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1《古代两河流域》教案(华东师大版第一分册)
上海市延安中学 施洪昌 王立善 [教学目标]
1.知道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该地区国家产生的时间、政权的更替、楔形文字和《吉尔伽美什》、《汉穆拉比法典》;理解楔形文字对于两河流域文明形成发展的作用以及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理解《汉穆拉比法典》在行使国家职能中的作用及重要的历史价值。
3.大江大河滋养孕育出古代东方文明,受惠并传承上古文明的今人应该理解和欣赏古代文明成果,同时懂得善待大自然,合理开发自然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道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重点与难点]
难点:《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分析。
1.两河流域是现知产生国家最早的地方,国家的出现适应了当时两河流域生产发展的需要和阶级关系变化的需要,并在王国的更替中走向完善。“古代两河流域”作为本教材的开篇之作,让学生理解该地区国家产生及其职能,不仅能高屋建瓴地把握两河流域古代文明,而且能帮助学生形成国家的产生是人类在社会组织形式上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的历史概念。故为重点。
2.分析文献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基本能力和方法,高一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故为难点。[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以伊拉克“文字发明5000年的庆祝活动”的材料导入。
2001年,伊拉克举行“文字发明5000年”的庆祝活动,纪念楔形文字的诞生。5000年后的今天,闪米特人的后裔仍为祖先发明的楔形文字深感自豪。今天的课,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一古老文字诞生地--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
2.新月沃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摇篮
提供“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地图”(见ppt),分析古代两河流域地理环境特点。
提问:古代两河流域是指哪个地理范围?为什么此处被称作“新月沃地”?
回答: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和和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此处被称作“新月沃地”的原因在于,两条河流的泛滥为这个大干旱地区带来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且该地区形状为新月形。
设计此环节是为了引发学生对地理环境与古代文明之间关系的初步思考。
提供相关史料,进一步分析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和国家产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见资料附录)
问题:从材料一和二来看,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什么?
回答:泛滥的洪水带给人们灾难,但是也带给人们可靠的收成和建筑房屋的材料。这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适合定居生活的所在。
阅读材料三(见资料附录)
问题:大型的灌溉工程是否能够以一家、一人之力就可完成的?灌溉农业的发展提出了什么客观要求?
回答:不能。灌溉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大型灌溉工程的修建需要大规模集体协作的生产方式,加强了较大范围内居民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规模的扩大,提高了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化程度,加速了私有制的发展、阶级分化和国家形成的过程。(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引导学生看教材,教师需对其中道理做一解释。两河流域国家的形成还有因生产力发展导致的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及其尖锐等因素,因缺乏充分的可供学生阅读的史料,干脆留待学习《汉穆拉比法典》一目时作补充分析。)
提供相关史料,分析古代两河流域王国更替频繁的原因,并交代具体表现。
问题:为什么说“游牧者不可避免地会和定居者发生冲突”?从教材看,这种冲突的表现何在?结果如何?
回答:适合于定居生活的古代两河流域对于周围的原始游牧民族有极强的吸引力。从教材看,这种冲突的表现就是王国的频繁更替。这种频繁更替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但是也在客观上刺激了国家职能(军队、法律等)的健全和发展。结果国家政权不断得以加强,并不断趋于完善,两河流域由分散逐渐走向统一。
国家政权机构的完善、农业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融合为古代两河流域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以此引出下面的内容。)
4.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
问题:《吉尔伽美什》的史料价值何在?
回答:其一,《吉尔伽美什》中的内容,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文中的部分内容(洪水的传说),说明两河流域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其二,《吉尔伽美什》本身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学水平。
回答:楔形文字书写用的芦苇和泥板都是就地取材。楔形文字是国家形成和行使职能的条件之一,其本身又是两河流域文明的成果。(由此引出《汉穆拉比法典》)
5.《汉穆拉比法典》
《汉穆拉比法典》的保存,得益于楔形文字。通过解读《汉穆拉比法典》的相关条文,分析其中反映的古巴比伦王国社会状况。简单介绍汉穆拉比及其法典(参见[资料附录·参考资料2])。
阅读材料六(参见教材[文献选读])。问题:《汉穆拉比法典》反映出古巴比伦王国哪些社会状况?《汉穆拉比法典》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什么作用?
