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全册教案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1页的内容及想想做做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概括、推理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算理。教学资料:
例题插图、小黑板、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问: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的乘法有哪些?(表内乘法、一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二、探究互动
1、出示主题图。
学生自由读题。指名回答: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口答算式:144×15或15×144(师板书)
2、“144×15”与我们以前所学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3、“144×15”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请你用以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在自己的本子上试一试。教师巡回指导。
4、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算法。
5、全班交流。
师总结: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分别与三位数的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自己本子上。集体订正。
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应该注意些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小黑板出示。判断计算是否正确,并把不对的地方改正过来。检验交流。
3、“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完成表格。梨 苹果 橘子 橙子
106 243 204 24 42 17 35 售出数量(箱)单
价(元)总
价(元)
四、总结质疑。交流:你是怎样完成这张表格的?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计算时,应该注意哪些地方?
五、课后作业
完成第2页“想想做做”第3题。
教学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的“想想做做”第5~10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资料: 小黑板、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口算,交流答案。指名几人说说口算的方法。
2、“想想做做”第6题第1、2两列。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成两组,在自己本子上练习。集体订正。强调计算的方法和注意点。
3、“想想做做”第7题。(1)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2)要求什么?应该知道什么?(3)学生先自练,再指名交流。
4、“想想做做”第8题。读题,理解题意。
这题要求什么?已经知道了什么条件? 应该怎么求?
(注意:这题的数据相当的多,学生在理解题意上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的引导。)5“想想做做”第9题。学生自己读题,独立完成。交流方法。
①5300-115×45=5300-5175=125(个)答:她45分不能把这份稿件打完。②5300÷45=117(个)„„35(个)答:她45分不能把这份稿件打完。
6、教学思考题。(1)学生尝试填数。
(2)针对学生出现困难的地方作出指导。(3)交流结果,当然答案不一定都是唯一的。
三、课后延伸
完成第2页“想想做做”第6题的第3列,和第3页“想想做做”第10题。教学反思:
(编制者:张玲玲)
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掌握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方法,会进行准确的估算;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和估算意识。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方法。教学资源:
投影、计算器、挂图、小黑板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生活中的事情很多时候都不需要精确计算,你们能举出一些相关的例子吗?(生答)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该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呢?(估算)揭题: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板书)
二、自主探究
1、师:同学小芳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仔细读一读(出示挂图)。
2、提问:要求“这幢楼一年的保洁费用大约是多少元”,该怎样列式?(列出算式:48×112=?)
3、独立思考,估算出结果。
4、小组交流:你是怎样估算的?结果是多少?
5、班内交流:怎样估算?结果是多少?
方法一:48×100=4800,费用要比4800多一些;
方法二:50×110=5500,估计费用在5500元左右 ┅┅
6、用计算器算一算,看看估算的是否接近这个结果。
7、比较:比较以上两个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必须先求出乘数的近似数;
不同点:一个是先求出两个乘数的近似数,另一个只需先求出一个乘数的近似数。
8、引导学生小结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方法。
三、巩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独立算一算,然后比一比这三组题目,说说:发现了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第一列)
(1)先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再用竖式算一算;
(2)提问:你是怎样进行估算的?估算结果和竖式计算结果接近吗?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吗?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先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再用线连一连;(2)集体核对。
四、应用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板演,再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然后讨论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组织学生小结估算的作用:估算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学习中的一些问题,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五、总结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回忆一下: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方法是怎样的?
六、布置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第6题和第7题。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
每户一年的保洁费用是48元,这幢楼有112户,一年的保洁费用大约是多少元
48×112=?(元)
方法一:48×100=4800,比4800元多一些。
方法二:50×110=5500,是5500元左右。┅
教学后记:
练习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几百乘几
十、几十几乘几百(不进位)、几百几十乘几十(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以及接近整百或整十数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能正确地笔算、口算和估算。2.使学生能运用口算和估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应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3.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教学重点、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资源:
小卡片、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口算下面各题。
200×70
13×300
60×900
100×50 40×200
40×800
10×460
3×120 32×30
210×4
25×100
20×500 1.学生独立计算,把答案写在书上。
2.交流反馈,让学生结合口算过程说说是怎样想的。3.引导学生总结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的方法。
二、先用竖式计算,再用计算器验算。260×14
38×262
450×80 67×189
308×70
56×230 1.学生独立笔算,并用计算器验算。
2.让学生交流笔算方法,明确笔算的基本程序以及计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学生注意乘数末尾有0和乘数中间有0时的计算特点。
三、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243×18
131×34
205×48 1.先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独立计算。2.交流估算的方法。
四、做练习一的第4题。1.学生独立理解题意。
2.让学生说说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交流反馈,说说是怎样想的。
五、做练习一的第5题。
1.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决问题。
2.组织交流:你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
六、做练习一的第6题。
1.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决问题。
2.组织学生交流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过程。3.比较这两个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七、总结反思。(略)
教学后记:
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注意引导学生体验乘法计算的一些规律,为学生自主优化算法提供有效的启发。
3.使学生能运用口算和估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应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4.使学生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资源:
小卡片、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完成练习一的第7题。1.让学生先计算。
2.比较:同桌交流每组中两道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3.全班交流。
二、你都能算对吗?
36×250
125×64
199×50 97×21
400×79
70×604 1.让学生先独立计算。
2.交流算法:启发学生对有些题目会进行简便计算。
三、完成练习一的第9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2.提问:“一套单人课桌椅”是什么意思? 3.学生独立解答。4.组织交流。
四、完成练习一的第10题。
1.先指导学生看表,从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有什么发现? 2.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3.学生独立解答问题。
4.交流算法:分别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联系这两个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五、完成思考题。
六、指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七、全课总结。
1.谈谈这堂课你有些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订正以上有错的题目。(编制者:杨新亚)教学后记:
小数第八册 容量和升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并通过具体的演示、操作帮助学生建立1升的容量观念。
2、能比较容器容量的大小,会根据自己的认识描述对1升的理解,并能通过观察、比较容器的容量是否大于1升。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认识容量及容量单位升。
2、能联系生活实际准确判断容器里的容量是否大于1升。教学资源:杯子、实验杯等各种容量的容器若干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游戏:
同学们,老师知道平时你们都比较喜欢喝可乐?今天我们来场喝可乐比赛,看看谁喝可乐的速度最快,好吗?(出示一大一小两杯可乐)指名两位学生参加比赛。
二、师生探究
1、比赛结束后提问:你觉得比赛公平吗?为什么?
2、认识容量:不错,杯子有大有小,大杯子里装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小杯子里装的水少,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板书:容量)
3、体会容量的大小:那么,你现在知道为什么这位同学刚才比赛会输了吗?(引导学生说出大杯子的容量大,所以用的时间长。)
4、出示大小两个冷水壶,让学生比较,哪一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你除了用眼睛判断以外,还有什么别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并上台演示)
5、及时巩固。
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看书,并指名学生上台照着操作一遍,然后再说说三个杯子容量的大小。想想做做第2题:也让学生先看书,再指名学生上台照着操作一遍,然后再说说三个杯子容量的大小。
6、引出容量单位:指着其中的一个冷水壶提问:刚才通过验证,同学们已经知道这只冷水壶的容量大,(指着大的冷水
壶)那你知道这只冷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如果我问你你的身高、体重是多少,你会回答吗?
当学生无法回答时,教师及时说明:和身高、体重一样,为了准确测量或容量的多少,我们必须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板书:单位)
7、认识升
计量水、饮料、油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板书:升)同学们带来的这些容器里所装的水、饮料、油等液体各有多少升,和组内的同学互相说说,然后集体交流。(说明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三、活动尝试
1、建立1升的概念。
提问:1升究竟有多少?让我们一起动来做一做。
2、先让学生认识量杯和量杯上的刻度所表示的含义。
3、出示棱长10厘米的盒子,让学生测量一下它的棱长,然后装满水,再倒入量杯看一看。提问:你现在能说一说1升究竟有多少了吗?(使学生明确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盒子的容量正好是1升。)
4、及时巩固。
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打开书,分别说说下面的容器里可以装多少水,再在全班交流。(说明燃器热水器的10L是指的每分钟的流水量是10L。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自己估计,然后在全班交流。(可以出示沙锅、水壶让学生用量杯试一试是否比1升大。)
四、应用质疑
1、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疑问?
2、生活中还有哪些容器的容量是用升做单位的。
3、回家后找一找家里的一些容器,看看它们的容量大约有多少。
教学后记:
升的认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1升的实际大小,并初步体会1/4升、1/2升和3/4升大约分别是多少。
2、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并逐步学会估计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或者小)以及一个容器的容量大约有几升等,从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形成1升有多少的清晰表象。
教学难点:能较准确的估计容器里的容量大约有几升。教学资源:矿泉水空瓶、碗等各种容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1升大约有多少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自己动手来做一只量杯。
二、动手操作
1、请同学们打开书,照着书上的方法自己动手做一做,我们来比一比谁的量杯做的最精确。
2、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辅导。
3、交流:怎样才能使你的量杯做的精确?(强调: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水不能倒在外面,否则量杯量起来就不准确了。)
4、让学生用自己制作的量杯量出1升水,试一试1升水能倒满几个纸杯。
5、教师出示一只碗,让学生估计碗里的水比1升多还是少,再量一量它大约有多少升。
6、让学生估计一下自己带来的容器的容量比1升多还是少,再量一量。
7、选择几个容器,让全班同学估一估,再量一量。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1)让学生用量杯装1升水,分别倒入下面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在哪里,然后根据剩下的空间估计出它们的容量。(容器不一定要和书上完全一样,可以让学生随意带些容器,然后用这种方法来估计它们的容量。)
(2)集体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把自己估计的容器给大家看一看,并让全班同学来猜一猜,然后由该组学生公布结果。看谁估计的较准确。
2、想想做做2(1)指导学生利用第1题获得的直观经验来估计生活中常见的这几种容器的容量。(2)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
(3)拓展:教师出示一些容器的画面,让学生来估计,并对估计较准确的学生给予鼓励。
3、想想做做3(1)准备一只电子称,让学生看书讨论,然后集体交流方法,并选出比较合适的一种或几中方法。(2)以组为单位让学生量出1升水,并称出它的重量。
(3)集体交流操作结果。帮助学生建立1升水大约重1千克的概念。
四、应用质疑
1、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问题?
2、回家后估计一下你家里的各种容器里容量,然后再想办法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
教学后记:
认识毫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容量单位毫升并初步形成1毫升的表象,知道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毫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形成1毫升的表象。
2、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升与毫升的进率。教学资源:量杯、滴管、各种容量不同的容器若干只。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单位升,能说说1升水大约有多少吗?(指名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真实物体说一说)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个新的容量单位——毫升。(板书:认识毫升)
二、新知探究
1、观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仔细观察各种以毫升为单位的容器。
2、讨论:这些容器里的容量是以什么作单位的?
3、交流:让学生说说观察后发现了什么,知道毫升是什么吗,你对毫升了解多少?(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一下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多少。)
4、说明: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说明毫升是在计量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毫升可以用“ML”表示。
三、活动尝试
1、让学生动手在量筒里倒入1毫升水,并仔细观察,初步感知1毫升水有多少。
2、先让学生将量筒里的水倒出,再用滴管滴出1毫升水,并数数大约有几滴,然后说说对1毫升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毫升是个很小的容量单位,通常计量比较少的液体时可以用毫升作单位。)
3、认识量杯上的刻度。让学生观察量杯上的刻度,并说出每个量杯里各有多少毫升水。(出示例题的彩图,让学生自由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4、探索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找着书上的要求操作,先把1升水倒入500毫升的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再思考1升等于多少毫升?
5、汇报操作结果,得出1升=1000毫升
四、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看图说说每个容器里的药水各有几毫升,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容器里的容量分别是多少。(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再集体交流一下。)
2、想想做做2 先让学生把50毫升水分别倒入自己带来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在哪里,然后和组内的同学交换容器,估计一下其他同学的容器里倒入50毫升水后,水面大约在什么位置,再动手验证一下,看看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
3、想想做做3 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图中的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正好是1升,然后再说说自己带来的饮料需要几瓶。
4、想想做做4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集体交流。
5、根据学生带来的饮料,选出几个容量是100毫升的,让他们喝一喝,看看要喝多少口,并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五、拓展延伸
1、介绍书上“你知道吗?”的小知识。
2、补充介绍:
(编制者:邹襄君)
教学后记:
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25页的内容及“想想做做”。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的特征,包括认识底和高,感受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学会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高在三角形内)。
3、通过动手实验和找更多的例子,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的特征(包括认识底和高)。
难点:感受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高在三角形内)。
教学资源:
与内容有关的插图,钉字板,三角板,小棒,方格纸。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三角形,你能举例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吗?(红领巾、三角板、小红旗、房架等等。)揭题:今天我们进一步来学习三角形。(板书课题)
二、探究互动。
1、利用一些现成的工具,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吗? 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总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哪些图形不是三角形?
3、画出一个三角形。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学生结合图形回答。
4、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10cm、6cm、5cm、4cm的小棒,是不是任意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先围一围,再在小组里交流。
比较三根小棒的长度,讨论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
发现:当其中两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时,就能围成三角形,否则就不可能围成三角形。(即: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5、组织学生测量例题中人字梁的高度。
应该测量哪条线段的长度呢?说明三角形的底和高。
6、“试一试” 学生独立测量。
交流:量的是每个三角形的哪两条边?结果分别是几厘米?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要求学生以点子图中的点作为三角形的顶点来画三角形。并要求说说三角形有什么特征。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根据每组线段的长度关系进行独立的思考。交流,说明理由。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能应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来说明理由,感受数学在生活里的应用。
4、“想想做做”第4题。
指导学生用三角尺画高的方法: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三角形的底,过顶点沿另一条直角边画出高,在适当的位置标上直角符号。
5、“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剪法。
3cm、5cm、6cm
4cm、5cm、5cm
四、你知道吗?
介绍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
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三角形。问:这些物体上为什么都有三角形的结构?阅读材料,找出原因。开展实验,明确认识。
教学后记:
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9页及“想想做做”。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三角形的每个内角大小的观察、比较,学会按照角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2、在操作、实验等探索活动中发现有关规律,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按角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资源: 各种三角形模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你能够说出三角形有那些基本的特征?生活中哪些地方能够找到三角形? 揭题:今天我们要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
二、探究互动。
1、出示各种三角形。
(1)(2)(3)用三角形的直角比一比,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分别是什么角?(教师简单介绍什么是内角)并把它们记录在相想一想,如果让你自己来给这些三角形分类,你准备分成几类?你的依据是什么? 小组交流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应的表格里面。
(4)(5)教师及时给出科学的分类方法,揭示各类三角形的含义。
根据三角形的分类,试着在集合图里表示分类的结果。出示教材的集合图。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强调要学生“任意画”,再用三角形的直角比一比,判断自己画出的是什么三角形。
2、“想想做做”第2题。
引导学生用三角尺比,自己判断后再连一连。
四、尝试活动。
1、“想想做做”第3题。
组织学生再钉子板上围出各种三角形,并结合说说各自的特征。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动手折一折,在交流自己的折法。
3、“想想做做”第5题。
先思考一下应该怎么剪,在书上画一画,再在自己的平行四边形上剪一剪,验证自己的方法。
4、“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引导学生发现画出的线段就是原来三角形的其中一条边上的高。
5、“想想做做”第7题。
引导学生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并且能够发现:从直角顶点向对边画线段,可以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也可以分成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而其他两个顶点只能分成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
五、总结质疑。
将你这节课的收获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教学后记: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29页及“想想做做”。教学目标:
1、通过量、剪、拼、摆等操作,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主动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3、渗透转化迁移思想,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注意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验证所有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都是180度。教学资源:
量角器、剪刀、正方形和长方形、各类三角形若干、计算器等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三角形)这是我们刚刚学过的三角形,请问它有几个内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有没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
二、活动尝试,师生探究。
1、我们曾经测量过每块三角尺的3个内角,它们各是多少度,你还记得吗?指名学生指着三角尺的内角说一说。
2、我们算一算每块三角尺的3个内角的和分别是多少度。你有什么发现?(两块三角尺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3、大胆猜测一下,是不是其他任意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也都是180度呢?
4、自己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分别量出3个内角的度数,并算出3个内角的和。(操作验证)
5、同桌交流,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6、在同学们测量内角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误差,这很正常!为此我们还有一种办法来验证我们先前的猜想。指导学生用撕一撕、拼一拼的方法再做一次。
发现:不管是什么样的三角形,三个内角都刚好拼成一个平角。也就是说,三角性的内角和是180度。
三、巩固应用。
1、“试一试”
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又已知其中的两个内角,要求算一算第三个角的度数。再量一量∠3的度数,与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
2、“想想做做”第1题。
算一算每个三角形的第3个内角,再量一量。
3、“想想做做”第2题。
(1)先让学生指一指拼成的三角形的3个内角分别是哪3个角。(2)这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度?
(3)师总结:任何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3、“想想做做”第3题。
可以按照图示的顺序一边操作一边求出相应图形的内角和。
5、“想想做做”第5题。
读题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计算。
交流算法。求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的度数,用90度减另一个锐角的度数比较简便。
6、“想想做做”第6题。
引导学生反过来推想: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直角,结果会怎样?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钝角呢?
7、教学思考题
先让学生计算填表,再根据结果分析、探索其中的规律,初步体会计算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
四、总结质疑。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我们通过撕和拼的方法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成我们熟悉的角,这种转化方法是我们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大胆应用。
五、课外延伸。
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4题。
教学后记: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32页及“想想做做”。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会画三角形的高;并且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让学生通过操作,感受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结论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会画三角形的高。教学资源:
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的纸若干;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有关三角形的知识,你能来说说你收获到了哪些知识吗?
对,我们将三角形按照“角”的特点分成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知道了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些都是研究的三角形“角”的特点。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三角形的三条边。
二、师生探究。
1、让学生从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几个三角形(①、②、③),量一量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2、指名交流。
揭示:像这样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这两条相等的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腰所夹的角叫做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底边上的两个角叫做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简要板书)
3、按照书上的方法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成等腰三角形。
讨论:为什么按教材上的方法剪出来的是等腰三角形?(用轴对称的知识加以解释)
4、从折、剪的过程中,你又有哪些新的发现?(提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吗?)
5、量一量,④号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像这样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6、指导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纸剪出一个等边三角形。把剪下来的等边三角形照P.36图折一折,你能发现这个三角形的3个角有什么关系?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2题。
都是让学生先判断,并且说说判断的理由。必要时,可以进行一些测量加以验证。
2、“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按要求画一画,再依次说说这三个图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
它们都是等腰三角形,同时又分别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3、“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画图,交流自己的经验。
4、你知道吗?
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再模仿着画一画。也可以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来画一画。
四、总结质疑。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三角形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五、课外延伸。
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5、6、7题。如果有困难,教师可以稍作提示。
教学后记:
练习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3~34页练习三。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时的交流,加深对三角形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角形的分类以及对三角形的底和高的认识。
2、巩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知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以及三角形三边长度关系知识的应用。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资源:
投影片,3厘米、5厘米、8厘米的小棒各三根。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有关三角形的知识。你掌握了多少呢?今天,我们要就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来做一些练习,希望大家在练习中能有新的收获。
二、组织练习。
1、第1题。
先判断各是什么三角形,再画出相应底边上的高。指名板演,集体校对。
2、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并且能够说明理由。
指出: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只要看它的内角中有没有直角或钝角;而一个三角形是不是锐角三角形,要看三个角是否都是锐角。
3、第3题。
鼓励学生拼出不同的图形。
并且能够自己总结出:如果拼成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度;如果拼成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内角和就是360度。
4、第4题。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知识,分别求出三角形玻璃的第三个内角。
再说说它们原来各是什么三角形。其中第2块玻璃既是锐角三角形,又是等边三角形。
5、第5题。
按照题目的要求,动手将这9根小棒摆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摆的? 注意:只能选用3厘米或者8厘米的小棒围成等边三角形。因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
6、第6题。
哪条路最近?说明理由。(两点间的连线线段最短;三角形的一边小于两边之和)可以根据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的特征来算一算红色和兰色路线的长度。
7、第7题。
指导学生按角的特征来进行分类,然后再让学生说说哪些还是等腰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
8、教学思考题。
先让学生在图中画出6条线段,再指导学生有许地数出框内一共有多少个三角形。并说说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
9、阅读“你知道吗?”,鼓励学生进一步查阅有关金字塔的资料,感受古埃及人的数学成就与伟大智慧,了解数学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三、总结收获。谈谈今天的收获。(编制者:张玲玲)
教学后记: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两个乘法(或除法)与加法(或减法)混合运算同时进行脱式的运算方法。教学资源:
例图、投影、小黑板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王老师为学校棋类兴趣小组购买象棋和围棋(出示例图),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生答)要知道王老师一共要付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象棋和围棋分别需要多少钱)
提问: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生答)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独立列式)
指名回答,同时板书:12×3+15×4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提问: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在进行时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些什么?(生答)
二、自主探究
1、提问:你能替王老师算一算吗?
2、学生独立计算解答。
3、交流:
(1)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方法一:
12×3 + 15×4
方法二:12×3 + 15×4
= 36 + 15×4
= 36 + 60 = 36 + 60
= 96(元)= 96(元)
(2)联系实际问题,分别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乘法?
4、比较:哪种方法简单?为什么?哪一步可以省略?
5、小结:这道题里有两个乘法和一个加法,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脱式计算。
三、活动尝试
1、出示“试一试”:150+120÷6×5
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3、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4、提问:联系例题和试一试的计算方法说一说“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5、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四、巩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小组交流:这些题分别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独立完成计算,指名4人板演。(3)集体订正,指3题
(4)同桌互相说一说:错在名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这样算?
2、的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学生一组一组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观察和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的算式和得数,说说:有什么发现? 完成“想想做做”第哪里?原因是什么?(3)指名回答(4)独立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5题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集体订正。
五、总结质疑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6题和补充的混合运算题。
教学后记: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2、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能用三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获得发现数学结论的成功体验;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资源:
投影、小黑板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回忆一下,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能说说在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中要怎样算吗?(生答)那么,在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又该注意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一个问题。揭示课题: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题:计算300-(120+25×4),说说:这道题有什么样的特征?
2、先独立计算,并指名一人板演;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4、在班内汇报交流算法;
5、小结: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也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在计算中还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
三、巩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2人板演;
(2)指名板演学生说一说: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3)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任选其中一组独立进行计算,想想:这一组的三道题有什么联系?同时指名2人板演。(2)集体订正;
(3)分别比较这两组题,说一说:各组中的3道题目,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4)指出:在含有小括号的两步与三步混合运算中,都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5题
(1)分别先了解清楚题目中告诉我们的信息;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学生理清数量关系;(3)汇报交流解题的思路;(4)学生口答列式。
四、总结质疑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3题、第4题和第5题。板书设计: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300-(120 + 25×4)=300-(120 + 100)=300-220 =80
先算小括号里的,在计算中还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
教学后记: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2、用三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重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教学资源:
小黑板、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首先我们来回忆一下,昨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生答)在进行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生答)
指出: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也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小括号中的计算还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
2、揭题:今天,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继续来探究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师板书: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二、自主探究
1、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1)看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2)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一人板演。(3)指名板演学生说说想法,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1)看图,说说: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理解“边长4分米的方砖”:为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地砖。(3)小组讨论:怎样求“需要多少块方砖”?
(4)汇报交流:使学生明确,要求需要多少块这样的方砖,先要求出铺地的总面积和所用的每块方砖的面积。(5)独立完成计算,指名板演。(6)集体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1)轻声读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2)说说:你是怎样想的?(3)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
(1)理解该统计表,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明确题意。
(2)师解释一下“2月份共生产22天”的含义,使学生明白:2月份的生产天数与实际天数不是一回事。(3)分别计算前两个问题(用计算器计算),然后交流这两题的解题思路,进一步理解相关的运算顺序。(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再根据所提的问题列式计算)
三、总结质疑
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学后记: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中括号,以及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获得发现数学结论的成功体验;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资源: 情境图、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情境图:同学们,你们瞧!学校兴趣小组正在开展活动呢,你们知道有哪几个小组在活动吗?(生答:航模组、合唱组和美术组)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你了解到了哪些相关小组的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二、自主探究
1、提问:求“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应该怎样列式解答呢?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名用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
3、汇报交流,同时指名学生说说想法: 方法一: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8 + 6)× 2
= 14 × 2
= 28(人)
÷ 28 =3 方法二:列成综合算式84 ÷(8 + 6)× 2 ┅┅
用方法二的学生,要让他们按运算顺序说说每一步计算的实际意义。
4、设疑:84 ÷(8 + 6)× 2这个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什么矛盾吗?(学生自由发言)
5、说明:要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就要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这里光用小括号还不够,还要用到中括号。(板书:84 ÷[(8 + 6)× 2 ])像这样的括号就是中括号(说明中括号的写法)。
6、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7、提问: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呢?
8、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尝试进行计算,师巡视指导。
9、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84÷[(8 + 6)×2 ] = 84÷[14×2] = 84÷28
= 3
10、引导学生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指名2人板演,然后集体核对,指名板演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任选一组进行计算,然后通过比较让学生整理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通过整理,使学生对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相对完整的、清晰的认识。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看图了解信息,然后独立列式计算,再集体订正。
四、应用拓展 阅读“你知道吗?”
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再通过交流使他们了解“小括号”“中括号”和“大括号”发明的大体历史,以及各种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使用规定。
五、总结质疑
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回忆一下: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混合运算要怎样计算?
教学后记:
练
习
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三步计算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和估算意识。教学重难点:
能准确的进行三步混合运算。教学资源:
小黑板、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回忆一下,前面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要来做一些关于混合运算的练习。(板书:练习四)相信通过练习,同学们能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选择恰当的方法,比较熟练地进行混合运算,提高计算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分别计算;(2)集体核对;
(3)提问:在三步混合运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4)教育学生认真计算、认真检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3)全班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先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学生板演;
(2)汇报交流:说说各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是根据什么运算律改变运算顺序的?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看图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指导学生把接近整百的两个数分别看做整百数来估算;(3)再列出算式进行笔算,算出“李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4)说说笔算和估算的价值。
三、总结反思
通过这次练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跟大家说一说。
教学后记:
练
习
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步计算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能用三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和做人、做事的责任心。教学重难点:
能准确的进行三步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资源:
小黑板、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今天,我们继续用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来做一些练习,希望大家在练习中能有新的收获,不断取得进步。(板书:练习四)
二、自主探究
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让学生任选一组独立进行计算;
(2)比较一下每组各题的运算顺序,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3)提问: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在进行计算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1)看图,理解题意;
(2)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算式来解答,独立完成,指名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3)比较不同的方法,沟通不同解法的内在联系。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1)看图,理解题意,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2)提问: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3)借助直观图,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4)汇报交流:你是怎样列式解答的?说说是怎样想的?(让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三、应用拓展 思考题
可以先和学生共同讨论完成前两个小题,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思考方法,再要求独立完成其余的题,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总结质疑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编制者:姚心玫)教学后记:
乘法分配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有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使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乘法分配律。教学资源:
小卡片、计算器、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律?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究发现有关乘法的新知识。
板:乘法 2.电脑出示例题图:
二、活动尝试
1.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白菜老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你们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吗?(学生各自独立计算)
3.交流反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做的?你是怎样想的?还有不同的解法吗?
65×5+45×5
(65+45)×5 =325+225
=110×5
=550(元)
=550(元)
答:一共要付550元。
三、探索规律
1.师:从这里我们又一次感受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咱们思考的角度与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这两种解法算式虽然不一样,但结果---(相等)。
2.那你会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板:(65+45)×5= 65×5+45×5 3.师:如果这位阿姨买了3件短袖衫和3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钱?怎么列式? 板:(32+45)×3
32×3+45×3 你能猜猜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有没有什么关系?可以怎样检验? 板:(32+45)×3=32×3+45×3 4.出示:(13+10)×2=?
你能口算出它的得数吗?你是怎样算的?谁能大胆猜想这个算式还可以怎样计算?怎样检验? 师:通过算一算可以检验算式是否正确。5.请你小声读读上面三个等式,有什么发现?
6.同学们,刚才你们用这里的三个等式得出了结论,你们所发现的这个结论也许只是一种偶然现象,是一种猜想而已。你们想不想自己出题来验证?
板:猜想
验证
7.学生任意地写着算式,进行着计算。
8.汇报自己验证的结果。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这些例子:„„
9.问: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你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吗? 生异口同声:(a+b)×c=a×c+b×c 10.师:用字母表示乘法中的这个规律,感觉怎样——(稍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11.师:任何事物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去看,请你们反着读一读字母式子。
12.师:同学们,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就是----(学生齐说),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个规律吗?请你们同桌互相说一说。(电脑出示乘法分配律)
13.师:乘法分配律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运用广泛,甚至到了中学也要用到,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下面我们就来运用这个规律完成一些练习。
板:应用
四、应用规律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填空后结合等式两边算式的特点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2.根据乘法分配律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40+3)×25=40×25+3×25
()
15×9+45×9=(15+45)×9
()
25×21=25×20+25
()
40×50+50×90=40×(50+90)
()
5×(20+6)=5×20+6
()3.选择。(请用手势表示正确答案的编号。)下面与 25×(4×8)相等的算式是()。
①25×4+25×8;
②25×4×25×8;
③25×4×8
五、总结拓展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我们是怎么学的?这种学习方法你们有没有学会了?课后请你们用这种方法去研究一下除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猜想---验证---归纳---应用(65+45)×5 = 65×5+45×5(32+45)×3 = 32×4+45×3(13+10)×2=13×2+10×2 „„
(a+b)×c = a×c+b×c
先和
先两个积
教学后记:
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提高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继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容易混淆,特别是反向应用乘法分配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什么叫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二、活动尝试 1.出示例题场景图。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3.列出算式:32×102 4.你会先估计,再算一算吗? 5.交流算法。(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三、师生探究
1.用简便方法计算:32×102。
(1)自学课本第52页,完成书上例题的运算过程。
(2)同桌讨论: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运算律?(3)组织交流理解算理。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01×84=()×84+()×84 92×203=92×(200+□)=92×200+92×□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 3.试一试:
用简便的方法计算46×12+54×12。(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2)交流:
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②你是怎样算的?这样算为什么简便?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师板书(略)。4.师生共同小结:
四、巩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填空后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1)学生独立计算。
(2)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这些算式的特点,以及计算的过程和依据。3.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题。
先让学生口算出结果,再说说口算这些题的共同思路。4.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让学生先用简便方法计算。
交流:把第4题与第2题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5.思考题。
(1)先对前两行每组中两个算式分别计算,并在〇里填上合适的符号。(2)观察、发现规律,并用这个规律在框里填上合适的相同数。
五、总结作业
1.这堂课你有些什么收获? 2.作业:想想做做的第4、第5题。
教学后记:
练习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2.使学生在应用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通过迁移转化发现乘法分配律的拓展运用,加强新旧知识的比较与沟通,引导学生综合应用运算定律,提高学生的简便计算的能力。
3.使学生能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兴趣和自信。1.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促使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乘法分配律。教学资源:
小卡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整理乘法分配律及其应用。
1、在空白处填上适当的数。
(18+54)×5=
×5+
×5 27×(15+38)=27×
+27×
65×20+35×20=(+)×20
58×29+28×67+58×13=58×(+
+)
(a+b)×c=
×c +
×c
学生自己独立填写,并说出是根据什么运算律填写的。
2、第1题,用两种方法计算下图中小正方体的个数。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试着用两种方法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并说说怎样想的。
通过计算,引导学生把两种方法的算式用等式连接,并说说这里其实是体现了什么知识?(乘法分配律)
3、第2题的上面3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并指名板演。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运用了什么知识简便。
4、判断对错。
(1)14×63+16×63=63×(14+16)
(2)12×47×38×47=47×(12+38)
(3)40×(125×25)=40×125+40×25
(4)101×45=100×45+45
二、对乘法分配律的拓展运用。
1.第3题。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每组中两道算式的特点,再猜猜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的大小。
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
除了计算你还有什么不同的验证方法?(可利用乘法运算的意义进行解释。如第一行的两个算式都可以看作算28歌2是多少,所以结果相等。)
说明:乘法分配律对于减法也适用。
2.第4题:你会用简便方法计算吗?
