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活动设计基本类型和策略的课例探究(推荐5篇)

时间:2019-05-12 18:15: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课堂活动设计基本类型和策略的课例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课堂活动设计基本类型和策略的课例探究》。

第一篇:高中语文课堂活动设计基本类型和策略的课例探究

高中语文课堂活动设计基本类型和策略的课例探究

课堂活动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某种课程目标而进行的行动。王荣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中认为,我国语文课程目标有三种类型:内容目标、能力目标、活动目标。而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应存在三种对应关系:构成、达到和符合。当课程目标是“活动目标”时,课程内容就是与这一活动指向“相符”的语文活动,即所展开的语文活动要跟课程目标相符合。朱青在其论文《中学语文课堂活动教学研究》中认为:语文课堂活动教学,是活动教学理论的实践应用,它将活动的观点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具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加的,以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在需要和认识规律为基础的,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整体、有序、创新的实践活动。可见,随着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从专家学者到一线教师,都在语文课堂中寻求一种有别于传统课堂的变化,力图探究语文课堂活动的种种规律。

这些研究丰富了“课堂活动设计”的内涵。然而,对课堂活动设计的研究,比较多的是从理论层面的研究,能结合具体课例进行分析的不多。因此,结合笔者的多年实践,试从课堂活动设计基本类型和策略的角度,结合具体实例进行探究,分享一些个人在“课堂活动设计”方面的思考和认识。

一、常见活动设计的基本类型

常见的活动设计有这样一些基本类型:图表绘制类、问题探讨类、朗读演示类、模拟演绎类、小组竞赛类、改写比较类等。笔者认为每一种类型有其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

如:图表绘制类,即根据图表填写内容,根据内容绘制图表等。通过表格的形式可以完成课文基本框架的梳理。比如:诗歌《蒹葭》,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用绘图的方式表现诗歌所蕴含的的画面美。又比如《秦晋崤之战》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绘制行军图,以此熟悉文本内容。

当然,从教学环节看,图表绘制类一般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初始环节。图表一般能起到概括提炼的作用,它往往可以成为活动设计的起点,但往往不能成为活动设计的重点。

又如:问题讨论类则适用于文本赏析环节。朗读演示类即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诵等,比较适合小说、诗歌教学。模拟演绎类即课本剧演绎、模拟法庭、模拟场景表演等,比较适合经典名著类文本的教学。小组竞赛类则比较适合知识性内容的复习。改写比较类即通过改写文本与原文本比较,品味出原作用语之妙。往往可以在语言品味的教学环节中运用。比如《荷花淀》,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比较活动:《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把《荷花淀》作了如下修改,你认为哪个版本更好?

1.删去第二、三节

2.删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3.把“哗哗哗”改为“哗哗”

4.删去了“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哨兵”

这一活动意图是通过与删减版的比较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鉴赏其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环节中,改写比较类的活动设计往往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环节。因此,改写比较的活动意图应明确,应与教学目标一致,否则就成了为了改写而改写了。

二、活动设计的一些误区

事实上,从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到如今所倡导的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纷纷加入活动设计的行列中,也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活动。然而,却往往效果不甚理想。具体有这么一些误区:

一种是“讨论泛化”:以为活动就是小组讨论。每节课不管三七二十一讨论了再说。其实,讨论什么很关键,也就是说必须有值得探讨的问题和内容。“讨论泛化”往往会带来讨论模式化程式化。比如,常见“最式”提问,最感动你的是哪一节?写得最好的是哪一段?“最式”提问,容易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境地。因为,对于文本,本来就可以允许个人化的理解。如果每一堂阅读课都成了分享个人理解的交流会,而老师也只起到了说说串讲词的主持人的功效,这样的语文课堂,效率是否低了些?如此讨论,学生没有真正沉潜阅读、独立思考的时间。孙绍振认为:学生对课文感到“一望而知”,教师在学生已知的话语上纠缠不休,甚至人为制造混乱,教者殚精竭虑,学者费神无补。阅读的低效和无效就是这样产生的。

还有一种活动是“为活动而活动”:表演、辩论、竞赛……,看似很热闹,可是,当学生使出浑身解数展示完后,却发现文本依然成了“熟悉的陌生人”。这种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因为教师设计时缺少明确的活动目标,对文本的教学价值把握不足,单纯从活动性考虑,而忽略了文本价值、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因此,在探讨课堂活动设计的类型时,有必要关注这些问题,分析总结活动设计的基本策略,以避免出现无效的课堂活动。

此外,未重视活动的数量、忽视活动与活动之间的逻辑关联、缺少活动前的具体要求和活动时的教师引领等都会让活动陷入低效、甚至无效的境地。

三、活动设计基本策略

首先,活动设计应有恰当的活动目标。活动目标应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设定的。然而,在活动设计中,老师们往往会忽略活动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匹配度。比如,对于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有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活动:通过你对作者和文本的了解,编演课本剧《马丁的一天》。尽管这个设计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能熟悉文本、熟悉作者。然而却忽视了作为一篇演讲稿的文本特征及教学价值。其实,这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是这样描述的:体会全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那么,编演课本剧能达到体会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的目标吗?我看不见得。对于这篇课文,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在文本中标注排比句,圈划出其中值得关注的字词,并在朗诵时得以体现。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排比句所产生的感染力不仅从形式而来,更在于分句中的内容指向、分句间的逻辑联系。

