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6年三年级上: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学案(含答案)已核对(汇编)

时间:2019-05-12 18:27: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2016年三年级上: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学案(含答案)已核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2016年三年级上: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学案(含答案)已核对》。

第一篇:【人教版】2016年三年级上: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学案(含答案)已核对

数学广角---集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集合。(教材第104、第105页)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圈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老师先给大家出一道脑筋急转弯: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师:“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暂时老师还不想告诉你们,我想通过下面的活动,大家一定能自己找到答案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爱的脑筋急转弯引入,激发学生无限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大胆猜想,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思考,在争论中学会倾听、交流、整合】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教学例1。1.方法一。

师:学校准备从每个班中选几名热爱运动的学生参加体育训练,为下学期的校运动会做准备。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课件出示:教材第104页表格)师:数一数,参加跳绳的有几位同学?参加踢毽的有几位同学? 生:参加跳绳的有9人;参加踢毽的有8人。

师:那么,参加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几位同学?你会计算吗? 学生可能回答: 一共有17人,9+8=17(人)。

可是,参加这两项活动的没有17人呀。我发现有的人两项活动都参加了。

应该是一共有14人参加了,算式是9+8-3=14(人)。„„

师:到底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有人说一共是14人呢?为什么要减去3呢? 生:因为有3个人重复了。

生:因为这3个人既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

生:因为跳绳的9人里面有这3个人,踢毽的8人里面也有这3个人,所以计算的时候就不能是9+8=17(人),还应该减去3人,所以是9+8-3=14(人)。

生:因为9+8就把这3个人重复算了,也就是多算了一遍,所以要减掉3人。师:同学们的发言真是精彩,报名参加校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多少人呢?

生:14人。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报名参加校体育训练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学校每年都要举行运动会,都要从每个班级中选拔体育特长生,这样的活动是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也是真真实实存在的,因此,学生非常愿意加入到这样的课堂中来。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地参与着、聆听着、思考着、辩论着、理解着并整合着。“参加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多少人?”不是教师告诉学生的,也不是教师引导的学生去理解,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在争论中话越说越明,理越辩越清。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学生学得更轻松、更快乐,也理解得更深刻了】

2.方法二。

师:为了能使同学们更方便地看清楚,我们把一项活动演示一遍,请班里的14名同学分别对应的替代其中一人,自己选一个替代的对象吧。

班内的14名学生分别选定自己要替代的人。

师:请报名参加跳绳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左边,报名参加踢毽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右边。

“参与报名”的学生站到相应的位置。师:杨明、刘红、李芳你们怎么还不站好呀? 生:不知道站哪边。

师:哦?为什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生:因为他们两项运动都参加了,站左边不行,站右边也不行。师:请同学们来说说,他们应该怎么站比较好? 生:站中间、站中间。

三位同学都站到了讲台的中间。

师:那左边、右边、中间分别表示什么? 生:左边表示参加跳绳的同学,右边表示参加踢毽的同学,中间是两种训练都参加的同学。

【设计意图:让学生站起来,走出座位,站到相应的位置中去,打破了传统的学生只能坐在座位上听讲的教学方式,台上的同学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台下的同学也兴趣盎然,参与度更高了。】

3.方法三。

师:谁能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一下刚才看到的情形? 学生组内讨论,画出自己设计的图来;教师巡视观察了解情况并及时指导创作。分组展示自己设计的图画,并介绍自己的创意或想法。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觉得左边的同学是代表参加跳绳的,应该圈在一起;右边的同学代表参加踢毽的,他们也应该圈在一起;中间的同学再画一个圈。

师:这样的话,能不能让人家一看就知道中间的是既参加了跳绳的,又参加了踢毽的呢?再想想,看还有没有更好的画法。

生2:中间的同学也应该和左边的圈在一起,因为他们也参加了跳绳呀。生3:那我还说中间的还可以圈到右边一起呢,他们还参加了踢毽啊。

师:那就按你们说的试试吧。

学生动手试着画图,并向全班同学展示。4.方法四。

师:看图,说说每一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生:左边,表示只参加跳绳的;右边,表示只参加踢毽的;中间,表示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的。

师:你能列式计算这两个小组的人数吗? 生:9+8-3=14(人)生:(8-3)+3+(9-3)=14(人)

