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值得探讨的几个基本问题
作者:高潇怡 来源: 发布时间:2007-04-30 点击量:1443
[摘 要]幼儿科学教育日益受到关注与重视,而教师在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则存在着诸多的困惑与问题。本文从教师的实践需求出发,对幼儿科学活动中的“探究”进行了解读,并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科学教育活动中的“科学性”问题、核心科学概念以及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科学活动;探究;核心科学概念
当前,对科学以及人的科学素养的重视与强调使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幼儿科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近十年来,广大幼教工作者在尝试进行科学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困惑与问题。下面就广大教师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实践中存有困惑的几个基本问题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一、如何认识幼儿科学活动中的“探究”
随着对科学教育目标和对幼儿学习方式和特点的深入理解与认识,人们也越来越强调幼儿的探究,强调科学教育的过程主要就是让孩子亲历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已经成为科学教育活动的一个核心词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与原来的常识活动相比,有些教师在组织科学活动时只是多了一些环节,让孩子自己动手摆弄一下,亲自看看,然后还是按照原来的程序由教师引导孩子得出既定的结论,并认为这样的活动就是科学探究活动。这说明教师对科学活动中的“探究”还存在一些误解,他们认为只要让孩子体验了、动手了,就是让他们探究了,“探究”就是所谓的“做科学”,而“做科学”又主要是动手的事情,因此将“探究”等同于动手的学习活动。
事实上,科学教育过程中的“探究”要求孩子学习的过程必须是一个能动的过程,而动手活动则不一定是能动的,能动与否关键在于孩子是否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因此,光是动手活动还不够--儿童还必须有动脑的活动。那么,如何判断一个活动是否是真正的科学探究活动呢?我们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考量:首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孩子一起提出了可以引发孩子探究的问题;其次,在探究过程中孩子主动地进行了知识经验的建构;再次,活动中孩子收集了有关的证据并对证据进行解释;第四,活动中孩子们之间有充分的合作与交流,等等。
用如上这些特征去反思一个活动是否是真正的科学探究活动,就要求教师在组织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儿童在观察中的思考、对探究结果的猜测、对后续活动的计划、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在与同伴的讨论中相互质疑、提出问题,等等。因此,教师应该时刻牢记:不要让孩子为了动手而动手,而应当考虑如何通过动手促进动脑,通过动脑指导动手。
二、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
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是教师们常常感到很困惑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选择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应把握如下几个原则:
第一,只要设计有所区别,同一个主题可以在不同年龄的儿童中出现。
很多教师在设计科学活动时,认为幼儿曾经涉及过的主题就不能再组织了。事实上,在具体的教学中,同样的主题可以在不同年龄的儿童中出现,但是在设计上要有所区别,如呈现问题的情境、活动的设计、活动的目标都要有所不同。我们认为,在考虑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安排时,应该考虑到两条线索:一条是科学知识体系,另一条就是儿童的生活经验,两者之间互相联系,但是更要侧重后者。例如,法国的“动手做”就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他们在科学教育内容的安排上就比较大胆。他们认为,只要是儿童在生活中可能碰到的或者是已经碰到的现象,就可以研究,知识结论可以浅显一些,有些道理可以随着儿童年龄的增
长而不断地深入学习。
第二,那些具有重要方法和方法论意义的知识内容更值得让儿童去探究学习。
在科学探究中,为了发现和认识自然现象或事物的特征,揭示自然的发展规律,个体要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包括观察、比较、分类、测量、交流、预测、假设、实验等来寻求对于自然问题的答案,获得对于自然世界的理解。因此,科学方法是科学探究的灵魂,在选择科学活动内容时,具有重要方法和方法论意义的知识内容尤其值得让儿童去探究学习。尽管各种知识都具有方法的意义,但是其意义大小并不相同。一些事实性的知识,比如,小兔子的外表,各种树木的形状,等等,这些知识只要儿童去观察就大致能了解了,没有必要设计成探究活动让儿童一一去发现,因为这些知识在科学方法上可能是雷同的。而那些具有方法和方法论意义的知识内容则有必要设计成让儿童去探究的活动。例如,像“如何使热水冷得快”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使孩子通过使用不同的方法了解有关热水变冷的简单的物理常识,而且在探究过程中能够使孩子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因而是有价值的教育内容。
第三,在选择和组织科学教育内容上,要注重连续性和层次性。
很多教师在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时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教育内容,事实上,我们原有的常识内容中,有很多简单的科学知识和原理是适合于让孩子进行探究学习的,比如颜色(调色)、磁铁、水、空气,等等;此外孩子们身边很多的自然现象也都是很好的科学教育内容。但是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我们认为,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和层次性,这种连续性主要表现为要给孩子提供连续的对科学的理解和体验,而不是随意的、盲目的活动;层次性就是要注意活动的难易和重点,例如,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要让孩子观察,有的活动就可能侧重在孩子对于科学方法的认识。同时,要注意不要把一个活动设计得过于宽泛,要挖掘一个活动的核心科学概念以及各个核心科学概念之间的递进关系,使活动能够成为顺应孩子思维发展特点的连续的过程。
三、科学教育活动中的科学性问题
应当说,在组织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中,不仅仅是简单地为幼儿提供自由探索和发现的机会,还需要教师考虑一系列的问题,其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什么样的内容更值得让孩子通过探究而获得”?
