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教案(精选)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教案
【教学目标】
知道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及孔子的教育思想,并联系已学过的知识或自主阅读、或思考讨论,更深层次理解其思想。
分析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引导学生填写诸子百家简表。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成就,增进民族自豪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鼓励自己努力学习、积累知识图。【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成就。
难点:帮助学生分清各派的政治主张,帮助他们认识到“百家争鸣”现象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PPT;制作相应的教具:孔子的名片、诸子百家的表格;搜集孔子思想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提前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大致了解不同学派的主要观点。【教学过程】
导入:老师手拿孔子画像,提问:同学们认不认得这位看上去很慈祥、很睿智的先人是谁?(回答:孔子;如不会回答,稍作提示,姓孔)。他可是世界闻名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前几年他被英国剑桥大学评为影响世界历史100名人里中国人的第一位。老师刚刚还看到一则报道,全球目前有300多个孔子学院,遍布81个国家。那为什么孔子有这么大的魅力,有什么思想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近距离了解孔子、孔子的思想和孔子所处的那个时期的其他伟人。大家有没有兴趣?(回答:有)
设计意图: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对孔子这位人物有了最直观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思维能迅速的活跃起来。
新授:
一、孔子
同学们热衷于追求时尚,例如李宇春,有的同学就能很快报出她的出生年月、爱好、星座等一连串信息,孔子这么有名,可是这么大的一张名片上却有这么多信息一片空白。谁能告诉我信息的内容是什么。(等学生举手)书本上有个地方有孔子详细的信息,给大家一小段时间看谁先找到并且能巧妙记住这些信息。
我这有个小游戏,谁愿意来把正确信息找到并粘贴到这张名片里,使孔子周游世界、家喻户晓。(要求:从备选资料中找出每个空格的正确答案)。
设计意图: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人物入手,能贴近学生生活。利用名片的形式来介绍孔子的基本信息,这样形式比较新颖,学生容易接受。而在这里设计活动,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我有两点很开心,第一,这两位同学完成得非常好;第二,同学们给孔子带了两顶了不起的帽子:思想家和教育家。
这两顶帽子是徒有虚名还是名副其实呢?课本为我们准备了几段精炼的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研读一下。研读时请注意两点:
一、把你们认为的重点圈划出来;
二、你们只要从50页研读到51页第5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能从提供的文字中找出有用的信息。
我发现同学们看的都很认真,很有阅读技巧。不过内容很多,我们一段一段来,先看我这的三个问题,这回看谁能准确回答出来。
1、孔子思想主要分哪两个部分?(学生举手后回答)
2、孔子思想的仁和礼分别指什么?
(预期1:没人举手,看来有点难度,我们课本上的资料让人看得不痛不痒,不明不白。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份资料,刚才发给了你们,请大家接着阅读。)
(预期2:有人举手回答,你真勇敢,讲的也很好,其实课本上的资料让人看得不痛不痒,不明不白。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份资料,刚才发给了你们,请大家接着阅读。)
设计意图:对于上面的问题必须要有两手准备,想好学生预期会达到怎样的状况。同学们现在可以来回答这两个问题了吗?(学生回答)真的很了不起,孔子这样的大思想家的思想精髓也被你们解读出来了。但是我们可不能只会说不会做。平时的言行能不能从中得到启示呢?这有几个是非思考题,一起来看一下:
你遵守了《中学生守则》了吗?(对的打√,错的打×)
1、生活俭朴,讲究卫生。
2、不吸烟,不随地吐痰,可以喝酒。
3、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4、对人有礼貌,少骂人,少打架。
5、热爱集体,爱护公物。
6、诚实谦虚,有错就改。设计意图:学习历史也要能与今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孔子的思想以及今天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真不错,同学们已经有了很重要的是非观念,可是我们还处在求学阶段,既然大家认为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那他的教育思想能对我们学习产生有效帮助吗?