回答:
古代巴比伦已确立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巴比伦国家运用国家权力维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财产保护法规定,保护私有财产,保护商行、保护寺庙的财产,保护军队和士兵的财产......。
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阶级关系。巴比伦王国已形成自由民与奴隶的阶级对立,自由民中又形成平民与贵族的等级区分。存在奴隶反抗逃亡等现象。法典一再强调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严禁奴隶逃亡及藏匿奴隶、盗卖奴隶的行为;对不同人量刑程度不一,明显保护贵族利益。因而不平等,阶级歧视尤甚,对奴隶的处罚要重得多。
古巴比伦王国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农业、商业、婚姻、财产继承等。
6.全课小结:
史学界主流观点认为,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出现国家的地方。两河流域国家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有关,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关,与私有制、阶级的产生相伴随。苏美尔人最早在此建立国家,此后是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迦勒底人。王国的更替和战争使得国家政权机构日益趋于完善,由分散走向统一。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创造了以楔形文字和《汉穆拉比法典》为代表的文化成果。
而这一切的产生,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存在,两河的泛滥没有尼罗河那般的富有规律,但她毕竟哺育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对当时的人们既是挑战又是恩施。[资料附录]
一、阅读材料
材料一:苏美尔人的诗歌 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希罗多德说,在美索不达米亚,小麦的收成是播下种子的200倍。普林尼说,一年可收获两次小麦,此后还可以长出优质的饲料,棕榈树繁茂,水果种类众多;至于建筑材料,美索不达米亚有一种可以制成砖的粘土。
--h·g·韦尔斯《世界史纲》 材料三:为了适应河水泛滥期易涝,非泛滥期易旱的自然条件,这里的古代居民从公元前4000年前后就开始修渠筑堤,进行人工灌溉,并逐步形成了不同规模的灌溉系统。--教材 第2页
材料四:正当人们在这片广阔的江河流域上定居、繁衍生息的时候,在这些条件优越的地区以外,土壤不那么丰腴而且更容易受季节改变所影响的地方,正在出现的是另外一种类型的、人口虽少却更有活力的民族--原始游牧民族。游牧者不可避免的会和定居者发生冲突。
--h·g·韦尔斯《世界史纲》 材料五:在这首史诗(《吉尔伽美什》)中,乌鲁克城邦首领吉尔伽美什被描绘为一个半人半神的英雄。他骄傲暴戾,引起诸神不满。诸神创造巨人恩奇都去惩罚他。但两人在决斗中却成了朋友。此后,吉尔伽美什改恶从善,为民除害,立下许多功绩。他的英雄行为引起女神伊斯塔尔的爱慕,但他拒绝伊斯塔尔的求爱,触怒诸神。诸神用夺取恩奇都生命的办法来打击他。吉尔伽美什为朋友的死十分悲痛,决心去寻找长生不死之方。他历经千难万险,得到永生的仙草。但在归途中,仙草却被蛇偷吃,结果无功而返。
--吴于廑 齐世荣 《世界史》上卷78页
二、参考资料
1.关于《贝希斯顿铭文》和罗林生
1835年,英国学者罗林生在今伊朗西部发现刻在古都埃克巴坦那西南的贝希斯顿(behistun或bisutun)大崖石上的铭文。用古波斯文、新埃兰文和巴比伦文三种楔形文字刻写。铭文右上方刻有波斯国王大流士和他打败的九个被缚的反叛首领的浮雕。罗林生把它制成拓本,仔细研究。1847年,他译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后与巴比伦文相对照,又读通了亚述、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原来,这是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建立的记功石刻。碑上记载大流士镇压贵族高墨达政变和各地暴动,以及他夺得王位的经过事迹。罗林生的发现不仅证实了古代波斯的历史,更重要的是使人们读懂了楔形文字,从此获得解开两河流域历史之谜的钥匙。
