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生物探究活动教学的尝试和体会
初中生物探究活动教学的尝试和体会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是教育理念的革新,同时也是一种课堂模式的变革。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必须挑战自我,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习惯和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堂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课堂教学已旧貌换新颜。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线的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应如何适时适度的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从而使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呢?下面结合亲身经历谈谈自己在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上的一些设计策略。
一、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激发问题
自主是人成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学习自主性是学生独立自主支配自己学习的一种能力。在新课改的环境中,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为我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实践的平台。因此,我们要更新观念,确立学生是主体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大胆实践和探索。
传统的课堂,教师是师生交往过程的控制者,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宰者,他们总是在尽心竭力传授,呈现出权威无边、积极有为的态势。而学生成了客体和附庸,成了被牵着鼻子走的顺从者,或是被强制的逆反者,他们经常体验的是被动、无为、无助和无奈。大家称这种关系为“操纵——依附式”的关系,导致的后果必然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阻隔乃至对立,教学活动难以顺利、高效地进行,学生的自主意识、主动精神更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让教师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下来,走进学生心灵,平等地对待学生,形成平等的师生交流环境。让学生体会到教师也不是万能的,有的时候我也能超过老师等道理,明白许多知识和技能都应该积极主动去学习、探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信息的主动获取者和加工者,是以自身的力量去主动作用于教师的教,是学习的内因。只有当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时,生物教学才能生动活泼,富有成效。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积极探索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是十分必要的。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了解了教学目标,明确了学习方向,就能有效地调动各种感官相互协作,朝着目标迈进,并能不断地反馈、检查、矫正、调整、优化学习探索过程。否则,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盲目探索,无所适从,被动参与,降低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学习目标的揭示,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当然,学习目标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由于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加之新课程的初中生物教材图文并茂、浅显易懂,在某些专题的教学前,教师可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自学提纲,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提出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时,先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具体的思考问题:蚂蚁能“搬家”,小猫会吃东西,小狗会睡觉,动物的这些行为需要人去教吗?是不是出生之后就会的?“鹦赋学舌”是天生的吗?再结合课本中富有趣味的资料分析,让学生沿着“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课题去提出什么行为是“先天性”,什么行为是“后天经过训练的结果”。然后进一步思考“学习行为越多,对动物的生存就越有意义吗?”学生在足够自主的学习空间中,经过加工、组合、提炼,形成教学目标: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此外,还可以通过师生合作,共同确定出教学目标。通过适当方式,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明确探究方向,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方向性,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自评与互评。
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保证学生有参与评价的时间,让学生本人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并积极参与到评价中,给学生多一份做主人的信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评价,养成主动学习、自觉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在与其他同学的比较中,正确评价自我,客观认识自己,克服被动和盲目的消极学习状态。这样能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全的发展。创设民主、和谐的气氛,提供参与机会,培养自信。
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大胆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课堂上不爱发言,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不敢发言,也不愿发言,对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没有自信心,就会缺乏主动探索事物的积极性,其能力自然要受到压抑。当他们拥有表现的机会,就能增强自信心,对学习产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善于抓住机会,让学生表现,给学生自信。创设矛盾情境,让学生在争议中体现自主。
有一位伟人曾经说过:“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没有争议就无法“别异同”,“分是非”,“治曲直”。而我们的传统教学通常是老师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着问题积极思考,慢慢的向标准答案靠拢,很少有人表示异议。老师提问固然也能引起学生思考,但学生的学习总是比较被动。“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学生敢于争议是学习自主性的最好表现。培养学生争议的能力,关键是要在教学中创设矛盾情境,诱导学生“争议”。通过情境、矛盾选项的设计,把学生想要说的欲望激发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了。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学习有挑战性。学生在为说明自己的观点而相互辩论的时候,也打开了学习探究的思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及时总结。
总结自己达成目标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有利于学生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心态等,有利于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较强的自我监控能力,有助于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良好的学习效果反过来又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新的学习理论认为:人是积极主动的有机体,人能够计划未来,监视现在,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馈,在总结反馈中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监控、调节能力,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理性学习、主动学习。