(1)出示:12×(40-5),问:怎样算才能简便?指名说出计算过程,为什么简便?
12×(40-5)
=12×40-12×5 =480-60 =420
(2)余下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计算。交流时说说为什么这样算简便?
3.第5题,读题,理解题意。
让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分析,列出相应的算式。
大致有两种方法,如第1个问题:3×12+3×8 或 3×(12+8),让学生观察比较两道算式:哪种算式计算时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用简便方法解答。
三、总结作业。
1.这堂课你有些什么收获? 2.完成练习与测试上的有关习题。
教学后记:
练习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2.使学生在应用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通过迁移转化发现乘法分配律的拓展运用,加强新旧知识的比较与沟通,引导学生综合应用运算定律,提高学生的简便计算的能力。
3.使学生能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兴趣和自信。1.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促使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乘法分配律。教学资源:
小卡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回忆运算律。
1.第6题,填一填,比一比。
学生先填写,然后要求学生分别说说每一题体现了哪种运算律。
你能举例说说每种运算律吗?学生举例。
二、综合运用。
1.第7题,算一算,比一比。
学生分组计算,说说每组的两道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教师注意巡视检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并给予指导。
第8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教师选取典型习题,让学生交流思考过程。
3.第9题。
学生读题并观察信息。
让学生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列出算式解答,鼓励学生用综合算式。
有没有不同的解法?
你认为哪种解法比较简便?
三、知识拓展。
1.指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2.分析比较,让学生用乘法分配律解释算法。
(编制者:杨新亚)
教学后记:
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3.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教学资源:
吸管、小棒、钉子板、平行四边形纸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
1.出示例1的图片,你能在这些生活场景中找到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吗?(重点可让学生上台指一指平行四边形)2.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到平行四边形吗?(吊车、活动衣架、风筝等)3.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平行四边形。
二、探究特点
1.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用你手边的材料试一试 2.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做的。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
3.根据你的成功体会想想平行四边形可能有哪些特征,并在小组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发现的。4.全班交流,教师注意做适当总结、板书
如: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并且相等;对角相等:内角和是360°等
三、认识高、底
1.出示一张平行四边形的地图,如果要在两条平行路之间修地下管道,你能找出最短的距离,并量一量吗? 说明: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是平行四边形的高(h),这条对边是平行四边形的底(a)。
2.可画多少条这样的高?为什么?(一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3.你能画出另一组对边上的高,并量一量吗?
4.试一试:指一指高垂直于哪条边,量出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5.想想做做5,先指一指平行四边形的底,再画出这条底边上的高,注意画上直角标记。
四、练习提高
1.想想做做1,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
2.想想做做2,用2块、4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分别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小组里交流是怎样拼的。3.想想做做3,用七巧板中的3块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出示,你能移动其中的一块将它改拼成长方形吗?
4.想想做做4,想把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锯开做成一张尽可能的的长方形桌面,该从哪里锯开呢?找一张平行四边形纸试一试。
5.想想做做6,用饮料管作成一个长方形,再拉成平行四边形,比一比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阅读调查
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到生活中去找找类似的例子。
六、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哪种平面图形?它有什么特点?回想一下,我们通过哪些活动进行研究?
教学后记:
认识梯形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梯形,会在方格纸上画梯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梯形,能测量或画出梯形的高。
3.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梯形的基本特征。教学资源:
长方形纸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
1.出示例1的图片,你能在这些生活场景中找到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吗?(重点可让学生上台指一指梯形)2.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到梯形吗?
3.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梯形。你还记得我们昨天是怎样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吗? 根据学生回忆板书:(1)探究特点(2)认识高、底(3)多种练习
有了这些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你想自己来进行研究活动吗?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你们准备开展哪些活动来完成(1)和(2)。
老师的友情提醒:研究梯形时注意和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将使你事半功倍。
二、小组活动
(一)探究特点
1.展示小组内制作的梯形,介绍使用的材料和方法。2.归纳梯形的特点: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二)认识高、底 1.介绍小组内的研究成果 2.在此基础上指导看书自学:
量出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间的距离,这就是梯形的高。这样的高有多少条?为什么?
与平行四边形不同的是,梯形各部分有自己的名称。说说什么是上底、下底、腰、等腰梯形。3.试一试:指一指高垂直于哪条边,量出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4.说明:第二个梯形是直角梯形。在直角梯形中有几个直角?
三、练习提高
1.想想做做1,哪些图形是梯形,为什么。(如有分歧,可用尺检验)在这些梯形中分别指出上底、下底和腰,并画出高。2.想想做做2,找出“小船”中的梯形。
用七巧板中的2块、3块、4块„„分别拼出不同的梯形,在小组里交流是怎样拼的。
3.想想做做3,在梯形里画一条高,可以把梯形分成两个图形,你能有不同的画法吗?(可分成两个梯形或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4.想想做做4,用粗细、颜色不同的笔在长方形纸上画出不同的梯形,并记录上底、下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再画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记录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5.想想做做5,用两张长方形纸叠在一起,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用这两个梯形能拼成哪些图形? 想一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四、独立探究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探究思考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哪种平面图形?它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它和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你还想探索梯形的什么
特点?(如梯形是否也具有不稳定性)
(编制者:曹静洁)
教学后记:
认识对称轴 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下)P.58~59“认识对称轴”。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能找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使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
3、结合教材、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学习方式,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春天来了,天气暖和起来了,蝴蝶也飞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了!你看!
这两只蝴蝶漂亮吗?它们是什么图形?(轴对称图形)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你能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吗?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2、复习轴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对称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长方形的对称轴。
(1)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彩纸。
(2)问:这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画出它的对称轴吗?(3)交流对称轴的画法。并让学生把长方形所有的对称轴都画出来。注意:对称轴一般要画成点划线。即—•—•—•—
(4)长方形一共有几条对称轴?
2、正方形的对称轴。
你会用同样的方法找出正方形的对称轴吗? 放手让学生自己折一折,再画出它的对称轴。
交流:你是怎样折的?能画出几条对称轴?确认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三、巩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将课前剪下的教材115页的图形,先确定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所有的对称轴。如果你没办法确定,可以折一折再画。个人完成后,按顺序放在桌子上,同桌相互检查。再按顺序指名学生说一说:每个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简单图形的对称轴会找了,那么图案中的对称轴找得出来吗?
3、出示一些常见的图案,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4、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根据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特点,我们只要确定了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就能画出它的另一半。指名学生说说画法,指导学生先在对称轴的另一边确定几个关键的对应点,再将其连成图形。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鼓励学生画出每个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2)交流: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正五边形有5条对称轴;正六边形有6条对称轴。
(3)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一个图形的每条边都相等,那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并且对称轴的条数与边的条数相等。
四、课外拓展。
过渡:生活中制造轴对称图形,一般是将一张纸对折了来剪的,剪好后展开,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了。
1、图中上面的图形对折后会是下面的哪一个,用线连一连。
3、轴对称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很多,古今中外,尤以中国的民间传统工艺剪纸最有特色,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2、电脑制作对称图形。
利用计算机中的画图软件也能制作出对称图形。
步骤:(1)先画出半棵小松树;(2)再复制;(3)把复制好的水平翻转;(4)组合。
五、动手操作。
自己做一个轴对称图形。欣赏交流。谈谈收获体会。教学后记:
图形的平移 教学目标:
1、学生利用已有的对平移的认识和经验,通过自主尝试和交流,掌握综合应用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到指定的位置。
2、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比较和沟通,使学生在已有基础上有新的收获。
3、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并在学习过程中深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获得尝试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综合应用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到指定的位置。教学资源:
实物投影仪,方格纸挂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我们上学期已经学过了平移和旋转的有关内容。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内容?你能举出一些这方面的生活实例吗?
今天我们就要来继续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尝试活动。
1、出示主题图。
2、问:这里的小亭子从左上方到又下方,是图形的平移还是旋转呢?(生答平移)平移了多少?(生答)那么,你能够把小亭子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吗?
3、先在小组里讨论可以怎样平移,再尝试着在方格纸上画出来。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4、交流:你是怎样平移的?
方法一:
方法二:
先向下平移4格,先向右平移6格,再向右平移6格。
再向下平移4格。
学生可能还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都应给予肯定鼓励。
5、指导具体的画法:(1)先确定几个关键的点。
(2)将这几个关键的点分别按要求平移到指定的位置,再连成图形。(3)注意:图形的位置平移后,各对应点的连线应该保持平行。
6、巩固平移的方法。揭示课题:图形的平移。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引导学生先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弄清起始位置和平移后到达的位置,再描述每幅图平移的过程。还可以怎样平移?要进一步启发学生说出符合要求的不同的平移方法。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交流操作的过程与方法。
3、“想想做做”第3题。
(1)让学生照样子自己画一画,再交流发现了什么?(2)试着画出距离不同的的另一组平行线。
(3)引导学生用这样平移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并鼓励学生试一试。
四、总结质疑。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评价一下你或你们小组本节课的表现。
教学后记:
图形的旋转 教学目标:
1、学生利用已有的对平移的认识和经验,通过自主尝试和交流,掌握综合应用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到指定的位置。
2、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比较和沟通,使学生在已有基础上有新的收获。
3、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并在学习过程中深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获得尝试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综合应用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到指定的位置。教学资源:
实物投影仪,方格纸挂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在生活中,很多的物体都在运动着,而它们的运动方式各有不同——平移和旋转是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上节课,我们已经对平移做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今天,我们就要来进一步研究另一种常见的运动方式——图形的旋转。(揭题,板题)
2、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旋转?学生举例。
二、探究互动。
1、认识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的含义。(1)出示公路收费站道口转杆打开和闭合的情景图。
(2)学生可以自己用两支铅笔演示这两种运动方式,并回答:转杆打开,旋转了多少度?转杆关闭呢?(3)转杆打开和关闭的方向相同吗?哪一种与时针旋转的方向是相同的?(4)指出: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5)同桌或小组同学一起体会顺时针和逆时针。
2、学习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2)明确两点:
①“饶A点旋转”是指将“A点”固定不动。
②把三角形“旋转90°”,既可以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也可以按逆时针方向旋转。(3)指导画法:可以先分别确定两条直角边旋转后的位置,再连成相应的图形。(4)学生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图。(5)交流,巩固画法。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现象,通过观察、交流每幅图中的“指针”分别要向什么方向旋转多少度。进一步感知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的含义。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按要求独立画出旋转后的图形,进一步掌握在方格纸上把图形进行旋转的方法。对有困难的学生,要指导具体的画法。
要使学生明白:确定旋转后小旗位置,关键在确定旗杆的位置;确定旋转后的长方形位置,关键在于确定一组相邻的边的位置。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讨论每组图形的特点: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根据设想使每组图形变成长方形的旋转方法。也可以用纸剪一剪,摆成如图的位置后再进行旋转。
四、总结质疑。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关于平移和旋转的相关内容,你还想学习什么?
五、课外拓展。
教学后记:
图案的欣赏和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2、使学生在观察美丽的图案中,感受图形中的对称美,体会平移和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3、指导学生细心分析对称、平移和旋转在图案中的应用,加深对图形变换的基本方法的理解,进而产生自主设计的欲望。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完成设计图案的任务。对学生的设计要多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资源:
剪纸图案,彩色纸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喜欢剪纸的活动吗?
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美丽的剪纸图案,想不想欣赏一下呢?
二、组织活动。
1、欣赏美丽的剪纸图案。
2、它们分别是由哪个图案通过平移或旋转形成的?
3、学生按要求平移做出美丽的图案。(1)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一次平移。
(2)学生像这样连续操作几次,做出美丽的图案。
4、应用旋转的方法做出图案。
指导学生完成左边的图案,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右边的图案。
5、自由创作。
先画出一个或几个图形,再运用对称、平移或旋转的方法,设计美丽的图案。(1)小组讨论:①打算选择什么图形作为基本图形? ②要把基本图形进行怎样的变换?(2)分工合作,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学生的设计尽可能多加赞赏。
三、课后巩固。
(编制者:张玲玲)
教学后记:
认识倍数和因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过程中,掌握三位数
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进一步增强估算癔 识,提高估算能力。
2、使学生在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已掌握的乘、除法口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3、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情景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正方形)你能把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
2、学生同桌合作,教师巡视。
3、交流:你是怎样摆的?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你能用一个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吗?
4、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3=12
12×1=12
6×2=12
二、认识倍数、因数
1、教师指着4×3=12说:4是12的因数(板书:因数),3也是12的因数,12是4的倍数(板书:倍数),12也是3的倍数。
2、反问:4是12 的什么数?3呢?12 是4的什么数?12还是谁的倍数?
3、提问:根据6×2=12,你能说出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哪一个数上哪一个数的倍数吗?根据12×1=12呢?
(分别指名说——互相说——集体说)
4、引申:你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吗?指名说-——同桌互相说。
5、板书:32÷4=8从这个除法算式中你能看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吗?指名说。
6、你能举个除法的例子来说一说吗?
7、说明: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都是指不是零的自然数。
8、练习:想想做做1 出示题目,让学生同桌互相说说,然后全班交流。
三、探索新知
1、学习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1)找36的所有因数。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1、2、3、4、6、12这6个数都是12的因数,那么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 学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时让学生明白既可以利用乘法算式来找出36的因数,也可以利用除法算式来找出36的因数。观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12和36的所有因数,你发现了什么?指名说。(让学生明确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小的一定是1,最大的一定是它本身。)
讨论: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的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2)练习: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集体交流。
2、学习找一个数的倍数(1)找3的倍数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12是3的倍数,那么3除了12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倍数?请你找一找,看看你能找出几个? 学生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时提问:你是怎样快速找到3的倍数的?
观察:请你仔细观察3的倍数,有什么发现?(使学生明确一个数的倍数最小是它本身,一个数有无数个倍数。)(2)练习: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集体交流。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集体交流。
2、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集体交流。
3、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集体交流。
五、总结质疑: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请你找出48、56、72的所有因数。
教学后记:
2、5的倍数的特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学生已掌握的乘除法口算的方法,能比较 熟练地进行口算。
2、进一步使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寻找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资源:小黑板、百数表。教学过程:
一、复习:
第二篇:小学美术第八册全册教案
小学美术第八册全册教案
教学内容:
节日、看花灯、水墨变体画、穿穿编编、纸卷魔术、罐和壶、适合纹样、车、我设计的车、我造的车、乘车印象、色彩的对比与和谐、染纸、套色纸版画、看新闻画新闻、石头中的生命、环境小设施、我设计的环境小设施。教学目标: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设计.应用】
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综合.探索】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教学重点
认识原色、间色、冷暖色,并能调配出间色。大胆、创造性地表现自己所见所闻和所想所感。能用绘画工具进行简单的写生,表现出物体和人物的特征。会动脑筋用不同的材料制作简单的立体或半立体造型。教学难点
在课堂活动要注意工具安全的使用、注意设计与功能的关系、能有序地进行设计与制作活动、大胆进行想像,并表达自己的创意,在学习中学会与他人合作。总课时:30节
第1课《节日》
教材内容:
本课以培养学生对节日生活的体验为主。节日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内容极其丰富。节日总是与欢乐的游园、隆重的庆典、精彩的演出、热闹的街景连在一起的。本节课就是让学生回忆丰富多彩的节日场景。通过学习,唤起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的愿望。使学生通过看一看,忆一忆,画一画,说一说,用色彩表现出节日的热烈气氛,从而掌握表现节日场景的方法。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观察节日场面,从而捕捉到节日活动中最具有表现力的一面,感受节是节日中亲人团圆的浓厚亲情,并能够画出或用各种材料制作出节日中有趣的情景。加强学生对传统节日饮食、风俗文化的了解和感性认识。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可以以学生探索研究为主,教师启发为辅,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模仿中掌握节日活动场景绘画的技巧,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线条表现能力,激发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有助于学生成为积极的评价主体,提高评价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自评、互评,教师的鼓励性评价贯穿始终,努力营造一种热烈的互动气氛,促使师生各自探索、相互启发、共同发展。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节日,回忆丰富多彩的节日场景,抓住节日活动中最具有表现力的一面,让学生学会运用不同材料、不同绘画方法,发挥想像表现热闹欢快的节日场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操作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感受、讨论、表演、绘画、制作、表现节日的有关活动中,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更好地体验节日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的乐趣,从而掌握节日场面的表现方法;加深对传统节日文化、风俗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创造力及表现事物的能力,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教学重点:
着重利用多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感受、表现节日。在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看看、说说,由浅入深地感受节H活动,掌握节日场景的绘画方法,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传统节日中的风俗活动。
教学难点:
回忆丰富多彩的节H场景,抓住节日活动中最具有表现力的一面,让学生学会运用不同材料、不同绘画方法,发挥想像表现热闹欢快的节日场景。教学课时: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师:有关节日的大量视频录像、图片、磁带、各种与节日有关的风俗习惯的文字介绍、范作、课件等。
生:收集各种与节日有关的风俗图片和文字,以及绘画工具(油画棒、彩笔)。
二.教学思路:
①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教室里挂些与节日有关的饰品,窗户上贴些窗花,营造出节日的气氛。观看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节日的有关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节日欢快的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多媒体课件展示)
②讨论探究:组织学生讨论所看的是哪些节日?并尝试介绍与这些节
日的相关的风俗活动。
③课的拓展:欣赏有关节日活动的照片、诗词,在诗词中寻找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体验古人在诗词中表达出的对于节日的情感。
例如清明节、中秋节„„让学生在体验中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引导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④模仿游戏:学生自己模仿节日活动中人物的动作、活动的情景,如:端午节划龙舟、重阳节登山、元宵节看花灯„„体验、感受可以加深学生记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欲望。三.教学讲评: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作和评价意识。鼓励构思新颖、独特的学生,激励学生的创造欲望。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提高审美欣赏能力。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
看花灯
教学内容:
彩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间艺术,寄托着老百姓对幸福的期盼,体现着节日的喜庆和吉祥。花灯分布地域广阔,花色品种繁多,制作材料庞杂,功能多样,是一种融工艺、书画为一体的艺术品。由于它是群体之间相互借鉴与传承的共性艺术,并与民风民俗共存,因而具有稳定的传统式样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各种玩具充斥市场的今天,更应让孩子们了解和接触中国民间艺术,激发孩子们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在本课的学习中,通过欣赏各式各样的花灯,了解其艺术风格,简单掌握花灯制作方法步骤以及花灯的种类、色彩、形式上的特点,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用绘画、拼贴等各种美术技能创作一幅以花灯为主题的画。让孩子们在感受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的同时,提高艺术鉴赏力,增强民族
自豪感。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通过观看各种花灯,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节日,回忆丰富多彩的灯会场景,抓住灯会活动中最具有表现力的一面,让学生回忆、想像,让学生了解花灯这种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特色。操作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感受、讨论、绘画、制作、表现彩灯的有关探究活动中,更好地体验花灯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的乐趣,从而掌握绘画花灯或节H灯市的表现方法,加深对传统节日文化、风俗的了解.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及表现事物的能力,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花灯,收集有关花灯的资料,着重利用多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感受、表现花灯。在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看看、说说,由浅人深地感受元宵节—花灯活动,掌握花灯和节日灯市的绘画方法,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民间艺术和传统节日中的风俗活动。
教学难点:
回忆丰富多彩的灯市场景和各式各样的花灯,抓住灯市活动中最具有表现力的一面,让学生学会运用不同材料、不同绘画方法,发挥想像表现力。热闹欢快的灯市场景或绘画出造型独特的花灯。
教学课时: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灯市活动和花灯的大量视频录像、图片、磁带,各种与元宵节—赏灯活动有关的文字介绍、范作、课件等。
学生准备:收集各种花灯的风俗图片和文字,以及绘画工具。环境准备:教室里挂些花灯,窗户上贴些窗花,营造出节日的气氛。
①观看视频、激发兴趣:观看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花灯和灯市的有关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花灯节欢快的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多媒体课件展示)
②讨论探究:组织学生讨论所看过的花灯,并尝试介绍这些花灯有什么特色。③老师介绍花灯历史:老师结合课件介绍观灯活动的来历及相关花灯的品种和相关知识,增强学生对节日风俗活动和民间艺术的了解。
④展示交流花灯:学生展示自己带来的花灯,介绍花灯外型、结构、制作及材料方面的特点。
⑤师生欣赏交流讨论:欣赏课本图片,讲述图片中灯市活动的构图方法和色彩的表现,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观察观灯活动中的细节,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⑥老师示范:示范绘画一幅体现观看花灯时的热闹场面以灯为主要表现象。
⑦学生作业:让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选择利用自己所带的工具材料画出一幅能表现灯市热闹气氛的画。
⑧评价展示:优秀作品欣赏、评析。
⑨课的拓展:欣赏有关元宵节—赏灯活动的照片、诗词,在诗词中寻找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体验古人在诗词中表达出的对于节日情感的流露。让学生在体验中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引导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评价:
在本课的教学中,既有来自教师的接受性评价,又有学生之间相互的评价,-还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自我评价。如,展示学生作品时,可以先请他们以小组的形l式互评,评出的作品再在班上展示,然后让学生以贴星星的形式给展示的作品评l价。在课的结尾处,可以让学生以鼓掌 的形式表达,这些评价的有机结合,更能体现学生的绘画水平和风格。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3课
水墨变体画
一、教材分析
变体画就是把艺术家原有的作品,加进自己的理解和想像,画出面目一新的作品。在《水墨变体画》一课中,我们利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工具,把中外优秀的作品,加入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感受,运用水墨画的技法,合理构图,有层次地表现水墨画的质感,画出新奇的水墨变体画。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把名人名作用水墨画的方式加上自己的想像画出来。(2)操作目标:学生通过欣赏学习和自己的想像,参照艺术家的原作,用水墨画进行表现。
(3)情感目标:借助于名画的形式画出对生活的回忆和感受。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用水墨工具临摹改编名画。
教学难点:运用毛笔的中锋、侧锋以及水墨的浓淡来表现画面。3.建议课时:2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水墨画工具;名画投影片;补充的名画;范画作品。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中外著名画家和他们的作品。(2)欣赏:
教师在多媒体上播放中外名画,引导学生欣赏。提问:在欣赏时思考画面的主题内容和构图。
欣赏课本上高更的画《高更你早》,思考画面上的主题内容。(3)讨论:
师:什么是变体画? 学生自学,相互讨论,全班交流。(4)作品评析:
欣赏书上的学生作品,与高更原作
①选择《高更你早》或《故乡的梦》进行改编。
②可选择横或竖的构图方式进行创作。③勾线后染墨。
(5)作业展评: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讲评。(6)课后拓展:选择自己喜欢的水墨名画改画成水彩画或油画。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将上一课时的作业展评。讨论作业的创作表现娩果。(2)欣赏:欣赏中国汉代画像石和木版年画。(3)讨论交流:
讨论:汉代画像石、木版年画上画面内容。让学生联系我们的平常生活情景谈一谈。
(4)创作构思:
①欣赏书上的儿童画作品。
②在草稿纸上用铅笔参照书上提供的三幅画进行变体画的创作。③教师点评:构图和内容丰富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④教师用线描的方法创作《老鼠娶亲》,画出结婚时的热闹场景。(5)创作练习:
师:在宣纸上模仿汉代画像石或年画的形式画一幅水墨变体画。
(6)作业要求:
水墨要求:注意水墨的浓淡,用中锋勾线,粗细匀称,线条流畅。用侧锋渲染时注意墨色的焦、重、浓、淡、清的运用。构图要求:合理安排画面,主次清楚,层次分明。
(7)评价:让学生针对作业的内容题材、画面构图的表现力进行自评和互评。
(8)拓展:将传说中的八仙和门进行分析比较(主体物,构图的表现方式)。
讨论:怎样才能完成变体画。水墨画的技法要求:
①用毛笔的中锋勾画主要的形状。②用毛笔的侧锋做大面积的渲染。③墨色的运用:焦、重、浓、淡、清。
学生作业练习: 学生作业展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4课
穿穿编编
教学内容:
设计·应用”的学习领域,让学生在欣赏制作过程中了解各种不同材料的“穿编技巧”,并从造型、色彩上去把握“各种穿编物品”的质材美、色彩美、装饰美,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简单的“穿编方法”,并训练其立体造型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及传统工艺的精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参观、欣赏,让学生了解穿编工艺的材料、工具和特点,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习惯。
(2)操作目标:选用适合的材料,大胆地将自己设计的造型,用不同的“穿编方法”表现出来。
(3)情感目标: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艺术活动的乐趣和审美意趣,养成主动探求与创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了解穿编物品的一些简单制作方法,体验中国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对祖国艺术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
运用适合的材料及“穿编法”制作出具有一定创意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建议课时:1~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课件、穿编材料、制作工具。学生准备:穿编材料、制作工具。教学过程: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与中队活动相结合,带学生到穿编手工艺厂参观,第二课时进行设计制作。