2.《汉穆拉比法典》的特征
法典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等级制度,奴隶地位低下,没有人身自由。
法典的完备性和系统性。法典涉及到刑法和民法,债务、财产等内容。关于安全保障和处罚的规定具体而细微,例如法典规定,“如果没有抓获拦路的强盗,遭抢者须以发誓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损失,然后由发生抢劫案的地方或地区的市长或地方长官偿还损失”。“如果是一条生命(已失去),市长或地方长官须付银子--明那(币制)给死者亲属”(第23、24条)。还有关于非常具体的劳动报酬、工具及责任事故的追究,可参见于法典第215至241条。法典第127至195条。还有关于婚姻、家庭财产继承的法律。
法典具有可操作性。法律条文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并否定血亲复仇等原始风俗的合法性等特征,说明巴比伦王国的文明发展已经具有相当的水平。
法典具有权威性。法典生动而尖刻地诅咒了以后任何敢于篡改法典的统治者,并声称该法典是作为神的命令永施于人间的大法。[板书设计] [训练设计]
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的条件有哪些?古代两河流域各民族创造的文化成果有哪些?
参考答案: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和是古代两河流域国家赖以产生的地理环境,灌溉农业的发展则加速了私有制的发展、阶级分化和国家产生。
文化成果: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史诗》、《汉穆拉比法典》等。
第二篇:两河流域与波斯建筑教案
电子教案
第 4 周第 1 次课 总第 3 次课
课题: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建筑
教学目标:
1、理解两河流域、波斯历史文化背景对当地建筑特点产生的影响。
2、了解并学会比较萨尔贡王宫和波斯波利斯宫的特点。
3、学会运用分析、比较等手法剖析代表建筑物的深层文化原因。
教学重点:
1、萨尔贡王宫的装饰特点及波斯波利斯王宫的建筑特色。
2、两河流域、波斯历史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教学难点:
1、从两河流域及波斯的文化背景分析,进而理解其建筑物蕴含的文化气息。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笔记本、笔 教学方法:
讲述法、分析比较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古埃及的建筑,古埃及曾经创造了一个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其建筑深深打上了那个时期文明的烙印,并留下了光耀千古的金字塔和神庙建筑遗迹。今天我们将学习两河流域与波斯的建筑。
与古埃及相同的是,这个地区几乎与古埃及的文明同时进行,并发展成了其璀璨的文明,对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两河流域被《圣经》称之为圣地,其伊甸园传说就位于此地。
提问:两河流域指的是哪两河流域? 【新授】
一、两河流域及波斯文化背景分析
1、地理位置、当地环境、民族文化、精神信仰分析
展示两河流域地图,《苏美尔和阿卡德》、《古代巴比伦和亚述》
电子教案
教师讲述:两河中下游冲击平原,地势较低。常年多暴雨,气候炎热潮湿。盛产石油。这里民族众多,有阿摩利人、亚述人、埃兰人、喀西特人、胡里特人等70多个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苏美尔人、阿卡德人、、迦勒底人等多个民族先后进入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随着民族接触、入侵、融合过程。
思考:这么多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中,他们的建筑会有什么反映?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作总结:民族的融合必然使各民族的文化互相影响和交融,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其建筑必然打上了民族融合的文化烙印。
