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述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试述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
策
【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进程正在不断加速,与整合之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相比较,结合信息技术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鉴于此,先对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然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整合过程;存在问题;对策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中问题的根源分析
(一)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不清楚
很多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目的还普遍存在比较迷茫的现象。这种迷茫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信息技术与课程之间的作用关系比较模糊,没有形成利用信息技术教授小学语文的整体性概念;第三,信息技术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明确。上述三个方面的目的导致小学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往往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很多时候仅仅是为了响应教育管理机构的要求,虽然照搬其他老师的套路也开展了几次整合活动,但整体上属于被动的状态。
(二)教师投入信息技术学习的精力和时间严重不足
在问卷调查和对教师的访谈中,笔者发现教师普遍反映学校教学任务很重,每天除了上课外,还要进行许多校务活动,再加上学生都是年龄很小的学生,更需要教师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而且小学班级人数一般在50~60之间,教师每天都要对学生作业进行批改。这样下来,教师可用于教学研究的空闲时间很少,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别说开展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研究。
(三)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还有许多明显不足
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是影响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一个关键因素,调查显示教师虽然已经普遍掌握了相当程度信息技术技能,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方面普遍欠缺。虽然许多教师反映他们都参加过教育技术培训,但培训的内容往往停留在技术层面,学习的内容主要就是计算机操作技能。
(四)学校在信息化教学设施、数字化资源建设与管理方面不太完善
很多学校虽然装备有高配置的电脑、宽带网络,但管理系统、教学系统、教学平台、教学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校园网建设缺少总体规划和指导,重视硬件设备的投入,轻视软件建设和师资培训,致使校园网使用率不高;校园网缺乏良好的管理与维护,许多学校的校园网不能正常运转;而且校园网产品售后服务跟不上,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很多学校都建有自己的数据库资源,但这些资源只是些零散不成体系的,而且很多资源库内容参差不齐,质量差别很大。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对策
(一)由硬件配备转向软件开发,由技术渗透转向教学融合,迎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机遇当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进入一个崭新的飞跃阶段,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的硬件配备与技术渗透已相当完备,下一步发展的关键是牢牢抓住云课程的深度开发、慕课(MOOC)的蓬勃兴起、翻转课堂的大规模实践等大好机遇,以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为契机,推进中小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改革,真正提高教学质量。鉴于“需求为本”云课程的出现,尝试构建小学语文数字教材、网络课程、虚拟交互课堂、学科资源中心、远程服务平台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2012年诞生的新名词慕课主张大规模、开放性、在线式课程的实施,其实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积极打造高起点、新思路、大手笔的优质课,敢于接受校内外乃至国内外的互动与质疑,经得起考验。翻转课堂的实验彻底扭转了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使许多教学流派广为倡导的“少讲多练、合作互动、质疑问难”等美好愿景化作活生生的现实。
(二)由片面依赖转向有机整合,由千篇一律转向因需而宜
正确处理传统手段与虚拟教学的关系针对当前“言必多媒体”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许多教师上课已对PPT形成依赖心理,假如遇有停电等偶发事件,就不知从何做起。假如不运用信息技术就不能评为优质课,小学语文课变成了多媒体的大比拼。值得提出的是,有些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特别是阅读教学到底是纸质版好还是电子版好,在科学上是有争议的,专家的观点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有的观点旗帜鲜明:图像版的阅读导致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降,静态的纸质阅读更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笔者曾对网络环境下教学的负面效应概括为“重信息轻实践、重吸收轻创造、重智商轻情商、重智力轻体力”,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把网络对教育的负面影响限制在最小范围。因时、因事、因地、因人考虑活动教学、情景教学与信息技术渗透下的虚拟教学显得格外重要。
(三)由一劳永逸转向终身学习,大力开展实效性的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开展的培训,它相对于传统集中培训而言是一种新型的培训方式,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培训方式。首先,校本培训以被培训学校的教师为主导,内容是依据学校和教师需要设计的,可以将关注点集中在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能力上。传统的教育技术培训一般由行政部门负责,教师参与的较少,培训的内容与方式也不由被培训的教师做主,这也就导致了教师虽然学习了一大堆技术,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并没有得显著提高。其次,校本培训能够将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何可抗先生认为,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已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TPACK阶段,与前两个阶段相比,TPACK阶段更加重视整合模式在贯彻、实施过程中的“境脉”(Contexts),更加强调教师综合性的TPACK知识而非信息技术知识。TPACK是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基础,是支持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有效的知识。校本培训将培训融入教师日常工作的方式确保了培训的情境性,而这种情境性能够促进教师TPACK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整合不仅成功颠覆了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创新了教学模式、方法、手段和内容等各方面,极大程度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而且有效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了21世纪培养先进人才目标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常丽芳.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探索与实践[J].探索?交流,2012(04)