参观活动:带领学生到穿编手工艺厂进行参观,让学生亲身体验
现场制作的气氛,并与穿编艺人进行交谈,感受中国穿编艺术的博大精深。谈谈感受:回校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谈谈参观后的感说说自己对穿编艺术有了哪些了解。
拆编游戏:全班以4人小组的形式玩拆编游戏。游戏要求(拆前仔细观察穿编物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小组成员可以进行分工合作,仔细揣摩各种各样的穿编方法,并做好记录,组装时细心谨慎,小组成员要配合协调好,我们比一比哪
个小组拆编得又快又好。)教师对游戏结果进行简单的评述。
图片欣赏:教师播放电脑课件,学生欣赏有关穿编物品的图片。
同桌讨论:看了这么多穿编的图片后,说说你准备穿编什么。教师演示:教师用纸条进行穿编演示。用铅笔画底稿。
用刀刻出横的或竖的小口 子。
剪下比小口子略窄的纸条。
用纸条上下穿编。
用手指将穿好的纸条向上挑起形成弓状,再将纸条两头在纸的反面固定,一幅漂亮的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学生制作:以同桌合作的形 式,用彩色蜡光纸、杂志封面等材料进行穿编练习,可以模仿例图做,也可自己创造方法做。交流与评价:以“穿编博览会”的形式展示作业,让学生说说你最喜欢哪件作品?为什么?。课后拓展:
回家后寻找一下身边的穿编物。阅读一本有关穿编的书籍。上网查询一些有关穿编的资料。学生的评价:
是否能大胆表达自己对别人作品的看法。
对老师的讲课是否喜欢,哪些内容自己爱听。(2)大家的评价:
是否对本课美术学习和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是否积极地参与到本课的活动中来。
能否充分发挥想像力,将自己的想像大胆地表现出来。能否巧妙运用适合的材料完成作品。
作业展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5课
纸卷魔术
教学内容:
从平面造型走向立体造型,通
过绘画、卷贴、组合等手法,巧妙地利用色纸进行的立体造型。本课的要点是让学生抓住要表现的事物的特征,充分利用和放大其特征部
分,使其更形象。由于本阶段的学生在形体知觉上处于从平面知觉向
立体知觉过渡的阶段,因此要根据学生实际的水平设计练习形式。纸
卷魔术是以纸为材料,根据纸材的特点造型,造型力求简洁、单纯、概括,产生独特有趣的艺术效果。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运用色纸和各
类废旧纸张,通过绘画、卷贴、组
合等方法进行立体造型活动,掌握
设计、制作的方法,体验制作过程。(2)操作目标:通过剪、折、卷、贴等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纸卷造型技能技巧。
(3)情感目标:通过纸卷造型 的设计与制作,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创新能力和耐心、细致操作的 心理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剪、折、卷、贴、拼等技巧,制作一个纸卷造型。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大胆想像、构思进行创作,设计出一个有趣的纸卷造型。建议课时:1~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碟片、电脑课件、制作材料工具。学生准备:制作材料工具。教学过程:
一.教学思路:
观看碟片:教师播放碟片《动物世界》,学生欣赏,能否说说你在碟片中看到了哪些动物? 猜谜语:教师播放电脑课件:动物谜语。
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大时有脚没尾巴。(青蛙)金箍桶,银箍桶,打开来,箍不拢。(蛇)年纪并不大,胡子一大把,不论遇见谁,总爱喊妈妈。(羊)头戴红帽子,身披五彩衣,从来不唱戏,喜欢吊嗓子。(公鸡)学生猜出后,教师出示该动物的纸卷造型让学生欣赏。
小组讨论:教师给每组发一个纸卷动物造型,让学生分析讨论:采用了什么材料?如何制作的? 学生试做:学生试做动物纸卷造型,做好后,教师进行简单的评述。教师演示:教师演示纸卷动物的制作方法。
学生制作:选用适合的材料制作一个纸卷动物造型,可模仿范图制作,也可自己设计造型。
交流与评价:以“纸卷世界”的形式展示作业,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是如何构思制作的。
课后拓展:回家后,尝试用纸卷做“小兔子的一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6课
罐和壶
教材分析:
《罐和壶》这课提供了很多可供欣赏的图片,是让学生通过对不同的罐和壶的欣赏,从而了解古今中外有关器皿的文化,并能从艺术性和实用性的角度比较,分析各种罐和壶的功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1)(2)(3)认知目标:感受古今中外的罐和壶的造型特点,了解有关器皿的文化,掌握简单制陶的技法。
操作目标:学会用多种形式和手法进行创作、表现罐和壶,体会其中的美学内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各种罐和壶,体会其中的美学内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领略罐和壶的艺术美感,用多种形式表现罐和壶。教学难点:能运用多种艺术的手段,表现出不同形式的罐和壶。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古今中外的罐和壶的图片、陶泥、制陶的简单工具(泥刀、垫 纸板、水罐、抹布),制作好的作品若干。学生准备:绘画用具、课集的关于罐和壶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看陶:
a.欣赏艺术大师作品及古今中外的罐和壶的图片。b.欣赏制作好的陶罐和陶壶的作品。二.摸陶:
让学生上来摸一摸陶,感受一下陶土和瓷的不同质感。三.说陶:
说说陶土和其他材质的区别。四.做陶:
常用方法有泥条盘制和轮制等。例:泥板成型法:
①拍两块泥板,一块作罐底,另一块围成罐身,收口处配合双手协调制作; ②做一泥条粘于罐身作罐柄,装上壶嘴; ③采用泥条和泥球装饰罐身。五.赏陶:
将学生做好的罐和壶陈列在教室的窗台上晾干,让学生互相欣赏,交流一自己最喜欢哪些作品,为什么喜欢。
六.作业展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7课
适合纹样
教材分析:
漂亮的纹样装点了我们多彩的生活。从毛巾手帕到衣物和生活用品,从路边的公用小设施到大型建筑物的装饰,都能看到它们美丽的身影。把美丽的图案设计在一定的形状中,拿掉边框还是原来的形状,这就是适合纹样。无论这些纹是有秩序的还是富有变化的,是艳丽的还是淡雅的,各种风格的适合纹样奏响我们生活的艺术乐章。
《适合纹样》是一节以设计为主的美术课,通过欣赏大量的适合纹样,动手搭配设计各种适合纹样,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结合生活实例创作新颖的适合纹样。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欣赏、讨论、操作和绘画等手段,了解适合纹样的特点,交流创作的方法,在创作中发展个性。
(2)操作目标:学生通过创作设计,用彩笔勾画出富有变化的适合纹样,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3)情感目标:在交流、欣赏、设计的过程中培养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以及对生活的感受。
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欣赏、交流、操作,设计创作出丰富多彩的适合纹样。
教学难点:运用点、线、面的巧妙组合,色彩的合理搭配,表现出富有变化的适合纹样。
建议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收集各种适合纹样的图片。
教具:课件、有适合纹样的用品。
学具:彩色笔、作业纸、点、线、面的图形若干。
教学思路:(1)观赏、讨论:
①教师展示两只瓷盘,一只有适合纹样的瓷盘,一只白瓷盘。让学生选择喜欢哪一只,说出理由。
②教引出课题:适合纹样。③找找生活中的适合纹样。
④找找大自然中的适合纹样。
⑤学生分小组讨论:适合纹样的特点。
⑥教师小结:适合纹样就是适合一种形状,又能独立成为图案的纹样。(2)欣赏、评议:
1.欣赏一组瓷器上的适合纹样。2.欣赏一组中外古建筑物上的适合纹样。分组交流评价这些适合纹样的造型特点。拼拼、玩玩:
① 学生分小组利用课前准备好的点、线、面的图形进行合作,拼出富有变化的适合纹样。② 小组展示:每组派代表介绍作品,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点评。③ 小组同学合作利用身体创作适合纹样。④ 利用文具摆出适合纹样。
(4)创作示范:
①教师示范画一个适合纹样。让学生讨论,还可以采用哪些图案来创作。请学生试画。
②创作要点:
a.适合性:方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出示图例)。
b.选择造型的主体内容:花卉、昆虫、风景、点、线、面。
c.色彩的搭配:冷色调、暖色调、对比色、七彩色。
d.画的技巧:在每一方块中画相同或对称的图案。
③设计师乐园:
准备六组活动材料:圆形盘子;方形头巾;三角形蛋糕;长方形地毯;椭圆形餐垫;水果拼盘。
④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设计创作。⑤教师巡回指导。
⑥设计博览会:学生介绍自己设计的作品,其他同学进行点评。(5)课后拓展:
①尝试为妈妈设计一件毛衣的适合纹样。②为班级的板报设计适合纹样。学习评价:
1.学生是否能通过欣赏、交流发现适合纹样的特点。学生能否在操作过程大胆表现
2.学生是否能运用线条和色彩设计适合纹样。3.学生是否能运用线条和色彩设计适合纹样。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8课 车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的学习领域。本课是本册教材“车”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大量与“车”内容相关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其中图片资料尤为丰富,主要分为实物照片和绘画作品—实物照片包含了不同时代、用途各异的车,绘画作品也罗列了水彩、水粉、白描等各种综合表现技法的学生作业,因而本课的教学主旨显而易见。即:通过图片的呈现,使学生获得有关车的
各种丰富信息,如车的名称、结构、用途、历史等,再通过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描绘自己感兴趣的车,同时为下一课时“我设计的车”所属“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作好准备。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接触古今中外的不同车辆,了解其主要的组成结构、功效用途。
(2)技能目标:尝试用喜欢或擅长的方式描绘车的外形,培养表现能力。(3)情感目标:知道人类的造车历程,探究车辆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知道与车辆制造相关的典型事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图片的欣赏,了解车的各方面知识,用自己 学过的绘画表现方法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车的造型。
教学难点:车辆的外形特点及其规律;以绘画的形式对车进行造型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一.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学生初步接触有关“车”的艺术性话题。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当对车这种重要的机械有所了解,其中包括车的各个种类、车的多样材质、车的基本结构、车的不同功用以及车的发展历史等,知道人类的这项重要发明对自身有多么重要,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发挥了怎样巨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还要尝试以各种绘画形式表现车的造型的方法。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上网浏览并下载一些表现“车”主题的资料,如文字、图片、音乐、影片,大师的画作,学生绘画用纸等。
学生准备:美术创作的工具及材料,课前查阅有关资料或向家长了解情况。
(1)感知与体验:
①观看有关“车”的音像资料,认识各种车辆,再说说自己知道的车辆及其特点,了解古今中外不同地区、不同用途、不同造型的车。
②教师对以上问题做简单总结,介绍车的发展。
③同学分4。6人小组展开讨论,围绕“人类与车”这一话题进行交流,说说人类为什么要发明车,车辆的发明和制造对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有什么帮助。
④各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简单归纳和规律总结。从车的造型、材质、作用等方面进行分类概括并明确板书。⑤教师和同学对车的造型展开进一步探究,就其主要构成部分—车身、车
轮的外形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再对其中的细节做深入了解。如门、窗、顶、灯等。教师将大家的发言归纳整理后,以绘画的方式在黑板上记录下来。
(2)创作与表现:
同学以线描绘画的形式对自己喜欢或熟悉的车辆进行表现。在表现车的整体结构的基础上注意细节的刻画。
(4)① 教学评价:
同座位同学互相介绍自己所画的车,并将作品展示在教师事先布置好的展示栏中。
欣赏名画当中画家笔下的车。说说自己对画作的看法,谈谈画面中的车在整幅作品中的作用。②
③想像未来车辆发展的趋势,同学互相交流各人对未来车辆的看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9课
我设计的车
教材分析:
在上节课的学习当中,学生欣赏了古今中外大量的车辆,合作探究了车的共性,描绘表现了车的个性。本课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现代汽车,尤其是概念车的图片,中间穿插的文字部分又向我们介绍了许多知识性学习的内容与任务以及提示性学习的建议与要求,是对教学极为有效的帮助。需要提出的是,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其他类型车辆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如现代自行车、摩托车、地铁、火车、磁悬浮列车等,以便更大范围地拓展学生的思路。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车辆在现代社会中不同领域的应用,知道车的设计与制造要符合人的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技能目标:培养对车辆造型的设计、表现能力以及美化生活的能力。(3)情感目标:提高环保意识,培养热爱科学及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想像、设计新的车辆造型,以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
教学难点:想像与设计的思路;绘画与表现的技法。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车的音像素材、播放器、powerpoint课件。学生准备:绘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1)感知与体验:
①教师播放与车有关的声音资料,如火车鸣笛、车轮滚动、汽车喇叭声、摩托启动、自行车刹车等,学生听辨声音,以此判断车的名称。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并分析:
板书:第9课 我设计的车
a.车辆的外形:根据所听车声,猜测发出声音的车辆,回忆车辆的外形特征,用简洁的线条画出车的外形轮廓。
b.车辆的功能:说说这些车的作用,再用肢体动作模仿它们不同的工作状态。
②教师对同学的讨论结果予以简要小结,使同学知道这样一个道理,即:车辆的发展与变化都是应人们的需要而改进、变化。人们在设计与制造时,主要考虑的
是两大方面的因素,一是外形变得更实用、更漂亮,二是功能变得更强大、更多样。
③师生共同就车辆的设计展开a.教师向同学介绍班格尔等著名的车辆设计师以及各种经典车型,同学也发表意见对众多大师的作品谈谈自己的观点。b.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与交流,说说自己的设计思路。
c.各组选派同学向全班同学交流,介绍本组同学的好创意、金点子
d.教师对同学的发言做简单小结,同时以文字的形式进行整理和归纳。即:外形创作可分为几何形、实物形,力求简洁、协调;
功能设计可分为组合式、添加式,力求多效、强势。
④教师对以上总结的内容予以强调,并用简洁的线条进行绘画演示。(2)创作与表现:
①采用情景创作的形式,由学生担当车辆设计师,自行设计创作
一幅新款车型效果图,也可以参考
教师给出的资料图重新组合。
②动作快的同学,可采用以下 不同的练习方式:
a.在完成的效果图上添画一 些必要的人物或场景,添加成完整的情景图。
b.继续设计其他款型的车辆。(3)评价与反思:
①作品交流。
a.小组交流。同学完成后在组内交流,向本组同学说明自己的创作意图。
b.全班交流。以“车展”、“新车发布会”、“车辆设计展示会”等形式开展活动。同学将作品展示教师课前准备好的作品展示区内,全班同学观看这些作品,由各小组选派的“推介员”负责向全班同学介绍本组的优秀作品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②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做简要小结,鼓励同学开阔思路,设计出更具高科技、更富时代感、更兼人性化的新车。学生的评价:
是否喜欢课堂中的各种学习活动。
自己的想法是否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与同学之间的合作是否愉快。作业是否表达了自己设计的意图。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10课
我造的车
教材分析:
《我造的车》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教学内容,通过《车》、《我设计的车》两课的教学,学生对车的发明、车的形状、车的功能已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本课主要通过“造车”行动,一方面加深对车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的操作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与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在造车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不同车辆的造型特征,并对废旧材料有一个新的认识。
(2)技能目标:掌握造车的基本方法,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车。
(3)情感目标:通过不断的尝试,体验创造的艰辛,培养学生在对待创造性活动时的持久性与耐挫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废旧材料“造车”,感受变废为宝的神奇与创造的乐趣。
教学难点:废旧材料的合理借鉴与运用,解决车辆造型的变化方法,以及车辆各部分的组合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各色彩纸、各种可利用的废旧材料、油泥、剪刀、胶水,教师制作的车的范例。
学生准备:各色彩纸、各种可利用的废旧材料、油泥、剪刀、胶水。
(1)感知与体验:
①请同学们分别介绍所带的废旧材料,感受不同材料的形状、材质特征,以及色彩情况,教师就这些生活中用过便弃之不用的废旧材料进行环保方面的宣传。②教师将“废旧材料的合理利用”的话题引向本课主题,并在每组中选择一件材料,快速地组合,制成一辆奇特的车,分别请两位同学进行以“车”为主题的创作尝试。
(2)创作与表现:
①师生就车的制作进行讨论:从选材到制作方法。
②以4-6人小组为单位,利用‘各自带的材料,合作制造一辆车。③将小组合作的车辆置于黑板前的展示台上,请同学简单地点评。
④教师出示制造的精品车,请学生将它与前面造的车进行比较,谈谈不同的感受—更美、更奇特。
⑤学生讨论:如何将车变得更美、更奇特。(夸张造型;装饰车体)⑥利用各种手段,小组将先前造的车变得更美、更有个性。(3)评价与反思:
①小组分别介绍各组所造车的优势后,进行“奇思妙想奖”、“最佳造型奖”、“最佳色彩奖”、“最佳合作奖”等奖项的评选。
②欣赏其他材料制造的车。
三、学习评价建议: 1.作业评价:
评价内容—-作品的创造性与视觉美感。
评价目标—-通过对学生作品里反映出来的创造性、视觉美感来了解学生
对制作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车辆造型中所包含的视觉美感因素的理解。
2.表现评价:
评价内容—-学生的参与l生(发言、讨论情况);学生对于同学的发言及
教师的表述所持的态度;讨论时的参与程度。
评价目标—-通过对学生课堂中的讨论、发言等表现进行,全面分析学生
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度及所持的学习态度,及时鼓励与促进他们向良好 的方面发展。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
乘车印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回忆日常生活中乘车时的不同情形,体会乘车时兴奋、悠闲、焦急、无奈等情绪变化,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2)技能目标:能以各种人物动态表现出乘车时的情景,并学习必要的构图知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回味生活的能力,通过对乘车的种种印象的讨论,去发现平常事中平常人的闪光点,宣扬尊老爱幼、文明乘车的好风尚。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看看、说说、想想、画画方式,回忆乘车时印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培养热爱生活、尊老爱幼的情感。
教学难点: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乘车印象,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和 想像能力。
建议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图片资料。学生准备:绘画工具。教学过程:
(1)感知与体验:
教师提供房车的内部图片,让学生感受坐在里面一定会有一—种舒适的感觉,然后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房车的外部——原来是一辆车,由此导入本课主题:乘车印象。
(2)学习与创作:
①学生回忆乘坐各种车辆的种种感受与印象深刻的事,并到黑板上画一画:
②针对黑板上的绘画作业,了解学生绘画情况,选择下一步的教学策略:绘画创作的指导重点放在人物动态及相互间的位置关系、不同构图的表现方法? 构图——画面的安排可选择车厢内的满构图或车厢外的大范围的构图。人物——示范各种相关动态,注意人物表情及人物间的高低变化与前后遮挡。
③欣赏不同绘画风格的作品。
④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绘画风格,创作一幅《乘车印象》。(3)评价与反思:
①欣赏同学们的作品。
②可将学生作品汇集成册。三„学习评价建议 作业评价:
评价内容——速度评价、视觉美感评价、合作性评价。
评价目标——速度评价要求学生能按时完成课堂作业、提高效率,有效促进学生快动脑、快动手,养成抓紧时间的好习惯;从学生的
作业中反映出的视觉美感,不仅可了解他们对造型语言的掌握情况与表达能力,同时也能看出在创作中的预见性与计划性,以及小组成员的合作性。2.过程评价:
●评价内容——学生对各教学环节的不同反馈(学生对同学及教师的态度);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中新生成事物的应变能力。
●评价目标——通过这一部分的评价,从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可考察各教学环节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在不同教学环节下教师对学生反应的预见性,以有效面对不断变化的课堂。3.展示与评价:
(1.)观赏同学的作品,分析作品中的优缺点,回味作品中的各种滋味,倡导
文明乘车的社会风尚。
(2.)名家绘画作品欣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
色彩的对比与和谐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色彩对比与和谐的基本知识。(2)技能目标:指导学生运用对比色与和谐色进行调色练习及绘画创作。(3)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
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色彩的对比与和谐,学习调配对比色与和谐色,并运用对比与和谐的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像力和创造力。
教学难点:对色彩对比与和谐组织原理的理解、把握;创作时恰当地运用组织分配的方法,表现生动与统一。,教学课时:2—3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演示、水粉颜料、笔、调色盘、铅画纸等。
学生准备:色彩丰富的日常生活用品或学习用品、水粉颜料、笔、凋色盘、水罐等。教学课时:(第一课时)(1)引导阶段(感知与体验): 复习三原色和三间色知识。游戏:教师取出一种三间色,学生要拿对相对应的两种原色。
给6种颜色排排队、将红、黄、蓝、橙、绿、紫6种颜色按一定的 规律和顺序排队。
说一说排序的理由。
教师小结:靠一起的颜色很相近,很协调,距离较远的颜色反差较大,对比较强。
(2)发展阶段(观察与探究): 板书归类归纳:
对比色:红和绿、黄和紫、蓝和橙。
协调色:蓝和绿、红和橙、紫和红等等。欣赏多媒体演示的一组 图片,谈谈画面的色彩,以及给你的感觉。
展开小组讨论,教师揭示:红与绿、黄与橙、绿与紫是对比色,对比使画产生很强的活力和跳跃感,给人鲜明、刺激的感觉。
·蓝与绿、红与橙、紫与红、黄与绿等是和谐色,给人和谐、愉悦、层次丰富的感觉。
联系日常生活,找一找身边的对比色与和谐色。
(3)练习阶段(创作与表现):
用水粉色调配几种对比色和协调色。
(4)拓展阶段(评价与展示): 介绍自己的作品。
其他同学谈一谈对其画面色彩的感受。第二课时:
(1)引导阶段(感知与体验):复习所学的“对比与和谐”色彩知识。教师总结:无论是绘画或设计,对比与协调都不可少。如果以协调色为主作画,加上适当的对比色因素,会使作品显得既协调又生动,统一中有对立;如果以对比色为主作画,加上适当的协调色因素,会使作品显得既丰富又和谐,对立中有统一。(2)发展阶段(观察与探究):
欣赏几幅大师的作品(凡高等),有些是用对比色画出的,有些是用协调色画出的,比较它们不同的色彩感觉。说说自己对大师作品的理解,感受色彩的魅力:
小组畅谈感受并:进行探讨归纳:
对比色:强烈、刺激、跳跃、张扬。
协调色:温和、含蓄、平静、柔美。
(3)练习阶段(创作与表现):
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用对比色
或和谐色作画。教师演示绘画步骤:先设计出画面的内容,再构思安排好画面,确定画面主体,将草图打好后,上色。
(4)拓展阶段(评价与展示):
展示学生作业,大家共同评议、交流观画感受,分享创作感受。
展示作品,并请小作者自由评说。学生间相互欣赏作品,畅谈感受。(5)课后拓展:
讨论:通过欣赏和创作你发现了哪些色彩搭配的规律?(自由发言)总结出色彩搭配的规律:对比中求和谐、谐调中求变化。2.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界的、绘画作品中的色彩的对比与和谐,并通过小组讨论思考、分析、比较,理解、总结概括出色彩的对比与和谐的配色原理;通过教师的演示和自己的理解与实践,把握色彩的对比与和谐的调配方法,并学会运用对比色与和谐色作画。3.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注意教室环境卫生。
学生在用和谐色作画时,容易使画面显得过于单一,要提醒学生注意色彩的层次和明度。
三、学习评价建议:
(1)学生的评价:
●能否主动参与小组活动,有合作精神。
●能否进行简单的调色练习及绘画操作。
●能否从创作中感受成功的乐趣,提升学习兴趣。
(2)大家的评价:
●是否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作品。
●是否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是否能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
●是否能大胆想像并表达自己的创意。
●是否能在活动结束时进行收拾整理。
(3)评价的方式:
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结合教师点评。
四、教学资料库
对比色是人的视觉感官所产生的一种生理现象,是视网膜对色彩的平衡作用,当我们在强烈的阳光下目不转睛地盯着一面红旗,然后把眼睛合上,眼底会浮现一面绿色的旗帜。
对比色是两种颜色的色性相反,并列在一起可产生格外强烈的对比的颜色。
例如: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对比色具有对抗性。巧妙运用可以给人强烈的视觉效果,运用不当会让人感到非常俗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
染纸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染纸艺术,初步掌握染纸的特点。
(2)技能目标:掌握不同的折叠方法及染纸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染纸艺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教学重点:
学习不同的折叠方法和染纸方法。教学难点:
染纸时颜色搭配和多种染纸方法的使用。教学课时:1—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2条扎染的丝巾,宣纸、颜料、水彩笔、录像,各种染 纸作品。教学过程:
学生准备:水彩笔、颜料。教学思路:
a.本课主要是采用欣赏、小组合作等形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
b.在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来进行教学,在引导、发展和拓展阶段恰当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学生为主,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34
积极鼓励,让他们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c.在作业上,让他们尝试多种折叠和染纸的方法,制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d.在课后拓展过程中,要让学生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动手能力。教师
可以出示一些染纸的作品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利用课后的时间,与同学或家长合作,做出染纸服饰等等。
三、学习评价建议
(1)学生的评价:
是否能通过教师的引导来激发起自己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创作的欲望。
教师上完这节课你到底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大家的评价:
是否能掌握染纸的技巧。
是否敢于尝试不同的染纸方法。
能否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评价的方式:
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三者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
学生可以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介绍,然后进行互评,这样可以起到互补的效果。教师的评价多采用积极鼓励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评价,由于个性的差异性,根据它们不同的情况来进行评价,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1)师生互动。
教师带来2条丝巾,一条是白色的,另外一条丝巾的颜色比较鲜艳,而且丝巾上还有一些图案。
A.你喜欢哪一条丝巾,为什么?
B.你知道丝巾上的颜色和图案是怎样形成的吗?
C.你还知道哪些扎染的产品?(2)欣赏。
播放一段手工印染的录像,让
学生了解什么是印染,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3)师生互动。
出示染纸,比较染纸和丝巾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4)揭示课题。
扎染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手工印染工艺。最初人们不小心将纸的一部分弄上了颜色,开始很懊恼,后来发现被染的纸很好看,便开始了多种多样的染纸方法的试验。在试验中,人们发明了扎染。今天我们学习一种和扎染很相像的图案表现,美丽的染纸。板书课题:染纸。2.发展阶段
(1)欣赏作品,师生交流。
让学生欣赏多张染纸作品,欣赏的同时思考一下问题: A.染纸上的图案是怎样形成的?
B.染纸上的颜色是利用怎样的方法染上去的?(2)师生互动。教师示范。
A.教师示范制作一张染纸。先将纸对折几次,不要打开,然后将折 好的纸的一角放人彩色颜料中,颜色在纸上迅速的染开,之后小心的 将纸打开,纸上染出了有规律的图案。B.教师小结染纸的方法:先折后染。(3)染纸的方法及步骤。
A.久折纸。折纸时折出的式样,决定了染完以后整个印染的效果,根据染花纹,把纸张折叠成较小的形状,如“三角形”、“田字形”、“扇形”等等,折时边与边要对齐。也可以将纸作任意地搓揉,不打开直接进行点染。教师示范半字折、田字折、折扇折和辐射折的折法。
B.调颜料。根据自己需要,调出颜料,色彩可调稀一些,以增加纸张的吸水性,所调色彩的颜色重(深)一些。
C.染纸。染纸的方法有很多,运用不同的方法染出的效果也都不一样。浸染法,通过浸的方法给纸染上了颜色。
滴染法,将彩色墨水直接滴在折好的纸上,并将纸进行挤和捏,这样可以让颜色尽快的染进去。
点染法,用毛笔将颜色涂点到需要颜色的地方。(4)学生活动,老师辅导。
A.让学生进行染纸,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折叠和印染方法,会取得更好 的效果。
B.掌握多种颜色的搭配方法(大小色块搭配、各种颜色搭配、深浅搭配等)。
(5)教师巡回辅导。
在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可以及时作个别辅导,发现有创意的作品要及时交流。(6)作业讲评。
A.作业展示:在教室里拉一根绳子,将染纸夹在绳子上展示。B.作业讲评:在作业讲评中可以先让学生自评,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互评,评选出“小小设计家”。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3.课后拓展
欣赏民间印染工艺:贵外I蜡染、南通蓝印花布。利用课余的时间,与同学或家长共同设计制作染纸服饰。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14课
套色纸版画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套色纸版画的基本知识,了解套色纸版画的印制方法。
(2)技能目标:掌握拼版套色纸版画的印制方法和技巧。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学习内容:
通过生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了解套色纸版画的相关知识,学会利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拼版套色纸版画的印制,让作品新颖、独特,表现出自己的想法。教学重点:
拼版套色纸版画的印制方法。教学难点:
拼版套色纸版画的制作过程。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纸版画范图、彩色油墨、胶滚、白板纸、刻刀、剪刀、圆珠笔、6B铅笔、吹塑纸、乳胶、瓶盖、木蘑菇、马莲、勺子、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白板纸、吹塑纸、圆珠笔、剪刀、刻刀等。教学过程: 引导阶段:
1.师生互动:(谈话导入)(1)展示纸版画作品供学生欣赏、探究。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大家想知道吗?
我们学校美术组的同学创作的纸版画作品在全国少儿画展中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们班上的两位同学分别获得了一、二等奖,他们为我们学校赢得了荣誉,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和感谢!想知道他们创作的是哪些作品吗? 好,老师选了几张作品让大家欣赏,看看能不能从中学到些什么。我想请同学们到讲台前面来欣赏他们的作品,一边看一边可以议论。
(2)引发学生讨论。
这些都是我们同学送出去比赛的纸版画作品,怎么样?好看吗?它有什么特点?比较一下哪一幅作品更特别一些? 这幅彩色的纸版画和其他纸版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再请你们动动脑筋想一想,这幅纸版画可能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的呢? 39
(3)互动、交流、演示。
同学们看得很仔细,很会动脑筋,谈了很多方法。这幅画是用两块版子印出来的,我也想根据同学们说的这种方法来尝试印制一下,看看会不会是这样的效果。
首先想一想,我选什么材料来表现呢?
秋风瑟瑟,落叶飘飘,老师也拣到了不少造型奇特的树叶,我想选一片叶子用它来做套印的主版吧!再选一块有纹理的墙纸作为底版。
下面要进行拓印。
先将选作底版的墙纸滚上一种颜色,再将树叶滚上另一种颜色;
将滚好颜色的树叶放在底版上。选取一张白色或浅色的印纸覆盖在上面进行拓印。揭开印纸,看看,用这种方法印制的纸版画是不是和黑板上展示的有同样的效果?好不好看?也给老师鼓鼓掌好不好?
揭示课题。
老师刚才用两块版子拼在一起套印出一张纸版画,这叫做“套色纸版画”,最常见最容易掌握的一种套色方法,想学习这种套印方法吗?好!今天,我们就一块儿来学习“套色纸版画”。板书课题:套色纸版画——拼版套色。2.发展阶段 师生互动、交流:
刚才,老师根据同学们所说的方法尝试套印了一张纸版画,我想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能不能帮老师总结一下拼版套色纸版画的制作 过程呢?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畅所欲言。教师总结、板书制作过程(板书步骤)。(1)构思。
想一想,你要表现一幅怎样的内容和画面。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可以成为我们用来表现画面内容的主题。比方说:风景、人物、动物、植物„„(2)制作。
分别制作两块版,一块作主版,一块作底版。无论是主版还是底版都可以选择不同质地和肌理的材料。例如:
白板纸、吹塑纸、墙纸、马粪纸等„„(3)拓印。
滚油墨:先将主版和底版分别滚上两种不同颜色的油墨。
选择颜色时应该注意色彩的搭配,比如深浅、对比强烈的颜色,一般来讲印主体的颜色比较深,印底版的颜色比较浅,这样能够突出主体形象。
印的油墨有两种,一种是油性的胶版油墨,这种油墨滚印时要注意不能太干,否则会拉破纸面;
另一种是水溶性版画油墨,价格比较贵。
选好油墨后要用胶滚将油墨滚匀,这就是滚印油墨的胶滚(展示)。这种小胶滚可以自己做,大的胶滚截取一小段加上把子就可以用了,也可以到商店购买,不过价格挺贵的。
拼版:将主版放在底版合适的位置上。(注意构图)拓印:选用印纸覆盖在拼在一起的底版上进行拓印。可以选用白色或浅色的宣纸或其他比较薄的纸进行拓印。
用来拓印的工具可以有很多,如:木蘑菇、马莲、突起的瓶盖、吃
饭用的勺子等,只要是有突起的工具都可以。(逐一介绍)板书步骤:构思;制作;拓印。启发思考、讨论、交流。
(1)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了解了印制套色纸版中拼版套色纸版画的制作过程,想不想尝试一下,也用拼版套色的方法来表现一幅套色纸版画?你们打算表现哪方面的内容呢?
(2)学生讨论。大家各抒己见,老师启发。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哪一位同学设计制作的画面最美,最新颖、别
致,好吗?要求:用拼版套色的方法设计制作一幅作品。构图饱满,造型新颖、独特。
注意:主版和底版的制作要有层次。拼贴的部位要用乳胶粘牢。套印油墨时要选用两种对比强烈的颜色。拓印时要印仔细,避免重影。
教师辅导:
老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辅导,在辅导过程中及时展示出做得比较有特点的作业进行过程性评价。展示评价。
现在,同学们的作品都展示出来了,这么漂亮,可以看得出来同 学们都非常努力,老师特别高兴。想不想一起来参与评价?说一说自己比较喜欢哪一位同学的作品?为什么喜欢?
清这幅作品的小作者来和大家说一说自己的创作构思、印制方法,好吗? 3.教学拓展
今天,我们学会厂用拼版套色的方法制作一幅自己喜欢的纸版画作品,有的设计了手帕,有的设计了花瓶,有的设计了陶罐,有的设计了盘子„„大家的设计制作都很有特色。颜色也选得比较好,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用拼版套色印制的套色纸版画是适合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的套色方法。在平时创作套色纸版画的过程中,还有很多表现技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否对你们有启发!
课件出示其他套色纸版画的图片供学生欣赏。
接连展示两件分版套色纸版画定格;提问:你们想知道这张套色纸 版画是怎么印的吗?(课件一步步展示分解过程。)
总结:这是分版套色纸版画,适合在美术小组活动中进行制作。
印制的方法还有许多(继续展示课件)。
这些都是套色纸版画,都很有特色,印制方法很多„„同学们,你
们今天学会了一种最简单的套色纸版画方法——拼版套色,如果有兴趣可以进一步地学习用不同方法印制的套色纸版画,回去进行尝 试,下节课带来,我们将举办一次套色纸版画作品展,好不好?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三:(1)学生的评价:
●是否对本课的美术学习和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是否积极地参与到本课的学习活动中来。
●是否能够充分发挥想像力,将自己想到的内容大胆地表现出立
●是否基本掌握了套色纸版画的方法。
(2)评价的方式:
●可以尽量改变较为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激发起学生的兴趣,采用学生自己给自己评价,或者同学之间互相评价、学习,甚至学生评价教师、师生之间互相评价等等,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在对不同起点和水平的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注意方式,因人而异: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十五课看新闻,画新闻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及时了解国内外的重大新闻,知道身边都发生了哪些事情。
(2)技能目标:会用美术形式表现新闻的主要场景及情况。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新闻时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表现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近来国内外的重大新闻,并用美术形式表现出来。
教学难点:能够将时事的主题及概况表达清楚,使人一目了然。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范图、部分近来发生的重大新闻的录像片、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黑色勾线笔、彩色笔、作业纸等。教学思路: 1.引导阶段。
欣赏录像(教师播放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简短新闻录像)。(1)谁能说一说短片中播放的是什么内容?(2)你知道这件事情吗?你是怎样了解到的?(3)原来大家是从电视新闻、报纸新闻或电台新闻上了解到的。你常看新闻吗? 揭示课题。
新闻是我们每天应该了解的事情,这样我们才能了解更多的信息,不会和时事脱轨。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一起来“看新闻,画新闻”。板书课题:看新闻,画新闻。2.发展阶段。师生互动(启发提问)。(1)你知道新闻都有哪些种类吗?
a.政治类b.娱乐类c军事类d.科技类等等。
(2)能告诉大家,你平时都通过哪些渠道获得信息吗‘;你用什么方式来了解新闻?(3)你知道国际上或国内最近发生过哪些重大的新闻吗?(4)你对哪些新闻比较感兴趣?为什么?(5)最近发生了哪些事情?能给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吗? 教师活动(展示老师所收集的新闻图片和其他同学画的新闻内容)。(1)前两天,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比较重大的新闻资料,大家想看看吗? 44
(2)教师课件展示近来发生的各种新闻图片资料,弥补学生对新闻不了解的空缺。
(3)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新闻,看看大家能不能猜得出发生的什么事情?(4)展示其他学生用美术形式所表现的新闻内容。师生互动(绘制过程和步骤)。你想来画一画吗?
