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公共开放空间思考(共5篇)

时间:2019-05-12 18:23: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公共开放空间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公共开放空间思考》。

第一篇:大学公共开放空间思考

校园空间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空间载体,有特色的校园空间为大学校园文化提供物质化的可能。如何通过校园综合环境及空间设计体现大学的校园文化,从而创造出一个有个性、有内涵、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将是本文着重研究的问题。结合本次设计的西安理工大学,探讨大学校园公共开放空间对大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寻求适合大学校园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方法。

关键字:校园空间;校园文化;开放空间

1绪论

大学校园公共开放空间是师生们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学校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校园规划应努力创造多样化与富于特色的公共开放空间,以满足校园功能需求和提升校园环境品质。而评价一个校园规划好与坏的重要标准是看规划方案能否真正利用好室外开放空间,根据建筑以及地形要求,设计出适宜人们活动的多元化空间。人性化的校园空间能够激发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校园的环境又能为促进随意交流、淡话提供良好的环境时,它所营造出的校园气氛才是最现实的。校园开放空间活动的多样化及意义

开放空间多样化包括功能,形式以及配置的多样化。功能多样化,如隔离,交通,交往,运动等不同用途;形式上的多样化,如形状,尺度,色彩,材质,构图等多种变化;配置多样化,如草坪,树林,山水,建筑等不同设置。

多样化有利于满足校园的基本功能,校园开放空间需要交通,集会,运动等多种功能。尽管一个单纯空间可以赋予不同的功能,但其适应性受到一定限制;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师生不同心理需求,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长期在单调的环境中生活,可能造成思维缓慢,智力下降。相反,多样化的环境,信息量大,有更大的吸引力,有利于使用者稳定情绪和身心健康;多样化有利于强化学环境氛围,生机勃勃,丰富多变的校园景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育氛围。校园中丰富的自然景观;多样化受到师生的欢迎,多样化打破了现代主义的形式教条,大胆借鉴与融合古今中外优秀的造园手法,强化了环境的印象能力,形成丰富多彩的环境面貌,接近大众审美情趣,因而容易受到广大师生的接受和欢迎。

2.1 校园开放空间活动的类型

2.1.1必要性活动

指多少有点不自由的活动,如出早操、听课、购物等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等事务属于这一类型。这类活动受外部环境影响不大,没有选择的余地。

2.1.2自发性活动

指人有参加的意愿,并在时间地点允许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如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等活动,这类活动受外部环境影响较人,只有天气好,场所吸引力大时才会发生。

2.1.3社会性活动

社会性活动—是指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加的各种活动,如校园文化节,各种展览,朋友间的交谈等,这些活动受校园外部物质空间的影响也很大。

2.2不同层次的校园空间

大学校空间是指高校校园内服务于学习、交往、休息、步行穿越等功能的各类软质和硬质景观。主要广场空间:几乎所有的校园里都存在某种形式的中心广场或集会场所,就像每一个传统的小镇都有公共绿地或城市广场—样,每个学校都有—个朋友聚会、开办展览、举行集会的地方。广场提供了整合校园文化与校园结构的机会,可能的情况下,还应布置纪念性的植物造景和其他识别性强的空间造型。校园入口空间:可称为一个校园的门户空间,有一定的集散功能,具有某种标志性,在设计时应注重可实施性和可识别性的表达。各院系或教学楼的户外公共开放空间:—般指教学建筑的前廊、后院、广场、内院等空间,尺度一般不是很大,所属关系较明确,使用人群也比较固定。道路空间:高校内的道路属于生活性道路,交通以步行为主,车流量很小,高校道路上的交流,如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教师对学生的传道、解惑发生的频率十分高。所以高校内的道路设计应为这些随意性的交流提供物质条件,搞好线性景观设计。还有—些主题类型的小游园、趣味园及广场、同样是活跃校园气氛的要素。

3受欢迎的高校户外公共空间

在对所有高校公共开放空间的研究中,最吸引人的是自然景观—山、水、树木、自然、草坡等。最适宜户外学习的空间有主要建筑的入口:开敞的草坪;较小的隐蔽空间;图书馆周围室外空间;人树下自成一体的亚空间。适于户外锻炼的空间有运动场,体育馆周围室外空间,由上可知:

在校园中应有各种类型的自然空间,在这些自然空间的设计中,应保留部分或全部种植边界,从而使休息者能找到空间边界坐下来,因为校园公共空间和所有的公共空间一样,人们喜欢坐在空间边缘,而且靠着什么东西而坐。座位的设计既应有供1-2个人使用的比较私密的座位,也有可供3-4个人的小团体聚会交谈的座位。长凳应避免太长,因为太长会使单个使用者感到不适,还会限制两个人以上的人的谈话。

年轻人比较喜欢有活力的公共场所,而成年人则喜欢利于沉思的安静场所。学生们经常活动的区域常常是运动场和他们经常上课的教学建筑及这些建筑周围的室外公共开放空间。学生们在这里完成大部分的课程学习,与老师见面,交流。教师则来往于办公室、教室、图书馆之间或外出办事,也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圈域。显然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归属感,在这里我们把这个经常活动的区域称为“基地空间”[1],这个“基地空间”。(克莱尔·库博·马库斯 大学校园户外空间)可以是一栋教学楼的前廊、内院、入口等建筑亚空间,也可以是校园中的主广场,公共大草坪等较大的空间。

所有的种植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对不同地点的高校,由于气候条件不同很难做出统一的种植建议,但物种多样性,照顾到四季景观的原则还是要坚持的。

地面铺装要与周围环境相结合,不同的铺装材料应用于不同的用途。板油类的硬质材料最好用于穿越校园的主要道路。混凝土路面也是常用的校园路面,应注意强光下眩光问题。各种地砖地面的铺设应结合种植、小品等元素。恰当的照明设计会给校园户外空间增色不少。

4西安理工大学新校区公共开放空间多样化分析

4.1 课题分析

西安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兼有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属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其前身是北京机械学院和陕西工业大学。五十多年来,学校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西安理工大学现有金花校区、曲江新校区和莲湖校区三个校区,均位于西安市区内,共占地1400亩。

此次设计的西安理工大学是学校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曲江旅游综合开发区设立的第二校区。曲江校区西临大雁塔,南有西安市杜陵生态园,交通较便利。曲江校区计划用地950亩,建筑面积43.3万平方米,规划有教学楼、邵逸夫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实验用地,后勤用地,游泳池、足球场等。所倡导的是新时代高校景观化,人文化的建设理念。同时也是一所学校历史、文化、变革的体现。它首先是大学生的生活和活动区域,其整体规划从新型的人性化的标准出发,细分为9栋各种用途的建筑单体,入口广场景观,建筑间细部连接景观,两个绿化带。容积0.56,绿化率48%左右。大面多功能运动场。

