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每周一课《中彩那天》第一课时教案
“每周一课”
《中彩那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城关小学 王秦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维持、财富、精湛、器重、属于、百货”等词语。重点识记“拨”“德”。
2.了解故事的起因。能抓住围观群众的语言、神态、动作来说一说,写一写,把父亲领奖时的现场画面想具体;
3.能抓住重点词句质疑。
4、感受中彩带给大家的快乐与兴奋。(为第二课时理解父亲的高尚品格做准备)教学重难点:
1.能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说一说,写一写,把父亲去领奖时的现场画面想具体;
2.抓住重点词句质疑。
一、导入新课:
1、有一位普通的母亲,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含义深刻的话,一起读读。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一位普通母亲
2、你知道这句名言出自哪里吗?
齐读课题:中彩那天
3、板书课题;学生空书 提示:“彩”的书写。
4、释题:“中”该读几声?“中彩”是什么意思? “彩 ”
1、各种颜色交织
2、五色的绸子。
3、指赌博或某种竞赛中赢得的东西。
4、称赞、夸奖的欢呼声。“中彩” 买彩票中奖。
5、.中彩那天,谁中了彩?中了什么?(爸爸中了一辆奔驰牌汽车。)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过渡;买彩票中奖,那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可是文中的爸爸中了一辆奔驰牌汽车,他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桌。
1、自由读课文。
2、出示生字词.(1)指名读 正音。(2)提出你不理解的词语。(3)强调字形: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上这些词语,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学习1、2段。体会父亲对汽车的向往。
过渡:好不容易的到的汽车父亲却打电话给了库伯,是他不喜欢汽车吗?
1、读一二段,从那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汽车?(解释“梦寐以求“)
2、那他为什么不给自己买一辆汽车呢?(体会“拮据“)
3、母亲常常怎样安慰家里人的?
四、学习3、4段。质疑。
过渡;这辆车对父亲意味着什么梦想的实现;对于我们家,方便我们的出行,或者可以卖了改善我们的生活。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啊!看,父亲开着车来了!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小练笔;啊,父亲开着车从拥挤的人群中缓缓驶过。现场顿时沸腾起来。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抓住语言、神态、动作等写写周围人的表现。)
过渡:多好啊,中了这辆名牌汽车,对作者一家来说,这决定是一件好事,真替他们高兴啊!
2、出示: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谁来读读这句话?该读出些什么来?(惊奇)
3、为什么惊奇?有问题提出来吗? 质疑:为什么中了奖一点儿也不高兴? 父亲在想什么?为什么神情那么严肃?
五、小结
边读边思考边提问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故事的起因,提出了两个问题。明天,我们将带着这两个问题与小作者一起去问问他的母亲,与小作者一起走入父亲的内心世界,并看看这个故事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中彩那天》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中彩那天》讲述的是二战前一个穷苦的汽车修理工之家。故事中,父亲幸运地中了彩——成为了一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的主人。在父亲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后,在没人知情的情况下父亲依然拨通了电话,通知了真正的获奖者库伯。这一动人的故事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它让我们懂得,诚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为珍贵。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维持、财富、精湛、器重、属于、百货”等词语。重点识记“拨”“德”。
2.了解故事的起因。能抓住围观群众的语言、神态、动作来说一说,写一写,把父亲领奖时的现场画面想具体;
3.能抓住重点词句质疑。
4、感受中彩带给大家的快乐与兴奋。(为第二课时理解父亲的高尚品格做准备)
三、说重难点
1.能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说一说,写一写,把父亲去领奖时的现场画面想具体;
2.抓住重点词句质疑。
四、说教学过程
中彩那天,父亲的了不起在于主动的放弃了已经到手的梦寐以求的汽车,而更为重要的是,一切别人并不知情。因此,在设计《中彩那天》第一课时,我主要设计了以下环节,这些环节均为突出父亲的崇高精神境界而准备。
(一)、直接导入,进入课文,学习字词,抓主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体验众人的快乐,想象描写
书中并没有真正描写领奖现场人们的情况,但可以想像当时的情形。因此这一环节主要安排了一个“小练笔“:
看看周围的人,想想他们会是怎样的心情?想想他们可能会说什么,车开到身边甚至会有什么动作?
