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8课 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教学设计范文
【高一上学期美术教学设计9】:
第8课 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
【内容分析】
马远(宋)《晓雪山行图》马远胜于杭州,字遥父,号钦山。马水、人物、花鸟兼能,全才画家,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山水画,人称“马一角”,因为他绘画的构图往往将是京置于画面的一角,充分发挥其全才的优势,作品时而花鸟、山水、人物结合,丰富多变。
夏圭(宋)《渔笛清幽》历史上都是“马夏”并称,因为他们的画风很接近。不同之处在于:马远矜贵、画得紧些,夏圭率性、松野、用墨更淋漓些。夏圭略晚于马远,钱塘人,画面布局上,爱将景物集于一边,或下半边或左右侧,以图表现出迷茫缥缈的空间意趣,人称“夏半边”。晚年风格更加简练豪纵,吸收了米家山水的墨法,爱用泼墨湿晕,再用秃笔焦墨点染。笔法灵活多变,点、短线、大小斧劈皴相间使用,使作品浓淡隐约,云气微茫。
马远和夏圭的作品,以边角式的小山小水的表现形式上的来达到表现迷茫缥缈的意境空间的意图,受到后世画家的追捧,但明代皇帝朱棣不喜欢他们的作品,认为是“残山剩水”。可见,我们鉴赏作品,除了了解意图外,还有一个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判断的问题。(40页导语)
知识点
一、美术作品的意义价值
1、绝对性:作品一旦产生就具有意义价值,符合我们对题材形式的期待为大多数人认同的,意义价值就大: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受时代性、地域性的制约(美术作品的产生从题材、内容、形式上都受时代性、地域性的限制)
阅读40页 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的相关内容,体会作品的产生从题材内容、形式上受到的时代性、地域性条件的影响。
1)
题材内容受时代性、地域性制约
时代性——某些题材只有在这个时代才有,而不可能出现在别的时代。雕塑,潘鹤,《艰苦岁月》。(43页阅读注释理解)
地域性——某些题材可能在这个地域不断出现,而对另一个地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拉斐尔《西斯廷圣母》意大利,米开郎基罗《利比亚女先知》意大利,达.芬奇《利塔圣母》意大利;
弘人《梅花图》清,陈古白 《墨兰图》明,吴宏《墨竹图》清。
2)
艺术形式受时代性、地域性制约
美术家对运用哪种形式是建立在那个时代已有的各种形式的基础上的,在他学会了某种他已知的美术形式后才能通过修正来形成对传统的突破。由此我们知道,美术家选择这样的形式、手段、风格而不是那样的形式手段风格,是在特定的时代、地域中模仿和学习的结果。
丁托列托《最后的晚餐》和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一个构图采用 对角线倾斜的大趋势,气氛骚乱而激动,表现出丁托列托在文艺复兴后期受风格主义激烈交错的“动”感特征 影响;另一个采用 横平竖直,左右堆成的稳定构图,表现出 达.芬奇受在文艺复兴盛期平衡、和谐的审美追求影响。同题材的两画相隔100年,艺术形式和审美追求因时代的变化而不同。
《千里江山图卷》王希孟,宋和《干草车》中,同是表现山水,艺术家的艺术形式受地域性的制约,前者采用中国画的形式和语言表达,后者采用油画的形式和语言来表达。
2、相对性:同一个作品在这个时期意义很大,但在另一个时代和艺术创新后的同类作品相比可能会相形见绌: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受艺术创新的制约。
阅读42页第二部分 3个《 大卫 》理解相对性。
3、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受时代性、地域性和创新性的制约。
知识点
二、从不同角度来看待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1、品评式或品鉴式批评——主要产生于中国,是 从作品总体的气韵、神韵来判断作品的优劣。
五代时把作品分为出身入化的 神品,达到精彩程度的 妙品,可以把物象准确画出来的 能品。宋代以后又在神品上加上了进入物我两忘境界的 逸品。
2、形式主义批评——兴起于19世纪末,主要强调美术的形式因素的特征和重要,如美术作品的表现语言是线条、快面、平面、空间、黑白、色彩等,它运用的如何,有没有创造性。
3、历史批评——认为美术的发生与 历史发展有密切联系,故 意义产生于此。
4、社会学批评——来自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术的意义在于是否真实反映了社会存在,推动了社会进步。
5、心理学批评 —— 侧重从美术家个人的气质个性、情感心理的角度对作品做出评价。
对同一件作品的评判角度不同,最终结论会各异,但无论何种方式,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必须建立在对作品和相关知识了解的基础上。
第二篇:高中美术+第8课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说课稿
第8课 所有的美术作品都一样重要吗——
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8课 所有的美术作品都一样重要吗
——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和教学过程三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任何美术作品一旦产生就不再属于艺术家,而是属于整个社会和观众,所以不同的美术作品在不同的社会和观众眼里就会有意义和价值上的差异。
(一)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既有绝对的一面,也有相对的一面。主动参与是美术鉴赏的前提和保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美术鉴赏的能力,培养审美的眼睛。
这样设计教学目标,是因为不同的人在欣赏同一幅作品时,对其意义和价值的判断是不一样的。
(二)教学重点 有两个方面:一是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与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关系,二是使学生了解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
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既有绝对的一面又有相对的一面。
(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为引子说明美术鉴赏不仅要了解艺术家的意图,还有一个观众对其意义和价值的判断问题;
第二部分讲述的是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与其产生的时代和地域之间的关系,即它的产生受当时的时代和地域的限制; 第三部分如何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部分如何看待美术作品意义与价值判断上的分歧?
