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飞出地球去》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8:29: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5.4《飞出地球去》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5.4《飞出地球去》教学设计》。

第一篇:5.4《飞出地球去》教学设计

陕西府谷中学物理教研组资料——教学设计

物理:《飞出地球去》教学设计

一、设计基本理念与特点

学科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品德三维一体的全面发展。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基本理论,具备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教材中把理解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作为重点与难点,但是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近几年的高考也将人造卫星的运动特点分析作为重点。所以在本届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大胆的改变传统的教材思路,先分析人造卫星的运行特点,再解释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因此课堂中对人造卫星的运动规律的认识主要采取:分析现象──发现规律──思考原理──解释问题的思路,对于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主要采取:设疑→思考→启发→引导这样一条主线,在设计中突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鼓励学生的大胆思考、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来掌握获取相关的知识和方法。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飞出地球去》是沪科班必修2第5章第1节,重点讲述了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推导了第一宇宙速度,并介绍了第二、第三宇宙速度。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非常重要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教材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学生已经知道了行星的运动规律,因此在分析人造卫星的运动学特点,和动力学特点可采取类比的方法,近而进一步理解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分析天体运动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探索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另外,学生通过对人类在宇宙航行领域中的伟大成就及我国在航天领域成就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等章节的理论。并在本章之前学习了天体的运动,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知识,能运用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一些天体运动的特点。学生可以类比行星运动的特点原理自己分析人造卫星的规律。另外学生也可以利用前面的知识和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心来探索人造卫星的发射及宇宙速度。学生可以通过联想上一章所学的对平抛物体的运动的处理方法来探究牛顿的思考,以地心为参考系平抛出去的物体从空间运动效果上可分解为指向地心的自由落体运动和绕地心的匀速圆周运动。而这两个分运动都是变速度运动,它们都需要一个指向地心的力来维持它们各自的运动状态。因此万有引力就有要改变两个运动状态的效果,即要既要产生自由落体加速度又要产生向加速度。当万有引力只能提供向心力时,自由落体加速度就变成零,这样平抛出去的物体就落不下来了,从而得到第一宇宙速度。再根据圆周运动和机械运动的知识可知道速度再大一些会做椭圆运动或摆脱地球对它的约束。这样,人们就可以到更远的地方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了„„

第1页 陕西府谷中学物理教研组资料——教学设计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2)同步卫星的运行周期和轨道

(4)教学难点:

(1)卫星的运行速度与发射速度的区别(2)同步卫星的轨道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2)分析人造卫星的运动规律

(3)掌握三个宇宙速度的物理意义,(4)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5)简单了解航天发展史;

(6)能用所学知识求解卫星基本问题。

(7)会解决同步卫星的有关问题

(8)卫星升空、绕行、回落过程中的运动状态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科学推理、探索能力;

(2)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 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3)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和推导及合理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介绍世界及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激发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激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方式】

演示、讲授、合作交流。

【教学手段】

多媒体设备、自制物理课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第2页 陕西府谷中学物理教研组资料——教学设计

第一小节:新课引入

教师:(ppt 关于嫦娥奔月,万户,宇宙苍穹的图片)

有一个传说凄惨而美丽,有一个假设大胆但无知,有一种追求几代人一直在继续„„

学生:欣赏图片。

教师:仰望星空,浩瀚的宇宙苍穹给人以无限遐想,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向往能插上翅膀飞出地球,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是怎样的一种豪情?到今天这一梦想实现了吗?

学生:实现了。

利用多媒体播放神州七号上天的情景,在轻松的环境中引入新课。

(激起学生兴趣)

第二小节:人造卫星规律的探究

Flash动画播放牛顿的设想,启迪学生发射卫星必须达到一定的发射速度;直观感受绕地球环绕的情形。

教师引导:我们抛一物体怎样才能抛的远?

讨论:依据平抛运动学生知道:速度越大,越远,那速度足够大,又有什么现象?

学生探讨:统一结论:不落回地球。

教师总结:这时由于有引力在,卫星想落回地面,但有一定的速度又落不回地面就形成了卫星?

学生思考:

人造地球卫星和“东方号”载人飞船绕地球做什么运动? 做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什么力?