在儿童的探究活动中,必须要有一个科学性问题,儿童的科学探究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在他们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寻求什么样的假设,收集哪些证据,如何作出假设都要围绕问题而展开。那么,什么是科学性问题呢?科学性问题是针对客观世界中的物体、生物和事件提出的,它们与儿童要掌握的科学概念相联系,能够引发儿童的探究性活动,通过收集和利用证据形成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如同科学问题激发科学家探究的欲望一样,在课堂上,一个有难度但是又可以获得解决的问题能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和热情。
在活动中教师要想提出真正的科学问题,应该弄清楚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明确什么是真正的科学问题
在进行活动时教师们常常鼓励孩子提出问题,比如,我们在观摩科学活动中经常发现:教师让孩子围绕
活动内容提问题,并在活动开始时都会问:“大家能提出什么问题呀?”孩子们常常回答:“我想研究......为什么......”“我想研究......怎么样......”在孩子们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中,实际上很多并不是科学问题,因此,让孩子提问题意义不大。事实上,科学问题只能是当孩子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足而难以对当前的现象或者问题进行解释,产生了不解和矛盾也就是认知上的冲突时才能够真正提出来,因此是不可能在教师的追问下提出来的。作为教师,必须明确什么是真正的科学问题,什么情境下儿童才可能提出真正的科学问题。
第二,正确使用“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科学是为了解释世界,在解释世界之前,首先是描述世界。因此,科学问题可以有“是什么”和“为什么
”两种问题。幼儿园阶段由于儿童的思维发展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能力还相对较弱,不能理解和运用抽象概念。因此,儿童的科学探究应主要以描述性探究为主,即从现实出发,根据所获得的知识经验进行归纳和推理,形成对事物或现象特征的认知。
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对“为什么”进行思考,但是不适合让孩子探究为什么的问题。比如,关于沉浮,幼儿阶段他们只能掌握“有些物体会浮,有些物体会沉”的概念,还不能够正确解释物体为什么会沉、为什么会浮;又比如,在关于磁铁的活动中,“为什么磁铁能吸铁?为什么磁铁的两极磁性最大?”等等,这类问题是孩子无法进行探究的,因此也是不适合孩子探究的科学问题。
四、科学活动中所包含的核心科学概念
在为孩子选择科学活动内容时,我们经常发现教师自己都不是很明确这个内容所包含的科学概念是什么,因此反映在活动目标上就非常笼统、含糊。核心科学概念是教师在组织科学探究活动时应该关注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而实际上对核心科学概念的把握也是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挑战,它要求教师在组织一个有关的主题活动之前,必须积累或者了解与该主题有关的科学知识。因为一个科学主题往往包含多个知识点或者说概念,这些概念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只有把握清楚这些概念的关系,才能把握活动中所要探究的问题。
以“磁铁”为例,在这样的主题下,所包含的核心概念可以包括如下方面:
磁铁能吸引一些物体
不同的磁铁有不同的磁力
磁铁能隔着一些材料吸引物体
磁铁能磁化另一些物体
磁铁石的两端磁力最强
磁铁的两端有不同的指向
教师应该明确所进行的活动中蕴涵的核心科学概念,比如设计“磁铁能吸引什么?”这样的活动,所围绕的核心科学概念事实上就是“磁铁能吸引一些物体”;而“哪块磁铁磁力最大?哪块最小?”这样的活动,所包含的核心科学概念则是“不同的磁铁有不同的磁力”。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教师在一个活动中,往往设计了包含多个核心科学概念的活动,这样幼儿并不知道要探究什么,多种变量关系使得孩子在探究活动中“茫然不知所措”,最后仅仅知道自己玩了磁铁,在动手过程中无法动脑,科学探究过程也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五,正确认识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科学教育活动的核心应该是让孩子们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那么,科学探究或者科学发现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概括说来,任何一个科学探究都要经历一定的活动程序或阶段,尽管研究问题的方式、途径和手段不同,没有绝对统一的模式,但是无论是哪类科学研究,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要经过一些类似的活动过程,如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得出结论,等等。这些过程构成了“探究”的过程。正因如此,在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也应特别强调科学活动过程中“提出假设--动手操作--记录信息并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基本环节。
在此,很多教师会有这样的困惑:是否任何一个科学活动都要经过提出假设--动手操作--记录信息并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这些环节。有很多教师在实践中也出现这样的情况:不管什么样的活动,都模式化地使用这样几个环节。
事实上,在科学教育中,让幼儿进行科学探究要注重上述的四个方面,但不是在每个活动中都必须按照这样的过程机械地进行。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明确每一个活动最主要的目标是什么,不要盲目套用探究活动的几个基本环节,为环节而环节,使其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西方国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曾经出现过这样的问题,对于每一个观察活动,都要孩子们先说出或者写下猜想的结果,再与观察、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看看猜得是否正确,但是却不注重对不同的结果进行讨论和反思。我们认为,这样的“环节”事