思考:两河流域地处平原,多雨潮湿,石料是稀缺的建筑材料,那么他们会选择什么样的材料用于建筑?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作总结:由于缺乏良好的木材和石材。当地人们用土坯和芦苇作材料。以粘土为基本材料,他们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由于洪水的泛滥,土墙体被浸泡酥解,房子倒塌,形成土堆,几经反复,房子下面一般都有几层土台,由此引发了高台上的纪念性建筑形制和凸堡夹着大门道的型制,为延缓土墙体的酥解,形成了多重表面装饰手法,对后世影响巨大。古西亚人创造了可用来保护与装饰墙面的面砖与彩色琉璃砖。
古代西亚处在原始的拜物教阶段,世俗建筑占主导地位,没有古埃及建筑那种神秘、压抑的宗教气氛,帝王的权威主要用武力和财富来表达,反映到建筑上即非常重视装饰——陶钉、贴面砖、琉璃砖和石雕的应用。
思考:与古埃及的建筑相比,两河流域的建筑更加注重当前的生活享受,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古埃及重视死后的世界,法老在世便开始修建巨大的陵墓,以用于死后可以继续享受,相信灵魂可以通往天国,达到永生。而两河流域民族众多,战乱不断,人们更在意现实生活,统治者为了炫耀自己的统治不惜花费巨大财力和人力建造自己的宫殿,装饰极其豪华。
二、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历史分期及建筑特点(教师讲解)
(一)历史分期
1、苏美尔——阿卡德文化(代表建筑是古城堡、观象台(山岳台)
2、古巴比伦 公元前1785年,汉莫拉比皇帝统一两河流域,建
电子教案
立巴比伦王国,代表建筑是古城堡。
3、亚述帝国
公元前900年左右,两河流域沦为埃及和亚述帝国的附庸。代表建筑是观象台、萨尔贡王宫。
4、新巴比伦
公元前625年,迦勒底人征服亚述,建立新巴比伦王国。代表建筑是新巴比伦城
5、波斯帝国
公元前539年,波斯人占领了这一区域并向东到达了中亚和印度河流域。后被马其顿王国所灭亡。代表建筑是波斯波利斯宫。
(二)两河流域和波斯建筑的特点
1、从建筑材料和结构体系看——以粘土为基本材料,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
2、从宗教背景看——处在原始的拜物教阶段,世俗建筑占主导地位,没有古埃及建筑那种神秘、压抑的宗教气氛;
3、两河流域帝王的权威主要用武力和财富来表达,反映到建筑上即非常重视装饰——陶钉、贴面砖、琉璃砖和石雕的应用;
4、从建筑布局上看——没有局限的对称关系。
三、两河流域及波斯建筑实例
(一)观象台(两河流域特有的建筑)图片比较:金字塔
观象台
思考:它们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学生进行图片比较,并说出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教师进行讲解并总结:
1、造型:
在外形上与金字塔很相似,但建造的材料不同观象台有坡道或阶梯可以登高,而金字塔却不可在心理上,金字塔给人以压抑、神秘的感觉,而观象台则无。
2、构造:
分四级,各级土台外层用火砖砌成,而且砖色不同第一级黑色象征地下世界;第二级红色象征人世,第三级青色象征天堂,最上一级白色象征太阳;塔的上层是一个小神庙祭室。
(二)萨艮王宫
电子教案
建于公元前8世纪,亚述帝国时期。位于都城夏鲁金(Dur Sharrukin)西北角的卫城里,人工砌筑高18m高台上。南部院落,东侧行政部分,西侧庙宇;北部为其正殿与后宫部分,东侧为院落,西侧为正殿正门。
阅读教材相关资料,回答:为什么王宫是建立在18米的高台上?王宫的建筑布局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并讨论,教师提示并总结:由于洪水的泛滥,土墙体被浸泡酥解,房子倒塌,形成土堆,几经反复,房子下面一般都有几层土台,由此引发了高台上的纪念性建筑形制和凸堡夹着大门道的型制,为延缓土墙体的酥解,形成了多重表面装饰手法,对后世影响巨大。王宫布局功能明确,多重院落,满足功能要求,内向布局,防御性强,并且布局灵活,没有古埃及那种集中式或中轴式的平面布局。
思考:人首翼牛像有什么特点,与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有什么关联? 学生讨论,教师分析总结:同样也是一种守护神,墙裙的在门洞两侧及碉楼转角处有人兽翼牛像(五腿兽)。正面圆雕,侧面浮雕。它运用了全面法则,使观众从任何一个方面都能看到神兽具有四条完整的腿。
(三)巴比伦城门与空中花园 展示巴比伦城门图片:伊什达门
学生分析城门特点,并指出其装饰有什么特点?
