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洛阳名园记》后教案

时间:2019-05-12 18:07: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书《洛阳名园记》后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书《洛阳名园记》后教案》。

第一篇:书《洛阳名园记》后教案

教学目标:

1、根据文意和语句线索理清本文层次,了解正确的分析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剖析结构层次的基本方法。

2、理解作者怎样以雄辩地事实和严密的推理层层深入地进行说理。

3、积累文言文的虚词、实词,复习文言文的有关特殊句式。教学难点:

1、能抓住文章中显示出层次推进的几个关键,从而理解该文的层进式结构。

2、把握文中第三层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李清照简介

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后因列于元□党籍而被罢官。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母王氏,出身名门,亦知书断文。

生平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 李清照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教养。她工书,能文,兼通音律,18岁时,与吏部侍郎赵挺之幼子赵明诚结婚。他们夫妻志同道合,“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金石录后序》)。经他们的搜求寻访,日积月累,其所藏蓄的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和古器物,逐渐增多。后赵明诚屏居乡里10多年。他们“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更加努力地访求古碑、文物。大约在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又重新出仕。先是出守莱州(今山东掖县)。任满后,改守淄州(今山东淄博市),又授直秘阁。这一时期,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并继续搜集古物、碑铭,一同鉴赏、考订,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靖康元年,金人围攻汴京。次年,赵明诚母死于金陵,明诚携书15车南下奔丧。随之,北宋亡。高宗即位后,明诚起知建康府。这时北方大乱,赵家青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携小部分文物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后期 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南逃至建康。她极关心国家命运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写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的诗句,表达了对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极大不满。次年,赵明诚移知湖州(今属浙江),他驻家池阳(今安徽贵池),只身驰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清照从池阳乘舟赶到建康时,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着极大的悲痛敛葬了丈夫。

创作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从艺术成就上看,她的词超过了诗和文。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从李清照北宋时期创作的为数不多的诗、文中可以看出,她的生活领域和精神境界是比封建社会一般女子宽阔的。基于对北宋王朝现实政治的清醒认识,在《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中,她提出“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青今具在”,主张吸取唐王朝天宝之乱的历史教训。宣和三年写于莱州的《感怀》诗,表达了对于官场庸俗生活的厌恶。另外,在早年她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认为词分五音、五声、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因称晏殊、欧阳修、苏轼的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称柳永词,“变旧声作新声”,“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是宋代的重要词论。总之,她的诗、文讲历史,谈世事,论文艺,题材范围比较宽广。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翦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王灼说: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碧鸡漫志》卷二)。这种批评正说明了李清照词的意旨在客观上是违背了封建规范的。

到南宋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她的诗文的思想性提高了,表现出密切关怀国家命运的高度爱国精神。如《咏史》诗和《夏日绝句》,通过对嵇康“至死薄殷周”、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的赞扬,批判了伪楚政权,指责了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政策,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绍兴三年(1133)写的《上枢密韩公诗》,表现了作者对北方的家乡和人民的怀念,并勉励使者充分估计使命的艰劬,勇敢地维护朝廷的尊严。她在绍兴四年写的《打马图经自序》和《打马赋》,真实地记录了人们在战乱中的“流离迁徙”,表现了主张秣马砺兵、抗击金人、恢复中原的爱国思想。这一时期她创作的很多诗、文都是针对时事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词论》极重视词的特殊格调和协律性,所以能够独辟门径,在丰富词的表现手法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李清照是抒情的能手,她创作了不少优秀的抒情词,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的闺中生活和流落异乡的思想情感。她巧于构思,常常选取一些生活片段写入词中,极具体、细致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武陵春〕通过“也拟泛轻舟”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矛盾,来表现自己的痛苦处境。她又善于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写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将抽象的内心活动形象化,如〔永遇乐〕中以“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写自己情怀之恶;〔一翦梅〕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情状来写相思之深。她的抒情既委婉、含蓄,又极其自然,毫无矫揉造作的毛病。她的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但也偶有豪放之作,象〔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即被称赞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黄了翁《蓼园词选》),很值得重视。