还比如《项链》一课,搜寻网上教案,比较多的设计是续写结尾。可是,既然莫泊桑的结尾的妙处就是戛然而止的艺术留白,给人回味?o穷,那么,所有的续写是否只是狗尾续貂?我在教学中,经过情节的简要概括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如果你是编剧,导演需要你改编《项链》且必须在五个情节中改变其中一场,你会怎么改?

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来是让学生体会到其构思的精妙,即假项链的合理性和丢项链的必然性,二来是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更能使学生更细致地关注粗读文本可能忽视的细节性的描述、隐含作者创作意图的语言等。

其次,活动设计需要有明确的行动指向。也就是说,活动设计应有明确的、可操作性的任务安排。比如《想北平》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阅读4-8节,老舍写了什么?和你印象中的北京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舍呢?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作如下的活动任务分配:建立活动小组,明确个人活动任务,完成任务单,包括任务分配、活动过程记录、困惑和思考。

显而易见的是,有了活动任务单,行动指向性更明确,有了具体活动示例,学生活动展开更有序有效。

再次,活动设计应注重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比如对于冯友兰的《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有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假如你是二十岁的冯友兰,你如何介绍你的老师蔡孑民?假如你是九十二岁的冯友兰,面对记者,你又是如何介绍你的老师蔡孑民?这两个活动,能设计情境,使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蔡孑民其人,并关注到作者本身。然而,这样设计活动,如果没有更进一步设计引导性的问题,恐怕也只能起到概括文本内容的作用,难以产生高阶思维。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三个活动:

其一,用对对联的形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整体。先出示上联“春风化雨,先生有校长身份”,让学生试对下联。如果对文本有初步了解的学生,不难对出下联前四个字“兼容并包”。然而,我出示下联“教育兴国,学问非名利正途”,并告诉学生:“教育兴国”既是考虑对联有对仗的要求,更是先生的成就的概括。从对联中显而易见的是,蔡孑民的身份:校长、大教育家。

其二,追问学生发现矛盾点:既然是最大的教育家,为何前半部分写的都不是大事件?既然是写“我所认识的”,为何文章后半部分写的却是似乎和我没有多大直接关系的大举措?通过这两个问题,发现其结构安排的独特之处。

其三,根据全篇“高频词语”的统计数据:“精神境界”出现8次;“春风化雨”出现6次;“兼容并包”出现5次;“气象”出现4次;“大教育家”出现4次……重点分析“气象”这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接着进一步设计这样的一个活动:课文注释之我见。即就教材中的两个注释:“气象:情景、情况”和“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结合文本内容的分析,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

最后,呼应第一个活动,请学生说说上联中拟的不够好的地方。通过整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马上发现“校长身份”一词不妥,可以替换成“书生本色”、“大儒本色”等。

总之,设计这一系列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品味文本中重复、矛盾、异常的语言,理解在多重视角下,作者对蔡孑民先生的评价和对知识分子人格、学养的思考。因为,在我看来,学生学习《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不仅要了解一个“春风化雨”、“兼容并包”的蔡先生,更应体悟作者是以学生的个人体验,也以哲学家的眼光,回忆蔡先生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作者还以九旬老学者的视角,暗含对当时知识分子“矫揉造作、弄虚作假”的批判,对如何养成独立人格、高明学养的思考。因此,如果只是设计一个“介绍蔡孑民”式的活动,并且没有设计更深入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体会作者情感,那么,课堂可能就会出现“热闹过后,什么也没有”的窘境。

因此,活动设计中应有激发学生引发高阶思维的问题设计。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关注学情,了解?W生对于文本,哪些是可能“已知”或“易知”或“难知却不必要知”,哪些是“未知”或“以为知实际未知”或“难知并必要知”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文本,教师应具备文本赏析的能力,应有自己深入的理解、独立的思考。这样才能挖掘出最具教学价值的文本内容。有了这两步的铺垫,才可能产生具有激发学生高阶思维的问题设计。否则,所谓的活动设计,也只能让学生在文章的表面游移,无法把握文章的真正内核。

参考文献:

[1]李海林《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思路》,《语文学习》2010年第6期。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第233页。

[3]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1页。

第二篇:高中古诗文合作探究课策略

论文

高中古诗文教学研究

——关于合作探究课策略简论

单位:白水中学

姓名:刘建亭

邮箱:xunyuan@126.com

高中古诗文合作探究课策略简论

单位:白水中学姓名:刘建亭

古诗文有着丰富的精神资源,是我国古代先辈们积累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对青少年人格的形成,心灵的陶冶,情感的提升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自2002年推行课程改革以来,古诗文教育出现了新景象,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在许多地方,新课改仍在摸索阶段,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尤其是推行1+1教学模式的学校,在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诸如,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环节注重形式,忽视效果,问题预设缺乏针对性和适当性等,笔者就此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与同仁共勉。