啊,父亲开着车从拥挤的人群中缓缓驶过。领奖现场顿时沸腾起来。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练笔,根据时间灵活安排,或写,或说,目的是通过想象周围人的兴奋,来反衬下文父亲的“神情严肃”,为下节课领会父亲的高尚品质作情感体验的铺垫。同时也落实语文课的语文能力的训练,通过想象练笔,锻炼同学们的想象能力,提高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质疑“严肃”,为后续学习埋铺垫
所有看的人都沉浸在快乐、羡慕和兴奋中,那终于实现梦想的父亲该会笑得合不拢嘴了吧?学到这,让学生的焦点集中到父亲身上,疑问自然而然产生:
为什么中了奖一点儿也不高兴? 父亲在想什么?为什么神情那么严肃? 紧接着,教师小结:边读边思考边提问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故事的起因,提出了两个问题。明天,我们将带着这两个问题与小作者一起去问问他的母亲,与小作者一起走入父亲的内心世界,并看看这个故事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这一环节,通过质疑及小结,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父亲内心世界的欲望。
第二篇:《中彩那天》第二课时教案
《中彩那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凤凰城小学 倪婷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理解父亲还车的行为,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
3、积累关于诚信的名人名言,并能结合具体语境选择名言来写话,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理解父亲还车的行为,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理解父亲还车的行为。教学准备:课件、板贴 教学过程:
一:从词到句,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2、出示填空,将词语填到句子中。
3、教师小结,引出新课。
二、从图入手,引导质疑
1、观察插图,找出文中描写中奖现场“我”和“父亲”不同反应的句子。
2、交流相关语句,指导朗读。
3、引导质疑:父亲为什么中了大奖却“神情严肃”?
三、抓重点词句,悟“道德难题”
1、默读6-8自然段,思考父亲为什么中了大奖却“神情严肃”?
2、交流:引出“道德难题”。
3、找出文中父亲留车、还车的理由。预设: 留车的理由: A、交流相关语句。B、相机指导朗读 C、总结理由,指导说话 还车的理由: A、交流相关语句:
B、相机板贴:诚实+信用=财富
4、交流相关语句,相机指导朗读。
5、出示名人名言,齐读
6、选择名言,练习写话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5、中彩那天
留
道德难题
{ 还√
诚实+信用=财富 ?
第三篇:《中彩那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中彩那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促情激趣。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首先请大家和我一起来写一个词语。板书“中彩”,谁会读?指名读,提示“中”的读音。谁能读好这个词?“中彩”是什么意思?
2、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知道课文里谁中彩了?中了什么彩?(父亲,奔驰汽车)对,那是父亲梦寐以求的汽车。想象一下你要是中彩了,心情回事什么样子?(高兴、激动、快乐、兴奋)
3、对,中彩就应该高兴,而父亲却没有中奖的喜悦,这是什么原因呢?
4、现在让我们一起围绕父亲中彩那天发生的事走进课文。(补充完整课题
5、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读课文的情况。要求:同学认真倾听,发现读音错误,及时指出、纠正。
2、认读字词 教师出示生字词
1、昨天布置大家认真预习过课文,文中出现的这些词语看看你们谁能读正确?(出示词语:维持生计、财富、属于、百货、奔驰、馈赠、驶过、道德、迷惑不解、号码、橡皮、拨电话)
① 指名分词领读:一人读一词,全班齐读
3、理解词语:字音读准了,那么文中的词语你们都理解了吗?(幻灯片出示:维持生计、拮据、技术精湛、梦寐以求、迷惑不解、馈赠)师: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理解这些词语的?
生:
回忆理解词语的方法: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先找出词语所在的句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
父亲是汽车修理厂的技工,技术精湛,工作卖力,深得老板的器重。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指导学生先把带有这几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语境,再联系上下文理解。
维持生计:拮据:文中说在什么情况下维持生计?(二战前有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想像一下,一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家里的家具什么样?他们穿的衣服什么样?吃什么样的饭?)