[2]胡曼君.浅谈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J].民营科技,2011(10)
第二篇:工程索赔过程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绪论建筑物工程索赔指的是在房屋建设工程具体施工的过程里,由于出现了施工方面的问题,遵照合同要求合同相对方进行一定的赔偿,这是一种愈发常见的施工过程中的现象。特别是现在施工项目的复杂化程度越来越高,法律知识的普及程度也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运用法律的手段解决施工方面的赔偿问题,这极大地保护了建筑人的相关权益,推进了建设工程项目的和谐有序发展。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索赔工作是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工程项目的有效途径,对于业主、承包人和监理工程师来讲,索赔程序能否顺利走完,索赔金额能否具体落到实处,能够较好地映射出项目管控的实际水准。索赔教育的普及能够大力推进市场培育,提升建筑业的发展水平,提升工程质量。它有利于普及合同管控,建立良好合作氛围,有利于督促合同两方实际履行合同义务,有利于工程外包范围的拓展,有利于更好地与国际市场接轨。本国法规明确规定索赔即合同追加条目,归属于工程造价。因此,索赔是工程项目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国家应进一步关注索赔管控,提升索赔思维理念,索赔管控的优化对于提升我国工程管控水准至关重要,同时也意义非凡。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国外研究现状由于工程建设实践的需要,国外对工程索赔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十分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也开展得比较早,至今在国际上应用仍非常广泛的管理费索赔公式,即源于1960年美国“合同纠纷仲裁团(BCA)”对Eichleay公司索赔案的仲裁。早在1960年,美国享有“管理之父”美誉的泰勒即开始了对生产率降低损失的初步定量研究;1989年,托马斯对建筑工程因材料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生产率降低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生产率影响系数的概念,一些著名的公司、机构也对生产率降低损失进了不少定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可用于生产率损失索赔的分析和计算。纵观国外对索赔的定量研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大都流于局部、细节,而失之整体、系统,较少定量研究,国外对索赔的定性分析进行得更为充分些。这方面的专著己有不少,如罗伯特所著的《Asce,Cost一Estimating principles》,乔治和弗朗西斯所著的《Con’Iractors Construction一Claims Avoiding》高登和艾德霍德所著的《PredicTing ContractSurety Bond Claims Using ContrecorFinancialData》,但这些著作一般都侧重于对索赔进行合同法律上的责任分析,有时还紧密结合具体的合同条件。时至今日,可以说国外的专家、学者已经对工程索赔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关于工程索赔方面的著作也出版不少,其中比较著名的有:JamesJ.Adran著的《Construction Claims》,Vincent Powell-Smith和Douglas Stephenson 合著的《Constructions Claim》以及Vincent Powell-Smith和John Sims合著的《BuildingContract Claims》等等。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开展对工程索赔的研究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健全的理论研究和方法体系,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工程索赔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基本信息管理和相关文档管理,可以进一步细化为索赔的提出与确认、索赔事件的识别、索赔的合同依据以及合同解释的提出、不同类型合同形式对预防索赔事件的发生以及各种索赔争端的解决方式和做法。JamesJ.Adrian2019年编写的((ConstruetionClaims,AQuantitativeApproach》 和Michaels.simon2007年 编写的《ConstruetionContraetsandClaims》是现今关于承包商索赔分析和管理方面的重要的著作,在书中他们全面总结了过去对承包商索赔的研究成果,并且新增了自己多年研究的理论,他们指出计算机应用是如今索赔研究的一个关注点和热点,通过计算机的介入可以将各种信息结合相关软件进行文档管理,还可以利用数据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构造项目信息系统,从而在某个层面上来支持索赔的提出并且作为索赔事件处理方案可行性探讨的基本依据和证据。1.2.2 国内研究现状相对于国外的研究工作,国内对国际工程索赔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已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著作大都是对索赔进行一般要领性的叙述,或是具体经验的总结,或是结合工程实例对索赔进行定性的分析和说明,而对索赔的系统理论分析和定量研究却很少。国内已出版的著作中,以《国际工程承包经营管理策略》、《建筑工程索赔》等对工程索赔的论证详细,但内容多为基础知识的介绍和理论性的叙述,几乎没有具体方法的研究。虽然理论工作者和工程界人士越来越重视索赔问题但是我国对索赔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对施工延误索赔研究主要是从案例角度对索赔做了一些分析,文献的内容主要放在索赔的合同分析和责任划分以及工期延误分析上,再结合施工管理中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索赔分析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在费用索赔分析方面也开始有所涉及。随着建筑行业及其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有关建筑行业索赔的研究开始大量展开。赵春梅在发表工程索赔管理是工程造价管理的文章中,对工程索赔的涵义、工程索赔的原因及分类、工程索赔内容、工程索赔的程序及处理分别进行了阐述;同时周兰花认为工程索赔是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杨怡等人针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索赔问题,从工程索赔的含义、工程索赔的主要原因、工程索赔的程序、工程索赔的费用计算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利承包商做好工程索赔工作。与此同时,汪克钛主要从工程索赔、工程保险索赔产生原因、索赔条件、索赔对象、索赔时效、索赔项目、索赔项目内容、两者差额处理、赔偿责任原则及其计算方式等方面,针对实际工作中容易混淆的问题对两者做合理对比分析,并就作好这项工作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王禹指出工程招标是项目管理中关键的环节,利用工程招标,规避可能存在的工程索赔是工程项目管理中一项重要课题,结合工作实践,针对处理各类型工程索赔案例,对在工程招标中如何规避索赔提出了一些建议;朱建平阐述了工程索赔的基本涵义和形成原因、实施工程索赔的重要意义和应做的一些基础工作,并对有效进行工程索赔的策略和技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黄庭红阐述了工程索赔的概念,从施工索赔和建设单位的反索赔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建设工程的索赔程序,探讨了索赔报告的审核,以提高人们对工程索赔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搞好索赔工作:装永华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成熟,工程索赔问题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最重要方面之一,直接影响着企业经济效益和发展动力:郭刘珠认为工程索赔作为一种手段,用以保护承包商、发包商各自的正当权益;金海珍简要阐述了工程索赔的意义和做好索赔工作对施工企业的重要性,对施工过程中如何规范索赔程序和怎样进行索赔作了具体的分析和介绍;李建伟就我国现阶段工程管理水平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的合同管理和工程索赔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李立军介绍了工程索赔的概念及作用。