二、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培养问题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在动力,是永不枯竭的源泉,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由于有了兴趣,自己从中体验到了乐趣,便会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这时学生的学习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建构主义课程理论认为:通过特定的情景,使问题与学生的经验产生联系,“同化与顺应”新知识,改组或重建认知结构,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爱学、乐学、会学、善学。因此,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多展示生物学科的魅力;要善于利用初中生的求知欲和好动的特点,巧设疑问,创设悬念环节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生物知识的强烈愿望,为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
如,在学习“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这一节时,创设问题情境:“如果请你帮幼儿园的老师想个办法,让孩子们知道手上就有细菌或真菌,饭前必须洗手,你有什么办法?”学生就会设身处地的想办法用生物学知识去帮忙,如配制培养基,在手心、手指采集细菌,检测不同环境条件对比实验,观察菌落形式等。又如在学习“人体的呼吸”这一章时,提问:“刚刚出生的婴儿就会啼哭。如果婴儿没哭出来,那医生可要着急了,就会拍婴儿屁股,让他哭出来。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学生马上来了兴趣,迫切想知道答案。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情境中,主体意识将逐步得到培养。课堂形式多样化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一味接受,很少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只能进行被动、消极的学习,学习兴趣常常因此受到抑制。而课堂教学的形式多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促进智力开发,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轻松愉快。
联系生活实际
将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教学的视野从课内扩大到课外,从小书本延伸到大自然,充分体现生物课的学科魅力,培养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兴趣。
通过兴趣迁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只有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往更深处发展,才会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激发自己想学到知识的愿望。了解每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扬长避短,创设一个给其特长展现的机会。如班里有许多学生喜欢小动物,便可以让学生每天观察这些小动物,写观察日记,既积累了感性的生物知识,又提高了其它方面的能力。
精心设计、组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好动、好玩、好奇,乐于模仿的特性和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多设置一些实践性活动。例如如在学习“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一节时,通过学生游戏:“拍手”和“抓手”、缩手反射和“看到解剖针就害怕”以及分组完成膝跳反射的测试,学生就很容易领悟出反射的概念。再如,在关于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可以分别通过实验探究的操作活动,比较出楼层高矮、雨天前后、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等条件下尘埃粒子的数量。这些操作活动有效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此外,学生普遍存在争强好胜的心理,想在其他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因此,我常举行一些生物知识抢答之类的活动。
三、学生学习生物方法的革新问题
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合作学习,创设开放新奇的情景,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和“运用者”,重视学生个性化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有尝试成功的机会,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先试后导,先学后教,让学生在尝试中自主学习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生物而言,学生一旦“会学”,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生物。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陶行知先生说:“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生行动,以此演化无穷。”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在时间及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围绕着自学提示,让学生去摸索学习方法,去发现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用“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尝试教学法,学生的尝试或许失败,但是在尝试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探究精神。这样在尝试中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所带来的遗憾或喜悦。建立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习
人的受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研究表明,人的社会化的关键和最终结果在于其个性化的形成,在于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而社会化的一个有效途径便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合作学习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集体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如一些相似易混的知识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概念的关键处,都可创设质疑问题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互动学习。