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于丹《论语》感悟。
设计意图:视频展示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接下来的知识。
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精华不止因材施教这一点。我们很容易找到其他几点: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教育对象),因材施教(教学方法),温故而知新(学习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习态度)
老师想问一下,你认为自己理解的最透彻的是哪一点。想一下,如果认为是第一点的举一个手指,第二点的举二个手指,以此类推,请举手。下面有个活动,根据手指情况就近分组交流心得体会,用简短的话告诉老师希望老师怎么做或希望自己以后怎么学。(请两位同学)
(预期1:有人回答,如果回答的是教,我非常想听听你们对学习方法的启示;如果回答的是学,我非常想听听你们对老师的要求。)
(预期2:没人回答,你希望老师面对学生是否应抽出不同的时间个别交流呢?当你记不住某些学习内容时,是否想到怎样的学习方法呢?)
我很关心孔子表明他的教学思想时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意思:“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你们同意吗?(理解的真好,真全面、深刻)
老师这里有一个教学困惑,某班有45人,每个人的学习基础和兴趣都有不同,如果因材施教,一个一个人来教,怎样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呢?
(参考答案:课上希望大家投入学习,尽可能提高学习效率;课后及时跟老师和其他同学联系,查缺补漏。)
设计意图:以上两个问题是巩固之前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孔子真伟大,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孔子的这些思想时从哪里来的?又是怎样传承的呢?下面书上51也6—13行有两段材料,请大家快速阅读一遍,明白了吗?
孔子的思想曾经与老子的思想撞出很多耀眼的光芒,孔子的72个弟子把孔子思想收集、2
整理、归纳、提炼出一本千古名著《论语》。那老子的弟子也把老子的思想同样整理成中外有名的《道德经》一书。
思想好活跃的春秋战国时期啊,生产力飞速发展,商业繁荣兴盛,社会变革日新月异。但是也正由于这样发展、兴盛的社会环境,使得孔子思想中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内容受到质疑,传统社会秩序也广受争议,一些文人学士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和思想,其中最有名的是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子、孙武等许多伟人创立的学派,后人把他们称为“诸子百家”。下面学习第二部分:百家争鸣。
设计意图:过渡自然,既能总结第一部分,又能引出第二部分,承上启下。
二、百家争鸣
课本上有一段详细地介绍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字,请同学们耐心地完成本堂课的第三次阅读,找到原因没,划出来。
老师发现有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把这些人的思想说是很有代表性的学派呢?
老师这儿有四本后人整理出来的代表诸子百家典型思想的代表作,逐本进行介绍。现在我有个要求,希望同学们能认真阅读其中一本或几本书,把从中吸取的营养润化你的修养。老师将在两周后开个百家争鸣的争鸣会,到时盼望大家能出尽风头。
设计意图:四本书的展示更加形象,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后的阅读能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
不过现在我们先来争鸣一下,完成一张表格。
学派 墨家
代表人物
孟子
代表作
《庄子》
主要思想
法治,中央集权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但不用简单的读书或背书的形式,通过一张表格,内容更加清晰。
好,我们该从春秋战国时期走出来了,我们重新来审视一下本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两人一组互相交流,是否对本节课内容有了比较多的认识和感悟,觉得很多收获的举手。
设计意图:最后的总结不是由老师把本课的知识进行梳理,而是让学生自己总结,并能有所感悟,从感性到理性,最终上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反思:
1、本课人物众多,不同学派之间的差别很大,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许多资料,有图片、文字、视频等,把不同思想的碰撞很好地表现出来。
2、本课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管那一种方法,都使课堂活跃起来,而学生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
3、创设了许多历史情境,古今联系,史论结合,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上,老师还可以多加以适当的指导,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二篇:百家争鸣教案
百家争鸣
一、课题:百家争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诸子百家,了解各家各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归纳“百家争鸣”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
(2)重点掌握儒家三子的思想: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和“性本善”以及荀子的“性本恶”思想。
(3)了解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探究其在当世和后世的产生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运用比较法、列表法和分析法指导学生对“百家争鸣”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问题进行归纳。
(3)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学生对儒学的存在原因以及现代儒学复兴情况进行探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
(2)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3)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4)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三、课型:新授课
四、课时:2课时
五、教学重难点 :
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2分钟
提供三则材料,让同学们猜是哪位大家。然后从孔子引入。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材料: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名人之首 2.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他:“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他那里寻找智慧。”
3.他的思想在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人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宣言》 教授新课:百家争鸣
1、概念:首先讲解百家争鸣的概念,简单介绍一下百家都有哪几家。概念就是:众多学派地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形成百家争鸣。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1)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2)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3、原因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2)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3)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4)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
二、讲述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
(一):儒家学派及代表人物: A:孔子——创始人
1.地位:教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 2.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 3.主张与成就(1)思想主张:
①:“仁”与“礼”的学说——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 运用材料讲解的方法,学生阅读并思考分析,总结。材料
一、子曰:“仁者爱人。”(什么是仁?)
