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上交评委)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绥阳县温泉镇募坝小学 叶 镖
【教学内容】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八组中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讲的是“我”(季羡林)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由此,我体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语言优美且内容丰富,是一篇供学生细品的好文章。这篇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还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读记“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正确读记本课词语,重点指导书写“脊”等生字。2.读通读顺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
3.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用抓关键句、关键词领略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教学重点】
读通读顺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用抓关键句、关键词领略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谈话法等。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教具(花)。【学情分析】
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意图。但是仍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阅读情感、明白做人的道理。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教学媒体资源,创设不同的情境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学生欣赏美、感悟美、抒发美的能力。【设计理念】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积累本课优美的词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因此运用多媒体,通过图片、文字等手段,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方式读,在读中生情,读中悟情,由文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情感体验,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课前交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你知道大树指的是谁吗?对,他就是季羡林老先生。(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2、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3、指导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谁看的?谁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4、出示: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语文课的开始也同样如此。本环节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复习,通过介绍作者引出课题,利用课文中提到的“变化是有的,但美丽没有改变”导入学习。
二、初读课文,学词写字
1.请同学们小声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1)学习生字词。(2)指导学生书写本课生字。2.指名逐段轮读。
3、分组读。
4、教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思考:画出让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设计意图】: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在本环节的设计中,通过识字与写字,注重双基的训练,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以不同方式的读,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三、再读课文,品味美丽
师:同学们,季羡林老爷爷第二次来到德国时,语重心长地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小组合作学习并思考:
(1)猜猜德国这几十年来什么地方没有改变?
(2)你觉得哪些美丽没有改变呢?
2、交流汇报。
预设
(一)奇丽景色美/花美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请你找读读相应的句子且读一读。配音学生读。想象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师: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花美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什么意思呢?
3、对比“花团景簇”和“姹紫嫣红”让生说说还有那些词语来形容?
4、引导读。
5、观察画面齐读。
6、配乐生朗读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预设
(二)奇特的民族美/别人看花,自看脊梁
1、你觉得还有哪些美丽没有改变呢?请你找出相应的句子。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齐读。
3、引读:他们养花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美!
1、出示句子: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
2、生评价,让该生朗读。
3、这一种境界是指的什么呢?
4、男同学齐读。
【设计意图】: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四项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环节的教学设计根据抓“美丽没有改变”,通过抓重点字、句、段,以不同方式的读去领悟,去思考,最终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语言文字带来的美。
四、情景引读、回顾小结。
1、情景引读:
2、引发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3、两读课题。回归“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相机交代下课时的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注重情景引读,在引读中引出作者的感叹。通过两读课题,以“美丽并没有改变”回归课前问题,为引起下一课时具体学习作下铺垫。
五、布置作业,结束教学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文中优美的句子。2、推荐阅读季羡林的作品《留德十年》。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提出,五年级学生应布置适当的家庭作业。本课的作业设计具有层次性,有课内的语言积累,也有课外的知识拓展。
六、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变:社会在进步
不变:景色奇丽 民族奇特 境界 美 丽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应倡导简洁,明了的方式,能够表现课程教学的精华点。本设计就在“变”与“不变”之间,让人清晰地,对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一目了然。
第二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片段:奇丽的景色。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奇丽的风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朗读等,结合重点词语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子含义,并有感情地朗读。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德国,共同欣赏《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课题),知道了季老先生笔下的德国有着奇丽的景色,是个奇特的民族!下面我们就来感受一下那奇丽的景色。
二、读中感悟,领略美景
1、抓住 关键语句感受到“景色奇丽”?(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自学提示。生:边读边画边思考。
2、指名读句子,教师适时出示句子(幻灯片出示)
师: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画出的语句。
生:读句子。
生:意见一致的学生齐读句子。
2、品读这两个句子。
师:谁来读读这两个句子,其他同学注意听,边听边思考:你从哪些词体会到了德国的美?
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出示课件),你能结合画面来说说你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吗?
师:咱班的同学就是会学习,能从同学们的读中捕捉信息。师:这画面你还能用什么词语形容一下? 生:五颜六色、五光十色
师: 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词语感受到花很多、很美? 师: 应接不暇是什么意思?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应接不暇?你能用应接不暇说个句子吗?应接不暇写出了花多,从哪个词你还能感受到花很多。
师:(花的海洋)你能说具体吗?
师:那什么是山阴道呢?(同学们都不太理解)
师:“山阴道 ”是位于浙江绍兴的一处景色优美的风景区,山间小道,小桥流水,引无数文人墨客写下不少风景优美的文章,老师带大家一起去感受一下。(幻灯片出示)
3、齐读句子。
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让人“应接不暇”,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再次感受异国他乡的奇丽景色。
生:齐读
三、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总结:是啊,多么奇丽的景色!现在,让我们工工整整的把这些优美的词句抄写下来。
第三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教学难点:读懂课文,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一)1、孩子们,你们看屏幕,图片上有这么多美丽的花,谁来用一个词语来赞美一下它们呢?(预设:漂亮、鲜花盛开、百花争艳、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2、今天就咱们就跟着季羡林老先生走进一个特别爱花的民族——德国,一起来学学他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课题)
3、大家一起把课题读一读。
4、你们读了课题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呢?自己的花给别人看有什么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1、我们就带着疑问自由读读课文。老师这儿有两个温馨提示:(1)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读完课文,对于这个爱花的民族你有什么感受呢?