4.2 理工大校园公共开放空间的实现

4.2.1庄重又不失活泼的入口广场

根据校园广场所处的位置及其在校园生活中的作用,其类型大致可分为外向型广场和内向型广场。西安理工大学入口广场由图书馆及两座教学楼围合而成,是典型的外向型广场,作为校园与城市间的过渡空间将起到集中展示校园形象的窗口作用。

校区内入口属于开敞型的校前区空间。作为进入校园的前奏,这里的主要景观就是连续的两个长方形的水池,喷泉顺着矩形的水池线形排开,造型很大气、现代。同时考虑西安地处大西北,气候干燥,风沙较大。夏天闷热,冬天严寒。在整个水池的两侧种植四季大量的绿化来缓解气候。

入口广场按照其空间功能还分为两部分:位于两座教学楼之间的空间,属于一个视觉标志区。来往的人在固定的时间内会造成冲突,中心区域最大用途是交通,流动。同时此处正对校门口和礼宾大道,属于校园内最显著区域。

图书馆往往属于整个大学校园内的主要建筑。图书馆门前广场更大性质上属于整个校园的中心聚会区,主要用于礼仪性集会与课间活动。同时这里也是整个校园的交通枢纽。

4.2.2教学楼间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校园内东南侧处为两座教学楼之间的空间。它不同于入口广场两座教学楼之间的广场空间,此处不属于校园的主要交通干道,没有车行道。在固定的时间内来往的人流较多。围绕中心圆型景观,四周结合建筑和绿化来围合出较私密的休闲和调节空间。通过喷泉,铺地,绿化等限定因素与建筑,道路网络互为图底,形成统一和谐,特色鲜明的整体形态结构。同时从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需求出发,利用绿化为他们创造便利、多样化的交往与活动空间。在植物的选择上种类比较丰富,高低错落。以中心广场为分界的两个空间在设计上也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东侧空间属于“面”的景观,用多个“点”连接形成“线”的绿化,在周边形成一个明显的轮廓。西侧空间主要是“点”和“线”的结合,在多个地方设计“点”景,使空间更具观赏性。

4.2.3较私密性的公共开放空间

位于留学生,专家公寓西侧的空间。属于生活区域氛围,在此活动的人群多为居住在此空间东侧公寓的留学生和专家。活动方式和时间有别于校园内的其他公共开放空间。他们更多的需要一种调节空间,缓解学习和生活压力。同时这个调节空间要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因此在空间的定位上选择设计自然景观的活动空间。同时在设计在中注重广场空间的尺度与围合,适当的围合度,有利于形成明确的空间限定,容易被感知和认同,进而产生向心倾向与归属感。广场空间应有明确限定,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将周围空间与自然的草地相结合,配以精心设计的硬质图案、灯具、主题雕塑,整个空间因此亲切宜人。同时常绿树下设置石椅,为来休闲的人们提供了私密性较强的开放空间。

4.2.4多层次的公共开放空间

室外空间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也是师生课余休息谈心的首选场所。一般置于教学楼、科研楼近邻的位置,环境多清静幽雅。

位于教学楼与预留教学楼间的一块绿地,由中心雕塑和成丛的植物带组成,原意在于为师生提供一片多功能的开放空间,根据不同的地势和建筑规划,划分出私密性空间,半开放半私密性空间等,空间充满层次,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在考虑更加便于人的穿行及进入的前提条件下,将部分绿地结合道路加宽作为铺装,利用硬制与草地混铺分隔空间,增加常绿树和庭荫树进行植物配置,在树下安放休息设施供人休息、观景,既增加了活动领域,丰富了空间层次,又给人一定的依靠感。因此在设计上除了中心区域的广场空间便于交通,四周则设置大量赋予变化的绿化景观。同时这里也是师生最便利的休息场所,因此在四周提高了休息环境的可坐性,利用高低变化的植被,不仅可阻挡大众视线,避免噪声影响,以保持开放空间私密性,又给人一种安全感,构成舒适的活动空间。

4.3理工大校园公共开放空间多样化区域与景点分析

4.3.1过渡与引导区

校园主入口设置连续的长型水池,作为人流与车流的中转和缓冲空间,同时也使得校门入口视野有中引入感。主入口与对应的两座教学楼之间设置一个引导通道,通过连续水池和行道树配置,产生夹道欢迎的礼宾大道。

4.3.2中心集会区

校园内主入口和次入口,以及东西,南北两条主干道之间的图书馆门前规划出一个圆形广场,采用硬质地面,中心为雕塑喷泉,外圈种植绿化植被,主要作为礼仪性空间。

4.3.3交往,娱乐区

校园内规划了不同类型的交往空间,如(1)绿地——人工修剪草坪,可行走,可席地而坐,适合私密度不高的组团式交往;(2)中心广场——适合大型集会与表演;(3)步行小道,适合漫步式交往;(4)建筑与绿化围合处排列树阵,适合私密的个人交往。

4.3.4绿化过渡区

西安地区较干燥少雨,特别是夏季天气闷热,在校园中加大绿化面积,结合自然景观,营造出古典园林的韵味。多设置在宿舍楼后面和教学楼被面较僻静的区域。同时绿色能陶冶情操,心情舒畅。结束语

校园规划是校园建设良好发展的保障,对已建成校园进行改建或增建规划时,应该进行一些现状使用的调查研究,收集学生和教工及其他校园使用者对校园户外空间的要求并分析案例,这些工作将有助于校园建设的总体布局、特殊空间保护和户外空间细部设计。同时在校园规划设计中户外空间应作为整体中的一部分统筹考虑,不应简单地视为校园建筑布置后的剩余部分,在校园主场地规划完成后,简单地种些花草树木,而空间的用途几乎不被人考虑。高校校园规划设计,更应侧重于建筑群体空间格局、开放空间和环境设计、建筑小品的空间布置和设计[2]。校园户外公共开放空间,为校园中人们的学习、休闲、思考、集会以及娱乐等活动提供了物质空间条件,对这些活动的发生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美化了校园环境,人们在—个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学习、生活,心情也会舒畅,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第二篇:关于大学校园公共开放空间的思考

摘 要:校园空间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空间载体,有特色的校园空间为大学校园文化提供物质化的可能。如何通过校园综合环境及空间设计体现大学的校园文化,从而创造出一个有个性、有内涵、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将是本文着重研究的问题。结合本次设计的西安理工大学,探讨大学校园公共开放空间对大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寻求适合大学校园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方法。

