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齐鲁书社传统文化教案(共5篇)

时间:2019-05-12 18:4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年级齐鲁书社传统文化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年级齐鲁书社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篇:一年级齐鲁书社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 知礼守规 第一课 正衣冠 重仪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3使学生养成穿着得体、爱护衣物、取放物品有定处的好习惯。重点难点:

使学生养成穿着得体、爱护衣物、取放物品有定处的好习惯。课前准备: 在家需要注意什么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内在的素质可以从穿着中得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对待自己的衣帽服饰,懂得爱护和珍惜,取放要有定处,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规律,这样会给自己带来不少的方便,减少许多麻烦。板书课题,齐读。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边读边想:对于学生来说,衣冠服饰在于什么?平时,应该怎么做?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

(1)衣冠不在名贵华丽,而在于整齐和整洁。

(2)平时,要爱护衣物,不要随便弄脏,破了要缝补。衣帽脱下后,要放在固定的地方。三)、读刘琎束带的故事。

1、自由读。

2、说说刘琎是怎么做的?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3、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四)、拓展活动

1、看图,说说谁做的对,为什么?

2、自我评价。

3、读背《弟子规》中的“置冠服,---------”。

第二课 步从容 立端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3使学生养成走路稳重,身体端正的好习惯。重点难点:

使学生养成走路稳重,身体端正的好习惯。课前准备: 走路时需要注意什么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讲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内在的素质可以从穿着中得以体现,其实也可以从他的走路姿势以及举止中体现。我们平时说话时要注意,尤其是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喧哗,言行举止要礼貌。这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也是对别人的尊重。板书课题,齐读。

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边读边想:我们平时怎么走路的,如果不对应该怎么做?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1)站如松,坐如钟。

(2)平时,走路身体要端正,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喧哗。三)、读戴晞被免的故事。

1、自由读。

2、说说戴晞做的对吗?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3、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四)、拓展活动

1、看图,说说谁做的对,为什么?

2、自我评价。

3、读背《礼记.曲礼》中的“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第三课 容有度 言有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读典明理,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3使学生养成仪容适度,说话条例的好习惯。重点难点:

使学生养成仪容适度,说话条例的好习惯。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对待自己的仪容,有礼、有节、有度的言谈举止,既能体现自己的修养风度,也是对他人的尊重。板书课题,齐读。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边读边想:对于学生来说,“容有度”在于什么?平时,应该怎么做?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

(1)人的仪容举止固然要适宜合度,说话更要有条理、合文法。(2)平时,要进屋敲门,进办公室喊报告。三)、读孔子求教的故事。

1、自由读。

2、说说孔子是怎么做的?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3、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四)、拓展活动

1、看图,说说谁做的对,为什么?

2、自我评价。

3、读背《小儿语》中的“沉静立身,---------”。

第四课 不学礼 无以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3使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重点难点:

使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课前准备:预读裴秀学礼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古至今,大到“治国、平天下”,小到“修身、齐家”,中国人的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礼仪。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不学礼 无以立”板书课题,齐读。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边读边想:我们平时有没有尊重他人,如果不对应该怎么做?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1)互相谦让知礼仪。(2)热情鼓掌懂礼仪。(3)右行礼让守礼仪。(4)待人接物讲礼仪。三)、读裴秀学礼的故事。

1、自由读。

2、说说裴秀做的对吗?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3、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四)、拓展活动

1、看图,说说谁做的对,为什么?

2、自我评价。

3、读背《弟子规》中的“凡到字,重且舒„„”。

第二单元 尊师敬长 第五课 长者问 须辞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3使学生养成尊重老者的好习惯。重点难点:

使学生养成尊重长辈的好习惯。课前准备:预读曾子避席

教学过程:做子女的,如果仅是能养父母,却不尊敬他们,更不能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这就不算真正的孝敬。板书课题,齐读。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边读边想:我们平时有没有尊重长辈,如果不对应该怎么做?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1)态度恭敬(2)音量适中(3)注视对方(4)认真倾听 三)、读曾子避席的故事。

1、自由读。

2、说说曾子做的对吗?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3、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四)、拓展活动

1、看图,说说谁做的对,为什么?

2、自我评价。

3、读背《弟子规》中的“路遇长,疾趋揖„„”。

第六课 天地民 孝尊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3使学生尊敬老人是责任。重点难点:

使学生尊敬老人是责任。

课前准备:预读信陵君敬老爱贤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古至今,尊老爱幼都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尊敬老人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天地民 孝尊长”板书课题,齐读。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边读边想:我们平时有没有尊重老人,如果不对应该怎么做?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1)早晚安挂嘴边。(2)请教时要谦虚。(3)见长辈用尊称。(4)勤做事多行孝。

三)、读信陵君敬老爱贤的故事。

1、自由读。

2、说说信陵君做的对吗?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3、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四)、拓展活动

1、看图,说说谁做的对,为什么?

2、自我评价。

3、读背《敬长歌》。

第七课 尊师长 重学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3使学生明白尊师重教是我国优秀传统美德。重点难点:

使学生明白尊师重教是我国优秀传统美德。课前准备:预读懂礼的子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古至今,尊师重教都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每一个人都要学会尊敬我们的老师,做一个尊敬师长、热爱学习的好学生。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天地民 孝尊长”板书课题,齐读。

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边读边想:我们平时有没有尊敬老师,如果不对应该怎么做?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1)尊师长,有礼貌。(2)敬师长,认真学。(3)信师长,常沟通。(4)亲师长,勤协助。三)、读懂礼的子路的故事。

1、自由读。

2、说说子路做的对吗?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3、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四)、拓展活动

1、看图,说说谁做的对,为什么?

2、自我评价。

3、动动手,巧手表心意。

第八课 三人行 有我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3使学生明白向别人虚心请教的道理。重点难点:

使学生明白向别人虚心请教的道理。课前准备:预读一字之师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生活中有许多像老师一样教会我们知识、经验和道理的人,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三人行 有我师”板书课题,齐读。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边读边想:我们平时有没有谦虚好问,如果不对应该怎么做?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1)老师教诲助成长。(2)同学相助解疑惑。(3)导游讲解增阅历。(4)空乘演示记安全。三)、读一字之师的故事。

1、自由读。

2、说说齐己和尚做的对吗?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3、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四)、拓展活动

1、看图,说说谁做的对,为什么?

2、我们来做小老师。

3、读背“片言之赐,皆吾师也”。

第三单元 入则孝亲 第九课 父母呼 应勿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3使学生明白孝顺是做子女的本分的道理。重点难点:

使学生明白孝顺是做子女的本分的道理。课前准备:预读孟母断织教子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不孝顺父母的人就是失去了起码的做人资格。做子女的如果不能顺从父母的心意,就没有真正尽到子女的本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父母呼 应勿缓”板书课题,齐读。

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边读边想:我们平时父母叫我们,我们有没有马上答应,父母叫我们去做的事我们有没有拖延或者偷懒。如果不对应该怎么做?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1)父母喊我快起床。(2)父母让我来帮忙。(3)父母叫我去学习。

三)、读孟母断织教子和小猪乐乐的故事。

1、自由读。

2、说说孟母为什么这样做?小猪乐乐做的对吗?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3、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四)、拓展活动

1、看图,说说谁做的对,为什么?

2、自我评价。

3、读背“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第十课 顺乎亲 以为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3使学生明白仁爱之心必须从爱亲人开始的道理。重点难点:

使学生明白孝顺是做人的根本道理。课前准备:预读陆绩怀橘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不孝顺父母的人就是失去了起码的做人资格。做子女的如果不能顺从父母的心意,就没有真正尽到子女的本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顺乎亲 以为子”板书课题,齐读。

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边读边想:我们平时有没有做到孝顺父母,如果没有应该怎么做?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1)爸爸妈妈请休息。(2)我给妈妈倒杯茶。(3)爸爸妈妈请先吃。(4)我帮妈妈做家务。三)、读陆绩怀橘的故事。

1、自由读。

2、说说陆绩为什么这样做?孟佩杰做的对吗?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3、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四)、拓展活动

1、回家和父母做心心相印的行为演练,记住父母的生日和爱吃的东西。

2、学会为父母做点事,倒杯茶,做家务,捶捶背,唱首歌,聊聊天。

第十一课 亲有疾 细心待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3使学生明白父母养育不易,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重点难点:

使学生明白父母养育不易,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课前准备: 预读文帝侍母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小时候父母对我们的照顾无微不至,等父母年纪大了,我们也应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亲有疾 细心待”板书课题,齐读。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边读边想:我们平时有没有做到照顾父母,如果没有应该怎么做?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

(1)爸爸妈妈生病的时候,要学会照顾爸爸妈妈。(2)要多陪在他们身边,嘘寒问暖 三)、读文帝侍母的故事。

1、自由读。

2、说说文帝做的对吗?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3、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

4、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四)、拓展活动

1、拓展阅读《孟子.万章上》。

2、做个小小护理员,父母生病时要悉心照顾他们。

第十二课 亲其亲 孝爹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3使学生明白孝是人世间最高尚的行动。重点难点:

使学生明白孝是人世间最高尚的行动,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课前准备: 预读鹿乳奉亲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只要各人亲爱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太平了,一起走入“亲其亲 孝爹娘”板书课题,齐读。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边读边想:我们怎么做才算孝顺父母?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1)多交流。(2)时问候(3)勤劳动(4)常陪伴

三)、读文帝侍母鹿乳奉亲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

1、自由读。

2、说说郯子做的对吗?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3、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

4、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四)、拓展活动

1、拓展阅读《明亮天使》《劝报亲恩篇》。

2、做张感恩卡报答父母,席上想对父母说的话。

第四单元 亲和友善 第十三课 为君子 与人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3使学生理解与人为善是我们做人的道德规范。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与人为善是我们做人的道德规范,我们要乐于助人。课前准备: 预读屈原背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意思就是君子最高的德行莫大于跟别人一起行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为君子 与人善”板书课题,齐读。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边读边想:怎样才算与人为善,你们做过什么与人为善的事情?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1)乐于分享。(2)热心助人。(3)原谅他人。三)、读屈原背米的故事。

1、自由读。

2、说说屈原做的对吗?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3、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

4、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四)、拓展活动

1、拓展阅读《一只手套》《唱导文》。

2、行为演练:当别人错怪了你,未向你道歉时„„.当别人无意中弄脏了你的衣服时„„

当别人在愤怒时对你说了气话时„„

第十四课近善人 远不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3使学生从小养成向好人学习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使学生从小学会向好人学习,做有益的事情。课前准备: 预读庄公不悦晏子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看到好的人或事就担心自己达不到这样;见到不好的人或事,就好像把手伸进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近善人 远不善”板书课题,齐读。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边读边想:身边哪些行为值得你去学习,哪些行为要我们去杜绝呢?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1)是炽烈的怒火让人心寒。(2)是浓浓的关心让我温暖。

三)、读庄公不悦晏子的故事。

1、自由读。

2、说说庄公这样做的对吗?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3、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

4、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四)、拓展活动

1、拓展阅读《高原上的并蒂雪莲》《弟子规》。

2、行为演练:三省养善:1.每天的学习生活有没有不尽心尽力之处。2.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心诚意。3.学到的知识,有没有时时温习、实践。

第十五课 多存善 不积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3使学生从点滴做起,多做好事。重点难点:

使学生从点滴做起,多做好事,不做坏事,日积月累。课前准备: 预读舜隐恶扬善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不积累自己的善行旧无法赢得别人的认可,不积累自己的恶行就不会让自己身败名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多存善 不积恶”板书课题,齐读。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边读边想:身边哪些行为是善,哪些行为是恶要我们去杜绝呢?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1)不摘花草你真棒。(2)和睦相处跟你学。(3)虚心请教你能行。(4)爱护环境当标兵。三)、读舜隐恶扬善的故事。

1、自由读。

2、说说舜为什么这样做?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3、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

4、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四)、拓展活动

1、拓展阅读《将好事一直做下去》。

2、行为演练:学会宽容。

第十六课 善若水 利万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3使学生明白任劳任怨是高尚的品德。重点难点:

使学生明白不求名利,任劳任怨是高尚的品德。课前准备: 预读盲人提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人最高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滋养世间万物,而不求任何名与利。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善若水 利万物”板书课题,齐读。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边读边想:我们身边有没有善良的人的善行值得我们学习?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1)为灾区孩子捐赠图书。(2)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三)、读盲人提灯的故事。

1、自由读。

2、说说盲人为什么还要提灯?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3、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

4、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四)、拓展活动

1、拓展阅读《微尘在行动》《韩诗外传》。

2、行为演练:爱心捐赠。

第二篇:齐鲁书社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传统文化)

一年级

第1课

《弟子规》节选...............................................................................................................4 第2课

《小儿语》节选...............................................................................................................5 第3课

续小儿语节选...................................................................................................................6 第4课

大林寺桃花.......................................................................................................................7 第5课

《山居秋秋暝》.............................................................................................................10 第6课

柳桥晚眺.........................................................................................................................11 第7课

衣冠服饰.........................................................................................................................13 第8课

言语应对.........................................................................................................................14 第9课

读书写字.........................................................................................................................14 第10课

洒扫清洁.......................................................................................................................17 第11课

年画...............................................................................................................................18 第12课

剪纸...............................................................................................................................20 第13课

风筝...............................................................................................................................21 第14课

泥塑...............................................................................................................................22 第15课

孔子(上)...................................................................................................................24 第16课

孔子(下)...................................................................................................................26 第17课

孟子...............................................................................................................................26 第18课

曾子...............................................................................................................................27 第19课

墨子...............................................................................................................................28 第20课

杂诗(节选)...............................................................................................................29 第21课

偶成...............................................................................................................................30 第22课

明日歌...........................................................................................................................32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33 第23课

课盘古开天...................................................................................................................33 第24课

夸父逐日.......................................................................................................................34 第25课

嫦娥奔月.......................................................................................................................34 第26课

精卫填海.......................................................................................................................35 活动课............................................................................................................................................36 第 八 单元教学计划.....................................................................................................................36 第27课

春节...............................................................................................................................37 第28课

元宵节...........................................................................................................................38 第29课

清明节...........................................................................................................................38 第九单元教学计划.........................................................................................................................39 第30课

孔庙与孔林...................................................................................................................40 第31课

孔府...............................................................................................................................40 第32课

泰山...............................................................................................................................41 第33课

趵突泉...........................................................................................................................42 第34课

蓬莱与崂山...................................................................................................................43

第1课

《弟子规》节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弟子规》的由来

2、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3、体会做事小心谨慎,讲信用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

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三、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说文解字

1、出示: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2、解字:弟子(学生)圣人(孔子)孝(孝顺父母)弟(友爱兄弟弟姐妹)谨(小心谨慎)信(讲信用)

3、解释:《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圣人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二)、故事引导

1、讲关于孔子和子路的故事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孔子的故事

3、讲宴殊故事

晏殊是宋代名臣,还是著名的文学家。

晏殊小时候便有神童之誉。一次,皇上让他参加御前考试,拿到考题后,他马上请求皇上另出新题,并老老实实地禀报:“这个题目,我十天前正好练习过,草稿还存在家里,为考出真才实学,请为我出道新试题。”他这种诚听相关故事。

实的态度深得皇上赏识。考中进士后,晏殊仍然每天闭门读书,刻苦用功。他如此敦厚,如此好学,颇得世人好评。

(三)、熟读成诵

1、开火车读古文

2、小组读古文

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

(四)、情景明理

1、情景表演,辨析:

(1)爸爸妈妈工作一天很累地回到家里(2)妹妹向我要一支铅笔

2、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3、如果发生这样的事会有什么后果:

(1)小明在教室里捡到一块很漂亮的橡皮,他看没人发现,就放在了自己的铅笔盒里。

(2)小华答应借给晓红一本漫画书,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却不带来

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慎,讲信用,才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第2课

《小儿语》节选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结合生活实际,与伙伴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培养学生做事沉稳、尊重他人的品质。

二、重点难点:

能结合生活实际,与伙伴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培养学生做事沉稳、尊重他人的品质。

三、课前准备:在家借助拼音读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小儿语》。

2、范读课文。

3、教读课文。

分节朗读课文,边学习边指名学生朗读。

4、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朗读课文。

5、拓展活动: 出示课后图画

(1)引领学生,说出图画的意思。(2)说说这种做法的正误及判断理由。

6、自我评价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相应的评判

第3课

续小儿语节选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步达到背诵。

2、在教师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够结合实际懂得为人处事的做法,知道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熟练朗读课文并逐步达到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含义,结合实际懂得为人处事的做法。

三、课前准备: 练习朗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入

1、复习:集体朗读

1、《弟子规》

2、《小儿语》

2、预习: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自学要求)

(1)认读生字(2)练习朗读课文(3)熟练朗读课文(4)学习“解析”理解大体意思

6(5)练习背诵课文。

(二)学习新课

1、小组合作学习认读生字,练习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习状况:集体朗读、学生领读、分组读。

3、师生认读生字,教师范读并纠正读音。

4、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5、指名朗读课文,集体朗读课文

6、小组合作学习“解析”集体朗读“解析”

7、学生自由读解析。

8、指名说一说课文的大体意思。

9、练习背诵课文

(三)拓展延伸

1、想一想:图中小朋友的做法错在哪里?应该怎样说和做?