李清照词的语言更是独具特色,优美、精巧,却不雕琢求工。她在遣词造句上很有创造性,象她笔下的花树是“宠柳娇花”,“绿肥红瘦”;天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又以“黄花瘦”比人,都十分新颖、清丽。她还常常以“明白如家常”的方言口语入词,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正像彭孙□所说:“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金粟词话》)。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李清照的词富有音乐美,她极注意“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词论》)。还讲究舌、齿音的交错和叠字的连续运用,像〔声声慢〕的开头一连用了14个叠字,其独创性为历来评论者所盛赞。李清照的词被称为“易安体”,从南宋起就不断有人学习和效仿。

著作:词集《漱玉词》、诗文集《易安居士文集》

二、文学常识简介

1、书《洛阳名园记》后相当于跋,也称为后记。

2、《洛》一书专记北宋盛时洛阳名园,从宰相富弼的,到太子太师许国公吕蒙正的,共计19处。

3、作者李格非,李清照之父,也是欧阳修之徒。

4、时代背景:北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的时期,“外患频频,内政腐败”

三、熟悉课文内容

1、疏通文意:(课堂讨论)学生提出疑问,或借助工具书解决,或教师答疑。

2、完成课后练习四/五。

四、提出文章的突破口

1、提出突破口,“呜呼!公卿大夫进于朝„„唐之末路是矣。”这一层既然是点明了本文的写作意图,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采用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先提出论点呢?(这样好不好?)先存疑。

2、分层次并理清各层次关系 请学生找出关键句:“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侯也。”“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侯也。”“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公卿大夫方进于朝„„唐之末路是矣!” 提出古人作文常用一个固定模式:起承转合,本文也不例外,那么就根据这个模式及刚找出的四句关键句来划分一下文章层次并概括大意。

起:第一层(洛阳处天下之中„„天下治乱之侯也)分析洛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证明自己的观点:洛阳的兴盛和衰弱是天下治乱的标志。

承:第二层(方唐贞观„„洛阳盛衰之侯也)例证:洛阳园圃在唐朝的兴盛和以后的失败为例,证明另一观点:园圃的兴盛和荒芜是洛阳盛衰的标志。

转:第三层(且天下„„徒然哉?)归纳前2层,说明自己写《洛阳名园记》是有意义的 合:第四层(呜呼!公卿大夫„„末路是矣。)告诫公卿大夫们记住历史教训。分析层次之间的关系(从第三层入手):第三层共有2句话。第一句“且天下„„之废兴而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总结了前2层,承上的作用。而后一句则是文章真正的转的部分,提出文章的写作意图,写《洛阳》不是毫无意义的,最后一层次再进一步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究竟是什么?

层次之间的关系:层进式

3、归纳本文层进式的行文思路,体会作者精密的推理 地理位置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侯也 前唐例证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侯也(推断由园圃之废兴,可知天下之治乱)目的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结论不可放乎一己之私意而忘天下之治忽

4、三段论:借助于一个共同概念把两个性质判断联系起来,从而推出结论的演绎推理。MP大前提 SM小前提 SP结论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的 MP 《子夜》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SM 《子夜》是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的 SP 5结合课后练习分析文章的创作意图,并明确表现创作意图的句子与主旨之间有着必然的关系。翻译:“公卿大夫方进于朝„„得乎?”

朝廷大官们正被朝廷启用,放纵自己的私意而为所欲为,却忘记天下的安定与**,想要退职以后享受园圃的欢乐,办得到吗?

作者为一本介绍园圃的书作后记,为什么要批评公卿大夫们呢?

作者写《洛阳》的本意就在于告诫朝廷大官不要只知享乐而忘记了历史的教训。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同于文章的主旨吗?不同 那二者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写作意图是主旨的一部分,更是把握主旨的关键。

6、概括并把握文章主旨

作者以雄辩地事实和严密的推理,说明了园圃的废兴可知天下治乱的道理,告诫公卿大夫们不可为一己之私意而忘天下之治乱,从而体现出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当权者们的不满。

7、解决突破口(讨论,提示:可以从文章的主旨、脉络、写作意图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考虑)改后,文意太显,不符作者委婉告诫之用意。开头突兀,难奏原文的水到渠成。

