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本次培训中[最终版]
在本次培训中,我们学习了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课程,也参加了相关交流研讨活动。要进一步做到“教学实践改进”,需要在课堂中真正学会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请您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审视自己在“课堂教学难点”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完成一份“聚焦教与学转型难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并提交至平台。作业要求:
1.教学设计方案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模板在附件处下载;要体现教学难点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坊主批阅时要严格把关。
2.要求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不合格,并取消最终评优机会;
3.如您有参加线下集体研修活动的照片,请在提交该作业时作为附件上传;4.字数不少于500字。
三年级《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焦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构建和理解周长的含义。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各种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3、初步发展学生的客观空间。教学重难点:建立并理解周长的概念。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周长。《蚂蚁公主》动画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精彩的动画。你们想看吗?小蚂蚁上课打瞌睡,老师让它去做做运动。大家仔细来看,这只小蚂蚁是怎样运动的?
生:蚂蚁围绕着树叶跑了一圈。师:树叶的一圈还可以怎么说? 生:树叶的一圈还可以说是一周。
师: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位生活中的新朋友(板书:周长)。学生齐读课题。二:探究新知。
1、认识周长。
(1)、师:刚才我们找到了树叶的周长,那其他图形的周长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孩子请看,时钟,它也有周长,谁能指出它的周长?(找一个学生指一指)他指的对吗?
师边指边说:对,像这样从一个点起绕钟面一周,又回到起点,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孩子们只能是这点能作为起点吗?还可以从哪里开始呢?请个孩子指一指。
师:是啊,无论从哪一点开始,只要绕钟面边沿一周又回到这个起点就是钟面的周长。(出示:钟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学生读一读。
(2)、师:孩子们,我们最亲密的伙伴------数学书,它的封面是什么形状的?你能边指边说出它的周长吗?同桌相互说一说。孩子们说得可认真了,谁愿意站起
来给全班的同学们演示一下。(声音真响亮,说得很准确)对,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课件显示)孩子们,举起数学书,咱们一起来一边说一边指出它的周长。(老师领着说)
(3)、小结:(课件显示)刚才咱们一起找到一些图形的周长,树叶的叶面、月亮的面是一个不规则图形,数学书的封面是一个长方形,我们发现这些图形都有周长,那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呢?用一句话把它说出来。(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板书。
2、描周长。
刚才孩子们已经找到了不同图形的周长,那你能一笔描出不同图形的周长吗?这是什么?(碟片、三角形)请两个孩子上台试一试。他们描得对吗? 其它孩子们用举起手来一起描。
3、理解封闭。
孩子们真棒,那老师要考考你们了,这个图形你能找出它的周长吗?为什么没有?和之前图形有什么不一样?
生:有个缺口、不能从起点饶一周又回到这个起。
师:不能从起点绕一周又回到这个起点,就是没有封闭,所以这个图形没有周长。前面的这些图形都是封闭的,因此它们才有周长,为了让周长的概念更完整更清楚,我们在这前面加两个字------封闭。(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让我们响亮的齐读一次。
孩子们读得真响亮,现在请孩子们来找找,下面的图形那些有周长,那些没有周长?
四、探究求周长的方法。
孩子们已经能找出一个封闭图形的周长,那你能量一量、算一算封闭图形的周长吗?
