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庄中学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4 19:31: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孟庄中学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孟庄中学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一篇:孟庄中学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孟庄中学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自主学习】

一、政治——“推恩令”的实施:

1、背景:西汉初,________势力强大,地方的________也发展起来,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2、措施:

①采纳的“_______”建议:规定诸侯王除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使诸侯王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②建立________制度,监视13个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3、作用:加强中央对的控制。

二、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西汉初,统治者奉行“”的政策,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2、措施:

①接受“__________,__________”的建议,把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__________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②在长安兴办________,以儒家的《》《》《》《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3、影响:从此,________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三、经济——盐铁专卖:

1、背景:私人铸币没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掌握在豪强手中。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2、措施:

①把________收归中央,统一铸造_______。②在全国各地设_______,实行盐铁官营、专卖。③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

3、影响: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

四、军事——北击匈奴

1、背景:秦末汉初,匈奴族在首领单于的率领下统一蒙古草原,不断南下袭扰。西汉之初,国力疲弱,不得不对匈奴实行。西汉强盛后汉武帝时开始反击匈奴。

2、经过: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率精骑出击匈奴。重要战役

3、结果:匈奴经过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史料探究】,1、材料一:右图

材料二: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

(1)结合史料一,探究西汉初期政治上面临什么问题?

(2)材料二中的“上”指谁?他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说说这一措施的内容。

2、材料仲舒复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1)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采取什么措施确定儒学的地位的,有什么影响?

(2)请根据以下两幅图说说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不同态度。《汉代讲经图》中的“经”主要是什么内容?

【当堂检测】 1.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

A.行政事务

B.监察事务

C.军事管理

D.财政管理 2.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图2所示是小文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A.统一文字

B.焚书坑儒

C.独尊儒术

D.张骞通西域

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功绩是()。

A、创立中央集权制 B、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C、稳固大一统局面 D、勤俭治国,政治清明,国力显著增强 4.汉武帝时,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下令废半两钱,改铸()

A.半两钱

B.五铢钱

C.蚁鼻钱

D.铲形币 5.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了某位学者“罢黜百家”的建议,儒家以外的其他各家思想都受到排斥。这位学者是()

A.张骞

B.董仲舒

C.司马迁

D.张仲景 6.他和卫青在漠北战役中打败匈奴,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府第,他却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为由拒绝收下。这短短的八个字,因为出自他之口而震撼人心,永远刻在了历朝历代保家卫倒将士们的心里。这里的“他”是指()A.蒙恬

B.主父偃

C.霍去病

D.王昭君

第二篇:(教育部编)七年级历史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课程内容:

西汉时期,迫于当时的形势,分封了一些诸侯,正是由于诸侯国的存在,成为西汉王朝稳定的一大隐患,诸侯势力不断增强,达到与朝廷分庭抗礼的程度,西汉统治者开始从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整治,本课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推恩令”的颁布实施、儒家学说的正统化、实行国家重要物资的国有化等措施。

教材分析:

国家的长治久安,往往包括政治稳定清明、传统文化的浸透及适应当时发展的社会制度,西汉王朝通过几代皇帝的努力,终于将西汉推至到了发展的顶峰。

学情分析:

本课知识主要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因此涉及面较广,不容易让学生学懂学透,只能从表面现象来给学生作简要的分析,由于知识比较枯燥,因此,这节课如何讲好、讲活,对于历史教师的教学就必然要考验到老师的知识面、教学功底和课堂气氛的掌控等等。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掌握“推恩令”是西汉王朝下的一剂猛药,但外表却披着厚厚的一层糖衣。通过“推恩令”的颁布,西汉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郡,并加大监管力度,设置“刺史”一职。通过,儒家学说的思想经过董仲舒加工美化,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对国家重要物资实行专卖,提高财政的收入。

过程与方法:每个国家、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体系,而西汉建立后,在秦始皇的基础之上持续推行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并逐步在思想上、经济上进行完善,建立起属于自己朝代的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课主要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去伪存真,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儒家思想一方面加强王权,一方面也对王权进行限制,成为封建统治必须要权衡的天平。

教学重点: 推恩令的颁布实施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法、图片展示法 教具准备 图片及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西汉王朝在吸取秦迅速灭亡的基础上,重新延续分封制,如分封韩信为“齐王”等,但是分封的十多个诸侯分别建立了国家,并逐渐发展壮大,与西汉王朝分庭抗礼,严重威胁到西汉王朝的统治,为削弱诸侯国的实力,西汉政府实施“推恩令”,将诸侯国逐渐变小,使之逐渐丧失的优势,中央的控制得到有效加强。