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课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是通过学生展示,教师检测的过程,充分暴露存在问题,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知识整合,问题归类,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以期对课文加深感知,进行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素质,以达到古诗文的教学目标。对于这一环节,笔者根据九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简单的设想。

(一)学生展示的策略

通常古诗文教学中,展示的内容多为一些字词句的基础性知识,展示的方式大多时候仍是单一的书写。其实,笔者以为,展示的关键是多角度和多层面展示,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书写。在学生展示这一环,除了重点基础知识之外,还可以根据文体特征,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进行展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寡人之于国也》等叙议结合的文章,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阅读,展示学生的品读能力,如柳永的《雨霖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点名让学生进行朗诵,在朗诵中感知作者情感,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甚至学生可以展示自己依据文章做的小制作。

(二)阅读的策略

古诗文教学中,阅读是十分重要的。顺利阅读是前提,可以最为直接的领略诗文的魅力,感受作者的情感思想。但是,阅读应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不能是为了阅读而阅读,更不能把背诵寄托在合作探究课的阅读环节上。同时,阅读的方式也有多种,对于较长的叙事性散文,为了尽快理顺文章思路,可以采用快读,如《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等,对于诗词,为了揣摩词意和作者细微的情感,可以采取品读,为了寻找文章中的某些点,如《滕王阁序》筛选关涉作者情感体验的句子,可以采取跳读,为了分析文章重要部分,可以采取选读,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说辞。为了便于说明,笔者尝试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做简单的阅读示范。

第一,全体学生大声朗读全词,以求学生体会豪放派词作的气势如虹,音韵流畅的特点。

第二,学生自己品读,找出词作中自己认为很独特或者不理解的词语。通过品读,学生可能会找出词作中一些特别的词语,如“风流人物”、“周郎”、“公瑾”、”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故国神游”等词语,这些词语的选出,对全词的深入理解,有巨大的帮助作用。

当然,阅读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情,有些关键部分,是需要教师做示范的,如《涉江采芙蓉》一诗,善于阅读的教师,应做阅读示范,因为这首诗很短,同时语调平稳,学生很难在自己阅读中有所体会,而教师在范读过程中注意语速要舒缓,音调要低沉,以便学生能在教师范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深沉婉曲的情感。

总的来说,阅读,重在感知诗文,不可能解达到所有的教学问题,但是,可以为后面的深入思考和理解打下基础,便于后面讨论的展开、个性化的解读和对诗文的拓展延伸。

(三)教师提问的艺术

教师的提问,主要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同时也正因如此,教师提问更需要有一定的价值,而这一价值主要在于,一是针对学生阅读文本的盲区,弥补学生疏漏的知识点;二是为下一个问题或最终的教学目标服务;三是拓宽学生思路,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因此,教师提问,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目前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设计有梯度和区别的问题,要让优秀生有所思,学困生能胜任。

试以《鸿门宴》为例,可以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1.刘邦去鸿门的目的是什么,项羽设宴有预谋没有?(此题难度低,可以让基础一般的学生回答)

2.宴会上发生了几件事,事件的发起者是谁,与会者的反应是怎样的?(此题有些难度了,涉及叙事过程的手法,需要基础好的学生回答)

3.纵观宴会前后,刘邦和项羽在言辞上有什么区别,反映出二人怎样的性格差异?(此题难度较大,涉及人物形象和作者写作手法分析,必须进行讨论)

这三道题的设计,照顾到了大多数学生,同时,也贴近教学目标,即了解《史记》叙事特征,塑造人物的手法,对人物形象的评价等,也可能为后面拓展延伸打下基础,即“从《鸿门宴》看楚汉之争的结局”。

(四)教师点拨的艺术

教师点拨学生,可以说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孔子的“不悱不启,不愤不发”。这一点,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追却的把握,并且在点拨时,注意因势利导,避免造成学生单一的思维模式和单一的理解。为了便于说明,笔者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语言鉴赏为例,对于诗词语言的鉴赏,很多情况下需要教师做示范。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教师可以对“浪”做一个示范性的解释,即“浪”,是时间的象征,然后提出“风流人物”中的“风流”含义是什么,可能学生在第一时间是无法准确回答的,教师在点拨时,可以联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的“风流”来提示学生,或者可以让学生回忆在那首诗词中还出现过“风流”一词,进而让学生自己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可以接着进行总结,“风流”在苏轼的心中,是有才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的俊杰。

通过举例,我们明白,教师点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方法是类比联想,学生自己回忆,补充背景材料,联系实际等多种方法,如《滕王阁序》,教师可以让学生把王勃当做一个应聘者的角色,去体会王勃的情感和目的;如《窦娥冤》中赛卢医对主要人物命运的影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鸿门宴》中项伯对主要人物命运的影响,从而体会到作者行文的巧妙之处。

