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案(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2 18:46: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案》。

第一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

罗森塔尔

学习目标:

1.培养从文本筛选信息的能力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播放《辛德勒的名单》电影片段导入(如果下载不成,就用德国总理下跪谢罪导入)

二、解题

师:这是什么文体? 明确:新闻。

师:新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请用两个字概括。明确:新(狗咬人 人咬狗)真

三、整体感知

1、结合新闻特点齐读3——5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请用文中词句作答。

明确:每天

熟悉

十四年前

讲了很多次

2、既然奥斯维辛没有新闻,那么作者为什么还写这篇新闻呢? 明确:第6自然段

明确: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珍爱和平。

3、作者主要写了哪些地方?是如何描写的?

明确:毒气室

焚尸炉

女牢房

不育实验室

纪念墙

绞刑室(板书)

通过参观者的反应

侧面描写(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惊惧万分、张大嘴巴、不由自主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用恳求的目光(板书)

衔接语:鸿门宴是暗藏杀机的代名词,窦娥是冤屈的代名词,杜康是酒的代名词,你能不能给奥斯维辛选一个代名词。

明确:惨绝人寰

恐怖

可怕

灭绝人性

为了更好地感受其恐怖,再给大家展示几张图片(幻灯片)

四、品味语言

在这种灰暗色调之中,有没有一些亮色让我们看到一丝光明? 1.“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些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是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南北排分开读)

[明确]: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究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毒气室和焚尸炉 →

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 雏菊花

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

怒放

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之花的绽放

2.“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的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齐读)

[明确]:鲁迅: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么漂亮乐观的姑娘被法西斯残害了,但她却始终微笑着,也许是再告诉法西斯:你可以杀害很多人,但是你杀害不了一个微笑。嘲笑是最可怕的武器。

温和的微笑 →

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

为梦想而微笑 →

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美好而又隐秘的 → 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 细节描写使本文的第二个特色。

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这两个片段,感受生命的坚韧、顽强、美好

五、解惑提高

首尾段内容相似,情感有区别吗? 明确:不同

首段是愤懑,尾段是祝愿和平永存,是珍爱,是希望。(齐读尾段)

六、课堂练习

一朵怒放的雏菊,一抹温和的微笑都是细节描写。正是这种温暖的细节和侧面描写使这篇新闻获得美国新闻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

你能不能对本文写个一句话印象呢?我是劳模,先做个示范:

奥斯维辛虽然没有什么新闻,但却有可耻的历史 ;奥斯维辛虽然没有什么新闻,但却有记者的良心。-------------------------;—————————————————。

六、小结

铭记历史不是延续仇恨,而是让我们珍爱和平,懂得生命的宝贵。板书:

毒气室 焚尸炉 女牢房 不育实验室 纪念墙 绞刑室→所见

惊惧万分、张大嘴巴、不由自主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用恳求的目光→所感

第二篇: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教案

1944年,在纳粹的一个集中营中,关押着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和她的妈妈,有一天,他的妈妈被杀害了,小女孩哭泣着问,我的妈妈到什么地方去了,人们含着眼泪告诉她,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去了,不久就会回来,小女孩真的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她甚至唱起了妈妈曾经教给他的许多儿歌,还不时的爬上窗户张望,盼望他的妈妈快点回来。一天,小女孩和许多犹太人被押上了刑场,他们将被活活埋掉,当一个纳粹士兵要将小女孩推入深坑的时候,小女孩睁着她那漂亮的眼睛说:“叔叔,请你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我了。”这是发生在纳粹集中营中的一个故事,这样的悲剧在40年代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中每天都在发生,在上演。那是一段没有人性,没有良知的历史。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独到的新闻报道视角。

2、培养学生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

3、体会对比、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2、紧紧围绕颁奖词中的突破新闻“零度写作”与“细节”描写两个关键词探究全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新闻中简洁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体会新闻中作者的感情。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视频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

今天我们将在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新闻名作《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带领下,走进这段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血腥的历史。

这篇新闻是作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写作的,作者自称在这个地方“没有什么”新闻,但就是这篇作者自称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一经发表便被各大报刊争相转载,并且一举夺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普利策新闻大奖”,成为了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那么这篇新闻到底特殊在哪里呢?作者究竟运用了什么手法让它具有如此恒久的魅力呢?

三、展示颁奖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四、合作探究及成果展示

设置问题分小组探究,要求学生紧紧围绕颁奖词中的突破新闻“零度写作”与“细节”描写两个关键词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结果。(规范小组成果展示的内容及语言形式)

问题一:文章是如何突破“零度写作”的?(避开新闻事实的客观再现,写了什么)预设展示内容:

(1)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现状。

(2)奥斯维辛的现状只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提到,那么其他的大量篇幅又着重写了什么呢?