技术精湛、梦寐以求:文中说爸爸的什么技术精湛?这说明什么?(父亲不但工作认真一丝不苟、而且也从侧面体现出来他非常的喜欢汽车,所以对拥有一辆汽车是梦寐以求))三、二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这是一篇叙事性的课文,同学们回想一下写事的文章一般有几部分组成(起因、经过、结果)
四、1、请大家默读课文3——9自然段,找找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父亲中彩票得到了一辆汽车。
经过:中奖彩票是父亲帮库伯先生买的,要不要还呢?父亲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
结果:父亲打电话让库伯把汽车开走了。
3、同桌间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指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注意评价,流利、准确、精炼,逐步提高要求。)
5、小结:以后遇到叙事性的文章,我们可以通过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段意合并)学生质疑: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
五、细读课文,思考父亲的道德难题。
1、父亲遇到的道德难题是什么?(还车还是留车?)
2、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为父亲找到留下汽车的理由,看谁找得又快又多。(拮据 梦寐以求 库伯有钱 两人都忘了„„)
3、我们找到了那么多留下车的理由,可故事的结果却是——还车,这是为什么,我们下节课在继续探讨。
六、板书设计
中彩那天
道德难题
留
还
第四篇:《中彩那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中彩那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江西省吉安市阳明路小学 刘筱筱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面的词语:维持、财富、精湛、器重、属于、百货、情形、道德、号码、橡皮、尊严。
2、重点理解:拮据、梦寐以求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词语:拮据、梦寐以求
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
教学方法
1、授之以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也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扮演着一个组织者和引导着的角色,教给学生解词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以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2、启发诱导。“思起于疑”,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重点及学生勇于探索的特点设计了一些启发性较强的问题,诱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促情激趣。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首先请大家和我一起来写一个词语。板书“中彩”,谁会读?指名读,提示“中”的读音。谁能读好这个词?“中彩”是什么意思?
2、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知道课文里谁中彩了?中了什么彩?(父亲,奔驰汽车)对,那是父亲梦寐以求的汽车。你生活中记过中彩或中奖的人吗?他们的心情怎样?(高兴、激动、快乐、兴奋)
3、(出示插图)看,这就是文中父亲中彩的那一刻,父亲的表情是怎样的?(神情严肃,丝毫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4、现在让我们一起围绕父亲中彩那天发生的事走进课文。(补充完整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体会中奖者的心情,引发学生质疑,为感受父亲形象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评价自由读情况。
3、检查并学习生字新词。
①出示词语,指名读,提出音难字词:拮据 馈赠 精湛②提出形难字,指导识记:拨(拨——拔)
德(注意心上有一横,就像一把小尺子量出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这把尺子要放在心上,不要忘了。)
③提出难解的词:
拮据
◆“拮据”这个词语字典里是怎么解释的?(缺少钱,境况窘迫)◆出示句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
◆读了这句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拮据的意思吗?(一个人养活六个人,钱不够用。)
◆小结:我们先通过查字典,再联系上下文很好的理解了“拮据”这个词语。查字典,再联系上下文理解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梦寐以求
◆指名说说“梦寐以求”的意思。
◆出示句子: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谁会读这个句子?父亲仅仅是做梦的时候想要得到这辆车吗?当他在修理汽车的时候,心里想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当父亲看到别人开汽车时,心里想的是„„当父亲走路上班时,他心里想的是„„这就叫“梦寐以求”。
◆小结:我们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
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学习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方法,并通过品读词语,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也为体会下文父亲艰难抉择的表现作铺垫。】
三、二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课文围绕中彩那天的事情来描写,默读课文,看看作者用了哪几段来写这件事?(3——9)
四、再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请大家默读课文3——9自然段,找找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父亲中彩票得到了一辆汽车。
经过:中奖彩票是父亲帮库伯先生买的,要不要还呢?父亲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
结果:父亲打电话让库伯把汽车开走了。
【设计意图:此环节安排学生默读课文,圈画重点词句,体现了以学定教的理念。默读是四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学会默读。课中保证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默读,独立思考,阅读圈画,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这是一篇叙事性的课文。要概括它的主要内容,要先找到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它们串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3、同桌间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指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注意评价,流利、准确、精炼,逐
步提高要求。)
5、小结:以后遇到叙事性的文章,我们可以通过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三四年级的一个训练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概括叙事性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逐步提出流利、准确、精炼的要求,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五、细读课文,思考父亲的道德难题。
1、父亲遇到的道德难题是什么?(还车还是留车?)
