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写写帮整理)

时间:2019-05-12 18:0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写写帮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写写帮整理)》。

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写写帮整理)

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立意与目标

秦始皇是我国大一统事业的开创者,汉武帝则是大一统事业的继承者与推进者。汉武帝凭借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在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大一统格局成为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发展主流,并影响至今。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汉武帝是大一统事业的推进者及其采取各种措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从中感受汉武帝高超的政治智慧,本课采取了将秦始皇与汉武帝措施进行对比,以理解“推进”的含义,而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则需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制高点来俯瞰古今,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来审视。最后,纵观全课学习,在与前人对比和实施效果的基础上,感受汉武帝高明的治国智慧。

知识与能力

通过引导,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和经济控制等史实。

通过指导,分析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汉武帝对巩固“大一统”格局的功绩。

通过比较汉武帝与前人的措施,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秦始皇与汉武帝构建“大一统”格局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的对比,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形成汉武帝是“大一统”格局推进者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采取的措施,使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延续和巩固,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认识“大一统”格局对汉民族形成和中华文化的影响,感悟统一是国家发展强盛的基石。认识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措施的有效性,从中感受汉武帝高明的治国智慧。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用课件出示材料后讲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皇帝制”“修筑长城”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郡县制”和“三公制”,并让学生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归类。

设计意图:采用承上启下的复习式导入本节新课,学生在回顾前课的内容上进一步加深对秦始皇是我国“大一统”格局开创者的认识;同时,为接下来汉武帝与之对比做好铺垫。

课件出示“秦亡汉兴”,以及“汉高祖”“汉文帝”与“汉景帝”的图片。

设计意图:回顾汉朝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历史,捋出西汉前期的历史发展线索,便于引出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学习。

讲授新课

一、少年天子雄心

教师讲述:公元前140年,年仅16岁的刘彻继承皇位,即汉武帝。课件出示材料。

材料一:朕继承了先帝最崇高的地位和最美好的德行,想要将这些永久传下去,延长到无穷尽的未来。这项任务巨大而且职守重要,所以我从早到晚都没有时间来享乐休息,长久地思考一切事情的原委,惟恐有不周到的地方。

材料原文:朕获承至尊休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宁,永惟万事之统,犹惧有阙。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你们研究高深道理的时间很久了,希望把研究的成果明白地告诉朕!要分清条理,不要笼统,不要混乱,提出的方案,也应慎密考虑。要是有不正直、不忠实、邪曲不守中道的官吏,你们大胆告诉我,绝不会泄露出去,朕亲自拆看,希望你们不要有后顾之忧。大夫们尽管说出所知道的一切,不要隐瞒,朕要亲自看的!材料原文:子大夫明先圣之业,习俗化之变,终始之序,讲闻高谊之日久矣,其明以谕朕。科别其条,勿猥勿并,取之于术,慎其所出。乃其不正不直,不忠不极,枉于执事,书之不泄,兴于朕躬,毋悼后害。子大夫其尽心,靡有所隐,朕将亲览焉。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教师提问:

(1)汉武帝想将什么永久传下去?其实质是什么?(2)材料中,汉武帝为了现实这一目的,是怎么做的?

设计意图:通过说明汉武帝继位时的年龄,凸显汉武帝少年天子的本色。展示《汉书•董仲舒传》中部分内容的译文,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看到少年天子汉武帝所展 现的雄心壮志、对国家的责任感及其表现出来的饱满干劲。学生不仅能看到一个鲜活的汉武帝,也能顺畅引出汉武帝与董仲舒的“三问三答”。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汉武帝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

教师课件出示“汉武三问”与“董仲舒三答”材料。

汉武帝:朕想要让祖宗的基业永久传下去。为什么前面的朝代会兴盛?最后又会灭亡? 董仲舒:“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学生得出认识:汉武帝如果想要使汉王朝“传之万世”,就必须顺应天意。汉武帝:如何才能顺应天意,使国家政治开明、天下祥和,让天下百姓都受到恩泽? 董仲舒: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学生得出认识:正心,指的是正确的价值取向。汉武帝如果想要顺应天意,就应该为天下百姓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

汉武帝:如何才能“正心”?