例如,对于食品保存,学生并不陌生,但是要学生讲出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的原理来,就不容易了。在学习“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这部分内容时,在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启动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大多数小组都说出了5种以上的食品保存方法,例如:脱水法、渗透保存法、腌制法、巴斯德消毒法、罐藏法和真空包装法等,并能认识到防止食品腐败主要是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利用“多种媒体”学习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必将逐渐走向“屏幕教学”,电脑、网络技术将成为重要学习手段之一。而且这种通过多媒体的学习方式必将演变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主流,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各种网络获得信息,进行学习思考,同时,转变了课堂中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如“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一章,知识点并不多,其教学目标更注重的是情感上的交流,我们可以将课堂转移到机房,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网站,涉及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采取的措施,以及大量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让学生自己去看,去学,并配以相关的音乐,更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课后写感想,这样就达到了教学目标,总之,探究式教学课堂模式,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探究式教学课堂模式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探究式教学课堂模式在课堂上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钻研,与同学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篇:初中生物教学体会
2016第二学期教学心得体会
从事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我不断的进行反思,然后在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经过这几年的磨练,我对初中的生物教学有一些心得,现表述如下。
一、初中生物科学的教学对象是面向全体中学生的,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培养生物人材,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也就是说,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全面、基础、科学素养教育,从这一观点出发,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从我接触学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是一直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
我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
在课堂教学的准备中,我会多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例如在讲生态环境时做关于生物圈二号计划的专题讲座,在拒绝毒品时会让学生观看中国拒绝毒品的宣传片等。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进行不断的教学反思,一切以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理念为指导。
二、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处去看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
在我的教学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个一个专题,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很多的活动,例如一些课堂小游戏、调查、竞赛等等,让学生在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上面是我经过几年的初中生物的教学反思,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各位同行也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得反思,然后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第三篇:初中生物教学体会浅谈
谈
中 生 腾 冲教 物 教 学 体 会县 小 西 中 学丽 华 浅 初师:韩
浅 谈 初 中 生 物 教 学 体 会
关键词:
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课程资源
摘 要:
虽从事初中生物教学不多几年,但也经历过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满堂灌教学,现在正积极地投身于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新课改的重要性,以及给广大师生带来的惊喜和收获。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点点经验,下面就其中感受较深的几点谈谈个人体会。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年来由于种种的原因生物学科在初中各门课程中处于劣势,俗称“副科”,但是去年开始生物成绩计入中考成绩,一下子让老师们觉得束手无策。因此,要教好生物学科,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于每个生物教师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怎么操作呢?在上生物课前,要让学生产生向往上课的情感,并且在学习课文知识前就体验到生物课的新鲜、独特,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要为教学提供理论指导。不同的教学理念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在传统的满堂灌课堂上通常是以教师的讲述为主,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学生进行的是被动式的学习,教学方法通常比较单一,这样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而新课改理念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因此,就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进行有机的结合。例如:
(1)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进入新课堂前,用新颖别致的引言创设恰当的情境,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进而引起他们的兴趣。
(2)步步设问,引流而上,体验思考的乐趣。通过设置疑问和设定目标可使学生产生新奇的情绪状态,诱发学习的需要并指向学习任务,引导他们进行探索,通过探究解决疑问使学生产生适度的兴趣,进行积极的认知和探索活动,获得新知识并进行创新。
(3)激发和鼓励学生的表现欲,一定的表现欲往往可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坚持完成某一项任务或工作。对一些性格比较外向,思维活跃,知识面比较广的学生,可故意给他们创造时机表现自己。
(4)引入竞争,满足学生好胜心。学生对一些复杂结构的学习,容易厌倦,且很难完成记忆。在此类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引入竞争,使其变被动为主动,兴趣盎然地去学习和记忆。对一些生理活动过程的记忆也采用此法。
三、合理运用各种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实施课程所需要的资源,就本学科而言,它包括教材、实验室及相应设备仪器、本学科的杂志等书籍、教具、校园及社区内的生物、动植物园、博物馆、网络和电视等。在备课、授课中我注意做到合理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1)充分挖掘教材;(2)因地制宜,开展教学活动;(3)准确地使用课程资源;(4)广泛利用媒体资源,增加学生知识储备。
四、改进评价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模式不同对被评价者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传统的评价只注重结果,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同样评价模式也要改变,否则课改只能停留在表面。
五、认真及时地作好教学反思
教学中要进行检验并及时记录,便于课后修改。教学中为了使抽象的思维具体化就要通过举例来说明,所举的例子是否恰当而且不失科学性就显得很重要,这一点教师也要思考。教学活动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备课时要准备一定的相关资料,辅助教学并应对学生的提问,备课资料准备的量和有效性同样要受到教学实践的检验,也是教师所要进行的必要的反思。
总之,反思是为了提高教学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资料:
1、《我国活动教育的回顾与前瞻(代序)》全国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委员吴惠青
