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一《平角与周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平角和周角的认识
教学课题:繁忙的工地——平角和周角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幅工地上挖掘机繁忙的作业景象。观看的小朋友看到正在隆隆作业的机器,兴奋地交谈。拟借此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讨论“铲斗臂在工作中可能形成什么样的角”的问题,引入对角的知识的系统学习。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一:平角与周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平角、周角的认识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几种角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1、同学们知道我们住的高楼大厦、宽敞明亮的教室时怎么盖的吗?指学生回答。老师到繁忙的工地拍摄了一些画面。(课件)播放:繁忙的工地上,几台挖掘机在紧张的工作着,铲斗臂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角„„
师:请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生1:画面上有5台挖掘机。
生2:铲斗臂上形成了很多角。
生3:铲斗臂上的角不一样大。
……
师: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她用数学的眼光发现了很有价值的问题!
师:铲斗臂在工作的时候,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角,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2、回忆旧知
师:我们在二年级就已经认识了角,那么角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师: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所以,角的两条边都是什么线?
老师这里有一些以前我们学过的角,同学们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课件出示
3、师:铲斗臂在工作中形成了什么样的角?我们用手指一指吧!
找一个学生上台指,如果学生只是指角的顶点则应该予以纠正。要
指出一个角,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从顶点开始,分别指出两条边(教师同时利用动作语言说明)。请同学们一起随老师指出这些角:第一个角(动作与语言描述相结合)——从顶点出发,先指出一条边,再指出另一条边,这是一个锐角。第二、三个角——结合动作分别说明是“钝角”与“直角”。第四个角——它的顶点在哪儿呀?原来藏在了“关节”处,这是一条边,这是另一条边;它是不是角呢?下面我们借助活动角来研究这个问题。课件演示: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平角、周角
1、学生做各种活动角。
师:老师课前让大家准备了活动角,请大家把活动角的两边重合,一边不动,另一条边开始转动,就可以得到一个角。小组同学转一转,说一说,你得到的是什么角。(小组交流):
师:哪组的同学愿意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得到的什么角?
2、小组汇报交流
师:展示你们得到的角,并告诉同学们它的名称。(实物投影展示,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来,并提示学生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3、认识平角
(课件演示平角的形成过程)
师:手拿一个活动角,从两边重合开始,一边不动,另一条边转动,当两条边成一条直线时问:
师:这是角吗?为什么?
生1:是,因为他仍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2:我认为不是角,因这里是平平的,不尖了。
生3:我也认为不是角,因为它看上去是一条直线。
生4: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边组成的图形。
生5:那么请问你看到从一点引出的两条边了吗?角还可以怎样形成?
师: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他能自觉运用已经学过的角的定义来解决今天的问题。还有不同意见吗?
师:(演示平角的形成过程)同学们请看,这个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了,它有顶点吗?有没有两条边?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平角。
4、画平角
师:好,既然是角我们就应该有办法把它画出来。(示范平角的画法,画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完,师:我怎么看怎么都不像是一个角,反倒像一条直线,那怎样表示才是一个角呢?
生:在顶点处画一个半圆„„
示范平角的表示方法,这个半圆加个箭头就表示它是一个平角。师用活动角边演示边叙述平角的形成过程。
5、认识周角
师:我们轻松一下,一起来做个游戏:
⑴老师先说出一种角,你们利用活动角转出这种角:开始!锐角!
直角!钝角!平角!
⑵老师转动活动角,你们说出它的名称。开始!