主旨转移了,似乎作者是想论证如何才能推向园林之乐。此文是后记,如此开头与书名不符。

三、作业

1、背诵

2、抄写

第二篇:书洛阳名园记后教案

书《洛阳名园记》后教案

教学目标:

1、根据文意和语句线索理清本文层次,了解正确的分析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剖析结构层次的基本方法。

2、理解作者怎样以雄辩地事实和严密的推理层层深入地进行说理。

3、积累文言文的虚词、实词,复习文言文的有关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

1、能抓住文章中显示出层次推进的几个关键,从而理解该文的层进式结构。

2、把握文中第三层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李清照简介

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后因列于元□党籍而被罢官。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母王氏,出身名门,亦知书断文。

生平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后两个时期。前期 李清照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教养。她工书,能文,兼通音律,18岁时,与吏部侍郎赵挺之幼子赵明诚结婚。他们夫妻志同道合,“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金石录后序》)。经他们的搜求寻访,日积月累,其所藏蓄的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和古器物,逐渐增多。后赵明诚屏居乡里10多年。他们“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更加努力地访求古碑、文物。大约在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又重新出仕。先是出守莱州(今山东掖县)。任满后,改守淄州(今山东淄博市),又授直秘阁。这一时期,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并继续搜集古物、碑铭,一同鉴赏、考订,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靖康元年,金人围攻汴京。次年,赵明诚母死于金陵,明诚携书15车南下奔丧。随之,北宋亡。高宗即位后,明诚起知建康府。这时北方大乱,赵家青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携小部分文物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后期 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南逃至建康。她极关心国家命运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写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的诗句,表达了对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极大不满。次年,赵明诚移知湖州(今属浙江),他驻家池阳(今安徽贵池),只身驰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清照从池阳乘舟赶到建康时,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着极大的悲痛敛葬了丈夫。

创作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从艺术成就上看,她的词超过了诗和文。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从李清照北宋时期创作的为数不多的诗、文中可以看出,她的生活领域和精神境界是比封建社会一般女子宽阔的。基于对北宋王朝现实政治的清醒认识,在《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中,她提出“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青今具在”,主张吸取唐王朝天宝之乱的历史教训。宣和三年写于莱州的《感怀》诗,表达了对于官场庸俗生活的厌恶。另外,在早年她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认为词分五音、五声、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因称晏殊、欧阳修、苏轼的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称柳永词,“变旧声作新声”,“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是宋代的重要词论。总之,她的诗、文讲历史,谈世事,论文艺,题材范围比较宽广。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翦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王灼说: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碧鸡漫志》卷二)。这种批评正说明了李清照词的意旨在客观上是违背了封建规范的。

到南宋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她的诗文的思想性提高了,表现出密切关怀国家命运的高度爱国精神。如《咏史》诗和《夏日绝句》,通过对嵇康“至死薄殷周”、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的赞扬,批判了伪楚政权,指责了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政策,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绍兴三年(1133)写的《上枢密韩公诗》,表现了作者对北方的家乡和人民的怀念,并勉励使者充分估计使命的艰劬,勇敢地维护朝廷的尊严。她在绍兴四年写的《打马图经自序》和《打马赋》,真实地记录了人们在战乱中的“流离迁徙”,表现了主张秣马砺兵、抗击金人、恢复中原的爱国思想。这一时期她创作的很多诗、文都是针对时事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词论》极重视词的特殊格调和协律性,所以能够独辟门径,在丰富词的表现手法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李清照是抒情的能手,她创作了不少优秀的抒情词,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的闺中生活和流落异乡的思想情感。她巧于构思,常常选取一些生活片段写入词中,极具体、细致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武陵春〕通过“也拟泛轻舟”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矛盾,来表现自己的痛苦处境。她又善于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写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将抽象的内心活动形象化,如〔永遇乐〕中以“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写自己情怀之恶;〔一翦梅〕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情状来写相思之深。她的抒情既委婉、含蓄,又极其自然,毫无矫揉造作的毛病。她的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但也偶有豪放之作,象〔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即被称赞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黄了翁《蓼园词选》),很值得重视。