2、《愉快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识培训书系。
3、《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
4、《活动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识培训书系。
第四篇:初中生物实验探究式教学实践与体会
初中生物实验探究式教学实践与体会
王天秀(重庆市渝北区第二实验中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学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生物实验作为学生认识生物现象、理解生物概念和规律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形式。生物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在教学中离开了实验,生物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对传统生物实验教学的反思
传统生物实验是一种验证性试验。在这种验证性实验中,学生利用教材上所编程序“身边事、探究竟、大家谈、知识链、实际用、想一想、试试看、开眼界”或老师规定的实验器材,按照规定的试验程序进行实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兴趣下降,科学素养难以全面培养。虽然验证性实验中学生也可以获取知识,但掌握的知识难以巩固;另一方面,验证性实验对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以及新知识的组成与呈现方式挖掘不够,对学生的情感不够充分,大大削弱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上的重要作用。对于教师而言,也容易变得思想僵化,使生动有趣的“生”物知识变成乏味的“死”物知识。
二、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 将探究式教学引入生物教学,尤其是与生物实验教学相结合,是生物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探究式教学在生物实验中的运用,是在学生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操作过程,通过自己实验、探究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形成、巩固并扩充科学概念和理论的目的。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大有好处。为此,初中生物新教材中增添了许多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探究式实验,如“探究酸雨的危害”、“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食物保鲜的方法”等。学生主动参与这些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完成知识构建,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而且能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探究实验的特点,要求教师打破“明确目的——实验操作——验证结论”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教学模式,以强调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实现结论和过程的并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其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以验证假设为目的,以学生个人或小组自主探索为基本形式,重在发现,学生具有最大自主性和独立性。因此,教师如何组织好生物实验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成为生物实验探究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创设探究情景,引导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要困难得多。”贵州省的现代教育家汪广仁也强调:“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而学生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要依赖于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创设一些问题的情景,提供具有指导性和探究可能性的教学资料,将与产生问题直接相关的具体事物呈现出来,以此引导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感,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例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一节,我们先播放同学们自己提前录制的一个短片:同学们在花园搬开几个较大的石块,发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并很快爬走了。学生对此情景,很自然就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小动物会很快爬走?是我们的声音惊扰了它,还是光线变明亮影响了它?等等。
(二)运用已有知识,合理提出假设。问题提出之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对问题的最终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作出假设,预测可能的结果。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自生条件 ”这个实验时,教师可出示给学生下列材料一一打破休眠期的种子、子叶被虫子咬,剪去部分胚的种子,处于休眠期的完整种子,被煮熟的种子等。让学生判断哪些种子能萌发、哪些种子不能萌发,并思考为什么。学生可以为此讨论并谈出个人的看法。此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产生明确的问题指向,即作出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的自身条件促使完整的胚并打破休眠期。
(三)以假设为基础,科学设计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应注意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探究的每一个步骤,而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必须自己去以假设为基础紧紧围绕验证假设是否成立来设计实验方案;二是必须认真斟酌实验材料和方法手段的可行性;三是实验步骤必须简洁、清晰、不繁琐;四是必须设置实验对照组单一变量原则,通过对照比较得出结论,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例如:在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实验中,我们每一组取同一盆天竺葵,用同一张叶片一边遮光,一边不遮光。这样取材既设置了对照组又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使学生对实验结果更可信。
(四)加强实验指导,引导分析归纳。实验过程是否正确,操作是否准确,对实验结果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学生操作的细节,了解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点和帮助、纠正,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结束后,教师应要求学生重新审查自己的实验过程,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如果出现了许多结论,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观察的结果,不要简单的下结论,而应指导学生检查实验过程,重新实验、验证,使学生脱离教材的束缚,尊重事实,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从中找到实践与理论出现差距的原因。
三、探究实验,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生物学八年级(上册)P62实验《动物的运动试验》的观察,应当了解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先要设法制造悬念,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做实验时,先让学生观察实验,后总结概念和原理。又例如教科书p63实验:1.讲蚯蚓放在硬纸板上,观察它的运动。当蚯蚓运动时,它身体的形状发生什么变化?把耳朵贴近蚯蚓仔细地听,能听到声音吗?用手摸一摸蚯蚓的身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用放大镜观察蚯蚓身体的每一节,会发现有什么结构?