师:(老师转动一周,两条边重合),这是角吗?为什么? 生1:我认为是,从刚才的讨论中我发现这个图形也是一条边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形成的,而且是旋转了一周,所以,我认为是角。
生2:我认为不是,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边组成的图形,而这里只有一条边,所以不是角。
生3:我补充,因为这两条边重合了,其实是有两条边的。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精彩!(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这是一条边绕顶点旋转一周组成的图形,它有顶点吗?有没有两条边?我们叫它叫周角。(板书)
师生共同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
6、画周角
师:好,跟着老师画周角。(示范周角的画法,就算是两条边重合,老师也应该画两次,并指出两条边重合,强调周角的表示方法,同平角的画法)。
(二)角的表示方法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角,角应该怎样表示呢?谁有好方法?(两生上台板演)
师: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通常用符号“∠”表示。
记作“∠1”(或“∠2”等)。读作“角一”
(三)探索角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五种角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师:直角、平角、周角这三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小组合作利用手中圆形纸片,看有什么发现?(小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让学生用圆形纸片边操作边演示。
生1:我们发现:平角是直角的2倍
生2:周角是直角的4倍
生3:周角还是平角的2倍
师:同意吗?(学生都点头同意,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
1、课后第一题
2、课后第8题
认识钟表上的角,平角和周角说说理由(根据定义说)。
3、我当小法官
(1).大于900的角都是钝角。()(2).平角是一条直线。()(3.)周角是一条射线。()
(4.)两直角是一平角;两平角是一周角。()
4、小游戏:猜猜“我”是哪一种角?
•(1)我是角王国中最小的。()•
(2)我大于锐角小于钝角。()•
(3)我大于直角小于平角。()
(4)我的大小正好等于2个直角,又是周角的一半。()•(5)我是角王国中最大的。()
5、播放生活中的各种角
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角,请看大屏幕(播放:生活中的角画面:斜拉桥、路灯、篮球架、滑梯、起重机、各种扇子、自行车等等)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一起看一下。
师:看到生活中这么多的角,你想说什么?同位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与不足。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说的真好!是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角,书包里、教室里、校园里、家里、上学的路上„„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角,角的世界丰富多彩,角的知识奥妙无穷,而我们今天对角的认识才刚刚开始,希望同学们今后继续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我们的生活,到知识的海洋里去遨游吧!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在课前给学生播放了挖掘机的工作视频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景,由老师去繁忙的工地拍摄的繁忙景象引入新课,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能发现什么。拟借此情境引导学
生通过讨论“铲斗臂在工作中可能形成什么样的角”的问题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角由什么组成及以前学过的锐角、直角、钝角的认识和归类。在这一环节教师多以学生齐答的形式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忽略了后进生可能早已忘记这一事实。教师让学生指一指铲斗臂工作过程中形成的角是如果能让学生边说着角的组成边指也能弥补刚才的缺失,可是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没有借到激光笔,又是由老师用鼠标指学生说的,没能给学生深入的认知。当指到平角时学生出现了困惑,引导学生用活动角小组探究到底是不是角。学生能够非常热烈的探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让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时只找了一组展示,一组补充,若能多找几个小组展示并在学生转出平角时,让学生指出哪是顶点哪是两条边,再让同桌之间互相指着说一遍会更好。而我只是用动画演示了一遍,指了一名学生用鼠标指了指顶点和两条边,没有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学生的认知没有由表象转化成理性。
认识了平角后,引导学生画角时,指了一名学生板演,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角的画法。启发学生观察像一条直线不像平角怎么办时,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画上弧并标上箭头,没有等待学生想办法,学生还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应引导学生上台用活动角展示出平角的形成过程并说明圆弧及箭头的缘由效果就大不同了。
探究了平角后和孩子们做了一个小游戏,在游戏中复习了学过的四种角,并用动画演示了新的角——周角。出现了“矛盾冲突”,教师若是能好好利用这个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不是角,如果是又是什么角,给它起个名字,学生会更有学习的热情。而我用动画演示的有些快,虽然演示了两遍,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也齐说出了周角。但总是感觉不够形象直观。接下来画周角老师采用了和画平角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尝试画,指一名学生板演。然后拿学生的作品在展台上展示,反思这一环节处理的有些仓促,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角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也特意找了一个画的正确的一个画的不完整的作了对比让学生知道怎么画才是对的,既强调了角的正确画法又从正面引导学生规范书写及作图。这时我若能在黑板上亲自用活动角演示一遍并说明先画顶点以确定角的位置,再画角的两边,并且把周角的两边重合了也画两边,再画出旋转的轨迹和箭头效果就不同了。总是在一些生成问题上处理得差一个火候,这与教师个人调控课堂的能力有关,需要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
探究五种角的异同及直角、平角、周角的关系时,教师试图放手让学生小组内利用圆片和三角尺合作探究并把探究的结果记录下来。但放的还是不够,留给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太短,学生交流展示是没能让学生到展台上展示探究的过程大大降低的探究的实效。