李清照词的语言更是独具特色,优美、精巧,却不雕琢求工。她在遣词造句上很有创造性,象她笔下的花树是“宠柳娇花”,“绿肥红瘦”;天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又以“黄花瘦”比人,都十分新颖、清丽。她还常常以“明白如家常”的方言口语入词,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正像彭孙□所说:“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金粟词话》)。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李清照的词富有音乐美,她极注意“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词论》)。还讲究舌、齿音的交错和叠字的连续运用,像〔声声慢〕的开头一连用了14个叠字,其独创性为历来评论者所盛赞。李清照的词被称为“易安体”,从南宋起就不断有人学习和效仿。

著作:词集《漱玉词》、诗文集《易安居士文集》

二、文学常识简介

1、书《洛阳名园记》后相当于跋,也称为后记。

2、《洛》一书专记北宋盛时洛阳名园,从宰相富弼的,到太子太师许国公吕蒙正的,共计19处。

3、作者李格非,李清照之父,也是欧阳修之徒。

4、时代背景:北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的时期,“外患频频,内政腐败”

三、熟悉课文内容

1、疏通文意:(课堂讨论)学生提出疑问,或借助工具书解决,或教师答疑。

2、完成课后练习四/五。

四、提出文章的突破口

1、提出突破口,“呜呼!公卿大夫进于朝……唐之末路是矣。”这一层既然是点明了本文的写作意图,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采用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先提出论点呢?(这样好不好?)先存疑。

2、分层次并理清各层次关系

请学生找出关键句:“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侯也。”“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侯也。”“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公卿大夫方进于朝„„唐之末路是矣!”

提出古人作文常用一个固定模式:起承转合,本文也不例外,那么就根据这个模式及刚找出的四句关键句来划分一下文章层次并概括大意。

起:第一层(洛阳处天下之中„„天下治乱之侯也)分析洛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证明自己的观点:洛阳的兴盛和衰弱是天下治乱的标志。

承:第二层(方唐贞观„„洛阳盛衰之侯也)例证:洛阳园圃在唐朝的兴盛和以后的失败为例,证明另一观点:园圃的兴盛和荒芜是洛阳盛衰的标志。

转:第三层(且天下„„徒然哉?)归纳前2层,说明自己写《洛阳名园记》是有意义的 合:第四层(呜呼!公卿大夫„„末路是矣。)告诫公卿大夫们记住历史教训。

分析层次之间的关系(从第三层入手):第三层共有2句话。第一句“且天下„„之废兴而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总结了前2层,承上的作用。而后一句则是文章真正的转的部分,提出文章的写作意图,写《洛阳》不是毫无意义的,最后一层次再进一步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究竟是什么?

层次之间的关系:层进式

3、归纳本文层进式的行文思路,体会作者精密的推理 地理位置

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侯也 前唐例证

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侯也(推断

由园圃之废兴,可知天下之治乱)目的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结论

不可放乎一己之私意而忘天下之治忽

4、三段论:借助于一个共同概念把两个性质判断联系起来,从而推出结论的演绎推理。

M

P

大前提

S

M

小前提

S

P

结论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的M

P 《子夜》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S

M 《子夜》是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的

S

P 5结合课后练习分析文章的创作意图,并明确表现创作意图的句子与主旨之间有着必然的关系。

翻译:“公卿大夫方进于朝„„得乎?”

朝廷大官们正被朝廷启用,放纵自己的私意而为所欲为,却忘记天下的安定与**,想要退职以后享受园圃的欢乐,办得到吗?

作者为一本介绍园圃的书作后记,为什么要批评公卿大夫们呢?

作者写《洛阳》的本意就在于告诫朝廷大官不要只知享乐而忘记了历史的教训。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同于文章的主旨吗?

