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薛法根老师的课就如一杯浓香的咖啡
薛法根老师的课就如一杯浓香的咖啡,品,再品,还品,依旧味道实足。
我和薛老师也可算是“朋友”关系了:新浪博客上我们互为好友。这次杭州之行得以见到薛老师本人,着实令我窃喜良久。薛老师讲授的是六年级下册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节课我也不久前讲过,记得当时我是这样处理这篇简单的议论文的:预习的时候,让学生了解有关议论文及其要素的相关知识,上课时简要的提及议论文的知识,也是为中学学习议论文铺个石子路;然后重点就是将文中的三个举例论证,我用图表的方式,让学生从发现现象、怎样解决和发现真理三个方面着手填写;最后总结课文中的结论。整个课下来显得很平淡。而今天薛老师同一这节课的构思和章法,真让我醍醐灌顶。
一、重预习
当然,预习并不是课堂上的事情,但是它却是需要老师心中有底的事情。薛老师上课伊始,就问:“预习的时候你都做了哪些事?”然后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掌握的一些预习的方法与经验,说得都不错。其实这个简单的小交流,也是让学生能在预习方法上有个比对,能更好的改进自己的方法。余下的就是默写词语,都是一些容易出错的词语(这篇课文学生应该已经学过,但依旧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默写出错),默写后的评其实又是一次学习的过程,通过强调某些字的字形等,让学生加深记忆。
字词是语文的一个基础,是理解文本的先决条件,如此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组织默写并讲评,不能不给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一个反思:语文,汉字是基石,必须要时时抓,将根基打牢方能进益。
二、重质疑
质疑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没有质疑,科学将不会进步,没有质疑,人生将无从迈步。现在我们的大多时间都教育都是一种权威式的教育,真理只有这个,毋庸置疑。这是错误的。而这篇课文也正是在探讨这个只有质疑才能发现真理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把“?”拉直变成“!”的问题,这中间最重要的过程就是大胆的质疑,没有质疑何来发现?薛老师在解释题目的时候问学生:“你信吗?”看似一个不经意的提问,其实却是一个重磅炸弹:炸的是学生那被我们教育的有些僵化的、缺少质疑的头脑,炸的是我们平日奉之为圭臬的权威主义式教育,炸的是我们这些需要开放自己思想需要以学生为本位的一线教师。
质疑的精神浅尝辄止好多年,需要复苏了。薛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发现,开始学生的质疑情绪并不高,甚至有些冷场的感觉,但是经过薛老师一再巧妙的激发下,不高变为了激动,甚至是激昂,以至于在课堂将要结束时有个小同学因为还没有发表自己的质疑而感到不快与遗憾。这就是一个发觉质疑精神的经典课堂案例,收藏之。
三、重方法
课堂要交给学生什么?不是内容,因为课本上、参考书上已经白纸黑字写得够多了,而是交给学生方法。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鱼是内容,渔是方法。这个观点自古都被众多的教育家所称道,但却又是常常出问题的环节。比如无休止的对课文思想的解读和拔高,比如摧枯拉朽式的解读文本,将一个支离破碎的内容当成至宝,这些都是红学研究会所需要的工作,我们不需要,适可而止,点到即可。方法至关重要。、薛老师这节课就宛如一场学习方法的群英会,在课堂的不断前行中,各种学习方法的渗透悉数登场:预习方法的交流、大胆质疑的方法、概括文本的方法(三个举例的概括)、理解词语的方法(“司空见惯”典故)、叙述事情的方法(起因-经过-结果)、详略的方法、议论文的要素、词语的前后排列(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辩证看问题,等等,不胜枚举。
简单看来,发放也许是一时的,其实更重要的是能够根据已经掌握的方法举一反
三、以一顶百,让方法最大化、最优化,而不是蜷缩在脑海深处韬光养晦。激活大脑,激活方法,世界将更美妙。以上就是我总结出来的“三重”,其实整体看来就是一个重: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是周一贯先生在讲座中不厌其烦提到的以“学”为主的生态平衡的语文课堂。其实在很多教育学的著作中都提到,教师仅仅是课堂的管理者、组织者,是处于一个“主导引领”地位的身分,而学生则是课堂的主人翁,一切教育教学都要围绕这群主人翁展开,也就是“主体”的身分。我感觉,我现在要做的,就是要正视现实,把握好自己的身分,将语文教给学生,而不是交给学生语文。这次薛法根老师执教的课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他关注学情,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来回品读,深入思考,孩子自己提出议论文论据的选用特点,题目和选材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孩子的思维,孩子们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他的课是一种深度语文,给我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他没有课件,没有花言巧语,没有激情的场面,一根粉笔,一张嘴。清晰的教学模式,精致的板书和作业设计,简单就是他的教学特色。他就像是一本书,一本韵味无穷的书,一本可以指导我们实践的活书。他的句句名言值得我去细细品味,品成自己的东西。
一、追根溯源,渗透文化
他说:“教什么?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
课前,薛老师通过调查,知道全班只有一个同学没有依赖于参考书完成预习任务,他表扬了这位同学,提出学习要有自己的见解。
他在讲授“司空见惯”这个成语时,给我的感受颇深。首先他问:“哪些现象司空见惯?”接着问:“什么叫司空见惯?”一生读参考书中的注解。“注解写得太多,我们还要用自己的见解。”有几个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谈这个成语。“司空见惯这个词从哪儿来的?我们要有发问精神。”然后薛老师生动地介绍了司空和刘禹锡的故事,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台下的我们也恍然大悟,是啊,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尝过别人咀嚼过的知识之果就算是掌握了知识,学习就只能浅尝辄止。原来学习不能“司空见惯”,要学会质疑,追根溯源。
在这堂课上,薛老师教得轻松,学生积极性很高,在老师一次次因势利导中不停地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他用课文中的“无独有偶”来解释为什么不单用一个事例。那为什么用三个事例?薛老师的见解也是标新立异:“古人有云事不过三。”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几个环节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也给我们展示了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几次读题,匠心独运
薛老师说:“丧失自己独立思考的人是可怕的,这样的学生将来不是人才而是奴才!”在薛老师的课堂,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在整节课中,出现了几次读题,在我们平时教学中很少这样做,而薛老师的这几次读题并不会给人“腻”的感觉,每一次读题都是把学生带到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去读。