其实,点拨的作用不仅仅是解决单个问题,还可能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思路,掌握解读文章和作文的一些技巧,可谓是一举多得,点石成金。

(五)组织学生讨论的艺术

学生讨论,是学生主动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但是,在讨论之前,教师必须做好两点工作,第一注意讨论的必要性,即讨论题目难易的适当性,不能为了环节全,而设置讨论,更不能设置超出学生能力的题目进行讨论,否则,学生吃力不讨好,反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有违新课标的宗旨。笔者尝试举例说明,如《荆轲刺秦王》中,对秦武阳这一人物,就没有讨论的必要,而对荆轲的人物形象就应当讨论,尤其是荆轲刺杀秦王这一行为,更值得学生讨论,因为极其可能启发学生多元化思考,对历史发展有新的认知;再如《鸿门宴》和《廉颇蔺相如列传》,让学生结合孔子向师襄学音乐的故事,思考司马迁对刘邦、项羽、廉颇、蔺相如的看法,这是中学生难以承担的,虽然说《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但是,仅凭这两篇课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讨论题目的设置,要难易适中,照顾多数学生。同时,讨论的方式,也可以是灵活多变的,不是所有的讨论,都必须在课堂上,也不是所有的讨论都必须当堂有个定论,也不是所有的讨论每组人数都不变。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时间,学生实际,合理灵活安排讨论方式。

就课堂讨论而言,教师要时刻记住自己的主导地位,适时地区引导学生,不能只是简单的布置,然后放任学生。课堂讨论,贵在效率,即短时间内,通过协作、资源共享方式,得出最有价值结果。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引导必不可少。如《琵琶行》中,琵琶女和白居易两个人物的形象,教师应及时从两个人的身世遭遇去引导学生,找出两人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国神游”的是谁,教师要及时的补充前人对此句的解读,并及时总结,避免学生在长时间的争论中,虚耗课堂时间,教师可以把这句词的讨论延伸到课外去。

(六)启发学生个性化解读古诗文

新课标注重素质教育,而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就是素质的一种体现。要个性化解读诗文,就必须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而教师在个性化解读这一块所扮演的角色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这一块,可以选择三种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多元化解读。

其一,示范。教师的示范,必须论有所出,又要浅易,便于学生理解。如思考《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之死与刘兰芝之死的原因分析。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二人直接对话的内容,然后进行分析。

其二,补充材料。如对《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的形象分析,教师,可以补充后人许多诗歌对这一事件的评价和看法。

其三,提示不同角度,让学生自己思考。如《滕王阁序》,教师可以提出王勃“谁悲失路之人”中“失路”的原因是王勃自己造成的,进而看王勃的形象。

总结

新课改,依然是个新生儿,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许多一线辛勤耕耘的教师不断的尝试、总结、突破、飞跃,让新课改不仅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而且有助于教师的成长,让学生学习变得高效,让教师教书变得轻松。本文粗浅之见,见笑方家,全做引玉之用。

作者信息:

姓名:刘建亭性别:男出生年月:1978年5月

单位:陕西省白水县白水中学职称:中教二级

通信地址:陕西省白水县白水中学(邮编:715600)

移动电话:***

电子信箱:xunyuan@126.com

第三篇:小学美术基本类型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小学美术基本类型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

商州区第一小学

王金绒

美术教学中,我们结合课程改革的新教学理念和我校开展多元智能教学经验,创新了美术课堂领域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美术课堂教学的学习领域

“课程标准”把美术课堂教学划分为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四个学习领域,针对不同的年级学段,所要求达到的内容标准、教学活动也不同,也就形成了相应的四种基本类型课。

二、美术课堂的高效教学模式

美术教学中,我们实践创新了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即“观察欣赏激发兴趣、探究交流解决重难点、讲解示范点拨疑点、实践创新完成目标、展示评价相互提高、拓展延伸促进发展。” 实践证明运用这六环节进行教学,是我们美术课堂教学比较理想的模式。

(一)、观察欣赏激发兴趣。

美术教学中,创设情境,我们常根据所学课型的特点和学生年龄、认知的特点,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具体内容,可以利用语言、图片、影像、表演、问答等手段来设置一种情境,激发学生运用感官,如:眼、耳、口、鼻、手等,完成一定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创造美的欲望。

(二)、探究交流解决重难点。

学生在观察、欣赏有关图片、影像等资料的同时,教师可以把一些思考的问题融入到其中,采用纵横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由回答,可以小组交流、好可以师生交流。我们这时采取巧妙地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在观察、分析、研讨交流中,解决了大部分教学中的重难点,剩余的要靠我们用适当的方式来解决。例如:黄老师在上二年级美术课《三个好伙伴》一课时,教师通过课件中的色环观察和作品赏析后,学生对色彩美感意识还有些不清晰。这时,教师让学生以同桌讨论的交流方式和教师的帮引的辅助手段,有力地分散了教学难点。