教师归纳:大门形制:一对上面有雉堞的方形碉楼夹着拱门。拱门门道两侧有埋伏士兵的龛。这种门制为西亚大型建筑物普遍采用。建筑上非常重视装饰——陶钉、贴面 砖、琉璃砖和石雕的应用
展示空中花园的图片,教师并介绍空中花园优美的传说。
设计手法:立体造园手法,结合屋顶花园的造园方法,起伏之势、错落之美(人造小山),是古代七大奇迹之一。
(四)帕赛波利王宫
波斯时期最著名的是大流士一世起建造的帕赛玻里斯宫(公元前518—450年),宫殿以非常奢侈的方式炫耀财富,而没有宗教气氛。宫殿台高12M,面积450*300M,一半人工搭建,一半凿山而成。宫殿大体分三个区,北部是两个仪典性大殿,东南是财库,西南为后宫,三者之间以一座“三门厅”作为联系的枢纽。两座仪典大殿的结构之轻,空间之宽畅,在古代世界中居于第一位(后面一座叫“百柱殿”)。
电子教案
思考:通过图片欣赏,指出帕赛波利王宫的柱头有什么特点? 特点:柱头占柱高的2/5,较大,虽然艺术水平很高,但是过于纤细,不符合结构逻辑。柱头上的一对公牛有亚述人的影响痕迹。
思考:柱头上的各个造型有来自于亚述的牛头形象,有成对的漩涡形象,说明了什么?(学生可讨论分析)
思考:百柱厅与古埃及的神庙住厅比较,各有什么特点?
与古埃及多柱大厅对比
明亮、幽暗 轻快、沉重 敞朗、堵塞
与古埃及帝王对比
世俗性 实际性
【课堂小结】
本次课我们学习了古代两河流域与波斯的建筑,了解了其文化宗教对建筑物的影响,通过与古埃及的对比,掌握了部分建筑的特色,还有两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进行思考,一个是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帕赛波利王宫的三门厅结构特点极其作用。一个是观象台为什么在那个时候普遍建筑,表达了人们什么想法。这个问题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去了解。
【作业布置】
预习古希腊这一章节。
第三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知识与技能
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所处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发展史。识记《汉谟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及地位。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和历史价值;理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要求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古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一一个高峰。
认识《汉谟拉比法典》的地位和历史影响。
分析古巴比伦成为文明古国的原因。
通过我国最近较有意义的两部法律文件引导出本次课题:《汉谟拉比法典》
1.《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以下简称“香港国安法”)的颁布是“一国两制”实践中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的重要法律保障,将成为香港由乱到治的重要转折点。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最后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迄今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哪部吗?(《汉谟拉比法典》)
知识点1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阅读教材P6、P7页,梳理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
2.阅读教材,说出两河流域文明的具体表现,并和埃及、中国进行比较分析。
知识点2
古巴比伦王国
阅读教材,归纳汉谟拉比是如何建立统一的古巴比伦王国的。
(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法典)
知识点3
《汉谟拉比法典》
(1)
让学生总结归纳该部法典的内容
《汉谟拉比法典》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前言和结语约占全部篇幅的五分之一,语言丰富,辞藻华丽,充满神化、美化汉谟拉比的言辞,是一篇对国王的赞美诗。法典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为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颁布的法律汇编。《汉莫拉比法典》的内容可大致归结为以下三点:
①社会等级: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②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男性家长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对妻子儿女有绝对权威,在欠债时甚至可以将妻儿送去抵债。
③经济领域:有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2)
让学生通过阅读该法典中的一些具体法律条文,分析该部法典的目的与性质第16条
自由民藏匿宫廷或穆什钦努(指被征服地区的人)之逃奴于其家,而据不交出者,此家家主,应处死。
反映当时奴隶主的特权受到法律的保护
①第226条
倘理发师未告知主人而剃去其奴隶之标识者,则此理发师应断指。
反映当时社会奴隶主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采用的刑罚十分残酷
②第196条
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则应毁其眼
这就是所谓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反映了法典公正观念,但这种公平正义体现在身份和社会地位相同的人之间
③第205条
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
反映当时社会里社会地位高的阶级对社会地位低的阶级享有特权
由此可得出结论:汉谟拉比法典建立在“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基础上。
总体说来,汉谟拉比法典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确定了私有制,此外还保留了同态复仇原则和神明裁判的习惯。
1、《汉谟拉比法典》目的由上述材料分析可知:该法典的目的是汉谟拉比为了维护奴隶主的专制统治
2、《汉谟拉比法典》性质
由上述材料分析可知:该法典是代表奴隶主意志的法律,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
3、《汉谟拉比法典》评价
引导学生评价《汉谟拉比法典》
①这些规定同现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是不同的,与现代法律相比,它所体现的法律公平十分有限,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
