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策略》
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策略
摘要:探究性学习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重在“做”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着重探讨了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如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资源,进行不同探究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努力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生态环境”,同时提出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探究活动
探究过程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因此,现行各种版本的初中生物教材都是以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加大了探究活动在教学中的比例,教材中呈现出探究活动数量多,探究类型丰富,重视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的综合训练等特点。
1.中学生物教学中的探究学习活动更应注重探究的过程
在生物教学中,组织好探究活动,要特别重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论。因为提供给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题目,其结论是早有的,即科学上已有定论的。之所以还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和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交流合作,在探究中得到发展,是探究性学习的最主要目的。因此,组织好探究过程富有教育意义。
探究性学习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以下是一节课的片断: [案例] 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气氛中进行着……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据提纲提示的问题,边观察鱼缸中五颜六色、活泼游动的鱼,边填写实验报告。观察完毕,师生共同总结,找出鱼的哪些特点是和水中生活相适应的。
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师适时引导学生:“当鱼在水中游泳时,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各种鱼鳍的摆动情况吗”。学生们认真观察,各抒己见。
师:看来,同学们的观点不一致。在鱼游泳时,各种鳍是如何协调摆动的仅靠观察远远不够。就让我们共同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那么,围绕今天的实验题目,你有什么疑问?(提出问题)
学生分别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1)鱼失去鳍后,还能游泳吗,会不会死掉?(2)鱼鳍和鱼保持平衡有关系吗?鱼失去尾鳍,会不会影响鱼的游泳速度?……
师在肯定学生的同时,请各小组分别围绕某一种鱼鳍在游泳时的作用,作出相应的假设,并说明在规定时间内做完探究实验的小组,可以尝试做鱼尾鳍作用的模拟实验。(小组成员通过协商,确定问题并作出假设。)
课前,学生已有实验方案的雏形。教师鼓励学生将各组的实验方案表达出来,共同交流,相互借鉴,使实验方案更加完善、科学。教师考虑到学生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课前录下“实验注意事项”,制成课件提示,使学生一目了然。(制定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时间为12一15分钟。(实施方案)操作结束后,师以问题“正常的鱼在水中是什么姿态?”、“当把鱼鳍分别固定后,它和 正常的鱼一样吗?”引导学生清楚一个问题:鱼鳍在鱼游泳时发挥不同的作用。然后,请各小组根据选用的实验材料、实验方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得出的实验结论向全班同学作汇报,大家共同交流。(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师生共同用课件对鱼五种鳍的作用进行总结,并且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虚拟实验,说明:在没有鳍的状态下,鱼虽然失去了方向性和平衡性,但还可以游泳……
笔者认为上述案例比较完整地揭示了探究活动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基本过程,基本实现了学生有明确的探究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实事求是地进行观察、记录、实验、描述、讨论、深入思考、发现新问题。事实上,无论是实验探究、调查探究还是资料分析探究等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大体上也都包含着这样的基本过程或程序,只是侧重点和难点不尽相同。在生物教学中科学地设计与组织探究活动过程 2.1 确定切合实际的、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探究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生物教学中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探究活动目标是包含在三维目标之中的,但它更突出了学习知识的“过程”以及在过程中得到的感悟。在设计探究目标时,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从点滴做起,只有目标具体而明确,才能有效达成,从而逐步获得学生在科学的技能、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发展。