二、教学方法采用的有讲授法、探讨法、展示法。
三、教学过程:
首先导入课题,由马远、夏圭的小品式山水画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人眼里给的评价不同,说明美术鉴赏存在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进行价值判断的问题。教学内容一: 美术作品的时代性与地域性。
①首先通过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来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与时代的关系。罗中立借鉴西方现代领袖像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而又贫穷的老农形象。他那古铜色的脸,长期的艰苦岁月造成的那条条车辙似的皱纹,柴耙似的双手以及缺牙的嘴巴无不饱含着画家深沉的情感和对造成这一现实的深刻反思,从而激发起人们对现实特别是对广大农民命运的关注。作品与文革时期的“假大空”的题材形式的作品相比是一种反叛,同时真实的再现现实。作品一经展出立即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是新中国成立来影响最大的美术作品之一。由此说明,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受时代限制。②名词解释 :时代性 地域性
以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与同一时期中国的文人画相比较,说明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受地域的限制。
通过部分作品赏析,让学生自己探讨、分析、鉴赏作品,对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学内容二: 如何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以西方历史上不同时期三位雕塑家创造的三个《大卫》为例,进一步说明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与时代和地域之间的关系,由此指出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有绝对的一面,也有相对的一面。教师活动:作品展示:多纳太罗的《大卫》,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贝尼尼的《大卫》
多纳太罗的《大卫》表现的是少年大卫杀死巨人哥利雅后用脚踩在巨人的头上,流露出胜利的喜悦和自豪的神情。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塑造的是临战前镇静的站在那里,左手紧握投石器,警惕的盯视着敌人,眉宇间充满了必胜的信心。雕塑家用这个几乎静止的姿势,有力的传达出临战前的高度紧张气氛以及那蕴蓄在大卫体内的巨大力量。
贝尼尼的《大卫》塑造的是一个正在艰苦搏斗中的大卫,更具有生活的真实性。他的大卫更像是一个身处逆境、坚忍不拔的斗士。在这种状态下,艺术家得以表现人体旋风般的运动和人物激越的感情。
通过鉴赏三幅作品,了解艺术创新的问题,主要是从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完整性方面说的。实践练习:
学生作品赏析:《吹笛少年》《艰苦岁月》《吹笛女》
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正确赏析作品,同学们之间可以互相探究讨论。教学内容三: 如何看待美术作品意义与价值判断上的分歧? 这部分着重强调的是个人感受和判断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不同的角度和方法。
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分歧的产生,既说明了美术作品本身的多义性,也是对作品的丰富和补充。但另一方面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又不是任意的,必须建立在对作品及其相关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
教学内容四: 我们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可以有以下几种批评形式:
(1)品评式或品鉴式批评(2)形式主义批评(3)历史批评(4)社会学批评(5)心理学批评
四、知识总结
五、板书设计:
通过多媒体直接展示,首先展示本课课题,然后分别展示美术作品的时代性与地域性,如何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何看待美术作品意义与价值判断上的分歧?我们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可以有以下几种批评形式四个分支环节,讲解与探究结合,并穿插部分美术品图片介绍。
第三篇:高中美术+第8课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说课稿
第8课 所有的美术作品都一样重要吗—— 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8课 所有的美术作品都一样重要吗
——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和教学过程三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任何美术作品一旦产生就不再属于艺术家,而是属于整个社会和观众,所以不同的美术作品在不同的社会和观众眼里就会有意义和价值上的差异。
(一)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既有绝对的一面,也有相对的一面。主动参与是美术鉴赏的前提和保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美术鉴赏的能力,培养审美的眼睛。
这样设计教学目标,是因为不同的人在欣赏同一幅作品时,对其意义和价值的判断是不一样的。
(二)教学重点 有两个方面:一是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与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关系,二是使学生了解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
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既有绝对的一面又有相对的一面。
(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为引子说明美术鉴赏不仅要了解艺术家的意图,还有一个观众对其意义和价值的判断问题;
第二部分讲述的是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与其产生的时代和地域之间的关系,即它的产生受当时的时代和地域的限制;
第三部分如何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部分如何看待美术作品意义与价值判断上的分歧?