董仲舒: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民知所从矣。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学生得出认识:董仲舒给汉武帝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建议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计意图:在课本内容中,关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原因并没有给出说明。因此,在讲授的过程中学生必然难以理解汉武帝采取该措施的初衷,也不利于理解这一措施所产生的影响。为此,本设计增添汉武帝选择儒家思想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这一措施出现的缘由。同时,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转化原本干涩难懂且缺少教材支撑的史料,使之变得形象、易懂。

2.如何才能独尊儒家思想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思考“汉武帝是如何实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同时,课件出示“焚书坑儒”图片,思考秦始皇统一思想的做法。

提出问题:秦始皇的措施有没有实现统一思想?汉武帝能否借鉴秦始皇的做法? 汉武帝的做法:(1)任用精通儒家之人为官——以官禄的方式利诱天下人。(2)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以教育的手段感化天下人。

汉武帝通过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倡导与推崇儒学思想的氛围,实现儒家思想在社会的普及,进而成为大众所接受的价值取向。由于这一措施有利于思想的统一,利于封建王朝统治,所以被后世历代王朝所沿袭,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设计意图:列举秦始皇与汉武帝统一思想的措施,从效果对比上看到汉武帝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进而理解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正统思想的缘由。

三、削弱封国势力——推恩令

1.封国问题的由来:汉高祖——郡国制 课件出示三则材料:

(1)汉高祖在地方管理上采取有些地区沿用秦朝所设置郡县制;有些地区采取分封制,册封子弟为王侯,镇守四海,拱卫天子。

(2)展示斑马的形象:因为郡国制的统治模式与斑马的形象非常类似。(3)展示郡国制下汉朝地方管理分布图。

通过讲述汉高祖刘邦实行郡国制的目的并没有达到,抛出疑问:郡国制出现了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在形象生动的比喻中,使学生直观清晰地理解郡国制的含义,为接下来的“推恩令”做好铺垫。

2.郡国制的危害 开展活动:“我思故我在”

阅读课本第61页第3小段,思考以下问题:

(1)郡国制中,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的是郡县制还是分封制?(2)严重威胁皇权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3)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效果怎么样? 课件出示材料:

(1)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使用的“金缕玉衣”。(注:金缕玉衣在汉朝规定只有皇帝才能使用)

(2)郡国制封国诸侯王的叛乱情况:

公元前177年,济北王刘兴乘汉文帝去太原阻击匈奴之机,发动武装叛乱。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刘长与匈奴、闽越首领联络,图谋叛乱。吴王刘濞更是凭借地利之便,富比天子,早有篡夺皇位之心。(3)“七王之乱”图片。

通过问题的设置和解疑,使学生了解郡国制中封国势力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的表现,汉景帝强制“削藩”带来国家的**,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封国势力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封国问题所产生的危害,汉景帝“削藩”政策的不足之处,为颁布“推恩令”作铺垫,同时也为将汉景帝“削藩”与汉武帝“推恩令”进行对比做好准备。

3.主父偃——“推恩令” 课件出示材料: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提问:汉朝初期,分封王国的王位由谁继承?其他子弟能否分得部分封地?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教师提问:颁布“推恩令”,真的能满足每个人的愿望吗?谁会抵触?新封侯国的管理权归属于哪方?

教师课件出示材料,图解“推恩令”的做法,以及推恩令实施前后汉朝地方管理区域的变化。

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教师讲述:“推恩令”巧妙之处:将原本皇权与封国势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诸侯王子弟之间的矛盾,而且新册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在这一过程中,中央政府不用拿出土地和动用武力就成功缩小了封国的势力范围,扩大了中央统辖的范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推恩令”的做法是根据郡国制下封国继承特点所设计的,“推恩令”的目的是将原本诸侯王与皇权的矛盾转化为诸侯王子弟之间的矛盾,进而不费武力和寸土就成功削弱封国势力,从而使学生在对比汉景帝“削藩”与汉武帝“推恩令”效果上,感受汉武帝高超的治国智慧。