2、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为父亲找到留下汽车的理由,看谁找得又快又多。(拮据 梦寐以求 库伯有钱 两人都忘了„„)
【设计意图:只有深入了解到父亲留车的种种理由,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父亲还车时的抉择之难。】
3、我们找到了那么多留下车的理由,可故事的结果却是——还车,这是为什么,我们下节课在继续探讨。
六、板书设计
中彩那天
道德难题
留还
第五篇:《中彩那天》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中心小学皮涛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拮、寐”等6个生字,结合具体语境准确理解“拮据、梦寐以求”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学习的主要内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表现人物内心的表现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四年级下学期的课文,一起读课题——(生齐读)。中彩那天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本课导入开门见山,简单明了地交待学习任务,带着问题走进阅读,便于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使学生产生初步的阅读感受。]
(二)整体把握,学习生字词 1.学习生字词。(预设难读的:拮据梦寐以求馈赠)2.把握主要内容。
(1)读了课文,你们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2)个别练说,指导方法。引导学生明白叙事性的课文可以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同桌练说。(4)小结。[设计意图: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四年级的阅读训练重点,四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词句的能力,但是把握主要内容还存在一定难度。所以.教师在此设计了一个问题梯度,根据学生已知的内容随机点拨,指导方法,使“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这项训练落到实处。]
(三)细读课文,探究“道德难题”之难
1.探究: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为什么难?文章是怎么写出父亲“难”的?
[设计意图: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了这一牵动全文的问题,则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提问,使教路、文路、学路三线合一。定准了这一阅读的靶心,学生的探究阅读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 2.自读自悟,圈画有关词句。
[设计意图:此环节安排学生默读课文,圈画重点词句,体现了以学定教的理念。默读是四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学会默读。课中保证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默读,独立思考,阅读圈画,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交流汇报。
(1)抓相关词句,探寻“难”的原因。
·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是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父亲不知道是留下车,还是将车还给库伯。)
·是留还是还?我们先来探寻留车的理由有哪些? [设计意图:只有深入了解到父亲留车的种种理由,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父亲还车时的抉择之难。] 理由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重点品读“拮据”。)
理由二: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重点品读“梦寐以求”。)
[设计意图:学习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方法,并通过品读词语,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也为体会下文父亲艰难抉择的表现作铺垫。] ·指导朗读体会“难”。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段,侧重指导语气、语调、节奏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2)扣重点词句,品析“难”在课文中的体现。
句子一:“不一会儿,我看见父亲开着车从拥挤的人群中缓缓驶过。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重点扣住描写神态的词:“神情严肃”。)
句子二: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重点扣住描写动作的词:“赶”。)
句子三:母亲让我仔细辨别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重点扣住“擦”字体会父亲的抉择之难。)
[设计意图:通过品析父亲神态和动作描写的语句,体会父亲抉择之难的心理,并领悟作者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表达方法。]
(四)学习表达,深化理解
从第8自然段:“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中的一个“擦”字,我们感受到了父亲左右为难的矛盾心理,现在咱们反过来想一想,在擦去K字的时候,父亲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动作呢?心里想些什么呢?咱们试着写一写:“父亲终于拿起了橡皮,他____ 一。”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明白课文写了什么,还要明白课文是怎么写的,引导学生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本环节抓住文段的空白之处,引导想象父亲当时的动作和神态,并迁移练笔,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来表达心理的方法。由说到写循序渐进,进一步领悟父亲的抉择之难。]
(五)总结存疑
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作者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表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体会到了父亲面临道德难题的抉择之难。那么,是什么让父亲作出还车的最后决定呢?下节课再探讨。[设计意图:教学内容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不求全、不违真。本节课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围绕着父亲的抉择之难有所悟、有所得,然后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明确了下节课的学习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