三、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都很出色,谁愿意来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

课后请大家留心观察,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四、课堂作业设计

A类

同学们去春游,带面包的有78人,带水果的有77人,既带面包又带水果的有48人。参加春游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考查知识点:集合;能力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类

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1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11人。

(1)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2)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3)只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考查知识点:集合;能力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78+77-48=107(人)B类1)15+11-20=6(人)(2)15-6=9(人)(3)11-6=5(人)教材习题

教材第105页“做一做”

1.2.6、19思考题:16+8+4+2+1=31(场)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1.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让学生感受到用集合圈来解决问题的价值,又能让学生掌握使用集合图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尤其是最后的巩固、拓展题的呈现,结合了学生的实际,顺其自然,把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向深入。

2.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注重图形、算式和文本的有效结合。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在充分发挥集合图的作用,但同时加强学生对文字信息的理解。通过站一站、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等方式让学生既沟通了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联系,又体会到图形、算式之间的联系,为建立数学模型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3.本节课是在找准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困惑点的基础上,寻找了一条符合学生学习的有效教学途径。首先从学生喜爱的生活情境出发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识服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二十三。(教材第106、第107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感知集合图的价值,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感知集合图的价值,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难点: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上节课学习的借助集合图分析问题的方法你学会了吗?有什么感想? 生: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更容易理解。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大家掌握的情况怎么样。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阅读下面的文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107页第6题)生:知道了3个小朋友比赛写出带“春”字的成语的个数分别是多少。师:读完题,你觉得怎么样呢? 生:这道题的信息很多,有点乱。

师:对于这样的问题,你想怎样分析解答呢? 生:也许画图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题意吧。师:用你喜欢的方法分析理解之后尝试解答。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 求小刚和小佳一共写出多少个成语,首先要找出与这两个人所写成语有关的条件:“小刚写出了15个,小佳写出了8个”,且“小佳写出的8个成语小刚都写出来了”,可以画图表示为

所以小刚和小佳一共写出的成语个数是15个。

要求小刚和小红一共写出了多少个成语,同样首先要找出与这两个人所写成语有关的条件:“小刚写出了15个成语”,“小红写出了10个”,且“小红写出的成语中有5个小刚也写出来了”。也就是说他们两人写出的成语中有5个是重复的,可以画图表示为

所以说小刚和小红一共写出的成语个数是15+10-5=20(个)。„„

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

师:通过练习题的解答,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生:面对很多信息时要思考清楚了再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在探究的过程中,设计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关注学生活动过程经验的积累,关注活动表面之下活动的内涵,让学生付诸思考,并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三、总结提升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作业

A类

同学们排队做操,小明排在从前数第9个,从后数第7个,小明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同学?(考查知识点:集合;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类

三年级一班的50个同学中,每人至少喜欢一门课程,喜欢数学的有37人,喜欢语文的有35人,那么这个班既喜欢语文又喜欢数学的有多少人?(考查知识点:集合;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9+7-1=15(个)B类

37+35-50=22(人)教材习题

教材第106页“练习二十三” 1.(1)5+7-4=8(种)2.(1)4(2)9+10-4=15(人)(3)只会唱歌的有多少人?9-4=5(人)(答案不唯一)

4.(1)6+3=9(人)(2)6+4-2=8(人)5.(1)25 18 30(2)25+30-18=37(人)(3)只参观熊猫馆的有多少人?25-18=7(人)(答案不唯一)6.(1)15个(2)15+10-5=20(个)板书设计

第二篇:人教三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案9

三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案9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一、教材分析: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册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教材除了在有关单元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外,专门编排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来介绍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教材包含集合和等量代换。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并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体会集合,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2、难点用集合圈(韦恩图〉表示事物(元素〉。

3、关键充分利用学具,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课时安排:本单元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集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内容:集合的有关思想(课本第教学目标: 108页的例、练习二十四的第l、2题)。

1。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2、使学生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被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

教具准备:利用教具,学具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今天老师将把同学们带人“数学广角”,让同学们去认识体会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读懂统计表。

教师用电脑课件出示统计表,列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和数学兴趣的学生名单。

说一说:从统计表中,你收集到哪些信息?