根据上面问题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表达式,根据得到的环绕速度的表达式,地球卫星的运行速率,角速度,周期和轨道半径有什么关系?,学生作答(略)

第三小节:宇宙速度

过渡:物体需要多大的发射速度,才能刚好贴着地面转?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

问题一

已知:地球的质量M=5.98×1024kg ,半径R=6400km,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如何求近地飞行的环绕速度?

问题二

已知:地球的质量M=5.98×1024kg ,半径R=6400km,引力常量G=6.67

第3页 陕西府谷中学物理教研组资料——教学设计

×1011N·m2/kg-2,如何求近地飞行的环绕速度

得出第一宇宙速度7.9 km/s

1.第一宇宙速度7.9 km/s

定义: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有的速度。

点拨:1:从上面两种推导,导出了第一宇宙速度的表达式,可得第一宇宙速度是一个定值。若要将其值计算出来,要么知道R和M,要么知道R和g。第一宇宙速度仅与中心天体有关,与卫星无关。

2:任何一个星体都有各自的第一宇宙速度

3:第一宇宙速度是地球卫星最大的绕行速度,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思考:

发射什么样的卫星最容易?

学生讨论

统一结论:高轨道发射卫星比低轨道发射卫星困难,原因是高轨道发射卫星时火箭要克服地球对它的引力做更多的功。

以第一宇宙速度发射卫星时其刚好能在地球表面附近作匀速圆周运动;如果卫星的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卫星将落到地面而不能绕地球运转;

进入半径越大的轨道,所需要的发射V 越大。

思考:这与刚才得出的半径越大的轨道,所需要的 运行速度V 越小矛盾吗?

讨论:

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发射速度

所谓发射速度是指被发射物在地面附近离开发射装置时的初速度,并且一旦发射后就再无能量补充,被发射物仅依靠自己的初动能克服地球引力上升一定的高度,进入运动轨道。要发射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速度不能小于第一宇宙速度。若发射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卫星只能“贴着”地面近地运行。如果要使人造卫星在距地面较高的轨道上运行,就必须使发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

(2)运行速度:是指卫星在进入运行轨道后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当卫星“贴着”地面运行时,运行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根据

可知,人造卫星距地面越高(即轨道半径r越大),运行速度越小。实际上,由于人造卫星的轨道半径都大于地球半径,所以卫星的实际运行速度一定小于发射速度。

介绍;(板书)

第4页 陕西府谷中学物理教研组资料——教学设计

运行速度

指卫星在稳定的轨道上绕地球转动的线速度

发射速度

指被发射物体离开地面时的水平初速度

类比得出:

(板书)2.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

①意义:使卫星挣脱地球的引力束缚,成为绕太阳运行的人造行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②如果人造天体的速度大于11.2km/s而小于16.7km/s,则它的运行轨道相对于太阳将是椭圆,太阳就成为该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

(板书)3.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

①意义:使卫星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②如果人造天体具有这样的速度并沿着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方向发射时,就可以摆脱地球和太阳引力的束缚而邀游太空了。

这个速度目前能做到吗?教师介绍以第三速度发射的探测器,先驱者一号。

教师小结: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做不到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探测太空的脚步会越走越快,越走越远。也许有一天我们也能到其它星球旅游定居。

但是今天我们就必须掌握一些必备知识。也就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

课堂练习一

【例1】.关于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第一宇宙速度又叫环绕速度 B.第一宇宙速度又叫脱离速度

C.第一宇宙速度跟地球的质量无关 D.第一宇宙速度跟地球的半径无关

第5页 陕西府谷中学物理教研组资料——教学设计

第四小节

地球同步卫星 学生思考:

“同步”的含义是指什么?举例说明 什么是地球同步卫星? 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有何特点?能不能确定? 让学生互相交流,总结出正确答案,师点拨引导

总结:

1、所谓地球同步卫星是指相对于地面静止的人造卫星,它在轨道上跟着地球自转,同步地做匀速圆周运动,它的周期:T=24h

2、所有的同步卫星只能分布在赤道上方的一个确定轨道上,即同步卫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卫星离地面高度为定值