习题的设计密度有些大但层次不明显没能体现出层层递进,速度有些快,多数是让学生口答,后进的学生有些吃力。在精选习题上还要下些功夫,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没能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在教会这一出错学生的同时带领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点。引导学生赵生活中的角时
学生仅限于在教室内找应及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深刻体会生活中只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留意会发现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很有用,数学很有趣。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反思我的教学。从设计理念上来说我注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尝试学习。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做的还是不够好,由于惰性的原因,疏忽理论知识的及时更新,在课改理念和教学方法上还是有些陈旧,非常感谢领导和同事们给予非常中肯的评价,让我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积极学习新的课改思想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自主探究意识上下工夫。
第二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教学设计
观察物体
(一)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7-78页第一个红点,第78-79页自主练习1-6题,《新课堂》第57-59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了解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有可能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一组(2个)长方体实物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策略。
2.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3.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根据一组物体的三视图,判断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长方体的物体。学生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谈话:五.一节的时候,商场里举行了“冰箱冰柜大展销”的活动。热闹的场面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张鹏、李笑、王军三人也跑去看个究竟。请看大屏幕:(出示情境图)
提问:你找到他们了吗?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指两名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站在不同的位置:张鹏站在冰箱和冰柜的正面,李笑跑到冰箱和冰柜的右面,而王军则跑到了楼上,看到的是冰箱和冰柜的上面。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多让几名学生提问。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从不同的位置看冰箱和冰柜,他们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呢? 2.张鹏看到冰箱和冰柜的正面是什么样子的? 3.李笑看到冰箱和冰柜的右面是什么样子的? 4.王军看到冰箱和冰柜的上面是什么样子的? 5.如果从左面看冰箱和冰柜,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
教师谈话: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情景,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发现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学生借助经验,大胆猜测。
(1)教师谈话:根据你的经验猜一猜,张鹏、李笑、王军他们三人看到的冰箱和冰柜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呢?把你猜到的形状记在脑子里。学生大胆猜想。
(2)课件出示3组形状:
① ② ③
谈话: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猜测说一说每组形状是从哪个方位谁看到的呢? 指两名学生汇报,集体交流。
学生可能回答:第①组形状是张鹏从正面看到的;第②组形状是李笑从右面看到的;第③组形状是王军从上面看到的。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学生大胆猜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和想象能力。】
2.学生模拟操作,认真观察,验证猜测。
教师谈话: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利用你手中准备的两个长方体来代替冰箱和冰柜,按照信息图中冰箱和冰柜的位置摆放好,分别站到张鹏、李笑、王军的位置亲眼去看一看到底是什么形状。先独立观察,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从你自己的正面、右面、上面分别进行观察。注意观察时,视线要与所观察的面垂直,(教师边讲边演示怎样观察)并把观察到的冰箱和冰柜一组的形状和课件出示的形状进行对照,看看课件中的每一组形状分别是从哪个方位看到的。
3.学生小组合作,边观察边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个别指导。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验证。
教师谈话:你是怎样观察的?(指两名学生说一说。)
下面我们就同学们的猜测进行验证,请看大屏幕:(用实物投影演示)教师拿一个长方体放在投影上,提问:拿过一个物体应该怎么正确的观察它的正面?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示范。指两名学生分别试着说一说从上面和侧面观察物体的方法。老师最后小结:观察上面时要站起来垂直看;观察侧面时要正对侧面;观察正面时要正对着正面。
用两个长方体分别代替冰箱和冰柜,分别指名学生从它的正面、侧面、上面三个位置进行观察,并说一说:你在什么位置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2.指定小组代表汇报,集体交流。
指定三个小组的小组长上台分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并汇报,集体交流。学生可能回答:我在正面看到的是两个长方形。我在左面看到的是一个长方形。我在右面看到的是一个长方形。
我在上面看到的是左面是长方形,右面是正方形。
教师谈话:倾听是对别人的一种鼓励,认真的听别的小组的汇报,有疑问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看看你们组和他们哪组答案相同。
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答。
3.教师提问:你们观察的很仔细,如果不停地变换位置观察,从中你能发现什么?小组同学讨论,互相交流。
指两名学生汇报,集体交流。教师评价:你们真善于发现!
