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小结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

时间:2019-05-12 18:30: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堂小结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堂小结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

第一篇:课堂小结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

课堂小结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

榆次二中

王瑞梅

课堂教学活动是按一定程序、步骤和方法进行的。如何科学地安排课堂教学程序,是广大教师长期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往往都非常注重课题的引入,以激发学让的兴趣;注重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促使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重视这些环节无疑是必要的,但对巩固知识的环节,即课堂教学中的小结重视不够,甚至忽视这一关键的、必要的步骤。本文拟就课堂小结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课堂小结是教学程序中的必要环节

尽管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是复杂多样的,所谓“教学有方,教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但它总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的。如何安排教学程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教学效率。我国古代教育家就非常重视教学的程序和步骤,孔子提出“学、思、习、行”四个步骤;荀子提出“闻、见、知、行”四个阶段,并强调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现代课堂教学理论也按认知规律把课堂教学划分为四个基本步骤,即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我认为,课堂小结是指上述过程中的巩固和运用知识的阶段。课堂小结的含义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把通过感知、理解教材而获得的新知识、学科的基本概念,经过联系、归类、整理、综合、概括等,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加以巩固,牢固地保存,并在此基础上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往往要通过小结这个教学环节来检测和反馈。否则课堂教学的结构是不完整的。因此,课堂小结是教学程序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教学过程的生要组成部分,它与其它教学步骤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程序整体。

二、课堂小结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整合过程和结果

历史学科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活动尤其重视课堂小结这一环节。从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来看,它是由众多基本史实组成的知识整体或系统,并且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课堂小结教学环节的任务,就是把这些知识整理归纳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使课堂知识得到巩固。从历史学科教学特征来看,有三个基本特征,都体现了课堂小结的教与学的要求。第一,时间、空间概念;第二,叙述历史的能力;第三,阐明因果关系。历史教学中时空概念是活的、结构性的、整体性的,是着眼于社会变迁的历史线索。因此,时空概念不是靠简单的机械的死记硬背就能掌握的。要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学生通过不断地联系、整理,才能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学生还要学生叙述历史。没有叙述就没有历史。中学历史教育是以认识和叙述历史事实为特征的教育,但叙述历史不是将史实进行简单罗列,而阐明历史史实间的因果关系即内在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果关系的分析应渗透在具体的历史叙述中,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史论结合”。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或学生或师生共同努力,通过小结得出总结性的结论。这尤其体现在重要的历史概念或知识体系的教学中,如关于“安史之乱”,教学中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机械地掌握其时间、经过、结果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而应在分析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过程、影响和性质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形成关于安史之乱的完整的概念:唐玄宗统治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各种社会矛盾激化,节度使专权,造成内轻外重局面。安禄山、史思明乘机发动叛乱,从755-763年持续了8年,对唐朝政治、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唐朝由中央集权走向地方割据;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这场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政权之间的权力之争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样,通过分析和小结,死的时间被赋予了活生生的事实;历史的叙述,被赋予了理性的思考;总结性的陈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概括、综合及语言的表达能力。上述三方面的有机统一实际上是强调要发展学生总结历史有能力,这正是通过课堂小结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课堂小结的内涵所在。历史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历史规律蕴含于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之中。课堂小结这个教学环节,是教师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结构,揭示知识内在联系,发现和总结历史规律的重要环节。通过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小结和整合,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逐渐丰满起来,从而逐步升华学生的思维。这是其它教学步骤所不能替代的,更是教学实践中不可忽视的,应该引起每位历史教师的高度重视。否则,学生将失去发展能力的大好机会,所学知识也只能是零碎的、片断的,而不是完整的、规律的;是肤浅的、表象的,而不是深刻的、理性的,是机械地接受现成结论,而不是灵活主动地探讨和思考的自主学习。

三、课堂小结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所谓历史思维,就是人们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理性的认识和思考的过程。就历史教学而言,历史思维能力就是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把握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并能以史鉴今,回答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核心所在,也是素质教育对历史学科的根本要求。就课堂教学步骤而言,课堂小结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环节和必由之路。其功能和方法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过小结使学生在感知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形成知识的概念和知识的结构,从总体上驾驶所学知识。第二,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进行科学的、准确的、完整的阐释和叙述。第三,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挥知识迁移能力,解决问题,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现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规律。换言之,课堂小结的功能主要是教师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学习,自我发现。通过课堂中的探究---小结---探究的不断循环往复,学生由对历史的感知上升为理性认识。如关于维也纳体系,可以从“维也纳会议”、“维也纳体系下的矛盾冲突”,“1848年革命“三方面总结其知识结构体系,突出维也纳体系形成、动摇及瓦解这一基本线索的内在联系,并把握其阶段特征,认识维也纳体系随着欧洲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对欧洲封建势力的扫荡而瓦解的历史必然性。这样,学生既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而且思维得到了经常不断地训练,分析、综合、抽象、归纳、推理等能力就逐步具备,并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了学习,在小结中巩固了知识,升华了思维。