不同 那二者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写作意图是主旨的一部分,更是把握主旨的关键。

6、概括并把握文章主旨

作者以雄辩地事实和严密的推理,说明了园圃的废兴可知天下治乱的道理,告诫公卿大夫们不可为一己之私意而忘天下之治乱,从而体现出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当权者们的不满。

7、解决突破口(讨论,提示:可以从文章的主旨、脉络、写作意图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考虑)改后,文意太显,不符作者委婉告诫之用意。

开头突兀,难奏原文的水到渠成。

主旨转移了,似乎作者是想论证如何才能推向园林之乐。此文是后记,如此开头与书名不符。

三、作业

1、背诵

2、抄写

第三篇:《洛阳牡丹记》教案

《洛阳牡丹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作者欧阳修、了解积累素有“国花”之誉的牡丹及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

⑵、认识文言说明性文字的写作特点。

⑶、引导学生梳理文本中文言词语的知识。

2、方法与过程

⑴、通过诵读、疏通文意使学生对内容有初步了解。

⑵、精读文本主体部分,进而感悟中渗透着的深刻理趣、情趣。

⑶、品读简明流畅的说明性文字,鉴赏文本涉笔成趣、折光现实的独具一格的大家手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领悟作者对生活中各类事物是何等关注,从而培养学生思考生活的意识。

⑵、了解作者对待知识性问题是何等严谨,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4、教学重点:精读文本主体部分,感悟、鉴赏作者对洛阳牡丹知识多方面的翔实记述。、教学难点:在总体感受文本基础上,启发学生对文本深刻的理趣、生活情趣的思考。

二、教学过程

、预习阶段

⑴、读文,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有不能独立解决的疑点(如:意思无法疏通的地方),可在小组内研讨。如还不能解决,可以把问题汇总,留待上解决。在阅读中,如有所感,可加注旁批。

⑵、布置学生准备一份2-3分钟的发言。

题目:《我眼中的欧阳修》、《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醉翁亭与欧阳修》

⑶、分组收集整理有关牡丹的资料。利用报刊杂志、网络,收集图片、(包括诗词等)。此项工作可分组进行。

2、堂活动

⑴、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①学生介绍欧阳修及相关材料,并梳理整合。使学生对欧阳修生平及思想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②用PPT形式展示收集整理的有关牡丹的资料。

⑵、逐段诵读文,质疑段内无法理解之处,由学生做出旁批。

⑶、老师和学生一道解决疑难问题,疏通整合中应重点掌握的实词、虚词。

以下这些可作为重点。

实词:备、第、见、齿、名、乖、有常、假、旌、斫、鬻、直

虚词:者、而、其、以、乃

⑷、研读、讨论

文一共有11个自然段,这11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设置问题:

为什么洛阳牡丹是牡丹之王?

洛阳牡丹被誉为牡丹之王是缘于个性,你认为它的个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魏紫”、“姚黄”在洛阳牡丹中的地位以及它们的特点?

历代咏赞牡丹的诗很多,何以欧阳修言“未闻有以名著者”?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说明洛阳牡丹给洛阳人带来的特殊生活内容?

参考答案:

—3段,主要写牡丹的品种,突出洛阳牡丹是牡丹之王,并进一步说明在洛阳牡丹是花中之王。

第4—7段,主要写牡丹的名称,突出“魏紫”、“姚黄”,说明其“王中之王”与“王后”的特殊地位。

第8段,说明洛阳牡丹从什么时候开始兴盛——始盛于唐,然未有若今之盛。回答了洛阳牡丹何时取得特殊地位的问题。

9—11段,从习俗等方面说明洛阳牡丹给洛阳人带来的特殊生活内容。从插牡丹、赏牡丹、进贡牡丹,到接种牡丹,牡丹花牵动着洛阳各个阶层人士的生活,形形色色的故事不一而足,但全都点到而止——善铺陈者,大约据此演绎出厚厚的一部“牡丹传奇”也不太费事了。

⑸、整合研读成果

1个段落彼此有什么联系?

对11段内容作过以上一番揣摩、讨论后,对什么是洛阳牡丹?大概不会简单地认为“洛阳牡丹就是洛阳那个地方的牡丹花”吧。

诚然,这篇说明对象十分明确,但作者并不是着眼于事物的表面特征和一般的分类说明,而是用被说明事物最为鲜明的特征——即“洛阳牡丹”的特殊性,作为立意之本。作者在对事物本身及与其相关的方方面面材料充分把握的基础上,紧扣洛阳牡丹特殊性这个中心,融汇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形象与抽象、花卉与文学、花卉与生活、种花与赏花、此花与彼花等丰富素材于一炉,写成了这篇绝妙的说明文字。因此,虽短小,但在时间与空间上开拓出的想象空间极为广阔,在研究学问与写作上给人的启发也极为丰富。这就是所谓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6)品读3、4段,并讨论

设置问题:

①“说者”认为洛阳牡丹之美缘于什么?欧阳修怎么看待“说者”的观点?