关键字:校园空间;校园文化;开放空间

1绪论

大学校园公共开放空间是师生们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学校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校园规划应努力创造多样化与富于特色的公共开放空间,以满足校园功能需求和提升校园环境品质。而评价一个校园规划好与坏的重要标准是看规划方案能否真正利用好室外开放空间,根据建筑以及地形要求,设计出适宜人们活动的多元化空间。人性化的校园空间能够激发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校园的环境又能为促进随意交流、淡话提供良好的环境时,它所营造出的校园气氛才是最现实的。校园开放空间活动的多样化及意义

开放空间多样化包括功能,形式以及配置的多样化。功能多样化,如隔离,交通,交往,运动等不同用途;形式上的多样化,如形状,尺度,色彩,材质,构图等多种变化;配置多样化,如草坪,树林,山水,建筑等不同设置。

多样化有利于满足校园的基本功能,校园开放空间需要交通,集会,运动等多种功能。尽管一个单纯空间可以赋予不同的功能,但其适应性受到一定限制;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师生不同心理需求,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长期在单调的环境中生活,可能造成思维缓慢,智力下降。相反,多样化的环境,信息量大,有更大的吸引力,有利于使用者稳定情绪和身心健康;多样化有利于强化学环境氛围,生机勃勃,丰富多变的校园景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育氛围。校园中丰富的自然景观;多样化受到师生的欢迎,多样化打破了现代主义的形式教条,大胆借鉴与融合古今中外优秀的造园手法,强化了环境的印象能力,形成丰富多彩的环境面貌,接近大众审美情趣,因而容易受到广大师生的接受和欢迎。

2.1 校园开放空间活动的类型

2.1.1必要性活动

指多少有点不自由的活动,如出早操、听课、购物等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等事务属于这一类型。这类活动受外部环境影响不大,没有选择的余地。

2.1.2自发性活动

指人有参加的意愿,并在时间地点允许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如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等活动,这类活动受外部环境影响较人,只有天气好,场所吸引力大时才会发生。

2.1.3社会性活动

社会性活动—是指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加的各种活动,如校园文化节,各种展览,朋友间的交谈等,这些活动受校园外部物质空间的影响也很大。

2.2不同层次的校园空间

大学校空间是指高校校园内服务于学习、交往、休息、步行穿越等功能的各类软质和硬质景观。主要广场空间:几乎所有的校园里都存在某种形式的中心广场或集会场所,就像每一个传统的小镇都有公共绿地或城市广场—样,每个学校都有—个朋友聚会、开办展览、举行集会的地方。广场提供了整合校园文化与校园结构的机会,可能的情况下,还应布置纪念性的植物造景和其他识别性强的空间造型。校园入口空间:可称为一个校园的门户空间,有一定的集散功能,具有某种标志性,在设计时应注重可实施性和可识别性的表达。各院系或教学楼的户外公共开放空间:—般指教学建筑的前廊、后院、广场、内院等空间,尺度一般不是很大,所属关系较明确,使用人群也比较固定。道路空间:高校内的道路属于生活性道路,交通以步行为主,车流量很小,高校道路上的交流,如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教师对学生的传道、解惑发生的频率十分高。所以高校内的道路设计应为这些随意性的交流提供物质条件,搞好线性景观设计。还有—些主题类型的小游园、趣味园及广场、同样是活跃校园气氛的要素。

3受欢迎的高校户外公共空间

在对所有高校公共开放空间的研究中,最吸引人的是自然景观—山、水、树木、自然、草坡等。最适宜户外学习的空间有主要建筑的入口:开敞的草坪;较小的隐蔽空间;图书馆周围室外空间;人树下自成一体的亚空间。适于户外锻炼的空间有运动场,体育馆周围室外空间,由上可知:

在校园中应有各种类型的自然空间,在这些自然空间的设计中,应保留部分或全部种植边界,从而使休息者能找到空间边界坐下来,因为校园公共空间和所有的公共空间一样,人们喜欢坐在空间边缘,而且靠着什么东西而坐。座位的设计既应有供1-2个人使用的比较私密的座位,也有可供3-4个人的小团体聚会交谈的座位。长凳应避免太长,因为太长会使单个使用者感到不适,还会限制两个人以上的人的谈话。

年轻人比较喜欢有活力的公共场所,而成年人则喜欢利于沉思的安静场所。学生们经常活动的区域常常是运动场和他们经常上课的教学建筑及这些建筑周围的室外公共开放空间。学生们在这里完成大部分的课程学习,与老师见面,交流。教师则来往于办公室、教室、图书馆之间或外出办事,也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圈域。显然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归属感,在这里我们把这个经常活动的区域称为“基地空间”[1],这个“基地空间”。(克莱尔·库博·马库斯 大学校园户外空间)可以是一栋教学楼的前廊、内院、入口等建筑亚空间,也可以是校园中的主广场,公共大草坪等较大的空间。

所有的种植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对不同地点的高校,由于气候条件不同很难做出统一的种植建议,但物种多样性,照顾到四季景观的原则还是要坚持的。

地面铺装要与周围环境相结合,不同的铺装材料应用于不同的用途。板油类的硬质材料最好用于穿越校园的主要道路。混凝土路面也是常用的校园路面,应注意强光下眩光问题。各种地砖地面的铺设应结合种植、小品等元素。恰当的照明设计会给校园户外空间增色不少。

4西安理工大学新校区公共开放空间多样化分析

4.1 课题分析

西安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兼有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属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其前身是北京机械学院和陕西工业大学。五十多年来,学校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西安理工大学现有金花校区、曲江新校区和莲湖校区三个校区,均位于西安市区内,共占地1400亩。

此次设计的西安理工大学是学校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曲江旅游综合开发区设立的第二校区。曲江校区西临大雁塔,南有西安市杜陵生态园,交通较便利。曲江校区计划用地950亩,建筑面积43.3万平方米,规划有教学楼、邵逸夫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实验用地,后勤用地,游泳池、足球场等。所倡导的是新时代高校景观化,人文化的建设理念。同时也是一所学校历史、文化、变革的体现。它首先是大学生的生活和活动区域,其整体规划从新型的人性化的标准出发,细分为9栋各种用途的建筑单体,入口广场景观,建筑间细部连接景观,两个绿化带。容积0.56,绿化率48%左右。大面多功能运动场。4.2 理工大校园公共开放空间的实现

4.2.1庄重又不失活泼的入口广场

根据校园广场所处的位置及其在校园生活中的作用,其类型大致可分为外向型广场和内向型广场。西安理工大学入口广场由图书馆及两座教学楼围合而成,是典型的外向型广场,作为校园与城市间的过渡空间将起到集中展示校园形象的窗口作用。