(三)、讲解示范点拨疑点。

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的基础上基本上能解决重难点,教师再适当利用如问答、欣赏图片资料等教学手段基本上解决了重难点,但在此可能还存在着疑点,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讲解与示范点拔帮助学生解决疑点,教师的示范因直观性强易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路进而确定主题。例如:孙老师在今天所讲的课中刮刻版的画,对墨、白、灰的表现中,容易出错的“白”应如何表现,学生存有疑虑,教师是以一张有此缺点的画,加以讲解、演示。既节省了时间又把学生的疑点消灭了。此处设计很是巧妙。我在讲二年美术课《六面怪脸》一课时,课件中,利用老鼠与大象,男孩与女孩的图片,通过想象把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可以随意变化,帮助学生利用比较的方法来表现大与小。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中好像都明白了。但要从抽象的思维到学生灵活运用对比法画出有对比效果的形象,还是有疑点。这时,我就演示自己变成巨人后来到小人国里的简单故事表现。在故事般的与学生谈话、讲解、演示,把利用对比的方法表现大与小的绘画技法传授给学生,自然所有疑点都迎刃而解,也体现了低年级“玩中学”的教学特点。

尽管运用了先进的教学媒体,丰富的形式表现,课堂中表象上是多么的绚丽多姿,如果缺少了教师对孩子们美术知识和技能的直观演示传授,就像人失去了灵魂,华而不实,暗然失色。只有这样,学生才知道依何种方法、步骤与技巧进行创作为后面的实践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打造了最坚实的高效课堂。

(四)、实践创新完成目标。

此环节就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创新实践,根据学生的作品效果来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形成开放式发散式创新思维,成功地表现自己的心灵的过程就是我们追求的结果。实践创新是学生主体性实践和认识活动展示的一个环节。教师对不同天赋和绘画水平的学生要有针对性辅导,使学生的想法得以发挥,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五)、展示评价相互提高。

展示作品、相互交流、欣赏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此环节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生作品优点和改进自己绘画不足的大好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享受到收获的喜悦,进一步巩固学习兴趣,可以欣赏到优秀的作品,进一步得到艺术的陶冶。

我们在这环节中,既不伤害了学生,又评价和改进了学生作品,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

(六)、拓展延伸促进发展。

我们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后,就进入到学生目标的认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的环节。新世纪美术教育的一大特点是注重美术文化的学习,通过美术与人类、生活、自然、情感、德育以及自身和其它学科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创造能力。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知识面的特点适当设计一些拓展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性的进行表现,这样就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让学生在课外得到发展,使艺术之花得以升华。

通过以上课堂教学实践,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能积极的进行合作探究发表自己的想法,开发出自己的想象创造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善作品,打造了高效的美术教学课堂。

第四篇:高中主题活动式写作实施策略探究

高中“主题活动式写作”实施策略探究

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两个主要目标,在这两个方面,培养学生“我手写我心”的写作能力,往往处于更重要的地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但长期以来,高中作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严重,教学效果不明显。

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指导学生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呢?我们作了许多思考和探索,其中开展“主题活动式写作”教学,就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作文教学方式。

什么是活动式写作呢?活动式写作就是设计课堂内或课堂外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参与,从而获得写作的素材、方法,产生写作兴趣的一种写作方式。活动式写作教学中,活动贯穿于整个写作的始终,会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并解决学生写什么、怎么写等问题。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对“活动式写作”存在误解,认为所谓活动就是户外活动,要求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其实“活动式写作”中的“活动”不仅是户外活动,也可以是室内(包括教室)活动,它包括阅读性活动、过程性活动、功能性活动、事件性活动等。

在活动式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高中教学的特点,以高

一、高二每学年为一个周期,分别设计了系列主题活动:认识自我、体验情感、感悟自然、培养情操、关注社会等。针对这些主题,我们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活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然后进行写作实践。如何结合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指导学生写作呢?我谈谈我们在这方面的一些尝试。

一、阅读活动写作

阅读活动写作即通过学生的大量阅读活动,在阅读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写作的灵感、素材以及写作方法,然后进行写作。在活动式写作的诸多活动中,阅读活动最简便,可操作性最强,效果也非常好。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之所以困难重重,主要的原因是学生阅读太少,教师似乎更喜欢把阅读教学课堂当作自己表演的舞台,较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活动。不少教师甚至把阅读和写作分离开来,在阅读课上往往更多关注作品的内容、思想、结构、手法等,在作文课上更多指导学生写作的技法。殊不知学生的阅读活动,是其写作的源泉,能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灵感、内容、素材、思想情感、价值立场、写作技法等。擅长写作教学的老师,都是非常重视学生阅读的老师。

为了解决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分离的弊端,我们进行了“阅读活动写作”教学尝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设计了阅读与写作的主题“认识自我”“体验情感”(设计主题是为了让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更有针对性),并设计了相关的阅读活动。就“体验情感”这个主题,我们设计了几个阅读活动。以“《史记》人物传记专题阅读活动写作”为例,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1.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司马迁以及他的史传思想,挖掘《史记》人物传记中体现的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以及作者品评人物的价值标准。