你觉得应该分成哪几步?(1)构思。想好要画什么内容的新闻事件(重要的、关注较多的)。(2)构图。勾画内容,要表现出新闻事件的主题,主题突出。(3)上色。给你的作业涂上合适的色彩。师生互动(启发提问)。
你想表现什么新闻内容?怎样表现? 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哪一位同学能将你看到的新闻表现得淋漓 尽致,好吗? 要求:用美术形式(绘画/绘画+制作)表现出自己所了解的新闻。
教师辅导:老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辅导,在辅导过程中及时展示出做得比较有特点的作业,进行过程性评价。展示评价:
现在,同学们的作品都展示出来了,老师特别高兴。老师想请同学们来猜一猜,他们画的都是哪些新闻事件? 说一说自己比较喜欢哪一位同学的作品?为什么喜欢?
教学拓展:
今天,我们用美术的形式表现了国内外不同的新闻,有的同学画了非典时期人们共同抗击非典的情况,有的画了美国的911事件,有的画了NBA篮球赛况,还有的同学不忘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的重大里程碑——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大家画得都非常的好。
其实,除了这些重大的新闻,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每天都会在我们的身边发生,同学们的画笔就是一架摄像机,大家要学会观察生活,描绘自己的世界。学习评价:(1)大家的评价:
●是否对本课的美术学习和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是否积极地参与到本课的学习活动中来。
●是否能够将自己想到的内容大胆地表现出来。
(2)评价的方式:
●可以尽量改变较为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激发起学生的兴趣,采用学生自己给自己评价,或者同学之间互相评价、学习,甚至学生评价教师、师生之间互相评价等等,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在对不同起点和水平的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注意方式,因人而异。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十六课石头中的生命
教材分析:
石雕亦称“石刻”。最初,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而打制石器,进而运用审美观,在石刻上雕刻纹饰,使之成为既实用又美观的实用工艺品,这就是早期石雕品的产生过程。中国的石艺起源很早,从巍巍壮观的万
里长城建造到魏晋南北朝时代开凿的敦煌石窟等,从富丽的十三陵,到南京中山陵建筑,从故宫、颐和园皇家建筑到人民大会堂,上海外滩建筑,从皇宫庙宇雕刻到民间石艺„„中国石文化丰富多彩,在宗教、建筑、园林、陵园等方面,独树一帜。
《石头中的生命》一课体现了美术课程浓郁的人文精神。通过大量的图片、实物欣赏,让学生掌握石刻在内容、形式上的特色,能理解并运用视觉语言,共同介入信息的交流,共享人类文化的资源,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加强学生对本民族多元文化价值的认识和尊重,有利于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石刻作品的展示,使学生对石刻艺术繁荣发展时期的艺术特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技能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用途及所塑造的内容,了解石雕艺术的制作工艺。
(3)情感目标:学会欣赏艺术家的创造力和精神力量以及作品的艺术特色。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一些石刻的知识,学习雕刻的简单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在掌握正确的雕刻制作方法基础上能加上一些装饰。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各种质地的石头若干、小型石雕实物若干、电教设备、黏土等。
学生准备:课本、各种黏土、肥皂、刻刀、牙签等雕刻工具。
环境准备:要求学生课前力所能及地收集各种质地的小石块若干,教室内悬挂一些雕塑与石雕的图片或摆放一些雕塑实物。教学过程:
①有条件的学校课前组织学生到附件有石雕遗址的地方参观,请教景点解说员,收集石刻的相关知识。(没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展示石雕的图片,给学生观看。)
②通过现代雕刻作品和古代石刻的观察比较,让学生欣赏讨论后说说二者的异同。
③介绍雕塑与石雕的相关知识。
④启发学生回忆:谈谈你见过什么样的石雕作品?你知道一件石雕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制作石雕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⑤教师示范一件“石雕”的制作过程。
⑥学生练习,作品展示。
2.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教师可利用现有雕塑、石雕的图片、实物以及周围环境布置,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丰富的感官印象,通过学生比较观察,对雕塑的内容、材质、布局形式有一个整体认识。借用多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凋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①制作方法时避免讲得太深奥,注意把知识简单化。
②学生进行创作练习的时候发现问题,要及时加以解决,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刻刀等雕刻工具。
③作业完毕后应注意整理桌面,保持教室内的卫生。4.解决重点与难点的策略
在讲授石刻知识时要破除传统的靠讲授知识为主的概念,运用、讨论、探索发现的学习方法,注意凋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雕刻的制作方法可以在不断的演示中帮助学生理解,但不能束缚其想像力,让他们大胆去尝试。学习评价
●能否通过查阅资料,个人体验,集体讨论,观摩和评述等方式 探究美术与生活的关系。
●是否积极参与欣赏评述活动。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探究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国美术发展概况。
●是否领悟到中国古代雕刻的艺术魅力,提高拓宽了自身的审美经验。
●能否主动地专注地欣赏作品,评价能力有初步的提高。
●是否能用黏土等工具仿制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加深对中国古代雕
刻的亲身感受。教学资料:
体现南京六朝古都神韵的艺术瑰宝——南朝陵墓石刻,在江苏省内共有32处,其中南京地区有19处,分布在江宁、栖霞等处。其年代最早始于南朝刘宋,距今约1500年,19处陵墓石刻中,帝陵共3处,另有失考墓7处。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方向,石刻距陵墓约千米左右,一般都包括镇墓神兽、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几种。镇墓神兽分双角天禄、独角麒麟与无角辟邪三种,形态基本相似,均体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张齿露,目含凶光,腹部两侧刻有双翼,四足前后交错,神态威猛庄严。天禄与麒麟仅限用于帝陵,辟邪则专用于王侯墓前。
位于栖霞区狮子冲陈文帝陈倩永宁陵前的天禄、麒麟,是帝陵石兽的代表作。它们相向而立,造型矫健灵活,雕刻手法细致圆熟,已脱尽汉代简朴作风,给人以挺拔、丰满的印象。而位于仙鹤门张家库村的梁临川王萧宏墓,墓前的辟邪雄浑简练,雕刻技法娴熟,造型的整体和局部皆十分和谐,显示出一种匀称美,是王侯墓前石辟邪的代表作。
神道石柱又称华表,以栖霞十月村吴平忠侯萧詹墓的碑文保存最为完整。南朝立碑较少,而此碑巍然独存。石碑通高5.61米,分碑首、碑身、龟趺三部分。碑身镌刻楷体碑文,是十分罕见的书法艺术珍品。南朝陵墓石刻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而与同时代的北朝石窟艺术遥相媲美,在中国石雕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杰作,也称得上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十七课环境小设施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观察、了解街头环境小设施的造型与功能。
第三篇:苏教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
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图,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50+50=100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二、教学例2 学生自学
要求:
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要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
第一种: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第二种:
X+50>100 X+X=100 X+50<100 X+50=100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 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
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那X+50>100、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 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围绕“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
四、课堂作业:练习一的1、2、3。
板书: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第二课时 等式的性质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
(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20 20+10=20+10 X=50 X+20=50+20 50+a=50+a 50+a-a=50+a-a X+20=70 X+20-20=70-20 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4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
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一的第4、5、6题。
第4、6题做在书上,第5题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时等式的性质。
X+10=50 解: X+10-10=50-10
X=40
第三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的7~1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20+17=37 12-Y=4 a+12=35 21-b<14 x=14+23 16+a=27+b
2、解方程
X+125=370 520+X=710 X-4.9=6.4 120-X=25 7.8+X=2.5 X+8.5=1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3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
二、完成第6页的7~12题。
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是含有未知数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就能很快知道
最后的结果。
第9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改正,我
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教师要特别关注前面解题还有错的学生,争取人人过关。
集体订正,分析错误原因。
第12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都要给于肯定。
三、课堂作业
第6页的第10、11题。
板书:
学生的板演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10页,例
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
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
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
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五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
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
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练一练第一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核对 ⑶、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六
1、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六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对
6、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
六填写完整。
7、小结: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8、试一试
⑴、出示X÷0.2=0.8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⑶、集体核对,指名口答: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9、练一练第二题
⑴、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
⑵、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一题
⑴、请每位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一题应该怎样解,指名口答。(第三组)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
⑶、集体核对
2、练习二第二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师巡视。⑶、你在填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三题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11页,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4~7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7
1、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明确题意。
2、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
=0.06米
3、小军的成绩我们知道吗?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4、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指名上黑板。
5、集体核对,(指算式)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6、计算完结果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7、这道题目还可以怎样列式?(生小组内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
计算的)
8、小结: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谁来说一说,用列方程解答时,我们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9、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题目的各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指名口答后生集体填写在书上。如有不同的可以书上
补充。
⑶、请同学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
⑷、集体核对。
10、练一练
⑴、引导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
⑵、引导学生明确题目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相等关系,并将这个关系写在书上。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生独立解决,师巡视,帮忙有困难的学生)
⑷、集体核对。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4题
⑴、生独立读题,明确题意。⑵、引导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并解答。
⑶、集体核对。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
⑷、做完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2、练习二第5题
⑴、指名读题,明确题意。
⑵、小组讨论每题的数量关系,全班交流。生独立解答
⑶、集体核对
3、练习二第6题 ⑴、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⑵、小组内核对,同时交流讨论数量关系。
⑶、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7题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练习二8~12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等式的性质并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来说一说,等式有怎样的性质?指名口答。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行一些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二、练习二第8题
1、指名读题
2、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小组内交流)
4、我们在解答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也就是将算出的未知数的值再代入方程,看等
式是否成立。
三、练习二第9题
1、指名读题
2、这道题目,已知哪些量,要求什么量?
3、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有什么样的相等关系?(多请几位同学说一说)
4、生独立做在课练本上。师巡视(注意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5、集体核对。
四、练习二第10、11题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两道题目的数量。
2、生独立解决,师注意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做法,并通
过板演在全班讨论。
3、集体核对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12题
第7课时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13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的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让学生把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形成知识的体系,进一
步理解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方程的正确率和速度。
3、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反思
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方程、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
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解方程:求方程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1、举例说一说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等式有哪些性质?你是怎样解方程的?
3、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小组内逐一交流这3个问题,有组长组织。
全班交流。
二、练习与应用
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选3题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帮有错的学生订正。
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小组交流这4题的方程和解题过程,没有意见的就通过。
全班交流:
(1)交流有困惑的地方。(2)交流有不同意见的题目。
4X=10 1.6X=5.6 X+7=17 X+110=250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的第1、4题。
板书:
第8课时 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练习与应用的第5~7题,“探索与实践”的题目。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通过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探索与实践 出示第8题题目。
指导学生理解题目:“连续的3个自然数”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说说。
学生独立思考这3个问题,在本子上适当记录。
小组内交流,把困惑、疑点、不同意见的地方记录下来。
(1)a+b+c的和等于3b。
(2)3X=99 X=33(3)5n=55 n=11 很多学生在做这道题时会感到比较困难,要让有能力的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多举例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补充:依此类推,9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99,你能用方程算出中间的一个数是多少吗?
解:设中间一个数n。
9n=99 n=99÷9 n=11 第9题
学生读懂题目意思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同座位同学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全班交流:(1)从第一个天平可看出,一个梨子的质量相当于3个苹果的质量。
(2)从第二个天平可看出,三个苹果的质量相当于6个桃的质量。
(3)因此,一个李子的重量相当于6个桃子的质量。
二、评价与反思
组织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的第5~7题。
第二单元:确定位置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页例
1、练一练,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
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去过南刚体育馆观看过篮球比赛吗?(出示一张球票)这是老师去南刚体育馆看比赛的票,拿着票,老师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你知道老师是怎么找到的吗?
学生自由回答。
2、出示例1的情境图。
这是班级的座位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有个小朋友叫小军,你知道他坐在哪里吗?
指名学生回答。
如果我们不知道小军的位置,听了刚才同学的发言,能顺利地找到小军的位置吗? 你觉得用这样的方法描述小军的位置有什么特点?(不够清楚,比较麻烦)
3、揭示课题并板书。
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描述小军的位置,显得不够规范或比较麻烦。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教学新课
1、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
(1)介绍列、行的含义和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实际上,在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指图说,板书)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
数,确定第几行一半从前往后数。
这叫什么?这是第几列?(从图中指列、行问)这是第几行?
指第1列第1行的图问:这一位同学在第几列第几行?(第1列第1行)
小军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 同桌互相指一个位置说说。
(2)出示抽象图。
如果把每个学生的座位用圆圈表示,每一行有几个圈呢?一共要画几列呢?
出示抽象图:
第7行 ○ ○ ○ ○ ○ ○ ○ ○ 第6行 ○ ○ ○ ○ ○ ○ ○ ○ 第5行 ○ ○ ○ ○ ○ ○ ○ ○ 第4行 ○ ○ ○ ○ ○ ○ ○ ○ 第3行 ○ ○ ○ ○ ○ ○ ○ ○ 第2行 ○ ○ ○ ○ ○ ○ ○ ○ 第1行 ○ ○ ○ ○ ○ ○ ○ ○
第 第 1 ……… 7 列 列
图中的第1列在哪里?第1行呢?(标出“第1行”和“第1列”)
谁能像这样标出其他的列和行? 指一指第4列第2行在哪里? 第3列第4行在哪里?
……
同学们在明白了列和行的含义后,现在能正确、简明的确定位置了吗?
(3)用数对表示位置。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在数学上可以用数对表示为(4,3)。你知道这个数对的含义吗?数学中的4表示什么意思?3呢?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
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师指抽象图中任意一个圈问:请你用数对表示。
2、完成“练一练”。
(1)学生在书上完成1、2题。
你能找到第2列第4行的位置吗?有数对怎样表示?(2)(5,5)表示什么呢?是图上的哪个圈?
两个“5”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教室里的座位共有几列几行呢?第1列第1行是哪个同学的座位?用数对怎样表示你能说说自己的座位在第几列第几行吗?用数对怎样表示?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并互相指其他座位说数对。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在实际生活中,也经常用数对确定位置。你能悦纳嘎数对表示这四块瓷砖的位置吗? 追问:第3列的两块瓷砖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第4行的两块瓷砖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写出的两个数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一列的两块瓷砖,数对中的第一个数相同; 同一行的瓷砖,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
3、完成第3题。
(1)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每一块花砖的位置。(2)在小组中交流花砖位置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3)汇报交流结果。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对你以后有什么指导作
用呢? 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例
2、练一练,练习三第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物体的位置,提高学生用数
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2、进一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熟练运用数对表示实际生活中物体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图。第4行 ○ ○ ○ ○ ○ ○ ○
B
第3行 ○ ○ ○ ○ ● ○ ○
A
第2行 ○ ○ ● ○ ○ ○ ○
C
第1行 ○ ○ ○ ○ ○ ○ ● 第 第 1 ………… 7 列 列
请用数对表示图中A、B、C的位置。A(3,2)B(5,3)C(7,1)你是怎么确定位置的?说说你的想法。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1)出示没有标出行与列的公园平面图。你能试着标出平面图有几行几列吗?
尝试标行与列。
(2)出示完成的方格图。
图中行与列的标法与上节课所学例题及练习题的标法有什么不同?
指出:例2中0既表示列数的七点,也表示行数的起点。
说说:第3列是哪一条线?第5列是哪一条线?第3行是哪一条线?第5行是哪一条线?
想一想,怎样用数对表示书报亭的位置?(2,3)
(3)分组讨论:儿童乐园等其他景点的位置怎样用数对表示?
盆景园的位置(5,7)大门的位置(3,1)饭店的位置(5,2)
谁能说说确定景点位置时可以怎样找?
(4)观察比较。
看一看,表示儿童乐园与书报亭位置的数对有什么特征?(数对中左边的数都是2)
这说明什么呢?(儿童乐园与书报亭在同一列上)还有哪些景点的位置具有这样的特征呢?小组中说一说。
交流汇报。
2、练一练。(1)完成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你是怎样找到这些点的?说说你的想法。
围成的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2)完成第2题。
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D点和E点应该怎样表示呢?
“顺次连接A、D、E、C、A”是什么意思?
围成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检验对边是否平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4题。
怎样用数对表示试验小学和图书馆的位置? 实验小学(5,5)中两个5表示的意思是否一样?
(3,2)(2,3)表示的位子哈相同吗?为什么?你能找出这两个位置在哪里吗?
小组中讨论第(3)(4)小题。
2、完成练习三第5题。汇报交流结果,展示路线。指导用数对进行描述。
四、自学“你知道吗”
学生介绍自己了解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对于用数对确定位置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说说在确定位置时我们可以怎样找?
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3页的例
1、例2和“练一练”,练习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准备:
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练习四第4题里的方格图、红旗和黄旗。
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
1、操作活动。
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学生独立活动后指名在实物展示台上铺一铺。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⑴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
怎样用算式表示?
⑵铺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呢?每条边都能正好铺满吗?
2、想像延伸。
提问: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
4、揭示概念。讲述: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说明: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同样可
以用省略号表示。
引导: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说明什么?为
什么?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1、自主探索。
提问: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 ① 依次分别写出6和9的公倍数,再找一找。
提问:你是怎样找到6和9的公倍数的?又是怎样确定6和9的最小公倍数的?
② 先找出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找出9的倍数。③ 先找出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引导:②和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一种方法简捷些?
2、明确6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18,指出:18就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
3、用集合图表示。
指导学生填集合图后,引导:12是6和9的公倍数吗?为什么?27呢?哪几个数是6和9的公倍数?
4、完成“练一练”
完成后交流:2和5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
1、练习四第1题。
提问:这里在图中要写省略号吗?为什么?如果没有“50以内”这个前提呢?
2、练习四第2题。
引导:4与一个数的乘积都是4的什么数?
5、6与一个数的乘积呢?怎样找到4和5的公倍
数?填空时为什么要写省略号?
3、练习四第3题。
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找的。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小
公倍数?
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
五、游戏活动
练习四第4题。让学生在小组里玩一玩,再想一想。提问:涂色的方格里写的数与3和4有什么关系?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练习教学内容:完成练习四的第5~8题。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的方法,并能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选择用合理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4和6 3和7 5和9 10和6
二、完成第25页的5~8题。
1、第5题
⑴ ①让学生观察左边4题,说说这几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②找出每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③比较和交流:有什么发现?
(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
⑵独立完成右边4题,再比较交流发现了什么?
2、第6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说说分别是什么方法求出每组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
3、第7题
先让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并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列表的过程实
际上就是求7和8的最小公倍数。
4、第8题
先让学生说说求几月几日小林和小军再次相遇,可以先求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让学生
独立解答。
三、小结: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思考题
提示:先用列举法找3、4和6的最小公倍数。
第三课时: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7页的例
3、例4和“练一练”,练习五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准备:
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因数
1、操作活动。
⑴先让学生用边长6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分别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
再提问:哪种纸片能将长方形正好铺满?
⑵交流: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⑶1、2、3、6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⑷4为什么不是12和18的公因数?
揭示: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自主探索。
提问:8和12的公因数有哪些?最大的公因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 ①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中找出12的因数。②先找出12的因数,再从12的因数中找出8的因数。
2、明确8和12的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是4,指出:就是8和12的最大公因数。
3、用集合图表示。
出示相交的集合圈,让学生把8和12的因数分别填在集合图中的合适部分,再看图说说各
自的想法。
4、完成“练一练” 重点让学生操作与填空。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
1、练习五第1题。
填好后让学生看图说说15和20的因数分别有哪些,公因数有哪些,最大公因数是几?
2、练习五第2题。
3、练习五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具体说说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4、练习五第4题。
先出示第1组数,让学生判断,并说说是怎样判断的。然后完成先面几组。
5、练习五第5题。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并说说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大
公因数?
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
第四单元第1课时:分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例
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六的1至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
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在说明所表示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谈话:在三年级,我们曾经分两次认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
一步认识分数。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中的一组图
谈话:先来看这几幅图,请大家根据每幅图的意思,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分数后,再想一想: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所填写的分数
提问: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左起第四个图形是把6个圆看成一个整体。引导比较:左起第四个图形与前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
说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提问:(1)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把什么看成单位“1”的?(2)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
(3)从这些例子看,怎样的数叫作分数?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指出: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2、教学“试一试”
学生在小组内说说上面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各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反馈交流时,教师请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回答,一人说分数,另一人说分数单位。在学生回答分数单位时,课件演示每个图中的一份,在学生回答分数中各有几个分数单位时,课件演示
每个图中各有这样的几份。
3、完成“练一练”
提问:各图中的涂色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请大家在书上填空。学生汇报所填分数时,教师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三、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再指名读一读,并要求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母与分数单位有什么联系?
2、做练习六的第2题
先让学生在每个图里涂色表示三分之二,再说说是怎样涂的、怎样想的。
提问: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
3、做练习六的第3题
让学生按照书上的说法,说说第一题中是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三好学生有这样的几份,再让学生按照第1题的句式说说后两题中每个分数的意义。
指出:在研究分数时,把哪个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数量就是单位“1
4、做练习六的第4题
先让学生看图指一指直线上从几到几的这一段可以表示单位“1”。再让学生中直线上的点表示各分数。然后让学生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5、做练习六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要求学生说说所填写的两个分数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两个分数都是把12枝铅笔看作单位“1”平均分后得到的;第一个分数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12份,第二个分数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满意吗?
第2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学内容:例
2、例
3、练一练、练习七1-4题。
教学目的:1. 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能判别一个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提问:什么叫做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2.你能说出一些分数,并说明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吗? 3.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分数。
二、教学新课
1.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
(1)出示例2
学生涂色表示相应的分数。
问:把每个圆都看作单位“1”,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分之几?图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
几? 里有几个1/4? 生答师板书。
要表示5个1/4,该怎样涂颜色?明确:用一个圆最多只能表示4个1/4,表示5个1/4要用
两个圆。5个1/4就是5/4。
问:通过刚才的涂色,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当涂色部分不满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涂色部分正好满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相等;涂色部分超过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
(2)教学例3 出示例3,学生涂色。
引导学生看图,讨论:要表示每个分数,各要涂几个1/5?分别用了几个圆?你有什么发现?
(3)分数分类
比较例
2、例3中的这些分数,你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4)认识概念
结合学生的发言指出: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和分母相等或者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问:和1相比,谁大,谁小? 学生举例说明真分数和假分数。
(5)小结:学生自己整理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特点。
2. 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请学生说一说分别把什么看做单位“1”?
(2)做“练一练”第2题。
(3)判断。
真分数一定小于假分数。
假分数都大于1。
小于7/8的真分数只有6个。
集体订正。说明理由
三、课堂练习1.练习七第一题
要通过描点、观察、交流,使学生在直线上直观地看到:真分数集中分布在0和1之间的这一段上,而假分数则分布在从1开始向右的部分,进而体会到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都大
于1。
2、练习七第二题 独立完成,交流
3、练习七第三题 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4、练习七第四题 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学生说说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大小的?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五、作业 相应的练习册。
第3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例
4、例
5、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七5-8 教学目的:
1、探索并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体会分数的实际应用价值,拓展对分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桌相互举出一些分数,说明意义,并说说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2、根据要求表示分数。
3/4 4/7
3、贴出: 红彩带 黄彩带
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能提出什么问题?
结合学生回答,揭示,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二、新授。
1、教学例4。
明确问题,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思考:把谁看作单位“1”?黄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
汇报交流。明确:把红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红彩带的1/4。黄彩带的长与其中的1份一样长。也就是说红彩带的1/4与黄彩带一样长。(贴出答案)
同桌相互交流。2。教学试一试。贴出 红彩带:
蓝彩带:
蓝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学生小组讨论:把谁看作单位“1”?蓝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
汇报交流,明确答案。
改题:红彩带的长是蓝彩带的(—)
学生思考,小组内交流。
明确:把蓝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红彩带的长与其中的4份一样长,也就
是4个1/3,即4/3。
3、教学例5。
(1)出示: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5/4,问: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明确:把红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绿彩带的长相当于其中的5份。
(2)出示 红彩带:
你能画出绿彩带吗?学生独立画,交流校对。
4、教学试一试。
出示 红彩带: 花彩带:
问:你可以怎样提问?你会解答吗?说说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完成,并校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1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
2、完成练一练2
3、完成练习七5、6 请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4、完成练习七7(1)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 “梨的个数是苹果的1/5” “鸭的只数是鸡的3/4”着两句话的?
(2)学生填空。
(3)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完成练习七8
(1)出示统计图,问:你知道了什么?
(2)补充问题,独立解答。____ 是 ____ 的(—)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册。
第4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七9-14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
之几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板书:分数。问:关于分数,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二、练习
1、完成练习七11(1)读出分数,说出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分数单位是什么?
(2)找一找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2、完成练习七9、10 说一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完成练习七12 读一读,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每一句话的?
4、完成练习七13 独立完成,并交流。
5、完成练习七14
(1)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题意的?
(2)学生画一画。
(3)交流,展示画出的各种图形。
6、指导完成思考题。(1)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2)集体交流。
三、总结。
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作业:练习册
第5课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例
6、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的1至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
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
理等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情境图:把4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2、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新课
1、教学例6 把刚才呈现的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能分到1块吗?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每人分得的不满1块,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
提出要求:那么,可以用怎样的分数表示3÷4的商呢?请大家拿出3张同样的圆形纸片,把它们看作3块饼,按照题目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
学生操作,了解学生是怎样分和怎样想的。
组织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小结: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4/3块。完成板书。
把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得多少块? 学生口述算式
提问:3除以5,商是多少?怎样用分数表示?小组交流。
2、总结归纳
谈话:请大家观察上面两个等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提问: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用b表示除数,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写?
板书 a÷b=a/b
讨论:b可以是0吗?
小结:在除法中,0不能作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所以分母不能是0。
3、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学生尝试填空。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口答:把7分米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7÷1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23分改写成用时作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23÷6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
指出:两个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可以用分数表示。
4、做练一练的第1题
学生填写后,引导比较:上下两行题目有什么不同?
5、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填写,要求说说填写时是怎样想的。
三、练习
1、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口答。
2、第2题
学生独立填写,交流。
3、第3题
学生看图填写后,可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第4题
学生填写后,提问:这道题中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5、第5题
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填空,再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算式,并写出得数。
四、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整理和复习(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上的内容以及51~53页第1题~9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组织学生整理知识要点,体验自己学习的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
构。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问:这一单元,你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分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整理
二、练习与应用
1、第51页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2、第51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评讲,可指导在直线上表示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方法。
3、第3题,口答
4、第4题
让学生结合情境解释分数的意义。
重点讲解第3小题:小明从家到学校,1/6小时正好走了全程的2/3。
1/6小时是把1小时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6份,小明的时间相当于其中的一份。
5、独立完成第5、6题
评讲总结方法
6、做第7题
让学生运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进行填写。
指导1.7的填法:
一、可以把1.7看成1和0.7的和。0.7是7/10;
二、把1.7直接看成是17/10,从而得出结果。
7、做第8题
引导:前两题可直接根据小数意义,改写成小数,后两题要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计
算改写成小数。
8、做第9题
(1)试做(2)分析小结:要将分数化成小数再比较(3)讨论怎么样将带分数化成小数
三、课堂总结
整理与复习(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页第10~13题
教学目的:
1、用分数的有关知识,熟练地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2、能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应用 1、第52页第10题
先做第一题:五一班一共有学生40人,其中女生有21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1)先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口头分析: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0份,女生人数占了其中的21份,所以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1/40。(2)再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出算式,并写出得数。
(3)独立做下面两题(4)交流总结 2、做第11题(1)学生先独立练习
(2)引导比较A三道题目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
B算式中选择的除数有什么不同?
C从中还能想到些什么?
(3)沟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
3、做第12题 练习后加强对比(1)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算式中选择的被除数为什么不同?除数为什么相同?
(3)商的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4、做第13题 练习后加强对比
要引导学生区别清楚:一:第一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了这块布的几分之几,需要把5米看做单位“1”,并把它平均分成6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分数不注明单位名称。二:第二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布几分之几米,要把5米等分成6份,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结果要注明单位名称“米”。
5、思考题
方法一:可以根据每个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来判断。
方法二:通过画图帮助思考
二、课堂总结
三、完成补充习题上的练习。
第五单元:找规律
第一课时
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努力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一张填有1一10这10个数的单行数表,一张填有1一15这15个数的单行数表;每人4个用硬纸做的长方形框,分别可以框2个数、3个数、4个数和5个数。
教学过程:
一、初步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感知规律。
谈话:(出示下表)下表的红框中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红框,可以使每次
框出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
提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请大家拿出自己手上的数表想一想,也可以用这
样的方框试着框一框。
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1)列表排一排1+2=3,2+3=5……9+10=19 一共可以得到9个不同的和。
相机引导:这样列表排一排,要注意什么?(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
(2)用方框框9次,得到9个不同的和。
引导:你能把你用方框框数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吗?
结合学生的演示,强调:从哪里开始框起?方框依次向哪个方向平移?一共平移多少
次?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更简便?
(第一种要算出每个具体的和,第2种方法只要考虑把长方形平移多少次就行了。)
二、再次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规律
如果每次框出三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你能用平移的的方法找到答案吗?拿出能框3个数的长方形框自己试一试。
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你是怎样框的?(强调按顺序平移)一共平移了几次?(7次)
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8个)
提问:如果每次框出4个数、5个数呢?再试着框一框,看看分别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组织学生交流结果。
要求:刚才我们用方框在数表里每次框出了2个数、3个数、4个数和5个数。你能联系每次平移的过程和得到的结果,把下表填写完整吗? 每次框几个数平移的次数 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引导:观察表格,自己想一想,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几个数有什么关系?得到几个不同的和与平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把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可能得到: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相加正好是10;得到不同和的个数比平移的次数多1;每次框出的数越多,平移的次数与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越少;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增加1,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减少1••…
追问:利用大家发现的规律想一想,如果每次框6个数,平移的次数是几?能得到几
个不同的和?