校区内入口属于开敞型的校前区空间。作为进入校园的前奏,这里的主要景观就是连续的两个长方形的水池,喷泉顺着矩形的水池线形排开,造型很大气、现代。同时考虑西安地处大西北,气候干燥,风沙较大。夏天闷热,冬天严寒。在整个水池的两侧种植四季大量的绿化来缓解气候。

入口广场按照其空间功能还分为两部分:位于两座教学楼之间的空间,属于一个视觉标志区。来往的人在固定的时间内会造成冲突,中心区域最大用途是交通,流动。同时此处正对校门口和礼宾大道,属于校园内最显著区域。

图书馆往往属于整个大学校园内的主要建筑。图书馆门前广场更大性质上属于整个校园的中心聚会区,主要用于礼仪性集会与课间活动。同时这里也是整个校园的交通枢纽。

4.2.2教学楼间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校园内东南侧处为两座教学楼之间的空间。它不同于入口广场两座教学楼之间的广场空间,此处不属于校园的主要交通干道,没有车行道。在固定的时间内来往的人流较多。围绕中心圆型景观,四周结合建筑和绿化来围合出较私密的休闲和调节空间。通过喷泉,铺地,绿化等限定因素与建筑,道路网络互为图底,形成统一和谐,特色鲜明的整体形态结构。同时从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需求出发,利用绿化为他们创造便利、多样化的交往与活动空间。在植物的选择上种类比较丰富,高低错落。以中心广场为分界的两个空间在设计上也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东侧空间属于“面”的景观,用多个“点”连接形成“线”的绿化,在周边形成一个明显的轮廓。西侧空间主要是“点”和“线”的结合,在多个地方设计“点”景,使空间更具观赏性。

4.2.3较私密性的公共开放空间

位于留学生,专家公寓西侧的空间。属于生活区域氛围,在此活动的人群多为居住在此空间东侧公寓的留学生和专家。活动方式和时间有别于校园内的其他公共开放空间。他们更多的需要一种调节空间,缓解学习和生活压力。同时这个调节空间要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因此在空间的定位上选择设计自然景观的活动空间。同时在设计在中注重广场空间的尺度与围合,适当的围合度,有利于形成明确的空间限定,容易被感知和认同,进而产生向心倾向与归属感。广场空间应有明确限定,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将周围空间与自然的草地相结合,配以精心设计的硬质图案、灯具、主题雕塑,整个空间因此亲切宜人。同时常绿树下设置石椅,为来休闲的人们提供了私密性较强的开放空间。

4.2.4多层次的公共开放空间

室外空间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也是师生课余休息谈心的首选场所。一般置于教学楼、科研楼近邻的位置,环境多清静幽雅。

位于教学楼与预留教学楼间的一块绿地,由中心雕塑和成丛的植物带组成,原意在于为师生提供一片多功能的开放空间,根据不同的地势和建筑规划,划分出私密性空间,半开放半私密性空间等,空间充满层次,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在考虑更加便于人的穿行及进入的前提条件下,将部分绿地结合道路加宽作为铺装,利用硬制与草地混铺分隔空间,增加常绿树和庭荫树进行植物配置,在树下安放休息设施供人休息、观景,既增加了活动领域,丰富了空间层次,又给人一定的依靠感。因此在设计上除了中心区域的广场空间便于交通,四周则设置大量赋予变化的绿化景观。同时这里也是师生最便利的休息场所,因此在四周提高了休息环境的可坐性,利用高低变化的植被,不仅可阻挡大众视线,避免噪声影响,以保持开放空间私密性,又给人一种安全感,构成舒适的活动空间。4.3理工大校园公共开放空间多样化区域与景点分析

4.3.1过渡与引导区

校园主入口设置连续的长型水池,作为人流与车流的中转和缓冲空间,同时也使得校门入口视野有中引入感。主入口与对应的两座教学楼之间设置一个引导通道,通过连续水池和行道树配置,产生夹道欢迎的礼宾大道。

4.3.2中心集会区

校园内主入口和次入口,以及东西,南北两条主干道之间的图书馆门前规划出一个圆形广场,采用硬质地面,中心为雕塑喷泉,外圈种植绿化植被,主要作为礼仪性空间。

4.3.3交往,娱乐区

校园内规划了不同类型的交往空间,如(1)绿地——人工修剪草坪,可行走,可席地而坐,适合私密度不高的组团式交往;(2)中心广场——适合大型集会与表演;(3)步行小道,适合漫步式交往;(4)建筑与绿化围合处排列树阵,适合私密的个人交往。

4.3.4绿化过渡区

西安地区较干燥少雨,特别是夏季天气闷热,在校园中加大绿化面积,结合自然景观,营造出古典园林的韵味。多设置在宿舍楼后面和教学楼被面较僻静的区域。同时绿色能陶冶情操,心情舒畅。结束语

校园规划是校园建设良好发展的保障,对已建成校园进行改建或增建规划时,应该进行一些现状使用的调查研究,收集学生和教工及其他校园使用者对校园户外空间的要求并分析案例,这些工作将有助于校园建设的总体布局、特殊空间保护和户外空间细部设计。同时在校园规划设计中户外空间应作为整体中的一部分统筹考虑,不应简单地视为校园建筑布置后的剩余部分,在校园主场地规划完成后,简单地种些花草树木,而空间的用途几乎不被人考虑。高校校园规划设计,更应侧重于建筑群体空间格局、开放空间和环境设计、建筑小品的空间布置和设计[2]。校园户外公共开放空间,为校园中人们的学习、休闲、思考、集会以及娱乐等活动提供了物质空间条件,对这些活动的发生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美化了校园环境,人们在—个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学习、生活,心情也会舒畅,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注释:

[1] 克莱尔·库博·马库斯 大学校园户外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谭仕林,高校校园规划与建设的理念创新,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9]

参考文献:

[1].艾志刚,论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多样化,建筑学报,2005[6]:44~45 [2].刘功毅,大学校园规划优化设计的探讨,基建优化,2005[4]

[3] 江浩波、王立颖,知识经济时代个性化校园规划,理想空间,2005[4] [4] 焦婧,教育理念与校园设计,山西建筑,2005[4]

[5] 何镜堂、郭卫宏、吴中华,现代教育理念与校园空间形态,建筑师,2004 [2] [6](丹麦)杨·盖尔著,何人可译,1992,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84~103

[7] 田燕、姚时章,论大学校园交往空间的层次性,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6] [8] 霍光、霍维国,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新趋势,华中建筑,1999[4]

[9] Daily,Gretchen.C.,1997.Introduction: what are ecosystem services? In:Nature's Services.Island Press.Washington,D.C。

[10] Brown B.J.,2001,Reconstructing the Ruhrgebiet.Landscape Architecture,April: 66~75