现在四人一小组坐好,用手里的工具去量一量、算一算圆形图片、扑克牌周长。汇报,你们测量圆形图片周长用的是什么方法。生1:用绳子围出它的周长,再量出绳子的长度。测量扑克牌用的什么方法。
生1:用直尺量出每边的长度再加起来。
生
2、量出两条边的长度,就知道对边了,然后再加起来。
小结:通过刚才的结论我们发现:一个物体的边是直的,我们可以直接用直尺来量,一个物体的边师弯曲的,我们就用绳子围出它的周长,在量出绳子的长度就可以了。
五、拓展运用。
我用两根同样长的绳子围城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谁的周长大?为什么? 六: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孩子们,周长在生活中的用处可大了,我们买裤子,要知道腰围,也就是腰的周长。我们操场上的围栏的长度就是操场的周长,孩子们,课后去我们的身边找一找,看那些地方还用到了周长的知识。
《周长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第一节课,是新课标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与测量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
本节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描一描、量一量、摸一摸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边线、一周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计划一课时进行教学。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难点是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2、教材编写特点
本课教材有以下编写特点:首先通过蚂蚁爬过树叶的边线一周,使学生初步直观认识什么是树叶的周长;然后又通过描一描,说一说,摸一摸等活动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最后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材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 这部分教材体现了转化的思想。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学生对一边、一周有所了解。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4.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本班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用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知。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在观察、描一描摸一摸等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周长;结合具体情境,小组同学通过观察、度量、计算等活动,探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活动
1、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卡片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卡片、皮尺、直尺、绳子、方格纸
2、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图形家族的几个人一直在争吵不停,三角形说:“我的这条边最长,我的周长长。”长方形不服气的说:“我有4条边,比你多一条,我的周长最长了。”梯形更不服输,说:“我的这条边也很长,而且我也有四条边,周长应该我最长。”
他们在争吵什么?(谁的周长长?)同学愿意帮他们解决吗?有一个问题我们也要先弄明白?(板书:什么是周长)这节课我们就先来探讨这个问题,再来帮助它们解决问题吧。
设计意图:[创设这样的情境,既让学生复习了以前的知识,又引出本节内容,并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为后面的环节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理解新知
1、描一描,说一说,感知树叶的周长
⑴描一描:课外大家收集了一些飘落的树叶,想不想把这美丽的形状画在纸上,那我们就来描一描把它的形状画出来。
要求:在本上用笔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学生独立描出树叶的一周)
⑵汇报交流:谁愿意来为大家展示你是怎么描的?请用笔指着,说清楚从哪 2
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学生汇报,强调又回到了起点)
大家都是从起点出发,沿图形的边线绕一圈,最后又回到起点,这就是图形的一周。(板书:一周)
⑶树叶的周长:为什么有的同学描的快,有的同学还没有描完呢?一周的长度不一样。(板书:长度)树叶一周的长度,在数学上叫做树叶的周长。
⑷做裁判:请你来做小裁判,看一看,小蚂蚁贝贝、豆豆、乐乐谁爬过的长度是它们所爬树叶的周长呢?(豆豆不是沿着边线爬的,贝贝沿着边线爬但不到一周)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不是贝贝、豆豆呢?(学生发表意见,强调没有回到起点)
看来,只有小蚂蚁乐乐是由一点出发,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又回到了起点。乐乐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蚂蚁爬树叶的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先描一描树叶的边线,再来当小裁判看谁爬过的是树叶的一周,初步理解树叶的周长。]
2、感知周长的概念
⑴说周长:树叶有周长,图形有周长吗?比如说:三角形一周的长度就是三角形的---,那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呢?梯形的周长呢?(多人次回答)
⑵总结:我们知道了这么多图形的周长,现在你能说一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吗?引导学生说出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学生自己读一读)
⑶辨一辨:老师画了一些简笔画,请你来看一看,哪个图形所有线条的长度正好是图形的周长?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非常感谢这几位小老师,他告诉我们原来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啊。
设计意图:[由树叶的周长到其它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类比着说出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通过辨一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
3、量一量,理解周长的意义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认识并理解了什么是周长,现在我们就来帮助图形家族的几位朋友解决问题吧。谁的周长长?怎么解决呢?
⑴量:每个同学面前有一个图形,请你想办法量一量,算一算周长是多少厘米?
⑵汇报交流: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怎么计算的,结果是多少? 生1:我选的是长方形,我测量了四条边的长度,然后加在了一起,周长是--。
生2:我选的也是长方形,因为长方形对边相等,所以我只测量了相邻的两条边,分别乘2在相加,周长也是--。
生3:我选的是三角形,我测量了3条边的长度,再把它们加起来,周长是???
⑶小结:刚才都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并计算出图形的周长,但是不管用什么方法,我们都是把图形几条边的长度加在了一起,这才是图形的周长。
⑷解决问题:这几个图形谁的周长长,答案已经揭晓了,谁呢?它们听了同学们的评判后,心服口服,还为大家鼓掌呢?
