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16课兼容进取的秦汉文化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8:14: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上16课兼容进取的秦汉文化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上16课兼容进取的秦汉文化教学设计》。

第一篇:七上16课兼容进取的秦汉文化教学设计

第18课昌盛的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佛教和道教产生的时间、传入路线及基本教义,了解佛教、道教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学习司马迁生平及其编撰的《史记》的内容特点,了解什么叫纪传体。学习秦陵兵马俑的发掘情况及意义,想象秦陵兵马俑的阵势和设计原因。过程与方法

教师讲授,学生参与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司马迁编撰《史记》的史实,让学生认识到严谨治学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治史与学习应有的态度。通过谈话法学习佛教、道教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对我国的文化产生重大影响。通过观看视频学习秦陵兵马俑的有关情况,感受当年秦始皇威征六国、一统天下的威武,认识到秦陵兵马俑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激发起民族自豪感。

重难点

重点:了解《史记》的作者及其体例。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兴起的时间,秦陵兵马俑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难点:认识到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对待宗教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秦汉科学技术,造纸术、医学、数学成就。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秦汉时期的文化。

学习新课

一、司马迁及《史记》

1、学生阅读课本80页,然后根据课本介绍史记。

生:《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52万多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皇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它体例完备,史料详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

2、教师播放PPT,强调《史记》的体例是纪传体通史。介绍纪传体与通史的含义。并结合书本强调《史记》的内容与特点。

3、学生看课本方框内的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说说司马迁的志向。

探究天人之间的关系,贯穿古往今来的变革,撰写有独到见解、自成体系的著作。

4、生阅读课本80页阅读字,讨论交流,司马迁为何能写成《史记》?他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

生:司马迁受家庭影响,多年的学习史学还亲自到各地考察,他有着崇高的理想,在屈辱之下任然选择完成《史记》。司马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学习中我们要使自己有兴趣,乐于学习,并且付出时间精力与耐心。5.师生结合PPT再次回顾本目内容。

二、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兴起

(一)、佛教

1、出示《西游记》图片,通过问答使学生明确:佛教起源于古印度。

2、问题:佛教起源于古印度,那么是怎样传入我国?何时传入我国?

生:西汉末年,佛教经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师播放佛教传入示意图,并指出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3、生阅读本目课本81页,思考:佛教为什么会得以广泛的传播?汉明帝是否真的就是因为一个梦而派使者求取佛法?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结合书本得出:这是因为佛教的教义标榜众生平等,同时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只有忍耐眼前的一切痛苦,信奉佛教,努力修行,才能在来世得到幸福。这种教义有利于维护现存的等级秩序。对来世天国的期待,也在贫苦民众中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东汉末年,佛教在民众中传播开来。

4、生结合课本思考:佛教的传入对我国文化有什么影响?佛教的传播为中国的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教师出示乐山大佛与敦煌壁画,帮助学生理解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道教

1、出示三清图片问:他们是哪个宗教的神仙?这一宗教何时形成?

生:道教,东汉后期,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结合,形成了道教。(中国本土宗教)

2、问题:你知道道教的教义么?它能够在我国广泛传播的原因是什么?道教的传播又有什么影响?(教师先播放孙悟空偷吃仙丹图,明确道教宣扬修生养性可以长生不老)

道教教义:道教倡导天人和谐,宣扬通过修身养性和炼丹服药,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这种主张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在民间也产生很大影响。(广为传播的原因)

影响:道教养生炼丹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古代化学、医学、药物学的发展。道教对古代民俗的影响无处不在,像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八仙,土地等神灵都来自于道教虚构的神仙世界

(三)、教师结合课本介绍:东汉以后,思想领域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儒、佛、道三家并立互补的局面。三家之间在彼此反复的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使儒学体系得到丰富和更新,进一步增强文化凝聚力,在促使社会和谐安定方面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

1、教师播放视频,学生通过视频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

2、教师和学生结合课本,强调秦始皇陵兵马俑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而秦始皇陵气势恢宏的地下军阵和精美绝伦的兵马俑工艺与造型,浸透着先民的聪明才智,生动展现出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指出,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教师播放图片,让学生进一步的体会地下军阵的气势恢宏和兵马俑的精美绝伦。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

作业:课堂精炼与自我测评:对比佛教的异同,简析佛道二教广泛传播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16课