薛老师在课的开头问:“你认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说得对吗?”生一致认同。师再追问“可是书上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真理,你们一个问号都没有怎么能说这句话就是真理呢?”“你相信这个观点吗?”他向学生提出,学习要会质疑,对司空见惯的东西,我们不能全盘接受,包括课文的题目,我们也可以质疑。
第二次读题是在解决根据课题选材时侧重点不同这个环节。薛老师在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后,让学生看题目,“要证明自己的观点,问号从哪里来?有一百个问号这么多,所以他要把疑问的产生过程写具体,真理又是什么号?真理肯定要写清楚,不然真理就成了谬论。没有问号就没有真理,所以要把问号写具体,要把真理写具体。”请生齐读课题,强调把“问号”和“真理”两个词读重音,从而得出结论,根据这个题目要把起因和结果写具体。
在学完课文后,薛老师让学生再次读题,进一步体会科学的辩证过程。
这几次读题,层层深入,他带领学生从一开始的“完全相信”到“质疑”再到“相信”,这样的一个过程已经印证了这个课题,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在课堂,并深深植入孩子们的心田。薛老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充分展示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三、写作指导,轻松扎实
薛老师能使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里学到不止40分钟的语文。对于议论文的指导,薛老师说:“作者写作的思路就是教学的思路。”
课文有三个事例是论据,薛老师在学生读懂的前提下,问:“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点?”“我们要善于从不同的内容中找出相同点。”学生在他的点拨下,找到了相同点:几个事例的结构都是“发现问题—反复实验—得出结论”。(请一生板书)“他们都是从小事中发现伟大的问题。”“他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等,台下的我们不禁竖起大拇指,薛老师的“启发式”使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如果我们把这些当一件事情来写,发现问题是事情的——起因,反复实验是事情的——经过,得出结论是事情的——结果。”(板书)“一般我们写文章,都是把经过写得最具体,哪一部分是写经过的,读给我听听。”生从几个事例中找到写经过的句子,反复读。“为什么经过只用一句话?”生通过研读课题,得出要把“问号”和“真理”写清楚。所以根据此题目,就要把事件的起因和结果写具体。最后薛老师举了例子进行对比,“如果要写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哪部分要写具体?”学生能很清晰地判断,根据这个题目要把经过写具体。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剖析文本的结构,最后总结不同的事例证明不同观点,在写作过程中它的侧重点不同。
薛老师的课就是这样,教得轻松,学得扎实。这样的写作指导,真令我们叹服。
四、文本解读,尽显智慧
薛老师对文本解读时的独到的发现,给在场听课的学生和老师上了一堂人生哲理课。文本的第七自然段已经总结全文,第八自然段看似多余,和薛老师同题异构的陈灌榕老师她把这段舍弃了,认为重复。但是薛老师对这两个自然段却有精辟的解读。
第七自然段,薛老师提出了:“发现真理难不难?从哪些词语看出?”带领学生找出词语,圈画词语,得出结论——发现真理并不难。(板书:不难)
第八自然段,薛老师提出了:“读了这段你觉得发现真理难不难?从哪些词语看出?”也从词语入手,得出结论——发现真理并不易。(板书:不易)
接着,把两个自然段连接起来,“发现真理并不难,并不易。这不是矛盾吗?”引发学生质疑,思考,表达,课堂上闪现出智慧的火花,最后教师点拨,“难和易是相对的,两者是辨证的。”让学生领悟到两者的辩证统一,从而帮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板书中的“真理探索并不难,也不易”可为点睛之笔。薛老师对文本解读时的独到的发现,正如真理的发现一样,要有“敏锐的发现和敏感的意识,见微知著。”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如果没有对文本充分的研读,怎能有如此的潇洒,这一处文本的解读是一种极高的教学境界。
五、作业设计,意犹未尽
同课题的陈老师在课后一下子抛给学生三大题的作业,这似乎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而薛老师只布置了一道题“一百个问号中,为什么第一个问号最关键?”将课堂的思辩延伸开去,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见微之著”,这样的作业效果也不显逊色。
课后,薛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他的教学目标和方法,他说:“目标有了,方法就有了。”薛老师最后用一句话提醒我们:“至少要用50种方法教一篇课文,而不要用一种方法教50篇课文。”我想此次研讨会要传达给我们的就是要针对学情选择合适的教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科学的精神,这就是教学的真谛。
课听完了,可是让我久久回味的东西还有很多。薛老师的几句经典名言还萦绕在我的耳畔。感谢有这个机会能倾听名师的讲堂。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一定会努力钻研,不断提高个人的业务素质,教给学生带得走的学习方法。正如薛老师所说,名师的课我们学不来,但是我想名师对于教学的钻研态度,对于教学的那份执着只要我们愿意还是可以学得来的。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导实录
薛法根
一
师:有人说了这样一个主张“这里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而且说这个主张也是一个真理。你信赖吗?
生:(纷纷答)信赖!
师:没人有疑问吗?
生:(纷纷摇头)没有!
师:为什么?
生:由于这是别人已经证明过了的。
生:由于课文中已经有结论了。
师:真的没人有疑问啦?
生:没有!(众笑)
师:真理不是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你们一个问号都没有,真理怎么这么快就诞生了呢?(众大笑)敢于猜疑别人的主张,敢于提议自己的疑问,这是发明真理必弗成缺的灵魂!没有通过质疑的真理不愿定便是真理,而或者是——
生:歪理。(众大笑)
生:谬误。
师:对啊!因此,你要敢于猜疑这个主张。有疑问吗?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生:真理肯定要在一百个问号之后才略诞生吗?
生:是不是总共的真理都是在一百个问号之后诞生的呢?
师:(欢快地)你们这么想、这么问就迈出了发明真理的第一步!打开课文,作者在提议这个主张之后是怎么解说这个主张的寄义的?
生:(自由朗诵第二自然段后,指名一生朗诵)
师:明白吗?
生:(纷纷)明白。
师:有题目吗?
生:(纷纷)没题目。(众笑)
师:看来,你们真是太听话了,都成民俗了,要想有题目都很难。(众大笑)无独有偶明白吗?
生:便是看得多了就不感到奇特了。
生:常常瞥见的事就屡见不鲜了。
生:见的次数多了就屡见不鲜了。
师:生存中哪些事务你们已经无独有偶了?
