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15.《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3.品味文中老人话语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乐观、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难点: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乐观、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准备:小黑板、有关天游峰的材料。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板书课题、质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带着问题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生字词的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检查读音
武夷山 颇有 褪色 竹扫帚 炯炯有神 瘦削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评议读书情况,结合纠错
4、再读课文(1)、天游峰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老人?课文是如何描写的?
(2)、交流讨论
5、默读课文(1)、梳理课文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1—2自然段)
1、出示学习要求
画出课文中描写天游峰的句子,再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3.小组交流。
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天游峰高、险、美(相机板书)
“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琳,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山高而险、石阶多、上去不容易。(1)、小组练习朗读(2)、教师补充天游峰资料(3)、指导朗读天游峰的高、险、美。
四、作业
1、学生描红临写生字
2、有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板书设计: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高 险 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提问:老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汇报
3、根据回答板书:自信 豁达 开朗
二、研读交流、品读感悟
1、学习课文第三段(3—12自然段)出示学习要求
画出课文中描写扫路人的句子,仔细读读,从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在课文中空白的地方作批注。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3.小组交流。
交流展示,教师点拨。
体会老人扫路的艰辛、品读写老人的句子,自己做出批注。
“„„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穿一套褪色的衣服„„”
“„„为我沏了一杯浓茶„„”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 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 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他皮肤黝黑,淡淡的眉毛下„„炯炯有神。”
“„„悠然地说‘„„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 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做伴,我能舍得走吗?’”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老人健康、不怕累、能吃苦、开朗自信、豁达
(边谈体会边练习感情朗读。)
2.教师点拨:体会老人扫路的艰辛,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深入体会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
3、朗读感悟老人乐观豁达的性格。
再次指导读描写山险而高的句子、描写游人的表现句子、老人说的话,让学生对比着读,谈一谈从中体会出什么?
(体会老人在枯燥的生活中找到乐趣;乐观开朗的性格)
四、拓展延伸、体会人物性格。
三十年后,作者章武先生又来到天游峰,会是什么情形呢?
1、学生自由练习说。
2、讨论交流:三十年后这位老人还健在吗?还在这扫路吗?
3、完成小练笔
4、根据本文所学写一篇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 高 险 美
扫路人:
健康 豁达 开朗 自信 乐观
16、《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课文虽属散文,但集描写、叙事、说理于一体,通过摘麦穗这样看起来很不起的小事,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揭示出了深刻的哲理。文章在结构上先叙事,后说理,显得层次分明。
文章可以分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写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部分是第2--6自然段,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
第三部分是第7自然段,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其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课文的第三部分。作者所写的摘麦穗是件不起眼的小事,但小事中能见大道理。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几处分号的用法。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感受。
教学重、难点
凭借对课文的感悟内外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教法学法:引导点拨 联系实际品读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课前收集资料,初步了解苏格拉底。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课前收集的苏格拉底资料
二、故事导入
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发生在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人们都认为苏格拉底是最聪明的人。于是有人问他:天与地之间有多高?他说:“三尺。”“胡说,人都有四尺,那不是要把天都顶破吗?”苏格拉底说:“是啊,所以凡是超过三尺的人要立足于天地之间,必须低头。做人要懂得谦虚。”平淡的话语中折射着智慧,许多人想成为他的学生。我们今天也来做苏格拉底的学生好吗?看这次他给学生上了一堂怎样的课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6课《最大的麦穗》(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1、读准字音,认清这形,读通句子,结合上下文理解词意。)
2、检查字词,理解词语
出示词语:沉甸甸、试着、挑挑拣拣、定夺、嘲笑、苍老、如梦初醒、麦垄、惋惜、不失时机、错失时机。
3、逐段检查课文朗读情况,体会文中几处分号的用法(指名分段朗读,及时正音,相机理解词语,并理解三处分号的用法。)
四、默读课文,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理清脉络了解故事起因、经过、结果
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写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部分是第2---6自然段,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
第三部分是第7自然段,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
六、作业:
1、抄写词语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感悟文本
课文中苏格拉底共说了几次话?(出示文中的三句话。自由读)
1、学习第一部分(抓对话学习第1自然段)
出示苏格拉底的第一句话:“你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苏格拉底给弟子们提出了什么要求,请读一读,其中的要点是什么?(2)重点讨论: ①、一个、最大 ②、只许进不许退(3)、苏格拉底会用()语气给弟子说?(4)、、指导有感情朗读
2、学习第二部分(抓对话学习2-6自然段)出示:“你们已经到头了”
①、是什么到头了?弟子们在怎样的情况下到头的?
②、激发学生想象,苏格拉底是用()的语气来说这七个字的。③、指导朗读苏格拉底苍老如同洪钟声音。
过渡:麦地里这么多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的弟子却没有找到,是他们找的不认真吗?
④、从哪里可以看出他们找的认真,画出来。
抓词语(埋头、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总认为、随手扔掉、挑挑拣拣)相机板书:挑挑拣拣
⑤、请同学们边读边想,从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⑥、填空练习:弟子们心里怎么想的()⑦、他们完成苏格拉底提出的要求了吗?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表达摘麦穗的结果呢?相机板书:两手空空
过渡:弟子们真的是两手空空吗?我们接着往下看。⑧、如梦初醒什么意思?他们醒悟了什么?
⑨、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说()
指导朗读,读出感受来。
3、品读第三句话
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齐读最后一句话 指导朗读
①、在摘麦穗的过程中,弟子们的想法和苏格拉底的想法一样吗?当时弟子们摘麦穗时是怎样想的呢?苏格拉底想法是什么?不同的想法结果一样吗?师生讨论交流。
②、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③、苏格拉底告诉了我们这个哲理使我们想到了什么?
过渡: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看一看苏格拉底的弟子们真的是两手空空吗?他们悟出了什么道理?
4、出示第7自然
①、读了这段话,我们知道苏格拉底在麦田模拟人生,麦穗模拟人生的机会,让我们知道了人生有很多的机会需要把握。想一想人生与此相同之处是什么? ②、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到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与理解!③、相机板书:追求 眼前的机会 实实在在 师生相机举例 ④、指导朗读这段话
⑤、找出一对反义词(不失时机、错失良机)师引读:在人的一生中,我们会碰到两种人,一种人是„„。(生读)另一种人是„„。(生读)你想成为哪种人呢?生说自己的想法。
5、学了课文你最想说的是()。为什么有些人会一再地错失良机?你能够给这样的人一点忠告吗? 师小结:同学们, 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把握住眼前的机会才是实实在在。一个两千多年前一个古老的故事,在我们现在似乎不可能在发生,但这个故事中蕴涵的道理,在我们现在却仍然能留下很深的启迪。苏格拉底的思想,在两千多年以后,仍然对我们的后人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他真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三、拓展
1、学习了这篇课文,让你想到古代的一首什么诗歌? 出示《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2、出示名言: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思索地把握----巴尔扎克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四、课外作业
1、找一找苏格拉底或孔子的名言,看看他们还有哪些话给你很大的启发。
2、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注意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板书设计: 最大的麦穗(追求)
挑挑拣拣 两手空空
眼前的机会 实实在在
17、《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山谷中的谜底》,饱含着深刻的哲理。作者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陶冶性情和培养意志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4、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
教学难点: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㈠、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个别读:山谷中的谜底。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估计学生的问题:这是哪个山谷?迷是什么?谜底是什么?怎样揭开的?)㈡、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初读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
自读课文。
⑴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⑵思考刚才提的问题(这是哪个山谷?迷是什么?谜底是什么?怎样揭开的?)。
2.巡视学习情况,相机解决问题。(指导同位交流预习情况)㈢、检查初读情况——组织交流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
指名认读,正音,记忆。
2.指名逐节朗读,相机指导读好长句,纠正字音。3.组织交流词语理解。
重点交流:“抗争、反弹、完好无损(加拿大、魁北克)”等,着重交给理解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或查字典理解词语)。㈣、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1.默读,根据要求给课文分段。提示:
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山谷中的谜?
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旅行者揭开了谜底?
看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一段写了什么?
2.组织交流,讨论:
第一段(1——2):加拿大魁北克山谷奇异的自然景观是个长期没有解开的谜。
第二段(3):两个旅行者通过仔细观察揭开了这个谜底。
第三段(4——6):写了两个旅行者的对话。指出这一自然现象给人们的启示——以退为进。
㈤、组织质疑:针对句子或段落课文中还有哪些不懂的内容吗?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㈥、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复习认读。
2.指导描红,临写、交流难写易错的字,相机范写:摧、贞。3.组织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七)、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3、查资料搜集有关能解释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成语,俗语,或者故事。
第2课时 ㈠、复习导入 学习课文,朗读感悟。1.题目中的山谷是哪个山谷?
2.这个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
要求:在文中找出答案,把有关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3.组织交流:(相机板书)
谜:西坡:松、柏、柘、女贞......
东坡:只有雪松
谜底:(出示句子)
“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事,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也丧失了生机。而东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哪几句话具体写了雪松的这个本领?
要求:大声朗读这几句话,边读边想象书中所描绘的情景,看看谁能用两个词概括一下雪松的本领!(弯曲、反弹)5.指导朗读:
①指名朗读,想象,概括。
板书:弯曲、反弹
②再把谜底读一读,把这两个词加上去。③谁能到黑板上来给我们讲讲这个谜和它的谜底?
(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指导学生读中悟理。)6.组织辩论:
师:有人读了咱们课文的第三段以后说,雪松面对风雪,一个劲
地向下弯曲,他们是一群胆小的弱者。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我们也再来把第三段读一读,然后再反驳他,要有理有据,才能把它辩得哑口无言。
(重点体会雪松的顽强,雪松的弯曲策略。)
学生反驳 板书: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7.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
8.引导体会写“启示”的一段话,指导理解句子的方法。⑴出示小黑板:对于外界的压力,„„但„„。⑵指导理解句子的方法。
①对于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要想读懂它,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联系上下文、结合实际(举例子)。②谁能举个例子来证明一下这句话的道理?
⑶这段话的道理也可以用我们的一句老话来概括:“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则乱大谋”。㈢、总结文本、拓展练习:
齐读最后一节,根据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我们也来说两句名言:“弯曲不是„„而是„„” ㈣、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摘抄描写雪松与大雪抗争和旅行者得到的启示的句子。
2.请搜集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3、有兴趣的同学可写一篇读后感
㈤、板书设计:
山谷中的谜底
西 坡:松、柏、柘、女贞......(雪小)
东 坡:只有雪松(雪大)
(弯曲 反弹)
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习作5》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教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字说明,提出了本次习作的要求,第二部分是一幅插图,描绘了同学们交流习作的情境。文字说明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首先,以大人们总爱说的一句话“小孩子是最无忧无虑的”,引出“烦恼”这一话题。接着,列举了同学们成长中的一些小烦恼:有的来自学习的压力,有的来自家庭的种种困扰,有的来自与同学交往中的困惑。然后,提出了本次习作的话题,围绕“成长的烦恼”定一篇习作。最后,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要大胆写出自己的心里话,写好后与别人交流交流。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回忆成长中的烦恼,具体写出一件令自己烦恼的事。
2、大胆写出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长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4、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不觉间,我们已由孩童渐渐长成青少年,童年的幼稚已逐渐退去,所谓的成熟离我们又太遥远。于是,在花季和雨季中,我们心中的烦恼也就随之而来。今天,我们就上一节作文课——《成长的烦恼》。
二、讨论畅谈
1、明确要求:小组合作,各自畅谈内心的烦恼。
2、交流自己的烦恼,引起同学的共鸣。
3、小组代表上台来讲述自己的烦恼。
4、教室小结。
三、学会表达
你能用一定的形式,把你心中的烦恼形象化吗?
