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年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_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朝阳中学 薛洪莉
一、内容及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第十一课指的是汉武帝的“大一统”,其核心是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它的关键在于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汉武帝时期的改革措施,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统一措施,汉武帝时期的边疆政策。学生已经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影视、书籍资料对本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且大部分人对此段历史比较感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汉武帝的“大一统”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本节内容和政治学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中国古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文字图片资料等,运用材料教学法,让学生从感知到任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二、目标及分析
1、目标定位:了解汉武帝的改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和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以及对南部和西南地区的管辖;掌握汉武帝时期我国大一统格局的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2、目标分析:了解汉武帝的改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和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以及对南部和西南地区的管辖,就是要对以上史实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汉武帝时期我国大一统格局的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在掌握以上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认识到我国的大一统格局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三、问题诊断分析
由于学生认识问题,总结问题能力的缺陷,在理解大一统格局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问题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了解汉武帝时期加强统一的措施的基础上,与秦朝时期进行对比,达到掌握此问题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汉武帝的改革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掌握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及补充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提供补充材料,提出问题并结合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
补充材料: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汉族,字通,是汉朝的第7位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惠帝刘盈的侄孙子(刘盈为汉高祖刘邦的儿子),汉高祖的重孙子。其母王娡,在刘彻立太子同时被立为皇后。刘彻公元前157年生于长安,4岁时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谥号“孝武”,庙号世宗。问题1:什么是大一统?
“大一统”就是实现对全国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有效统治。问题2:汉武帝进行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加强中央集权
问题3:汉武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1)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削弱诸侯王权,加强中央集权。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由皇帝近臣组成内朝,作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百官为外朝,作为执行机构,实现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的目的。
削弱诸侯王权,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削弱亡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2)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权。全国分为13州,设刺史一名,负责监察官员和豪强地主。(3)加强中央的经济权。废止旧货币,由中央铸造五铢钱,通行全国;中央收回地方的盐铁运营权力。
例题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C)A.创立中央集权 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C.稳固大一统局面 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
变式练习:西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很大,已威胁到皇帝的统治,向皇帝建议实行“推恩令”来削弱诸侯国势力的是(C)
A.萧何 B.董仲舒 C.主父偃 D.卫青
问题二:汉武帝时期的思想“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使学生掌握汉武帝时期为了实现大一统,在思想领域采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及补充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提供补充材料,提出问题并结合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
补充材料:董仲舒: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问题1:汉武帝为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初期,诸子百家比较思想活跃,不利于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发展。问题2:罢黜百家的提出和目的。
汉武帝为了实现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学作为正统思想。
问题3: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表现
(1)在长安设立太学,置《诗》、《书》、《礼》、《易》和《春秋》五经博士。(2)设博士弟子,跟随博士学习经书,成绩优异者可以为官。问题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如何?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指导思想。对儒家思想的传播,提高官员队伍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例题二:董仲舒因功而受到汉武帝尊敬和后裔纪念,他最主要的功劳是(A)A.提出“独尊儒术”的主张
B.提出与匈奴和亲的策略
C.提出“焚书坑儒”的主张
D.提出“推恩令”的策略 变式练习: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B)A.诸子百家
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C.法家和墨家
D.道家和兵家
问题三:汉武帝时期是如何加强对边疆和边远地区统治的?(经略边疆)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了解汉武帝时期时期是如何加强对边疆和边远地区的统治的。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及补充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提供补充材料,提出问题并结合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