设计意图:[由生活接触的图形到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合作的意识,另外,通过动手操作,实际测量,加深对图形周长的认识,多次体验,感悟周长的概念,体现学生认识的过程。]
(三)联系实际,应用周长
1、找一找、摸一摸
⑴树叶有周长,图形有周长,还有什么物体的面有周长?你能从身边找一个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
生:黑板一周的长度就是黑板面的周长???
⑵请同学们拿起课本摸一摸封面的边线,感受一下封面的周长;再请同学们摸一摸桌面的边线,感受一下桌面的周长。(摸完坐直)
设计意图:[从生活事例入手,摸一摸书封面与桌面的周长等操作活动,拓 4
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量、估腰围
看来,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它还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缝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腰围。你们知道测量的方法吗?
⑴测量腰围时为了得到准确的数据,可以贴着里面的衣服来围皮尺,从0刻度开始,沿着腰围一周,皮尺要围得平平的不能打卷,还要松紧适当,看0刻度和哪个刻度重合,老师的腰围是XXCM。
⑵请你也估计一下你的腰围大约是多少厘米?
⑶这些都是估计的结果,我们就来具体量一量腰围,听清要求我说开始再行动:同桌合作,互相测量,并要监督测量的方法对不对。
⑷汇报交流:谁来说一说你们的测量结果。(学生汇报)同学们的腰围大约是60厘米。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目的是猜测并不是乱猜的,要有据可依;并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四)提高练习、巩固新知
刚才我们在活动中掌握了许多本领,图形家族的朋友们想知道我们同学谁的本领大,它给我们出了道难题,有信心解决吗?
1、这有两根铁丝,谁长?(一样长)用这两根铁丝围成两个三角形,它们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2、这里有两根铁丝围成的图形,(P45 3(1))它们的周长一样吗? 小组合作:利用你小组内的图形卡片,动脑筋想一想它们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小组汇报、利用教具演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五)课堂小结;连这道题都没有难住大家,看来同学们的本领真的很大;
(六)布置作业;就用你今天学习的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吧;设计意图:[使学生将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的知识延伸到;教学反思;在《周长的认识》一课时,重点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
1、注意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首先我从学生生活引入,出示飘落的树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五)课堂小结
连这道题都没有难住大家,看来同学们的本领真的很大,谁愿意跟老师同学们说一说,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增长了哪些本领。
(六)布置作业
就用你今天学习的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吧。作业是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为12厘米的图形(每格边长1厘米)看哪个小画家最能画。
设计意图:[使学生将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的知识延伸到无限的课外,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学反思
在《周长的认识》一课时,重点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和体验”两个理念。从课中,我感觉到,惟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周长”,经历一种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对原来认识的“周长”达到真正的“数学抽象”,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而这也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中学生“体验”的价值所在。
1、注意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我从学生生活引入,出示飘落的树叶,学生因此有了描树叶的欲望;紧接着通过描树叶的轮廓来增强对一周的感知。这样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态,使课堂气氛骤然升温;然后又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找一找、摸一摸的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周长的认识。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在老师语言的激励下,学生先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周长无处不在。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用合适的工具去测量腰围等等。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不足之处就在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少。由他们之间的质疑碰撞后产生的火花,其实是学生最大的收获。在今后的课中我应该思考老
师在课堂中如何发挥引导作用。
在教学设计和试讲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本教学设计和其他教学设计的相同之处有:一方面是注重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和其他教学设计有所创新的地方有:整体设计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理念;创设图形家族争吵谁的周长长,利用学生爱帮助别人的特点,引出问题“什么是周长”;关注学生对测量的体验,由学生自主选择测量方式,并交流测量结果和体会;布置作业为: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为12厘米的图形(每格边长1厘米),使学生将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的知识延伸到无限的课外。
总之,教学的关键在于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多读教育书刊,使自己在教学中有所进步。
一.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三上第五单元第一课:《什么是周长》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什么是周长》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第一节课,是新课标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与测量”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
本节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描一描、量一量、摸一摸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边线、一周”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计划一课时进行教学。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难点是理解体验什么是周长。
2.教材编写特点
本课教材有以下编写特点:首先通过蚂蚁爬过树叶的边线一周,使学生初步直观认识什么是周长;然后又通过描一描,说一说,摸一摸等活动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最后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材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 这部分教材体现了转化的思想。三.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学生对“一边、一周”有所了解。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4.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本班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用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知。四.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活动
(一)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卡片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卡片、皮尺、直尺、方格纸(二)教学过程说明
1.情境导入
先来做个游戏,猜猜我画的是什么?