教师播放同步卫星视频,直观体验同步卫星的运转

第五小节

卫星的超重、失重

播放卫星发射、运行、回收阶段视频视频,联系运动学知识思考

卫星发射、运行、回收阶段分别做什么运动,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课堂练习二

第6页 陕西府谷中学物理教研组资料——教学设计

4.对于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造地球卫星的实际绕行速率一定大于7.9km/s

B.从卫星上释放的物体将作平抛运动

C.在卫星上可以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D.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周期是6.84×103s)

离地面高度比地球同步卫星离地面高度小 第六小节

梦想成真,展望未来

展示中外航天成就,使学生以我国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但要认识到与美,俄等国家的差距,感觉任重道远。五

小结及作业 小结

一、宇宙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v=7.9km/s 是卫星发射的最小速度,是卫星绕地球运行的最大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v=11.2km/s,是卫星挣脱地球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 v=16.7km/s,是挣脱太阳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二、同步卫星

第7页 陕西府谷中学物理教研组资料——教学设计

1、周期T=24h,相对地面静止

2、卫星轨道在赤道上空距地表36000公里处 作业

1.P102问题与练习2、3、4 2.课外探究活动

航天事业正改变着人类的生活,请你到网上查阅,航天带来生产、生活科技的变化资料,阐述你在探索宇宙方面的设想,与同学交流。

六 课后反思

第8页

第二篇:《飞出地球去》教学设计完整版

物理:《飞出地球去》教学设计

一、设计基本理念与特点

学科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品德三维一体的全面发展。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基本理论,具备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教材中把理解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作为重点与难点,但是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近几年的高考也将人造卫星的运动特点分析作为重点。所以在本届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大胆的改变传统的教材思路,先分析人造卫星的运行特点,再解释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因此课堂中对人造卫星的运动规律的认识主要采取:分析现象──发现规律──思考原理──解释问题的思路,对于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主要采取:设疑→思考→启发→引导这样一条主线,在设计中突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鼓励学生的大胆思考、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来掌握获取相关的知识和方法。

(1)教材分析

《飞出地球去》是沪科班必修2第5章第1节,重点讲述了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推导了第一宇宙速度,并介绍了第二、第三宇宙速度。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非常重要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教材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学生已经知道了行星的运动规律,因此在分析人造卫星的运动学特点,和动力学特点可采取类比的方法,近而进一步理解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分析天体运动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探索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另外,学生通过对人类在宇宙航行领域中的伟大成就及我国在航天领域成就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等章节的理论。并在本章之前学习了天体的运动,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知识,能运用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一些天体运动的特点。学生可以类比行星运动的特点原理自己分析人造卫星的规律。另外学生也可以利用前面的知识和对宇宙奥

二、教学背景分析 秘的好奇心来探索人造卫星的发射及宇宙速度。学生可以通过联想上一章所学的对平抛物体的运动的处理方法来探究牛顿的思考,以地心为参考系平抛出去的物体从空间运动效果上可分解为指向地心的自由落体运动和绕地心的匀速圆周运动。而这两个分运动都是变速度运动,它们都需要一个指向地心的力来维持它们各自的运动状态。因此万有引力就有要改变两个运动状态的效果,即要既要产生自由落体加速度又要产生向加速度。当万有引力只能提供向心力时,自由落体加速度就变成零,这样平抛出去的物体就落不下来了,从而得到第一宇宙速度。再根据圆周运动和机械运动的知识可知道速度再大一些会做椭圆运动或摆脱地球对它的约束。这样,人们就可以到更远的地方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2)同步卫星的运行周期和轨道

(4)教学难点:

(1)卫星的运行速度与发射速度的区别(2)同步卫星的轨道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2)分析人造卫星的运动规律

(3)掌握三个宇宙速度的物理意义,(4)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5)简单了解航天发展史;

(6)能用所学知识求解卫星基本问题。

(7)会解决同步卫星的有关问题

(8)卫星升空、绕行、回落过程中的运动状态

三、教学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科学推理、探索能力;

(2)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 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3)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和推导及合理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介绍世界及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激发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激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方式】

演示、讲授、合作交流。

【教学手段】

多媒体设备、自制物理课件。

第一小节:新课引入

教师:(ppt 关于嫦娥奔月,万户,宇宙苍穹的图片)

有一个传说凄惨而美丽,有一个假设大胆但无知,有一种追求几代人一直在继续„„

学生:欣赏图片。

教师:仰望星空,浩瀚的宇宙苍穹给人以无限遐想,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向往能插上翅膀飞出地球,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是怎样的一种豪情?到今天这一梦想实现了吗?

