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深层次整合研究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深层次整合研究
监利县黄歇口镇大兴小学 杨卫红
【内容提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数学课程和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的形势下,我本着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实效性、时代性的目的,依托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内部基础和外部环境,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改进数学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本质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作一些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 课程整合 信息素养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
那么,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呢?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探讨,特作以下浅谈.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
现行的小数教材中,最大的弊端就是经常出现1993年(甚至更久远的年代)统计的信息,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比如在小学数学第五册《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如教学小学数学第八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我们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将得到一种开放性的思维训练,不同的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理解不同,所获取的资料不同,对资料的分析处理不同,其结果也是不同的。学生没有了思想上的束缚,完全可以在他负责的研究领域中任思绪自由驰骋,充分发挥他的想像力。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第八册《十进制计数法》、《数的产生》时,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学习过程始终,小组成员之间经常进行交流,甚至通过网络,整个班级同学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整合
随着小班化教育的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机整合为我们的教学增加新的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第五册的知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并知道它们的特点。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实践的一个互动,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此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教学──拼图游戏,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它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在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教学,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又如在教学第七册《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探究性课题的整合
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中,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课题的研究。
比如我们在校园网或教师的个人主页上,公布研究的课题“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等。全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许多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围绕选题,或个人或结合成学习小组,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整理自己的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发布。
又如2008年的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建议学生设计一个明年暑假五位伙伴一起前往北京假日旅游的经济预算方案。基于网络研究性学习项目的第一步:初步商量去北京旅游的交通工具,所要游玩的景点、住宿地点、饮食等方面的问题,以达成共识。填一份五个伙伴游北京的预算报告单,并以Powerpoint(电子讲稿)的形式向全班同学作3~5分钟的演讲。引导学生应用网络资源开展探究性学习与活动,关注获得知识的过程,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初步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学会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和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信息科技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这样一种开放性自由的学习,正是学生灵感火花,创新精神产生的前提条件。并且每人的设计都是成功的,让每个学生在成功中求自信。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与小学数学拓展型课题的整合,使学生的学变得更为主动。他们在交流研讨中,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
五、信息技术与小数学科整合所要注意的问题
在“课程整合”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感到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2)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发挥计算机的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关键还是教学设计。
(3)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缺乏,使“课程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耽误本身的教学任务。
(4)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5)信息污染与网络安全。
总之,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并最终形成主导地位。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今后几年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它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教育改革。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能使整个教学过程既能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学生观察、思考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省思、彭光业主编《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研究》,学林出版社出版,2004。
2、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2003。
3、李省思、彭光业主编《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研究》,学林出版社出版,2003。
4、董玉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文集》第一集,吉林教育出版社2004.6
5、高金岭,《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
6、陶振宗,《人教版信息技术教材的建设》,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室,2002。
7、、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1,(8).8、、张定强.当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改革[J].电化教育研究,1998,(6).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作业设计研究计划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作业设计 的有效整合”
