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复习课教学设计与思考(范文)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2-007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2.029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复习课,主要是以学业水平测试为教学目标的复习,复习内容的深广度,必需严格依据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说明的要求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培养学生化学分析与思维能力,因为硫及其重要合物内容学生已经在高一经过系统的学习,对硫、二氧化硫、硫酸等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对“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复习课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进行条理化,并对各知识点中的重要内容与能力进行串联,让学生对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有个整体的认识,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并形成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目标是: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活动与探究目标:讨论减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的措施。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化学(必修科目)说明上的要求是:(1)了解硫的可燃性;(2)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3)了解二氧化硫与氧气、与水的反应,认识亚硫酸的不稳定性,认识二氧化硫漂白作用与次氯酸漂白作用的区别;(4)了解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了解浓硫酸与cu、c的反应,了解常温下铝、铁在浓硫酸中的钝化现象;(5)了解二氧化硫的污染来源及危害,认识工业上生产硫酸的反应原理。
三、学生情况分析
“硫及其重要的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学生在高一第一学期学习化学时,由于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内容中化学实验较多,实验现象也丰富多彩,与生活实际联系也相对密切,所以学生学习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兴趣较浓,学习比较认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高二分科后长时间的遗忘,加上知识零碎,没有系统性进行整理,因此复习时候主要是把前面零碎的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系统整合,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与动脑,避免教师复习一头热,学生只听不练,达不到复习的效果,在复习的过程中主要以引导学生回答为基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去构建其知识网络。并在复习时重视对与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相关的知识的串联,如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热效应、反应限度、离子反应等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的理论知识。
四、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硫、so2、h2so4的主要性质,能写出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了解so2的漂白原理与次氯酸漂白原理的不同;
3.了解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与cu、c反应的原理及铝铁的钝化现象;
4.了解硫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和对生态的影响。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so2与浓h2so4的性质;
2.难点: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六、教学过程设计流程图
知识复习顺序:s→ so2→h2so4
教学环节:基础知识梳理→ 重要知识点的强化 → 基础训练 → 能力提升
七、教学过程描述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高中学业考试复习课,硫及硫的重要化合物,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在一节复习课中如何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上去把握,知识的串联很重要,同时在复习中更应注重重点知识的强化,难点知识的突破,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主要是在复习中,侧重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和还原性的分析,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的分析,并适当地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方向与数目的讨论,还在二氧化硫制硫酸的反应中强化了反应的限度,硫与氧的反应中强化了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等,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原因,酸雨的形成与防治便成了顺理成章嵌入其中。
(1)硫及其重要化合物为高一化学必修1的内容,复习时候,不必细讲,点到为止,主要是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让学生去思考,去解答,把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给出,引导学生去总结思考,其中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化学方程式,在复习的时候要求学生边复习,边书写强化。
(2)教师在复习中起到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并对学生反馈出来的问题进行及时矫正,让学生体会到元素化合物的复习方法。
(3)适当引入一些历年的学业考试的试题,设计有基础题与难度题,让学生在有成就感的同时,也进行深度的思考。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能力。
第二篇:会考复习硫及其化合物 讲稿
很荣幸今天能有机会来到14班,给大家上一节会考复习课。希望大家跟老师积极配合一下,让老师感受到你们的热情。好吗?
好,那我们就开始上课啦~先来看一下会考标准中的要求:对这一单元的要求中,有3点是要求理解的,还有2点是要求了解的。大家抓住它的要求,对症下药,今天我们一点点来破解。
首先来回忆一下二氧化硫的性质,它的物理性质?我们从 色态味入手?二氧化硫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并且它易溶于水,易液化。对于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呢?大家能说出它的化学性质吗?
我们这样想 二氧化硫溶于水能生成什么物质?这能说明它是怎么样的一种氧化物啊?酸性氧化物对不对?是的。它是酸性氧化物,那二氧化硫中的硫的化合价是几价的呀?4价?联系所学过含硫化合物中硫的价态,我们发现4价硫处于中间价态,说明它既具有还原性又具有氧化性对不对,但它更易被氧化,所以我们说二氧化硫主要表现它的还原性……我们再来想想,二氧化硫还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大家记不记得它会使一种溶液褪色?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是的二氧化硫具有3个重要的化学性质,分别是酸性氧化物的性质,还原性和漂白性。我们一点点来分析。
典型的酸性氧化物都能与水、碱、和碱性氧化物反应,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生成的是亚硫酸(并不是硫酸哦),亚硫酸是一种不稳定的中强酸,它易分解为二氧化硫和水,所以我们用可逆符号来表示这个反应。
而与碱的反应我们任意选择一个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可以,都是生成亚硫酸盐和水,而与碱性氧化物反应只生成盐。类似的酸性氧化物也是具有这样的性质,大家可以举一反三。
那么刚刚说了,二氧化硫中四价的硫既具有氧化性也具有还原性,但它更易被氧化,使其化合价升高,主要表现它的还原性,二氧化硫与氧化性较强的物质 比如氧气,溴水,氯水 高锰酸钾等物质均会发生反应,老师写出两条反应的方程式,那么写出二氧化硫与氯水反应的方程式应该不难。是不是?