4.“推恩令”的影响

通过列举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汉高祖时期的“郡国制”,可以看出,在我国历史上对于地方管理模式的变化是围绕“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展开的。到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封国势力并进一步强化秦始皇在全国推 行郡县制的做法。在此后两千多年时间里,我国地方管理基本采用以地域划分为主的管理模式,以血缘为纽带的分封制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对比汉武帝与前人的基础上,理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对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的巩固和发展,从而理解“推恩令”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

四、强化集权的措施

教师过渡:汉武帝在解决同姓诸侯给皇权带来的威胁之后,又着手解决外姓的威胁。提问:

(1)外姓威胁皇权的表现有哪些?(2)汉武帝是如何解除这些威胁的?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的相关内容,解决上述问题。1.强化监察制度

为了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汉武帝在中央设立了司隶校尉。提问:司隶校尉的职权类似于秦始皇时期的哪一个官职?两者又有不同之处? 为了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各派刺史一人,刺史可以将所发现的情况直接奏报皇帝。

课件出示“十三州部”“刺史印章”图片等补充材料。

通过对比汉武帝与秦始皇加强监察制度所采取的措施的不同,认识汉武帝所采取的措施更加完善。

2.削弱相权

汉武帝通过任用身边的侍从、宦官,形成具有决策权的“中朝”,以制约丞相权力过大的状况,并使得以丞相为首的朝廷成为只有执行权的“外朝”。

3.掌握经济命脉

汉武帝通过推行官营专卖垄断盐铁之利和严禁私铸货币等改革,牢牢掌握着经济命脉。汉武帝的这些措施,目的是“釜底抽薪”,彻底割断潜在威胁皇权势力的经济基础。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本子目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通过与秦始皇措施的对比,认识到汉武帝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完善制度建设。

板书设计

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设计意图:通过板书,将秦始皇与汉武帝的措施进行比较,得出汉武帝的措施推进了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格局。

过渡:凭借汉武帝高超的政治智慧,进一步推进了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格局。那么,应该如何来评价汉武帝的这些举措?参考纪录片《中华文明》的一段解说词。

五、主题升华:集体朗诵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中看到汉武帝凭借高超政治智慧,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大一统格局给中国带来的深远影响,是中国两千多年保持统一主流格局的关键一环。

六、练习巩固

1.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为了()

①维护皇帝的权威 ②恩赐亲戚 ③巩固统一 ④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④ 2.儒家学说之所以成为我国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主要是由于()

A.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挥 B.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学的人

C.儒家思想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 D.儒家学说是西汉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3.在中国历史上,国家大一统的观念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基础,这种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始于()

A.炎黄部落联盟的组成 B.尧舜时期“天下为公”的传说 C.道家思想的影响 D.秦汉巩固统一国家的措施 4.大讨论:通过学习本节课,在汉武帝治国智慧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的形式,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通过开展“大讨论”,分享在汉武帝治国智慧中所得到的启示。教学反思

从教学方法看,整节课基本以讲授法为主,整个构思预设周密,生成不足,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一步步走进了教师预设中的“圈套”。一节看起来感觉比较畅快的历史课掩盖了学生的困惑,掩盖了历史课堂的有价值的生成,也阻碍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索。仅仅只是将教学等同于传授知识,虽然摸透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但是忽视了学生真正的学习需要,忽视了学生建构知识的自主性。创造有意义的历史情景,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建构,需要真正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要。

第二篇: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课程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等史实,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思考“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巩固。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汉武帝所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思想上使秦始皇创立的封建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巩固下来。使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思想基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2、难点:恰如其分地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进行评价。

教学方法:启发式、分析法、比较法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提问:秦始皇在历史上的功绩有哪些?

三、导入新课:由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引入本课内容

四、新课过程: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自读课文,找出:

(1)西汉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2)汉初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

(3)汉武帝推行一项什么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为确保这一政策推行,采取的措施?

2、教师补充材料:刘邦、董仲舒的资料以及阅读材料。

3、讨论: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二)削弱封建势

1、由图片金缕玉衣引入;

2、回顾分封制的知识;

3、比较: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比景帝的“削藩”哪个更好?体会“推恩令” 的巧妙之处。

(三)强化监察制度

思考:为强化监察制度,汉武帝设立了哪些官职,有什么职权?