四、课堂小结在教学中的运用

课堂教学程序尽管有相对稳定的基本步骤,是“守恒”的,但由于它受到众多不同因素,如教学内容、时间及学生认知规律等因素的制给与影响,因而又是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因此,课堂小结作为教学程序中的一个重要步骤,也应该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那么应如何运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和实施。第一,时间选择的恰当性。课堂教学活动受单位时间的严格限制,在课的进行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所划分的教学步骤也受到时间的严格限制。小结所需的时间应在课前准备中精心计算好,并要根据课堂进行的具体情况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时机的选择上,当课时内容中的概念、问题分析结束,需要综合时,就应及时小结。因此,小结可以安排在课的结尾,也可在课中的恰当时候。第二,方式和方法上的灵活性。由于小结是教师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的过程,并且,历史认识过程又是通过“提供认识”的方式完成的。因此,小结也应该是师生双方通过灵活的方式共同完成。使教师的“提供认识”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认识”。可以是师生问答,也可以是教师或学生的总结性陈述,或者是练习的方式。在当今素质教育的理念指导下,应该坚决摒弃由教师“越俎代庖”,一包到底的传统做法。第三,内容上的适应性。历史学科内容是由基本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课堂小结的内容一方面应该是让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基础上,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历史概念,即概念性总结;另一方面,应该突出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和基本的历史线索,体现课时内容的主体,升华学生的思维,即结构性总结。因此,这里所说的“小结”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课时“结尾”,而且包括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知识整合过程。整合过程中,应做到突出重点,总结规律,把握特征,画龙点睛。第四,思维上的启迪性。课堂小结不仅要疏理知识,而且小结中也要开拓学生视野、激活思维、启迪智慧。教师在重要问题的小结或课时的结尾中,注意留下悬念,诱发兴趣,鼓励创造,收到言尽意远、曲尽绕梁的效果。

综上所述,从课堂结构上来说,课堂小结是教学过程的重要步骤,从认知规律来看,课堂小结是对知识的加工、处理、整合的过程,是学生从感知到理性思考和认识的升华,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上是完全必要、不可或缺的。

第二篇:浅谈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

李军景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中心学校甘肃 张掖734019)

摘要:信息技术它不仅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能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和业务水平。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让教师收集、整理出切合教学实际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能够突出教学课程中的重点,化难为易,使抽象的东西变得通俗易懂,还为学习主体提供了学习实践可能,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信息技术优势作用运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历史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规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历史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借信息技术这一教育平台,来改变我们历史课的传统模式。[1]

一、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真正的喜欢学习。同时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枯燥乏味的讲解,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我认为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呈现多媒化。

信息技术具有集信息于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性,它以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粉笔+黑板+一张嘴=一堂课”信息单一的表现形式。它的多媒化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变抽象为直观,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教育信息流通网络化。

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它的功能有利于因材施教、协作学习、分层导学等教学方法的实施。加之远程教育环境下的学习资源内容丰富,并具有交互性强等特点,可以克服传统班级授课整齐化一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性的个别化教学,也有利于教师对教学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组织和管理,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育信息反馈多样化。

信息有声音、图形、图像、文字等多种表现形式,信息流通具有实时高效,信息传输具有异步、同步等特性,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反馈形式单

一、过程曲折、速度缓慢。促进了师生交流的形式多样化,信息反馈及时化,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了解历史史实。

历史教学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互联网上有许多专门的历史网站,上面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珍贵史料,网络为我们提供足够的资料,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极为丰富的知识平台。有许多中文的历史网站开辟了外国历史专栏,有文字材料,还有历史图片。也可以进入一些免费的历史博物馆网站,去领略那风云变换的世界历史。经常访问历史网站,会觉得历史研究是一门充满活力的学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组织生动的历史教学,这既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增强了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真正可以实现“以史明智”。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更形象的了解历史地图。

以往历史课中的地图,大多是静止的——地图册、教学挂图或是教科书中的,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地图“活起来”成为可能。我利用《中国教育资源网》上的“二战形势图”,取

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首先,“形势图”配备了播音员的清晰的讲解;其次,“形势图”用Flash技术制作,使二战中重要的战役随着金黄色的箭头的闪亮移动而栩栩如生,德日等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战争在“闪亮”有序的登场,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深刻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这种声形并茂的效果是传统教育技术所无法比拟的,这充分显示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科德育渗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历史课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技术,运用文字、图象和音响来展示历史的风云变幻,重现难忘的历史时刻,展现中华文化的精彩斑斓,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调动学生的多重感观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领悟历史,将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责任感和光荣感,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有了信息技术这艘船,在无涯的学海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畅游,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从而最终达到教学相长。

三、趋利避害,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中学历史教学。

近几年来,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发展迅速,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对历史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展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课前一周,便通过计算机向学生提供教师预先创设好的信息资源库和获取信息的网址或参考书目,下达预习提纲,预设诸如 “秦为什么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相继灭掉东方六国?”、“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秦始皇为什么不实行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等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由学生主动提取所需信息,并按思考题进行思考,形成对课文内容初步的“意义建构”。