2、指名说一说

2、自我评价:涂一涂:能熟练朗读课文的涂一颗星;能背诵课文的涂二颗星;能说出课文含义的涂三颗星。

第4课

大林寺桃花

一、教学目标:

1、对照解析理解欣赏领会诗意。

2、正确熟练背诵古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熟练背诵本诗,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感受诗韵律美,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三、课前准备: 读诗歌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诗题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诗人白居易写的《大林寺桃花》,老师相机板书课题——大林寺桃花指名读“寺”字,齐读课题。谁能告诉我大林寺在什么地方?(检查学生课下收集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课前提出预习要求)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收集大林寺的相关资料。

3)、再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看看你知道了多少?还有多少不知道的?)

1、检查识字情况。通过生字卡片指名读“寺”“菲”“觅”(其中“寺”字的字音较为特殊,所以决定多指名读几次)

2、这几个字放入诗中,你能读准吗?再请你们自由读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检查读诗情况。看是否读通、读顺、读准。)

(三)初读感知:

1、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一个预习要求。现在老师想请同学利用书上的注释来给我们讲讲这首古诗是什么意思?在讲给我听之前,请先把你的见解,把你明白了的,不明白的,都讲给你们四人小组的组员听听。

2、指名说诗意。

3、提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根据问题进入下一步)

过渡:刚才几个同学说了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待会的学习中,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四)再读理解诗意:

1、古诗的第一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解决学生的问题。

A 指名读

B 请你们同桌之间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指名说说。解决学生的相关疑问。

C 你觉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试着体会一下,再读读。

D 指名读。

(教师此时指导并且过渡:初夏时节,大地春归,各种花草都已经凋谢了。但想不到在高山中的大林寺内,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E 指名读,齐读。

2、古诗的第二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解决学生的问题。

A 指名读这一句。

B 读完后,跟你的同桌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指名说诗意,教师适时点拨,相机解决学生的疑问。*(这句话有些难度,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可以相机点拨)

C 你能体会出这句话作者又想表现什么吗?

D 请你们自己先试着自己读一读,然后再读给大家听。E 指名读。

诗人在看到了大林寺中的桃花不禁想到: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F 指名读。谁能读得更好。

3、教师: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可以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联系更紧密;说的时候,注意以一个诗人的语气来说。过渡:听了刚才同学说的,你有没有不同的体会呢?

(五)悟情朗读

1、请你们再自由的读一读,多读几遍,用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来已经以为春天就要离去了,想不到它还在山中的古寺里。诗人对春天有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个性体验品读(指名读古诗)。

2、读后交流。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再带着感情读一读。(当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读出对诗的理解后,老师也参与进去)

3、整体感悟赛读听了大家读的,现在老师也想读,教师配乐范读。老师读得怎么样啊?那请你们也再试着好好读读,我们待会儿来个比赛,看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把全诗连起来读:“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读出诗的整体美,意境美。指名读(配上音乐读)(2-3人)

(六)、试背古诗。

现在老师放着音乐,请你们自己试着背诵一下古诗,你可以边背边想象诗的情景,看看谁背得又快又好,自由背,指名背。你可以自由组合背。(2-3人)

(七)、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关于诗人白居易的古诗《大林寺桃花》,大家学得都很不错,老师这里还有几首白居易的诗歌,下课后,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第5课

《山居秋秋暝》

一、教学目标:

1、对照解析理解欣赏领会诗意。

2、正确熟练背诵古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熟练背诵本诗,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感受诗韵律美,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三、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 预习古诗

一、出示学习目标,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认读诗中字词

2、反馈:集体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3、练习朗读课文

4、集体朗读课文

二、结合解析,练习背诵

1、简明了解诗人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 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 画,画 中有诗。” 著 有《王右丞集》。

2、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景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3、结合插图,学生自由背诵

4、集体背诵,分组背诵,指名背诵

三、拓展延伸

说一说:自己对本诗的理解和感受

第6课

柳桥晚眺

一、教学目标:

1、在老师的帮助下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2、在背诵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柳桥晚眺》和《夜雪》这两首诗。

3、背诵并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在老师的帮助下了结古诗诵读方法,学会借助插图理解故事里包含的意思。

二、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1.近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 11 绝句。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

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 言绝句。韵律与律诗相 同,只是不一定对仗。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1、简明了解诗人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2、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景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诗人在河边听着鱼在水中跳跃,眼前的树林正等待着鹤鸟的归巢。悠闲的云儿不愿化作雨滴落下来,因此便在青山绿树之间飘来飞去。恬静的环境反映了 12 诗人闲适的心情。

第7课

衣冠服饰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3、使学生养成穿着得体、爱护衣物、取放物品有定处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使学生养成穿着得体、爱护衣物、取放物品有定处的好习惯。

在家需要注意什么

三.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内在的素质可以从穿着中得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对待自己的衣帽服饰,懂得爱护和珍惜,取放要有定处,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规律,这样会给自己带来不少的方便,减少许多麻烦。板书课题,齐读。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边读边想:对于学生来说,衣冠服饰在于什么?平时,应该怎么做?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

(1)衣冠不在名贵华丽,而在于整齐和整洁。

(2)平时,要爱护衣物,不要随便弄脏,破了要缝补。衣帽脱下后,要放在固定的地方。三)、读周恩来的故事。

1、自由读。

2、说说周恩来是怎么做的?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3、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四)、拓展活动

1、看图,说说谁做的对,为什么?

2、自我评价。

3、读背《三字经》中的“冠必正,---------”。

第8课

言语应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清课文的意思。

3、使学生养成说话文明大方,态度恭敬温和的好习惯。教学过程

一、初读故事:

1、让学生自由读故事

2、小组讨论故事

3、讨论怎样才算尊敬老师?

二、结合图形

1、学生观察图形,小组讨论:(1)图中那些是正确的那些是错误的?(2)模拟表演怎样尊敬师长

三、自我评价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相应的判断,能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做”是最重要的

第9课

读书写字

一、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课本上的图或教学挂图,反复训练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读书、写字的习惯。

2、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了解读书写字时必须要达到的要求,并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仅自己自觉做到,还能督促旁人做到,逐渐形成习惯。

二、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了解读书写字时必须要达到的要求,并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仅自己自觉做到,还能督促旁人做到,逐渐形成习惯。

三、课前准备:

自己先总结读书写字的正确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我们现在是 小学 生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要学习很多新的知识,这些知识需要通过读书写字来获得。因此,我们从小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十分重要。二)、看图说话

1、了解正确的读书和写字姿势。

看第一页最上面的两幅图,说说这两位同学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按“左边的同学在……”“右边的同学在……”的句式说。

2、老师讲解正确的坐、读、写的姿势。

3、出示人直立的脊柱图。

(1)引导学生看人的脊柱,让小朋友在自己的背上摸一摸,感觉一下健康的脊柱应该像柱子一样直。

(2)出示弯曲的铁丝,告戒小朋友,如果读书写字姿势不正确,脊柱就容易弯曲,就可能长成驼背,像铁丝一样,多难看啊!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终身学习的重要保证。教育是什么?叶圣陶 先生就曾说过:“往简单方面说,教育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事实上,一切教育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的确,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与人的发展终身相伴,良好的习惯是现代公民的应有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读写姿势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方面。

这一课的学习,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分小组互助学习,自己看图,教师只要做适当点拨就可以了。

正确的朗读姿势:双手拿书,身正、肩平,双臂自然平放在桌上。目光与书本平面垂直,眼睛距离书本33厘米左右。朗读时要做到:注意力集中,神情专注、投入。

正确的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肩平、足安。一尺、一寸、一拳头。

师:小朋友,我们现在是 小学 生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要学习很多新的知识,这些知识需要通过读书写字来获得。因此,我们从小养成正确的读写

姿势十分重要。

师:看第一页最上面的两幅图,说说这两位同学在干什么。

生:生按“左边的同学在……”“右边的同学在……”的句式说。师:讲解正确的坐、读、写的姿势。师: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生:人的后背

师:这是人直立的脊柱图。

师:人立着的时候脊柱是怎样的?

生:直的师:你能找到自己的脊柱吗?

生找

师:摸摸直立的同学的脊柱

生两人一组摸

师:你摸出来是怎样的?

生:直的师:对,健康的脊柱应该像柱子一样直。师:这弯曲的铁丝像什么?

生:弯弯的小河

师:如果读书写字姿势不正确,脊柱就容易弯曲,就可能长成驼背,像铁丝一样,多难看啊!

4、看下面的一幅图,先说说图中有几位小朋友,穿白大褂的是谁,正在干什么。1)启发小朋友主动说,有条理说。2)小结:保护视力,要定期检查视力。三)、巩固练习

有条理地说说几幅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

四)、总结

我们要注意正确的读写姿势,认真做眼保健操,还有定期检查视力。做到这些,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长大后才能为国家作贡献。

生:看图

师:先说说图中有几位小朋友,穿白大褂的是谁,正在干什么。生:回答

师:保护视力,要定期检查视力。

师:说说几幅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回答

师:为什么要这么做。

生:要保护视力

师:对,(我们要注意正确的读写姿势,认真做眼保健操,还有定期检查视力。做到这些,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长大后才能为国家作贡献。

板书设计:

读书写字

头正 身直 肩平足安

第10课

洒扫清洁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洒扫清洁的具体要求。

2.使学生意识到保持环境卫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持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知道保持卫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持卫生。

三、教材分析:

保持住处和学习场所的清洁卫生,是一个人勤劳、文明、有修养的具体体现。对于小学生来说,要保持自己房间的整洁,还要搞好教室的卫生。

保持清洁卫生教育,对小学生来说很是必要。环境指周围的地方,人们生活周围的地方就是人生活的环境。人需要有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这是人们生活所必须的基本条件。人们共同生活的地方的环境卫生,要靠大家共同努力来保持,这是符合每个人的利益和要求的。因此保持环境卫生教育,是社会公德教育内容之一,这种公德,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社会风貌,反映我国人民道德水准。因此,必须对小学生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从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为提高中华民族的 17 思想道德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 想一想:

1.同学同桌互相说说:

你喜欢在哪种环境里生活?为什么? 2.小结:

整洁、优美的环境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好处,还可以使人心情愉快、生活舒适;脏、乱、差的环境,有害健康,使人心情不愉快,生活不舒服。

过渡导语:那怎样做才能保持我们周围的清洁卫生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通过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来引导学生加强对保持清洁的关注。

带着想一想的问题去读故事链接(只有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来才能有作为)。

自我评价:这篇课文你学得怎么样?自己评价一下吧!板书:

洒扫清洁 扫干净 摆整齐 讲卫生 第11课

年画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初步了解年画的来历,潍坊年画。

2、鼓励学生大胆用语言表达对年画的感受。

3、让学生了解民间年画的寓意。

教学重点:感受传统年画的来历年画的来历,潍坊年画。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用两周的时间通过询问父母、老师,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了解什么是年画,并搜索年画以及与年画相关的艺术饰品,筹备班级年画艺术展。

2、老师尽量多搜集一些年画,并制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新年的音乐,创设过年的气氛,引入新课。

师问:同学们,听到这段音乐,是否觉得就象回到了过年哪天?同学们喜欢过年吗?生答:(略)师:你们在知道过年有些什么习俗呢?

生答:(略)放鞭炮、穿新衣、放烟花、包饺子、贴对联、贴年画等等。

同学们,你们看,这些画漂亮吗?你见过这些画吗?给你什么感觉?这些就是年画。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民间艺术,大多数的年画艺人都是生活在乡镇的农民。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年画,了解年画!

师问:同学们,到底什么是年画?

师:年画就是过年时张贴的画,用以增添节日的气氛,又因为一年更换一次,故称为年画。

二、介绍年画

1、年画的来历

同学们,瞧!你们认识年画中的这两个人吗?他们一个叫尉迟恭、一个叫秦叔宝,你们知道他们是什么人吗?他们是唐朝有名的武将,为帮助唐太宗李世民建立唐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什么他们成了门神了呢?这里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同学们,想听听这个故事吗?

传说在唐太宗李世民时,宫中经常闹鬼,致使唐太宗重病缠身,夜不能寐,群臣提议让他手下的大将秦叔宝、尉迟恭每夜披甲持械守卫于宫门两旁,说来神奇,宫中果然平静了下来。久而久之,太宗觉得秦琼,尉迟恭两位大将太辛苦了,便令宫中画师绘制二位将军的威武形象,悬挂于宫门两旁。后来这种形式就流传到民间,并在民间中广为流传。贴门神驱鬼辟邪就是这样产生的。

同学们知道的门神有哪些呢?学生列举……门神

师:门神多取自中国古典名著中的英雄好汉,这些武艺出众、仗义疏财、精忠报国的英雄,妇孺皆知,影响面广,备受民间的崇拜。那么这些英雄好汉又是怎样成为人们心中的门神的?我们可以在课外查阅相关的资料。

2,潍坊年画

三、课后拓展: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知道了年画哪些知识?课后我们可以通过 19 图书馆、上网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我国年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那些年画艺术中心,寻找年画艺人,了解年画在当今的状况等相关知识。如果又兴趣还可以找找外国到底有没有年画,了解更多的年画知识。

第12课

剪纸

教学目标:

1.是让学生了解民间剪纸艺术。

2.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创造力,将民间剪纸艺术发扬光大。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民间剪纸艺术。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

一.学生欣赏剪纸。二.中国的剪纸起源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趣味浑朴天然,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参入剪纸艺术,而千家万户拥挤在一起,相郊成习,需要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便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然而,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所以现代新兴剪纸艺术孕育而生。剪纸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艺术,它用手工刻制,再点染以明快鲜丽的色彩而成。劳动人民把它作为年节的装饰,贴在纸窗上,所以又叫做“窗花”。

传统的窗花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有戏曲人物,翎花花卉、草虫鱼兽,以及一些吉详谐音的物象,洋溢着欢快,健康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深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剪纸艺术,相传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了。艺术家们继承和吸收了木板水印窗花,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和刀刻刺绣化样等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创造出来的一个艺术品种,经过不断推陈出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剪纸艺术,深深地扎根在劳动人民之中。它的作者多是不知名的农民,他们自画、自刻、自染,农忙务农,农闲刻窗花,通过他们灵巧的双手,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朴实情感,美好的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倾注在自己的艺术品上,反映了作者与群众的密切联 20 系,使剪纸艺术获得了永不衰竭的艺术生命。在漫长的年月里,经过无数不知名的农民作者的千锤百炼,创造了大量日臻完美的优秀作品,培养了许多杰出的民间艺术家。剪纸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以“阴刻”为主和“色彩点染”上。它的构图朴实、饱满,造型生动、优美,色彩对比强烈,作品贴在纸窗上,透过户外的阳光照射,艳丽夺目,表现出一种特有的艺术效果。三.山东剪纸 四.拓展活动

说一说课本32页的剪纸代表了人们的什么愿

第13课

风筝

教学目标:

1.是让学生了解民间风筝艺术。

2.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

是让学生了解民间风筝艺术。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 一.风筝的起源:

风筝起源于战国时期。公输般就是后人所说的七巧匠鲁班或“鲁班爷”。他制作的“鹊”或“鸢”,其原材料是极薄的木片或竹片。汉朝以后,由于纸的发明和应用,在制作风筝时,逐渐以纸代木。称为“纸鸢”。五代时,又在纸鸢上系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 故以后称“风筝。唐宋时期,现属潍坊各地扎放风筝已很普遍。明清时期,潍坊的风筝达到极盛。每年清明节前后,风和日丽,家家户户扶老携幼,踏青登场,竟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蓝天。清朝诗人郑板桥在<<怀潍县>> 诗中说:“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生动地描写了清明佳节潍坊风筝的情景。这种春意盎然的民间活动,既是相互观摩、评比的机会,又是呼吸早春空气、享受大自然的恩赐、锻炼身体的好时光。潍坊风筝扎工精美,画工别致,造型新颖,构图合理。它还吸收了木版年画的某些特点,博采京津画技之长,线条优美,色彩鲜明,善以夸 21 张的手法,突出主题。风格独特,栩栩如生。最有代表性的大型龙头蜈蚣风筝,长达百余尺。放飞时先将尾闻和身闻渐次放起,靠几十节“腰子”所产生的提升力将首部往高空。腰子的连缀是按力学原理系结,系绳之间必须有严格的角度和距离。“龙头蜈蚣”扶摇蓝天,气势千里,蔚为壮观。嬴得国内外的普遍赞誉。二.潍坊国际风筝节.