②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源远流长。
教师总结: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是西亚最早的文明,古巴比伦王国又是此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在汉谟拉比统治时,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他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虽然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但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进程,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请完成本节课相关习题,《少年班》P3-P4
第四篇:(部编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0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的时间和概况;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统一后的社会基本状况。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是楔形文字,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重要历史价值。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通过网络或工具书,检索关键词搜集历史信息的方法。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类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必须十分珍视。
古代亚非是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引以为自豪。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河流域地理位置;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 ;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出示两河流域的地图:让学生找出两河是那两条河。说明西亚也曾经是人类文明之一
(二)、讲授新课: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亚洲西部
两条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气候特点:干旱少雨 问:这种自然条件下,该地区农业发展有什么特点?
农业发展依靠人们修建的灌溉系统。
2、文明的奠基者:苏美尔人
3、国家的建立:公元前3500年出现很多小国。公元前2400年两河流域初步统一
在后来的1800多年里,两河流域几度统一,也屡遭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乱。
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王国被外族所灭。
4、强盛时期: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定都巴比伦城
二、古巴比伦王国:
1、时间:公元前18世纪
2、人物:汉谟拉比
3、建立的国家:古巴比伦王国
汉谟拉比是巴比伦城邦第一王朝(又称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位国王,于大约西元前1792年继承其父王辛-穆巴利特的权力。巴比伦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星罗棋布的众多古代城邦的一员,这些城邦为了争夺富饶的农业用汉谟拉比即位及逝世时巴比伦王国领土对比地互相之间经常开战。尽管古代两河流域有很多文明同时存在,但在中东具有读写能力的人心目中巴比伦文明具有突出地位。汉谟拉比之前的巴比伦诸王已经开始着手统一两河流域中部,征服了博尔西帕、基什和西帕尔等城邦,在该地区树立起巴比伦的霸权。
4、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善的法典。使古巴比伦王国达到鼎盛时期。
三、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1、法典内容:《汉谟拉比法典》原文刻在一段高2.25米,上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
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以象征君权神授,王权不可侵犯;下端是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典铭文,共3500行、282条,现存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亚洲展览馆。
《汉谟拉比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序言和结语约占全部篇幅的五分之一,语言丰富,词藻华丽,充满神化、美化汉谟拉比的言辞,是一篇对国王的赞美诗。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汉摘谟录拉)比法典
虽然反映了法典的公正观念,但这种公正主要体现在身份和社会地位相同的人之间。
反映了当时社会里,社会地位高的阶级对于社会地位低的阶级享有特权。
反映了当时社会奴隶主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采用的刑罚十分残酷。
反映了当时奴隶主的特权受到法律的保护。
思考:法典的实质是什么?实质:代表奴隶主阶级意志的法律。
法典明显保留了一些原始时代的观念,同时,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2、《汉谟拉比法典》的地位:
(1)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2)其内容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
(3)
法典中 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4)《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3、文化成就
(1)楔形文字 发明者:苏美尔人
发明使用的区域:古代两河流域
楔形文字发明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
(2)
相传,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娶波斯国公主赛米拉米斯为妃。公主日夜思念花木繁茂的故土,郁郁寡欢。国王为取悦爱妃,即下令在都城巴比伦兴建了高达25米的花园。此园采用立体叠园手法,在高高的平台上,分层重叠,层层遍植奇花异草,并埋设了灌溉用的水源和水管,花园由镶嵌着许多彩色狮子的高墙环绕。王妃见后大悦。因从远处望去,此园如悬空中,故又称“空中花园”。