2 工程索赔概述2.1工程索赔概念工程项目管理索赔指的是在履行工程承包合同的过程里,合同一方因为另一方不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而致使自己蒙受损失,要求对方给予赔偿或补偿的权利。索赔面对的对象是双向的,但凡合同一方的义务未按照约定履行,索赔的现象都有可能出现。它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举动,大致情况下,索赔指的是承包商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不是因为己方的缘由而导致的工期延长、消耗增加而请求业主赔偿损失的一种权利主张。而业主向施工方主张的因施工方责任导致的具体损失的费用赔付叫做反索赔。针对目前房屋工程项目建设的总体情况,索赔现象层出不穷,而且发起人也多种多样,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都能够成为索赔的对象,显而易见,业主当然也能够依据合同对应的条款发起索赔申请,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一般而言,房屋建设索赔基本上就是由于一方违反了合同条款以及不履行自身义务而由另一方发起索赔程序,接下来双方共同商量或者是走仲裁程序,以维护自己的财产权益。若要想顺利地完成房屋建设索赔程序,还需要有针对性地了解相应的索赔条款,充分利用索赔条款才能使赔偿的结果向好的方向发展,索赔相应的手续文件大致有以下几类:招投标进程中出现的相应资料文件;房屋工程建设过程中订立的各种合同文件;相关负责人起草的施工方案;各种建筑材料的订购单据及检验手续;记录施工进程的材料;相应的资金往来凭证;记录施工过程具体情况的资料等,可以用作索赔的凭证,在房屋建筑工程的索赔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房屋工程索赔进展中,索赔流程值得引起极大的关注,总体来说,索赔的进行是在一段特定的时间内,处于不一样的时间区间,索赔处理手段也有所不同,有关部门处理的举措也各有不同,所以,索赔申请要第一时间予以提出,并与周围部门打好招呼,并且争取相关部门的协同处理,特别地,工程监管部门和设计部门更加应该加强通气和协商,互通有无,为索赔能够顺利完成提供资料和保障。2.2工程索赔的分类针对我国目前房屋工程索赔,经常出现的索赔类型有下面这么几种:(1)工期索赔。这类工期索赔是索赔中的基础类别,大致由于施工进程中导致项目延期的问题出现而使得工程不能如期顺利完成,于是违背了合同的相关条款,合同相对方也就有了凭证凭借合同资料进行索赔,另外,如果开发商或业主要求施工主体缩短工程完成期限,加速完成而导致的相关经济损失,合同相对方一样可以申请索赔,这是目前比较普遍的一种索赔方式。(2)工程更改索赔。在房屋建设项目的施工进程中,由于人的缘由或者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而产生的工程更改现象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合同相对方一样能否申请索赔,特别是由于工程更改而导致的一定的经济损耗,更应该通过特定的索赔来亡羊补牢。(3)合同终止索赔。对于工程建设项目的执行来讲,索赔的关键凭证之一就是相应的合同资料,假如在合同的施行过程中,合同一方强行终结合同履行,违背合同协定就是板上钉钉的事,索赔申请的提出也就是顺水推舟的事,合同相对方会申请仍旧按原协议履行,或是申请给予一定的赔偿以弥补经济损耗。(4)风险承担不平均索赔。在建设工程的索赔进程中,由于风险承担不平均也能够提出索赔的申请,特别是市场中风险因子大量存在又都不尽相同,假如说全部由承包商一方担负风险,承包商就会成为经济损耗的易中招者,于是,承包商应该积极提请索赔,将面临的风险压至最小。(5)不可抗力安全索赔。在建设工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普遍情况下业主会选择投相应的保险,这样一来在房屋施工过程中,如果外界出现了一些不可抗力的不利因素,就可以申请索赔,例如说不利气象条件导致的工程损耗就能够借由索赔来弥补一定的损失。(2.3 工程索赔的依据工程索赔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招标文件、施工合同文件及附件、补充协议、施工现场的各类签认记录、经认可的施工进度计划书、工程图纸及技术规范等。(2)双方往来的信件及各种会议、会谈纪要。(3)施工进度计划和实际施工进度记录、施工现场的有关文件及工程照片。(4)气象资料、工程检查验收报告和各种技术鉴定报告、工程中送停电、送停水、道路开通和封闭的记录和证明。(5)国家有关法律法令政策性文件。(6)发包人或者工程师签认的签证。(7)工程核算资料,财务报告,财务凭证等。(8)各种验收报告和技术鉴定。(9)工程有关的图片和录像。(10)备忘录,对工程师和业主的口头指示和电话应随时书面记录,并请给予书面确认。(11)投标前发包人提供的现场资料和参考资料。(12)其他。如官方发布的物价指数,汇率规定等。)2.4 工程索赔的流程(1)依据事情发生的不同观察点,依据不一样的水准,将不同的类别分开,用不一样的途径实施索赔管控。(2)熟知相关法律法规,用证据事实说话,确定方向,坚决执行。提出索赔要求以明确的观点和直捣黄龙的方式说明事实本身,不要与对方过度牵涉,简单明了地提出索赔请求。(3)立即搜索和上报,依据合同条款和招投标文件申请索赔,申请书中应该包括索赔缘由、凭据、索赔事项、事项起止日期和损耗估计,并附有详实的资料和相应的证据。据此监理工程师可依据申请书大概明了事件发生的整体经过、造成相关的影响和索赔请求。(4)索赔申请上报给监理工程师后,对应主管签名予以同意,如果条件许可,应该邀请部门负责人、分部主管、监理工程师协商后签字。(5)总监理工程师签名同意后索赔申请书要立即归档,与此同时搜集证明资料,一切相关费用及工期索赔需要同时伴有监理工程师承认的记载资料、计算数据及其辅助资料。(6)立即完成某一区间的索赔报告及其终极索赔报告,附有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并抄送给相应部门。3 我国工程索赔现状索赔是指在合同的实施过程中,合同一方因对方不履行或未能正确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而受到损失,向对方提出赔偿请求。当今在承包工程中,对承包商而言,索赔的范围更为广泛,一般只要不是承包商自身责任,而由于外界干扰造成工期延长或成本增加,都有可能提出索赔。我国工程索赔是从20世纪80年代在云南鲁布革引水发电工程首次采用国际工程管理模式中出现而开始的,索赔概念也自此进入中国.经历了近20多年的风风雨雨,工程索赔管理工作已取得了长足发展,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索赔无论在数量或金额上都呈小断递增的趋势,倍受业主、承包商及有关部门的关注。是否运用索赔以及索赔是否运用得当.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利益、生存和发展。但我国在施工索赔领域的研究时问较短,研究内容、方法和成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索赔薄弱使我国承包商在国际承包市场丧失竞争力,并很可能在我国市场开放后,在国内也处于弱势。工程索赔的薄弱导致一部分风险和成本过多的由承包商承担,承包商为保证足够的利润,必然要将由此增加的费用计算在成本里面,这就导致在投标过程中的报价增加。而现在的国际承包市场低报价是中标的最大影响因素,高标价显然难以中标,如果强行压低报价,即使中标,那么索赔薄弱将使工程盈利困难。总之,如果不能利用索赔手段将一些补偿性费用独立于预算成本之外,那么在国际承包市场上,我国的承包商与索赔管理完善的外国承包商无法竞争。从统计数据上可以看出,2019年我国有200家公司进入美国《工程新闻纪要》(ENR)所统计的1500家国际大承包商之列,2020年公司上升为260家,但是这260家总承包额仅占这1500家承包商营业总额的13%。可见,我国在国际承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不强。而且,索赔管理薄弱将会对我国的对外承包带来进一步的负面影响。对于国内建筑市场,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是必然的。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加重,索赔薄弱的这一系列问题在国内市场也会凸现出来。)4 我国工程索赔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4.1 我国工程索赔存在的问题(4.1.1 本国法律实施周边环境不友好)不遵守法纪的现象比比皆是,合同的周边适用氛围不太友好,人们也不愿意诉诸法律手段和合同途径处理难题。至于索赔事宜,在签署和适用合同的过程里疑难杂症较多,索赔处理的效果不明显,层次也不太容易提升。