自1984年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以后。每年的四月中旬都被要举办一年一届的国际风筝盛会,1988年,第五届国际风筝会将潍坊定为“世界风筝都。现在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九届风筝 会,每年都要吸引来自世界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也为潍坊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拓展活动

课下让爸爸妈妈帮你做一个简单的风筝,放飞到天上去。四.自我评价

第14课

泥塑

教学目标:

1.是让学生了解民间泥塑艺术。

2.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

是让学生了解民间泥塑艺术。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

一.泥塑起源与发展

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6千至7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为7千年前。可以确认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

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 22 品种。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

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道子学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毁笔砚,奋发专攻塑,终成名家。为当世人称赞:“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

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陕西风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

二.泥塑地区与分布

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清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自张明山先生首创,流传至今已有180年历史。泥人张彩塑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用色敷彩,典雅秀丽。泥人张彩塑适于室内陈设,一般尺寸不大,约40厘米,可放在案头或架上。它所用的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揉而成的“熟泥”。经艺术家手工捏制成型,自然风干,再施以彩绘。

无锡彩塑相传已有400年的历史。经艺人世代艺术实践,创造出享誉世界的惠山泥人。惠山泥人品类丰富,分为粗货、细货两大类。粗货又称耍货,主要以吉祥祈福为题材,采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其造型夸张,线条简拙,整体丰硕稚胖,彩绘用笔粗放,色彩对比强烈。主要供儿童玩耍。细货是以手捏 23 为主塑造艺术形象。内容大多以戏剧题材为主,故称手捏戏文。也捏佛像和反映现时生活的作品。一件作品从脚捏起,从下到上,由里到外,分段组合,一气呵成。在彩绘上则以细腻的笔触,从头到脚,从人物表情到衣服褶裥作精致的描绘。手捏戏文再现了戏剧演出的典型场景,突出戏剧人物的瞬间神态,造型生动,色彩艳丽悦目,装饰精美,历久不衰。是人们家居的装饰品和送礼的佳品。

三.高密泥塑

高密泥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明朝隆庆,万历年间,这里的农民就自己设计用泥做成一种叫“锅子花”(也称泥墩子)的焰火出售.后来又把装火药的泥坯塑成娃娃型,焰火放过以后,再当玩具或装饰品摆设.最后这各泥塑的品种逐渐增多,有“老虎”“狮子”“猴子”“小狗”“小猫”“鸡”“鸭”等动物,也有“白蛇传”“孙悟空”“牛郎织女”等传奇故事,并且涂以各种颜色,使其生动活泼.从此,泥塑不再是焰火的附属品,而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手工艺术品了.到清朝乾隆年间,聂家 庄泥塑又借鉴了杨家埠年画的艺术特点,在表现手法上和着色上有所创新,且逐步增加了音效和局部动作,吏声音,色泽.动作融为一体.每逢山集,庙会都有卖泥玩具的.民间流传着“孩子哭.找他妈,他妈买个泥娃娃,逗得孩子乐哈哈”的民谣.可见当时泥玩具深受孩子们的欢迎,现在它已经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保留下来,并多次在国内外展出

四.做一做

用橡皮泥捏个作品给同学展示,比一比谁做的最漂亮。五.拓展活动

课下了解糖人和面塑等民间工艺。

第15课

孔子(上)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孔子的生平极其“仁”的思想。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关爱别人,存有“仁爱”之心;让学生懂得礼仪之道,学会对人“仁爱”,以“礼”待人。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于丹女士说: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去用理性的侵绳去约束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的野马,达到中和调适,使人生更有意义,使社会更加和谐。孔子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对人慎戒,生命的成长虽是连续不断的历程,但呈现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发展任务与危机,惟有透过学习,才能顺利度过危机,找到生命的意义。

二、朗读课文,自学生疑

1、边读边想:你从哪儿读明白了什么?读不明白的标出来。

2、小组交流。

3、汇报。(1)孔子生平。(2)“仁”的思想。

三、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这些确实都是人类的美德,作为个人的道德修养,能够具备这些自然好。但是如果认为具备了这些美德就一定能有怎样的好处,那就不很妥当了,甚至也是非常靠不住的。比如,一个人庄重固然可以避免受到庄重的人侮辱,但却不一定能避免受到不庄重的人的侮辱。

四、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1、一个人诚信,自然会比不诚信的人优先受到任用,但是诚信只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之一,仅仅做到诚信还是远远不能满足被任用的要求的,被任用的主要因素还是要有才能。至于做到慈惠,原本是做人的本份,如果是为了方便使唤人才去故意慈惠,那未免失去了慈惠的本意。

2、说说你平时是怎样做的?今后怎样做?

五、拓展延伸

1、仁的发现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已经产生。据学者们研究,仁字和仁的观念皆渊源于古东夷 25 文化,后来进入“中国”,成为“中国人”的文化观念。春秋时,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只有到了孔子这里,仁才被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被赋予新的丰富的内涵。

2、背诵课后孔子的名言和警句。

第16课

孔子(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自学生疑

1、边读边想:你从哪儿读明白了什么?读不明白的标出来。

2、小组交流。

3、汇报。因材施教的思想。

三、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四、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孔子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拓展延伸

背诵课后孔子的名言和警句

第17课

孟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孟子性善论的思想。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关爱别人,存有“仁爱”之心;学会对人“仁爱”,以“礼”待人。

4.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孟子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二、朗读课文,自学生疑

1、边读边想:你从哪儿读明白了什么?读不明白的标出来。

2、小组交流。

3、汇报 性善论的思想。

三、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四、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五、拓展延伸

1、仁的发现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已经产生。据学者们研究,仁字和仁的观念皆渊源于古东夷文化,后来进入“中国”,成为“中国人”的文化观念。春秋时,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只有到了孔子这里,仁才被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被赋予新的丰富的内涵。

2、背诵课后孟子的名言和警句。

第18课

曾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曾子孝为先的思想。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孝敬父母,尊重长辈。4.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曾子简介,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著名弟子,春秋末战国初鲁国武城(今山东省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人。他重视仁德,提倡孝道,收徒讲学,传播儒学,为儒家思想的正宗传人,被后世尊称为“宗圣”,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朗读课文,自学生疑

1、边读边想:你从哪儿读明白了什么?读不明白的标出来。

2、小组交流。3,汇报 孝为先的思想。

三、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四、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1、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2、说说你平时是怎样做的?今后怎样做?

五、拓展延伸 搜集曾子的故事。

第19课

墨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墨子简介

墨子(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山东滕州人,汉族,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曾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二、朗读课文,自学生疑

1、边读边想:你从哪儿读明白了什么?读不明白的标出来。

2、小组交流。

3、汇报。“兼爱”“非攻”的思想。

三、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四、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1、故事一则,两个小朋友打架。

2、说说你平时是怎样做的?今后怎样做?

五、拓展延伸

背诵课后的墨子名言和警句。

第20课

杂诗(节选)

一、教学目标: 1 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结合“解析”理解诗歌的意思。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能熟练背诵。引导学生学会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句意思。懂得珍惜时间,感受少年时光的宝贵。

二、重点难点:

懂得珍惜时间,感受少年时光的宝贵 三.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杂诗节选》陶渊明 教师范读(学生找不认识的字)教师领读 学生自由朗读,试着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句意思。4 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并说一说你的理解和认识,接下来你应该怎么做?看谁背诵这篇课文快 三拓展活动

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懂得珍惜时间,感受少年时光的宝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教师范读(学生找不认识的字)2 教师领读 学生自由朗读,试着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句意思。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的意识,并说一说你 的理解和认识,接下来你应该怎么做? 5 看谁背诵这篇课文快

三拓展活动

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懂得珍惜时间,感受少年时光的宝贵。

第21课

偶成

一、教学目标:

1、大致理解诗文意思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偶成》和《金缕衣》这两首诗

3、在老师引导下理解“时不我待、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惜时如金”的意思

4、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感受少年时光的宝贵

二、重点难点: 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感受少年时光的宝贵

三.课时安排课时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听歌曲《时间像小马车》,听了这首歌你知道了什么?

昨天我们还学习了一首诗 也是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你会背了吗?(检查背《杂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关于珍惜时间的诗《偶成》

二、作者简介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非常有学问。

三、学习新诗

1、师范读一遍。

2、师领读两遍

3、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意,为了引起学生注意力,师小声说诗意,学生重复。

4、学生拍手打节奏读诗。

5、男女生比赛读诗。

6、谁能声音洪亮的读给大家听?(个人展示读)

7、谁想当小老师领读?

四、拓展珍惜时间的成语

1、师领读,2、引导学生理解词义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理解了诗意,部分同学已经把诗背过了,请还没有 背过的同学课后背过,下节课我们古诗背诵展示。第二课时

一、导入 展示背诵上节课内容《偶成》

二、学习新诗《金缕衣》

1、师范读一遍。

2、师领读两遍

3、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意,为了引起学生注意力,师小声说诗意,学生重复。

4、学生拍手打节奏读诗。

5、男女生比赛读诗。

6、谁能声音洪亮的读给大家听?(个人展示读)

7、谁想当小老师领读?

三、检查背诵

第22课

明日歌

一、教学目标: 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结合“解析”理解诗歌的意思。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能熟练背诵《明日歌》和《今日歌》这两首诗。引导学生学会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句意思。懂得珍惜时间,感受少年时光的宝贵。

二、重点难点: 懂得珍惜时间,感受少年时光的宝贵

三.课时安排 2 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明日歌》 二学习新课 教师范读(学生找不认识的字)教师领读 学生自由朗读,试着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句意思。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的意思,并说一说你的理解和认识,接下来你应该怎么做?看谁背诵这篇课文快

三拓展活动 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会珍惜时间。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教师范读(学生找不认识的字)2 教师领读 学生自由朗读,试着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句意思。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为君聊腹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的意思,并说一说你 的理解和认识,接下来你应该怎么做?看谁背诵这篇课文快

三拓展活动 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会珍惜时间。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神话传说是中国古代人们经过长期的社会时间,在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人类幼年时期通过幻想对天地宇宙、人类起源、自然万物、生命探索、部族战争、劳动生活的稚拙的解脱。本单元的四篇神话古诗赞美了人类追求美好、坚忍不拔、顽强不屈、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在老师的帮助下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2、在老师的帮助下领会古诗诵读的方法,学会借助插图理解古诗里包含的意思。

3、感受神话传说寄予的积极向上、征服自然、坚韧顽强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1、过诵读等活动,指导学生了解诗歌各种文学样式。结合桀骜才插图理解诗文大意,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

2、通过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教学时间安排(单元总量)

23、<盘古开天 > 一课时

24、《夸父追日》一课时

25、《嫦娥奔月》

一课时

26、《精卫填海》

一课时

第23课

课盘古开天

一、教学目标: 认真听老师讲故事,了解故事内容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拼音阅读故事。能初步讲述故事。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对古代神话产生兴趣。乐于探究、搜集古代神话。感受神话传说寄寓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感受神话传说寄寓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盘古开天》的故事视频阅读课文 理解课文 引导学生围绕盘古“为什么开天” “怎样开天” “结果怎样”理解故事内容,33 感受人物精神。5 复述故事

四.布置课外拓展活动 盘古开天后,又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如共公怒楚不周山,课下在搜集古代神话故事.然后在同学间交流一下吧。

第24课

夸父逐日

一、教学目标: 认真听老师讲故事,了解故事内容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拼音阅读故事。能初步讲述故事。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对古代神话产生兴趣。5 乐于探究、搜集古代神话。感受人物追求美好、征服自然、坚韧顽强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感受人物追求美好、征服自然、坚韧顽强的精神

三、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夸父追日》的故事视频 3 阅读课文 理解课文 引导学生围绕夸父 “为什么追日” “怎样追日”故事内容,感受人物精神。5 复述故事表演这个故事。五

布置课外拓展活动

搜集与太阳有关的古代神话故事.然后在同学间交流一下吧。

第25课

嫦娥奔月

理解

“追日的结果怎样”

一、教学目标: 认真听老师讲故事,了解故事内容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拼音阅读故事。能初步讲述故事。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对古代神话产生兴趣。5 乐于探究、搜集古代神话。

二、重点难点: 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对古代神话产生兴趣。乐于探究、搜集古代神话。

三、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嫦娥奔月》的故事视频阅读课文 理解课文 引导学生围绕嫦娥“为什么奔月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精神。5 复述故事

五.布置课外拓展活动

课下收集《嫦娥奔月》的不同说法,然后在同学间交流一下吧。

第26课

精卫填海

一、教学目标:

认真听老师讲故事,了解故事内容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拼音阅读故事。能初步讲述故事。

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对古代神话产生兴趣。

乐于探究、搜集古代神话。6 感受精卫不畏艰难、锲而不舍、坚韧顽强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感受精卫不畏艰难、锲而不舍、坚韧顽强的精神。

三、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精卫填海天》的故事视频

3 阅读课文

理解课文 引导学生围绕精卫“为什么填海” “怎样填海” “理解故事内容,感受精卫的伟大 精神。复述故事

五.布置课外拓展活动

搜集古代神话故事,《愚公移山》 它歌颂了愚公的什么精神,在同学间交流一下。

活动课

一、教学目标: 1 认真听老师讲故事,了解故事内容能初步讲述故事。

乐于探究、搜集各种故事。

二、重点难点: 1 能初步讲述故事。2 乐于探究、搜集各种故事。

三、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

民间故事会 1 民间故事会的含义听老师讲故事听同学讲故事我来讲故事

5“故事大王”属于谁,每个小组评选一个。

五.比一比 看谁课下收集的故事多,看谁讲的好。

第 八 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该从最基本的学起。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本单元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三个传统节日组成,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3、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时间安排(单元总课时量)

27、春节一课时

28、元宵节一 课时

29、清明节 一 课时

第27课

春节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以及春节的具体时间,初步了解春节 的渊源和习俗,能背诵王安石的《元日》诗。

2、在“拓展活动” “看一看”环节学习有序观察,在“说一说”环节体会有感情 地表达。

3、体会春节习俗中团圆和睦的浓浓亲情,感受欢乐吉祥的节日气氛,理解人们感恩纪念、祈求保佑的心情,以及追求平安健康,增加财富等美好愿望,培养自己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让学生知道春节时我国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以及春节的具 体时间,初步了解春节的渊源和习俗。

三、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在《千家诗》中,我们学过一首诗《元日》,谁能给大家朗诵一下?

指名背诵,全班齐背诵。

你知道“元日”是指哪一天吗?

学生回答:元日是指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伴着这首诗,让我们走进春节,了解春 节。

学生分组自学

思考题: 1)春节在哪一天?在古代称为什么? 2)春节的起源?(春节是怎么来的?)讨论 “元旦” 元旦,俗称 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知道,春节在正月初一,在古代称为“元日” “过年” 春节的起源 学生讲述不同版本的传说故事《年的起源》 老师播放视频故事《年的起源》出示甲骨文“年”的写法 在甲骨文中,年的写法是:上面是“禾”下面是“人”,说明年的起源是跟农业 有关。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人们把禾谷的生长周期作为“年”“年”的

本意就。是农作物丰收。在农作物丰收之后,人们都要举行庆祝活动,祭祀神灵,感谢赐 予,并祈求来年的丰收,这就形成了早期过年的习俗。四拓展活动

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过年的庆祝活动越来越丰富,各地形成了不同的习俗。你知道哪些春节的传统习俗?

辞灶、扫尘、放鞭炮、贴春联、拜年、守岁、吃水饺 每一个习俗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老师讲述“辞灶”“扫尘”的来历。、第28课

元宵节

一、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元宵节的起源和习俗,能熟练背诵唐寅的 《元宵》诗。知道元宵节的具体时间,在“访一访”的过程中学习与他人沟通的技巧。3 体验在元宵节活动中人们快乐的心情,培养自觉促进社会和谐的责任感。

二、重点难点: 知道元宵节的具体时间,初步了解元宵节的起源和习俗

三、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导入自读课文 说说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 讨论 1)元宵节在哪一天? 2)元宵节的起源。3)元宵节的习俗活动有哪些? 五拓展活动 读一读古诗《元宵》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第29课

清明节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清明节的具体时间,初步了解清明的渊源和习俗,能背诵杜牧的《清明》 诗。在看一看”环节学习有序观察,在“说一说”环节体会有感情地表达。

2、3、感受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情怀;培养亲近自然、爱护生命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1、知道清明节的具体时间,初步了解清明的渊源和习俗

三、课前准备:

布置预习: 1 清明是哪一天? 2 清明节有什么习俗? 3 搜集有关清明节的故 事。

四、教学过程:导入

讨论

1)清明是哪一天?

2)清明节有什么习俗? 扫墓是怎么回事?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3)搜集有关清明节的故事。2 故事链接

了解寒食节的起源,以及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关系。五 拓展活动

读一读古诗《清明》 六总结

本堂课的收获

第九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五课,选取了山东境内的名胜古迹,有祭孔的庙堂孔庙,有空子家族的墓地孔林,有“衍圣公”办公的地方孔府,有五岳之首泰山,有“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也有举世闻名的蓬莱阁和著名的道教名山崂山。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名声古迹。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3、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名声古迹。,39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历史文化,名声古迹。

教学时间安排(单元总课时量): 30、孔庙与孔林一课时

31、孔府一课时

32、泰山一课时

33、趵突一课时

34、蓬莱与崂山一课时

第30课

孔庙与孔林

一、教学目标: 知道孔庙与孔林的规模宏大和历史悠久,了解大成殿 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拼音熟读课文,获取知识,不明白的地方和同学讨论。通过了解“三孔”,感受孔子思想影响之大,能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尝试 参加校内外的文化活动,亲身体验传统文化遗产的魅力。

二、重点难点:

知道孔庙与孔林的规模宏大和历史悠久,了解大成殿

三、课前准备: 搜集孔庙与孔林的资料,图片

四、教学过程: 导入 2 自读课文讨论

通过读课文,自己知道了什么?