兼容进取的秦汉文化

一、史学——司马迁与《史记》

二、宗教

1、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中原

2、道教——东汉年间土生土长

三、雕塑——秦始皇陵兵马俑

第二篇:XX年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兼容进取的秦汉文化教案

XX年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兼容进取的秦汉文化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16课

兼容进取的秦汉文化

司马迁与《史记》

案例说明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历史的传统,《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司马迁与《史记》”这一课目,是本课的重点之一,理解《史记》的史学、文学价值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史记》突出了秦汉文化“进取”的特点,是大一统国家文化高度繁荣的具体表现之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生死问题是每个人都非常关注的话题。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出自谁之口?这位史学家是在怎样的背景下阐发这一感慨的呢?(也可问学生:有谁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是什么意思?说者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表这一感慨的?)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今天的内容。

设计意图:学生小学时曾学习过司马迁,日常生活中可能也多少接触过司马迁的历史。如果能知道这是司马迁的名言,可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搭建桥梁,引发学生兴趣。如果学生对这句话全然不知,也可引起学生的震撼,使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2.读《史记》 识“史公”

教师出示“司马迁”画像和“《史记》书影”图片。

教师讲述:同学们有谁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的故事,给大家介绍一下。

(如果有学生知道,可以让他(她)讲一讲,教师针对讲解的情况对预设内容进行调整;若没有学生回答,教师可按预设方案往下进行。)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教师提问:什么是纪传体通史呢?

教师介绍《史记》:《史记》全书130篇,52万多字。包括:本纪12篇——记述帝王的事迹;世家30篇——记述诸侯的事迹;列传70篇——记述重要人物;表10篇——编排时间与事件;书8篇——记述典章制度。在130篇中,有112篇是写人物的。可见,《史记》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历史学上,把这种以人物为纲、时间为纬,以为人物写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反映历史事件的史书编纂体例称为“纪传体”。“纪传体”是司马迁的首创。在内容方面,《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大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历史学上把这种连贯记叙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讲述,让学生初步了解“纪传体通史”这个概念,同时对《史记》有初步了解,为进一步探究打下基础。

教师提问:那么,《史记》是怎样记述历史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小字部分内容,思考问题2:教材叙述了什么事情?说明了司马迁的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第一段,司马迁注重史料的真实性。说明司马迁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治史精神。

第二段,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说明司马迁具有独到的史学思想和不媚权贵的人格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让学生明白,教材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载体。将思考分为两步:“教材叙述了什么事情?说明了司马迁的什么特点?”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以及锻炼学生归纳、概括和表达等能力。

教师讲述:让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儿《史记》的史学成就。

学生思考、归纳、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学生归纳的同时,演示。)

司马迁首创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主,又吸收了编年、记事等体裁的长处,以本纪、世家、列传为主,又有表、书相配伍。此后,纪传体成为中国古代正史编撰的规范。所以,有学者说:“《史记》是第一部以‘人’为主的纪传体通史。《史记》上补六经之遗,下开百史之法。”《史记》全面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民族、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取材广泛,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深刻反映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写道:“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归纳、概括和表达等能力。

教师讲述:《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请学生简单讲述“负荆请罪”的故事,如若学生不知,则教师简单叙述。之后出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段原文: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驩(huān,古通“欢”),为刎颈之交。

——(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学生体会原文的特点,也可让学生说说。

教师出示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师生总结出《史记》的叙事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体会《史记》的叙事特点,理解鲁迅的评价。

教师提问: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成伟大的《史记》?同时出示“司马迁小传”的材料。

司马迁小传

司马迁,姓司马,名迁,字子长。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西汉人。生活在汉武帝时期。他生于史官世家,爱好文史。

司马迁简历:

0岁开始学习经史。勤奋好学,善于思考。

20岁时,外出游历,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访问古迹,收集传说。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书,也有机会伴随汉武帝左右。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开始动手编写《史记》。

编写《史记》期间,因触怒汉武帝被处以酷刑,但忍辱负重,以极大毅力续写《史记》。

大约在他55岁那年,完成了《史记》的编写工作。

司马迁名言: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理解、归纳司马迁撰写《史记》的主客观因素,感受司马迁的顽强意志和进取精神。

3.小结过渡

教师讲述:两汉时期,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出现了新的内容,即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

第三篇:《秦汉一统》教学设计

《秦汉一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理解统一对国家发展的好处。

3、学会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

4、学会计算历史年代。

教学重点:了解秦始皇对国家发展做出的贡献。教学难点:计算历史年代。

教学用具:有关秦朝历史的资料,如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介绍文字和照片、秦统一的措施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书中的30—31页的这幅图是哪吗?