(四)本课小结:
古巴比伦王国在汉谟拉比时期,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是 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苏美尔人创造楔形文字,有力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为以后字母文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板书设计: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
2、国家的建立
3、强盛时期
二、古巴比伦王国:
1、时间:公元前18世纪
2、人物:汉谟拉比
3、建立的国家:古巴比伦王国
三、《汉谟拉比法典》:
1、内容
2、实质
3、地位
(六)、教学反思:
第五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2《古代两河流域》范文
《古代两河流域》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在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上崛起的完美古国——古巴比伦王国。通过对本课的介绍,是学生对两河流域的概况及其古代发展有个较为清晰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
3、了解楔形文字;
4、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过程与方法】
1、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2、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教学难点】
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教学准备: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进入导入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的导入方式巩固学生对书本的掌握。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
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设计意图】通过自学了解课本的大致内容。
2.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
3.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设置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二)楔形文字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楔形文字图片
2.教师讲述: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由苏美尔人发明,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目标导学二: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
1.教师讲述:公元前18世纪兴起的强盛而繁荣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那时的社会面貌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欣赏小品《打架》。
2.学生活动:(学生小品表演)国王:“我是古巴比伦城邦的第六任国王,我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终于统一了两河流域,成为了四方之王。但我每天要处理的案件实在太多,我已命人编成了一部法典,这下处理事情就有依据了。” 两自由民正发生争执并打了起来。
国王:“你们两个混蛋在干什么?给我住手!” 两自由民发现是国王,立即停了下来并向国王行礼。
自由民A:“我尊敬的国王,他两天前把我的一只眼睛打伤了,疼死我了。我要找他算账。”
自由民B:“是他先侮辱我是奴隶,我才打他的。”
国王:“好了,好了,我来给你们判决,你(自由民B)打伤了他(自由民A)一只眼睛,你就让他把你的一只眼睛也打伤吧!(说完A做着向B的眼睛打去的样子)3.教师提问:(1)小品中的国王是古巴比伦的哪一位国王?(2)国王的判决有法律依据吗?依据是什么?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法律规定?举例说明之。(3)这样的判决有何原则?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处罚原则? 4.教师指导:学生回答问题(1)时,指出国王汉谟拉比是一位勇猛过人精通谋略的国王,他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便于在位的第二年开始编制法典。
学生回答问题(2)时,指导学生认识《汉谟拉比法典》的组成部分和内容。并检查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情况。
学生回答问题(3)时,补充说明古巴比伦有三种人,有权自由民、无权自由民和奴隶。如果将小品中的自由民A换成是奴隶,那国王对自由民B的判决就不同了,只是赔偿该奴隶的主人购买这位奴隶的价格一半的钱就可以了。
5.教师小结:《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6.问题思考:讨论并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
提示: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设置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概括提取知识的能力。
课堂总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在西亚地区奔腾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养育了人类,在适合人类农业耕作的自然环境中催生了灿烂的文明。苏美尔人创立了楔形文字,并用文字保留了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古巴比伦国王还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成为目前已知最早的成文法典。
板书设计 1.自然环境
2.文明历程:
3.古巴比伦王国:君主专制制度 4.《汉谟拉比法典》:严格的社会等级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
古巴比伦在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就做到了国家有法可依,实在是不简单。法典对维护奴隶阶级的利益和维护当时的统治秩序起了很大作用,这也是法典的先进之处,所以法典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并成为研究古巴比伦奴隶社会的第一手材料,它不愧为世界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