大家可真聪明,就请同学们在今天的数学课上尽情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吧!
[通过猜一猜游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认真仔细观察的习惯,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认识周长
(1)描一描,说一说
a.小蚂蚁要去参加运动会比赛,比赛规则是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一周,怎么爬呢?请同学们用彩笔先在你自己的树叶图上描出小蚂蚁要爬的路线。(学生独立描出树叶的一周)
b.谁愿意来展示你的想法,用笔指一指你是怎么描出一周的?说清楚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学生汇报,强调又回到了起点)
c.做裁判:请你来做小裁判,看一看,小蚂蚁贝贝、豆豆谁爬过的是一周呢?(出示教具)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不是呢?(学生发表意见,强调没有回到起点)
d.小结:看来,大家很棒,都是沿着边线描出了树叶的一周,其实,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教具演示)
[通过创设蚂蚁爬树叶的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先描一描树叶的边线,再来当小裁判看谁爬过的是树叶的一周,初步理解树叶的周长。]
(2)感知周长的概念
a.树叶有周长,其它图形有周长吗?比如说:三角形一周的长度就是三角形的---,那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呢?梯形的周长呢?(多人次回答)
b.总结:也就是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由树叶的周长到其它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类比着说出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量一量
a.量:你想知道这3个图形的周长有多长吗?同桌合作解决这个问题。同桌合作的要求是:a.选择合适的工具,想办法量一量,算一算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厘米?b.把得到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选一组在展台上测量)
b.汇报交流:请台上的小组先来交流一下你们的测量情况吧。预设1.若学生只汇报结果就追问:你们怎么得到了这些数据?
预设2.若梯形学生只测量一条腰说:两条边一样长,只量一条边就行了,师要追问:你怎么知道梯形的这两条边一样长?
c.小结:大家都想办法量出了每个图形的周长。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周长是---,长方形的周长是---,梯形的周长是--。
[由生活接触的图形到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合作的意识,另外,通过动手操作,实际测量,加深对图形周长的认识,多次体验,感悟周长的概念,体现学生认识的过程。] 五.教学活动
(一)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卡片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卡片、皮尺、直尺、方格纸(二)教学过程说明
1.情境导入
先来做个游戏,猜猜我画的是什么?
大家可真聪明,就请同学们在今天的数学课上尽情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吧!
[通过猜一猜游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认真仔细观察的习惯,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认识周长
(1)描一描,说一说
a.小蚂蚁要去参加运动会比赛,比赛规则是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一周,怎么爬呢?请同学们用彩笔先在你自己的树叶图上描出小蚂蚁要爬的路线。(学生独立描出树叶的一周)
b.谁愿意来展示你的想法,用笔指一指你是怎么描出一周的?说清楚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学生汇报,强调又回到了起点)
c.做裁判:请你来做小裁判,看一看,小蚂蚁贝贝、豆豆谁爬过的是一周呢?(出示教具)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不是呢?(学生发表意见,强调没有回到起点)
d.小结:看来,大家很棒,都是沿着边线描出了树叶的一周,其实,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教具演示)
[通过创设蚂蚁爬树叶的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先描一描树叶的边线,再来当小裁判看谁爬过的是树叶的一周,初步理解树叶的周长。]
(2)感知周长的概念
a.树叶有周长,其它图形有周长吗?比如说:三角形一周的长度就是三角形的---,那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呢?梯形的周长呢?(多人次回答)
b.总结:也就是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由树叶的周长到其它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类比着说出;(3)量一量;a.量:你想知道这3个图形的周长有多长吗?同桌合;b.汇报交流:请台上的小组先来交流一下你们的测量;预设2.若梯形学生只测量一条腰说:两条边一样长,;c.小结:大家都想办法量出了每个图形的周长;[由生活接触的图形到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独立探究和;《什么是周长》(四稿)
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主;《
[由树叶的周长到其它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类比着说出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量一量
a.量:你想知道这3个图形的周长有多长吗?同桌合作解决这个问题。同桌合作的要求是:a.选择合适的工具,想办法量一量,算一算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厘米?b.把得到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选一组在展台上测量)
b.汇报交流:请台上的小组先来交流一下你们的测量情况吧。预设1.若学生只汇报结果就追问:你们怎么得到了这些数据?