材料
二、“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怎样实现仁?什么是礼?)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
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仁在政治上的推行)材料四
敬鬼神而远之。(实际上也是民本思想)评价:
a、包括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b、对我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 c、“爱人”然是有阶级性的。
“礼”的学说:实质: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2)教育方面:
①教育主张: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范围 ②创办私学: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 ③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④培养目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礼、乐、射、御、书、数(3)整理文献:孔子:《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的《论语》 B:孟子——继承发展
1.生平及地位: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很高,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孟子和其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成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四书”之一。2.思想主张 材料: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 ”
(1)政治主张:
①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②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
(2)伦理观:性善论,主张通过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C.荀子——丰富完善
1.生平: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50岁到齐国游学,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2.主张: 材料: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2.“制天命而用之”
3.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4.“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1)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2)政治思想: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
(3)伦理观:性恶论,认为可以通过“法治”和“礼义”使人变成君子,把普通人变成圣人。3.评价:
(1)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法家和道家)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使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时期成为“显学”。(2)朴素的唯物主义为后人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
(二)道家:老庄之学
1.道家学派的整体特点
老子与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2.道学的奠基:——老子
(1)生平:春秋时期楚国人,曾经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负责征集和收藏文化典籍。孔子曾经专门向老子请教过有关“礼”方面的知识。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思想通过《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流传下来。(2)基本思想主张:
(1)万物起源和演变:老子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2)朴素的辨证法思想:
①事物具有无条件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他用自然的和社会的变动来论证这一命题,提出“有”和“无”、“难”和“易”、“美”和“丑”、“福”和“祸”,都可相互转化。
②他提出“弱者道之用”,阐发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3)消极悲观的态度:“无为”和“小国寡民”思想
思考:材料一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材料二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1)材料一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事物总是有对立面; 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以柔克刚
3.道学的形成——庄子
(1)生平: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
(2)基本思想主张:
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 ②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 4.对古文化的影响:
(三)法家思想
1.法家的出现及其在各国推行的变法(自主阅读)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在这样的时代形势下,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法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特点。
战国前期的法家人物纷纷在各国推行了变法运动。主要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等,其中商鞅变法最为有名。
2、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
(1)战国时期法家的不同流派: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重“法”、重“术”(人主驾驭群臣的统治之术)、重“势”(人主的权势)的不同学派。重难疑点解析
1.法家的“法“术”“势”的理解
“法”是公布于众的法令、法规、法律,是臣民必须遵守的。“术”是君主驾驭群臣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以才能授予官职,要求做官的言行一致,恪尽职守。君主用这样的要求来考察官吏,不称职的废黜,称职的、有能力的奖励和提升。
“势”主要是指“权重住尊”的权势、威势。韩非等认为只有大权在握,有了权势才能做到“令行禁止”。有了权势也要造势,形成威严、威势。秦始皇为自己正名,后世皇帝都要人们喊万岁、万万岁,等等,都是要造势。
(2)韩非的思想主张:
①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②战国之世,各种思想流派纷争不息。韩非用“自相矛盾”的寓言来反对“无用之辩”,主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认为“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他还提出用“参验”的方法检验人的言行和知识的真伪,对中国古代认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影响
①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②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和秦朝的治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秦朝的短暂而亡,也暴露了其局限性
③两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课堂探究:
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 如何评价韩非子的主张?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D、墨家的主张 1.墨家的风气
①组织纪律严密②刻苦俭朴和自我牺牲③讲求实际功利
2.墨家的基本主张
①“兼相爱、交相利”,这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 ②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墨子》
三.百家争鸣的意义及影响
(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①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课堂小结:
完成知识整理表格。回顾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结课设计:运用易中天的一段话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易中天
九、作业布置: 一.单项选择题
1.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下列哪一思想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具有积极意义:B A.“兼爱”、“非攻”
B.“法不阿贵”
C.“民贵君轻”
D.“以法为本”
2.在战国时期显赫一时的法家后来衰败下去,主要是因为法家的理论:B A.不利于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B.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C.没有反映地主阶段的利益
D.不借鉴古代统治方式 3.下列著作不属于“六经”内容的是:D A、《诗》
B、《春秋》C、《书》D、《尚书》
4.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创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C A.克己复礼