举例示范:
(1)我的烦恼是鞋子中的一个沙粒,它虽然很小,却是我前行中的一大障碍。
(2)我的烦恼就像夏天的骄阳,炽热下,我只好走在他人的阴影里。
学生模仿练习,指名表达。
四、引导化解
烦恼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接踵而至,让我们小小的心田承载不了这样的困惑,可是你知道吗,世界上许多的名人名家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也都曾经历过这样的日子。爱迪生、毛泽东成长的故事,你们都听说过吗?
让学生把自己知道的名人成长中的烦恼讲给同学听,并模仿名言警句的格式写出你对烦恼的认识和感悟。比如:烦恼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但是它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彩。
五、激情写作
学生各自回忆,提笔写作,表达真情实感。
《练习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共安排了五个训练项目,内容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其中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教学重难点:
认识街头招牌,学会给超市取名、给货物分类。进行口语交际,学习辩论。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创造生活,对自己的生活有更清晰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诵读与积累成语,丰富文化知识。
3、学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习辩论。
5、学写毛笔字。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教师创新情景:同学们想象自己走在街头,看到各种各样 的招牌。
(2)学生说说挂有这些招牌的商店各自的经营范围和特点。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看过的招牌中,你认为哪些是最有创意,最让人过目难忘,最能吸引顾客?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题,明白皇浦东开的是超市。说说超市是什么性质的商业机构。
(2)学生试着起店名。(互相讨论)
(3)学生分组说出自己起的店名。(师生评议,要有意思、新颖)
(4)指名学生说,并说出创意的来源。
(5)师生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题。(明确是给货物分类)
(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货物可以分成几类,各类别的名称是什么。
(3)学生分类,并填入题中。
(4)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成语。
(1)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
(2)全班交流,教师范读,指导认准字音。
(3)同座的同学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5)学生练习背诵。
2、积累。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板书设计:
练习5 店名________。创意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山谷中的谜底》。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弯曲、反弹、步”等字词的写法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加以纠正并强化训练。
二、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激趣导入:播放一段辩论录像。画面闪现法庭辩论镜头,国际事件辩论镜头,商务谈判辩论镜头,大、中、小学生辩论场景„„
2、揭示话题:在电视节目或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些辩论的场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辩论,开个“小小辩论会”。(板书:口语交际——小小辩论会)
3、指导。
(1)学生朗读怎样“辩论”。
(2)学生选择辩题和正方、反方。
(3)学生分组互相讨论。
(4)讨论:辩论双方的观点各是什么?有什么欠缺?正确的结论应是什么?
(5)学生上台演练,其他同学评价辩论的情况。
(6)师生共同评议。
4、拓展。
(1)教师让学生课后设计辩题。
(2)鼓励学生经常参加辩论。
三、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字是:“屋、眉”。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例字的写法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书写方法。
(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1)学生临摹,教师巡视,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
(2)再次练习两个字的写法。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予以纠正。
板书设计:
练习5 口语交际___小小辩论会
辩论双方的观点
缺陷 正确的结论
第二篇: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法脿小学集体备课通用教案
年级组:六年级 科目:语文 课题:第五组18课—21课、口语交际习作
五、回顾扩展五 主备:孙长富 周次:第5周 课时:14课时 集体讨论时间:2013.02.24 教师签名: 教研组检查:
18、跨越百年的美丽
教学目标:
1.学会“埃、伦”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居里夫人的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
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教学难点:读懂居里夫人的事迹,从具体的事例中领悟“跨越百年的美丽”就是居里夫人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居里夫人的文字、图片或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课前预习:
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新课,走近居里夫人
1.播放多媒体课件,观看居里夫人的演讲录像。
2.同学们,你们知道眼前这位端庄、漂亮的女士是谁吗?(居里夫人)
3.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相信居里夫人的形象已经定格于同学们的头脑中,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居里夫人。
4.请几名学生自由发言。
二、编写习作提纲,试写居里夫人
1.通过交流,同学们对居里夫人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现在如果让你来写居里夫人,你打算写些什么内容、怎样去写?请同学们快速构思,列出写作提纲。
2.与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作文思路。3.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内进行交流。
三、初读感知课文,了解作者思路
1.结合学生的作文思路进行简单小结。
2.同样是写居里夫人,我们看看作者梁衡在纪念居里夫人逝世100周年时创作的《跨越百年的美丽》是怎样写的。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18课(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4.认读生字新词。
5.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6.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写了有关居里夫人的哪些内容。
7.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
第二课时
一、细读探究课文,理解“美丽”内涵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里,请从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2.根据学生的发言,机动教学。教师边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的“美丽”所在,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有关语段,深入理解“美丽”的内涵。
(1)外表美。重点品读下面语句。
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引导学生理解“定格”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这句话。
(2)内在美。相机出示有关语句。
①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也许仅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居里夫人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重点引导学生感悟居里夫人执著的探究精神。
②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体会居里夫人执著的信念与追求。
③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直到她身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从这两段话中引导学生感悟居里夫人的巨大贡献及其为科学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④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
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一心想着人类的科学事业,视名利如粪土。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居里夫人最美的地方。
二、回读通览课文,理解题目含义 1.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结合课文谈一谈什么是真正的美丽,为什么美丽能跨越百年? 2.小结:外在的美是短暂的、易逝的,只有内在的美才会是永恒的,不变的。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表现在她美丽的容颜,更重要的表现在她那坚定执著的信念与追求、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淡薄名利的人格魅力上。所以,她的美丽才会牢牢铭刻在人们心中,才会跨越百年,甚至是永远。
三、自主完成作业,课外拓展阅读
写会本课生字新词,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第三课时
一、听写生字新词,回顾课文内容 1.听写下面词语:
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 2.同桌互查,自我改正,教师指导普遍存在问题。
3.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二、互相质疑解疑,深入探究文本
1.请同学们再来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是否还有不懂的问题,在课文中作出标记。2.提出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与同学们一起进行探究。3.共同探究:具备怎样的品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此处可补充阅读玛丽·居里《我的信念》一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
三、欣赏品析课文,感悟表达方法
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特别好,作出标注。
2.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说明理由,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教师相机出示有关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特点。
3.上节课老师让大家试写居里夫人,列出写作提纲,现在对照你的提纲,想一想这篇课文在布局谋篇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4.教师小结:这篇课文作者选取了居里夫人人生中具有典型性的片段, 由表及里,应用多种手法对居里夫人的形象、人格及心灵、精神进行了盛赞,使居里夫人的形象跃然纸上,熠熠生辉。作者的写作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进行随文练笔,提升内心感受
1.下面让我们也拿起笔来,把你心中对居里夫人的赞美之词写下来。2.读一读刚才写下来的对居里夫人的赞美之词,共同赏评。
五、课外拓展阅读,自由进行习作 作业超市,任选一题。
1.继续搜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写一篇有关居里夫人的短文,可以按照原来拟定的提纲写,也可以结合自己阅读《跨越百年的美丽》和爱因斯坦写的《悼念玛丽·居里》后所受到的启发,重新构思并完成作文。
2.搜集其他一些科学家、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仿照《跨越百年的美丽》写一写你心目中最崇敬的一位科学家或历史文化名人。板书设计:
跨越百年的美丽
外在美 美丽端庄
内在美 执著的探究精神
执著的信念与追求 巨大贡献 淡泊名利
19、千年梦圆在今朝
教学目标:
1.认识”瑰丽、尝试、火箭、捆绑、探索、惨重、穿越、振奋、规模、协作、精细、宛若、概括、评价、魄力、嫦娥奔月、炎黄子孙、积劳成疾、风华正茂”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
1、培养学生默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华民族千年梦圆的经过。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难点:学习作者在具体的事实描诉中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 :
制作多媒体课件:“神州五号”、“神州六号”在人飞船发射的有关情景。预习作业:
课前发动学生搜集中国以及世界载人航天飞行的有关资料。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激发情感。
1、老师带来一段录像:师解说意义。
2、同学们,看着这壮观的一幕,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2003年10月15日上午9点,在我国九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州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一瞬间的改变,一瞬间的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中华飞天梦想实现的那刻,你们内心最深的感受是什?)
二、揭示课题,学生质疑
1、板书:千年梦圆在今朝,(带着激动自豪的感情齐读)
2、质疑:看着课题,说说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预设:千年梦是什么?怎么圆的?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为什么叫千年梦?为什么以它为课题?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今朝指?)
三、梳理问题,确定目标。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
第二课时
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1、下面我们就来围绕这些问题,仔细读文,注意读音,同时老师建议大家边读边勾画,觉得自己力量单薄,可以互相合作。
2、交流汇报第一个问题: 学生汇报交流问题,师板书
师:古代产生梦想、明代万户飞行、七十年代人造卫星上天、世纪初神州飞船飞天,历时数千年,中华民族的载人航天梦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实现的,真可谓千年梦圆在今朝呀!