生: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山。
师: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不从西边升起,从东边落山。(众笑)
生:我们每天饿了都要用饭,困了都要睡觉。
师: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不是饿了要睡觉,困了要用饭。(众大笑)
生:白昼升起的是太阳,晚上升起的是玉轮。
师:一天又往时了。(众笑)从来没有想过这流往时的时间从那儿来,又到那儿去。这些形象都是无独有偶的。你们对“无独有偶”的明白是便是屡见不鲜,屡见不鲜。有谁想过“无独有偶”这个词语怎么来的?为什么叫“司空”“见惯”呢?
生:(诧异地)没有!不知道!
师:我们看待熟练的事物频频失去好奇心、探究欲,也就没有问号了!“司空”是古代的一个官职,专门掌管建筑工程,相当于而今的建筑部部长。相传唐代司空李绅请卸任的和州刺史、大墨客刘禹锡饮酒。酒菜上叫歌妓劝酒,并歌舞助兴,极尽奢华。刘禹锡就写了一首诗:“高髻云环宫样妆,东风一曲杜韦娘。无独有偶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这原是一首讥刺官员灯红酒绿奢侈生存的诗,自后就有了“无独有偶”这个针言。领会了吧?
生:(豁然大悟的样子)哦!
师:不问不知道——
生:一问吓一跳。(众大笑)
师:你吓什么呀?那叫——问了才知道!(众笑)问号才略形成感慨号。这里的“?”和“!”分别表现什么?
生:“?”表现对这些无独有偶的形象发生了疑问;“!”表现通过继续的探索,终于发明了真理。
生:“?”表现一个接着一个的题目;“!”表现最终找到的真理。
师:把“?”拉直形成“!”,找到了真理,便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意思。但是在表达上有什么差异?
生:这样说便是把一个概括的原理,用直观形象的办法表现,让别人印象深刻。
师:这是你的明白?
生:《课文详解》里看到的。
师:书上写的是别人的明白。你的呢?
生:这样说感想很新颖,也很容易。
师:这才是你的明白,你的主张。说得多好啊!新颖,容易!把一个真理说得那么普通易懂、容易了然,让人线人一新。一起再读一读这个语句。
生:(齐读)
师:方才有人问为什么肯定要是“一百个”真理呢?99个弗成吗?101个也弗成吗?
生:“一百个”并不是真的是100个问号,而是说许多问号,多数个问号。
生:“一百个”是形容有许多许多题目。
生:“一百个”是说真理的发明进程是很长的,要通过辛苦的探索。
生:“一百个”是指那种继续探索的求真灵魂。
师:说得都有原理!“一百个”不是实指,而是指真理的发明要履历永恒而艰难的发问、探索的进程。比方“这件事交给我,你放一百个心吧!”是不是肯定要正好放一百个心?
生:不是!是指绝对放心的意思。
师:对了!一起读一读这个主张。生:(齐读课题)
二
师:用什么来证明这是一个真理呢?请你默读课文,概述一下文中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这个主张?
生:(认真默读,老师巡视并请一生将概述的事例写在黑板上。)
师:课文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主张?
生:(读黑板上的概述)洗浴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
师:你转动一下眼睛让我看看。(众笑)能转动的是你的眼珠啊!(门生快速修改)这三个事例有什么雷同之处呢?快速默读课文,发明雷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都是从生存当中的小事开始的。
师:怎么开始?阐明晰些。
生:都是从生存中微小的、无独有偶的形象中发明题目的。
师:这是第一个雷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中的人都是生存当中的故意人。
师:哦,那儿展现他们是故意人呢?
生:谢皮罗老师敏捷地注意到;波义耳立刻敏锐地认识到;那位奥地利大夫是感应很奇特,急忙唤醒儿子。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很善于从小的地方看出大的题目的,是故意人。
师:他们都是“有准备的人”!这是第二个雷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中的结论都是通过继续探索才得到的。
生:是通过屡屡的实行和切磋才找到的真理。
师:分别说说?
生:谢皮罗老师牢牢抓住问号不放,实行了屡屡的实行和切磋;波义耳呢,对陆续串的题目,实行了很多次的实行;那位奥地利大夫带着陆续串的疑问,以儿子、内人、邻人为实行方向,实行了屡屡的察看实行。他们都是屡屡试验才得出结论的。
师:说得明晰领会!这是第三个雷同点。
生:三个事例都是先写发明题目,再写屡屡试验,最后写得出结论。写法是一样的。
师:你从写法上去发明的!请你写到黑板上。这是第四个雷同点。同砚们再想一想,每个事例中的发明题目、屡屡实行、得出结论,相当于我们平日写一件事的——
生:原故,通过,结束。
师:对啊!平常写事务,哪一局部要写得具体、具体些?
生:通过。
师:那么,在这三个事例中呢?
生:原故和结束写得较量具体,通过写得较量容易。
生:每个事例中的通过只写了一句话,都是“通过屡屡的实行和切磋”。
师:至于怎么实行?怎么切磋的?一个字都没有写。这是为什么呢?
生:(渺茫的样子,师指点标题中的“真理”、“问号”。)
生:为了突出真理是在问号之后诞生的。
生:没有题目就没有结论。
生:问号与真理是因果相关。
生:有这么多的题目才会有这么宏大的结论。
师:对啊!作者选取这些事例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主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重点要阐明“真理”与“问号”之间的相关,没有问号就没有真理的诞生!你们方才没有一个题目,怎么或者发明这个主张是不是一个真理呢?(众笑)倘使要证明“工夫不负故意人”,你以为应该将哪局部写具体些?
生:通过局部!把怎样屡屡试验和切磋的进程写具体,就能看出工夫下得多深了。
生:不写具体实行的进程,就展现不出那种九死无悔的灵魂了。
师:同样的事例要证明差异的主张,所偏重的角度就纷歧样。既然三个事例根本上是雷同的,为什么要写三个,写一个,或许两个弗成吗?
生:写一个事例,别人以为那是偶尔产生的。
生:一个事例弗成信,有两个事例就不是偶尔的,而是一定的了。
师:一个是偶尔的,两个叫什么?
生:一定!
师:没这么快!(众笑)出现了一个,又出现了一个……
生:多如牛毛!
师:对啦!只有一个事例那叫“孤证”!三个事例不是多余的吗?
生:俗话说“事然而三”,有三个了那肯定是真的了,不会再是假的了。(掌声)
师:中国古板文化中就有这样的说法,也是人们广大的见解。中国人证明主张要用中国人的方法!(众大笑)作者说完三个事例感到还不敷,又作了一个总结。谁来读一读?