实上已经没有意义。如果我们每节课都有这几个环节,都用同样的方式进行,这与以前让孩子们多次默写科学结论又有什么区别呢?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认真领会科学的本质,使教学的各个环节发挥真正的作用。
第二篇:谈中学作文教学中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谈中学作文教学中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学和用──内容和方法问题
学习任何东西,目的总是为了要掌握它,运用它,发展它。所以,谈作文教学,首先要谈学和用的问题。
作文教学里面的学和用,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学什么才真正有用,这是学习内容问题;二是怎样学才真正管用,这是学习方法问题。
从作文课的学习内容看,历史的答案或者时代的要求似乎是这样:作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会写种种实用的文章。什么是实用文章?不同时代对此有不同的认识。在封建时代,要学生学奏章传记、诗词歌赋诸体文,认为这些东西是“实用”的。梁启超、蔡元培等人不主张学写这样一类东西,提出中学生应该学习写作“实用文”。当时他们心目中的“实用文”,主要是指一般记事论理的记载文和论辩文。梁启超还特别要求学生读一些清代考据家的文章,让他们学会搜集有关资料来阐发一种见解的本领。后来夏尊、叶圣陶等人,在记载文中特别把说明文提了出来,强调要学生学会写记叙性、说明性、议论性的一般文章。叶圣陶先生几十年来始终坚持这一主张,直到现在,他还一再提醒在中学里要让学生少做那些文艺性或抒情性的散文体、小说体,多做一些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实用文章。这是适应治学的需要。黎锦熙先生主张要让学生多写“修养日记”和“读书札记”,前者记自己的生活感受,后者写个人的学习心得。这都是从实用出发的。
今天,20世纪80年代的青少年,他们是四化建设的后备军,他们今后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究竟需要学会写一些什么样的文章才合乎时代的需要呢?这个问题似乎需要通过调查研究,作出符合实际的回答。
随之而来的是学习方法问题。既然学的是实用性的文章,那么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在实际运用中来学习,即在用中学。当然,这里的“用”不同于今后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学校中的“用”多半是假设性的“用”。所谓设计教学、情境教学,它们在作文课中的应用,实际上就是力图安排一种假设性的情境来培养学生写作某类文章的能力。日本近年来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作文训练,正是为了要纠正过去“为作文而作文”的偏颇,使作文训练尽可能地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现在,让作文训练同实际生活尽可能接近的想法和做法,已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同志所理解并接受,这是一个极好的兆头。由此发端,中学作文教学有可能开创出新局面来。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说中学作文教学应该重视实用文章的训练,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抛弃那些在多数人看来未必有多少“实用”价值的文艺性、抒情性文章的训练。所谓“实用”,应该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从培养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角度看,活跃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激发学生讴歌一切美好事物的强烈愿望等等,都是具有“实用”意义的。所以,在中学阶段,特别是初中阶段,写些形象地反映生活、讴歌生活的带有鲜明主观色彩的文章,还是必要的,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训练;缺少了这一个组成部分,整个教学内容就不完整。所以,在学和用的问题上,也要防止任何片面性。
虚和实──材料问题
粉碎“四人帮”后,语文教学战线上的人们纷纷提出要指导学生说真话,写真情。这是完全正确的、必要的。但有人认为:中学生的生活十分单纯,接触面也有限,作文可以容许虚构。意见有了分歧,争鸣文章甚至上了《人民教育》。这个作文材料上的虚实问题,究竟该怎样理解才是呢? 研究前辈们的理论观点和国外一些学者的见解,答案似应是这样:学生作文主要应该求“实”,但也容许必要的、合理的“虚”。
考察人们的写作实践,反映生活的方式方法不外乎三种:如实地反映、虚拟地反映和虚实结合地反映。中学生从总体上说,绝大多数是未来的实际工作者和科技人员,他们更多地需要掌握如实地反映生活、如实地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的技能。因此,强调要中学生写真人实事和真情实感,强调在作文课上要训练学生学会写日记、调查报告、读书札记、实验总结、资料综述、科技说明、科技论文、访问记、参观记这类实用文章,在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重视调查研究的好作风,这确实是非常必要的。在这一方面,我们的感受还十分肤浅,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但是,中学生毕竟是处在思维能力需要多方面加以培养、发展的重要时期,过早地把他们的思维拘囿于单纯“写实”的范围之内,也未必妥当。国外有些语文教学研究工作者认为,“一切作文在某种程度上都要依靠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这话是很有道理的。记叙性、抒情性的文章,需要有创造性想象,这容易理解;那么说明性、议论性的文章呢?需要不需要想象、联想,甚至幻想?郭老说,科学也需要幻想。可见,形象思维需要想象和联想,逻辑思维也有它特殊的想象和联想。试想:议论中如果没有联想就很难创造性地运用类比推理;没有想象,假言判断和假言三段论有时也会失去光彩和魅力。因此,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一方面固然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求实精神,让他们懂得记事论理都应该言必有据,实事求是;另一方面也要引导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对写作材料进行必要的剪裁调度和加工处理,以便更好地表现主题、抒发感想或揭示事物本质。而这种想象、联想,其本质还是实的。