五.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关于孔庙与孔林的资料

六 知识链接

在孔庙的大成殿前,有一座名为“杏坛”的方亭,同学们知道杏坛在现在是指什么吗? 七.拓展活动

看一看世界上其他地方孔子庙堂,欣赏一下。

第31课

孔府

一、教学目标: 知道孔府规模、作用、建筑特点,知道三孔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 世界文化遗产。搜集孔府图片和同学交流,有条件的可以在爸爸妈妈带领下参观孔府。通过了解名胜古迹孔府,感受其在古代社会的显赫地位。

二、重点难点:

知道孔府规模、作用、建筑特点,知道三孔是第一批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

三、课前准备:

搜集孔府图片 资料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自读课文展示资料图片 五.总结

说说自己的收获

六 拓展活动

星期天的时候,可能的话让你的爸爸妈妈带你参观一下孔府、孔庙、孔林,并给你的爸爸妈妈说一说你参观的感受。

第32课

泰山

一、教学目标: 了解泰山的地理位置,泰山石“五岳之首”,被称为“东岳”了解泰山的文化、自然特点。知道泰山石世界文化遗产。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拼音熟读课文,获取知识。能和老师同学交流。

二、重点难点:

了解泰山的地理位置,泰山石“五岳之首”,被称为“东岳” 了解泰山的文化、自然特点。

三、课前准备: 搜集泰山的资料图片

四、教学过程: 导入自读课文展示资料、图片 4 总结

说说自己的收获

5 泰山古代的封禅的地方

五、拓展活动

1.有时间去泰山看一看,感受一下它的雄伟.2.课下收集衡山、恒山、华山、嵩山其他四座山的资料,并给你的爸爸妈妈说一说你的收集。

第33课

趵突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趵突泉的地理位置。

2、了解趵突泉的文化、自然特点。

3、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拼音熟读课文,获取知识。能和老师同学交流。

4、了解济南其他的两大名胜

二、重点难点:

了解趵突泉的地理位置,感受家乡的美好,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课前准备:

搜集趵突泉的资料图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2、自读课文

3、展示资料、图片

趵突泉位于济南市中心区,趵突泉南路和泺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面积 158 亩,是以泉为主的特色园林。该泉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趵突泉是泉城济南的象征与标志,与千佛山、大明湖并称为济南三大 名胜。

4、地理位置

趵突泉发源于济水的源头王屋山太乙池,至今不竭。清代文学家蒲松 龄在《趵突泉赋》中一开头就说:“泺水之源,发自王屋;为济为荥,时 见时伏;下至稷门,汇为巨渎;穿城绕郭,汹汹相续。”北魏郦道元的《水 经注》,对济水地形及流向作了翔实的描述,特别是对济水之南的趵突泉、大明湖等济水形成的泉湖风貌作了生动的描述。趵突泉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有“游济南不游趵突,不成游也”之盛 誉。趵突泉曾被评为全国十大优秀园林、“十佳”公园和国家 4A 级景区,是首批国家重点公园

5、周边揽胜

趵突泉周边的名胜古迹枚不胜数,尤以泺源堂、娥英祠、望鹤亭、观 澜亭、尚志堂、李清照纪念堂、沧园、白雪楼、万竹园、李苦禅纪念馆、王雪涛纪念馆等景点最为人称道。历代文化名人诸如曾巩、苏轼、元好问、赵孟頫、张养浩、王守仁、王士祯、蒲松龄、何绍基、郭沫若、启功等,均对趵突泉及其周边的名胜古迹有所题咏,使趵突泉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成为海内著名的旅 游胜地。

6.趵突泉的近况

近年来由于济南市的水文情况,最近十年来趵突泉经常陷入季节性停 喷的窘境,2001 年时更是创下了停喷 890 天的历史纪录。泉水停喷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当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采取加大地下水的保护和放水保泉 等措施后,自 2003 年 9 月以来,趵突泉已经基本上恢复了四季泉水不断的 景象。后来,在 2007 年 5 至 6 月有一次断涌,不过,在济南 7•18 暴雨事 件后,趵突泉再次恢复了四季泉水不断的景象。2010 年 9 月 23 日,趵突泉泉水欢涌。当日,趵突泉地下水位升至 30.01 米,创 1966 年以来最高水位记录,三窟迸发的景象令中秋节假日来此赏泉 的游客大呼“过瘾”。

7、总结

说说自己的收获

五、拓展活动

济南七十二名泉,你还知道哪些?

第34课

蓬莱与崂山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蓬莱与崂山的地理位置。

2、了解蓬莱与崂山的文化、自然特点。

3、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拼音熟读课文,获取知识。能和老师同学交流。

4、了解一下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

二、重点难点:

了解蓬莱与崂山的地理位置,感受家乡的美好,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课前准备: 搜集的蓬莱与崂山资料图片

四、课时安排 2 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蓬莱

1、导入

2、自读课文

3、展示资料、图片

4、蓬莱山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渤海中有三座神山,其上物色皆白,黄金白银为宫阙,珠钎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吃了能长生不者。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大 秦江山永固、个人长生不老,使慕名来到这里寻找神山,求长生不死药。他站在 海边,眺望大海,只见海天尽头有一片红光浮动,便问随驾的方士那是什么,方 士回答: “那就是仙岛。”秦始皇大喜,又问仙岛叫什么名。方士一时无法应答,忽见海中有水草漂浮,灵机一动,使以草名“蓬莱”做了回答。“蓬莱”者,“蓬 草蒿莱”也。据说,蓬莱这个神山名就是这样来的。

5、关于蓬莱山的历史记载

实际上,早在秦始皇之前,“蓬莱”作为海上神山的名字就已经传开了。成 书于战国时代的《山海经。海内北经》中就有“蓬莱山在海中”之句;《列子。汤问》亦有“渤海之东有五山焉,一曰岱兴,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日瀛洲,五曰蓬莱”的记载。可见,秦始皇并不享有神山“蓬莱”的发明权。“蓬 莱”作为地名(而不是神山名),最早有文字可考的见于唐代杜佑的《通典》“汉 : 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汉武帝确曾于元光二年(前 133)东巡至 蓬莱,说他望神山不遇,筑一座小城命名为“蓬莱”,聊以自慰,这说法似乎可 信:

一、至今未见汉代以前的典籍中有“蓬莱”作为地名出现的;

二、据清代《蓬 莱县志》载,蓬莱旧城鼓楼(址在今画河桥西 50 米处)的前身,为古城东门,名 “望仙”,为汉武帝登临望海处。6,蓬莱山的介绍 蓬莱山又名“九仙山”,位于尤溪坂面乡山面村,距县城 3 5 公里,海拔 1288 米,峰顶面积达 2000 多平方米,是尤溪最高的山峰之一。岩凿百栏曲径峰回,峰顶立有观音佛祖像,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蓬莱山不仅是尤溪建 县前最早开发的名胜景点和宗教信士活动场所,而且是三明市最优美的旅游自然 景区之一。区内山峦奇特,山势雄壮,峰峦峭拔,怪石嵯峨,流泉飞瀑,鬼斧神 工,茂林修竹,古木参天,奇花异草,山明水秀。山上有金鲫池、石棋盘、黑白 二石子、炼丹灶、白鹤洞等胜景。同时,洞窟幽深,岩壑雄峙,峡谷险绝,山泉 潺潺,苍松翠柏,山光水色,景致宜人。相传山巅有仙人来往,并可闻鼓乐声。据《尤溪县志》载昔人诗云: “微风轻动雾云开,日照峰巅香烛台,不为神灵躬 朝观,只缘赏景上蓬莱”

蓬莱山盛夏不暑。严冬不寒,天高气爽,平均气温 18℃,日出日落之景,尤为壮观。山上幽雅壮丽景致,令游人流连忘返。并有傍山公路 蜿蜒而至。

第二课时

崂山

1、导入

2、自读课文

3、展示资料、图片

4、简介

崂山,古代又曾称牢山、劳山、鳌山等,史书各有解释,说法不一。它是 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崂山的主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海拔 1132.7 米,是我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它耸立在黄海之滨,高大 雄伟。当地有一句古语说: “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 山海相连,山光 海色,正是崂山风景的特色。在全国的名山中,唯有崂山是在海边拔地崛起的。绕崂山的海岸线长达 87 公里,沿海大小岛屿 18 个,构成了崂山的海上奇观。当 你漫步在崂山的青石板小路上,一边是碧海连天,惊涛拍岸; 另一边是青松怪石,郁郁葱葱,你会感到心胸开阔,气 秋天的崂山舒神爽。因此,古时有人称崂山 “神仙之宅,灵异之府。”传说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来此求仙,这些活动,给崂 山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崂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过去最盛时,有“九宫八 观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长春、张三丰都曾在此修 道。原有道观大多毁坏。保存下来的以太清宫的规模为最大,历史也最悠久。1982 年,崂山以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 风景名胜区名单。

5、太清宫

太清宫又名下清宫,始建于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 140 年)前临太清 湾,背依七峰,为崂山道教祖庭,是崂山最大的道观。全真道天下第二道场。道 教的“返璞归真”内涵与崂山自然生态互为诠释,浑然天成。位于崂山南麓老君 峰下,三面环山,前濒面海,四季葱茏赛江南。现占地 3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2500平方米,共有房舍 150 余间。太清宫共分三个独立院落,每个院落都有独 立的围墙,单开山门。道都以“玉清、上清、太清”为三清,“太清”乃太 上清净之界,也就是 “神仙” 的天堂。太清宫的全部建筑由 “三官殿”、“三皇殿”、“三清殿”组成。风格清淡简朴。三官殿这组建筑最大,前后三进院 落。殿内塑有天、地、水三官以及真武、雷神等神像。院内有紫 薇、银杏、牡 丹、耐冬等花木。特别是正殿前院的两棵干粗合抱的耐冬(山茶花),一棵开红 花,一棵开白花,每逢冬尽春临之际,拳头的花朵开满枝头,红的火红,白的雪 白,花期持续三个

月。寒冬季节,满树绿叶滴翠,红花娇艳,犹如落下一层绛雪。据说这两棵耐冬,是明永乐年间道士张三丰从海岛上移植于此。三皇殿院 子里有两株古柏,汉代所植。太清宫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周围有许多景点和刻 石。因此,太清宫一带就成了崂山游览区的中心。蒲松龄写《聊斋志异》,多次以崂山为背景。宫中原有白牡丹,高及屋檐。当年蒲松龄寓于此,与牡丹、山茶相对,孕育出优美神话故事《香玉》,写白牡丹和红山茶变成美丽的女子,与一位书生相恋的故事,为《聊斋志异》中的佳作。太清宫附近名胜有:神水 泉、龙头榆、摩崖石刻等。在太清宫,偶尔还可看到“海市蜃楼”奇景。崂山的 上清宫附近景色也很好。多奇峰异石,古树清泉。崂山的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名泉胜水是崂山一大特色,巨峰顶上的“天乙泉”、太清宫的“神水泉”、上清宫 的“圣水洋”等都是崂山名泉。崂山的特产矿泉水,有人誉之“积年之疾,一饮 而愈”。

7、拓展活动

你知道“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说给你的同学们听听吧。

第三篇: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模版]

第一课 《幼学琼林》

(一)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及有关的神话人物。

3.引导孩子了解古代人是怎样认识世界的,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4.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及各种和天文有关得神话人物。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断句、朗读,初步做到正确、通顺。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诗文中神话故事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为更好的理解诗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课中学习

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

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第二课《幼学琼林》

(二)教学目标

1、能背诵节选内容。懂得节选内容的意思。

2、会讲程门立雪的故事。

3、能知道古代的一些名人故事。教学准备 课件 古代名人故事 核心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文明理。难点:背诵选文。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二、学文明理

1、课件展示师生选文,师领读一遍范文,并认识其中难读难认的字。课件出示课文内容及难读难认的字。

2、师讲述幼学琼林的大体文采及写作手法。

《幼学琼林》从明朝开始,成为我国古代儿童必读的教材,这本书包括了师生、花木、鸟兽等三十三个方面的内容,称得上是一部百科全书,他不为字数所限,不拘于长短,只求对偶成句,便于诵读。

3、学生自由诵读一遍。

4、学生个别诵读。(多人)

5、读得好的同学领读一遍。

6、学生试着背诵。

7、学生试着谈一下课文意思。你知道这些人吗? A:杨震:汉朝人,自幼好学,博览群书,被当时人称为关西孔子或关西夫子。B:贺循:晋代人,因学识渊博,被当事人尊称为最有学问的大儒。

8、分组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意思。

9、指名汇报各组讨论结果。

三、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谈古论今,动之以情。

五、总结(略)、师生(节选)教学目标

1、能背诵节选内容。懂得节选内容的意思。

2、会讲程门立雪的故事。

3、能知道古代的一些名人故事。教学准备 课件 古代名人故事 核心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文明理。难点:背诵选文。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把节选内容用课件展示出来。师领读一遍。

学生自由诵读一边遍。

二、温馨点击

师领读一遍,讲述一遍。学生自由读一遍。

分小组讨论,懂得了多少内容? 学生分组汇报。

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三、活动广角

同学们,你们知道应该怎样尊敬自己的老师吗?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上,留下了许多师生间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能够遇到以为自己喜欢的老师,是人生中多么幸运的事啊。他已经握着你的手,让你在自己人生的书本上,端端正正的写下了第一行字。你能把《师生》这一段背诵下来吗?

四、明理引行

请你再去搜集一些名人学习的故事,在班里举行一个故事会。我给大家讲讲司马迁的故事……

唐朝的刘晏七岁就金榜题名,他真的很棒啊。学会讲《程门立雪》的故事。

五、成长记录

背过了这段,画一颗背诵星。

做了一件爱心小事,画一颗爱心星。明白了一句话的意思,画一颗知识星。第三课《幼学琼林》

(三)一、背景:

《幼学琼林》原名《幼学求源》, 明代程登吉(允升)所著。清代邹圣脉为之增补,易名为《幼学故事琼林》,简称《幼学琼林》, 曾风行于世。民国时人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都曾一再增补。此外,还有人仿效其体式,另行撰述,如清人谭贵球的《故事逢原》就是如此。《幼学琼林》在整个清代乃至民国时期风行全国各地,版本甚多,名称也不尽一致,如《故事寻源》、《幼学求源》、《幼学故事珠玑》、《幼学须知句解》等。此书的作者,一般都认为是明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也有的意见认为是明景泰年间的进士邱濬。

二、了解全册:

凡四卷, 三十三项内容,依次是:天文、地舆、岁时、朝廷、文臣、武职(卷一);祖孙父子、兄弟、夫妇、叔侄、师生、朋友宾主、婚姻、女子、外戚、老幼寿诞、身体、衣服、(卷二);人事、饮食、宫室、器用、珍宝、贫富、疾病死丧(卷三);文事、科第、制作、技艺、讼狱、释道鬼神、鸟兽、花木(卷四)。它相当于一部百科知识词典,用生动形象的对偶句,宣讲各种典故、知识和成语等。抑或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成语词典,里面的奇词妙语,比比皆是,不愧为“琼林”。

这本蒙书, 对宣传知识,普及成语,起过积极的作用。古人这样编写“成语词典”专供学童记诵,自有高明之处,其中奥妙,值得今人深味。

三、本课注释:

父所交游,尊为父执;己所共事,谓之同袍。执:至交,好友。心志相孚为莫逆,老幼相交曰忘年。孚:相应,符合。

刎颈交,相如与廉颇;总角好,孙策与周瑜。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梳成一个向上的小辫,这里指童年时代。

第二单元

诗词诵读

(一)第4课

古诗两首

《登 高》

1、题解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3、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

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

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书愤》

一、教学目的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2.白描、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

二、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

三、背景介绍:

四、诗歌鉴赏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2.师问: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五、总结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

第5课

古诗两首 《戏答元珍》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2、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3、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教学设想】

欧阳修的这首借景抒情的诗,从内容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博大胸襟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在深入理解体味本诗和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方面,我打算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训练,因此本节课我考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使学生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从基础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教学方法】

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杜甫的诗及资料。【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领悟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1、查一查下面的加点字。(见多媒体)2、听一听录音。

3、教师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等。4、学生个人读,学生对朗读作简单评价。5、学生齐读。

三、比一比(学生合作,讨论交流)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2、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每节诗歌的主要内容。3、请各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当时的心情。

4、以作者此时的心情为感情基调朗读,并对朗读作评价

四、品一品

学生再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写好批注,与同学作交流并作汇报。

五、赛一赛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实行分组背诵竞赛。

六、议一议(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全诗内容,谈一谈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像欧阳修这样具有伟大情怀和理想的古仁人还有很多,请列举两个。

七、教师总结,学生再读全诗

八、理一理

用一句话说一说自已在这节课的收获。【板书设计】 叙事抒情 《行路难》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什么是古体诗、近体诗。背诵李白的名句。2.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感悟诗人在困境中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在本诗的创作背景中理解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2.掌握本诗浪漫诗风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本诗引用的历史典故及其作用。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第一环节:口语训练

(一)导语:

李白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他蔑视权贵,追求狂放的自由,受到权贵的压抑时,直接表达自己的愤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但在文人普遍相轻的传统陋习中,他却非常重视朋友间的情谊,写下了很多关于友情的动人诗篇,他和杜甫的友谊更是称为流传千古的文坛佳话。同学们正处在青春年少时期,人在一生中的很多亲密友谊都是在这个时期萌发嫩芽的,相信同学们对于友谊都有很多的情感体验,恐怕也会有一些经验教训,咱们不妨谈谈。

(二)口语表达:

话题:同学们根据友谊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看过的某本书,某个名人的名言、某个影视中的人物事迹,发生在同学中的某个人或事作主题发言。

训练:请五六名同学上讲台,每个人作五分钟的主题发言。

点评:根据同学发言的情况,针对主题是否鲜明、语言是否流畅,讲话是否有感染力,讲话的姿态等和同学们一起做个点评。并现场打分,作为一项平时成绩。第二环节:课文教学

(一)作者简介:

(二)创作背景

李白的四处漫游和贺知章、玉真公主等的推荐使他名动京师,唐玄宗终于知道了李白。天宝元年(742),玄宗召他入京,任供奉翰林。李白的喜悦之情是溢于言表,他在诗中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嵩人。”他开始了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期。当时玄宗是“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置于金鸾殿,出于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李白侍奉皇帝的时期,正是唐玄宗统治的后期,盛世中的危机已经潜伏,并日渐凸显。李白生性傲岸不羁,不愿阿谀如日中天的李林甫腐败集团,无法处理好朝廷复杂的人际关系,思想经常处在得志和失望的矛盾当中。不久遭到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年(744)年被玄宗“赐金放还”。《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到馋毁,被迫离开长安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本诗是组诗中的5 第一首。“行路难”是旧题乐府《杂曲歌辞》中的一种。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了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郁闷不平之感。(三)整体感知

(1)古代诗词节奏明快,音韵优美,很适合朗读。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在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本上的注释,运用联想的方法从整体上感知诗歌。课件展示白话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像吕尚垂钓碧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何去何从?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2)分章节赏析:

全诗共十二句,每四句一个层次,共分三个层次。下面分组赏析各个层次 ①第一节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从什么方面体现出来?

