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教师资格2007年7月中学教育学真题及答案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2007年7月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福建省统一命题考试
教育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且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在近代西方教育史上,提出着名的“白板说”的教育思想家是()
A.卢梭
B.裴斯泰洛齐
C.洛克
D.康德
2. 下列哪一条教学原则是与《学记》中说的“学不躐等”在思想上是一致的()
A.启发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3. 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谁享有机会和接受何程度的教育主要是由什么决定的()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
C.科学技术
D.文化
4。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具有以下特点()
A.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B.过渡性、多样性、群体性、互补性
C.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成熟性
D.多样性、互补性、群体性、不成熟性
5. 个体身心发展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正常发育的儿童而言,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
A.决定作用
B.前提作用
C.主导作用
D.导向作用
6.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相对性
B.阶段性、相对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C.顺序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相对性
D.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7.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提法,出自于我国的()
A.《宪法》
B.《义务教育法》
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8. 在下列表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教育目的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B.教育目的是客观的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C.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D.教育目的是抽象的
9. 我国作为《儿童权利公约》的缔约国之一,在一系列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中,对青少年享有的权利作出了规定。其中,对于学生而言,其最主要的权利是()
A.人身权
B.享受物质帮助权
C.隐私权
D.受教育权
10.以下的哪一项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的学生应尽的义务()
A.遵守法律、法规
B.尊敬师长
C.遵守学生行为规范
D.努力学习、成绩优秀
11.课程目标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它应具有的规定性是()
A.时限性、一般性、预测性、操作性
B.灵活性、一般性、预测性、操作性
C.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灵活性
D.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
12.根据教育理论的研究,学校课程表的安排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A.整体性、迁移性、生理适宜等原则
B.稳定性、灵活性、生理适宜等原则
C.发展性、灵活性、整体性等原则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D.迁移性、发展性、稳定性等原则
13.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并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之上,即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杜威
14.主张在教学中应用“产婆术”,即用讨论问题的问答方式与人谈话,但不直接把结论教给人,而是指出问题并引导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提出这一主张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昆体良
15.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它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A.客观性、综合性、可操作性 B.外显性、整体性、灵活性
C.简约性、客观性、整体性 D.综合性、灵活性、可操作性
16.班级授课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对世界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到了19世纪70年代开始遭到批判,最早提出对班级授课制进行改造的是()
A.圣路易编制法 B.道尔顿制
C.特朗普制 D.设计教学法
17.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主要包括环境陶冶、艺术陶冶和()
A.生活陶冶 B.同伴影响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C.启发说服 D.人格感化
18.在德育过程中,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讲明道理,疏导思想;第二,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第三是()
A.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B.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C.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D.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19.班级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班级所期望达到的境界。班级目标的设计,主要依据两方面因素:一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学校的培养目标;二是()
A.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B.学生的发展特点
C.教师的个性
D.班级的现实发展水平
20.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的是()
A.原始社会的教育
B.古代学校教育
C.近代教育
D.现代教育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1.1939年由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以____为指导,基本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师产生过重大影响。
22.19世纪以前,欧美国家的学校教育多为教会或行会主持,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加强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建立了____教育系统。
23.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____和发展方向。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24.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主要由学校物质文化、____和精神文化等构成。
25.少年期是人生过程中由单纯对外部生动形象的世界探究到关注内部精神世界文化的转折期,表现出追求____的倾向。
26.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从其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主要由生理、心理和____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27.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的质量规格,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它是____的具体化。
28.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全面发展并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____为重点的教育。
29.学生是发展中的人,____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
30.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第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第三,具有一定的____。
31.课程文件是根据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而制定出的指导教学的各种规定。主要由____等三个层次构成。
32.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提出了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____上来。
33.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方式,其内部发展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____之间的矛盾。
34.练习的种类很多,根据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可以把练习分为模式性练习、独立性练习、____练习等三种类型。
35.课外辅导是教师帮助和辅导学生学习的活动,是上课的____。
36.分组教学是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可以分为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两种类型。其中,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____等编组。
37.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____进一步深化的。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
38.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现实生活道德行为的爱憎、好恶的一种内在态度体验,对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起着____作用。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39.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____。
40.从一门规范学科建立的角度而言,一般认为独立教育学的诞生以德国赫尔巴特的____的出现为标志。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42.简述环境对个体影响的主要表现。
43.什么是课程设计?它具有哪些意义?