二氧化硫与某些有色物质结合会生成无色物质,但该无色物质不稳定,容易分解而恢复原来的颜色。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表现为它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我们之前学过许多具有漂白性的物质,那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跟那些物质的漂白性的本质是否一样呢?我们一起来对比一下。
老师随便举了几个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分别是二氧化硫 氯水 过氧化钠和活性炭
我们来分别说说它们的漂白原理是怎么样的 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漂白效果是暂时性的还是永久性的呢?
从表格中我们发现,二氧化硫的漂白性非常特殊,它的漂白作用是暂时的。而对于次氯酸,过氧化钠,臭氧等等具有强氧化性的物质,它们的漂白作用都是由于其氧化性引起的。而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又是另外一番风景,大家要注意区分。
我们知道,随着工业的发展,许多地区的污染问题日趋凸显。酸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并为之苦恼的一个大问题。我们也知道,酸雨是指pH<5.6的雨水,在我国,酸雨可分为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那么顾名思义,硫酸型酸雨则是由于什么物质的大量排放而间接引起的呢?
大家是否还记得,二氧化硫又是怎么形成硫酸型酸雨的?其实,它有两种形式:①二氧化硫在空气中受飘尘的作用,先与氧气结合生成三氧化硫;在雨滴的下落过程中,三氧化硫又与水结合形成硫酸。②是二氧化硫先与水结合生成了亚硫酸,再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了硫酸。
这两种方式都能形成硫酸型酸雨
虽然含硫化合物在工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大量产生的二氧化硫是酸雨形成的罪魁祸首。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它影响着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破坏者农作物和树木的生长。长期积累的话,还会腐蚀建筑物,雕塑等,甚至危害人体健康。它所带来的危害将是我们不能想像的。
为了我们健康的生存坏境,我们必须减少含硫燃料的使用,研发取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并且,在控制使用量的基础上,再利用化学方法进行脱硫处理。这里老师告诉大家两种方法:①石灰石—石膏法
即是将二氧化硫与石灰石进行反应,再将产生的亚硫酸钙转化为石膏硫酸钙,加以利用。既防止了污染,又进行了进一步得有效利用。
②氨水法:同样是二氧化硫与氨水反应后再经过氧化,产生的硫酸铵是重要的氮肥。
其实凡事都有利与弊,二氧化硫也不例外,我们应将它的化学性质好好把握,充分发挥,扬长避短,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努力。在了解了二氧化硫的性质与危害及防治方法后,我们来做下面的两道小练习。
说完二氧化硫,我们接着来说另一个重要的含硫化合物,也就是我们刚刚提到过的硫酸。硫酸的工业生产方法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当你不知道如何下手的时候,我们用逆向思维来思考硫酸的制备过程,要想得到硫酸,必须先有三氧化硫,要想得到三氧化硫,则需要先有二氧化硫,得到二氧化硫的方法很多,比如硫的燃烧或是硫化物如二硫化亚铁(黄铁矿)的燃烧。那么大家试着来书写一下这三步的反应方程式,我们给它赋予相对应的名字,分别是沸腾炉造气、接触室接触氧化、和吸收塔吸收。沸腾炉 接触室 吸收塔是反应发生的装置,对应的造气,氧化和吸收,相信大家都很好理解,对应的我们把这些化学方程式写出来。
说起浓硫酸,大家想到的肯定就是恐怖的硫酸泼人啊,浓硫酸腐蚀啊……这样的惊悚新闻吧,浓硫酸的确有些可怕,因为老师大学的时候由于疏忽不穿实验服,导致自己的牛仔裤被浓硫酸弄了两个大洞出来。不过都说性质决定用途嘛,一我们就来好好说说浓硫酸。首先如果是稀硫酸,那么就是一种普通的酸,它具有酸的通性是不是,有没有同学能完整的说出酸的通性的?一共五点。
但我们要注意,如果它的浓度加大后,成了浓硫酸,那么浓硫酸作为特别的酸,是因为它具有三点特性,即特殊的性质,大家知道吗?是的 正是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了。另外我们还需要掌握的是,怎么稀释浓硫酸呢?一定是要在大量水中加入浓硫酸进行稀释,切记不能在大量浓硫酸中加入水,否则会引起剧烈反应引发事故的。
许多同学总是分不清吸水性和脱水性的区别,其实吸水性就是表现为吸收本来就存在的水,比如在干燥一些中性气体或酸性气体的时候,将混在其中的水吸走,达到干燥的目的。由于浓硫酸的酸性和强氧化性,它不能氧化碱性和还原性气体。
而脱水性则是物质本身没有水分子,但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浓硫酸将氢元素和氧元素按2:1的比例脱去。我们高一的时候应该看过老师做的一个黑面包实验吧,在蔗糖溶液中加入浓硫酸,蔗糖会被迅速炭化,变成一块巨大的黑面包。蔗糖本身是没有水的,只是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而已。所以体现脱水性和吸水性的本质是不同的,大家要区分开来。