2、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节课的开头,怎样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的欲望,尽早进人最佳学习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导入这一环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教师可从《上下五千年》这套教学光盘中截取了一段介绍秦始皇隆兵马俑的录象,由此导入《秦的统一》。学生看后心潮起伏,学习的激情早已包容在教师设计新颖的开讲教学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将历史知识通过历史体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

3、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在网络条件下,80%以上的课堂时间里,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学资源库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主要职能应从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知识建构的合作伙伴。[2]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教师可创建一网站,该网站不仅储存大量图片、文字、音像和课件,而且学生还可随时在留言板上提出问题由各组讨论后回答在留言板上。在这交互的学习行为中,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是经过自我加工、建构完成的,这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增长,形成爱学、善学的学习习惯。这种开放交互式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崇尚合作,还给学生“参与权”。

全员参与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只有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一切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要以师生合作为基础,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形成乐学氛围。其次要改变单一的师生交流,形成以小组教学为重点,学生对存在的问题通过网络进行讨论,养成了同学间的协作精神,使学生对疑惑问题有了深入的理解。

将“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的个体自主学习——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进行动态优化组合,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协作,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格局。

5、交互和反馈,体现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优势。

交互和反馈是计算机进军教学领域的最堂皇的理由。[3]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教师采用AUTHORWARE设计交互式的习题,可完全实现人机的交互作用。在互联网中建网站,课讲完了,学生依旧可以将问题反馈给教师。

由于信息化教学手段存在着不可马上解决的制约因素,即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制约因素不存在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也是任何先进的机器替代不了的。所以信息化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手段。它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既不能夸大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效应,也不能否定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优化中学历史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陈家华.对网络环境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J].学科教育.2003,(10).[3]、曾明荣,林金清.计算机辅助教学是21世纪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J].高等理科教育

联系方式: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中心学校(李军景)

籍贯:甘肃张掖

邮编——734019

手机——***

第三篇:电影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以及电影运用的建议

电影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以及电影运用的建议

作者:佚名历史来源:本站转载点击数:145更新时间:2010/4/8★★★ 【字体:小 大】

电影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以及电影运用的建议

摘要:历史电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历史课堂上,这对增强历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着显著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德才全面发展,把历史教学变成学生想学、乐学,并且能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学科。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任务;作用;电影资料

作为一种不断趋于大众化的教学资源,历史电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历史课堂上,这对增强历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着显著的作用。如文献纪录片一般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些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理解和体会历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应重点利用的电影资源。其次,比较接近历史实际的影视作品和娱乐性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除严重违背史实的以外,也是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利用的资源,因为它们或多或少能够提供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有益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感受历史,增强他们的历史感和历史理解能力。”在教学中适当利用可以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激发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对出色地完成识记和理解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三大任务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充分利用影音资料再现历史画面,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完成识记和理解历史知识的任务。

电影、电视作为教学媒体,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瞬间的重现,把过去的事情、历史上的事实搬到教室里来,栩栩如生的生动画卷把学生带入历史人物活动的舞台,如同身临其境,既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理解历史事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教材重点知识的理解和难点知识的突破。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一课时,有不少同学提出:当时中国的整体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洋务运动后期清政府建立了三支海军,尤其是李鸿章的北洋舰队装备也比较精良,而且北洋舰队将士如邓世昌、丁汝昌等奋勇杀敌,为什么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方面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呢?为此,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殉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躲进威海卫军港;慈禧太后置民族危亡于不顾,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和皇帝大婚;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建“三海”和清漪园。学生通过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的镜头,就不难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从中让学生掌握这样一个重点难点。又如抗日战争中有关日本侵华的种种罪行时,我们可以播放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精彩片段,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加深学生对日本对华战争的认识态度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对课文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二、充分利用影音资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具有形、声、色、情、意相结合的特点,很容易吸引、感染学生,有助于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高中学生正处于知识和心理的成长时期,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求,要求我们历史教师积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使他们乐学、爱学。而孔子也说过:“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 因此,要让学生保持“乐知者”的角色,教法必须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必须灵活多样,教学内容必须知识性与乐趣并存。因而,适时而恰当地运用电影资料,可以给学生直接的视觉和听觉冲击,深深的震撼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心底的感知与彻悟,让学生乐于去接受和思考,从而达到“乐知者、乐学者”的目的。比如讲高三《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剪辑一段名导演张艺谋主导的史诗大片《英雄》的片段,再现战国激烈的政治、军事斗争和那个残酷的但又是英雄辈出的年代。可以使学生融入其中,走进那段难以忘怀的历史,激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探知欲并产生浓厚的兴致。又比如讲《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交通工具的改进的时候,剪辑一段《泰坦尼克号》中的有关轮船全速前进过程中工人们努力工作和轮船庞大的画面,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和资本主义生活下的工人的生活状况,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乐于去了解和感知这段历史,并从中获得教益。