五、巩固小结: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及作用?

六、拓展:如何评价汉武帝?

七、作业:历史填充图册第十五课的题。

八、反思:

第三篇:《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政策;王国问题的解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过程与方法:分析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巩固。培养学生对比、综合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西汉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昌盛的封建帝国。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负责搜集有关汉初的分封和西周分封,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等资料。课件:教学挂图,视频材料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师讲解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了,但是,秦朝开始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并没有因此而终止,它在汉朝又获得了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汉武帝的作用最为突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请学生看课前提示,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

一、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1. 西汉的建立(前202年)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 休养生息政策

请学生阅读这部分内容,然后归纳休养生息政策的概念、原因、措施和作用。

3.文景之治

教师出示相关的减轻租税的竹简图片和资料。或者请学生讲述“缇萦救父”的故事。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师首先解释什么是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汉武帝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到“文景之治”,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奠定了巩固的政治基础,恐怕大一统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大一统的局面出现,也和汉武帝这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的统治措施密切相关。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可以在学生讲完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如何评价这一措施。锻炼学生学习在历史情境中思考问题。

2、削弱封国势力

教师首先请学生介绍汉初的分封情况,再展示中山靖王刘胜的豪华墓葬,引导学生自学“七国之乱”和“推恩令”的内容。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

(1)汉初的分封和西周的分封有何不同?二者所起的作用怎样?

教师提示学生回忆西周的封国情况,提出讨论:西汉封国与西周封国的异同。

相同点:

a.分封目的:均为巩固中央政权。

b.分封对象:均为亲属或功臣。

c.封国的权利和义务:在封地上享有很大的权利,实际上形成独立的王国。都要服从天子或皇帝的命令。

d.封国行为:最后均有叛乱。

不同点:封国的结果:

a.西周:由于周王室衰落,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战乱的局面。

b.西汉:对于王国叛乱进行了坚决的镇压,解决了王国问题。

结论:不管是西周还是西汉,分封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当中央政权强大时,能够控制封国,稳定统治,但当中央政权衰落时,将无力控制封国,其统治也将难以维持。

(2)“七国之乱”之前各诸侯国的发展状况如何?这种局面对西汉的统治是否有利?汉景帝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3)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比景帝的“削藩”哪个更好?“推恩令”的实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3、强化监察制度

汉武帝非常重视人才,学生可根据材料介绍一两个下层人物,突出汉武帝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在重用贤才的基础上,汉武帝又大力加强监察制度。请一位同学讲述有关汉武帝对待官员的故事,让同学们体会汉武帝的专权。

4、西汉的鼎盛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汉武帝时期西汉走向鼎盛的原因。可以提示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汉武帝本人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请学生简要描述西汉极盛时期的疆域。

课堂小结

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一定要特别点明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种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课后作业:

写一篇分析中央集权制度对今日中国的影响的小论文。

第四篇: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 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所属学科:历史

适于的年级:七年级上册

尤集中学:张莉

2014年11月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秦汉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秦文明的基础上,秦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并对此后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古代中国以一个发达国家而闻名于世,是从秦汉开始的。如果说,秦开创了统一国家的模式,那么汉则是将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大一统突出特点发展纵深的典型朝代。而本课所介绍的内容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进一步扩大版图,发展和巩固大一统事业的皇帝——汉武帝。“秦皇汉武”成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本课内容是七年级上册中的一个教学重点,是中国古代史学习板块的重要内容。本课是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三目组成,分别从思想文化和政治方面介绍了汉武帝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使大一统帝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对秦始皇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史实已有所了解,所以学习此课的有关概念时已不生疏。

初一学生们对于古代政治制度理论兴趣不大,应将枯燥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多种形式的途径讲授清楚。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史实,进一步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为正确评价汉武帝做必要的史实积累。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初步掌握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 皇汉武”对历史的影响。教师通过多种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合作学习的能力,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象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到汉武帝推行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最终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思想基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对汉武帝进行评价。难点:对秦始皇与汉武帝加强中央措施进行比较,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做出认同与评价。

教学方法:

1、教法:谈话法、讲授法、提问启发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合作活动法。

2、学法:阅读法、观察法、合作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要充分遵循课程改革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发挥其主体作用,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发展教学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力求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研讨关系。

本节课采用引导启发式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思考讨论的机会,让他们通过研读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可适当的加以指导。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请大家来看一段视频。播放《汉武大帝》主题曲。

在观看的基础上指出:好,同学们,大家知道刚才的这首歌曲来自哪部电视连续剧吗?电视剧是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汉武帝的,今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看汉武 帝。历史上,汉武帝16岁登基,在位54年,他的一生见证了西汉王朝的鼎盛,可是既使他贵为天子,他也和普通人一样,内心里总有着无穷无尽的烦恼!那么,作为天子,他的内心里都有哪些烦恼,他又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继续推进大一统的格局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介绍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首先,请同学们结合这些思考题,通读课文,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

1、公元前202年,___称帝,建立汉朝,定都 ___,历史上称为___。

2、儒家代表人物 ___ 建议汉武帝排斥和抑制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汉武帝采用了这个主张,在全国推行 “ ___ ”的政策。

3、为削弱分封诸侯王的势力,汉武帝采纳大臣 ___的建议,颁布“ ___ ”,消除了他们对皇权构成的威胁.4、汉武帝通过 ___、___、___ 三条措施巩固了大一统格局。同学们看书看的真认真,回答问题回答的也很准确。那么,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汉武帝的内心世界,去探寻他的第一个烦恼。

课件出示: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说起他的第一个烦恼,我们还得从先秦时期谈起。那就是面对诸子百家的思想,汉武帝究竟该采取哪种思想做为自己的统治思想呢?我们回忆一下,秦 朝时,采取的是哪一学派的思想?(法家,韩非子),西汉初年,由于刚经历了战争,国家非常贫穷,所以统治者主要采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到了汉武帝 时,国力已经非常强盛,又该采取哪种思想作为自己的统治思想呢?好,正面请大家欣赏一个课本剧: 某日,御书房。

帝:众爱卿,朕今天让你们给寡人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统治国家可永葆江山呢?

法:启奏陛下,恕臣直言,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最好。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有些人目无国法,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整天说三道四,这样下去,对国家不利。制定严厉刑法,对乱说者治罪,看今后谁还敢诽谤皇上?

道:陛下万岁!臣以为法家的建议不可取。俗话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商纣王及秦朝的历史就是前车之鉴,用道家思想来治国最好,先帝们一直用道家思想治国,才有今天的成就。既然道家的思想这么好,那就继续采用不动摇。儒(董):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帝乃是天子,既是上天的儿子,那就是奉上天的命令来统治人间的,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谁对皇帝说三道四就是对上天的冒犯,会遭到上天惩罚的。用儒家思想治国最好,用儒家思想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可以太平。而道家思想让人们没有约束,会说三道四,对天子不利。法 家思想太残酷,不能体现皇上的爱民之心,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皇上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臣以为要巩固统治,必须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帝:哎呀!面对那么多的思想,朕该选择哪种才能安邦治国呢?真是让我头疼,这样吧!同学们,请你们帮朕想一想,好吗?谢谢!

汉武帝把这个难题留给了大家,那请同学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你会选择哪家的思想?(法:秦朝就是因为法家思想导制了国家的灭亡。道家让人们没有约束,不利于统一)在教师示意下小品继续。

帝:董爱卿言之有理,即刻拟诏,告示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这个课本剧里我们知道,汉武帝采用了谁的建议?他提出了什么建议?黜字的写法要记住,黜什么意思?就是废除、禁止的意思,废除其它派别,光尊崇儒学,只 把儒学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这有利于皇帝的统治,它主要 讲的是君权,也就是说,皇帝要体恤老百姓,要对老百姓好,让老百姓休养生

息。反过来,人民 呢,也要服从皇帝,遵从皇帝的统治。在家,妇女要遵从丈夫,小孩要孝敬老人等。但它也有不利的一面,大家想想,他有哪些不利的地方?(把百家都废除了,光 听儒家的演说,这样就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导制学术上死水一滩,从而禁锢了人们的头脑,对国家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