这样看来,学生作文的材料也可以有三种情况:全部真实的,部分真实的,全部虚构的。有些作文,比如写人物传记、家庭小史、家乡风貌以及前面曾经提到过的实验报告、调查访问记等等,都必须是真实可靠的。一些议论性的作文,也必须句句出自内心,不能言不由衷。有些作文,比如根据假设的情境来写的各种文章以及提供材料要求扩写、改写和续写的文章,就不能不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用许多想象出来的材料来结撰成文。至于记叙文中对真人真事进行必要调整、加工,只要不违背生活逻辑,又为表达主题所必需,也应当容许;只是要求在文末附上“小注”,说明什么地方是虚构、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虚构。这样做,既便于教师批阅时评判优劣,也有助于作者本人养成严肃地对待写作的良好作风。此外还有一些作文,比如童话和科幻小品等,就全属虚构的了。这类作文过去我们重视不够,是个缺陷。叶圣陶先生早年在论及发展儿童身心的时候,曾提到过要充分给儿童以幻想的天地。他自己的童话作品就曾经影响和滋育过几代人。最近,人民教育出版社刘国正同志以他诗人特有的感情和体验,也重新提出了写幻想材料的问题。看来,在作文教学中适当布置一些幻想性的命题,也还是完全必要的。
多和少──数量问题
作文训练的量,确实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特别是过去一段时间,各科教学都有追求“大运动量”的趋势,作文训练也不例外,据说最多的竟达到每学期写大小作文四五十篇之多。这样做的结果是师生都感到不胜重荷。可见,想以“多”取胜,是要事与愿违的。那么,究竟该怎样恰当限定作文训练的量呢?主张作文次数以“多”为好的同志,也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多读多写”,一直被公认为是语文教学的一条传统经验;大纲上也要求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以更多的练笔机会。可见,多写一些有好处。问题在于,当我们强调“多”的时候,要不要把“需要”与“可能”、“数量”和“质量”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加以考虑,使规定的数量能符合学校教育的客观规律。
回顾近代中国的语文教学史,许多有识之士对一味追求读写数量的传统做法早已表示过怀疑。因为按照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客观规律,多实践多操作就会形成某种技能技巧这种“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虽普遍适用于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但从学校教育这种人类发展自己的特殊手段来说,只满足于“多”字,只要求以“多”取胜,而不强调按科学规律办事,不要求用一种符合人们认识规律的科学方法在一定时间内迅速有效地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习者,那就无异于取消教育。所以,真正理解教育的特殊功能的人,对此表示怀疑是理所当然的。这里且举梁启超为例。梁启超是反对只讲“多写”而不讲“实效”的。他主张,在篇数上,与其做得多而草率应付,使师生都感到疲于奔命,倒不如少做几篇,抓细抓实,让学生做一篇有一篇的收获。所以,从实质上看,梁氏主张的“少”倒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多”。此外,他还主张在课外要指导学生随意做“笔记”,读书笔记、听课笔记、写作笔记都可以,根据各人需要自己酌定,以此作为课内命题作文的必要补充。因此,严格地说,梁氏对作文训练的量是要求:重点作文反复写,随感笔记经常写,使二者互相配合,相辅相成。这在写作总量上仍是“多”的而不是“少”的,但这个“多”多得较为符合教学规律,因而收效可能比单纯追求篇数之多要好些。
黎锦熙先生对于语文教学曾提出过这样三句话:“写作重于讲读,改错先于求美,日札优于作文。”在他看来,一般综合性的作文训练,次数宜乎少些,每作必求有切实的收效;而片断性的练笔,特别是日记、笔记之类,则尽可能鼓励学生自觉地多做,并养成习惯,使练笔与练文、精练与多练结合起来。这种观点同梁启超基本一致。
综观前辈们的一些见解,我以为,在作文训练的数量上,在初中阶段课内作文不妨稍多些,但也不宜多于每两周一篇;同时配之以课外自由练笔的指导。随着学年的递升,课内作文的篇数可以逐渐减少,而对这有限的几次训练,必须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准备、过细推敲、反复修改,实行一题多作或一作多改,务求做一篇有一篇的收获;同时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练笔的机会。这样做,也许可以在不增加学生过重负担的情况下真正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深和浅──程序问题
作文教学应该依循一个合理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这在目前已是大家共同的认识。但究竟怎样的程序才算合理,才算科学,才比较地容易收效,各人的看法和体会却不一样。
一般地说,教学的程序应体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传统的命题作文方式,就不容易分出前后程度的深浅来。“我的老师”这个题目,小学里可以用,中学里可以用,大学里也可以用。大作家冰心、魏巍还用这个题目写成了脍炙人口的散文。同样的命题,写出的文章深浅繁简可以大不一样。所以,教学内容的深浅主要应该体现在训练的要求上面。规定分阶段训练项目的质量要求,就构成现在所谓的训练序列。
稍稍留心一下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可以知道当前人们正在探索的有这么三种主要的序列设计原则:一是以文体为序,二是以知识为序,三是以能力为序。在这三种原则下,又有若干不同的排列方法。