师生共同总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组物体,看到的形状和位置一般是不同的。(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测——观察——验证这一探究过程,通过设置模拟情境,学生亲自从不同的方位进行观察,合作交流,充分感知并建立一组物体形状的表象。同时教师及时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和合作交流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初步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
4.想一想、画一画,进一步明确形状。
谈话:通过刚才的观察和交流,请同学们想一想,试着画一画冰箱和冰柜这一组物体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分别是什么形状。
从正面看: 从侧面看: 从上面看: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同时指三名学生到黑板上画。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画完后,集体订正。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同学们,本节课我们通过观察、猜测、想象、动手操作、互相交流,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方法,知道了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有可能是不同的。我们经历了一个由猜测到观察再到验证的探究过程,这是数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你们的表现非常棒!下面用我们学到的观察物体的方法来解决几个问题,好吗?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的第1题。
第(1)小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闭上眼睛想象各组图分别是谁想到的,然后在书上连一连,再指名学生汇报,集体交流。
第(2)小题,让学生充分想象,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2.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的第2题。
教师谈话:请同学们利用你手中的学具,照着图中的样子摆一摆,从不同的位置看一看,下面三幅图分别是从哪个位置看到的。
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汇报,集体交流。
3.教师提问:同学们好好想一想,你能找出从上面看、右面看、上面看形状都相同的物体吗?
指两名学生回答。最低要求是让学生说出正方体的物体都是从上面看、右面看、上面看形状都相同的物体。
4.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的第4题。
让学生观察图,先说一说从正面、右面、上面分别看两人摆放的纸是什么形状的。
提问:
指两名学生说一说,让学生明确:从正面看两人摆放的纸形状不同但是从右面和上面看两人摆放的纸形状相同。5.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的第5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再让学生充分想象,指名学生说一说这三幅图放别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集体订正。
师生统一认识:第一幅图片是从正面拍到的,第二幅图片是从上面拍到的,第三幅图片是从测面拍到的。
6.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的第6题。
这是一道根据三个观察点看到的图形确定物体的形状和摆放位置的题目。先让学生充分想象,同桌同学互相交流想法。再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验证自己的想法。自后指三名学生汇报,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从易到难,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既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又有一定的拓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观察物体做好铺垫。通过引导学生独立观察,合作交流,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逆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7.听故事
师:老师知道你们最喜欢听故事了,下面讲一个小虎贝贝的故事。“森林里有一只非常可爱的小老虎叫贝贝。他还是一个摄影爱好者呢。这天,它在森林里玩,碰上了牛伯伯,牛伯伯对它说:‘森林王国要举行一次摄影作品展览,你参加吗?’贝贝听了高兴得直拍手,说:‘你等着,我这就去拿相机。’瞧,它来了。”(播放老虎照相的课件)
师:(展示牛侧面的样子)贝贝站在牛的哪边拍摄的? 生1:牛的左边。生2:牛的侧面。
然后教师依次展示牛的正面、背面的样子,让学生回答贝贝站在牛的哪边拍摄的。最后欣赏贝贝从不同方位对大象、汽车拍摄的一组照片。
8.师生小结
教师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满意吗?多指几名学生说一说。
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学会了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你们不仅学会了观察物体的方法,还发现了观察物体中的很多奥秘。课下同学们可以自选一组物体利用我们学习的方法认真观察,相信你会发现更多的奥秘。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吧,下课!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从正面看 从侧面看 从上面看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组物体,看到的形状和位置一般是不同的。
第三篇: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信息窗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信息窗教学设
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9—80页