三、尝试用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1.教学“试一试”。
提问:(出示题目)如果把表中的数增加到15,你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说说每次框出2个数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吗?每次框出3个数或4个数呢?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部分学生感到有困难,也
可以让他们边操作边思考)2.做“练一练”。
提问:(出示花边)这是小红设计的一条花边。每次给相邻的两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
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交流。
提问:如果给紧连的3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每次盖
5个方格呢?
鼓励学生简捷地推算出答案。
四、课堂小结,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提问:这节课我们探索了什么规律?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规律的?
2.做练习十的第1题。今天我们探索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应用。(出示练习十的第1题)你知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吗?
提示学生将每3张连号的票画一画,找到答案。3.做练习十的第2题。(出示练习十的第2题)提示:可以根据题意先画图,再思考。
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的过程。
第二课时
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2)
教学内容:
P57---58 找规律例2 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会根据平移次数推算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
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教学过程:
一、探索规律
1、出示例2,理解图意指名说说
(1)浴室的一面墙长有8格,宽有6格;
(2)理解问题
2、你准备怎样来贴瓷砖,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明确方法:可以从左上角开始有次序地进行平移,可以向右平移,也可以向左平移。
3、学生动手操作,操作完后思考:你是沿着什么方向贴的?平移了几次?有几种贴法?
4、交流汇报,引导思考:
(1)沿着这面墙的长贴一行有多少种贴法?(平移6次,可以有7种贴法)沿着这面墙的宽贴一列有多少种贴法?(平移4次,可以有5种贴法)
(2)一共有多少种贴法呢?(5×7=35种)联系刚才的操作过程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与沿这面墙的长和宽贴各有多少种贴法是什么关系?你是怎么想的?(就是求5个7
或7个5是多少)
5、小结:我们发现沿着长贴有7种贴法,沿着宽贴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7×5=35种
贴法。
二、运用规律
1、完成“试一试”(1)你能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完成这道题吗?出示“试一试”这个图形你会把它平移吗?小组讨论,明确可以把“凸”字形看作长方形。
(2)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
(3)交流,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思考过程。(沿着长有6种贴法,沿着长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6×5=30种贴法)
2、完成练一练小军打算在阳台上的一面墙上贴花砖,请你算一算,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的过程。
三、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学生质疑。
四、拓展延伸
1、完成P59第3题
(1)仔细审题后,动手框一框,并算一算5个数的和。(2)任意框几次,看看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小结: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就等于中间的数乘5。
(3)如果框出的5个数的和是180,应该怎样框?能框出和是100的5个数吗?为什么?
独立思考后解答。
(4)一共可以框出多少个不同的和?独立思考后同桌说说,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
过程。
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61页例
1、例2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初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圆形纸片、彩笔、各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故事引入:猴王分饼
观察图片示意图,用分数表示每只猴分得饼的大小,这几个分数相等吗?出示阴影部分是1/2的图片?比较相等的几个分数有什么发现?
(大小相等,分子分母在变化)
如果还有一只猴需要四块,猴王会怎样分呢,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的纸,指出:这些正方形纸都一样大。
提问:你能先对折,并涂出它的 吗?
学生折纸。涂色。交流后,追问:你能通过继续对折,找出和 相等的其他分数吗?学生
操作。组织交流。
1/2= 2/4 1/2 = 4/8 1/2=8 /16
2、发现规律
引导观察:请大家观察每个等式中的两个分数,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学生观察、思考,完成课本上的填空,再在小组内交流。a、先从左往右看,1/2 是怎样变为与它相等的2/4 的?
由1/2 到4/8,分子、分母又是怎样变化的?
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
b、再从右往左看
2/4是怎样变化成与之相等的1/2 的?
4/8又是怎样变成1/2 的?
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
综合以上两种变化情况,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其中的规律?你觉得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不能同时乘或除以0)为什么?
3、沟通联系
谈话:你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写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引导辨析:所写的分数是否
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提出要求: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能用商不变的规律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三、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1、练一练的第1题。
2、练一练的第2题
3、练习十一第二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
教学内容:
课本第62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4-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初步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
2、掌握约分的含义和约分的一般方法,学会约分的书写形式,认识最简分数。
教学重点:掌握约分的方法已经约分的书写形式
教学难点:约分时通常约成最简分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分数的基本性质
2、想一想: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
3、写一写:请你写出和12/24 相等的分数 在学生交流反馈后,引导学生对相等的分数做比较: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大的,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小的。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你能写出和 12/18相等,而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吗?
学生尝试自主思考。汇报:你是怎样想的?先在小组里交流。
2、教学约分的含义。
师: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12/18 6/9 12/18 4/6 12/18 2/3 教师指出:约分要注意两点,一是约分后得到的分数要与原来的分数相等;二是约分后得到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要比原来的分数小。
3、教学约分的书写形式
分子分母都要同时除以几呢?(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3或者6。)
方法一:先分别除以12和18的公因数
2、再分别除以6和9的公因数3。
方法二:分别除以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6。
规范:画斜线的方向和商的书写位置提示:熟练以后,约分可以直接写成12/18= 2/3 约分到什么时候就不要继续除呢?(除到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为止。)
4、教学最简分数。
像 2/3的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约分时,通常要约成最简
分数。
同步练习1:说出一个最简分数
同步练习2:把 约成最简分数。
三、课堂练习
1、指出下面的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练一练62页第一题)
2、分组练习(指名板演)练一练第二题
练习十一 第5题
四、课堂作业:
第三课时 约分(练习)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的第8-1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促进学生初步形成约分的一般技能技巧,教学重难点:
约成最简分数 教学过程:
一、自主回顾
回顾一下对约分的理解情况突出三点: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同时去除;
约分的形式;约成最简分数。
什么是最简分数?说一说。
出示分数卡片 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
二、巩固练习
1、找朋友 :找出和18/54 相等的分数。9/27 1/3 1/2 6/18 3/4 2/9 2/6 3/9 你是怎样寻到的?说说自己的理由好么?
2、能用不同的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吗?
练习十一 第8题
我们在刚刚学习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时,只会用2/8 表示2÷8,现在我们还可以用 1/4来表示。看,我们的进步啊,这就是学习的魅力。
你能写出不同的除法算式吗? 1/2=()÷()=()÷()
你能说出几个除法的算式?
这些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3、比较大小(第十一题)
4、计算并化简(第十二题)
5、集中练习把0.5化成分数 问问自己这个分数是最简分数吗?你会把它化成最简分数
吗?分母是10的最简分数有几个?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作业
第四课时 通 分 教学内容:
第65页的例4和“试一试”,“练一连”和练习十二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通分及公分母的意义。
2、能正确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通过亲历探索通分的意义与方法这一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为公分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最小公倍数4和6、8和9、9和5 2。化成分母是2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1/5、3/4、7/10
二、新授
1、出示例题
例4:把3/4 和 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题目要求是什么?(改写 分母
相同 大小不变)
你计划使用什么数来做这个相同的分母?12、24、师根据学生发言出示
3/4=()/12 5/6=()/12 3/4=()/24 5/6=()/24 你是怎样改写的?先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汇报 板演
2、揭示通分的意义
小组学习,交流各小组汇报。
为了计算简便,一般取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3、你觉得通分的依据是什么?
4、通过自学、讨论,我们知道了这些概念和方法,根据这些我们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5、通分和约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先找出1/6 和 4/9的公分母,再把这两个分数通分
思路引导: 1/6和4/9 的公分母是()
要求学生自由说说中间的过程。
2、练一练(65页)
三生板演。集体讲评。
3、判断(练习十二 题3)
四、课堂小结
第五课时 分数的比较大小
教学内容:
课本第66页的例5,“练一练”和练习十二的第5-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通分的意义,2、掌握通分的方法。能熟练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能灵活的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
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什么是通分?怎样通分?
2、我们可以在什么时候应用通分?
3、互动:相互出题 练习相互评价 交流(3分钟)
二、教学例5
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解答。
师:谁看的页数多?这个问题实质是什么?
生: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师:小组研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方法一:画图比较
方法二:通分比较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方法三:化成小数再比较学生汇报,分类领悟比较的方法。注意方法的规范。
3/5=27/45 4/9=20/45 因为27/45>20/45
所以3/5>4/9 小芳看的书多。
你还有什么别的比较方法吗?
小结:通分的方法在比较分数大小中的运用
三、巩固练习
1.先通分,再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66页练一练
2、练习十二 第五题 先明确题目的要求有两个。
3、自由练习
分小组编拟 交换练习
四、课堂小结
第六课时 通分(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练习十二第8-11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掌握分数基本性质在通分中的运用,能熟练而灵活地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
数的大小比较。教学重难点: 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学生自由练习互相说一个分数,再通分。
学生汇报 纠错
二、集中练习
1、教师出示: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可以安排为擂台赛)
a、21/21和31/26 5/7和4/5 b、8/9和4/7 1/3和4/9
请同学评讲
2、课本练习68页第九题 把下面分数填入合适的圈内
比1/2大的分数有:
比1/2小的分数有:
师生讨论:怎样快速的分类?
自由说一个比 1/2的分数。并说出理由。
三、拓展练习
小明:我10步走了6米,小红:我7步走了4米。问:谁的平均步长长一些?小组讨
论,明确解题步骤。
四、课堂总结
第七单元 统 计
第一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P74-75复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
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回忆铺垫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条形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把这两张统计图合并成一张,那是怎样的呢?
2、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又能知道什么?重点引导学生对两个城市的降水量进行比较。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我们还学过什么统计图呢? 揭题:我们已经学习过折线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题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提问:根据第一
幅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
根据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指名口答。
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
算怎么办?
引导: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复式条形统计图,那么这两幅统计图是不是也能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书)
3.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
表示的意思
启发: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二)、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
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二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
教学内容:
P77--79统计练习十三2-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综合练习
1、出示P77第2题
(1)学生看图后独立思考:1999年哪种电话的用户多?2003呢?
(2)哪种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快一些?你是怎么判断的?(从折线的走势上来判断;计算每种电话用户2004年与1999年的差,进一步检验作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3)看这这张统计图,你还想到什么?学生交流。
2、我国的经济在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出示第3题。
(1)这张图统计的是什么?
(2)拥有电话的家庭户数哪两年增长幅度最快?计算机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说说自己判断的方法。
(3)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三、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完成P78第4题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学生独立完成后和同学交流。(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长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长速度之所以比根慢,主要是因为开始发芽的时间比较晚。但从第8天起芽的生长速度就和根大体上是相当的)我们在农学院里也有自己的盆栽植物,请你也来做个小科学家,坚持观察一种植物,并做好记
载。
2、完成P78第5题逐题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条折线中相应点的关系进行判断。
3、独立完成P79第6题,(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图例
(2)交流,互相评价,进一步掌握绘制的方法和技巧。
(3)讨论交流问题。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一道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
交流说说理由。
四、全课总结
1、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小结所学的知识。
2、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球的反弹高度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第72—7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测量球的反弹高度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的有关知识的理解。
2、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完成实践活动,增强合作意识。
3、让学生体验活动的愉悦,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
篮球、足球、排球各4个,四把米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体育课上同学们都喜欢玩球,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数学知识来球,有兴趣吗?
二、引导探究
1、提问:这些球从高处落地后会怎样呢?在正常情况下,球的反弹高度会不会超过下落
高度?(板书:反弹高度 下落高度)
2、教师动作示范,学生观察球下落过程,提问: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预设问题:反弹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同一种球的反弹高度一样吗,弹性一样吗?
不同球的反弹高度一样吗,弹性一样吗?
三、带着问题实验操作
1、学习书上示意图,指名说说实验步骤以及注意点。
集体交流并板书:定(下落高度):100厘米、150厘米、180厘米。
落:注意球的上沿与高度标记齐平。
观察,记号,量一量:注意,取整厘米数。
计算并小组讨论。
2、组员分工:落球人员,测量人员,观察人员,记录人员。
3、实验操作。
4、计算。
5、小组讨论。(提示:把表示两者关系的分数化成小数比比看)
小结:同一种球从不同的高度下落,它的反弹高度是不一样的,但表示同一种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分数大致是一样的,也就是弹性是一样的。
四、第二次合作实验
1、学生再次合作作实验。
2、计算结果
3、讨论
4、集体讨论后小结:
不同的球从同一个高度下落,其反弹高度一般是不同的,同时表示相应反弹高度与下落高
度关系的分数自然也就不同。
五、你知道吗?
1、自主阅读。
2、指名说说引起球的反弹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3、算一算比赛用的篮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
六、总结:
谈谈你这一节课的收获。
第八单元 分数加、减法
第一课时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1)
教学内容: 教材第80页例
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
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指名读题,并要求根据题意列式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启发学生解释自己列式的思考过程)指出:这是一道分数加法算式。因为相加两个数的分母不同,所以把它叫做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板书:异分母分数的加法)
2、提出问题: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法,那么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该怎样计算
呢?
指导分小组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2和1/4,再看看1/2和1/4相加的和是
多少。
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
交流:您能根据操作的情况说出1/2和1/4的得数是多少吗?
追问:你是怎样看出1/2和1/4的得数是3/4的?把涂色部分看作3/4时,原来的1/2被看作了几分之几?想一想,计算1/2+1/4时,先要做什么?
明确:计算1/2+1/4时,先要把1/2和1/4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要求:按刚才讨论的方法,完成例题中的填空。
3、交流学生填空、计算的情况
讨论:把1/2和1/4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应用了什么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概括地说,这个过程就是把这两个分数怎样?(通分)
二、教学“试一试”
1、提出要求,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2、学生完成计算后,组织讨论:
(1)例题学习的是异分母分数的加法,5/6-1/3是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在已经板书的“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后添上“和减法”,完成课题的板书)
(2)计算5/6-1/3时,先要做什么?想一想,通分的目的是什么?5/6-1/3的得数是多少?作为得数3/6和1/2,哪个更简洁?应用什么方法可以使3/6化成1/2?
指出:计算结果如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你是怎样计算1-4/9的?你是怎样想到把1转化成9/9的?
指出: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要根据减数的分母,把1转化成与减数同分母的假分数。
3、提出:你会验算上面的两道题吗?你打算怎样验算?
交流后:让学生各自验算,确定上面两道题的计算结果。
4、引导学生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提出要求: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自觉进行验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十四的第1-4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能把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经验和体会说给其他同学听
听吗?
第二课时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页的练习十四的第5-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灵活地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初步学会估算异分母分
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
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通分练习(口答)
5和3 10和7 9和3 8和5 20和15 35和7
2、计算练习(指名板演)
1/5+3/10 3/5-3/8
二、探索规律
1、出示练习十四第5题,学生自己读题观察。
1/2+1/3 1/9+1/10 1/4+1/7 1/5+1/8 1/2-1/3 1/9-1/10 1/4-1/7 1/5-1/8
2、交流观察后发现。
3、每人选择两组题目计算出结果,并校对结果。
4、交流计算后发现。
5、教师小结:两个分数最大公因数是
1、分母分子都是1的分数加减,得数的分母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积,得数的分子就是原来两个分子的和或差。
6、根据规律,请学生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分数加减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再交流。
三、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1、练习十四第6题
(1)出示题目:下面的分数中,哪些接近0?哪些接近1/2或1?
4/7 1/10 8/9 2/25 9/20 11/13 7/15(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3)教师小结:分母分子相差越大,分数就越接近0;分子接近分母的一半,分数就接近
1/2;分子分母越接近,分数就越接近1。
2、练习十四第7题
(1)出示题目:先估计哪几题的结果比较接近1/2,再计算。
4/5+2/3 1/10+3/7 2/9+1/3 5/8-1/5 3/5-1/2 1-1/9(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再每人选择三个题目计算验证。
(4)教师指出:先估算再计算,可以提高我们计算的正确率,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
四、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十四第8题
先说说图意,再填空,然后计算。
2、练习十四第9题
先说说图意,再估计,然后计算。
五、总结延伸
思考题:请把合适的分数填入下面括号里。第九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一课时 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的例
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
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
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1
1.呈现问题。
(1)出示“原来的”两杯果汁,并出示条件“两杯果汁共400毫升”。
提问:如果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这两杯果汁的数量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示,让学生发现不仅甲杯减少了.乙杯增加
了,而且甲杯和乙杯正好同样多。
(3)回顾操作过程,出示例题中条件部分的完整示意图,提出问题:原来两杯果汁各有
多少毫升? 2.解决问题。
(1)提问: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后,两个杯子里的果汁总量有没有变化?一共还是多少毫升?那么现在每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
(2)小组讨论:知道了现在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可以怎样求原来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
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
(3)在学生提出“再倒回去看一看”时,追问:如果把乙杯中的40毫升果汁再倒回甲杯,两
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学生画图后,组织展示、交流,并相机呈现教材提供的第二组示意图。
引导学生认识到“再倒回去”后,甲杯在200毫升的基础上,增加了40毫升;乙杯在200毫
升的基础上,减少了40毫升。
(5)小结:看来“再倒回去”是个好办法,用这个办法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原来两个杯子
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
3.填表回顾,加深对“倒过来推想”的体验。
(I)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将教材中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要求边填边想表中的每个数据各是怎样推算出来的。
(2)提问: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你认为“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有
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揭示课题并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后,再要求说说题目的大意。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题目的意思更清楚地表示出来?
2.在学生讨论后,指出:可以按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出示下图:
原有?张一—→又收集了24张一—→送给小军30张一—→还剩52张
提问:你能根据上图再说说题目的大意吗?要求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你准备用什么策
略来解决?
3.明确可以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后,提出:你能仿照上图的样子,表示出“倒
过来推想”的过程吗?
学生尝试画出倒推的示意图后,出示下图:
原有?张←一一 去掉收集的24张←一一 跟小军要回30张←一一 还剩52张
要求根据上图写出倒推后每一步的结果,再让学生综合“倒过来推想”的过程列式解答。4.要求学生根据答案和“小明邮票张数”的变化情况顺推过去,看看剩下的是不是52张。5.引导反思: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是怎样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的?你认为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三、应用巩固
出示“练一练”,学生各自读题。
提问:你打算运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是什么意思?你能换种说法表示这样的意思吗? 学生解题后,组织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推想的过程。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六的第1、2题。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教学反思:
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2页练习十六3-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
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进一步培养学生“逆推”的思维意识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本领?“倒过来想”解决问题的关健在哪里?
二、练习
1、练习十六第3题:
(1)读题理解题意:你从题中知道什么?
(2)整理信息:你能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吗?{大门——(向北走2格)熊猫馆——(向西北走1格)百鸟园——(向东走4格)猴山)——(向南走2格)蛇馆}(3)寻找策略: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4)学生独立完成(5)展示交流
2、练习十六第4题:
(1)读题后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2)小组交流:从你家到学校要经过哪些地方?那么从学校回到呢?
3、练习十六第5题:
(1)确定方法:你认为应该从左往右考虑呢?还是从右往左考虑?
(2)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在填空时,你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4、练习十六第6题:(1)观察图片理清题意。(2)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3)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你用的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注意些什么?
5、练习十六第7题:(1)看图理解题意:
(2)你从第3幅图开始倒过来说一说题意吗?编一道应用题。
(3)学生独立完成。(4)交流订正。
6、练习十六第8题
(1)学生独立完成。(2)小组交流方法。
7、练习十六第9题。
(1)看表理解:说说收支情况。
(2)学生估计第一问,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独立完成第二问,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没有别的方法?
8、练习十六第10题。
(1)游戏:拿出牌来,根据题意玩一玩、想一想。(2)同桌玩,你还能根据第10题想出别的玩法吗?
9、思考题:
读一读,整理题意,再想一想。
三、总结:
“倒过来想”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决策略,其实也是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策略,遇到问题时,如果你也能倒过来想想或站在他人立场上想想,也许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第十单元 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 能力目标:在活动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情感目标: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
教学过程:
我们曾一起探寻过美丽的图形王国里很多图形的奥秘,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黑板上贴出),你能找出其中与众不同的图形吗?
(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合理就行,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圆,从而引导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那老师要问一问了,你打算怎样研究圆,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生汇报,教师适当板书
那这一些呢?它们的圆又藏在哪里?(生答,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指一指)仔细看!(据你对圆的一些了解,你能简单介绍一下圆吗?(生介绍)
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圆形的物体,瞧,这些物体上都有圆,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指一指吗?除了刚才这一些,能说说你在哪里还看
到过圆形吗?
(生:钟面上有圆、轮胎上有圆、钮扣是圆的……)
同学们,你们还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圆的有关知识?(想!)好吧,就用我们手头的工具,先自己画一个圆。开始!(请一部分学生上黑板画,画好先不下去,介绍一下画法)
【二】画圆部分
刚才我们用自己的聪明想到了很多画圆的方法,画圆的感觉怎么样?(歪歪扭扭的,不大好
画……)
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在交流中再次强调: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由线段围
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
(2)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3)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总结出画圆的注意点:针尖必须固定在一点不可移动;两脚间的距离必须保持不变;要旋转一周。(定点、定长、旋转)]
圆的面积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3~105页的例
7、例
8、例9和练一练,练习十九的第一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天表、验证和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
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关于圆这个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它的特征和画法,还掌握了它的周长,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圆的有关知识。那么你们还向学习关于圆的哪些知识呢?(学生回答后揭示
课题:圆的面积)
2、追问:你认为要学习圆的面积,我们需要研究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整理出:(1)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这样推倒出圆的面积公式?
二、教学例7。
1、初步猜想: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2、实验验证:圆的面积和半径或直径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开做个实验。
(1)出示例题第一幅图。
提问: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猜一猜,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的几倍?(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圆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4倍,有可能是3倍多一些,并让学生适当说明
自己的想法)
出示方格图后指出:用数方格的方法验证猜想。
交流数方格的方法。
计算:这个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2)指出:只用一个圆,还不足验证猜想,我们再找两个圆,并用上面的方法算一算。
让学生观察例题中的下面两幅图,计算并填写图下的表格。
3、交流归纳:从上面的过程中,你能发现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交流中相机总结:(1)圆的面积是它的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2)圆的面积可能是半
径平方的π倍。
三、教学例8。
1、谈话: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的面积大约是它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那么圆的面积究竟应该怎样来计算呢?我们继续学习。
2、2、操作体验:教师演示把圆平均分成16份,并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让学生用预先已经平均分成16份的圆,仿照教师的拼法拼一拼。
提问:拼成的图形像个什么图形?
追问:为什么说它像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图形上下的边不够直。)
3、初步想象:如果把圆平均分成32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想一想,品成的图形与前面的图形相比竟回有怎样的变化?用实物或投影演示,验证或修正学生的想象。
4、进一步想象:如果将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闭上眼睛想一想,随着份数的增加,拼成的图形回越来越接近一个什么图形?
5、交流后,教师出示推导图。
6、推导公式。
(1)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交流中借助图示小结:长方形的面积与员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
是圆周长的一半。
追问:如果圆的半径是R,长方形的长和宽个应怎样表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C2 =)
(3)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怎样来计算圆的面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形如教科书第105页上的板书,并得出公式:S=πr.追问:(1)看着公式再回忆一下刚才的猜想,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多少倍?(2)有了这样一个公式,知道圆的什么条件,就可以计算圆的面积了?
7、做练一练。
核对答案后,先引导学生比较两体的不同之处,再引导学生总结已知直径求圆面积的方法。
四、教学例9。
1、出示例9。学生读题后,可以先问问献身个有没有在生活中见过自动旋转喷水器,西崽让学生想象自动喷水器旋转一周后喷灌的地方是什么图形,最后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喷灌的地方是一个近似的圆,圆的半径就是喷水的最远的距离。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组织交流。5
五、练习。
1、指名读题,并要求说说对题意的理解。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反馈交流,六、全课小结。
今天的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篇:苏教第八册美术教案
苏 教 版 第 八 册 美 术 教 学 目 标
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有一定的色彩基础,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还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教学目标任务:
1、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
2、学习简单立体物的表现方法,学习色彩表现方法,进行和自己生活切近的设计与制作。
3、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教学难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个人教研专题: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习惯意识的培养。完成任务的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进一步领会课标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的教学计划。
2、好课前的各项准备活动。
3、拓展教学思路,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课时安排: 第一周:节日 第二周:看花灯 第三周:水墨变体画 第四周:穿穿编编 第五周:纸卷魔术 第六周:罐和壶 第七周:适合纹样 第八周:车
第九周:我设计的车 第十周:我造的车 第十一周:乘车印象
第十二周:色彩的对比和和谐 第十三周:染纸
第十四周:套色纸版画 第十五周:看新闻,画新闻 第十六周:石头中的生命 第十七周:环境小设施
第十八周:我设计的环境小设施
第一课 节 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节日,回忆丰富多彩的节日场景,抓住节日活动中具有表现力的一面,让学生学会运用不同材料不同绘画方法,发挥想像表现热闹的节日场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感受讨论表演绘画制作表现节日的有关活动中,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更好地体验节日给我们的生活用品学习带来的乐趣,从而掌握节日场面的表现方法;加深对传统节日文化风俗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创造力及表现事物的能力,发展艺术感知能力 和造型表现能力.教学重点:着重利用多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感受表现节日.在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看看说说,由浅入深地感受节日活动,掌握节日场景的绘画方法,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传统节日中的风俗活动.教学难点:回忆丰富多彩的节日场景,抓住节日活动中最具有表现力的一面,让学生学会运用不同材料不同绘画方法,发挥作用想像表现热闹欢快的节日场景.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思路:(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教室里挂些与节日有关的饰品,窗户上贴些窗花,营造出节日的气氛.观看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节日的有关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节日欢快的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多媒体课件展示)(2)讨论探究:组织学生讨论所看的是哪些节日?并尝试介绍与这些节日相关的风俗活动.(3)模仿游戏:学生自己模仿节日活动中人物动作活动的情景,如:端午节划龙舟重阳节登山元宵节看花灯„„体验感受可以加深学生记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欲望.二、欣赏交流讨论:欣赏课本图片,讲述图片中节日场景的构图方法和色彩的表现,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观察节日中的细节,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扩散性思维.三、总结示范:老师示范绘画一幅体现节日热闹场面有一定人物造型的画面.四、学生作业:让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选择利用自己所带的工具材料画出一幅具有节日气氛的 画面.主要让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验探索研究节日场景的表现方法,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想像,制作具有一定人物动态的作品,在绘画过程中体会 创作的快乐;并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体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五、评价展示:学生自主评价为主.学生互评,老师评价小结为辅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作和评价意识.鼓励构思新颖独特的学生,激励学生的创造欲望.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体现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提高审美欣赏能力。
六、课的拓展:欣赏有关节日活动的照片、诗词,在诗词中寻找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体验古人在诗词中表达出的对于节日的情感。例如清明节、中秋节„„让学生在体验中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引导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课 看 花 灯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各种花灯,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节日,回忆丰富多彩的灯会场景,抓住灯会活动中最具有表现力的一面,让学生回忆、想像,让学生了解花灯这种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特色。
(2)通过学习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感受、讨论、绘画、制作、表现彩灯的有关探究活动中,更好地体验花灯给我们的生活用品、学习带来的乐趣,从而掌握绘画花灯或节日灯市的表现出方法加深对传统节日文化、风俗的了解。
(3 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及表现事物的能力,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花灯,收集有关花灯的资料,着重利用多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感受、表现花灯。在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看看、说说,由浅入深地感受过元宵节----花灯活动,掌握花灯和节日 灯市的绘画方法,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民间艺术节和传统节日中的风俗活动。
教学难点:回忆丰富多彩的灯市场景和各式各样的花灯,抓住灯市活动中最热闹欢快的灯市场景或绘画出造型独特的花灯。
课前准备:有关灯市活动和花灯的大量视频录像、图片、磁带,各种与元宵节----赏灯活动有关的文字介绍、范作、课件等。
学生准备:收集各种花灯的风俗图片和文字,以及绘画工具。
环境准备:教室里挂些花灯,窗户上贴些窗花,营造出节日的气氛
2、建议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思路:
(1)观看视频、激发兴趣:观看具有代表性的不同供给灯和灯市的有关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花灯节欢快的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多媒体展示)
(2)讨论探究:组织学生讨论所看过的花灯,并尝试介绍这些花灯有什么特色。(3)老师介绍花灯历史:老师结合课件介绍观灯活动的来历及相关花灯的品种和相关知识,增强学生对节日风俗活动和民间艺术的了解。
(4)展示交流花灯:学生展示自己带来的花灯,介绍花灯外形、结构、制作及材料方面的特点。
二、学生练习
三、大家评议
第二课时
(5)师生欣赏交流讨论:欣赏课本图片,讲述图片中灯市活动的构图方法和色彩的表现,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观察观灯活动中的细节,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6)老师示范:示范绘画一幅体现观看花灯时的热闹场面,以灯为主要表现对象。(7)学生作业:让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选择利用自己所带的工具材料画出一幅能表现灯市热闹气氛的画。
(8)评价展示:优秀作品欣赏、评析。
(9)课的拓展:欣赏有关元宵节----赏灯活动的照片、诗词,在诗词中寻找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体验古人在诗词中表达出的对于节日情感的流露。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引导学生热爱中国传统观念文化。
第三课 水墨变体画
教学目标
(1)把名人名作用水墨画的方式加上自己的想像画出来。
(2)学生通过欣赏学习和自己的想像力,参照艺术家的原作,用水墨画进行表现。(3)借助于名画的形式画出对生活用品的回忆和感受。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用水墨工具临摹改编名画。
教学难点:运用毛笔的中锋、侧锋以及水墨的浓淡表现画面。课前准备:水墨画工具;名画投影片;补充的名画;范画作品。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中外著名画家和他们的作品。
(2)欣赏:
方案一:教师在多媒体上播放中外名画,引导学生欣赏。提问:在欣赏时思考画面的主题内容和构图。
方案二:欣赏 课本上高更的画《高更你早》。思考画面上的主题内容。(3)讨论:
师:什么是变体画?