补充材料:卫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他是西汉时期能征惯战,为汉朝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将领,也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常胜将军。率军与匈奴作战,屡立战功,但从不结党干预政事。他对士卒体恤较多,威信很高。卫青开启了汉对匈战争的新篇章,七战七捷,无一败绩,为历代兵家所敬仰。
霍去病(公元前140—公元前117),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中国西汉武帝时期名将,汉族,杰出的军事家。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经典之战:决战漠北。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汉族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
问题1:反击匈奴和昭君出塞
1、反击匈奴;为了消除北方匈奴对汉朝北部边疆的长期侵扰,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对于匈奴进行了长达30年的自卫反击战,成功的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原匈奴侵扰的困扰。
2、昭君出塞:
汉元帝时期匈奴分裂,一部南下降汉,其首领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许配给他,实现了北方边境长达50多年的安宁。问题2:张骞通西域 第一次通西域
补充材料: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
(1)目的:寻找西域盟国,共同对抗匈奴。
(2)经过: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历经11年到达西域,但大月氏不愿于匈奴未战,未达成主要目标。
(3)作用:加强了汉朝对西域各国的了解。
2、第二次出使西域:前119年(1)目的:联合乌孙夹击匈奴
(2)成果:西域各国遣使来朝,西域各国同汉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3、西汉对西域的管辖
(1)汉武帝大力争取西域各国,西域各国也反对匈奴倾向汉朝,汉武帝在新疆设使者校尉
(2)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直接管辖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西域地区,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问题3:汉武帝对南部和西南地区统治的加强。
1、南部:铲除当地割据势力,设置会稽郡和南海九郡。
2、西南夷:在四川西部和云南、贵州北部设置郡县加强管辖。问题4:汉武帝时期边疆政策的成果
改善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对奠定国家疆域、巩固多民族国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问题5:汉武帝的“罪己诏”
汉武帝中后期,由于长期用兵,生活奢靡,导致人们贫困,农民起义不断。汉武帝在晚年下了一个“罪己诏”,宣布自今放弃有害百姓的政策,于民休息。例题三:小明同学对张骞的身份进行了定义,你认为合适的是(B)军事家 ②探险家 ③改革家 ④友好使者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问题四: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奠定。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在学习本课前面知识的基础上认识到汉武帝时期的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促使大一统局面的奠定。
师生活动:学生对此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教师进行适当补充并总结。
汉武帝在位50多年,西汉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边疆稳定,多民族、大一统的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篇: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汉武帝的大一统等基本史实。
2.通过思考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汉高祖就是因为深得人心,知才善用,才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的。但是,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汉高祖建立汉朝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汉朝统治者又是怎样进行统治的?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讲授新课:
想一想:经过汉文帝、汉景帝休养生息政策后,社会会发生什么变化?(经过汉初几代皇帝的治理,国家出现一片繁荣富强的局面!)
播放视频《汉武帝》,简介汉武帝。
一、“推恩令”的实施
自主阅读课本P54-55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推恩令”实施的背景、内容及作用,刺史制度的内容、作用。(1)背景:①西汉初,诸侯势力强大,独霸一方,骄奢淫逸,公开反抗封建官吏,甚至有人企图谋反;②地方豪强、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乱;
内容:①下诏诸侯王将封地分封给子弟,封地与势力缩小;②削藩。作用:诸侯王再也无力与中央政府抗衡。
(2)13个州部各派刺史1人,既监视州部地方官,又监视豪强及其子弟,严禁其为非作歹,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资料: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此材料说明了什么?(思想的不统一,不利于中央集权)
儒家:用儒家思想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可以太平。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皇上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
道家: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百姓无拘无束,可以对皇帝说三道四。
法家:制定严厉刑法,对乱说者治罪,看今后谁还敢诽谤皇上? 思想文化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材 3.儒士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加强了思想统一,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课后延伸:请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对待儒家上有何不同?(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
三、盐铁专卖
(1)中央收归铸币权,统一铸造五铢钱(2)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3)全国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识记与理解
知道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理解大一统局面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比较、问题牵引、阅读回答、讨论交流和表演历史短剧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象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出现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对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着重要作用。
重点:汉武帝为现实“大一统”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及其作用。难点: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的理解。
【导入新课】
教师课件展示《沁园春·雪》诗词:“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首词提到了我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封建帝王,我们已经了解了秦始皇,今天就让我们来领略汉武帝的风采。
【内容探究】
一、“推恩令”的实施
1.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文景之治”,“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同时看似一派繁荣的“文景之治”的背后也暗流汹涌,存在诸多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4页第一段的内容,看一看在汉武帝即位后面临什么样的烦恼?