44.简述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45.简述学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应具有的特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0分)
46.请结合你的教育体验,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的
认识。
2007年7月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福建省统一命题考试
教育学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C 2.D 3.A 4.A 5.B 6.D 7.D 8.B 9.B
10.D 11.D 12.A 13.A 14.A 15.D 16.B 17.D 18.B
19.D 20.B
二、填空题
21.马克思主义
22.公立
23.性质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24.制度文化
25.独立
26.社会
27.教育目的
28.创新精神
29.中学
30.研究能力
31.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32.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33.实际水平
34.创造性
35.必要补充
36.能力或学习成绩
37.科尔伯格
38.激励和调节
39.活动节律
40.《普通教育学》
三、简答题
41.①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②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理念;
③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42.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43.课程设计是指那些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学科和教育活动方式,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
课程设计的意义:
①从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课程方案,从而导致对学生的双边活动有其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
②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其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
4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
具体而言:
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应实现相互转化。
45.①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②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
③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成的。
四、论述题
46.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学校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这些构成了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从个体活动角度看,学校中的个体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在于有教师的指导.活动的结果还要接受检查。
这种特殊性使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
具体表现在: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二篇:福建教师资格2007年7月中学教育学真题试卷及答案
福建教师资格2007年7月中学教育学真题试卷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且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在近代西方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思想家是()A.卢梭 B.裴斯泰洛齐 C.洛克 D.康德
2. 下列哪一条教学原则是与《学记》中说的“学不躐等”在思想上是一致的()A.启发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3. 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谁享有机会和接受何程度的教育主要是由什么决定的()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 C.科学技术 D.文化
4。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具有以下特点()A.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B.过渡性、多样性、群体性、互补性 C.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成熟性 D.多样性、互补性、群体性、不成熟性
5. 个体身心发展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正常发育的儿童而言,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A.决定作用 B.前提作用 C.主导作用
D.导向作用
6.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具有()A.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相对性 B.阶段性、相对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C.顺序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相对性 D.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7.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提法,出自于我国的()A.《宪法》 B.《义务教育法》
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8. 在下列表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教育目的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B.教育目的是客观的
C.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D.教育目的是抽象的
9. 我国作为《儿童权利公约》的缔约国之一,在一系列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中,对青少年享有的权利作出了规定。其中,对于学生而言,其最主要的权利是()A.人身权 B.享受物质帮助权 C.隐私权 D.受教育权
10.以下的哪一项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的学生应尽的义务()A.遵守法律、法规 B.尊敬师长 C.遵守学生行为规范
D.努力学习、成绩优秀www.xiexiebang.com
11.课程目标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它应具有的规定性是()A.时限性、一般性、预测性、操作性 B.灵活性、一般性、预测性、操作性 C.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灵活性 D.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
12.根据教育理论的研究,学校课程表的安排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A.整体性、迁移性、生理适宜等原则 B.稳定性、灵活性、生理适宜等原则 C.发展性、灵活性、整体性等原则 D.迁移性、发展性、稳定性等原则
13.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并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之上,即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杜威
14.主张在教学中应用“产婆术”,即用讨论问题的问答方式与人谈话,但不直接把结论教给人,而是指出问题并引导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提出这一主张的教育家是()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昆体良
15.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它具有的基本特征是()A.客观性、综合性、可操作性 B.外显性、整体性、灵活性 C.简约性、客观性、整体性 D.综合性、灵活性、可操作性
16.班级授课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对世界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到了19世纪70年代开始遭到批判,最早提出对班级授课制进行改造的是()A.圣路易编制法 B.道尔顿制 C.特朗普制 D.设计教学法
17.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主要包括环境陶冶、艺术陶冶和()A.生活陶冶 B.同伴影响 C.启发说服 D.人格感化
18.在德育过程中,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讲明道理,疏导思想;第二,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第三是()A.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B.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C.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D.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19.班级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班级所期望达到的境界。班级目标的设计,主要依据两方面因素:一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学校的培养目标;二是()A.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B.学生的发展特点 C.教师的个性 D.班级的现实发展水平
20.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的是()A.原始社会的教育 B.古代学校教育 C.近代教育
D.现代教育www.xiexiebang.com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1.1939年由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以____为指导,基本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师产生过重大影响。
