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时间:2019-05-12 18:48: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新民中学

胡元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髙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明朝疆域图、“锦衣卫”印、反映明朝厂卫制度的资料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以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故事,引出“明朝的建立”这一内容。

三、讲授新课:(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35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了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4.【提出问题】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5.【提出问题】“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朱元璋强化皇权”这一内容。(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改革行政机构:取消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还分散兵权,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1)在学习“设三司,废丞相”这一措施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明朝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分散兵权。”并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或先引导学生回忆元朝行省的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曾出现的相权威胁君权的史实,再总结得出“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加强君主权力”的结论。(2)【提出问题】明朝初年对地方和中央机构的改革有何利弊?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明朝政治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皇帝权力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简化办事流程,提髙行政效率的作用,但是造成皇帝权力过大,一旦失误,无人敢问责的现象。

2.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厂卫特务机构。

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1)多媒体展示: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出了一身冷汗。

(2)【提出问题】结合材料,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命题特点: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答题观点: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文体特点:只能分为八个部分。

1.在学习“科举考试的变化”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必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释“四书” “五经”“八股文”等概念,例如可摘录一篇典型的八股文请学生阅读,使其对“八股文”有相应的感性认识。对于“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并利用教材“动脑筋”思考题,力争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

2.【提出问题】实行“八股取士”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这种做法有何危害?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八股取士”造成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 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四)经济的发展

1.明朝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思考】为什么要引进这些作物品种?

因为它们的成熟周期短、产量高,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2.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是明代丝织业的中心)、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3.商品经济活跃:①北京、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另有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②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其中徽商、晋商最为著名。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

第二篇: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髙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明朝疆域图、“锦衣卫”印、反映明朝厂卫制度的资料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教师以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故事,引出“明朝的建立”这一内容。

三、讲授新课(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了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3.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4.【提出问题】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5.【提出问题】“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朱元璋强化皇权”这一内容。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改革行政机构:取消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还分散兵权,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 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1)在学习“设三司,废丞相”这一措施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明朝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分散兵权。”并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或先引导

学生回忆元朝行省的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曾出现的相权威胁君权的史实,再总结得出“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加强君主权力”的结论。

(2)【提出问题】明朝初年对地方和中央机构的改革有何利弊?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明朝政治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皇帝权力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简化办事流程,提髙行政效率的作用,但是造成皇帝权力过大,一旦失误,无人敢问责的现象。

2.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厂卫特务机构。

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1)多媒体展示: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出了一身冷汗。(2)【提出问题】结合材料,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命题特点: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答题观点: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文体特点:只能分为八个部分。

1.在学习“科举考试的变化”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必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

第三篇:教学设计-明朝的统治

教学设计二

新课导入 导入方法一

讲台上一位学生表演唱《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有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学生唱完后,教师问:“知道朱皇帝是谁吗?”学生纷纷回答。有一位学生回答:朱元璋家境贫寒,小时候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那年,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到一座寺庙做和尚。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以后,那座寺庙被战火烧毁,他就前来投奔起义军。朱元璋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建立明朝。老师提问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学生纷纷回答。老师上台,问学生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又是怎样巩固明朝统治的?由此导入新课。

导入方法二

教师播放《凤阳花鼓》歌曲,学生欣赏歌曲,并回答问题:

歌词中的朱皇帝指的是谁?他建立了什么朝代?都城?由学生回答后引出新课。导入方法三

教师展示两幅朱元璋的图片,提问:这两个皇帝是一个人吗?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反差?(前者相貌合乎历史,后者进行了美化。)

教师讲解: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初,建立明朝。建立明朝后,他和他的继承人是怎样巩固明朝统治加强君主专制的,君权加强的措施给明朝和后世带来哪些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讲解

一、明朝君权的加强 讲解方法一

(一)、明朝的建立

1368年应天(图片《明孝陵》《朱元璋肖像》)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学生活动)学生看书讨论归纳,然后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把归纳好的要点写在黑板上。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的权力; 2.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户; 3.八股取士 4.胡蓝之狱

(师生互动)老师带领学生对每一项措施进行分析、讨论,然后指出每一项措施的作用。(学生回答)第一、改革行政机构主要表现在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权力归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管,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老师强调)这样,秦汉以来丞相制度从此废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现象从此被打破,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学生回答)改革行政机构的另一个表现是:在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管地方民政、财政刑狱和军政。

(老师指出)这三司各行其职,互不统辖,都直接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加强中央集权。(学生表演小品)两位学生上台表演明太祖利用特务机构监视官吏二例。一位学生扮演朱元璋,另一位学生扮演大学士宋濂。场景:上朝。

朱元璋问:听说爱卿家昨晚请客了?