参考答案:

说者认为“草木之华得中气之和者多,故独与它方异。”而欧阳修甚以为不然。欧阳修以为,物之常者不甚美,亦不甚恶,即元气之病也,美恶鬲并而不相和入,故物有极美与极恶者,皆得于气之偏也。意思是说,洛阳牡丹的特别好不是因为洛阳这个地方特别,而是由洛阳牡丹内在原因决定的,正如旁批所说的,绝世之美缘于其个性,得到非同寻常的表现。

②你同意谁的观点?

参考答案:

强调物种内在原因是对的。限于当时科技水平,对内在原因是什么,作者当然不可能做出生物学上的说明。旁批认为这里喻指对个性发展的肯定,对于文学家的作品做这样的解释,是合理的,符合“接受美学”原理。就欧阳修这篇而言,可能对“得于气之偏也”还会有进一步阐发。

③作为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与洛阳牡丹绝世之美的气质有哪些相合之处?

答案略

④在现实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这种气质的折光?答案略

⑺拓展

讨论“思考练习”二:以“至牡丹则不名,直曰花”为引子,说说你对“名气”的看法。

思路提示:这个引子,就是要求在“名气”与“人们的喜爱、推崇”的关系上,在怎样看待一个人(或自己)的名气,名气属于个人的还是大家的,大家一旦讨厌了、名气还存在不存在等一系列问题上,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现实生活中你认为的“极品”个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3、下作业。

⑴以“中正平和”与“个性”为题,写一篇心得体会。

⑵喜欢诗词的同学,可以积累关于牡丹的诗词,编辑起来,并附上自己的鉴赏文字,并配以相关的图片。

⑶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自己喜欢的花卉,它的哪些个性吸引了你,模仿本文的第三个段落,写一篇,传到班级论坛上,以供交流。

第四篇:洛阳伽蓝记读书报告(精选)

《洛阳伽蓝记》读书报告

一、版本考辨

《洛阳伽蓝记》版本众多,有明刻本及清刻本。明刻本主要有三种:

一、如隐堂本,二、吴琯所刻古今逸史本,三、毛氏汲古阁所刻津逮秘书本。如隐堂不知何人所雕,刻板似出于嘉靖间;有人认为:“此书盖为长洲人陆采所刻。范氏天一阁藏书中有采所著天池山人小藁,内有如隐草堂之名,此伽蓝记之板刻字样正类苏州刻本,故疑为陆采所雕。”逸史本则为万历间所刻也。二者来源不同,文字有异。津逮本刊于崇祯间,据毛斧季言,原从如隐本出,而有改窜。盖据逸史本校改者。至于清代刻本,则有四种:

一、乾隆间王谟辑校之本;

二、如隐堂本,今日易见者,为董康及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本。

三、明永乐大典中有引及伽蓝记者,见于卷七三二八阳韵郎字下者一条,卷一三八二二至一三八二四真韵寺字者三十三条,合之约当杨书五分之三。大典虽为明人所修,而所取之书,殆皆宋元相传之旧本。然则其中所引,不啻为明以前之一古本也。

四、缪荃孙所刻之元河南志,其卷三所记后魏城阙市里之文,一望而知出于伽蓝记。缪谓原书盖袭宋敏求知旧志。宋敏求书见宋史艺文志,凡二十卷。果尔,则所录者又为北宋本矣。此二者前人均未道及,故特表而出之,使览者知校勘伽蓝记,除采取诸刻本外,尚有此重要之资据在焉。观其内容,河南志之文最古,大典所引多与逸史本相同。由是益可知逸史本与如隐堂本不同,自有其来源。