2.2 设计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引导形成问题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主要是指创造性地构建学习环境,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的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教师通过与学生观察或谈话、交流以发现问题,并在一系列问题中寻找到最为关键的教学问题,以此为思维导向,激发学习动机,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问题意识,从而在学生心里产生一种求知的状态和求知的渴望,进一步开展探究活动。
2.3 引导学生缜密思考,学会科学地假设
提出假设是探究问题的关键。因为学生生活经验的差异,会产生形形色色的假设和预测,教师要鼓励标新立异观点的充分阐述,并积极地通过各种教学媒体,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自主地搜集信息资料,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问题,确保多种假设的积极碰撞,最终形成科学的假设。例如: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中,针对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提出光、水、空气、温度、食物、其他动物、声音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鼠妇分布的假设。这时,教师就应从捕捉鼠妇的环节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回忆捕捉的场景和环境,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细致的观察、缜密的思考,使之作出的假设更合理科学。
2.4 科学地设计实验和实施实验
设计实验和实施实验是学生动手、动脑的主要环节,包括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变量的控制、对照实验的确定、实验装置的合理设置、实验数据收集等各方面的设计和操作。对于学生的设计方案,教师要巧妙引导其保留个性的合理因素,又要使其向科学、完善方向发展。从原则上说,教师的引导能够保证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思考线路上进行有意义的探索,避免学生盲目的猜测和无效的活动,但引导不能过“度”,不能包办代替,应该给学生留有自主探 2 究的空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汉森指出,探究学习的学生“必须有足够的主动性去不断地追求各种答案,”“必须动用他们的才能、智慧和判断力,竭尽全力去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对学生动脑、动手也应该设计出足够的“度”,要激发他们聪明才智和创新思维。
2.5 得出结论与汇报交流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搜集的资料信息和实验操作收集到的现象、数据可能非常多,教师应引导学生分类整理、综合归纳、科学分析,从而得出有理有据的结论。在分析资料、现象和数据时应坚持客观性和科学性,这是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培养的很好契机。促进学生间积极地交流,认真地听取同学的探究结论,客观地反思自己的探究结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辩证的思维,科学的表达能力,还可以引出一些新发现和新问题,成为新探究活动的起点。汇报交流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是口头的、文字的、图表等不同形式。组织探究活动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在组织探究活动时强调探究的过程,但不能让探究的过程模式化、固定化。探究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制定计划、收集数据、整理分析、得出结论、交流汇报,是科学探究过程的要素,而不是固定的规范。它们之间也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不能硬性规定哪一个步骤在先,哪一个步骤在后,不必强求探究过程的完整性。
3.2 确定探究课题的时候,要注意避免课题的成人化。有的课题学术性很强,如“环境对遗传病的影响”这一课题,是专家们正在攻克的难题,如果让学生去做,他们的知识和基础都不够,很难完成。
3.3 要关注学生在探究性活动中的差异性,注重学习能力的互补性。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是被经常采用的方式,可以设2-4人或4-6人为一个小组,组长与组员之间承担的角色轮流互换。
3.4 教师应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有计划地安排好探究活动的时间。教材主要的探究活动,要求在课内完成,决不可以挪到课外,加重学生负担或任其自流;有些即使是课内的活动,也需要课外用适当时间配合才能完成,如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种子发芽率的测定。调查、访问、参观等活动都要有计划地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保证活动实践的落实。
第二篇: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活动的设计
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活动的设计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因此,现行各种版本的初中生物教材都是以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加大了探究活动在教学中的比例,教材中呈现出探究活动数量多,探究类型丰富,重视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的综合训练等特点。