一、“推恩令”——温柔一刀 1.诸侯势力做大

西汉初年,汉朝统治者分封了众多的诸侯国。所谓郡是指郡县,国是指封国,而郡国制则为西汉初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郡和封国同是汉初地方高级的行政区划,郡直属于中央,封国则由分封诸王统治。由是二者并行,使全国形成封国与郡国并存的郡国制度。但由于时间一久,封国势力逐渐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中央难于驾驭。

2.中央政局不稳,社会秩序混乱

诸侯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金缕玉衣:刘胜,金缕玉衣,西汉。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68年5月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收藏于河北博物院。

该衣通长188厘米。玉片有绿色、灰白色、淡黄褐色等。共二千四百九十八块,金丝重1.1千克。在“玉衣”内还发现玉璧十八块,以及饭含,佩戴之物。

中山王刘胜由于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有非常严格的制工艺要求,汉代的统治者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东园”。这里的工匠对大量的玉片进行选料、钻孔、抛光等十多道工序的加工,并把玉片按照人体不同的部分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再用金线相连。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用金缕玉衣作葬服不仅没有实现王侯贵族们保持尸骨不坏的心愿,反而招来盗墓毁尸的厄运,许多汉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次被盗。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3.“推恩令”的颁布实施

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一个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主要内容是将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传给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侯国。

汉初,诸侯王的爵位,封地都是由嫡长子单独继承的,其他庶出的子孙得不到尺寸之地。虽然文景两代采取了一定的削藩措施,但是到汉武帝初年,“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谋以逆京师”,严重威胁着汉朝的中央集权。因此公元前127年正月,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推恩令吸取了晁错削藩令引起七国之乱的教训,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这使得诸侯王国名义上没有进行任何的削蕃,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导致封国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汉武帝开始图形。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来的,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以后,凡是做官的人都要懂得儒家的学说,用儒家的思想来解释法律,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古代的封建正统思想就开始确立了,但真正的全面确立是到了隋唐时期。

(补充内容)董仲舒的学说 大一统 汉初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文景盛世。董仲舒就根据《公羊春秋》的记载,提出了“大一统”论。他在《天人三策》中说:“《春秋》所主张的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适合古今任何时代的道理。” “大一统“既然是宇宙间最一般的法则,那么封建王朝当然要遵循。这就是董仲舒所要设立的政治哲学的核心。他根据'大一统”的普遍法则,提出了思想也要“大一统”的论点。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说:“只要不是在六艺之列的,(所谓“六艺”,就是过去读书人必备的六种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和孔子那一套儒家思想的人。统一思想成了大一统的关键。于是,董仲舒多次强调要用孔子儒学统一天下的思想。

在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思想要大一统的建议之后,施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经学以及经学传统。汉代立五经博士,明经取士,形成经学思潮,董仲舒被视为”儒者宗“。

天人感应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是以社会、政治来说的。他把《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

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董仲舒认识到农民阶级的政治力量可决定一个封建王朝的兴亡。董仲舒在这里所说的“天”,是指秦末农民起义的武装力量。他要借用这一象征农民阶级政治力量的“天”,来戒惧皇帝,使之自敛。用“天”来限制他。

当时董仲舒为什么要采用“天人感应”的形式来戒惧皇帝呢?原因是:西汉时期社会科学水平低,天命论在人们思想中的影响极深。董仲舒就采用了“天”来限制皇帝个人的私欲,制约他至高无上的权力。并把秦始皇权力不受制约,引发农民起义,速亡国的惨痛教训,变成皇帝的精神枷锁,来限制皇帝的权力。从这方面看,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限制了皇帝的私欲和权力,为整个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意义是深远的。

以德治国 西汉王朝统治人民虽然奉行黄老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质上仍因袭秦制,以严刑峻法统治人民。武帝好法术、刑名,重用酷吏,以严刑峻法来加强统治,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为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为了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董仲舒认为要缩小贫富差别,协调各种社会矛盾,提出“调均”的主张。上疏汉武帝“限制私人占有土地的数额的主张,限制豪强兼并土地,不允许官吏与百姓争抢利益,盐业、金属业都有百姓自己掌控,除去奴婢制度、擅自斩杀的威严,降低赋税,减少徭役,让人民休养生息,减少民力消耗”。