(4.1.2 承包商签署合同后处于被动局面)市场比拼惨烈,天平大都倾向于买家,业主在签署合同时大都会附上较为严苛的合同条款,承包商由于生活所迫只能被动同意这种合同条款的存在。在工程里,承包商处于被动局面,为了维护好各方的利益,常常要做个和事佬,没有胆量向业主申请赔偿,即便承包商有心按合同办事,因为各种因素作祟,常常事与愿违。(业主在签署合同时大都会附上较为严苛的合同条款,承包商由于生活所迫只能被动同意这种合同条款的存在。在工程里,承包商处于被动局面,为了维护好各方的利益,常常要做个和事佬,没有胆量向业主申请赔偿,即便承包商有心按合同办事,因为各种因素作祟,常常事与愿违。在中国,承包商面对的是非常不友好的合同签署和履行氛围。即便是在合同的签署和履行进程中,合同两方的感性行动使得工程承包市场氛围不断僵化。)(4.1.3 索赔理论和案例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本国申请索赔和专门投身研究索赔事宜的承包商和专家人数不多,索赔的实际案例和研究成果也寥寥无几。当前索赔理论大大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尤其是有关索赔定量分析的研习更是算不上先进。在本国,承包商不常归纳索赔经验,对经典的相关案子予以搜集、加工,归根结底,所提的这些案子全是今后索赔过程中需要加以借鉴和学习的。(从建筑公司里面说,在整理合同和索赔方面也有着不少难题。当前,很多公司里面都设置了专门从事合同管理的部门,可有的公司里面合同整理规章不能付诸实施,部门结构不完整,职员能力水平不高。合同管理乱作一团,对合同的签署、执行没有进行系统的监控和运作,今后的索赔也就在此埋下了伏笔。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没有仔细审视相对方的资金、声誉状况,冲动地签署民事合同,造成今后合同实施不顺利;二是有些合作事宜只是口头承诺,没有落实在笔头上,但凡产生民事纠纷,不好取证;三是合同条文规定模糊,尤其是违约责任归属不清楚,经常导致找寻不到相关责任人。本国建筑行当以上现象的发生大致出于以下缘由:一是缺乏法律观念,索赔意愿不强。建筑公司负责人因为头脑中还固化存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观念,愿意接纳国家下发的计划指令,不愿意参与市场竞争,市场竞争意识不够浓烈。承包商没有仔细研习目前已有的法律规定,没有浓烈的合约观念,没有认识到合约管控和索赔的存在价值,常常从一开头就为工程的如期完工设置了绊脚石。与此同时,因为不了解相应的法律规定,但凡出现经济纠纷,不愿意诉诸法律途径解决难题,也傻傻弄不懂据法索赔和据法惩戒的概念区分,不易运用合理手段管控合同,发起工程索赔程序。二是因为头脑中计划经济思想过于僵化,公司的运营结果和公司负责人以及大部分公司职员的经济利益不挂钩,公司运营结果的优劣和公司负责人以及职员的升职涨薪缺乏直接的关系。所以企业负责人和企业大部分职员未能对公司运营结果的优劣以及获利多少充分看重。索赔管控被长期忽略,索赔事宜不可以顺利完成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三是作为合同管控的关键成员,索赔经常被本国一些公司忽视。第一,公司未能重视搜集索赔证据和起草索赔证明材料,使得索赔申请缺乏坚实的地基和凭证。第二,承包商不愿意诉诸法律手段索赔。因为很难中标,为了不和业主的关系搞僵,于是,即便是因承包商以外的缘由导致出现了施工合同之外的费用,也不愿意诉诸法律手段。第三是不懂索赔。因为没有称职的合同管控职员,承包商不了解索赔观念、流程、途径以及相应的法律规定,因此,即便可以通过索赔解决纠纷也不愿意索赔,更别提索赔窍门。出于上述缘由,本国的建筑公司前期不愿意索赔,后期无力索赔,于是本国的索赔管控工作迟迟不敢拿上台面。这对于培养一致有秩序的建设市场有着非常不好的影响,并且也影响着本国建筑市场顺利迈步进入国际市场。)(4.2 我国工程索赔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4.2.1 成本和风险的不正常转移工程索赔是风险转移的一种方式,如四川绵阳某工程,由于不可预见的外界条件的影响,不得不变更设计方案,而给承包商带来了风险,其实该风险本应由业主承担,因承包商没有进行索赔,才使得本应由业主承担的风险而让承包商来承担,不能将风险进行正常的转移。在本来利润就很低的市场环境下,承包商在整个工程进展中承担巨大的成本压力,只能不择手段的压低成本,甚至偷工减料或虚报工程量,从而导致工程质量的降低,也就会使得业主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必须多付出费用和时间,最终得不偿失。4.2.2 承包商的竞争能力降低工程索赔的薄弱导致一部分风险和成本过多地由承包商承担,承包商为保证足够的利润,必然要将由此增加的费用计算在成本里面,这就导致在投标过程中的报价增加。而现在的国际承包市场低报价是中标的最大影响因素,高标价显然难以中标,如果强行压低报价,即使中标,那么索赔薄弱将使工程盈利困难。总之,如果不能利用索赔手段将一些补偿性费用独立于预算成本之外,那么在国际承包市场上,我国的承包商与索赔管理完善的外国承包商无法竞争。4.2.3 行政权利过多介入索赔的争端往往牵扯到巨大的经济利益,而行政权力又是国家权力中覆盖面最广,与社会接触最直接、最容易与金钱挂钩的一种权力,所以行政权力运行的自由度特别大,难以控制,极容易出现权力的“寻租”现象,出现权钱交易等违法乱纪行为。)5 我国工程索赔的改进建议5.1加强索赔观念对于建筑工程索赔来讲,如若想使得索赔结果尽善尽美,第一就要提升项目管控人员的索赔理念。这种索赔理念的提升就是让项目相关管控人员知道何为工程索赔,工程索赔的具体项目和凭证是什么,这样使得索赔流程尽善尽美,索赔决定如何执行和管控,只有当这些基础的索赔常识被详尽的研习之后,项目相关负责人才会下意识地在工程项目的个案管控中加入索赔因素的考虑,特别对于经济往来中各种引发索赔的不确定因素,也能竭尽所能地予以剖析和详解,将经济损耗的风险性降至最低。5.2确定索赔额的估算方式在建设工程索赔处置流程中,最为焦点的内核就是监控经济性要素,特别相对于索赔额来讲,精准整体的估算更是至关重要的。于是,精通合适的索赔额估算法其重要性也就愈发凸显。立足目前建设工程索赔的具体形势,普遍出现的索赔额估算法大致有三种类型:分项费用法,也就是对合同范围内的费用予以剖析估算,最后锁定赔偿数额;更正总费用法,也就是对工程项目的总费用予以相应的调修和更改,最后估算出赔偿数额,特别是针对受到不利影响的金额,更应展开彻底的剖析;总费用法,即用工程建设项目的实际支出刨除原先估算的工程造价,从而得出索赔额。只有灵活精准地运用这三种途径,得出的索赔额才更加贴近真实和实际。5.3 搜寻并抓住索赔机遇承包人应仔细研习施工合同文本,对合同条款倒背如流,对可能引发索赔的条文仔细研读。引发索赔的突发性事件出现后,久经沙场的承包人要具备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善于创造时机的能力,积极构建索赔触机,掌握一手材料和证据。完善合同管控,搜集有力的索赔证明材料。在施工初始,承包人就应构建整套记载体制。在施工进程里出现的材料运载、会议纪要、工程更改、水电供应都要有初始的记载。5.4 重视索赔证明材料的搜集(1)各类合同、图纸、合约等文档。招投标文档、施工合同文档、经由业主委员会核准通过的施工组织计划、工程实行规划、各类图纸、技术条款等。索赔申请中可将这些文档用作索赔的现成证明材料。(2)两方的来往信件和各类会议记录文档。在合同施行进程中,监理工程师、业主和承包人举办各种时间段的会谈所做出的决定,是合同的附属部分,可是会议纪要需经全体与会人员签字才能成为索赔的证明材料。(3)进度规划及其项目场地的相关资料。进度规划和详实的进度日程规划是场地相关文档资料更改的关键证明资料。(4)施工进程中各类记载资料。天气记录、工程竣工查验报告和各类技术证明鉴定,施工过程中停水电、道路封停的记载和凭证。(5)政府法律规定及其市场情况报告;国家法律法规和指令性文件;官方公布的物价、工资水平,各类会计证明材料,材料订购、运送、入场、损耗等方面的证明材料。5.5 掌控正确的索赔流程,抓住时机启动索赔程序(1)提出索赔申请。在引发索赔的突发性事件出现后,施工企业要及时抓住索赔的机会,即时予以回应。在引发索赔的突发性事件出现后的28天内向监理工程师上报索赔申请,发声就此事件气动索赔程序。此索赔申请是施工方因具体的索赔突发性事件向业主提出的索赔意愿和请求。假使不在此期限内提出申请,业主便被赋予权利回绝施工方的请求,施工方至此不再具有申请索赔的权利。此后,施工方要对合同的履行实施追踪管理,了解突发事件前后的因果关系,详实把控事件整体经过,剖析突发事件的始作俑者,责任的实际肩负者。(2)上报索赔申请。索赔申请要求上报后的28天内,抑或是监理工程师首肯的其余合适的时间段内,施工方要求上交工期延长或者经济损耗赔偿的正规索赔申请及相应材料。假使引发索赔的突发性事件抑或是其不利影响长期存在,施工方需要根据工程师的标准在28天内递交索赔报告。撰写报告要求内容真实、赔偿额估算精准,责任归属明确,着重证实突发事件的不可预估性,具体阐明是因非施工单位的缘由导致的突发事件的出现,致使施工单位的施工进程收到了阻挠,并产生了相应的损耗,工期被迫延长。索赔报告应做到文字精简、内容详实、结构明了,工程师应不能对此提出质疑,也不会提出填充证据资料的请求,如若不能,索赔将无法顺利进行。(3)索赔的终级处理。工程师得到索赔报告后,会详尽审核其具体内容和证明材料,明确赔偿责任,依据索赔的具体条件,敲定赔偿额。因为工程师和施工方身处不同的地位,对于责任承担的归属、索赔证明材料是否详实、计算途径是否妥当方面持有不同的意见,这导致赔偿额常常和施工方索赔报告中提出的赔偿额大小不一,有时甚至差异巨大。因此,合同两方应商定赔偿的处理方案,应当依据工程师的请求充实证据,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如若不然,监理工程师认定证据充足足以支持索赔成立的部分工期和赔偿额可以被法院认可,其余则会被判定不成立而失去效用。