那么最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体现在3个方面:1,它能使金属如铁、铝钝化,钝化的原因是表面形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了内层的金属与酸的继续反应。那么浓硝酸有具有这样的性质。2.浓硫酸能与不活泼的金属反应,比如说Cu,本来我们说活动性顺序在H后面的金属很难与酸反应,Cu就是活泼性不高,但却能与具有强氧化性的浓硫酸发生反应,但不是生成氢气 而是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大家动手写下这条反应方程式。注意在这里,浓硫酸既发挥了酸性,又发挥了氧化性。3.加热时,浓硫酸还能氧化一些非金属单质,我们这里要牢记C与浓硫酸的反应,这里生成物中有2种气体,是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其实浓硫酸的3性非常特殊,正因为它的特殊所以使浓硫酸的性质令人如此恐惧不敢接近。
回忆了含硫化合物中最重要的两种物质后,我们来看一看,含硫化合物能做哪些转换。最后再来做两道练习~今天的课就到此结束了
复习完今天的内容,必修1的内容就是复习完了,在这之前的问题 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可以找机会来问我。
谢谢大家的配合,第一次给文科班上课,我很满足,谢谢大家!
第三篇:高三化学教案 硫与硫的化合物
第四篇:拓展课5教案硫及其化合物
专题四 硫及其化合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硫及其化合物转化关系的教学,使学生掌握H2S、SO2、H2SO4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通过实验设计的分析与讨论,使学生对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为载体,以实验设计为核心,训练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自己对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讨论,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的实验设计与评价。硫及其化合物各代表物性质的综合运用。
二、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引言】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卤族元素的知识,下面我们复习氧族元素。在复习本部分内容时,建议以掌握S、H2S、SO2、H2SO4代表物的性质为核心,用氧化还原的观点为指导,进行研究分析。
【板书】 硫及其化合物
【提问】请按下表要求填入你所知道的含有硫元素的物质的化学式:
通过讨论后填写下表:
【提问】请根据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列出上面表格中的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要求学生叙述各转化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二.硫的重要化合物性质的实验设计
结合上面的硫元素的知识网络图做好进行实验设计的心理准备。【板书】
1、SO2的制取及性质
【思考】请设计一套实验装置制取SO2并证明SO2有氧化性、还原性和漂白性。
【提问】
①该装置应包括几部分?
②通过怎样的实验证明SO2有氧化性?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将观察到怎样的现象。
③请根据反应原理,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及所需药品。并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④如何证明SO2有还原性?将观察到怎样的实验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⑤如果证明SO2有漂白性?将观察到怎样的实验现象? ⑥尾气能否排入大气?应如何处理? ⑦装置的各组成部分如何连接最合理?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思考并回答:
①气体发生装置、证明还原性的装置、证明漂白性的装置、证明氧化性的装置、尾气吸收装置。
②使SO2与H2S反应。
2H2S+SO2=3S↓+2H2O,将观察到有淡黄色固体物质生成。③
2 Na2SO3+H2SO4=Na2SO4+SO2↑+H2O FeS+H2SO4=FeSO4+H2S↑
④浓硫酸有强氧化性可将-2价S元素氧化。
⑤使SO2通过装有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溶液将褪色。Br2+SO2+2H2O=2HBr+H2SO4
⑥使SO2气体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或与湿润的有色布条接触,品红溶液或布条将褪色。
⑦因SO2和H2S均污染环境,所以不能排入大气,可用碱液吸收。⑧充分讨论后最终得出下列装置图:
【投影】SO2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的验证:
【练习】将等体积的SO2和Cl2的混合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是否褪色?为什么?