二、教学方法采用的有讲授法、探讨法、展示法。
三、教学过程:
首先导入课题,由马远、夏圭的小品式山水画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人眼里给的评价不同,说明美术鉴赏存在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进行价值判断的问题。教学内容一: 美术作品的时代性与地域性。①首先通过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来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与时代的关系。罗中立借鉴西方现代领袖像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而又贫穷的老农形象。他那古铜色的脸,长期的艰苦岁月造成的那条条车辙似的皱纹,柴耙似的双手以及缺牙的嘴巴无不饱含着画家深沉的情感和对造成这一现实的深刻反思,从而激发起人们对现实特别是对广大农民命运的关注。作品与文革时期的“假大空”的题材形式的作品相比是一种反叛,同时真实的再现现实。作品一经展出立即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是新中国成立来影响最大的美术作品之一。由此说明,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受时代限制。②名词解释:时代性地域性
以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与同一时期中国的文人画相比较,说明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受地域的限制。通过部分作品赏析,让学生自己探讨、分析、鉴赏作品,对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学内容二: 如何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以西方历史上不同时期三位雕塑家创造的三个《大卫》为例,进一步说明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与时代和地域之间的关系,由此指出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有绝对的一面,也有相对的一面。
教师活动:作品展示:多纳太罗的《大卫》,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贝尼尼的《大卫》 多纳太罗的《大卫》表现的是少年大卫杀死巨人哥利雅后用脚踩在巨人的头上,流露出胜利的喜悦和自豪的神情。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塑造的是临战前镇静的站在那里,左手紧握投石器,警惕的盯视着敌人,眉宇间充满了必胜的信心。雕塑家用这个几乎静止的姿势,有力的传达出临战前的高度紧张气氛以及那蕴蓄在大卫体内的巨大力量。
贝尼尼的《大卫》塑造的是一个正在艰苦搏斗中的大卫,更具有生活的真实性。他的大卫更像是一个身处逆境、坚忍不拔的斗士。在这种状态下,艺术家得以表现人体旋风般的运动和人物激越的感情。通过鉴赏三幅作品,了解艺术创新的问题,主要是从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完整性方面说的。实践练习: 学生作品赏析:《吹笛少年》《艰苦岁月》《吹笛女》
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正确赏析作品,同学们之间可以互相探究讨论。教学内容三: 如何看待美术作品意义与价值判断上的分歧? 这部分着重强调的是个人感受和判断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不同的角度和方法。
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分歧的产生,既说明了美术作品本身的多义性,也是对作品的丰富和补充。但另一方面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又不是任意的,必须建立在对作品及其相关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
教学内容四: 我们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可以有以下几种批评形式:(1)品评式或品鉴式批评(2)形式主义批评(3)历史批评(4)社会学批评(5)心理学批评
四、知识总结
五、板书设计:
第四篇: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比赛教案(最终版)
第八课
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教案 教学内容:
所有的美术作品都一样重要吗——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时代性与地域性,掌握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达到正确应用对比的方法阐述自己对作品认识,能应用不同的角度看待美术作品。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与时代性和地域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使学生了解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教学难点:
要使学生准确的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就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在教学中要精确的把握他们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学生参与,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提问式教学,师生互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面对课题中的美术作品,尽可能使学生参与到课题的探讨,完成一次学生参与的美术作品意义与价值的评价,在参与中产生美术作品价值意义的判断心得,了解作品评价中产生分歧的必然性。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课堂导入
1.通过屏幕投影展示马远《渔笛清幽》、夏圭《小雪山形图》的作品以及范宽《溪山行旅图》
马远和夏圭都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家,他们都以边角式小山小水取代了北宋时期流行的全景式大山大水,开创了中国山水画新局面,受到后世画家的追捧。因此,人们就用“马一角”和“夏半边”来形容他们的作品特征。可是,特别喜欢书画的明代皇帝朱棣却不这么看。有一次,有人称赞论文几句马远和夏圭的作品,朱棣听后十分生气,遂斥之曰:“残山剩水,宋避安之物也,何取焉!”同样的艺术对艺术家来说是一种艺术上的创造,但是在政治家眼里却成了“残山剩水”、“避安之物”了。他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为什么同样的美术作品,不同的人评价却截然不同呢?从而引出本课课题:(板书:第八课
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
二、新课讲授(问):你们知道“环肥燕瘦”的意思吗
(师讲:环是指杨玉环,燕是指赵飞燕,分别是唐代和汉代的大美人,杨玉环因胖而美,赵飞燕因瘦而美,突出说明唐代和汉代各自不同的审美取向。那么美术作品的价值是否与时代有关呢?)(板字:时代性)
1、通过屏幕投影展示《父亲》,进行作品分析,引导同学分析美术作品的时代性。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画面上凸显着一个朴实憨厚的、几乎是现实形象真实翻版的农民形象,他已操劳了一辈子,他的手上和脸上镌刻着勤劳、坎坷和善良,但是他在如此的年纪还不能停止劳作,也许这就是他的“命”。这正是《父亲》在当时的独特性所在:它以人道主义的情感述说着对中国农民的关爱和对乡土的眷恋;他以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使观众直接看到了自己身边的现实并引起人们的思考,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伤感或人道主义的情感。这种人道主义对于当时刚刚经过“文化大革命”的人们来说具有特别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艺术上,它针对的是以往的“假大空”而采取了照相写实的方法;在题材上,它以领袖像的规格表现的是一个中国社会中最普通的农民,这种反叛对当时的社会和艺术观念都形成强烈的冲击
师讲: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产生离不开它的时代,同时也离不开它所处的地域环境
2、通过屏幕展示西方以圣经故事题材的出品和中国身着侍女服的作品对比,引导学生总结出美术作品同样受地域性的影响
3、总结:美术作品中的时代性与地域性
4、通过屏幕投影展示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和多纳太罗的《大卫》,教师说出“大卫的英雄故事”(提问为什么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比多纳太罗的《大卫》更具影响力)
以色列人与非力斯人两军对峙。以色列人的首领名叫扫罗。
这时,从非力斯人军营中走出来一个大汉,名叫歌利亚。只见他身材魁梧,虎背熊腰,天天出来对着以色列军营叫骂,骂得以色列人个个胆战心惊。扫罗手下无一将士敢出来迎战歌利亚。
正在此时,扫罗军营来了一个年轻人,他叫大卫,是来给他的当战士的哥哥们送食品的。大卫是个牧童,长得眉清目秀,又聪明过人。他见过三个哥哥后,听到军营外面有人在高声叫骂,问清了缘由,便愤愤不平地要去迎战歌利亚。扫罗王知道了,就把大卫叫到面前跟他说这其中的危险性。大卫却说:“我们何必怕那非力斯人呢,我们应该和他去战斗!我可不怕他,我在放羊时,有次来了一只狮子,从羊群中叼走了一只羊羔,我就跑去追赶它、击打它,从它口中救出羊羔。”最后大卫说服了扫罗王。在路上,大卫觉得扫罗王的盔甲太笨重,便脱下盔甲换成了平时的牧羊服,在溪水边捡了鹅卵石。
歌利亚看见大卫满脸稚气,不过是个放羊娃,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
大卫从口袋里摸出一块鹅卵石,搭在甩石鞭上。用力一甩,那鹅卵石像一道流星飞了出去,正中歌利亚的前额!歌利亚大叫一声,扑倒在地。他就踏在歌利亚身上,从歌利亚腰间的刀鞘中拔出刀,割下他的头,把头提在手里。而非力斯人顿时溃散了。扫罗率领以色列人呐喊着,追杀过去,最后赢得了这场战争。大卫成了少年英雄。
引导学生比较两件作品的不同。
师总结,多纳太罗的《大卫》所呈现出的是一个已经割下歌利亚头颅、战胜敌人的少年形象。他手持长剑,动作和表情都流露出胜利后的放松和喜悦。但是后辈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则是一个战斗过程中的大卫:他肩负石袋,手持石块,怒视前方,准备迎敌。他的动作和紧张的肌肉也让人感觉他随时准备给敌人以致命的一击。这就充分地发挥了视觉艺术的语言特征,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因而比多纳太罗的《大卫》更具有艺术的价值,也更深刻地揭示出这场战斗的艰巨性。并引导出“创新性”这一概念。(板字:艺术创新)
(学生回答后,师小结(完善板书):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受到时代性、地域性和艺术创新三个方面的制约。
三、课堂练习:
比一比下图两幅《最后的晚餐》,从各个角度分析《最后的晚餐》,深入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
1、时代性、地域性和艺术创新影响作品意义与价值的判断