生:秦始皇兵马俑。

师:这支阵容齐整,装备齐备,威风凛凛,气吐山河的“世办第八大奇迹”秦陵兵马俑,似乎在向我们展示着秦始皇当年无往不胜的浩荡军队,显示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强盛和文明。(板书:秦汉一统)

师:在我们书中的31页有一首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谁能读一下。

生:(读)

师:谁能说一说秦朝和汉朝分别是我国历史上的第几个朝代。

生:秦是第4个,汉是第5个。

二、理解与计算: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虽然在秦朝之前还有三个朝代,即夏朝、商朝及东西两周,但在当时这三个朝代都不是很繁荣,直到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我国的历史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我们的教科书的31页上方有一个历史年表,你能计算出从秦朝开始到汉朝结束一共经历了多少年吗?(小组同学可以先讨论,然后再进行计算)。

生:(讨论,计算)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

师:同学们算的都很认真,也很动脑,其实计算这个很简单,只要用秦开始的时间公元前221年加上三国开始也是汉朝结束的时间220年再减去一,就是两个年代相距的年数了,之所以要减去一年是因为公元纪年不设公元0年,必须得把三国开始的这一年减去,同学们懂了吗?请同学们再动手试着计算一下,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公元105年东汉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期间共相距多少年?

生:(计算,并汇报)325年。

三、讲解与思考:

师:秦汉一共经历了440年,通过课题《秦汉一统》,你能说一说这440年的历史特征是什么吗?

生:统一

师:(出示七雄分布图)秦王赢政继位时,与秦国并立存在的还有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他运用远交近攻的战略,历经十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第一个统一了中国,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叫“第一个”、“统一的”。(板书:秦始皇统一,六国)

生:“第一个”就是前面没有过的,是头一个的生:“统一的”就是一样的,一起的。

四、模似表演:

师: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有着多民族的大家庭,在秦朝时期就已经是统一的国家了。那你们知道没有统一之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吗?在我们的书中的32页有一组图画,充分地展现了没有统一之前的中国的样子,小组同学可以先进行讨论,一会老师想找几名同学到前面来表演一下这组图。

生:(讨论)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表演?

生:(表演)

师:通过这个秦国人的经历,你知道了什么?

生: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贷币是不统一的,一个国家一种贷币,他们不能直接进行交易。

师: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以后也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他又统一了贷币,(板书:贷币)用秦国的半两钱代替了其它国家的贷币,其实秦始皇不仅统一了贷币,他还统一了文字,(板书:文字)我们书中的33页有列举,一个马字在当时没有统一前,有七种写法,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不统一文字,在下发公文时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 生:那就会很复杂,繁琐。

师:秦始皇统一了国家,统一了文字、贷币等,统一结束了战争的局面,使经济、文化也得到了发展。(板书:使经济、文化得到发展)

五、讲解与讨论:

师:秦始皇原名叫赢政,你知道他为什么要让后代称自己为秦始皇吗?

生:秦是秦朝,始是第一个,就是让后人称自己是第一个皇帝。

师:秦王赢政统一天下以后,觉得如果再用王这个称谓已经不能显示出自己的地位,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就二者为一,称自己为“皇帝”,历史称为始皇帝。虽然他自称是第一个皇帝,并想将帝位世代传下去,可是,秦朝只经历了十五年就灭亡了。对于这个统一了中国的始皇帝,你是怎么评价的?

生:他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连绵不断的战争,人们的生活安定,社会的经济及文化也得到了发展。

生:是中国得以进步的关键性人物。

师:秦始皇虽然统一了中国,但他也很残暴,他广建宫殿,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制定残酷的刑法,焚书坑儒,也正因为他的残暴,激起了农民的反抗,最终在206年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讲到这里我们已经对秦始皇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那么,谁能说一说,你心目中的秦始皇是什么样子的?