(二)检查生字词
wǎn
chà yān
1、出示生字:莞 尔 一 笑
姹 紫 嫣 红(1)、指名读(2)正音:“姹”注意翘舌音(3)齐读
2、出示词语:天性
宇宙
脊梁
奇丽
奇特
耐人寻味
花团锦簇
应接不暇(1)齐读(2)正形:“簇”草字头,“暇”字的偏旁,是空闲的意思。
3、齐读生字词。
(三)1、刚才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对这个爱花的民族有什么感受呢?(预设:德国的景色真的非常迷人,花很多很美,很奇特„„)
2、是啊,那你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作者的感受呢? 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啊!(1)多么优美的一句话啊!大家赶紧读读。
三、研读课文,直击中心
(一)、1、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大家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且画出来。
随机出示语段一: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1)、指名读
(2)这句话中描写花的词语: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a、学生当小老师解释一下
b、全班同学拿出词语手册再读读上面的解释(3)这两个词语表现了上面呢?(花的美,花的多)
(4)这个句子里还有哪些词写花的多?(任何、家家户户、应接不暇、花的海洋)(5)这么多花,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正如季羡林老先生所说——多么奇丽的景色。(6)让我们伴随着音乐,在美美地读一读这几句话,读书它的花团锦簇,读出它的姹紫嫣红。(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仿佛置身在花的海洋中,目睹了这么迷人的美景,不由自主地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啊!
(二)出示语段二: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在这句话里,你读懂了什么?(花很奇特)
2、你是从哪里词句看出德国人养花很奇特?
出示语句1: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我们中国把养在屋子里是为了美化环境,陶冶自己的情操,而德国人养花是为了给别人观赏的,这里让我们感到德国人可真奇特啊!)
出示语句2: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1)、我们平时说的“脊梁”是通常都是指人的脊背。这里说的“脊梁”呢?(花朵的茎、叶)(2)、德国人把花朝外开,自己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是因为他们不喜欢花吗?(不是,是因为他们的养花是为了给别人观赏的。德国人养花可真奇特啊!)(3)、是啊,德国人的养花的方式让刚到德国的季羡林老先生感到吃惊,你是不是也很感到吃惊和不理解呢?同学们都试着读读这句话。
(三)那德国人又是怎么看待自己做法的呢?
出示语句: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时候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1、“莞尔一笑”是什么意思呢?(非常轻松自然的微笑)
2、读这句话,你还体会到与房东什么样的情感?(自豪)
3、是啊,这一切在他们眼里看来是多么自然,习以为常的一件事情啊。他们觉得自己的花就是让别人看的。表现了德国人怎样的精神品质呢?(乐于和别人一起分享,无私奉献„„)4、课文里,作者是怎么评价他们这种无私奉献,乐于和别人一起分享呢?(人人为我,我为人人)5、大家自己读读这句话,仔细品味一下,你是怎么理解的? 预设:“我为人人”是心中要有他人,为他人着想,“我为人人”的结果就必然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课文中德国人养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来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5、正是有了这种境界,让我们不得不感叹: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啊!6.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一读这句话。
(四).回归整体
1、我们在上课之前,同学们读了课题之后就有所质疑了。现在学习了课文之后,这些问题都已经解决了吗? 1、(1)自己的花为什么给别人看的(2)自己的花给别人看了又什么感受呢? 2.是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季羡林老先生在这么美丽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了十年。如今时别45年之后,故地重游,他还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学习吧!
五、课堂小练笔
1、奇特的民族造就了奇丽的景色,奇丽的景色展现了奇特的民族,面对拥有奇丽景色的德国——这个奇特的民族,把你心中涌现了哪些话语呢?请拿起你的笔,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下你要说的话。
六.作业布置
1.抄写课后的生字词语。
2、课外摘录一些有关于花的优美词句,抄写在采蜜本上。
七、课堂板书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景色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奇特民族
第四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北郭乡后街小学 琚庆萌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认识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借助课题,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学习重难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
课前欣赏德国的风光图片。
在这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荣的祖国的锦绣河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今天就让我们去国外的一些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第一站──德国。播放德国风光片。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激发学生兴趣。
1.教师简单介绍作者:(课件出示哥廷根城市图片)
这是德国的一所城市哥廷根,著名的哥廷根大学就座落在这里,这所大学已孕育了30位诺贝尔奖得主。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曾求学于哥廷根大学。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季先生一起走进德国,感受那里与众不同的风景民俗!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读题质疑)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线索。
1、下面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注意把句子读通顺读正确,并想一想:课文几次来到德国?德国人种花有什么独特之处?