5.6 强化索赔管控合同管控与索赔息息相关,合同是索赔的基石,加大索赔管控就是要加大合同签署和施行合同进程中的管控。在招投标进程中,承包人要仔细研读招投标文档,认真查访施工场地,要极力找寻招标文档中的切入点,抓住其中的索赔机遇,在制定工程量报价单时,要具体根据工程特征将报价策略运用得如鱼得水,例如说有索赔潜在机会的就报高价,没有的就报低价。加大公关策略的实施力度,与各方关系关系融洽,和谐共生是很难做到的,作为施工方,要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在索赔方面,就是要搞好施工方的负责人、具体施工人员和设计方负责人的关系。只有各方关系融洽了,索赔才能具体落在实处。5.7 重视监理针对建设工程索赔进程,监理方的功能和效用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索赔的最终成果,监理方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觑。于是,在工程索赔的实际处理进程里,监理单位的接洽和联系就凸显其重要性所在了,特别要关注和监理方联系的方法和窍门,一定要美化沟通语言,保证沟通畅通无阻,尽量化解沟通中的纠纷和不利因素,监理方的信赖是来之不易的,只有获得了监理方的信赖和支持,合同方才能打赢索赔这张攻坚战,获得金钱和工期的实际补偿。索赔不光是工程管控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因素,还是承包人管控思维的一分子,如何用审慎的目光看待索赔,实质上这是个管控思维的项目,是承包人对利益、联系、声誉几个因素之间的调整均衡的过程。如若不能顺利地完成索赔,承包人将在商场上一蹶不振;但如果索赔泛滥成灾,承包商的声誉将会一落千丈,从长久看会对承包商的经济效益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承包人应该从下面列举的项目更加完美地对待索赔:(1)签署合同是为了确定合同方权责利的归属,督促他们系统实施合同,保障合同方的利益不受侵犯,而不是出于索赔的目的。对于违背合同条款一方的惩罚,可以很好地弥补实际发生的损耗,将利润最大化,而不是缩减利润。(2)全面履行合同义务:承包人要秉持积极的观念全面履行合同义务,辅佐业主实施各项工程,搭建非常友好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依据合同规定的数量、质量、工期全面执行工程任务。承包人如果在履行合同过程没有违背合同条款,业主委员会的成员对其具体工作一致挑起大拇哥,而且辅佐业主诚实进行工程管控,将各方面的关系处理融洽,日后的索赔进程中才有可能出于“东方不败”的地位。在工程管控进程中,业主难免会有一定的失误和过错,承包人应适时站出来为他们斧正,将损失降到最低点。(3)针对无法预知的突发性事件,要适时采取有利举措,消除影响,降低损耗。一定要保证在平等友好和互利共赢的氛围中共同开展业务,业主要对承包人持有一种崇拜式的信任感。如若在这种氛围里开展业务,突发性事件一旦发生,承包人提出的索赔请求,业主大都全盘接受。(4)立足于大项索赔。在工程项目的管控过程中,如果引发索赔的突发性事件业已发生,一定要立足于影响力强、索赔额大的大项索赔,对于小项索赔要忽略不计,如果过于频繁地提出索赔申请,合同相对方会感觉厌烦,可承包人对于小项索赔也应适当管控,并告知业主为了维系双方良好的协作关系而不去计较,但是适当时小项索赔也有被重新拿上台面的价值,当做谈判桌上对方同意某种条件而舍弃的棋子。6 结论总而言之,工程索赔是合同管控的关键点,也是项目管控不可或缺的一环。工程索赔涉及的知识层面和技术层面深且广,体系性很高,又不那么容易实现,不仅要适时抓住索赔的切入点,更要及时搜集、管理索赔相关技术资料。一定要深入了解合同中的索赔因素,秉持着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全面了解招投标文档、合同文档、技术规定、施工方案和图纸以及各类经济业务往来的资料,秉持着重事实、讲证据、要说法的关键性准则,严正依据流程提出索赔,只有这样才能在索赔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护自身的权益不受侵犯。索赔工作是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工程项目的有效途径,对于业主、承包人和监理工程师来讲,索赔程序能否顺利走完,索赔金额能否具体落到实处,能够较好地映射出项目管控的实际水准。索赔教育的普及能够大力推进市场培育,提升建筑业的发展水平,提升工程质量。它有利于普及合同管控,建立良好合作氛围,有利于督促合同两方实际履行合同义务,有利于工程外包范围的拓展,有利于更好地与国际市场接轨。本国法规明确规定索赔即合同追加条目,归属于工程造价。因此,索赔是工程项目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国家应进一步关注索赔管控,提升索赔思维理念,索赔管控的优化对于提升我国工程管控水准至关重要,同时也意义非凡。参考文献[1]姚铭健.施工项目管理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2]王虎.试论工程合同管理与索赔[M].北京林业大学出版社,2018.[3]张治国.论索赔权益的具体落实[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4]冯香岚.如何强化索赔管控.中国前进出版社,2019.[5]徐征.论工程索赔的主要依据[M].中国文化发展出版社,2019.[6]郑珍梅,赵云岳.建筑工程设计变更与施工索赔问题的探讨[J].浙江建筑,2016,(9).66-68.[7]孙宜恒.建筑工程施工索赔探析[J].城市建设,2019,(18).[8]谭莉,张宇凤.建筑工程施工索赔现状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7,(12)[9]彭中良.正确使用索赔手段,争取项目更大效益.2017年全国工业建设行业工程项目管理论坛 [10]方章根.建筑工程承包合同的管理与工程索赔.2019年内地、香港工程招投标交流研讨会 [11]陈家喜.论反索赔.2015年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 [12]倪建平.关于正确处理工程索赔的探析.2018年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 [13]张静,赵东亮.工程造价工作应注意“索赔”.2017年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学术会议 [14]黄智明.由工程索赔所想到的.2018年中国铁道学会铁路工程经济学术研讨会 [15]姜栋芹.浅谈工程索赔在施工管理中的运用.2015年七省市第十届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联席会 [16]郑兵华.建筑工程索赔简介及意义.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年11期.[17]颜军华.我国建筑工程索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技广场,2019年12期.[18]黄兆红.建筑工程索赔存在的问题和防范措施.中华民居,2018年36期.[19]刘国峰.论建筑工程索赔在施工企业经济收益中之重要性.江西建材,2016年23期.[20]王月明.建筑工程索赔的三大要件.四川建筑,2016年4期.致谢时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的大学生活就要结束。当自己跌跌撞撞、磕磕绊绊写完这篇论文之时,自身也从一个无知少年成长为一个有志青年。这篇论文多亏了导师的耐心指导和无私帮助才得以顺利完成。在论文写作期间,到时对我的提携和帮助很大,并坚持给予我不计回报的帮助。导师为人的谦和和耐力,给我触动良多;学术知识的渊博,我着实佩服,在此我对导师给予我的协助诚心地道一声谢谢!回首我的论文写作之路,第一我要谢谢论文指导老师!荣幸之至能成为论文指导老师的学生!在整个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指导老师对我的协助是连绵不断的,提出的意见和修改意见专业性也很强。老师的伟大人格和工作精神给我触动很多,他画龙点睛的点评更使我的论文增色不少。这篇论文的如期完成就是得益于老师的耐心协助。与此同时,我要谢谢家庭成员的关爱和照顾,有了你们在背后的支持和奉献,我才有了不断进取和前行的驱动力。
第三篇:数据质量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数据质量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全国税务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积极探索实施信息管税,稳步推进税收征管方式变革”。随着税收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目前,基层国税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全面加强,极大地提升了国税部门税收工作质量。但是,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规范税收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信息管税”工作开展,以信息化带动税收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使信息化工作进一步深化,是需要思考和探讨的现实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收基础数据质量不高。一方面表现为数据不全面。部分相关信息未能纳入系统管理, 从而削弱了应用软件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数据不准确。纳税人提供的信息有误、工作人员操作错误或系统技术问题引起的数据错误以及数据采集的标准不统一都会导致垃圾数据的产生,进而影响在此基础上的一系列应用的准确度,业务系统难以发挥出正常功能。