22.19世纪以前,欧美国家的学校教育多为教会或行会主持,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加强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建立了____教育系统。
23.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____和发展方向。24.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主要由学校物质文化、____和精神文化等构成。
25.少年期是人生过程中由单纯对外部生动形象的世界探究到关注内部精神世界文化的转折期,表现出追求____的倾向。
26.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从其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主要由生理、心理和____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27.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的质量规格,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它是____的具体化。
28.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全面发展并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____为重点的教育。
29.学生是发展中的人,____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
30.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第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第三,具有一定的____。
31.课程文件是根据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而制定出的指导教学的各种规定。主要由____等三个层次构成。
32.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提出了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____上来。
33.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方式,其内部发展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____之间的矛盾。
34.练习的种类很多,根据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可以把练习分为模式性练习、独立性练习、____练习等三种类型。
35.课外辅导是教师帮助和辅导学生学习的活动,是上课的____。
36.分组教学是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可以分为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两种类型。其中,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____等编组。
37.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____进一步深化的。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
38.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现实生活道德行为的爱憎、好恶的一种内在态度体验,对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起着____作用。
39.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____。
40.从一门规范学科建立的角度而言,一般认为独立教育学的诞生以德国赫尔巴特的____的出现为标志。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42.简述环境对个体影响的主要表现。43.什么是课程设计?它具有哪些意义? 44.简述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45.简述学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应具有的特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0分)46.请结合你的教育体验,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的 认识。
2007年7月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福建省统一命题考试 教育学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C 2.D 3.A 4.A 5.B 6.D 7.D 8.B 9.B 10.D 11.D 12.A 13.A 14.A 15.D 16.B 17.D 18.B 19.D 20.Bwww.xiexiebang.com
二、填空题 21.马克思主义 22.公立 23.性质
24.制度文化 25.独立 26.社会 27.教育目的 28.创新精神 29.中学 30.研究能力
31.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32.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33.实际水平34.创造性 35.必要补充 36.能力或学习成绩 37.科尔伯格 38.激励和调节 39.活动节律 40.《普通教育学》
三、简答题
41.①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②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理念;
③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42.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43.课程设计是指那些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学科和教育活动方式,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
课程设计的意义:
①从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课程方案,从而导致对学生的双边活动有其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
②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其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
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
4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
具体而言:
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应实现相互转化。45.①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②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
③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成的。
四、论述题
46.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学校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这些构成了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从个体活动角度看,学校中的个体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在于有教师的指导.活动的结果还要接受检查。
这种特殊性使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具体表现在: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三篇:2013教师资格教育学真题
2013教师资格教育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卷的选择题栏内。
1.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及代表作是()
A.布鲁纳 《教育过程》
B.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C.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D.凯洛夫《教育学》
2.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
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
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
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
3.第三次全教会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A.活动课程
B.社会课程
C.学校课程
D.特色课程
4.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A.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
B.生产领域的应用
C.学校教育
D.市场推广
5.下列哪个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A.鸟里
B.梅伊曼
C.瓦斯凯
D.克伯屈
6.“美育”一词最早是在()《美学书简》中提出的。
A.培根
B.康德
C.席勒
D.卢梭
7.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8.通过制订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属于()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9.教育的经济功能受()的制约。
A.社会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力水平
C.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
D.文化传统
10.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D.信息革命后
11.教科书编写遵循的原则为()
A.科学性、操作性、基础性、适用性
B.普遍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
C.科学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
D.科学性、思想性、强制性、适用性
12.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
A.社会地位
B.经济地位
C.文化地位
D.政治地位
13.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遗传素质
B.家庭环境
C.学校教育
D.社会人文地理条件
14.“导生制”的管理模式最早出现在19世纪初的()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法国
