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P70~71例
1、试一试、练一练。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2.问题解决与思考: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1.重点:理解三步计算的运算顺序。
2.难点:两个乘法(或除法)与加法(或减法)混合运算同时进行的脱式运教学目标: 三步混合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算方法。教学准备: 课件。
一、复习引入
1.计算:240×2+180
600-600÷4 学生独立运算,展示作业。
2.问:算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3.明确:当算式中只有加减法或者乘除法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算乘法或者除法,再算加法或者减法。4.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情景图。
从这幅图中你都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2)问题是什么?
(购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一共要付多少元?)(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汇报交流。(4)展示分步解答的学生的作业。
问:你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呢?第三步呢?(5)展示列综合算式解答的学生的作业。教学过程: 这个学生列的是什么算式?你会列吗?
交流:这道算式包含了哪几种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学生尝试计算。
(6)展示学生综合算式计算过程。方法一:
方法二: 12×3+15×4
12×3+15×4 = 36+15×4
= 36+60 = 36+60
= 96(元)
= 96(元)
(7)比较:哪种方法简单?为什么?哪一步可以省略?
(8)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应先算乘法。这道题里有两个乘法和一个加法,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脱式计算。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150+120÷6×5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3.联系例题和试一试的计算方法,说一说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乘除法。)
三、练习巩固,应用拓展。
1.“练一练”第1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2.“练一练”第2题,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练习十一第1,4题。
六、板书设计:
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
12×3+15×4
12×3+15×4 = 36+15×4
= 36+60 = 36+60
= 96(元)
= 96(元)答:一共要付96元。
第二篇:混合运算(不带括号)教案
混合运算(不带括号)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单位×数量=总价”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
2、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单位×数量=总价”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单位×数量=总价”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展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信息
星期六,四
(一)班中队的队员们要去做小小志愿者(出示P85主题图),仔细观察,从图中你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1、梳理信息
生:我知道了他们要买10个文具盒,40本笔记本和30支钢笔送给福利院的小朋友。还知道,文具盒每个29元,一个笔记本5元,一支钢笔8元。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表述得也很清楚。学数学不仅仅要能发现问题、整理信息,也要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2、提出问题
生1:买10个文具盒需要多少钱?
生2:还可以问,买40本笔记本和30支钢笔一共需要多少钱?
生3:买40本笔记本多少钱? 生4:卖30支钢笔多少钱?
生5:根据信息,我提出的问题是:“买这些礼物一共需要多少钱?”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探究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师:我们先来解决“买10个文具盒需要花多少钱”这个问题。
(1)独立试做,初步感知
/ 5
师:不要急于回答,请将算式写在练习本上。想一想,算式的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生谈想法。
生1:29×10=290(元)。29是一个文具盒的价钱,要买10个,就是10个29元,用乘法计算,所以就是29×10=290(元)。
师:听懂他的想法了吗?谁再起来说一说?
生2:因为一个文具盒师29元,29元就是它的单价,他们一共要买10个,就是10个29元,算式就是29×10=290(元)
(2)再次试做,对比发现
师:买40本笔记本又得花多少钱呢?再做做试试。学生做题。
师: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3)合作交流,梳理建构
师:刚才我们是用每个文具盒的价钱,也就是文具盒的“单价”,乘要买的个数,得出了总价钱。
(提示)每个文具盒的价钱×买的个数=总价钱 在日常生活中,像每个文具盒的价钱、每本笔记本的价钱......一般叫作“单价”(板书:单价),而要买的个数就叫作......生1:个数。
生2:数量。因为文具盒是论个,但本子论本,所以不能叫个数,而应该是数量。师:对于她说的理由,你认为怎么样?
师:是啊!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平常生活中,一般把个数、本数、支数,还有......都可以概括为一个词,就叫作数量。(板书:数量)
用单价乘数量,所得的结果就是总价。(板书:总价)
(4)活学活用,巩固理解
“单价×数量=总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量关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用到。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1题),先自己在心里说一说,哪位同学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师:如果要买3瓶酸奶,应该怎样列式?根据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生:2×3=6(元),根据的数量关系是“单价×数量=总价”。
师:橙汁、桃汁和梨汁呢?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生组内说,老师先后
/ 5
参与到两个小组里)
2、探究混合运算
师: 通过刚才的试做,我们知道了“单价×数量=总价”,那么,要求“买40本笔记本和30支钢笔一共需要花多少钱”,你打算怎么做?
