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一我国山西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一我国山西为例教学设计
【考纲要求】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知识体系】依据体系图,阅读教材,把握体系
【课前基础知识回扣】-------(了解学习本节的预备知识)1.根据你对能源概念的理解,列举生产、生活中常用的能源名称。
2.根据右图,查阅地图,落实以山西为中心的地理事物名称。
①画出定位线(40°N,110°E)②地形名称(高原、山地)
③800mm、400mm等降水量线和干湿地区
④图中河流的名称
⑤标注三个省的省会城市,说明所在的地形区的成因
(如:太原位于汾河谷地,在断层的基础上冲积而成,西安类似;郑州位于黄河冲积扇上。)⑥山西主要煤炭基地的名称、图中水电站名称
⑦简要画出西气东输经过该地区的位置
【课前展示】--通过6位学生每人一题的黑板展示,结合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教师点评,掌握基础知识-----【5分钟】
【展示1】简述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展示2】山西能源基地开发资源优势
【展示3】分析山西能源基地的市场优势。
【展示4】山西能源基地面临的市场挑战有哪些?
【展示5】山西煤炭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展示6】为促进能源基地建设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课堂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1】我国与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比较
我国以煤炭为主,石油、天然气比重小。世界上以石油为主,煤炭、天然气资源比重都较大。(注:法国由于缺乏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注重核能利用,比重占到70%以上)
3.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挑战
①人均资源量少,人均能源消费量低。单位产值的能耗高。
②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③石油对外依赖性强,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4.近几年我国在东部沿海兴建多座核电站。山东乳山红石顶核电站、威海海阳核电站等工程正全面展开。主要原因:①核能能量集中,地区适应性强(不需要大量运输原料),②东部沿海地区常规能源缺乏 ③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例1】能源问题一直是制约各国发展的问题,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我国风能分布图
(1)结合材料一,分析中国能源面临的问题。
(2)材料二中A处风能贫乏,但却掌握着中国的能源命脉,试分析原因。
(3)我国已把风能作为新能源的开发重点,并把河北、上海、福建、广东作为风能的重点开发区域,分析重点开发这些区域的原因。
【即时练习1】(10年山东卷29】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如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五 西南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区域内的重庆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图12为重庆市1999-2008年主要能源消费变化和单位GDP能耗变化图,读图回答(5)-(6)题。
(1)判断重庆市能源消费总量变化和单位GDP能耗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单位GDP能耗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2)指出重庆市能源消费结构特点;结合西南地区能源资源优势,说明该市今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方向。(5分)
【问题探究2】 能源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1.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
提示:依据下图理解
2.山西能源资源开发面临的的问题
(1)水资源短缺 ①山西位于黄土高原,属于山西地处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年均降水较少(大约在400毫米左右),季节分配不均匀(集中在夏季几个月份),年际变化大。
②随着人口的增加、灌溉农业和耗水工业的快速发展,用水量较大。
(2)晋煤外运能力不足。①随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量大,②煤炭运输的方向主要向南和向东,受黄河、太行山的阻挡,交通不便
(3)山西省煤炭的市场将面临哪些方面的挑战①“西气东输”将使晋煤失去部分市场; ②“西电东送” 将使晋煤在东部的市场分额进一步减少;③今后核电和水电的比重将大幅上升,对晋煤的需求减弱;④山西煤的开采条件逐渐减弱。
3.能源基地建设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
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修建大秦铁路、神黄铁路、焦兖日铁路,逐步形成了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方面,建设坑口电站,使电力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
另一方面,发展炼焦业,为冶金工业发展提供能源,并向外输出焦炭)
【例2】右图是1月某时地面天气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问题
(1)此时控制A地的锋面类型是
。简析A地的天气特征及成因。
(2)此天气系统引起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对图乙阴影区域的农业生产有何危害?
(3)图乙阴影区域是我国21世纪重点建设的能源基地,说明该能源基地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
(4)下图为能源基地某产业链示意图,填出E、F处的工业部门。此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请说明理由。
(5)与20世纪初期的鲁尔区比较,该能源基地所在地区面临哪些不同的主要环境问题?简要回答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因素。
【即时练习2】(09〃山东卷)改革开放后,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是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下表反映的是2007年环渤海地区及全国的重工业比重和能源、水资源利用状况。读表回答。
(1)与全国相比,环渤海地区在资源利用方面有什么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本地区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有哪些?