B.宽刑薄赋
C.仁
D.民贵君轻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孔子的“仁”的学说与孟子的“仁政”观点在内涵上是一致的。B、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是针锋相对的。C、老子提出的“反者道之动”的命题,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内容。D、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是由战国商鞅所著。
6.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下列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 A 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
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 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
D.教育日益普及 二.问答题
7.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界异常活跃。概述这种文化现象的突出特征,并分析形成这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
答案:突出特征:体现了历史变革时期最富自由意识和创造精神、学术空前活跃的特点。社会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社会大变革有利于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3)各国纷争的局面形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4)战国时期处于历史大变革时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阶级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因此各阶级、阶层针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各种方案,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实际是经济基础的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提示:该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条件。
十、板书设计:
第三篇:教案(百家争鸣)A
第八课
“百家争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 知道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②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③ 知道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
① 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② 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③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介绍,能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传统教具
五、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你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吗? 生:儒家思想。
师: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时候? 生:春秋战国时期。
师: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 生:“百家争鸣”的局面。
师:对!而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家。
1、“百家争鸣”的含义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本单元第一课的内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百家争鸣”的含义。你们觉得什么叫“百家争鸣”? 生:······
师: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而“争鸣”是指不同阶级不同政治力量的学者针对万事万物做出自己的解释。他们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师:接着,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同学们在阅读教材和联系必修
一、必修二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这几个方面,概括出“百家争鸣”的出现原因,这也是儒家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生:······ 师: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板书)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板书)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板书)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板书)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师: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铁犁和牛耕的大量出现,使得私田增加,冲击了分封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周王为代表的奴隶主阶级失去了井田制的依靠,也失去了统治地位。这一时期出现了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局面。而表现在文化上,就是“百家争鸣”。
3、主要派别代表:
师:在前面解释“百家争鸣”的含义时,我们提到《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而教材中所提到的主要派别有:儒、道、墨、法。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板书)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师:下面,我们结合第三部分的内容,具体了解一下儒、墨、道、法四家的主要思想。(1)道家:道家学派是指以老子及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道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法治”和“尚贤”;伦理上主张“弃仁绝义”,反对“礼治”。道家学派的思想与儒、墨、法家的学说形成鲜明的对比。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道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老子:
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②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③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师:相比于儒、墨、法三家的学说,道家学派的理论明显比较消极悲观。老子之所以产生这样一种消极悲观的思想,是由于老子长年居住在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日益紊乱,礼坏乐崩,社会正面临着一场大变革。面对这一切,他消极悲观,提出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反对一切进步,反对一切文明。
师: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为消极,是战国中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2)墨家:墨家的创始人及代表人是墨子。墨子原来是跟从儒者学习的,只因不同意儒家的观点而另辟蹊径,自立学派。战国时期,儒墨同为显学。墨子的学说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他的主张是针对现实社会存在的缺点问题而发的。①兼爱。(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②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注重自卫战争)③节俭,反对奢侈浪费。④尚贤。(崇尚贤能之才,反对任人唯亲)
师:墨子认为有用就是真理,他并不考虑实际上是不是真理。所以,墨子学说在下层民众中的影响很大。但在之后的历史长河中,儒、道、法三家都曾经成为统治者的指导思想,而墨家却逐渐消失了,同学们在课后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3)法家: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发展于战国时期的李悝、吴起、商鞅和申不害等人。战国末期,韩非子加以综合,集法家学说之大成。法家要求巩固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大一统的君主国家。提出重农抑商的观点;厉行严刑峻法。韩非子:
①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②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法”,“以法为教”。他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师:韩非子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子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4、历史影响
5、孔子的思想: 师:生平
师:同学们,下面老师展示几段材料,希望你们开始从材料中总结出孔子思想的内容。第一则: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第二则: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第三则: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总行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第四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生:······