(二)对数据的利用能力较差,基于业务数据的增值应用有待进一步开发。一方面基层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数据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另一方面目前的监控分析、决策支持系统功能较简单,且应用面不够广泛,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人员素质不适应,缺乏相应培训、考核、奖惩机制。目前,基层税务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人员不能够熟练掌握各类应用系统,成为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瓶颈”。仅以网上报税为例,网上报税系统极大的方便了纳税人,降低了征纳双方的成本,但如果税务人员不能在系统中做好正确的签约、纳税辅导工作,纳税人就不能顺利完成税款的缴纳,网上报税系统就发挥不出应有的效果。建立起一套税务应用系统并不等于实现了税务信息化,只有应用系统的使用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才能够充分发挥出应用系统的各项功能。
二、影响数据质量的环节、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一)影响数据质量的环节
由于税务人员和办税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在以下环节可能存在数据错误。一是税务登记、税种登记、税务资格认定、发票管理、文书申请与审批等静态基础数据录入过程中,录入错误呈常态化,主要涉及税务登记岗、发票管理岗、文书经办岗等;二是申报征收等环节多次更正申报表、违规使用税票录入等违规操作问题经常发生,导致会统核算数据失真、报表数据混乱,严重影响了后台数据质量。主要岗位在纳税服务厅的申报征收岗位,缺乏检验环节。导致税源监控工作失去了真实的数据依据。三是税源管理环节,开业登记、信息补录、税种登记、银行信息维护等,由于税收管理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数据录入信息很难保证质量。
(二)原因分析 1.认识存在误区。认为一个系统会解决所有的问题,通过数据分析能够查找所有的管理漏洞,通过数据监控可以发现所有的薄弱环节。对系统的严密性和数据分析应用的期望值过高,导致一旦出现一些问题后不能正确认识,甚至把一些人为操作的因素也归结为系统问题。
2.考核需要完善。当前考核体系中更多的强调了责任追究,从工作结果中寻找不足、“挑毛病”然后进行问责,缺乏对平时承担的工作量大、差错又少的成绩优异者的奖励措施,缺乏按“差错率”进行考核的措施。这种考核形成做十件业务出现一笔差错和做一百件业务出现一笔差错被追究的结果相同,而什么工作也不做的人不会受到追究,工作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良后果。
3.技能培训不足。一项工作无论信息化程度多高,归根到底都需要人来操作、执行。近几年来,我们只注重了硬件建设、软件开发应用,而处于根本核心的人的技能问题,关注的不够,有针对性的知识更新培训更少,造成许多一线人员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与我们的信息化水平和工作要求脱节,不能适应工作要求;加上我们的考核机制,一旦出现数据差错就是严厉的处罚,使许多本想学习的人员有心而无胆,只好找业务熟练人员代为操作。有些基层所更是多个人员、多个岗位的工作只有一个人能承担、操作下来,其他人员只能望机兴叹。
(三)措施防范
一是加强申报表填写培训。要对内对外开展经常性的业务培训,以提高税收管理员和财务人员的政策理解水平,提高税收管理员的纳税辅导质量,避免因政策理解差错产生企业所得税申报错误;
二是强化对申报数据的分析。除要依托信息管税手段,利用申报软件的审核功能,把可能会发生的错误尽量消灭在申报前,要重要的是税收管理员在季度申报后要分析申报数据,掌握数据的变化,分析差异性,早发现、早辅导、早解决,减少汇算期审核量;
三是建立数据三级审核制度。实施企业会计、税收管理员和计划统计科相关人员三级审核,对重点税源企业报送的数据实施全面的对比和审核,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四是开展应用培训。目前,开展扎实有效的培训是解决人员素质问题的主要手段。一要将培训工作坚持经常化,形成制度化。将征管系统操作常识、重要业务升级变动事项的培训与其他业务学习内容相结合,融入到日常培训工作中去;二要培训从实际出发。灵活选择集中培训、日常学习、以老带新等方式。鉴于征管系统以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的特点,各市局和县区局均应保留CTAIS操作的模拟环境,并及时升级,为培训创造必备的硬件环境;三要分层次、规模培训。培训的内容应区分对象、突出重点、注重实用,针对培训对象的不同开展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培训。比如对市、县两级领导班子可以重点培训系统查询、通用报表、数据监控等内容;对市、县局业务股室人员重点培训系统查询、业务操作,增强各业务部门互相配合、协同作战的能力;对税务分局(所)、办税服务厅、稽查局人员重点培训各岗位的操作技能、系统查询等,讲求实效,注重实用;遇有业务升级应及时通知相关人员,涉及重大业务事项调整变化的升级文件,要组织相关人员集中进行培训,如果时间来不及可以在短期内进行补充培训,解决目前的“先上岗后培训”甚至不培训就上岗所带来的各种隐患;省局应制定相关的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地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层次较高的培训,培养高素质人才、带动当地工作。
三、加强数据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组织建设。按照职责划分要求,成立数据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在信息中心设立专人、专岗负责具体的组织、协调、通报和考核工作,有关业务科室和分局为具体落实责任单位,各落实单位均设立专人专岗,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组织运行机制。
(二)规范数据采集,把好信息质量关 提高数据信息质量,要重抓“三个环节”。一是规范信息采集。建立健全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和维护机制,明确涉税信息的采集重点、采集时限、采集范围和采集标准。在保证基础涉税信息采集的基础上,借助外部信息交换系统,加强与地税、工商、质检、统计、电力、金融等社会经济管理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参与地方政府牵头的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定期交换共享第三方信息,构建纳税人、国税部门和社会经济管理部门“三方采集”模式,不断拓宽信息采集渠道,切实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是严格信息审核。加大信息审核力度,办税服务大厅对纳税人报送的各类申报资料和信息采集表进行逻辑性初审,税源管理部门结合日常管理情况对纳税人各类申报信息和财务信息进行复审,确保通过每一个岗位,每一笔数据录入,每一天的数据零差错,实现每个录入数据的零差错目标。三是严控信息录入。从源头上加大对信息采集违规操作的监管力度,强化信息采集责任,确保数据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及时、可用。
(三)制定考核办法。把“数字化”的概念引入到人员的考核评价体系中,通过具体数字反映干部的工作量和工作质量。对基层操作人员从事业务操作的数量和差错情况进行统计,对于那些承担业务量大、差错又少的操作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奖励虽少但对基层的触动很大,形成了一种对每天付出大量劳动的普通工作人员进行正确评价的良好导向。同时,在征管质量指标、目标考核指标的设计上,要广泛调研,征求各部门对于目前各种考核指标的意见和建议,切合基层管理实际。
(四)建立数据质量预警系统,实现对税收数据和征管质量的预警和管理。由信息中心会同征管科组建该系统,实现对在综合征管软件特定模块中录入的内容进行实时严格的规则检查,对不符合规则的自动进行提示和拦截,减少了因录入不准确而产生的数据错误。并且预警系统可以设臵按照预设的指标,对录入时发现不了的错误信息,从综合征管软件中自动提取数据,筛选过错行为,生成考核结果,实现了用信息化手段对税收数据进行考核。