1、独立试做。
师:在练习本上自己做做试试。学生试做,老师巡视,并让两名学生在黑板上板做。
2、合作交流。
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
生1:请大家看黑板。因为要求“买40本笔记本和30支钢笔一共需要花多少钱”,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先求出40本笔记本的总价,再求出钢笔的总价,最后把两个总价相加就是一共要花的钱了。
师:这是一种做法。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的做法,谁来说一说?
生2:我也是根据“单价×适量=总价”先求出一种的总价,再求出另一种的总价,再加起来就是一共要花的钱。
师:“5×40”和“8×30”各求的是什么?
生:笔记本的总价,钢笔的总价......(师板书)
四、课堂小结 生谈收获。
板书设计: 单价×数量=总价
/ 5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够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够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导构建
师:对于上节课我们解决的买40本笔记本和30支钢笔一题,我们想到分别计算和列综合算式这两种方法。而除了昨天我们学习的“单价×数量=总价”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外,混合运算也是我们要学习的重要内容。
(板书:混合运算)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对于它的运算顺序,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1:和我们前面所学的乘加、乘减,还有除减的算式一样,也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师:是的,像这种前后是乘法或除法,中间是加法或减法模样的算式,还有一个好玩的名字,叫作扁担乘或扁担除,计算时,我们可以在一步计算当中直接求出结果。
如计算“5×40+8×30”时,我们就可以先求出“5×40”和“8×30”的积,然后再相加。生2:老师,我还有种做法。师:好,你来说。
生2:我也是列的综合算式,算式是8×30+5×40,答案也是440元。
师:你说的慢一点,我把你的算式记下来。(师板书)
师:嗯,他这样做行吗?说说你的看法。
生3:可以这样做。他们的做法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先求了30支钢笔的总价,另一个是先求40本笔记本的总价,它们两个先算谁,结果都一样。
师:听明白了吗?对于一道算式当中既有乘除又有加减法的,我们要先算...再算...生答乘除,加减。
/ 5
三、回归情境,拓展应用
1、完成基本练习。
师:做两道小题,试一试?
(出示教材P86当中的“你会计算下面各题吗?)生做题,师巡视。
生展示: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所以先算11×7和15×4的积,答案是17,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不仅结果对了,而且书写也还是那么工整,看!这等于号上下对的多齐,你的呢?
1、变式练习。
师:自己错了要看得出来,别人做的题,能不能检查一下呢?(屏幕出示自主练习5题)
师:呵,这么快就发现问题了!好,我们先看第一道题。
生1:他是先算了240-40,应该先算除,再算乘,最后才能算减法。
师:第2道题。
生2:也错了。这道题应该先算560÷7,然后算乘法,但他先算了7×8,所以错了。
师:你看,我们不是一直在说“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吗?你看,他不就先算了乘,又算得除吗?
生3:哎呀!不是!“先算乘除”并不是说要先算乘法再算除法,而是说当一个式子里,有乘法、有除法,还有加法、有减法时,要从左往右算,要先想乘法或者是除法,然后算加法或者是减法。
师:原来是这样啊!你们听明白了吗?最后一道题呢? 生4:对了!
1、巩固练习。
(1)P86自主练习第3题。(2)P86自主练习第4题。
四、回顾总结,体验愉悦 生谈收获。
/ 5
第三篇: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山东省胶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王洪顺、徐玉霞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85~87页《混合运算》第1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单位×数量=总价”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2.能够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掌握“单位×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及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磁纸条。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呈现信息。
星期六,四(1)中队的队员们要去做小小志愿者(出示P85主题图),仔细观察,从图中你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评析:从情境入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活动二:梳理信息,提出问题。1.梳理信息。
生:我知道了他们要买10个文具盒,40本笔记本和30支钢笔作为礼物送给福利院的小朋友。还知道,文具盒每个29元,一本笔记本是5元,一支钢笔是8元。
师: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表述得也很清楚。学数学不仅要能发现信息、整理信息,也要能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2.提出问题。
生1:买10个文具盒多少钱?(师用磁纸条予以贴示。)生2:还可以问,买40本笔记本和30支钢笔一共要多少钱? 生3:买40本笔记本多少钱? 生4:买30支钢笔多少钱?
