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往高处走》教学设计12
水往高处走教学设计
激趣引入
师:生活中有很多科学现象是需要我们去细心观察、大胆发现的。
师:这是一杯水,还有一张绑在塑料棒上的宣纸条,待会儿老师说“开始”时,你们就把纸的下端浸入水中,明白吗? 生:明白
师:纸在水里的情况怎样才能看得更清楚呢? 生:往水里滴上红色或蓝色的墨水
师:真会想办法。老师已经为你们每组准备好了实验用的水和宣纸条,仔细观察的任务就交给你们了,开始。(学生观察)师:谁能把你的看到的现象详细的描述出来? 生:水沿着纸的底部上升了。
生:水是沿着宣纸的下端慢慢的向上爬起来的
师:这个“爬”字用得真生动。生活中还有类似的现象吗? 生:毛巾的一头放入水中,另一头也会慢慢的被水浸湿。
生:墨水不小心滴在桌上了,我用粉笔和纸去吸的时候,也看到这种现象。生:我去医院看病时,医生用针扎破我的手指,然后用根细管吸我手指头上的血,血就会沿着细管上升,我问这是为什么,医生告诉我是什么毛细的原因。师:说得真好!看来,在生活中你也是一个善于观察、敢于提问的孩子。
二、假设猜想
师: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刚才从我们的例子当中都发现,水能沿着物体自动往上爬,想想看,这是什么原因呢?说说自己的理由。(板书学生猜想)
生:我想是因为有毛的原因,因为我发现水是沿着毛巾上的毛往上耷拉着爬上去的。
生:我也同意这种说法,卫生纸、餐巾纸、毛巾上都有小毛,水都能往上爬。生:我不同意徐婷韦的说法,我想是因为有小孔的原因,这些小孔里有空气。纸里面就有小孔,只是我们看不见。
生:我觉得是因为这些物体都很粗糙的原因。
三、探究活动:认识毛细现象产生的条件
师:你们都有自己的理由,这很好。为了研究水自动往上爬这现象,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请组长从抽屉里把它们拿出来。
师:谁上台来给大家介绍介绍这些材料。(利用实物投影仪)生:有过滤纸、纱布、塑料片、塑料棒、玻璃管、玻璃片。
师:这些材料中,哪些能让水自动往上爬呢?请你们分小组猜测一下,并把猜测的结果在表格中用你们喜欢的符号表示出来,明白吗?(在投影仪下出示一张表格)
附:请在你认为能使水自动往上升的材料下画上你喜欢的符号(学生讨论,教师发表格)
材料纱布玻璃片过滤纸塑料片细玻璃管塑料棒 我的猜测 实验结果
师:对照表格说说你们的猜测。生:我认为纱布和过滤纸能让水往上爬。
生:我们这组认为除了纱布和过滤纸,细玻璃管也可以让水往上爬。师:还有不同的猜测吗?(底下有学生摇头)师:想知道你们的猜测对吗? 生:想
师:那,这个实验怎么做才比较科学?给两分钟讨论讨论。师:时间到,哪组先来说说你们的实验方案。
生:我们的意见是把这些材料的下端同时浸入水槽中观察,看看哪些材料是让水往上爬了,哪些没有就行了。
生:我不同意,我们小组认为要一个一个的放,因为一个个的放方便我们观察。还有,这么多材料,你们能保证同时放下去吗?
生:我们能保证同时放,我们有六个人,这里有六中材料,每人拿一个材料,组长喊预备“放”,不就同时放了吗? 师:(朝向全班同学)你们同意吗?
生:我想只要小组同学配合好,能做到同时放的。师:为什么要同时放呢? 生:因为同时放我们就好比较哪些材料能让水往上升
生:如果不同时放,一个先放一个后放,那,先放的水先爬了,后放的水也爬了,就不知谁爬的高一些。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一个一个放行吗?
生:可以,就是要花好长时间,太浪费时间了。生:一个一个放可以,但要保证放的时间一样长。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还有要注意的吗?