他提出:实行礼义,布施仁德的政策,以德治理为主,重视“教化”,主张用仁德代替严刑。他视“德治”主张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基本治国原则。并上疏汉武帝:"作为帝王应该秉承上天的意思进行办事,因此,应该用仁德的教化而不是用刑法治理,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

三、盐铁专卖 1.盐铁乱象

《汉书》中记载了私人铸钱的两个重要案例。虽只有短短一句话,信息量却不小。“吴以诸侯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后卒叛逆。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故吴、邓钱布天下”。这两个人,一个是吴王刘濞,一个是大夫邓通。前者割据一方,在矿山附近铸造钱币,广有财富,堪比皇帝,后因叛乱被杀;后者是汉文帝的宠臣,文帝身上长了毒疮,邓通常常用嘴为文帝舔舐创口以减轻疼痛。一个自称会相面的人说邓通注定贫饿而死。文帝想,一个人的贫富由我决定,我让他富他就富,我让他穷他就穷,我还改变不了邓通的命运吗?于是文帝下令把四川的一座铜山赐给邓通,让他铸造钱币。邓通这段经历让其成为后人艳羡的对象。明人著作《金瓶梅》中提到男人应该具备的“五要素”之一,便是“像邓通一样广有钱财”。可惜汉景帝即位后没收了邓通的全部家产。晚年的邓通只好寄居在别人家中,至死一文不名。

2.盐铁政府专营

汉武帝时为了掌握全国经济命脉,从经济上加强封建中央集权,抗御匈奴的军事侵扰,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推行了以桑弘羊为主所制定的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及均输、平准、统一铸币等一系列重大财经政策。这些经济措施,虽然适应了当时巩固西汉王朝政权的需要,为西汉王朝奠立了坚实的财政经济基础,但是,却也给农业生产、中小工商业和群众生活带来了某些不便与困难,特别是剥夺了地方诸侯和富商大贾的既得利益,因而必然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和反对,于是盐铁官营、酒类专卖等问题,就成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

3.农业的发展 耧车的介绍 作业:

“推恩”政策的实施及其效果。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第三篇: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汉武帝的大一统等基本史实。

2.通过思考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汉高祖就是因为深得人心,知才善用,才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的。但是,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汉高祖建立汉朝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汉朝统治者又是怎样进行统治的?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讲授新课:

想一想:经过汉文帝、汉景帝休养生息政策后,社会会发生什么变化?(经过汉初几代皇帝的治理,国家出现一片繁荣富强的局面!)

播放视频《汉武帝》,简介汉武帝。

一、“推恩令”的实施

自主阅读课本P54-55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推恩令”实施的背景、内容及作用,刺史制度的内容、作用。(1)背景:①西汉初,诸侯势力强大,独霸一方,骄奢淫逸,公开反抗封建官吏,甚至有人企图谋反;②地方豪强、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乱;

内容:①下诏诸侯王将封地分封给子弟,封地与势力缩小;②削藩。作用:诸侯王再也无力与中央政府抗衡。

(2)13个州部各派刺史1人,既监视州部地方官,又监视豪强及其子弟,严禁其为非作歹,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资料: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此材料说明了什么?(思想的不统一,不利于中央集权)

儒家:用儒家思想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可以太平。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皇上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

道家: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百姓无拘无束,可以对皇帝说三道四。

法家:制定严厉刑法,对乱说者治罪,看今后谁还敢诽谤皇上? 思想文化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材 3.儒士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加强了思想统一,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课后延伸:请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对待儒家上有何不同?(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

三、盐铁专卖

(1)中央收归铸币权,统一铸造五铢钱(2)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3)全国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第四篇: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汉武帝的大一统等基本史实。2.通过思考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过程】

利用导入框汉高祖宴群臣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汉高祖就是因为深得人心,知才善用,才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的。但是,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汉高祖建立汉朝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汉朝统治者又是怎样进行统治的?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推恩令”的实施

自主阅读课本P54-55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推恩令”实施的背景、内容及作用,刺史制度的内容、作用。

(1)背景:①西汉初,诸侯势力强大,独霸一方,骄奢淫逸,公开反抗封建官吏,甚至有人企图谋反;②地方豪强、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乱; 内容:①下诏诸侯王将封地分封给子弟,封地与势力缩小;②削藩。作用:诸侯王再也无力与中央政府抗衡。(2)13个州部各派刺史1人,既监视州部地方官,又监视豪强及其子弟,严禁其为非作歹,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知识模块二、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 自主阅读课本P55~56内容,完成第2~3题。2.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原因?

客观: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是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的客观条件。

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是他能够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3.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有何意义?