生:(朗诵)洗浴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通常的事务。善于“冲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明,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绩。
师:“冲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生:九死无悔的人。
生:追根求源的人。
生:锲而不舍的人。
师:文中哪些是“发明”?哪些是“发明”?
生:洗浴水的漩涡、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是发明;石蕊试纸是发明。
师:发明和发明有什么差异?
生:发明的用具正本就有的,发明的用具正本是没有的。
生:发明是创造了新的用具。
师:对啊!发明是一种创造,而做出重大科学进贡的创造才称得上“成绩”。发明、发明、创造、成绩,这四个词语表了然科学进贡的条理和巨细。一起读一读这个语句。
生:(齐读)
三 师:通过事例论证,最后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请你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生:(自由朗诵后,一生读倒数第二自然段)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尚有许多,它阐明科学并不奥秘,真理并不迢遥。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继续探索,那么,当你回答了几何个问号之后,就能发明真理。
师:这一段通知你,“发明真理”难不难?
生:不难!
师:何故见得?
生:“科学并不奥秘,真理并不迢遥”,阐明要发明真理并不像我们说的那么难。
生:只要……就,这个句子也阐明发明这里本来不太难。
师:并不难!(板书)往下读!
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固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继续探索的才能,不是凭空发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倘使说,科学范畴的发明有什么偶尔的机会的话,那么这种“偶尔的机会”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灵魂的人。
师:这一段通知你,“发明真理”简单不简单?
生:不简单。由于这里说“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继续探索的才能,不是凭空发生的”,便是发明真理的才能很难具备的。
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阐明发明真理不是那么简单的,是要支付全力的。
生:“只能给”便是平常的人是不或者发明真理的,是不简单的。
师:你是这样的人吗?
生:有一点。(众笑)
师:倘使你是这样的人,那要恭喜你,你离发明真理不远啦!(众笑)发明真理并不易!(板书)
师:(指着板书)你发明什么了?
生:这两段话的意思是抵触的,一段说发明这里并不难,一段说发明真理并不易。
师:作者最后下了这样一个看似自相抵触的结论,他想干什么呀?
生:不知道!
师:我知道你会说不知道。(众大笑)平常人都以为科学发明是科学家历经含辛茹苦的结束,是瞠乎其后、敬而远之的。但是作者说本来科学发明并不难,你听了会——
生:(接话)感到自己也能发明真理。
生:感到真理就在我们生存当中。
师:说并不难,就会增强我们探索真理的信心!让我们充足豪情地到场科学探索的行列。然则,正当我们满怀热情的时刻,他又说,科学发明并不易,让我们要有足够的思维准备,不会盲目和激动。科学发明并不难,也不易,这便是辩证地看题目,这自己也是一个真理!(众笑)一起读一读这个结论吧!
生:(齐读)
师:这篇文章作者先提议了一个主张——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再用的三个事例——
生:洗浴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
师:证明科学发明必要——
生:见微知著,善于发问,继续探索。
师:最后通知我们,科学发明中的“偶尔机会”属于那些——
生:有准备的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具有锲而不舍灵魂的人!
师:主张、事例、结论,这是一篇容易议论文的根本要素和机关,阅读这样的议论文便是要支配“主张、事例、结论”这三个要点。敢于猜疑,善于发问,勇于探索,才略最终发明真理。陶行知师长说:真理千万万,开始是一问。这一百个问号,最重要的是——
生:第一个问号!
师:这是不是一个真理呢?有待你课后去用真相来证明!
【下课】
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导后感
薛法根
我不停主张阅读教导有三个不教:门生已懂的不教;门生能自己学懂的不教;教了门生也不懂的暂时不教。云云,一篇课文在门生预习的根基上,要教的用具就很有限。讲堂教导就要将有限的时间集结在那些具有焦点代价的教导内容上,而滤去那些正确的空话。课前,我频频会翻阅门生的教科书,察看门生的预习状况。这一次,我发明很多孩童将词语的意思,语段的寄义,以致文章的机关、写法等都逐一作了标注。细问才知道,孩童们手头都有一本《课文详解》,内容之细致较之老师用的《教导参考》,有过之而无不足。在门生与老师拥有同样多的信息,老师能教给门生什么呢?我想,那应该是老师的智慧,从文本中看到门生看不到却很重要的用具。《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容易的议论文,首次教导议论文,一定要涉及所谓论点、论据、结论等知识,而门生已经经历课外资料读懂了。在这样的根基上,我全力让门生熟练的文本变得生疏起来,在门生自以为读懂的地方读出新颖的用具来,从而率领门生进来议论文阅读的新视界。于是,我在讲堂上有了下面的四问:
一问:你信吗?
看待课题的寄义,门生早已理解。但是读完课题,我问门生:你信这是一个真理吗?门生都说“信赖”;再问,门生仍然说“信赖”。这不得不让我们沉思:永恒以来,我们的教导是要让门生“学会信赖”,而不是让门生“学会思考”。我们的门生常常以为课本中、课文中所写的都是正确的知识,是应该学习的,从来少有猜疑和追问。这样的教诲培育的是遵从、听话的“良民”,而不是具有独立思考灵魂的“黎民”,也与本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所包含的科学灵魂想违背。倘使我们的门生读了这篇课文,门生只是懂了这样一个“真理”,却未能发生一个猜疑的题目,未能作出自己的判别和思考,那么我们的教导就离真正的教诲“真理”越来越远,不及不说是一种遗憾,或许是一种哀痛。在课尾,我给门生留住了一个待证的“真理”:一百个问号中,最重要的是第一问!这是一个必要门生用真相来论证的判别。教导,不是将门生心中总共的“?”形成了“!”,而是要让门生发生越发深刻的“?”,找到自己的“!”。我想,这才是必要教给孩童一生有效的用具。相看待明白和接纳科学知识来说,猜疑、求证的科学灵魂,宛如更为重要!
二问:你知道吗?