生:要注意水槽中的水不能荡起来,否则你不知道是不是水自己往上爬的。师:补充得真好,组长给同学们分分工,可以开始实验了。(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师:刚才的实验,同学们配合得都很默契,观察得也认真。现在,请你们汇报实验中观察的结果,老师负责记录。
生:过滤纸、纱布、塑料管能让水往上爬,玻璃管、玻璃片、塑料片不能让水往上爬。(板书)
生:我们这组的纱布没能让水往上爬。(教师走过去)
师:是吗?哪组同学来帮助验证验证。(教师请另组的一名举手的同学过来验证)生:老师,我用手摸了摸,纱布离水的上端都湿了,但是用眼睛看得不清楚,也许是它们的水颜色不够红。
师:谢谢这位同学,(转向刚才这一小组)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我想,是我们观察得不仔细,以后我们也要向其它小组一样,认真观察,还有,我们也应该用手检验检验。
师:说得真好,有时候我们的眼睛也会欺骗我们的。师:看看,这些能让水往上爬的物体在结构上有些什么特点? 生:纱布有小孔、玻璃管有小洞、滤纸也有我们看不见的小缝隙。师:不能让水往上爬的物体有什么特征呢? 生:它们都没有这样的小孔。师:现在,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想:是不是有小孔、小洞或者有缝隙的物体才能使水往上升。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小孔、小洞、缝隙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代替? 生:孔隙 生:空隙
师:孔隙、空隙,这两个词都可以的。人们把水能沿着有孔隙或者空隙的物体上升的这种现象叫毛细现象。(板书)
师: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实验前的猜想情况。(核对猜想)
四、毛细现象拓展:制造孔隙
师:(出示一玻璃片)玻璃片能不能让水自动往上升? 生:不能。
师:那你能想办法让水也能沿着玻璃片上升?(片刻,学生陷入思考,课堂十分安静)
生:老师,可以在玻璃片里面打许多的小孔 师:可现在我不能提供打孔的机器啊。生:能不能给我两块玻璃片 师:当然可以,你上来试试
生:(上台来演示)把两块玻璃片合在一起,让中间有点缝隙,在把它放在水中,就了可以。
师:嗯,有点意思,一会同学们试试好吗?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生:我也需要两块玻璃片,在其中一块玻璃片上滴上一滴水,然后把另一块玻璃片盖上,水就会往上升了。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一会儿也试试。
生:老师,我发现实验用的玻璃是毛玻璃,只要把毛玻璃的一面用一个塑料片盖住,放入水中,也应该能让水往上爬。
师:是吗?你观察得比老师还仔细。咱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实验方案试一试,开始。(学生实验,教师巡视。这里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想出了老师都没想到的办法)师:说说看,你们是怎样做的,成功了吗? 生:我是把两块玻璃片完全合在一起后放入水中,水一下子就爬上来了.生:我们把毛玻璃片的那一面和一个塑料片合在一起,放入水中,水也爬上来了。生:我们的实验也成功了,我们是把水滴在玻璃片上,然后将两块玻璃片合上,水都爬到玻璃片的顶部了。
师: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而且都成功了,你们真棒!知道吗?有的办法老师都还没想出来呢!
师:通过这个有趣的实验,你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呢? 生:制造小的孔隙也可以使没有孔隙的物体让水往上升。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板书:制造孔隙)
五、探究活动:认识孔隙大小与毛细现象的关系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两块玻璃片合在一起后很难分开。生:我发现两块玻璃合上后,边边上的水爬得快一些。
生:我在前一个实验中发现,滤纸一放在水中,水就爬上来了,比别的材料快好多。
师:爬升得快的结果是爬得高,爬升得慢的结果是爬得低,我们用高和低来描述,可以吗? 生:可以。
师:不同的材料同时放在水中,爬升的情况有高有低,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想想看。
生:可能会和孔隙的大小有关系。
生:有可能,滤纸的孔隙小得我们看不见,水上升很快,纱布的孔隙很大,水升得很慢。
师:我们用高低来描述好吗? 生:好
师:如果水上升的高低和孔隙的大小有关,我们应该怎样证明呢? 生:找到孔隙大小不同的材料同时放在水中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我不同意,(停顿片刻,没人举手继续说)孔隙大小不同,材料也不同,能比吗?
生:要找相同的材料,孔隙大小不同,才能比。师:说得对。
师:老师这有两根装满沙并且用纱布封好试管口的试管,用它们来做实验符合要求吗?