四、能源综合利用
1.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借鉴鲁尔区的经验
(1)能源的综合利用①构建产业链,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
(如图3.7煤一电一铝、煤一焦一化、煤一铁一钢三条产业链,(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3)绿化、美化环境,治理环境污染。
2.煤炭转换为电能输出的优点及不足。输出地:输电经济效益高,减轻交通压力,但会加剧当地的环境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状况。
输入地: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改善能源输入地环境。
【例3】读山西能源转化图,分析回答
⑴山西能源加工转换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⑵分析能源转换率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
(3)读山西能源调出结构变化图,分析山西在煤和电之间突出输电,其意义主要有哪些?
【即时练习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山西省作为中国的“鲁尔区”,是我国最大的煤炭基地,其煤炭产量、调出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国首位。近年来,随着山西省经济的发展,交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材料二
山西省工业增加值结构图 材料三
山西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图
1)山西省构筑的三条产业链依赖的本地自然资源除煤炭外还有()A.铜矿石 B.石油 C.铝土矿 D.石灰石
(2)山西省煤炭综合利用的明显成效是()①改善了环境质量
②提高了煤炭的附加价值 ③使产业结构多元化 ④减轻了交通运输负担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山西省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下列产业的发展方向科学合理的是()A.煤炭工业全部向气化、液化、电化产品方向发展
B.冶金工业向不锈钢系列制品与铝制品系列方向发展
C.建材工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D.化学工业向轻型、薄型方向发展
(4)有关山西省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加工工业一直呈下降趋势 B.原料工业一直呈上升趋势
C.采掘业逐渐取代加工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冶金、化学、建材等部门属于加工工业
(5)山西省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
A.露天开采 B.过度开展土地复垦 C.小煤窑过度采煤 D.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课堂学习效果检测】(限时20分钟)略
第二篇:高考地理真题分类15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一、单选题
(2013高考题重庆卷)图2为美国与巴西两国城市的土地、淡水、能源产出效益图。读图2回答4~5题。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土地产出效益(105美元/公顷)淡水产出效益(美元/m3)能源产出效益(102美元/吨标准煤)美国 巴西 图2
1.两国相比
A.淡水产出效益美国低于巴西
B.淡水产出效益相等 C.能源产出效益美国低于巴西
D.能源产出效益相等 2.与巴西相比,形成美国城市土地产出效益特点的原因可能是
A.国土面积大 B.城市绿地面积大 C.城市人口比重高 D.科技发展水平高 【答案】4.A 5.D 【试题立意】该题考查的是学生的识图能力,两个国家,三个柱状图分别代表三个参数,题目不难,看懂图,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解题思路】第4题,问的是淡水产出效益和能源产出效益,对比美国和巴西的柱状图,很明显是淡水产出效益美国低于巴西,所以选择A 第5题,问的是美国城市土地产出效益特点,从图中可看出,美国土地产出效益大于巴西,而对比四个选项,土地的产出效益最关键的肯定是科技发展水平,所以选择D(2013高考题海南卷)巴西东南部S州甘蔗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其甘蔗主要用来生产燃料乙醇。该州集中了全国一半以上的燃料乙醇厂。随着国内外对燃料乙醇需求的增加,该州和巴西中南部地区更多的土地被开发为甘蔗田。据此完成6~7题。3.燃料乙醇厂相对集中在S州的主要原因是()
A.接近原料地
B.接近消费市场
C.利用廉价劳动力 D.方便产品运输 4.燃料乙醇的大量使用会导致巴西()
①碳排放量增加 ②能源消费结构改变 ③热带草原面积减少 ④蔗糖消费量下降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6.A 7.B
【命题立意】 主要考查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对当地区域经济环境的影响。本组题通过巴西S州甘蔗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说明当地乙醇原料丰富,通过乙醇作为清洁能源对当地区域经济环境带来的影响。属于中等偏易题。
【解题思路】第6题,从文字材料中可以看出S州有丰富的原料甘蔗,燃料乙醇厂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要是接近原料产地,因此选A。第7题,由于乙醇的大量使用可以减少矿物能 1 源的比重,改变能源的消费结构,减少碳的排放。由于燃料乙醇需要甘蔗为原料,从而导致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可导致过度开垦而热带草原面积减少。因此,正确答案为B。
二、综合题
(2013高考题山东卷)5.(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巴西盛产甘蔗,产量居世界首位。2012年4月至 3月,巴西甘蔗产量达5.6亿吨,其中一半以上用于生产乙醇,是世界第二大乙醇生产国,该国近半数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图为巴西及周边区域图。
(1)分析巴西大量生产乙醇的主要原因。(6分)
(2)有人建议我国借鉴巴西的经验,以甘蔗或粮食作原料生产乙醇作为汽车燃料,试分析其利弊。(6分)
【答案】(1)原料丰富,石油资源短缺,市场需求量大。
(2)利:缓解能源紧张;优化能源结构(减轻大气污染,属可再生能源)。弊:造成粮食安全隐患。