生5:根据信息,我提出的问题是:“买这些礼物,一共得花多少钱?”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采取了用磁铁把纸条贴在黑板上的做法,节约了时间,同时也为后面数量关系的梳理做了准备。】
活动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1.探究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师:我们先来解决“买10个文具盒要花多少钱”这个问题。(1)独立试做,初步感知。
师:不要急于回答,请将算式写在练习本上。想一想,算式的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1:29×10=290(元)。29元是一个文具盒的价钱,要买10个,就是10个29元,用乘法计算,所以就是29×10=290元。
师:听懂他的想法了吗?谁再起来说一说?
生2:因为一个文具盒是29元,29元就是它的单价,他们一共要买10个,就是10个29元,算式就是29×10=290元。
【评析: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真正的动脑想,而不是鹦鹉学舌的说说而已,老师没有因为题目简单就让孩子们齐声说,而是让孩子们都列出算式,并思考“算式的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2)再次试做,对比发现。
师:买40本笔记本又得花多少钱呢?再做做试试。学生做题。
师:把你的想法和做法和同位交流一下。
【评析:通过连续独立试做文具盒和笔记本的总价,既是对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一种反馈,同时也因单位的不同而为后面概括归纳数量关系做了铺垫。】
(3)合作交流,梳理建构。
师:刚才我们是用每个文具盒的价钱,也就是刚刚健祥所要的“单价”,乘买的个数,得出了总价钱。(提示)每个文具盒的价钱×买的个数=总价钱
在日常生活中,像每个文具盒的价钱、每本笔记本的价钱……一般叫作单价(板书:单价),而要买的个数就叫作……
生喊:个数。
生:不,是数量。因为文具盒是论个,但本子是论本,所以不能叫个数,而应该是数量。师:嘉吴刚才说的理由,大家认为怎么样?
师:是啊!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在平常生活中,一般把个数、本数、支数,还有……都可以概括为一个词,就叫作数量。(板书:数量。)
用单价乘上数量,所得的结果就是总价。(板书:总价。)
【评析:个别学生所提出的异议,使其他学生对买的个数、买的本数……为什么要用“数量”而不是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个数或本数……有了深刻的感知。孩子不是一纸白纸,而是一本书,需要我们仔细地读。】
(4)活学活用,巩固理解。
“单价×数量=总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量关系,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会经常用到。
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1题),先自己在心里说一说。好,哪位同学起来说给大家听一听。生:……
师:如果要买3瓶可乐,应该怎样列式?根据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生:2×3=6(元),根据的数量关系是“单价×数量=总价”。师:桃汁、橙汁和梨汁呢?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学生组内说,老师先后参与到两个小组里。)
【评析:在练习中注重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同时也让每位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 2.探究混合运算。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单价×数量=总价”,那么,要求“买40本笔记本和30支钢笔一共需要花多少钱”,你打算怎么做?
1.独立试做。
师:在练习本上自己做做试试。
学生试做,老师巡视,并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2.合作交流。
师:下面我们先请张时瑞同学说说他是怎么想的?
生1:请大家看黑板。因为要求“买40本笔记本和30支钢笔一共需要花多少钱”,我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先求出买40本笔记本的总价,再求出钢笔的总价,最后把两个总价相加就求出一共要花的钱了。
师:谁和张时瑞的做法一样?
师:这是一种做法。我们再来看一看魏欣妍同学又是怎么做的?能看懂吗?谁来说一说? 生2:我知道,她列的是综合算式,也是先求了笔记本的总价和钢笔的总价,然后加到了一起。师:这是你的想法,xx,你的想法呢?
生3:是的,我也是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先求出一种的总价,再加起来就是买40本笔记本和30支钢笔一共需要花的钱了。
师:“5×40”和“8×30”各求的是什么?