议一议:三(1)班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个课外兴趣小组?

教师引导:看来同学们已经发现了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可以用圈来表示:

(2)认识集合圈。

①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两个集合圈。

②让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画出集合圈,填上相应的学生姓名,然后再汇报结果。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多媒体显示填写内容。并让学生说一说两个图中所表示的意义。

③提出问题:

有的学生姓名在两个集合中都有,应该如何来表示才能更直观、更形象、更简单呢?

教师利用电脑课件再出来二个空白集合,并填上学生姓名再合并。

问:你们知道这个图的意思吗?(让学生大胆猜想,说出自己的想法)。填写完成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然后再引导学生将集合圈和统计表进行比较。

(3)列式计算。

通过以上分析、讨论,学生已经明白杨明、李芳、刘红这三位学生既参加了语文兴趣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兴趣小组,所以是重复的,在计算点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学生列式计算,并说说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运用

1、课内外作业:

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动物的不同属性“"会游泳的”和“会飞的”把它们进行分类。然后再要说一说中间位置“表示什么”。

第2题,可以引导学生先把两天进的货中重复的部分找出来,然后再计算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学生计算的时候可以用加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直接点数。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内容:等量代换的思想(课本第教学目标: 109页的例、练习二十四的第3、4、5题)。

1、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2、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天平、相应的物体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认识天平

1、取出天平,让学生认识天平及法码。

2、在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物体,称其重量。

理解只有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的重量一样重,右边法码是多少克(或千克〉,左边物体的重量也是多少克(或千克〉。

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2第一幅图,学生观摩天平,教师提问:

(1)天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说明了什么?

(2)1个西瓜重多少千克?你怎么想的?

2、出示第2个图:

观察:天平左右两边是否平衡,这说明了什么?4个苹果重多少千克?你怎么想的?

3、这时让学生观察第1、2两个图:从这两个图例中,你们还可以收集到哪些信息?

4、出示第3个图:

(1)学生观察天平,领会图示的意义,然后自己提出问题: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

(2)小组讨论:①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答案想法。②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3)汇报结果,思想交流。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基本懂得思想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全体学生明确:16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109页的“做一做”。

1、观察图例,领会题目意图。

2、明确题目所提出的问题2头牛和多少只羊同样重。

3、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四、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四的第3、4、5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三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导学案教学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导学案教学案设计

导学案设计课题 集 合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它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因此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维恩图”表示集合,并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集合的意义,学习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思考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一切学习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只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理想效果。上课伊始便出示脑筋急转弯:“两位妈妈和两个女儿一起买票乘车去柳州,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上了车。这是为什么呢?”使学生初步感受重复,为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埋下伏笔。接下来出示例题的统计表,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2.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神奇的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仅真正地做到了自主探究、不断创造,还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与成功。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复习引入。(6分钟)1.课件出示:两位妈妈和两个女儿一起买票乘车去柳州,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上了车。这是为什么呢?(揭示原因:因为只有三个人)2.引入新课——集合。(板书课题)1.怀着好奇的心理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2.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把西瓜、土豆、黄瓜、香蕉、南瓜、豆角、菠萝、柚子分类,并说一说你是按什么方法分类的。

二、探究新知。(20分钟)1.课件出示教材104页例1。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观察统计表,获取信息,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2)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判断到底哪个答案是正确的。3.结合学生讨论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用“维恩图”解决重叠问题。(课件出示“维恩图”)(1)认识“维恩图”,结合例题探究“维恩图”各部分的含义。①两边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中间的部分表示什么? ②三个问号所在的区域分别表示什么?(2)完成“维恩图”,探究解题方法。4.结合“维恩图”找到解题方法。

只参加跳绳比赛的人数+既参加跳绳比赛又参加踢毽比赛的人数+只参加踢毽比赛的人数=总人数 对应算式:6+3+5=14(人)5.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

(1)只参加A的人数+只参加B的人数+A、B都参加的人数=总人数

(2)参加A的人数+参加B的人数-A、B都参加的人数=总人数

1.观察统计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1)根据获取的信息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并选代表汇报方法。3.(1)小组内讨论、交流,明确“维恩图”各部分的意义,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完成“维恩图”并探究解题的方法。4.结合“维恩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5.明确解决集合问题的不同方法。

2.两位爸爸和两个儿子一同去参观动物园,可是他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进入了动物园。这是为什么呢?