2.学生讨论后回答: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地方上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与官府分庭抗礼。
3.教师讲解: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5页第一段的内容找出答案。
学生回答: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其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4.教师讲解:“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封定封号。
5.教师可在黑板上用图示法演示“推恩令”的效果图,并指导学生看课本第55页的相关内容,问:“推恩令”的实行,有利于解决王国问题,那“推恩令”妙在何处?(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6.教师讲解:通过“推恩”这种相对和缓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侯国不再属于王国管理,而归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管理。不费一兵一卒,达到了削弱王国的目的,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戴德,从而培养了侯国的忠诚。除“推恩令”的措施外,汉武帝还采取什么措施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管理?(刺史制度。)1
7.教师讲解: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皇权的问题解决了,汉武帝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教师过渡] 解决王国问题后,汉武帝可以高枕无忧了吗?相信看了汉武帝与大臣商议国家大事的一个场景你就会明白了。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教师可指导学生表演情景短剧:一日,汉武帝在长安召集诸子百家的学者,讨论治国方略。
生a(汉武帝):众爱卿,朕今天让你们会集殿堂,是想让你们给朕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统治国家才可永保江山呢?
生b(法家):启奏陛下,恕臣直言,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最好。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严厉刑法,看今后谁还敢对皇上不忠!
生c(道家):陛下万岁!臣以为法家的建议不可取。秦朝的历史就是前车之鉴,用道家思想来治国最好,先辈一直用道家思想治国,才有今天的成就。既然道家的思想这么好,那就继续用道家思想为妙。
生d(儒家,董仲舒):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用儒家思想治国最好,用儒家思想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可以太平。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皇上您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臣以为要巩固统治,必须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生a(汉武帝):董爱卿言之有理,马上给朕起草诏书告示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教师引导,重点强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措施实行后产生的重要影响: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学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5页第三段的内容,问:在思想上除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外,汉武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在长安设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4.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已经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请同学们再阅读相关的内容,思考这两个问题:你如何看待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比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有哪些相同之处?
5.教师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上述两个问题,讨论结束后回答。[学生回答]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利: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第二个问题的答案:目的上,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实质上,都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影响上,都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还都产生了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进步的消极作用。
[教师过渡] 西汉初年,国家对货币管理和盐铁业的管理较为宽松,私人甚至可以铸造货币,这种局面对“大一统”极为不利。对此,汉武帝是怎么解决的呢?
三、盐铁专卖
1.教师展示教材第56页“材料研读”部分的内容和图片《五铢钱》。并提问:想一想,这种状况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造成农业荒废,经济混乱,财政亏缺。)假如你是汉武帝,面对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 2
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2.教师讲解:通过统一铸币、盐铁官营这两项措施,汉武帝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实现“大一统”提供了雄厚的财力资源。通过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措施,汉武帝终于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课堂小结】
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在汉代,中国人第一次有了强烈的国家意识,有了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责任感,可以说西汉王朝出现的空前未有的繁荣景象,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崛起。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而今,饱经沧桑的华夏民族正在经历一场新的崛起,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作为青少年的你们一定要发愤图强,奋发有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第四篇:(教育部编)七年级历史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课程内容:
西汉时期,迫于当时的形势,分封了一些诸侯,正是由于诸侯国的存在,成为西汉王朝稳定的一大隐患,诸侯势力不断增强,达到与朝廷分庭抗礼的程度,西汉统治者开始从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整治,本课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推恩令”的颁布实施、儒家学说的正统化、实行国家重要物资的国有化等措施。
教材分析:
国家的长治久安,往往包括政治稳定清明、传统文化的浸透及适应当时发展的社会制度,西汉王朝通过几代皇帝的努力,终于将西汉推至到了发展的顶峰。
学情分析:
本课知识主要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因此涉及面较广,不容易让学生学懂学透,只能从表面现象来给学生作简要的分析,由于知识比较枯燥,因此,这节课如何讲好、讲活,对于历史教师的教学就必然要考验到老师的知识面、教学功底和课堂气氛的掌控等等。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掌握“推恩令”是西汉王朝下的一剂猛药,但外表却披着厚厚的一层糖衣。通过“推恩令”的颁布,西汉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郡,并加大监管力度,设置“刺史”一职。通过,儒家学说的思想经过董仲舒加工美化,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对国家重要物资实行专卖,提高财政的收入。
过程与方法:每个国家、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体系,而西汉建立后,在秦始皇的基础之上持续推行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并逐步在思想上、经济上进行完善,建立起属于自己朝代的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课主要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去伪存真,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儒家思想一方面加强王权,一方面也对王权进行限制,成为封建统治必须要权衡的天平。
教学重点: 推恩令的颁布实施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法、图片展示法 教具准备 图片及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西汉王朝在吸取秦迅速灭亡的基础上,重新延续分封制,如分封韩信为“齐王”等,但是分封的十多个诸侯分别建立了国家,并逐渐发展壮大,与西汉王朝分庭抗礼,严重威胁到西汉王朝的统治,为削弱诸侯国的实力,西汉政府实施“推恩令”,将诸侯国逐渐变小,使之逐渐丧失的优势,中央的控制得到有效加强。
一、“推恩令”——温柔一刀 1.诸侯势力做大
西汉初年,汉朝统治者分封了众多的诸侯国。所谓郡是指郡县,国是指封国,而郡国制则为西汉初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郡和封国同是汉初地方高级的行政区划,郡直属于中央,封国则由分封诸王统治。由是二者并行,使全国形成封国与郡国并存的郡国制度。但由于时间一久,封国势力逐渐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中央难于驾驭。
2.中央政局不稳,社会秩序混乱
诸侯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金缕玉衣:刘胜,金缕玉衣,西汉。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68年5月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收藏于河北博物院。
该衣通长188厘米。玉片有绿色、灰白色、淡黄褐色等。共二千四百九十八块,金丝重1.1千克。在“玉衣”内还发现玉璧十八块,以及饭含,佩戴之物。
中山王刘胜由于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有非常严格的制工艺要求,汉代的统治者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东园”。这里的工匠对大量的玉片进行选料、钻孔、抛光等十多道工序的加工,并把玉片按照人体不同的部分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再用金线相连。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用金缕玉衣作葬服不仅没有实现王侯贵族们保持尸骨不坏的心愿,反而招来盗墓毁尸的厄运,许多汉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次被盗。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3.“推恩令”的颁布实施
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一个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主要内容是将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传给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侯国。
汉初,诸侯王的爵位,封地都是由嫡长子单独继承的,其他庶出的子孙得不到尺寸之地。虽然文景两代采取了一定的削藩措施,但是到汉武帝初年,“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谋以逆京师”,严重威胁着汉朝的中央集权。因此公元前127年正月,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推恩令吸取了晁错削藩令引起七国之乱的教训,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这使得诸侯王国名义上没有进行任何的削蕃,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导致封国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汉武帝开始图形。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来的,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以后,凡是做官的人都要懂得儒家的学说,用儒家的思想来解释法律,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古代的封建正统思想就开始确立了,但真正的全面确立是到了隋唐时期。
(补充内容)董仲舒的学说 大一统 汉初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文景盛世。董仲舒就根据《公羊春秋》的记载,提出了“大一统”论。他在《天人三策》中说:“《春秋》所主张的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适合古今任何时代的道理。” “大一统“既然是宇宙间最一般的法则,那么封建王朝当然要遵循。这就是董仲舒所要设立的政治哲学的核心。他根据'大一统”的普遍法则,提出了思想也要“大一统”的论点。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说:“只要不是在六艺之列的,(所谓“六艺”,就是过去读书人必备的六种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和孔子那一套儒家思想的人。统一思想成了大一统的关键。于是,董仲舒多次强调要用孔子儒学统一天下的思想。