门生仰仗课外资料,已经大概上明白了文中文句的意思。当讲到“无独有偶”这个词语的时刻,门生很熟练地说出了词语的意思:“见得多了,就不感到奇特。” 然而,门生频频知其然,而不知其因此然,看待词语,格外是耳熟能详的针言的出典,偶然就有追根求源的深入学习。倘使我们的教导停顿在门生已知的根基上,一定失去教导的魅力。我问门生:“你知道这个针言的原因吗?”门生从未想过一个针言尚有好什么原因,因此凝思静听。我关联刘禹锡所作的诗句,给门生叙述了“无独有偶”的故事,既丰裕了门生的观点,又加深了门生对学习的理解,栽培门生刨根问底的学习品格。而这,比明白文句的意思显得更有心义。
固然,作为语文老师,务必对文本的联系知识有更为深入的切磋,要下“诗外的工夫”。看待语文知识,门生可以处在“语感”的层面,所谓“只可意会弗成言传”,然老师务必高出这个层面,到达“语识”的层面,将那些门生说不清道不明的用具,借助科学的观点、原理说得明明白白、分明白白。只有对文本的解读有了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在讲堂上才或者左右逢源、信手拈来,而不致于捉襟见肘,乃至黔驴之技。
三问:你较量过吗?
看待文中引用的三个事例,门生一读就懂。然而,却缺少深条理的较量切磋,难以发明作为议论文所引用的事例和记叙文所写事情的分别,也难以发明因差异的主张而选择差异的重点等,这些议论文选材和表达的特点,是必要老师格外的指导、叙述,门生才会重视。不教,就很简单从笔墨外观滑往时。教导中,我提了陆续串的题目:这三个事例有什么雷同之处?最重要的进程为何只写了一句话?为什么要用三个事例?这样的提问促使门生将阅读的重点从重视事例的内容上转移到重视事例的内容与表达上,进而重视事例的表达效率和意图上。从中,门生就发明了差异的文体在叙事时的分别,发明了差异的论点在引用事例时的详略。
议论文阅读是一种明白性阅读,重点在于劝导门生的头脑,对文中的事例、表述作出自己的明白,作出自己的判别和间接,这有别于散文等感觉性阅读。什么文体的文章就应该用什么样的办法去阅读,倘使错位,就会陷入阅读的逆境。试想,用体验、感觉的办法去阅读议论文,那就会让门生找不到阅读的偏向。教给门生适合的阅读办法和格式,才略让门生越读越聪明。
四问:你这样想过吗?
文章最后的结论写了两段话,粗粗看来,也没感到什么。但细细推敲,就发明大有文章:前一段说科学发明并不难,后一段却说科学发明并不易。文章的主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意味着科学发明是不简单的,结果为什么却说是并不难呢?这就有了抵触。而发明这样的抵触,就必要有独到的眼光和特殊的明白力,务必从越发概括的视角来看这两段话,只是停顿在字面的意思是很难有所发明的。老师不这样想,门生自然就不会这样去思考。只有老师从这样的视角去思考,门生才或者取得这样的一种头脑格式、阅读格式。科学发明并不难,是激励人们探究科学真理的勇气与信心;科学发明并不易,是通知人们探究科学要有准备的头脑,要独立思考,要有锲而不舍的科学灵魂。本来,这并不抵触,是一种辩证法。云云教导,门生定有顿开茅塞的感想,阅读就能进来一种赏心悦主意地步。
会不会这样想?能不及这样想?取决于老师的阅读智慧和教导智慧。说到底,教诲因此智慧启示智慧。智慧的语文老师才略创造出慢智慧的语文讲堂,才略教出越发智慧的门生。磨砺我们老师自己的智慧,才略教给孩童一生有效的用具。
《夜雪》听后有感
浮桥小学
顾君津
《夜雪》一诗的教学,一如既往的延续了薛老师的教学风格——“教得轻松,学得扎实”。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老师、一群学生就开始了他的课,如此的朴实无华,但他的教学总是充满了智慧,让人回味无穷。
一、独特的开场
薛老师常以幽默的谈话开场,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但此次的开场着实让我们耳目一新,没有任何言语,只见他在黑板上工工整整的写下了今天要教学的古诗《夜雪》,然后让学生写下来,再读读。很简单的环节,但很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今天的教学内容上来,是一节好课的开始。我们也从这儿开始目睹了一个完完整整的教学过程。
二、和谐自然的课堂
虽然他和学生只是初次见面,而且是在诺大的剧院里,可是孩子们丝毫没有害怕的心理,注意力也一直高度集中。薛老师身上有种说不出来的亲和力,他总是微微地笑着,他的头和孩子的靠在一起,倾听着学生的发言。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就在这和谐中进行。学生也在他的引导下打开了话匣子。似乎个个都是能言善辩的学生。他的课堂总是设计精巧但又看不出一丝设计、充满艺术又不见艺术痕迹的课。此次他执教的《夜雪》又如一场润物无声的大雪,滋润了孩子,也润泽了听课的老师。
三、充满智慧的课堂
他的课堂节奏灵活,充分发挥教学机智,灵活的调整教学节奏。课堂上的每一个步骤似乎都在他的预料之中,一切都是那么顺畅,自然,丝毫没有半点牵强,大概这就是名师的厉害之处吧。无论是哪里的孩子,只要是薛老师课堂上的孩子,思维都是那么活跃,对于每个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而且总能说的头头是道。当然这和老师的引导又是分不开的,薛老师总能紧扣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切入点巧触发,在堵塞点巧疏通,在总结点巧回归。教学《夜雪》时,他设计十分巧妙,主要是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的:
1、晚上下雪,诗人在哪里?干什么?
2、诗人睡在被窝里,外面下雪,他是怎么知道的?