三、充分利用影音资料,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渗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适宜社会的品性。

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原则,既是从学科特点出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客观要求,更是历史教学最本质的目的。在这一方面,影音资料的合理运用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奇佳效果。比如讲戚继光抗倭,可以剪辑影视剧《戚继光》的片段,让学生感悟和认知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候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爱国主义情感;又如讲《红军长征》时播放电影《长征》的精彩片段,学生可以感悟到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协作的协作精神,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培养其优异的人生品位和道德品质。

四、充分利用影音资料,有利于改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实现师生心理的共鸣,从而学生会乐于学习。

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体现的基本理念之一,它也是创新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情绪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如果能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且又最佳的形态发挥出来,如果能让学生畅开胸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果能让学生自主地走进老师的心灵、老师愉快地容入学生的心中,那么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实现“三如”。而影音资料的选择与适当的运用,可以使师生共同去学习和感悟,使师生之间心灵相通、情感相融,使师生之间在认知和情趣上达成共识,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比如讲香港、澳门回归,与学生共同欣赏和合唱歌曲《七子之歌》和观看港澳回归时刻的激动场面,营造一种宽松而激动的教学氛围,与学生共同感受港澳回归的光荣与梦想,共同分享港澳回归的喜悦,以拉近师生的距离,沟通师生心里的颤动与激越,以融合师生之间的情感。又比如 “南京大屠杀”,可以播放电影《南京大屠杀》中关于日军屠杀中国人民、强掠烧毁南京城及 淫我国妇孺的暴行,与学生共同感受那段屈辱而残酷的历史,与学生共同见证那历史的真实。为日本军国主义的令人发紫的暴行而谴责,而痛恨,为祖国昨天的耻辱和明天的荣耀而奋发图强、认真学习和报效祖国。再如讲授《“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课时,由于现在的学生都是“文革”以后出生的,生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他们对那个特殊年代的所发生的种种事情知之甚少,因此对那场**给整个国家带来的危害性也根本无法想象和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我结合不少学生正在收看电视剧《孽债》:知青们响应号召奔赴云南边疆,十年一梦,大返城的汹涌狂潮又把他们卷回城市,抛下了红土地、流沙河、橡胶林„„还有他们的孩子,千里寻父、千里寻母的孩子们的到来就像一枚枚炸弹,给

父母新的家庭掀起了巨大的冲击波澜。该剧感人肺腑,扣人心弦,引起了众多电视观众的强烈共鸣,它反映的正是那个**年代带来的严重社会后果。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和相互交流,联系现在的实际,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个伟大的党,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更能体会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对于我国的建设是何等重要,从而树立自觉维护社会安定的责任感。从而与学生心相同、情相近、性相吸,亦师亦友的、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就建立起来了。

总之,电影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合理利用,对历史教学的助益是非常大的,对在历史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不可或缺。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当中应该更多的合理利用电影资料,实现历史教学的最优化。

当然运用历史题材的电影作品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体会。教学中不能以影片替代课程,也不能播放那些严重失实的影视作品,应注意有选择性、有目的性的适当运用。所以,对于电影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5]: 首先,确定要讨论的电影的主题,明确电影的历史所在。

例如,如果电影是《9•11》学生很容易联想起本•拉登,那么可以让学生讨论有关世界史中有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认识到恐怖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应该如何来消除这样一个国际难题。

其次,向学生提供与讨论有关的历史背景和有关的知识,让学生懂得分析问题必须和有关的事情背景相联系。

例如,如果电影是《西进运动》,那么,可以让学生事先让学生去查阅有关印第安土著人的生活状况以及美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从而理解西进运动中印第安人被驱赶出家园的由来,让学生懂得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血与泪的基础上。

第三,鉴赏电影,体味感觉。

让学生欣赏整部电影,使学生能够充分融入电影所描述的世界里。观看完电影后,写下有关对电影的感受,对主要事件、人物、场面,并且提出自己的有关问题。

第四,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对电影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场景进行讨论,了解电影的目的和它与历史和历史教学的关系,收集相关的问题,并且进行分组讨论,得出不同的结论,然后进行总结。

第五,分析主要场景,注意电影对历史的处理。

重放电影某些关键的片断,让学生重点关注分析关键场景,评论电影中的历史以及电影对历史的处理,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对待电影中的现象。

第六,评价与反思。

在分析关键场景之后,让学生重温自己对电影的评价以及它对历史的叙述,它包括:(1)历史在哪个方面被电影所扭曲、篡改、忽视和伪造。(2)电影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效果?(3)电影所反映的是什么样的时代以及时代特点是什么?(4)电影中的人物的形象是否符合历史情景?