在生物教学中,组织好探究活动,要特别重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论。因为提供给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题目,其结论是早有的,即科学上已有定论的。之所以还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和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交流合作,在探究中得到发展,是探究性学习的最主要目的。因此,组织好探究过程富有教育意义。
探究性学习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以下是一节课的片断: [案例] 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气氛中进行着……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据提纲提示的问题,边观察鱼缸中五颜六色、活泼游动的鱼,边填写实验报告。观察完毕,师生共同总结,找出鱼的哪些特点是和水中生活相适应的。
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师适时引导学生:“当鱼在水中游泳时,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各种鱼鳍的摆动情况吗”。学生们认真观察,各抒己见。
师:看来,同学们的观点不一致。在鱼游泳时,各种鳍是如何协调摆动的仅靠观察远远不够。就让我们共同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那么,围绕今天的实验题目,你有什么疑问?(提出问题)
学生分别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1)鱼失去鳍后,还能游泳吗,会不会死掉?(2)鱼鳍和鱼保持平衡有关系吗?鱼失去尾鳍,会不会影响鱼的游泳速度?……
师在肯定学生的同时,请各小组分别围绕某一种鱼鳍在游泳时的作用,作出相应的假设,并说明在规定时间内做完探究实验的小组,可以尝试做鱼尾鳍作用的模拟实验。(小组成员通过协商,确定问题并作出假设。)
课前,学生已有实验方案的雏形。教师鼓励学生将各组的实验方案表达出来,共同交流,相互借鉴,使实验方案更加完善、科学。教师考虑到学生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课前录下“实验注意事项”,制成课件提示,使学生一目了然。(制定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时间为12一15分钟。(实施方案)
操作结束后,师以问题“正常的鱼在水中是什么姿态?”、“当把鱼鳍分别固定后,它和正常的鱼一样吗?”引导学生清楚一个问题:鱼鳍在鱼游泳时发挥不同的作用。然后,请各小组根据选用的实验材料、实验方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得出的实验结论向全班同学作汇报,大家共同交流。(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师生共同用课件对鱼五种鳍的作用进行总结,并且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虚拟实验,说明:在没有鳍的状态下,鱼虽然失去了方向性和平衡性,但还可以游泳……
笔者认为上述案例比较完整地揭示了探究活动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基本过程,基本实现了学生有明确的探究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实事求是地进行观察、记录、实验、描述、讨论、深入思考、发现新问题。事实上,无论是实验探究、调查探究还是资料分析探究等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大体上也都包含着这样的基本过程或程序,只是侧重点和难点不尽相同。在生物教学中科学地设计与组织探究活动过程
首先,确定切合实际的、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探究目标,第二,设计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引导形成问题意识。第三,引导学生缜密思考,学会科学地假设,提出假设是探究问题的关键。因为学生生活经验的差异,会产生形形色色的假设和预测,教师要鼓励标新立异观点的充分阐述,并积极地通过各种教学媒体,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自主地搜集信息资料,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问题,确保多种假设的积极碰撞,最终形成科学的假设。第四,科学地设计实验和实施实验,设计实验和实施实
验是学生动手、动脑的主要环节,包括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变量的控制、对照实验的确定、实验装置的合理设置、实验数据收集等各方面的设计和操作。“必须有足够的主动性去不断地追求各种答案,”“必须动用他们的才能、智慧和判断力,竭尽全力去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对学生动脑、动手也应该设计出足够的“度”,要激发他们聪明才智和创新思维。第五,得出结论与汇报交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搜集的资料信息和实验操作收集到的现象、数据可能非常多,教师应引导学生分类整理、综合归纳、科学分析,从而得出有理有据的结论。汇报交流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是口头的、文字的、图表等不同形式。
第三篇: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式论文
生物学科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初中生物教学课堂存在着学生兴趣不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式论文,欢迎来参考!