学生:实现了。

利用多媒体播放神州七号上天的情景,在轻松的环境中引入新课。

(激起学生兴趣)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第二小节:人造卫星规律的探究

Flash动画播放牛顿的设想,启迪学生发射卫星必须达到一定的发射速度;直观感受绕地球环绕的情形。

教师引导:我们抛一物体怎样才能抛的远?

讨论:依据平抛运动学生知道:速度越大,越远,那速度足够大,又有什么现象?

学生探讨:统一结论:不落回地球。

教师总结:这时由于有引力在,卫星想落回地面,但有一定的速度又落不回地面就形成了卫星?

学生思考:

人造地球卫星和“东方号”载人飞船绕地球做什么运动? 做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什么力?

根据上面问题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表达式,根据得到的环绕速度的表达式,地球卫星的运行速率,角速度,周期和轨道半径有什么关系?,学生作答(略)

第三小节:宇宙速度

过渡:物体需要多大的发射速度,才能刚好贴着地面转?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

问题一

已知:地球的质量M=5.98×1024kg ,半径R=6400km,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如何求近地飞行的环绕速度?

问题二

已知:地球的质量M=5.98×1024kg ,半径R=6400km,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如何求近地飞行的环绕速度

得出第一宇宙速度7.9 km/s

1.第一宇宙速度7.9 km/s

定义: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有的速度。点拨:1:从上面两种推导,导出了第一宇宙速度的表达式,可得第一宇宙速度是一个定值。若要将其值计算出来,要么知道R和M,要么知道R和g。第一宇宙速度仅与中心天体有关,与卫星无关。

2:任何一个星体都有各自的第一宇宙速度 3:第一宇宙速度是地球卫星最大的绕行速度,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思考:

发射什么样的卫星最容易?

学生讨论

统一结论:高轨道发射卫星比低轨道发射卫星困难,原因是高轨道发射卫星时火箭要克服地球对它的引力做更多的功。

以第一宇宙速度发射卫星时其刚好能在地球表面附近作匀速圆周运动;如果卫星的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卫星将落到地面而不能绕地球运转;

进入半径越大的轨道,所需要的发射V 越大。

思考:这与刚才得出的半径越大的轨道,所需要的 运行速度V 越小矛盾吗?

讨论:

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发射速度

所谓发射速度是指被发射物在地面附近离开发射装置时的初速度,并且一旦发射后就再无能量补充,被发射物仅依靠自己的初动能克服地球引力上升一定的高度,进入运动轨道。要发射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速度不能小于第一宇宙速度。若发射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卫星只能“贴着”地面近地运行。如果要使人造卫星在距地面较高的轨道上运行,就必须使发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

(2)运行速度:是指卫星在进入运行轨道后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当卫星“贴着”地面运行时,运行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根据可知,人造卫星距地面越高(即轨道半径r越大),运行速度越小。实际上,由于人造卫星的轨道半径都大于地球半径,所以卫星的实际运行速度一定小于发射速度。

介绍;(板书)

运行速度

指卫星在稳定的轨道上绕地球转动的线速度

发射速度

指被发射物体离开地面时的水平初速度

类比得出:

(板书)2.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

①意义:使卫星挣脱地球的引力束缚,成为绕太阳运行的人造行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②如果人造天体的速度大于11.2km/s而小于16.7km/s,则它的运行轨道相对于太阳将是椭圆,太阳就成为该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

(板书)3.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

①意义:使卫星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②如果人造天体具有这样的速度并沿着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方向发射时,就可以摆脱地球和太阳引力的束缚而邀游太空了。

这个速度目前能做到吗?教师介绍以第三速度发射的探测器,先驱者一号。

教师小结: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做不到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探测太空的脚步会越走越快,越走越远。也许有一天我们也能到其它星球旅游定居。