师:①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学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仁与礼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仁是人的内在本质,是修己爱人的自觉性,强调人与社会的和同;礼是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板书:仁、礼)
②在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③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也就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据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6、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师: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在适应时代要求的情况下有所创新,为儒学的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教材在介绍孟子和荀子时,主要从他们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两者出发。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更好地明白两者的思想。*①孟子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他认为实行“仁政”,必须“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②荀子在政治上主张“仁义”、“王道”,以德服人。荀子认为要统一中国,必须实行“王道”,要使国家强盛,则要实行“霸道”。这样既实行德治教化,用仁义争取人心,实现“王道”政治。这样又实行武力压服,用刑法来进行威慑,实现“霸道”政治。这样就可以取得天下,并巩固天下。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③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治。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孟子的“性善论”也是他“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他认为统治者把内心固有的“恻隐之心”发挥出来,推行到行政措施中去,这就是“仁政”了。④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虽然和孟子观点截然相反,却和孟子一样主张后天学习,通过学习成贤成圣,“涂之人可以为禹”,可谓殊途同归。
六、本课小结:
师:从春秋至战国末年,历史经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学习延伸”中的问题。(题目略)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是孔子的言论,分别是“只有仁的人才能去喜爱人,厌恶人。”“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礼法?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乐理?”,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在孔子那里,“仁”是衡量一个人的基本标准,是最根本的道德规范。第三句的意思是“关爱他人的人,人们就会爱戴他;尊敬他人的人,人们就会敬慕他。”这一句体现了孟子的“性本善”。第四句的意思是“对人言语友善,比布帛还温暖;对人恶语中伤,比刀剑还尖刻。”表明荀子性恶论虽然认为人性中有恶的一面,但实际仍主张弃恶扬善。
第四篇:(新)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教案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标志着我国生产力的显著提高。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是农业动力的革命,有助于农业劳动力的解放。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大量私田的出现,新的剥削方式和新的生产关系也随之出现。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各国竞相进行政治改革,以实现富国强兵。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因而出现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社会现象。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导致了社会的转型,秦统一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
《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这一课,在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中,是非常重要的一课,它是中国历史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过渡时期。遗憾的是这个课题把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并列说明,有点“混淆视听”,百家争鸣本身也是社会变革的一部分,或者说它是社会变革在文化思想领域里的反映。另外,课本“社会大变革”一栏目第二段内容的编写,我觉得不是很好,“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这次社会大转型,经春秋战国500余年的逐渐积累,到秦朝终告完成”。这句话是对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总结,可以放在本篇结尾,或者放在秦朝部分来讲述。因此,在本节内容教学中,要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我认为可以适当地调整教学次序,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高一(5)班是一个普通班,全班40位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历史学科知识准备严重不足,开学两个月来,历史学科一直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思维习惯的培养,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对重大的历史现象的分析和文献资料的阅读理解显然还是比较欠缺,因此,课堂教学要注意基础知识的铺垫和引导性材料的提供,深入浅出,让学生学会解读、分析历史,总结历史规律。【指导思想和方法】
立足于学生,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教学资源的利用】
教材,网络资源,文献资料,多媒体技术。【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知道东周的建立;知道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的推广;知道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知道列国战乱;知道列国政治改革;知道百家争鸣的出现和代表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了解经济领域的变革和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之间的关系。
方法和过程:(1)在学习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革新和推广,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让学生逐渐学会简单的分析、归纳、推理和判断。
(2)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的变革导致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的推动作用的史实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3)通过阅读诸子百家经典,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初步理解诸子思想的时代意义。学会阅读文献,通过文献资料来分析历史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春秋战国前后500年的激荡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到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的社会转型。
(2)认识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说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先秦的诸子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产领域的变革;政治领域的变革、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难点:生产领域的变革;
社会变革产生的背景和结果。【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复习前面的内容导入新课。
讲述:我们今天学习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在学习这课内容之前,我们一起来回忆前面我们学习过的夏商周的内容,夏朝是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商朝的内外服制确立了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商代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尤其是青铜制作技术和成熟的文字,确立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世界地位。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和周公的德治与礼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属于哪个阶段呢?