学生自学,相互讨论,全班交流。
二、作品评析:
欣赏书上的学生作品,与高更原作进行分析比较(主体物,构图的表现方式)。讨论:怎样才能完成变体画。
三、尝试练习:
教师提出具体要求。请学生代表上黑板试画,其他学生在草稿纸上试画。
四、创作水墨变体画:教师示范水墨变体画。水墨画的技法要求:
A、用毛笔的中锋勾画主要的形状。B、用毛笔的侧锋做大面积的渲染。C、墨色的运用:焦、重、浓、淡、清。
五、学生作业练习:
A、选择《高更你早》或《故乡的梦》进行改编。B、可选择横或竖的构图方式进行创作。C、勾线后染墨。
六、作业展评: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讲评。
七、课后拓展:选择自己喜欢的水墨名画改画成水彩画或油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将上一课时的作业展评。讨论作业的创作表现效果。
二、欣赏;欣赏中国汉代画像石和木版年画。
三、讨论交流:
讨论;汉代画像石、木版年画上画面内容。让学生联系我们的平常生活情景一谈。
四、创作构思:
A、欣赏书上的儿童画作品。
B、在草稿纸上用铅笔参照书上提供的三幅画进行变体画的创作。C、教师点评:构图和内容提要丰富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D、老师用线描的方法创作《老鼠娶亲》,画出结婚时的热闹场景。
五、创作练习:
师:在宣纸上模仿汉代画像石或年画的形式共青团一幅水墨变体画。
六、作业要求:
水墨要求:注意水墨的浓淡,用中锋勾线,粗细匀称,线条流畅。用侧锋渲染时注意墨色的焦、重、浓、淡、清的运用。
构图要求:合理安排画面,主次清楚,层次分明。
七、评价:让学生针对作业成绩的内容题材、画面构图的表现力进行自评和互评。
八、拓展:将传说中的八仙和门神创作成水墨变体画。
第四课 穿穿编编
1、教学目标
(1)通过参观、欣赏,让学生了解穿编工艺的材料、工具和特点,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习惯。
(2 选用适合的材料,大胆地将自己设计的造型,用不同的“穿编方法”表现出来。(3)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艺术活动的乐趣和审美意趣,养成主动探求与创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了解穿编物品的一些简单制作方法,体验中国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对祖国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运用适合的材料及“穿编法”制作出具有一定创意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合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课件、穿编材料、制作工具。学生准备:穿编材料、制作工具。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思路: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与中队活动相结合,带学生到穿编手工艺厂参观,第二课时进行设计制作。
参观活动:带领学生到穿编手工艺厂参观,让学生亲身体验现场制作的气氛,并与穿编艺人进行交谈,感受中国穿编艺术的博大精深。
谈谈感受:回校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谈谈参观后感受,说说自己对穿编艺术有了哪些了解。
拆编游戏:全班以4人小组的形式玩拆编游戏。游戏要求(拆前仔细观察穿编物由哪几部分组成,小组成员可以进行分工合作,仔细揣摩各种各样的穿编方法,并做好记录,组装时细心谨慎,小组成员要配合好,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拆编得又快又好。)教师对游戏结果进行简单的评述。
图片欣赏:教师播放电脑课件,学生欣赏有关穿编物品的图片。
同桌讨论:看了这么多穿编的图片后,说说你准备穿编什么。教师演示:教师用纸条进行穿编演示。
第二课时
一、用铅笔画底稿。
用刀刻出横的或竖的小口子。
剪下比小口子略窄的纸条。用纸条上下穿编。用手指将穿好的纸条向上挑起形成弓状,再将纸条两头工纸的反面固定,一幅漂亮的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学生制作:以同桌合作的形式,用彩色蜡光纸、杂志封面等材料进行穿编练习,可以模仿例做,也可自己创造方法做。
二、交流与评价:以“穿编博览会”的形式展示作业,让学生说说你最喜欢哪件作品?为什么?
三、课后拓展:
回家后寻找一下身边的穿编物。阅读一本有关穿编的书籍。
上网查询一些有关穿编的资料。
第五课 纸卷魔术
教学目标
(1)运用色纸和各类废旧纸张,通过绘画、卷贴、组合等方法进行立体造型活动,掌握设计、制作的方法,体验制作过程。
(2)通过剪、折、卷、贴等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纸卷造型技能技巧。
(3)通过纸卷造型的设计与制作,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创新能力和耐心、细致操作的心理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剪、折、卷、贴、拼等技巧,制作一个纸卷造型。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大胆想像,构思进行创作,设计出一个有趣的纸卷造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碟片、电脑课件、制作材料工具。
学生准备:制作材料工具。
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思路:
一、观看碟片:教师播放碟片《动物世界》,学生欣赏,能否说说你在碟片中看到了哪些动物?
猜谜语:教师播放电脑课件:动物谜语。
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大时有脚没尾巴。(青蛙)金箍桶,银箍桶,打开来,箍不拢。(蛇)
年纪并不大,胡子一大把,不论遇到谁,总爱喊妈妈。(羊)头戴红帽子,身披五彩衣,从来不唱戏,喜欢吊嗓子。(公鸡)学生猜出后,教师出示该动物的纸卷造型让学生欣赏。
二、小组讨论:教师给每组发一个纸卷动物造型,让学生分析讨论:采用了什么材料?如何制作的?
学生试做:学生试做动物纸卷进造型,做好后,教师进行简单的评述。
学生制作:选用适合的材料制作一个纸卷动物造型,可模仿范图制作,也可自己设计造型。
三、交流与评价:以“纸卷世界”的形式展示作业,让学生介绍作业,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是如何构思制作的。
四课后拓展:
回家后,尝试用纸卷做“小兔子的一家”。
第六课 罐和壶
教学目标
(1)感受古今中外的罐和壶的造型特点,了解有关器皿的文化,掌握简单制陶的技法。(2)学会用多种形式和手法进行创作、表现出罐和壶。
(3 通过欣赏各种罐和壶,体会其中的美学内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能领略罐和壶的艺术美感,用多种形式表现罐和壶。教学难点:能运用多种艺术的手段,表现出不同形式的罐和壶。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女娲补天》的一段动画,收集古今中外的罐和壶的图片和介绍资料制成课件,一个陶罐和一个瓷壶。
学生准备:绘画用具,课前收集的关于罐和壶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思路:(1)动画导入:
从《女娲补天》的动画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知道泥土是生命之本,伴随人类文明使用至今,人们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发明了用黏土制陶的方法,制作了许多造型各异的器皿。
(2)欣赏:
A、中国从古至今在造型、纹样上有代表性的罐和壶图片。B、国外从古至今有代表性的罐和壶图片。
C、艺术大师的作品以及现代的一些奇特造型的罐和壶。(3)说感受
A、现代的罐和壶与古代的罐和壶有了哪些区别?你喜欢现代的罐和壶,还是喜欢古代的罐和壶?
B、你见到了哪些材质的罐和壶?
C、你喜欢古代罐和壶上的纹样吗?你知道上面的纹样有什么特殊的含义?(4)创作练习
用所带来的绘画用具创作、表现,画一画自己喜欢的罐和壶。
作业展示:创设情境,举办一个“罐和壶的创意空间站”,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让学生评选出最受欢迎的10项设计。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古今中外的罐和壶的图片、陶泥、制陶的简单工具(泥土、垫纸板、水罐、抹布)。制作好的作品若干。
学生准备:绘画 用具、课前收集的关于罐和壶的资料。教学思路:
1、看陶
A、欣赏艺术大量作品及古今中外的罐和壶的图片。B、欣赏制作好的陶罐和陶壶的作品。
第7课 适合纹样
教学目标:
认识什么是适合纹样,了解适合纹样的种类及特点,掌握适合纹样的设计方法。
2、学会除了用颜色绘制,还能够用剪纸、实物拼贴等方法来制作,不拘于格式。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想法像力、创造力。能发现适合纹样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艺术的生命力和实用性。提高美化生活的能力。教学重点;适合纹样的构成特点。
教学难点:
1、图案的设计制作、色彩的配合。
2、图案的外形与图案的内容的适用性。
3、纹样设计时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统一性、均衡性与整体性。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以前画的“花头花叶纹样”真美,它们都是一片树叶或一朵花儿变来的,今天你们能用这些更多的花儿、树叶拼出更美的图形吗?利用投影仪,让学生用花头花叶实物进行摆拼,大家一起欣赏。
二、讨论,你们觉得它美在何处?若有不足你认为怎样调整会更好吗?
三、利用收集的各种材料进行“拼摆”:如火柴、豆子„„
四、大家摆出了这么多漂亮的纹样,纹样的组织方式各种各样,你们看它们是用了哪些方式?放射、直立,„„大家真了不起,无意中竟摆出了这么多的方式。再看看它们的外框又是什么模样?讨论总结。
五、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适合纹样的最重要的两点要素:外框形状和内部的构成。提出适合纹样的概念。
六、打开书看一看它们是绘制出来的适合纹样,内部构成有自然形,几何形,外部框架形。
七、讨论:说说你的感受。这些纹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应用,除了书中展现的,你们平时还在哪儿见过。
八、课后作业:继续发现、收集、记录平时生活中见到的适合纹样的应用。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将不同的花样置于外框里,比如三角形、方形、菱形等。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不太妥当的地方?
2、将同一种花样,放在不同的框架内。看一看是不是合适。
3、怎样解决不足的地方?教师演示。必须要懂得变形的手法。外框不同,里边的图形也应该做出相应的变化。
二、这种有外框的纹样,也叫适合纹样。不过真正的适合纹样,一定要先定外框,再画“内部纹样,”这样,既使把外框拿掉,图案也仍然能显示原来的形象。这样的图案才是真正的适合某种外形的图案。
三、设计纹样。
外框形状的选择、设计,内部构成的选择、设计,色彩的选择、设计纹样
一、也分两种,一种是对称,一种是平衡。
1、对称纹样:可用复制的方法画出全貌,对称的纹样只需要画出一半结构,然后把纸盖在上面,用铅笔描出轮廓。再把纸翻过来,用铅笔刻印,既得整个纹样的结构。
2、平衡的纹样:比较难处理,要注意运用,纹样的描绘方法一般的点、线、面三种方法,每种方 法本身有不少变化,三种方法又经常结合运用。为了说明每种方法的特点,要让学生多欣赏不同范围,还可以绘制三幅范图,画上的纹样一半是轮廓线,另一半分别 暖和点、线、面描绘,以便比较。
四、上色稿上的颜色在图形中也有完全对称的,也有规则内稍有变化的。
五、图案教学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耐心、细致、整洁、有计划的工作学习习惯,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联系实际,加以运用。能增强美化生活的能力,陶冶热爱生活的情燥,掌握装饰语言和形式美的规律,锻炼形象思维和设计意图的表现 力,进而提高设计技能和艺术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各项设计,丰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六、一堂课的作业练习是远远不够的,要多做练习,循序渐进。每次作业的纹样结构要由简到繁,色彩由单纯到丰富,使学生每次作业在色彩认识上的所收获。
第8课 画汽车
教学目标 :
通过对汽车的观察分析学习,学习表现不同种类的汽车外形特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个性。
教学重、难点:
不同种类汽车的外形特点及表现。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1.同学们请看,老师刚在黑板上设计了一幅山城交通图(空立交桥),你们帮老师看看,还缺少些什么?
(立交桥上没有汽车)
2.老师正准备画呢,画什么样的汽车好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展示汽车图片,识别汽车种类)
3.这么多汽车,老师都挑花眼了,不知道画什么汽车好了?干脆请同学们帮老师设计汽车好吗?
(揭示课题:画汽车)
二、分析研究,探究学习1.反问:你们会画汽车吗?
2.考一考:从汽车的外表看,汽车有哪些部分组成?(车轮、车灯、车厢、驾驶室等)3.演示画法:车轮 车身 装饰
4.师生共同分析课本上的学生作业 : l 那些作业 表现出生活中见过的汽车?
l 那些是学生自己创造的汽车,有什么本领? l 你喜欢那辆汽车,为什么?
三、引导学生,拓展创新
1.我们山城的地形特别,什么样的汽车更能适应有山有水的地形呢? 2.你准备画什么样的汽车?
3.老师将从同学们画的汽车中选择适当的汽车贴在《山城交通图》中。
四、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1.及时纠正学生画幅过小的问题;
2.及时展示表现夸张的学生作品,引导学生用夸张的手法表现汽车的主要特征; 3.及时展示功能创新的学生作品,引导学生大胆创新设计;
第二课时
五、展示、欣赏与评价
1.邀请创意较好的学生到讲台上介绍所画汽车的功能;
2.学生将画的汽车作品剪下来,根据汽车的功能贴在交通图中相应的位置,组成一幅完整的《山城交通图》。
六、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不但帮老师完成了《山城交通图》,而且还都成了很棒的“汽车造型设计师”。
2.不过,要当一名优秀的“汽车设计师”,可不那么容易哟,你还需要了解很多的有关汽车的知识。
(如:汽车为什么能在公路上行驶?汽车里面主要有哪些机教材分析:省教版小学美术教材器?汽车是谁发明的?等)
3.同学们,可以在课后查资料或和家长研究一下,再将你所知道的答案告诉老师
第9课 我设计的车
教学目标
是在了解车的基础上进行车辆的设计创造;在培养学生 创造能力的同时,接受爱科学及热爱生活的教育;同时在技能领域提高学生对各种造型车的描绘、使用能力,提高美化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从生动有趣的小品表演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继而从车辆的造型及功能上,展开对车的造型的创造;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三个环节,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一、小品导入,学习新课
1、小主持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当一会设计师,进行车辆设计。[出示课题:我设计的车]。我们小荷电视台的小记者,听说我们班要进行“我设计的车”这一活动,特来进行拍摄并在“校园”节目中报道我们的活动过程和我们设计的作品,大家欢迎不欢迎?
{ 通过小摄像师的加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觉得自己的表现能在电视台播出,极大的刺激了学生表现欲望及强烈的成就感。}
2、小主持人:在活动前,我特邀了我校的两位小交警,来谈谈他们的工作,因为他们对马路上的车辆最熟悉了。
3、小交警表演小品:
①、灰色小交警(挂有“灰色小交警”胸卡):
各位设计师们,我是来自“过去”世界的交警,每天工作在一辆辆老式车子的穿梭中,看着样子老旧、色彩单一的车子拥塞的路口,真是又繁忙、又没乐趣。
(教师作为工作人员,在背投电视上放各种造型的车子行进的实镜录像)唉!同学们请帮帮我,设计些“美车”来吧?
②、彩色小交警(挂有“彩色小交警”胸卡): 我是来自“未来”世界的交警,在马路上看着各种色彩鲜艳、造型新颖的车子轻轻在我身边驶过,还能听到随车飘过的优美音乐,啊!工作就是享受!
(彩警说话时,背投电视上放各种色彩鲜艳、造型新颖的动物造型车子开过的动画。){ 通过本环节,在小交警生动的表演及课件的展示中感染学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局部领略了色彩鲜艳、造型新颖的动物车辆,初步开拓学生的思路。}
③灰色小交警:哇!真是美妙了,未来世界的人们真聪明,把车子的造型都设计成了各种可爱的动物的造型!色彩也非常鲜艳。
④彩色小交警: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造型美观的常见用品或植物的造型都可以用来设计车子的外形,至于到底用什么物体的造型更美观、有趣,那就要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啦!
第二课时
一 同学们讨论候进行描述。
(教师作为书记员进行板书:鞋子型、书包型、人型„)
{在上一步学生初步感受到能用动物造型来设计车辆时的小小的激动与兴奋中,继续用小交警谈话,进一步开拓车辆造型上的象形联想的创作思路。} ⑤、灰色小交警:我还想问一问,那这些车子除了外形美观、有趣,它的功能怎样呢? ⑥、彩色小交警:我们未来世界的车子的功能太强大了,除了基本的跑步的功能,还有会变形的功能、会下水的功能、车箱里也有各种功能,能让你坐进去了,舒服得不想下车。
{继续开拓学生在车辆功能方面的创造思路,以小交警语言感染学生未来世界车辆在功能上的美妙、强大} ⑦、灰色小交警:有这么悬吗?
⑧、彩色小交警:当然,在我们未来世界,车子制造科技发展太快了,不是我吹牛,只有你想不到的车子的功能,没有实现不了的功能!同学们,你们想让车子具有什么功能呢?尽情的想吧,任何大胆的想法都可以在我们的未来世界里实现!
{最后以小交警语言中“无所不能”的实现车辆的功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在车辆功能方面的妙想。至此,为学生的创作激情及思维开拓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让学生不拘泥于现实,大胆想象出独特奇妙的车”的目标以接近实现。}
1、小主持人:同学们,未来世界的车子真是太美妙了,不单造型美观有趣,而且功能强大 [师板书:造型、功能],你想设计什么造型和功能的未来车子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尽情的展开讨论!
(教师作为书记员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通过教师的小结,让学生在迫切想创造的激情中明确思路}
2、学生讨论。师作为顾问深入各小组做必要的引导,开拓学生思路。{在小组的讨论中,相互影响、切实让学生多角度的想象创造}
3、学生回答各自的设想 [在学生回答时,归纳板书学生所回答的内容在造型及功能下的类别(看板书设计)]
4、小主持人:下面就要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画笔把大胆设想表现出来了,不过,我们小荷电视台的摄像师肯定要拍摄我们的作品,想不想让你的作品在电视上的效果更好、更清晰呢?
那可要听听我们小摄像师的意见!
5、小摄像师:同学们,请看我们以前拍摄过的作品,同学们只要作一下对比,就知道怎么画效果才好!
第三课时
小摄像师展示录像:两组对比,第一组比较:一副构图饱满,一幅构图太空,画面过小;第二组比较:一副用黑线钩轮廓,画面清晰,一幅用彩色勾线,画面太花,结构不清稀。
{以小摄像师的实际经验来指导、启发学生在作画时有关构图等画面效果的正确把握}
6、师作为顾问,引导学生对比回答
7、摄像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满意
8、师讲述作业展示方法:同学们在完成作品后,把作品贴在自己小组的一块小黑板上。我们将开展一个“未来世界车辆设计展示会”
9、学生作业。老师把贴有“未来世界车辆设计展示会—第___小组”字样的小黑板分发给各小组。
8、老师巡回辅导,小主持人、摄像师也巡回拍摄、查看,帮助老师在构图上作辅导。
二、“未来世界车辆设计展示会”
1、先画好的学生把作品贴到小黑白上,并且可以参观别的小组的创作。
2、让学生每组推荐一名讲解员,负责向全班介绍本组的作品,小组内其它同学要向本组的讲解员说明自己作品的创作意图。
3、展示会开始,各小组把本组的小黑板挂在教室前面和后面,同学自由参观,每一小组讲解员向观众介绍本组同学的作品。
4、学生回座位,评论自己觉得好的作品。
{通过以上新颖的展示形式,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欣赏、学习,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
5、小主持人主持,教师作为顾问总结,进行爱创新、爱科学的教育。我设计的车 造型: 功能: 水果形 变形功能
生活用品形 生活服务功能 动物形 科学探索功能 „„„„
第10课 我造的车(利废工艺)
教学目标
1、感受创作活动带来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2、丰富汽车的有关知识,运用各种材料以及剪、割、粘贴等方法制作汽车。
3、在动手操作中进行大胆创作。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各种材料以及剪、割、粘贴等方法制作汽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1、一起收集各种汽车模型,各种汽车图片,并布置成汽车展览会,并对自己收集的汽车有一定的了解。
2、各种废旧材料、剪刀、壁纸刀、胶水等。
3、磁带录、音机,教师制作的范例一个。
教学过程
(一)、参观、交流,引发兴趣。
1、参观共同布置的汽车展览会,并请他们向小朋友介绍自己收集的汽车的车型名称和特征,丰富有而更多汽车的经验。
2、讨论:汽车从哪里来?
(二)、幼儿利用废旧纸盒尝试创作汽车。
1、激发幼儿的创造的欲望:师:“你愿意生产出自己喜欢的汽车吗。
2、教师出示并介绍各种制作材料,启发运用已有的剪、割、粘贴等技能进行制作。
3、自由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1)提示参照汽车玩具、模型等进行制作,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材料。(2)知道过程中鼓励与同伴合作创作,合理分工。
(3)鼓励帮助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如: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制作轮子?如何将轮子与车厢连接紧密等。
(4)提醒在使用壁纸刀、剪刀过程中的安全,使用胶水后擦手。
(三)、分享创作成果,体验成功快乐。
1、介绍自己的作品,引导关注他人作品的不同之处。
2、相互评价,大胆表达对自己、对他人作品的看法。
3、音乐游戏:《快乐的小司机》。(四)、活动延伸
1、收集废旧物品放在区域内,供随时创作。
2、在美工区内,设计未来的汽车。
第11课 乘车印象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日常生活中乘车时的不同情形,体会乘车时兴奋、悠闲、焦急、无奈等情绪变化,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能以各种人物动态表现出乘车时的情景,并学习必要的构图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回味生活的能力,通过对乘车的种种印象的讨论,去发现平常事中平常人的闪光点,宣扬尊老爱幼、文明乘车的好风尚。
教学重点:通过看看、说说、想想、画画方式,回忆乘车时印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培养热爱生活、尊老爱幼的情感。
教学难点: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乘车印象,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想像能力。
教师准备:相关图片资料.学生准备:绘画工具
课时安 排:1课时
教学思路:
一、感知与体验
教师提供房车的内部图片,让学生感受坐在里面一定会有一种舒适的感觉,然后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房车的外部----原来是一辆车,由此导入本课主题:乘车印象。
二、学习与创作
1、学生回忆乘坐各种车辆的种种感受与印象深刻的事,并到黑板上画一画。
2、针对黑板上的绘画作业,了解学生绘画情况,选择下一步的教学策略:绘画创作的指导重点放在人物动态及相互间的位置关系、不同构图的表现方法。
构图----画面的安排可选择车厢内的满构图或车厢外的大范围的构图。
人物----示范各种相关动态,注意人物表情及人物间的高低变化与前后遮挡。
3、欣赏不同绘画风格的作品。
4、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绘画风格,创作一幅《乘车印象》。
三、评价与反思
1、看赏同学们的作品。
2、可将学生作品汇集成册。
四、小结学习情况
第12课 色彩的对比与和谐
教学目标:
了解掌握同类色、邻近色、对比色的特点及三者的运用效果.学生了解掌握同类色、邻近色、对比色的特点及色彩表现效果,并将其运用到绘画中。
感受色彩给我们带来的美感,学生从而产生对色彩的兴趣。教学重点了解掌握同类色、邻近色、对比色的特点及表现效果 教学难点:如何将同类色、邻近色、对比色运用到图色之中。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通过欣赏、分析学生作品入手,引入色彩对比的学习教师活动
1、展示彩色围巾
2、请学生讨论:说出有哪些颜色,并分析出色彩的冷暖
3、出示课题(板书)学生活动欣赏课件图片
(二)、讲授课程:
1、色彩对比:
2、教师通过三幅作品引导学生说出三种色彩对比的表现特点:
对比色对比:容易形成兴奋热烈的色彩气氛、强劲活跃的色彩节奏和响亮的色彩力度。<加入主宾色的知识> 同类色对比:容易形成协调一致的色彩关系、和谐的画面气氛和统一的画面基调。邻近色对比:容易形成统一又富有变化的色彩面貌。出示范图
3、展示生活中的色彩的对比与和谐 A、展示图片
B、引导学生说出每幅作品给人的色彩感受 C、归纳(板书)D、出示范画,请学生说说刚刚学的知识有没有运用到,并进行评价
E、出示家居图片,让学生找找今天我们学的知识有没有在画面上有体现 F、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到对比色 G、展示生活中的色彩的对比与和谐
三、欣赏作品
1、找出美术作品作品运用了那些色彩,找一找这些色彩间的关系。
2、找出最吸引人的一幅画,并说出理由
3、说说平时遇见过的对比色的运用
4、思考生活中的这些颜色的用色特点
四、学生练习:
以今天学的这些知识做基础,来给老师发的童话村落着色。(练习形式:男女分配)
1、提出练习要求:运用色彩的对比与和谐的方法进行上色。
2、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作品
第13课 染纸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和初步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给学生创设表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条件。
2.了解染纸特点,初步掌握点染方法,提高学生动手制作能力。3.学会不同的折叠方法,掌握染色方法,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良好习惯,体会互相帮助带来的愉快。
教学重点、难点:不同的折叠方法和染制方法,色彩的搭配和染色的方法。启发学生表现、创造。
教学准备:多媒体、实物投影仪、课题字(美丽的染纸)、生宣纸、彩色墨水、毛笔、水、调色盘、抹布、白纸、各种染纸作品、书签、乐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出示手工扎染衣服)
1.同学们,你们看,老师今天带来一件什么样的衣服,(出示衣服)你们知道这种别致的纹样是怎么来的吗?它是扎染出来的。这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民间手工印染工艺。
2.说起扎染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据说,很久以前,有个人不小心将衣服的一部分弄上了颜色,开始他很懊恼,后来发现被染的部分很好看,便开始了多种多样的染色方法的试验,终于在试验中发明了扎染。往往不经意的一点,只要你善于发现和研究,你就有可能成为发明者。
3.你们还熟悉哪些扎染产品?生:衣服、围巾等。(教师拿出扎染围巾让学生看)师:扎染的运用很广泛,除了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还有背包、领带、桌布等都用了扎染的方法。人们用它来打扮自己,美化生活,就连外国人也十分喜欢它呢。(出示扎染作品欣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新授
1.染纸是怎么做出来的呢?请你打开自学一分钟。
2.现在,老师要介绍一个新朋友给大家认识,你猜她是谁?(出示小白:同学们,你们好!我是 勤劳、爱干净的小白兔,我叫小白,瞧我染了一幅漂亮的染纸,身上一点都没脏,黄老师夸我真棒,还奖励我一个大拇指呢。她还准备了一些奖品给你们呢!有信心 争取吗?)。小白爱干净,你们应该怎么样?(生答)欣赏了小白的染纸,你认为她的制作步骤是怎样的?(生讨论、回答,师板书:折、染、展)知道了步骤,你 想不想动手试一试?那就赶快用你手中的材料先折成米字折,再染一染,看谁染的既快又好。(放音乐,生染,可以合作,也可以一个人试试,发现问题以小组为单 位讨论、研究、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3.(贴作品、生谈看法,生提问题,生解决,师板书)没染透怎么办,染得好的学生上台介绍方法,(引导生发现染法,师补充)
4.刚才,我们是折成米字折来染的,不同的折法染出的效果也不同,让我们来欣赏一些折法示意图和染纸作品,你还有不同的折法吗?(生折)
三、、作业要求
多媒体出示小白,说: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我有很多小伙伴,它们也非常喜欢染纸作品,你们能染出漂亮的作品送给他们吗 那就赶快动手吧?
四、学生练习,师巡回辅导(播放音乐,染纸作品循环播放)在学生染纸时,提醒学生注意染色的位置、面积的大小、和色彩的搭配。
五、、想象创造自我评价并发奖:老师为作业优秀的同学发奖,掌声鼓励。
六、、深入研究,发散性思维:同学们,这些染纸太美了,这样美丽的染纸,到这儿是不是 就结束了,他们有什么用途?干什么用?师:对,只要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就会制做出更加独特的作品来。(出示折纸、剪贴、装饰、花瓶 等装饰画供欣赏,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使单一的染纸变得非常丰富。)
七、、小结:同学们,普通的材料凭借我们的想象和灵巧的手,变成了如此精美的作品,美就在我们的手中,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染出更多更美的作品,让我们用双手来美化生活,打扮世界吧!
板书: 染纸
制作过程:折、染、展
几种染法:浸染、点染、浓破淡、等
第14课 套色纸版画
教学目标:
1、认识领域:学习、掌握套色纸版画的拓印方法,了解版画的艺术特色。
2、技能领域:了解套色纸版画的制版、拓印的方法,学习拓印的方法。学会的程序,涂色的要领。
3、情感领域:体会套色纸版画的形式美感,培养有秩序的工作习惯。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和艺术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套色纸版画的拓印方法,体会套色纸版画的形式美感。教学难点:拓印的程序,涂色的要领。
教学准备:教师的示范工具,学生准备颜料、纸、剪子、美工刀。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利用叶子或有花纹的实物摹印出纹理,使学生了解最简单的拓印方法。教师出示纸版画,启发学生思考:这些作品是怎样制出来的?引出课题:套色纸版画
二、启发引导,积极探索。
A、引导学生欣赏各种版画作品,感受版画的艺术表现能力,并分析这些版画的拓印的方法。
B、讲解并示范版画的拓印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三、自主交流,勇于创新。
学生在本子上练习,教师行间指导。
四、交流评价,深化提高。开展一个展示会进行综合评价 A、开展一个展示会。B、讲清评分的方法。
五、总结并提出希望。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体会。
教师出示上一节课学生的优秀作业,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欣赏分版画作品,初步了解这种画的特点。这时教师可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发表欣赏感受:整件作品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跟上一节课学到的制作方法一样吗?你知道怎样完成这样的作品吗?
二、观察、演示。
电脑演示套色纸版画的制作过程:构思—制作底版,根据画色的分色要求分别制作印底色的副版和主版——磨印主版。学生观察体会所做的两个底版与主版与上一节课的底色版印刷结果有什么不一样?
三、实践操作。以同桌的形式,根据自己喜欢的形象进行创作。重点先要想好哪一部分做副版和主版?
四、作业展评:
采用自评和生互评的方式进行作业展评。
五、反思、拓展。
课后可参观。可展示。也可以上网查一下纸版画的制作方法过程,和它的艺术特色。
第15课:看新闻,画新闻
教学目的:
1、培养热爱热爱祖国的情感
2、画面主次分明,让人一目了然
3、色彩配全了新闻的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画面主次分明
2、色彩和谐
电教、教具、学具准备: 范画数幅,录象 教学过程:
一、看新闻,说新闻
1、观看新闻:新闻联播
2、说新闻
师:我们一年年更加懂事,越来越关注这个世界。讨论一下,近来的重大新闻。(1)学生小组讨论(2)交流发言
二、欣赏范画,以供欣赏
1、出示各种范画,以供欣赏(1)《抗洪救灾》(2)《买彩票》(3)《冬季奥运会》
2、评论
(1)画面是否主次分明,让人一目了然。(2)色彩配合了新闻的内容。(3)画面精彩。
三、学生作画
1、选一些重大新闻来表现
2、老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评价
1、作业展示
2、学生互评、自评,教师综合评价
第16课 石头中有生命
教学目标: ` 通过对中国古代石刻作品的展示,使学生对江苏古代陵墓石刻的形式、内容和艺术特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 了解古代石刻艺术的选材、画石、雕刻的制作过程,并用黑水彩笔作画石练习。
产生对石刻作品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陵墓石刻的形式、内容及特色,学习画石的方法
教学难点:画石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手里有一块普通的石头,这块石头有生命吗 你听过石头中有生命吗
通过本课的学习,这个答案肯定会“水落石出”。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6课《石头中的生命》
二、自主学习
1、教师简单介绍陵墓石刻
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历史上有很多朝代把都城建立在南京。
2、学生欣赏。(1)人:武将、文臣:
你看武将和文臣从着装、动作、神态方面来分析有什么不同?
(2)神兽:麒麟,辟邪。
神兽,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左边的一只叫麒麟,右边的一只叫辟邪,麒麟是皇帝陵墓前的神兽,辟邪是王侯墓前的神兽。
石虎、石象。
明朝的石虎少了些气势和动感,但多了几分温驯和可爱。
(3)神柱:
南朝陵墓神道石柱由柱头、柱身、柱座三部分构成。
南朝石碑,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首呈圆形,碑身呈长方形,碑座为龟趺形,三、学生做习题,检查学生探究的效果(1)、右图中的石兽叫什么?(2)、石碑底下压着的是什么动物?(3)、下面哪种动物有翅膀?(4)、看了刚才的资料,你觉得石头中有生命吗?