15.1980年,我国颁布了()
A.《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6.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________的基本途径。
17.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________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
18.教育多元化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________的多元化等。
19.教育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 功能。
20.________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
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1.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被称为广义的________。
22.我们强调教师应该吃透两头,即是指________和充分认识学生。
23.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________的影响。
24.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________、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25.________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26.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________,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
27.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________和社会模仿模式等。
28.陶冶主要包括________、环境陶冶和艺术熏陶等。
29.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是________。
30.学生是课外、校外教育的主体,教师在课外、校外教育中主要起________作用。
3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________。
32.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________地位是任何人都不能取代的。
33.创造美的能力既包括艺术美的创造,也包括________的创造。
34.活动课程是从________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35.形式教育和________是西方近代关于普通教育阶段学校设置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两种对立的教育理论。
三、简答题(本大篡共有5道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学校美育的任务。
37.简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38.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39.简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40.简述学校班集体形成和培养的过程。
四、论述题(本大题有2道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41.中学有哪些常用的教学方法? 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42.有个初三的学生,英语考试得了97分,本以为老师会表扬他,没想到老师却对家长说:“你儿子考了97分,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另一个学生平时成绩不好,这次考了一个95分,自己也不高兴,因为有个平时成绩比他好的同学这次考了92分,老师批评这个同学时说:“莱某都考了95分,你为什么不能考好?”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意或无意制造了大量的自卑者。
请用教学中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等理论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及名家精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B杜威的主张是实用主义的思想,对20世纪的教育和教育学有深远的影响。
2.【精析】C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这几种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3.【精析】C l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规定: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4.【精析】C学校教育所进行的科学知识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
5.【精析】D实用主义教育学是l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
6.【精析】C美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明确的教育范畴,一般认为是由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来的。
7.【精析】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8.【精析】A通过制订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班级的常规管理。
9.【精析】B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是通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来决定的,教育经济功能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10.【精析】D信息革命后,大量新技术的使用,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普遍使用,要求劳动力需要接受高等教育。这促进了高等教育出现大众化倾向。
11.【精析】C教科书的编写应该遵循的原则主要有:科学性、思想性,内容的适应性、基础性。
12.【精析】A教师的地位一般指教师的社会地位,由老师在社会中的经济、文化、政治地位构成。
13.【精析】C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14.【精析】B导生制的管理模式属于典型的个别教学制度,最早出现于19世纪初的英国。
15.【精析】A《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于l980年2月12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令第4号公布。
二、填空题
16.社会生活经验
17.实践哲学
18.评价标准
19.科学技术发展
20.个体身心发展
21.教育目的22.充分理解教材
23.人格上
24.教学计划
25.教学计划
26.因材施教
27.体谅模式
28.人格感化
29.明确的共同目标
30.辅助
31.专业人员
32.主体
33.生活美
34.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35.实质教育
三、简答题
36.(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高尚的审美情感;
(2)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
37.(1)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2)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3)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4)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38.(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9.(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40.(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四、论述题
41.【参考答案】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参观法、练习法等。依据:
(1)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2)学科和教材的特点;
(3)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和知识水平;
(4)学校的环境和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42.【参考答案】(1)学生享有身心健康权和人格尊严权。
(2)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是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有知识上、智力上的影响,更有思想和人格上的影响。
(3)教师管理上的专制、权威导致学生的被动和消极态度,只会制造大量的自卑者。
第四篇: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真题
江苏省2009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真题(答案)
一、选择题
1、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史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
A.赫尔巴特
B.卢梭
C.洛克
D.杜威
2、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3、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4、“理想和未来”是人生哪个阶段的重要特征()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5、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
B.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C.知识分之与工农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A.课程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课程目标
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8、《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
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9、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A.练习法