(五)制定数据反馈流程。信息中心对各项信息数据进行检测,对出现的异常数据,由征管科进行通报,同时相关业务科室对异常数据修改进行具体指导或报市局修改,对下发的数据质量监控报告进行跟踪管理,监督基层单位的落实情况,各管理科、分局和办税服务厅按照意见对异常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落实,对各项数据落实情况层层进行反馈,最终由征管科对各单位落实反馈汇总情况进行整理和评定。
第四篇:社会组织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社会组织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xx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座现代化、崭新的新城拔地而起。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管理工作,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鼓楼街道办事处成立四年来,围绕加强城市管理,突出服务主题,不断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确立了“一个保障,三个体系建设”的总体工作思路,即:以加
强党的建设为保障,积极推进城市管理、社区建设、社区服务三大体系建设,使街道各项工作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推进和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管理,发挥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积极作用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为全面推进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积累了有益经验。
一、辖区基层社区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鼓楼街道把社会组织管理工作作为加强社区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内容,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一是社区社会组织保持了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2009年3月,辖区社会组织总量已近300个,其中社会团体266个(老年、残疾、关心下一代、养犬自律、计生、象棋等各类协会130个、文体队伍64个、志愿者活动站41个、义务巡逻队31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4个。二是社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如社区居民文体组织,人员年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挖掘、培养特长人员923名,全街道县级文体品牌队伍发展到38支。三是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社会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整体影响力日益增强。社会组织在促进辖区经济发展、繁荣社会事业、参与公共管理、开展公益活动等方面都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中,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
二、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加强社会组织管理,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发挥其应有作用,实现中共十七大提出的“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的要求,是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2008年,鼓楼街道围绕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管理,坚持培育发展与管理监督并重,以社区商管协会建设为试点,开始了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创新,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1、辖区基本情况和问题:鼓楼街道地处县城中心区,辖区面积13.06平方公里。下辖24个社区居委会(其中3个居委会尚在筹建中),设有基层党总支11个,党支部52个,党员2365名。辖区实住居民43164户,125297口人,有驻区行政事业单位169个,中小学校11所,二、三产业活动单位4598个,从业人员25333人。2007年11月,街道实行城市网格化管理,城市部件、社会治安纳入网格得到了有效管理,而对辖区新经济组织(商户)的管理还是多头管理,各管各的,谁都管谁都管不好。存在商户缺少利益诉求渠道,一些商户缺乏社区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等现实问题,2、社区商户管理协会的成立。为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找准街道、社区以及相关部门在辖区经济组织(商户)管理工作上的结合点,解决社区商户不好管理、缺乏社区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等现实问题。首先,街道从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入手,在车站路南区尝试成立了社区商户管理协会。协会的性质是辖区内从事商品交易、食品生产及加工、餐饮、娱乐、中介、房屋租赁、医疗、老年服务、维修及其它服务等活动的公司、企业和从事上述工作的个体工商户组成的社区自治组织。协会受鼓楼街道地区管理委员会指导,其宗旨是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协助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相关职能部门及社区居委会做好商户管理工作,维护会员(商户)的合法权益,教育会员依法经营、规范从业,积极维护市场秩序、社会秩序,培育商户的社区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开创共驻共建、部门互动、齐抓共管、合作双赢、健康文明、顺应民心、科学和谐的社会建设新局面。协会组织机构设会长1名、副会长若干名、理事若干名。会长由居委会主任担任,副会长由工商、公安、城管、卫生监督等职能部门管片人员和有较大实力、影响力的商户负责人担任,理事按区域推选支持协会工作有影响力有号召力的商户出任。协会下设管理员若干名,由社区各类协管员担任,弥补协会在管理上的人员不足。
其次,加强对社区商户管理协会的指导,规范商管理协会工作。街道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明确了街道负责领导和具体工作责任科室,多次到社区指导商户管理协会建设,并协调有关部门支持社区协会工作。车站路南区商户管理协会成立后,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按照管理、协调、服务的工作职能,以服务工作为切入点,寓管理、协调于服务之中,通过管理员、理事、副会长、会长及各种例会及时了解、主动征询会员意见,畅通了会员利益诉求渠道。为便于管理,协会对辖区会员信
第五篇:浅论聘用制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论聘用制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是用人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重要措施,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我县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虽然已经实现全员聘用,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经过近期来的调研,就事业单位聘用制存在问题和对策作出如下思考: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事业单位对实行聘用制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没有从单位生存和自身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实行聘用制的重要性,认为聘用制不过是搞形式,“一签定终身”的现象依然存在,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职工没有产生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一些单位的领导对手中的用人自主权不敢用,该辞退的不敢辞退,该解聘的不敢解聘,怕做恶人,不敢动真碰硬,聘用制变成一纸“形式合同”。