摘要:
新课标当中强调,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生物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领悟生物学家们的研究思路与过程。探究式教学力图通过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文章结合当前初中生物教学的实际,对探究式教学的概念及其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限制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中的实践应用进行探析。
关键词:
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制约因素
在新的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初中生物课程增加了对重要概念学习的要求[1]。初中生物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定义的汇总,还是一个以认识自然现象及其规律为目的的探究类学科。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为例,共有9个实验,课外实践和探究各4个,还有调查、模拟制作、设计各1个[2]。这说明教师不能只重视生物学事实和概念,还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尝试探究活动和课外实践,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注重知识传承,轻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普遍不高[3]。20世纪中叶,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约瑟夫施瓦布曾说过:“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是较为理想的教学方式,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使学生在能力、智力、情感等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4]。
一、正确认识探究式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的概念
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5]。
(二)探究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的差异
虽然关于探究式教学的理论研究已经非常广泛,但仍然有一些初中生物教师对探究式教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将启发式教学用探究式教学来替代探究式活动。教师的这一错误认识,直接阻碍了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课程中的应用和发展。探究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的差异如图1所示。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的传统教学方式,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图1可知,启发式教学属于传统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中,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释疑,接着拓展知识点,进行总结回顾。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起驱动作用,驱动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学生的思路随着教师的引导而发展,缺乏主动的探索过程[6]。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进行自我驱动,教师只是引导者的角色,不占主导地位。在探索式教学中,要求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探究问题。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能有效提高其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进一步领悟到科学家的探究思维和方法。探究式教学不仅对传统的教育目标、教学设计、教育理念进行了革新,而且重新对教师的角色进行定位。
二、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实际教学中的限制因素
(一)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
在传统教学思想中,初中生物与高中生物虽然都被认为是“副科”,但高中生物与初中生物不同的是,高中生物在高考中还占有一席之地,而初中生物只进行会考,导致该课程往往被学校和学生所忽视,对该课程的改革力度也不大。同时,学生和家长深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对于初中生物的学习也不重视,从心理上对生物就有着轻视思想,并且严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二)大班教学的现状
致使实施难度较大探究式教学适合小班教学,教师对每位学生能够有足够的关注度,使每位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想法。受我国教学实际的限制,大多数学校的班级人数都在60人左右,甚至有的多达80人,探究式教学在许多大班级实施时难度较大。一是无法保证每位学生的“分量”和关注度。二是教师对于课堂的掌握难度加大。此外,探究式教学耗时比较长。但在实际的生物教学中,生物课程的开设相对较其他科目少,学生学习所占的时间也比较少,只能够选择性应用。
(三)部分生物教师教学兴致低
如今,生物教师一方面面临着较大的教学压力,另一方面由于所教科目没有得到各方面的重视而失望。许多初中生物教师的情绪也因此而受到影响,兴致较低,甚至灰心失望,不愿意在教学技能上进行钻研。教师的教学思维、教学设计和在教学中的一些手势动作,都会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7]。
(四)教学资源的限制开展
探究式教学需涉及丰富的文献资料和相应的实验操作,这就需要学校有相应的仪器设备和充足的材料药品[8]。但由于初中生物的尴尬地位,大部分学校无法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开展探究式教学,很多生物教师只能“纸上谈兵”。
三、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中的具体应用
(一)采用萨其曼探究式教学训练模式
许多教育学家提出了不同学科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结合初中生物的课程特点和新课标要求,可以采用萨其曼(RichardSuchman)探究式教学训练模式,即“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反思”这样的程序(详见图2)[9]。该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对因果关系进行推理从而建立和验证理论,是一种从事实建立理论的训练模式。这种模式基本上模拟了科学家进行探索的进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推理能力[10]。这与新课标要求“在学习基础生物学课程的同时,还要领悟生物学家的研究思路与过程”相符合。
(二)合理开发教学资源
相关部门应增加对县级及县级以下地区教学设施的投入,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必要的资源。同时,在教学资源缺乏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发本地资源,根据具体情况开展探究性活动,如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观察当地常见的苔藓植物等,这些探究性活动都是可以克服教学设施限制性的教学活动。
(三)设计梯度化探究式教学
按照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的理论,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开始具备各种推理能力,能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但还是初步的,特别是在复合、连锁等演绎推理方面的能力还比较差[11]。通过对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分析,设计梯度化探究式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心理智力水平。首先,从简单到复杂,即从仅需简单操作能力的探究活动到要求较高动手能力的探究活动。其次,从单一能力到综合能力,即从单一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到整个科学探究的思维、行为的训练。最后,从片段探究活动到完整探究活动的梯度化设计探究活动,即从教师给定假设、设计环节让学生实施到学生自己全程进行探究活动。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开展,这种梯度化探究活动将在不同水平上循环。
(四)加强探究式教学的评定方式
探究式教学不应只是教师一头热,应有实际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当将探究活动列入学生的学业评价中,可以通过学生互评、探究结果展示等方式对个人或者实验小组进行评定。无论是实验操作测试还是笔试,探究活动中各方面的表现都应计入阶段性或结业性考试中,通过上述评定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效率。
四、结语
探究式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基础的观察、调查到复杂的实验的方法,具体还是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实施。当然,重视科学探究活动,并不意味着否认基础知识、理论学习的价值。知识、技能和方法都是形成科学探究能力不可或缺的基础。初中生物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思维,调整心态,将探究式教学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吴成军.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9.