B.演示法
C.实验法
D.发现法
10、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
A.外部分组
B.内部分组
C.设计教学法
D.道尔顿制
11、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属于教学策略中的()
A.内容型策略
B.形式型策略
C.方法型策略
D.综合型策略
12、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
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13、“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些德育模式所强调的()
A认知模式B体谅模式C价值澄清模式D社会模仿模式
14、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别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是()
A.常规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民主管理
1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二、填空题
1、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独立的标志是 ____。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 ____。
3、学习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 ____价值。
4、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 ____。
5、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____。
6、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 ____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
7、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 ____。
8、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____和教科书。
9、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____。
1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是实现 _学生身心发展___的过程。
11、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直观教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物直观,另一类是 ____。
12、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____、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____与学生已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14、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尊重一个人”。这句话说明的德)
育原则是 ____。
15、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 ____。
三、判断题
1、当代教育的发展中,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2、少年期是多事之秋,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少年一定要严加看管。()
3、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4、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知识授受的关系。()
5、课程目标的确定取决于知识或学科的内容。()
6、在泰勒的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基础上涉及的课程评价模式是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7、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因此比班级授课制优越。()
8、德育的过程具有多端性。()
9、依据科尔博格的道德认知模式进行道德教育主要用的是道德两难故事法。()
10、班级管理应该以学生为核心,建立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四、简答题
1、试述当代教育民主化的表现。
2、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试做简要的说明。
3、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4、试述备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5、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五、论述题
1、以“我们的思想”为主题,设计一个主题班会活动方案。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3、B
4、C
5、D6、B
7、D
8、C
9、B
10、A
11、A
12、C
13、B
14、C
15、B
二、填空题
1、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延时
4、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创新
7、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8、教学大纲
9、学校教育
10、学生身心发展
11、模象直观
12、作业检查与批改
13、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
14、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15、教育者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简答题
1、一方面,它追求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甚至教育结果的均等。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2、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3、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4、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5、(1)理论假设(A道德发展论,B道德教育论);(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A 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B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C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3)简要的评论(A认知模式的缺陷,B 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其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五、论述题(略)
第五篇:2011中学教育学真题试卷及答案
2011中学教育学真题试卷及答案
教育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且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 在近代西方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思想家是()A.卢梭 B.裴斯泰洛齐 C.洛克 D.康德
2. 下列哪一条教学原则是与《学记》中说的“学不躐等”在思想上是一致的()A.启发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3. 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谁享有机会和接受何程度的教育主要是由什么决定的()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 C.科学技术 D.文化
4。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具有以下特点()A.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B.过渡性、多样性、群体性、互补性 C.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成熟性 D.多样性、互补性、群体性、不成熟性
5. 个体身心发展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正常发育的儿童而言,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A.决定作用 B.前提作用 C.主导作用 D.导向作用 6.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具有()A.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相对性 B.阶段性、相对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C.顺序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相对性 D.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7.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提法,出自于我国的()A.《宪法》 B.《义务教育法》
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8. 在下列表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教育目的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B.教育目的是客观的
C.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D.教育目的是抽象的
9. 我国作为《儿童权利公约》的缔约国之一,在一系列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中,对青少年享有的权利作出了规定。其中,对于学生而言,其最主要的权利是()A.人身权
B.享受物质帮助权 C.隐私权 D.受教育权
10.以下的哪一项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的学生应尽的义务()A.遵守法律、法规 B.尊敬师长
C.遵守学生行为规范 D.努力学习、成绩优秀
11.课程目标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它应具有的规定性是()A.时限性、一般性、预测性、操作性 B.灵活性、一般性、预测性、操作性 C.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灵活性 D.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