在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思想要大一统的建议之后,施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经学以及经学传统。汉代立五经博士,明经取士,形成经学思潮,董仲舒被视为”儒者宗“。
天人感应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是以社会、政治来说的。他把《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
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董仲舒认识到农民阶级的政治力量可决定一个封建王朝的兴亡。董仲舒在这里所说的“天”,是指秦末农民起义的武装力量。他要借用这一象征农民阶级政治力量的“天”,来戒惧皇帝,使之自敛。用“天”来限制他。
当时董仲舒为什么要采用“天人感应”的形式来戒惧皇帝呢?原因是:西汉时期社会科学水平低,天命论在人们思想中的影响极深。董仲舒就采用了“天”来限制皇帝个人的私欲,制约他至高无上的权力。并把秦始皇权力不受制约,引发农民起义,速亡国的惨痛教训,变成皇帝的精神枷锁,来限制皇帝的权力。从这方面看,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限制了皇帝的私欲和权力,为整个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意义是深远的。
以德治国 西汉王朝统治人民虽然奉行黄老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质上仍因袭秦制,以严刑峻法统治人民。武帝好法术、刑名,重用酷吏,以严刑峻法来加强统治,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为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为了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董仲舒认为要缩小贫富差别,协调各种社会矛盾,提出“调均”的主张。上疏汉武帝“限制私人占有土地的数额的主张,限制豪强兼并土地,不允许官吏与百姓争抢利益,盐业、金属业都有百姓自己掌控,除去奴婢制度、擅自斩杀的威严,降低赋税,减少徭役,让人民休养生息,减少民力消耗”。
他提出:实行礼义,布施仁德的政策,以德治理为主,重视“教化”,主张用仁德代替严刑。他视“德治”主张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基本治国原则。并上疏汉武帝:"作为帝王应该秉承上天的意思进行办事,因此,应该用仁德的教化而不是用刑法治理,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
三、盐铁专卖 1.盐铁乱象
《汉书》中记载了私人铸钱的两个重要案例。虽只有短短一句话,信息量却不小。“吴以诸侯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后卒叛逆。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故吴、邓钱布天下”。这两个人,一个是吴王刘濞,一个是大夫邓通。前者割据一方,在矿山附近铸造钱币,广有财富,堪比皇帝,后因叛乱被杀;后者是汉文帝的宠臣,文帝身上长了毒疮,邓通常常用嘴为文帝舔舐创口以减轻疼痛。一个自称会相面的人说邓通注定贫饿而死。文帝想,一个人的贫富由我决定,我让他富他就富,我让他穷他就穷,我还改变不了邓通的命运吗?于是文帝下令把四川的一座铜山赐给邓通,让他铸造钱币。邓通这段经历让其成为后人艳羡的对象。明人著作《金瓶梅》中提到男人应该具备的“五要素”之一,便是“像邓通一样广有钱财”。可惜汉景帝即位后没收了邓通的全部家产。晚年的邓通只好寄居在别人家中,至死一文不名。
2.盐铁政府专营
汉武帝时为了掌握全国经济命脉,从经济上加强封建中央集权,抗御匈奴的军事侵扰,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推行了以桑弘羊为主所制定的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及均输、平准、统一铸币等一系列重大财经政策。这些经济措施,虽然适应了当时巩固西汉王朝政权的需要,为西汉王朝奠立了坚实的财政经济基础,但是,却也给农业生产、中小工商业和群众生活带来了某些不便与困难,特别是剥夺了地方诸侯和富商大贾的既得利益,因而必然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和反对,于是盐铁官营、酒类专卖等问题,就成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
3.农业的发展 耧车的介绍 作业:
“推恩”政策的实施及其效果。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第五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2.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结合相关历史记载,设置相关问题,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理解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的目的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难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讲授新课】
第一部 我的地盘我做主
材料一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见P56课后活动)。
材料二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汉书?主父偃传》
探究问题: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说出“推恩令”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问:“推恩令”的实施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学生: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使他们无力对抗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第二部 我的百姓我做主
环节过渡:汉武帝利用“推恩令”解决了封国问题,设置刺史加强了对全国的监察控制,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那么思想上的统一,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秦始皇:对敢于评议朝政的儒生以暴力手段坑杀,没有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
汉武帝:把儒学立为正统,在京师设立太学培养儒学人才,让他们能够进入仕途成为王朝的维护者。
教师设疑:同学们,请思考董仲舒的建议为什么会被汉武帝接受呢?
第三部 我的经济我做主
环节过渡: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汉武帝从政治上和思想上巩固汉朝统治的措施。接下来,他在经济上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统治呢?
教师提问:这些措施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学生回答: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上盐铁专卖等一系列的措施,中央集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使汉朝进入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