【命题立意】该题考查区域能源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及我国的粮食问题,以及获取图文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巴西的甘蔗生产乙醇为背景,既考查了区域能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又关注了能源问题及其粮食安全问题。较易作答。【解题思路】(1)结合文字材料及图可知巴西甘蔗产量大,为乙醇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巴西石油资源短缺,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量越来越大。(2)在分析利时,主要考虑乙醇汽油的优势及对环境的保护价值;在分析弊时,要注意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需求量大,如果再用粮食大力发展乙醇,会加剧粮食供应压力。
第三篇:人教版地理必修3章末过关测试卷(3)第3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含答案)
地理·必修
3(人教版)
章末过关检测卷(三)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测试时间:45分钟,评价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5分×11=55分)
“煤”变“油”的这一技术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煤炭变成的汽油和柴油不含硫、氮等污染物,是高质量的洁净油品。据此完成1~3题。
1.煤炭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是()
A.放射性污染
B.臭氧层空洞
C.酸雨、酸雾和粉尘
D.重金属污染
2.我国之所以要启动“煤”变“油”项目,是因为()
①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波动 ②我国燃油需求量增长迅速 ③可以优化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④我国煤炭资源过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我国的“煤”变“油”项目应布局于()
A.山西、内蒙古、陕西
B.北京、天津、上海、广州
C.湖南、四川、贵州
D.新疆、青海、西藏
1~3.解析:第1题,煤炭中含有硫元素,在燃烧后会产生硫氧化合物,从而形成酸雨、酸雾和粉尘污染。第2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燃油需求量迅速增长,而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波动大,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启动“煤”变“油”项目后,可以增大石油比重,从而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第3题,我国“煤”变“油”项目应布局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山西、内蒙古、陕西等地。
答案:1.C 2.A 3.A
读下图,完成4~5题。
4.据图所示,山西省可能面临的问题是()
①山西成为我国最主要的酸雨区 ②土地盐碱化面积迅速扩大 ③灰霾天数增加 ④日照时数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造成山东省能源产出平均比重大,但废气排放平均强度较低的原因是()
①拥有较丰富的石油资源 ②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较高 ③拥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 ④高新科技企业的比重较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5.解析:第4题,从图中可看出山西省的能源产出平均比重最大,废气排放的平均强度也较高,它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基地,所产生的污染主要是粉尘,因此可能会使当地灰霾天数增加,日照时数减少;煤炭的开采可能会造成土地荒漠化加剧;因该地的降水较少,并没有成为我国最主要的酸雨区。第5题,山东能源产出平均比重大,但废气排放平均强度较低,和能源的构成及利用率有关:石油资源丰富,技术水平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高。
答案:4.C 5.A
开发利用新能源与清洁能源是当今世界能源发展的一大趋势。据此完成6~7题。
6.上图为2012年欧洲四个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统计图,其中最符合“低碳经济”理念的国家是()
A.甲
B.乙
C.丙
D.丁
7.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将有利于()
A.减少灰霾天气
B.减少紫外线辐射
C.消除城市热岛效应
D.消除酸雨危害
答案:6.C
7.A
在决定建三峡工程之前,专家曾对阿斯旺工程的经验教训进行过研究:阿斯旺大坝在获得灌溉、防洪、航运、发电等多方面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环境变化,主要是河口渔获量减少、下游农田因失去淤泥肥源而变得贫瘠、土地盐碱化、海水侵蚀加重等。读“阿斯旺工程与三峡工程对比图”,回答8~9题。
8.阿斯旺工程的首要目标是()
A.发电
B.航运
C.灌溉
D.防洪
9.年泄洪量比较,三峡工程远高于阿斯旺工程的原因是
()
A.三峡工程位于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B.三峡工程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丰富
C.阿斯旺工程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量稀少
D.阿斯旺工程上游农业发达,取水量较大
8~9.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河流的开发。第8题,阿斯旺大坝建在尼罗河上,其下游流经沙漠地区,降水量少,河流支流少,水源短缺。因此,阿斯旺大坝首要目标是灌溉,解决其下游的农业缺水问题。第9题,三峡工程位于我国长江干流,流域内降水量大,水量丰富。而阿斯旺大坝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量少。
答案:8.C 9.C
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关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
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
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
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11.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