预设2.若梯形学生只测量一条腰说:两条边一样长,只量一条边就行了,师要追问:你怎么知道梯形的这两条边一样长?
c.小结:大家都想办法量出了每个图形的周长。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周长是---,长方形的周长是---,梯形的周长是--。
[由生活接触的图形到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合作的意识,另外,通过动手操作,实际测量,加深对图形周长的认识,多次体验,感悟周长的概念,体现学生认识的过程。]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枯燥的空间与图形的数学内容还不是很感兴趣,所以通过一个童话故事引入新课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来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第二篇:本次培训中的几点优势和建议
参加本次培训中收获和建议: 收获:
1、通过培训促进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转变了学习观念。
2、提高了认识和学习的自觉性,专家设计的程序和视频课程以及与老师的交流互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网络培训的魅力所在,这种形式从参与的程度上可以看出受到广大老师的认可。
3、培训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案例很多,易于接受,从而也认同了培训的内容。
4、在本次培训给我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不断的交流互动中涌现出许许多多优秀的文章,评论。我在阅读中也得到了学习,及时的写出反思,或者是一些困惑的地方发帖和各地的老师交流。建议:
1、教师必须提高了自己的师德水准。聆听了专家的讲座,使我感受颇深,受益良多。我深切领悟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无止境”的真谛。
2、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当前,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未来教育需要“专家型”的教师,而不是“教书匠”,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
3、教师必须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深化了本学科基础知识,加强了对本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解,掌握了本学科的一些发展动态,了解到本学科理论与技术的新发展,提高了自身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的能力,以及教育教学基本功和学科教学或教育实践能力。
4、教师必须在培训中提升完善自我。在学习中积淀理论,提升素养。因为学习使我充实,因为学习使我自信。
第三篇:下面我简单总结我在本次培训中的几点收获
下面我简单总结我在本次培训中的几点收获:
1、我确实认识到新课标的优越性以及整体把握教材的重要性。
2、认识上和学习的自觉性上发生了改变,这也是本次网络培训的优越性,专家设计的程序,还有视频和全过各地的老师交流互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网络培训的魅力所在,这种形式从参与的程度上可以看出受到广大老师的认可。
3、培训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案例很多,易于接受,从而也认同了培训内容,我从内心愿意接受这样的培训。
4、在本次培训给我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不断的交流互动中涌现出许许多多优秀的文章,评论,特别是每天老师的文章和评论得到老师和专家的点评指导,及时的反馈信息。我在阅读中也得到了学习,及时的写出反思。
5、本次培训学习了专家的讲座内容,专家的讲座可谓:深刻独到、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发人深省。学了之后确实获益匪浅。
这次的学习让我如沐春雨,使我明白了许多:学生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有动力的、有效的学习,应该是会学、会用的学习,总体来讲应该是真正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自身的素养,人格的魅力,离不开广博的知识,离不开把握、驾驭课堂的能力,离不开民主、开放的管理能力,离不开探索、研究的精神;教师要促进学生学习、自身成长就要始终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
怎样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在从有效性走向优质教学呢?我认真学习着专家在讲座中的每一句话,思考着每一个观点。从学习中使我深刻的领悟到了:在教学中应不断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此次的学习,形式多样,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在网上与专家与同仁互动式交流、评论,在交流、评论中教师共同探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大家的观点来得更直接、更朴素、更真实。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得到快乐。十几天的学习终于坚持下来,我的意志品质得到了一次很好的历练,使我在这短暂的学习中获得了一笔精神财富!不仅如此,培训学习所获得的更是一笔精神财富!