六、课后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美术作品进行评价。
备注: 使用教科书:
《普通高中美术鉴赏》 《中国美术史》 《外国美术史》
第五篇: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
有时候人生会遇见很多难以抉择的事情,人们会在道德与社会现实之间徘徊不定,下面咱们来看一下郝建同学遇到的烦心事。
(播放视频《扶不扶》)
同学们,如果你是的话,做好事被人误解,现在又碰到老人摔倒,你觉得应该不应该扶?(同学们回答)
同学们的回答各不相同,希望通过今天咱们学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同学们自己找到相应的答案: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有四个: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
今天咱们针对“扶不扶”这个问题来做个专访,请来了四位来自不同阶层的嘉宾。(桌子上设置应有名牌设置)他们分别是:纯真小朋友、蒋真言男士、还有老年代表王大妈、刘医生。同学们热烈欢迎。今天咱们的问题是遇到有人在街上摔倒,你要不要扶,请各位嘉宾将自己的观点写在纸板上。
咱们首先看一下我们祖国的未来。纯真小朋友。(纯真)(写:应该扶)我觉得应该扶,老师教育我们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我们在生活中要热心帮助他人,别人摔倒了,需要我们帮助,我们应该伸出援助的双手。
纯真小朋友非常可爱,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角度上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应该扶。咱们看一下蒋真言男士的观点,他的选择是“不扶,但是会提供帮助”:为什么?
(蒋真言):如果是我的话,我不敢扶,万一讹上我怎么办?社会上已经发生了很多起这样的事情,我一个月两三千块钱的工资,上有老,下有小,赔不起。但是我也不会见死不救,会帮忙打报警电话和急救电话。
蒋真言男士出于现实的考虑,觉得不应该扶,下面我们请王大妈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大妈)我觉得还是要扶的,谁都有老的时候,谁家都有老人,你今天不扶别人,将来你老了,摔倒了,谁扶你啊?
大妈这句话说的非常正确,谁都有老的时候,谁家都有老人,今天你不扶别人,将来谁扶你? 下面我们来采访一下医学的专业人士刘医生。
(刘医生)扶不扶从医学的角度上来说,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如老人意识清楚,救助者应询问老年人跌倒情况及对跌倒过程是否有记忆;如不能记起,可能为晕厥或脑血管意外,应立即护送老人到医院或打急救电话。
刘医生从专业的角度上分析了几种我们扶不扶的情况。也让我们增长了见识。
感谢我们四位嘉宾,谢谢,请他们回到自己的位置。四位嘉宾把自己的观点都亮出来了,我们可以看一下答案是不同的?他们的不同的答案说明了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是不同的。下面同学们结合这四位嘉宾的的答案来考虑一下什么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这四位嘉宾的观点是如何体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同学们可以和同桌一起探究这个问题,有两分钟的时间。
(学生)价值判断是指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的判断。人们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就是价值选择。他们几个人对老人摔倒“扶不扶”从不同的角度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就是一种价值判断。而他们的最终决定扶不扶则是一种价值选择。
(补充)蒋真言说他不敢扶,怕被讹上,这就是一种价值判断,所以他会选择不扶,这是一种价值选择,纯真小同学觉得扶人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这也是一种价值判断。最终他选择去扶,这是一种价值选择。所以我觉得还可以体现出来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体现价值判断。
这两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扶”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扶了之后怕被讹诈这两种观点就是一种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是指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判断。如果人们认为“扶”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最终会选择扶,而害怕扶了之后被讹炸,那么他会选择不扶,他们的选择是一种价值选择,价值选择是指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出的选择。我们可以非常明确的看出,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体现了价值判断
下面咱们看一组漫画,武松打虎的故事同学们耳熟能详,咱们看一下武松的变化,武松打虎讲的是武松在喝完酒后到山上,凭着几分醉意打死了一只老虎。可是到现代,武松还敢打虎吗?目前全世界仅有3000只老虎,武松由打虎人士变为动物园园长,呼吁大家要爱虎老虎。下面同学们根据老人摔倒要不要扶和武松的转变两个事例,分小组合作探究两个问题:同学们有五分钟的时间进行探讨,五分钟之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代表本组阐述自己的观点。
1.面对老人摔倒,为什么有不同的选择?