历史较久的是以文体为序的原则。梁启超在这方面贡献较突出,他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按照教学需要对文体进行合理分类和合理排列的第一人。梁氏曾把一般文章分成记载文和论辩文两大类,他主张“最好每年前学期授记载文,后学期授论辩文,年年相间”。在这两大文体中,他认为还应该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的要求细分若干小类,“例如记载文先授记静态者后授记动态者。动态之中先授一人或少数人一时或短时的动态,最后才授许多人许多时的动态。论辩文先授倡导一类,次授考证质驳批评等类。各类中先授单纯问题的论辩,最后才授复杂问题的论辩”。梁氏这种设想,应该说是具有一定科学根据的,也符合文章写作由易到难的一般规律;缺陷是过于粗略。同时,一个学期集中训练一种文体,不仅单调,也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但是,他的这些创见却对至今为止的语文教学都有影响。以后夏尊、叶圣陶诸位前辈在论述作文教学问题时都程度不同地吸取了梁氏的许多有价值的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到现在,这种按文体为序的作文训练体系已派生出这样三种主要类型:一是大体因袭梁启超当年的做法,分文体集中训练,初中先记叙,再说明,后议论,高中先复杂记叙,再复杂议论;二是分文体有重点地穿插训练,每学期三大文体“全面出击”,但初一以记叙为重点,初二以说明为重点,初三以议论为重点,高中同例;三是分文体单项训练,把每种文体的写作要领排成一系列训练项目,逐项进行训练,中间有计划地安排若干次综合性作文,做到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的结合。
其次是以知识为序。这在国外已开始流行,但在我们国内却还只有少数同志在做局部的试验。写作是离不开语言的。如果把学语言同学写作结合起来,也许可以开拓出一条作文教学的新路来。现在一般讲授语言知识的书,大都按照字──词──句──篇的次序编列内容,中间缺了“段”这一环节,而从语言运用的实际情况来看,“段”倒应该是文章中表述一个完整意思的基本单位。国外有些写作教材就是按选词──造句──构段──谋篇这样四个环节来指导学生进行训练的。过去,夏尊等人在撰写《文章作法》时曾经部分地接触到这些问题,可惜当时没有充分展开,没有深入下去。最近我们国内已开始有人在研究“段”的性质、特点和表述功能;对于“句”在实际运用中种种变化规律,也在进行探索,并有了初步的成绩。这些研究工作,对今后的作文教学无疑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再次是以“能力”为序。“能力”本身是一个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研究和分类的概念。目前,以“能力”为序的作文训练体系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观察──分析──表达”的三阶段训练体系;一种是“搜集材料──整理材料──书面表达──文章修改”的四阶段训练体系;另一种是“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表达(又分若干细目)──修改”的多阶段训练体系。今后,随着教育学、心理学、文章学等学科的理论研究工作不断地深入,以“能力”为序来设计作文训练的内容、项目和步骤,也必将出现更多更新的创造性成果。
就当前我国中学作文教学的实际状况而论,当务之急似应是设计出一种大面积上的师生都可能接受和便于应用的作文训练程序来。作文教学所要解决的无非是“写什么”和“怎么写”两大问题。“写什么”,粗略地分,不外乎写事、写人、写物、写景、写情、写理。单纯的是:一事、一人、一物、一景、一番情、一种理;复杂起来是:一事多人、一人多事、多人多事、由物及人、事物组合、事物关系、托物言志、触景生情、事物剖析、事理推究、驳诘辩难等等。“怎么写”,涉及到写作上的各种技能技巧,头绪比较复杂,不容易单线条地勾出其由浅入深的层次,但大体上还是可以从三条线上理出一些项目来的。这三条线是:写作的基本能力(即审题、立意、选材、剪裁、布局、表达、修改等能力);思维的基本能力(即观察、分析、综合、概括、推断、想象、联想等能力);驾驭各种文体的基本能力(即掌握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以及其他应用文的各种写作要领)。如果以“写什么”为经,以“怎么写”为纬,把有关“怎么写”的三个主要方面所列出的若干训练项目穿插着编排起来,也许可以形成一个纵横交织、循环加深、循序渐进的训练程序来。而这样的程序,在目前可能比较容易被多数同志所接受。
评和改──过程问题
作文的批改,牵涉到教学的指导思想,牵涉到整个作文训练的着眼点问题。叶圣老一贯强调,在作文课上必须培养学生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这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过去我们讨论作文批改问题,总是着眼在教师的批改如何才能节省时间、如何才能减少无效劳动、如何才能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等等,却很少去研究怎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自批自改的能力。原因就在于指导思想还不十分明确。
如果我们真正意识到作文训练的着眼点应该放到培养学生自能作文、自能改文上来,那么前辈们有两条经验就很值得我们重视:一是教师只加批语,或只加批改符号,发下去让学生自行修改,改后再评分。在现代语文教学史上,首创符号批改法的大概是刘半农先生。而黎锦熙先生关于“改错先于求美”的主张,其精髓就在于要求学生自己知错改错,而不是教师捉笔代庖,所以他也提倡符号批改法。第二是师生共同批改。具体做法很多。王力先生曾经介绍经验说,他自己在大学预科担任国文课时采用过黑板上公开批改作文的做法,事先选择一篇有代表性的习作抄录在黑板上,然后师生共同讨论,逐句评改。这是一种“手把手”教的好方法。在师生共同批改方面做得较为彻底的当推于在春先生,他在30年代曾经试验过一种称之为“集体习作”的做法,从命题到材料的搜集整理,到确定提纲,到最后落笔成文,都经过师生共同讨论、商定。这种教法,其着眼点正在于要教会学生自能作文、自能改文,与叶圣老的观点一致。近年美国有所谓“商议教学法”的试验,基本精神同在春先生四十多年前的做法近似。当然,这种做法有烦琐的一面,实行起来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适当变通;但不管怎么说,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在讲读课上已经创造了许多新经验,而在作文课上至今似乎还没有多少进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前辈们的开辟工作还是值得珍视的。
第三篇:幼儿园舞蹈,值得借鉴!
幼儿园舞蹈,值得借鉴!
1.BB仔(BB仔,粤语,意思是婴儿。一个非常有趣的舞蹈,小朋友穿上可爱的连衫裤,模防刚出生的婴儿的种种动作,音乐及效果都很棒!)2.爸爸的军帽(幼儿表演舞,歌颂海军的,适合在八一表演哦)
3.板凳乐(比较有趣的汉族幼儿舞蹈...)
4.猜字童谣(类似于说唱舞蹈,适合大班以上的孩子表演。...)5.聪明宝贝(非常可爱的幼儿舞蹈,适合大班表演。...)
6.咚巴啦(富有时代感的幼儿印度舞蹈,小家伙肚皮舞还跳得有点意思,哈哈!...)