3、这是一场小雪,还是大雪?在每行中找找?让学生在诗中找答案,然后紧扣诗中的字词来畅所欲言,老师适时进行点拨,学生通过读,悟,交流。对古诗又加深了理解。
四、巧妙的拓展
在课末薛老师巧妙的用白居易的《微雨夜行》作为拓展。他先出示古诗,让学生猜作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点拨“他的诗通俗易懂,连老人和小孩都可以读懂”,学生一下子明白了是白居易。之后猜诗名,学生的兴趣更高了,从古诗的内容着手,学生猜的已经八九不离十了,随即老师布置了课后的作业,“这首诗与《夜雪》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以后碰到同一诗人的诗歌,或者是同一题材的诗歌都要注意比较,你会发现更多。”因为薛老师主张“从课本读到书本”,课本学习注重学法指导,课外开展大量阅读训练,丰富知识。相信学生以后再诵读古诗的时候一定会多长个心眼。
让语文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这是薛法根老师心中理想的课堂,因此在他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一次又一次可以感受到智慧的指引,可以让我更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先生执教的古诗《夜雪》一课,在准确把握古诗体性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学情和达成教学结果的需要,将课堂教学分成四个环节:会读——读懂——诵读——积累,每个环节都围绕、指向教学内容的核心点,并且上一个环节自然地流向下一个环节,最终抵达课堂教学的终点,体现出教学流程的流动美。
下面就从教学流程的起点、教学流程的疏导与教学流程的终点来细细赏析。
一、起点处悄然无声
流程的起点,是一堂课的开始处[3]。薛老师将起点的教学内容定在“会读”古诗,教学朴实无华,却又指向明确,扎实有效,如草丛中的小溪,悄然无声地流向前方。我们来看他在这个环节的教学。首先是一个很特别也很朴实的导入:教师带着学生一笔一画地抄写古诗,写好后让学生检查每个字是否正确,并提醒“衾”和“枕”字的读音,指出“衾”字的结构:上面是一个“今”,下面是一个“衣”。这个导入,从流程的上端说,是引导学生走近古诗,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从流程的下端说,是重视识字教学,通过古诗的抄写与生字音形的提醒,为学生后续的朗读、理解古诗打下了厚实的基础,教学的落脚点在古诗的朗读。
接着,薛老师设计了一组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己“轻轻地吟,要念到自己的心里,念上两三遍”、指名多人朗读、全班一起朗读。时间虽短,但学生有效地接触古诗达十多次,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从不会读到会读的过程。显然,学生有情味的朗读为接下来的读懂古诗做好了准备,教学的落脚点在古诗的理解。
二、疏导处水声叮咚
流程的疏导也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调节,保证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顺畅地流向流程的终点。《夜雪》一课的教学内容不但是几个大环节间的前承后继,更是在这堂课的整个线路上的连贯落实。在“读懂”环节,薛老师设计了三个指向古诗的问题,引导学生“一行一行地读,一行一行地想”,“从诗中找依据”。这三个问题,层层为基,阶梯上升,在对字句的感受品味中,逐步开发学生的古诗感官,引领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体味诗的意韵。
第一个问题是:“晚上下雪了,诗人在哪里?在干什么呢?”学生对诗中的关键词还缺乏敏感,理解比较粗浅,就睡觉与没有睡觉发生了歧义,此时,薛老师进行了巧妙的疏导:“老师提醒一个词:‘已讶’。‘已’是‘已经’的‘已’。‘已经’,忽然之间,很惊讶地发现盖的被子和枕头变冷了。诗人在不在睡觉?”学生顿时领悟。
第二个问题继续培养学生对古诗字句的把握能力,加深学生的古诗感觉:“他既然睡在被窝里,怎么知道外面下雪了?”学生找出了“见”、“闻”、“讶”等词,说出了自己的细致感觉。此时,薛老师又继续调细学生的感觉:“诗人有没有直接写黑夜里的雪下得怎么样?他和我们一般人写的雪有没有不同?”学生对自己的感觉进行了反思,发现这首诗是通过借用其他的事物来写雪的,于是,薛老师适时地指出:“这就是侧面描写,是通过自己对事物的触觉、视觉、知觉、听觉来写出外面下的是一场雪。”点到为止,不强迫学生去理解。
第三个问题继续将学生对古诗的感受引向细腻与丰厚:“这是一场小雪,还是一场大雪?”在学生的发言中,薛老师相机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讶”、“明”、“重”、“时”这些词,从而感受夜雪的大,体味古诗的意境。我们来看一个片段,从中领略薛老师的疏导之功。
生:从“时闻折竹声”能看出来是大雪。因为只有雪重了才会把竹子压断。
师:压断一根算不算大雪?(生摇头)这里有个关键的词。
生:“时”,时常听见。
师:所以这里是“时闻”,就是不时地听到竹子被折断的声音。
这堂课中可圈可点的疏导之处还有许多。正是薛老师对学情的准确估量,巧妙而方向明确的疏导,才使得各个环节的教学顺畅地流向终点,使得不同的学生都按流程的方向在学习,并获得了各自所能获得的收获,也才使得教学流程如一条欢快的溪流,水珠清亮,水声叮咚。
三、终点处水丰草美
流程的终点,也就是一堂课的结束处[4]。薛老师这堂课的终点,清晰可辨,实实在在,那就是对古诗字句的感受,在古诗字句的感受中开发学生的古诗感官,让学生体验到感受古诗细腻、丰厚的路径与方法,自觉地建构语文能力。在学生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夜雪》后,薛老师又教学了白居易的另一首古诗《微雨夜行》,虽只有五分钟的时间,但学生很快会读了、读懂了、并且能熟读成诵了。这个环节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生长,欣喜地看到教学内容的有效达成。这正如水行处,一片绿茵茵的草地展现在眼前,让人欢喜不已。
回顾薛老师的这堂课,感受到的是真实、真切,是溪流流过草地时的熨帖,是课堂的和谐美好。从起点处的悄无声息,到疏导处的水声叮咚,及至终点处的水丰草美,整个课堂教学如潺潺小溪般一路舒坦地流淌着,一直流到薛老师所想往的风景绝佳处。
最好的教育是不着痕迹的教育,要达到这种最高的教育境界,需要我们用智慧进行不懈地探索。
深入浅出的思想渗透。数学最终学习的是思想方法。课堂上,不能纯粹了为了学习某个知识点而学习,过程中的思想方法更为重要。如刘德武老师的《找规律》一课,真佩服刘老师人老心不老,依然能带着孩子们欢欣地行走在课堂上,更让我敬重的是,刘老师能在过程中时时不忘鼓励学生中一些好的思想方法和看法,随时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还有很多方法、态度等等。
听《找规律》心得体会
盘山县坝墙子学校小学 潘 影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很荣幸,这次能参加“2011年小学数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会”。在会上我聆听了李卫东、牛献礼、刘德武、徐长青、吉春亚等八位在全国非常有影响的专家的9节精彩绝伦的示范课和4场精彩的报告。这次活动,对于我们广大一线数学教师来说真的受益匪浅,它确实给我们教师注射了鲜活的血液,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上了非常宝贵的一课。虽然各位专家来自五湖四海,所用的教材都是不同的版本,但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整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新课标的理念,都散发着各种各样的魅力,他们的课有丰富的人生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教学艺术,真让人折服,让我充分领略了,课堂教学无穷的艺术魅力。使我学到了不少的经验与知识,使我感受颇多。下面我就刘德武老师主讲的一年级数学《找规律》一课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注重与学生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
课前教师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刘老师在上课前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学生向老师介绍自己,不但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而且在介绍的过程中教者注重训练学生说一句完整话。