生:它们里面装的都是沙,可以比。
生:细沙里面的孔隙小,粗沙里面的孔隙大,材料一样,孔隙大小不一样,符合实验要求。
师:实验操作要注意什么呢? 生:同时放下去,同时拿出来。
生:可以不用拿出来,只要同时放下去就行了。
师:都可以的,请组长来拿实验材料,开始实验了。(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实验)师:说说你们的实验结果。
生:细沙里面的水升得快一些,高一些。粗沙里面的水好像没有升高一样。生:我们发现细沙放到水里,冒泡泡了,粗沙没有这种现象。
生:我知道为什么冒泡泡。因为细沙里的水进去得快一些,空气被水挤出来了,所以冒泡泡了。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而且分析得也有道理。那,这个实验有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孔隙越大,水上升得越低;孔隙越小,水上升得越高。师:同意吗?(板书)六:总结运用
师:谁能把今天我们的研究结果简单的说一说。
生:我们研究了水能沿着有孔隙的物体上升这种毛细现象,还了知道孔隙越小,水上升得越高;孔隙越大,水上升得越低。
师: 现在你能解释(出示酒精灯)酒精灯里的酒精为什么会升到灯芯顶端呢? 生:因为酒精灯里面有酒精和灯芯,灯芯是用棉线做成的,里面有许多小孔隙,酒精就会沿着小孔隙上升到灯芯的顶端。
师:出个题考考你们。暑假,小明一家要到北京去游玩一星期,他养的花没人给浇水,你能帮他想想办法吗?(学生纷纷举起了)师:老师相信你们都有办法帮助小明,这样吧,回去试试看,你们的办法行不行,下次再告诉我,好吗?下课!小小雨伞
第二篇:三年级科学上册 水往高处走教案 青岛版
(青岛版五年制)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观察实验,能把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方法运用于新问题的探究中。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服务生活。
3.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讨论与交流
四、活动准备:
塑料棒、木条、布条、玻璃片、吸管、报纸、水槽
五、活动过程:
(一)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1.出示图片: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演示小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师:把餐巾纸系在小棒上,将纸的一端放入玻璃杯的水中(为便于学生观察,在水中滴入红墨水)仔细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交流:侵入水的纸变红了,没侵入水的纸也变红了,水自己上去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进行猜想。
(二)探究活动
1.实验设计:老师已给你们准备了实验材料,动手之前要先动脑筋,想想你们准备怎样来设计实验。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交流
总结:水能沿着布条等有空隙的物体上升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三)拓展活动:
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个自动浇水器。
用心爱心专心 1
用心爱心专心2
第三篇: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往高处走》精品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往高处走》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现象观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3.通过设疑、探究、研讨、运用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毛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教学重点:认识毛细现象和了解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2片玻璃,带颜色的水,6个放大镜,利用毛细现象制作的花束、孔隙不同的玻璃管、酒精灯
学生准备:吸管、毛线、布、面巾纸、粉笔、不锈钢棒、玻璃片、塑料棒或其他有孔隙或没有孔隙的材料。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水吗?水是怎样流的?
小结:生活中我们见过的水一般是从高处向低处流的。
2、师配乐表演魔术:(两个玻璃片放在有颜色的水中,水徐徐上升),通过烘托神秘的魔术气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小组探究,汇报交流
(一)实验观察,发现问题
1、认识实验材料。
师:为了探索水往高处走的秘密,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实验盒,快来看看实验盒里有哪些实验材料?哪些你认识?哪些不认识? 学生交流。
2、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这些材料依次竖着放到水中,观察实验发现。
3、交流实验发现。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与大家一起分享呢?