第四篇:本次培训体会
本次培训很实用,以讲授、研讨、自学、评价相结合、以理论相渗透、以技术为支撑,让学员充分感受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在学习体验中感悟了现代教育理念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魅力。与以往的培训相比,本次培训具备很多的优点,同时给我们的感受也非常深刻。
1、培训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
比如创建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能梳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2、培训形式新颖有趣,着力培养学员们的合作意识。
特别是以小组为单位,设立小组代表,既有趣又能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迅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为后续培训打下基础。
3、课堂属于开放式,气氛轻松。
各组员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规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培训时间很充忙,但受益匪浅。在这里我们见识了很多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鲜活的案例,在集体讨论和辅导老师的点拨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活动有很大帮助,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对所任教的学科进行教学规划设计,梳理教学思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4、是学习收获巨大。
在学习内容方面,不仅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深入理解了教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了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处理方法,还通过案例的研讨,掌握了探究型学习和授导型学习的设计方法及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提升了教学设计的整合水平等等,可以用“收获颇丰”来概括。在学习方式上,老师们感受最多的是小组学习和探究型学习的优势。专业上的互补,使老师们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探究型的学习,能充分调动每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各展所长,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热烈的学习气氛。如果能有效地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必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此次培训使我真正领会到了新的教育技术理念,也发现了自己身上许许多多欠缺的地方。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们一定会在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真正让教育技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全面实施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在不断地学习新课标,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标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标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听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你会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下来。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似乎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理念,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方法给学生传达出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有一句古话说,如果你认为他们行,他们就行。
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并且采用了现在比较流行的任务驱动模式来设计教材。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来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然而这种全新的编排体例和教学要求上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产生强烈的冲突,矛盾日益突出。但我们却坚信有了矛盾才会有改变、有进步。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第五篇:本次培训中教师收获最大的方面
本次培训中教师收获最大的方面
参加培训的教师来自于我县各个不同的学区,他们的需求与问题各有差异,因此,在培训中的收获也各有不同。本次培训中学员在以下几个方面收获最大:
学到了他们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怎样才能教好小学生,让他们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旧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课堂上一颗颗闪亮的心灵和一丝丝甜蜜、温柔的微笑,让我意识到做一名教师所应树立的形象。
怎样做好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一题多解,使我们收获不少。
对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转变了山区教师的教学理念,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开拓了我们的思维,丰富了我们的大脑。
如何搞好参与式教学活动;如何合理安排课堂设计;如何做好课前准备;如何钻研教材;如何做好正面教育。
让我对教学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定义。学会怎样备课、怎样讲述才能让学生掌握和理解。
学到了许多有用而曾经没用过的教学技巧,并且通过参加演讲比赛等使我不再胆怯,对教师这个职业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估价。参加培训的教师认为本次培训中存在的不足:
我觉得唯一的不足是培训时间较长,培训到最后几天时培训师和学员们都很疲倦,教学效果也受到影响。个别学员组织纪律性薄弱;学员们水平层次不齐;学员们的准备不足。本次培训时间过长,制度上缺乏人性化管理,培训内容单一,希望多上一些公开课。
学员住宿和食宿太分散,不利于学员之间和学员与培训师之间的交流。课堂范例比较少;理论讲解比较多;对班级如何管理谈的比较少。通研教材对我们掌握基本的功力有好处,但在通研学科教材时学员们的参与程度很低。
培训期间课堂管理有点松懈,纪律较差,应该严禁上课期间接打电话,提高培训质量。
三、学员心声摘录
训接近尾声时,每个参训的学员写了一份书面性的学习心得或体会,就此次培训发表了自己的一些感受、看法与建议。从这些心得或体会中,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此次培训的得与失。
如流水,一晃而过,转眼间,十五天的培训即将结束了。眼看就要离去的培训师们,我们心中有很多的不舍,多想留住时光,让时光永驻,可那是不可能的,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人常说:失去了才知道拥有的可贵。回想这十五天的快乐时光,我心中充满了无限感慨。优秀的培训师们和西部阳光的工作者们,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对我们无私的付出和默默的奉献。我相信,我们每一个学员都会铭记在心的。
训师们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是他们教学的技巧和渊博的知识,而且还有一种精神更值得我学习,那就是无私付出,不计回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他们为榜样,孜孜以求,不懈努力,争取把学生教到最好。
再次说声,谢谢!培训师们,西部阳光的志愿者们,你们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