3.有几个小朋友站成一排,从前往后数,小明排第5;从后往前数,小明排第4。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完成教材105页“做一做”1题。2.完成教材107页5题。

1.在小组内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填一填。2.能够用多种方法解决集合问题。

4.三(1)班的同学参加运动会,其中参加跑步比赛的有25人,参加跳远比赛的有22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有10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四、全课总结。(4分钟)1.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批注

板书设计 集 合 解题方法:

1.只参加A的人数+只参加B的人数+A、B都参加的人数=总人数

2.参加A的人数+参加B的人数-A、B都参加的人数=总人数

第四篇:三年级下册数学试题-第9单元总复习三年级下册数学试题-3 乘法(含答案)人教新课标(2014秋)

乘法

1.填一填。

(1)□6×21,当□里填()时积是三位数,当□里填()时积是四位数。

(2)竖式里,48表示()。

(3)估算82×19时,可以把82看成(),把19看成(),所以82×19≈()。

(4)一个学习机售价120元,买3个需要()元。

2.我会算。

(1)145×12=()

十位上的1去乘145,积和十位对齐。

个位上的2去乘145

(2)160×30=()

106×30=()

先算除106与3的积,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个0.先算16与3的积,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个0.3.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1)24×75=1800(2)36×104=3744

(24○6)×(75×6)=1800(36×4)×(104○4)=3744

(24○3)×(75○□)=1800

(36○5)×(104○□)=3744

4.图书馆有550套图书,已经分给14个班级,平均每班分到25套,还剩多少套?

5.爸爸每天跑步15分钟,每分钟跑步120米,爸爸每天跑步多少米?(提示:每分钟跑步120米,数学上叫速度,跑步15分钟数学上叫时间,求爸爸每天跑步米数就是求路程。)

【答案】

1.(1)1

3;4

9(2)48个10(3)80

1600(4)360

2.(1)3740

3740

(2)4800

4800

3180

3180

3.(1)÷

×

÷

(2)÷

×

÷

5(答案不唯一)

4.14×25=350(本)

550-350=200(本)

5.120×15=1800(米)答:爸爸每天跑步1800米。

第五篇:人教七上历史知识点第一二单元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元谋人——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远古人类。

时间:距今170万年地点:云南省元谋县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

三、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 体貌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

1、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打制粗糙的石器。

2、北京人过群居生活。

3、使用天然火,能保存火种。

四、山顶洞人。

时间:距今约3万年。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里 体貌特征: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山顶洞人生产生活情况:

1、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2、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捕鱼为生。

3、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死后埋葬。

4、山顶洞人生活在按血缘结合起来的氏族。列举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①、生活地区相同②、都使用打制石器

不同点:①、体质特征: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和现代人基本相同。②、工具制造: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③、取火方式: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人工取火。④、观念上:山顶洞人已懂得爱美。

⑤、北京人过群生活,山顶洞人已进入氏族公社时期。第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原始居民

时间:距今约七千年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市 生产生活情况:

1、种植水稻饲养家畜。(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2、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

3、居住干栏式房屋,挖水井。

4、制造陶器玉器等乐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

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地点:陕西西安的半坡村

生产生活情况:

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石刀收割庄稼。

2、种植粟和蔬菜,饲养猪狗;进行渔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蔬菜的国家)

3、居住半地穴式房屋,屋内有灶坑。

4、他们能制造彩陶。

5、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线、织布、制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时间:距今约四五千年地点:山东

大汶口文化: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世界性的贡献:

答: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请列举祖国境内的远古时代的原始居民及活动区域、距今年代:(五项)答:

1、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3、山顶洞人: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里距今约3万年。

4、河姆渡原始居民:长江流域浙江余姚市距今约七千年。

5、半坡原始居民:陕西西安的半坡村距今约五六千年。第3课华夏之祖

炎帝、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之战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一、黄帝为什么被称为“人文初祖”?(即是黄帝的贡献)答:

1、炎黄部落联盟经涿鹿之战打败蚩尤后,经过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黄帝建宫室,制作衣裳,挖井,发明舟车。