明确:忧郁悲愤

运用“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和“停”、“投”、“拔”、“顾”四个连续性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后心绪茫然、痛苦悲愤的心情。②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反应了诗人什么样的矛盾心情?

明确:回应了“行路难”的题目。用比喻和典故写仕途的艰难及前途的信心。尽管上节说道“不能食”、“心茫然”,但作者想有所作为,他还要“渡黄河”、“登太行”。无奈现实环境中“冰塞川”和“雪满山”。想有所作为却不能体现出诗人的矛盾心情。③第三节的情感基调是什么?表现出怎样的情感反复?

明确:乐观自信。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3)学生再次齐声朗读课文,小组讨论发言,老师点拨,回答下列问题。①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明确: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②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明确: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③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④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明确: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⑤本是怎样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明确:巧用历史典故;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跳跃式的结构;感情基调激越高亢、乐观向上。(4)拓展学习——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从唐朝开始有了古、近体诗的区别。简单地说,唐朝以前的诗歌是古体诗,唐朝以后的格律诗是近体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律诗分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四、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赏析李白的《月下小酌》,不少于1000字。第三环节:相关文章导读

“酒”常常是诗人抒发个人襟怀的载体,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留下了大量的有关饮酒的名篇佳作。李白嗜酒见天真,但面对要价昂贵的美酒,他有时发狂到想痛饮三百杯,有时却郁积到“停杯投箸不能食”,可见同样的美酒,却承载着诗人不同的感情。在本册书中,曹操举杯相邀召集天下贤士为他所用(《短歌行》);范仲淹却借酒替戍边的将士表达思乡之情(《渔家傲》);王翰的夜光杯中传达着边关将士的豪迈情怀(《凉州词》);李商隐的欢宴痛饮流露出个人身世的寥落之悲。(《无题》)。婉约词家品酒抒发委婉曲致的小巧之情,豪放词家醉眼大唱荡气回肠的慷慨悲歌。让我们沉浸在诗歌的氛围中去体味“酒”中溢出的感伤和豪迈之情。第6课

词两首 《虞美人》 1.整体感知 《虞美人》

阅读这首词主要鉴赏它跌宕起伏的笔法。词的一开始便自问然后自叹,再写景再回忆再想象,最后把这一切都集中在一个“愁”字上。这首词的另一个鉴赏重点是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2.文题解读

这首词通过不堪回首故国的景物情事以及前后生活的对比,抒发了李煜对囚居宋朝的屈辱生活的无比深长的愁恨和悲痛心情。

3、走近作者

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能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著名。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清丽。后期作品则抒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吟叹身世,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在题材与意境上也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以写艳情为主的窠臼。

4、背景纵览 虞美人

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现在河南开封)。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李煜作此词,命乐伎在他的生日七月七日之夕演奏,加上徐铉出卖,太宗极为震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死年41岁。此词所表现的是作者的故国之恋。

5、课文详解 虞 美 人①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②,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③,故国④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⑤,只是朱颜改⑥。问君⑦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①选自《南唐二主词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后主,后来被宋朝俘虏,过了三年囚徒生活,不久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这首词是他被囚禁时所作,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和作为阶下囚的哀愁。虞美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②完结。③春风。

④指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

⑤雕栏玉砌,雕饰华美的栏杆和玉一般的石阶,借指南唐故都的宫殿。应犹在,一作“依然在”。⑥红颜改了,即颜容变得憔悴了。以上两句意谓宫殿犹在,但人事已非。⑦问你,实是作者自问。

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对人生已经绝望,人多以为美好的“春花秋月”,他见了反而心烦,并劈头怨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其感情之极端痛苦可见。面对春花秋月之无尽时,不由感叹人的生命却随着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于是转而向人发问:“往事知多少?”一下转到社会现实中来了,“往事”,自然是指他当皇帝的时候,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都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了。他深深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又东风”点明时间又过去一年,不断消逝的时光,引起他无限感慨,有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是写他遥望南国而感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最后,悲愤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词人满腔忧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诘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6、写作特色

《虞美人》:起伏跌宕的笔法

一开头就是自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景物,因其至今未了,故有此问。这是实景。接着是自叹:“往事知多少。”表明作者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这是虚写,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忽然又转到眼前的景物上来“小楼昨夜又东风”。于是登楼遥望,然而“故国不堪回首”,作者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了,他很想知道明月下的故国现在是个什么样子。由此自然过渡到下片。一开始又是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是作者想象中的“故国”图景,他把“雕栏玉砌”和“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把这一切都集中到一个“愁”字上来,这样的愁情是何等真实而深沉啊!

7、主旨探究

《虞美人》这是一首抒情词,词中既有作者为失去曾经拥有的帝王之尊,荣华富贵的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有对故国河山的深切怀恋和对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情调感伤低沉,但直抒胸臆,情感真挚。

8、后世许多词话著作论李煜词,以他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为最佳,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读着它,令人想象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翻波涌浪地流向东海。这种写法,跟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样,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确切地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深度。《定**》

一、导入新课

梦里追寻且仗剑,词里况味各千秋。别离喧嚣,我们且在文字里

寻一方净土。在杨柳岸边,晓风残月下,我们在柳永缠绵悱恻,为伊消得人憔悴中,伤感徘徊;在大江东去,故垒西边,我们一睹东坡先生旷达的视野,豪迈的情怀,今天,我们依然随着东坡先生,步入山林小径之中,体味另一番的别样滋味。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谈到宋词,我们必然会想起苏轼——东坡先生,没人敢否认苏轼 的文学天才,他的文学成就几乎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他的很多文章,对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很快就能复述苏轼的生平。)然后,简单介绍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在苏轼被贬于黄州后的第三年。

三、研读作品

(一)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在朗读的过程中,留意以下三点: 一,读准字音,二、理解大意,三、体会感情。2.点一位同学来朗读,其他同学自由的发表看法。明确:应用舒缓自然的语气来读它。3.听朗读,加深印象。4.齐读课文。

(二)析课文

1.读完课文,以后,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明确:通过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现了词人旷达自然、从容淡定的人生境界。2.诗与画的关系始终都是那么的密切,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这首词中,你看到了怎么样的一幅画面?(提示:可以从环境,人物的服饰、动作、心境等角度去体会)在这样的画面里,你看到了怎样的苏轼?

服饰:“竹杖芒鞋轻胜马”苏轼此行穿的是草鞋,拄的是拐杖,并没有骑马,也没有带仆人。这比官服来得轻便许多,其实,也隐含了“无官一身轻”之意。

动作:“莫听传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雨中照常缓缓步行,而且还吟咏长啸,好一副安闲潇洒。“何妨”二字又可以看出苏轼的俏皮,乐观。心境:“莫听穿林打叶声”雨点穿林本是客观存在之事,但是,苏轼却能用平静的口气劝导说“莫听”,将自己置身于环境之外的超然。

“谁怕?”自己已经是“竹杖芒鞋”的装束,还会害怕失去什么呢?“一蓑烟雨任平生”任凭一生中遭遇的风风雨雨。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蓑”指的是蓑衣,仅以一件蓑衣抵抗风雨,强调不借外力的保护,依靠自己走过艰难旅程。“任”有任凭、无所畏惧、顺其自然之意。

“也无风雨也无晴”天晴之后,假如说开始有风雨之念,那么写到此时,在苏轼心中,已经无所谓风雨之别了,作者面对自然界中的变化,竟然达到了一种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境界。“料峭春寒吹酒醒”引出对酒的理解。以及含蓄的愁,借酒消愁。

3.刚才大家都提到了词中,从头至尾都弥漫着烟雨的味道,那么大家是如何理解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呢?

明确: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自己却像平时一样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坦然而无畏,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正可谓范仲淹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

“萧瑟处”指的是刚才遇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难处,“风雨”和“晴”表面说天气的变化,实际上指的是人生的沉浮变化、喜怒哀乐。可谓是一语双关。4.苏轼的这样人生经历和态度,给你什么样的启发?

(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对于现在在学习处于低迷情况的学生,从这首词和苏轼身上得到很多的启发。)

教师小结:苏轼,曾经在晚年,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被贬谪三处,每到一处,都给该处今天留下了难得的文化资源。而且,每贬一次,他不仅没有消沉,反而使他的诗词意境,人生境界有了跟高的提升。我们在一起带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下作者的心境。

四、拓展延伸

儋州正是在有天涯海角之称的海南,也是苏轼最后被贬之地,可以说,东坡跟海南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学生展示课外收集的苏轼在海南的资料,通过各种形式展现苏轼对海南文化的影响。(从学生收集的情况来看,他们对苏轼在海南产生的文化影响有着浓厚的爱好。他们从文学,政治,教育,饮食等方面比较全面的介绍了海南的苏轼文化,有的还以课件的形式来展示。)最后,播放苏轼在海南的相关视频,作为这个环节的小结。

五、课堂小结

苏轼仅仅通过途中遇雨的小事,表现了词人在被贬时的旷达平和的人生态度,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内心坦荡,气度从容,他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在纷扰中寻得了一片宁静。面对人生的沉浮,自有“任尔狂澜卷地来,浮沉由我不由天”的气概。

六、作业

读苏轼,我们读得更多的是豪迈,是感动,课下,把您收集来的资料进行整理,以“我所知道的苏轼”为题,写一篇研究性报告。

第四篇: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齐鲁书社版)

第一单元 蒙书诵读 第一课《声律启蒙》

(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2、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短文,你知道了什么?(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3)老师小结。

二、出事译文。

1、学生自读译文。

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是一首对子诗,描写的是什么。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对子诗。

2、仿照这这首对子诗,自己写一首小诗。

3、本课所选的《声律启蒙》片断中,空、虫、宫、红、翁等在读音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赶快和你的伙伴讨论一下吧。

五、成长阶梯。做好自我评价。

第2课《声律启蒙》

(二)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霜菊瘦,雨梅肥,客路对渔矶。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

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

2、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短文,你知道了什么?(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3)老师小结。

二、出示译文。

1、学生自读译文。

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读知识链接,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四、拓展活动。

1、背诵这首对子诗。

2、对对子可是古代小学生的必修课,像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小时候也是从对对子开始学习作诗的,和同学的比比,看谁知道的对子多。

五、成长阶梯。做好自我评价。

第3课《声律启蒙》

(三)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优对劣,凸对凹,翠竹对黄花。松杉对杞梓,菽麦对桑麻。山不断,水无涯,煮酒对烹茶。鱼游池面水,鹭立岸头沙。百亩风翻陶令秫,一畦雨熟邵平瓜。

闲捧竹根,饮李白一壶之酒;偶擎桐叶,啜卢同七碗之茶。

2、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短文,你知道了什么?(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3)老师小结。

二、出示译文。

1、学生自读译文。

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了解故事链接,和同学说一说,从故事里你知道了什么?

四、拓展活动。

1、背诵陶渊明的诗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了解诗的大意。

五、成长阶梯。做好自我评价。

第4课《笠翁对韵》(节选)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寒对暑,日对年。蹴踘对秋千。丹山对碧水,淡雨对覃烟。歌宛转,貌婵娟。雪鼓对云笺。荒芦栖南雁,疏柳噪秋蝉。洗耳尚逢高士笑,折腰肯受小儿怜。

郭泰泛舟,折角半垂梅子雨;山涛骑马,接蓠倒着杏花天。

2、学生谈感受。(1)通过读短文,你知道了什么?(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3)老师小结。

二、出示译文。

1、学生自读译文。

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了解知识链接,和同学说一说,从链接中你知道了什么?

四、拓展活动。

1、背诵李白的诗。

古风 【唐】李白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2、了解诗的大意。

五、成长阶梯。做好自我评价。

第二单元

诗词诵读

(一)第5课

登金陵凤凰台

教学目标: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1、读原文。

2、多种形式朗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小组读比赛)

3、练习背诵。

4、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教师相机点拨。

5、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古诗,你知道了什么?(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3)老师小结。

二、理解诗文。

1、出示注释: 吴宫:三国时吴国建都金陵,故称。晋代:东晋亦建都于金陵。衣冠:指豪门贵族。丘:坟墓。

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长江边,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而得名。半落:形容 三山有一半被云遮住。

一水:一作“二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门外。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

浮云蔽日:比喻奸邪当道. 2、出示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京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1)学生自读译文.

(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四、故事链接。

说一说通过读这个“故事链接”,你知道了什么?

五、拓展活动。

《咏怀古迹》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一首诗,读一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咏怀古迹 唐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第6课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诗文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1、读原文。

2、多种形式朗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小组读比赛)

3、练习背诵。

4、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教师相机点拨。

5、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这两首古诗,你知道了什么?(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3)老师小结。

二、理解诗文。

1、注释:

⑴汴河:在今河开封,是隋朝时大运河的一部分. ⑵赖:依靠.

⑶水殿龙舟事:隋炀帝下扬州调动了不计其数的人力财力,加速了隋朝的灭亡。⑷共禹论功:作者在这里肯定了京杭运河的积极意义,是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绩相比的。⑸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⑹不期:难以预料。

⑺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⑻江东:指江南苏州一代。

2、出示译文

(一)都说隋朝亡国是因为这条河,到现在它还在流淌不息。如果不是当时修龙舟的事情,(杨广)功绩和禹大概也比得上了。

(二)战争的胜败是很难预料的,能够经受失败、挫折等羞辱的考验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如果当年重返江东再整旗鼓,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也是说不定的。

(1)学生自读译文。

(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这两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四、知识链接。

说一说通过读这个“知识链接”,你知道了什么?

五、拓展活动。

王安石的《乌江亭》诗表达了与杜牧诗不同的看法,他是怎样看待项羽失败的?

乌江亭 宋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第7课 诗词两首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诗词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1、读原文。

2、多种形式朗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小组读比赛)

3、练习背诵。

4、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教师相机点拨。

5、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古诗词,你知道了什么?(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3)老师小结。

二、理解诗文。

1、学生自读诗词,对照注释,理解诗词。注释:

⑴ 王浚句:王浚,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官益州刺史。

⑵ 千寻句:当时吴国曾于江中锁以铁链,王浚用大火炬将它烧断。⑶ 千寻:古时八尺为一寻,这里只是形容其长。

⑷ 降幡:降旗。

⑸ 石头: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吴孙权时所筑,唐武德时废。⑹ 四海为家:意即天下统一。

⑺ 故垒:指西塞山,也包括六朝以来的战争遗迹。

⑻ 山坡羊:元曲牌名。潼关:关口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东北。⑼ 峰峦:山峰和山峦。

⑽ 山河表里:指潼关地势险要,外(表)有黄河,内(里)有华山 ⑾ 西都:指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⑿ 意踌躇:思绪起伏翻腾的意思,也指陷入了沉思的状态。⒀ 经行处:经过的地方。⒁ 宫阙:泛指宫殿。

⒂ 兴:兴盛,与下边的“亡”(灭亡)相对,指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

2出示译文。

(一)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二)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心情很不愉快)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1)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1)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诗词,理解诗词。

三、温馨点击

文中诗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四、知识链接。

说一说通过读这个“知识链接”,你知道了什么?