研 究 计 划
颍东区向阳中心校数学中心教研组
二○一三年十二月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作业设计的有效整合”
研
究
计
划
一、指导思想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又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使我们深刻的体会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上是多么的重要。在我校数学教学中同时也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实施校本教研,探索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课堂作业设计的有效整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作业设计方面,着重研究解决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界定概念
所谓“课堂作业”是指学生在课堂中完成并得以反馈的作业。包括课前复习导入环节设计的作业,也包括例题完成后的即时训练和巩固性、拓展性练习,不包括学生的课后作业。
三、主要内容
1、依托信息技术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依托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设计有梯度、多样性的作业。
3、利用信息技术,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应用型的题目。
4、利用信息技术,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提升。
5、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习题,通过改编或变式等方式使之更符合学生实际。甚至可以根据学生预习的实际情况,自编例题,变例题为习题,或变习题为例题教学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主要措施 ㈠、加强理论学习
“没有理论上的成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理论上的成熟意味着想得深、想得透,行动起来就实际、自如、果敢,成功率就高。为保证本实验的顺利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研究小组决定定期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理论及以下专著。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主编)
3、《现代教育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祝智庭主编)
4、《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孙月圣)
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李克东)
6、《信息技术》(课本)
7、《信息技术》(参考书)㈡加强课件制作软件培训,提高教师课件制作能力。为切实提高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件能力,研究小组将定期进行PPT、FLASH8.0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PPT、FLASH8.0等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方法、技巧。并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搜寻、下载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整改。
㈢进行集体备课,相互学习,促进资源共享。
课件制件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程度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因此只有备好课才能制作出符合实际需要的优质课件。把备课制度化、规范化,努力营造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在教师间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的创新意识,开展个性化教学,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㈣定期(多次)开展多项有层次性的教研活动,展示、验证阶段性研究效果,提高课题研究的影响力与辐射度。
㈤收集、整理研究过程中各种案例,有针对性撰写研究文章,汇总阶段性研究成果。
五、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2月)
1、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可行性调查论证,准备有关研究实验材料。
2、制定子课题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14年1月——5月)
1、根据子课题实施计划展开研究 ⑴围绕课题认真开展理论研究活动。⑵开展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活动。⑶进行课题研究活动,各位课题成员认真进行说课、上课、听课、评课活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探究。
⑷开展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撰写经验论文活动,收集优秀课例,完成教学设计集、论文集等。
⑸汇编优秀案例、优秀论文集,写出课题的阶段性小结。第三阶段——总结汇报阶段(2014年6月)
1、提交研究报告,进行实验总结。
2、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结题汇报。
向阳中心校数学中心教研组 二○一三年十二月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研究
稻庄中心小学《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模式研究》课题
一、学校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情况
我市的信息技术环境在历经四大工程(“校校通”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标准化建设工程)之后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以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为宗旨的“十五”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极大的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与之相适应,近年来我校投入了大量资金,配备了一个微机室、两个多媒体教室、接入了校校通等现代化信息设备,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硬件配套设施;我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研究,从各方面为课题研究提供方便;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勇于课堂教学创新,涌现出了不少业务骨干和教学能手;上级政府部门的教育投入逐年增加。这一切都成为本课题研究的有利因素。在1—2年内我校实现教师人手一台微机、实现班班通,每班安装多媒体已纳入我镇教育发展计划。
通过前一阶段的研究和实践,教师们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大有提高,教学质量也随之不断上升。通过课题研究,来探索确定一种适合我校特点的现代化和实施信息化的教学,已成为我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我们的研究目的就是要研究、探索如何将信息资源有效地应用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信息资源和各个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合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我校小学数学教学,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出贡献。
二、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及其成效
我校申报本课题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首先成立了以校长孙华明同志为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确定了课题实验教师,数学教研组也把该课题研究纳入了教研专题,每名实验教师根据本课题总体规划制定了相应的研究计划。由课题组统一规划组织,对课题研究任务进行分解,设置了对照班、试验班,确定各成员及试验教师的分工及任务,各成员及试验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和课题总体规划开展有效整合教学实践。
(一)、现阶段研究目标