思考、讨论并解答:不褪色,原因是发生了如下反应: SO2+Cl2+2H2O=2HCl+H2SO
4【板书】
自我总结与概括。
3 学生练习:
观察图中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⑴硬质玻璃管中的现象
⑵滤纸条的变化及制SO2化学方程式
⑶小气球的作用
【板书】
2、浓硫酸性质的实验设计
【提问】浓硫酸有哪些特殊性质?举例说明。(要求学生口述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回忆、再现浓硫酸的特殊性质。思考并回答:①吸水性——浓硫酸在空气中放置吸水而增重,浓硫酸可做气体干燥剂。②脱水性——浓硫酸使蔗糖炭化,浓硫酸使乙醇脱水转化为乙烯。③强氧化性——浓硫酸与金属Cu、非金属C等反应。
【投影】请设计一套实验装置图,用来实现浓硫酸与木炭共热的反应,同时检验其生成的产物。
【提问】
①写出浓硫酸与木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选择该反应的发生装置。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讨论、思考并确定:
2SO2↑+CO2↑+2H2O,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如下实验装置:
4 ①2H2SO4(浓)+C ②应先检验何种产物?选择实验装置。②应先检验水,选择如下装置:
③填写下面的表格中各物质间反应的现象:
④ 根据上述性质确定如何检验SO2和CO2,设计出实验装置图并说明实验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回答:A中的品红溶液褪色,则证明了SO2的存在。B中的酸性KMnO4溶液或溴水用于吸收SO2,实验过程中颜色将变浅。C中的品红溶液用于证实SO2是否除净。当C中品红不褪色,D中石灰水变浑则证明了CO2的存在。
师生共同归纳后得出下面的实验装置图:
5
【投影】浓硫酸与木炭反应的实验设计:
【提问】是否需要进行未气处理? 【板书】
练习:.向50mL 18mol/L的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硫酸是
()
A.小于0.45mol B.0.45mol C.介于0.45mol和0.90mol之间 D.大于0.90mol
6 课后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反应或事实能够说明氯的非金属性比硫强的是()
A.CuCl2+H2S=CuS↓+2HCl B.Cl2+Na2S=2NaCl+S↓
C.硫在常温下是固体,Cl2通常是气体 D.盐酸是强酸,亚硫酸是中强酸)
2.下列物质中,不能用硫蒸气与金属直接化合得到的是()A.Cu2S
B.Fe2S C.FeS
D.Na2S 3.除去SO2中的少量HCl气体应选用
()
A.NaOH溶液 B.CuSO4溶液 C.Na2S溶液 D.饱和NaHSO3溶液 4.H2S通入下列溶液中不产生浑浊的有:①溴水,②亚硫酸,③FeSO4溶液,④FeCl3溶液,⑤CuSO4溶液()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⑤ C.③ D.④ 5.铁粉和硫粉的混合物41g,隔绝空气充分加热后,将所得固体溶于足量的稀硫酸中,可得到标准状况下的气体11.2L,则原混合物中铁粉的质量是
()
A.5.6g
B.2.8g C.28g
D.11.2g 6.一种盐a和酸b反应可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c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a,a可被氧化最终生成d,d溶于水可生成b。则a和b分别是()
A.Na2S和HCl B.Na2S和H2SO4 C.Na2SO3和H2SO4 D.Na2SO3和HCl 7.常温下,向20L真空容器中通入a mol H2S和b mol SO2(a和b都是不大于5的正整数),反应完毕后,容器内气体可能达到的最大密度约是()
A.14.4 g/L
B.24.5g/L C.8g/L
D.5.1g/L
二、非选择题
8、S2-、SO32-、S2O32-、SO42-检验的实验设计
9.某无色溶液可能含有下列钠盐中的几种:(A)NaCl,(B)Na2S,(C)Na2SO3,(D)Na2S2O3,(E)Na2SO4,(F)Na2CO3在此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有浅黄色沉淀析出,同时有气体产生,此气体有臭鸡蛋气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该气体中不含______(填化学式)。
7(2)此无色溶液中至少存在哪几种钠盐?请写出全部可能的情况(填写相应的字母)。
第一种情况是______,第二种情况是______,第三种情况是______,第四种情况是______。(可不填满,也可补填)。
10.某亚硫酸钠试剂,已部分被氧化,为确定其纯度,要进行如下实验:①称取W1g样品,②将样品溶解,③给溶液加入稍过量的用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④过滤、洗涤、干燥沉淀,称其质量为W2g。回答:
(1)BaCl2要用盐酸酸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BaCl2溶液要稍过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3)判断操作③是否完成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4)判定沉淀是否洗涤干净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5)Na2SO3纯度的表达式为:Na2SO3%=________________。