交流要点:一,水在有的材料里面往高处走,在有的材料里面不往高处走;二,在有的材料中,水走得快,走得高,而在有的材料中水走的慢,走得低。
4、小结,提出问题。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水在这五种材料里面能往高处走,而且走得高低不同。看了这些实验现象,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根据学生的疑问,确定本节课要研究的两个问题。一:为什么水在有的材料里面能往高处走,在有的材料里面不能往高处走?二:为什么水在有的材料里面走的高,在有的材料里面走的低。
(二)研究第一个问题: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
1、猜测
师:为什么水在这五种材料里面能往高处走,而在其他三种材料里面却不往高处走呢?请大家静静地想,大胆地猜。
交流。
小结:同学们都认为水能往高处走与材料的特点有关。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来发现这些材料的特点。
2、教给正确的观察方法。师:你准备怎样观察这些材料? 师小结观察方法
3、小组合作观察材料,学习记录实验记录单。
4、交流总结
交流要点:通过用眼看,借助放大镜看等方法发现能让水往高处走的材料都有孔隙。不能让水往高处走的材料没有孔隙。
(三)研究第二个问题:孔隙的大小与水上升高度的关系
1、学生猜测。
2、继续猜测孔隙大小与水上升高度的关系。
3、自己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科学,渗透对比试验的知识)
4、教师提供三个孔隙大小不同的玻璃管,学生自行实验。5、交流实验发现。
6、总结孔隙的大小与水上升高度的关系:孔隙越小,水升得越高,孔隙越大,水升得越低。
7、出示一个孔隙很大的玻璃管,让学生猜测水在这个玻璃管里面能不能往高处走?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总结:当孔隙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水就不往高处走了。得出结论:要想让水往高处走,孔隙必须是细
微的。引出毛细现象的定义:水能沿着有细微孔隙的材料上升,这种现象被称作毛细现象。
8、回归导入,魔术揭秘
小结:虽然单片的玻璃没有孔隙,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制造孔隙产生毛细现象。
三、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2、教师补充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酒精灯和自动浇水装置,了解毛细现象对人们生活的便利。
3、举例说明毛细现象对人们生活也有不便:地面返潮就是地下水沿着孔隙上升造成的。
4、利用毛细现象进行艺术创作:现场制作用面巾纸制作的单枝彩色马蹄莲,教给制作方法,同时出示做好的花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应用欲望。
第四篇: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往高处走》课例研究报告
高效课堂从“有效探究”开始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往高处走》课例研究报告
一、背景和主题: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1-6年级)中明确提出了“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课程理念。这一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已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低效探究活动”,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追求“高效课堂”的今天,科学探究活动低效性问题,也成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
12月21—23日,在济宁举行的“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中,来自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彭香老师专门做了关于“科学课堂有效探究”的报告,报告中彭老师明确提出“探究活动要能实现预期的目标,有实效性”,并列举出了检验探究活动是否具有实效性的一系列标准。结合彭老师的报告,我们以《水往高处走》一课为载体,开展了以“探索如何让探究活动更具实效性”为主题的课例研究活动。
二、情景与描述: 第一次执教片段节选: 实验材料准备:
200ml的烧杯(装有100ml的红墨水)、放大镜、棉布条、棉线、海绵、竹筷、面巾纸、报纸片、粉笔、玻璃棒、塑料尺、玻璃片、三根不同的玻璃管(用于探究活动三)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一句俗语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出示:生活中的“毛细现象”相关图片)请看,在这些图片中,你有没有发现一种奇特的现象?
生:水往高处走了(板书课题:水往高处走)(用时:1分30秒)
(二)探究活动:
1、活动一:找出哪些材料能使水往高处走(用时:16分12秒)师:刚才的这些材料能让水往高处走,我们桌上也有很多材料,你们能不能根据经验判断一下,哪些材料能让水往高处走,在你们认为能的材料下面打上“√”。
学生交流得出:棉布条、棉线、面巾纸、报纸片能使水往高处走,玻璃棒、塑料尺、玻璃片不能使水往高处走,但对竹筷和粉笔能否吸水存在争议。
师:很多小组有不同意见,下面我们就将有争议的材料和大家都认为不能让水往高处走的材料放到装有红墨水的烧杯中进行验证。放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汇总:将材料逐一放到盛有红墨水的大烧杯中,注意要手持材料的一端竖直地放入水中,轻拿轻放,不要将水弄洒。另外还要注意安全。
师:待会我们看看实验现象,将结果记录好。在实验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新发现请记录到“我的发现”一栏中。通过实验,你们有没有什么新发现?
生1:玻璃棒不能使水往高处走,但玻璃片能。(实验过程中由于烧杯内液体的晃动,导致玻璃片上红色液体留下的痕迹高于液面,产生了误导)
师: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将玻璃片擦干再来一次。
学生通过再次验证发现玻璃片的确不能使水往高处走。(此处耗时:3分钟)
学生交流发现:玻璃棒、塑料尺、玻璃片的确不能使水往高处走,竹筷和粉笔能使水往高处走,只是水在竹筷中上升的速度有点慢。
2、活动二:为什么这些材料能使水往高处走(用时:5分20秒)师:是什么决定了这些材料有的能吸水,而有的却不能吸水呢?下面,每个小组的组长同学从桌箱里拿出放大镜,用放大镜对这两组材料进行对比观察,找出它们的不同点。
学生发现:能使水往高处走的材料都有细小的空隙。
由此交流得出毛细现象的定义:水能沿着有微细孔隙的材料上升,这种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播放“毛细现象的动画视频”。
3、活动三:利用玻璃管、玻璃片进行研究(用时:11分23秒)师:刚才我们通过实验知道玻璃棒无法产生毛细现象,那玻璃管呢?请同学们从桌箱里拿出三根玻璃管,由粗到细依次编号1、2、3。大家猜想一下,你手中的玻璃管能不能使水往高处走?