自课题申报至2006年12月是课题的准备阶段,从2007年1月开始进入了课题实施阶段。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制定了《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模式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建立了课题组,确定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3、配置相应的课题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环境,每个办公室都配备了电脑,都接入了城域网,学校微机室对教师全面开放,由宋良辰、孙丽丽、成兴禄三位教师做信息技术指导;
4、多次组织实践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方法及现代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
5、进行相关信息资源的开发、收集与设计,主要是开发网络资源,学习他人先进经验,搜集有关知识。
6、实验教师及课题组成员统揽教材,共同研讨,认真分析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以及通过信息技术可能解决的困难;
7、初步确定课题新模式研究框架和原则,交流研讨研究成果,分析解决研究困难。
(二)、现阶段主要研究内容
1、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与初步实践,逐步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
2、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培养师生应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应用、生成、创造信息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让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发挥最大的效益;
3、进一步丰富学校教学资源库,提高参加研究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师生的信息素养;
4、提高数学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5、数学教师如何选材,制作切合实际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6、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以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提供广阔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成果及形式
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和探索,逐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大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有提高,能熟练掌握多媒体操作,建立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研究论文、案例库。
我校有多位教师在上级组织的电脑绘画及课件制作中获奖,王兴军老师的论文《谈多媒体课件制作、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发表于《广饶教育》杂志第4期。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
课题研究虽有一定收获,但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体现在:
1、不少教师课堂教学理念并未真正转换,教学方式仍有陈旧之嫌,对本课题研究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到位,主动性较差;
2、实验教师虽都取得了微机应用初级或中级证书,但不少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能力仍偏低;
3、制作课件能力偏低,且制作的课件档次不高,主要是制作PowerPoint幻灯片,能熟练制作Flash动画类课件的教师很少,能制作其它形式课件的寥寥无几,这从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本课题的研究力度;
4、虽然学校各方面给实验教师提供了研究条件,但与研究要求相差较远;
5、我校目前虽有两个多媒体教室,但只有一个能投入使用,没能很好的营造课题研究的大环境;
6、由于受到学校各项活动的影响,课题研究经费欠缺;
7、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平时各项活动较多,如迎接各种示范学校验收、固定资产检查、规范化学校验收等,从一定程度上也冲淡了课题研究的氛围。
总而言之,现在制约课题研究进展的障碍主要有两项:一是教师应用计算机操作能力较低,我们急需获得相应的培训或指导;二是学校的硬件建设有欠缺,不能提供相应的、较宽松的配套设施。
四、下阶段工作思路及安排
基于以上几点,我校课题组成员及学校领导经过认真分析,制定下一阶段的研究思路。
1、认真总结前一阶段的经验和不足之处,每个实验教师及课题组成员认真反思,制定下一步研究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做好课题实施阶段的研究,首先搞好课题的基础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
2、本着师生共建的原则,集合师生中的优势力量,广泛收集有关课题所需要的素材资源;
3、下一步研究目标:①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选取典型课例,运用所开发的信息技术资源进行尝试性教学,提出教学中应该体现的教学步骤与环节,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②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培养师生应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应用、生成、创造信息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让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发挥最大的效益;③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建设我校的数学教育教学网站;④进一步丰富学校教学资源库,提高参加研究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师生的信息素养。
4、下一阶段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内容:①、多媒体环境下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探索出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新模式;②、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提高。③、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如何选材,制作切合实际的多媒体教学课件。④、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以多媒体技术或计算机网络为支撑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建设数学网站,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提供广阔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⑤、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定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一种学生借助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与周围学习环境进行交互,主动探索,主动构建的积极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5、加强校本教研力度,极力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聘请有关专家到校指导;
6、下一步研究步骤安排:
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顺利进入下一环节的研究:课题实施阶段(2007年1月~2009年5月):各成员及试验教师依据制定的实施方案展开研究,课题组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进行课题督导,组织、协调相关的研讨活动。下一步重点搞好基础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为应用性研究奠定基础。
(1)基础性研究(现在——2007年8月)
①统揽教材,共同研讨,分析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以及通过信息技术可能解决的困难,开发相关的教学资源;②对试实践教师的学生进行课题实施前的有关专题问卷调查与测试;③参加《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模式研究》专项课题组组织的培训、交流、研讨活动;④初步确定课题新模式研究框架和原则;⑤交流研讨研究成果,分析解决研究困难。
(2)探索性研究(2007年9月—2008年5月)
①选取典型课例,运用所开发的信息技术资源进行尝试性教学,提出教学中应该体现的教学步骤与环节,初步构建适合不同课型的整合教学模式;②本着师生共建的原则,集合师生中的优势力量,广泛收集有关课题所需要的素材资源;③了解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研究解决相关的研究问题,针对课题进行一次全面的调研。