五、拓展活动。

读一读张养浩的怀古作品,体会一下他的思想.山坡羊 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yíng)纡(yū)。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第8课

诗词两首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诗词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1、读原文。

2、多种形式朗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小组读比赛)

3、练习背诵。

4、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教师相机点拨。

5、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古诗词,你知道了什么?(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3)老师小结。

二、出示译文。

1、学生自读诗词,对照注释,理解诗词。

[注释]学生自读诗词,对照注释,理解诗词。

⑴焚书坑: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天下以后,为了巩固其统治,曾焚毁书籍,实行文化专制主义。诗即指此而言。⑵章碣:晚唐诗人。⑶竹帛:代指书籍。

⑷关河:指潼关与黄河。祖龙:指秦始皇。祖龙居指秦的都城咸阳。⑸山东:太行山以东地区。⑹刘项:刘邦、项羽。

⑺京口:今江苏镇江,因临近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孙权曾在此建都,迁都后,于是地置京口镇.

⑻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⑼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⑽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⑾北顾:回头向北望。

⑿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⒀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⒁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2出示译文

(一)坑中的书籍烟消云散的时候,秦始皇的帝业也开始虚空了,关河也不能锁着帝王之气的地方 .烧书的坑灰还没有冷,崤山以东各国已纷纷造反,最后推翻秦国统治的刘邦和项羽原来是不读书人.

(二)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谦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1)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2)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文中诗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四、知识链接。

说一说通过读这个“知识链接”,你知道了什么?

五、拓展活动。

读辛弃疾的《鹧鸪天 代人赋》体会其中的田园情趣以及描写重点.

第三单元

魅力汉语

第9课

对联教学目的

1、了解对联的起源及含义。

2、了解对联的特点.。

3、掌握对联的种类。

教学设想

对联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在2004年高考试题中出现,在此利用一个课时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含义、起源和特点。学会对联的写作。

一、导入对联 : 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画,说出门上贴有什么?

二、对联的起源。

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这两个门神。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桃符本来是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画上这两位门神的像为符。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说明神荼、郁垒在此,妖魔鬼怪胆敢前来,就抓起来去喂虎,以保来年平安吉祥。北宋王安石曾在<<元日>>诗中描写了这种古老的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歌剧<<白毛>>中喜儿唱道:“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可见,这种风俗流传久远。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听见门外有鬼魅呼叫,以告群臣。秦琼和尉迟恭戎装立于门外,夜果无事。于是令画工画两人像,悬挂宫门左右。后世沿用此习,秦琼和尉迟恭就成了门神。后来,因为用桃符的人多,而画像又不易,所以就干脆把秦琼、尉迟恭甚至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板上,悬挂在大门两旁,这就将桃符上的画变成了文字,也就产生了对联的基因。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认为写上几个人的名字还不如写上一些押韵上口的喜庆吉利的诗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副对联: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寿--------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 在明太祖的倡导下,对联蓬勃发展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如解晋、祝允明、唐寅等对联高手。例如解晋的: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引用来给具有主观主义态度的人画像)清朝才子纪晓岚更是作对联的高手。有一次,乾隆见纪晓岚闷闷不乐,便问他有何心事。纪晓岚请乾隆猜,乾隆以上联回答“十口心思,思家思民思社稷.。”纪晓岚见皇帝直猜到他心里,非常激动,马上叩头谢恩,以下联道谢:“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传说,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见到一户农家正在操办喜事,乾隆一时兴起,便派人送去几个铜板和一副上联“三个铜钱贺礼,嫌少勿收,收则贪财。”他满以为这半联会使对方难堪。没想到这家的大人还没来得及回答,只见一个十一二岁的顽童上前答道“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好吃。”回答的工整巧妙,反而使乾隆举足不前,左右为难。还有一次乾隆和和珅、纪晓岚在一起,乾隆高兴便出了上联:四方台台四方四方四方四四方(乾隆);万岁爷爷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和珅)对联经过了这么漫长的历史阶段,已逐步变成了美丽的装饰品。文雅的交际手段和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艺术形式。

二、对联的含义

对联(雅一点叫楹联,俗一点叫对子。)就是两两相对的句子。(或是一种应用范围极广的文学形式应用文。它是由上下两部分字数,句数完全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或相近,停顿节奏一致,平仄协调的文字组成的文学样式。)例如

秀山轻雨青山秀; 香柏鼓风古柏香。

三、对联的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四、对联的分类

1、春联 高天冬去苏万物 大地春回放百花

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2、婚联 欢庆此日成佳偶 且喜今朝结良缘

百年恩爱双心结 千里姻缘一线牵

2、寿联 体健身强宏开寿域 孙贤子肖欢度晚年

寿比南山松不老 福如东海水长流

4、晚联 烟雨凄寞,万里名花凝血泪 音容寂寞,清溪流水是哀声

月照寒枫,空谷深山徒泣泪 霜封宿草,素车白马更伤情

五、拓展活动。把对联补充完整。

1、扫千年旧习__________(树一代新风)

2、祖国江山好 __________(大地气象新)

3、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湖

4、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导标新()月()

六、总结:对联是一朵小花,是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一朵精巧别致的小花;对联,是一条小溪,是我国古老文化长河中一条清澈的小溪。它以工整的对仗,和谐的音调,特有的书法,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这种文学形式在世界各国中是独一无二的,是我国特有的瑰宝。希望同学们发扬光大。

第10课 谜语

一、导入新课。

谜语是暗示文字、事物,让人猜测后知道的答案。谜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二、谜语的概念及种类。

谜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谜语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义谜即“灯谜”;另一类是事物谜即狭义的谜语,也称民间谜语、儿童谜语等。

1、文义谜

文义谜也叫灯谜。它的谜底是表达任何一种意义的文字。所以谜底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它包括单字、各种词语、词组、短句等等。请看下面的一些文义谜:

庄稼人(打作家名一)谜底:田汉。归心似箭(打称谓一)谜底:思想家。

以德服人(打辽宁省地名一)谜底:抚顺。高速抽杀(打音乐名词一)谜底:快板。指头触电(打字一)谜底:摩。

灭鼠运动(打军事名词一)谜底:消耗战。遥望祖国宝岛(打体育设施一)谜底:看台。

2、事物谜(民间谜语)和文义谜(灯谜)的区别 事物谜和文义谜都是谜语,它们有共同的地方。比如,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也就是说都有谜面、谜目和谜底。先看一个民间谜语:

谜面:七层褥子八层被,一个黑儿里头睡,有个红儿来叫门,蹬了褥子踹了被。谜目:打一娱乐用品。谜底:爆竹。再看一个灯谜:

谜面:留发。谜目:打成语一。谜底:置之不理。

三、猜灯谜。

依山傍水(打一字)

凸眼睛,扩嘴巴,尾巴要比身体大,碧绿水草趁着它,好像一朵大荷花。(打一动物)

春穿绿衣秋黄袍,头儿弯弯垂珠帘,从幼到老难离水,不洗澡来只泡脚。(打一植物)

千里相逢。(打一字)

四、拓展活动、编编谜语

1、老师找了几个有趣的谜语,(左一片,右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猜不着,你在听我说一遍。等几个谜底是人的器官的谜语)

2、今天,我们学的谜语,谜底都是人的器官。你能照着这几个谜语,编一个谜底是鼻子的谜语吗?(左边一个洞,右边一个洞,是香还是臭,问它它都懂。)

3、第11课 谚语和歇后语

一导入新课。古代劳动人民是勤劳而富有智慧的,他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穿凿了谚语、歇后语这些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

二、了解谚语。

1、概念。

谚语是劳动人民在不断的劳动中总结的语言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谚语是由生活在社会下层的鄙里之人口头创作的。谚语主要是利用口头传播的,因其常用,才能长久地流传下来。

2、谚语的特点。

谚语的一些本质特点。首先,它具有通俗性、定 型性的特点。它起源于民众,又流行于民间,它一经确立,一般不再轻易改变。其次,从它表达的主要功能上看,谚语重在总结经验,喻事明理。它通过陈述人们日常习见的具体事情,来揭示和说明带有普遍意义的经验与道理。

4、谚语的分类。

(1)知识学习实践经验

如:.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2)意志、干劲、科学态度 如:有志者 事竟成。

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

志在顶峰的人,不在半坡留连。

(3)智慧、策略、工作方法 如:鸟靠翅膀,人靠智慧。

打虎要力,捉猴要智。

要捉狐狸,就要比狐狸更狡猾。(4)哲理、法则、人的作用

(一)如:青山长在,细水长流。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刀不磨生锈,水不流发臭。(5)天气谚语

如:云下山,地不干。

云绞云,雨淋淋。黑云接驾,不阴就下。

三、了解歇后语。

1、歇后语的概念。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2、歇后语的结构。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3、歇后语的来源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4、为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四、拓展活动。

很多歇后语都是来自看历史故事或神话故事。读一读有关三国人物的歇后语,尝试着再举出几个有关三国人物的歇后语。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第五单元 饮食文化

第17课 茶

教学目标。

茶了解茶的基本内容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培养幼儿对中国文化的亲近感。品评茶文化,拓展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了解茶(主要由学生介绍)

1、茶的起源、历史 — 中国是茶的故乡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茶的故乡,当之无愧。有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经过多年,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唐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茶文化的全盛时期,社会上饮茶成为时尚,以茶为雅事,精心操作,还懂得用茶具之美来烘托茶味之佳.人们对茶的经验,经过长时期的积累,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来,茶艺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2、中国十大名茶

1、杭州龙井

7、白毫银针

2、苏州碧螺春

8、武夷岩茶

3、黄山毛峰

9、安溪铁观音

4、庐山云雾

10、普洱茶

5、六安瓜片

6、恩施玉露

二、了解茶知识

1、茶与文化:

①茶的起源?谁最早种植了茶树?

②与茶有关的名人?

③关于茶有哪些诗词与诗句?以茶为名的书有哪些?关于茶的对联有哪些?

④什么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茶道?

⑤中国有哪些茶道?

⑥功夫茶是怎么一回事?

⑦绿茶和红茶是怎么分的? ……

2、茶与健康:

①茶的保健功能有哪些?喝茶能增强免疫力吗?可以抗衰老吗?

②茶叶有哪些成份和功能?

③世界三大饮料咖啡、可可、茶,哪一个更有利于健康?

④喝白开水和茶水哪个好?

⑤饭后可以马上饮茶吗?

⑥淡茶和浓茶哪个好?

⑦与茶叶有关的美食是什么? ……

3、茶叶百科:

①我国的十大名茶是什么?

②我国哪里的茶最多最好?我国有哪些绿茶?

③春茶、夏茶、秋茶是怎么分的?它们有什么区别?

④怎样区分新茶和陈茶?

⑤茶叶受潮怎么办?

⑥怎样可以更好地贮藏茶叶?

⑦茶叶有哪些其它用途?

三、感受茶韵

配乐散文《悠悠茶韵》 作者: 肖 敏 朗诵:叶青

北方人爱酒,辛辣、烈性,那直呛嗓子眼的老白干一喝下去,两朵红云飘上了脸,人就变得俊美,豪放。南方人喜茶,大街上随便走走,五步一阁,十步一轩,售茶、泡茶、品茶,随处可见。我曾留心过厦门的茶室,装修多古色古香,名人手书的招牌镶嵌在门脸上,风格独具。木格门,小轩窗,各式瓷瓶、书画点缀其间,自是端庄典雅,别有洞天。有茶室处便芳香四溢,有茶室处便风韵别致古风犹存。

初来厦门串门儿,看到主人盛情烫杯泡茶,总有些受宠若惊。殊不知这是闽南最常见的礼节,寻常巷陌,妇孺皆会。看到人们用那小如美女薄唇的茶杯盛茶,心中常不免暗暗叫苦,那么一点点,哪儿够喝呀。其实这“喝”字理解得极不准确。闽南人泡茶不是为“喝”,而是为“品”。小心翼翼地捧起一盅茶,缓缓送到唇边只那么轻轻一啜,悠闲洒脱,幽雅之至。品茶者的感觉大约也赛过神仙了。在厦门,泡茶不单单是为了解渴,倒是一种习俗,一种礼节,一种文化,一道风景。

四、拓展活动。

1、读元稹的诗《茶》

香叶,嫩茶。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鞠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净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2、试着把所列茶叶品种与其产地连起来。祁门红茶

福建 普洱江

苏龙 井安

徽碧 螺春

云南 铁观音

浙江

第18课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的酒文化。教学过程

一、了解酒。就是用粮食、水果等含淀粉或糖的材料发酵制成的含酒精的饮料。我国是世界上发明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传说酿酒的鼻祖是夏朝的杜康。

二、补充资料。

杜康所处时代不详,相传生活在夏商时期,属今洛阳市汝阳县杜康村人。据说他幼年常牧羊于家乡四周的空桑洞(今杜康村西南),偶然发现自己吃剩放在桑树空洞中的米饭(秫)有非凡的香味,于是受到启发,经过反复研制,终于发明了酒。江统在《酒诰》中也说:“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宋人朱翼中在《酒经》中也有同样记载,“杜康作秫酒”,“空桑饭,酝以稷麦,以成醇醪,酒之始也。”可以看出这个故事流传久远。今天,在汝阳杜康村一带,仍有酒泉沟、空桑洞、杜康河这些地名,成为杜康造酒的历史佐证。杜康创造的“秫酒”酿造方法,奠定了中国古代白酒酿造的工艺基础,对中国酒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秦汉以后,杜康酒多被作为宫廷御用,历代帝王对杜康也多有加封,尊他为“酒仙”。于是,大家都把杜康奉为造酒业的祖师爷。

三、酒与礼仪。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历史,源远流长。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

合乎礼节的饮酒,往往是一个人的教养和人品的象征。虽然和诗仙李白,草圣张旭的狂傲不羁,有很大的出入,但是这种礼节,才是华夏五千年,饮酒礼数进化发展的表现。

四、酒文化。

文人好酒,以唐朝大诗人李白为最,其次: 欧阳修是妇孺皆知的醉翁。

苏东坡是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酒徒。

东晋的陶渊明,他的诗中有酒,他的酒中有诗。

白居易是位大酒徒。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五、拓展活动。

古诗中有很多的内容与酒有关,你还能找到那些与酒有关的诗呢?古代酒令也很有意思,你知道那些古人行酒令的故事?

第19课

四大菜系

教学目的

了解中国四大菜系的分类及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幅员辽阔,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在一定的地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形成了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巧和独特风味,我们称之为一种菜系。

二、菜系分类。

鲁菜、川菜、苏菜、粤菜是社会所公认的四大菜系,也是我国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地方菜肴。

1、鲁菜也称山东菜,由济南菜和胶东菜两种不同的风味组成。济南菜讲究清香、鲜嫩、味纯,并以善于制汤而闻名。胶东菜则以烹制海鲜见长。宋以后鲁菜就成为北食的代表。明、清两代,鲁菜已成宫廷御膳主体。长期以来鲁菜成为北京菜和东北菜的组成部分,清代宫廷菜的发展与鲁菜的关系密切。直到如今,北京菜以及仿膳菜中仍保持着鲁菜的某些特色。鲁菜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整套烹调技法,其中尤以爆称最。鲁菜的爆法可分为油爆、汤爆、葱爆、酱爆、火爆等多种。爆制菜需旺火速成,故为保护食品营养素最佳的烹调技法之一。特别是油爆菜,必须是旺火快炒,连续操作,一鼓作气,瞬间完成。鲁菜在烹制海鲜上有独到之处,尤其对海珍和小海味的烹制,堪称一绝。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

2、川菜历来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美誉。从秦朝到三国时期,成都逐渐成为四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使川菜得到不断发展。川菜在秦末汉初就初具规模,唐宋时发展迅速,明清已富有名气,现今川菜馆遍布世界。正宗川菜以四川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以其麻辣味闻名于海外,一句“麻辣烫”,既道出了川菜的风格,也道出了当地人的性格,素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之美誉。川菜重视选料,讲究规格,主菜与配菜配料细致,主次分明,鲜艳协调,烹制考究,调味多样。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脍炙人口,为其他地区菜系所少有,形成川菜的独特风味。川菜善于综合用味,收汁较浓,在咸、甜、麻、辣、酸五味基础上,加上各种调料,相互配合,形成各种复合味,如麻辣味、家常味、咸鲜 味、五香味、鱼香味、荔枝味、怪味、酸辣味等23种。烹调方法擅长于烤、烧、干煸、蒸。代表菜肴品种有黄焖鳗、怪味鸡块、麻婆豆腐、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干烧岩鲤等。

3、淮扬菜集江南水乡扬州、镇江、淮安等地菜肴之精华,是江苏菜系的代表性风味。淮扬菜以烹制山野海味而闻名。早在南宋,“沙地马蹄鳖,雪中牛尾狐”就是著名菜肴了。淮扬菜的烹制特点是:选料广泛,鲜活鲜嫩,营养调配;制作精细,因料施艺,注意刀工,体现出较强的科学性;调味清淡,强调本味,重视调汤,风味清鲜;色彩鲜艳,清爽悦目;造型美观,别致新颖,生动逼真;讲究火功,重油重色,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其烹调时擅长于烧、焖、炖。著名菜肴有:叫花子鸡、糖醋鳜鱼、芙蓉鸡片、盐水鸭、清炖蟹粉狮子头、清蒸鲥鱼、符离集烧鸡、火腿炖甲鱼、火腿炖鞭笋、雪冬烧山鸡、奶汁肥王鱼、毛峰熏鲥鱼等。