二、设计扣人心弦的教学环节,真正把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以前的数学课堂给人的感觉一般都是比较平淡,没有什么趣味的,但是听了刘老师的这节课,我觉得数学课堂已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课堂,也是很有魅力的。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上课的纪律和学生的注意力是老师最头疼的事情。没想到这位老教师别出心裁地借助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动画课件让学生猜一猜来引出课题——找规律。整堂课都在猜一猜和游戏中进行的,听课的老师都被深深吸引住了,一年级的小朋友更是兴趣盎然,整节课学习气氛很浓。
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多样。
说起这个评价方式,我就觉得比较惭愧,因为我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差不多都是一成不变的,如“不错,很好”等等,而这为老教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适时、到位。我记下了这些精妙的课堂评价语言:没关系,学习就是从不会到会;通过看看,听听,生活中就会学习;你最聪明,会听就是会学习;会发现就是会学习„„这些激励的语言没有任何浮夸之气,听起来顺耳、自然,连我都觉得内心深受鼓舞、激励,别说孩子了。在以后自己的课堂上,我想也应该尽量让我的学生感受到这样的语言,让学生在激励中更进一步。
四、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本节课中注重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节课当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老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中教者出现狮子、大象、狮子、大象这样的图片然后问学生:“这一组里有什么?”接着出现蛋糕、汉堡、冰激凌这样反复的图片,让学生说出这一组有什么,有什么办法让人家知道他们是一组的?等等,就这样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教者就耐心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五、教学设计的内容既关注知识,又关注学生的思维。
传统的应试教育,只要学生掌握好书本的知识就足够了,但是这样的话,我们的学生就只是死读书,读死书,如果想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这就要我们老师精心设计能够发散学生思维的题目,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真正的开拓。如:本节课中刘老师设计这样一道习题:第一行摆黄、红两个图片问学生:如果继续摆下去第6个是红色的吗?接着出现第二行摆红、绿,第三行摆粉、红、蓝、蓝、第四行摆绿、红、黄,问哪一行第6个是红色的?想办法改一改第4行,使第6个是红色的?这样的设计既吸引学生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真的是值得我学习。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令我的眼界大开,领略了许多名师的教学风采,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我会将学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二篇:听薛法根老师的课有感
朴实的语言真实的课堂
——听薛法根老师的课有感李娟
薛法根老师的课,正所谓“淡极始知花更艳”,他的课于平凡中彰显简约之美,于简约中更见老师的功底。在朴实的课堂上,他没有让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各种精美的音乐动画占领课堂,课堂上没有热热闹闹的场面,却流淌着行云流水股的自然美。置身课堂听课,如沐春风,感觉当时的课堂就是一个快乐、自由、智慧生长的园子。他的课堂,洋溢着幽默与智慧的气息,不事雕琢的自然,大开大合的结构,风流蕴藉的内容,实实在在的语文训练„„
薛老师对语文课堂曾讲过一句精辟的话语:语文教学让成长看得见。不要教着教着学生不见了,要教着教着老师不见了。
欣赏薛老师的“倾听”:那是真正地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发言中,迅速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或肯定并深化,或更正并引导,促进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在原有的认识水平上有所提高,让更多的学生分享思考的快乐。
欣赏薛老师的“评价”:那是对教材的深刻把握,是对学生的无限期待和鼓励,是教学智慧和艺术的积淀。在他风趣幽默的评价中,学生笑了,很清楚地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和进步。
欣赏薛老师的“点拨”:不着痕迹却又恰到好处,给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潜移默化地交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无论是提问或讲解,读书或想象,薛老师在用不同的方式点拨不同的学生,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真正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欣赏薛老师对学生的足够“等待”,他在课堂上等待学生读书,等待学生发言„„薛老师曾说过,要让学生得到真正的长进,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而我往往因为担心在他们身上会耽误时间,所以常常放弃对他们的指导或帮助,其实,课堂上,对每一位学生得帮助,对于其他相似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启迪。教学中我要学会等待,对学生“似解未解”的等待;对学生“灵光一闪”的等待;对学生“部分不悱”的等待。在等待中营造气氛,让学生思考有活力,在等待中巧妙点拨,让学生思考有方向,在等待中巧妙设疑,让学生思考有深度,在等待中加强互动,让学生思考有宽度„„
细细回味,这简单却充满生命活力的课,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怎能达到“简单而有效”的境界?希望,从明天开始,自己的语文教学会有些亮光!
第三篇:《千课万人》——薛法根老师
可爱、可亲、可敬的薛老师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鹤琰
今晨步入会场时,远远地就望到薛法根老师瘦长的身影、和蔼的面容。他正微笑着配合来自五湖四海的粉丝们合影留念,薛老师的亲和力,让他显得格外的可爱、可亲。而接下来的学术报告,让这两个词的后面加上了一个——可敬。
为了激励一线语文教师将写作视为自己生活和写作的一部分。薛老师开场就透露了一个小秘密:他们同学聚会时,他的同学总是质疑他,语文成绩这么差,还评上语文特级教师?门前流水尚能西,即使以前我们未重视过写作,未经过小马过河试水的过程,也可以从今天开始,让写作走进自己的生活。
薛老师一针见血地总结的写作教学的三个简单套路,差不多概括了现今小学语文教师写作教学的现状。读一篇范文,同学分享好在哪里,模仿吧;做一个游戏,搞一个活动,现在你有素材了,去写吧;如何让文章生动具体,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还有修辞手法,去用吧。作文教学千篇一律地在搞这些东西,没有任何知识点深入的教学,往往是徒劳无功的。
对此,薛老师提出了写作教学的三个策略。