思想这痤火山熄灭了,可是又有一个烦恼摆在了汉武帝的面前,说起他的这个烦恼,我们还得从秦朝谈起。大家还记得秦朝吗?秦朝的第一个皇帝叫什么名字?为什么给自己起名叫秦始皇呢?对,他给自己起名叫始皇,他的儿 子叫二世,然后呢,三世、四世,一直到无穷世。可是,我们大家知道,秦王朝并没能像秦始皇所期望的那样“传之万世”,仅仅十几年的工夫就被一个新王朝汉朝 所取代。为了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汉高祖刘邦把自己的子弟封到外地去做诸候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边疆,保卫天子,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被他寄于厚望的 刘姓子弟在他死后的岁月里竟然骄奢婬逸,重权在握,渐渐形成了国家的隐患。

课件出示:

二、削弱封国势力

同学们,这是一件随葬品,据考古学家考证,这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一件陪葬品,它的名字叫“金缕玉衣”,是由2498片玉,用了1100克金线一片一片串起来的。那同学们,从这件“金缕玉衣”上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主人生前的生活状况如何?(很富有,很奢侈,很腐化)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则材料:

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读材料并简单解释:梁王是汉武帝时的一个诸候王,他出行的时候,后面跟着千辆车,万辆车,比天子还威风,他还自制了几十万的弓箭,府库里的珠玉宝器比当时的都城长安还要多。那同学们,从这则材料里我们又可以得出什么信息?(分封的诸候王势力非常大,很不容易控制)

因此说,当时的诸候非但生活骄奢婬逸,势力过于强大,而且经常威胁中央的统治,接下来请大家看一看《七国之乱》示意图。(请一位同学朗读)

读完了,问大家几个问题,这段材料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小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他发生在哪个皇帝在位时?汉景帝与汉武帝什么 关系?汉景帝时,晁错曾建议皇帝直接用武力来削藩,结果导制七个诸候国联合发生了叛乱。最后,景帝倾尽了全国之力,才勉强把叛乱镇压了下来。汉武帝继位 后,虽然国力强盛了,可是,这些诸候的势力依旧强大,那么汉武帝又是采取了什么样的方法来消除诸候坐大的这种心腹之患的呢?

请大家结合这几道思考题,在刚才通读的基础上继续详读P75页大字,看谁找的又准又快。

1、汉武帝采用什么方法削弱了诸侯的势力?

2、“推恩令”的主要内容?

3、“推恩令”妙在何处?

汉武帝采用什么方法削弱了诸侯的势力?哪位同学能说出“推恩令”的主要内容?

那么和晁错武力削藩相比,“推恩令”妙在何处?(结合课件讲:正如这位同学所说,皇帝把土地分封给诸候,并允许诸候把这些土地再次分封给自己的子孙,这 样,这些诸候的势力就大大减弱了,新封的诸候不但听命于皇帝,还会对皇帝感恩带德,所以说,“推恩令”妙就妙在没有费一兵一卒就解决了王国问题,维护了国 家的统一,加强了中央王朝的统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汉朝的思想出现了大一统,思想统一了,诸候国的势力也被消灭了,政权上也统一了,那么汉武帝是不是就该睡个好觉了呢?如果各地有不服从命令的官员,汉武帝又该怎么办呢?接下来,我们来看汉武帝的第三个烦恼,他是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 课件出示

三、强化监察制度

好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76,围绕这些思考题,展开小组讨论,看看哪个小组回答的数量最多,最正确,哪个小组就是今天的优胜组。

1、汉武帝是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

2、司隶校尉和刺史的职能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3、想一想,汉武帝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在此基础上指出: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统一的措施,其实秦始皇也采取了很多统一的措施,大家还记得有哪些措施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强调,所以我们经常把汉武帝和秦始皇合起来称为“秦皇汉武”。出示《西汉朝疆域图》

指出:在汉武帝统治时期,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不但疆域庞大,而且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可是汉武帝的烦恼远远没有结束,在西汉的北方出现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匈奴,匈奴不断的骚扰西汉的边境,那么汉武帝又该怎样处理同匈奴的关系呢?我们下节课再讲。