教材简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熟悉分数乘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以及其他相关数量关系”的已有认识,解答一些形如a×的稍复杂的与分数有关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发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应当适当放手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并掌握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能够正确地解答有关比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借助线段图,通过自主探索、交流,知道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特征,掌握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策略。
2、通过探索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策略,经历策略多样化和一般化的过程,体验算法优化的过程,获得探索的体验,发展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探索的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学知识的过程中领略了中国的古代文明,大家知道吗,这其中的文化遗产秦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2、出示课本情景图片,简介秦兵马俑。
3、出示课本第一组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两步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情境,分层出示信息,避免干扰,简洁明了,引入对新课的学习。
二、探索新知:、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从信息中你都能知道什么?(学生先自己说一说,再在小组里交流。)
2、反馈。
学生充分交流后,感受到:这是一个部分数与总数之间相比较的问题,它涉及两个基本数量关系,一个是已清理数与未清理数相加的和等于陶俑总数,另一个已清理数数与陶俑总数的分数关系。但一下子要想知道未清理数,问题的思路不是很清晰。
3、以图促思。试画图,表示出总数和已清理数。怎样表示出未清理数,哪一段表示未清理数?
4、提问:要求未清理数,可以先算什么?
5、学生再一次交流,明确解题思路。(学生通过画图后,很容易想到,要求未清理数,可以先算出已清理数,再用总数减去已清理数就能得到未清理数了。)
6、列式解答。指名一生板演。
7、集体批改。(对解题正确的学生进行鼓励。)
8、探讨其它算法。想一想,还可以怎样算?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在线段图上怎样表示?师生在线段图上找出1-即,这是表示什么?那么要求还剩多少尊,也就是求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解题时放开思路,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灵活解答。
9、对比两种方法,对比线段图,找出两种方法的异同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设计意图]注意应用线段图,让学生理解题意,分散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并通过知识点的联系,进行比较,使学生认清题型结构,掌握解题思路。
三、巩固深化、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画图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填空。
2、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1)引导学生弄清题意。
(2)让学生独立解答。
(3)交流解题思路。
3、完成“自主练习”第3题
(1)指名两位学生板演,其余在自备本上完成。
(2)组织交流。
(3)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利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组织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不仅得以巩固,而且得以运用。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解题思路。
四、总结回顾。、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哪些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本节课,力求突出以下特点:
(1)、教师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人人参与、学会发现、学会应用、学会创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出示一组信息、文字、图表,让学生层层发现问题。
(2)、因为学生有了学习简单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因此大胆放手,让学生同桌或小组讨论、分析、试做,做完后让学生自己说解题思路。学生充分参与了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3)、围绕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提问,并充分利用线段图引导学生分析题中数量关系,抓住解题关键,明确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并通过对两种不同的解法对比及课后小结,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提出问题。、出示情境图及2、3、4组信息,继续上节课的话题。
2、提出问题。
二、探索新知。、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解决第二个红点问题:1号坑占地多少平方米?
2、学生交流:该问题是根据窗口中哪条信息所提出的?
3、师: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该条信息及问题吗?画线段图时我们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之后师指生交流并板书线段图: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画线段图,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而形象地观察到题中的信息和问题,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夯实基础。
4、学生思考并交流:根据线段图中的信息,除“1号坑占地多少平方米?”这一问题之外,你还能提出并解决哪些数学问题?(提中间问题)
[教案预设:
1、如果学生提出问题有困难,教师可点拨:在线段图中,每条线段应该是既可用分率表示,又可用具体数量表示的,那么,在这个线段图中有哪些未知的分率或数量呢?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2、如果学生在第一环节中已提出如下问题,则此处直接过渡到:下面我们先来解决如下两个问题:]
①1号坑比2号坑大多少平方米?
学生交流:1号坑比2号坑大2号坑的,即9000平方米的,列式:9000×
=5000(平方米)
②1号坑是2号坑的多少倍?