7.动感早晨(孩子们模仿晨练的人们,非常可爱动感的舞蹈~~...)
8.嗨好样的(以足球训练为题材的幼儿舞蹈。..)
9.好儿郎(表现一群娃娃学京剧的情景,可以借鉴~...)
10.喝甜酒(舞蹈比较有童趣,效果也好,葫芦是用塑料泡沫粘贴打磨成的)
11.花蝶(一群小蝴蝶,这个舞蹈也很容易模仿...)
12.花儿醒了(还有点可爱的幼儿舞蹈,服装做得有创意....)
13.擦玻璃(非常不错的男孩子舞蹈,简单易学,有效果,适合大班表演,推荐!。...)
14.欢乐小兵(很精神的幼儿群舞,动作简单有朝气。...)
15.欢乐园(幼儿园里有各种各样的玩具,小朋友们玩得真高兴!...)
16.一朵白云飘过来(较有特色的幼儿舞蹈,背景音乐是古诗,咱们的悠久文化应该让孩子了解呀!...)17.快乐儿歌(背景音乐也是儿歌串连,这种形式可以在同一个节目中变换几种舞蹈风格,还是可以借鉴的!...)(二)
1.大班毕业舞蹈诗 四季舒怀(这是一个幼儿园大班毕业时全班幼儿表演的节目,通过四季的舞蹈体现了孩子们在幼儿园生活的美好时光,后面的朗诵特别让人感动~~毕业演出时可以借鉴这种形式。...)
2.活力2008(幼儿健美操,有队型变化,需要简单的基本功,适合大班表演。...)
3.活力BABY(动感的幼儿劲舞...)
4.活力GOGOGO(幼儿健美操表演,需要有基本功。...)
5.活力小葵花(强劲有力的节奏、金色的小葵花、飘飘的绿彩带、鲜红的国旗,让这个幼儿健美操颇具气氛。...)
6.科学小飞侠(应该算是淮南幼儿劲舞里的另一个精品了吧,音乐合成的很好,内容也不错,笔记本电脑、天文望远镜、太空人....)7.可爱的小白兔(非常可爱的小班舞蹈...)
8.酷狗汪汪(非常可爱的幼儿舞蹈,动作比较简单,有特色。...)9.快乐芭比(大大的眼睛黄头发,漂亮的裙子是芭比娃娃。这个舞蹈还有点新意。...)
10.快乐的小丑(非常滑稽可笑的舞蹈,适合大班表演,很有气氛。...)11.快乐的小精铃(类似铃鼓操,因是舞台表演,有队形变化...)12.小乐手2(幼儿军乐队演奏...)
13.快乐月儿谣(很可爱的小兔子们,适合中到大班表演...)14.葵花的孩子(还比较可爱的幼儿舞蹈,服装和道具有点复杂。...)15.乐哈哈(非常有意思的幼儿舞蹈,这些大头娃娃的脸其实是小朋友的肚子哦~~...)
16.两只老虎(老歌新跳,另有一番趣味哦,还还错的幼儿三人舞。...)
(三)1.毛虫虫(原来毛毛虫也能如此可爱,后面变成蝴蝶的场面很壮观哦~~...)
2.泥趣(童年的时候,玩泥巴真是件快乐的事啊!...)
3.胖娃搬西瓜(胖娃搬西瓜,团结力量大!说唱形式的舞蹈,比较有趣。适合大班)
4.刨冰进行曲3(适合小班、中班...)
5.漂亮宝贝(幼儿舞蹈,仿成人演唱组歌伴舞,时尚有余,动感不足~...)6.亲亲茉莉花(淮南幼儿劲舞)
7.亲子操(家长和幼儿一起表演的亲子操,简单易学,关键是让家长参与,反响一定很不错!...)
8.晒太阳(“小椅子,门前摆,让谁坐,请奶奶……”,动作简单,适合中班表演。...)
9.我给地球洗个澡(幼儿环保音乐舞蹈剧,几位小朋友分别扮演被污染的植物,河流和大气,其他小朋友则用给地球洗澡的可爱想法表达了保护自然环境的美好愿望~~。...)
10.森林音乐会(幼儿音乐剧,好多小动物在开音乐会啊,有小鸡、小鸭、熊猫、小马、长颈鹿、小熊、蝴蝶等等~~演员比较多,...)11.上学堂(非常有趣的一个幼儿舞蹈,模仿了旧时学堂上课的情景,教书老先生的动作让人忍俊不禁~~...)
12.时装表演(幼儿园里的时装表演,分为时装、制服、民族服装三个部分,可以借鉴。...)
13.说HELLO(非常简单!适合4岁以上幼儿全班表演....)
14.思思乐(这个舞蹈的原版应该是那个很优秀的少儿舞蹈《举手发言》,难得这群幼儿园的小朋友也跳得不错。...)
15.音乐快板-动物植物都是宝(音乐快板这种形式比较少哦,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四)
1.跳动的红(动作简单,适合全班表演,因服装上有北京奥运会的标志,也算跟奥运有关吧。...)
2.同乐(较有趣的幼儿舞蹈,表现了一个小姑娘和她的小鸡们快乐地嘻戏...)
3.童谣歌舞-小老鼠上灯台(非常有趣的童谣歌舞,适合大班表演,稍稍改动一下中班也能表演,比起那些又蹦又跳的舞蹈来有意思多了!...)4.未来小拳王(取材有点特别,编排还可以。...)