3、浏览板书,把板书中的话连起来就是文章主要内容,谁来试试?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4、师小结:飞天梦的实现是靠几代人、数十年的努力,才使梦想变为现实。你们是从哪体会到的?这种在具体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既有说服力又具体感人,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作方法。文章举了四件事,但并不是平均使用笔墨,而是做到了(详略得当)
5、仔细读这几个事例,在你感受深刻的地方勾勾画画,还可以做上批注。
6、交流感悟学生汇报,师适时点拨。预设:
(1)万户飞天:壮志未酬身先死,虽败犹荣,激励着后人勇于探索,人类飞天史上的先驱(2)人造卫星:激动不已(苏联、美国、法国、日本)感情朗读,快速浏览课文,那些语段还能表达这种激情?为什么喜欢读这段。
(3)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党中央的决心和勇气,航天员将付出的代价
(4)一百一十多个、三千多个:规模大,人数多:可追问这么多人要完成一件事,需要什么 4
精神?(团结协作)
(5)夜以继日:忘我精神,(默默奉献)
(6)排比句:具体写出了航天工作人员付出的努力与代价,抓重点词四字词语。说说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更多人的代价)仿照排比句说说。
(7)课件展示,师:这座烈士陵园安息着600多航天烈士,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25岁,虽然一座座丰碑不会说话,但铭记着航天人感天动地的献身精神?此时,你的心中浮现了怎样的字眼?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心中的感情吧,指一生读,然后师生合作读。(8)成千上万、终于
(9)飞天情景:壮观(想像)
(10)杨利伟的三句话:看似平淡,对幕后英雄包含着崇高的敬意,对祖国饱含着无限的热爱。(你读懂了句子背后的意思把句号读成了感叹号,真棒)(11)意义;这是作者直接表达感情的句子可齐读
7、小结:是啊,正是中华儿女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才使得中华飞天梦从古到今一刻也没有停歇过;正是中国航天工作人员有着团结协作默默奉献的精神,使的几千年的飞天梦在今朝实现。
二、拓展延伸主题
1、解放军作家蔡桂林在飞天梦圆后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写下了《炎黄飞天梦》一诗,齐读
2、时至今日,富有激情与魄力的炎黄子孙有更高远更绚丽的梦想:生接,这是我们共同的梦想,这一梦的实现要靠在座各位,而且,2009年三月一日,中国嫦娥一号卫星成功撞月,千年梦圆在今朝,缘起今朝,让我们踏上寻梦之路,相约未来。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深入感悟祖国发展的突飞猛进,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作业布置
知识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词语。
拓展延伸:
1、课下阅读《炎黄飞天梦》。
2、片断练习:写一个片段,可以想象地描述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或其他科技工作者在太空中的情形。
板书设计:
19千年梦圆在今朝
梦想——尝试——执着——梦圆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见微知著、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预习作业:查找与课文中相类似的事例。
课前让学生读《怀疑与学问》。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1)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3.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例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三、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1.下面我们再来阅读《怀疑与学问》,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1)自读自悟。
(2)全班交流,说一说这篇文章作者要说明什么观点。(做学问首先要有怀疑精神。)2.读了两篇论说文,下面我们亲自尝试来写一写论说文。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等等。
3.请2~3名学生读小练笔,共同评议。
四、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及词语
2、完成上面的小练笔 板书设计: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司空见惯的事情 追究根源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思考
21、我最好的老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的能力的重要性。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 7 的可贵品质。
4.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道理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教学难点:
认识到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预习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勾出不懂的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说一说,在你心目中怎样的老师算得上最好的老师?(认真负责,知识面广,严格要求,关心学生„„)
2、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好老师的标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又是怎样呢?我们来学习今天的课文《我最好的老师》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学生的回答大概是:“我”最好的老师是谁?“我”为什么觉得这位老师是最好的?-------)
(谈话激趣,从生活走进课文中。引导学生质疑,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课文的积极主动性。)
二、整体感知,认识“最好的老师”
1、这位老师是谁?课文一开始又没有写他是最好的老师?请打开课文带着问题快速浏览。(浏览就是快速阅读,大略地看)
(学生反馈)、2、而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为了更好地探讨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的1——4自热段。边读边想,怀特森是一位()()的老师,最好在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旁用一二个词来形容他,别忘了做批注。
(交流汇报,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是-------生反馈,教师点拨,体会老师是一个糊弄、古怪、欺骗、过分、无理取闹、令人气愤的老师。)
3、面对这样的老师,学生是怎样的?
放幻灯片:不用说,我们全都气炸了。这算什么测验?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假如你是怀特森老师的学生,你会怎样读?(指名生朗读)我把后面两句改了,行吗?这不算测验,怀特森不算老师。(让学生体会反问句的好处)再读原句,体会学生气愤的心情。
4怀特森是一位古怪、欺骗、过分的老师,怎么是最好的老师呢?一定是弄错了,我们把课题改了,我最坏、可恶的老师,可以吗?先别急着下结论。
三、再读课文,走进“最好的老师”
我们来默读课文的5——8自然段,边读边想(放幻灯)怀特森是不是最好的老师?用波浪线划出依据来。仔细读,细细品,也可以和前后桌讨论一下怀特森是最好的老师吗?
1、认为是最好的老师举手,认为不是最好的老师到台上来。我们举行辩论会,底下的是正方,观点:怀特森是最好的老师。台上的是反方,观点:怀特森不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说真理越辩越明,反方呢?老师来当反方,有信心驳倒我吗?
2、辩论要有说服力,理由在哪里?(课文中)
3、辩论开始
正方:课文的第三自热段,怀特森拿不存在的动物忽悠我,我认为不是最好的老师。反方:学生反馈
正方:让你考零分,你还认为他是最好的老师? 反方:零分吸取教训,不能睡觉------正方:学生考零分谁害的?老师有没有安慰心灵受伤害的我们,怀特森根本不理会我们的心情。
反方:似乎根本------正方:他经常搞挑战、冒险,把学生搞的神经兮兮的,难道是最好的老师? 反方:正是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正方:你认为老有兴趣,你敢接受挑战,跟我不一样。不过你说的也有道理,不对呀!你看课文最后,我不仅有物证,还有人证:一个朋友说,他怎么能够这样来糊弄你们呢?
反方:“不,你的看法错了。”------正方:有道理
4、这么一辩,我明白了。
(1)作者还有朋友都考零分,作者仍然认为他是最好的老师,那是因为(放幻灯)读: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不要让自己的脑子睡大觉,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立刻指出来。
(2)怀特森老师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他的课尽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是一种“冒险”,但仍然觉得是最好的老师,那是因为(放幻灯)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3)怀特森老师用根本不存在的“猫猬兽”来忽悠学生,原来他的这种目的,就是为 9
了让学生(放幻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4)怀特森老师用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训,他的用心良苦就是告诉学生一个重要的道理(放幻灯):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由此可见,怀特森就是最好的老师(课题加感叹号)
5、你现在还认为他是古怪、欺骗------的老师吗?不认为(擦去学生写的内容)是一位最好的老师
6、请大家看大屏幕: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迷信”可以换成什么?(生反馈:盲从、盲目、过分相信、轻易相信)
我要非常遗憾的告诉你,这是作者回忆录的一部分,我最好的老师是编者加上去的,你们在读书的时候是完完全全相信书本,在读课文时,作者是怎样写的,你们就怎样说,这是什么?(迷信)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大脑,那就是:独立思考、怀疑精神(板书)
第二课时
一、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同学们,让我们一边浏览课文,一边独立思考(放幻灯):在你看来,怀特森先生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想完后,写在本子上,写下的是内心的真实的想法,不一定写很多,但要是真实的。写完的,轻声读读,还能怎样修改的更好,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2、学生反馈------
3、无论你认为不认为怀特森是最好的老师,也无论你喜欢不喜欢他,他都是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
二、拓展阅读,迁移延伸
1、课外阅读《嗅苹果》,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主要是再次引导学生明白怎样坚持真理。)
2、作业:课外阅读《嗅苹果》后,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
五、板书设计
我最好的老师!
独立思考 怀疑精神
课题:口语交际·习作五
教学目标:
1.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科技进步问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针对对方观点运用自己准备的事实材料有理有据进行反驳,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与表达能力。
2.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发展学生的个性习作。
3.编辑自己的习作选,培养学生设计整理、创编等综合能力。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课前收集自己满意的习作,为整理个人习作集做好准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激情导入,创设交际的情境
在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牛顿、参与“神五”研制的科研人员等一代又一代古今中外的科学家的努力下,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网络拉近了人们交流的时空距离;克隆技术使人类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繁衍新的生命„„但是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也为我们的生存带来了新的问题:环境污染、交通负担过重、土地严重沙化、网络严重影响了一部分青少年的生活„„
2.发表观点,激发交流愿望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你想说些什么?(引导鼓励学生说明自己的观点,并说出理由)
二、启迪思维,开展辩论
1.有的同学认为“科技发展利大”,也有的同学认为“科技发展弊大”,我们将就这个问题进行辩论。(根据学生的观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推选辩论主持人。如果学生较多可以分为两组或三组进行)
2.在辩论中怎样才能说服别人,使自己的观点有立足之地呢? ①认真搜集说明自己观点的具体事例和材料
②认真倾听对方的发言,根据其发言据理进行反驳。
③预测对方会从哪些方面提出相反的意见,己方该怎样反驳。④注意围绕自己的观点举出恰当的事例,条理清楚地进行表达。⑤组内团结协作,从不同的侧面丰富资料。2.自己准备相关的资料
3.小组内讨论交流,进行资料整合和组内分工。
4.学生就自己的观点双方展开辩论,教师及时的进行指导、点拨(注意学生是否围绕自己的观点举出恰当的例子,表达的条理是否清楚。)
三、教师总结,深化认识
教师总结: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和人类的进步,为人类的生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在我们惊叹科技的伟大与神奇、享受科技为我们带来无限便利的同时,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从点滴做起,尽量减少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带来的副作用。
第二课时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成长是我们生命的永恒的主题,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汇成了我们丰富的生活轨迹,带给了我们快乐、醉人、难忘、忧伤等不同的生活体验,这些体验令我们的童年散发着迷人的气息,今天让我们将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流于笔端,共同分享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学生读书,明确习作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
三、调动储备,精心选材
1.读了作文提示,相信你的头脑中一定会浮现出生活中的一幕幕情景,请选择自己印象特别深刻的和同桌交流交流吧。
2.你与同桌交流的同时是不是又想起另外的一些事情呢?赶紧拿起笔来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吧。
三、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
一、修改习作,评价赏析 1.学生自改
请将你的习作朗读两至三遍,对照习作要求自己进行修改。2.小组内同学互评互改
①画出值得欣赏的地方,并说说好在哪里。
②对文章中的哪些地方还有好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来。3.根据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润色作文。4.精彩赏析
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说说好在哪里(着重注意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能够打动别人)。
二、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1.赏析后再次修改作文,誊抄作文 2.汇编成册
①将自己满意的习作整理起来,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分类或按时间)②写“编者的话”,并按次序编写目录 ③装订成册,拟订书名,加入个性化设计。
三、展示作品,互相学习
同学们的习作册犹如一朵朵浪花,记录了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充满着朴素稚拙的纯真童趣,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起来品味„„
课题:回顾·拓展五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受(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2.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习收获。
3.积累成语,能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交流读书乐趣和学到的方法。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本单元课文内容及课外学习的感受
1.学生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二)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三)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
一、日积月累
1.借助手头学习资料,提早预习,理解成语大意。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成语意思,有不理解的可与小组同学合作探讨。3.指名朗读。
4.交流成语意思。5.练习背诵。
6.交流课外收集成语。
7.齐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并默记心头。
二、成语故事 1.谈话导入。
2.交流从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
3.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自学成语故事《舍本求末》。4.交流读后感受。
5.教师小结,并推荐课外成语故事。
第三篇:语文学科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语文学科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十七课《少年闰土》
一、教学目标:
1.继续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学习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2.学会本课6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23个词语的意思。
3.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5.了解闰土是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见识丰富的农村少年:感受“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学习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2.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学习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自学生新词,分段,教学一、二两大段,背诵第1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第1、4题。教学过程:
(一)1.简介鲁迅《少年闰土》的出处,出示课题。
2.生轻读课文,要求按注音读准生字,划出不懂的词语。
3.讨论分段。
(二)1.抽读课后题1(1),贴挂图,放第一自然段的课文录音,师以教鞭随录音指图。
尔后提问:少年闰土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勇敢机智)那么,课文中哪几句话突出反映了少年闰土的这一形象呢?