生4:笔记本的总价,铅笔的总价……(教师适时板书。)
师:把两个总价加起来,就是买40本笔记本和30支钢笔总价的总价。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评析:这一环节中,教师仍是注重把问题抛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在巡视中注意将两种做法加以呈现,最大程度上做到了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做。相信学生。】
活动四:引导建构,解决问题。1.梳理建构。
师:对于这一道题,我们想到了分步计算和列综合算式这两种方法。而今天除了我们刚刚学习的“单价×数量=总价”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外,混合运算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混合运算。)
对于它的运算顺序,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1:和我们前面所学的乘加、乘减,还有除减的算式一样,也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师:是的,像这种前后是乘法或除法,中间是加法或减法模样的算式,还有一个好玩的名字,叫作扁担乘或扁担除,计算时,我们可以在一步计算当中直接先求出结果。
如计算“5×40+8×30”时,我们就可以先求出“5×40”和“8×30”的积,然后再相加3 生2:老师,我还有种做法? 师:好,你来说。
生2:我也是列的综合算式,算式是8×30+5×40,答案也是440元。师:你说得慢一点,我把你的算式记下来。(师板书。)师:嗯,xx这样做,行吗?说说你的看法。
生3:可以这样做。她和魏欣妍的做法实际上是一样的,不过xx就是先求了30支钢笔的总价,然后再求40本笔记本的总价,它们两个先算谁,结果都一样的。
师:听明白了吗?对于一道算式当中既有乘除又有加减法的,我们要先算……再算…… 生答乘除,加减。
【评析:对于混合运算的顺序,孩子们并不陌生,在前面学习乘加、乘减等两步计算的式题中已经知道,因此在这里,老师仍是注重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迁移类推,触类旁通。而对于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孩子的回答也说明孩子是真正地懂得了。】
活动五:回归情境,拓展应用。1.完成基本练习。师:做两道小题,试一试?
(出示教材当中的“你会计算下面各题吗?”)学生做题,老师巡视查看。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师:心如,把你做的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生: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所以我先算出了11×7和15×4的积,答案是17,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不仅结果对了,而且书写也还是那么的工整,看!这等于号上下对得多齐,你的呢? 师:xx,第2题你来说一说? 生:我……我做错了。师:怎么错了?
生:我先算了150+120了。应该先算120÷6,再用20×5,最后才算减法。
师:错了不要紧!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并能改正过来,就值得表扬。下面还有谁也被“地雷”炸飞了啊?(有4生举手。)
师:也和xx犯了一样的错? 生:我把120÷6算成22了。
师:这可不应该,因为粗心而错多可惜啊!
【评析:在这里,不知老师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要暴露学生的错误,对于学生而言或许有些不好意思,但相信这几个孩子会在以后的应用中引起足够的注意。那么,这里的错也就错有所值。】
2.变式练习。
师:自己错了要看得出来,别人做的题,能不能检查一下呢?(屏幕出示“自主练习”第5题。)师:呵,这么就发现问题了!好,我们先看第1道。
生1:他是先算了240-40了,应该先算除,再算乘,最后才能算减法。(课件当中以①②③标出运算顺序。)师:第2个。
生2:也是错了。在这道题,应该先算560÷7,然后算乘法,但他先算了7×8,所以错了。
师:你看,我们不是一直在说“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吗?你看,他不就是先算了乘,又算得除吗?(课件当中以①②③标出运算顺序。)
生3:哎呀!不是!“先算乘除”并不是说要先算乘法再算除法,而是说当一个算式里,有乘法、有除法,还有加法减法时,要从左往右算,要先想乘法或者是除法,然后算加法或者是减法。
师:原来是这样啊!你们听明白了?最后一道题呢? 生4:对了!
(课件当中以①②③标出运算顺序。)
【评析:在“火眼金睛辨对错”这一环中,通过对三道题的辨别,将混合运算常见的错误加以集中呈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现,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算的准确率。同时用①②③标运算顺序的方法,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3.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3题第1列。
师:看来,做混合运算需要注意的问题可真不少啊!怎么?再来几道试一试?(出示“自主练习”第3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在做之前,请让我仿照刚才的样子,用序号①②③标出运算顺序来。同位两人看一看,标对了没有?(课件展示标上运算顺序的题目。)师:将第1列做在练习本上。学生做题,老师巡视。
师:来,王帅,到前面来展示一下你做的? 生对答案。
(2)自主练习第4题。
(展示第4题。)你打算怎样做?请在练习本上写出解题思路并列式解答。生:要求一共卖了多少钱,就先要求出30元和50元的各卖了多少钱,再相加。列式是:30×25+50×12=750+600=1350(元)当然,也可以是50×12+30×25,结果也是1350元。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说得不够,可以让学生相互间说一说,语言是思维的外表,通过学生的说把其思路展示出来。】
(3)解决问题。
还有“买这些礼物,一共得花多少钱?”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你能试着做一下吗? 学生独立试做。师:谁来说一说?