第七,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探讨。

引导学生就电影是如何呈现和解析历史进行比较,或将电影对历史的呈现与解析和专家观点、原始资料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欣赏电影的同时能够从史学的角度思考电影与历史的关系,使学生能够肯学、乐学历史。

从电影与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能够得出很多有益的启发和借鉴:如从电影中汲取有效历史信息,还能充分挖掘历史电影在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深化学生对于“历史——电影——现实”之间关系的认识,这也是历史教育贯彻“学以致用”理念的重要表现。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 魏书生《好学生好学法》漓江出版社

[3]《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期出版

[4] 柳斌《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教育出版

[5] 何成刚、陈伟壁《历史教学:透过电影辨析历史》陕西师大出版社

第四篇: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进行教学

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进行教学

康平教师进修学校:初中历史教研员:宋学杰

在新课程中,史料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更为突出。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和重建过去的媒介。任何历史结论都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离开了史料,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理论教学也只能是空谈。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的学习、感悟历史,就必须积极正确的运用史料,使史料教学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提供相关的图片、老照片、史料和音像资料,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这将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掌握,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悟。

一史料的主要类型

所谓“史料”,是指研究和谈论历史时所根据的材料,它包括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实际上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其一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之二分法(以下简称二分法),其二为实物、文献、口传之三分法。教学中的史料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图画型史料、数据型史料三大类。

二.史料运用的目的

新课程倡导史料教学,最基本的目的有以下两个方面:(1)加强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能力

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进行历史的研究活动。显然,运用史料是使学生学习去做历史学家所做的事,直接去运用各种一手和二手的史料。当然,这并不涉及将学生培养成历史学家的层次,只是使学生借着某些运用史料的特定练习,学到历史学家的一些态度和方法。

从历史研究的程序来说,史料在史学中的地位体现为先有史料而后有论点。史家每叙一事,每提出一个论点,都必须于史有据,信而有证。《课标》的“课程目标”“搜集和整理简单直观的史料,提取信息,用以了解和解释史实”和“内容与要求”提出的培养“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等学科能力要求皆指向学生“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意识与思维的培养。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史料的基础上对史料进行分析,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有助于学生形成“证据”与“史实”之间的逻辑意识,从而掌握了解历史的一般方法。

(2)增强历史知识的真实感

历史知识的一个重要特质是其研究对象早已消失,也不可能再现,所以难以被直接观察,建立历史知识所需要的“证据”也都是间接来自于过去所遗留下来的史料。历史是从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建构关于过去人和事的论述,可以说是一种推理学问。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价值就在于为已提供的历史事实提供例证,传输历史事件的真实感,促进学生神入历史,感觉当时的历史环境,触摸到历史人物的脉搏,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从而真正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

三、史料教学的主要方式

1.展现叙述与证据之间的关系。常见的提问形式是:“在这段资料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证据来说明……”“从这段(些)材料中你能得出什么信息”——史论结合,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例如: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一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3分)(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5分)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6分)2.分析史料的内容,从中引出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此观点的证据,而不是让他们只是去重复或摘要史料的内容。

3.针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内容和可信度作比较。4.针对相互冲突的证据进行讨论。

5.对同一事件之不同的历史论述加以比较。

6.选出一个主题,给予学生多段来源不同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去对照整理,并且解释其中的差异,进而形成他们自己的推演,找出自己的结论。

7.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眼光去找出史料中带来的问题,并用他自己的方式处理。

四、史料收集的主要方法 1.从历史著作中收集史料

我们要直接从原始资料中搜集史料有很大困难,因此只有平时有意识读一些专业性比较强、史料引用比较多的著作,从中搜集我所需要的史料。尤其是近年来,从整体史构建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从文明史构建的《世界文明史》《中华文明史》、与国际合作相关的《大国崛起》的解说题、从现代化史观构建的著作。

2.从教学杂志中收集史料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历史教师的手边都会有几种历史教学类的期刊,多数期刊都会刊登优秀案例。通过这些优秀案例,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同仁先进的教学理念、巧妙的教学设计,还可以把案例里面的史料摘录下来,为我所用。我手里每年都订了《中学历史教参》《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历史学习》,这些杂志上能比较贴近中学实际地介绍史学研究前沿的一些成果、有大量素材可以使用,更有不少思路可借鉴。(如去年一诊的晚清三新政题,还有其它的一些期末题、单元题)还有《高中政史地》《高中历史》等杂志均可用。

3.从历史试题中收集史料

现在考试对史料越来越重视,材料题也越来越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各种复习资料也因此挖空心思更新史料。由于考点都是对应课本的知识点,这些史料自然可以服务于课堂教学。并且,这些史料又体现了命题人的思路,对锻炼学生的思维是最合适不过了。4.从网上按主题收集史料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相关材料,为我所用。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人民教育网等上有大量的新题可以选用或改编;按关键词输入百度搜索可能设计图片材料题。

五,史料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史料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广为应用的时间还不长,一线教师对史料教学的目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教师在使用方法上还不够娴熟,因而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史料运用未能达到预期目的,出现有效性偏低甚至无效的现象。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