参观者的见闻和感受。

A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看到了什么?

明确: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这可以在7到15段里寻找。【展示图片】

B那人们在参观时都有什么反应,请同学们勾画出人们参观时表情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他们就不由自主的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

分别感到茫然——浑身发抖——惊恐万分、叫不出来——庆幸——窒息

——够了。(感情的由弱渐强)

参观者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可以间接地让人感受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可怕、残忍以及令人发指的法西斯罪行。作者描写参观者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集中营的恐怖,惨无人道,给读者以更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情感震撼。

问题二: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细节描写,读一读,品一品,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补充资料: 所谓细节,就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或对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一细微事实的形象描写。高尔基称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

预设展示内容: 细节一: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两种事物形成强烈反差,是讽刺,纳粹的残暴,终不可绝灭生命;是控诉,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地毁灭。

毒气室和焚尸炉 →

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 雏菊花

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

怒放

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之花的绽放 细节二:

“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当一个人明知自己要被处决了,还能笑得这么甜,这是何等的悲凉。这里把死亡和鲜活微笑的美好的生命放在一起,这种强烈的反差,增强了悲剧感,更让人激起对法西斯的仇恨。温和的微笑 → 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

为梦想而微笑 →

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美好而又隐秘的 → 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

六、结束语

第三篇:读《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有感

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有感 几日前细细的阅读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给我的感觉只有震撼,只有悲哀,只 有无奈。即使是同样的题材,文笔的好坏也可以影响读者的情感,好的文字可以感染人,罗森塔 尔就做到了这点。这篇文章一字都没有提到奥斯维辛死难者的惨状,也一字都没有提到法西 斯对死难者是如何如何的残忍,却在那些看似美好的文字中渲染出一种令人泫然欲泣的悲 哀。“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 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这篇文章开头就给 了我深刻的印象,阳光明媚,绿树婆娑,儿童嬉戏,这是多么的勃勃生机,而作者却称其为 “可怕”,一开始我不大理解,可深思过后,却引以为然,因为布热金卡不是普通的地方,它是死难者的坟墓,不,应该说是乱葬岗,它曾经容纳了那样多的冤魂,不过六十几年过去 了,那曾经连恸哭也发不出的魂灵们就湮没在这尘埃中,除了奥斯维辛,再无一丝他们受苦 受难的证明,这是怎样的悲哀!“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 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我沉默着读到了这里,又一次被震撼 了,雏菊怒放,这在别的地方将是多么正常的事,可在奥斯维辛,在毒气室和焚化炉的废墟 上,它是多么的不可思议!这里曾有那么多生命不甘的逝去,可雏菊花却在怒放!“怒”,这 字用得多么的好,逝去生命的不甘与雏菊的欢欣绽放,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 以作祷告的地方。”在奥斯维辛,没有上帝,因为在六十多年前,这里曾有那么多的生灵 作过祷告,乞求上帝解救他们,可上帝没有听见,或者,连上帝也抛弃了这个地方,这字里 行间,透露出的是作者对法西斯的痛恨和控诉,是作者对死难者深切的同情,是一种用言语 无法表达的深深的痛!读完此文,我唯有学学鲁迅,长歌当哭了。


第四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定稿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学生通过分析细微的场景描写和细节刻画,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品味新闻中重点句子的含义,感受残酷事实的倾诉,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通过搜集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能够初步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看图片和分析集中营的场景,感受纳粹对人类的惨绝人寰的摧残和迫害,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教学重点]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教学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文是一则消息报道,发表于1958年8月31日《纽约时报》上,此消息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美国记者埃·姆·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的这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板书)

二、简介奥斯维辛和介绍写作背景知识

A.M.罗森塔尔,生于1922年美国记者,曾获1960年普利策新闻奖。1958年,《纽约时报》基和罗森塔尔被派往波兰常驻,他到布热津卡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

采访时,已不知多少记者来过了,昔日法西斯的屠宰场已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发生,有的只是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以及在和煦、明亮的阳光下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发现了平静之下的风暴,感受到善良与罪恶的对立,以波澜的情感抒写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2、消息的概念和特点

消息——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消息的特点:

a.篇幅较短,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 b.常有一段导语,开门见山,吸引读者; c.通常一事一报,讲究用事实说话; d.更注重时效,报道快速及时; e.基本表达方法是叙述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掌握下列词语:

毛骨悚然()、和煦()、纳粹()、废墟()、不寒而栗()、踉跄()、祈祷()、呆滞()、嬉戏()、窒息()

2、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本文共17段,请同学大致复述课文内容。

3、标题说“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作者又写了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的说一说:参观

4、请同学简单概括一下作者参观的顺序?(请几个学生回答)

(板书):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四、问题引路:

1、找一找写参观者行动和神情的语句,并分析作用。

我们会发现,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罗森塔尔的眼光敏锐地追寻着参观者的行动与神态,①、学生找一找写参观者行动和神情的语句?