①林地 ②灌丛草地 ③建设用地 ④裸岩地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0~11.解析:本题组考查某流域内土地利用情况。第10题,通过图例仔细比对:林地后期增加;增幅与减幅均最大的是旱地;前期增加幅度最大的是旱地;总体上看,流域内生态环境好转,归功于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第11题,图例分析可知,灌丛草地增多,生态转好;裸岩地减少,生态转好。
答案:10.D 11.B
二、综合题(共45分)
12.下图为黄河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黄河上游地区重点开发的能源资源是________,其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是________。(3分)
(2)为了加快黄河中游地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地方政府提出了下列两套方案(见下图)。你认为哪套方案的经济效益更高?要保证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还应注意采取哪些措施?(8分)
(3)该流域沿岸工业城市密集,可能给黄河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2分)
(4)作为煤炭输出地的晋、陕、内蒙古面临哪些环境问题?应采取什么有效措施?(7分)
解析:本题考查黄河流域的能源资源及环境问题。第(1)题,黄河上游水能资源丰富,实现了梯级开发。分析水能资源,主要从河流落差与流量两方面分析。第(2)题,经济效益高低与产业链长短有关,资源的合理开发主要从综合利用的角度去思考。第(3)题,从有利与不利两个方面去分析。第(4)题,煤炭输出地面临的共同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应从技术、生物措施两方面去思考。
答案:(1)水能 河流落差大、径流量较大(3分)
(2)方案②。(2分)
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水平;加大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实行清洁生产;改善交通运输条件;防治污染,美化环境,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6分)
(3)有利于对该河流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大量排污会加剧河水的污染;增加河水的使用量,易引发河流中下游出现断流。(2分)
(4)问题:露天矿表土的剥离、井矿巷道的建设及道路的建设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等生态破坏;燃煤、洗煤、炼焦等重化工业发展易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地面塌陷,引发地质灾害;破坏地下含水层结构,污染地下水(答其中4点得4分)措施:矿区存放表土,随时分片回填,土地复垦、植树种草;在生产环节中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治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两方面回答)(3分)。
13.读意大利波河流域图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 波河流域图
材料二 波河是意大利最大的河流,水量充沛,常发生大洪水,流域面积约为7.5万平方千米,流域内水能资源丰富。该河流中下游流经著名的波河大平原(该平原西部和北部接高大连绵的阿尔卑斯山脉,南临亚平宁山脉),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多在其一些支流上游兴建水利工程。波河中下游含沙量高,河道蜿蜒曲折,极易淤塞,现在河口三角洲每年新增土地约81公顷。
(1)试述图示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5分)
(2)简述波河流域的水系特征。(5分)
(3)波河丰水期持续时间较长,枯水期仅出现在夏末秋初,试分析其原因。(7分)
(4)对波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提出你的建议。(8分)
答案:(1)沿河分布;沿海分布;
(2)干流较长,自西向东流;支流众多,基本呈南北对称分布;流域面积较大;干、支流河床比降大。
(3)春末夏初,气温升高,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区的支流得到冰雪融水补给,形成汛期;冬春季节,大部分处于地中海气候区的波河(发源于亚平宁山脉的支流)得到雨水补给,径流丰富。所以波河的丰水期持续时间长,枯水期仅出现在夏末秋初。
(4)在中下游地区对河道进行截弯取直;下游地区开挖新入海河道;切实有效保护上游山区的植被;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在上游配合水利建设,大力开发水电;提高流域的开放度;不断加大开发力度。
第四篇:《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这一课时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这说明要求学生通过东北地区案例的学习,掌握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把学到的分析方法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其他的案例中去。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学习的铺垫,只有先了解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才能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这一课时也是之前必修1和2所学相关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2《农业区位》一节和必修3前面两章各种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对案例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了解。但学生对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在进行影响农业的成因分析时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给出区域相关背景资料和学生合作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以及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2.理解东北地区因地制宜组织生产,形成不同特色的农业布局。
3.以在学习“东北地区农业”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对其它区域进行分析,学会进行知识、能力的迁移。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2.设置问题情境,讨论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与农业布局的关系。