2、将蚯蚓放在白瓷砖或玻璃板上,观察它的运动速度与在硬纸板上是否一样?这时能否听到声音?将观察到的结果用书面语言写出来,并分析其原因。
3、在显微镜下观察蚯蚓的横切面,观察蚯蚓体壁上的环形和纵肌,并分析蚯蚓在运动时身体的变化及运动产生的原因:蚯蚓通过体壁内肌肉交替收缩和舒张,并与刚毛的伸缩相互配合在土壤中蠕动。
四、几点体会
(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科学实践探究活动的基本方法之一。教师应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浓厚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适时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要明确观察的目的,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二)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花大力气组织好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让每一个学生有明确的探究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每一步都要到位,使学生通过观察产生问题,通过实验验证假设,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在解答问题和表达、交流中增长知识和才干,最终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寻找规律、善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究能力。
(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重要体现。当学生感到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 ”时,思维才算真正发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开展和深入。教师应该在提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感性材料上多下功夫;应该在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上多下功夫;应该在如何回答学生提问才能促进学生思维方面多下功夫。要通过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生活经验和知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归纳分析、验证假设的探究过程,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即使是得出结论后,也应要求学生对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从而使思维更深入、更慎密、更深刻。
(四)要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形态各异、变化万千的各种生物及生物现象可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投入实验的强烈兴趣。
综上所述,通过实验的探究式教学实践,给我一个最大的体会是一个“勤”字。它包括五个方面:“勤于观察,勤于实验,勤于积累,勤于思考,勤于笔记”。它要求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积累、反思,才能在思考中不断的领悟、提高。只要坚持不懈地这样做,就一 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生物教师。
(作者电话:***;信箱:gcl_1956@126.com)(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1年1-2期,http://www.xiexiebang.com)3
第五篇: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活动的设计
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活动的设计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因此,现行各种版本的初中生物教材都是以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加大了探究活动在教学中的比例,教材中呈现出探究活动数量多,探究类型丰富,重视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的综合训练等特点。
在生物教学中,组织好探究活动,要特别重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论。因为提供给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题目,其结论是早有的,即科学上已有定论的。之所以还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和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交流合作,在探究中得到发展,是探究性学习的最主要目的。因此,组织好探究过程富有教育意义。
探究性学习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以下是一节课的片断: [案例] 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气氛中进行着……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据提纲提示的问题,边观察鱼缸中五颜六色、活泼游动的鱼,边填写实验报告。观察完毕,师生共同总结,找出鱼的哪些特点是和水中生活相适应的。
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师适时引导学生:“当鱼在水中游泳时,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各种鱼鳍的摆动情况吗”。学生们认真观察,各抒己见。
师:看来,同学们的观点不一致。在鱼游泳时,各种鳍是如何协调摆动的仅靠观察远远不够。就让我们共同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那么,围绕今天的实验题目,你有什么疑问?(提出问题)
学生分别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1)鱼失去鳍后,还能游泳吗,会不会死掉?(2)鱼鳍和鱼保持平衡有关系吗?鱼失去尾鳍,会不会影响鱼的游泳速度?……
师在肯定学生的同时,请各小组分别围绕某一种鱼鳍在游泳时的作用,作出相应的假设,并说明在规定时间内做完探究实验的小组,可以尝试做鱼尾鳍作用的模拟实验。(小组成员通过协商,确定问题并作出假设。)
课前,学生已有实验方案的雏形。教师鼓励学生将各组的实验方案表达出来,共同交流,相互借鉴,使实验方案更加完善、科学。教师考虑到学生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课前录下“实验注意事项”,制成课件提示,使学生一目了然。(制定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时间为12一15分钟。(实施方案)
操作结束后,师以问题“正常的鱼在水中是什么姿态?”、“当把鱼鳍分别固定后,它和正常的鱼一样吗?”引导学生清楚一个问题:鱼鳍在鱼游泳时发挥不同的作用。然后,请各小组根据选用的实验材料、实验方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得出的实验结论向全班同学作汇报,大家共同交流。(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师生共同用课件对鱼五种鳍的作用进行总结,并且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虚拟实验,说明:在没有鳍的状态下,鱼虽然失去了方向性和平衡性,但还可以游泳……
笔者认为上述案例比较完整地揭示了探究活动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基本过程,基本实现了学生有明确的探究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实事求是地进行观察、记录、实验、描述、讨论、深入思考、发现新问题。事实上,无论是实验探究、调查探究还是资料分析探究等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大体上也都包含着这样的基本过程或程序,只是侧重点和难点不尽相同。在生物教学中科学地设计与组织探究活动过程
首先,确定切合实际的、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探究目标,第二,设计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引导形成问题意识。第三,引导学生缜密思考,学会科学地假设,提出假设是探究问题的关键。因为学生生活经验的差异,会产生形形色色的假设和预测,教师要鼓励标新立异观点的充分阐述,并积极地通过各种教学媒体,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自主地搜集信息资料,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问题,确保多种假设的积极碰撞,最终形成科学的假设。第四,科学地设计实验和实施实验,设计实验和实施实
验是学生动手、动脑的主要环节,包括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变量的控制、对照实验的确定、实验装置的合理设置、实验数据收集等各方面的设计和操作。“必须有足够的主动性去不断地追求各种答案,”“必须动用他们的才能、智慧和判断力,竭尽全力去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对学生动脑、动手也应该设计出足够的“度”,要激发他们聪明才智和创新思维。第五,得出结论与汇报交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搜集的资料信息和实验操作收集到的现象、数据可能非常多,教师应引导学生分类整理、综合归纳、科学分析,从而得出有理有据的结论。汇报交流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是口头的、文字的、图表等不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