展示幻灯片2:中国历史朝代
学习内容:
1、西周的建立;
2、东周的建立;
3、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战国,由于各诸侯国连年发生战争而得名。通常将公元前475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间的时间。)
展示幻灯片3:教学内容
(二)讲授新课
讲述: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我们从哪里开始呢?了解一个王朝或一个民族国家的社会状况,我们往往从经济领域首先开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文化、法律、宗教等往往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怎么样呢?
展示幻灯片4:经济领域
讲述: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两样新东西,一个是体制农具,另一个是犁耕技术,(问:这两样都与什么有关?为什么?)铁制农具和农耕技术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大量的荒地开垦为可供耕作的农田,这些耕地的出现不是一件小事,问题是这些耕地归谁所有。按照西周井田制由公田和私田之分,(问:这些耕地属于公田还是私田?)大量私田的出现,客观商促见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整个社会经济活跃起来。重要的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自耕农和地主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周以来农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这是来自社会最基层的变化,这一变化引起了整个社会的震动。
土地成了财富的代名词,竞相占地成了当时普遍的现象,各诸侯国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身份和政治地位,以攻城略地为目的的战争频繁地发生,最终以列国争霸和七雄并起写入历史。
展示幻灯片5:春秋形势图 展示幻灯片6:战国形势图
展示幻灯片7:连年征战,社会动荡不安 展示幻灯片8:政治领域
讲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各诸侯国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争霸一方,纷纷进行内政改革。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各国的内政改革,我们首先来认识几个人物。
展示幻灯片9:政治领域
讲述:这是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据说他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辅佐齐桓公,施行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地而衰征”,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展示幻灯片10:政治领域 讲述:李悝是战国初期有名的政治家之一,是战国初期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中第一个起来变法的人。战国初期,魏国国君魏文侯任用李悝为宰相,实行变法。李悝在任相期间,得到国君的信任和同僚的支持,在政治、经济各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李悝变法使魏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大,成为战国初期一个强盛的国家。
展示幻灯片11:政治领域
讲述:战国时期改革最彻底的是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变革主要由:1)废井田、开阡陌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统一度量衡。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度,开阡陌,肯定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发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政治势力;中央集权的实行,巩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统治;发展了社会经济,壮大了地主阶级经济力量,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从以上几个人物,我们可以看出,列国内政改革的共同特点是 展示幻灯片12:政治领域
讲述:从刚才几个人物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各诸侯竞相起用贤人,进行变法改革,其共同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措施都有举贤人,奖励耕战,战国时期改革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扩大到官吏、行 政、财政、赋税、户籍、法律等各个方面。这里有个问题,哪来那么多“贤人”?我们补充一点,战国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打破了原来“学在官府”的现象,掌握一定文化只是的“士”活跃起来。当时兴起了“养士”之风。这些“士”对社会变革的态度不同,针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这是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政治统治的需要,对思想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诸子百家究竟有哪些学派,他们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有什么看法或主张? 展示幻灯片13:思想文化领域:百家争鸣
讲述:我们通过一张表格来了解诸子百家中有代表性的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请同学们把预习填写的内容展示出来(学生回答)。
展示幻灯片14、16、18,讲解儒家法家道家的主要思想 展示幻灯片19,讲解诸子思想的时代意义
(三)小结
展示幻灯片20:课堂总结
结合幻灯片内容讲述: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标志着我国生产力的显著提高。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是农业动力的革命,有助于农业劳动力的解放。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大量私田的出现,新的剥削方式和新的生产关系也随之出现。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各国竞相进行政治改革,以实现富国强兵。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的变革对思想文化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出现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社会现象。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导致了社会的转型,秦统一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