11.已知硫粉和亚硫酸钠共热可制得硫代硫酸钠,现以硫化亚铁为主要原料,按下图所示,制取硫代硫酸钠。图中A、B、C、D是硫单质或硫的化合物,其它不含硫的产物已被略去,各步反应可添加必要的试剂。
填写下列空白;
(1)反应I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质B的化学式为________,物质D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12.1.0 L H2S气体和a L空气混合后点燃,若反应前后气体的温度和压强都相同(0℃,1.01×105Pa),讨论当a的取值范围不同时,燃烧后气体的总体积V(用含a的表达式表示,假设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4∶1,其它成分忽略不计)。
8
第五篇:铜及其化合物复习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穿越模块
构建网络
---寻铜记
一、设计思想
1.将分散于教材各部分的铜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提炼出来,整合成一张相互转化关系图,构建出元素化合物之间的知识网络。2.创设多层面多角度的问题,诱发学生不断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努力构建出铜及其化合物与其他版块如有机、基础理论、实验、物质结构等之间的知识网络。
3.注重学习中所蕴含的化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了解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2008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化学)中要求“了解铜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重要应用”。2003年6月人教版的化学教科书只在第三册电解原理及应用中涉及了一小部分关于铜的知识:铜的电解精炼。2005年6月苏教版教材在必修1中涉及了铁铜的获取及应用和在必修2中涉及了铜的电解精炼。而实际上前者主要是讲述铁的相关知识,铜的相关知识只提到铜的存在形式和简单提及了铜的冶炼,铜的性质在初中原有知识基础上只增加了与的反应,其他有关铜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几乎全部分散于各个专题中。由于铜处于周期表的ds区,它独特的电子排布以及丰富的化学性质使铜成为了高考的新宠。各地的高考试卷、模拟试卷中也常会出现有关铜的题目。所以我们有必要将有关铜的分散的知识提炼出来,整合成网络,培养学生综合解决这方面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铜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重要应用,了解铜的原子、离子结构以及能形成配合物的相关性质。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了解实验研究的方法,总结出有关铜及其化合物的一般的和独特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质疑和亲历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切身感悟化学学科的奇妙,体验探究中的困惑、顿悟、喜悦。在质疑、体会、反思中提升内在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
了解铜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相关知识网络的构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构建铜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知识网络
引入:展示铜及其化合物的图片(铜的化合物丰富多彩,色彩斑斓)
[思考]请同学思考我们共学过哪些铜的化合物?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提示学生可以按“元素→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去思考。)[分析]展示同学自己画的铜及其化合物的各种关系图,并作点评。下页图1是其中一种。[板演]学生板演铜与其化合物之间转化的一些重要方程式
氧化还原中的“铜” 问题1 ①Cu能与稀硫酸反应吗?②怎样可以使铜与稀硫酸反应得到CuSO4? 问题2 已知常见物质氧化性顺序如下:Cl2 >Br2>Fe3+>I2>SO42-请将Cu2+按其氧化性排入到上述顺序中去,并提供 相应的实验证据(学生交流讨论,并设计相关实验。)
3+2+2+3+2+[交流总结] ①2Fe+Cu=2Fe+Cu, 证明氧化性Fe>Cu。
②关于Cu2+与I2的氧化性强弱的比较,大家一致认为是看Cu2+与I-混合时能否发生反应。[ 学生实验探究] CuSO4溶液与NaI溶液相混合
[现象] 混合后得到棕黄色的悬浊液,静置后可观察到棕黄色的清液和沉淀(受棕黄色的清液的影响沉淀颜色看不清)。