学生交流:1号坑比2号坑大单位“1”的,所以1号坑的面积是2号坑的(1+
=1)倍。
5、教师引导:根据上面①、②所得的数据,现在,你能解决“1号坑占地多少平方米”这一问题吗?数量关系是什么?
数量关系:
(1)2号坑面积+1号坑比2号坑多的面积=1号坑的面积
(2)2号坑面积×1号坑是2号坑面积的倍数=1号坑的面积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之后进行集体交流。交流时要求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列式。教师板书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线段图提出不同问题,构成问题串,从中理清数量关系,解决本节课的新知识。]
6、对比两种解法。
讨论: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合理选择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比单位“1”“多”几分之几和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在解题思路和方法上的异同,训练学生分析、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的习惯,教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
三、巩固深化。、出示绿点问题,2号坑有多少尊陶俑、陶马?
2、尝试解决问题。
生画图分析数量关系,独立完成。
3、交流思路。你是怎样想的?以谁为单位“1”?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要求2号坑有多少尊就是求什么?
四、练习提高。、自主练习1(2)、(3),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2、自主练习4、6。交流时重点让学生沟通解题思路。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虽稍复杂些,但基本解题思路与前面学过的应用题是一样的。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到与已知量对应的几分之几,特别是将比单位“1”多几分之几,转化为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因此这节课先把握整体,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用线段图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解答新问题。在解题时总是有意让学生画出线段图进行理解与比较,将文字转变成图,数形结合。在练习中也让学生根据线段图找到数量关系,并列式,又将线段图转变成文字,从而让学生更清楚这类应用题的特点,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使问题明了化、简单化。
第四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古城教委 陈巧菊
一、教学目标
1、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白高与底的对应关系,能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特性。
教学难点:画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白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三、教学准备
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三角板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拿可变性的长方形导入。
2、课件出示生活中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让同学们仔细观察。
3、揭题、导入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研究平行四边形,板书课题
4、出示学习目标。
活动一: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二)自学质疑
仔细观察导学案设问导读第一题的平行四边形,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边可能会有那些特点。
(三)小组交流
学生小组合作,利用三角板、直尺等学具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四)展示点拨(1)学生小组汇报展示
(2)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点拨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活动二: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1)完成导学案设问导读二(2)学生自己尝试后交流。
(3)教师点拨总结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
(4)你能画出另一组对边上的高吗?学生继续尝试。
(五)巩固训练
完成导学案巩固训练练习一和练习二
(六)小结反思
通过学习,你对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新的认识?
(七)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
第五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白高与底的对应关系,能测量和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特性。
教学难点:画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白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三、教学方法
教法:通过教师引导、启发,引导学生理解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特征。
学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结合的方法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四、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 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生活中你见过平行四边形吗?在哪见过,能给大家说一说吗? ①学生尝试举例。
②教师课件出示生活中与平行四边形有关的实例。
2、课件出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师:同学们你能说说你知道平行四边形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么?(指名学生)
3、揭题、导入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研究平行四边形,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小组活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1)出示学具
师:刚才有的同学已经谈到了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那现在我们分小组仔细观察,看看你还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什么知识?然后把你的发现写下来。(看一看哪个小组最认真、完成的最快、发现的最多?)
(2)学生小组合作,利用三角板、直尺等学具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3)小组汇报: 预设: 量一量:发现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对角相等。画一画:分别在对边之间画垂线段,经过测量发现垂线段的长度都一样。说明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也可以用画平行线的方法)
(4)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总结并适时板书在黑板上。
2、抽象概括平行四边形的定义。(1)学生尝试概括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师: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如果请你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你想怎么说?你们先四人一组互相说一说,推荐一个你们组认为说的最好的,到前面来说给大家听,让大家一听就能明白是平行四边形。
(2)师总结并板书在黑板上。(3)巩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师: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自主预习,教师引导。
让学生通过预习课本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它们的高和底又有多少条。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
(2)教师引导
教师结合图文与学生一起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3)教师示范高的画法(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发现问题 并及时纠正 做一做64页
(四)总结梳理,拓展延伸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平行四边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哪些实际应用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