第三篇: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几点思考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几点思考

摘 要:21世纪,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公共服务性事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尤其是与人们教育事业息息相关的图书馆服务政策。最近几年,关于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争论越来越多,人们将自己的关注点更多的聚集到图书馆免费开放后政府如何更好地开展服务性工作,以此来满足百姓的需求。从目前许多城市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现状来看,市民可以用较少的花费来满足自己的阅读需求,实现对知识的追求。为了进一步提高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服务工作,这篇文章将以黑龙江省鹤岗市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现状入手分析,结合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免费开放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12-00-01

200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发布了我国图书馆界第一个行业宣言《图书馆服务宣言》,向社会公众表达了我国现代公共图书馆对“免费、开放、平等”的公共图书馆精神的认同。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罗振玉曾经呼吁:“保固有之国粹,而进以世界之知识,一举而二善备者,莫如设图书馆”。在和谐社会的当今,让图书馆回归公共的本性是彰显其价值的最好途径,也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更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归位的具体体现。自2011年初,我国推出免费开放相关政策之后,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免费参观,而且各个场地都设有基本的公共服务项目。特别是2017年7月22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开始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草案)》全国各公共图书馆相继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该法的核心理念就是:公共图书馆作为一种公共资源,要免费向公众开放。因为平等地获得知识的机会,将准动一个城市走向民主和包容。但自从免费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加,而且消费水平也随之下降。但是,由于人们自身素质和对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意识不到位,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本来目的。免费开放仅是开始,如何让公共图书馆发挥作用,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笔者就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后遇到的问题做如下思考。

一、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意义

1.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核心内容。公共图书馆作为实现该理念的重要文化机构,不仅对人类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还保存着大量的文化遗产,蕴含着许多先进文化,对开展社会教育、实现社会主义的繁荣建设更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2.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全民学习,终生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型社会建设的核心理念。公共图书馆实行免费开放,可以促使更多的人主动走进图书馆,学习文化知识,提高其自身文化素质,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更多的保障。

3.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是闲暇教育开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目前,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追求精神世界,许多人喜欢在闲暇时间去通过阅读一些课外书籍来充实自己。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为这些人提供了一个合适的空间,他们可以在低消费水平下得到高质量的休闲生活。通过阅读,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养,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对整体国民素质水平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以上几点,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还能促进我国公益事业的开展,有利于我国文化的大力传播。

二、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自从我国实行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政策以来,市民的整体阅读水平和阅读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公民的自身素质也有了改善。但是,由于受到封建思想和现实社会的影响,有关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几点缺陷:

第一,政府对公共图书馆的投资力度不够,资金周转困难导致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工作无法正常进行。目前,我国开放了许多公共图书馆,这些图书馆的规模较大,所需要投入的资金巨大。另外,公共图书馆属于公益性单位,其主要收入来源是政府方面的财政支持。然而,从?F在我国财政投入的情况来看,用于图书采购、开展活动、公共服务的资金非常少,公共图书馆免费开展工作受阻,严重影响了人们的阅读量。

第二,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破坏行为较普遍。“公共素养怎么样过关”是免费开放后面临的又一主题。当文化敞开公益的怀抱,我们该怎样引导读者享用利用公共文化,市民文明素质问题被推向风口浪尖。现在,虽然人们接受看高等教育,但是许多人的自身素质人有待提高。在图书馆免费开放过程中,部分人不能自觉遵守图书馆的借书、还书、违规罚款规则,图书人为损坏情况较严重。另外,许多人看完之后不能够将图书归还原位,导致图书馆秩序混乱,公共环境遭到破坏。

第三,图书馆自身服务的不足,制约了大众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图书馆的许多传统服务如图书借阅、报刊浏览、资料查询甚至名家讲坛,现在大众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操作来实现,根本不必去图书馆。显然,当一种阅读方式渐渐成为过去,当新的阅读方式普及之后,单凭借激发人们的怀旧情素,是很难让图书馆长期保持活力的。而且最重要的是,阻碍民众走进图书馆、的根本原因,不在于那点儿本来就不高的收费,而是过进的、低质的服务。现阶段公共图书馆如果不调整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增强吸引力,那么即便免费开放,也会遭遇无人问津的尴尬。

三、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几点措施探讨

首先,要加大投资力度,为公共图书馆的正常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公共图书馆作为纯公益性机构,其上级主管部门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改善与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存在正比关系的。这就要求建立政府主导、全民参与,机制灵活的运行机制,解决图书馆的生存问题,才能理好地为社会服务。在日常工作中,要对财政资金进行合理分配,为图书馆内书籍、资料的购买分配更多的资金,同时要加强设施建设,购买安全系数较高的检查设备等,确保图书馆公共环境的安全。最重要的是,要招聘专业的管理人员,制定严格合理的管理制度。公共图书馆在免费开放过程中会存在种种事件,面对素质低下,故意损坏图书的群众要对其进行思想素质教育,行为严重者要做出相应的惩罚。要制定严格的图书归还和借阅资料。对不能按时归还图书的人要进行相应的罚款或者其他处罚。对逾期不能正常缴纳罚款的阅读者要取消其继续阅读的资格,确保借阅秩序正常运行。

第四篇: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

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契机,一直是景观设计学科的研究热点。从“点”到“线”构成的空间体系来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整合,以期对城市景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景观的大众化

1.1 景观

“景观”一词,约于16 世纪与17 世纪之交,由荷兰语Landschap 作为描述自然景色特别是田园景色的绘画术语引入英语,演变成现代英语的Landscape 一词。该词被赋予了“自然风光的一景或一处景色”的新内涵,即由当初的对风景画的欣赏转为对现实风景的欣赏。19 世纪中叶,通过地理学家的使用,德语Landschaf t 在土地规划和区域规划领域获得了新的意义。后来,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出发,多学科参与研究的领域Landscape Architect ure(景观学)逐渐形成。在景观学科中,景观设计师基于城市公园规划的实践经验,开始了公园、公园路、城市公园系统、城镇规划等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和规划实践。

1.2 景观设计的社会改革———创造为大众共享的空间

西方景观学专业作为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出现于美国19 世纪中期。建于1858 年,由被称为“美国景观学之父”的Frederick Law Olmsted 和英国建筑师Calvert Vaux 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标志着城市公园运动的开始。在这之前景观设计对象主要是乡村墓园和花园设计,这些项目工程倾向于小尺度的、主要为少数人服务的、更大部分关注美学的独立工作。随着现代工业主义的第一次爆发,以及外来移民的大量增加,美国的城市迅速繁衍和增长,而公园设计理念正适应了这样的时代需求。公园形式要求以一种更复杂的方式结合社会、政治、环境、技术和美学等设计更大规模的场所,服务更多的人。纽约中央公园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公园,也是第一个真正为大众服务的公园。