3.学生运用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尝试小组合作分析其他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2.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学重点】
1.气候、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对农业布局的决定作用。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区域分布及其形成因素。【教学难点】
1.各种图表的阅读与分析,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2.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3.运用已有知识,对其它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进行分析。【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复习必修2影响农业
区位因素
1.引导学生读P60图4.1东北地区的位置,说出东北地区的范围及其纬度和海陆位置的特点,并结合中国气候类型图和干湿区图得出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
2.探究活动: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较低,热量不足,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3.小结:(P61图4.2 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过渡:光热是植物物质形成的最基本因素,纬度不同,作物的分布也不同,除热量条件外,作物生长还必须有水分,光靠天然降水往往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还需要灌溉水源,读图找出东北地区的主要河流及分布?
(设问转折)除了气候和水源对农业生产有影响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农业生产?
1.出示幻灯片:东北地区地形图(问题情境)不同地形对农业生产同样也有影响,请同学读P61 图4.3 东北地区的地形,思考:(1)东北地区有哪几种地形?分布有何特征?(2)不同地形对东北地区农业分布有何影响?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引入学习主题。
1.思考回答,并根据位置得出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纬度高,近海——
温带季风气候)
2.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热量对农业
生产的具体影响。
3.读图找出东北地区主要河流,得
出灌溉水源较充足。
学生通过读图,明确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为下面的分析打下基础。
使学生了解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1.学生活动:请学生上黑板指出东北地区主要地形的位置和名称;以及
可以从事的农业生产类型。
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先通过读图获得现状信息,后对现状进行相关联系分析,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2.小结:(1)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这里有中国最大的平原、最大的天然林区和优质的草场);(2)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3.设问:土壤的营养物质会影响农业生产哪一方面?(小结):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过渡: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东北地区内部的地形也是有所差异的。那么,除了地形它内部的气候有没有差异呢?
(读图思考)引导学生读课本P62-63图4.4和4.5,回答:(1)东北地区内部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2)对比松嫩平原和大兴安岭东坡积温和年降水量的大小,并试着分析原因?
2.思考回答。(土壤肥沃,作物生长比较旺盛,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仔细观察图4.4,回答问题。
读图4.5,通过对比得出地形对热量
和降水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读图和信息表达能力
由于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有依赖性,因此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如何安排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怎样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呢?我们下节课一起学习。
巩固当堂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一、地理条件
1、范围
2、自然条件(1)气候条件(2)地形(3)土壤
3、社会、经济条件
第五篇: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十四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课下限时集训2
第十四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7·合肥模拟)红水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是我国水电开发、防洪及航运规划中的重点河流。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批准红水河梯级开发方案,在红水河全河段建设10个梯级电站。读图回答1~3题。
1.红水河()①水量大
②多宽谷 ③水流湍急 ④有结冰期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与龙滩水电站比较,大藤峡水电站()A.与上一级水电站的距离更远 B.海拔更高
C.与上一级水电站的落差更大 D.距离主要市场更近