5.我长大了(一名教师和幼儿共舞,背景音乐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还有分解动作,值得推荐!...)
6.我和星星跳个舞(幼儿舞蹈,时尚、动感。...)7.我有一只可爱的小狗(适合小班表演的小舞蹈)
8.午睡静悄悄(“老师走啦~~”,很可爱的一个舞蹈,生动地表现了幼儿园午睡这一环节中孩子的调皮可爱)
9.嬉雨(在雨中玩耍可是小朋友的最爱哦,还不错的幼儿群舞,加了点踢踏舞的风格。...)
10.向前冲(迎奥运迷彩版)(适合大班)
11.小豆豆(动作简单,适合小班、中班表演。小妞妞叫豆豆,戴只手套露指头,小朋友们伸出手指头,刮着小脸对她羞,羞羞...)
12.小蚂蚁2(非常有趣的幼儿舞蹈,勤劳可爱又守纪律的小蚂蚁们可以教会孩子们很多的道理。适合大班表演。...)
13.小木马(适合大班,运动量比较大,可以稍改一下动作...)14.勇敢的小战士(很精神的小战士哦,可以在八一的时候表演...)15.小鸭小鸭长大了(适合小班、中班,边唱边跳,很可爱哦。...)16.星光闪烁(动作简单,因为道具比较显眼,而且人多,所以也比较有效果,合适中班或大班全班表演。...)
第四篇:幼儿园一日活动组织中问题应对
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组织和问题应对
冶溪中心幼儿园
幼儿教育课程是通过一日活动来组织实施的,幼儿园教师必须树立“一日活动皆课程”的教育理念,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园一日活动:做到动静交替、户内外交替;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和自由活动交替;减少过多地过渡环节和等待,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活动时间,幼儿园一日活动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入园、离园活动
入园、离园活动有助于增进家园沟通,帮助幼儿适应环境转换,让幼儿感受幼儿园的温馨,感受自己是幼儿园的主人,从而以愉快的情绪开始和结束一天的生活。幼儿入园时教师必须热情接待幼儿,指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和相互问候;根据工作需要做个别家长工作;观察与了解幼儿的情绪,因势利导的进行个别教育。晨间活动内容必须丰富多样,以幼儿自选活动为主,或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活动,如:清理桌椅,植物角浇水„„
离园前教师应该指导幼儿整理活动室环境和幼儿个人仪表,提醒幼儿带好回家用品;做好离园前师幼谈话,师幼一起回顾一天的活动;此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快乐分享活动,可以是美食的分享,玩具的分享,也可以分享一天下来感受到的最快乐的事,这样不仅能为孩子的一日活动画上快乐的句号,而且能将快乐情绪延至第二天。
二、早操活动
早操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重要的环节,也最能够直观体现幼儿园师幼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早操内容丰富多样,编排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早操结构一般分成五个部分:热身运动——队列练习——操节——体能运动——放松运动。早操活动的内容要根据四季天气变化进行调整,如春秋气温相近,幼儿感觉舒适,各种动作的早操运动都适宜开展,冬天天气寒冷,跑、跳等剧烈运动能让幼儿身体温暖起来,早操运动量可大些;夏天天气炎热,早操应编排以走、平衡、基本体操为主的活动,不要编排太剧烈的跑跳运动以免加重幼儿的身体负担。带操教师要提醒并检查幼儿是否做好了准备,带操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幼儿、精神饱满、口令规范、示范动作正确有力,同时还要随时观察幼儿,做到三看(看幼儿情绪、看幼儿动作力度和准确度)三提示(提醒幼儿动作正确有力、提醒及时增减衣服、提醒注意安全和卫生)。早操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指导幼儿按规定收拾器械。
三、教育活动
1、集体教育活动:集体教育活动有利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集体教育活动由活动的导入——掀起高潮——结束三个环节组成;教师组织集体教育活动的时间要注意以下几点:小班10----20分钟、中班20----25分钟、大班30----35分钟,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学习兴趣和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在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时应注意:活动内容和方法要符合大多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活动场所的选择与设置,幼儿座位的安排要灵活多样,材料的呈现要照顾到全体幼儿;教具制做应巧妙;教学方法包括教学的法则和规律、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最优章法。集体教学活动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乐,教学指导应适时、适度。集体教学活动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与唤醒。
2、区角(小组)活动;是由教师创设一定的环境,提供相应的材料并给予一定的间接影响教育活动类型,如多功能室、活动区、活动角等幼儿可以在同一时间单元里选择不同的活动内容,一般组织比较宽松自由,时间相对自由,幼儿可以相互合作也可以个别操作。
3、个别活动:是根据个别幼儿的特殊需要安排和进行的教育活动,一般包括具有特殊才能或发展有障碍的幼儿的个别教育及部分儿童自由选择的区域活动。
活动环节中的老师的眼里要有孩子,不能单为了自己教学的顺利完成,不顾孩子的兴趣所在和需求。如:美术课上,一个男孩子的橡皮不见了,整个活动过程他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寻找自己的橡皮上。他偷偷溜下座位找过,请同伴帮忙找过,也告诉过老师,但一直没找到。有一阵因为找的太执着,老师把别人的给他说算他的他仅仅高兴了几秒钟,又继续自己的寻找„„整个活动过程老师都没有关注到他的“苦恼”,更多的是在关注活动的有序进行。