4、广东菜也叫“粤菜”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而形成的,讲究鲜嫩、爽滑。一般夏季秋力求清淡,冬季偏浓醇,粤菜餐谱绚丽多姿。烹调技法精良,并以其用料之博而著称粤菜风味的特在足重清淡。调味有所谓五滋(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之别。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烩、炖、煸等。菜肴色彩浓重,谓而不腻。尤以烹制蛇、猥、猫、狗、猴、鼠等野生动物而负盛名。著名的菜品种有:“三蛇龙虎大烩”、“五蛇羹”、“蛇油牛肉”、“烤乳猪”、“干煎大虾碌”、和“冬瓜盅”等

三、温馨点击。诗礼银杏。

四、拓展活动。

中国有些菜名,经久不衰,流传至今,许多菜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如东坡肉、宋嫂鱼羹、陈麻婆豆腐等。你还知道那些名菜的故事?跟同学讲一讲。

第五篇: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下册教案

第六单元 诗词诵读

(二)第17课 古诗两首

《观书有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揭示课题

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

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二、写——整体感知

三、品——还原诗情

(一)、出示: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三)、学生写话:大致写写对这首诗的理解

(四)、背诵这首诗。

四、悟——引入哲理理解

1、引导学生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引出: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

池水清澈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

2、交流,指答。

出示、齐读: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五、拓——延伸阅读范围

六、教学反思

《己亥杂诗》(之五)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初步理解诗的意思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学习的感受和理解。

2.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诗人豁达的胸襟,思辨的智慧,受到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陶冶。教学设计 1.作者简介 2.背景介绍 3.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4.名句赏析

5.小结: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6.拓展提高(课件:读写训练)7.朗读并背诵诗歌(指导)8.课后拓展

课下再找更多的关于朱熹和龚自珍的诗背诵。9.教学反思

第18课 诗词两首

《放言》

教学目标

1、理解《放言》所表达的哲理,了解古诗借用典故表达主题的写法。

2、了解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通俗朴实的风格。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二、放言五首赏析

1、让学生看注释,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教师范读诗文,以此感染学生。

3、串讲课文(讨论式)。

问:诗文上阕提出了什么“决狐疑”的方法

分析:首先否定了“钻龟”,“祝蓍”这一类做法。接着用如何鉴别玉石和辨别木材间接地告诉了这个方法。

明确:这个方法就是历史,就是时间。它们可以透视一切伪装,一切虚假,一切欺骗的本来。

问:下阕借用周公和王莽的什么典故表达了诗人什么观点和感情(让学生看注解4和注解5)学生复述周公和王莽的典故。

是啊,周公也有被人误解的时候,王莽也有蒙蔽他人的时候。诗人借此安慰朋友,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同时发泄了自己内心的不平。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五、教学反思

《浣溪沙》

教学目标

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

难点:理解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蕴含的深邃内涵。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你还记得哪些?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2、记得李白有诗《黄鹤楼》,其中有一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变迁、人生没有永恒的感慨。那么在曾经贵为一国宰相的宴殊笔下,会留给我们一些怎样的思考呢?

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浣溪沙》。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古诗词。

2、由学生积累过的《黄鹤楼》中慨叹时间的茫远、人生变化无常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导入对本词主题的理解与探讨。朗读体会,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词中所表现出的感慨抒怀之情。在朗读中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初步感知本词的字面意思。

三、感悟深邃内涵

四、布置作业

网上查阅有关宴殊的资料,了解其生平。

通过网络资源、与同学的交流互动,拓展视野,增加积累。

五、教学反思

第19课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这两首诗,初步理解诗的意思和蕴含的哲理,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学习的感受和理解。

2、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诗人细腻的情思,思辨的智慧,受到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陶冶。教学过程:

1、听、读 《琴诗》

2、译文:如果说,悠扬的琴声来自于琴本身,那琴放在琴盒子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如果说,优美的琴声是来自于弹琴的手指,那人们为什么不从手指上欣赏美妙的音乐呢?

3、赏析:苏轼的《琴诗》,内容和形式都很特殊。关于琴是什么样的,琴声又如何,作者是只字未提,而是分别以两句诗组成一联,每联先设一个假定的前提,然后再提出疑问,而这种疑问又是以问句的形式进行否定,否定中又暗含了肯定的意思。如果说,悠扬的琴声来自于琴本身,那琴放在琴盒子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言下之意,光有琴,婉转的琴声是不会自然发出来的;如果说,优美的琴声是来自于弹琴的手指,那人们为什么不从手指上欣赏美妙的音乐,也就是说,再高明的琴师,没有琴,灵巧的手指是奏不出乐章的。

4、听、读 《秋日》

[注释](1)从容:不慌不忙。(2)觉醒:醒。(3)静观:仔细观察。

(4)春、夏、秋、冬四季。(5)淫:放纵。(6)豪雄:英雄。

5、[译文]

心情闲静安适,做什么事情都不慌不忙的。一觉醒来,红日已高照东窗了。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只要能够富贵而不骄奢淫逸,贫贱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汉就是英雄豪杰了。

6、编辑本段诗词鉴赏。

万物静观皆自得。人生在世也就那么三、四十年的好日子,真不算长,转眼间已进“天命”之年,可自我感觉还没怎么活,人活着易,活出质量来难,在我看来,快乐的人生才是最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他人的人生。人啊,怎么活才能活快乐,这里面的学问还真大。常从朋友们的文章中看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多是悲情、伤感,充满对现实的无奈与苦闷,真正能把自己的快乐传递给大家的实在不多。

反躬自问,自我感觉是个活的快乐的人,尽管生活中遇到了诸多的挫折与磨难,在别人看来我应该是脸上挂满愁容的,可事实恰恰相反,我脸上的微笑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很难有什么事情能让我的心情阴晴不定了。

7、[析赏] 日子闲散的时候,没有一样事情不自如从容,往往一觉醒来,东边的窗子早已被日头照得一片通红,写闲散日子的从容、逍遥、快乐。无挂无愁,每天都睡到日头高高的。

8、作者简介

程颢(hào)北宋(1032~1085)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生于湖

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黄陂县令,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卒于该县。父程珦年幼无力返乡,遂居于黄陂,曾任黄陂县尉,后官至太中大夫。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黄陂县尉时所生,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

9、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 传统服饰 第20课 汉服

教学目标:

1、认识汉服的形制,了解汉服的特点及发展演变过程。

2、引导学生学习搜集、阅读资料的方法,学会利用资料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

3、激发学生喜爱研究汉民族服饰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之间的了解,培养热爱各民族文化的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汉服的特点、感受汉服的华美。

了解汉服的发展演变,体会其承载的文化内涵。教学过程:

一、汉民族简介

中国共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被称为“中华民族”,而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文化最灿烂。现在在国家的一些重大的庆典和礼仪性的场合,为了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通常会让礼仪小姐穿上旗袍。但是你们可否知道,旗袍并非汉族人的真正的民族服饰,而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满族的民族服饰。而真正的最正宗的汉人服饰,却在明末清初满清入关时被迫灭亡,今天,我就来给大家揭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当然,讲解历史之前,我首先要给大家讲讲什么是汉服。

板书:华+夏=服饰+礼仪=汉族

二、汉服定义

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民族服饰的简称。板书:汉服: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简称

三、汉服的基本特征

1、汉服的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宽袖,系带。

2、汉服与满服的区别

3、汉服与和服、韩服的关系。A、和服、韩服是汉服的分支。

日本和韩国在古代都属于中华文化圈,它们在历史上都曾经学习和借鉴过许多传统中国的文化,比如服饰、文字,政治制度,器物、科技发明等等。B、和服与汉服的关系 C、韩服与汉服的关系

韩服和汉服的关系同样密切,尤其是男子的服饰,和汉服尤其相象。韩国人又将韩服称为“明服”,也就是中国明朝的服装。汉服款式和图片展示

四、插入图片序号和简介

板书:汉服的基本特征:交领,右衽,宽袖,系带 汉服的分支:和服、韩服

五、教学反思

第21课 龙袍与官服

教学目标:

1、了解龙袍与官服的样子及象征意义,感受古代服饰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3、感受历史所赋予的服饰文化的政治内涵,培养学生对服饰文化的研究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龙袍与官服的权利象征意义,感受古代服饰的政治内涵。辨析不同时代官服的象征意义是本课的难点。教学过程

龙袍(lóngpáo)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绣有龙形图纹的袍服。帝王的礼服。皇帝专用的袍。又称龙衮。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

龙袍是古代皇帝参加庆典活动时穿着的礼服。据《苏州府志》卷147记载,在明代万历29年(公元1601年)宦官孙隆到苏州充当税监,督造龙袍。1957年在北京十三陵定陵发掘的出土文物中就有用缂丝制成的龙袍。因龙袍上绣纹以龙为主,故此得名。

大明朝官服的定制 和官像画服饰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打败了蒙元帝国,也废止了元代的服饰制度,从皇帝到老百姓,都做了大规模的调整。大臣们参考周、汉、唐、宋的服饰形式,加以修改,先后试用了二十多年,才在洪武二十六年(西元一三九三年),确立了基本的款式。明朝的文武百官,依照官位大小品级,有不同的规定。戴在头上的有:

一、梁冠:

二、乌纱帽:

三、襆头: 四、四方平定巾:

五、飘飘巾:

六、东坡巾:

其他尚有儒巾、平顶巾、汉巾、软巾、吏巾、二仪巾、万字巾、披云巾、网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时也加上披肩。女性的冠戴,是依照丈夫官品的大小区分。

明代袍的颜色,也分等级。一至四品官穿绯色(大红),五至七品官用青色,八品以下用绿色。官袍圆团花纹直径的大小也区分等级,一品用大独科花,直径五寸;以下品级用品,随品级大小而缩小。女生官服各部名称

官袍的补子,也依照官阶的大小有一定的图像:

一、公、侯、驸马、伯用麒麟补、白泽补(白泽、麒麟,是神话动物或古代绝种的动物)。

二、文官,一品画仙鹤的补子。二品画锦鸡。三品画孔雀。四品画云雁。五品画白鹇。六品画鹭鸶。七品画鸂鸂。八品画黄鹂。九品画鹌鹑。杂职画练鹊。风宪官画懈廌。

三、武官,一品、二品画狮子。三品、四品画虎豹。五品画熊罴。六品画彪。七品也画彪。八品画犀牛。九品画海马。一、二品官服补子实物

明代官袍圆团纹,除了龙团纹,还有蟒衣(四个爪的龙)、飞鱼(有翅膀和鱼尾巴的龙)和斗牛(头上有两只弯角的龙),以及麒麟的纹路,穿这一些花纹大红袍的人,都是一、二品到公、侯、伯、驸马以上的高官。

明代的官像画服饰,验证了文献记载的史实,并补充文字叙述的抽象和不足,我们从许多官像画的服饰实例中,可以发现几种特色:

一、冠帽方面:可看出官方规定格式,只是原则上的条件宣告,样式也是多采多姿富於变化的。

由官家妇女装扮的华丽,也可看出先生对太太的疼惜与尊重,女生爱美、艺术要求的天份,就在凤冠上展露。也有一些女官像没有戴凤冠,只插几个头钗,可能是官便装,或早期凤冠还未形成制式、流行,也有可能跟官位大小有关系。

第22课 旗袍

教学目标:

1、识旗袍的形制,了解旗袍的由来及其发展、改良的过程。

2、引导学生从调查走访和搜集资料中提取信息,了解现代人对旗袍的看法。

3、发学生研究旗袍服饰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喜爱。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旗袍服饰,感受旗袍端庄和典雅的艺术内涵;了解旗袍的发展演变过程。教学过程:

一、汉服消失的历史原因

1、明朝末年的**:

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在起义中,明朝正规军和农民起义军两败俱伤,而此时,关外的满人乘虚而入,鹤蚌相争、渔翁得利。

2、满清的剃发易服政策:

A、剃发易服政策的目的:打击汉人的民族自尊心、汉对满人统治臣服的象征 B、剃发易服政策的内容:“十从十不从” 着重讲解: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由“男从女不从”引出清朝中后期汉服女装的异化,即满化。由“生从死不从”引出为何现在汉服被某些人污蔑为“寿衣”。)C、剃发易服政策的执行过程:

着重讲解:1)重大事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2)执行口号:“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D、剃发易服政策的后果:

汉人传承了数千年的衣冠被毁于一旦,辉煌灿烂的汉族传统民族服饰到明末清初几乎被彻底灭绝,以至现在的汉族成了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没有民族服饰的大民族。

二、旗袍

深受殖民文化影响的上海,一些裁缝尝试将传统的满人旗装(形状类似于直筒子)运用西式的剪裁方法进行剪裁,收腰、开叉,使之突显人体曲线,展现性感和身材,一时成为上海以及全国的流行服饰。

旗袍是满族的传统服饰,二十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服饰设计师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揉和具象。在现时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国的女性服饰文化象征意 义。

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妇女如现在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传统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尽管旗袍改于满族妇女的袍子,或称旗装、旗服,但旗袍并不是旗装。旗袍是带有中国特色、体现西式审美、采用西式剪裁的时装。旗装是满族妇女的民族服饰。

三、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 历代文学 第23课 《诗经》与楚辞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与楚辞的产生,感受诗经与楚辞的语言魅力。

2、学习诵读和积累古典诗歌。

3、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学习屈原对理想坚持不懈的追求精神以及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本课重点和难点:

了解《诗经》和楚辞的由来,感受屈原伟大而高洁的人格品质。教学过程:

《诗经》、楚辞比较综述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诗歌共三百零五首。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代学者们把它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为《诗经》。《诗经》中的作品本来都是要以由乐器伴奏演唱的乐歌,所以《墨子•公盂篇》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它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小雅。

《诗经》中的三百零五首诗歌主要是由周王朝在各诸侯国的协助下于民间搜集的诗歌和贵族们为特定场合如祭祖、宴客、出猎、房屋落成等典礼,以及为讽谏、颂美等目的而向君主进献的诗组成的。内容非常丰富,归纳起来大致包括四方面。

(一)反映爱情与婚姻的诗篇

(二)反映社会矛盾的诗篇

(三)记载周部族历史的史诗

雅、颂中的一些诗篇在为周王朝歌功颂德的同时,也较客观地记录了周部族发展的历史。例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大明》等,这些诗叙事性很强,记述了自周始祖后稷建国至武王灭商的全部历史和传说。

(四)反映生产情况和礼俗的诗篇

比兴手法的运用是《诗经》的另一艺术特色。其在《诗经》中的运用是很成功的,显示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深刻观察,感受以及丰富的想像力,赋予作品以极大的艺术魅力,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第三个艺术特点表现在语言形式上。四言句是《诗经》的基本格式,它们语气自然,句法多样,形式整齐,是相当成熟的诗歌语言。章节的复沓是《诗经》语言形式的又一特点,作者的感情在反复咏唱中得到了充分表达,同时也给作品带来了回环反复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大量双声叠韵词、叠音词的运用,使作品的语言更优美、生活、形象。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这些优秀的篇章,确立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坚实基础,对后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汉魏乐府到近代民歌、民谣的历代民歌是它的嫡传。

楚辞是战国后期形成于楚国的一种新型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上的又一诗歌高峰,楚辞的产生和形成与《诗经》不同,其有着古老的根源和复杂背景。

楚辞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地方色彩的新型诗体,与《诗经》相比,在内容、形式上都有许多独具有特征。

从内容上看,楚辞作品中贯穿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着力于表现作者的主体感受和他们在社会以及自然现象激发下喷涌出来的情感。

从艺术表现形式上看,楚辞篇幅扩大,具有更大的容量,更强的表现力。教学反思

第24课 唐诗 活动目标

1、诗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华。2.在活动实践中感受唐诗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感情。3.通过口语交际,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领悟人生的真谛。活动准备

1.搜集、背诵唐朝著名诗人的诗词。2.搜集唐朝诗人的故事。

3.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选出好作品拿到班级交流。4.民主推选,成立由学生组成的最佳活动成果评议委员会 活动过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百花园,在缤纷的唐诗奇葩中尽情徜徉。

一、走进唐诗,你吟我诵

1.我最喜欢的一首唐诗(小组推荐,激情朗诵。)

杜甫的《登高》。王勃的《山居秋暝》。李商隐《乐游原》 2.我最喜欢的一句唐诗(自由发言,抒写感悟。)3.我最欣赏的唐代诗人(抓住特色,勾勒个性。)

二、品味唐诗,你赏我析 1.到唐诗中去听鸟叫 2.到唐诗中去赏月 3.到唐诗中去安家

(唐诗的魅力远不只这些,唐诗背后的故事更是充满悬疑、充满诱惑与神秘!下面,我们就请大家来展示一下你所积累的与唐诗有关轶闻趣事。)

三、亲近唐诗,你讲我说

“推敲”的来历。李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宋之问吟诗遇老僧。黄鹤楼李白止笔。白居易进长安。

四、学习唐诗,你创我写

主持人: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现代诗歌来描绘它的意境吗?