学生自由回答:“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满了下来”“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②、写参观者如此的行动和神情,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一说,然后总结:控诉纳粹的残暴:今天作为一个参观者,看到这景象都万分恐惧,都无法忍受,那么当年的纳粹又残暴到何种程度?

请从文中第五段找一个句子加以概括: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③、作者报道集中营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这样写所特有的表现力在哪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维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毫无疑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

2、参观者如此,那么作者来到奥斯维辛是什么心情呢?(愤怒、担心、忧郁,等等)

3、分析本文的细节描写,请学生说一说印象深刻的语句。①“细节描写”的含义及作用(教师简介)

所谓细节,就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或对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一细微事实的形象描写。高尔基称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人们读作品,常常会有一些细节打动着你,特别是那些思想光芒彻照肺腑的细节,那些艺术芳醇醉迷魂灵的细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故事情节淡忘了,甚至书名都忘却了,可那些精彩的细节描写仍然鲜明灿烂地镶嵌在记忆中。作用:好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性格丰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使文章的充实不空洞。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血肉。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形象的鲜明性,事件的生动性。

②请同学们找出几处细节描写,并进行分析。(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提示思考问题)

a.“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怎么理解这个细节?

预设:两种事物形成强烈反差,是讽刺,纳粹的残暴,终不可绝灭生命;是控诉,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地毁灭。

b.“他们目光呆滞„„一个年轻姑娘,大约只有22岁,丰满可爱,满头金发。她温柔地微笑着,好像想起了什么甜蜜美妙的事情。”

预设:看似不和谐的照片更引发人深思,可爱、温柔、微笑的姑娘,也在死难者中,并且与他人形成强烈反差,更让人痛彻心肺,让人反省历史。c.怎么理解第14段“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预设:纳粹党的残暴,所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连上帝都不会原谅。

d.“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波娑起舞。”

预设:学生体味:“最可怕”等词,作者用反语,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热金卡因为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作者表达出自己内心无比的愤懑,让读者感到沉重的压抑。

e.纳粹的集中营令人恐怖,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偏偏要描述布热津卡“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样祥和的景象?作者又为什么说这种景象“最令人毛骨惊然”?结尾处也出现同样的句子,却没有这个词为什么?

在记者、在亲历过纳粹在这里暴虐地屠戮妇婴和无辜人民的恶行的人那里,文章开头描写的令人惬意的景象仍然是“最令人毛骨惊然”的。在奥斯维辛,在这块曾经血流成河的地方,尽管“太阳和煦、明亮”,但蒙在人们心头的阴霆,依旧难以清除!开头这样形容是为了警醒人们不要忘却历史;结尾这段生活场景表现和平的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维护。

教师总结:学生可能会用不同的词语来概括,比如“恐怖”、“可怕”、“阴森”“讽刺”等等词语来概括,相应的语段有“都有某些他认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特别恐怖之处。有的人在奥斯维辛感受最深的是重新修复的毒气室,据说这还是‘小的’。而对另一些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布热津卡,德国人撤退时破坏了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已长满了雏菊。”“当他们看到玻璃窗后堆积得像小山似的头发,看到一堆堆婴孩的小鞋,看到一排排堆放着被窒息而死的人的尸体的砖房时,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比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在这个过去的人间地狱,现在居然阳光明媚,鸟语花香──这样写,对照鲜明,使读者回味无穷。

五、解疑答惑

1.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预设: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2.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预设:“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故事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现在,我们正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让战争的阴霾再次笼罩在我们头上。

3.为什么这篇并没有写下什么新闻的报道会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呢?