宋濂答:我请了几位好朋友,让厨师烧了几个好菜。朱元璋很满意地说:卿家没有欺骗我。

另一幕:一学生扮演儒生钱宰。一学生扮演朱元璋。

钱宰摇头晃脑做诗曰: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朱元璋朝见钱宰问: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但是我何尝“嫌”你,为什么不用“忧”字呢?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

(老师上台,强调)朱元璋利用特务机构,了解官吏的一举一动,随时向他报告,以便掌握官吏的活动,惩治他认为不忠顺的官员,从而加强皇权。

(放映录像片《范进中举》片段)老师提问:范进发疯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现象呢?学生讨论后回答:科举考试害死人。

老师指出:明朝时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取士”。这会带来什么影响呢?老师指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把知识分子思想限制在封建儒家思想内,使培养出来的人特别是选拔出来的官吏,成为皇帝的奴仆。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让学生理解八股取士,是从思想文化上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老师归纳指出明朝加强君主权力的措施。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2.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3.八股取士 讲解方法二

1、元末农民起义和朱元璋建立明朝。

教师播放电视剧《朱元璋》的一段影视资料,请学生归纳:朱元璋是怎样建立明朝的? 朱元璋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郭子兴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1364年即吴王位。洪武元年(1368年),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2、朱元璋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师讲解:元末农民战争以改朝换代而告终,中国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面对严峻的形势,朱元璋为了朱家统治的长治久安,他开始总结历史经验,寻找巩固统治的办法,那就是要加强皇帝的权力,让所有的臣民都无条件地按照皇帝的意志行事。

思考:假如你是当朝皇帝朱元璋,你想采取哪些措施让所有的臣民俯首帖耳的听从皇帝的指令呢?

(1)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教师讲解: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主旨就是加强君主专制.他分散和削弱臣僚权力,使“权不专于一司”,朱元璋先是从削弱地方权力开始的。

①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我国的行省制度始于元朝,它统管一个省的行政、财政和军事,显而易见,这时地方职权极重。明太祖下令废除行省制度,分设三个衙门,分别掌管财政、司法、军事。

提问:怎么就能加强了皇权呢? 教师讲解:把行中书省总揽的大权分散给三个方面;三司各行其职,不相统属,三者互相牵制,各自直属朝廷;三司长官都是由皇上派遣,事事都须秉承皇帝命令,这也就达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一目的。权力集在皇帝一人手中,君权空前加强了。

②在中央,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教师讲解:自秦汉以来,原先中央的大部分权力掌握在丞相手中,他既是皇帝的助手,又起着限制君权的作用。地方改为三司后,对地方的控制、指挥权也都集中到中书省来。丞相的职权愈重,权威就愈大,朱元璋是不能容许“宰相权重”的,他借机废除了中书省,取消了自秦汉以来延续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将原来由丞相统辖的六部升格,直接听命于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现象从此被打破,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他以皇帝兼行丞相的职权,成为历史上拥有权力最大的封建独裁者。

(2)司法方面:设立特务机构

教师展示材料: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的出了一身冷汗。

提问: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的?(特务机构。)教师讲解:明朝只是从机构上的变更来极端地加强皇权,还嫌不够,如何保证这些机构的官员都能忠诚地执行皇帝的命令呢?他专设一批特务人员监视、侦察官民。授权侍卫皇帝的亲军锦衣卫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成为专门的特务机构。

后来又出现了东厂,与锦衣卫性质相同,关系亦密切,故合称“厂卫”。东厂与锦衣卫不同的是由宦官统领,宦官被赋予重大的职责,逐渐成为明朝统治的一个危险的毒瘤。特务机构层层叠叠,密如蛛网,严刑滥杀,使人感到随时会有杀身灭家之祸,如同头上悬剑,这种惨酷的恐怖气氛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教师展示:联系现实,根据你们所了解的法律知识,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侵犯了人民的平等权、人身自由权、政治权、名誉权等。