(1)、季羡林先生在1935年第一次去德国,在德国学习、生活了十年后回国,时隔35年,他再次踏上德国的土地所见所闻令他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再返哥廷根》一文,现在我们学习的课文就选自《再返哥廷根》。
(2)、出示句子: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自己种花与德国人对比,体会独特。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你家养花为了什么?
教师补充资料并小结:我们养花给自己看。德国人不但把花养在窗外而且还把窗帘做成半截的呢?很显然,他们养花是让别人看的。
5、季先生对此感到——吃惊,面对季先生的吃惊,女房东却认为——“正是这样”指的什么?
“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 从中你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女房东?
朗读指导 :读出季先生的吃惊与女房东的和蔼、无私。
四、探究“美丽的景色”。
1、教师过渡: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花儿真的是给行人看的吗?街上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跟随季先生的脚步走出房屋,到街上去看一看吧!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将相应的句子画下来。
自由朗读写景的句子(课件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说说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自由谈 相机指导“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板书)
这两个词什么意思?想一想,这两个词语都是来形容花,作者用词是不是重复了?
出示花的图片对比。学生比一比,那幅图片可以用“花团锦簇”形容?那幅图片可以用“姹紫嫣红”形容?
教师小结:各种颜色的花在一起就是——姹紫嫣红。(侧重花的颜色)
娇艳的花一朵挨一朵,互相簇拥,靠在一起,挤在一起,这就叫——花团锦簇(侧重花的形态)看,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啊!现在把词带入句子,谁拿来读一读?
3、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这美丽的景色?(播放文件)沐浴在这花海此刻你心情怎么样?带上好心情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个人读展示——齐读。
五、探究“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师过渡:这美丽的花海是谁创造的呢?(引出句子并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耐人寻味”什么意思?“颇”?
2、“这种境界”指——
3、结合上下文谈谈自己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师过渡引导:这种境界只表现在种花上吗?这种境界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咱们的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发现了吗?
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带上自己的感受有感情朗读
六、学习第四段。
1、四五十年后,季先生故地重游,主人问及季先生德国有什么变化没有?季先生
说——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变化。)变化是有的,几十年来德国会有哪些变化?
2、“美丽”指什么?
补充句子练习:四五十年过去,再次踏上德国的土地很多东西都变了,但是美丽始终没变。
3、教师小结:是啊,不管多长时间,这种美丽都不会改变。因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已深深扎根在德国每个人的心里,成为民族的传统美德!
七、教师引读,回归文本
1、几十年过去了,再次踏上德国的土地我们发现:生接读——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2、此情此景深深的打了季先生,他由衷的赞叹,生接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3、有谁不被这景色感动呢?让我们共同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八、此时作者仿佛回到四五十年前„„
1、作者在思念什么?(祖国、亲人)
2、生交流我国的民族传统美德。
师小结:每个民族都有各有其美,我们要继续和发扬自己的民族传统美德,还要学习别的民族的优点,共同创建美好生活。
第五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阳埠中心小学
李彬
教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中的25课,本组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本课向我们叙述了作者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爱花,亲眼所见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情景。课文让读者体会作者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而感到吃惊,突出了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耐人寻味的境界。学生分析:
学生进入五年级的学习,已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找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积累了一些语言,初步有了朗读、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还有一定的难度。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紧扣“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作为整节课的一条主线,抓住“奇丽,奇特”这两个关键词,以此贯穿教学,引导学生品读文本,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耐人寻味的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3、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情与风俗特点。教学难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耐人寻味的境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季羡林这位伟大学者早年在德国留学。德国人那爱花养花的民族风
情,令曾在德国留学十年,三十五年后又重返德国的季老先生感慨万千,情不 自禁的写下了这篇精美的课文。板题,齐读题。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领略 季羡林笔下德国那独有的民族风情吧。
二、初读课文
1、按要求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边读边思考,作者几次到德国?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2、讲解生字词
脊梁、莞尔一笑、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
3、解决思考的问题,生汇报。
三、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文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德国景色的奇丽?用横线画出。哪些句子又让你感受到德国民族的奇特呢?用波浪线画出。
(一)、感受到景色奇丽的句子。
(1)生汇报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体会理解关键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先想象,借助图片,读中感悟奇丽的。
(3体会理解“花的海洋,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感受德国景色的奇丽。
(二)、感受到民族奇特的句子。
(1)生汇报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体会德国人养花奇特之处
(3)对比中国人养花方式,加深对德国奇特的感受。
(三)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具体指什么?
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就是我为人人,自己有看别人的花就是人人为我。
(四)感受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后,思考作者笔下那美丽的内涵。
四、小结
同学们,作者走在德国如此美丽的街道,感受到德国人那耐人寻味的精神,情不自禁 发出这样的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五、拓展
课文最后,作者说“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这梦里会有什么呢?如果想知道,课后去看季羡林的重返哥廷根》、留德十年》,你就能够明白,他的梦境里究竟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