(3)应用性研究(2008年6月—2009年1月)
实际操作中,(2)(3)两个阶段可以反复交替进行。稻庄镇中心小学《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模式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的一个方向,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从而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有用人才,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少的重要内容。
2、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它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同时,也促进着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教育教学环境,研究和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成为教育领域的崭新课题,整合教学成为新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十五”期间,全国上下的整合研究开展的如火如荼,研究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崭新的课题,我校的研究工作还显得肤浅和零乱,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借鉴意义也略显不足。要推出更具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整合课题的研究必须更加深入持续的开展下去。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是关键,特别是要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变革的推动作用。如何科学、合理、高效、充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之中,促进教学过程的变革,以实现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和信息素养的综合教育目标,仍是我们基础教育研究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4、作为信息技术起步晚、发展快的城市,东营市的信息技术环境在历经四大工程(“校校通”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标准化建设工程)之后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以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为宗旨的“十五”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工作也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极大的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与之相适应,近年来我校投入了大量资金,配备了一个微机室、两个多媒体教室、连入了校校通等现代化信息设备,但是并未作为现代化教学设备在教育信息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是缺乏这方面的教学研究、教学平台支撑软件及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因此,通过课题研究,来探索确定一种适合我校特点的现代化和实施信息化的教学,已成为我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我们研究目的就是要研究、探索如何将信息资源有效地应用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信息资源和各个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合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出贡献。
二、理论依据
1、新的课程改革理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实现上述目标,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现代教与学理论: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研究是对教学实践的研究,必须在现代教与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确保研究的方向性和准确性,如: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最临近发展区理论、终身学习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情商理论、合作教学理论、创新教学理论等现代教与学理论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析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理论的要义和内涵,能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指导。
三、课题界定
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就是指信息技术能够有机的融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之中,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切实解决传统教学中的教学困难,真正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益、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同时,使师生都能够通过教学获得充分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该课题的研究是要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段数学学科知识领域、不同课型实现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
四、研究目标与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目标
①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
②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培养师生应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应用、生成、创造信息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让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发挥最大的效益;
③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建设我校的数学教育教学网站;
④进一步丰富学校教学资源库,提高参加研究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师生的信息素养。
2、预期成果形式
①研究报告 ②论文、案例集 ③网络教学课例集、优秀课件 ④数学专题学习网站
五、研究内容
1、多媒体环境下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探索出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新模式;
2、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提高。
3、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如何选材,制作切合实际的多每一教学课件。
4、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以多媒体技术或计算机网络为支撑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建设数学网站,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提供广阔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定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一种学生借助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与周围学习环境进行交互,主动探索,主动构建的积极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取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文献法、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为辅的研究方法。