2.武松由过去的打虎,变成现在的环保人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答案:1.每个人所处的地位不同,需要不同,立场不同、阶级不同,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是不相同的。老人从自己的需要以及社会的需要,小孩子从传统的民族美德,而蒋真言则是从社会现实来分析。医生从医学的角度上具体分析了几种情况,体现了辩证法当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人们正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条件下,做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不相同,武松在过去当生命安全收到威胁的时候选择打虎,但是在当代野生动物需要保护的条件下则选择爱虎动物。体现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好,这几位同学的发言非常的棒,丝丝入扣,既有理论分析,也有社会现实的支持,咱们来总结一下,影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因素有什么?时间、地点、条件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利益立足点),因此我们得出结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那么下面我们考虑一个问题,他们面对老年人摔倒有不同的选择,究竟谁的选择是对的?咱们不着急回答,先看几个例子?这是我们的2015年1月2日,哈尔滨一个陶瓷市场仓库着火,这场大火持续20多个小时,过火面积万余平方米,11层建筑被烧酥坍塌,为了挽救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5位消防员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最年轻的只有18岁。
这是中国最美司机吴斌,在驾驶大客车行驶于沪宜高速时被迎面飞来的制动毂残片砸碎前窗玻璃后刺入腹部,导致肝脏破裂,但他仍强忍疼痛将车停稳,并提醒车内24名乘客安全疏散及报警,乘客安全了,但我们最美的司机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
2015年1月16日,央视《新闻联播》“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栏目,用时2分38秒报道了开封市“八旬老人李鸣6年织300多件毛衣捐给孤儿”的故事,在接受采访时她说:我作为一个活着能动的人,应该给他人、给社会办点有意义的事,不累。李鸣被人亲切的称为毛衣奶奶奶。这些人的行为为什么感动着我们?因为他们首先考虑到的是他人的利益。
大家都被英雄们的事迹感动着。大家喜欢当英雄吗?男孩子心目中都有个英雄的情节,好,现在咱们找一个想做英雄的小男子汉。小英雄,会游泳吗?(会)有一天,你正在漯河的沙河边上走,忽然有个孩子落水了,你怎么办?(我会跳下去救人)咱们再加一个限制条件,即使你知道你救了人也不一定会得到表扬。(我还是会救,因为我救人不是为了获得荣誉),那么即使你将来被误解了,不会被社会承认,你也会救吗?(犹豫:救,我会救)可是你救了人之后,可能你的亲人都会误解你,甚至离开你,你自己因此也会落下残疾,你救不救?(救,如果不救,心理会受到惩罚)非常感谢你,请坐。英雄之路不好走,英雄之路是孤寂的。这个故事的原型是,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人方俊明,1985年8月,28岁的方俊明为救一个假装落水的顽童,跃入河中,造成颈椎骨折,高位截瘫。中间妻子女儿离开他,只有年迈的母亲照顾他,直到2013年11月,方俊明终于获得了迟到28年的见义勇为荣誉称号。方俊明获得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然而更让我们感动的是,面对镜头,方俊明没有一丝怨言,他说“当时就想着快一点,怕迟了小孩子会有危险,小孩子也不是故意害我的,没有责任。我应该多考虑一下,如果脚先下去,就不会出事。”这就是我们身边的英雄。
他们在做事情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谁的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对,他们在危难的时候自觉的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首先考虑到的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他们先人后己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所以,我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有两个1.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咱们回归到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老人摔倒要不要扶?答案是要扶,因为我们做事情时,首先应该考虑到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不能只为自己考虑,同学们,面对人生的三岔路口,只有我们坚持正确的标准,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我们才能找准方向、走对路。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
本节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