但是今天我们就必须掌握一些必备知识。也就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

课堂练习一

【例1】.关于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第一宇宙速度又叫环绕速度 B.第一宇宙速度又叫脱离速度

C.第一宇宙速度跟地球的质量无关 D.第一宇宙速度跟地球的半径无关

第四小节

地球同步卫星

学生思考:

“同步”的含义是指什么?举例说明 什么是地球同步卫星? 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有何特点?能不能确定? 让学生互相交流,总结出正确答案,师点拨引导

总结:

1、所谓地球同步卫星是指相对于地面静止的人造卫星,它在轨道上跟着地球自转,同步地做匀速圆周运动,它的周期:T=24h

2、所有的同步卫星只能分布在赤道上方的一个确定轨道上,即同步卫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卫星离地面高度为定值

教师播放同步卫星视频,直观体验同步卫星的运转

第五小节

卫星的超重、失重

播放卫星发射、运行、回收阶段视频视频,联系运动学知识思考

卫星发射、运行、回收阶段分别做什么运动,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课堂练习二

4.对于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造地球卫星的实际绕行速率一定大于7.9km/s

B.从卫星上释放的物体将作平抛运动

C.在卫星上可以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D.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周期是6.84×103s)

离地面高度比地球同步卫星离地面高度小

第六小节

梦想成真,展望未来

展示中外航天成就,使学生以我国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但要认识到与美,俄等国家的差距,感觉任重道远。

小结及作业

小结

一、宇宙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v=7.9km/s 是卫星发射的最小速度,是卫星绕地球运行的最大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v=11.2km/s,是卫星挣脱地球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 v=16.7km/s,是挣脱太阳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二、同步卫星

1、周期T=24h,相对地面静止

2、卫星轨道在赤道上空距地表36000公里处 作业

1.P102问题与练习2、3、4 2.课外探究活动

航天事业正改变着人类的生活,请你到网上查阅,航天带来生产、生活科技的变化资料,阐述你在探索宇宙方面的设想,与同学交流。

六 课后反思

第三篇:地球变脸之谜教学设计4

3.地球“变脸”之谜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能通过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2、会运用模型解释地貌变化的主要原因。2学情分析

授教学生为小学五年级,班级人数56人,已有较深的科学学习基础。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探究习惯,对小组探究,合作交流有浓厚的兴趣。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引起地貌变化的主要原因。教学难点:会运用模型解释地貌变化的主要原因。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火山爆发模型材料、地震实验材料等。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地球“变脸”之谜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地球有高山、平原、湖泊、海洋、河流、峡谷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的外表千变万化,简直就是个“大花脸”。是什么引起了地貌的变化呢?今天,让我们共同来探究地球“变脸”之谜。(板书课题)活动2【讲授】地球“变脸”之谜

1、猜想与假设

我们首先猜想一下,造成地貌千变万化的原因有哪些?(生:有地震、火山爆发、风、水流、动植物等引起的风化作用。)

2、合作探究

(1)探究地震的成因:师生一同用毛巾、木棒探究地震的形成原因,通过探究我们知道地震主要发生在地壳这一部分,地震发生时会造成强大的破坏力,会引起地貌的变化。(2)探究火山爆发:①我们先准备好工具和材料。②用粘土将饮料瓶埋起来,使它们像一座锥形火山。③把小苏打、面粉、红墨水和水混合成浆状,倒进瓶子里,最后倒白醋。④模型演示成功了。

结论:岩浆涌出来了,火山又长高了。火山喷发和地壳及地幔的岩浆活动有关。火山喷发后,岩浆冷却形成火山岩,并在地面堆积成锥形的火山口,引起地貌的变化。

(3)探究陨石对地貌的影响:图中是天外来客陨石砸出的大坑。大家一起来做一个实验,用玻璃球投在平整的沙上面,会出现一个坑。

3、搜集资料: 还有哪些因素改变着地貌呢?

①温度、大气、水等因素引起的风化作用,不停地将巨大、坚硬的岩石分解成碎块,植物根的力量足以将岩石分裂开来。你相信图中的这些松树会将脚下的岩石“踢”下山吗? ②大自然中的水流,风和冰川等物质的剥蚀作用,又将它们搬运到湖泊,大海,使高山变成小丘,使岩石变成细小的泥沙,河流会将岩石冲到下游,并将它们越磨越小。而湖泊也最终将被泥沙等物质填满。

③环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地震活动最频繁,为什么呢?