下面我们再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注意我们将玻璃管先放到烧杯正上方,组内同学互相协调大家同时放进去,看看它们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交流:玻璃管内的液面高度由高到低依次是3、2、1;液面上升的速度由快到慢排序也是3、2、1。得出孔隙的大小影响液面上升的高度和速度。
师:我们知道一个玻璃片无法产生毛细现象,那两个玻璃片呢?请同学们用两个玻璃片试试能否产生毛细现象?
学生动手将两个玻璃片叠到一起浸入红墨水中,很快便发生毛细现象。
三、问题与讨论
这节课我上完后,感觉很疲惫,探究活动低效拖拉,致使后面的拓展延伸环节不得不缩水,离我预想中的高效课堂相去甚远。探究过程有点凌乱,尽管事先小组内每位同学都做了分工,但动手实验时由于实验材料过多,操作人数少造成组内秩序有些混乱。另外,由于实验材料准备的不够精细,致使实验现象有所偏差,对部分同学产生了误导。
课后,我们教研组对整个探究活动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决定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要让学生明确实验标准和要求:
在“探究活动一”时,让学生动手实验前要让学生自己说出“水往高处走”的标准是什么?要引导学生说出:只有水沿着材料上升超过原有液面才算得上“往高处走”。
2、改进原有实验材料:
烧杯内的红色墨水过多,影响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对一些同学产生了误导。另外,由于烧杯空间有限,多个实验材料同时放入有点困难,因此将烧杯换成底部平稳的塑料水槽,加少许红墨水,红墨水平铺水槽但不超过5毫米为宜。
3、将探究活动一和探究活动三有机结合:
在探究活动一中,考虑到学生原有生活经验,我只让学生将有争议的材料和大家都认为不能让水往高处走的材料放到装有红墨水的烧杯中进行验证。通过教研组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其他的一些能让水“自动上升”的材料也应该放进去进行验证,这样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不同材质的材料,水爬升的速度、高度也会不同,为探究活动三做好铺垫。
在设计探究活动三时,我想让学生通过探究明白原本不能吸水的材料,通过改变,只要具备细小孔隙也能使水往高处走。另外通过三根玻璃管的对比实验让学生发现孔隙的大小将影响液面上升的高度和速度。但由于三根玻璃管的高度并不相同,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并不具备可比性,因而也算不上是对比实验。结合大家的意见,我决定在玻璃片上做足文章。
改进后执教片段节选: 实验材料准备:
水槽(装有少量红墨水)、放大镜、棉布条、棉线、海绵、竹筷、面巾纸、报纸片、粉笔、玻璃棒、塑料尺、玻璃片、装订针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一句俗语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出示:生活中的“毛细现象”相关图片)请看,在这些图片中,你有没有发现一种奇特的现象?