1、史料运用只是招牌,学生未能从中获取任何史学方法和历史学科能力;

2、史料堆砌,与主要历史知识关联不紧密;

3、史料有误,给予学生错误信息,构建了错误的历史情景。细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史料运用不充分

① 在学习中,“论从史出”大致有以下步骤:研读史料,辨析史料,提取信息,论从史出。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也应遵循这几步进行,某一步不到位即会导致史料运用不充分。不充分的具体表现为:引导学生研读不到位,导致学生对史料理解不透,也就谈不上辨析史料的可信度,更谈不上提取有效信息,史论或问题的结论也只能由教师得出,这样的情况致使史料运用成了招牌,走形式而已,学生无法从中获取《课标》中所要求的“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历史学科能力。

2、史料失真失准

史料从内容上分为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两大类,从表现形式上分为文字、实物、口碑三大类。因为史学研究是依据史料进行的,因而史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史学研究首选的是直接史料,间接史料运用则要多方印证。

现代信息技术为查找历史资料提供了便捷,也带来了弊端。网络上所提供的史料多为转手的间接史料,其真实性和准确性都需要考证,但一线历史教师受时间和阅读面的限制,对网络上查到的史料不进行考证而直接使用,时常会发生史料有误的现象。此外,别人论文或资料中转引的史料也应考证,多次转引容易出现讹传现象。一旦史料有误,给予学生的信息以及学生据此建构的历史情景和历史知识也就出现差错了。

另外,课堂教学中常出现引用电影和电视剧片断的现象,常常有失妥当。目前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很多,走“戏说”路线的绝不能成为历史课堂的教学资料,即使非“戏说”类也很难成为真实可信的史料,比如七年级下册教材引用了电影《鸦片战争》中虎门销烟的场面图,此场景就算是根据文字材料再现,也很难做到绝对准确,所以给予电影图片不如给予文字史料让学生自己建构历史情景更为妥当。电影和电视剧,只有在将来研究传媒史或生活文化史时才能成为可信的真实史料。

六、引用史料应注意的问题

1、合理选用史料

(1)充分合理使用教科书上的史料

沪版新编历史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更重视史料,且以直接史料为多,间接史料也多经过史学家的考证,可信度较高。史料的种类也很多: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图表史料等等,非常丰富。这些史料基本上是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取的,和正文内容相互补充,具有情景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在教学中应重视运用,细致地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必然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形成“证据”与“史实”之间的逻辑意识,更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历史知识的真实感。

2.准确节录

在教学设计和试题命制中,各种新史料的涌现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但是,由于在引用史料时操作不够严谨规范,造成了一些偏差和问题,给教学与评价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我们要秉承史学传统中的“实录”精神,严谨而科学的对待史料。只有对史料谨慎节录,准确引用,规范呈现,才能更加高效地运用史料,更好地贯彻“尊重历史,追求真实”的课标理念。

3.忠实原文

中学史学传统中历来十分重视文字的推敲运用,增减改易细微之处能带来表意上的巨大变化。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微言大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字千金”的故事更是真实的写照,《春秋》一字可以寓褒贬,《通鉴》一字可知兴替,历代治史者都把严谨放在第一位。因此,无论命题还是教学,引用史料时都要绝对忠实于原文,不增一字,不改一字,对需要增加文字以助于学生理解的,增加部分要用括号标出;对于需要删节的文字要反复推敲,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在删节处用省略号标出。

4.正确价值导向

一般地说,历史教学承担着知识传授、思维培养和道德教化三大任务。其中道德教化是历史学科的神圣使命,杰出的历史人物创造了辉煌的业绩,留下了丰富的嘉言懿行,教师应积极运用这些课程资源,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一般地说,历史教学承担着知识传授、思维培养和道德教化三大任务。其中道德教化是历史学科的神圣使命,杰出的历史人物创造了辉煌的业绩,留下了丰富的嘉言懿行,教师应积极运用这些课程资源,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5.增强针对性

教师在选择史料时,为了使史料能更好地为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服务,往往选择一些自己所需要的史料,但要注意在体现了选择史料内容的针对性的同明,不能导致史料在真实性和科学性上产生问题。

6.难度要适宜

如果把史料分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一般说来,非文字史料中的图表史料、实物史料学生容易读懂,文字史料中的现代中国史料也相对易懂。但并非所有文字史料学生都能读懂。例如涉及到世界史内容的史料,往往一些西方史家的文字史料学生比较难以读懂;如果学生古文功底不够扎实,涉及中国古代史的一些文字史料学生也难以读懂。这时教师就需要对所选择的文字史料加以适当的提示或解释,因为我们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是利用这些文字史料为历史课堂教学服务。加强对运用学生史料的指导 首先,加强研读,加深辨析理解。