这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板块构造学说有关,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这些大陆板块漂浮在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上,由于地幔物质对流循环作用,使得大陆板块不断缓慢移动,每个板块的运动都同时影响着周围的板块,它们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环太平洋沿岸地区处于地震火山带上,地壳薄弱,两个板块互相挤压以致不稳定,所以地震活动最频繁。

4、放飞梦想

想一想,造成本地地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保护地球

人类的活动正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地球的外貌。我们必须遵循 自然规律办事,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你都做过哪些保护地球的事情?

同学们,我们做过这么多保护地球的事情,今天,我们共同探究了火山,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风,水流,冰川对地貌的影响,揭开了地球“变脸”的奥秘。让我们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变我们的生活,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使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和人类更加和谐安宁。

活动3【活动】地球“变脸”之谜

(1)探究地震的成因:师生一同用毛巾、木棒探究地震的形成原因,通过探究我们知道地震主要发生在地壳这一部分,地震发生时会造成强大的破坏力,会引起地貌的变化。(2)探究火山爆发:①我们先准备好工具和材料。②用粘土将饮料瓶埋起来,使它们像一座锥形火山。③把小苏打、面粉、红墨水和水混合成浆状,倒进瓶子里,最后倒白醋。④模型演示成功了。

活动4【作业】地球“变脸”之谜 放飞梦想 想一想,造成本地地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四篇:《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4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广、升、足、走4个字。

2、认识2个偏旁心、方。

3、使学生在学习生字时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田字格。

【教学重难点】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认识偏旁心、方;会区别形近字并能把生字书写正确、端正。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你们最想去什么地方呢?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看。课件出示北京风光图片(课件)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看到这么美丽的风景,有什么想要告诉小朋友或老师的吗?

能用上这课的课题来说一说吗?(带上感情说)突出多想。(课件)板书课题。

小朋友说得真棒啊!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好吗?齐读。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想?(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办法识记,同时学习心字底。用上心字底是因为想一件事情要用心去想。)

二、初读课文

1、有一个小朋友学习非常认真,他想跟你们比一比。他说:想和我比一比吗?我做任何事情都特别专心,听老师读课文的时候不但能听清字音,还可以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呢!你们能做到吗?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那个小朋友学习特别聪明,他说:这有什么了不起,我还会自己读准课文呢!你们行吗?请小朋友们自己认真读一读,划出生字词语。

二、学习生字词语

1、出示生字,学生自己练读。(课件)同桌互相帮助。

2、想一想,你还可以用什么办法记住什么生字?学生畅所欲言,相机教学方字旁。学生讲得好的奖励玩猜字谜游戏。

3、我当小老师 读得好的当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读。

要求:小老师要提醒大家:请大家跟我读!还要把识字的方法教给大家。

4、经过小老师帮助,大家一定学会了许多,让我们比比,谁学得好?

指名抽读,找找游戏(一生读字,其他小朋友举出相应卡片)

5、比一比,看谁的反应快。(巩固生字学习情况)

三、再读课文

把生字新词送回了课文,你们还认识吗?

指名读课文。朗读擂台赛。听一听学习伙伴怎样评价。

四、生字书写

1、请你当小侦探,好好研究一下这些生字。

2、小侦探门,快快来提醒老师应该怎样写?

3、你看清楚广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了吗?(点*近竖中线起笔。)

4、走和足:他们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才会觉得舒服呢?(竖在竖中线上。)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呢?