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思想方面:八股取士。教师讲解:八股取士是明朝君权加强的又一表现,为了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明朝沿用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选拔官吏。

教师请学生阅读课文,归纳什么叫“八股取士”,它的考试范围、考试要求、试卷文体以及结果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考试范围:四书、五经。

考试要求: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试卷文体:八股文。

结果:导致知识分子读死书、死读书,成为服服帖帖、合乎统治者需要的、驯服忠顺的官僚。这种凭着八股文才能中举做官的途径被称为“八股取士”。

教师总结:八股取士扼杀了思想的进步,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明末大学者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此话实在是意味深长。

教师播放《科举》的一段视频,讲解:隋唐时期,强调才能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科举考试制度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衰落的过程。

教师讲解:看完了这个短片,大家对我国的科举制度又有了更深的认识,长期以来人们对科举制度有着不同的看法,大致是:①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②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

辩论:你同意哪种观点?

①积极作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考试办法选择官员的国家,对西欧文官制有示范作用。它使中小地主凭借自己的才学,通过科举考试进入统治阶层,扩大了统治基础,稳定了社会局势。它是封建社会完善的选官制度,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八股取士增加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是考试向标准化、规范化的重要发展,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②消极作用:它禁锢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尤其是压抑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国传统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学技术。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教师总结:从以上我们讲的明朝统治机构的变更、设立厂卫、八股取士三个方面,可以看到自秦始皇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义已然强化到历史上空前的程度,讨论: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明朝强化君权的措施对当时的社会有什么作用?这些措施的实施还预示了什么? 从巩固国家的统一来说,起了一定的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安定了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了经济;但加强了对人民的镇压,特别是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说明皇帝对谁都不信任,封建帝王高度虚弱,只有依靠特务统治、高压政策来维护统治。八股取士扼杀了思想的进步,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这些预示了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渐趋衰落,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我们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

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讲解方法一

明太祖为了加强统治,除了采取了上述措施加强君权外,还先后把众多的子孙封到各地做藩王,授予军事大权。通过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我们思考一下,这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学生讨论,回答)西汉时,汉高祖实行分封,导致王国问题出现,严重威胁中央统治,出现七国之乱。同样明太祖分封藩王也必然会严重影响中央统治。出现“靖难之役”(学生朗读课文小字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小字部分得出靖难之役燕王取胜的原因。(老师指出)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称帝,他就是明成祖。

(过渡)朱棣做上皇帝之后,为了巩固统治,他会做些什么事呢?让学生分组,找出办法,并说明理由。

明成祖的一个办法就是迁都。

(投影仪展示《北京城的故宫、鼓楼》)让学生明白明成祖的势力在北方,并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再加上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因而明成祖下令迁都到北京。对进一步巩固北方边防,巩固其统治是极为有利的。

明成祖的另一个办法采取措施强化君权,表现在:(1)削藩;(2)设东厂特务机构,由宦官统领。这种利用特务统治,虽然强化了皇权,但对明朝政治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讲解方法二

1、靖难之役

提问:分封制是哪个朝代开始实行的制度?(西周)

教师讲解:明太祖时,他把众多子孙也分封各地做藩王,授予军事大权,这种方式是否可以使明王朝长治久安呢?

教师展示《明成祖》画像,讲解:在他死后皇族内部为争夺皇位却发生了自相残杀的事件,即“靖难之役”。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与建文帝大战三年,夺得了帝位,他就是明成祖。

2、迁都北京

明成祖决定把都城从应天迁到北平即北京。北京城的营建,从1417年动工,1420年基本竣工。3年多时间里,二三十万工匠和上百万民工,夜以继日地施工,一座雄伟壮丽的新都城平地而起。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城是15世纪东方最完美的首都,成为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教师展示《北京故宫》图片,提问: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什么?除了课文中提到的原因之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

3、明成祖强化君权

提问:明成祖夺得了帝位以后,迁都北京,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继续和发展?目的是什么? 军事上继续实行削藩,增设东厂,都是明成祖强化君权的表现,他们两人的做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加强君权,维护自己的统治。

结课 结课方法一

明初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巩固明朝的统治有着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然而,明初统治者的这些措施,旨在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但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伏了危机。