(2)根据对文本的阅读,撰写一篇文章。

2.教学时间:20天

3.对象:高二年级学生

4.教学过程

此次阅读活动写作教学分为两个小活动,前15天为学生的阅读活动,后5天为学生的写作和交流活动。共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1天到第6天

(1)印发《史记》中的《伯夷列传》《管晏列传》《老子韩非列传》《伍子胥列传》《商君列传》《苏秦列传》《张仪列传》等篇目及注释和参考译文。

(2)学生参考注释和译文阅读,教师随堂解答学生阅读中的问题。

(3)学生在阅读中,写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可以是自己非常有感触的节点的转述,可以是对某一问题的分析,也可以是对某一人物现象的看法。

(4)学生课外继续阅读本阶段的篇目以及有关《史记》的论著。

第二阶段:第7天到第11天

(1)印发《史记》中的《孟尝君列传》《平原君列传》《魏公子列传》《春申君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吕不韦列传》《李斯列传》《蒙恬列传》《鲁仲连列传》等篇目及注释和参考译文。

(2)学生参考注释和译文阅读,教师随堂解答学生阅读中的问题。

(3)学生在阅读中,写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可以是自己非常有感触的节点的转述,可以是对某一问题的分析,也可以是对某一人物现象的看法。

(4)学生课外阅读有关《史记》的论著。

第三阶段:第12天到第16天

(1)印发《史记》中的《淮阴侯列传》《季布栾布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李将军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酷吏列传》《游侠列传》《报任安书》篇目及注释和参考译文。

(2)学生参考注释和译文阅读,教师随堂解答学生阅读中的问题。

(3)学生在阅读中,写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可以是自己非常有感触的节点的转述,可以是对某一问题的分析,也可以是对某一人物现象的看法。

(4)学生课外阅读有关《史记》的论著。

第四阶段:第17天到第20天

(1)学生回顾、总结前段时间阅读的内容。

(2)学生整理前段时间的读书笔记、心得,按要求完成写作。

(3)学生作品展示、心得交流。

这个活动我们在高一高二同时进行,根据各年级的不同主题,我们设计了不同的阅读活动。比如“关注社会”这个主题,我们印发了大量的时评作品,让学生阅读,并从中总结时评的写法:引―议―联―结。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写作时评的方法,也掌握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在模仿写作阶段,他们比较轻松地高质量地完成了写作任务。

这样的主题阅读活动写作,学生不仅阅读了大量的作品,丰富了知识,提高了阅读能力,也培养了探索、发现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阅读活动为学生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解决了写作中无话可说的困境,也让学生尝到了写作的乐趣。

二、过程性活动写作

过程性活动写作,即通过一次真实活动,让学生写出对这次活动的观察、感受、评价等。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在体验生活中获得素材和感悟,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在过程性活动写作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体验情感”“培养情操”等系列主题,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相关的系列活动。“家乡美”主题写作,就是我们设计的系列活动之一。具体实施如下:

活动目标:

1.引领学生走进自己的家乡,用一种独特的视角审视自己的生活环境,学会观察、感受生活。

2.挖掘家乡优秀的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3.培养学生收集、筛选信息并使之成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美: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

活动参考主题:家乡风貌(自然美景、独特建筑、风俗民情)、家乡趣事、沧桑变迁、乡亲如歌。

活动安排:

1.选择与组织(第15周星期一到星期五)

(1)学生从四个主题中选择一个开展活动。

(2)学生选择文体(记叙散文、新闻故事、人物传记、议论文或说明文等)。

(3)根据所选的主题和文体进行分组,主题或文体相同的分在同一组。

2.搜集与获取(第16~17周星期

六、星期天)

(1)学习“参考阅读”的范文和“点击链接”相关文章。

(2)采用实地观察、采访、拍照、录音、上网、进图书馆等方式搜集有关家乡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

3.活动建议

(1)“家乡风貌”主题活动实施建议

采用拍照或录制视频等方式,收集当地的美景、标志性建筑、特色小吃、工艺品等资料。

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家乡的相关报道,搜集家乡的相关资料,通过对比,感受家乡历史的辉煌。

(2)“家乡趣事”主题活动实施建议

通过采访、搜集、回忆等方式,收集与家乡有关的逸闻趣事。

小组相互讨论,交流心得体会。

(3)“沧桑变迁”主题活动实施建议

查找地方志,采访当地年长者,了解家乡的兴衰变迁。

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家乡历史上发生的某些重大的事件。

搜集与故事有关的文字、图片等资料。

(4)“乡亲如歌”主题活动实施建议

了解描写对象,采访当事人或其身边的人,从正面和侧面多角度了解你所写的对象。

访谈身边的亲人或朋友,了解他们对家乡的看法。

关注外来工的家乡情结以及留守儿童问题。

4.分析与研究(第18周星期一到星期五)

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有三:

第一,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类、分析。

第二,学生对活动中的疑问、困惑进行思考、讨论。

第三,学生阅读相关的参考范文,构思作文。

5.写作与修改(第19周星期一到星期五)