(抽答,然后齐读“其间„„逃走了”一段话。理解“其间”和“猹”两个词语。)
为了衬托闰土的形象,课文开头描写了哪些景物(天空、圆月。西瓜),用了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深蓝,金黄、碧绿、)
情感朗读指导,齐读本自然段,体会梦幻般的美景衬托下的少年英雄形象。
(三)学习第二大段。
1.轻读2、3小节,思考:①闰土因什么原因到“我”家来?②闰土来“我”家前,“我”听到了闰土哪些情况?
读后抽答。
2.释疑,师生共同讨沦理解“少爷”、“值年”、“祭祀”、“郑重”、“仿佛”、“五行”、“装掠”等词语的意思。
3.师生共同讨论小结本大段的主要内容。(本段主要写“我”结识闰土的原因)
四、熟读第—自然段,抽背,同桌互背。
五、师小结。
六、课堂作业:作业本第1、2两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第三、四两大段。分辨课文详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完成作业本第5题。教学过程:
(一)读读写写课后第5题的词语。
(二)抽读第三段(第4、5两节),生划出描写闰上外貌特点的语句。(“紫色的圆脸„„银项圈”)师生共同讨论,抓住“紫色”、“毡帽”、“银项圈”理解人物的外貌特点描写,并在黑板一侧作副板书:
外貌
特点
紫色的圆脸
生活特点
头戴小毡帽
地方特点
套一个银项圈 时代特点,齐读这句话,深入体会闰土的外貌特点描写。
提问:第4小节的开头哪些词语反映了“我”迫切见到闰土的心情?(盼望、好容易、飞跑)那么,这小节的结尾又有几个关键词语反映了闰土和“我”刚见面就建立了友谊?(只是、便、于是)
情感语气指导后生齐读第4小节。
(三)1.抽读第四段(第6—16小节),生划出本段的中心句(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板书:稀奇事。
2.生自读课文,找出四件稀奇事。(板书)那么,四件事中写得最详细是哪一件?(管西瓜刺猹)抽读“闰土又对我说„„油一般的滑”,(注意朗读的情感语气)理解“无端”、“伶俐”、“素不知道”等词浯的意思。
3.提问:这部分课文哪一小节的内容与开头小节的描写呼应?(“有胡叉呢„„”—节)这样写给人留下了闰土的什么形象?(勇敢机智,板书。)因为这件事给作者的印象最深刻,所以详细写,板书。
4.除此以外,还有哪件事也写得详细?(在雪地捕鸟,板书)生轻读捕鸟一节,用笔划出写捕鸟动作的词(扫、支、撒、拉、罩等)。讨论:这一节反映了闰土什么品质特 点?(聪明能于。板书。)
5.除了这两件事,另外两件事写得详细还是简略:反映了人物什么品质特点?(师生讨论后板书:见多识广、略写)
6.抽读课后题1(2)、(3)两题,生回答。
(四)课文写了反映闰土品质特点的四件事,虽然也有详略之分,但是,这四件事从总的来说,仍然是详写的。那么,与闰土对比,“我”与“往常的朋友”这方面是详写还是略写?(略写)哪几节用对比的方法来写?(抽答)
1.小黑板出示“我素不知道;„„”一节,齐读,理解“素”、“如许”、“单”等词语的意思。并抓住“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一句,引导学生理解“我”接触的事少,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因而缺少见识的含义。
以羡慕和敬佩的语气朗读本节。
2.当闰土告诉“我”那些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后,“我”有什么感想?哪一小节写出了“我”的感想?(小黑板出示本节,齐读)理解“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一句的深刻含义(比喻“我”与“往常的朋友整天生活在大院里,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知识贫乏”)。
以羡慕、感叹的语气朗读本节。
板书设计:
稀奇事
反映品质
详写
在雪地捕鸟———聪明能干
管西瓜刺猹———机智勇敢
海边拾贝壳
略写
见多识广
沙地有跳鱼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第五段,从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的特点,进—步认识课文从整体上如何安排详略,完成作业本第2、3、6题。教学过程:
(一)听写本课的生字,订正巩固。
(二)利用抽答课后题1(1)、(3)两题,从整体上回顾和巩固上一课时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其中1(3)中的“闰土是怎样一个人”问题的回答,可从外貌描写中导出“活泼可爱”的特点,“机智勇敢”可以归入“聪明能干”这一品质特点中,教师形成系统板书)
(三)因为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又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受到“我”深深的敬佩和喜欢,他又很喜欢和“我”相处,所以,“我”和闰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是怎么分别和保持友谊的?读最后小节(抽读)。
1.在这一小节里,哪些句子反映了“我”和闰土友谊深?(“我急待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终于”这个词语说明两人的分别时的感情是怎么样的?(恋恋不舍)
2.反映“我”与闰土保持友谊的语句有哪些? “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一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反映了“我”对闰土长期思念的思想感情)
(四)以课后题2为思考题,生再次轻读全文。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外貌特点
活泼可爱
教学反思:
详写
品质特点
略写
在雪地捕鸟管西瓜刺猹海边捡贝壳见多识广 沙地有跳鱼聪明能干 机智勇敢
语文学科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十八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唁、浒、囫、囵、佣”5个会认字和“鲁、悼、浒、囫、囵、搞、摊”7个会写字;学握“追悼、水浒传、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饱经风霜”等词语。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各部分的内容并拟定小标题,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了解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2.淡“碰壁”一事和救助黄包车夫后鲁迅先生的神情的描写。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识字学词,读通文本。
2.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用小标题加以概括。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内容,体会鲁迅先生深受人民爱戴。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2.查阅有关鲁迅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导语:我们曾经学过鲁迅先生的作品《少年闰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
2.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生读课题。
3.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认识鲁迅先生。(明确: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4.介绍作者及背景。
周晔,是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哗在鲁迅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录,记叙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几件事。
5.解题: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呢?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鲁迅先生”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得文章既具亲属怀念之情,又带有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意。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1.教师出示自读提纲,学生自学课文。⑴认真朗读课文,勾画生字词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遇到生字新词读读记记,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来理解。
⑶想想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⑷试着用简短的语言给课文的每一部分加小标题。2.自学反馈,全班交流。
⑴识字学词,理解词义。
①教师出示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认读。
教师重点指导:“唁、浒、囫、囵、悼”等的读音,“囫囵”一词的字形。
②理解词语。
殡仪馆:供办理丧事的地方。
追悼:对死者表示沉痛的怀念。
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了,比喻颠倒了事实,认错了对象。冠,读“guān”,帽子。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⑵说说文中作者同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课文以空行为标志写了五件事)
第一部分主要写伯父去世了,人们在万国殡仪馆追悼鲁迅先生的情景。
第二部分写作者与伯父谈《水浒传》和伯父送书给作者的事。
第三部分写伯父讲“碰壁”的事。
第四部分写鲁迅先生救助黄包车夫的事。
第五部分写鲁迅先生关心她家的女佣阿三。
⑶按顺序逐个部分再读课文。用简短的语言给各部分加小标题。
①教师指导拟定小标题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根据每段段意概括出最简短的话和词语作小标题;二是从每段中摘出最能表达中心的句子或词语作小标题。拟定小标题必须抓住每段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简明扼要。
②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一、深切的怀念
二、谈《水浒传》
三、讲“碰壁”
四、救助车夫
五、关心女佣或:
一、沉痛悼念
二、谈读“水浒”
三、笑谈“碰壁”
四、救助车夫
五、关心女佣
(三)沉痛悼念,深受爱戴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说说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鲁迅先生深受人民的崇敬与爱戴。)
2.交流: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里?
⑴来吊唁的人多——数量多,不同职业,不同年龄。
⑵送来的花圈挽联多。⑶来吊唁的人悲痛——失声痛哭。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4.过渡:当时年幼的“我”知道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的原因吗?(不知道、不完全明白。)
出示句子:“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⑴抓住“呆呆地”“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体会“我”失去伯父时的悲痛心情。
⑵了解“我”对伯父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原来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参加追悼活动后,觉得伯父跟一般人不一样,而是受人民崇敬与爱戴的伯父。)
⑶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我”的悲痛之情。
(四)课堂小结
1.谈话:那么,你们知道鲁迅先生为什么受这么多人爱戴吗?
⑴学生自由发言。
⑵引读课文最后一段话,初步感知鲁迅先生的品质。
2.教师小结: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他得到了这么多人的爱戴。从全义内容看,这第一部分是明确地提出问题。后面各部分是以具体事例做答;从叙述顺序看,全文是“倒叙”,先写结果后写原因,明写结果暗写原因。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2.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文,了解具体事件,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为什么伯父鲁迅先生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⑴学生自由发言。
⑵出示文章中心句(即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2.教师导言:这节课,我们结合具体的事件来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二)了解事件,体会品质 ㈠谈《水浒传》。
1.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2.理解句子:“哈哈!还是我的记忆好。”
鲁迅先生对作者的爱护、教育,不乏风趣,暗含批评——不能那样囫囵吞枣地读书。
3.讨论: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⑴“羞愧”是因为伯父年纪比“我”大,而比“我”记性好。
⑵“悔恨”是后悔自己读书囫圈吞枣,结果张冠李戴。
⑶“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是因为“我”听出了伯父的话中之意,伯父说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说自己读书比“我”认真。伯父说这话是在婉转地批评“我”的学习态度。教育“我”读什么书都不能马马虎虎的。4.临去时伯父为什么要送两本书给“我”?
送书给作者,更表现了他对作者的关怀与期望。5.议议: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
对待学习认真严谨,更表现了他对作者的关怀与期望。6.有感情地朗渎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㈡谈“碰壁”。1.默读课文部分内容。
2.说说: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因为年幼时的“我”天真无知,错误地理解伯父所说的话的含义,在座的人为“我”天真幼稚的解满丽感到好笑。
3.理解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⑴“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当刚黑暗的社会。
⑵“碰壁”指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时遇到的挫折及反动势力对鲁迅先生的迫害。鲁迅先生写文章揭露同民党反动派,他的笔是“匕首”,是“投枪”。同民党反动派非常害怕,不许鲁迅发表文章,甚至要逮捕他。
⑶这句话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反对统治的憎限和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这是鲁迅先生受到那么多人爱戴的根本原因。4.议议:作者回忆这个小故事是为了说明什么?
是为了说明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抨击旧社会,和旧社会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
㈢救助车夫。
1.快速默读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2.画出描写车夫伤势严重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为什么这么冷的天,那位车夫还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
⑴体会车夫伤势严重。
“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两只手捧着脚„„地上淌了一摊血”
“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⑵体会:车夫生活的悲惨。
“脚上没穿鞋”光着脚是由于家里穷,连一双鞋子都买不起。
“天气那么冷还在拉车”是因为他要拼命挣钱来养家糊口。
3.伯父他们是怎样救助车夫的?找出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鲁迅先生的什么情感?