七、研究思路及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是由课题组统一规划组织,对课题研究任务进行分解,设置对照班、试验班,确定各成员及试验教师的分工及任务,各成员及试验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和课题总体规划开展有效整合教学实践,最终课题组对各成员及试验教师的研究资料和成果进行提炼、汇总,形成体系化的研究成果。研究过程计划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6年6月~2006年12月)。
①制定《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模式研究》课题研究方案;②建立课题组,确定课题组人员及分工;③请县教研室给予指导,组织专家对课题方案进行论证;④配置相应的课题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环境;⑤组织实践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方法及现代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⑥进行相关信息资源的开发、收集与设计。
2:课题实施阶段(2007年1月~2009年5月):各成员及试验教师依据制定的实施方案展开研究,课题组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进行课题督导,组织、协调相关的研讨活动。
(1)基础性研究(2007年1月—2007年8月)
①统揽教材,共同研讨,分析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以及通过信息技术可能解决的困难,开发相关的教学资源;②对试实践教师的学生进行课题实施前的有关专题问卷调查与测试;③参加《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模式研究》专项课题组组织的培训、交流、研讨活动;④初步确定课题新模式研究框架和原则;⑤交流研讨研究成果,分析解决研究困难。
(2)探索性研究(2007年9月—2008年5月)
①选取典型课例,运用所开发的信息技术资源进行尝试性教学,提出教学中应该体现的教学步骤与环节,初步构建适合不同课型的整合教学模式;②本着师生共建的原则,集合师生中的优势力量,广泛收集有关课题所需要的素材资源;③了解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研究解决相关的研究问题,针对课题进行一次全面的调研。
(3)应用性研究(2008年6月—2009年1月)
①应用初步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反复的尝试与修改,使教学环节安排逐步趋于合理,使所构建的教学模式逐步完善;将所收集的素材资源进行筛选、处理、应用,初步建成专题学习网站,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在应用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②修订完善课题研究方案;③实验课展示、检测、评估与小结;完成实践课录像资料及测试资料的收集和整理;④撰写个案分析、专题研究文章或研究论文;⑤完成实践课录像资料及测试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本阶段中,课题组要深入班级进行听评课活动,对整合模式的构建和网站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汇总研究进展情况,交流经验与困惑,安排课题中期评估的有关事宜;组织课题中期评估。
(4)推广性研究(2009年1月—2009年5月)
①在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广泛开展课例研究,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应用研究成果,争取在更大的范围内检验研究成果、查找问题、解决问题;经过修改和完善,各类成果最终定型;②继续深入开展本课题研究,交流、研讨、推广研究成果;③开展优秀研究课、优秀课件、优秀研究论文等评比活动,以活动促研究,确保研究工作扎实有实效,促进优秀研究成果的形成;④继续深入开展本课题研究,交流、研讨、推广研究成果。
实际操作中,(2)(3)两个阶段可以反复交替进行。
3:课题总结阶段(2009年6月~2010年2月)。课题组对研究资料进行梳理、汇总,形成理论研究成果并上报相关资料和成果:
①进行研究资料分析与数据检测统计,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与有关论文; ②组织专家鉴定;
③接受中央电教馆、专项课题组的评估、结题验收研究成果。
课题最终完成时间:2010年2月。
八、课题组分工情况
课题负责人:王兴军 负责课题的协调与相关条件保障
课题组成员:任金花 总体负责课题的规划、组织与实施
徐伦晓 具体负责课题的规划、组织与实施、资料汇总
李其昌 参与课题的组织与实施、资料汇总
九、研究条件分析和经费保障
1、条件分析: 人员方面:课题组成员中,有三人达到本科学历,都是我校的数学教学业务骨干,即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撰写的论文和制作的课件多次在省市,乃至国家刊物及网站上发表。他们及精选的实验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新、热爱教育事业,有严谨科学态度、奉献精神、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和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环境方面:作为“齐鲁之星”的稻庄镇,经济比较发达,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多媒体硬、软件建设,我校电教设施完备,教学然间资源库丰富。随着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我校有能力随时购买、添加所需软硬件材料。如研究工作的需要,我校亦可随时抽派研究人员外出参加培训、学习。我校在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教学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学校拥有专用网络多媒体微机室一个,多媒体教室两个,每个办公室配备多媒体微机一台,并已经开通校园网。学校处处能上网,教师个个会上网,具有一定的地方优势)幷实现了校园网与因特网的连接。学校已为“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构建建起了良好的硬件基础环境。
2、经费保障:
课题的申报立项、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专家指导、材料收集、鉴定结题、成果推广等费用,由镇教育办及学校负责支付,能够保障研究经费的落实。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研究
稻庄镇中心小学《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模式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的一个方向,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从而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有用人才,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少的重要内容。
2、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它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同时,也促进着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教育教学环境,研究和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成为教育领域的崭新课题,整合教学成为新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十五”期间,全国上下的整合研究开展的如火如荼,研究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崭新的课题,我校的研究工作还显得肤浅和零乱,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借鉴意义也略显不足。要推出更具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整合课题的研究必须更加深入持续的开展下去。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是关键,特别是要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变革的推动作用。如何科学、合理、高效、充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之中,促进教学过程的变革,以实现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和信息素养的综合教育目标,仍是我们基础教育研究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4、作为信息技术起步晚、发展快的城市,东营市的信息技术环境在历经四大工程(“校校通”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标准化建设工程)之后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以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为宗旨的“十五”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工作也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极大的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与之相适应,近年来我校投入了大量资金,配备了一个微机室、两个多媒体教室、连入了校校通等现代化信息设备,但是并未作为现代化教学设备在教育信息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是缺乏这方面的教学研究、教学平台支撑软件及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因此,通过课题研究,来探索确定一种适合我校特点的现代化和实施信息化的教学,已成为我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我们研究目的就是要研究、探索如何将信息资源有效地应用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信息资源和各个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合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出贡献。