无论是教材史料还是补充史料,无论是文字史料或是图片史料等,教师都应在备课时读透读懂,并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读透读懂,特别是教材中的重要史料,要指导学生“细嚼慢咽”,对一些冷僻字的读音、字义或难懂的典故,教师要给予讲解,确保学生读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史料所蕴涵的意思,指导学生辨析其中哪些内容可信度较高,哪些内容不太可信,使学生掌握一般的研读和辨析史料的方法。

其次,精心设问,指导信息提取。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呈现史料时应同时出示精心设计的问题。问题既是史料研读的目的,也是理解史料的一种途径。教师应指导学生读懂问题,再带着问题去读史料,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寻找史料中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寻找相关的关键词,从而提取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有效信息。

8充分运用教材

教师与学生最基本的教学材料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拥有丰富的文字与图表资料。而依据新课改的精神:教师要实现“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理念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充分运用教材,挖掘教材的内在资源,围绕教材设计问题,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七、史料在教学中的作用

关于史料的作用,国外学者有过精辟的论述。例如美国学者把史料在教学中的作用归纳为:(1)激发兴趣;(2)“使历史变活”——使历史有生气及时代的气息;(3)加强对重要人物、事件、法律、制度及问题的认识;(4)对重要文献获得直接的认识;(5)使批判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以发展;等等。再如英国学者认为史料的功能:(1)进行说明;(2)发展想象力;(3)澄清旧的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4)有助于发展历史的及一般的技能和认识;(5)有助于传达真实感;(6)用作证据,进行推断和解释。

那么,在实践中史料教学运用于历史课堂究竟能产生怎样的效果呢?史料在促进学生理解历史、认识历史和发展思维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内容丰富、生动直观的史料,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述本节课“发明家的科学精神”时,我选取了爱迪生的相关史料,“爱迪生(1847—1931),美国著名发明大王,一生完成了2 000多种发明,平均每12天半就有一项发明,其中包括电灯、留声机、发报机、电影、电车、蓄电池、打字机、水泥等等。1931年月10月18日,爱迪生在西奥伦治逝世,终年84岁,1931年10月21日,全美国熄灯以示哀悼。”学生一看这一史料,不禁为爱迪生的科学精神所吸引,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得出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并不难。在讲述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这一问题时,引用这么一则史料:两个世纪以前,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一个世纪以前,五百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现在(产业革命后)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引自1831年英国出版《机器的成绩》)

2、论从史出,增强历史感。中学历史教学应具有浓郁的历史感,这也是历史教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适当引用同时代人特别是名人的原话和原文,可以增强历史感,使历史教学富有时代气息。讲述史料,看似增加难度,实质上是简化了教材内容。如:在分析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时,引用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资产阶级,由于一切工具的改进,由于交通运输的及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融进文明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工业革命对世界联系的影响,也进一步说明了蒸汽机出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深化教材,培养学生历史的领悟、思维能力。历史知识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过去性。因此,作为中学生,理解历史必然有较大的难度,领悟历史的能力也较差,倘若一知半解地死记教材结论,就会严重制约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例如,讲到蒸汽机对城市化的影响时,就可引用爱德华伯恩斯坦等撰写的《世界文明史》中一句话作为史料:“一旦蒸汽机能把大批男男女女和儿童引到工厂工作,城市数量和规模就开始增大。在城市,交通运输比乡村要便利。因而原材料输入和把产品运出去花费都较低。同样,城市里容易招到工人,……然而19世纪初期城市发展的原因并不限于工业化一点。人口的普遍增长与工业化合力促成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这段史料可以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认识蒸汽机的威力与影响。

第五篇:浅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模版]

浅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姓名:李翠芬

单位:隆化县汤头沟中学

邮编:068155 电话:0314-7329596 ***

[摘要] 新历史课程强调历史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但是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时间空间跨度大,要学好、记牢、理解、运用并非易事。尤其以往干巴巴的讲述和记忆,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无疑会让学生视野开阔、从中受益。

[关键词]:历史教学 信息技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以其强大的优势进入课堂教学,给以往“讲史”、“说史”的历史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下面就近一年多来我对网络的使用,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一、利用信息技术让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众所周知,历史学科讲述的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曲折发展的历程,其内容极其丰富,包括政治、经济、军