从动机走向目的。与其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不如去寻找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写作需求,好像是商业公司寻找他们的潜在客户的需求一样,找到了,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习写作,让学生能够将作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学以致用。比如毕业班的孩子会对老师和学生有许多不舍之情,学写临别信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应用。写作教学除了要解决无目的的难题外就是要为学生寻求读者对象,他们可以是同班同学、可以是亲朋好友。人在交流中才能感到自己言语的价值,写作教学离不开读者的存在。
从观察走向体察。薛老师提到了三种观察,其中的文学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去观看,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提察。看到一个人物外貌背后他的人生经历、阅历;看到一个事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等等。如何让学生能够用心去体察自己的内心呢,薛老师讲到两个重要的词语:停顿、分解——让时间停顿、让动作分解。在这次活动中,我有幸咨询了李白坚老师一个问题,做了游戏了、搞了活动了,可孩子们还是写流水账,不会生动具体得抓住重要环节怎么办。李老师传授了我一个方法,就是在游戏的关键时刻让同学们停下来,不许动,互相观察彼此的动作、表情等,这才是真正的动作分解,并且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记录自己的内心体验。薛老师还提到一个让学生体察自己内心想法的训练途径,就是每日放学前写反省日记:我今天收获最多的课是什么?收获最少的课是什么?我······这种持续的反思、自省训练会潜移默化地提高着学生们用心看世界的能力。
从阅读走向写作。朱光潜在《谈文学》中提到过,低俗的读者关注的更多的是故事的情节。所以,多读未必写得好。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本里的经典文章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讲话、仿写、补写、角色转化等方法去练习。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薛老师从一线教师的实际出发,不大谈理论知识,而是以一种通俗易学的语言为我们的写作教学提供了方式方法。我想,在座的每一位专家、教师都和我一样,期待再次与薛老师的相聚。
第四篇:匆匆(搬课薛法根)
匆匆(朱自清)
一、导入
1、板书:“悤”认识吗?这是一个古体字,同样是一个形声字,上面表示声音,下面表示意思。猜猜什么意思?(心神不宁)
2、板书:“匆”这个字认识了,指名读,什么意思?(匆忙)板书:匆,连起来读“匆匆”,指名几人读。与前面有什么不一样?(叠词,意思更急)
3、在汉字中有很多叠词,读起来很有节奏感,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文章中也有很多叠词,找一找。
头涔涔 泪潸潸
什么意思?如果写头上流着汗,眼中流着泪,好听吗? 斜斜的太阳。斜的太阳就不好听了。轻轻悄悄地挪移了。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除了听到挪移的声音,还能看到挪移的姿态呢。茫茫然。不知不觉就跟着旋转了。
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去。理解:轻巧灵活的。如果说手脚麻利地从你身上跨过去你愿意吗?伶伶俐俐地从你身上跨过去呢?
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指名读,指名读不用叠词。什么不一样?(情 写下来。)
叠词美吗?美在姿态,美在意境,美在情感。短短的文章却有十五六处叠词,而叠词的美要在读中不断感受。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准读通,感受叠词的美。
2、指名读二、三、四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叠词在这一段中要读虚一点。部分句子重点指导。
3、这篇文章与我们以前学的课文不同,有个特别的名字叫散文诗。写在课题旁边。是散文,更是诗。
4、这篇散文诗写了什么匆匆?
时间,或者叫 日子,时光,光阴,岁月„„
5、日子其实一天一天就这样过去了,只是我们人的感觉匆匆而已。你什么时候觉得时间匆匆呢?
评:匆匆是由心情、心境决定的。
6、像老师这样的年纪,你觉得时间过得快还是慢呢? 朱自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多大?课文中有写,快速找找。
“八千多日子”二十多岁,年轻人有大把的时间,为什么还会觉得时间匆匆而逝呢?默读课文,找找看划出重要的语句,写写批注。
7、交流:(1)(板书:日子一去不复返(圈出这个词)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读中问:
燕子、杨柳、桃花有一个共同特点? 时间呢?继续读。
你希望活多长?过一天少一天,过十天?过一年?过十年?四十年过去了?八九十年过去了?生命就走到了尽头。感觉时间过得?(很快)
日子过得如此匆匆是因为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写下来:人生有限 小结:生命是有限的,一去不复返了,所以就感觉匆匆。(2)第四自然段:八千多日子无痕迹 白白走这一遭。也就是你?(白活了),你的一生(一事无成)写下来
小结:朱自清写这篇文章是有原因的,因为日子一去不复返,因为八千多日子无痕迹,所以他觉得时间匆匆。岁月如流。他的内心?
三、细读文本
1、时间看得见吗?摸得着吗?难写。朱自清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写出来,让我们看见了,又感觉到了呢?再次默读,划出相关句子。
2、交流:
(1)第二自然段 ●“溜”,拟人
用得特别的字眼要关注。●“针尖上一滴水”,比喻、夸张
看不见的时间成了一滴水,看见了吧? 滴过去,心情如何? 时间的流。
(3)第三自然段
八千多日子这样写清了,那一个日子呢?轻声读第三自然段。
●早上第一件事是什么?起床,指名读,早上我起来„„用一个词写出了匆匆,让我们看得见了?(挪移)
●引读:于是——洗手的时候„„
相机板书:洗手 吃饭 遮挽 躺在床上 说再见
叹息
过去 过去 过去 跨过飞去 溜
走
闪过
你们的日子是不是这样过的?(板画曲线)时间就像一条河,所以作者写“时间的流”。一滴水滴在时间的流里。
这就是一个日子,仔细看看这里,时间还像?一个人从我们面前?闪过,走过„„ 感情读。
●时间是那么匆匆,读书的时候,„„ 写作的时候,„„ 唱歌时,„„ 弹琴时,„„
这些事情都比较有意义呀,为什么作者不写,而写洗手、吃饭„„? 寻常到什么程度?
寻常到习惯了,习惯就容易淡忘,觉察不到了,现在告诉你,时间就是这样过去的,你感觉怎样?(惊奇之感)
读起来是轻快的,但又有些?(淡淡的哀愁)
四、总结
这首诗是散文诗中的经典,经典的诗要经典的人来读,听读
板书:
第五篇:听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范文
听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匆匆》有感
刘桂林
听了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匆匆》,我真正地领略了特级教师的风采。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即构成了课堂上的所有教学辅助功用的教具。他那巧妙灵活的教学设计行云流水,对于教学语言的锤炼也格外显得幽默、诙谐。让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薛老师的课能真正地吸引我,吸引我投入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去,在自由、平等的师生对话(言语实践)中获得潜移默化的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本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孩子们的朗读,那字音、那语调、那节奏,把握得是那么准,让我不得不佩服。还有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那一个个生动、贴切的词、句不断从他们的口中传出,这可见他们扎实的知识功底。
这节课,薛老师紧紧抓住了:作者朱自清为什么觉得时间匆匆?为何文章会让读者有时间匆匆之感?怎样让孩子感受到文章语言上的美感?这三个问题来建构课堂,足以见识到这堂课教者自身的那一份厚重的情愫和教者挖掘教材的深度。
听完课后,我觉得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