二、理论依据
1、新的课程改革理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实现上述目标,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现代教与学理论: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研究是对教学实践的研究,必须在现代教与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确保研究的方向性和准确性,如: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最临近发展区理论、终身学习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情商理论、合作教学理论、创新教学理论等现代教与学理论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析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理论的要义和内涵,能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指导。
三、课题界定
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就是指信息技术能够有机的融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之中,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切实解决传统教学中的教学困难,真正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益、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同时,使师生都能够通过教学获得充分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该课题的研究是要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段数学学科知识领域、不同课型实现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
四、研究目标与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目标
①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
②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培养师生应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应用、生成、创造信息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让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发挥最大的效益;
③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建设我校的数学教育教学网站;
④进一步丰富学校教学资源库,提高参加研究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师生的信息素养。
2、预期成果形式
①研究报告②论文、案例集③网络教学课例集、优秀课件④数学专题学习网站
五、研究内容
1、多媒体环境下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探索出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新模式;
2、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提高。
3、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如何选材,制作切合实际的多每一教学课件。
4、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以多媒体技术或计算机网络为支撑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建设数学网站,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提供广阔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定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一种学生借助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与周围学习环境进行交互,主动探索,主动构建的积极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取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文献法、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为辅的研究方法。
七、研究思路及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是由课题组统一规划组织,对课题研究任务进行分解,设置对照班、试验班,确定各成员及试验教师的分工及任务,各成员及试验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和课题总体规划开展有效整合教学实践,最终课题组对各成员及试验教师的研究资料和成果进行提炼、汇总,形成体系化的研究成果。研究过程计划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6年6月~2006年12月)。
①制定《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模式研究》课题研究方案;②建立课题组,确定课题组人员及分工;③请县教研室给予指导,组织专家对课题方案进行论证;④配置相应的课题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环境;⑤组织实践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方法及现代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⑥进行相关信息资源的开发、收集与设计。
2:课题实施阶段(2007年1月~2009年5月):各成员及试验教师依据制定的实施方案展开研究,课题组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进行课题督导,组织、协调相关的研讨活动。
(1)基础性研究(2007年1月—2007年8月)
①统揽教材,共同研讨,分析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以及通过信息技术可能解决的困难,开发相关的教学资源;②对试实践教师的学生进行课题实施前的有关专题问卷调查与测试;③参加《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模式研究》专项课题组组织的培训、交流、研讨活动;④初步确定课题新模式研究框架和原则;⑤交流研讨研究成果,分析解决研究困难。
(2)探索性研究(2007年9月—2008年5月)
①选取典型课例,运用所开发的信息技术资源进行尝试性教学,提出教学中应该体现的教学步骤与环节,初步构建适合不同课型的整合教学模式;②本着师生共建的原则,集合师生中的优势力量,广泛收集有关课题所需要的素材资源;③了解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研究解决相关的研究问题,针对课题进行一次全面的调研。
(3)应用性研究(2008年6月—2009年1月)
①应用初步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反复的尝试与修改,使教学环节安排逐步趋于合理,使所
构建的教学模式逐步完善;将所收集的素材资源进行筛选、处理、应用,初步建成专题学习网站,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在应用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②修订完善课题研究方案;③实验课展示、检测、评估与小结;完成实践课录像资料及测试资料的收集和整理;④撰写个案分析、专题研究文章或研究论文;⑤完成实践课录像资料及测试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本阶段中,课题组要深入班级进行听评课活动,对整合模式的构建和网站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汇总研究进展情况,交流经验与困惑,安排课题中期评估的有关事宜;组织课题中期评估。
(4)推广性研究(2009年1月—2009年5月)