二、注释研究

伽蓝记之有校本,自吴若准《洛阳伽蓝记集证》始。然简略且有讹缪,未为精善。近乃有二本校本:一为大正藏卷五十一所收之校本,原书据如隐堂本排印,而参校众本,列其异同于下。一为张宗祥先生之合校本。此书不以一本为主,但合校各本,择其长者而取之。凡有异同,皆备记其下,而不加断语,足以见其审慎。此外,唐晏著有《洛阳伽蓝记钩沉》。北京大学图书馆中藏有重刊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撰 徐高阮校勘、洛阳伽蓝记校释 杨衒之著 周祖谟校释、洛阳伽蓝记校释今译(北魏)杨衒之撰 周振甫释译、洛阳伽蓝记校注 [(北魏)杨衡之撰] 范祥雍校注、洛陽伽藍記 楊衒之[撰] 入矢義高訳注等诸多著作。

三、内容简介

学生所读为中华书局1963年版《洛阳伽蓝记》,此书按照城内、城东、南、西、北的次序,以四十多所名寺院为纲,兼顾所在里巷、方位以至名胜古迹,同时叙述相关事迹。从书中可以了解孝文帝迁洛阳到尔朱氏之乱,四十年间洛阳的故事和台省坊市的分布,甚至于外商来洛阳居住和各国的风土人情、道里远近书中都有所涉猎。内容包括了城市建制、政治、社会、文学、艺术、思想、宗教等方面。对于研究北魏都成的建制,复原魏晋时期洛阳城里坊、官肆分布情况提供了极佳的材料。尤其是卷五所载宋云、惠生使西域一节,与晋法显行传及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同为研究古代中亚地理历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极宝贵的史料。

第五篇:16洛阳诗韵_教案

洛阳诗韵

教者:贾涛

教学目的:

(一)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主题“洛阳诗韵”的内涵,激发学生对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的热爱。

(二)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文章思路,教给学生阅读欣赏文章的方法。

(三)通过朗读欣赏和训练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品味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先果后因的逻辑关系。教时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两部分结构与联系,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体味作者对洛阳的偏爱和崇拜之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下了这样的词句;曾任浙江省作协主席的女作家叶文玲在河南工作24年,发出了“中原忆,最忆是洛阳”的感慨。是什么让作家对九朝古都洛阳如痴如醉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抒情散文《洛阳诗韵》。(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①洛阳;②诗韵——诗一般的韵味

三、结合“课文导读”听朗读录音,初品诗韵,注意字词音义并思考: ①开头哪些语段抒写作者对洛阳的偏爱和崇拜?找出第一段中最能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字。

②文章从哪些侧面选取材料描绘洛阳“诗一般的韵味”?找出关键性语句回答。

读准加点字的音,掌握加横线词语的意义:

璀璨笑靥馈赠况味邙山笃诚天竺粗拙贬谪明媚娇妍姹紫嫣红赭铅釉谙熟夹峙伊阙岚气氤氲浊黄澄碧龛 摄人心魂棹

四、结合思考题理清文章结构思路 ㈠〔1—5〕抒写对洛阳的偏爱和崇拜 ㈡〔6—15〕叙写洛阳的古美和奇绝

△第6自然段在结构上的作用:领起下文(总说)△关键性语句:洛阳古,她有……/洛阳美,她有……/ 洛阳绝,她有……/洛阳奇,更因她有……

△作用:重章复沓,从四个不同侧面展示洛阳辉煌的历史画卷(分说)

五、读析第1——第5自然段,体味作者对洛阳的偏爱和崇拜 △朗读设问:

⑴文章开头哪个字是作者对洛阳偏爱和崇拜之情的浓缩?(醉)⑵作者对洛阳偏爱和崇拜的原因是什么?(特殊的况味)

⑶据上下文看,这“特殊的况味”指什么味?(文化味)具体表现: 璀璨明珠;历史沉积;文化遗产;文情诗意,才俊辈出 △品味第2、3两节比喻句的作用和不同

△找出第4、5两节关于“机遇和亲缘”的照应之处

六、作业:(1)在理清字词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品位文章优美流畅的语言;(2)从古、美、绝、奇的不同角度品味洛阳的诗韵。【第二教时】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语句,从四个不同侧面进一步领略洛阳诗一般的韵味,培养学生品评语言和概括提炼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由上一教时内容回顾导入:

①两部分结构;②对洛阳“偏爱”和“崇拜”的原因;③“特殊的况味”指什么; 联系上下文,结合作者的亲身体验,“特殊况味”的具体表现即洛阳的古美和奇绝。

二、从古、美、绝、奇四个不同侧面再品诗韵 ㈠以洛阳的第一个特点“古”为例,范讲 ⑴朗读7、8两节,思考:

△白马寺的“古”体现在哪儿?(“天下第一寺”)

△为什么只有白马寺这个“第一”教我感到真切实在?(中国佛教之源)△石塑白马有什么象征意义?(文化使者)

⑵语言品评:“白马寺门口那匹粗拙的石塑白马,便是文化使者的象征;……”(比喻、拟人,形象地写出了外来文化随着白马由域外“走”进了洛阳,加深了洛阳的文化味)

㈡抓取关键语句是品读文章的要诀。①任选“美、绝、奇”其中一部分自由朗读,同桌间相互讲述所读这部分特点的具体表现。

②在学生个体陈述,集体评论的基础上整理成板书,并辅之以图片直观展示、知识补充;视课堂实际插入语言揣摩(例“卢舍那塑像”那一处)和爱国主义教育(第13节)

△美:与牡丹相关的哪些“美”事“美”景。

A奉为市花B牡丹花会C王城公园牡丹园D洛水之畔看牡丹 △绝:

色彩:赭、白、绿/造型:优美、生动、逼真/用途:文化使者、馈赠亲友 △奇:山水之奇(龙门两山与黄土地、伊水与黄河的对比)

石窟之奇(历时久,数量多,浩大辉煌/雄奇的奉先寺/卢舍那塑像)沿途壮美大观

③找出最后一段点题句朗读,明确“诗韵”的内涵: 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洛阳诗意浓郁,韵味悠长

三、完整欣赏课文的配乐朗读,三品洛阳浓浓的诗韵。

四、小结:文章两部分结构、表达方式、先果后因的逻辑思路、主题及思路(板书展示,略)

五、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仔细品味洛阳的诗韵,培养对民族文化的挚爱;

2、比较阅读《洛阳诗韵》与《我的空中楼阁》,填表(P158);

3、完成《语文练习册》中的练习。

下载书《洛阳名园记》后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书《洛阳名园记》后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洛阳诗韵 教案[五篇材料]

    洛阳诗韵教案 叶文玲 一 、教材分析 《洛阳诗韵》是职业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是一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优美散文。作家叶文玲怀着对洛阳“十分偏爱”和“笃诚......

    我的洛阳诗韵教案

    洛阳诗韵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课文中重要字词的音、义、形。 2、了解本文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多侧面叙写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勾画、圈点和评注......

    读 书 摘 记

    读 书 摘 记 我已艰难地行走。 左边是高不可攀陡峭的山崖,右边是哆嗦着的海浪不断愤怒地拍打着海岸。 前无去路! 唯有后退,虽退路上已毫无生活意义。生存还是毁灭,一个古老的主......

    读 书 笔 记

    读 书 笔 记 张瑞 1、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师 -----读朱永新《我的理想教育》有感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师,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

    读 书 笔 记

    读 书 笔 记 金才永3100102080 理科试验班著作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者:卡尔·马克思(1845年春天于布鲁塞尔)简介:该文原题为《关于费尔巴哈》,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

    读 书 笔 记

    读 书 笔 记 下坝学校三年级(1)班盛翔我读了一遍短文,我知道了帅克几年前还是一个兵的时候,当军医审查委员会最终把帅克宣布为白痴时他就退伍了。从此靠收狗为生,替各种各样的杂......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教案范文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 背诵并默写课文。 2、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家乡洛阳二十年重大变化印象记(5篇)

    家乡洛阳二十年重大变化印象记 今年我刚好二十岁,也就是说洛阳和我一起成长了20年。20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的家乡洛阳也经历了巨大变化,一步一步走向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