3、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

4、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乐谱。

二、禅让制: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继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

三、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从此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我国的奴隶制朝代有:夏、商、西周、春秋。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亡国之君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阳城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几次迁都,盘庚时把都城迁到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镐京

周武王

周幽王

东周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221年 洛邑

周平王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夏桀、商纣王残暴失民心;商汤和武王仁义之举得民心;任用贤人(伊尹、姜尚),联合周边小国。

三、夏商周的政治

1、“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军队、刑法和监狱等)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3、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西周统治

内容:①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

②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注:夏、商、周的暴君有:夏桀;商纣;周厉王、周幽王。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农业、畜牲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夏朝时增多,商朝是灿烂时代,西周时大量用于祭祀。商朝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三星堆”青铜文化代表:青铜面具像、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奴隶的悲惨生活:

这时的灿烂文明是以奴隶的悲惨生活为代价的。奴隶悲惨生活的体现:

1、他们被迫在农田集体劳动,在手工作坊做工。

2、奴隶戴上枷锁,没有人身自由,受到非人的待遇。

3、奴隶主可以随意将奴隶转让和买卖。

4、杀死奴隶来祭祀祖先。

5、奴隶主死后,用奴隶做陪葬品。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一、春秋争霸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

齐桓公称霸的原因或条件:

1、齐国在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

2、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3、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齐桓公和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改革: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整顿内政)春秋争霸的影响:

1、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消极影响)

2、但在争霸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积极影响)

二、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注意方位,教材33页的“战国形势图”)战国著名战役:齐魏“桂陵之战”、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本课相关成语:退避三舍(晋楚“城濮之战”)、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围魏救赵(齐魏“桂林之战”)、减灶计(齐魏“马陵之战”)、纸上谈兵(秦赵“长平之战”:赵括、廉颇)(注意是哪个战争中的)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一、经济上

1、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牛耕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的作用: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2、著名的都江堰: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地点:成都平原岷江中游 都江堰的功能:防洪、灌溉

都江堰修筑的意义: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四川人民。

二、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商鞅是法家代表)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商鞅变法的内容:(法令规定)

1、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按军功授爵,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4、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员治理。

商鞅变法的作用或影响: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是否成功,为什么?答:成功了,商鞅变法顺应了社会发展规律;使秦国强大起来。战国时期变法的的结果: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阶级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注意: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第8、9 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文字的演变 时间

商周西周晚期

战国

文字

甲骨文 金文或铭文

大篆

竹书、帛书

书写材料

龟甲、兽骨

青铜器

竹简、丝帛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二、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的成就 天文

古书记载的最早日食发生在夏朝。商朝甲骨文有许多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经现代科学家验证,都很可靠。西周有第一次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春秋鲁国公元前613年记载哈雷彗星。

历法

夏朝就有历法(农历或夏历);

商朝的历法更为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

战国时期,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以便安排农业生产。这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

医学

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为中医沿用

文学

楚国——屈原和他的代表作《离骚》。创立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音乐

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湖北随州出土的整套编钟。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学派

时期

代表人物

著作

思想主张

儒家

春秋

孔子

《论语》

政治思想——“仁”:“爱人”,“为政以德”。教育思想: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知新。

战国

孟子

《孟子》

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可持续利用资源。提出“春秋无义战”

道家

春秋

老子

《道德经》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战国

庄子

———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

战国

墨子

《墨子》

”兼爱”:希望人们互助互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法家

韩非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孙武

《孙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问: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春秋时期的代表有: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由其弟子编写的《论语》记述了孔子言论)政治思想: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教育思想:

1、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2、注意因材施教

3、要求学生谦虚好学。

4、温故知新。

2、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主要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对立面的;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面思考问题。

3、孙武:兵家创始人,是杰出军事家,“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著作《孙子兵法》。战国时期的代表有:

1、墨家:代表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2、儒家:代表人是孟子,主张: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统治者“仁政”治国,轻徭薄赋。(“民贵、君轻”等)

3、道家:代表人是庄子,主张: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4、法家:代表人是韩非,主张: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5、兵家:代表人是孙膑,主张: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下载【人教版】2016年三年级上: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学案(含答案)已核对(汇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2016年三年级上: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学案(含答案)已核对(汇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