“公园运动”为城市居民带来了出入便利、安全清新的集中绿地。然而,它们还只是由建筑群密集包围着的一块块十分脆弱的沙漠绿洲。1876 年,Olmsted 提出了波士顿公园系统方案,得到高度评价,并被任命为负责整个公园系统建设的景观师。1878 年,公园系统开始建设,其结合地形地貌,以线性空间连接城市公园,并形成不规则的图形,意欲向外延伸,深入城市生活。Olmsted 在美国发起的城市公园运动和公园系统的建立,倡导保障各个阶层、尤其是城市工人阶级和穷人,在心理、生理、社会和经济利益和谐发展。城市开放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众而不是贵族。从形式上说,它是从贵族专享和特权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景观,为大众创造一种宁静的休闲场所,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在这里放松,交往,它反应了大众价值观。

自此,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现代景观应平等地呈现给所有的市民。景观作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空间而存在,景观场所的本质是人们的生活区域,符合公众休闲的基本需求和一定的文化需求。其实践表现为景观设计,其契机主要是为市民创造公共的开放空间。现代景观设计趋向于创造人与环境的新关系,促成公共空间与交流空间的出现,在景观中倡导公共精神的建立。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 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一个空间系统,由各种类型的空间构成。按空间形式可分为: ①点状空间,即以点的形式分布于城市中,如广场、公园、绿地等; ②线性空间,即沿某个轴向呈线性分布,如步行轴、绿化轴、滨水绿带等。

2.1 点状空间景观设计

点状空间是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布局形式中的一种空间形态,这里主要指诸如广场、公园、街头绿地、1社区绿地等具有向心形态的外部空间。

2.1.1重视空间的可达性

可达性强调的是无障碍设计,以及如何使活动更加便捷的设计。如今可达性设计的概念正在往外扩展为通用设计,不仅是残疾人和老年人,其他人群同样需要可达性设计;即设计以保障残疾人的行动功能为基本点的普通人都可以利用的公共空间。

对于景观环境设计来说,可达性反应了市民在空间中活动的难易程度,包括距离、时间、内容、费用等。活动场地、休息设施、服务设施等的可达性影响到人们尤其是残疾人、老人儿童的活动水平和质量。可达性设计反映在环境各个方面,如入口坡道、扶手、照明、铺地材料等。还应重视户外活动的安全性,如:采取防滑、防坠落等措防护施;植物的配置避免选用有毒、有刺的品种。

2.1.2 设置各种功能和不同层次的开放空间场所

在不同功能的区域内应结合各地段的环境特点,设置不同功能的开放空间,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和不同人群的使用要求。

公共空间应对各种行为倾向提供支持,赋予空间多功能使用的可能性,以提高空间的利用率,通过有效的设计方法使空间具有尽可能多样的空间体验。对于空间的划分可以有多种灵活的方式,如采用标志物,地面高差,铺装材料以及其他景观小品等方式对空间进行暗示。此外,空间环境设计要注意创造出具有多样视角、能够欣赏到各种风景的场所,并注意赋予它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功能,使利用者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自由选择停留的场所和个人喜好的位置和设施。

2.1.3 注重与周边实体空间结合的连续性设计

在具体地段的点状空间设计中,要结合周边的环境特点,与整体环境相协调,进行连续性的空间环境设计,为人们提供连续性的空间体验;并结合实体建筑空间界面,丰富空间层次,使建筑空间与外部空间环境融为一体、内外部空间均成为有效积极的空间,避免点状开放空间成为建设后的残留空地这种消极失落的空间场所。

2.1.4 注重微观环境的生态设计

对于外部环境的布置更要结合地段的风向、土地植被、当地气候等生态环境进行设计,使开放空间成为人们户外活动的宜人场所。影响户外舒适性的主要因素有阳光、气温和风等。点状开放空间的选址和设计应尽量满足夏季阴凉和冬季日照;设计师应事先进行场地日照分析,帮助决定哪些方法来提高可接受日照量或缓解不利效应。类似于日照阴影的需求变化,人们对风的需求也是依气候和时间变化的;点状空间周边的建筑物布局、道路方向、以及植物的行列种植都能影响风的强度和方向。

2.1 5 结合人文景观环境,建立“场所精神”

富有人情味和人性化的空间是因为有文脉的积累和传承,因而赋予了这个场所具有存在感和精神内涵。人知道他身在何处,从而确立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获得安全感;认同则与文化有关,它通过认识和把握自己在其中生存的文化,获得归属感。在点状空间设计中,通过结合城市人文景观布局,将城市历史人文景观纳入现代生活空间中,成为延续城市文脉、沉淀记忆和寄托精神的场所。

2.2 线性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线性空间,是具备线性关系、有着流通以及景观产生机制的城市综合系统。在国外,有关线性空间的研究主要有公园道、绿道、绿色廊道等。1866 年由Olmsted 与Vaux 规划设计的第一条公园道,其最显著特点是把道路两边原先已有的分散、独立的天然和人工绿地衔接起来,形成公园道。1959 年美国著名的环境作家威廉•H •怀特(Wil-liam H.White)在《保护美国城市的开放空间》中首次使用了“绿道”这个词。查理斯•莱托(CharlesLit tle,1990)在其著作《美国的绿道》中将“绿道”进一步定义延伸为线性空间: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从地方层次上讲,就是指某些被认为是公园路(parkway)或绿带(greenbelt)的条状或线型的公园。随着现代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许多学者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绿色通道”进行研究,并逐渐产生了“绿色廊道”的概念。

2.2.1 连通性

在线性空间规划建设中,连通性是关键。随着城市的发展,社区的扩大,单个“点状”空间日渐被孤立或与自然区域隔离。线性空间将这些点状空间连接,能阻止这些生态岛的进一步孤立,创造与城市建成区域的缓冲带和更多的自然栖地。同时,线性空间将公园、居住区、学校、公共设施、历史文化资源等相连通,为人们提供了接近自然的通道大大提高了设施的可达性和利用度,以及社区的宜居性。

2.2.2 可达性

线性空间相对于人们住地的区位是决定着人们使用公共开放空间的方式、频度的重要因素。Gobster(1995)在对芝加哥大都市区13 条不同绿道近3 000 名使用者进行调查后发现,绿道与住所的距离直接影响其使用格局。他说明了绿道使用的距离衰减规律,使用者从居住地到绿道的平均距离为6.4 km,距离越远,使用者越少。因此,设计师必须充分考虑到绿道规划的位置,尽量接近居住中心。还必须考虑到一些年老的群体等特殊群体。