5、注意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师范写,生描红并在书本田字格上书写。比一比,看谁写得漂亮。(投影)

五、课外作业

收集有关北京的风光图片和天安门广场上升旗的有关资料。

第五篇:荧屏里飞出的歌教学设计

《荧屏里飞出的歌》教学设计

【课

型】

欣赏课 【教材内容分析】

影视音乐是音乐的一个分支,从无声到有声,从音乐为影视配乐到音乐成为影视的一部分,音乐在影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课通过几部影视剧音乐的欣赏,引导学生了解影视音乐的功能,如:表达主题思想、抒情状物、刻画人物的思想感情、渲染气氛、深化视觉效果,描绘等,使学生受到音乐的感染和熏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从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与审美的享受。知识与技能目标:

综合本课所熟悉的影视片,说出影视音乐的功能,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及音乐审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

感悟、思考、理解、欣赏影视作品中的音乐,通过学生参与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影视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功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欣赏音乐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爱看影视剧或者是动画片吗?答案一定是肯定的。那么你们在看动画片的时候除了记住里面的故事情节之外,是否注意过在他们的开头、结尾或者是中间穿插的音乐呢?你们知道这样的音乐被统称为什么吗?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它,去感受它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美的享受。——出示课题

(利用大屏幕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的视频,直观教学激发兴趣,让学生对影视音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1、请同学说出该动画片的名字及相关的内容。

2、演唱此主题曲。

3、同学们展开讨论试着说出影视音乐的概念。教师总结:

影视音乐:影视音乐是指为影视创作、编配的音乐,是20世纪新出现的一种音乐艺术体裁,它是综合艺术——影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讨论激趣 学习新知 影视音乐的功能

(一)欣赏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片头曲《向天再借五百年》(通过欣赏学生熟悉的电视剧,教师启发设疑,学生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自主思考)

教师提问:

1、通过欣赏音乐和画面,谈谈你对这部电视剧的大致内容的了解。

2、这首歌曲在这部电视剧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通过欣赏这首歌曲我们可以看出该剧主要刻画了清朝初期康熙皇帝充满传奇的一生以及在这期间发生重要的历史事件,而这正是这部电视剧所要表现的内容,所以影视音乐的第一个功能在这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功能一:突出主题)

(二)请同学们看一段电视剧短片

(欣赏无声与有声音乐,通过对比讲解的方法加深对影视音乐功能的理解)

1、请欣赏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的片段(无声片段)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2、欣赏有声片段

师:加进音乐之后,你对这个片段又有了怎样的进一步的理解?

学生回答

3、学生归纳出影视音乐的第二个功能,教师总结。

(功能二:背景气氛)

(三)欣赏动画片《宝莲灯》片头曲《想你的365天》

(师)同学们,前面刚刚学过影视音乐的两大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抒情、描绘,现在让老师带领你们走进《宝莲灯》,去从音乐和画面中感受主人公是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影片中,自主去探究影视音乐的另一重要功能:抒情、描绘。)

(四)欣赏电视剧《刘老根》片尾曲《圆梦》

(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轻松地总结归纳出影视音乐的功能:推动剧情发展、结构统一)教师总结:

影视音乐的功能有:

1、突出主题的作用

2、背景气氛的作用

3、抒情的作用

4、描绘的作用

5、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

6、结构统一的作用

三、拓展实践 师生互动

举行影视歌曲大比拼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歌曲储藏量,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总结

通过对几部影视剧、动画片的欣赏,我们了解到音乐在影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已经成为影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许多电

影音乐的选曲都成为经典的音乐作品,学过的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雪绒花》已经广为传唱;我国早期的电影《风云儿女》中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了我国的国歌。所以说,音乐使影视成为真正的视听艺术。相信你们今后会更加关注和热爱影视音乐,让我们也一起体验音乐所特有的魅力吧!

下载5.4《飞出地球去》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5.4《飞出地球去》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球:教学设计

    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知道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状况。 5.体......

    4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和新词。 2、通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的基本情况和修建铁路的艰难。 3、有感情朗读......

    教学设计4

    乌美娜等认为:“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何克抗等认为:......

    《地球累了》教学设计

    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地球累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了解和感受人口急剧增长对地球环境所造成的巨大危害,知道人口问题是当......

    地球妈妈教学设计

    7 地球妈妈 教材分析: 半空中、池塘里、地底下和地上的小房子里,有我们和小动物们小小的家;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大大的家。 《地球妈妈》是一篇活泼生动、韵律优美的......

    话说地球教学设计

    《话说地球》 陈振玉 2017-10-2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第十一册第 7 课《话说地球》 。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随着现代科......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②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③会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