⑴动作词:扶、蹲、跪、拿、夹出、洗、敷上、扎好、掏、给。
⑵这些动作词,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热爱。4.事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呢?
⑴“脸变得严肃”是因为想到车夫在那样寒冷的天气里,还光着脚拉车,受了伤也没钱治,这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他无法控制自己对旧社会的憎恨的思想情绪。
⑵“叹了一口气”是鲁迅先生对在旧社会苦难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给劳动人民带来如此痛苦的黑暗社会的憎恨。
5.教师小结:作者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热情救助车夫这一件事,其中先生严肃的表情,无声的动作,显示了他内心的不平静,表现了他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的深爱与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恶。
㈣关心女佣。
1.默读课文第五部分内容。
2.说说: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的,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
(学生自由回答。)
3.通过这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品质?
表现了鲁迅先生关心体贴劳动人民,平等待人;还看出他那忘我的战斗精神。4.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5.体会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既是对文章开头的照应,又是全文的中心句;既是第五部分的总结,也是全文的总结。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
(三)总结全文,认识写法
1.教师小结: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作为一个长者,他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作为一个革命者,他为人民说话,为劳苦大众呐喊而四处“碰壁”;作为一个先生,他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同情劳动人民。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2.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⑴通过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⑵前后照应,篇末点明中心。
(四)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捕写人物神态和动作的语句。
2.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内容,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
教学反思:
语文学科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十九课《一面》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三、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有关作者阿累,《毁灭》《铁流》及鲁迅的资料,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揭题导学
1、出示鲁迅图片,问:同学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过渡语:鲁迅先生出生于1881年,逝世于1936年,距今年已经有73年了,他和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是我们通过文字资料、电视、电影能知道一些关于鲁迅的事。谈谈你认识的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和鲁迅有关的略读课文。(板书课题:一面)我们已经学过很多略读课文,谁能来说说略读课文可以怎么学? 学生反馈
交流:鲁迅的资料。
2、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文前面的学习提示,想想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反馈:认真阅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作者眼里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再交流交流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过渡语:我们这节课围绕前2个问题来学习课文。因为我们今天刚学习第一篇关于鲁迅的文章,等把前2篇关于鲁迅的文章都学完后,再来交流这个问题。
1、请看学习提示一(幻灯片):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提示:我们都学过哪些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学生回忆方法,并根据适合的方式完成提示一。
交流反馈:
2、是呀,作者只见了鲁迅先生一面,但是这一面却对作者的影响很大。你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出来的?
反馈:课文的第30、31自然段。齐读,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看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朗读。反馈:咬紧了牙 哼都不哼一声 总是昂着头 反馈:坚强不屈,坚定不移„„
好,请你把作者这种坚定不移的精神读出来。„„(板书: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三、深入感知 体会写法
过渡语:鲁迅到底有什么力量,使得阿累一直用他作榜样激励着自己呢?在作者的眼中,鲁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1、(幻灯片)默读课文3-29自然段,找到描写鲁迅外貌的句子,并在句子边写写自己的想法。板书:外貌
反馈: 齐读3个句子
2、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比较异同,体会写法。
(1)比较一下这3处外貌描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反馈:都写了他很瘦。A.从哪些词看出来? 反馈:瘦瘦的、大病新愈---B.鲁迅先生怎么会这么瘦呢?他平时是怎么工作和生活的?可以结合课文中相关的句子,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还可以是自己的想象。(多追问:他平时吃的是什么,他每天工作几个小时,他都写了些什么书,他在给青年回信时会说些什么---)
反馈:生说
过渡语:是呀,鲁迅的工作很忙碌,而生活很艰苦,所以他瘦的叫人担心。鲁迅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幻灯片)这些话正是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态度的写照。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读第2句,看看除了“瘦”,鲁迅先生还留给作者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出来? 反馈:很有精神(头发 胡子)
相机指导朗读:是的,尽管繁重的工作、艰辛的生活毁坏了鲁迅的健康,但击不垮他的精神和意志,请你朗读第二句,把虽身体瘦弱但是仍精神抖擞的鲁迅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个人读——齐读
(3)再读读这3次外貌描写,说说有什么不同。(3分)反馈:(板书:远看、近看)
A.追问:从哪里看出来第三次比第二次看的更仔细? 反馈:
B.追问:第二次外貌描写和第三次是差不多的,有必要写第三次吗?用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交流:(板书:特写)
C.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写法。
3、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16 ~28自然段,想想作者还从鲁迅身上感受到什么?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5分)
交流:(继续补充)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言行)并说说在作者眼中,鲁迅是个怎样的人?(那么在作者眼中,鲁迅是个怎样的人呢?)
小结:通过外貌描写和言行描写来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品质也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方法。
四、总结课文 感悟提升
1、作者对鲁迅的认识仅仅是从这一面开始的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5分)反馈交流: 相机出示幻灯片:这几句话是对鲁迅一生最好的写照。大家一起读。过渡语:阿累早在和鲁迅见面之前就非常熟悉鲁迅的事,熟悉鲁迅的书了,这一次见面只是更拉近了他和鲁迅的距离,使他更坚定地沿着鲁迅的足迹前进。再读最后2段,让我们再次把鲁迅和阿累的形象印在脑中。
2、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教学反思:
语文学科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十课《有的人》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二、教学难点: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三、教学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了解鲁迅入手
1、出示有关鲁迅的图片:你们认识他吗?(鲁迅)
2、讲讲你知道的鲁迅的小故事。
师述: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用手中的笔跟敌人战斗。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
(出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
3、(介绍背景)1949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13周年,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地纪念鲁迅,著名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板书:有的人)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来,读读这首诗。
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
2、指名读,纠正、评价。
3、听听别人是怎么读的。听录音朗诵。
4、自己再读,边读边思考,看有什么发现。
(三)读悟结合,深刻领会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小节。看你有什么发现。出示第一小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出示填空问题: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该怎么读这两句?
第一句:轻蔑地、鄙夷地读„„厌恶地、痛恨地读„„ 第二句:庄重地、惋惜地读„„肯定地、赞颂地读„„ 可以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来谈。
2、你还有哪些发现? 交流,引导感悟。
A、发现两处化用鲁迅作品的诗句(如果没有发现则点拨:诗歌是为纪念鲁迅而写,却好象一次没提鲁迅啊?)
⑴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学生说后,幻灯出示《自嘲》)导读: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地工作。人民感激他,人民爱戴他,齐读第二小节。
⑵(幻灯补充《野草——题辞》)
自读:“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导读: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人民怀着深深地敬意赞颂他:齐读第三小节。
B、发现对比、反复的表达方法。
C、诗人的语言通俗易懂,却又形象生动,你觉得这首诗用得最生动形象的一个字是什么?
(在学生赏析的字当中,挑出一个“摔”来重点赏析: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想象人民怎么“摔”。指导带着仇恨读
3、导读5—7小节: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当年,臧克家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指名三个同学分别读5、6、7小节,读中访问、指导。
4、“赶快收殓,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鲁迅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让我们一起来深情地回忆他:齐声朗诵这首诗。
(四)拓展练习
1、说: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会想道什么样的人?
2、写:模仿这首诗对比的写法,写两句诗。
3、交流,点评。
(五)总结教学:
学了这首诗歌,你有些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1、把感受特别深的诗句抄写下来。
2、学习对比、排比的方法,自己创作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有 的 人
对比 活着
↑ 反复 死了
教学反思:
语文学科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习作五》
一、学习目标
1、交流回顾与某人初次相见时的情景,也可交流与其相处后发生的事以及印象的变化。
2、完成习作: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一位小伙伴的特点,也可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合理的续写。
二、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的
1、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新面孔,结识新朋友,并在后来的相处中不断加深了解。这一节课,我们就从记忆的长河里搜索一下这些人留在我们心里的印象。
2、板书课题:留在心里的印象。
(二)联系实际,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
谁给你的第一印象最深?
你们初次相见时是怎样一番情景?
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第一印象?
2、指名回答:
后来你们在相处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事?
你对他(或她)的印象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三)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课件出示上述两组问题。学生按兴趣自由选择学习伙伴。
3、提出合作学习要求:叙述时态度要大方,语句要通顺,把事情说具体。听的同学要专心倾听,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小组成员逐一说完后,选出本小组说得最好的的人。
4、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行进巡视,相机指导。
(四)汇报交流,集体评议
小组推选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师生集体评议。
(五)全课总结。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一天,我们把在手工小组做的小木船拿出来玩,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欣赏、评价着,突然,我的好朋友陈明一不小心把我的摔坏了。我忍不住和他吵了起来,争执中,陈明又把它踩坏了,我非常生气,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
同学们,想一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结果又会怎样?
(二)各抒己见,发散思维
1、小组讨论,设想各种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组长将意见汇总。
2、全班交流,教师随机点拨、引导。
3、集体评议:想一想,刚才同学们所设想的哪一种事情经过和结果更积极,更能激发人向上?
小结:虽然事情的结果可能会出人意料,也可能在情理之中,但你的续写应该让人感到更积极向上,而不是消极低落。
(三)回顾课文,自然衔接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所写的回忆文章《少年闰土》,课文通过哪几件事揭示了闰土的形象?
2、在你和小伙伴之间一定也发生过令人难忘的事,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四)出示选题,选择习作
课件出示:
习作一
《少年闰土》写了有关闰土的几件事情,使闰土的形象跃然纸上。你也可以用一两件事来介绍自己的小伙伴,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
习作二
我和陈明是好朋友。一天,我们把在手工小组做的小木船拿出来玩,陈明一不小心把我的摔坏了。争执中,陈明又把它踩坏了,我非常生气,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
以上这段话很简略地讲了“我”和好朋友之间的一件事情,没有详细地讲述事情后来怎样了,结果又是怎样的。请你根据自己的想象,把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写清楚、写具体。
从以上内容中选择一个,完成习作。
学生习作,教师指导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明确要求
1.课件出示作文批改要求和重点:
2.内容叙述得是否具体;
3.语言表达是否规范流畅;
4.书写是否工整美观;
5.结构是否比较严谨;
6.是否有创意;
7.是否切题。
(二)范文引路
课件出示一篇中等水平的学生习作。
(三)学生快速朗读。
(四)合作学习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进行评价、讨论。
小组派代表予以点评,宣布本组成员所给分数及理由。
(五)合作批改
1.同桌交换阅读对方作文。
2.用修改符号批改,按项目评分。
(六)汇报交流
1.指名读自己或他人所写的优美语句。
2.课件出示几名程度不同的学生的作文,同桌读眉批、总批,汇报批改意见。
3.作者谈收获。
(七)课堂总结
语文学科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五》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联系生活实际作进一步思考,从所读的内容中想开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通过回顾,让学生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二、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奇的》和《青山不老》这四篇课文从内容中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事?该如何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还从课文内容中获得对某些环境问题的新认识?