4、讲评刚才的习题,结合学生的作业进行灵活讲解。
第二课时
一、小结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
1、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又有一些问题,请你找一二个感兴趣的问题,结合刚才看到的资料来想一想,猜一猜,也可与旁边同学交流后来回答。(1)你能简单的介绍麒麟的特点吗?(2)麒麟和僻邪有什么不同?(3)文臣和武将有什么不同?
(4)你知道这些令我们感到震憾的作品是谁创造出来的吗?
2、师:这里是一幅还未完成的石人牵石马的石刻,你看后能猜出石刻的基本制作过程吗? 生:……
师小结:①选材
②画记号
③雕大轮廓
④细部刻画
三、作业练习:
1.正是经过石刻艺人们灵巧智慧的双手,我们才能在今天看到这些精美的石雕,这些石雕栩栩如生,充满力量,好像真有生命。下面,老师这里有一块石头,请您想一想,这块石头可以做成什么。请一生上来画石。
2.今天,每位学生都带来了石头,请您也给这块石头以生命。在石头上画一画,画完后举手。
四、拓展
师:这些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石刻,如今,正面临着自然和人为的双重破坏!一方面,石刻面临着风化、空气污染、酸雨侵蚀等的损坏;另一方面,许多石刻所在地,都被纳入了开发房地产的范围,一些农民靠近石刻栽种庄稼。还有一些游人在石人石兽上乱刻乱画。几十年来,不仅石刻本身破损严重,石刻周围环境风貌的破坏更是惨不忍睹!师:你能想出一些有效的保护措施吗?
第17课 环境小设施
教学目标:
1、观察、了解街头环境小设施的造型与功能。
2、运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法描绘出美丽的环境小设施。
3、通过观察,回忆,想像,表现小设施,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运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法描绘出美丽的环境小设施。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设计出造型新颖,具有创意性的环境小设施。
教师准备:录像,小设施的图片。
学生准备:水彩笔或油画棒。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阶段
1、师生互动:
教师在课前到街上去拍了许多的环境小设施然后制作成课件,现在与同学们一同分享。一边看一边还要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它们哪些作用?它们都设置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发展阶段
1、师生交流:
刚才我们在录像里看到了很多的小设施,有报刊亭,电话亭,公交车站,垃圾桶,街边的座椅等。那么你能给我介绍一两个你印象最深的小设施吗?包括它的造型和功能。
2、游戏:
请每组派一位代表到前面来,在黑板上画出你喜欢的环境小设施。
学生讨论:如果你是小小设计家,你想设计怎样的小设施,它的造型是怎样的?它具备哪些特殊的功能?
再派4名代表上来,就在刚才的4幅作品上进行修改,看看哪一组的同学最有创意。
3、欣赏范图
让学生欣赏国外大师的作品,仔细去看看他们怎样去创新的,他们都设计了哪些小设施,这些年来设施都有哪些特殊功能。
学生讨论:根据现在社会和人们的要求,你准备设计什么小设施?它的造型及功能都有哪些创新的地方?是否更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设施的画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二,教师示范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小设施《报刊亭》,这个报刊亭的外形是一个大大的线苹果,里面有很多的报纸、杂志和书。报刊亭里有电脑显示,你可以自由地选择查阅每本书的大概内容然后再决定是否买下,这样也可以书的损伤。每个报刊亭里都有休息室,有厕所,垃圾箱,自动售货机,还有自动换零钱的机器,实在是太方便了。
5、学生活动,老师辅导
请学生大胆创作设计小设施。
要求小设施的外形新颖,并配有多种功能,设施的颜色鲜艳,能很快地吸引人们的眼球。
6、教师巡回辅导
在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可以及时作个别辅导,发现有创意的作品要及时交流。
7、作业讲评
作业展示:将学生的作品立刻扫描到电脑里,让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型的环境设施。
作业讲评:在作业讲评中可以先让学生自评,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互评,评选出“小小设计家”。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创作更多复印好的作品。
三、课后拓展
你是否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学校设计一个既实用又美观的环境小设施呢?
第18课 我设计的环境小设施
教学目标:
1、能够从颜色、造型、质感、用途等方面了解生活中的小设 施,并认识这些设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2、通过认知现实生活中的、资料库中的实物,感受现有设施 的不足,运用﹢、﹣的方法进行想象,从而创作出独具创新的小设施。
3、能够熟练运用电脑,并掌握画图板中各种工具的运用方法,绘画出奇特的效果。
教学重点:在大量的信息中,学会筛选,补充不足,为自己的绘画做铺垫。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各种电脑绘画工具,通过用笔、用色练习,熟练掌握电脑绘画的技巧。
教学准备:
小设施资料库(图片、文字等资料)、优秀作品。
课前收集的相关图片资料。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借“十运”契机,扬创作激情。
1、欣赏图片,了解创作意图。
以“十运会”为引子,通过欣赏建设中的奥体场馆图片,了解本课的创作意图。
2、点明主题,激发创作情感。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为“十运会”作贡献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当“小小设计师”来设计适合未来建邺“小设施”,以较高的文明素质和干净整洁的城市形象迎接八方来客。
3、揭示课题,展示课件。
二、体验创作
1、认识“小设施”
通过幻灯的形式,让学生欣赏图片。在此过程中,教师从颜色、造型、质感、用途、装饰性等方面介绍具有特殊功能的小设施,让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小设施?”。:
A、防窃听式电话亭 B、残疾人专用电梯 C、太阳能路灯 D、自动饮水器 E、„„
2、寻找“小设施”
请同学用实物投影对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进行展示,并可就图片发表自己的见解,如: 色彩搭配如何?
造型给人以怎样的感觉? 有什么特殊的功能? 有什么不足的地方?等等
2、发现“小设施”(1)、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提供网络资源——“小设施资料库”,并让同座位两名同学以小组的形式共同进入“资料库”自主学习,查阅资料,选择一幅让你印象最深的图片,重点从“优”、“缺”方面观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2)、汇报总结。
由组长概括总结小设施的种类:休闲椅、路灯、书报亭、饮水器、电话 亭、候车台、电梯、广告灯箱、垃圾桶等。
4、设计“小设施”
通过以上对小设施的基本认识到进入“资料库”后对小设施的深入认识,综合之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
5、创作“小设施”(1)、教师示范
教师以幼儿为服务对象,设计一个休闲椅,并讲解作画步骤及注意事项: A、构图:线与线之间要连接在一起。B、结构:表现出基本结构及层次关系。C、用色:具有时代特色及艺术性。
D、用笔:灵活运用点、线、面,钢笔、铅笔、喷枪运用自如。E、整体: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实用价值。(2)、作品欣赏
欣赏优秀大师作品及部分优秀学生习作。(3)、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展示与评价
用广播的形式进行作品展示,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对设计有创意的、某一方面特别突出的作品进行评价。
四、拓展阶段
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将平时收集到的有关知识,随时添加到“小设施资料库”中来,供更多的同学查阅、学习。也可以有什么好的创意,随时进行修改。
第五篇:培智实用语文第八册教案(全册)
培智实用语文第八册教案(全册)
(辅读学校使用 上海教育出版社)
1、我们的眼睛
教学目的要求:
A组生:正确认读、书写“巾”(巾字旁)及4个生字“睛、帕、读、到”,并能组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眼睛的了解及保护眼睛的方法;背诵课文。
B组生:正确认读“巾”(巾字旁)及4个生字“睛、帕、读、到”;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眼睛的了解及保护眼睛的方法;能把课文读通顺。
C组生:正确指读“巾”(巾字旁)及1个以上生字“睛、帕、读、到”;认真倾听同学用自己的语言对眼睛的了解及保护眼睛的方法,尝试跟说;乐意跟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部首“巾” 2.理解课文句子意思。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眼睛的了解及保护眼睛的方法。教具准备:小黑板、生字卡片、眼睛图片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读、书写“眼睛”,了解“眼睛”,学句子“我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2分钟大声说(积累语言)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1)书本、笔盒放桌角。(2)鼓励学生坐得精神、注意力集中等。2.大声朗诵:(猜一猜)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眼睛)
二、学习名词“眼睛”
1.出示眼睛图片。看图片,说名词“眼睛”,发准字音。2.图文对照,认读生字卡片上的“眼睛”。3.在课文中寻找“眼睛”。
4.游戏识记生字词。游戏一:师“眼睛在哪里呀?”生拿出生字卡片或指出课文中的词语“眼睛在这里呀,眼睛、眼睛”;游戏二:生上台“眼睛在哪里呀?”台下学生拿出生字卡片或指出课文中的词语“眼睛在这里呀,眼睛、眼睛”;游戏三:开火车、摘果子、钓鱼等。(以下课堂教学中常用,不一一列举)
三、学习课文第一句话。
1.说句子:眼睛长在哪儿?我们有几只眼睛?
2.教师随机板书:“一双”——两只,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如:一双鞋、一双脚、一双手、一双眼睛等。读准说好“一双眼睛”。
3.我们的眼睛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说出“大大的、圆圆的、亮亮的、明亮的”等,板书“明亮的”,读准说好“明亮的眼睛”;解释明亮的眼睛:看什么都能看很清楚。
实践体会:模糊的玻璃片,挡在学生眼前,发现东西模糊了;把戴眼镜同学的眼镜摘下,世界变模糊了。
4.学说句子:“我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重点读准“都有”。用比较准确、有感情的声音响亮读出句子,把句子读清楚。5.对答训练:师:“谁有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生齐答:“我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个别训练、同桌训练、结对子训练。
四、指导书写生字“眼睛”。
1.换部首方法:复习“很”字,把“彳”换成“目”,指导笔画书写。
“加一加”方法:“青”加上“目”字旁,成为“睛”。带有“青”的字有:请、清、晴等。
2.分析两个生字都是左右结构,都是“目”字旁。“青”的5个横要写得紧凑些。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巩固练习
1.熟练朗读课文第一句,2.书写生字:眼(双眼、千里眼)睛(眼睛、火眼金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认读、书写“帕”,学习用眼卫生,学句子“平时,我们要注意用眼卫生,不用脏手揉眼睛,不用脏手帕擦眼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2分钟大声说(积累语言)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1)书本、笔盒放桌角。(2)鼓励学生坐得精神、注意力集中等。2.大声朗诵:(猜一猜)
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眼睛)
二、学习名词“手帕”
1.出示实物“手帕”,读准说好“手帕”的读音。
2.说词语:干净的手帕、漂亮的手帕、小小的手帕、脏手帕 3.说句子:干净的手帕可以用来擦鼻涕;手帕可以用来擦脸、擦眼睛。说明:(现在经常用面巾纸代替手帕,便捷、卫生。但一定要挑选好的面巾纸。)
三、学句子。
1.谈话:“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要爱护眼睛。”怎样爱护呢?出示句子:“平时,我们要注意用眼卫生,不用脏手揉眼睛,不用脏手帕擦眼睛。”
2.带领学生读句子:教师带读、学生跟读、分小组朗读。3.引导学生理解:脏手不揉眼睛,脏手帕不擦眼睛。眼睛是比较敏感的器官,细菌和细小的物体都会使眼睛受到伤害。
四、生字“帕”教学。
1.A组生认读“帕”字,BC组生指读“帕”,认读“巾”字旁。
2.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巾+白=帕。指导书写左窄右宽的帕字。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3.组词:手帕
五、巩固练习
1.熟练朗读课文第二句,2.书写生字:手、帕。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认读、书写“读、到”二个生字,学句子“读书、写字要做到‘二要二不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2分钟大声说(积累语言)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1)书本、笔盒放桌角。(2)鼓励学生坐得精神、注意力集中等。2.大声朗诵:(猜一猜)
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眼睛)
二、听听写写。
1.听老师读,写出听到的部首。巾、目、讠、刂
2.听老师读,用“√”指出听到的词语。(读书写字)(明亮注意)
三、学习句子“读书、写字要做到‘二要二不要’。” 1.教师引读:生适当跟读。我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平时,我们要注意用眼卫生,不用脏手揉眼睛,不用脏手帕擦眼睛。2.出示句子“读书、写字要做到“二要二不要。”带领学生读准确句子。
3.引导学生谈一谈,:二要,要怎样?二不要,不要怎样? 4.根据学生的作答,教师总结补充:二要:姿势要端正,连续看书写字一小时左右要休息片刻或向远处眺望一会儿。二不要:不要在光线太暗或直射阳光下看书、写字。不要躺着、走路或乘车时看书。
5.采用多种方法朗读课文。
四、生字“读、到”教学。
1.A组生认读“读、到”字,BC组生指读“读、到”。2.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忆生字。
3.指导书写左窄右宽的“读、到”字。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4.组词:读书、读写。做到、学到。
五、巩固练习。1.熟练朗读课文.2.书写生字:读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拓展练习
一、组织教学、课前2分钟大声说(积累语言)
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1)书本、笔盒放桌角。(2)鼓励学生坐得精神、注意力集中等。2.大声朗诵:(猜一猜)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眼睛)3.大声朗读课文。
二.给下面的字加上部首,再组词。例:青——(睛)(眼睛)月——()()与——()()子——()()白——()()
引导学生想一想,与“青、与、子、白”相关的字有哪些?再引导学生填写。
三.读一读,写一写。我们卫生读书做到
(带读、指名读、比赛读相结合,BC组生会跟读。)四.读句子。
(1)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吗?(2)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指导学生学会问句,同桌互问互答)
五、拓展记忆:
一双(眼睛)一双手、一双鞋。
2、眼睛永远亮晶晶
教学目的要求:
A组生:正确认读、书写5个生字“永、远、宝、石、双”,并能组词;背诵课文。
B组生:正确认读5个生字“永、远、宝、石、双”;能把课文读通顺。C组生:正确指读21个以上生字;认真倾听同学朗诵课文,尝试跟说;乐意跟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读、书写5个生字“永、远、宝、石、双”。2.理解课文句子意思、背诵课文。教学难点:说一说课文里说眼睛像什么? 教具准备:小黑板、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宝、石”2个生字,学习课文第一句。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2分钟大声说(积累语言)
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1)书本、笔盒放桌角。(2)鼓励学生坐得精神、注意力集中等。2.大声朗诵:(猜一猜)
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眼睛)
二、认识宝石、学习宝石
1.导入:我们的眼睛像葡萄,同时又像什么呢? 2.出示课件,欣赏“满天的星星”“宝石”图片。
3.说一说:宝石是怎样的?星星是怎样的?让学生说好:星星、宝石两个词。
4.出示生字卡片:宝石。引导学生认读、读准“宝石”。尝试组词:宝:宝石、宝贝。石:石头、石块。
三、新授学习句子。
1.出示句子:“像宝石,像星星,我有一双好眼睛。” 2.理解“像”:两样东西有类似的(共同的)地方。方言解释。3.读句子:带读,跟读、指名读。4.引导学生想象:“像葡萄,像玛瑙,我有一双好眼睛。”
四、学习书写生字“宝石”
1.A组生说说“宝”的字形,记住“石”为独体字。2.指导书写生字。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巩固练习
1.熟读第一句。(A组生要会背)
2.书写“宝石”。(A组生要给生字组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双”,学习课文第二句话,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我们的眼睛能干什么吗?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2分钟大声说(积累语言)
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1)书本、笔盒放桌角。(2)鼓励学生坐得精神、注意力集中等。2.大声朗诵:《爱护眼睛》
读书写字坐端正,眼睛离桌一尺遥;走路坐车和躺着,千万不要把书瞧;眼保健操天天做,一日两次不可少。
二、复习生字、学习“双”字
1.认读词语:宝石、眼睛、手帕、星星、2.书空听写。3.学习生字“双”,读准字音(翘舌音、后鼻音).了解字义:两个成一双。(引导学生观察补充:一双(眼睛)一双手、一双鞋等。组词:一双、双眼、成双成对
4.观察字的特点——两个又。
5.教师板演指导书写:两个又字紧靠在一起,第一个又的“捺”改为“长点”。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书写。
三、学习句子“能望远来能看近,样样东西看得清。”
1.导入:“像宝石,像星星,我有一双好眼睛。”谁来说说,眼睛可以干什么?
2.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随机小结:我们有一双好眼睛,就“能望远来能看近,样样东西看得清。”
3.出示句子:“能望远来能看近,样样东西看得清。”指导学生朗读。理解句子的意思。
4.户外观察,帮助理解:看远山、树木;看近处的教学楼;看墙上的字。全部都看得清楚。
5.回归课堂:认读句子。
四、巩固练习
1.熟读课文第一、二句。(A组生要会背)
2.书写“双”字2行(A组生要给生字组词),抄写一双眼睛、一双手、一双鞋2遍。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永、远”2个生字,学习课文第三句;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2分钟大声说(积累语言)
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1)书本、笔盒放桌角。(2)鼓励学生坐得精神、注意力集中等。2.大声朗诵:《爱护眼睛》 读书写字坐端正,眼睛离桌一尺遥;走路坐车和躺着,千万不要把书瞧;眼保健操天天做,一日两次不可少。
二、新授
1.导入: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的眼睛像(宝石、像星星),多漂亮啊,我们有一双(好眼睛),能(望远来能看近,样样东西看得清)。
2.说一说,我们该怎样保护眼睛呢? 学生回答:(提醒上篇课文的内容)
3.出示句子:我们要把眼睛保护好,眼睛才可以永远亮晶晶。4.学习生字:“永、远”
读准字音:提醒“远”撮口音。
“远”半包围结构:先写“元”再写“辶”。“永”一个字包含了我们汉字的6个笔画,教师一笔一画先板演,再指导书空。
5.组词:永:永远、永久远:远处、永远、很远
6.读词语:亮晶晶。词组:亮晶晶的眼睛。读句子:眼睛永远亮晶晶。
三、读一读、练一练 1.整齐响亮地朗读课文。
2.听老师读,用√指出听到的部首。(辶讠)(亻彳)
3.想想练练,写出带有下列部首的字,再组词。
辶——()()宀——()()
4.读句子,再抄一抄。(1)我有一双好眼睛。
(2)我们要保护自己的眼睛。5.读一读,写一写。眼睛宝石一双东西永远
3、生肖
教学目的要求:
A组生:正确认读、书写“牛、虎、龙、羊”4个生字,并能组词;用较流利地语言说出自己的属相,出生年月。
B组生:正确认读“牛、虎、龙、羊”4个生字,在提示下能说出自己的属相,出生年月。
C组生:正确指读“牛、虎、龙、羊”4个生字,认真倾听同学的回答,在提示下能说出自己的属相或出生年月。
教学重点:
1.认识部首“虍”“虫”,正确认读、书写“牛、虎、龙、羊”4个生字
2.用较流利地语言说出自己的属相,出生年月。
教学难点:用较流利地语言说出自己的属相,出生年月。教具准备:小黑板、生字卡片、课件、通过问家长,知道并记住自己的生肖和出生年月。(教师准备一份全体学生户籍名册)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读、书写“牛、虎”,认识部首“虍”、读准“生肖”的字音;学习句子“我属(),今年()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2分钟大声说(积累语言)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1)书本、笔盒放桌角。(2)鼓励学生坐得精神、注意力集中等。2.大声朗诵:《十二生肖歌》 一个人,有一个,每家都有好几个,数起来12个,小朋友猜猜是什么? 小老鼠排第一,个头不大真神气。老牛第二,虎第三 兔子第四跑得欢 龙第五、蛇第六 马是老七不落后 羊第八,猴第九 十是公鸡跟着走 狗排十一,汪汪叫,老猪最后来报到。猜一猜,想一想,十二生肖不一样 到底你属哪一个,爸爸妈妈对你讲
二、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喜欢哪些动物?
2.同学们,这些动物有些是我们的生肖。(板书生肖)指导读准生肖(肖第四声)
3.出示课文生肖图,按“鼠——猪”的顺序认识各个生肖。4.讲述关于生肖的故事。
报名那天,老鼠起得很早,牛也起得很早。它们在路上碰到了。牛个头大,迈的步子也大,老鼠个头小,迈得步子也小,老鼠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才刚刚跟上牛。老鼠心里想:路还远着呢,我快跑不动了,这可怎么办?它脑子一动,想出个主意来,就对牛说:“牛哥哥,牛哥哥,我来给你唱个歌。”牛说:“好啊,你唱吧,咦,你怎么不唱呀?”老鼠说:“我在唱哩,你怎么没听见?哦,我的嗓们太细了,你没听见。这样吧,让我骑在你的脖子上,唱起歌,你就听见了。”牛说:“行罗,行罗!”老鼠就沿着牛腿子一直爬上了牛脖子,让牛驮着它走,可舒服了。它摇头晃脑的,真的唱起歌来:牛哥哥,牛哥哥,过小河,爬山坡,驾,驾,快点儿罗!牛一听,乐了,撒开四条腿使劲跑,跑到报名的地方一看,谁也没来,高兴得昂昂地叫起:“我是第一名,我是第一名!”牛还没吧话说完,老鼠从牛脖子上一蹦,蹦到地上,吱溜一蹿,蹿到牛前面去了。结果是老鼠得了第一名,牛得了第二名,所以,在十二生肖里,小小的老鼠给排在最前面了。
三、认识生肖名称
1.学生各自认读认识的生肖。2.教师带读,读准字音。
四、书写生字:虎、牛
1.认读部首“虍”,指导板书,学生书空记忆。2.虍+几=虎。指导学生书写,注意提醒丿写长一些。3.组词:虎:马虎、老虎、虎头蛇尾。
4.在田字格中指导书空“牛”。组词:对牛弹琴、牛肉、牛肉等。
五、课后练习
1.A组生:“虎、牛”字写2行并组词。2.B组生:“虎、牛”字写1行。
3.C组生看图片,指认“虎、牛”,并响亮地说出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认读、书写“蛇、龙、羊”,认识部首“虫”、学习句子“我属()。”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2分钟大声说(积累语言)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1)书本、笔盒放桌角。(2)鼓励学生坐得精神、注意力集中等。2.大声朗诵:《十二生肖歌》
二、复习
1.说一说,自己知道哪些生肖。
2.认读部首“虍”,认读词语:对牛弹琴、虎头蛇尾。
三、学习课文,练习说话。1朗读12个生肖名称。
2.了解:属相。我们中国,每年都有一个固定的属相,属相名称按12生肖顺序循环轮流。比如去年2013年是蛇年,今年2014年是马年。明年2015年是?——羊。你在马年出生,就属马。
3.说一说自己的属相,根据学生出生年份,引导学生说句子。4.学习句子:我属鸡。我是1993年6月1日出生的。引导A组生尝试说说:“1993年是鸡年。1994年是(狗)年。”
四、学习生字“蛇、龙、羊”,认识“虫”字旁。
(一)“蛇”
1.认读“蛇”。读准翘舌音。
2.分析结构:左右结构,左边是“虫”字旁,右边是“它”。教师板书左窄右宽,“虫”的长“横”改为“提”。学生书空。
3.学生田字格中书写,教师指导。4.组词:小白蛇、打草惊蛇
(二)“羊、龙”。
1.教师出示字卡,学生说说打算怎么把它写好。2.请学生上台板演。
3.教师指导评议:三横写紧凑些,一竖要直。
五、课后练习
1.A组生:用“我属(),今年()岁。”的句式说话。“蛇、龙、羊”字写2行并组词。2.B组生:用“我属()。”的句式说话,“蛇、龙、羊”字写1行。
3.C组生看图片,指认自己的属相,并响亮地说出来。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认读、书写“羊”,学习句子“我属(),我是()年()月()日出生的。”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2分钟大声说(积累语言)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1)书本、笔盒放桌角。(2)鼓励学生坐得精神、注意力集中等。2.大声朗诵:《十二生肖歌》。
二、复习
1.按顺序朗读十二生肖。
2.复习词语:一马当先、万马奔腾、虎头蛇尾、对牛弹琴、打草惊蛇。
三、练习1.想想练练:
(1)写出带有下列部首的字
犭——()亻——()鸟——()虍——()
(2)填空
我属,今年岁了。我是年月日出生的。
(先指导填空,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3.拼一拼,读一读。
Sh——é——shé蛇n——iú——niú牛 sh——ǔ——shǔ 鼠
h——óu—— hóu猴 2.读读记记
读下列成语,再记住这些成语。
一马当先万马奔腾虎头蛇尾对牛弹琴打草惊蛇
4、生日
教学目的要求:
A组生:正确认读、书写“桌、稿、许、海”4个生字,并能组词,用“许多”说一句话;用较流利地语言说出自己生日那天许了什么愿,感受孩子对父母的爱。
B组生:正确认读“桌、稿、许、海”4个生字,在提示下能用“许多”说一句话;说出自己的愿望,感受孩子对父母的爱。
C组生:正确指读“桌、稿、许、海”4个生字,认真倾听同学的回答,知道“许多”的意思,感受孩子对父母的爱。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读、书写4个生字
2.练习用“许多”说一句话;说出自己生日那天许了什么愿。教具准备:小黑板、生字卡片、课件(糕点的图片)、生日蛋糕、蜡烛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读、书写“桌、糕”,练习用“许多”说一句话,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2分钟大声说(积累语言)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1)书本、笔盒放桌角。(2)鼓励学生坐得精神、注意力集中等。2.大声朗诵:《十二生肖歌》
二、激趣导入,进行说话练习。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教师补充:生日就是自己出生的日子。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一年有一个生日。2.你是怎么过生日的呢?
2.练习用“许多”说话。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用“许多”说一句话。
提供句式:我家有许多()。学校有许多()。过生日时,爸爸妈妈准备了许多()。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导入:课文中的“我”是怎么过生日的呢?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今天是我的生日,桌子上放着生日蛋糕。爸爸点亮了蜡烛,妈妈说:“南南,许个愿吧!”
2.学生小声朗读,圈出不认识的字词。
3.学习“桌、糕”两个生字:读准字音“桌”翘舌音,理解字义:糕(指块状的物体)(出示图片帮助理解)如:蛋糕、米糕、糕点。4.指导朗读课文。教师带读,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漏字。5.齐读、指名读。
四、书写生字:桌、糕
1.“桌”,指导板书,在田字格中上下位置看清楚,教师板演,学生书空。
2.学生田字格中写2个,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糕”提醒学生观察辨析这个左窄右宽的字中“米”的“捺”改为了“点”。
4.教师板演,学生书空,学生田字格中写2个,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五、课后练习
A组生:用“许多”说个句子给家长听,“桌、糕”2字写2行并组词,练习朗读第一自然。B组生:用“许多”说个句子给家长听,“桌、糕”2字写1行,练习朗读第一自然。
C组生:指认“桌、糕”2字,并响亮地说出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认读、书写“许、海”,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2分钟大声说(积累语言)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1)书本、笔盒放桌角。(2)鼓励学生坐得精神、注意力集中等。2.大声朗诵:《春天到》
春天到春天到,春天到,花儿朵朵开口笑。草儿绿,鸟儿叫,蝴蝶蜜蜂齐舞蹈。
二、复习
1.练习用“许多”说一句话。
2.认读词语:书桌、糕点、生日蛋糕、。
三、创设情境导入,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情境导入:课文第一自然段情境创设:师生问答式复述,教师随机在桌子上放生日蛋糕,点亮蜡烛。(实物或课件演示)
2.教师提醒:现在该干什么了?生读文中句子——“南南,许个愿吧!”怎么许愿呢?用肢体语言帮助解释,让学生合掌与胸前,闭上眼睛。
3.说好词语:许愿。边比动作边说词语:许愿。
四、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南南究竟许了什么愿呢? 2.大声朗读课文。(1)带读课文,认读“许、海”两字。
(2)理解课文:文中的“我”叫什么名字?他许了什么愿?也就是想了什么?解释“许愿”:闭上眼睛心里默默地想祝福、祝愿的话语。
(3)朗读南南许的愿。
3.拓展说话:你有什么愿望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4.实践操作:学生到生日蛋糕前,合掌闭眼学习许愿(可以说出声音来,也可以默默地想)。
五、学习生字“许、海”。1.认读“许”撮口音。
2.分析结构:“许、海”左右结构,都是教师板书左窄右宽的字。教师板演,学生书空、数笔画。3.学生田字格中书写,教师指导。
4.组词:许:许多、许愿、许可。海:大海、海面。
六、课后练习
A组生:“许、海”2字写2行并组词,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愿望。
B组生:“许、海”2字写1行,说说自己的愿望 C组生:指认““许、海””2字,并响亮地说出来。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完成课后练习。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2分钟大声说(积累语言)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1)书本、笔盒放桌角。(2)鼓励学生坐得精神、注意力集中等。2.大声朗诵:《春天到》
春天到春天到,春天到,花儿朵朵开口笑。草儿绿,鸟儿叫,蝴蝶蜜蜂齐舞蹈。
二、复习导入第三自然段。
1.复习词语:许愿、大海、书桌、生日蛋糕
2.复述:南南生日时,许了什么愿呢?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全文。3.出示第三自然段内容:我睁开眼睛,看见爸爸妈妈正对着我笑„„
4.带读课文,熟读课文,5.想一想,说一说:爸爸妈妈为什么对着我笑呢?
南南关心爸爸妈妈,想为爸爸妈妈做事情;爸爸妈妈爱南南。6.补充小结:孩子的生日就是妈妈的受难日。教师简介生孩子经历的痛楚,希望我们能好好学习,多学本领,让爸爸妈妈天天都开心,笑口常开。
三、课堂练习指导 1.听听写写
(1)听老师读,写出听到的部首。
木、米、氵、讠
2.听老师读,用“√”指出听到的词语。海底生日桌子照片许多
(学生先朗读各词语,教师再读,学生指认)2.想想练练:
(1)写出下列字的部首。
桌—()糕—()到—()海—()
(学生先朗读各生字,说出它的部首是什么,A组生自由写,BC组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填写)(2)扩词 生()()天()()看()()多()()
(学生自由书写,教师对BC组生个别指导下填写)(3)读句子,再抄一抄。我看见爸爸妈妈正在对我笑。
(A组生抄句子。教师指导BC组生认读句子。)
四、课后练习
把自己的愿望告诉老师或同学或家人。
综合练习1
教学目的要求:
A组生:正确认读平舌音、翘舌音;正确书写生字的部首、笔画、并能组词;正确使用“。?”并读出相关语气语调。看图,用“认真、专心、安心”说一两句话。
B组生:正确认读部分平舌音、翘舌音;认读生字的部首、笔画、并能口头组词;正确读出“。?”的相关语气语调。能看懂图意。尝试用“认真、专心、安心”说一两句话。
C组生:能指读部分平舌音、翘舌音、部首;认真倾听同学的回答,根据意思指认图片。
教学重、难点:
正确使用“。?”并读出相关语气语调。看图,选用“认真”、“专心”、“安心”词语说一两句话。
教具准备:小黑板、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一、二、三题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2分钟大声说(积累语言)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1)书本、笔盒放桌角。(2)鼓励学生坐得精神、注意力集中等。
2.大声朗诵:《春天到》春天到春天到,春天到,花儿朵朵开口笑。草儿绿,鸟儿叫,蝴蝶蜜蜂齐舞蹈。
二、“我会拼”——认一认,读一读。
1.学生自由读出字音,说一说每个字音有什么不同。2.教师指导认读,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3.教师带读,随机点读。
4.指名朗读。记住哪些字是平舌音,哪些字是翘舌音。
三、“我会做”——数数笔画,说说笔顺,再填空。1.读准字音:读、虎、海。
2.学生书空,说说这些字一共有几笔。3.师生检查:边唱笔顺边数笔画。
四、“我会做”——把部首相同的字写字一起。
1.认读“眼、睛、服、睛、到、海、腰、别”的部首分别是什么。
2.教师示范填写:(从第一个字开始,部首是什么,就把它写到相应的横线上)
目:眼月:
氵:
刂:
4.请个别学生上台板演。5.讲评。
3.A组学生自由填写,教师对BC组生个别指导下填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第四、五题及“我会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2分钟大声说(积累语言)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1)书本、笔盒放桌角。(2)鼓励学生坐得精神、注意力集中等。
2.大声朗诵:《春天到》春天到春天到,春天到,花儿朵朵开口笑。草儿绿,鸟儿叫,蝴蝶蜜蜂齐舞蹈。
二、“我会做”——比一比,再组词。
1.学生认读每个生字,比较不同之处与相同之处,并说说意思的不同。
2.A组学生自由填写,教师对BC组生个别指导下填写。3.请个别学生上台板演。4.讲评。
三、“我会做”——读下列句子,再加上标点。1.教师出示“。?”,认识复习“。?”是什么意思。2.尝试填标点:
(1)我写字很认真(。)(2)你属什么(?)