第四篇: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如何设计导入
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如何设计导入 【关键词】安徽教师考编
【导读】2016明尚教育为安徽各位教师考编同志竭诚服务,帮助各位学员考生在笔试面试中取得了非凡的成果。2017明尚将继续坚持我们的初心,为每一位安徽考编同仁准备最新考编面试培训资讯资料。欢迎添加明尚教育官网微信(msexam)订阅最新考编资讯。2016安徽教师考编交流QQ群:344510161。小编咨询QQ:2378375301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改后大力倡行的教学方式之一,也是新课程理念的主旋律——探究学习的体现。教师考试中无论是笔试、还是面试,涉及到教学设计的题目,导入的设计都是重点考察内容之一。如何设计出有效的探究式教学的关键点之一就是如何设计出探究式导入。小编在此整理了探究式导入设计方法,助你设计亮眼导入。1.直观演示导入
生物教学中,挂图、模型、事物、标本等教具的合理使用对于课堂推进大有裨益:一则直观演示形成感官刺激,直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奋、思考积极性,有助于课堂节奏的调节;二则将知识化抽象为形象,有助于加深认识与理解;三则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直观演示的课堂高潮可以顺势提问或引导进入课堂主题。
【例】学习“骨的结构”时,教师先发给学生“长骨纵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强调观察要点,同时提出思考问题:“骨端和骨中部的结构是否一样?长骨骨质的外面有什么样的结构?这种结构存在的部位如何?骨髓腔中有哪些物质?” 2.实验操作导入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新课标指导下的教材编写也是强调实验教学的作用,通过实验手段探索知识、培养能力在新课程中更为重要。利用实验操作导入新课,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既能通过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通过实验锻炼学生的思考、分析和操作能力,同时能在实验过程中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抽象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例】学习“根对水分的吸收”时,课前布置学生实验:同一块萝卜上切下两块大小形状一致且质地相同的萝卜条,分别放置于清水和30%的浓盐水中,观察放置一晚后的实验现象。课堂开始之初,请学生代表讲述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解释说明为什么。从而引入课堂主题。
3.生物科学史导入
生物科学史知识是新课改之后新增中学生生物教学内容之一。在生物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生物科学史或科学家的奇闻轶事,能使教学效果明显优化。
【例】学习“细胞”时,教师先简单介绍细胞的发现史: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发现软木是许多蜂巢状的“小室”构成的,于是将“小室”命名为“细胞”。其实,“小室”是死去的软木细胞的细胞壁,只是细胞的一部分。教师提问:一个完整的植物细胞是怎样的结构呢?引发学生思考,并引入新课学习。4.设疑解惑导入
新课标指导下的教材编写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科学性,在每课的篇首都有“想一想、议一议”“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的素材,其中不乏直切主题的问题设置。通过设疑解惑进行教学内容的呈现也是柯昂教学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教学方法。导入中使用设疑解惑的方法,对于课堂气氛的调动和重点内容的引导,事半功倍。
【例】学习“生长素的作用机理”时,教师初步设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我们家里的阳台上种植的花卉总是朝着光源方向弯曲生长呢”;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生长素的作用”后,教师进一步设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长素与这种现象有关呢”。
以上为小编整理的探究式导入的4种设计方法与相应范例,关于探究式导入设计的未完待续,请继续关注。
第五篇:浅谈初中生物中“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初中生物中“有效教学”的策略
摘要:生物学是研究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也就离不开生物学。21世纪是生命科学发展领先的世纪,因此,学好生物学有着重大的意义。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如何做好初中生物的有效教学,使学生能够真正的了解生物基本知识,掌握生物操作技能和培养生物的基本观点和态度,从而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质量是当代生物学教师非常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生物;课堂;教学
初中生物的新课程标准提出,初中生物学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了达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生物学教师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在实践中总结和完善,最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下面,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浅谈初中生物中“有效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理念指出,改变教学行为首先要改变教育教学理念。新课程发展的核 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新课程的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