师:本组课文,作者以环保为主题,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联系《只有一个地球》,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和体会,体会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
总结:本组课文内容引人深思,读书就应该走入文里,披文入理,再走出文外,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既读进去,又想开去,这就是文里文外的读书方法。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如何把握文章内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去理解课文内容。
三、日积月累
(1)在许多名言警句中,有许多关于节约和珍惜方面的名言警句,给我们启发很大,从以前我们的学习积累中,你积累了哪些这方面的名言警句?
抽生背诵。
(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
(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师:今天,我们还要积累关于环境保护的宣传口号和标语。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幻灯片)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a学生自由吟诵。
B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体会或感受,明白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教师展示搜集的资料。(略)
(3)背诵并积累这些标语版和口号。
(4)交流课外收集的环保宣传标语。
四、趣味语文
引入:你知道“竭泽而渔”这个成语故事吗?
(1)默读成语故事,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讲述的内容,思考:故事中哪些话解释了“竭泽而渔”这个成语?
(2)再读故事,讨论:“竭泽而渔”的策略对于当时的晋国有什么好处?从故事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这种策略存在的问题?
(3)全班交流。
(4)文中“雍季所说的,关系到百年大计;狐偃的策略,只是为了一时之利,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你是怎么体会的?
(5)从这个成语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6)回顾我们本组单元所学的课文,想一想:还有什么也关系到长久之计,也需要长远规划?
第四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 绿线中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训练
理解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能体会到扫路人朴实的外表、平淡的话语、爽朗的笑声中所蕴含的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2、课文中写景对人物品质的衬托作用
教学用具:小黑板、挂图、录音机
教学用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启发谈活 揭题设疑
(1)同学们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 许多名山风景秀丽
你能说说你曾游览过的名山秀景吗?游览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
(2)看了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 你想知道些什么?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什么特点呢?大家能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呢?
2、自读课文
(1)提出读书要求
①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读准生字字音 把课文读正确 读通顺
②在读通顺的基础上注意流利 要有速度
③默读课文 提出不懂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 并做上记号 准备质疑
3、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2)纠正读音
(3)答疑解难
①对于不懂的词语
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当时情境理解
②对于涉及句意、中心的问题 要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书 对课文语言进行充分感知、理解 有的可以在讲读课文时解决
(4)理清课文脉胳
①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登天游峰的所见、所闻、所感分段
②学生讨论分段 概括段意
一(1~~2)二(3)三(4~12)
4、分段读课文
5、教学生字 指导书写
(1)(说说“攀、瘦、鞋、吁”这4个字是什么结构
(2)重点指导写好“瘦” 笔画多
间架结构较繁复 要指导学生看清字形
(3)指导学生描红 把这4个字写紧凑
6、作业
(1)读好课文(2)抄写好生字词
第二课时
1、复习温故
(1)自读课文
天游峰扫路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文中哪些语句是描写老人语言的?请你朗读给大家听
2、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①指名读
②讲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 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认真地读一读 找一找
③出示学生找出的关于“险峰”的语句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④峰这么险
作者登上天游峰的喜悦心情你能体会到吗?试着读一读
⑤小结
(2)精读第二段
①指名读
②读读有关扫路人清扫地面的语句 体会“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是什么感觉
③出示投影片
我循声迎了上去 及至到了眼前
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 他身旁一套褪色的衣服 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 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a.自由读这段话 注意加点的词语
b.讨论:你对老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c.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④小结
(3)精读第三段
①指名读 感知人物形象
②分角色朗读4~7小节
a.你认为连起来朗读 对比感受
体会扫路人乐观、开朗、攀登不止的精神)
c.感情朗读
③分角色朗读8~12小节
a.画出描写扫路人外貌、神态、语言、行动的词句 进一步说说老人的哪些特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b.组织读议 启发思考:
Ⅰ30年后他们能相聚吗?老人的话说明了什么?(老人有一颗对生活充满自信、开朗、豁达的心)
Ⅱ“这充满自信 豁达开朗的笑声
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对老人的崇敬之情从内心升起)
c.感情朗读
④小结板书
3、朗读课文
4、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赏读佳句(投影显示)
①九百多级石梯 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 在云雾中飘悠悠
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②茶 很热 很香
仿佛一股暖流
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
③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 我再来看您!”
(2)填空
本文讲述了一位老人已有()岁人 他每天早晨()傍晚()他早该退休了
可他觉得实在离不开这里:他喝的是()吃的是()呼吸的是()而且还有()作伴 这是一位()的老人 作者从内心敬佩他
二、总结全文 朗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
(3)本文描写天游峰的险峻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扫路人工作的辛荣 歌颂了老伯顽强不息 对生活的自信与热爱)
(4)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①课文的第3、8自然段中都有老人外貌的描写 认真读一读
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②运用这种方法写一写周围的人
③交流评价
三、仿写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老人说:“30年后 我照样请您喝茶” 要是30年后
他会是什么样的?他们相遇后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像 然后写下来
16.最大的麦穗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 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 不能东张西望 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内外能够联系实际
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 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
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 有一天
他让他的学生们到买天里去找最大的麦穗 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 那么
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这些问题大家肯定想弄明白 是不是?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 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 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
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3、指名回答问题
四、再读课文 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 想一想课文可分几段
每段讲了什么?组成四人小组边读边议
2、指名说
第一段(1):写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段(2~~6):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育
第三段(7):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3、指名朗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
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
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 为什么?
(可”填“严肃、不容置疑” 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 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读第一段
二、精读第二段
1、自由读这一段
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 通过反复朗读 体会其中的意思
2、指名读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 谈谈你的初步体会
3、结合学生发言 出示下列句子 体会其中含义
出示:
这时
两手空空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 无数株小麦晃着脑袋 似乎在嘲笑他们
(1)指名读
(2)理解“两手空空”、“如梦初醒”
(3)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此时此刻 他们的心情怎样?
(为什么会两手空空?结合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情、心理活动来时体会)
(4)指导朗读这一句话 进一步体会含义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 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 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米亿年刚刚摘下的 ”)
(1)指名读
(2)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不是
“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 但不一定碰见 即使碰见了
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
“最大的一穗”是指学生们摘到手中 后来又扔掉的)
(3)小结:是呀
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 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 最终一无所得
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4)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读一读体会一下 “说”字前可加一个什么词?(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这段话
4、指导朗读第二段 注意读好难句子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事来教育学生们 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
他的学生们听懂了吗?下面我们学习第三段
三、精读第三段
1、指名读 评议指导
2、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从老师的话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默读这一段 找出能说明道理的重点句子 并想想其中的意思
3、指名说句子
出示:
追求应该战士最大的 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指名读 指导读出句子的重点
(2)请学生联系实际
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这句话的理解
(3)最后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 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 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 完成当前的任务 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 一事无成
四、指导学生造句
1、自由读课后习题4中的句子 体会前后两小句之间的联系
2、指名用“虽然......但是......、即使......也......”造句 集体评议
五、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以后 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
板书:
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要抓住机遇
17.山谷中的谜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课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要求能正确的朗读课文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 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
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 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
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难点:学习篇末点睛和对比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
二、初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四、作业
同学们
现在我请大家猜一个谜语 “麻屋子 红账子
里头住着白胖子” 这是什么?(花生)对!我说的“麻屋子 红账子
里头住着白胖子”叫谜面
“花生”呢?(谜底)谜底就是谜语的答案 有时也比喻事情的真相
板书课题:10 山谷中的谜底
以简笔画让学生理解“山谷”:两山之间低凹而狭窄的地方
“山谷中的谜底”也可以怎么理解?(山谷中某一奇异现象的真相)
那么
这山谷中有什么谜?它的谜底也就是事实真相又是什么?它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1、各自轻轻读课文 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自学生字词
(1)查词典并联系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惟一:只有一个 独一无二
摧毁:用强大的力量毁坏
(2)一了解的词语
女贞:树的名字
(3)用钢笔描红、临写
3、指名试读课文 要求读得正确
4、理清文章层次
(1)(1)如果用猜字谜来打比方的话 文章的哪一部分是谜面 哪一部分是谜语底?
默读课文画出两个部分的起止(第1、2自然段为第一段 谜面;第3~6自然段为第二段 谜底)
(2)说说各段的段落大意
(第一段:魁北克的一个山谷里有一个奇异景观 西坡长满多种树 东坡只有雪松
第二段:两位旅行者揭开谜底并且从中得到启示)
(3)各自默读课文思考
并在课文中画出:a写山谷中的“谜”的句子 b两位旅行者得到的启示 讨论
1、指名读第一段
要求用简笔画表示“南北走向的山谷”及“东坡 西坡”
2、这条山谷有一个什么“谜”?
(西坡:长满......东坡:只有雪松)
从“许多人不知所以然”再次理解“谜语的意思
3、指名朗读第一段 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
激趣导入
设疑激趣
动手实践 加深理解
课后感受
学生学习这一文时 主要从课文的题目入手 让学生来解决一个个问题 从而达到了解课文内容 读通课文的目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二、继续精读训练
三、总结谈话
四、作业
魁北克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个什么”谜“?
学生回答后
教者板书:谜西坡长满......东坡只有雪松
1、过渡:这个谜后来怎么揭开的?谜底是什么?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今天我们就要进行研究
2、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 思考:这个谜是怎么揭开的?
(1)讨论:东坡为什么只须雪松 而没有其他树?西坡为什么除了雪松之外 还有其他树?