四、游戏活动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幼儿自由的游戏才算真正的游戏,自由体现在主题选择、角色扮演、情节选择、材料选择的自由。游戏反应幼儿的发展状况;游戏巩固幼儿的发展;游戏促进幼儿的发展。游戏活动是幼儿园课程实践的手段,游戏是一种活动的形式,是由特定的、可见的行为或行为系列而呈现出的一种活动形式。游戏形式的要素有:物的形成----玩具、设备、场境等;人的形成----语言、动作、角色等;关系的形成----规则、情节、玩法等。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开展的主要形式是区域活动,教师首先要注重区域环境的创设有操作性、趣味性、形式新颖,安全,主要表现为个性化——机动性——操作性——开放性。幼儿园区域游戏形式多样,如:机械建构中心、音乐律动中心、生活体验中心、创意美劳中心、语言文化中心、民间游戏中心。教师在区域游戏中应扫描观察幼儿的行为,分析游戏背后幼儿的能力、学习特点、个性特征,然后进行反思,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幼儿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效指导,避免过多包办。
五、自由活动
幼儿教师必须保证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给幼儿创设自由活动的条件;在幼儿自由活动时观察幼儿的行为、语言、动作情绪的表现;自由活动时要注意幼儿的安全,要求幼儿不离开集体太远,每一个幼儿都要在教师的视野以内;自由活动时教师应让幼儿自主管理,推选小组长管理,培养幼儿“我能管好自己,有初步的他律、自律、诚信”的良好意识。幼儿自由活动的常规要求:做好自由活动前的准备(玩具、老师的要求等);喜欢参加自由活动,积极投入;能仔细倾听老师的要求和提醒,能按要求行动;遵守规则,注意安全,不去危险的地方;友好玩耍,在活动中学习化解矛盾和冲突;发现自己和同伴有特殊情况和困难,知道求救老师;学会整理收拾自己的物品。
六、生活活动
幼儿园生活活动必须满足幼儿的基本生活需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科学来饮水:让幼儿懂得喝水对身体健康有好处,喜欢喝白开水,逐步做到按时喝水,随渴随喝,遇到特殊情况能及时喝水,在取放杯子、接水、喝水的过程中能正确使用口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根据身体需要喝水。保温桶要有充足的水量,水温30——40度,教师上、下午必须组织一次幼儿集体饮水,培养幼儿自主饮水的良好习惯。
正确来盥洗:盥洗时教师要指导观察,帮助幼儿养成整洁有序地良好习惯,中班盥洗环节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自行绘制洗手洗脸的示范图,开展值日生工作等,多给幼儿提供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机会。
温馨进餐时:餐前半小时组织幼儿安静游戏,防止过度兴奋影响食欲,创造整洁,安静、愉快的进餐氛围。小班幼儿要养成餐前洗手,安静用餐,尽量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学习使用勺子吃饭,不能用手抓饭菜,餐后用餐巾擦嘴、手、饭后漱口;中班幼儿要懂得自觉排队添饭,不挑食,不偏食,不剩饭菜,进餐时能保持桌面、地面干净,轻拿轻放餐具,饭后自己收拾餐具;大班幼儿会自己添饭,学会正确使用筷子,饭后自觉收拾并轻放餐具,选择安静的餐后活动。
甜蜜午睡时:幼儿园午睡环节常规要求是培养幼儿喜欢在幼儿园午睡,能独立午睡的良好习惯;懂得午睡对身体有益,养成按时午睡的习惯;睡前保持安静,情绪稳定,睡前解便;按顺序穿脱衣服并整理好;盖好被子,睡姿正确;睡醒后不打扰同伴;有便意,身体不适时知道及时告知老师;按时起床按顺序穿衣,大班学习整理简单的床上用品,收拾好拖鞋,放在指定位置。总之,幼儿教师要注重对一日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在每个环节中得到学习,获取信息、观察课堂、关注幼儿和教师自我,并从活动中引发思考、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只有基于课堂,基于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的精心组织,在不断地实践与反思改进中,才能提升保教质量和自身的专业能力。
第五篇: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如何写教学反思
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如何写教学反思
一、课后教学反思的“七要”:
一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二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能“沟通”和“合作”;三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四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五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六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七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
二、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具体的方面进行:
列举你在课堂中的三个优点,列举你要改变的三件事情,你想如何改变,你的做法将会有什么不同。
关于教学内容的反思:课堂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学生对什么内容学的比较(不)好,为什么;将来你会做什么改变;课的内容有趣吗,是否适合课堂教学;学生是否具备必需的背景知识;在以后如何完善此课。
关于授课过程的反思:我讲了多长时间;学生讲了多长时间;谁说得多,为什么;还有没有能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的活动或方法;我在教育学生吗;我在这堂课中是如何激发学生的,激发的策略有效吗。
一般性的反思:如何使一名优秀的学生做到专心听讲;如何使一名后进生做到专心听讲;大多数学生对本课的反应如何。
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因此,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一般情况下写教学反思可以考虑以下几点内容:(1)自己在课堂教学当中发现的问题或产生的困惑。
(2)课堂教学当中发生的事件的真实发展过程。
(3)某一事件的发生与发展及其发生的原因,探讨解决的对策。
(4)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完成的怎样。
(5)对“偶发事件”的及时处理;师生之间的精彩对话。
(6)授课之前对本节课的计划或期望与实际的教学情景之间是否存在差距。
(7)本节课对以后的教学有什么启示、作用。
(8)本节课令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9)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10)这堂课最大的亮点是什么,最失败的地方在那里等等。
总而言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的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