12.根据教育理论的研究,学校课程表的安排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A.整体性、迁移性、生理适宜等原则 B.稳定性、灵活性、生理适宜等原则 C.发展性、灵活性、整体性等原则 D.迁移性、发展性、稳定性等原则
13.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并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之上,即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杜威
14.主张在教学中应用“产婆术”,即用讨论问题的问答方式与人谈话,但不直接把结论教给人,而是指出问题并引导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提出这一主张的教育家是()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昆体良
15.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它具有的基本特征是()A.客观性、综合性、可操作性 B.外显性、整体性、灵活性 C.简约性、客观性、整体性 D.综合性、灵活性、可操作性
16.班级授课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对世界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到了19世纪70年****始遭到批判,最早提出对班级授课制进行改造的是()A.圣路易编制法 B.道尔顿制 C.特朗普制 D.设计教学法
17.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主要包括环境陶冶、艺术陶冶和()A.生活陶冶 B.同伴影响 C.启发说服 D.人格感化
18.在德育过程中,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讲明道理,疏导思想;第二,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第三是()A.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B.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C.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D.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19.班级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班级所期望达到的境界。班级目标的设计,主要依据两方面因素:一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学校的培养目标;二是()A.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B.学生的发展特点 C.教师的个性
D.班级的现实发展水平
20.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的是()A.原始社会的教育 B.古代学校教育 C.近代教育 D.现代教育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21.1939年由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以____为指导,基本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师产生过重大影响。22.19世纪以前,欧美国家的学校教育多为教会或行会主持,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加强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建立了____教育系统。
23.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____和发展方向。
24.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主要由学校物质文化、____和精神文化等构成。
25.少年期是人生过程中由单纯对外部生动形象的世界探究到关注内部精神世界文化的转折期,表现出追求____的倾向。
26.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从其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主要由生理、心理和____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27.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的质量规格,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它是____的具体化。28.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全面发展并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____为重点的教育。29.学生是发展中的人,____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
30.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第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第三,具有一定的____。
31.课程文件是根据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而制定出的指导教学的各种规定。主要由____等三个层次构成。32.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提出了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____上来。
33.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方式,其内部发展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____之间的矛盾。
34.练习的种类很多,根据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可以把练习分为模式性练习、独立性练习、____练习等三种类型。
35.课外辅导是教师帮助和辅导学生学习的活动,是上课的____。
36.分组教学是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可以分为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两种类型。其中,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____等编组。
37.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____进一步深化的。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
38.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现实生活道德行为的爱憎、好恶的一种内在态度体验,对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起着____作用。39.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____。
40.从一门规范学科建立的角度而言,一般认为独立教育学的诞生以德国赫尔巴特的____的出现为标志。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42.简述环境对个体影响的主要表现。43.什么是课程设计?它具有哪些意义? 44.简述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45.简述学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应具有的特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0分)
46.请结合你的教育体验,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的 认识。
教育学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C 2.D 3.A 4.A 5.B 6.D 7.D 8.B 9.B 10.D 11.D 12.A 13.A 14.A 15.D 16.B 17.D 18.B 19.D 20.B
二、填空题 21.马克思主义 22.公立 23.性质 24.制度文化 25.独立 26.社会 27.教育目的 28.创新精神 29.中学 30.研究能力
31.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32.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33.实际水平34.创造性 35.必要补充 36.能力或学习成绩 37.科尔伯格 38.激励和调节 39.活动节律 40.《普通教育学》
三、简答题
41.①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②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理念;
③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42.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43.课程设计是指那些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学科和教育活动方式,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 课程设计的意义:
①从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课程方案,从而导致对学生的双边活动有其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②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其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
4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具体而言:
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应实现相互转化。45.①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②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 ③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成的。
四、论述题
46.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学校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这些构成了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从个体活动角度看,学校中的个体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在于有教师的指导.活动的结果还要接受检查。这种特殊性使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具体表现在: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