(外部原因东坡雪大
西坡雪小;自身原因是雪松的特性决定的)
(2)着重朗读和理解”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 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 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 待压力减轻
刚弯下去的树枝又是立即反弹过来 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就这样 反复地积 反复地弯 反复地落
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 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其他那些树
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 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 渐渐地丧失了生机 ”
体会对比写法
(3)了解详写略写:详写东坡和东坡雪松的情况 略写西坡和其他树的情况
3、理解“少顷”的意思(少顷:一会儿
不多时)他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于外界的压力 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
但有时也需要象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 作出适当的让步 以求反弹的机会)
4、齐读最后一段
5、学习用警句结尾 点明文章中心
联系生活实际
谈谈你对“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 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这句话的理解
1、读一读 再抄写
女贞惟一摧毁完好无损
景观帐篷毁灭得到启示
2、“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 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联系生活实际
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板书设计:山谷中的谜底
(启示)
弯曲和倒下更好的发展和生存
习作5
教学目标:
1、能读懂本次习作要求
能围绕“成长的烦恼”这个话题写一篇习作
2、习作中要能写清楚自己的烦恼是什么 为什么而烦恼
要能大胆写出自己的心里话 写好后愿意与别人进行交流 消解烦恼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 激趣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
针对“小孩子是最无忧无虑的”这句话发表自己的见解 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实际情况
联系自己在校园里、家庭中、社会上的经历 充分地交流各自“成长中的烦恼”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烦恼 这些烦恼的出现是很正常的 他们有的来自学习的压力
如语文成绩总是在班上排名居后;有的来自家庭的种种困扰 如爸爸下岗
家庭收入拮据;有的来自与同学交往中的困惑 如自己与他人产生矛盾......二、揭示话题 选择材料
1、明确本次习作的内容 围绕“成长的烦恼”这个话题
2、引导学生认真筛选习作的材料
想一想:你的烦恼是什么?又因为什么而烦恼?思考清楚这两个问题 便有了自己的习作内容
3、按照写作要求 有条理地叙述
三、明确要求 讨论写法
1、本次习作训练目标:大胆写出自己的心理话 要求写真人真事 抒发真情实感 需要学生敞开心扉 实话实说
这样才能写出有意义 有价值的习作
2、引导学生讨论写法:可以某一具体的“烦恼”做例子 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如何来写 在彼此的写法交流中 互相借鉴
从而建构完成本次习作的新写法 可以某一具体的“烦恼”做例子 引导学生进行口述
教师在学生口述的过程中及时点评 渗透写法的指导
四、鼓励动笔 学生作文
学生按照本次习作要求 认真完成习作 写好后认真修改
教师巡视指导
五、分组交流 评改习作
1、引导学生分成四人小组 进行习作交流 交流中
认真地聆听别人的习作
虚心地学习别人习作中的优点 能向被人提出的修改意见 在交流中
认真地朗读自己的习作 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能采纳别人的合理意见 对习作进行修改
2、在学生分组交流的基础上 推荐2-3名优秀习作或有进步的习作 进行全班交流
以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
练习5
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学会关注生活 创造生活
对自己的生活有更清晰的了解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诵读与积累成语 丰富文化知识
3、学好钢笔字 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 学习辩论
5、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教师创新情景:同学们想象自己走在街头 看到各种各样的招牌
(2)学生说说挂有这些招牌的商店各自的经营范围和特点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看过的招牌中 你认为哪些是最有创意 最让人过目难忘 最能吸引顾客?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题 明白皇浦东开的是超市
说说超市是什么性质的商业机构
(2)学生试着起店名(互相讨论)
(3)学生分组说出自己起的店名(师生评议
要有意思、新颖)
(4)指名学生说 并说出创意的来源
(5)师生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题(明确是给货物分类)
(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货物可以分成几类 各类别的名称是什么
(3)学生分类 并填入题中
(4)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成语
(1)出示词语 请同学自由认读
(2)全班交流 教师范读 指导认准字音
(3)同座的同学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5)学生练习背诵
2、积累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
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 指明这段话选自《山谷中的谜底》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
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弯曲、反弹、步”等字词的写法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 要求一气呵成 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 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 加以纠正并强化训练
二、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激趣导入:播放一段辩论录像 画面闪现法庭辩论镜头 国际事件辩论镜头 商务谈判辩论镜头
大、中、小学生辩论场景......2、揭示话题:在电视节目或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些辩论的场面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辩论 开个“小小辩论会”(板书:口语交际--小小辩论会)
3、指导
(1)学生朗读怎样“辩论”
(2)学生选择辩题和正方、反方
(3)学生分组互相讨论
(4)讨论:辩论双方的观点各是什么?有什么欠缺?正确的结论应是什么?
(5)学生上台演练 其他同学评价辩论的情况
(6)师生共同评议
4、拓展
(1)教师让学生课后设计辩题
(2)鼓励学生经常参加辩论
三、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字是:“屋、眉”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例字的写法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书写方法
(3)学生初练 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1)学生临摹 教师巡视
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
(2)再次练习两个字的写法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 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 予以纠正
?? ?? ?? ??
当一个人真正觉悟的一刻,他放弃追寻外在世界的财富,而开始追寻他内心世界的真正财富。
第五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少年闰土
【课文分析】
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润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少年闰土》是写人的文章。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是表现人物的基本方法,作品抓住了这些特点,将人物刻画得十分成功。课文中闰土的四件事都是采用对话的形式描述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紧紧抓住闰土的语言来体会他勇敢、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特点,同时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热爱农村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这是本单元“初识鲁迅”的第一篇课文,教材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成就。【学情分析】
因为课文写的是少年时代的事情,学生容易产生共鸣。但由于时代的原因,对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很难理解,教师要注意指导。【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课文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用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貌。【教学重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
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幻灯片以及月夜刺猹、雪地捕鸟、分别时的动画)。
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文学成就。【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1.简介鲁迅《少年闰土》的出处,出示课题。
2.生轻读课文,要求按注音读准生字,划出不懂的词语。
3.讨论分段。
二、1.抽读课后题1(1),贴挂图,放第一自然段的课文录音,师以教鞭随录音指图。尔后提问:少年闰土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 教学
教学
(勇敢机智)那么,课文中哪几句话突出反映了少年闰土的这一形象呢?
(抽答,然后齐读“其间„„逃走了”一段话。理解“其间”和“猹”两个词语。)
为了衬托闰土的形象,课文开头描写了哪些景物(天空、圆月。西瓜),用了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深蓝,金黄、碧绿、)
情感朗读指导,齐读本自然段,体会梦幻般的美景衬托下的少年英雄形象。
三、学习第二大段。
1.轻读2、3小节,思考:①闰土因什么原因到“我”家来?②闰土来“我”家前,“我”听到了闰土哪些情况?读后抽答。
2.释疑,师生共同讨沦理解“少爷”、“值年”、“祭祀”、“郑重”、“仿佛”、“五行”、“装掠”等词语的意思。
3.师生共同讨论小结本大段的主要内容。(本段主要写“我”结识闰土的原因)
四:熟读第—自然段,抽背,同桌互背。
五、师课的小结。
六、课堂作业:作业本第1、2两题。
第二课时
一、读读写写课后第5题的词语。
二、抽读第三段(第4、5两节),生划出描写闰上外
貌特点的语句。(“紫色的圆脸„„银项圈”)师生共同
讨论,抓住“紫色”、“毡帽”、“银项圈”理解人物的 齐读这句话,深入体会闰土的外貌特点描写。
提问:第4小节的开头哪些词语反映了“我”迫切见到闰土的心情?(盼望、好容易、飞跑)那么,这小节的结尾又有几个关键词语反映了闰土和“我”刚见面就建立了友谊?(只是、便、于是)
情感语气指导后生齐读第4小节。
三、1.抽读第四段(第6—16小节),生划出本段的中心句(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板书:稀奇事。
2.生自读课文,找出四件稀奇事。(板书)那么,四件事中写得最详细是哪一件?(管西瓜刺猹)抽读“闰土又对我说„„油一般的滑”,(注意朗读的情感语气)理解“无端”、“伶俐”、“素不知道”等词浯的意思。
3.提问:这部分课文哪一小节的内容与开头小节的描写呼应?(“有胡叉呢„„”—节)这样写给人留下了闰土的什么形象?(勇敢机教学
教学
智,板书。)因为这件事给作者的印象最深刻,所以详细写,板书。
4.除此以外,还有哪件事也写得详细?(在雪地捕鸟,板书)生轻读捕鸟一节,用笔划出写捕鸟动作的词(扫、支、撒、拉、罩等)。讨论:这一节反映了闰土什么品质特点?(聪明能于。板书。)
5.除了这两件事,另外两件事写得详细还是简略:反映了人物什么品质特点?(师生讨论后板书:见多识广、略写)
6.“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出示课件:
闰土在(海边)时,我正在(),不知道(海边有如此美丽的贝壳);
闰土在()时,我正在(),不知道(); 闰土在()时,我正在(),不知道(); 闰土在()时,我正在(),不知道()。师引读,生接读:
(设计意图:用填空的形式来把鲁迅与闰土的生活做比较,加深学生对闰土的见多识广、鲁迅及他的朋友们孤陋寡闻的理解。)
四、课文写了反映闰土品质特点的四件事,虽然也有详略之分,但是,这四件事从总的来说,仍然是详写的。那么,与闰土对比,“我”与“往常的朋友”这方面是详写还是略写?(略写)哪几节用对比的方法来写?(抽答)
1.小黑板出示“我素不知道;„„”一节,齐读,理解“素”、“如许”、“单”等词语的意思。并抓住“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一句,引导学生理解“我”接触的事少,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因而缺少见识的含义。
以羡慕和敬佩的语气朗读本节。
2.当闰土告诉“我”那些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后,“我”有什么感想?哪一小节写出了“我”的感想?(小黑板出示本节,齐读)理解“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一句的深刻含义(比喻“我”与“往常的朋友整天生活在大院里,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知识贫乏”)。
以羡慕、感叹的语气朗读本节。
第三课时
一、听写本课的生字,订正巩固。
二、利用抽答课后题1(1)、(3)两题,从整体上回顾和巩固上一课教学
教学
时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其中1(3)中的“闰土是怎样一个人”问题的回答,可从外貌描写中导出“活泼可爱”的特点,“机智勇敢”可以归入“聪明能干”这一品质特点中,教师形成系统板书)
三、因为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又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受到“我”深深的敬佩和喜欢,他又很喜欢和“我”相处,所以,“我”和闰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是怎么分别和保持友谊的?读最后小节(抽读)。
1.在这一小节里,哪些句子反映了“我”和闰土友谊深?(“我急待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终于”这个词语说明两人的分别时的感情是怎么样的?(恋恋不舍)
2.反映“我”与闰土保持友谊的语句有哪些? “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一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反映了“我”对闰土长期思念的思想感情)
四、以课后题2为思考题,生再次轻读全文。
【板书设计1】
少年闰土:
外貌特点
活泼可爱
在雪地捕鸟 聪明能干
详写
管西瓜刺猹 机智勇敢
品质特点
海边捡贝壳
略写
见多识广
沙地有跳鱼 【板书设计2】
17、少年闰土
雪地捕鸟
聪明能干
海边拾贝
见多识广
瓜地刺猹
机智勇敢
潮汛看鱼
见多识广 【教学反思】
教学
教学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课文分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第五单元“往事”的开篇之作。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的三弟周建人之女周晔所写,她称鲁迅为伯父。作者在文中通过回忆了伯父生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五件事——即与作者谈《水浒传》、谈“碰壁”、放花筒、帮助车夫和关心女佣,来赞扬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以及学习课文通过几件事写人,有详有略,开头提出问题,结尾阐明问题等等写作手法的运用,并能在自己的习作中尝试着运用。学生曾学习过隔行分段的知识,通过老师的提示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由于这篇文章是通过几件事写人,超出了新课标的要求,另外,所写内容离学生较远,有些句子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如:一语双关),教师要适当加以点拨。【学情分析】
我在教学中始终遵循“双主体育人”的教学理念,采用课堂教学的三段式——即课前参与、课中研讨、课后延伸。学生从上第一节课开始就给他们灌输三段式教学,并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点一滴地训练,逐步落实。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仅在语文课上呈现,还落实在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中。经过长期的训练,加上学生不懈的努力,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己课前就本课的作者周晔、鲁迅当时所处的年代、以及鲁迅的生平、专著、人们对他的评价等通过书刊资料进行查阅。还能对文章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批注。读懂的、不懂的用不同的符号标明。上课就是学生和老师一起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在研讨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课下还可以自己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学习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如作者的其它作品,或与本课相似的文章等。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教学
教学
戴的人。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通过阅读“导读”,了解本单元的重点课和主要训练点。
2.我们今天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出示鲁迅像)
二.检查预习。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侄女)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及文中内容)对。本文的作者叫周晔,她是鲁迅先生弟弟的女儿。
2.这篇课文共有几段?(五段)你是怎么知道的?(段与段之间空了一行)
3.在预习中发现了哪些不懂得地方?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做上了记号。
三.初读课文。
1.分段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读完一段就说说这段主要讲什么。
2.同座轮流分段朗读,互相纠正读音,讨论每段的内容。
3.指名讲每段的段意。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我”为什么惊异?(板书:惊异)
2.讨论:
“惊异”是什么意思?(惊奇、诧异)我对什么事感到惊异?(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不理解感到惊异)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找出来读一读。(他的遗体„„格式各样的人都有)
“失声痛哭”是什么意思?(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说明悲伤到极点)伯父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的原因是什么?读了后面的文章大家就明白了。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
教学
教学
五.布置作业。
自学第二至第五段。要求是:读读课文,想想“思考、练习”1中的三个小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第一段。这一段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后面的几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各自朗读第二段,想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伯父和“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我是怎么读的?(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伯父是怎么说的?听了伯父的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2)从这件事情,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关心孩子,善于启发教育孩子。)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三.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第三、四、五段。
1.总结学习第二段的方法。
第一步,想想着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步,联系具体内容理解比较难懂的重点句子;
第三步,透过这件事,体会鲁迅先生怎么样;第四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按此方法自学。
四.讨论第三段。
1.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鲁迅谈“碰壁”)
2.鲁迅是怎么谈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3.“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我恍然教学
教学
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起来?