生:伟大的,他统一了中国。

生:两面人,即伟大又残暴。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虽然秦始皇很残暴,但他灭六国,统一了贷币和文字,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他所作的功绩是历史不可磨灭的。

下节课我们将了解一下有关于汉朝的经济文化,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秦汉一统

六国

秦始皇统一 文字 贷币

推动历史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第四篇:先秦秦汉教学设计

1.先秦时期(远古至前221年)

先秦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政治上

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①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②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③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2)经济上

①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精耕细作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②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③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思想文化上

①“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③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2.秦汉时期(前221~220年)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1)政治上

“大一统”政治体制在全国确立。秦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称雄局面,在全国设郡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所开创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到了汉代得到进一步巩固、完善和发展,并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这一体制的核心是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

(2)经济上

①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代,国家统一,度量衡、货币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②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3)思想文化上

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①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

②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

③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经受了打击并实现复兴,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五篇:高三历史秦汉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doc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学 赵冰 071000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全一册的第二章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国家的统一发展时期,在政治、经济大发展的基础上,文化发展异常繁荣,在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直到现在仍有很多文化现象与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有关,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文化问题也是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好的历史材料。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

a.掌握秦汉时期文化发展的具体表现,包括时间、人物、成就等历史事实

b.掌握秦汉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原因、影响等历史结论

c.学习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分析问题的历史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

a.通过列表总结文化发展,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抓住有效信息的能力 b.通过归纳、分析、比较相关历史史实,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c.通过秦汉文化的特点、发展原因、影响等问题的分析,提高学生史论结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

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方法的使用过程,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参与学习过

程并掌握学习方法。

a.通过分层次认识问题的教学步骤的设计和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和

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过程。

b.通过列表、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文字材料、图片、讨论分析问题、形成文字或口头表达,使学生掌握分类、归纳、比较、分析等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秦汉科技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b.通过自主归纳、展示成果等环节的设置,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勇于展现的积极

用心

爱心

专心

态度。

c.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重大贡献和讨论环节培养学生为集体、社会贡献力量的价

值观和团队精神。

3、重点、难点

重点:秦汉文化发展的成就、特点、原因、影响。

难点:哲学与宗教

二、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指导自学法、讲授法、讨论法。通过指导自学,使学生以课本内容为依托,依靠一定的逻辑关系归纳、分析问题。通过对学生进行归纳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方法的指导,提高其自主学习和阅读的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讲授法是传统而有效的方法,我将采用问题中心式讲解法,通过设置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启发学生深入理解内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回答问题中学生可以提高表达能力。我将采用“群体互补”式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秦汉文化特点、发展原因、影响,实现智力互补,培养学生的团结

协作精神。

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依靠文字材料、相关图片等媒体,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驾驭材料的能力,使其感受依据材料得出结论的历史学习方法。

三、学习方法分析

本节课力求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是通过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和学会历史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给他们发挥和展现才能的机会,培养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列举学生熟知的一些文化内容。师:大家看过《西游记》、《天龙八部》、《无间道》吗,其中都包涵了佛教思想,有谁知道佛教是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学生回答: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的大发展时期,不仅有佛教传入,还有很多其他的文化成果。师:那么秦汉时期都有哪些文化成果,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有什么特点,获得巨大发展的原因又是什么,对古今中外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2、分层次学习本节内容

步骤一:列表归纳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果

过程:

用心

爱心

专心

①由全班同学集体构思、讨论形成表格结构

②每位同学结合教材填写

学生设计出来的表可能不同,可以进行比较,让他们选出最合理的。

目标体现:

①通过表格的设计,培养学生多维度思维问题的能力,既要考虑到文化的分类,又要考虑到时间的划分(举设计会考登记表时的例子),类似于数学中的坐标轴。

②通过设计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填写表格,对秦汉时期文化发展的表现形成最初步的了解。

步骤二:讲解秦汉时期文化发展成就

过程及目标的体现:

①先进科学技术的讲解及要实现的目标: a.提出问题:先秦时期有哪些突出的科技成就呢?

学生可以较容易地说出答案。

目标:通过与先秦文化联系,培养“联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展示与某些科技成果相关的史书记载的原文,适当补充对某些科技成果的解释。

学生可能不容易看懂,适当做出解释。目标:培养学生阅读资料的能力。

c.提出问题:这一时期的文化与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呢?

学生会从多个方面回答问题,对合理答案充分肯定,并突出科技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目标:突出科技的先进性及中华文化对全人类进步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实现情感价值的目标培养,在回答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培养学生依据材料把握重

点的能力。

d.提出问题:这一时期取得先进科技成果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可以较容易地从经济发展角度回答,但不够系统,指导其从政治、文化、社会

风俗等各角度认识。

目标:使学生体会逐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过程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②在哲学与宗教的讲解中要实现的目标:

用心

爱心

专心 关于这一问题的总体思路:这一部分是本节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要通过对基本概念的解释和可操作性问题的设置,一步一步将较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将表面现象和内

在本质练习起来。

a.结合教材解释董仲舒儒家思想的内容,包括“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含

义。

目标:使学生更深刻认识董仲舒将儒学的神化与政治化。

b.提出问题:董仲舒思想与孔子、孟子思想的比较有什么特点?吸收了什么新的思想?