(1)根据自己活动的体验与搜集的素材,独立完成写作。

(2)自评自改,然后小组内互相修改。

(3)在班级内展示自己的作品。

(4)学生交流心得体会。

因为有些活动必须安排在周末学生回家才能进行,所以这次过程性主题活动写作时间跨度比较长,让学生能作好充分的准备,并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从主题、文体的选择,到收集第一手的材料,最后完成写作,都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只是点拨、释疑。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如何搜集资料,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培养了根据自己的需要筛选、运用素材的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同时,学生也获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他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此外,主题活动式写作还有功能性活动写作和事件性活动写作。功能性活动写作,即模拟事件,设身处地,把自己放到事件中(自己并没有真实参加该活动),根据对该事件的思考,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写作。事件性活动写作,即把真实的事件引入课堂,创设情境让学生写作。我们正在对这两种活动写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我相信不久我们将会探索出比较成熟的实施策略。

第五篇:基于网络的高中英语教学课例设计

基于网络的高中英语教学课例设计

摘要(Abstract):多媒体网络的教学应用,重要的是教学设计。好的教材,通过好的教学设计,可以提升它的应用价值。本文通过课文“How Daisy Learn to Help Wildlife”的网络课例设计,探究下列几个问题:如何通过网络支持学生的主动学习;如何通过网络培养学生获取、选择、整合信息的能力;如何通过网络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如何把网络作为德育、情感教育的基地。

关键词(Key words):多媒体网络;开拓;整合;教学课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和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迎合了这一趋势。同时,随着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模式等的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学生上升为教学诸因素的中心;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教师的角色转变成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促进者,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灌输。有鉴于此,基于网络的中学英语课教学不应该是“新瓶装老酒”,而应该是多媒体网络教学与英语教学改革创新的有机结合。多媒体网络教学应用与英语教学改革创新,主要指多媒体网络的先进特性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能够得以充分地发挥,探讨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启发创新精神,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

这里,通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高中英语必修2第四单元课文“How Daisy Learn to Help Wildlife”的网络课例设计,探究下列几个问题 :

1、如何通过网络支持学生的主动学习;

2、如何通过网络培养学生获取、选择、整合信息的能力;

3、如何通过网络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

4、如何把网络作为德育、情感教育的基地。

2.背景材料(Breakground Information)

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然而,许多动物处于危险之中,甚至濒临灭绝,因此,本课要让学生在了解动物目前的处境的基础上,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动物需要保护的紧迫性,从而,升华到本课主题“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学习,而不仅仅限于英语知识的学习。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唤起学生“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学难点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熟悉并熟练掌握日常英语中分析、讨论、评价等交际用语。

3、教学目标(Teaching Aims)

1)认知目标

加大英语语言输入量,了解动物的危险处境和相关环保问题方面的知识。

2)能力方面

通过在互联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阅读英语文章的能力;提高上网搜索资料、重组信息的能力,提高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

通过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交流、总结的能力。

3)态度观念方面

动物保护体现了关爱生命、关注人类健康及生物生存的价值。通过学习,培养人文精神,增强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形成热爱自然、热爱生物、珍惜生命的理念。在与他人交流、合作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会乐于与他人分享资源,勇于表现自我。

4、教学策略与方法(Teaching Methods)

1)多媒体网络技术与主体性教学相整合

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指导,利用教师制作的教学网页以及丰富的网上资源来优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突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主要通过对教学软件的精心设计、对教学信息资源的合理安排、对教学过程的准确操控、对每一教学环节的巧妙导入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适当指导点拨来体现主导作用;学生有自主探究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可根据学习目标、个人基础和学习特点等自主开展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设计的超链接功能,使学生可用多种方式、途径探索同一专题,利于实现认知的灵活性。

2)个体学习与群体学习相结合

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既让学生进行自主独立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协作的空间 :学生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分组讨论和交流。通过网络的交互性,在学习群体中,思维和智慧可以共享,从而使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3)智育与美育、德育、情感教育相契合

在学习过程中,情感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驱动力,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教师的情感对学生起着极大的感染和陶冶作用。教师本人有丰富的旅行经历和对自然保护区的丰富了解,可向学生作适当的介绍,进行情感的渲染,拉近学生与自然保护区的距离,再让学生通过精美的图文素材,充分了解我国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美丽的风光,使其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油然而生。在主题活动中,增强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培养协作精神,激发“保护动物,人人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采用“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并通过讨论法、谈话法等组织教学过程。

5、教具(Teaching Aids)

自制多媒体网页型教学软件、幻灯片

6.教学程序设计(Teaching Procedures)

1)课前准备(Preparation for Reading)

[设计目的]:营造氛围活跃学生情绪

[教师活动]:利用大屏幕播映我国美丽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环境被破坏,动物被猎杀的图片。

[学生活动]:通过对比感受到生命之美和被破坏之丑陋,使“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愿望油然而生。

2)复习回顾(Revision)