2.2.3 与机动车道的交叉设计

线性空间作为一种可替代性交通廊道,给人们提供更多选择的交通方式。线性空间能够连接出行地和目的地,沿途具有美丽风景,使步行者和骑车人能够往返于其间。在城市内部的公园与绿色通道之间以及在绿色通道内部可建立连续的、与机动车道完全分离的非机动车道系统,为人们创造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健康的绿色通行网络。对于以休闲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小径,可以设置绿道与机动车道的交叉路口,并设置清晰的标志,还应设置禁止机动车进入绿道的障碍物。

2.2.4 设计的人文关怀

线性空间的规划应该遵从“人的需求”理论和“场所”精神并作为其设计的准则。在绿道设计中,应为步行者、自行车使用者、残疾人、滑板者等创造了安全、健康的通行环境和通行空间,促进其所连接的社区、市民之间的联系和交往,促进了市民的身心健康。同时,为了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应该在绿道的沿线附近配备服务设施,如停车场、休息椅、野餐区、健身设施、垃圾箱、商店和标志系统等。附属设施尽量集中配置在各个不同等级的出入口,以增加使用效率,减少建设成本,维护生态环境。

2.2.5 生态和文化景观特色保护

线性空间的设计应具有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资源景观保护的功能。从生态保护方面来说,供给动植物以及人类居住的栖地,并提供物种迁移的通道,并吸收和储存营养物,提高生物的多样性,改善气候等;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文化景观特色保护方面来说,线性空间作为一种低强度的开发,是城市环境中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城市环境之间的一个缓冲带,能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城市更新; 另一方面,规划设计应避免更大范围内的均质性而导致失去文化景观特色。3 点状空间和线性空间的景观整合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研究,要把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当成一个系统来研究。由此,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被看成是有诸多要素组成的统一体。研究城市__公共开放空间即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系统的构成要素,及空间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此整合被设定为手段。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整合的内涵,即是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在此意义上,整合就是对开放空间系统进行整理、组合,最终促进城市空间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过程,引导具有连续性的行为活动[13 ]。

点状空间以灵活的空间形态渗透到城市各功能空间内部,又保持空间的个体独立性;线状空间则连接重要节点和区域,是具备线性关系、有着流通以及景观产生机制的城市综合系统。例如,公园可以看作是城市点状空间;而滨水区则既可以当作是线性的城市开放空间。若沿河的开发空间是如公园般的空间形式,就可以称之为“滨河公园”;若是如人行道般的绿化空间,则是具有了线性空间的特征,也具有线性空间整合的功能,视具体形式而定。不管其体现的是什么样的形式,广场、公园、绿带、街道、滨水区等,它们构成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网络系统。

从“点”到“线”构成的空间体系来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整合具有重大意义。线性空间可以连接公园、城市广场、街头绿地等不同等级、类型的点状开放空间。“点状”空间的斑块破碎化往往对景观的空间格局和景观的美学价值产生负面影响,而各斑块的整合是排除破碎化影响的重要途径。通过线性空间的建设,破碎化的景观通过线性自然要素连接起来,能实现景观从破碎化走向综合化。同时,线性空间不仅可为动物迁移提供栖息地,还能促进城市地区生物多样性提高。当通过绿道网络体系将环境敏感

区相互连接时,可大大提高住区的生态、娱乐和文化价值。

而在长的线性空间中,在某个节点上融入城市广场等点状空间,可以解除线性空间的单调性。如音乐的节奏,在此有了一个小高潮。在景观节点和标志点处设置点状开放空间,为景观整体意象的塑造提供有效的衔接环节,使开放空间成为景观序列进程中的静态停顿点,增强景观序列的节奏感。并且,结合城市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布置,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日常行为场所融为一体,并使城市的历史人文景观纳入到现代生活空间中,成为延续城市文脉,沉淀记忆和寄托精神的场所。结语

现代景观承载的功能不断趋于多元化、多样化,景观的意义被进一步丰富,成为被大多数人共享的、朴素的地域景观。其真正考虑到对大众的人文关怀,考虑到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使人类在聚居的场所空间里能够享受到大自然的恩赐:阳光、空气、无污染的材料质地。

而公共开放空间正体现了景观的这个意义。公共开放空间中的绿地是新鲜空气的“发生器”和“容器”,是人和各种动植物赖以生存和成长的重要条件,也是城市避灾、调节市区小气候、保持城市活力的重要物质基础。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公有财产平等地对所有人开放———无论他们是贫是富、是主人还是过客;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开放空间”,是蕴含着城市历史脉络、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传播着城市中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

从“点”到“线”到“网”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进行研究,研究点状空间和线性空间的景观设计及其整合。通过点状空间与线性空间在功能与空间结构上的多样化叠加,从而构成空间紧凑与功能多样的公共开放空间体,展示和重构城市的景观。

第五篇:开放学习空间

开放学习空间加强主体实践

67500云南省楚雄市苍岭镇中心小学李荣***本人简历:李荣,男,1995年7月毕业于楚雄州民族师范学校,同年8月至今在苍岭镇中心小学任教。从教十多年中,积极配合学校搞好教育教学科研和教改工作,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来探讨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多年来,所任的班级、科目都在整个校区名列前茅。新的课程标准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它着眼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未来。对人文性、工具性极强的语文这一基础学科,教师更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创新语

文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让课堂成为一池活水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所以,我主张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立体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让一幅幅静止的画面、一段段凝固的文字在形象的再现中变得鲜活、灵动:用多媒体动画形象再现《丑小鸭》的故事、《雷雨》的场景、《月食》的变化;学《所见》能聆听到夏日蝉鸣,学《春晓》似是百鸟欢啼,学《雷雨》又有一池蛙鸣;学《黄山奇石》、《日月潭》则由学生任导游、做游客,师生同去观光„„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倡导合作探究、自主感悟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不再是“听讲”的课堂。我教《黄山奇石》,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两处奇石,着力了解,反复诵读,然后由学生分别做导游介绍,并回答其他同学(游客)的提问。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情感的共振。教《难忘的泼水节》时,放手让学生充分看图学文,在图文中

探究发现,从而“自得”。从教学效果看,是比较成功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钻研,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多边信息交流中,获取文本输出的知识信息,刺激了获取各种信息的疑问,开拓了更开放的课堂思维空间。

其实,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教师要完全摒弃效率低下的讲解法,打破将课文结构当成课堂结构的教学形式的窠臼,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里发挥主体作用。