3.红水河流域水电梯级开发()A.形成了不同的库区,库区两岸冲刷力量会明显增强 B.将成为沟通川、桂、粤三省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 C.对减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洪水灾害具有明显作用 D.对优化华南地区电力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解析】 第1题,红水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位于南方季风区,降水丰富,水量大,无结冰期;河流主要流经山地地区,河道狭窄,水流湍急。第2题,与龙滩水电站相比,大藤峡水电站距离上一级水电站的距离更近,海拔更低,落差更小,但距离珠江三角洲等市场更近。第3题,水库形成的库区,河流流速降低,对两岸的冲刷力量降低;红水河未流经四川;红水河属于珠江上游,梯级开发能减轻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洪水灾害;红水河梯级开发,其水电主要送往华南地区,能优化华南地区电力结构。
【答案】 1.A 2.D 3.D(2017·天津模拟)清江是长江中游南岸的重要支流,流域面积近17 000多平方千米,流经鄂西山地,总落差1 500米。历史上多洪涝灾害。现在清江上已建有高坝洲、隔河岩、水布垭等水利工程,对流域内的开发建设有积极意义。据此回答4~5题。
4.清江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A.支流少,流域面积广 B.降水多,季节变化大 C.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D.落差大,多曲流 5.清江流域的综合开发方向是()A.实行梯级开发,实现全流域通航 B.修建水利工程,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 C.扩大灌溉面积,发展河谷农业 D.发展旅游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解析】 第4题,一般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包括水量大,落差小导致排水不畅,从材料中可知该河多洪涝灾害,只能从水量大方面分析。该河位于长江中游,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且降水季节变化大,雨季易出现洪涝灾害。第5题,该流域内落差大,不可能全流域通航;修建水利工程只能为工业发展提供电力,而不是原料;大型水利工程本身就是重要的景点,可以发展以山水、大坝、水库为景点的旅游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答案】 4.B 5.D 伏尔加河全长3 690千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积雪融水在伏尔加河流域河水补给中起着主要作用。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伏尔加河上有很多堤坝、水库和水电站,另外也连通很多运河。读图回答6~7题。
6.伏尔加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和开发措施包括()A.以水能资源的开发作为流域治理的核心 B.采用高坝一次性开发方式发展水电站 C.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轻工业保护生态
D.水坝、运河的修筑获得发电、航运、防洪等综合效益 7.伏尔加河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的影响有()A.夏汛前降低水库水位,可提高汛期蓄水能力 B.水位抬高,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得以改善 C.促进流域资源的开发和高耗能产业的发展 D.下游流量明显减少
【解析】 第6题,河流综合开发一般以水资源的综合开发为治理的核心;伏尔加河流域矿产丰富,以重工业为主;采用梯级开发方式,水坝、运河的修筑获得发电、航运、防洪等综合效益。第7题,伏尔加河补给主要来自雪水,以春汛为主,故夏汛前不必降低水库水位;众多大坝改变了长期形成的水生生态系统,水生生物生存环境恶化;由于电力充足且廉价,促进了流域资源的开发和高耗能产业的发展。
【答案】 6.D 7.C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也是新中国治理黄河的第一个大型工程。读咸阳—潼关河段纵坡剖面示意图,回答8~9题。
8.三门峡水利枢纽对黄河下游的治理所发挥的主要作用有()①防洪 ②减少水土流失 ③减缓河床抬高速度 ④有利于建设高耗能工业为主的综合型工业基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三门峡水利枢纽对渭河平原造成的不利影响是()A.潼关水位下降,河流下切深度增加 B.地下水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现象严重 C.加快渭河净化速度,提高水质
D.有利于发展航运,促使渭河平原的工农业产品向东输送
【解析】 第8题,三门峡水利枢纽对黄河下游的治理发挥的作用主要是防洪和减缓河床抬高速度。第9题,受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蓄水的影响,潼关水位升高,渭河水流速度变慢,泥沙沉积,逐步变成地上河,引发洪涝灾害;同时由于河床水位升高,地下水水位升高,土壤盐渍化严重。
【答案】 8.C 9.B(2017·江苏苏州一模)巴拉那河是南美洲第二大河,干流及支流两岸覆盖着黏土。它与乌拉圭河汇合后称拉普拉塔河,最后注入大西洋,它是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三国的重要水上通道。图示为巴拉那河流域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巴拉那河下游分布有大面积沼泽,其主要原因有()①地形低平,排水困难 ②全年多雨,降水丰沛 ③冬季寒冷,冻土广布 ④土质黏重,下渗困难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巴拉那河位于拉普拉塔平原,地势低平,低洼处易积水,而土壤黏重使得排水更加困难,因此容易形成沼泽,故①项、④项正确;巴拉那河下游位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其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上,不会形成冻土,故②项、③项错误。
【答案】 D 11.巴拉那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①上游地区多石滩、沼泽,发展旅游业 ②在圣保罗附近利用资源发展钢铁工业 ③下游地区地势低平,发展水稻种植业 ④流域内部水流平缓,可以全流域通航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上游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发展水电业,利用丰富的自然风光发展旅游业;圣保罗附近可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采矿业、钢铁工业等,故①项、②项正确;下游为沼泽和草原区,适合布置生态保护区和大牧场放牧业区,故③项错误;流域中下游水流平缓,可通航,但是,流域西部等高线密集,且最高海拔达到4 000米以上,河流落差大,通航可能性低,故④项错误。
【答案】 A
二、综合题(共56分)12.(28分)读甲、乙两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图中的M河是__________,乙图中的N河是____________。(2)M河流域进行综合开发的核心是梯级开发,原因是什么?