(1)政治上: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使其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政府对抗,实现了政治上大一统。(2)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3)文化上: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儒家的五经为主题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4)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5)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凶奴。

意义:使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展示提升】

1.“推恩令”刺吏制度的地位 2.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有何意义?

板书设计:

一、文景之治

时间

(前180——前141年)措施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原因:主观 客观

2、措施:政治 思想

3、意义:

三、东汉的统治

1、建立: 公元25年 刘秀 洛阳 光武帝

2、灭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教学反思

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教学中,针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几个措施,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再次展示董仲舒的一段话“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学生就能理解董仲舒的思想了,就是罢黜的是“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总之,本节课学生在音乐中进入课堂,在史料中学习知识,效果很好!

第五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识记与理解

知道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理解大一统局面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比较、问题牵引、阅读回答、讨论交流和表演历史短剧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象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出现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对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着重要作用。

重点:汉武帝为现实“大一统”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及其作用。难点: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的理解。

【导入新课】

教师课件展示《沁园春·雪》诗词:“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首词提到了我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封建帝王,我们已经了解了秦始皇,今天就让我们来领略汉武帝的风采。

【内容探究】

一、“推恩令”的实施

1.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文景之治”,“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同时看似一派繁荣的“文景之治”的背后也暗流汹涌,存在诸多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4页第一段的内容,看一看在汉武帝即位后面临什么样的烦恼?

2.学生讨论后回答: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地方上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与官府分庭抗礼。

3.教师讲解: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5页第一段的内容找出答案。

学生回答: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其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4.教师讲解:“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封定封号。

5.教师可在黑板上用图示法演示“推恩令”的效果图,并指导学生看课本第55页的相关内容,问:“推恩令”的实行,有利于解决王国问题,那“推恩令”妙在何处?(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6.教师讲解:通过“推恩”这种相对和缓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侯国不再属于王国管理,而归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管理。不费一兵一卒,达到了削弱王国的目的,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戴德,从而培养了侯国的忠诚。除“推恩令”的措施外,汉武帝还采取什么措施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管理?(刺史制度。)1

7.教师讲解: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皇权的问题解决了,汉武帝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教师过渡] 解决王国问题后,汉武帝可以高枕无忧了吗?相信看了汉武帝与大臣商议国家大事的一个场景你就会明白了。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教师可指导学生表演情景短剧:一日,汉武帝在长安召集诸子百家的学者,讨论治国方略。

生a(汉武帝):众爱卿,朕今天让你们会集殿堂,是想让你们给朕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统治国家才可永保江山呢?

生b(法家):启奏陛下,恕臣直言,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最好。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严厉刑法,看今后谁还敢对皇上不忠!

生c(道家):陛下万岁!臣以为法家的建议不可取。秦朝的历史就是前车之鉴,用道家思想来治国最好,先辈一直用道家思想治国,才有今天的成就。既然道家的思想这么好,那就继续用道家思想为妙。

生d(儒家,董仲舒):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用儒家思想治国最好,用儒家思想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可以太平。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皇上您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臣以为要巩固统治,必须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生a(汉武帝):董爱卿言之有理,马上给朕起草诏书告示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教师引导,重点强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措施实行后产生的重要影响: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学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5页第三段的内容,问:在思想上除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外,汉武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在长安设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4.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已经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请同学们再阅读相关的内容,思考这两个问题:你如何看待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比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有哪些相同之处?

5.教师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上述两个问题,讨论结束后回答。[学生回答]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利: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第二个问题的答案:目的上,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实质上,都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影响上,都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还都产生了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进步的消极作用。

[教师过渡] 西汉初年,国家对货币管理和盐铁业的管理较为宽松,私人甚至可以铸造货币,这种局面对“大一统”极为不利。对此,汉武帝是怎么解决的呢?

三、盐铁专卖

1.教师展示教材第56页“材料研读”部分的内容和图片《五铢钱》。并提问:想一想,这种状况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造成农业荒废,经济混乱,财政亏缺。)假如你是汉武帝,面对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 2

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2.教师讲解:通过统一铸币、盐铁官营这两项措施,汉武帝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实现“大一统”提供了雄厚的财力资源。通过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措施,汉武帝终于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课堂小结】

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在汉代,中国人第一次有了强烈的国家意识,有了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责任感,可以说西汉王朝出现的空前未有的繁荣景象,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崛起。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而今,饱经沧桑的华夏民族正在经历一场新的崛起,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作为青少年的你们一定要发愤图强,奋发有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下载孟庄中学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孟庄中学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