同学们想一想会带来怎样的危机呢?学生继续探讨。结课方法二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最高统治者想尽一切办法使皇权达到至高无上,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迁都北京;司法上:设立厂卫机构,实行特务统治,用高压政策来维护统治;思想上:八股取士,培养皇帝忠顺的奴仆;军事上:实行削藩,使藩王无力同君权相抗衡。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也说明了我国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结课方法三

由教师组织学生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引导学生对科举制度进行综合评价,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了解: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第四篇: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髙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 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需 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教师以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故事,引出“明朝的建立”这一内容。

三、讲授新课(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了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 就是明太祖。3.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4.【提出问题】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 皇帝还有谁?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5.【提出问题】“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 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朱元璋强化皇权”这一内容。(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改革行政机构:取消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还分散兵权,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1)在学习“设三司,废丞相”这一措施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明朝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分散兵权。”并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或先引导学生回忆元朝行省的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曾出现的相权威胁君权的史实,再总结得出“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加强君主权力”的结论。(2)【提出问题】明朝初年对地方和中央机构的改革有何利弊?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明朝政治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皇帝权力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简化办事流程,提髙行政效率的作用,但是造成皇帝权力过大,一旦失误,无人敢问责的现象。

2.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厂卫特务机构。

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 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1)多媒体展示: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 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 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 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出了一身冷汗。(2)【提出问题】结合材料,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对社会造成了 哪些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命题特点: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四书:《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答题观点: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文体特点:只能分为八个部分。1.在学习“科举考试的变化”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必须化繁为简,化

难为易,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释“四书” “五经”“八股文”等概念,例如可 摘录一篇典型的八股文请学生阅读,使其对“八股文”有相应的感性认识。对于“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并利用教材“动脑筋”思考题,力争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

2.【提出问题】实行“八股取士”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这种做法 有何危害?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八股取士”造成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 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四)经济的发展

1.明朝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思考】为什么要引进这些作物品种?

因为它们的成熟周期短、产量高。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2.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是明代 丝织业的中心)、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3.商品经济活跃:①北京、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另有数十座 较大的商业城市。②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其中徽商、晋商最为著名。【课后作业】

第五篇:《明朝的统治》教学反思

《明朝的统治》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还算比较完整,从导入新课到突出明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再到练习都有涉及到,但是教学之后发现没有得到原来设计的效果。

设计之初,原想模仿《老梁故事汇》《晓说》等节目,改造一下课堂,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会历史,但是实际效果没有达到目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学习和电视节目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节目主要是娱乐讲的比较细致、故事性很强。而课堂教育时间有限,主要灌输基本历史事实,学生需要记忆做题,一味照抄节目不顾课堂实际效果教学效果效果不明显。

2、个人准备不充分,本想上课显得不落熟套,推陈出新,但实际课堂成了自己的一言堂,学生有参与但是互动丢了,自己对课堂的把握不足,如果再上这节课,还想用这个模式,自己会讲了之后安排小组推选人当小老师再模仿平时上课讲。

3、对白板操作需要改进,本来设计了教学目标和一些教学环节,由于白板的翻页不流利,课堂漏洞百出,这些设计好的环节只好去掉。

下载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下册历史

    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繁盛 与 开放 的 隋唐 1、杨坚建立朝,定都,再次统一南北,结束分裂,杨坚就是 。隋炀帝在江都(今扬州)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李渊起兵反隋建立唐朝,他就是唐......

    七年级历史下册

    阅读下面材料: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请回答: (1)材料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中的“朕”......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反思

    我把《明朝君权的加强》分为四个板块,明朝的建立;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靖难之役;明成祖强化君权的措施。突显明朝初期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为了巩固统治而做出的努力。......

    2008历史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教案

    2008历史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教案.txt我很想知道,多少人分开了,还是深爱着。ゝ自己哭自己笑自己看着自己闹。你用隐身来躲避我丶我用隐身来成全你!待到一日权在手,杀尽天下负我狗......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教案

    第十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石敬瑭;宋初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夏宋......

    新人教版七年级初一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 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

    2018年七年级下册历史

    2018年春季学业发展水平阶段性评价监测 七年级历史期中试题卷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

    七年级历史下册工作计划

    七年级历史下册工作计划 龙世雄 2015年上学期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备课组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主体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为中心,团结合作,努......