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曼谷的小象》,尊重、强调语文学习的个性化方式,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文字,感悟语言;学习《手术台就是阵地》,处理重点段落第二、三、四自然段时,利用“思考练习”来设计教学结构——“哪些地方使你感动?”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情朗读和讨论交流,进入情境之中;学《灰雀》时,让学生在换位思考中进行情感体验:借助课文未直接描述列宁和小男孩的心理活动这一空白,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充分认识和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合理的想象,展示学生思维的过程,发展思维能力;学习《会摇尾巴的狼》,先引导学生了解狼和老山羊有几次对话,以五次对话为线索展开教学过程,首先学习第一次对话,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去探究学习,然后放手,通过学习方法的迁移理解第二、三、四、五次对话,相互质疑解答、相互交流信息,课中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主体的实践,还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表演、改编、创作等加以训练,使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学习《掩耳盗铃》、《惊弓之鸟》这组寓言,通过多媒体了解故事内容后,由学生自由组合,根据个性特长,练习表演、练习讲述,或立或坐,或三五成群,或二人合作,课堂不再是静止的,大家可以走动、选择。课本剧表演的时候,表演者和“观众”(不仅仅是观众,还是评委、记者)在相互发问、解答中晓事明理,不仅学生的自主心理得到了尽情释放,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创新的品质。通过读、演、思、议学完《揠苗助长》,明白了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后,老师以记者的身份来采访学生:请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揠苗助长的事吗?学生看到老师的角色变了,颇感兴趣,然后老师话锋一转:还有谁也想当记者采访吗?此刻,课堂内小手如林。几个小记者出发了,有的采访同学,有的采访老师,通过这个自由对话的平台,学生思想认识提高了,联系生活实例运用词语的能力也提高了。

学《群鸟学艺》,师生同台演出——“凤凰”回访几个徒弟,把表演和认知结合起来;学《黄河魂》,以“现场直播”的方式让学生在惊心动魄的壶口瀑布面前叹为观止,身临其境;学过古诗《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回乡偶书》,我让学生进行改编,将古诗改写成记叙文,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诗境、体验诗情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插图、观看同学的即兴表演,将诗中的情景转化成一个个场景,人物的语言、动作、内心,环境中的江水、楼台、树林,在学生笔下一一展开;学习《尊严》后,让学生自创关于“尊严”的格言,将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充分统一;学习几首送别诗和《她是我的朋友》后,以“我心目中的朋友”为题进行演讲,讲述朋友间的真情故事,阐发对“朋友”真正含义的理解,那浓浓的友情像涟漪在同学们心湖中荡漾开去。

二、让心灵在开放的空间翱翔

语文课程担负着传承人类文明、中华优秀文化的重任,它踏着时代的足音,款款走来。因而,它决定了语文内容的丰富性,学习形式的开放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扩大语文学习的资源,拓宽语文运用的实践空间,在不同内容、方法的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取与时代相适应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课后补充资料,是参与学习、拓展知识的一个途径,在搜集资料、积累知识的过程中,还丰富了学生的各种人生体验,培养了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学《镜泊湖奇观》之前,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图片、上网查询、下载资料,获取了直观的视觉感受,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课堂上,就在赏析、想象、吟诵中感悟

“峭拔的山岩,清澈的湖水,缤纷的花树,一望无际的林海”的“自然质朴”,体会“峰峦叠起,石岛耸峙,倒影奇幻”的“绮丽多变”。语言文字的熏陶、人文思想的感染,在一遍遍美读、品味中得到落实。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后,我让学生搜集图片、文章:祖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美丽富饶的地方。同学们利用“十一”长假参加这一语文实践活动。上学后,大家相互交流、欣赏,仿佛每个人都到祖国的天南海北去游历过一番,大家既当游客,又是导游,不仅在思想上爱祖国的情感得到升华,而且学生的动手能力、说话能力得到很大提高。除举办了一期“我是小导游”的语文活动,还完成了一期手抄报、电子小报,办起了一期黑板报。

在学习了一组反映科学家故事的课文《一定要争气》、《茅以升立志造桥》后,我让学生在学校四层教学楼走一圈,看能发现什么?有的同学很快来报告,发现了悬挂在教学楼墙壁上的挂像。我因势利导,让他们再去看、去想,看看自己知道了哪些伟大的人物?自己能不能把他们介绍给别人。就这样,我充分利用学校的这一丰富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看中了解了伟人,在听中扩大了认知,在思中受到了震撼:两院院士、“导弹之父”钱学森,建筑学家梁思成,地质学家李四光,三峡工程创立者、水电专家张光斗„„这历史的长廊留下的不仅是古今中外丰富的人名,还有一笔精神上的财富:那就是奋发、进取、奉献„„诸如知识竞赛、革命故事会、成语故事会、古诗朗诵会等,使课内、课外相互交叉,延伸。孩子们的心灵如插上了翅膀,在这个百花园里尽情翱翔。

学习空间的延伸和拓展,给语文学科增添了更多的活力。学生只有融入生活,才会真正地感知语文;只有不断实践,才会更好地促进和谐发展。

下载大学公共开放空间思考(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公共开放空间思考(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共空间讲文明

    第一、安静从小事做起:尊重自己,读书学习以静制动;尊重老师,课堂听讲安静认真;尊重同学,自修复习宁静为主。还要做到图书阅览安静、集会就餐安静、轻声慢步过走廊等等。不得大声喧......

    浅谈景观公共空间

    浅谈景观公共空间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小康生活的宽裕,广场文化日益成为中国大陆城市文化中最活跃的娱乐与休闲方式。介绍了城市广场的缘起、含义及其分类,论述了兴建城......

    关于欠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几点思考[精选]

    关于欠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几点思考 摘 要: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备受瞩目,而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欠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免费开放就成为......

    城市开放空间 考察报告

    成 都 太 班级:姓名:何泉俊 古 里 调 查 报 告 2015级环艺4班 2015130186 杨卿诚2015130189 目 录 第一部分:考察概况 一、 二、 三、 四、 考察目的1 考察内容 考察地点 考......

    《公共空间设计》教学大纲

    《公共空间设计》教学大纲 一、 课程基本信息 · 课程代码:037124 · 课程英文名称:Public Space Design · 授课对象: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学生 · 开课学期:第5学期 · 学分/学时:6......

    公共空间室内设计要求专题

    设计要求: 1.设计要突出“十五年后的空间”主题,满足商务及快捷酒店的原则。 2.大堂要求设置总服务台满足休息、上网、电话的需求. 3.标准客房要求有单人间、双人间,功能包括卧......

    公共空间治理工作总结

    公共空间治理工作总结推进公共空间治理 加快乡村振兴步伐今年以来瓦窑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以公共空间治理为......

    高层住宅内部公共空间的设计思考论文(大全五篇)

    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紧缺使得高层住宅成为现今住宅的主要形式。内部公共空间是高层住宅的组成部分,对高层设计和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我国对住宅的要求也逐渐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