生: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先分别求出10个文具盒、40本笔记本和30支铅笔的总价,然后把三个总价加起来就可以了。
【评析:再次回到开始的主题图,虽然计算步骤多了,但难度相当,因此很多孩子都能列出综合算式并予以解答,同时也再次强化了“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
(4)课后作业。
将自主练习的第2题和第3题的第1列做在作业本上。活动六:回顾总结,体验愉悦。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从知识、能力、感觉等方面来说说你的收获吗? 生1:我知道了要计算总价,可以用“单价×数量=总价”来计算。
生2:单价×数量=总价,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得十分广泛,去超市买东西就会用到。生3:我知道了混合运算的顺序。
生4:这节课,因为我把。写成了6,结果错了,我下次要写得认真一点。师:我相信你一定会做得越来越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评析:学生通过自我梳理,从知识、能力、感受说说自己的收获,落实了新课标理念,提升了总结概括能力。】
第四篇:不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授课人:张彦明
教学内容: 不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计算运算顺序;正确熟练地进行不含括号的三步计算。教学难点:运用不含括号的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资源: 例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
240-65+120
36-120÷6 学生独立运算,指名板演。
2、提问:算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指名回答。
3、明确:当算式中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4、谈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板书:不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情境图:很多同学都喜欢下棋,我们一起去看看王老师买棋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演示例题,指名说说图上的信息:
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象棋的单价是12元,围棋的单价是15元
读问题:她一共要付多少元?
这是一道购物的实际问题,遇到这类问题你马上会想到哪个基本数量关系式?
复习:单价×数量=总价
(2)学生尝试列式,并交流:
分步列式:12×3=36元
15×4=60元
36+60=96元
综合:12×3+15×4
讲评:指着分步列式,让学生明确每一步算式的意思
比较两个综合算式,让学生说说下面的算式为什么是错的?它这样算出的结果表示什么?
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样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
(3)运算顺序:
12×3+15×4
=36+60
=96(元)
指出:这是一个三步混合运算,有乘有加,先算乘,即分别先算象棋和围棋的钱。
(4)学生完成试一试:150+120÷6×5
做完后交流,可能会有个别学生先算乘,如果有可请学生说说正确的运算顺序,乘除在一起的时候,谁在前谁先算。
(5)结合两题引导学生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易错提醒
440-200÷5×8
110-20×5+25 =440-200÷40
=90×30 =440-5
=2700 =435
问:各错在哪?请改正
2、学以致用
课件逐题出示,请同学们完成,教师提示需重点注意内容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谁能说说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计算时还应注意什么?
明确: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计算时,没有参加运算的数字和符号要照写下来。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第1题,第4题
板书设计:
不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12×3+15×4 =36+60 =96(元)
答:她一共要付96元。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时,要先算乘、除法。
第五篇:四年级数学《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书本第35-36页例题,完成”试一试”和”想想做做”1-6题。
教学目标:
1、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学生尝试练习,主动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计算和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设计自主性的练习,使学生获得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该知识的生活价值。
教学重点: 两个乘法(或除法)与加法(或减法)混合运算同时进行脱式的运算方法。教学难点: 探索两个乘法(或除法)与加法(或减法)混合运算同时进行脱式的运算方法。教学准备:
例图、投影、小黑板等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玩棋吗?
1、出示挂图: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知道王老师一共要付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
2、提问: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尝试探究解决问题
1、提问: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在进行时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些什么?(生答)学生独立计算解答。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联系实际问题,分别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乘法?
2、出示“试一试”:150+120÷6×5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提问:联系例题和试一试的计算方法说一说“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3、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三、巩固发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小组交流:这些题分别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独立完成计算,指名4人板演。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把不对的运算改正过来。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观察和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的算式和得数,说说:有什么发现?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5题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集体订正。
四、小结与作业
1、组织交流本课收获。
2、布置作业:补充练习上相关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