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接下来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记忆总结这节课所的内容。

练习题:

1.西汉时期出现大一统,进入强盛时期的皇帝是(C)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景帝

2.西汉时期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B)

A.书院 B.太学 C.大学 D.学宫

3.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是(C)A.主父偃 B.卫青 C.董仲舒 D.董宣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尊崇的学说是(A)

A.儒家学说 B.各家学说

C.法家学说 D.道家学说

5.与汉朝王国问题产生与最终解决有关的皇帝是(C)

A.汉高祖、汉文帝

B.汉文祖、汉景帝

C.汉高祖、汉武帝

D.汉文帝、汉武帝

第五篇: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

过程与方法: 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巩固。培养学生对比、综合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思想基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三、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见课件

导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秦朝灭亡了,但是,秦朝开始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并没有因此而终止,它在汉朝又获得了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汉武帝的作用最为突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一、休养生息奠基础

1、西汉的建立(前202年)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休养生息政策

原因:西汉初年,经济萧条 措施:采取宽松政策,减免赋税 作用:经济逐渐恢复

3.文景之治:经济恢复发展

二、宏韬伟略创盛世

教师首先解释什么是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汉武帝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到“文景之治”,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奠定了巩固的政治基础,恐怕大一统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大一统的局面出现,也和汉武帝这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的统治措施密切相关。找出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三大措施。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结合视频在学生讲完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如何评价这一措施。锻炼学生学习在历史情境中思考问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2、削弱封国势力

教师首先简单介绍汉初的分封情况,结合课本75页“西汉中山靖王刘胜金缕玉衣”图,引导学生自学 “推恩令”的内容。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

(1)汉初的分封和西周的分封有何不同?二者所起的作用怎样?

相同点:

①分封目的:均为巩固中央政权。②分封对象:均为亲属或功臣。

③封国的权利和义务:在封地上享有很大的权利,实际上形成独立的王国。都要服从天子或皇帝的命令。

④封国行为:最后均有叛乱。

不同点:封国的结果:

①西周:由于周王室衰落,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战乱的局面。

②西汉:对于王国叛乱进行了坚决的镇压,解决了王国问题。(如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结论:不管是西周还是西汉,分封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当中央政权强大时,能够控制封国,稳定统治,但当中央政权衰落时,将无力控制封国,其统治也将难以维持。

(2)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比景帝的“削藩”哪个更好?“推恩令”的实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作用: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势力大大减弱,无力和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自然对黄的感恩戴德。这也是“推恩令”的巧妙之处。

3、强化监察制度

让学生找出汉武帝为了强化监察制度,采取了什么措施。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竟是百官和皇族的不法行为 地方:十三刺史

4、西汉的鼎盛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汉武帝时期西汉走向鼎盛的原因。可以提示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汉武帝本人等角度进行分析。评价汉武帝

评价人物的标准-------是否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评价人物要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

一方面,汉武帝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在他统治的期间,变革图新,促进了大一统的形成和巩固。另一方面,汉武帝到了晚年,好大喜功,连年用兵,国力耗费严重。但是,总的来说,他仍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

课堂练习: 见课件 课堂小结

汉武帝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封国势力和强化监察制度三大措施,进一步推进了大一统的格局,这也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而且,这种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板书设计: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一、休养生息奠基础

休养生息 文景之治

二、宏韬伟略创盛世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方面)

2、削弱封国势力--------推恩令(政治方面)

3、强化监察制度(政治方面)

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学习内容

下载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写写帮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写写帮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教学设计) 所属学科:历史 适于的年级:七年级上册 尤集中学:张莉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秦汉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教学设计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史实。 ②正确评价汉武帝。 ③认识“推......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范文

    12、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史实;思考推恩令的巧妙在哪里,培养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史实;思考推恩令的巧妙在哪里,培养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汉武帝的大一统等基本史实。 2.通过思考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汉、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

    (教育部编)七年级历史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课程内容: 西汉时期,迫于当时的形势,分封了一些诸侯,正是由于诸侯国的存在,成为西汉王朝稳定的一大隐患,诸侯势力不断增强,达到与朝廷分庭抗礼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