五、结束语

主持人:唐诗中那些优美的诗句,伴随着千千万万的华夏子孙的成长。唐诗中那些动人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让我们在唐诗的陪伴下茁壮成长!

六、教学反思

第25课 宋词

教学目标:

1、了解宋词的产生与由来,感受宋词的语言魅力。

2、诵读与积累宋词,培养欣赏美的能力。

3、感受古代人民生活的情趣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受到古代文学艺术的熏陶。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了解宋词的由来,体会宋词独特的语言特点。难点是了解词的三种分法,感受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不同词风。教学过程:

一、简介宋词

婉约与豪放——宋词中的两种主要艺术风格

“婉约”一词,早见于先秦古籍《国语?吴语》的“故婉约其辞”,晋陆机《文赋》用以论文学修辞:“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按诸诂训,“婉”“约”两字都有“美”“曲”之意。分别言之:“婉”为柔美、婉曲。“约”的本义为缠束,引伸为精炼、隐约、微妙。

“豪放”一词其义自明。宋初李煜的“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浪淘沙》),已见豪气。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也是“沉雄似张巡五言”。正式高举豪放旗帜的是苏轼,其《答陈季常书》云: 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豪放之作在词坛振起雄风,注入词中强烈的爱国精神,唱出当时时代的最强音。

二、欣赏 李清照的《一剪梅》

1、简介这首词写作背景

2、配乐朗读

3、学生读

4、教师教读

5、学生欣赏

6、教师欣赏。

7、归纳婉约词的特点

三、欣赏岳飞的《满江红》

1、简介岳飞《满江红》

2、配乐朗读

3、抽学生读

4、教学生一句一句的读

5、齐读

6、学生欣赏

7、教师欣赏 《满江红》宋词鉴赏

四、怎样欣赏宋词怎样欣赏宋词呢?

1、知人论事,探其本源

2、笺注疏诂,明其大意

3、设身处地,得其意境

4、逐层求索,寻其脉络

5、吟味精研,察其匠心

6、深入善出,发其奥妙

五、教学反思

第26课 元曲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元散曲的相关知识。

2、了解元散曲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二、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从作品中提炼写作方法,训练学生以读促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通过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来了解这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

2、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发现自己独得的秘密。

3、有意识地进行写作方法指导,读写结合。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作品的主旨及艺术手法。难点:体味作品语言,学习各种写作技巧。教学过程:

一、了解散曲的发展

让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预习,汇报总结。

(1)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这一条是重点)(2)外乐番曲的传入。(以下各条学生说到多少均可)(3)元代商业繁荣,城市兴起,文娱需求增加。(4)蒙古贵族喜声色文娱——统治阶级的提倡。(5)外族统治,汉人受尽压迫,或借散曲以抒郁愤。

二、了解散曲独特的诗歌形式——与音乐相生相伴 让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预习,汇报总结。

三、了解元散曲作家、作品的情况

四、比较阅读《正宫·醉太平刺世》和《双调·夜行船秋思》 问题:两首散曲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五、比较阅读《越调·天净沙秋》和《双调·大德歌春》 问题:两首曲诗如何打破常规,写出个性的?

常见的情景关系图: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六、阅读《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问题:试着说说你在阅读中的独特感悟和发现。(可随意选取一个角度进行鉴赏)分析:(1)“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这两句景中蕴情,寄托深沉婉转。

(2)视线由远山、碧水触及婀娜杨柳,滚滚飞絮,最易惹人愁思,让人生出几许怅惘。

七、教学反思

第27课 明清小说

教学目标:

1、了解明末清初章回体小说兴盛的社会背景,了解“四大名著”作者及作品内容。

2、阅读名著,了解内容,培养分析评价作品中人物的方法。

3、感受四大名著的语言魅力,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的文化内涵。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小说产生的社会背景,了解四大名著的内容与作者,感受明清小说的文学成就,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搜集四大名著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四大名著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作品的美感和作品中人物的可爱。

二、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查字典解决生字。并在书上勾画重难点。

三、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内交流重难点。

小组内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

你最喜欢哪一部名著?为什么?你最喜欢哪个人物?

四、精讲点拨

多媒体出示四大名著的简介及书中的典型人物介绍。

五、我的收获(自由交流)

六、课后拓展

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四大名著。

七、教学反思

第九单元 齐鲁文人 第28课 李清照

教学目标:

1、感受李清照的婉约词风

2、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

3、比较李清照前后期作品风格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

2、比较李清照前后期作品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走近作者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课堂交流)

三、阅读诗词的方法:

1、初读词作,整体感知

2、品读词作,体味情感

3、诵读词作,读出真情

四、进入主体(前期作品):——赏析《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一)初读词作,整体感知

(二)品读词作,体味情感

上阕:

1、上片的前一句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提示:先翻译这句话,然后用一两个形容词来概括)

首句描绘室外晨雾尚未消散,又见浓云密布;室内兽形炉中喷出的瑞脑香的袅袅烟雾,缭绕四周。反映了词人百无聊赖的内心。(迷惘、愁苦、凄苦)

2、词人之“愁永昼”,是因何而愁呢?

“佳节又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亲。本可以和丈夫一同登高望远,共饮菊花美酒,而如今只有自己。一个又字包含了词人无尽的伤感和惆怅之情,真是举世皆乐我独愁呀。

3、在这种愁情之下,词人就自然感觉“玉枕纱橱,半夜初凉透”。上片的后一句中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是哪个字?

4、句中“初”和“透”是否矛盾?为什么?

下阕:

1、下片前一句中,词人是如何排遣她孤寂凄凉的心情呢?

2、于是,词人捻花入室,但觉幽香满袖,久久不散,又触动了才下眉头的离愁别恨,发出这样的悲叹:“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下片的后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神来之笔的佳妙之处。(从修辞和内容两个方面)

3、能说说其他把抽象感情形象化的诗句吗? 略

(三)诵读词作,读出真情(提示:听录音学生跟读,再指明学生朗读,并点评)

五、比较阅读(后期作品)(提示:指明学生朗读)

《声声慢》

六、拓展阅读(提示:指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李清照堪称“中国第一女词人”,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她的其他作品,体味她的思想。精彩的朗读或朗诵是对作品的再创造,会让听众沉浸其中,深受感染。

七、我眼中的李清照

八、总结

九、作业:背诵诗文

十、教学反思

第29课 辛弃疾 教学目标:

1、全面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2、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操。教学重点:探索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简单回顾学过的辛弃疾词作

二、简单回顾辛弃疾的生平

三、根据所学词作,将辛词创作大体分为三类: 由学生举例完成

1、表现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失意的悲愤。例如:《破阵子》又如:《贺新郎》

2、表现农村闲居生活情趣,描写农村景色和农村习俗。例如:《西江月?遣兴》

3、表达其他情感的词作

例如,表达爱情的《青玉案·元夕》辛词的艺术成就。延续豪放词风,开辟新的领域。

四、苏辛词的简单比较:

例如:苏轼《水调歌头》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意象的选择

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 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又如《宋金词三首》中的前二首《沁园春》、《玉楼春》

五、教学反思

第30课 蒲松龄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体会作者用字准确的精妙。

3、正确理解本文宣扬的思想观点。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感受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奇特的文学风风格;难点是感受蒲松龄42年笔耕不辍的建议与顽强。教学过程

一、诗画揽胜:

1.蒲松龄,清代着名文学家。郭沫若称他:“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2.《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是我国着名的积极浪漫主义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我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它的主要艺术特色是:语言精炼,想象丰富,情节曲折。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

八、课外延伸

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九、教学反思

第31课 孔尚任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尚任生平及其代表作《桃花扇》。

2、学会在品读和想象中感受作品内涵,感悟作品情感。

3、体会作者在作品中蕴藏的情感和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了解孔尚任生平及其代表作《桃花扇》,难点是体会作者于作品中蕴藏的情感与精神。教学过程:

一、介绍孔尚任、孔尚任的人、文、品。

孔尚任(清),字聘之,一字季重,号东塘,自称云亭山人,著名戏曲家,代表作《桃花扇》。与洪昇《长生殿》并称“南洪北孔”。

二、介绍代表作

三、学生自读孔尚任《桃花扇》节选《哀江南》

1、阅读任务说明:

概括剧情―――――――故事情节。

归纳人物―――――――主要角色。

分析手法―――――――艺术特色。

整理知识―――――――字、词、修辞、典故等。

编制提纲―――――――阅读提纲。

2、归纳结题:

(1)编制阅读笔记――――纲目式笔记。

(2)老师点拨板书――――四篇古代戏曲的扼要板书设计

(学生阅读时,老师板书)

(3)老师小结:了解剧情的重要性。

掌握人物的必要性。

熟读台词的必然性。

3、过程安排:

围绕自学阅读导入。分时段自学阅读剧本。

老师的点拨和引导。

4、方法手段: 导入。自读。点拨。

四、课内分组排练剧作课

五、教学反思

第十单元 姓氏称谓 第32课 姓氏

教学目标:

1、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能力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角度,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重点是了解中国姓氏的起源与意义;难点是感受中国姓氏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设想:

一、课前学习

1、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

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利用家庭藏书和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二、课堂学习

1、由教师介绍一些关于百家姓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积极参与,研讨各自姓氏的来源。由姓氏来宣扬前辈的优良品质并使之发扬 教学步骤:

一、分析姓氏源流

1、新课导入:

2、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古姓,(姬、姒、姜)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明确:都有一个女字旁。

3、大家能不能猜测一下这是为什么?明确:与远古时期母氏氏族社会特点有关。

4、大家看一下“姓”这个字,拆下来就是女生,可见姓是因为生而得。因此在母氏氏族时期人们用姓是来区分不同的部落。既然我们讲清楚了姓,那么氏是怎么产生的。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氏”是什么意思?你们可以试着猜。(学生自由发言)

5、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多少种姓?(让学生讲,老师尽量表扬)

6、大家通过预习有没有发现其他获得姓氏的方法。(国名、自己祖先的字等。)(一)以图腾作姓氏。最古的姓氏和氏族社会的图腾有关。如:姬、姜、姒、姚等。(二)以分封的土地为姓氏,如周阳、虞、安陵等;

(三)以国名为姓氏。如齐、鲁、晋、宋、秦、楚、卫、韩、赵、魏、陈、蔡等;(四)以担任的官街为姓氏,如司马、司空、太史等;(五)以居住地为姓氏。如东郭、南宫、西门、延陵等;(六)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氏,如陶、匠、巫、卜等

(七)以先人的名或字为姓氏。如周平王的一个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便姓林;又如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之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八)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氏。如慕容、宇文、呼延等。(九)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如伯、仲、叔、季等;

(十)因避讳而改姓氏,如丘姓因避讳孔丘而改为邱姓;庆姓因避讳刘庆(汉安帝的父亲)而改为贺姓等;

11、既然有这么多的姓氏来源,那么你们的自己姓氏是怎么来的,历史又有那些与你们同姓的名人?课前我已经布置同学们做这个工作了,我想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的姓氏。(自由发言)展示:

(一)、林姓的由来。

(二)、李姓的由来

(四)、陈姓的由来

(五)、王姓的由来

(六)、黄姓的由来 教学反思

第33课 名 字 号

教学目标:

1、了解名、字、号的概念与意义。

2、在学习为自己取字与号的过程中,感悟古代字、号的意义与内涵。

3、感受蕴含于名、字、号中的文化内涵。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了解名、字、号的概念与意义,难点是学习为自己取字与号。教学过程:

随着语言文字和文化观念的发展,中国古代的人取名也越来越复杂,既有“名”又有“字”,有的还有“号”。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故又称“表字”。“字”是男女成年后才加取的,表明他们开始受到尊重。一般名、字多由父母长辈所取,其中多表达长辈对子女的期望。如关羽,字云长,意为“展翅入云”;赵云,字子龙,取“云从龙”之意。“号”,是人的别称,又叫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以寄托或标榜自己的某种情操和旨趣,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以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取号为“六一居士”,以表示自己鄙视利禄;南宋画家郑思肖在宋亡后自号“所南”,以示心向南方,不忘故宋。封建社会中的士大夫往往有自己的别号,宋代以后,取别号之风尤盛。

古人对取“名”、“字”比较重视。有的古人名、字涵义相近或相辅,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岳飞,字鹏举。有的古人名、字取自古书上的名句或成语,例如曹操,字孟德,出《荀子》“夫是之谓德操”句。有的古人名、字互为反义,例如曾点,字皙。(点,黑也;皙,白也。)有的古人还有“小字”,即乳名,例如曹操被称为阿瞒,刘禅被称为阿斗,都是乳名。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字中加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长幼,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示同辈关系。

同样,古人在名、字、号的用法上也很有讲究。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在尊称、下对上称呼时则称字、号,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时直呼其名,是一种很不礼貌的做法。

教学反思

第34课 谦称、尊称 教学目标:

1、了解并学会使用古代常用谦称、尊称;

2、在情境表演中学会使用古代常用谦称、尊称;

3、学习中华民族尊敬他人及谦虚的美德,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学重点:了解古代常用谦称、尊称,感受中华民族礼仪文化之丰富; 教学难点:会使用古代常用谦称、尊称。教学准备:学生搜集资料、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讲故事(知府与知县宴会上的对话)。

2、教师追问:这位知县怎样称呼自己的儿子更恰当呢?

3、小组讨论分析这个故事:找一找知府和知县对话中用到的称谓,哪些称谓跟自己有关?哪些称谓跟对方有关?分别有什么特点?

学生展示„„教师适时板书(犬子、令郎)

4、小结: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尊称是自己对他人表示尊敬的称谓。谦称和尊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我们中国人尊敬他人以及谦虚的传统美德。教师板书(谦称、尊称)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并说一说听到的谦称和尊称。

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礼仪文化的精髓,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学生展示搜集到的资料。

了解古代常用谦称、尊称,感受中华民族礼仪文化之丰富。

三、拓展应用

1、“开门有礼”游戏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古代谦称、尊称的认识。让学生体会在阅读古代历史文学作品或观看历史影视作品时,能很容易分清人物间关系的优越性。

2、小组合作表演情景剧

在情境表演中学会使用古代常用谦称、尊称,学习中华民族尊敬他人及谦虚的美德。进一步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礼仪文化的精髓,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全课总结

我们用尊称来表达个人对他人的尊敬,用谦称来体现自己的谦虚。数不胜数的称谓里,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尊敬他人以及谦虚的传统美德。

这些表示尊称、谦称的词汇是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中许多词汇仍在使用。同学们可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的运用谦称和尊称,在使用时要注意场合、对象以及是否适用。

五、课外链接 自选超市:

作业1:制作一张关于古代谦称和尊称的手抄报。作业2:课外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六年级)

六、教学反思

探究课 姓氏寻踪 活动目标:

1、了解自己姓氏的来源,能讲述自己姓氏的传说和故事。

2、了解与自己同姓的著名人物都有哪些,并进而知道他们为什么著名。

3、了解与自己姓氏相关的其他知识,如对联、谜语和成语等。

4、增强对自己行使的认同。活动准备:

学生分头查找资料;填写表格。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姓氏

1、同学们,我先考考大家。(各打一姓氏)(1)两画一大,两画一小。(2)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张着嘴,小口里面藏.(3)头在海里游泳,尾在天上发光。(4)走在上边,坐在下边,埋在两边。(5)枯泉(6)一曲东方红

2、同学们,你看,每个姓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的姓氏也非常多。每天我们都叫着别人的姓名,而我们自己的姓名也被别人叫着,可见,姓是非常重要的。

二、回顾《百家姓》

三、小组汇报

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对赵姓有所了解。那么,课下的时候让同学们搜集了与自己姓氏有关的资料。我请三个组的代表给大家汇报一下,其他同学可作补充。我做了一下统计,我们班人数最多的是张姓,其次是赵姓和王姓。张姓的由来、王姓的来由、苏姓的来由:

四、延伸课外:关于姓氏还有很多很多知识,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去研究。

五、教学反思

下载一年级齐鲁书社传统文化教案(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年级齐鲁书社传统文化教案(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齐鲁书社版)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

    齐鲁书社版_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第一学期国学启蒙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大多兴趣广泛,好奇心强,特别是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更能保持较为持久的热情,但在阅读方面眼界不够开阔,知识积累不丰富,对......

    四年级(齐鲁书社版)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齐鲁书社)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青州市东坝小学 刘新芳 一、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经过以前时间的学习,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了解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在......

    齐鲁书社小学五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本教材是围绕科学技术、诗歌朗诵、传统戏曲、历史名臣等主题来编排的,本学期共学习五个单元,《古诗四首》《京剧》《李时珍》是精......

    齐鲁书社版五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五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木李镇中心小学 1 第一单元 蒙书诵读 第一课《声律启蒙》(一)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 经典回放。 1、 读......

    (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一年级地方上册教案(齐鲁书社)(推荐阅读)

    第1课《弟子规》节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弟子规》的由来 2、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3、体会做事小心谨慎,讲信用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 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共5篇)

    一 年级《传统文化》教谭坊小学 褚素琳 赵献杰 秦 彤 案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1.《弟子规》节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弟子规》的由来 2、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