(四)巩固与提高
展示幻灯片21:巩固与提高
春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别的时代,准确的讲,应该叫东周,始于“平王东迁”(公元前770年),得名于鲁史《春秋》,之所以历史上习惯于叫春秋,是因为这个时期的历史文化现象有一个从萌芽开花到成熟结果的完整阶段,历史学者们认为;叫“春秋”更能体现出这一时期的人文实质,然而,能见于历史完整记载的则是孔子将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的历史修成了一部史书 《春秋》,后人就把这一段历史称为春秋时期,这一段时间只有242年,如果真正要准确的计算历史周期的话,春秋时期应该是“平王东迁”(前770年)至“三家分晋”(前 403年),共计368年。
(战国,由于各诸侯国连年发生战争而得名。通常将公元前475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间的时间。)
第五篇:第八课百家争鸣教案
运城市东康一中课时教案
第八课 百家争鸣
授课人:
授课时间:2018年10月 日
教材分析
百家争鸣这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相辉映的局面,它谱F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序曲,其精华仍具有为现代社会服务的现实意义。同时它涉及到的儒家学派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发展形成是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该课的学习能让生深切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其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该课地位非常重要。但这节课知识容量大,理论性强,人物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概念阐述、材料研读,理解和认知各派学说的主要观点,学会归纳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孔子和战国诸子百家对后世及世界文化的深远影响,增进民族自豪感;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重点
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教学难点
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滚动图片,分析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春秋时期政治风云变幻,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有思想的人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形成了很多学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设问:这一时期主要都有哪些学派?这些学派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带着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百家争鸣》。
一、老子
多媒体出示黑格尔的话,指出老子被世人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设问1:老子是何许人也? 设问2:老子主要思想是什么?
设问3:老子的这些思想主张集中在哪一书中?
老师讲解:老子的思想奠定了我国古代哲学的基础。我们现在还流传着很多故比如“塞翁失马”“滴水穿石”,这些都体现了老子朴素辨证的思想。但他有消极的一面。如清静无为,万事不要去争。所以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人和事。学生介绍老子生平,结合课本,学生思考回答,并学生做好笔记。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过渡:春秋时期还有一位思想家,他被人们称为“孔圣人”,他是谁? 第一步:学习思想政治主张
设问1:在你的印象中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播放孔子视频。
老师指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设问2:为什么孔子是大思想家?他有哪些重要思想主张? 出示材料“马棚失火”“苛政猛于虎”典故。
设问3:这些典故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仁”;仁政,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老师补充:孔子的仁包含“忠孝宽惠”等一切美德。是我们做人的最高标准,也是我们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后来他的思想成为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第二步:学习教育成就
设问1:他在教育方面有什么贡献? 设问2:你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言论? 多媒体出示孔子言论。
设问3:这些言论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安排学生进就行小组讨论。设问4:我们今天如果研究孔子的话,可以主要查阅哪些古籍? 老师:后来,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展示与孔子有关的各种图片。
教师总结:尽管受时代限制,孔子的思想有一些封建社会的糟粕,但是他在仁政、仁爱、人生态度、教育、做人处事等各方面的言论,至今闪耀着不息的光辉,孔子的学说已成为全世界共有的精神遗产。他被公认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过渡:继春秋时期的老子、孔子之后,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的思想家,他们纷纷创立学派,各陈其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第一步学生活动:学习“百家争鸣”
1、设问:影响比较大的有哪些学派?代表人物是谁?他们有什么思想主张?
2、猜猜我是谁?
出示材料,分析主要学派的主张 第二步学生活动:学习百家争鸣的影响
设问:这一时期出现的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有什么影响? 老师分析总结,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各派的主张。第三步学生活动:感悟“诸子百家”,情感升华
十八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找出其中的思想源流。(墨子的平等互利兼爱;道家真实自由宽容;法家的公开公平公正;儒家的仁爱礼治。)
设问: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出示胡锦涛的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分析,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
结束语:诸子百家的思想如巍巍泰山,是祖先留 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华文化继续发扬光大!板书设计
第8课 百家争鸣
一、老子
二、孔子
三、百家争鸣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