教师组织提升: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六、拓展练习: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展开你的联想,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相关资料:

1.简介普利策新闻奖: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分为14个新闻奖和7个艺术奖两类。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评选结果一般都在4月宣布,5月颁奖。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代表美国新闻界的最高成就。该奖以约瑟夫·普利策的名字命名,他是美国著名的报纸编辑和经营者,先后买下了圣路易斯的《电讯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创立了编辑写作制—即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整个新闻界的普遍原则。普利策对报纸的经营与编辑独树一帜,强调报纸发表新闻要真实和准确,文字要简洁和通俗,要花力气写好社论。普利策1911年去世,为纪念他的贡献,人们于1912年设立了普利策新闻奖。

板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毒气室 焚尸室 女监房 试验室 纪念墙 绞刑室

侧面描写 前后照应

儿童在嬉戏打闹————————————————儿童在嬉戏打闹

珍惜和平,勿忘历史

第五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高中新课标教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熟悉新闻特写的写作手法,以及将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特殊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搜集奥斯微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难点]

1、领会作者采用特殊视角写作新闻的方法,并揣摩其意图。

2、品味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探究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喜欢旅游吗?如果你想游长城、韶山、赤鼻矶时,你觉得你最需要带上什么?相机不能少,但带上一个善于想象与联想的头脑更为重要。只有发挥想象与联想,我们才能透过遗址,穿越时空,去感受那已逝去但仍鲜活的场景,才不枉此行。今天,我就免费做一次导游,带领大家去游历波兰的奥斯维辛吧。

二、介绍背景,展示图片

奥斯维辛外观——室内情况——历史图片

三、文本探究

1、假如一组同学是参观的游客,结合图片和课本内容,有什么场景让你不得不停下脚步?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心情怎样?

2、假如二组同学是随团的记者,你会拍下什么放到读者的面前?(学生自由发言)

3、大家浏览课文,看看罗森塔尔将镜头对准了什么?(引出作者别具匠心的写作视角)明确:参观者的反应、场景描写、新闻背景、细节描写

四、深入分析

1、请作者找出参观者参观了哪些地方,有怎样的反应。

明确:参观者惊恐、发抖、窒息、沉重、压抑(一组参观者是否有同样感受?)

2、作者为什么要将镜头对准参观者?

明确:这里发生的场景即使让人想象一下就无法接受,更不用说遇难者亲身体验了,这样写出了纳粹灭绝人性的屠杀令人发指。

3、请一、二组同学朗读课文一、二两段,在朗读中品味作者的感情

问:如果用颜色来概括这一场景,应该是怎样的呢?作者为什么说“可怕”?结尾为什么还要重复一遍?

明确:反语,同时也是对忘却历史的担忧

4、作者在介绍新闻背景时,大家觉得可以用什么颜色概括?这与开头的场景描写有什么不同?

5、除了这些之外,文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触很深? 明确:雏菊花的怒放——(对比)还有希望

姑娘的微笑——纳粹囚禁不了人的心灵(学生朗读《蝴蝶》)

五、文体探究

1、问:作者反复说这里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为何还要写呢?(齐读第六段)

明确: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与不安的心情。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对杀戮的痛恨、对和平的向往、对历史的铭记。

2、及时、准确、真实是新闻的基本要求,那么它符合新闻的标准吗?

明确:符合。只是采用了新闻特写的方法,表达了自己的感情。总结:普利策奖的颁奖词很好地解读了这篇新闻的特点。颁奖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六、文本拓展

除了奥斯维辛,还有很多地方会让人勾起沉痛的记忆,例如圆明园遗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汶川地震废墟等,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去走近它呢?请把“面对——,我们不该„„,更不该„„”补充完整,并以此为开头说一段话。

附:一布拉格男孩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写的诗《蝴蝶》 那一只,就是那一只

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

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滴在白色的石头上„„ 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 轻盈地翩然直上

它离去,我相信,这是因为 它自己要告别这个地方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 被囚禁在集中营

可我已经发现,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 蒲公英在召唤我

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

只是,我再也没看见另一只蝴蝶,那只蝴蝶是最后一只 蝴蝶不住在这里 不住在集中营

下载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案(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案(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 必修1 第10课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江西省余江县第一中学 姜舟斌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独特的叙述角度 2、抓住看似平静的叙述语......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学习目标 】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主旨。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将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学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沿河第二中学 谯莉娜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新闻的内容要素和结构特点;理解作者独特的写作视角,把握作者的情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准确......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深入细微的场景描写和细节刻画让人们感......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3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龙潭中学 **毅 【教学目标】 1.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3.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_教案[5篇范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一、教材分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出自高中语文课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作为新闻稿件,它迅即报道了发生在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_优秀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新疆班 语文组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理解本文独到的新闻报道视角,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理解平实语句......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_优秀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一、教材分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出自高中语文课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作为新闻稿件,它迅即报道了发生在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