[分析讨论] 大家一致认为棕黄色的清液是碘水(也可能是I2溶于过量的NaI溶液),可用淀粉溶液检验之。但要想看清沉淀的颜色,必须先消除碘水的棕黄色才行。
经分析讨论认为,可选用Na2SO3溶液或Na2S2O3溶液。最后可清楚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按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降的原则可以推断出白色沉淀的成分: 由于I元素化合价上2++- 升,故Cu得电子化合价降低,但并不是生成金属Cu,故只可能为Cu与I结合成CuI白色沉淀。
(学生归纳现象,书写方程式:2Cu2++4I-=2CuI↓+I2)所以Cu2+按其氧化性应排在Fe3+和I2之间。问题3 ①氢气可以还原 氧化铜生成红色物质,红色物质会是什么呢? 红色固体的成分可能是Cu或Cu2O或Cu和Cu2O的混合物。②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红色固体的成分。
准确称取一定质量的红色固体,加入足量稀硫酸,若溶液无明显变化,则为Cu;若溶液变蓝色,说明有Cu2O,再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根据剩余固体质量与原试样总质量的关系,即可确定试样为Cu2O还是Cu和Cu2O的混合物。
问题4 除了氢气、碳、一氧化碳,还有什么常见物质可以还原氧化铜? 有机化学中的“铜”
加热一端绕成螺旋状的铜丝至红热,将铜丝趁热插到盛有乙醇的试管底部,反复操作几次,观察铜丝颜色和液体气味的变化。
实现CuO和Cu之间的转换可以用H2等无机还原剂,也可以用C2H5OH。实现Cu(OH)2和Cu2O之间的转换可使用含醛基的物质。
[讲述] 实验室检验醛基可采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进行。操作顺序为: 向3 mL NaOH溶液中滴入5滴CuSO4溶液,再加入0.5 mL乙醛溶液,加热煮沸即可。实验现象为: 先有蓝色沉淀生成(此时悬浊液呈强碱性),滴加乙醛加热后有红色沉淀生成。
[试问] 若滴加顺序及试剂用量相反,是不是实验也能做成功(如图2)?
图2
[学生实验] 学生按上图所示进行实验。
[交流讨论] 实验现象为 : 先有灰绿色沉淀生成,滴加乙醛加热后未见红色沉淀。生成的灰绿色沉淀被加热至沸腾仍然不变色也不消失,说明其热稳定性较好。
[回顾] Cu可以与NH3形成类似 [Ag(NH3)2]的复杂离子[Cu(NH3)4],NH3分子也可以换成其他分子或离子。
先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后沉淀溶解得到深蓝色溶液
2++原理:Cu+2NH3·H2O=Cu(OH)2 +2NH4
2+--Cu(OH)2+4NH3·H2O=Cu(NH3)4+4H2O+2OH
2+2+Cu+4NH3·H2O=Cu(NH3)4 +4H2O 思考12018.4-28某学习小组欲从含有[Cu(NH3)4]SO4、乙醇和氨水的实验室废液中分离乙醇并制备硫酸铜铵[CuSO4·(NH4)2SO4]固体,完成了如下实验: 2++2+
请回答:
(1)步骤①中,试剂X应采用________。
若将深蓝色溶液加热蒸发,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即得到[Cu(NH3)4]Cl2固体。此固体中往往会混有某种杂质,试问可能会是什么?并解释其存在原因。总结:Cu2+在水溶液中易发生水解
思考3:CuSO4∙5H2O、CuCl2∙2H2O如何得到其无水晶体?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用粗铜(含杂质Fe)按下述流程制备氯化铜晶体CuCl2·2H2O。
思考4 CuCl2溶液到CuCl2·2H2O晶体的系列操作
思考5试剂X可能是什么物质?有什么作用?(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化工流程中的“铜”
2018.4-24某同学通过如下流程制备氧化亚铜:
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步骤②中的SO2可用Na2SO3替换
B.步骤③中为防止CuCl被氧化,可用SO2水溶液洗涤 C.步骤④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uCl+2OHˉ
Cu2O+2Clˉ+H2O
D.如果Cu2O试样中混有CuCl和CuO杂质,用足量稀硫酸与Cu2O试样充分反应,根据反应前、后固体质量可计算试样纯度
电化学中的“铜”
由黄铜矿(主要成分是CuFeS2,含少量SiO2炼制精铜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
(1)写出反应I的化学方程式
(2)试剂a 是
,试剂b 是
(3)冰铜(Cu2S 和FeS互相熔合而成)含Cu量为20%~50%.转炉中,将冰铜加熔剂(石英砂)在1200℃左右吹入空气进行吹炼.冰铜中的Cu2S被氧化为Cu2O,生成的Cu2O与Cu2S反应,生成含Cu量约为98.5%的粗铜,该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
(4)以溶液为电解质溶液进行粗铜 的电解精炼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5)细菌法溶解黄铜矿比空气中焙烧黄铜矿的方法有何优点列举三点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