①在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广泛开展课例研究,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应用研究成果,争取在更大的范围内检验研究成果、查找问题、解决问题;经过修改和完善,各类成果最终定型;②继续深入开展本课题研究,交流、研讨、推广研究成果;③开展优秀研究课、优秀课件、优秀研究论文等评比活动,以活动促研究,确保研究工作扎实有实效,促进优秀研究成果的形成;④继续深入开展本课题研究,交流、研讨、推广研究成果。
实际操作中,(2)(3)两个阶段可以反复交替进行。
3:课题总结阶段(2009年6月~2010年2月)。课题组对研究资料进行梳理、汇总,形成理论研究成果并上报相关资料和成果:
①进行研究资料分析与数据检测统计,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与有关论文;
②组织专家鉴定;
③接受中央电教馆、专项课题组的评估、结题验收研究成果。
课题最终完成时间:2010年2月。
八、课题组分工情况
课题负责人:王兴军负责课题的协调与相关条件保障
课题组成员:任金花总体负责课题的规划、组织与实施
徐伦晓具体负责课题的规划、组织与实施、资料汇总
李其昌参与课题的组织与实施、资料汇总
九、研究条件分析和经费保障
1、条件分析:
人员方面:课题组成员中,有三人达到本科学历,都是我校的数学教学业务骨干,即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撰写的论文和制作的课件多次在省市,乃至国家刊物及网站上发表。他们及精选的实验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新、热爱教育事业,有严谨科学态度、奉献精神、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和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环境方面:作为“齐鲁之星”的稻庄镇,经济比较发达,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多媒体硬、软件建设,我校电教设施完备,教学然间资源库丰富。随着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我校有能力随时购买、添加所需软硬件材料。如研究工作的需要,我校亦可随时抽派研究人员外出参加培训、学习。我校在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教学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学校拥有专用网络多媒体微机室一个,多媒体教室两个,每个办公室配备多媒体微机一台,并已经开通校园网。学校处处能上网,教师个个会上网,具有一定的地方优势)幷实现了校园网与因特网的连接。学校已为“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构建建起了良好的硬件基础环境。
2、经费保障:
课题的申报立项、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专家指导、材料收集、鉴定结题、成果推广等费用,由镇教育办及学校负责支付,能够保障研究经费的落实。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研究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正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是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改革的新亮点。其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能力和建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所追求的主要目标。
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一些抽象的、静态的数学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实现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让数学教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小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
我校使用的师友教学软件正是为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利用该平台可以将信息技术手段充分整合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备课、课堂教学以及学生自主性学习中。下面就以我校所使用的这个信息技术平台为例来浅谈一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在我校的整合情况。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备课的整合。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料、素材,纵有再高的教学水平也无法真正上好一节课。因此,备课环节对于整个教学环节尤其重要。信息技术的融入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只局限于文字资料的备课形式,而是将备课领域拓展到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象等多种形式,同时也为教师搜集各方面材料提供了多种渠道。
(一)收集备课资料的便捷性。
在教学的备课阶段中,我们教师除了自主精心准备教案、学案和相应的练习题之外,还可以在南长教育的资源库(师友资源库)中搜寻相关的图片、视频和课件资料。以《九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一课为例,就可以在资源库中找到用手指指法记忆九的乘法口诀的图片和一段关于乘法口诀的动画视频,这些资料都可以在网上点击预览,需要的话直接下载到指定的地点就可以使用了。如果还有需要的话,还可以通过百度、google、雅虎等搜索引擎进一步搜集资料。
(二)分化备课资料的条理性。教师可以将准备好的备课资料备课资料分别存入师友软件平台上的相应的电子教案、电子学案、例题解析、相关课件、相关视频、相关图片、课后练习等子目录下,这样备课资料就可以在平台上得到细致和有条理的分化,同时为备课资料的使用提供了方便。
(三)使用备课资料的交互性。
教师使用备课资料的交互性是利用师友软件平台进行备课另一大优势。我校的任何教师可以通过平台中的“自主学习”板块,任意点击使用其他数学教师的备课资料,教师之间既可以达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又可以充分体现使用资料的自由选择性和重组性。还以《九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一课为例,任何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这节课时,都可以通过平台参考其他数学教师针对这节课的相关备课资料(教案、图片、课件等),即使两位教师的教学思路不相同,也可以选择性的使用所需要的部分,比如只选择使用用手指指法记忆口诀的图片。这种交互性为数学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会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能使教学手段多样化,运用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数学视野,以便于教师为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在教学《九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一课时,本来这节课的内容是相当枯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师友软件平台将课前准备好的用手指指法记忆九的乘法口诀的图片和一段关于九的乘法口诀的动画视频展现给学生,这样就生动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及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应用信息技术的一个最大优点,就是能创设出声情并茂的场景,使学生手中有物,目中有景,口中有所言,心中有所想。这样学生的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在创设的场景中尽情地发挥作用,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再以《九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一课为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记忆口诀的方式就不会仅局限于读、背形式,还可以利用平台通过手指记忆、和观赏视频动画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感知知识形成过程,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强,但理解能力欠缺。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满足于让学生“记 ”一些知识点,而不关注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其内涵,学生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尤其对那些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我们在使用常规教学手段的同时,还可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利用多媒体信息的丰富、形象和生动,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加以直观地显示,以其较强的刺激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促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如:在《相遇问题》的教学中,虽然生活中有这类现象,可学生的印象却是模糊不清的,特别是对“当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到相遇时,两车行的路程和就是两地的距离”的理解。借助平台中课前准备好的视频进行如下演示:两车在同一段线的两端同时相向移动,直至相遇。让学生观察,感受到两车所行的路程和就是两地的距离。这一动态的演示,使学生的思维从抽象到具体,清晰地理解了题意,掌握了思维方法,从而也较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整合。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凭借其创设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形象直观的交互学习环境,不仅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更从观念、过程和方法等层面赋予教学新的含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与传统课程有着有着很大的不同,课堂教学的实施途径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下的课堂教学更注重开展个别式学习、协作式学习、探索式学习。