4.鲁迅说的“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5.从谈“碰壁”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什么?(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先各自练习,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讨论第四段。
1.这段讲的是什么事?(鲁迅热情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
鲁迅是怎样帮助他的?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
你觉得鲁迅帮助受伤车夫的态度怎样?(细心、周到)
2.读课文,体会鲁迅帮助车夫后的心情怎样?
3.做了好事,鲁迅的脸上为什么变得严肃起来,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什么?(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只救助一两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使广大劳动人民摆脱贫困和痛苦。)
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忧国忧民的深刻思想。)
4.有感情地齐读第四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朗读第五段,想想五段内容之间的联系。
第三课时
一.讨论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3.“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与女佣阿三的话有什么联系?(从阿三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是这样的一个人。)
4.最后这句话与整篇文章又有什么关系?
二.练习给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1.指导:加小标题,就是用最简短的话说出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是一个段句,也可以是一个词语。
2.学生试加小标题。
3.讨论交流:可用:深切的怀念谈《水浒传》讲“碰壁”救助教学
教学
车夫女佣阿三的回忆
三.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从作者写的这几件具体事例中体会文章的中心。
四.抄写本课生字词。
五.布置作业。
1.复习生字词,准备下一课时听写。
2.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深切怀念
【教学反思】
教学 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
关心、教育孩子 讲“碰壁”
顽强斗争
救助车夫
忧国忧民
女佣阿三的回忆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教学 一面
【课文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先写作者与鲁迅先生这一面之交的原因:因为要等早班车回来,为了避雨,因此到内山书店去躲一躲。再写内山先生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窘,为鲁迅先生的出场作铺垫。接着重点记叙作者与鲁迅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这里既有对先生的外貌描写,又有对先生推荐书、送书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描写鲁迅外貌的段落,理解写外貌要抓住人物的特征,联系读过的文章,归纳一下如何写人物外貌。【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窖、赫、译、懊、莽、捻、挲、颓、捏、熏、憎、虐这12个生字。
2、能正确理解地窖、赫然、翻译、懊悔、莽撞、捻着、摩挲、颓唐、捏着、熏黑、憎恶、虐待、踌躇、历尽艰苦等词语。
3、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边学习边运用,进一步了解鲁迅,教学
教学
同时能积累好词好句。
4、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正确领悟文章人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了解有关鲁迅的纪念文章、评论文章,把相关信息有机地渗透本课的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了解一个人可以直接接触他观察他,但对于像鲁迅这样已经逝去的伟人我们从何了解呢?对!通过他的朋友、亲人、同事对他的评价中去了解。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们学习和平时阅读的文章中,在鲁迅先生侄女周晔眼中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在著名作家萧红眼中是怎样一个人?在伟大的剧作家巴金眼中鲁迅又是怎样一个人?
这些都是熟悉了解鲁迅先生的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那对于一个和鲁迅仅有一面之缘的公交车售票员阿累眼中,鲁迅先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阿累眼中的鲁迅。
二、自读自悟
1、学生自由默读思考:讨论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师生交流《一面》所处的时代背景。
3、在售票员阿累眼中,与鲁迅的一面之交,给鲁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瘦)
4、勾画出描写鲁迅瘦的句子,写下你的感受。
5、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交流鲁迅的“瘦”:“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竹枝似的手指”、“他的脸──瘦!”、“他的手多瘦啊!”
为什么他如此的面黄肌瘦?
鲁迅的“精神抖擞”:“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像浓墨写的隶体一”
6、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你从作者刻意的“瘦”描写中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既是外貌特征,又是鲁迅刚毅坚强的性格的体现)
教学
教学
7、是怎样一个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反馈交流
8、同桌互读描写外貌的句子。
三、仔细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透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诚恳推荐别人的书,多么地谦逊;那“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这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师: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四、拓展写作
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全文的最大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画像。
五、课后作业:搜集鲁迅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
教学
20* 有的人
【课文分析】
《有的人》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全诗共七节。全诗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的鞭挞了反动统治者。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之点,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经历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是非观,价值观,有了自己的见解,善于围绕一个问题深入探究,更喜欢充满竞争,充满挑战的学习环境。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学习动机。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内涵,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教学设想】
1、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鲁迅,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教学
教学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听录音,朗读
1、师:请同学们听录音。
生:听录音。
2、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生:学生有可能的答案有: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师: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朗读。
生:读。(两位读完以后)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
3、师:找出了他们朗读中的优缺点,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齐读这首诗。
师:很好。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讨论、合作、交流。
师:好。哪一位同学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打头阵?
生:讲述。评点。有没有同学补充?
师: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幻灯】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师: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教学
教学
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幻灯】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生:动笔写。(2分钟)
师:写好以后同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师:同组的同学交流过了,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一句,不可以重复。(同学或老师评点)
再请一组同学,我们来打擂台,能不能比上一组说得好。
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是:
3、师:同学们的替换非常好。经过替换,我们对这两类人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同学们说说看,他们在哪些方面不同呢?
【以下内容形成板书】
生:生死(人生价值)、言行(对人民的态度)、追求(人生境界、人生觉悟)、作用(社会影响、人生观、)、结局(“下场”感情色彩不宜)
师:这样,“有的人”反复出现,一唱三叹,两两对比中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板书】,是什么哲理呢?
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永生。【板书】
师:下面,我们一齐朗读这首诗,再次体会一下诗人对危害人民的人的无情揭露,对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热情赞颂。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
生:朗读。
师:很好。现在能背吗?有感情地背诵。【板书设计】
20*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虽死犹生
骑
人民恨
对比
虽生犹死
俯
人民爱
【教学反思】
教学
教学
口语交际·习作五
【教学目标】
1.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科技进步问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针对对方观点运用自己准备的事实材料有理有据进行反驳,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与表达能力。
2.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发展学生的个性习作。
3.编辑自己的习作选,培养学生设计整理、创编等综合能力。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课前收集自己满意的习作,为整理个人习作集做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激情导入,创设交际的情境
在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牛顿、参与“神五”研制的科研人员等一代又一代古今中外的科学家的努力下,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网络拉近了人们交流的时空距离;克隆技术使人类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繁衍新的生命„„但是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也为我们的生存带来了新的问题:环境污染、交通负担过重、土地严重沙化、网络严重影响了一部分青少年的生活„„
2.发表观点,激发交流愿望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你想说些什么?(引导鼓励学生说明自己的观点,并说出理由)
二、启迪思维,开展辩论
1.有的同学认为“科技发展利大”,也有的同学认为“科技发展弊大”,我们将就这个问题进行辩论。(根据学生的观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推选辩论主持人。如果学生较多可以分为两组或三组进行)
2.在辩论中怎样才能说服别人,使自己的观点有立足之地呢? ①认真搜集说明自己观点的具体事例和材料
②认真倾听对方的发言,根据其发言据理进行反驳。
③预测对方会从哪些方面提出相反的意见,己方该怎样反驳。④注意围绕自己的观点举出恰当的事例,条理清楚地进行表达。⑤组内团结协作,从不同的侧面丰富资料。
教学
教学
2.自己准备相关的资料
3.小组内讨论交流,进行资料整合和组内分工。
4.学生就自己的观点双方展开辩论,教师及时的进行指导、点拨(注意学生是否围绕自己的观点举出恰当的例子,表达的条理是否清楚。)
三、教师总结,深化认识
总结: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和人类的进步,为人类的生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在我们惊叹科技的伟大与神奇、享受科技为我们带来无限便利的同时,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从点滴做起,尽量减少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带来的副作用。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成长是我们生命的永恒的主题,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汇成了我们丰富的生活轨迹,带给了我们快乐、醉人、难忘、忧伤等不同的生活体验,这些体验令我们的童年散发着迷人的气息,今天让我们将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流于笔端,共同分享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学生读书,明确习作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
三、调动储备,精心选材
1.读了作文提示,相信你的头脑中一定会浮现出生活中的一幕幕情景,请选择自己印象特别深刻的和同桌交流交流吧。
2.你与同桌交流的同时是不是又想起另外的一些事情呢?赶紧拿起笔来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吧。
三、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四、修改习作,评价赏析 1.学生自改
请将你的习作朗读两至三遍,对照习作要求自己进行修改。2.小组内同学互评互改
①画出值得欣赏的地方,并说说好在哪里。
②对文章中的哪些地方还有好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来。3.根据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润色作文。4.精彩赏析
教学
教学
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说说好在哪里(着重注意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能够打动别人)。
五、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1.赏析后再次修改作文,誊抄作文 2.汇编成册
①将自己满意的习作整理起来,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分类或按时间)
②写“编者的话”,并按次序编写目录
③装订成册,拟订书名,加入个性化设计。
六、展示作品,互相学习
同学们的习作册犹如一朵朵浪花,记录了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充满着朴素稚拙的纯真童趣,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起来品味„„
教学
教学
回顾·拓展五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受(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2.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习收获。
3.积累成语,能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交流读书乐趣和学到的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本单元课文内容及课外学习的感受 1.学生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二)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三)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习收获。
二、日积月累
1.借助手头学习资料,提早预习,理解成语大意。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成语意思,有不理解的可与小组同学合作探讨。
3.指名朗读。
4.交流成语意思。5.练习背诵。
6.交流课外收集成语。
7.齐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并默记心头。
三、成语故事 1.谈话导入。
2.交流从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
3.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自学成语故事《舍本求末》。4.交流读后感受。
5.小结,并推荐课外成语故事。
教学
教学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