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对上述两个名词的解释,会提出相关的答案,只要合理即可。目标:通过对董仲舒思想的内容的讲解、董仲舒思想与孔子、孟子思想的比较使学

生对董仲舒的思想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

c.提出问题:董仲舒思想为什么被汉武帝接受,并且成为此后两千多年封建统治

思想?

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会从政治方面去考虑。

目标:通过董仲舒思想在当时治国方面现实价值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认识文化服务与政治、阶级的联系,从而最终突破难点。d.先秦和秦汉时都出现了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们的观点有何异同?

学生回答可能会随意、缺乏条理,应指导他们从形成背景、内容、作用方面去考虑。

目标:提高学生联系问题的意识,比较问题的能力。e.请同学们谈一谈对道教、佛教的了解和认识。

学生可能会从寺庙、服装、电影、电视等方面抒发自己的意见。

目标: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f.提出问题:他们产生、发展和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有关系吗? 学生能够根据教材内容将之与统治需要、阶级斗争相联系。

目标:通过佛教、道教的形成及发展过程的讲解,使学生从上层建筑反映和反作用于社会经济、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宗教。

③史学巨大成就的讲解及要实现的目标: a.解释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通史、断代史

用心

爱心

专心

目标:对史书体例有一个基本了解。b.司马迁的《史记》有什么重要的地位? 学生可以结合教材相关段落归纳出来。

目标: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根据问题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提炼总结的能力。

④文学的新成果的讲解及要实现的目标:

展示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及班固《两都赋》、乐府诗《陌上桑》的节选,或由学

生背诵一些段落。目标:体会其特点的差异。⑤雕塑与绘画的讲解及要实现的目标

展示相关图片。

目标:中国学生对文化的了解大都停留在文字上,增加图片可极大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遗产的感性认识,开阔眼界,提高兴趣。步骤三:分组讨论秦汉文化发展的特点、原因、影响

过程:

①集体讨论总结的方法并做出指导 a.特点的总结要做到史论结合。

b.原因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几个方面考虑。c.影响需要从历史与现在、中国与世界的时间和空间多维度去考虑。

②分组讨论并展示结果 a.写成文字,通过实物投影展示。

b.汇总形成合理的答案。

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处理:学生会有很多想法,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的创造和发挥,肯

定其合理部分。

目标体现:

①通过对分析问题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讨论的方式培养合作精神。③通过文字的展示,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用心

爱心

专心

3、归纳总结,巩固练习

由学生回顾本节知识体系,对本节内容进行反思,形成完整系统。通过选择、材料、问答题进行反馈,并在练习中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和准确、精炼、有条理地表

达思想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一、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

二、秦汉时期的文化发展的特点

1、统一与多样

2、中外交流

3、世界领先

4、气势恢宏

三、秦汉时期的文化发展的原因

1、经济条件

2、政治条件

3、文化条件

4、民族关系

5、对外关系

四、秦汉时期的文化发展的影响

1、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此设计力图体现板书的概括性、指导性]

用心

爱心

专心

下载七上16课兼容进取的秦汉文化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上16课兼容进取的秦汉文化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学反思(范文模版)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反思 荣程中学陈宝华 本课自我感觉比较成功。文化史部分,讲解起来比较枯燥,学生理解起来也有困难。课前,我做了充分准备。通过大量详实的图片文字资料,增强......

    七上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说出佛教、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及影响。 2、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

    3.7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 ②通过引......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教案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道教的兴起;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王充与《论衡》。 通过分析佛教和道教对我们周围事物影响的实例,说......

    第17课_昌盛的秦汉文化(一)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的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 通过引导学......

    3.8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学设计 教案(共5篇)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

    春酒上课教学设计

    《春酒》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2016-05-16 教学班级: 中八(7)班 教者:武威十九中刘瑞生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 自主朗读课文,领悟文章的意蕴。 2.品味探究文中的细节和关键......

    教学设计 上课[精选5篇]

    “扫一室”与“扫天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校黄晓燕 【教学目标】 1.能读懂课文,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意思,理解“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懂得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