(3)问答句式练习: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吗?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3.带读,读出不同标点给句子带来的不同语气语调。
四、“我会说”——仔细看图,选用“认真”、“专心”、“安心”词语说一两句话。
1.引导学生仔细看图,看懂图意:用“(谁)在(干什么)”说一两句话。同学们在做眼保健操。(某某)在看书。提示学生可以给图中同学起名字;可以加上时间、地点,谁在干什么。
2.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尝试用上“认真地干什么”。“专心地干什么”来表达图中意思。
5、春晓
教学目的要求:
A组生:正确认读、书写“夜、声、知”3个生字,并能组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B组生:正确认读“夜、声、知”3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C组生:正确指读“夜、声、知”3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春天美好,珍惜春光。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读、书写3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具准备:
1.布置学生观察周围自然景物的变化。
2.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读“夜、声、知”,书写“夜”,读好古诗第一二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2分钟大声说 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1)书本、笔盒放桌角。(2)鼓励学生坐得精神、注意力集中等。2.大声朗诵:《春天到》
春天到春天到,春天到,花儿朵朵开口笑。草儿绿,鸟儿叫,蝴蝶蜜蜂齐舞蹈。
二、激趣导入新课
1.上节课老师布置你们去找春天,你们找到了春天在哪儿吗? 2.春天到了,桃花盛开,有时还会下春雨呢?而且特别喜欢睡懒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春天的一首古诗。板书:春晓。带读,读准字音。
三、简介作者和课文 1.作者:唐代诗人孟浩然。
2.以故事形式介绍古诗。大意是诗人夜读入睡,半夜被风声雨声惊醒,一会儿又睡了。直到鸟鸣声传来才发现天亮了。起身后,边听鸟鸣边吟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忽然,他想起夜里听到的风声、雨声,走到窗前,边张望边吟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由此,留下了一首好诗《春晓》。3.范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要求:(1)借助汉语拼音读通古诗。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认识的生字,读正确。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范读全诗。欣赏春天的美景图。
2.认读一、二行中的生字,眠、觉、啼。3.再读一读这两行诗。(指名读——齐读)
五、书写“夜”字。
1.指导分析“夜”的笔画,教师板演提醒:夜:第四笔是“竖”,不要写成“竖钩”。注意指导笔顺,提示不要漏写第七笔“点”。可与熟字“衣”比较字形的异同。
2.学生书空。数笔画。
3.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六、作业
A组生:书写“夜”字2行并组词,把古诗第一二行读流利、通顺。B组生:书写“夜”字1行,把古诗第一二行读通顺。C组生:指认“夜”字,跟读古诗第一二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认读“声、知”,书写“声、知”,读好古诗第三、四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2分钟大声说
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1)书本、笔盒放桌角。(2)鼓励学生坐得精神、注意力集中等。2.大声朗诵:《春天到》
春天到春天到,春天到,花儿朵朵开口笑。草儿绿,鸟儿叫,蝴蝶蜜蜂齐舞蹈。
二、、唤起感知、激趣导入 1.欣赏古诗《春晓》画面,引出诗朗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2.理解个别字的意思:眠:睡觉。晓:天亮了。闻:听。啼:叫。
3.借助课件画面,了解诗意:春天睡觉不知道天已经亮了,到处都可以听到小鸟的叫声。
4.引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体会作者的心情。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三、学习第三四行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唤起感知。
1.出示图片:窗外落英缤纷,湿漉漉的草坡上飘满了桃花的美景。
学生看图说说你看见了什么?引出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引出诗的意思:晚上刮了风下了雨,春天里的花飘落了多少呢??
2.指导认读:“声”翘舌音、后鼻音。字义:声音。指导认读:“知”翘舌音、拼音是整体人读音节。字义:知道。3.指导朗读:?的读法。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四、悟读古诗。
1.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美景的古诗。你会用怎么样的心情来读呢?(配乐)自己在座位上练读。
2.教师指导古诗,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指名、分组、齐朗诵。
五、指导写字。
1.指导分析“声、知”的笔画,教师板演提醒:声:上面是“士”,不是“土”。下面的最后一笔是“丿”,不是“竖弯钩”,不能写成“巴”。知:左边是把“午”的“竖”改撇,再加一点。右边是“口”表示知道了要用口说出来。2.学生书空。数笔画。
3.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六、作业
A组生:书写“声、知”字2行并组词,把古诗读流利、通顺。B组生:书写“声、知”字1行,把古诗第读通顺。C组生:指认“声、知”字,跟读古诗。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背诵古诗,完成课后练习,欣赏感受春天的美好。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2分钟大声说
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1)书本、笔盒放桌角。(2)鼓励学生坐得精神、注意力集中等。2.大声朗诵:《春天到》
春天到春天到,春天到,花儿朵朵开口笑。草儿绿,鸟儿叫,蝴蝶蜜蜂齐舞蹈。
二、欣赏画面,激趣朗诵。1.欣赏古诗《春晓》课件。
2.引导朗诵,通过带读、跟读、配乐朗诵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3.指导背诵。
这么美的一幅春景图、这么美的一首诗,能把它背下来吗?指名背诵。
三、想想练练
1.说说下列带点字在句子中的意思。“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眠:睡觉。晓:天亮了。闻:听。啼:叫。
2.借助课件画面,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春天里,天已经亮了还不知道,到处都可以听到小鸟的叫声。晚上刮了风下了雨也不知道,春天里的花飘落了多少呢?
四、欣赏、吟诵、感受春天的美好。
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春天,珍惜春光。古代诗人写下了不少咏春的诗句,我抄了几句,你们想读吗?(出示相关画面及诗句,学生自由欣赏跟读。)推荐欣赏朗读的诗句:
(1)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4)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以上诗句都注上拼音,供同学自由朗读,感受春天的美好。
五、作业: A组生: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背诵古诗。B组生: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背诵古诗。
C组生:在家长指导下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朗读古诗。
6、节日
教学目的要求:
A组生:正确认读、书写“妇、历、年”3个生字,并能组词;认识部首“厂”;能说出“妇女节、青年节、敬老节”的日子,知道这些节日的意义。
B组生:正确认读“妇、历、年”3个生字;认识部首“厂”;知道“妇女节、青年节、敬老节”这些节日的意义。
C组生:正确指读“妇、历、年”3个生字,看图指认“妇女节、青年节、敬老节”。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读、书写3个生字
2.能说出“妇女节、青年节、敬老节”的日子,知道这些节日的意义。
教具准备:小黑板、生字卡片、课件、图片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读、书写“妇、年”,学习课文第一句。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2分钟大声说(积累语言)
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1)书本、笔盒放桌角。(2)鼓励学生坐得精神、注意力集中等。2.大声朗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看图说话,学习第一句。
1.出示图片“妇女节”,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2.教学生字“妇”,读准字音,读准“妇女节”,读准“三月八日是妇女节。”
3.说说女性在社会上的贡献,引出句子“妇女的贡献真不少。” 4.朗读句子:“三月八日是妇女节,妇女的贡献真不少。”
三、看图说话,学习第二句。
1.出示图片“青年节”,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教学生字“年”,读准字音,读准“青年节”,读好句子“五月四日是青年节。”
3.说说青年人是怎样的?引出句子“全国的青年齐欢笑。” 4.朗读句子:“五月四日是青年节,全国的青年齐欢笑。”
四、游戏练习
1.卡片抽取练习:教师说日子,学生找相应卡片。2.连线:三月八日青年节 五月四日妇女节
五、书写指导。
1.“妇”提醒学生观察辨析这个左窄右宽的字中“女”的“捺”改为了“点”。
2.教师板演,学生书空,学生田字格中写2个,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年”,指导板书,在田字格中上下位置看清楚,教师板演,学生书空。
4.学生田字格中写2个,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六、课后练习
A组生:“妇、年”2字写2行并组词,练习朗读第一二句。B组生:“妇、年”2字写1行,练习朗读第一二句。C组生:指认“妇、年”2字,练习朗读第一二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认读、书写“历”,学习部首“厂”,学习课文第三句。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2分钟大声说(积累语言)
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1)书本、笔盒放桌角。(2)鼓励学生坐得精神、注意力集中等。2.大声朗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复习
1.说一说:三月八日是妇女节;五月四日是青年节。2.认读词语:妇女节、青年节。
三、图片导入,学习课文第三句。
1.出示图片“敬老节”,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敬老节”即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
2.教学生字“历”,读准字音,认识部首“厂”,读准“敬老节”,读好句子“农历九九是敬老节。”
3.说说敬老节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指导学生如何尊敬长辈。引出句子“我祝爷爷奶奶身体好。”
4.朗读句子:“农历九九是敬老节,我祝爷爷奶奶身体好。” 5.说说自己家里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6.教师补充: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引导诵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7.朗读课文。
四、游戏练习
1.卡片抽取练习:教师说日子,学生找相应卡片。2.连线:三月八日青年节 九月初九妇女节 五月四日敬老节
五、学习生字“历”。
1.教师板演,学生书空、数笔画。2.学生田字格中书写,教师指导。3.组词:历:历史、农历。
六、课后练习
A组生:“历”字写2行并组词,朗读并背诵全文。B组生:“历”字写1行,朗读全文。C组生:指认“历”字,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全文,完成课后练习。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2分钟大声说(积累语言)
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1)书本、笔盒放桌角。(2)鼓励学生坐得精神、注意力集中等。2.大声朗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朗读全文,指导记忆。
1.复习词语:全国、青年节、妇女节、农历、敬老节、重阳节、身体、贡献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全文。
师生对读、生生对读、同桌合作朗读、提问朗读。3.指名背诵。
4.说一说:农历九月初九是什么节日?这天,你为爷爷奶奶做了些什么?
三、课堂练习指导 1.想想练练
(1)写出带有下列部首的字,再组词。月()女()()()
(引导学生先想一想,带有“月”“女”字旁的字有哪些,再让A组生自由填写,BC组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填写。)
(2)组词成句。妇女节三月八日是。
(学生朗读词语,再尝试说一说,最后填写。)2.听老师读,用“√”指出听到的词语。海底生日桌子照片许多
(学生先朗读各词语,教师再读,学生指认)2.读读写写。
(1)抄写下列词语。青年妇女农历(学生先朗读各词语,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A组生自由写,BC组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写)
(2)读一读,再抄写带点的词。
全国青年欢笑妇女农历身体奶奶爷爷贡献敬老节
(教师引导认读词语,明白要抄写的内容,A组生抄词语。教师指导BC组生认读词语,认读带点的词语。)
四、课后练习
把自己知道的节日名称告诉家人。
7、春夏秋冬
教学目的要求: A组生:
1、整体感知课文,认读书写“秋、瓜、果、雪、结”,认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2、能够清晰的辨别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掌握四季特点。
3、培养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地情感。B组生:
1、初步感知课文,认读书写“秋”认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2、能够辨别春夏秋冬四季,在师的引导下,概述四季特点
3、培养学生了解自然的情感 C组生:
1、感知课文,认读“秋”,了解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2、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辨别春夏秋冬四季,了解四季的特点,3、培养学生有了解自然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课文,学习5个生字,认识春夏秋冬,辨别春夏秋冬。了解其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秋”,感知四季、初读课文。
一、组织教学、课前2分钟大声说(积累语言)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1)书本、笔盒放桌角。(2)鼓励学生坐得精神、注意力集中等。2.大声朗诵本周内容。
二、创设情景,提问导入
(在上课之前,师带着学生去校园逛了一圈,以此让他们对现在的天气,动植物有个了解,师让学生感受树长出新芽,树叶变绿了,花儿开了,听到了清脆的鸟叫声)
1.提问导入,学生讲述看到的变化,点名回答
2.学生说出动植物的特点,师引导说出“春天来了”
A学生自由说一说,通过课前观察到的事物,学生能自己说说发生了什么变化
B学生自由说一说,通过课前观察,引导学生说出天气暖了等词语 C参与课堂,简单的能说一说
3.与学生进行谈话:感受春天,春天给我们的感觉.A说一说到了春天可以去干什么,学生说一说,能说出春游等词语 B通过师的总结,学生能知道春天可以去春游,放风筝 C指导回答,自己简单说一说
4.提问:除了春天,你们还知道四季中还有哪些季节吗? A能完整回答出夏天,秋天,冬天 B能回答出夏天,秋天,冬天 C师指导下能简单知道
5.师总结春夏秋冬,并板书课题:春夏秋冬。6.教授“秋”字,什么结构?什么偏旁? 书写指导生字“秋”。
(1).提醒学生观察辨析这个左右结构的字,“禾”的“捺”改为了“点” “秋”。
(2)教师板演,学生书空,学生田字格中写2个,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秋:秋天、秋高气爽 7.齐读课题,大声正确朗读
三、欣赏感知四季。
出示视频。使学生初步感知四季,学生边看师边指导旁白 A学生初步感知四季,通过视频大概了解四季的区别 B学生看视频,初步感知四季 C学生看视频,了解四季
四、课后练习
A组生:认读“秋”字写2行并组词,初读课文。B组生:认读“秋”字写1行,初读课文。C组生:指认“秋”字,初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看图说话,学习课文第一、二句。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2分钟大声说(积累语言)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1)书本、笔盒放桌角。(2)鼓励学生坐得精神、注意力集中等。2.大声朗诵本周内容。
二、创设情景,提问导入
(一)春天教学:
1.出示小女孩图片,带领学生走进四季(首先出示春天),2.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一说,能讲出与春天有关的事物,如花儿开了,等一些短语
3.教师指示图片。学生能说出看到的事物
4.师总结学生说的,引导学生说出“春天来了”
齐读“春天来了” 齐读,小组读,点名读
5,根据上课前所说的,提问,引导学生说出天气暖了,并能正确齐读。
6.结合图片,学生再看看春天的景色,引导学生说出“柳树绿了” 理解题意,正确朗读齐读“春天来了,天气暖了,柳树绿了,” 7.小拓展:师介绍学生说说人们春天衣着的特点。出示图片小草,桃花
8.齐读第一句,分组读,(二)夏天教学:
1,出示小女孩问题:带领学生进入夏季,提问“看一看图片中的人们在做什么?
通过小拓展,学生能认识到其他的景物 2,板书“夏天来了” 学生自由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3,引导学生说出天气热了。能通过老师的引导说出热等词语 齐读
4,出示知了图片。提问:夏天来了,天气热了,我们会听到“知吱吱”的声音,是谁来了啊?出示图片“知了叫了”齐读 大声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能联想夏天的景色,有感情的读出 5,小拓展:
夏天来了。让学生说一说穿衣的特点,出示荷花照片
6,板书(卡片出示):“夏天来了,天气热了,知了叫了”齐读课文。
三、课后练习
A组生:朗读并背诵课文第一句话。B组生:朗读课文第一句话。C组生:朗读课文第一句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看图说话,学习生字“瓜、果”,课文第三、四句。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2分钟大声说(积累语言)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1)书本、笔盒放桌角。(2)鼓励学生坐得精神、注意力集中等。2.大声朗诵本周内容。
二、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1.出示图片,说一说春天和夏天是怎样的呢?
2.朗读课文第一句话:“春天来了,天气暖了,柳树绿了。夏天来了,天气热了,知了叫了。”
3.一年有四季,那么秋天是怎样的呢?
(一)秋天教学: 1 师预先说一说秋天的特点,为教秋天做铺垫 2.出示小女孩图片“看,那是什么季节呢” 齐读“秋天来了” 3.出示秋天图片。
4引导:秋天来了,秋雨一阵又一阵的下着,下雨了,我们感觉凉丝丝的。
引导学生说出“天气凉了”齐读。5.出示瓜果。稻子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图上都有些什么?
6.生字教学“瓜、果”。读准字音,结构。组词:西瓜、黄瓜。果:果实、果树、苹果。
7.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好多东西在秋天的时候都成熟了。板书(或卡片出示):秋天来了,天气凉了,瓜果熟了。
总结:秋天来了,引导学生说一说,天气渐渐的变凉了,这个时候我们从薄薄的短袖换上了长袖
8.朗读句子:秋天来了,天气凉了,瓜果熟了。
(二)冬天教学:
1.引导学生根据板书讲出“冬天来了” 2.齐读“冬天来了”
3.出示图片,简单说一说:你看见了什么。
4.出示下雪,扫雪图片。欣赏雪景,认读生字“雪、结” 板书(或卡片出示):冬天来了,天气冷了,下雪结冰了。师领读:学生跟读
5.总结:引导学生说一说冬天可以干什么。
出示学生打雪仗、堆雪人等图片。引导学生说话。
三、书写指导生字“瓜、果”。
(1).提醒学生观察辨析独体字字“瓜、果”在田字格中的位置。(2)教师板演,学生书空,学生田字格中写2个,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课后练习
A组生:认读“瓜、果”字写2行并组词,诵读并背诵课文。B组生:认读“瓜、果”字写1行,诵读课文。
C组生:指认“瓜、果”字,根据朗读提示指认相关图片。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书写生字“雪、结”,诵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2分钟大声说(积累语言)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1)书本、笔盒放桌角。(2)鼓励学生坐得精神、注意力集中等。2.大声朗诵本周内容。
二、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1.教师出示图片,借助语言引导学生认读词语:秋高气爽、瓜果飘香、雪花飞舞、结冰。
2.播放欣赏一年四季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朗诵全文。3.学习了四季,请同学来说一说喜欢哪个季节。
4.游戏练习: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和四季有关系的好朋友,他们想要去他们喜欢的季节里去,你们可以帮帮他们吗?
分组贴图,(在黑板上贴出春夏秋冬的板块,用燕子,荷花,菊花,下雪等图片分别发给学生,让学生在黑板上贴出正确的位置。)
三、指导书写生字“雪、结”
1.学生说说该怎样书写。教师相机提醒:上下结构及左右结构字的书写。
2.教师板演,学生书空,学生田字格中写2个,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课堂练习指导 1.想想练练
(1)写出带有下列部首的字,再组词。禾()木()()()
(引导学生先想一想,带有“禾”“木”字旁的字有哪些,再让A组生自由填写,BC组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填写。)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夏天到了,()了。()到了,下雪结冰了。秋天到了,()熟了。()到了,柳树绿了。(学生朗读句子,再尝试说一说,最后填写。)2.读读写写。
读一读,再抄写划横线的词。
凉热熟春天天气柳树夏天秋天瓜果知了下雪结冰
(教师引导认读词语,明白要抄写的内容,A组生抄词语。教师指导BC组生认读词语,认读带点的词语。)
四、课后练习——体验生活,巩固学习
1.一年四季除了这些小动物,植物在各自的季节里发生了变化,还有好多也发生了变化,(比如说梨花开了,油菜花开了)。需要我们去发现。下课了你们可以去观察观察,当你们有新的发现时记得一定要告诉老师啊!
2.A组生:认读“雪、结”字写2行并组词,诵读并背诵课文。B组生:认读““雪、结””字写1行,诵读课文。
C组生:指认““雪、结””字,根据朗读提示指认相关图片。
五、板书设计:
春:春天来了,天气暖了,柳树绿了。夏:夏天来了,天气热了,知了叫了。秋:秋天来了,天气凉了,瓜果熟了。冬:冬天来了,天气冷了,下雪结冰了。
8、四季的花
教学目的要求: A组生:
整体感知课文,认读书写“季、什、么、夏、各”,认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最有代表性的花。能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B组生:
初步感知课文,认读书写“季、什、么、夏、各”,在师的引导下,认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最有代表性的花,培养学生了解自然的情感。C组生:
感知课文,认读“季、什、么、夏、各”,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辨别春夏秋冬四季的花,了解四季的特点,培养学生有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课文,学习5个生字,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最有代表性的花,培养学生了解自然的情感。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季、什么”,认识春季、夏季开放的花。
一、组织教学、课前2分钟大声说(积累语言)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1)书本、笔盒放桌角。(2)鼓励学生坐得精神、注意力集中等。2.大声朗诵本周内容。
二、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提问导入:你们认识什么花呀?喜欢什么花?
2.学生说说花的特点,师小结:一年四季都有花儿开放,板书“四季的花”。教学生字“季”,读准字音。了解字义:四季、季节。3.大声朗读课题“四季的花。”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句。
1.师引导说出“什么花儿春季开?”指导学习“什么”的读音。A学生自由说一说,通过课前观察到的事物,学生说说。B学生自由说一说,通过课前观察,引导学生跟说。C参与课堂,简单的能说一说。
2.教师出示实物“迎春花”小结出示句子:“迎春花儿春季开。” 3.带领学生读准句子。
4.采取对读的形式,你问我答读句子。
5.思维拓展:与学生进行谈话:你在春天还看见了什么花儿开放? 6.欣赏“鞭炮花”“桃花”“樱花”“梨花”等实物,拓展引导学生说句子“什么花儿春季开?”“(迎春花儿)春季开。”
四、学习课文第三、四句。
1.师引导说出“什么花儿夏季开?”出示句子,学习“夏”字的读音。
A学生自由说一说,通过课前观察到的事物,学生说说。B学生自由说一说,通过课前观察,引导学生跟说。C参与课堂,简单的能说一说。
2.教师出示图片“荷花”小结出示句子:“池塘的荷花夏季开。” 3.带领学生读准句子。
4.采取对读的形式,你问我答读句子。5.思维拓展:与学生进行谈话:你在夏天还看见了什么花儿开放? 6.欣赏“(杜)鹃 5-7月朱顶红、倒挂金钟、三色堇 4-6月芍药、栀子花花期 5-7月月季花期 5-9月蔷薇、石榴花期 5-6月荷花、马蹄莲、米兰、金莲花
”等图片,根据句式拓展引导学生说句子“什么花儿夏季开?”“()夏季开。”
7.大声正确朗读课文前四句。
五、书写指导生字“季、什、么”。
(1).提醒学生观察辨析“季”上下结构,“禾”的下面一个“子”。(2)“什、么”教师板演,学生书空,学生田字格中写2个,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六、课后练习
A组生:认读“季、什、么”3字写2行并组词,朗诵课文一——四句。
B组生:认读“季、什、么”3字写1行,初读课文一——四句。C组生:指认“季、什、么”3字,根据提示指认相应季节的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夏、各”,认识秋季、冬季开放的花。
一、组织教学、课前2分钟大声说(积累语言)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1)书本、笔盒放桌角。(2)鼓励学生坐得精神、注意力集中等。2.大声朗诵本周内容。
二、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复习导入:春季有什么花儿开放呀?夏季有什么花儿开放呀? 2.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3.大声朗读课文第一——四句。
三、学习课文第五、六句。1.师引导说出“什么花儿秋季开?”
A学生自由说一说,通过课前观察到的事物,学生说说。B学生自由说一说,通过课前观察,引导学生跟说。C参与课堂,简单的能说一说。
2.教师出示图片“菊花”小结出示句子:“各种菊花秋季开。” 3.教学“各”字的读音,带领学生读准句子。4.采取对读的形式,你问我答读句子。
5.思维拓展:与学生进行谈话:你在秋天还看见了什么花儿开放? 6.欣赏“桂花(黄)月季(红、黄、白)木芙蓉(红)木槿(白、紫、红)帝皇菊(黄色)双荚槐(黄色)天人菊(红)”等图片,拓展引导学生说句子“什么花儿秋季开?”“()秋季开。”
四、学习课文第七、八句。
1.师引导说出“什么花儿冬季开?”
A学生自由说一说,通过课前观察到的事物,学生说说。B学生自由说一说,通过课前观察,引导学生跟说。C参与课堂,简单的能说一说。
2.教师出示图片“腊梅花”小结出示句子:“腊梅花儿冬季开。” 3.带领学生读准句子。
4.采取对读的形式,你问我答读句子。
5.思维拓展:与学生进行谈话:你在冬天还看见了什么花儿开放? 6.欣赏“蕉花红。枇杷芯。松柏秀。蜂蝶蛰。剪绿时行。花信风至。十二月:蜡梅坼。茗花发。水仙负水。梅香绽。山茶灼。梅花。”等图片,根据句式
拓展引导学生说句子“什么花儿冬季开?”“()冬季开。” 7.大声正确朗读课文。
五、书写指导生字“夏、各”。
(1).提醒学生观察辨析“夏、各”上下结构,“夏”部首是“攵”,上面的“”写紧凑一些。“各”的“攵”“丿捺”写舒展一些。(2)教师板演,学生书空,学生田字格中写2个,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组词:夏:夏天、夏季各:各种各样、各不相同。
六、课后练习
A组生:认读“夏、各”2字写2行并组词,朗诵课文五——八句。B组生:认读“夏、各”2字写1行,初读课文五——八句。C组生:指认“夏、各”2字,根据提示指认相应季节的花。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感知四季的花的美丽,学习课文最后一句话,完成课后练习。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2分钟大声说(积累语言)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1)书本、笔盒放桌角。(2)鼓励学生坐得精神、注意力集中等。2.大声朗诵本周内容。
二、创设情景、欣赏感知四季导入。
1.出示视频。使学生初步感知四季的花的美丽,学生边看师边指导旁白
A学生初步感知四季,通过视频大概了解四季的花的区别。B学生看视频,初步感知四季的花的区别。C学生看视频,了解四季的花的区别。
2.出示最后一句话“花儿种类许许多,一年四季开不败。” 引导学生准确地朗读,通过视频播放,结合讲解,了解科学技术让花儿可以四季不败,可以使花儿反季节开放。3.学习了四季的花,请同学来说一说喜欢哪个季节的什么花。4.游戏练习: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和四季有关系的好朋友,他们想要去他们喜欢的季节里去,你们可以帮帮他们吗?
分组贴图,(在黑板上贴出春夏秋冬的板块,用迎春花,荷花,菊花,腊梅花等图片分别发给学生,让学生在黑板上贴出正确的位置。)
三、课堂练习指导 1.听听写写。
(1).听老师读,写出听到的部首。禾、攵、亻、艹
(2).听老师读,用“√”指出听到的句子。池塘的荷花夏季开。()各种菊花秋季开。()
(学生先指读句子,教师再读,学生打“√”。2.想想练练
(1)写出带有下列部首的字,再组词。
亻()讠()
()()
(引导学生先想一想,带有“亻”“讠”字旁的字有哪些,再让A组生自由填写,BC组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填写。)(2)根据课文填空,再读一读。
(),腊梅花开了。(),菊花开了。(),荷花开了。(),迎春花开了。
(学生先朗读课文,接着尝试说一说,再让A组生自由填写,BC组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填写)3.读读写写。
读一读,再抄写划横线的词。
腊梅荷花池塘菊花种类许多四季什么各种夏季迎春花开不败(教师引导认读词语,明白要抄写的内容,A组生抄词语。教师指导BC组生认读词语,认读带点的词语。)
四、课后练习——体验生活,巩固学习
A组生:诵读并背诵课文,把知道的四季的花告诉同伴。B组生:诵读课文,把知道的四季的花告诉同伴。C组生:根据朗读提示指认相关图片。
五、板书设计: 四季的花 春天:迎春花 夏天:荷花 秋天:菊花 冬天:腊梅花
综合练习2
教学目的要求:
A组生:正确认读单韵母、复韵母;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生字;正确组词;学会简单的归类。正确朗读句子、儿歌。
B组生:正确区分单韵母、复韵母;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生字;正确组词;学感知简单的归类。认真倾听同学朗读句子、儿歌。C组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会用学具摆放归类,感受儿歌的韵律美。教学重、难点:
正确认读单韵母、复韵母;学会简单的归类。正确朗读句子、儿歌。
教具准备:小黑板、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一、二、三题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2分钟大声说(积累语言)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1)书本、笔盒放桌角。(2)鼓励学生坐得精神、注意力集中等。2.大声朗诵本周“我爱朗读”。
二、“我会拼”——
(一)、拼拼读读。
1.学生自由读出字音,说一说每个字音有什么不同。2.教师指导认读,读准韵母。3.教师带读,随机点读。4.指名朗读。
(二)、认一认,读一读。
1.学生认读整体认读音节,教师带读。
2.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三、“我会做”
(三)、照样子连线组字,再在田字格里写一写。1.观察认读每个字,想一想它们可以组成什么字。2.学生说说,再把字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第四、五、六题及“我会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2分钟大声说(积累语言)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1)书本、笔盒放桌角。(2)鼓励学生坐得精神、注意力集中等。2.大声朗诵本周“我爱朗读”。
二、“我会做”
(四):用“——”找出一个与其他三个不同的词语。1.学生认读每个词语,并说说他们属于什么类别。2.想一想,说一说,哪个不是同一类别的。(五)、“我会做”——照样子扩词。
1.说一说,例子是什么意思。理解“扩词”的意思。2.学生尝试口头扩词:
3.A组生自由填写,BC组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填写。
(六)读句子。
1.四季是指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2.爸爸、妈妈给我过生日。
(1)指导学生认真读句子,说说句子的意思。(2)教师带读,学生跟读、齐读;指名朗读。
三、“我会念”——
(七)念儿歌:
春天来了
雪消了,冰化了。小河的窗子打开了,鱼儿探头看一看,啊,春天来到了!
1.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教师播放动画,欣赏雪融化、河面上的冰融化了,小河的水哗哗地向前流,引出句子“雪消了,冰化了。小河的窗子打开了。”重点理解原本结冰的河面冰融化了,水哗哗地流动,就像窗子被打开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