜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在此方面接受的信息比较多,课外书会接触一些、听别人介绍也会了解一些,还有电视电影中也能看见一些,还有不少学生去......

    九九重阳情1

    依依敬老爱九九重阳情 2011年看庄中学“重阳节慰问敬老院”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关爱老人 温暖社会 二、活动时间:2011年10月5日上午 三、活动地点:看庄镇敬老院 四、活动目......

    情系五月1

    情系五月 ——大坡小学八三届首届同学会祝词 风和日丽,山青水秀,火热与温情同在,狂野与浪漫并存。我们来了——大坡小学八三届初三毕业班的同学们,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怀着对昔日......

    情系母1

    情系母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活动主题:情系母校活动目的:激发学生热爱母校的情思活动形式:自主、合作、探究活动重、难点:围绕母校二字,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六年小学生活中最......

    1 情系母校

    1 情系母校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表达对学校、老师、同学的眷恋。 2、能够以语文文字的形式对好朋友写下毕业赠言。 教学准备: 绘画所要用到的一些工具。 教学过程: 1......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黄健 黄山文峰学校 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2、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3、培养学生感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