二、打造生物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就是要在课堂上实现学生学习效率高、教师教学效率高这两方面。教师要紧追时代的步伐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利用适当有效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 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学习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学习过程对他 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学生会越学越想学。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对外伤出血的护理时,可设置情境剧,学生分组表演,每组一人扮演医生,三人扮演伤员,一个动脉出血,一个静脉出血,一个毛细血管出血,然后“医生”进行包扎,看谁做得最快、最好。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功感。再如,教学花的结构时,先让学生每人画一朵自己喜欢的花,展示作品,再由此引入到学习花的结构。
(2)直观教学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模型,挂图,实物,仪器等,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易懂。例如,教学微生物时,可借助显微镜,让学生观察到一滴水里的微生物,这些平时肉眼看不到的生命会瞬间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再如,教学植物的蒸腾作用时,用实物进行实验演示。实验的趣味性和直观性便能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相关知识。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它那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打破了人们在认识自然界时空上的限制,使学生时刻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种子的萌发”、“开花、结实”等生理过程,以及植物界、动物界、人体的生理及功能等生命和自然现象,教师都可通过录像、动画等多媒体的技术把它们形象地表现出来。
2、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 2 考,主动探索。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生物学。
(1)、动手操作活动
生物是一门实验学科,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十分重要。例如,在学习“大豆种子的结构”时,教师把提前浸泡好的大豆种子分发到每个学生的手中,让学生动手解剖种子,观察其结构。再如,在教学“伸肘和屈肘”时,可事先让学生制作“肘关节模型”,课堂上,展示学生制作的模型,并让学生做屈肘和伸肘的动作,通过对照、观察、体验,从而理解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这样,能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
(2)教学探索性实验
生物这一学科,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它在指导学生的实验思想,规范学生的实验行为,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实验原则,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方面,是普通教学不可替代的,而且与普通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实验教学又能为普通教学提供分组合作的经验。因此,教师要利用实验室的资源,上好每一节实验课,让学生积极参与,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探索性实验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培养了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用问题打开学生智慧的门
问题是打开学生思维想象的闸门,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一种学习的动力,一种创新的因素,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一泓创新的源泉。例如,教学“生物的遗传”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导入: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些体现了生物界的什么现象呢?再如,学习“蒸腾作用”时,提问:夏季,我们为何喜欢在树林中行走?不仅是教师的提问,还要激励学生敢问。要引导学生,给他们善于提问的“脑”。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挂图提问、围绕实验现象提问、围绕教材内容提问、围绕身边与生物有关的实例提问,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标志。
三、注重评价,促进发展 评价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评价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教师要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的成长。
四、提升学生德育修养
德育教育是提升学生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德育教育要渗透到各个领域的教学中,同样,生物教学也不例外。在生物教学中,要将生物课程知识与德育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例如,在认识绿色植物时,要引导学生分析绿色植物推动了生物界的发展,整个动物界都是直接或间接依靠植物界才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见到的保护植物和破坏植物的行为;在教学动物资源的保护时,教导学生保护珍稀濒危的物种,关爱动物;在教学环境污染的问题时,让学生观看有关空气、水、土壤受到严重污染的录像,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能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义务感。再结合当地的环境变化问题展开讨论,充分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并规范到个人的日常行为中。
常言道: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应迈着新的步伐投身到教育事业中,走向全人教育。
参考文献:关文信主编.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2003.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