(一)个别式学习
个别式学习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学习者独立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这样就可以兼顾到一些“消化困难”或“吃不饱”的学生。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通过注册进入平台,如果对本节课的内容“消化困难”,就可以通过访问老师的教案或课件进行查缺补漏;如果对本节课的内容“吃不饱”,就可以通过访问老师准备的“课后练习”进行巩固新知,还可以与老师在“网上评测”中实现互动,得到及时的反馈。
(二)协作式教学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正好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交流环境。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一堂课中往往只能有部分学生发言,交流不够充分,参与度低。而学生通过进入师友平台访问老师的教案或课件,在“网上讨论”中与老师进行交流。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探索式学习
为了便于开展探索式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后练习”中提出一些适合学生解决的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要求学生解答,并与学生在平台上进行讨论并给学生及时的反馈。它的最大好处在于化学习的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学生能轻松的巩固已学的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
四、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下课堂教学的要求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结合有着许多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并不是所有的运用信息技术都能充分体现其优越性的,尤其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因此,为了让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教师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一)合理适时地应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是现代教学改革的一种标志。它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很多优点。选择适当的时机,能更合理地发挥电脑的作用,突出它的优点。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在教学时、分之间的关系时,通过电脑演示出时针、分针走动的钟面,学生观察后发现时针、分针同时走动、同时停下,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60小格,从而形成一小时等于60分的概念,时、分之间的关系轻而易举地被学生发现、掌握了。利用电脑虚拟环境,通过钟面的演示表示时和分的关系,变抽象为直观形象,较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达到了其它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应用得比较合理适时。切忌在教学中不分青红皂白,滥用信息技术,甚至连一道口算题也要设计成软件,通过电脑显示得数,用小卡片、小黑板能达到的效果却非要用上信息技术,造成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表象,易产生东施效颦的效果,更是对技术的浪费。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解决了课堂教学内容的许多矛盾,增强了教学效果,使声、形、色并茂,给小学生鲜明的表象,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的知识更多更广。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放开一些,真正把学生看作课堂的主人,从他们最近发展区出发,给其更多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体尝成功的愉悦。例如,在应用电脑课件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用优美的图案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再现旅游公司派来了三辆汽车来接同学们去旅游的画面,伴随教师的提问:同学们猜一猜看,你们最喜欢坐哪一辆车?为什么?接让学生观看三辆车行进的效果图:第一辆车,车轮是方的,车子在行驶时颠簸不已; 第二辆车,车轮虽是圆的,但它的轴心没有装在中间,车子在行驶时也会颠簸;只有第三辆车,车轮是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车子行驶起来,又快又稳;为什么第三辆车开起来又快又稳呢?认识了圆以后,就能圆满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生动的画面完全调动起来了,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中去了。在这一主体活动中,学生呈现出极高的热情,很快理解了题意,进行了解答。这样的教学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在思考发现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三)正确处理教师操作电脑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电脑在课堂领域内的出现,对广大教师是一个挑战,学会简单的操作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自如地应用却要下一番工夫。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旨在优化课堂结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忙于操作电脑,围着一台机器团团转,受机器所左右,忽视对学生情绪、认知反映的观察了解,就会出现利用电脑带来的副作用的现象。在教学中什么时候利用、怎样利用电脑,屏幕内容的显示、停留、取消等都要掌握住一定时机,教师要借助语言巧妙自然地把手段与教学内容串联起来,恰到好处地发挥出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而不只是用来展示课件。教师必须勤练电脑操作基本功,加强自身素质,使媒体演示熟练得法,课堂组织活而不乱,并发挥教师的自身优势,很好体现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总之,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环境下,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将会使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发生重要的变化。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比传统的课堂讲授,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学生也能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学习的兴趣、能力和效率越来越高。当然,这种结合是把“双刃剑”,在具备上述众多优点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不少的弊端。因此,我们应当充分挖掘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扬长避短,努力使之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开创课堂教学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