[设计目的]:温故而知新

[教师活动]:帮助学生回顾新的单词和短语,并要求他们用简洁的英语说说他们所了解的野生动物。

[学生活动]:通过对单词和短语的回顾复习,用简短的英语回答老师的问题。

3)新课导入(Lead-in/Pre-reading)

[设计目的]:通过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各种动物在野外自由生活的录像,由此导入课文主题:目前许多动物处在危险的环境中,濒临灭绝。利用视听给学生带来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拉近与自然保护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目标明确,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学习活动。

[教师活动]:用言简意赅的口语介绍有关我国藏羚羊的现状,让学生自然过度到保护野生动物的口语训练状态。

[学生活动]:借助录像和老师的讲解,加上自己积极的讨论,为继续积蓄情感,进入学习状态奠定基础。

4)阅读(Reading task)

[设计目的]:使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通过快速阅读的方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然后通过精读,分析问题,从而完成阅读任务,达到阅读训练的目的。

[教师活动]:通过大屏幕播映本课的学习目标,具体要求和阅读任务:“Why is it important to protect wildlife?”“What must be done if wildlife protection is to succeed?”

[学生活动]: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完成阅读要求,并思考回答老师给出的问题。

5)学生自主网上学习(Surfing the Internet)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网上学习能力和对信息处理的能力。

[教师活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不在是教学的主宰,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提醒学生合理利用时间,提高效率。并随时解答学生疑难,让学生能够接受网络信息知识的陶冶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通过网络学习,既了解了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也知道了可以通过那些方法去保护它们。

[信息反馈]:通过网上学习,强化了学生对信息的记忆,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小结]:结合本单元学过的句型,教师简述野生动物的处境让人堪忧,让学生形成保护动物的意识。

6)主题活动(Activity)

[引入]:保护野生动物很重要,如果你有幸成为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World Wildlife Fund)中的一员,你回在有关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给人们怎样的建议呢。

[角色安排]: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WWF成员一名,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工作者若干名。

[设计目的]:通过角色扮演,组织开展保护动物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在保护动物活动中该采取那些行动。同时在活动中进行交流与合作,培养协作意识,强化保护意识。

[分组讨论]:每个小组讨论不少于三个要点,并选定一个人记录讨论要点。

[角色扮演]:抽选三至四个小组,在课堂上进行模拟采访,从而是学生活跃思维,学会交流,互相启发和提高,综合群体意见并总结。

[教师活动]:在学生组织活动中,将学生讨论中可能遇到的较难的英汉互译对照的词汇用大屏幕显示出来,并示意学生注意采用。在学生活动结束后评价学生的活动,综合学生的意见进行小结。

7)总结和作业(Summary/Homework)

Today,we knew some endangered species and something about how to protect wildlife,and so on.As a high school student, you not onl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otection of wildlife but also our responsibilities.作业要求学生进行巩固课文内容的基础练习,掌握语言要点,运用综合语言能力,完成书面表达,以“The protection of wildlife”为题写一篇短文。

7.教学反思(Teaching Introspection)

1)在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中,广大英语教师通过网络支持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网络教学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良好条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情境,学生有自主探究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可以根据学习目标、自己的基础和学习特点等自主开展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更能培养获取、选择、整合信息的能力。因此,广大英语教师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力度,真真切切实行即将开始的高中新一轮课改。

2)在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中,高中课程改革广大英语教师通过网络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网络本身特有的优势,既能让学生进行自主独立学习,也能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协作的空间。学生通过网上讨论、交流,能共享智慧、互相启发、共同提高。但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充分地、深入地通过网络进行有成效的讨论交流,是一个课改实验中值得广大英语教师努力探讨的问题。

3)在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中,广大英语教师把网络作为德育、情感教育的基地。

网络上有着几乎无限的资源,不仅对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对德育教育、情感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素材、器材等诸多限制,学生在传统课堂上所见、所闻、所知、所感都相当有限,进行德育和情感教育难免流于空洞和形式。因此,应将多媒体素材通过网络技术进行有机整合,使网络成为德育、情感教育的重要基地,为创建和谐社会发挥功效。

4)在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中,广大英语教师应提高网络教学的实效性。

组织网络教学,难在“形散而神不散”。因此,尤其需要五个方面的保障:明确的学习目标、具体而有层次的学习任务、有序的教学安排、教师的约束和指导、学生的自觉与好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新一轮高中课改实验的真正目的,体现课改实验的真正价值。

综上所述,基于网络的高中英语新课改实验教学的整个过程包括高效熟练获取信息,筛选、批判性评价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等环节,实际是学生信息素养的锻炼和培养过程。通过新课改实验,借助于多媒体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广阔的空间,并使之有充足的心力和机会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开放交往、实践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书目:

1、艾奉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中国电化教育.第176期

2、孙志歆 任务型外语教学的思考.英语周报, 2002(37)

3、张义兵 论网络时代的教育理念.中小学教育, 2001(3)

4、刘润清 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1)

下载高中语文课堂活动设计基本类型和策略的课例探究(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课堂活动设计基本类型和策略的课例探究(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