2、工作程序不到位
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有严格的程序规定。但有的单位在具体实施中进行省略,盖个章签个字就草草了事,职工的自主权、知情权得不到保障,聘用合同的补充条款也不规范,甚至出现只体现聘用单位单方面意愿的霸王条款,例如有的单位规定被聘用的女性工作人员不得怀孕。
3、聘后管理不到位
目前,用人单位仅仅把聘用作为一种辅助的、补充的形式,简单的以聘代管,没有把深化改革和加强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竞争上岗方面,遇到上级机关组织的竞争上岗就加以重视,自身平时根本不搞竞争,考核方法流于形式,不能真实、准确的反映职工的工作业绩、业务能力,考核结果也难以作为续聘、解聘的依据。有的单位在合同到期后,没有及时续签合同,经过统计发现很多单位首聘后就再没有续聘过,而首次聘任后续签合同的人数仅占应签合同人数的一半。
4、配套政策不到位
事业单位聘用制的相关配套政策还不够完善。科学设岗是岗位管理的前提,但事业单位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岗位结构比例,缺乏明确的依据。竞争上岗缺少统一的政策规范。此外,现有的一些事业单位聘用制政策之间存在不协调甚至相互矛盾的情况,给执行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原因分析
1、聘用制法律地位尚未真正确立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管理模式下,事业单位职工形成了“单位人”、“国家干部”等身份上的优越感,要转变这已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需要强有力的措施和一定的时间,而目前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的最高政策依据是《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35号),较之企业的《劳动法》、机关的《公务员法》,显然效力不足,对事业单位建立和深化聘用制工作的促进作用也不够强。
2、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的动力不足
事业单位现行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依据单位的编制和人数进行拨付,与事业单位职能履行情况关系不大,与事业单位的效率和效益也没有什么对应关系,因此事业单位普遍缺乏推行和深化聘用制工作的动力,在用人上也没有自我约束的意识。现行的领导任用方式也是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动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多数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仍然是传统的上级主管部门任命的方式产生,这就导致了其只对上级负责,而对单位事业发展情况关注不够。
3、聘用制配套改革不同步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机构体制改革、经费体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等多方面工作协调配合,共同推进。聘用制度改革“单兵突进”,在改革初始阶段是可行的,但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聘用制,必须要与其他制度的改革有机结合,方能持续健康发展。
4、岗位管理制度还未真正建立
目前,很多事业单位在推行聘用制方面取得不同程序的进展,但真正的岗位管理还没有建立起来,与岗位管理为核心的聘用制还存在差距。聘用合同应围绕岗位管理的要求签订和履行,但一些事业单位签订的聘用合同仅限于确定聘用关系,岗位聘用合同大都没有签订,难以实现岗位管理,聘用制缺乏实质性内容。
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通过科学设岗来进一步规范岗位管理
科学设岗是人员聘用制度的基础。在充分考虑行业特点的基础上,区别事业单位类型,结合今后事业发展趋势,研究提出事业单位岗位设臵的指导意见,并实行分类管理。事业单位要避免设岗的随意性和因人设岗,要在核定的编制数额和各类人员结构比例范围内因事设岗。
二、加强事业单位人员被聘用后的管理。
建立与聘用合同工作相适应的聘用合同工作组织,加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聘后管理,是推行聘用合同制的重要环节。要将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管理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对事业单位内设机构领导岗位和管理、专技及工勤岗位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进行选人用人,打破职工原有的身份界限,彻底破除职务终身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营造出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用人氛围,让优秀人才真正脱颖而出。
建立岗位考核制度,量化考核标准,建立领导考核与群众考核、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根据各岗位的职责、性质、工作任务、制订考核标准、考核办法,对上岗人员职责履行情况及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竞聘、续聘、解聘、奖惩、收入分配的重要依据,充分利用考核这一评价手段,做好聘用管理工作。
三、聘用合同签订的期限必须规范。
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分短期、中长期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合同。各事业单位应及时广泛地向职工宣传这些政策,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与单位签订聘用合同由被动变为主动,自觉投入和参与“事改”工作,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的改革。同时,要加强对聘用合同的鉴证管理,及时做好聘用合同到期后的续订、续签等聘用制合同管理工作减少人事争议。
四、要建立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分配激励机制。
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应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待遇,凝聚人才,激发活力,发展事业。收入差距的大小应根据单位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特点确定,不应作统一规定。
事业单位在人事部门核定的工资总额内,可自主决定内部工资分配办法和形式。对聘用人员,要根据其能力、贡献大小和单位的财力,实行按岗定酬、按劳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合理确定职务(岗位)津贴和绩效工资,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
五、要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全员社会福利保险体制。
为解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疏通事业单位出口,促进事业单位人员的有序流动,加快事业单位新陈代谢,应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全员社会福利保险体制,建议采取国家、单位给予补贴一点,个人按照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劳动保障福利机制。
六、建立和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
着力建立、发展和完善一套科学、规范、完备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努力促进人事法制建设和人事工作的依法行政,积极开展人事争议仲裁工作,规范办案程序,提高办案质量,确保事业单位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
七、建立健全未聘人员分流安臵制度。
分流安臵未聘人员遵循以内部消化为主的原则,内外结合、逐步消化,多层次、多形式妥善安臵未聘人员,尽量将未聘人员安臵在本单位或者当地本行业、本系统内,采取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先挖渠、后分流的措施,采取内部退养、内部转岗、自谋职业、学习培训、创办经济实体等多种形式妥善安臵好未聘人员,同时还为未聘人员再上岗提供优惠条件,引导他们在新的领域、新的岗位上发挥作用、施展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