(3)N河流域最大的水利枢纽是________,分析此处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有哪些?(4)N河流域开发治理与M河流域相比较,有哪些相似之处?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很容易确定两河的名称。第(2)题,梯级开发具有航运、发电、防洪、灌溉、调节气候等综合效益。第(3)题,长江三峡是长江流域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水能资源丰富必备的三个条件:径流量大、落差大及地处峡谷。第(4)题,都注重了水能开发;利用能源发展工业;发展了内河航运等。
【答案】(1)田纳西河 长江
(2)①梯级开发分段修建水库和船闸,能改善不稳定径流,使各段水位相对平稳,利于通航。②水库建成之后,可以抵御洪涝灾害,蓄水后利用落差可以发电,电力充足,用于冶金工业,既保护了森林,又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③水源充足,小气候得以改善,地力和植被都可以得到恢复。反过来,植被得到恢复,又可以改善不稳定径流。④水库储存的水源可以解决农业灌溉所需,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3)长江三峡 气候:巫山以上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山气候,有丰富的降水和冰雪融水。地势: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水系:长江上游有众多源远流长的支流,水系庞大。
(4)通过兴修各种水利设施,对水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开发流域内的水能资源;立足于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工业;大力发展内河航运等。
13.(28分)(2017·贵州省三月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穿越崇山峻岭,在云南省境内并行奔流170多千米,形成了“三江并流”这一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高山峡谷景观。下图示意“三江并流”及附近地区。
我国与东盟经济互补性较强,贸易额不断上升,如近年来我国的冷果(亚热带、温带水果)换东盟的热果(热带水果)贸易。
(1)简述“三江并流”地区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2)若在澜沧江流域进行梯级开发,推测适宜大坝截流的季节并说明理由。(3)分析澜沧江梯级开发对其航运的有利影响。(4)分析我国与东盟“冷热果”贸易不断升温的原因。
【解析】 第(1)题,仔细读题,关键词“地形”对河流的影响;由题干材料可知“三江”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势北高南低使河流自北向南流;由于穿越崇山峻岭,地势起伏大,使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河流侵蚀能力强,含沙量增大;三江并流地处高山峡谷地区,流域面积较小。第(2)题,澜沧江流域大部分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降水量大,河流水量大,不适合大坝截流;冬季降水少,河流流量较小,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较少,易于施工,所以冬季适宜大坝截流。第(3)题,注意题干要求是对航运的“有利影响”,结合三峡工程对长江航运影响分析。梯级开发的库区蓄水量大,水流变缓、水位上升、可以淹没险滩,改善航行条件,延长通航里程,提高航行安全性;可以利用水库的调蓄能力,在枯水期增加下泄水量,调节下游河流径流量,从而延长适航时间;通过水坝调水减少下游航道淤积,有利于航行。第(4)题,“冷热果”贸易就是我国的冷果(亚热带、温带水果)换东盟的热果(热带水果)贸易;结合两地自然条件可知,我国热带面积比重小,热带水果产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而东南亚所处纬度低,以热带为主,亚热带、温带水果产量小;随着我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发展,居民购买力提高,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使得“冷热果”贸易不断升温。【答案】(1)地势起伏大使河流落差大,流速快,含沙量增大;地势北高南低使河流自北向南流;高山峡谷地区三江并流,使流域面积较小。
(2)冬季。降水少,河流流量较小。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较少,易于施工。(3)库区水流变缓、水位上升,改善航行条件,延长通航里程,提高航行安全性;利用水库的调蓄能力,调节下游河流径流量,延长适航时间;通过水坝调水减少下游航道淤积。
(4)我国热带面积比重小,热带水果产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而东南亚以热带为主,亚热带、温带水果产量小;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我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发展,居民购买力提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