事、科技、思想、文学艺术等等,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具有许多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历史课所讲述的内容都是过去发生的,不可能再现重演,因此就有了学习历史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的误解,其实不然。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可以肯定的说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非常密切。但如何把枯燥的历史学习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是老师们一直比较棘手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凭借其容量大、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等优势就把这一问题轻而易举的解决了。我在教学中经常以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或焦点问题为切口,联系历史,强化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同时为加深理解现实问题提供有利的条件。例如:在执教《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西藏地区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问题时,我针对当前西藏拉萨发生的3.14事件随即发动学生结合所学所知畅谈自己的看法。学生讨论的非常热烈,在他们充分交流之后,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适量有关西藏和内地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以及中央对对西藏地区实施有效管辖并逐步加强的文字资料、历史图片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理解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更是历代中国人民历史性的选择,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富强,任何分裂祖国的行为势必遭到人民的反对,也终将遭到失败的命运。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再如:执教《鸦片战争》时,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19世纪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重大成果展示给同学门,这样学生从直观的材料就能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的落伍了,不仅填补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盲区,加深了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理解,形成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和奋发图强信念,同时放眼世界的国际意识也会增强。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而研究性学习成为新课改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但现行课本的浓缩和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贫乏,决定了学生的自学水平低,效果差,其主体地位无从谈起。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亲自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是一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而网络恰恰可以为研究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例如:执教《 亲王扫六合》和《伐无道,诛暴秦》时,我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微机课或月假时登陆网站,收集秦始皇的相关资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围绕“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为主题,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观点,写出一篇历史小论文以培养学生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微机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登陆网站查询了大量信息,同时通过课堂及自习时间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或是直接求助老师的指导。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比较全面的认识了历史上真实的秦始皇,理解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同时又了解他作为封建统治的者的种种暴政,进而学会结合历史环境评价历史人物,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历史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也大为提高。网络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而且使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更为可能。在这次活动中,小组成员尤其是班内一些学习基础较差但被公推为电脑高手的同学大显身手,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其他成员共享,以达到小组学习目标的圆满完成,同时通过网上查找资料体会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实现了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成长。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素质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当代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同以往相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课外知识面正在不断拓宽,信息量不断增加,求

知欲也越来越高,这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应该具有渊博的学识,是教育的行家,不能靠吃老本,而应该加倍努力,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为自己充电,认真学习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的人民教师,进而教师在课堂上“导”的作用会更加淋漓尽致。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课前的“充电”无非就是教师课前根据教材、大纲和教学参考用书提供的内容以及一些相对陈旧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进行备课、上课,而备课、练习题的资料只能局限于教材、教学参考用书等有限的资料,并且这些资料的内容相当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教师备课的需要,使广大教师的备课显得内容不够丰富、完善,对教师自身素质的再提高作用不大。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针对自己在教学中将遇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随时通过计算机到相关历史教学方面的网站上去查阅,不仅使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而且能使历史教师的备课更加充分、完善,在课堂上真正做到精讲点拨,科学引导,给学生创设恰当的历史情景,切实发挥好教师“导”的作用。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选择的进行网上学习,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及史学研究成果,通过不断的再学习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向,使自己的教学真正顺应时代的要求,教师的素质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例如: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每教一课都要精心设计学案,通过网络查找了各课的大量资料并从中进行筛选,找出重点知识和教师精讲的内容,并对本节课的导课环节进行精心备课。上课之初,我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每课导入框中的图片及相关故事资料。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了课堂;另一方面通过资料的查找使我对各课的重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真正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成长,从而提高了自身素质。

四、利用信息技术为历史教学减负增效

新历史课程强调历史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但是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时间空间跨度大,要学好、记牢、理解、运用并非易事。尤其以往干巴巴的讲述和记忆,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无疑会让学生视野开阔、从中受益。通过详实的文字材料、生动形象的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学生提供适量的历史资料,用以再现不可能重现、重演的历史,通过直观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印象,提高记忆和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今年的全县联考复习中,我和学科组的全体教师集思广益,与学生合作的基础上,以单元、专题等形式把学生普遍感到难度较大内容分门别类制作成幻灯片,这样师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通过重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综合概括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的能力,另一方面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课堂容量随之扩大,学生学习负担相对减轻,实现了历史教学的减负增效。

此外,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对丰富教学资源、教学重难点的突出与突破、学生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科知识的综合等方面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为今后的历史教学开创出更新、更大的局面。

下载课堂小结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堂小结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范文大全)

    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淮安市淮阴区南陈集中学 高传盛 【摘要】计算机具有强大的多媒体功能,集文字、图像、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为一体。使用多媒体技术作为中学历史课......

    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以其高质高效`、生动直观等优势,受到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喜爱,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结构由平面到立体,教学方......

    历史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运用初探

    历史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运用初探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时也促进历史教学改革,改变以单......

    浅谈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浅谈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摘 要:随着课改的发展,初中历史课堂标准发生了变化。在课改的要求下,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怎样改革历史课堂,怎样使学生获得更加......

    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運用 文: 陳冠華近年來,將史料引入教學與考試之中的做法,一直是我們在進行歷史教育改革時頗受重視的一環。然而,對於史料運用的種種問題,並未真正得到充分的探......

    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运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运用 历史知识的重要特点是其研究对象早以消失,也不可能再次出现,所以难以被直接观察。历史是从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构建关于过去的论述。因此要......

    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合集5篇)

    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初一级 杨远爱 三位一体教学中如何预习2011-01-12 17:41高鹏英[博客]533 字, 阅读 127, 评论 0 本文收录在621319: 教师博客 第一......

    运用板块教学,打造历史高效课堂

    摘 要:历史教育向来是我国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然而从中国当代学校的历史教育成果来看,远没有达到人们所期望的效果。从发现新的教学模式“板块式教学”出发,希望先通过对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