生:水往高处走了(板书课题:水往高处走)(用时:1分30秒)
二、探究活动:
1、活动一:找出哪些材料能使水往高处走(用时:14分16秒节省2分钟)师:刚才的这些材料能让水往高处走,我们桌上也有很多材料,你们能不能根据经验判断一下,哪些材料能让水往高处走,在你们认为能的材料下面打上“√”。
学生交流得出:棉布条、棉线、面巾纸、报纸片能使水往高处走,玻璃棒、塑料尺、玻璃片不能使水往高处走,但对竹筷和粉笔能否吸水存在争议。
师:很多小组有不同意见,下面我们就桌上的这些材料放到装有红墨水的水槽中进行验证。在实验之前我们需要明白能使水往高处走的标准是什么?实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汇总:
(1)只有水沿着材料上升超过原有液面才算得上“往高处走”。(2)尽量将材料同时放入盛有红墨水的水槽中,注意要手持材料的一端竖直地放入水中,轻拿轻放,水槽要保持稳定,不能晃动。另外还要注意安全。
师:待会我们看看实验现象,将结果记录好。在实验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新发现请记录到“我的发现”一栏中。通过实验,你们有没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交流发现:
(1)玻璃棒、塑料尺、玻璃片的确不能使水往高处走,竹筷和粉笔能使水往高处走。
(2)水沿着各种材料爬升时的速度不一样。
2、活动二:为什么这些材料能使水往高处走(用时:5分20秒)师:是什么决定了这些材料有的能吸水,而有的却不能吸水呢?下面,每个小组的组长同学从桌箱里拿出放大镜,用放大镜对这两组材料进行对比观察,找出它们的不同点。
学生发现:能使水往高处走的材料都有细小的空隙。
由此交流得出毛细现象的定义:水能沿着有微细孔隙的材料上升,这种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播放“毛细现象的动画视频”。
3、活动三:利用玻璃片进行探究活动(用时:6分15秒 节省5分钟)师:我们知道一个玻璃片无法产生毛细现象,那两个玻璃片呢?请同学们用两个玻璃片试试能否产生毛细现象?
学生动手将两个玻璃片叠到一起浸入红墨水中,很快便发生毛细现象。
师:刚才在探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水沿着不同的材料爬升的速度不一样,这与什么原因有关呢?
生:可能与孔隙的大小有关
师:想办法如何利用一个装订针让玻璃片同时产生大小不同的孔隙?
生交流得出实验方案,玻璃片的一端里面夹有装订针,孔隙变大,相比之下另一端孔隙就小。
学生动手实验,交流得出实验结果:孔隙的大小对液面上升的高度和速度有影响。
四、诠释与研究
在循环的磨课中,我们通过理论学习与研讨,进一步加强了对科学课堂有效探究的认识。对于如何实施“有效探究”大家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见解。
1、首先,学生作为探究活动的主体,要明白探究的目的是什么?并努力为这个目标建立一个探究的过程.这就是科学教学提倡的建立一个实验并探索其结果,以实验来验证他们的思想的重要意义。
2、精心准备实验材料。精心为学生准备实验材料是有效探究活动的关键。但实际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中对“材料”的准备还缺乏重视,对“材料”的科学优化和呈现上缺乏技术,材料的结构性不强,随意现象比较普遍。
3、避免自主探究的无序性。让学生围绕某一课题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自我理解,培养独立、能动地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但是对自主探究活动的组织却存在较多误区。有的探究活动多而乱,例如,有时我们在一堂课上安排好几项活动,结果每一项活动都不到位,学生对关键问题不能形成完整认识,对科学的本质更不能准确把握;还有的教师把握不好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度”,或者仍然采取自己设计问题,将活动步骤详细指给学生的办法,这样的探究自然称不上自主探究;或者采取“完全放手,一切交给学生自己”的方式,结果学生在缺乏仔细思考、探究目的尚不清楚的情况下,拿到材料就“动手”,这样都难于达到有效探究的目的。
总之,“探究”作为科学课的核心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每位科学教师去反复品味。在倡导“高效课堂”的今天,探究活动组织不严密,课堂如何谈得上“高效”,最终会成为学生学习的“绊脚石”,我们要将探究活动有效开展,使之成为学生研究科学的“垫脚石”。
【参考资料】 《科学课》
第五篇:《水往高处走》教学反思
《水往高处走》教学反思
《水往高处走》教学反思
毛细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教学时,我根据学生实际,采用学生喜欢的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科学,在活动中学科学,用科学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我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从观察水沿着纸条上升开始,提出思考问题,进入探究学习,整个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探究材料。学生在观察、实验、动手、思考的探究性学习进行活动;并适时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突破知识难点。课堂延伸中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使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后,使学生“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另外,通过学习我发现了本次课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1、要有一个简短课前交流时间,这样可以让学生熟悉新环境,逐步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
2、在导入时要设计好游戏,让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明显的现象,在我进行游戏时最好能把要实验的材料插入水中后固定好,让学生看到水慢慢的上升了。这样也同时也给学生做了一个演示实验。
3、在老师给出实验操作注意事项时,要在加入一条,就是把物体插入水中后不要乱动,以免观察不准确。因为在学生做实验时就有学生因为乱动,结果做的实验不准确。
4、在学生实验时要给学生充足的实验时间和思考时间,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5、把实验材料放在一个小盘内,避免学生把材料弄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